歌颂民族精神的作文(精选8篇)
1.歌颂民族精神的作文 篇一
雷锋,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英雄的名字,然而这位英雄却英年早逝,还在自己年轻力壮时就去世了,我们为他得死而感到惋惜,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高尚、值得全世界人学习的的品质,如今,已是21世纪,这为英雄的精神与品质有没有传承下来呢?下面,就随着我的镜头来寻找我们身边的活雷锋吧!
镜头一:呜呜呜~~~咦?是何处传来这响彻云霄的哭声?原来是一个小女孩的在哭,我讯速跑到事发现场,经人一询问,原来她与到了困难,她的钥匙在玩耍的途中不见了,而此时她却急着回家……就在她孤立无助时,好几个好心人跳了出来,帮她寻找钥匙,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个小十多后,大家找到了她那失踪已久的钥匙。
镜头二:在学校里,没带东西是经常发生的,我就有那么一次,我没带笔盒,然而,下节课却要考试,我急得马上去借笔,可我去问大家借笔时,大家都说没有,可当焦躁不安的我回到座位上时,却发现了一桌子的笔,我不禁热泪满贯,心想:真是活雷锋做是不留名啊!
镜头三:在我们住的地方,有一个孤寡老人,有一次,我路过那老人的小屋的窗口时,不经意的往里看了看,竟然看到了一个小学生在里面帮那老人干活,咦?这是怎么回事?我带着疑问就进去了,这我才知道,这小学生天天来帮老人干活呢!像扫地拖地什么的,她都帮老人完成,而且还每天坚持来帮忙。
其实,像这样的镜头还不少哦,这也说明,我们身边的活雷锋很多哦!同学们,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做日常小雷锋,当别人有困难时去帮助他们,你们也会变得很快乐哦!come on让我们一起努力,把雷锋精神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吧!
2.歌颂民族精神的作文 篇二
两年多来,民族歌剧《彝红》在全国各地巡演,并不断地改进完善。创演团队在成都、武汉、南昌、上海、深圳、南宁、昆明等各地演出了几十场,观众近十万人次,并包括了老、中、青三个年龄层面。去年又在国家大剧院向北京观众成功展演,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社会群众好评如潮,业界专家有口皆碑。为此,我们认为,民族歌剧《彝红》的创作表演,不仅在戏剧、音乐等艺术的技术层面上已经积累较多的丰富经验,而且在我们的艺术方向、艺术创造发展、艺术传播运行和操作上都具有现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民族歌剧《彝红》编创的故事,是基于历史的真实,基于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重大历史背景,基于革命先辈刘伯承同志和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的“歃血为盟”史实。当红军从凉山继续北上后,革命的种子就留了下来并在凉山发芽生根,但却遭到国民党的破坏和摧残,而彝族同胞为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彝红》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整个故事不陌生、不遥远、不离奇,它给人带来历史的再现感和亲切感。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和彝族社会的人际互动,交相辉映、天人合一。《彝红》的剧情、人物和音乐,就围绕着这样的历史主线运行。爱情、婚俗、亲情、矛盾、冲突、斗争,已和整个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与中国革命历史的大方向结合起来。在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剧中人物中,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歌声,没有政治的说教,没有空洞的口号,没有抽象的理想,没有千篇一律的“假、大、空”,一切是那样的自然、亲切和入情合理。在这一点上,我们创作弘扬“主旋律”的艺术作品,或以革命斗争为题材的历史作品,歌剧《彝红》的取材角度、“雕刻”的分寸、艺术表现语言的把握,也许对我们的启发意义也是明显的。另外,《彝红》还艺术化地演绎了在中国革命中民族团结的光辉历史,以及民族团结在中国革命中取得革命胜利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天中国社会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民族团结和群众路线,也具有重大的核心价值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了解历史、积累民族文化的底蕴,继承与创新才有民族的自信和底气。在这一点上,《彝红》的创作表演团队是做得很到位的。其中,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原院长、国家一级编剧、《彝红》的编剧兼艺术总监李亭,曾在大凉山从事文艺工作,她对彝族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切肤的感受;解放军总政歌剧团原团长、国家一级导演、《彝红》的总导演黄定山,在全国和全军具有丰富的歌剧编导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这次他们怀着对彝族文化的深情厚谊、对中国民族歌剧创新发展的探索精神,再次来到凉山,深入凉山彝族的社会生活,学习彝族的历史文化,并和其他演职员一起,呕心沥血地打造着民族歌剧《彝红》。
《彝红》中鲜明的人物塑造、戏剧性的表演场景与对白,以及抒情而具有凉山彝族民间乐风的唱段和交响音乐的伴奏烘托,成为本歌剧最突出的精彩与亮点。同时,本歌剧安排了一个独特的歌剧主持人、主讲人——“吟唱者”的多次出现。他那苍劲的神态和娴熟而具有民族特色的男高音独唱,支配、展开和转换着剧情。他是大凉山历史的见证人,也是大凉山历史的评阅人,更是支呷阿鲁的英雄后代,他史诗般地向我们讲述着彝族同胞那段催人泪下的艰苦岁月,向我们解读着大凉山历史的真理,向我们播撒着人间的正气和力量。这一切,都使我们的歌剧观众为之沦肌浃髓,刻骨铭心,剧中的人物、对白、歌声、情节,更让人永远挥之不去。
剧中的很多精彩唱段,其音乐原型素材均来自于凉山彝族典型的传统民歌。比如,有凉山布拖县著名的布拖高腔,有美姑县的《哭嫁挽留歌》、《叙事歌》、《敬酒歌》、《贺年歌》等。这些具有千百年历史沉淀的彝族民歌的淳朴旋律音调,被我们的歌剧作曲家别具慧眼地发现与吸收,并创造性地运用到特定的人物、特定的场景、特定的情节中去,进而表现出了大气而磅礴的彝族文化精神。在《彝红》中,传统彝族民歌的压抑、缠绵、悲泣的层面被消解、剔除了,而代之以优美、抒情、明朗、奔腾、激情、流畅而华丽的音乐审美情愫。这些,在《彝红》剧中的“吟唱者”唱段、不同的角色唱段和交响管弦乐的伴奏织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与明显。剧中的合唱、独唱、二重唱、三重唱更强化了戏剧性的表现,加深了人物性格、心理描述和环境气氛的塑造与烘托。
本歌剧还突破了传统经典歌剧所尊崇的框架,在声乐艺术的演唱形式上,将西方的美声唱法、中国的民族唱法和当代的流行歌曲唱法熔为一炉,也将歌、舞、乐的艺术形式浑然一体,显得如此之自然,如此之顺理成章,它突出了原生态文化的纯洁和透明,又体现出当代人的审美情结和全球性的艺术视野。笔者认为,它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民族歌剧。因为,它体现了浓郁的中国大凉山地区彝族同胞的生活方式和风俗审美习惯,而这一切又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并以音乐和戏剧相融的综合手段来表现。因此,笔者的观点是,民族歌剧《彝红》在艺术上的继承和创新是有很大突破的。正因为这种突破,才能使我们用艺术来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才能使今天中国的老百姓对民族歌剧《彝红》乐意接受和喜欢并从中受益。
第三,民族歌剧《彝红》在两年的传播巡演中,已经惠及了数万名老、中、青层面的观众,并获得了他们强烈的反响和热烈支持。这个社会效果的本质,就是我们引领当代歌剧观众、培养当代歌剧观众取得的辉煌业绩。笔者认为,艺术现象,从来就是一个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互动现象。传播者如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自信心、责任心来影响受传者、打动受传者,那么,传播的反馈现象就会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彝红》创演团队正是这样做的。人们总是说,今天的年轻人不喜欢歌剧,不喜欢交响乐。但《彝红》创演团队的实践证明,这个说法是片面的。他们多年来,以惊人的毅力和火焰般的热情,耕耘着高雅艺术,也培养着歌剧和交响乐的当代观众,他们从凉山彝族地区做起,从五年前的第一场“大凉山惠民音乐会”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他们在文艺市场中没有跟风赶潮、媚俗迎合,而是以脚踏实地的艺术行为,感化、引导、培养着高素质的观众。
第四,民族歌剧《彝红》在向我们的时代、向我们的社会、向我们的年轻一代播撒着艺术正气。这个正气,就是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的无穷精神力量。
一位青年大学生看了剧后说:“从来没有这样一汪湖水,珍藏着一个民族永远的荣光;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民族,以如此独特的方式,和共和国的命运紧紧相连。这样的革命精神不可替代、不可复制、不可遗忘。”
另一位大学生说:“这一传奇历史事件都是不可替代的。它呈现给舞台的是一幅民族的诗与画,感动的是一个民族的心与魂,品味的是凉山彝族文化原生态的独特魅力。”
有的观众,直接把《彝红》的普遍精神意义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看了《彝红》有一个非常深的感触,感觉到今天幸福的生活确实来之不易,多少人用鲜血的付出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所以说我今天感到非常的幸福。”
一位当年在大凉山工作过的老干部专程回到凉山,看完《彝红》后,他写下如此之感言:“如果说当年的《奴隶之歌》是凉山歌舞团的第一次辉煌,那么我认为今天的《彝红》就是凉山歌舞团的第二次辉煌。你们全国巡演很辛苦,以后路上大家都要保重。昨天我听你们团长说,我们不是旅游团,而是播种机,我非常赞同这个说法,你们是在宣传革命,是真正的正能量,我觉得现在就是要提倡正能量。五音令人耳乱,五色令人目盲。‘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凉山歌舞团《彝红》的创作演出,正是践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正是《彝红》在全国各地巡演所要传达的凉山各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和生命情怀,正是《彝红》在全国巡演中一路走红,处处反响热烈的原因所在。”
笔者注意到,无数专家和社会观众看了《彝红》演出后,异口同声地评价:这个剧很“接地气”。什么是“地气”?按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解,地气,就是古人所说的地中之气,是土地山川所赋予的灵气。“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因此,笔者认为,《彝红》接的“地气”,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之“神气”,是中国当代文艺作品所弘扬的“正气”,是民族本土文化资源焕发的“韵气”,更是当代中国观众对优秀文艺作品的翘首以待和欢呼雀跃的“人气”。
3.歌颂民族精神的作文 篇三
“三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契合
“三创”是江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造,这就从根本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就要求,树立和弘扬“三创”精神,首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在此前提下,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转化为江苏的人文精神,具体化为江苏最迫切需要树立和弘扬的“三创”精神,使全体江苏人民进一步增添创业的勇气、创新的锐气和创优的志气,把各个社会阶层和全体建设者创造新江苏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一切有利于“两个率先”的创造欲望得到激发,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同时,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当代中国社会风尚的旗帜。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也已熔铸于以“三创”精神为核心的新江苏精神之中,成为江苏公民道德建设新的准则,引领江苏的社会风尚的建设。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是发挥崇高精神对伟大事业支撑与激励的作用,也是实践主体把精神动力转化为自觉行动的过程。因此,在致力科学发展、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江苏、实现共同理想的伟大事业中,弘扬新江苏精神——“三创”精神的实质,就是引领江苏人民,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激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奋力推进实现“两个率先”,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三创”精神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创”精神充分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本质要求
新时期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就是广大社会成员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改革创新则是我们当今时代的最强音,成为新时期时代精神的崭新内涵。在这里,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达到了高度的融合与统一,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实现“两个率先”,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是江苏省委根据党中央的要求,对本世纪头二十年江苏发展的总定位,是江苏人民在新时期全力追求的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的具体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江苏人民弘扬民族精神,追求共同理想;践行时代精神,勇于改革创新。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江苏的具体体现,“创业创新创优”核心在一个“创”字。在创造的过程中,既有着机遇和成功的希望,也存在困难和风险。对这两个方面都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充分认识“三创”。创业是基础,其实质是创造基业,这是江苏的立省之本;创新是灵魂,其实质是靠创造推动发展,这是江苏的发展之源;创优是目标,其实质是不断超越、争创一流,这是江苏的强省之路。当代江苏人文精神的内涵丰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种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三创”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特有品质在时代大潮中和江苏大地上的彰显。“三创”精神充分体现了江苏人民追求共同理想的志气、推进改革发展的锐气、实现“两个率先”的勇气和引领时代潮流的豪气。它在核心价值上实现了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契合,在社会实践上突出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本质要求。
“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实质就在于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转化为新时代的江苏精神,激发江苏人民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为江苏人民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思想保障。
“三创”精神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深化和拓展
实现“两个率先”是江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标志着既要有发达的经济、民主的政治、繁荣的科教、和谐的社会、良好的生态,也要有先进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建设新江苏,不仅包含建设新的物质文明,也包含建设新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三创”精神则是这种“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新江苏精神文明”最本质、最具体的体现。我们弘扬创业精神,就是要推动全省人民艰苦创业、自主创业、全民创业,鼓励、引导和支持全省人民创家业、创企业、创事业,形成家业殷实、企业兴旺、事业发达的生动局面;我们激发创新精神,就是要推动全省人民解放思想、敢闯敢干,鼓励、引导和支持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形成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思路完成新任务、用新举措实现新跨越的新局面;我们推崇创优精神,就是要推动全省人民勇于攀登、争先进位、争创一流,鼓励、引导和支持岗位创优、行业创优、区域创优,形成全省上下创优争先、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树立和弘扬“三创”精神,目的在于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过程中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引领江苏又好又快地发展。
江苏人民在实现共同理想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三创”精神,汲取了负重奋进、开拓创新的江苏传统人文精神的精髓,不仅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本质要求,而且从江苏自身的实践中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容,使之拥有了更加具体明确的价值导向、鲜活生动的区域特征以及特色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和拓展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在推进“三创”的伟大实践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源泉和根本,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重要的、第一的基本观点。崇尚务实、力戒空谈是江苏的优良传统。“三创”精神就是实践的产物,没有实践,任何一创都无从谈起。从现实过程来说,所谓实践,说白了就是要“干”。正如小平同志所说,不干,连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多年来,江苏持续保持在全国发展中的“第一方阵”地位,就是“干”出来的!而这个“干”以及“干”出来的伟大成绩,一点也离不开由创业打下的发展基础,离不开由创新所产生的发展能力,离不开由创优所形成的竞争能力,更离不开由“三创”精神所积聚的高度凝聚力和巨大推动力。
创业是立省之本。就全省的大局而言,创业的实质就是要以创造的精神在江苏大地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大业,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要求。江苏人民在创业大潮中形成了高度的共识,培育了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理想为追求、以实现“两个率先”为目标的创业精神。改革开放以来,7000多万江苏人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将创业魄力和创造精神发挥得淋漓酣畅,谱写了一曲曲创业之歌。2006年,江苏省国民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人均GDP超过3500美元,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达50家,高速公路密度居全国各省区之首。这些令人瞩目的成绩,既源于蓬勃兴起的一次次创业大潮,又源于江苏传统人文精神和新时期“三创”精神的有机结合。
创新是发展之源。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内涵,创新的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过程中解放思想、敢闯敢干、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与社会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创新作为江苏人民矢志不渝的探索追求,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和鲜明的江苏特色。由江苏地理而生发的水环境和水文化使这里的人民生性少固滞而多活跃,改革开放的东风更是进一步激发了江苏人创造美好新生活的热情,这种热情与江苏人勤奋务实的天性、灵秀聪颖的禀赋、柔韧精细的品格和开放进取的特质相结合,凝聚成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从而成为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巨大动力。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到产品创新,从华西村奇迹、张家港精神、苏南模式到昆山之路,江苏人民在坚忍不拔的创业实践中熔铸了开拓创新的胆识与能力。江苏人民正是在致力又好又快发展的创新实践中准确解读了当代中国时代精神之精髓,在实现“两个率先”的崭新开拓中紧紧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实质。
创优是强省之路。创优,就是要求我们在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过程中争先进位、勇于攀登、争创一流,这同样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体现。正是在创优上,江苏人彰显了在发展中勇立潮头、勇于争先、争创一流的形象。近年来,江苏全省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富民进程明显加快、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城乡面貌显著变化,民营企业总数和外商直接投资位居全国第一,国家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卫生城市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岗位创优、行业创优、区域创优在江苏得到了全面的实践和辉煌的展示。在物质文明成绩斐然的同时,全省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和提升,发展环境和外在形象也在不断优化和美化,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江苏人民正以其特有的创优精神弘扬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正集聚和发挥其特有的创优能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大地上率先迈进。
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现实过程,是一个继往开来、持续推进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物质与精神相互结合和转化的实践过程。我们坚信,在“三创”精神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相融互动与共同作用下,江苏人民必将创造出如期实现“两个率先”的新辉煌,谱写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4.歌颂梅花精神的诗句 篇四
梅,给人一种积极奋取的精神寄托。古诗有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立开”一句中,正写出梅花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一
1. 梅仙隐去事难论,故种疏梅隐小轩。
2. 梅子垂垂傍短墙,淡烟微雨暗池塘。
3. 梅花已遂冻泥空,留得余香傲晚风。
4. 梅花玉立知何许,回首江东日暮云。
5. 梅发无衰盛,根生有瘠腴。
6. 梅山不见梅夫子,宗派仍亡宗上人。
7. 梅开在高冈,仰望不可攀。
8. 梅花当冬吐冰雪,古今已复称高洁。
9. 梅花佳处是孤影,月落参横真见之。
10. 梅从何逊骤知名,句入林逋价转增。
11. 梅句商量未隐,兰诗拥并人来。
12. 梅花照耀山下村,旧居不返伤我魂。
13. 梅兮何等花,意似幽人作。
14. 梅雨初晴绿满陂,忽然乳燕脱巢飞。
15. 梅侯三年江上居,盘羞惯饱鮆与鲈。
16. 梅花千古长如许,堪叹十年人事非。
17. 梅龙阅世今几春,皮毛剥破生苍鳞。
18. 梅花千树白,不是旧时村。
19. 梅尉栖真昔已仙,只余岩谷正巍然。
20. 梅花开尽桃花开,两朵春移小院栽。
二
《杂咏》【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忆梅》【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江上梅》【唐】王适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庭梅咏寄人》【唐】刘禹锡
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
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 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山园小梅》【唐】林和靖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早梅》【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江梅》【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早梅》【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梅花》【唐】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梅花》【唐】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雪里觅梅花》【唐】萧纲
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俱羞惜腕露,相让道腰羸。 定须还剪采,学作两三技。
《梅花》【唐】蒋维翰
5.歌颂长征精神的随笔:黑水印记 篇五
对长征一种敬畏的好奇心一直涌动,我怀揣一个梦想,如果在有生之年能沿着红军长征足迹走一走,领略长征精神,倾听更多与红军长征有关的故事,当把我的想法告诉同事,他惊诧的眼神,问我:“你是红二代”?我摇头否认。其实这与是否“红二代”没有关系。红军长征精神一直是我人生坐标,有些时候工作遇上沮丧的事情,被“小人”中枪,被人“误解”,抑郁情绪波动,静静的想想红军长征路上的艰辛历程,心情会慢慢恢复原状,小时候有耳熟能详的口号“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列宁语“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顿时,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5月20日去黑水县摆在日程,与此行有关的是黑水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对口帮扶点,去年,我去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色达县,带给他们的是中国棉纺城董事长韩良忠50万元的家纺,纯朴的藏族同胞大生龙成了朋友,上个月在微信问我,虫草下来了,有需要吗?我拒之。
十年前广州老板送一方盒虫草,数一数正好200个,我曾在中药房干过,知道是好东西。虫草是冬虫夏草的简称,属于虫草的一种,是麦角菌科真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抗肿瘤、抗疲劳等多种功效,其前沿的理论、独特的配方、专属的定位走在了前端。主要分布在中国西藏、青海省为主,四川和云南,韩国部分地区有此菌类。女婿的爸妈四川人,懂得虫草作用,要炖煮母鸡被老婆拒绝,却扔在立柜上,结果到了秋天,满屋飞蛾子,千万寻万找发现是虫草破茧成碟。
此是闲言,书归正传,当今年成都纺专要去黑水扶贫,勾起我的欲望,于是携带着上海喜宝产业链平台提供的千件风衣,我们冒雨行驶五个多小时,终于见到黑水路碑。黑水是红军长征路过的地方,在这里,红色基因到处可见,黑水县城距离不远有个著名的藏寨,是当年中芦花查尼察小头人泽旺的住宅,红军长征途中,在这里召开了意义重大的“芦花会议”。寨以事名,现在这个保存完好的藏寨,已经属于红色文物保护,它现在的主人,当年小头人的后代,对我们自豪地称为“红色守护人”。
1935年7月18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议题是“解决统一指挥和组织领导问题”。出席会议的有:朱德、洛甫(张闻天)、张国焘、周恩来、毛泽东、博古(秦邦宪)、王稼祥、凯丰、邓发共9人。会议作出决定:朱德仍兼红军总司令,张国焘为总政委。
7月21日至22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议题是“报告相讨论四方面军助工作”。出席会议的有:张国焘、陈昌浩、周恩来、朱德、洛甫、毛泽东、王稼祥、博古、凯丰、邓发、李富春、徐向前、刘伯承共13人。
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先后三次进出黑水,历时一年零两个多月,共约9万人次驻扎和过往,滞留时间150余天。为日常生活需要和过草地,红军依靠群众开展筹粮熬盐活动,在黑水共筹集粮食约710万斤,熬制食盐约5000余斤,借用宰食各类牲畜3万余头,各类畜油1万多斤,以及一大批牲畜皮毛等御寒物资。据当地人说,这些东西解放后贺龙元帅亲自挂帅,向老百姓索借条,全部还淸,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诚信。长征是红军军事失败后的一次转战,抛开政治的因素,在很多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在黑水受到了藏民的拥护和帮助,红军经过藏区,对于当地藏民,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他们心里,播下民族融合的种子。
我望着绿树掩映下的崇岭,详和的百姓悠闲幸福的生活,想想昔日红军长征的故事,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
6.歌颂雷锋精神 篇六
三月是温馨的,因为它是希望的生长;三月也是激昂的,因为它是生命萌发前的搏击;三月更是自豪的,因为它见证了一个平凡却又一生无时无刻不为人民着想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雷锋精神,人人扬。其实,生活上也有许多活雷锋。据新闻报道,在11年10月13日。两岁的小悦悦在佛山五金厂相继被两车碾过。7分钟内,18名路人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荒的陈贤妹上前小心翼翼地抱起小悦悦并找到家长。一个靠拾荒为生的陈奶奶可想而知身份是多么低微。然而她却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处于平凡地位精神却是如些伟大。其实那18位路人不是冷漠而是前段时间新闻那“好人没好报”的心态逐渐渗透了他们的心,但陈奶奶那无私奉献的心已温暖了那十几位路人的冰冷的心。她是我们全人类的好榜样。
记得还有一次,妈妈经常给我讲雷锋叔叔的故事:雷锋叔叔帮一位大嫂买火车票;帮一位老奶奶找儿子;把自己省吃俭用的津贴寄给灾区;帮同班的战士洗衣服„„总之,他的事迹让我感动。雷锋叔叔的钉子精神,助人为乐的好品质从小就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根。有一次我在公共汽车上遇见了一位孕妇,因为车上很挤,又没有座位,售票员只好大声喊:“哪位给这位大嫂让个位?”可喊了半天没有一个人愿意让坐的。就在这时我想起了雷锋叔叔那种为人民服务的好品质,我连忙站起来说:“阿姨,你坐这里吧。”阿姨说:“谢谢小朋友!”“没关系,这都是我们少先队员应该做的。”我看到车上的人都像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我不好意思底下了头,但是我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我认为雷锋的精神应该继续传承下去。
7.经典阅读与民族精神的延续 篇七
我们在经典作品中不仅能见出我们民族文学艺术的承传, 而且还能看到我们民族审美趣味的新变;他们不仅创造了永恒的艺术典范, 而且体现了某历史时期精神生活的主流, 更体现了我们民族对生命体验的深度。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之魂。千百年来, 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越燃越旺。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在当代和平时期, 中华民族精神又有了崭新的表现。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 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在与洪水的搏斗中, 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不怕困难、顽强拼搏, 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的抗洪精神;我国航天工作者在长期的奋斗中铸就了“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 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所以, 青年学生必须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
经典作品代表了民族乃至人类在精神和艺术所达到的高度, 它们不会像流行时装和应景小曲那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过时, 它们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超越了时代, 也超越了民族。民族精神融汇古今, 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整合。比如自强精神, 它是一种具有强势张力的进取精神和斗争精神。中国古代哲人通过观测宇宙的变动不居, 提出“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的思想。自强, 包含民族的自强和个人的自强两个层面。不畏艰难困苦, 不屈服于任何压迫者, 是中华民族的本色精神。历代俊彦豪杰追寻“生当为人杰, 死亦为鬼雄”的壮怀激情, 力行“穷且益坚, 不堕青云之志”和“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坚忍精神。
自古以来, 身处逆境而奋发有为的范例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殡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他们的精神皆垂范后世。
8.文化篇:民族振兴的精神力量 篇八
柳斌杰:新闻出版业至关重要的五年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中央已经把科学发展确定为今后5年发展的主题,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确定为发展的主线,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是科学研判当前新形势作出的必然选择。这5年,对新闻出版业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5年,是建设新闻出版强国承上启下的关键5年。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改革、发展、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大家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按照2011年初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的要求部署,紧紧围绕新闻出版业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用新思维、新举措、新办法,切实做好主题出版和重大宣传工作,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新闻出版产业,加强行政管理,使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继续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新闻出版产业继续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柳斌杰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枨晓明:“十二五”文化产业更重质量效益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突出的。可以将消费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新技术应用、城市化,以及出口结构升级看做是今后一段时间文化产业可以搭乘的“五驾马车”。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中国文化产业只要有意识地搭上消费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新技术应用、城市化以及出口结构升级这五辆车,就能吸取发展的能量,集聚发展的动力,获得发展的高速度。可以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特点将是,不再受到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不必再过分依赖于政府支持和公共财政投入,不再只关注增长的数量,而是把质量效益放在第一位。总之,在宏观经济环境的助推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将会发生重大转变,走上依靠内生动力发展的新路……
“十二五”期间我们还面临繁重的改革任务,非改革不能抓住重大的市场机遇、实现产业的发展。而且现在谈改革,是到了明确改革目标模式的时候了。十七大报告中明确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在新形势下对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文化权利予以重新强调,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从建立基本经济制度以保护公民经济权利,走向了建立基本文化制度以保护公民文化权利阶段。这将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我们可以告别文化生产的计划经济模式,在宪法规定的个人文化权利基础上构建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环境的法律体系,围绕个人文化经济利益调整社会法律关系,奠定文化发展繁荣的坚实基础。
(张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康式昭:加强保障基层群众特别是
农民工群众的文化权益
记:目前应该如何加强对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工群众的文化权益的保障力度?
康式昭:首先,要看到现在外出务工人员已经成为一个相当大的群体,这样一个人群是改革开放以后最先涌现出来的一个新的社会现象,这个现象要引起充分重视。要重视是多方面的,包括发挥他们的才能,让他们在建设当中发挥作用。我们今天侧重谈保障他们的文化权益的问题,保障文化权益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满足他们对于文化生活的需要,要把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化艺术成果送到他们当中去,要方便他们能够欣赏和接受,这一点我觉得是各级政府部门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我们现在讲,政府买单、民众看戏,这几乎是全世界共有的规律性原则,西方政府也是,并不是把金钱看作一切,他对于他们的民族文化要保护,对民族文化的精粹要扶植。对于非盈利性的演出要保障民众的权益,就是政府要买单。现在农民工需要文化生活,不要让他们工余之后,受到其他不良社会现象或者不良社会风气的引诱,比如赌博、打架斗殴等等。我们能够满足他们正当的文化生活需要,保证他们能够有正常的、丰富的、健康的业余生活,这一点是第一位的。第二个方面,要保障他们文化的创造权,或者叫做文艺的创作权,这个权利的保障在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更急迫、更重要。他们自己应该是文艺创作的主体,尽管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也许会粗糙一点、原始一点,但这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文艺创作。一旦他们的文化创造力被激发出来以后,他们自身也会不断地在磨炼当中提高。
【歌颂民族精神的作文】推荐阅读:
企业精神歌颂07-20
民族的脊梁(民族精神代代传”演讲稿)08-03
歌颂英雄的作文06-29
歌颂老师的小学作文09-26
歌颂生命的优秀作文11-13
歌颂父亲节作文-歌颂父亲10-13
中国精神民族的脊梁演讲稿08-30
高二关于歌颂老师的作文800字08-26
大力宣传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范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