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2024-09-19

物理光的反射教案(精选9篇)

1.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篇一

人教版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光的反射定律,举出光的反射的例子,应用反射定律解释这一现象。

2.说出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总结探究结论,掌握探究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漫反射的.理解。

教学器材:

自制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演播教室、三角板、手电筒、大镜子、白纸、自制烟雾箱、一小片灭蚊片、打火机、光的反射演示器、激光电筒(后两项共12组)

教学方法:

实验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学生讨论与教师诱导启发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为什么能看到周围的物体?(因为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2.我们为什么能看见太阳、电灯、火把?(因为它们发出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3.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月亮、镜子、黑板、人、树等许多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因为它们的表面能反射光,反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二、光的反射定律的教学

1.实验装置的介绍。

烟雾箱用来显示光路;激光棒用做光源,方向性好,便于实验;

小镜子用做反射面;两金属板用来显示角度,亦可显示光路。

2.实验

a.观察反射现象。

定义: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多媒体演示这些线和角)

b.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由教师利用烟雾箱演示。①逐渐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要求学生观察反射角如何变化。②改变射入的方位,提示学生: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总在法线的两侧。

c.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观察最后总结:有少物理生实验很成功,是因为他们使两铁板在同一平面上,这样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才能同时在铁板上反映出来;另有大部分学生实验没有成功,是因为他们没有使两铁板在同一平面上,虽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仍然存在,但不能在铁板上同时反映出来。这正好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总在同一平面上。

d.教师移去烟雾箱内的光的反射演示器,只留一平面镜。让入射光线绕着一法线旋转,让学生观察反射光线怎样旋转,并始终保持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平面上。

3.多媒体演示。

①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

4.反射定律。

①学生讨论。

②屏幕板书。

③学生齐声朗读。

5.练习作图。

①分发作业纸,要求学生做第一题。

②教师巡视。

③教师利用实物展台进行评讲,提请学生注意常犯的错误。

三、镜面反射、漫反射

1.提出问题:太阳光斜射在平面镜上,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

光斑;但射到白纸上则不会产生光斑。这是为什么?(引发学生兴趣)

2.利用手电筒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让手电光射向一面大镜子,转动镜子,使反射光线依次射向不同的同学的眼睛,让学生感受镜面反射;再让手电光射向一张白纸,并转动白纸,问学生是否感到晃眼,白纸是亮的还是暗的。

3.多媒体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4.指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特点和作用。

镜面反射:反射面平而光滑。可很好地改变光路。

漫反射:反射面粗糙不平。使我们从不同方向能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都城是光反射时遵从光的反射定律的结果。

5.问:黑板反光时why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了?

(黑板反光时,发生了镜面反射,大量的光线从同一方向射入人的眼睛,使人感到很刺眼而看不清楚字。)

四、光的反射是可逆的。

1.利用课件进行演示。

2.小游戏。(给前面一位同学一面小镜子,要求他观察后面的任意一位同学的眼睛,后面的同学同时观察这面镜子。教师问后面的同学谁在镜中看到了前面这位同学的眼睛,就可判定前面这位同学刚才在观察谁。)

五、板书设计

2.2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现象

(二)光反射时的规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1.镜面反射

2.漫反射

2.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篇二

关键词:物理概念,建构,法线

“光的反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2节内容, 反射定律又是八年级物理中的重点内容。法线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教材虽然给出了定义, 但学生并不明白引入法线的来龙去脉, 也不明白引入法线概念的意义所在。

法线的作用在于, 可以确定一条入射光线有且只有一条反射光线, 并且能画出反射光线的具体位置。假如没有法线, 根本没法找到入射光线对应的反射光线。法线是如此重要, 可在教学实践中, 许多同学认为法线可有可无, 也有不少同学认为可以随意找一条直线代替法线, 其中居多者认为用镜面 (光路图用直线表示镜面) 可以代替法线。这些错误观念, 直接导致学生对光的反射规律的曲解, 学生应用光的反射规律时, 出现了大量错误。为了纠正这些错误认识, 我在实验的基础上, 采用建构思想对法线进行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过程是人的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 是人们通过现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意义建构的过程[1]。只有让学生经历法线概念的形成过程, 领悟法线作用, 才能理解法线概念的本质。

一、追根溯源, 引入法线

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本质抽象, 它是在感知大量材料的基础上, 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形成的。引入概念时也应依据这一特点从直观到抽象。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 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学生在学习光现象之前, 已经学习了几何的点、线、角、面的相关知识。在研究光现象时, 我们要将几何的点、线、角、面的知识迁移到光学中来。当其中的某个元素缺乏时, 我们要想方设法创建此元素, 才能使研究的问题得以解决。在研究光的反射现象时, 就要创建一条“特殊的直线”, 借助此直线 (法线) , 才能圆满解决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归纳出光的反射规律。

演示光的反射实验, 我们猜想:光发生反射时, 一条入射光线只有一条反射光线;反射光线可能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所在平面与反射面垂直;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相等。光的反射实验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有四个几何元素, 即一个入射点、一条反射光线、一条入射光线和一个反射面。要想研究清楚四个元素间的关系, 需要另外再找一条“辅助线”作为参考对象, 这条直线要与反射光线构成一个角 (反射角) , 与入射光线构成另外一个角 (入射角) , 最终形成二个角;这条直线可以与反射光线构成一个平面, 与入射光线构成另外一个平面, 加上反射面, 最终形成三个平面。只有当我们研究的问题所需要的条件具备了, 才有可能研究我们猜想的问题。由此可见, 寻找符合我们要求的这条“辅助线”是研究问题的首要任务, 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利用实验, 寻找法线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1], 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 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无疑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如何教会学生寻找“辅助线”呢?笔者的设计思想是这样的:用激光笔、平面镜、硬纸板 (硬纸板显示光的传播径迹) 进行光的反射实验, 在不改变入射点的情况下, 多次改变入射光线, 形成多条反射光线, 将多条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对应的平面组合在一起, 通过小组合作, 找到了“辅助线”的位置。

学生做法是这样的:先清晰地呈现出光的反射传播径迹AOB (可用水雾显示) , 如图1甲所示。再用硬纸板承接AOB, 更清楚地显示了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如图1乙所示。然后将从不同方向射向同一个入射点的对应光线都呈现在对应的平面上, 且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构成的所有平面都与反射面垂直, 如图2所示。最后将图2中的三个不同的面组合到同一个图中, 发现不同面均相交于同一条直线ON, 如图3所示。即只要过入射点O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所对应的平面肯定都会过ON这条直线, 如图4所示[2], 这条直线就是法线的雏形。通过物理建模, 分析发现“辅助线”ON具有这样的特点:它是一条真实存在的直线, 该条直线通过入射点, 且与反射面垂直。

三、发现作用, 揭示法线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 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依据这一理论, 学生在进行分析与论证实验环节时, 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充分发挥团队学习优势, 研究“辅助线”ON在光的反射能起到哪些作用, 以便定位“辅助线”ON在物理学中的角色。经过同伴的互助, 让学习者自主建构法线的意义。

1. 方便探究三个面的关系

在探究光的反射实验时, 教材先探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等于已承认三线在同一平面, 然后再证明三线共面, 有逻辑性错误。由于三线共面是两角相等的前提条件, 所以证明三线共面要放在探究两角相等之前进[3]。探究三个平面的关系, 就是为了深入证明三线共面。当出现了“辅助线”ON后, 实验时就会呈现出三个平面 (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反射光线OB与ON的面 (简称平面BON) 、入射光线AO与ON的面 (简称平面AON) 和反射面 (如图5所示) 。有了这三个平面, 我们就可以定量研究三个平面的位置关系。由于初中学生并不具备平面与平面之间关系的知识, 在探究三个面之间的关系时, 学生无所适从。有了ON, 学生在操作实验器材时, 自然而然地将平面AON和平面BON都垂直地放在反射面上。现在只需探究平面AON与平面BON关系, 使探究实验有了明确的意义。学生前后翻折硬纸板, 观察反射光线, 经过分析, 归纳出反射光线、ON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学生在头脑中无形有了这样的认识:光发生反射时, 平面AON和平面BON在同一平面, 平面AON、平面BON均与反射面垂直。显然, 图5中纸板1并没有与反射面垂直, 纸板2与反射面垂直, 所以纸板1中的光路图是错误的, 纸板2中的光路图是正确的, 这样既纠正了学生的错误前概念, 又加深了学生对“辅助线”ON的理解, 不是随意一条直线都能起到ON作用效果的。可见, “辅助线”ON对于确定三个面的关系是多么重要, 对于理解光的反射规律起到了奠基作用。

2. 方便探究二角关系

如果不用“辅助线”ON, 而用镜面与光线的夹角来定义反射角和入射角, 在探究二角关系时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学生在做光的反射光路图 (平面图形) 时, 光路图中用一条直线CD代替平面镜 (如图6甲所示) , 很容易画出入射光线与CD的夹角∠AOD, 并把∠AOD当作入射角对待;画出反射光线与CD的夹角∠BOC, 并把∠BOC当作反射角对待。显然, 直线CD不是镜面, 用CD与光线的夹角来表示镜面与光线的夹角, 其实质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在做光的反射现象实验时, 学生看到的是立体图形, 此时平面镜由图6甲中的直线CD变成了一个平面 (如图6乙所示) , 如果不采用塑料板显示光的传播径迹, 而向空气喷射烟雾显示出光的传播径迹, 学生在镜面上没办法找到直线CD, 既找不出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也找不出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才知道没有ON的苦恼。当我们头脑中有了ON时, 即便ON没有出现, 也可假想有一根细棍垂直插在入射点上, 并且这根细棍和反射面垂直, 此时的细棍代替ON。不管是用喷射烟雾做光的反射实验, 还是用塑料板做光的反射实验, 学生很轻松地从立体图形中找出了反射光线与ON的夹角 (反射角) 和入射光线与ON的夹角 (入射角) , 通过探究, 最终确定二角相等的关系。用光线与ON的夹角来确定反射角和入射角, 比起用光线与平面的夹角来确定, 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将线与面的夹角变为线与线的夹角;还有, 出现了ON后, 一眼看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布在ON的两侧, 确定了两线的位置关系, 从而将线与面的关系变成线与线的关系。经过这样的处理, 化抽象为具体, 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从而方便初中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

四、定义法线, 规律具有简洁美

有了“辅助线”ON, 学生通过多次实验, 在观察大量实验现象基础上, 分析和发现了“辅助线”ON隐含的物理特征。通过ON, 可以将光的反射现象归纳为“三线共面”和“两角相等”以及“两线分居”, 并且确定了一条入射光线有且只有一条反射光线。于是“辅助线”ON在物理教学有了实质的内涵, 顺理成章地变更为法线ON。我们把这条过入射点且与镜面垂直的“辅助线”ON称为法线 (为了区分实际光线和法线, 法线应画成虚线) 。有了法线, 光的反射规律可以简洁地归纳为:在反射现象中,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的简单美和对称美。

综上所述, 通过探究, 我们发现了法线ON的物理价值:利用法线, 可以确定平面BON、平面AON和反射面三个面的关系;利用法线, 可以确定二角相等的关系;利用法线, 可以确定一条入射光线有且只有一条反射光线;利用法线, 可以确定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具体位置。有了法线, 就使我们在研究光的反射现象时, 观察实验现象和收集实验数据非常方便, 能够清清楚楚地总结出光的反射规律, 并且将法线延伸到光的折射教学中去。

结语

将建构主义学习论应用于物理概念学习当中, 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习者, 而是创设条件, 促成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学习者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1]。法线的概念是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通过观察、分析, 运用物理模型法抽象得出的成果。这种有意义的科学探究, 既可与学生探究活动无缝衔接, 又能让学生明确引入法线的意义, 使法线这一抽象概念形象化、直观化, 使学生明白了法线的本质, 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正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所指, 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逐步学习物理规律认识规律, 构建物理概念, 学习科学方法,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4]。这充分说明科学探索在形成概念、规律及学习科学方法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水宇.基于建构主义物理概念学习[J].新乡教育教学学报, 2006 (2) :126-127.

[2]郑伟.难点突破:法线的作用及如何引入[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c58f4a0dbb68a98271fefa7e.html?from=search.2012-09-02.

[3]陈明江.对“光的反射”实验的改进与创新[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6 (3) :36-37.

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光的反射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4.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5.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6.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2.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 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探究过程及对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1.反射定律中“三线共面”这个结论的得出,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所以,“三线共面”是一个难点。

2.漫反射与镜面反射的区别,以及漫反射依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不仅抽象,学生还很容易根据思维定式而在理解中出错。因此,这也是一个难点。

3.实像和虚像的理解与区别。

【教具准备】光的发射定律探究仪,激光电筒,小平面镜,平面玻璃,蜡烛,火柴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照射在一个隐藏的平面镜上,让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学生猜测并回答光的传播方向为什么会改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光的反射:一束光线,从一种介质(空气)照在另一种介质(平面镜)表面上后,改变了光的方向,又回到原来的介质(空气)中去,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实际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可以发生光的反射,人眼之所以看见一个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从物体表面反射过来的光线进入人眼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光的反射”。

(二)进行新课

一、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1 学生观察: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引出概念。

利用光具盒介绍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的概念,启发学生用数理结合的观点进一步观察入、反射光线的几何位置关系,学生找到它们的对称轴,用量角器量出对称轴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引入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概念。

实验2 教师演示:研究“三线共面” 利用自制教具,让学生观察纸板向前折和向后折时,能否观察到反射光线,总结光的反射定律的前两条内容: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根据本实验,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三线共面”,突破了这一难点。实验3 学生探究:研究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

紧接着,让学生猜想及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并填写实验报告单(见附页),总结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学生在表述结论时,有可能将入射角、入射光线叙述在前)

实验4 教师演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因果关系。

遮挡住反射光线,观察到入射光线依然存在;再遮挡住入射光线,观察到不再有反射光线。从而得出结论:先有入射光,才有反射光。教师强调光的反射定律的正确表述顺序,并板书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板书] 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接着点明光的反射定律实质上规定了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多媒体演示:光路的可逆性。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光的反射是可逆的。[板书] 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课件展示巩固性问题,深化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全面理解。例1:补充光路图,并求反射角和入射角。

30º

例2:补充光路图,并求反射角和入射角。

例3:在明亮处的两名同学,甲同学能通过镜子看到乙同学的眼睛,乙同学能看到甲的眼睛吗?如果甲同学在暗处,乙能看到吗?

通过例1练习基本光学作图法。

00通过例2让学生知道入射角为0,反射角也为0时的情况。并板书。

00[板书] 入射角为0时,反射角也为0

通过例3让学生加深对光的反射和光路可逆的理解。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实验5 教师演示:研究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师用小镜子反射光线,照入同学眼睛。

师问:会有什么感觉?周围的其他同学会有什么感觉?在平面镜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射呢? 课件展示镜面反射,总结出镜面反射的定义。

师问:如果在镜面上铺一张白纸,又会有什么感觉呢?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白纸表面看起来很平滑,实际上表面上有很多凸凹不平的地方,一束平行光照在白纸上后,法线不再平行,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也不再平行。课件展示漫反射,总结出漫反射的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之所以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桌子、墙壁、书本、正是由于它们表面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总结:

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在于反射面是否平滑。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板书]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讨论:甲同学说,雨后的夜晚,地面上亮处是水坑;而乙同学说,地面上暗处是水坑。你觉得他们谁说的正确?请说出理由。

结合课件讲解此问题。

通过这道讨论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更加深刻地理解漫反射的特点。

三、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镜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平面镜”?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虚像

方法1:从平面镜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平面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平面镜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五、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镜,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平面镜起什么作用.【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出通过本节学习有哪些收获并整理本节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光的反射

一、反射定律

内容:

二、种类

镜面反射:

漫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虚像

2、等大

3、等距

4、垂直

四、实像和虚像

五、平面镜的应用

1、改变光路

2、成像

【布置作业】

1.课下探究:水中燃烧着蜡烛

4.物理《光的反射》的教学反思 篇四

《光的反射》这节课是上一节课的延续,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所不同的是这节课是研究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么样。

我按照教材要求,对本课进行处理。从照亮目标的三个活动→认识光的反射原理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后视镜、额镜)→教室中的运用→科学上的应用军事上的应用(潜望镜)→制作简易潜望镜→光的反射不利的`一面→人眼对光线的调节。( 欢迎您阅读为您提供的资源)

依照这一过程,一步一步展开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得也牢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照亮目标的三个活动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断的挑战中产生兴趣,最后学生能用两面镜子把书后面的圆柱体照亮,从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原理。学生也学会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以后遇到问题就知道该怎样去探究了。

在知道了光的反射原理后,让学生认识光的反射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我特意从医院和汽车行借来了额镜和反光镜。在实物的观察中,更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原理应用广泛。我还让学生制作简易潜望镜,准备好了材料,并把制作的地方都处理好,学生只要安装就行了,既降低了制作难度,又节约了教学时间,为让学生进行潜望镜原理的分析创造了更多的时间。而且这种制作非常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总结了知识,又运用了知识,还让学生用潜望镜进行观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有不足之处,教学语言单调直板,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利于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在表面现象,没有深入发现本质。也没有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忽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学生实验结果的展示不全面,只叫了一组同学,这样得到的科学结论不够客观。

5.光的反射教案 篇五

公安县闸口初级中学 孙文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准备:激光器、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激光笔照射墙壁,光可以照到墙上,说明光可以沿直线传播。为什么可以看见光斑?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的定义

2、小游戏

(一)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实验:让激光器发出的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一点、两角、三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图。

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B)法线(ON):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提出问题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

2、学生猜想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4、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评估与交流

说明:(1)光的反射定律可概括为十二个字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2)反射定律的第三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有入射,后有反射;入射在前,反射在后;入射是因,反射是果。

(3)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实验演示,幻灯片放映)

练习完成光路图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不同的表面对光的反射是不一样的。

演示实验3:让氦氖激光的平行光射入平面镜。

现象:看到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仍是平行的。而且在反射光线的方向上的光是很强的。其他方向无反射光。这种光滑镜面的反射叫镜面反射。如图甲所示。

演示实验4:让氖氦激光的平行光射入毛玻璃片上。

现象:入射光线是平行的,但经毛玻璃反射后的光线不是平行的,而是射向各个方向。我们把这种反射叫漫反射。如图乙所示。漫反射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

幻灯片演示

说明:

(1)物体表面光滑时产生镜面反射;物体表面粗糙时,发生漫反射。

(2)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讲完漫反射和镜面反射后,为了加深理解,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皮鞋为什么擦过鞋油后会很亮?

2、夜晚,迎着月光走和背着月光走会有什么不同?

3、黑板“反光”时为什么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了?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

解答:(1)这是因为光射到黑板和粉笔字上都要发生光的反射。黑板上“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粉笔字上发生漫反射,这两部分反射光同时射入眼睛时,由于“反光”部分耀眼的反射光比漫反射的光强,对眼睛的刺激强烈,所以黑板“反光”时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

(2)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改变这种现状的建议是:改变同学的座位位置,或改变黑板的角度。用不反光材料。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学生总结)1.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现象。2.光的反射定律。

3.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物体对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5.漫反射使我们能够在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课后延伸

如果没有光的反射,我们的世界会怎样?

四、板书设计

(一)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四)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6.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篇六

内容简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认识光的反射现象,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认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了解光的反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光的反射定律是几何光学中最重要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分析有关光的反射问题的主要依据,该规律的探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索精神,所以光的反射定律及其探究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反射光路,难以真实、直观地显现出来让学生观察比较,只能根据一些“现象”分析、想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另外,在利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解释实际问题时,学生很容易产生错误认识,因此,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目标定位

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仅有肤浅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认识再提升一步: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中的有关名词,理解光反射时遵循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光路的可逆性;知道反射的种类及其应用。因而我认为本节课可以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观察日常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通过社会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光的反射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光的反射现象简洁、对称、和谐,从中领略到物理学中的美。

(2)通过学习光的反射的应用和光污染,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影响,乐于用所学的光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方法阐释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让学生自主探究,而教师是课堂活动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按照“观察→建模→描述→猜想→设计→验证→总结”的思路逐一展开。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利用模型化抽象为具体,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I自主预习形成

环节一 观察实验 提出问题

1.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内容,结合生活实例,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写出光的反射定义。

.小实验:找反射光点——

教师将一面大小约为30cm×40cm的平面镜(用铁架台固定),倾斜放置在讲桌上,让几个学生用激光笔(从不同角度)照射平面镜,天花板上立时出现了几个晃动的光点。

思考:(1)激光笔发出的光,是怎样到达天花板的呢?你能描述一下这个过程?

(2)哪个是反射面、哪是入射光、反射光?什么叫光的反射。

(3)天花板上出现了几个光点,你能分清天花板上哪个光点是谁照的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利用生活经验对光的反射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小实验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物理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下步建立模型提供感性支撑。

环节二 建立模型——提出猜想

1.活动:寻找反射光线

下图所示的模型,泡沫塑料的上表面表示反射面,两根竹针(用双面胶粘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分别表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先把表示入射光线的竹针插在泡沫塑料上,请你根据你看到的反射现象,在模型中把反射光线表示出来。2.思考:(1)结合你的猜想模型考虑,我们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通常要选择一个(标准)参照物,类似地,为了准确方便地描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我们能否也确定一个参照物(标准)呢?

(2)我们课本中给出了法线的概念,法线在描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时就相当于参照物(标准)。

(3)请利用三根竹针分别代表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插在在泡沫塑料上,制成一个模型,表示你的猜想,准备向全班回报。

【设计意图】光线是看不见的,加之学生缺乏立体几何的知识,所以关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空间关系,学生不好想象,或者学生虽然在脑海中有自己的想象,但往往不知如何描述。这有了这个模型,既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又便于学生描述。类比参照物理解法线的作用,让学生明确“法线”、“入射角”、“反射角”是为了准确描述光现象的需要而引入的,学生易于理解,印象深刻。学生在确定反射光线位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会促进学生思考光在反射时可能遵循的规律,作出猜想假设,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探究方向。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要探究光的反射遵循的规律,首先要有研究对象,即一个可供研究的反射光路。

重点思考以下问题:(1)形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光路,需要哪些器材?

(2)怎样把看不见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显示出来?

(3)如何比较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4)实验时要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角度进行实验,请设计一个表格,以方便记录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问题启发引领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环节四 阅读自学——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写出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相同与不同。

2.小实验:晚上,把一个小平面镜贴在竖直墙壁上,用一个手电筒垂直照射平面镜,分别从侧面和正对着平面镜的两个方向观察平面镜和墙壁,观察平面镜和墙壁哪一个亮度较大。

3.列举周围光污染的实例,思考:光的反射是不是总是有利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学,自主体验理解认识漫反射和镜面反射,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通过了解生活中光污染的事例,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的利和弊,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

II 合作展示探究

环节一 出示交流展示内容和活动安排

1.列举生活事例说明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交流展示制作的光的反射的模型,根据模型提出对光的反射规律的猜想。

3.为验证猜想制定的探究计划和设计方案

4.实施分组探究,5.展示探究成果

6.结合生活事例介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重点问题和活动程序。

环节二 小组讨论 个人预习成果

1.列举生活事例说明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交流制作的光的反射模型以及对光的反射规律的猜想。

3.为验证猜想制定的探究计划和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在预习形成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对以上内容都有了各自的认识和想法,通过实施小组内的相互讨论实现合作学习,对各自的探究方案进行修正、补充。为全班的展示交流做好准备。

环节三 展示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学生展示的模型,有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所在的平面与泡沫板的上表面垂直;有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所在的平面与泡沫板的上表面不垂直;有的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有的反射角和入射角不相等。

学生展示的猜想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三线”的位置关系和“两角”的大小关系。

在学生展示的方案(大部分按照课本上的方案)基础上,老师点拨优化探究方案: 在如右图所示,1是平面镜,2是编织毛衣用的竹针(表示法线,用铁架台固定竹针与镜面垂直),3是激光笔,4和5是缝衣用棉线。制作时,可用铅笔刀小心地在竹针的尖端横划一道刻痕,把棉线牢固地系在竹针刻痕处。该实验装置的巧妙之处是用棉线寻找反射光。

【设计意图】通过全班展示交流,各小组利用模型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加深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包括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等概念)的理解。进一步优化探究方案。对于学生的探究方案,只要学生有所思考有所设计即可,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于过程和体验。

环节四 实验探究 光的反射定律

各小组根据优化的探究方案,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同一小组的两名同学密切合作,进行实验。通常,一名学生用激光笔沿着一根棉线照射——这根棉线非常清晰地显示出入射光线,另一名学生牵着另一根棉线,在空间寻找反射光线。当另一根棉线显示出反射光线的位置时,可以用小木板判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将数据记入表格。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角度,再做几次。

【设计意图】反射光线的位置是学生用细线“找到”的,而不是直接在光屏上“看到”的,学生真正经历了在空间寻找反射光线位置的探究过程,对“三线共面”这一难点,体验非常深刻,认识比较透彻。

让学生在实验时应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看看是否能够总是得到相同的规律,向学生渗透“多次实验可以增加实验结论的可靠性”的意识。

环节五 展示交流 探究成果

1.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探究成果,包括实验结论、探究体验,探究过程中的困难、困惑、自己的收获、体会等。

关于“三线”的位置关系,让学生简介实验过程,说出实验结论;关于“两角”的关系,利用实物投影将学生记录的实验数据投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结合数据分析总结。最后征询其他各组的意见:你们的发现是否都与该结论相同?有没有补充或纠正?有没有新的发现或问题?

老师出示学生展示猜想时用的模型:现在你能正确地确定出“反射光线”的位置吗?

学生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利用量角器,在模型上插上“反射光线”。让学生到前台展示,并说明是如何确定出“反射光线”位置的。

启发点拨学生:光的反射对称、和谐、简单——美不美?让学生感悟物理学中的美。

环节六 展示交流 对漫反射、镜面反射的理解

学生展示漫反射、镜面反射的定义相同点不同点。

外音);关于光污染的场景及评述。

学生列举光的反射在实际中应用的例子;并就城市玻璃幕墙的光污染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设想。

【设计意图】采用这种方式的展示交流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学会对实验过程进行评估反思。通过让学生观看光污染的视频,渗透STS思想。

教有所思

1.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学习光的反射定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从本章的知识体系来看,光的反射定律既是全章的重点,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一节研究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本节进一步研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的现象和规律,这些知识是学习下一节平面镜和球面镜的基础,研究方法和技能又能迁移到“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上去。

2.本节是一堂比较典型的探究课。整节课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来推动课堂教学进程,在富有“冲击力”的情境激发之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进一步提出猜想,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让学生饶有趣味地探究光反射的奥妙,发现光的反射定律。

3.对于漫反射、镜面反射的教学,我没有拘泥于教材,开放课堂空间,让学生课后通过互联网或查阅图书报刊等获取信息,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并联系当地实际进行教学,如让学生在自己社区和学校附近开展调查,用鲜活的事例来说明光反射的应用和光污染的危害及

7.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示例 篇七

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与探究、总结归纳、联系实际应用提高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观察汽车的观后镜的成像情况。教学器材: 手电筒、铝薄、平面镜、光的反射演示器、废玻璃渣、凸面镜、凹面镜、烧杯水、铅笔、玻璃砖、盛水玻璃槽。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设疑激趣:汽车上的观后镜为什么是突起来的?透过装有水的玻璃杯子,看手指为什么会变粗 ?潜水艇潜入水中后,如何能知道水面上的情况?潜望镜是如何让景物转弯到你的视野中的呢? 教学 光的反射

光线:光通过的路线,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得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回到原物质中。观察:手电筒光的反射(P25),手电光射到平面镜M后会怎样?能够照到其他别的物体上吗?在暗室里,当光照到不发光的物体上时,你能看到物体吗?

讨论得出:光的反射现象。“三线”、“两角”: 入射光线——OA; 反射光线——OB;

法线——ON; 入射角——∠AON,入射光线语法线所成的角α;

反射角——∠BON,反射光线与法线所成的角β;

设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有什么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由有什么关系呢?

6)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探究1:在平面镜M上方放一个块有量角器的白色光屏,它是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

使E、F两板处于同一平面内,让入射光线OA沿光屏左侧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线在左侧还是右侧?入射角、反射角各是多大? 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测几组入射角、反射角,并记录在表格中。

将F绕ON前、后转动,在F板上还能看到光线吗?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定律。

强调:因果关系。

实验探究2:如使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此时反射光线会怎样?

观察:反射光线恰恰是逆着原来入射光线射出。

结论:光路具有可逆性。

练习:课本P30 T1。

思考:当你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别人的眼睛时,别人也一定可以看到你的眼睛,你相信吗?为什么?

7)镜面反射与漫反射:讨论P27。同样都是平行光,反射后为什么反射光线的方向不一样?

镜面反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

漫反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经粗糙的表面反射后,反射光线是不平行的。

应用:黑板反光;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黑板上的字。电影银幕要用粗糙的白布来做。

平面镜

设问:桂林山水甲天下,倒影是如何形成的?

实验探究3:在平面镜前举起左手,镜子里的你和真实有何不同?

实验探究4:画个半圆,沿着镜子边放好,你观察到了什么?

实验探究5:用一块玻璃,一张白纸,两只蜡烛,一只点燃,防在玻璃前,将另一根放在玻璃镜后,前后移动直到后面的蜡烛也好象点燃一样,这一点就是蜡烛的像;记下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

分析:沿玻璃划一条线,连接蜡烛和蜡烛的像,看看物和像的连线有什么关系?用刻度尺测量出物体和像到镜子的距离又有什么关系?

结论:平面镜成的是虚象,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但左右相反;像和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离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的成像原理简介:用光的反射定律予以说明,像是虚象。

应用:一是可以成像;二是可以改变光线的方向;潜望镜。

球面镜:都是反射面镜。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发散面镜。汽车观后镜。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太阳灶,探照灯。

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 让一束光线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光进入水面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三线”、“两角”、“一点”

入射点——O; 入射线——AO; 折射线——OC; 法线——NN1;

入射角——∠AON; 反射角——∠CON ;

设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折射角与入射角有什么关系?

实验探究: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再作几次,比较每一次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 小,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如何变化?若让光线垂直射向水面,进入水中的光线会怎样?

实验探究:将水换成玻璃砖,重做此实验,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有何关系?光线垂直射向玻璃砖时,进入玻璃中的光线会怎样?

2)结论1:光由空气射向水或别的透明物质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光线垂直射向水或玻璃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反之亦然。

思考: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光线将怎样偏折呢?

结论2: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折射光线将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复习巩固

小结:对照板书进行。

布置作业 练习册

8.探究光的反射现象规律实验教案 篇八

实验课题:探究光的反射现象规律

参与教师:刘娇

叶晓燕

顾云

探究光的反射现象规律

实验指导

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反射定律内容,体验和感受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用光的反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认识光的反射规律,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二、实验原理

探究规律,理解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发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三、实验器材

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等。

四、实验步骤

我们选择对光反射能力强的平面镜做反射面,用白色硬纸板和白纸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1)按图甲所示,先使E、F成为同一平面,使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让学生观察从镜面反射的光线的方向.(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怎样改变.(3)按图乙那样,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让学生观察能看到反射光线吗?

(4).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让学生两人一组做实验研究,可采取如丙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表格

次数 入射角i 反射角r 30°

30° 60°

60° 45°

45°

五、误差分析

描光线的径迹时,因为纸竖直放置,没有依靠,画的线的歪斜,影响到角度的测量,误差会大一些,量角器读数有误差。

实验结论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9.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篇九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会改变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2.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

3.体验探索的乐趣,了解光的反射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每人一面平面镜(大小形状各异)。

(2)能表现光的反射的动画或图片。

(3)若干可以反光的物品,如:调羹、茶杯、脸盆、光盘、手表等各种表面光亮的金属或玻璃物品。若干不能反光的物品,如:书、粗糙的石头、衣服等。

(4)我们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的图片。

2.时间安排:阳光灿烂的日子。

活动过程:

一、呈现光的反射现象,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请配班老师持镜子从户外反射阳光到室内,鼓励幼儿寻找亮光,自然引出活动主题。

2.提问:亮光是从哪儿来的?它是怎么进来的?

二、引导幼儿探索镜子反光的现象。

(一)请幼儿手持镜子到户外,自由探索如何将光反射进教室。

(二)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你是怎样将太阳光反射到教室的?并做一做。

1.请做成功的小朋友演示一下是如何做的,成功的小朋友帮助没成功的小朋友。

2.小结:只有镜面对着阳光才会反光,没有阳光照在镜子上就不能形成光斑。

3.请幼儿交流:在反射光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如反射进教室的光是怎样的?它会不会移动?是怎样移动的?你能把光照在你想照的地方吗?你是怎样做的?

4.小结:反射的光大小形状是不一样的,改变镜子的角度,光会来回移动,它的方向也变了。

(三)请幼儿再次操作,并相互交流经验。

操作要求:小朋友去调整一下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四)借助动画或图片,明确引出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概念:光照到物体表面,被物体挡住,改变了原来传播的方向,反回去了。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三、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能反射光?

(一)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象镜子一样在太阳光下能反射光?

(二)请幼儿选择提供的其他材料,自由探索哪些东西也能反射光?

提示:你可以摸摸材料,试一试这些材料哪些能反光,哪些不能反射。

(三)鼓励幼儿探索这些反射出的光有什么不同?

小结:能反射光的东西都是表面光亮平整的,不能反射光的东西是表面粗糙的;亮度强的物体,<.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反射的光的亮度也强;小的东西反射出的光也小;不锈钢茶杯、脸盆反射的光是一圈一圈的;有图案或文字的镜子反射出的光也有图案或文字……

四、光的反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光的反射在生活中带来的好处

1.提问:谁知道光的反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

2.小结:我们聪明的人类利用了光的反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比如我们有了有趣的玩具——万花筒和观景箱;太阳灶能煮饭;月亮能照亮黑夜(最大的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也会给我们带来不便

1.提问:那光的反射会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好的地方呢?谁知道?

2.小结:城市里很多高楼大厦外面装修都是玻璃,整栋大厦都在进行光的反射,让我们都睁不开眼,形成了光污染;夏天的时候,太阳照在地面上会刺激人的眼睛……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利用光的反射,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帮助。

教学反思:

本活动幼儿很喜欢,都能积极参与,探索兴趣很足,很愿意做实验。也懂得了许多关于光的知识,明白了光的这些特性。但内容有点多,时间稍长,所以建议将光的颜色部分探索和制作变色陀螺另设一课时。

上一篇:小学体育的评课稿下一篇:广东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