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比较探讨论文

2024-09-18

中英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比较探讨论文(通用10篇)

1.中英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比较探讨论文 篇一

近年来,金融学专业无论是在国内或者国外都是炙手可热的专业之一。英国伦敦作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其金融学教育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的,对留学生十分具有吸引力。下面,360教育集团为大家介绍并对比一下中国与英国的金融学专业概况、专业方向、资格认证及重点院校的基本情况,希望对有意英国留学申请的同学们有帮助:

一.金融学专业基本概况

中国:金融学是国内近十年来最热门的专业之一。金融学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的跨时期配置的学科。学习金融的理由通常是:管理家庭的资产,寻求具有丰厚收入的职业,处理商务中的资金融通与管理等问题。

英国:英国金融与会计专业历史悠久,是最早出现职业会计师、第一个建立现代意义上会计职业团体的国家。金融是一个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属于应用实践型学科,需要大量的先进的实际经验作为教学材料和后盾。所以英国的金融会计教育与国内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和死板不同,英国在教学模式上先进很多。针对这种实用性强,针对性强的学科,任课教师非常多都是来自各大银行投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可以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到来自业内和真实市场的知识和案例,这些授课教师们一半时间在工作,另一半时间在校任教。授课内容除了来自书本,更多是来自社会上积累的经验和最新的心得体会。

二.专业方向

中国:

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理财学和国际金融学。保险学以前包含在金融学专业内,目前已作为独立的本科专业单列。货币银行学主要研究一国的货币制度与货币政策的功能及其作用方式,以及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在国民经济中的功能、作用及其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涉及金融市场、金融资产投资管理、投资银行的经营与管理以及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

的交易等内容。国际金融学主要探讨一国的国际收支、国际储备、汇率的决定与变动、资本的国际流动以及国际货币与金融制度的安排及其影响,对全球化背景下跨国经营和投资的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应用价值。

英国:

1.金融与会计(Finance and Economics):涉及管理会计,金融会计,企业金融学、经济金融学、风险分析、金融衍生品市场等领域的内容。

2.企业金融(Corporate Finance):此方向与会计学联系紧密,主要研究学习在公司企业接触比较多的内容,包括企业内部股权框架的设置、资本机构、金融实证分析法、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定量分析、计量经济学以及资产定价以等方面的内容。

3.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课程研究的方向为金融信息的发布在世界范围内对股票市场、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以国际视角学习对会计、金融管理及有价证劵市场方面的学习,涉及到金融组织的设置及机能、金融市场运行、财务报表分析、金融统计学、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4.银行金融(Banking Finance):涉及到金融理论、金融模型、定量分析、计量经济学、金融风险、企业金融。金融会计学等方面的金融学知识。

5.金融与经济(Finance and Economics):除了学习金融的理论知识外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政策在区域或者全球金融系统中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贸易制度等。

6.投资(Investment):涉及了证劵管理、风险评估、全球金融系统、金融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

7.风险控制(Risk Management):学习内容包括风险管理、金融分析、风险与保险市场、保险法律与规章、风险模型和分析、企业保险策略及相关金融服务等。

此外也有不少学校专门开设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精算等金融工具型专业。

三.专业认证:

中国: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期货从业资格证,毕业时还可以考注册会计师(CPA)和CFA

英国:在英国,金融的各个从业方向都有相关的专业机构及其认证考试和认证证书,以下是几个会计金融方面的专业认证协会。

“注册金融分析师协会”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Institute)

“国际风险管理师协会”PRMIA(Professional Risk Manager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国际资本市场协会” ICMA(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

“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

“注册证劵与投资协会”CISI(Chartered Institute of 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

“注册风险管理师协会”IRM(The Institute of Risk Management)

“注册保险师协会”CII(Chartered Insurance Institute)

在英国大学的很多课程都被一些专业机构所认可,从这些被认可的专业毕业之后可以申请部分专业认证考试的免考或者直接得到相应的证书,比如牛津布鲁克斯,北安普顿大学,伦敦南安大学,德蒙特福德大学,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等大学的本科课程ACCA都达到9门,本科结束再修5门即可获得ACCA证书,硕士课程也可获得5门ACCA免修;雷丁大学ICMA中心部分学科可以获得ICMA、PRMIA、CISI等组织的认证;伦敦城市大学Cass商学院部分学科毕业可获得CISI、IRM、CII等组织认证。

四.优秀院校推荐

中国:

本科开设金融学专业的上海高校: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华东政法学院等。

英国: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City University,Cass Business School)、雷丁大学ICMA中心(Reading University,ICMA Centre)曼彻斯特大学(Manchester University)、华威大学(Warwick University)、巴斯大学(Bath University)、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埃克塞特大学(Exeter)、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Strathclyde University)、拉夫堡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诺丁汉大学(Nottingham University)、格拉斯哥大学(Glasgow University)、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爱丁堡大学(Edinburgh University)、南安普顿大学(Southampton University)、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东安格利亚大学(East Anglia University)。

2.中英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比较探讨论文 篇二

在当代中国高校中, 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生工作队伍, 而学生工作的主力军就是辅导员, 辅导员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作为一名辅导员, 笔者曾经在2011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攻读学位, 通过参观、学习、考查, 对英国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具有一定的了解。英国拥有许多世界一流大学和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 在学生事务管理方面具有一些独特之处, 他们的科学、规范的管理, “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可供我们借鉴, 帮我们理清思路, 找出我国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尽管中英两国高校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如发展历史、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发展阶段等) , 但是两国高校都以以培养人才为首要职能, 在自身发展演变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 对中英高校学生工作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英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概况

要了解英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特点, 不得不先对了解一下他们的学生事务工作的总体情况。在英国, 不同于我国的学生事务工作主体为院级层面, 高校学生事务的工作主体在校级层面。以笔者母校爱丁堡大学为例, 学生事务工作属于模块中服务与支持 (Services and Support) , 与教学 (Teaching and Learning) 、研究 (Research) 平行。服务与支持模块包含非常多的部门:学生残疾服务 (Student Disability Service) 、学生录取 (Student Recruitment and Admissions) 、出国学习 (Study Abroad) 、宿舍服务 (Accommodation Services) 、校友服务 (Alumni Services) 、职业服务 (Careers Services) 、学生咨询服务 (Student Counselling Service) 、爱丁堡大学学生会 (Edinburgh University Students'Association) 、国际学生办公室 (International Student Centre) 等等。另外, 学校还有一个学生管理部 (Department of Student Administration) 负责提供给所有在校学生服务、支持各个二级学院工作和其他学生服务工作。学生管理部主要负责安排考试、收取学费、毕业典礼、签证手续、官方学生文件出具、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学生社团预定、学生学习场地预定等等内容, 以便让学生学生能享受高质量的学习。学生管理不下分三个部门, 分别为奖学金和学生自助服务 (Scholarships and Student Funding Services) 、学生管理服务 (Student Administration Services) 和课程定制 (Timetabling) 。其内部各部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管理规范。

不难看出, 英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非常重视以人为本和服务学生。英国高校倡导和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让学生接受服务就像到图书馆借书一样方便 (孙立军, 2009) 。以爱丁堡大学为例, 学生管理部位于市中心的老校区, 步行不到10分钟就是能提供学生服务与支持的Potterrow大楼, 该大楼对面即为学生会 (Edinburgh University Students'Association) 所在大楼Teviot, 方便学生免费咨询服务。同时, 学校为每位注册入学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My Ed网络账户, 让学生可在网上系统中处理住宿、注册、学生卡、财务、福利、奖学金、咨询等事务, 方便快捷。

三、中英高校学生工作的差异比较

尽管中英两国在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但是在高校学生工作方面的发展过程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早期的英国大学, 教师被称为学生的德育导师, 对学生具有明确的道德教育职责, 有的教师既是牧师, 也是学生的生活指导者, 严格把控学生的道德和行为 (李永山, 2008) ;而我国高校的辅导员也是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为目标。再如中英两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 都由于学生人数、学生需求的变化等方面的因素而面临新的挑战。

虽然有相似处, 但中英高校学生工作还是存在许多差异。

首先, 工作理念上存在不同。在英国, 高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 设有“个人导师制”,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种理念体现了高等教育“个人本位价值观”。而我国高校的辅导员制度中, 政治工作为辅导员的本职工作, 其他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都是围绕这个本职工作展开的, 这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观” (李永山, 2008) 。

其次, 服务专业化与服务内容上存在不同。英国高校的学生工作每一方面都有专业人员负责, 其中不乏心理学、法学、医学等专业的博士与专家, 分工明确, 职责清晰。而我国的学生工作人员学历普遍偏低, 很多高校学生工作者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与训练, 缺少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另外, 也由于很多辅导员缺少职业终身化的觉悟和准备, 致使学生工作人员流动性大, 很难形成专业化队伍 (梁慧超等, 2011) 。而且学生工作内容繁杂, 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学习成绩、生活习惯、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等。此外很多高校对学生工作人员的职责没有明确, 许多人把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务都和学生工作人员联系在一起, 而不管这些事情是否属于他们的职责范围 (许姝&肖湘江, 2010) 。

另外, 管理体制上存在不同。英国高校一般没有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 而是由学生服务部主任主要负责具体学生事务, 学生服务部是学校的一个重要部门, 工作直接面向学生开展。在学院里一般也没有学生工作办公室等专门机构, 取而代之的是完备的个人导师体系, 也有少数兼职人员负责一些具体学生事务。而我国的学生工作由学校党委学工部、各职能部门和院系三级完成。学校一般有名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 并设有学生工作部;院系一级设有学生工作办公室, 并按照学生人数设立学生事务专职人员, 包含负责人和专职辅导员 (郭镭, 2011) 。

此外, 学生组织的组织模式和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度存在不同。英国高校的学生会多为校级组织, 二级学院一般没有学生会。学生会的经费多来源于政府、学校和学生会自身经营所得, 学生会可雇佣自己的员工, 直接支付工资。学生会与校级的学生服务部门处于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学生会主席是由全校学生民主选举产生, 代表学生在大学的所有委员会中担任委员, 参与学校会议, 与学校高层管理人员在学生事务方面进行沟通 (李永山, 2008) 。而在我国, 学生会是在校党委领导下、校团委指导下的群众组织, 具有半官方组织的色彩。

四、英国高校学生工作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

中英两国高校学生工作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很多差异, 包括理念、体制、内容、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等方面。英国高校学生工作注重“被动支持服务”, 提供各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 而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则坚持“主动教育引导”, 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奉献社会精神教育 (吴惠, 汪庆华, 2008)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也面临了许多英国高校曾经面临的挑战, 如学生群体激增、个体日益多样化、价值观和需求多元化等, 因此对中英高校学生工作进行比较研究, 分析异同, 结合我国国情取长补短, 保持特色, 对于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变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通过分析英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特点, 再结合中英两国高校在学生工作上存在的差异, 当前我们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意识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促使了英国高校学生工作观念由“社会本位价值观”向“个人本位较直观”转变, 由学生管理者变为学生服务者 (李永山, 2008) , 把学生视为顾客, 强调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这一点上很值得我们借鉴。近年来中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环境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给辅导员工作带来许多挑战, 如工作环境改变, 许多学校都有两个以上的校区, 对专业渗透和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工作对象改变, 学生年龄偏小, 适应能力较弱, 贫困生数量增多, 抗压受挫能力降低;社会环境改变,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网络发展改变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政治态度、价值取向等 (陈莉, 2009) 。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给辅导员带来的挑战, 首先必须转变工作理念, 要在强调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同时, 树立学生本位的工作理念 (郭镭, 2011) , 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坚持一切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出发, 不断提高服务学生的水平,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2. 加强学生服务专业化发展

学生服务专业化是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的特色, 专业化不仅提高了服务效果, 扩大了社会影响, 也促进了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可持续发展 (李永山, 2008) 。因此, 我们应该积极借鉴英国高校学生事务专业化发展的经验。要提升学生工作服务的专业化, 首先就要在准入阶段规范化。在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入职时就要对相应的专业学历、工作背景、工作经验等做出明确规定, 在某一特定部门上, 更加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该行业的相关职业资格或相关岗位工作经历, 从而保证学生工作队伍的源头是规范的、专业的 (许姝, 肖湘江, 2010) 。2013年教育部党组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 (2013-2017年) 》 (教党[2013]9号) , 各高校要借着这个契机, 加快学生工作队伍培训的发展, 为学生工作人员提供具有专业性、针对性的培训和学习, 并将这种培训持续化, 这样才能使学工队伍真正走上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道路。另外, 各高校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定义, 即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要把辅导员等学生工作人员从繁琐、杂乱的事务性工作种解脱出来,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本职, 明确学生工作的工作内容和职责。

3. 加强学生参与度

英国高校十分重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 无论从经费上还是设备上都是大力支持。学生代表积极参加学校的决策、管理层面, 可以保障学生的权利 (李永山, 2008) 。我们应当借鉴英国高校的这一做法, 加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化建设, 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生会的作用,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为学生管理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 结合我国的国情, 积极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道路。

4.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英国高校很早就开始重视全员育人, 对学术导师赋予生活导师的职责, 采取个人导师制。个人导师制是英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一大特色, 发源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距今已有500多年。在英国高校, 每一名本科生都有一名导师, 导师可以由教师、研究人员和行政人员兼任。学校对导师与学生见面次数有相应的规定。爱丁堡大学规定一个学期导师要与学生至少见面一次, 每个导师辅导10名左右的学生。个人导师制的成功在于师生间的思想交流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并解决。英国高校把担任学生个人导师作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是其本职工作的一部分。英国高校在个人导师制的基础上, 还建立起拥有心理咨询、就业咨询、生活指导与服务、运动与休闲、经济资助与理财咨询等完善的服务体系, 配合学生会和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的服务与支持, 实现了对学生“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和管理体系” (陈莉, 2009) 。

我国高校历来强调教书育人, 但在新形势下依然面临一些问题。中共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 “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 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责任”。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各条队伍上的育人作用, 推动不同育人队伍之间的交流和工作上的互动, 促进育人体系有机联动,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 形成约束和激励机制, 推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者有机结合 (徐艳国, 2008) , 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

五、结语

通过中英两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比较, 可以看出英国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专业化服务体系具有鲜明特色, 而我国专职辅导员制度以及党团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我国国情。因此要提高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水平, 必须要结合我国国情、突出已有优势、大胆创新、保持特色, 并借鉴英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成功做法。同时要注意到, 要推进国内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 不光需要高校服务理念的更新, 还需要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立军.英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 (25) :115-125.

[2]陈莉.感受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09, (02) :92-95.

[3]徐艳国.中英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8) :85-87.

[4]李永山.中英高校学生工作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 2008, (08) :61-63.

[5]梁慧超, 高松岩, 张成德, 戚焕.中外高校学生工作的比较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1, (9) :1-5, 52.

[6]许姝, 肖湘江.中英两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比较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 (综合研究) , 2010, (12) :126-127.

[7]郭镭.中英两国高校学生事务之比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1, (3) :222-224.

3.中美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比较研究 篇三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管理;中美高校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各国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日益密切,留学生教育与管理也随之得到发展。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高校留学生管理模式,将国外先进经验与我国优秀的传统管理方式结合起来,推动留学生管理创新,对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美高校留学生管理模式对比

(一)管理体系及管理机构

目前,国内高校多采用校院两级负责制的管理体系,建立国际学院或类似机构作为留学生管理机构,负责包括招生在内的留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与服务,而教学及留学生学籍管理则由教务处及相关专业院系共同负责,后勤事务由各高校后勤处统一安排。而多数美国高校设立国际学生办公室,来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和专业学习。这些管理部门并不独立于学校其他院系和机构,仅仅作为学生事务日常管理的补充部分,为有需要的外国学生提供相对应的帮助。

(二)管理队伍建设

我国高校在招聘留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时,基本不要求应聘者具有教育或管理的学科背景,只要求具备硕士以上学历、英语水平较高等条件;管理队伍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不高,职业晋升道路不明确,评估检测体系不完善。在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已成为一项专门职业,其管理人员的选拔和聘任实行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基本要求具备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背景,从事留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者还要求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管理队伍整体学历水平较高,中高级管理者都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从业资格证书。

(三)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指导

目前,中国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指导有待加强。我国部分高校建立了学生学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但其服务范围并未覆盖留学生群体。对比美国高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指导在入学之前就已开始进行,如向学生提供行前指导,介绍美国社会文化、生活常识、课程设置及校园活动等信息,开学后为国际学生提供全面的入学教育。同时,美国高校普遍设立跨文化心理咨询室,以实现对留学生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的支持。

(四)留学生社团活动

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分开管理的政策,面向留学生的社团活动稀缺,留学生社团建设落后;而中国学生的社团活动由于缺乏宣传、文化差异等原因难以吸引来华留学生,不能满足留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体会中国文化的需求。美国许多大学鼓励并资助学生成立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团体,自主讨论决定活动内容与方式。很多学生社团与社区志愿者联系,引领来自异域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建立起留学生了解和融入美国社会生活的渠道,为留学生教育管理提供更宽广的平台。

二、对中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完善外国学生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留学生管理趋同

随着我国高校硬件设施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中外学生校内混合居住势在必行,而在学生选课、教师授课、学籍管理、二三课堂活动等方面也应实现进一步趋同。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注重国际化课程建设。国际化课程不是简单地开设几门有关国际化的课程,如何在所有课程中体现国际化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针对我国留学生课程设置理念还局限在对内需求的这一现状,我国各个高校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将学科知识放在国际框架下讲授,以便使学生意识到所有国家的相互联系问题的普遍性。2、转变留学生培养模式。在留学生的培养方面,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方式,即加强“趋同管理”模式,鼓励留学生与我国学生一起学习,参加教学、实验、实习等各环节,促进中西科技、文化的融合与沟通。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在一定学科上使用英语教学,对于有中华文化积淀的学科尽量使用汉语授课。根据留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符合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

(二)加强留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注重专业知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者,不仅指国际学院和国际交流处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还包括学校其他行政部门工作者和各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在留学生工作管理者的队伍建设上,应定期举办培训及讲座,注重外语、心理学、教育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建立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及晋升渠道,提高留学生事务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可以尝试引进具有留学背景的管理人才,并设立相应经费扶持留学生工作管理者出国进修。要加大力度引进具有国际背景的海外优秀人才和以兼职等灵活形式聘请外籍专家学者,积极探索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创业引进、智力引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重点引进我们急需发展和急需取得重点突破的高层次留学生教育人才。进一步加强校际交流的强强合作、强项合作,积极争取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和资助,推荐具备条件的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或境外担任知名教授的助教,使他们能够及时跟踪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信息,开阔研究视野,推动和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三)加强留学生文化适应及学术适应指导,丰富留学生校园活动

高校应重视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及学业问题,将留学生纳入高校心理危机预警与心理健康保障体系,为有需要的留学生提供跨文化心理咨询服务。针对留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的语言障碍和学业困难,建立由学生志愿者和专职教师共同组成的语言及学术支持体系,创设留学生学业指导中心,便于留学生寻求专业学习帮助。同时,要增加扶持力度和宣传强度,鼓励留学生参与中国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高校在优化学校自然环境、提高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更要着力改善学术和学习的环境,营造出浓厚的学术空气、学习氛围、传统文化氛围,让每个留学生参与进来,更好地与本土学生融合,感受到这种氛围的熏陶。

(四)健全留学生资助体系,扩大资助范围和资助力度

4.中英姓氏的溯源与比较 篇四

中英姓氏的溯源与比较

人类姓氏的起源和沿用,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姓氏与语言等各种现象一样,与复杂的社会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 者:谢屏 廖方军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杭州,310015 刊 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6(1) 分类号: 关键词: 

5.中英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比较探讨论文 篇五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发展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尊重到理解的进一步体现、个性到追求的进一步演化、素质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管理到服务的进一步转变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热点、焦点、重点和着眼点,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导向,掌握工作过程,研究工作方法,保障工作运行,考核工作成果,完善工作机制等内容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系的内容组成。

根据以上观点,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应由五个部分组成,即目标导向体系、过程控制体系、基本保障体系、监督考核体系和评价完善体系。

一、目标导向体系

目标导向体系是学生工作管理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主要定位学生工作的内容、方针和政策,使过程控制体系明确学生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在管理体系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目标导向体系中应存在六种机制,分别为人才培养机制、学习促进机制、激励创新机制、竞争发展机制、文化拓展机制和就业引导机制。

1.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机制意在构建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高校中的学分制度,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特点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课程,如选修课和辅修课,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加学生的人生阅历。除此之外,适时开展各项文体活动,通过学生参与、组织和策划各种大型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舞台,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彰显,追求得到满足。

2.学习促进机制

通过开展各种学习经验交流会、考研说明动员会、考级考证宣讲会等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活动,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大学中的学习内容、方向和意义,把握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从根本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自立地去学习,减少由于学生缺少目标或者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厌学弃学的现象,尽可能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交流的环境。3.激励创新机制

激励创新机制意在通过开展学科竞赛、创业大赛、技能比赛、社会实践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够得到充分的运用,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和理念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从活动中充分的体会到知识的价值,让学生从活动中充分的理解创新的意义,通过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以及学生的思考与实践,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激励和引导学生为了不断完善自我而学习。

4.竞争发展机制

通过制定各种评优、评奖、评先进的制度,开展相应的各项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过程,使某些方面突出的优秀学生得到认可和尊重,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同时也使他们以及其他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积极加强自身建设,通过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具备竞争意识,在学习生活和思想政治两个方面不断发展自我和提高自我。

5.文化拓展机制

通过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文化交流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如邀请社会成功人士以及知名校友重返校园进行讲学,讲述他们的求学经历和创业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心得与体会等等,使学生在思想根源和文化层次上得到进一步净化和提高,充分理解知识对于人生的意义,充分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充分掌握应对困难与挑战的技巧,充分领会学校对学生的用心良苦,使学生工作逐渐得到社会以及学生更多的关注、理解和认可,促使学生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开展下去。

6.就业引导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当前的学生工作不仅要落实和配合学校的各项教学制度及安排,把握好工作中的每个育人环节,更要承担起学生未来就业的种种压力。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之前,逐步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层次,提前让学生认识到目前社会就业的压力,使学生学习有着一定的方向性和主动性,以就业为导向,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工作稳定快速的发展。

二、过程控制体系

过程控制体系是学生工作管理体系中的主要部分,主要解决学生工作如何开展的问题,是管理体系中的具体实践环节,在学生工作中起到了推动进程的作用。过程控制体系主要分为四部分内容,也可以总结为“四点结合”,即教师与辅导员工作的结合、管理与服务意识的结合、理性与感性教育的结合、创新与发展思路的结合。搞好这四个结合,创新是根本要求,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必须全面、协调、可持续。创新和发展,不可分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创新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相辅相成,没有创新,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创新是指向发展的,是为发展服务的,是实现发展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一切脱离发展,不讲发展的创新,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高校的学生工作要做到创新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三、基本保障体系

高校基本保障体系主要由保障机构建设、保障制度建设、保障理论依托三个部分组成。

做好高校的学生工作,构建科学有效的基本保障体系至关重要,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构建,在构建过程中,要注意方向的正确性,操控的权威性,运行的有效性。

四、监督考核体系

监督考核体系主要包括监督考核机构的组建以及监督考核制度的确立。监督考核机构主要包括过程监督小组和绩效考核小组,分别负责学生工作过程的监督以及学生工作绩效的考核。监督考核制度的确立方面,要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好以人为本的原则,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工作过程以及结果都要围绕学生开展。

五、评价完善体系

评价完善体系主要是由专家评议组根据科学的评价指标,分析学生工作的实践过程和绩效成果,找出体系运行过程中的疏漏,及时研究并制定解决方案,不断完善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体系。同时,挖掘学生工作中的创新点,思考学生工作的新模式,找准定位,重新进行目标导向,使学生工作的管理体系不断进行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学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关于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考。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4)。

[2]沈振德。试论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教育探索,2007,(8)。

[3]张玲。切实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4,(4)。

[4]胡风菊。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体系的完善。现代企业教育,2007,(2)。

6.中英社交礼仪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篇六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

浅析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极权统治手段

《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

从《纯真年代》的人物塑造看伊迪丝华顿的女性主义意识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小议非语言交际中的身体语言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种族沟通的桥梁——对《宠儿》中两个丹芙的人物分析

谁能给苔丝提供一段真正的婚姻?—浅析《德伯家的苔丝》的婚姻观 Pronunciation Problem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简爱性格研究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红字》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 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秀拉》 浅谈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

Comparison between High and Low-context Culture in Language Expression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论图片和卡片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 三种人物塑造方式:莎士比亚《李尔王》受欢迎的原因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 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

小学英语字母与汉语拼音字母教学比较研究 The Influences of Religion On the American Society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 浅析《简爱》的主人公简爱 《白鲸》原型批判的分析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生选择 协商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中式思维模式对初中生英语写作的影响 从多视角比较《论读书》的两个译本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 中美民族性格差异及其文化渊源

难以实现的梦——解读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美国梦的虚幻性

(贡献者名有提示)

对《最蓝的眼睛》黑人的悲剧命运的分析

论夏绿蒂勃朗特与简爱在意识形态上的相似之处 英汉新闻语篇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 美国梦的文化观察

《游泳者》中的象征意象分析 《夜莺颂》的翻译技巧探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热与好莱坞电影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Gothic Literary Tradition in Jane Eyre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从女主人公蓓基的人物塑造看《名利场》的社会意义 论亨利詹姆斯《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婚姻悲剧 商标语的翻译

浅谈商务谈判语言的特点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 《看管人》下的“品特式”(开题报告+论)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从《麦琪的礼物》分析欧·亨利的内心世界 浅谈英语复杂句的翻译

《苍蝇》的叙事艺术及悲剧主题探究 论《弗兰肯斯坦》的叙事技巧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 《围城》中文化词的英译策略

On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O’Hara and the Transition of American Society 从核心价值观角度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 关键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效果研究

The Dilemma of Career Woman in The Millstone 从“三美”原则看《荷塘月色》的翻译 合作学习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杰克•伦敦的生态主义思想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以《老友记》为例浅析美式幽默

八十年代以来汉语中英语外来语及翻译

从《欲望号街车》探析田纳西威廉姆斯诗意现实主义风格 从文学作品中透析东西方女性异化现象 翻译中的语境因素分析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贡献者名有提示)

《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刻画手法分析 88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

论D.H.劳伦斯诗歌中的救赎意识 90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

《黛西米勒》中道德冲突的表现分析

从电影《阿甘正传》分析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93 《印度之行》的象征主义分析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 95 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广告语翻译策略研究 96 海明威小说硬汉形象的悲剧色彩 97 彼得潘--孩子和成人共同的童话

《恋爱中的女人》欧秀拉和古迪兰的性格对其爱情观的影响 99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 100 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词汇的语义关系及其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 103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 105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彼得﹒潘情结 106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107 商务活动中的习俗、礼节和礼仪探析 108 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式结尾 109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作用和原则

论关联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111 《小妇人》中四姐妹的命运 112 中式菜名的英译

A Comparison of the Dragon Culture in the East and the Sheep Culture in the West 114 《林湖重游》中的静态美分析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116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破灭—富兰克林式美国梦与爱默生式美国梦的比较 117 汉英谚语的语意对比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 119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 120 身势语在演讲中的重要性和运用研究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Barack Obama’s Inauguration Speech 122 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 123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 124 The Research of Language Art in English Class 125 论旅游指南的翻译 126 美国总统面面观

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 128 从痛苦中顿悟—《麦田里的守望者》成长主题解读 129 《简爱》和《吕贝卡》中女权意识的对比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

(贡献者名有提示)

英美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研究

《大学英语》听力理解中的石化现象与对策

《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 134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Red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36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从性别歧视浅析两位复仇女性之困境——美狄亚及莎乐美 139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性格特征 140 《红楼梦》中灯谜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141 中西方酒文化对比分析

动画片《花木兰》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解构和重构

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 144 从女性视角看文化冲突—基于亨利詹姆斯的两部小说 145 追求“美与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玫瑰意象研究 146 《名利场》中女性命运对比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148 中美两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比较 149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 150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 151 从《蝇王》中的象征看人性的恶 152 浅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

153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154 对公共演讲课堂中大学生课堂表现的心理分析 155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156 从英剧《唐顿庄园》看英国贵族精神 157 《简爱》的特征—一位独立的女性 158 关于高中英语课堂内自主学习的思考 159 不同的音乐折射不同的文化

160 影响英语阅读效果的主要因素与策略——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161 An Analysis of Syntactical Features and Rhetoric in English Speech 162 公共演讲中的模糊策略

163 浅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64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 165 《小妇人》中教养方式的分析 166 从生态视角解读《瓦尔登湖》

167 An Analysis of Space in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168 运用超验主义解读《小妇人》中的女性形象 169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

170 从动态对等角度分析中国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以中国庐山网为例 171 全身运动反应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72 美国电影与文化霸权—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 173 商业广告英汉互译的审美研究

174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

(贡献者名有提示)

175 xx大学翻译方向学生发展规划

176 人性的扭曲,堕落与回归——希刺克厉夫的人性简析 177 《呼唤》中倒装句汉译策略研究 178 论乔治·奥威尔《》中的极权政治

179 Interpretation of Qian Zhongshu’s Sublimation Theory 180 外国商标的中文翻译策略及其产品营销效应研究 181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82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183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184 “It be adj for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制约研究

185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86 论文化背景对跨文化英语口语交际效果的影响 187 中学生英语听力障碍分析与对策

188 论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小人物生存模式 189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的女性主义解读 190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191 商务英语的语用特点及翻译

192 中西方酒类广告的文化互文性研究 193 非言语交际文化

194 《金色笔记》中女性主义的误读开题报告+论文()195 从情景喜剧《老友记》浅析美国俚语的幽默效果 196 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对比研究 197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7.中英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比较探讨论文 篇七

1 英国大学的一些特点

1.1 学位及学制

英国大学学位包括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本科大多数为三年制(少数地区大学本科为四年,如苏格兰一些大学)。硕士分为授课式硕士(Taught Course)和研究式硕士(Research Course),授课式硕士学位课程以教学为主,主要是课堂讲授,专题讨论,考试及毕业论文等,一般为1年。研究式硕士主要以课题研究为主,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并展开研究,时间一般为1~2年。博士主要是研究式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对某一课题进行独立研究,并完成博士论文,时间一般为3~4年。英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体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授课式硕士可以满足那些在本科阶段后希望能在知识上进一步深化、但不愿意以后发展成为专业研究人员的学生的愿望,而研究式硕士则为那些以后希望从事专业领域研究的学生提供准备,这些学生往往转化为博士。

1.2 导师制

英国作为现代大学的发祥地,高等教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在人才培养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导师制[1]。每位教师作为2~3名学生的导师,有的大学每位教师带5~6名学生。每周导师都会安排半天或1天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会面,回答学习上的疑难,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争论,学生可以挑战教师的权威。导师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养成批判地思辨、求证及创新的能力意识。导师制的好处在于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特长兴趣等了如指掌,可以因材施教。

1.3 开放性及国际化

欧美国家高校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开放性及国际化,教师及学生来源、学派关系、思想表达等方面呈现出开放的特征。如University of Newcastle共有学生17 000多人,其中就有4 000多海外学生,约占总学生数的24%,笔者所在课题组有5名教师,2名博士后,其中1名教师来自俄罗斯,1名博士后为荷兰人,另外,还聘有挪威一所大学的教授为兼职教师。当然这种情况有其经济、文化语言上的优势(如英语在国际上的通用性、欧美国家经济发达等),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们的文化包容性以及学术上的开放自由性。另外,这种开放性还体现在广泛的交流合作上,大学内部各学院之间、大学与大学之间、大学与工业界、大学与社区之间以及与海外大学之间在教学、科研、管理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如笔者所在的研究组就与德国、美国、日本及瑞士等许多大学和研究院有着广泛的科研合作,笔者的合作导师还和意大利及印度的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研究组内的所有教师每年都会参加各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会议。几乎每年也都有来自其他国家的访问教授或客座人员来研究组从事合作项目研究,笔者所处的学院每周三都有教师或研究人员(本院、本校、外校或国外)作学术报告。正是这种开放性、交流与合作性才使学校更富有生机,也更具竞争力。

1.4 工科专业教学上的一些特点

英国是个传统的工业强国,在大学工科专业教学上有自己的一些独特之处,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4.1 分层次、分类型的多样化培养模式

在学位类型、专业方向、课程教学上都体现出明显分层次、分类型的多样化培养模式上。如研究生分为授课式、研究式类型。专业也根据学生兴趣而有不同方向,如Newcastle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分微机电、生物工程、设计及制造等不同方向。在课程教学上,也分阶段及层次进行。如Newcastle大学机械工程的工程数学、材料科学等课程都分2个阶段,在不同学年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这种分层次、分类型的多样化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4.2 实践性强

在工科专业学生学习中,30%~60%的课程内容为实验课、课程设计、工程设计等,这是教学内容最核心的部分,其作用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自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一个实验或设计题目往往要用到很多学科的知识,为了完成题目,学生就要自学很多知识,进行实验方案确定、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及实验结论、完成实验报告等。

1.4.3 教学内容新,信息量大

英国大学很少有统一教材,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的自主性。有时上课往往采用很多教材及文献,教学内容更新较快,教师往往会融合一些自己的学习及科研心得在里面。

1.4.4 教学及考核形式多样化

教学上有课堂讲授、分组讨论、专题讲座、辅导课、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其中课堂讲授所占比重不大,更多的是分组讨论、专题讲座、辅导课。教学过程轻松自由,注重学生的广泛参与及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在考核方式上也体现出多样化,如综合性作业、论文、口试、演讲等,其中论文、口试及演讲占较大比重。

2 有关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一些思考

2006年,国家制定了三大战略和三大规划,即《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目标中都明确提出高校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科技强国。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所了解的英国工科教育特点谈谈自己的感想。

2.1 有关创新性人才的理解

实际上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2006年,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许多学者给出创新性人才的定义[2],如“所谓创造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又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再如“创新型人才,是既能继承前人的知识和成果,又能超越前人的成果,能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首创精神的人才”。这里更多地强调了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对于创新性人才,国外没有专门地提及。英国大学对培养“人才”的定义是“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的人”。牛津大学校长鲁卡斯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灵活性。个人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其需要”[2,3]。对比可以看出,国外对人才除了有创新能力的要求之外,还强调所应具有的知识体系、个人品德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等。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说过:“最永久的发明创造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嫁接。”谁都不否认乔布斯是一个创造天才,他不但是个技术天才,本人也有多方面的爱好,他崇尚东方的佛教,他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潜质。正是由于他身上的多种文化素养及资源才使得他不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也成就了苹果的辉煌。因此,知识体系、个人素养及人文品质也应是创新性人才不可或缺的要素。

2.2 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

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与美国及其他欧洲高校一样,英国高校普遍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当然这种情况有其经济、文化语言上的优势(如英语在国际上的通用性、欧美国家经济发达等),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们的文化包容性以及学术上的自由性。文化层面的问题不是我们所能探讨的,但良好的学术氛围,来自不同国度的学者能在一起探讨学术问题,能深入交换自己的观点和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这时所有人没有任何身份上的差别,教授、研究助理、学生在讨论学术问题时都是平等的,这种氛围确实对研究者和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也更容易产生创新性的火花。所以,如何在大学内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与学术氛围,对一所大学而言是极为重要的。

2.3 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改革

笔者来英国之前一直认为中国学生的基本理论要比国外学生扎实。来英国之后专门比较了一下中、英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对所学课程的掌握程度,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英国学生普遍对所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要比中国学生掌握得深入透彻,他们对某一种理论(或公式)的来龙去脉及该理论的适用情况非常清楚。他们推导公式非常严谨,推导过程非常清楚,逻辑性很强。对这一现象笔者开始非常困惑,因为从中、英学生的学习年限上,中国学生占有很大优势,如英国大学上3年、研究硕士以及博士基本没有课程学习,只是做课题,而中国大学上4年,硕士、博士还要修很多学位课程。所以,中国学生的课程学习时间远远多于英国学生,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后来,仔细观察和分析,并和一些英国教师交流后认为主要有这样一些原因:(1)中国学生课程学习时间虽然长,但非专业课程占去很多课时,如中国学生要在英语学习上花费很多时间(对于本科生,很多学校的英语课程占总学时的1/4~1/3),另外很多国内大学过于注重市场效应,开设很多计算机等应用性课程,而学生为了毕业能找到好的工作,将很多时间都用于英语、计算机等专业和技能的学习上。这样算来,中国学生花费在专业课程上的学习时间其实比英国学生少。(2)由于国内各大学最近几年普遍扩招,使师生比远远小于英国大学的师生比(如笔者目前研修的纽卡斯尔大学师生比约为1:12,有的大学甚至达到1:9,而国内大学为1:16~1:18)。在纽卡斯尔大学,常常能看到一个教授在办公室辅导1~2名本科学生,而在中国这种情况很少,教师平均花费在每名学生身上的辅导时间极为有限,而且很多知名教授很少出现在本科生的教学课堂,这必然造成教学质量下降。(3)在教学方法及课程设置上,英国教师的授课形式很多,如讲授、分组讨论、实践,有些课程甚至在实验室上,教师在讲授一门课程的主要的概念、理论时,准备得非常充分,除了讲稿外,还准备了很多相关的论文,讲得也非常仔细,将理论的产生背景、推导过程以及应用情况介绍得非常详尽,下课后还会推荐很多相关论文及资料让学生阅读,而对于课程的非重要内容很少讲授,完全让学生自学,当然教师会提出一定的要求。课程考试的方式也很多,有笔试、大作业、论文、还有口试。记得笔者的合作导师办公室有一块黑板,他讲授的课程结束时,所有学生都要在他办公室一个一个将他们的大作业在黑板上给他演示。在课程设置上,英国学生的实践环节很多,很多本科生都能自由进入实验室,根据自己所学理论自行设计一些实验方案,进行一些综合性实验,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也了解了这些理论的应用。另外,英国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的机会很多,除了参加一些教师的科研项目外,也可以申请学生科研课题,并且有机会得到大学或一些公司的资助。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造成中、英学生的差距,这里无法一一细说。除了一些客观原因之外(如教育经费投入、英国学生的语言优势等),笔者觉得我们在现有条件下至少在如下方面可以做一些改进:(1)合理、科学地设置课程,避免短期的市场效应,保障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随着大学教育国际化、科技交流的日益增多,英语学习也确实很重要,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不一定要占去如此多的学时,而应该在实效性上下工夫。(2)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多大学工科专业都增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如增加实验项目、课程设计等等),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及效果。如何使得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案、选定实验方法、拟订实验步骤、分析系统性能、设计系统结构参数、构建或自行设计、制作实验平台并实际操作运行等实验的全过程,同时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整个实验过程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上,而应使学生能够具有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工程设计素养。(3)在课程教学及考核上,应给教师一定的自由度,尽可能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独立思维及辨别能力,使学生的自我学习、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综合发展。(4)国内有一些大学也开始实行导师制,这当然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很好的尝试,但这不应该只是形式上的导师制,学校应该提供相应的配套资源,如提供场所及经费,明确导师的权利及义务,导师也不应只是学业上的导师,还应对学生的道德形成、个人素养以及人生规划起到积极的表率作用。

3 结束语

有关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对高校而言,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如何借鉴国外经验,结合自身特点,探索适合我国工科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途径,仍需要高校及教师不断探索人才培养规律,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最终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对中英高校工科教育进行了一些比较,结合英国高校工科教学特点及自己专业教学的实践,对高校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工科教育,比较,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应跃兴.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嬗变及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09,3:87-92.

[2]刘保存.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3,156(5):6-11.

8.中英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比较探讨论文 篇八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扮演了过多的角色,学生大部分是观众、听众,这大大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挥。

3.2 建设旅游管理实践创新基地,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

旅游行业是服务型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大,而且对所需人才的动手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在理论方面“必需、够用”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与实践,这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只有建设比较稳定的实践基地,才能达到充分利用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3 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学习发展观

学生要进行全面创新,思想是先导。要创新必先是更新观念,转换脑筋,从传统的学习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树立创新学习发展观,将促进学生把学习过程当作一种创新性的认知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客观地认识世界,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自主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不成为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而是扩展思维,运用各种成效显著的学习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创造性地探索新问题,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自己的创新行为。

3.4 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创新教学能力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必须注重提高教师创新素质。首先,高等旅游管理院校应加大对硕士以上毕业生和具有丰富经验、实践能力较强人才的吸引力度;其次,学院出资鼓励现有教师通过国内外进修、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在职硕士、博士培养等途径来提高学历层次,提高业务素质;第三,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让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第四,聘用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旅游行业行政官员、现行旅游行业资深从业人员做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把教学活动变成一个创造性活动过程。

3.5 加强制度建设,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动力机制

创新的动力素质是创新活动直接的驱动力,是人的创新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建设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动力机制的内外环境,建立创新的教学评价机制、创新的学习评价机制、创新的学生评价和奖励机制,运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及学生的需要,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加强教学互动,创新实践形式,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对教师应通过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学生的培养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推动和促使教师创新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提高创新教学的水平,在学生的创新活动中充当引路人,真正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应支持学生崇尚个性自由,大胆地向权威及传统观念挑战,把学生的创新观念、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学校对学生评价和奖励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

[2]宣仕钱.创新素质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建设.黑龙江高教研究,.

[3]王莹.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5).

[4]王焕梅.大学生创新学习方式的构建策略.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10).

[5]王海东,孙凌云.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北方经贸,2006(12).

9.中英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比较探讨论文 篇九

2.1规范体质测试中心测试工作,科学管理测试数据由于体质测试成绩与奖学金评定和毕业证书挂钩,学生为了获取体质测试高分,在测试的过程中弄虚作假较多,测试时各种作弊手段层出不穷,测试数据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同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与高校体育工作的各项评比挂钩,导致了部分高校上报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存在作假现象。测试数据的失真使我们不能够正确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从而不能及时、正确的采取措施干预学生的体质健康。因此,应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操作方法进行测试,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性,严格监督测试的全过程,杜绝学生作弊现象。同时,对测试数据进行科学管理,执行严格的数据管理程序,杜绝学校虚假数据的形成。

2.2以体质测试中心为依托建设大学生体质健康服务台根据ISO9000标准的理念,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应当满足顾客当前的`和潜在的需求。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如果想提高服务质量,必须以“学生”为关注焦点,主动为学生服务。目前服务学生体质健康比较直接的办法是以体质测试中心为依托建设大学生体质健康服务台,该服务台可以直接地、专业地提供各种体质健康咨询服务。

10.中英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比较探讨论文 篇十

一、台湾与大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比较

(一) 机构设置上的比较

台湾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组织呈单一型, 具有扁平型组织的特点, 校一级设学生事务处[1], 下设学生活动辅导、心理辅导、就业辅导、体育辅导、奖助学金辅导、留学生辅导、学生设施管理等若干工作组, 负责全校除课堂教学以外的所有日常事务, 在院系一级没有对应的组织。学生事务处对上向分管的副校长负责, 对下直接面对学生社团和学生个人开展工作, 其特点可概括为, 一级管理, 多头并进, 条状运行。大陆高校学生工作组织结构呈复合型, 具有锥形组织特点, 校一级设学生处 (学生工作部) 、校团委、校学生会三个一级子系统, 各子系统实施分级管理, 在院系一级设有对应的二级机构。学生处、学工部、校团委对上向分管的校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负责, 对下向下属二级机构安排工作, 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级管理、条块结合, 网状运行。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大陆高校学生工作机构设置上主要有两点不同, 其一, 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院系一级不设对应的二级机构;其二, 大陆高校设有独立的共青团组织工作系统。

(二) 职能范围的比较

台湾与大陆高校赋予学生事务管理的职能有很多相同之处:第一, 学生就业辅导。包括毕业生就业咨询、就业教育、就业指导, 提供就业信息, 为招聘活动提供服务。第二, 学生活动辅导。包括指导学生团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举办各类拓展培训, 管理学生活动场所等。第三, 学生心理辅导。包括开展心理状况普查, 举办相关知识讲座, 开展群体或个人心理辅导, 心理或心理疾病学生的治疗康复等。第四, 奖助学金管理。包括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 助学贷款的评定与发放, 勤工助学计划的实施等。

台湾与大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职能的差异主要在:第一, 工作范围有所不同。大陆很多高校学生处的职能包括了本科生的招生工作, 不直接管理学生宿舍, 学生公寓实行社会化的物业管理或交由学校后勤部门管理。而台湾的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还包括了侨外生 (留学生) 服务、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 相当于把大陆高校国际合作处、体育部 (系) 的职能划归其管理。第二, 学生辅导内容侧重点不同。台湾高校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心理辅导、就业辅导方面。内地高校的学生辅导这十分注重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养成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心理辅导工作也较为薄弱。

(三) 学生管理模式上的比较

台湾高等学校中学生的管理主要由学生事务处负责, 由学务长统管。相对内地的学生管理比较自由、自主、灵活。学生事务处下面分设生活辅导组、咨询辅导组、毕业辅导组等。其基本功能与内地的学生工作处及下设的学生管理科, 学生细想教育科, 招生就业科相似, 但功能和职责上还是有比较明确的区别[2]。

1. 生活辅导。

台湾高等学校中学生的生活辅导包含学生的住宿管理, 助学贷款申请和兵役申请等事宜。台湾高校学生的个人生活相对自由。住宿可以选择在学校住宿和租住民房, 除军校外学生的出入和作息没有专人管理。相对而言, 住宿在学校的宿舍价格比较便宜, 尤其是公立大学, 每学期的住宿费用为新台币6 000元~7 000元 (约合人民币1 500元) , 而住宿在外的费用至少是1倍以上。但由于台湾的大学近来也存在扩大招生的问题, 所以学校的宿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需要通过抽签方式来决定是否可以住宿学校宿舍。助学贷款是台湾学生解决学费的一个主要途径。生活辅导组主要负责帮助学生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由于台湾银行的联网系统和信用记录非常健全, 所以学生在毕业后基本都能及时还清贷款, 已确保自己的信用记录。使得助学贷款的运作比较顺畅。

生活辅导组的事务主要由教官负责。教官是台湾教学体系中保留的传统部分, 早期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与早期大陆大学中的舍监和现代大学中辅导员的职责有相似之处。但目前教官的职责已逐步由管制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协助学生顺利进行大学生活的角色。除负责学生的军训外, 主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事务进行指导。

2. 心理辅导。

与大陆的高校相同, 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健康在台湾高等教育中也占有重要的角色。这些任务由咨询辅导组完成。咨询辅导组的成员包括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 兼职的各院系心理辅导老师和专门的精神科医生。咨询辅导内容包括: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感情关系、情绪管理、学习生涯发展、自我探索等方面。相对国内大学的心理辅导专线和日常辅导员及班主任式的管理方式, 台湾大学的咨询辅导团体更大, 咨询辅导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其从学校到院系以及宿舍区, 都能找到心理咨询辅导人员的身影。所以, 虽然台湾高等学校中的学生宿舍和生活管理相对松散, 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较少。这一点是大陆高校值得借鉴的地方。

3. 毕业辅导。

台湾高等学校的毕业辅导涵盖较广, 除各类毕业生需求信息外, 还包括暑假的培训, 公读机会以及为求职所办的各种讲座和准备。其功能和内地高校的就业科有些类似。毕业辅导组的固定教职员很少, 多由校友组成。职业生涯的讲座也是邀请在相关行业从业的校友回校进行, 并提供面试和求职简历准备等的指导。大陆高校的就业指导多在为学生提供招聘的信息, 而关于简历和面试都是学生自己摸索。现在有些高校将这些内容作为一门选修课进行, 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相对于大陆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 台湾高校的毕业生所面临的压力要小一些。应届毕业生中约有20%~30%会继续升学, 20%左右会进行相关的商业活动。所以相对于就业机会而言, 一般的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但起薪较低, 一般为2万~2.5万新台币/月。

(四) 学生培养模式上的比较

台湾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受美国影响较大, 课程大致分为两类: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 其中又分别涵盖选修和必修。台湾高校的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的比例为4∶6, 学生除可以学习本专业的必修课程外, 还可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

1. 通识教育。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与大陆高校培养方案中的通识平台相近, 课程包含共同课程和通识课程两种, 在各校所占比重不同, 大约占全部学分的25%。共同课程多包括:国文、英文、历史和宪法四科。而通识课程主要有以下领域选择几门课:自然科学, 文学艺术与人文, 社会与行为科学。作为专业教育之外的补充性教育, 台湾的通识课程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课程门类、内容和学时的设置上与专业课程还存在矛盾, 目前各校都在与专业课程的资源进一步协调, 以取得更好的发展。大陆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近年来在通识平台中也加入语文和人文修养课程, 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还处于试点阶段, 效果的优劣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教学效果评价。

2. 专业教育。

台湾高校专业教育课程中设置的必修课程门数相对较少, 学生有较多的选择权利。中山大学化学系学生专业必修课程只有57学分, 必选课程6学分, 选修课程大于12学分。中山大学化学系学生化学基础的四大课程所占比例较重, 而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都放在选修课程中, 更体现出“厚基础, 宽专业”的特色;同时四年级没有必修课程, 便于学生自由安排考研究生和找工作的时间。台湾高等教育中专业课程教学的另一个典型特色是全部使用原版教材, 所以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开始训练专业英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不需要单设专业英文课程和双语教学。

二、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对大陆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

(一) 注重学生“通识教育”

台湾高校秉承“通识教育的理念”, 以培育完整的人格为主要目标, 强调引导学生了解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增进学生对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综合了解, 协助学生对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有更为宽广的体验认识。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贯彻“通识教育”的实践过程中, 形成了一些可借鉴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从工作理念上看, 强调“目标为先, 方法为要”, “发展重于预防, 预防重于治疗”, “服务重于管理, 奖励优于惩罚”, “关怀先于要求, 耐心多于忧心”, “主动出击, 争取认同”的理念等等[3], 既简单明了, 又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从实现“通识教育”的途径上看, 强调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的重要作用, 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出版指导刊物, 定期举办研讨会;强调每一个教师的责任, 注重师生的共同参与。

通识教育的理念, 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原理, 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深刻理解及对全面实现人的价值追求, 与大陆高校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全面素质教育一脉相承, 值得内地高校借鉴。

(二) 注重培养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台湾高校都拥有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 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 多数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硕士以及以上学历, 具备相关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而且由于竞争的压力, 他们一般会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 出国深造也十分便利, 学校为他们的学习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条件。学生事务工作者经过长期积累和互相传承, 养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乐于为学生服务。

大陆高校的学生工作人员尤其是辅导员大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工作年限较短, 阅历经验不足, 业务培训较少, 此外, 队伍的整体敬业精神、服务意识不如台湾高校。因此, 对于大陆高校来说, 加快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专家化, 职业化建设步伐, 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工作队伍, 尤其迫切而又任重道远。

(三) 注重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台湾高校均尊重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相对独立的主体地位, 十分注重发挥其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独特作用。学生组织在参与民主管理、维护学生权益、促进学生成长方面, 在学生干部评聘、工作经费筹措、创造工作条件等自身建设方面都有许多值得大陆高校学习借鉴之处。

台湾高校高度重视发挥学生会组织的独特作用。台湾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应重视“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 而社团活动正是实践全人教育、潜在教育、通识教育目标的有效方式。因此, 台湾高校鼓励广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 十分注意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台湾高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 学生社团管理规范。不论是台湾高校制定的学生社团规章制度, 还是学生社团自身制定的运行办法, 均日趋完善规范, 对学生社团成立、辅导老师、经费补助、社团评鉴、出版刊物、社团奖惩等都有明确具体的措施。为适应学生社团的发展需要, 学生事务处由昔日对社团的单纯管理, 进一步向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的目标发展。如东吴大学在学生中开设《社团经营与发展》课程[4], 淡江大学开设《社团经营与管理》课程。有的高校还举办学生事务研究在职硕士班, 培养社团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第二, 学生社团种类繁多。近年来, 台湾高校学生社团增长迅速, 发展多元, 已经成为台湾高校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台湾大学有学术性、艺术性、服务性等十六大类, 总计600多个学生社团。第三, 学生社团作用突出。社团活动在培养台湾大学生多样化兴趣, 丰富大学校园生活;磨炼领导才能,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训练自治自律能力, 奠定择业就业的优势;陶冶个人情操, 提高人文素养, 提升大学的整体教育质量等方面, 收到明显成效。

(四) 注重发挥学生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事务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 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台湾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 起着指导、帮助、咨询的作用, 通过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言行举止来引导、启发学生做出适合个人的选择。从业者非常看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依据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工作方向和服务内容, 十分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挥, 这可以从其个性化服务形式中窥见一斑。 (1) 个别辅导。通过会谈、家访协助学生克服其在学业、社交、情绪及家庭方面遇到的困难, 在需要时转请有关专业人士提供服务。 (2) 小组工作。包括治疗性小组、发展性小组、学习技巧小组等, 对有相同问题和需要的学生, 通过小组工作起到补救和预防的作用。 (3) 咨询服务。向前来求询的学生、家长予以指导, 提供资料, 必要时给予跟踪服务。 (4) 外展工作。在课余时间, 工作人员到一些学生经常聚集的地方去接触他们, 与他们交友谈心, 融洽关系, 促进工作。通过这四种有效的工作方式, 做到学校要求与学生需求的结合、学生个性与群体共性的结合,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大陆高校的学生工作以教育管理为主, 强调行为控制, 以行政管理的方式来搞教育。在教育实践中, 往往重共性轻个性, 重普遍轻特殊, 重集体而轻个人, 重当前而轻长远,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育的发展观。当前,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 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意识、权力意识普遍增强。大陆高校应学习借鉴台湾高校的做法,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发展服务, 体现在教育观念上, 就是要转变对教育主客体的固有认识, 学生既是受教育者、被管理者, 更是教育的消费权益者、学校教育的主体;落实在行动上, 就是要在各项工作措施上多为学生考虑,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在教育方法上, 要多尊重学生, 关注个性;在活动组织上, 要针对学生的兴趣与特点开展活动, 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台湾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与大陆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工作条件、工作地位, 甚至在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上均有不少相似之处, 大力推进两岸高校学生工作的交流, 取长补短, 对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人才培养, 实现和平与发展, 均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冬卉, 文辅相.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由于内地高校学生工作的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 2002, (7) :15.

[2]刘荣, 钟璟, 等.台湾高等教育中的学生管理和培养问题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6) .

[3]钱钟.台湾高校的学生事务[J].江苏高教, 2001, (4) :59.

上一篇:最新电信客户经理工作计划下一篇:2024年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学生分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