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兰过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10-06

兰兰过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15篇)

1.兰兰过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本教学设计遵循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以读为主线,由“初读”到“细读”到“精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朗读、表达中感悟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教学方法上,试图采用“扶”与“放”相结合,再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读,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自主、合作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级主动的学习状态。通过“求异、创新”及“课外练习”收集有关桥的图片、文字,举办拓展活动——展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创设请境,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的桥是什么样子的?动笔画一画好吗?

投影仪演示学生画的桥:说一说,议一议。

2过渡:从古到今,桥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多媒体课件演示桥的发展:木桥—石桥—公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立交桥。)

3揭示课题,读题。(看教师写课题,注意“桥”字的规范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要求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自读课文2—3遍。

②用“○”圈出本课中需掌握的字,用“—”标出本课需认识的字,注意这些字的读音。

③思考:爷爷带兰兰过了几座桥?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样子。

2检查识字和读书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1—4自然段。

①齐读课文1—4自然段。

②看图体会,分组讨论。

这座桥叫什么桥?它架在什么地方?是用什么材料造的?在桥上可以看见什么? ③小结:多奇妙呀!桥居然架在水中。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吧!

(多媒体课件演示:遇河—进桥洞——桥中观看游鱼、行船。)2学习课文5—7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5—7自然段。

②引发质疑:你能从课文这几段中知道些什么?

(明确:桥的材料,使用方法、特点。)

③小组合作讨论、解答疑难问题。交流学习体会。

④讨论:这座桥与我们平时玩的什么东西很相似?你能给它起个更贴切的名字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桥的使用过程。

⑤小结:多有趣的桥呀!我们再来看一看它是怎么变化的吧!

(多媒体课件演示:遇小河——给管子打气——过桥——放气、叠收)

3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

齐读。理解词语:“变魔术”“专家”。

(四)再读课文,求异创新

1齐读全文,讨论:兰兰的爸爸为什么能成为桥梁专家?

2小结:兰兰的爷爷就是因为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再加上他多动脑、勤思考,成为了著名的桥梁专家。生活中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桥?

(五)课外练习,拓展思维

1收集一些关于桥的文字与图片,办一个“桥的演变”的展览。

2设计一个新颖而又实用的桥,画在纸上。

2.兰兰过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一文, 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 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这篇文章用长短一致, 节奏整齐, 对仗工整的排比句, 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用一组长短不一, 节奏跳跃, 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 感叹时光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 不但具有音乐的美感, 而且显得典雅朴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 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 要珍惜时间, 不能碌碌无为。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领悟作者描写细腻、采用恰当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抓住重点句子, 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 要珍惜时间, 不能碌碌无为。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领悟作者细致描写、采用恰当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 了解了课文作者朱自清,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匆匆》, 走近朱自清, 去欣赏、品味、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

1.指名读生字、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二、自主学习, 引导感悟

默读课文, 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勾画下来, 并在旁边标注你的感受体会。学生小组及全班交流。 (教师按照预设相机用课件出示重点句并引导学生感悟) 。

(一) 课件出示句子:“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 这句话作者用了几个追问?

为什么这样写? (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

2. 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

(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

3. 请你反复读两遍, 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二) 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 读句子, 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 泪潸潸”?你知道“八千多个日子”是作者的哪些日子吗?

2. 从“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 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用这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4. 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中, 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教师范读, 再指导学生读, 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三) 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 读句子, 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 这段描述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 (1) 作者使用了排比句, 把时间拟人化, “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很快从身边“溜走”。 (2) 作者通过生活中“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具体细节赋予时间以生命, 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3. 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毫不注意中消逝的吗?

4. 有感情地读这段话, 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四) 出示句子:“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 在这一段话中, 作者有几次追问? (六次) 有几次做出了回答? (两次)

2. 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才是没有虚度, 才算是没有白白地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 (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 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3. 出示朱自清资料, 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一遭? (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4.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学习写法, 读写结合

1.《匆匆》这篇佳作影响了几代人。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利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小事, 生动地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具体化, 有极为丰富的感情色彩。宜师生共同总结。)

2.朱自清先生感觉时间步履匆匆, 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 同学们, 你们的时间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 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 赋予时间生命, 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

3.学生自由仿写。

4.学生写完后, 朗读交流, 师生及时评价。

四、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1.古今中外, 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学生组内及班上交流。)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 学生朗读。同时朗读课后“阅读链接”《明日歌》。

3.思考:文章第1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 杨柳枯了还青, 桃花谢了还开, 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 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 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 (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 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 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 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 一样的一去不复返。) 那么, 我们该怎样做呢?

4.小结:同学们, 时光匆匆而逝,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 未来的时日, 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课件出示:

3.《兰兰过桥》教学反思 篇三

《兰兰过桥》教学反思篇1

《兰兰过桥》这篇课文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向同学们介绍了新奇美观的潜水桥和轻巧实用的塑料桥,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迅速发展的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这一课文章较长,要使学生能充分地朗读,必须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进行练读,这样学生才能很快地抓住桥的特点来学习课文。吴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抓住重点句子,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通过反复朗读,欣赏图片感受,实物展示,学生对于桥的特点是比较明确的,并运用了好几个句式练习,让学生学会完整地说话。

在教学中,我抓住“潜水桥奇妙在什么地方?”这个主要问题,开展整堂课的教学。首先,教师复述了第一段的大意,然后问:

“是什么奇妙的事呢?”请学生自己仔细读读2、3、4自然段划出你认为奇妙的部分。然后,又问:

“兰兰在潜水桥上看到了哪些奇妙的景物呢?”教师还给学生句式:

“水里大大小小的鱼有,有,还有,真有趣!”来说话,学生能有目的的说说。

学生通过教师一步步的引导,能够初步感受到潜水桥的奇妙,完成了课堂的教学任务。通过教学可以感觉到,整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情。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和意识。在朗读感悟中通过多种方式积累词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乐于学习,乐于参与。

《兰兰过桥》教学反思篇2

这一课文章虽然较长,但这样科普性的课文,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因而常常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课本,让语文课变了味。因此我采取了解通过让学生找一找这两种桥的特点,然后通过课文当中的一些句子来体会的方法进行教学。要使学生能充分地朗读,必须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进行练读,这样学生才能很快地抓住桥的特点来学习课文。我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抓住重点句子,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通过反复朗读,欣赏图片感受,实物展示,学生对于桥的特点是比较明确的。

文章前四自然段文字向我们介绍了潜水桥,我先请学生找句子,然后将其概括成词语,总结了这座桥的特点。同时又让他们展开想象,探索这座桥其中包含着的科学,感受科学的神奇。在这里,潜水桥不仅仅起到了桥本身具有的交通功能,更增添了让人欣赏水中世界的乐趣。所以,我请学生说说当自己身在河底看着这些景象时,你的心中是什么样的想法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去尝试体验潜水桥所具有的独特之处带我们的乐趣,同时也感受到了这种加入了科学技术的桥梁真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兰兰过桥》教学反思篇3

通过教学可以感觉到,整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情。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和意识。在朗读感悟中通过多种方式积累词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乐于学习,乐于参与。

但是从课堂中表现出来一些问题,需要重视。

(1)学生的朗读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有的学生朗读做到了正确流利,但是感情朗读还不太到位;有的学生还把握不好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领悟到的感情,模仿他人的较多,而自己的体会感悟的表现较少等。

(2)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需要加强。有的学生光顾表现自己而举手,根本没听老师的提问和其他同学的发言,造成站起来什么都不会,影响了其他同学听讲的情绪。

(3)学生还是缺乏训练,发言声音普遍太小,这是一种胆怯的表现,也是一种很不好的说话习惯。

4.兰兰过桥教学反思 篇四

本课第一课时以识字教学为主,突出低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如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再把这些生字放到长句子中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巩固这些生字,并读通句子。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上,我同样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在学习两座桥的特点时,我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桥所在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当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后,我问学生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继而指导学生的朗读。同时我也注重情境的创设,如在感悟潜水桥的神奇时,我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兰兰,站在潜水桥里你的感觉怎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好第四自然段。

5.兰兰过桥教学设计 篇五

《兰兰过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儿童科幻读物。课文讲的是爷爷带兰兰走过两座神奇的桥的特点和作用,还能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根据教材特色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通过多读,去感悟语言,积累语言,鼓励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新型大桥的神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发明的兴趣与愿望。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始,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所查阅的有关桥的资料。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欣赏各种形状的桥。

3、谈话引趣:听说兰兰的爷爷是一位桥梁专家,今天他带着兰兰走过了两座神奇又美丽的桥,你想知道它们是什么样的桥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读课文。要求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读后检查交流。(轮读课文,评议正音)

3、再读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利。(鼓励学生以各种方式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最顺畅)

4、读后想一想:兰兰过的是什么样的桥?并画上横线。

5、理清脉络:文中哪些自然段写潜水桥?(1-4自然段)哪些自然段写塑料桥?(5-9自然段)

三、自主合作,领悟自得

1、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并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3、当学生交流“潜水桥”部分时,教师相机点拨。

(1)出示课件:

{潜水桥是用特别结实的玻璃砖造的{潜水桥是用特别结实的玻璃砖造的,就像一幢长长的房子。

A、学生试读,指名读,评读。

B、请学生再读一读这两句话,比较一下,哪句好,为什么?

(2)让我们也走进神奇的潜水桥中去感受一下吧!(多媒体出示:第一幅图的画面。)

(3)创设情景:假如你是兰兰,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

(4)潜水桥,你是多么奇妙无比。让我们一起带着情感美美地把这段话读一读。

(5)指名读,评读,再齐读。

4、当学生交流“塑料桥”部分时,教师随机点拨引导。

(1)出示课件:

{爷爷把塑料桥放回提包里。

爷爷把像雨衣一样大小的塑料桥放回提包里。

A、小组讨论,你认为该怎么读?

B、指名读,评读。

C、体会读这两句话,比较一下,哪句好,说出理由。

(2)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这神奇的塑料桥中去感受一下吧!(多媒体出示:第二幅插图的画面。)

(3)同学们,如果你走在这桥头上,心里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4)塑料桥真是设计精巧,老师也忍不住想把这一部分读一读,可以吗?

(5)指名读,评读。

(6)想读的同学一起读一读这一部分。

(7)读完后,你想对爷爷说点什么?

四、演读见悟,加深理解

1、自选角色,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桥的特点说一说。

2、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创造性表演。

3、指名小组同学上台表演,全班评议。

五、鼓励想象,迁移训练

1、学完这一课,你们一定也想成为会变魔术的桥梁专家。如果你是一位桥梁专家,你会设计什么样的桥?

2、全班交流。

6.《九色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 会用“竟然”造句。

3.感受九色鹿的善良、勇敢以及调达的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的形象特点, 明白做人要讲诚信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 品味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1.导读想象, 感受九色鹿平静美好的生活

(1) 同学们, 九色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根据回答, 出示句子:“它双角洁白如雪, 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 漂亮极了, 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师:这也正是九色鹿名字的由来。美丽的九色鹿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同学们快速到文中去找一找, 课文中哪些句子告诉了我们九色鹿的生活环境?

(2) 交流:

“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 有一只鹿。”

“山林之中, 春光明媚。九色鹿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睡得正香。”

作者用不多的笔墨来写, 却让我们感受到九色鹿生活在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山林中。

(3) 在这清新怡人的环境中, 九色鹿每天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想象一下。

山林中, ________。每天清晨, 九色鹿________。它有时________, 有时________。累了, ________, 渴了________。每一天, 九色鹿都生活得那么________。

(4) 过渡:

美丽的九色鹿在山林中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 然而,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却使平静的日子风云突变。

2.精读品味, 感受九色鹿美好的人物形象

(1) 整体把握, 理清线索

是一件什么事打破了原先平静的生活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2到9小节,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根据交流, 板书故事线索:

救调达, 不求回报——被出卖, 惊醒美梦——勇抗争, 怒斥小人

(2) 品词析句, 感受形象

(1) 明确要求

故事中的九色鹿救调达, 后来又被调达出卖, 身处险境, 临危不惧, 勇敢地揭露调达的丑恶嘴脸,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 找出文中描写九色鹿的语言、动作的句子, 读一读, 品一品, 从这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九色鹿有着怎样的品质?

投影出示以上阅读要求。

(2) 自主阅读

学生根据阅读要求, 自主阅读文本, 潜心会文, 在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中, 感受九色鹿的形象特征。

(3) 交流感受

出示重点句:

a.“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 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立即:没有丝毫犹豫, 什么也没有想。

纵身:猛力使身体向上或向前跳离原地。

联系前文中的“汹涌的波涛”, 体会九色鹿的奋不顾身, 救人心切。

师:看到有人落水, 九色鹿立即奋不顾身跳入汹涌的河中, 救出落水者。你想怎么夸一夸它?

九色鹿, 你真________! (勇敢、善良)

九色鹿, 你真是个________! (见义勇为的人)

指导朗读文句, 读出赞赏、敬佩的语气。

b.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 说:“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 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从九色鹿的语言中体会到九色鹿救调达不要任何回报。

它唯一的要求是:不向任何人泄露它的住处。为什么?

师:九色鹿不希望自己平静的生活被打扰。然而, 天有不测风云, 九色鹿怎么也想不到, 自己好心救人, 却无端引来杀身之祸。这天, 九色鹿从梦中惊醒, 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 无法脱身。当它看见调达站在国王身边时, 它全明白了。它明白了什么?

交流:

它明白了, 是调达恩将仇报, 出卖了它。

它明白了, 是调达见利忘义, 不守信用, 向国王告密。

它明白了, 是调达背信弃义, 使自己遭受飞来横祸。

板书:恩将仇报、见利忘义、背信弃义

联系故事内容, 说说这几个成语的意思。

恩将仇报:调达不但没有报答恩人的救命之恩, 反而________。

见利忘义:利, 重金悬赏;义, 对恩人的承诺。

背信弃义:“背弃”的是什么?联系第5小节, 对比理解调达的不讲信用, 说话不算话。

师:恩将仇报的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 这样的人真是________!

(无耻小人、卑鄙无耻、灵魂肮脏的小人)

师:看到自己居然遭受如此无耻小人的陷害, 九色鹿顾不得自己身处险境, 愤怒地斥责道—— (引读九色鹿的语言)

c.九色鹿从梦中惊醒, 发现……再一看, 调达正站在国王身边。九色鹿非常气愤, 指着调达说:“陛下, 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 在快要淹死时, 被我救了。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 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 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分析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揭露调达背信弃义的丑恶嘴脸, 指责国王跟无耻小人一起残害无辜。

“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 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

“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 谁知他见利忘义!”

出示以上两句话, 引导学生体会, “竟然”在句子中起表达九色鹿强烈感情的作用, 让学生用“竟然”说话。

提醒注意:竟然, 表示事实与预想是相反的。

指导朗读九色鹿的这段话。九色鹿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

“九色鹿从梦中惊醒, 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 无法脱身。”

体会九色鹿身处险境, 勇敢、镇定、临危不惧的品质。

3.拓展升华, 感悟《九色鹿》一文蕴含的道理

(1) 指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国王非常惭愧。”联系课文想想, 国王为什么惭愧?

他不该听从王妃的要求, 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

他不该听信调达这种小人的话, 前往捕捉九色鹿。

国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作出了公正的判决——恶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2) 从此, 九色鹿又________。

(3) 同学们, 九色鹿的故事出自《佛经》, 并被绘于敦煌壁画中。大家想想, 这个故事用这种特殊的形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是想告诉人们什么呢?

拿出笔来, 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4) 老师送给你们一些名言警句, 让我们一起来读。

人无信则不立。

言必信, 行必果。

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火心要空, 人心要实。

黄金失去可再得, 名誉失去难挽回。

4.布置作业

(1) 抄写并背诵5句名言警句。

(2) 熟读课文, 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人听。

7.兰兰过桥教学设计 篇七

1、在独立识记生字的过程中科学地选择、运用看图识字(兰)、字理识字(程、砖、架、采)、区别形近字(波、座、坐)、认识多音字(划、薄)换语境识字的方法识字,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巩固根据提示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座”与“坐”二字在意义上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分散识字

课件出示各种桥的图片,见过这些桥吗?简介各种桥。从古到今,桥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桥也在不断变化着。从木桥、石桥到立交桥。有一个小朋友兰兰他过的桥和我们见过的都不一样。提示课题。学习“兰”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介绍兰花。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

2、小老师领读,正音。

3、提出难读、难认的字。

预设:梁:桥梁,梁还是姓。说一说你认识的姓梁的朋友。

程、砖、架:形声字。程:本义称量谷物。架:书架、鞋架。读句子架在这里做量词用。

波:利用偏旁识字。区别形近字:波――被。读句子:一大河()的`大河

划、薄:多音字

采:会意字。以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读句子,一边……一边……造句。

座――坐;区别。看图,做动作区别。

特:读句子,特别可以换成“非常”“十分”。造句

稳:又()又()

4、同桌互相考一考、教一教。

5、学困生开火车读一遍。

6、举字卡

7、换语境识字:

火星人小兰和小梁乘坐一架特别波音号飞船来到地球。飞船在天空划翔的过程中,他们看到像波浪似的云朵,有薄有厚,飞船采用破砖技术灵巧地落地了。

三、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通过兰兰过桥的故事,向我们介绍了()桥和()桥这两种特别的桥。

四、写字

1、结构分类

8.兰兰过桥的教学方案 篇八

教材简析:

《兰兰过桥》讲述了爷爷带着兰兰走过两座神奇的现代化的桥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生动活泼,时代感强,富有情趣,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强调以读、说、议、想为主线,并以电教媒体贯穿始终,使学生在精读中感知,在说议中感悟,在想象中创造。学生既增长知识,又提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抓住题眼,激情引趣

1、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说一说:你都见过什么样子的桥?

2、借助电教媒体,让学生认识形状各异的桥,知道桥是架在水上供人们通行的。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又紧扣课题,从而引出本课桥的特点神奇、美丽。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习课文之前应把课文读得由通顺到流利再到感知课文,因此我便借助电教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再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3)自由读生字词,不会读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逐步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三、重点词句精读、美读,激发情感

1、在学生完成自学后,我便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画一画,把你认为最能表现桥神奇的句子画下来,再展开想象用心体会。

2、当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时,我又一次借助电教媒体演示出在潜水桥中看到的水中画面及句子:它是用特别结实的`玻璃砖造的,就像一幢长长的房子,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船只从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从视觉上激发了学生愉悦、丰富的情感,学生便情不自禁得美美地读起来。

四、在说议中感悟

1、小组交流,谈谈认识。

让学生在小组中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桥的特征和性能说一说。

2、代表发言,全班评议。

让学生代表扮演桥梁专家,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桥的知识介绍

给大家。学生既学得有情趣,又拓展了课外知识。

3、激发情感,认识升华。

看到这么神奇的桥,你会想些什么呢?

五、在想象中创造

1、兰兰过的这两座桥多神奇啊!它们都是桥梁专家根据人们的需要精心设计的,

你们长大了假如也做了桥梁专家,你会给大家设计一些什么桥呢?

2、任由学生想象,利用手中的神笔在电教媒体中描绘出心中的桥。这样既

打开了学生的科学幻想之门,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9.《蜜蜂引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1.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2.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引入学习

1.复习生字和词语:蜜蜂、引路、谈天、委派、观察、果然、惊讶、附近、莫斯科。

2.回顾故事发生的时间 (1922年) 、地点 (莫斯科) 、人物 (列宁、养蜂人) 。

二、学习课文, 探究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 自由读课文, 想一想: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 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3) “往常”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到句子中读一读吗?

选词填空:常常往常

暑假里, 林荣 () 到游泳馆去游泳。

她 () 练习钢琴就很认真, 所以在学校的艺术节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丁宁 () 放学都是奶奶来接的, 但最近却 () 是阿姨来接。

2.学习第四自然段。思考: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不在, 别人也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里, 列宁最后找到养蜂人了吗?

(1) 你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的?“惊讶”是什么意思?指导朗读养蜂人的话。

(2) 列宁是怎么回答的?理解“向导”。第四自然段中列宁说的“向导”是指谁?列宁说话时的表情是什么样的?指导朗读列宁的话。

(3) 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同桌分角色练习读、指名表演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采用变序教学法, 在了解事情的起因后, 立刻转入事情的结尾, 在学生心中制造悬念:列宁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从而调动学生研读故事的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

3.学习第三自然段。思考:蜜蜂不会说话, 它们是怎么给列宁引路的呢?

(1) 小组合作学习。

①每个小组都有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这几幅图片, 你们能弄明白它们的位置, 并在桌子上摆出来吗?

②想象说话:列宁在路上是怎么想的呢?

(课件出示:当列宁从住处出来后, 他一边走一边看, 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心想:__________。于是, 他仔细观察, 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了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又想:。他走到那所房子前, 敲了敲门, 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设计意图:对学生而言, 了解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的位置是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能有效突破难点。从人物的动作出发, 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③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 小组汇报。

①请一个小组代表在黑板上摆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其他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评议。重点理解“附近、旁边”。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课文内容, 再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巩固学生的认知。】

②交流列宁的想法, 相机理解“果然”, 练习说话。

③引导学生感悟列宁是个善于观察、思考的人。

三、回归整体, 总结全文

1.课题是“蜜蜂引路”, 可是蜜蜂真的能引路吗?

2.从这篇课文中, 我们学到了列宁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平时遇到问题, 也要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

课后推荐阅读列宁的故事。

10.《兰兰过桥》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

熟读。文章的篇幅比较长,我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理解先进行文章的朗读,接着是跟着我一起一句句的带入感情的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熟读课文。

说说自己对文章中桥的理解。让学生举手发言,对文章中桥的理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同学们都积极的发言,说出了自己对潜水桥和塑料桥的理解。然后我再引导出桥的特点。

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一句话,然后大声的朗读,并说喜欢的原因,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有利于接下来的朗读。

反复的朗读。在反复的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生字的熟读。

11.兰兰过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雷忠其

教学目标

1、认识“梁、程”等12个生字,会写“兰、各”等6个字并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两种很有特色的桥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

4、通过对这两种桥的认识,让学生对家乡的桥,特别是家乡习俗的祭祀的桥的认识,促使学生对家乡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和树立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会写“兰、各、座”等6个生字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球、玩”等6个生字,并组词

文化法治思想教育渗透:

了解各种各样的桥,认识家乡的桥,特别是承载民族传统文化的祭祀桥,激发热爱家乡的文化热情,培养和树立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思想观念法律意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通过阅读认识两种特色桥,了解家乡的桥,想象未来的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板书“桥”小朋友,这是什么字呀!看到这个桥你想到了什么?(各种各样的桥)

2、同学们!我们家乡有那些桥呢?桥有用吗?桥,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呀,它连接着河的两岸,如果没有了桥将对我们的生活带不很大的不便。根据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需要许多桥梁工程师设计出了不同的桥。有个小朋友兰兰的爷爷就是一位桥梁工程师。今天我们将一起跟着兰兰和爷爷去看一看神奇的桥。出示课题兰兰过桥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一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可以拼一拼,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选一个你喜欢的小节读给大家听一听。让大家帮你纠正字音。

3、同桌二人你读一个自然段,他读一个自然段,互相帮助纠正字音。

4、读了课文你知道兰兰过了哪几座桥吗?根据回答板书:潜水桥塑料桥

5、课文共有几个小节,哪几个小节地讲潜水桥?哪几个小节在讲塑料桥?找出来和同桌合作读一读。

三、自主识字

1、读了这么多遍的课文,你认识课文中的生字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卡片,谁来当个小老师来带大家读。

2、没有拼音行吗?试一试。

3、这些生字,其中哪几个你已经知道了,请你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教师点拨。

4、读生字。开火车读一读。

四、书写生字

1、老师范写,师生共同突破重难点。

2、学生书空。学生练习,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喜欢科学家吗?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桥梁专家爷爷,是谁的爷爷?(兰兰)今天,我们继续跟随兰兰和爷爷去学习第32课。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1、上节课咱们在这一课中又认识了许多的生字词语宝宝。我们先跟他们打生招呼吧!

课件出示词语:桥梁工程师波浪特别结实玻璃砖惊奇划过去采野花又薄又结实轻巧又平又稳

指名读,一起读。又薄又结实又平又稳小朋友,你看到这两个词发现他们长得象吗?哪儿象?用又()又()也来说一说。

2、跟词语宝宝打完了招呼,小朋友,你回忆一下。课文中的兰兰跟随着爷爷走过了哪几座桥呀?板书(潜水桥、塑料桥)在你的印象中,这是两座怎样的桥?(神奇)

二、学习课文

1、你对哪一座桥最感兴趣?(潜水桥)好,我们就先去潜水桥吧!

2、学习潜水桥

1)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了潜水桥?(1—4)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四个小节。可以和同桌读,也可以自己读,可以小声读,也可以大声读。读完之后想一想潜水桥神奇在哪儿?把你觉得描写潜水桥最神奇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感兴趣的句子

潜水桥神奇在哪儿?你划了哪句话告诉大家好吗?

兰兰惊奇地站在潜水桥上,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船只从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

3、学习塑料桥

⑴朗读,思考:你从这几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桥?(5-9自然段)。

⑵兰兰刚开始看到的塑料桥是什么样的?读出课文中的句子。过桥后,把塑料桥怎么办?读出课文中的句子。

⑶说说塑料桥有什么特点?(轻巧,带着方便。)

4、朗读感悟第10自然段。

⑴齐读,思考: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桥梁专家)

⑵爷爷真会变魔术吗?(科技的力量。)

5、总结:本课介绍的两种桥特点十分明显,潜水桥的特点是架在水底(潜)、结实、透明;塑料桥的特点是轻巧、携带方便。

三、拓展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潜水桥、塑料桥,知道了这两种桥的作用和特点了。那么,在我们家你看到哪些桥呢?

2、学生交流汇报:钢筋水泥桥、木桥,石桥

3、大家说说这些桥的作用和特点。(学生说说,老师指导,师生评定)

4、老师:那么,木桥和石桥,除了方便运输和行走外,还有什么意义吗?(让学生探讨交流)

5、学生:有些木桥和石桥,平时很少有人走,也不是专用来运输的。

6、老师:那么,这些桥是主要作什么用途的呢?

7、学生:每到农历二月二,我们家都去向那些烧香供奉的。

8、老师:啊!那是祭祀,敬桥节。敬桥节是我们祖先世代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意义在于使人们出入平安,健康长寿,生产丰收,生活幸福吉祥。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

8、让学生说说我们家乡的一些民族传统文化。(老师适当引导,图片展示)

9、同学们!我们家的苗语苗族服饰苗绣芦笙以及一些节日等都是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

10、那么,请问:这些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丢掉吗?对于文化,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科学态度。对优良的传统文化化,我们不断不丢掉,而且要发扬和保护,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为我们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1、小结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是一个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武器。随着旅游文化业的推动,文化的发展、开发以及竞争日趋激烈,激发热爱家乡的文化热情,培养和树立家乡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思想观念、法律意识,突出地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在国际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车轮滚滚向前中,如何把我们的文化,特别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当今很、好地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同学们!这个重任落在我们的身上。我们如何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首先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时俱进,同时,我们要把我们的传统文化转换成我们手中的有力武器,在文化丛林中生存壮大。

四、作业

1、请同学们收集家乡的桥、苗族服饰、芦笙等传统文化资料和图片。

2、发挥你的奇思妙想,把你“心中的桥”写或说出来。板书设计:

32兰兰过桥

12.《爷爷的芦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二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5课。

教材简析

《爷爷的芦笛》是一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小男孩到爷爷的小闸屋度过了一个狂风大浪之夜后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 让我们体会到“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的道理。高潮部分是文章的7~10自然段, 也就是强强在大风大浪的夜晚焦急与恐惧的描写, 结局部分是文章的11~13自然段, 重点理解“海边的孩子, 不沾点海水就长不大”这句话。文章以“笛声”贯穿全篇, 其中爷爷在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语言清新优美, 情节起伏跌宕, 耐人寻味, 引人深思。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 感悟暴风雨之夜环境的恶劣, 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和表现, 并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2.合作交流体会“海边的孩子, 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3.凭借语言材料, 明白实际生活历练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回味, 忆出美

1.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在强强的想象里领略了美丽的大海, 在他想象里大海是怎样的呢?过渡:碧海蓝天、海鸟翱翔、星星闪烁, 多么诗意的景致!让我们一起美美地享受强强想象中的大海。

2.强强想象中的大海如此美妙, 令人向往, 那么在他的想象里, 爷爷的笛声是怎样的呢?启发学生想象, 指导学生说出描写笛声的词语。 (婉转悠扬、带着浓浓的海水味、带着大海的气息、亲切温暖、难以忘怀等。)

3.想象是美妙的, 是诗意的, 是令人神往的。强强是多么希望能到爷爷的小闸屋啊。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 整体回味。让学生承接上节课, 温习回忆自己的感情, 再现强强想象中大海的美妙和爷爷笛声的婉转, 激发学生走进文本。

二、入境, 读出美

1.转眼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 强强终于如愿来到爷爷的小闸屋, 这到底是个怎样的五月呢?指名朗读课文3~6自然段。

2.学生分段朗读, 师加以引导:从他们的朗读中, 我们能感受到这是个怎样的五月?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3.朗读时要通过一些词语表达出特殊的意境, 谁再来朗读一次, 其余同学评评看, 读得怎么样?看谁读得好。 (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4.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 这笛声又是怎样的呢?这笛声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呢?要求学生拿起手中的笔, 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出示句子:在强强的想象中, 这笛声_____;这笛声____;这笛声___。)

5.学生汇报交流感受, 教师加以点评。

设计意图:“努力挖掘课程资源, 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那么,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学着用诗的语言来表达, 既为学生的创作插上了翅膀, 又为学生享受快乐语文、快乐生活创设了情境, 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感悟, 读出怕

1.白天的大海柔和温馨, 爷爷的笛声清脆悦耳, 此时此刻, 人海相伴, 海鸟同乐, 令人陶醉, 强强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高兴舒畅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 夜晚不知不觉就到了。对于年幼的强强来说, 这是一个极不平常的夜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7~13自然段, 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黑夜,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小组合作讨论:这是一个怎样的黑夜?在同学们读的过程中, 哪些画面、哪个境头给你的印象最深?

3.全班交流:各小组推荐代表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是令人惧怕的。 (狂怒、喷涌、摇撼、颠簸、吞没等。)

4.再现情境, 让学生感受“大海的狂怒”。

(1) 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的狂风怒潮?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狂风怒潮的大海。 (演示课件)

(2) 大家看到了怎样的大海?那声音怎样?

(3) 看来大海是真的发怒了, 哪位同学能读出发怒中的大海、发狂的海风? (配乐)

设计意图:用课件再现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狂风怒潮中, 不仅有助于渲染环境, 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 更为学生的情感朗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指导想象, 体验情境。假如你一个人留在屋子里会怎样?此时此刻面对如此可怕的大海, 强强又有怎样的表现?

6.角色表演, 情境再现。

(1) 强强在大海狂怒的黑夜表现得怎样?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 这时候你认为强强会怎样地大声呼喊?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喊?爷爷去查看潮汛之前他又是怎样的表现呢?这时候强强会对爷爷说些什么? (分角色表演。)

7.指导朗读, 感悟“可怕”。指导学生把握好描写大海狂怒的句子和词语, 如狂怒、颠簸、吞没。

设计意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看法, 进而演出不同的角色, 促成从课文语言到个性化语言的转换, 并让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试着表演, 再通过对表演的评价来感受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把语言、情感通过学生的有声语言及体态语言表达出来。

四、探究, 读出味

过渡:强强就这样蜷着身子, 钻在被窝里, 在漫漫长夜里煎熬着, 他呼唤着, 却得不到爷爷的回答, 看不到爷爷的影子。渐渐地, 渐渐地, 他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1.没过多久, 朦胧中, 他听到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时的强强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体会强强的心情。

2.听到了芦笛声, 强强又是怎样呼唤的呢?

出示“爷爷!爷爷!” (指名朗读, 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3.体验情境, 感悟认识。在这漆黑的夜晚, 在这悠扬的笛声中, 你对爷爷有了怎样的认识呢? (教师课件出示画面, 再配上笛声, 引导学生想象探究。)

4.在刻骨铭心的狂风怒潮的黑夜里, 这笛声又是怎样的?这笛声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拿起你的笔, 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交流体会。 (出示句子:在狂风怒潮的黑夜里, 这笛声_________;这笛声_________;这笛声_________。)

5.这芦笛声给了强强许多许多, 使他也懂得了许多许多, 更让他懂得了爷爷平时爱说的一句话: (课件出示) “海边的孩子, 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1) 适时指导朗读,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 感悟了课文的思想内涵后, 引导学生再次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读出不同的感受, 可以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 使情感得到升华。

五、总结, 道出理

1.学到这里, 相信大家理解了爷爷为什么会把初来乍到的强强单独留在小屋里, 谁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尊重并鼓励学生发表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 是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反馈, 更使学生获得整体的情感体验, 进而懂得文中蕴涵的道理。

2.教师引述:学到这里, 也让我想起了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想到了名言:阳光总在风雨后。还让我想到了古诗句: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是一番寒彻骨, 哪来梅花扑鼻香。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写一句名言送给自己。学生自由发言。

3.总结明理。在人生的道路上, 当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 我们就需要勇气, 就需要坚强, 就需要锻炼, 只有像强强一样经受大风大浪的实际考验, 我们才会茁壮成长。

4.同学们, 爷爷的芦笛给强强以快乐和力量, 以希望和启迪, 也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现在, 让我们全体深情地再呼唤一遍—— (点题:爷爷!爷爷!)

13.《兰兰过桥》反思 篇十三

本课第一课时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突出低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并为阅读教学扫除阅读障碍,把生字宝宝放回到文本中,通过反复朗读感悟,理解课文。理解桥的特点,相机指导朗读,并适当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我在第二课时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词语积累和运用

在复习的环节,我设计了让先复习词语,通过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巩固了生字词语的读音,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训练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这个过程在实施时效果较好。但在学生说了较好后,教师如果能根据用词的准确性、句子的完全等来评价,能给学生明确的导向,这样有助于学生以后语言的发展。

二、重视朗读,在读中理解课文

14.兰兰过桥教学设计 篇十四

一、教育目标

了解迅速发展的科技在现代建设中的应用,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对科学产生探索、发现的欲望。

二、教养目标

1、认识“兰、梁”等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兰、各、坐、座、带、急”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桥及它们的特点。

三、发展目标

1、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设计未来的桥梁。

2、培养合作意识、强化小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识字、认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介绍的两种桥的特点。

3、根据现有知识设计“未来的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桥梁的资料,了解桥梁的知识,至少认识一种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细读课文,简单了解潜水桥及塑料桥的样子、特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自由阅读扩展阅读中的材料,基本理解内容。

4、能发挥想象力,设计未来的桥梁,并在电脑中打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2课《兰兰过桥》。

二、学文

1、还记得课文里介绍了哪几种桥吗?(生:潜水桥、塑料桥师贴)

2、这两座桥分别在哪几自然段?你喜欢其中的哪种桥?为什么?带着问题以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边读边想。

(生汇报,师板书:潜水桥1~4塑料桥5~9,)

3、你喜欢其中的哪种桥?为什么?(个别汇报)

4、四人小组内选择其中一种桥,组长分配任务先读读那几个自然段,再讨论一下这座桥有什么特点。找到书上的词句,用画出来。(师贴:特点板:读,找,)

生汇报:潜水桥:结实、透明;塑料桥:轻巧、平稳师相映用电脑出示课文插图,并板书。

5、课文里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6、这两座桥是爷爷变魔术变出来的吗?(生:是爷爷设计出来的)在课文的哪个自然段?齐读第10自然段,师小结:原来这又结实又透明的潜水桥和这又轻巧又平稳的塑料桥是爷爷这位桥梁专家设计出来的!

三、拓展

1、你们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认识了什么桥?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生上前汇报,同位交流)

2、老师这里“桥的世界”也收集了世界上各种奇特、壮观的.桥。快看,师出示:江阴大桥、武汉长江二桥、南京长江第二大桥、重庆石门桥构思奇特的人行天桥。

3、老师准备在班里进行“未来桥梁设计大赛”,如果你是桥梁设计师,你会设计一座怎样的桥?(个别汇报,与小伙伴交流)

4、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有关桥的儿歌、短文,请大家进入“桥的儿歌、故事”自由选择,大声地阅读,还可以想一想你会怎么编儿歌。有时间的还可以进入“网络链接”,里面有网络上有关桥梁的其他资源。(生自由在网络上一边浏览,一边交流)

5、生自由交流收获、心得。

四、写作

1、我们马上进入讨论组,老师这里有三个题目:

⑴ 请你设计一座未来的桥梁。

⑵ 自编桥梁的儿歌。

⑶ 说说你喜欢的一座桥,为什么。请小朋友自由选择一题来写作。

15.《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五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和刘老师学做人:

做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

2.和苏叔阳学作文:

领悟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事业、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2.学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特点, 学会抓住典型事例, 采取边叙事边议论的方法写一个人。

教学过程

一、词串复习, 导入新课

师:读下面每组词语, 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中关于刘老师的哪件事?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 翱翔盘旋

(提醒:第二组词语中两个“转”字的读音。)

师:对, 课文就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作为一篇回忆性文章, 作者在回忆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伴乐, 课件出示作家图片及作家心灵独白)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师:“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这堂课就让我们回到作者的童年, 跟他一块去感受、品味刘老师。

设计意图:词串识字作为苏教版教材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 在此巧妙迁移运用, 形式新颖, 加上所选词串是对本课内容的概括提炼, 学生一读即懂, 有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

二、品味细节, 感受人物

1.复习过渡, 激活学生积累。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怎么写出人物的特点呢? (板书:选取典型事例关注细节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

文章选取了哪些事例? (板书: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

2.点拨:

要认识刘老师就要充分关注事例中的细节描写, 下面我们先跟随作者的目光, 把镜头聚焦到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事例中, 看看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注上批注。

3.互动交流:

(根据学生发言情况, 相机出示相关事例。)

(1) 谈腿疾:抓住“笑”———让一颗坚强的心自然显现。

(1) 解读“笑”字。

一个残疾人最忌讳的, 就是别人提到他的残疾, 因为这是他内心的伤痛。而刘老师是怎样说自己的腿疾的? (板书:笑)

(2) 谁来学着刘老师的样子读读那个故事? (指名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你觉得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乐观、幽默。) 补充省略号的用法:表示列举的省略。落实课后习题3。

(3) 女娲造人的传说是那样的生动有趣, 刘老师讲自己的断腿是那样轻松幽默。可是, 我们笑过之后又慢慢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酸涩、尊敬。)

出示“酸涩”, 体会:什么叫酸涩?刚才还哈哈大笑的同学们为什么会感到酸涩呢?课文是用哪个字表达出同学们这种酸涩的感情的? (泛)

赏析“泛”:你觉得这个“泛”字可以换成哪个字?为什么用“泛”而不用“涌”呢?一个“泛”字准确地写出了同学们慢慢产生的, 淡淡的, 难过的, 那种充斥整个身心的感情, 能否读出这种感觉?

(4) 在外人看来都觉得是酸涩的事, 刘老师竟能笑着面对, 请你静静地、仔仔细细地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你认为刘老师这一笑, 是怎样的笑?

乐观:一个能笑对缺陷的人, 拥有一颗乐观的心。

坚强:一个能直面残疾的人, 拥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勇敢的心。

(5) 点评:刘老师所有的坚强、乐观、豁达全都在这幽默的一笑中表达了出来 (全都在这一笑之中啊) 。这怎能不引起同学们的尊敬呢?我们一起试着读好这段话。

(2) 写板书:扣准“写”———让一个伟大的灵魂得以闪耀。

(1) 解读动作。

请大家再一次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刘老师写板书的内容, 把刘老师写板书的每个动作划下来。用心读读这些动作, 想一想, 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2) 交流。

(3) 反复练读, 体会刘老师板书的不易。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为了写好板书, 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怎不让人担心?谁来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为了教好学生, 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真让人感动!还有谁读?

一个左腿残疾的老师为了教育事业, 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这讲台已成了刘老师生命的舞台, 在苏叔阳的眼里, 刘老师不是在板书, 是在舞蹈!让我们共同来演绎这美丽的舞蹈!齐读。

(4) 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孩子们的心, 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 你能听懂这一次次的心跳里有什么吗? (担心、感动、敬佩。)

(5)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 用一条腿、一支圆木棍, 用一次次的跳跃旋转, 几十年如一日, 支撑起了学生们的一片天空。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板书:敬业执着)

(3) 放飞风筝:关注“追”———任一腔炽热的情尽情放飞。

(1) 学法迁移, 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片段。

学法点击:学到这里, 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抓住了哪些方面来体会刘老师的特点的?

第一件事, 我们抓住了人物的神态 (笑着对我们说) 、语言 (我就是那时候被甩掉一条腿的) , 还有学生的心理活动 (酸涩、尊敬) , 了解到刘老师是个乐观向上的人;第二件事, 我们抓住了人物的动作 (撑、离、转、再转) , 体会了学生们的心理活动 (激动的心跳) , 了解到刘老师是个敬业执着的人。

我们在读这类写人的文章时, 就应该这样牢牢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细细品味, 读出你的感受, 体会人物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就用这种方法再次品读课文的7~9自然段, 关注重点词语, 体会人物特点。

(2) 班级交流, 重点关注三个“亲自”。

亲自制作风筝:心灵手巧、热爱生活。

亲自放飞风筝:身体的残疾也阻挡不了刘老师对放风筝的渴望, 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亲自追逐线拐:刘老师的自信。

(3) 有感情地练读, 体会刘老师的坚强乐观、敢于挑战、热爱生活。

(4) 师生总结:

刘老师就是这么一个幽默、乐观、坚强的人;一个讲课极好, 对学生影响极大的人;一个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人;一个自信、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这份热爱深深地感染着我、震撼着我、激励着我!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者牢牢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细细品味, 读出感受, 体会人物特点。通过前两件事情———谈腿疾、写板书的学习, 领悟其方法, 让学生自学“放风筝”一段, 从扶到放, 效果挺好。

三、品味心声, 深化主旨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因为作者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请快速浏览第10、11自然段, 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2.齐读句子 (满怀深情) :他将永远……永远……

读到这里, 这“理想的风筝”究竟指什么呢?在作者的眼里, 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一只只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3.拓展: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刘老师的坚强与乐观, 在作者的心中从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 时时影响着他。其实, 苏叔阳就是刘老师放飞的一只风筝。 (播放背景音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出示照片, 简介苏叔阳:这就是作者苏叔阳———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在他脸上, 写满了动人的笑意。看, 他笑得多么健康!多么洒脱!然而, 老师从资料中得知, 他年轻时饱受生活的磨难, 到了晚年, 曾多次身患癌症, 饱受病魔的摧残, 但他依然笑对生活, 顽强、乐观地与命运抗争, 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抗癌路上14年, 几次三番从癌魔的指间飞过, 依旧笑对人生, 依旧笔耕不辍, 共写作了300多万字, 出书7本, 创造了人类战胜病魔的奇迹。

4.学到这儿, 相信我们在坐的所有同学都心潮涌动。此时此刻, 你最想对刘老师或作家苏叔阳说什么呢?

出示:此时此刻, 我想对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是呀,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疾病、灾难来临时, 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也许就是另外一种风景, 另外一种境界。相信, 此时此刻, 在我们所有同学的心中也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 心中升腾起一只只理想的风筝, 但愿更多的风筝在蓝天上自由翱翔!

设计意图:挖掘相关背景资料, 找准焊接点, 让学生走出文本, 走近苏叔阳, 课内与课外有机融通, 领悟刘老师乐观开朗、自强不息的坚强品格, 实现对文本的超越。最后的畅谈感受, 深化对课题内涵的认识, 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四、学写作文, 迁移运用

1.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适当提示:

(1) 选取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的典型事例。 (两个方面的典型事例:工作、生活, 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2) 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

(3) “我”在其中, 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边叙事边议论。)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想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 (读来更亲切和真实。)

(4) 倒叙回忆的写作顺序。

2.课堂练笔: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试着选用文中的方法写一个片段来表现他 (她) 某一个方面的特点。

上一篇:观察鸡蛋的作文下一篇:思想政治理论心得体会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