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数学下教案

2024-06-22

人教七年级数学下教案(精选11篇)

1.人教七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教学分析:

重点: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难点:学生对数学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让我们来做数学:

1、跟我学

要正确地解数学题,需要掌握数学题的方法。

例:如图所示的的方格图案中多少个正方形?

2、试试看

例:在如图中,填入1、2、3、4、5、6、7、8、9这9个数,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都为15。

例:在上图中,已经填入了1至16这16个数中的一些数,请将剩下的数填入空格中,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都为34。

例:红旗小学学生张勇和他的爸爸、妈妈准备在国庆节外出旅游。春光旅行社的收费标准为:大人全价,小孩半价;而华夏旅行社不管大人小孩,一律八折。这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都一样(每人100元),你认为应该去哪家旅行社较为合算?

二、激发训练

三、知识小结:

通过以上两节的学习,我们要一定喜欢上它,并希望它天天陪伴你。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在小学的基础上学到更多新的知识。

四、作业巩固

2.人教七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二

1. 第4课《诗两首》中第二首《未选择的路》第一节第三行: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分析:“伫立”的意思是长时间地站立, 本身就有“很久”的意思, 所以前面的“久久”纯属多余、累赘, 应删去;或者把“久久”改为“静静”。

2. 第9课《土地的誓言》阅读提示第一句:

194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 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 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分析:“九·一八”事变是个专有名词, 应写成“九·一八”事变或“‘九一八’事变”。

3.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第5自然段:

他并没有先“说”, 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分析:这段话的第二句没有主语, 所以要把第一个句号改为逗号, 并且在“作出了”前加上“而且”。这个句子应修改为:他并没有先“说”, 但他“做”了, 而且作出了卓越的成就。

4.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第4段:

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 在那里, 最惹人注目的是两架对放的大钢琴。

分析:这句话的主语是什么?难于分清。应把句中第一个逗号改为句号, 这样变成两句话, 就明白清楚了。

5.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第25自然段第二句:

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

分析:故事就是以前发生的事。所以前面的“往昔”纯属多余、啰嗦, 应删去。

6. 第14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第4自然段第7行:

屠格涅夫也常常带来一些外文书籍, 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分析:这句中的第二个“一些”要修饰的是“歌德和普希金”还是“诗句”?显然是“诗句”。因为歌德和普希金是两位大诗人。所以要把“一些”放在“诗句”前面。

7. 第14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第7自然段最后一句:

过了一会儿, 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 他就不慌不忙地开始说话, 声音总是很平静, 句子也很温和。

分析:最后一个分句中, “句子”怎能温和?联系前一分句“声音很平静”来理解, 这一分句应改为:语气很温和。

8. 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课本第161页注释 (2) [告罄 (qìng) ]指财物用完。

分析:“告罄”不仅指财物用完, 还指货物售完。所以此处注释应在前面加上“本文”或在后面加上“或货物售完”。

9. 第22课《在沙漠中心》第18自然段开头两句:

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 但我失败了。

3.人教七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三

在对修订后教材的学习以及新旧教材的对比中,笔者明显地感觉到教材修订者在修订过程中除了要体现修订后的课标的精神之外,还饱含着他们对当今数学教育的一些思想,于是据此提出几点教学的建议.

1. 去繁就简,化虚为实,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从“有理数”定义的回归,到“足球赛”系列题以及“量桌子”的题的删去,再认真研究这次增加的那些例题和练习题,我感觉到教材修订者内心在追寻着“去繁就简、化虚为实,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相对于有理数的词源性定义来说,其描述性定义更简单,学生更容易懂,进而,学生更容易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关于“足球赛”的系列题,实践证明,学生确实难弄懂,甚至不少老师也难弄懂.笔者曾经仔细研究过旧教材中的4道题,感觉要给学生讲明白确实不容易,而这些题从本质上看,无非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应用.此次删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量桌子”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动手操作,是“生活数学论”的体现.然而,学生该选用多长的尺子?如何才能使测量尽量精确?精确到哪级单位更合理?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学生练习时不愿意做的根源,所以这道题很少有教师布置给学生做,也很少有学生自主做,结果便成一道“虚”题.然而,这道题本质只是“正数和负数”的应用,这次教材修订者更换的另一道题,相对来说,更接近数学本质一些.

再比如这次修订教材《习题3.2》增加的第4题(附题目如下),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建立方程并且解方程,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方程思想)的理解.

4. 用方程解答下列问题:

(1)x的5倍与2的和等于x的3倍与4的差,求x;

(2)y与—5的积等于y与5的和,求y.

因此,在七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理解教材的修订意图,教材已经删去的绝对不要再“捡”回来,教材中如果还有学生学起来感觉困难的,也可以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只要保证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数学内容的本质.所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实践证明,对于数学教学,只要学生掌握了数学的本质内容,他们往往就能解决相关问题.

2. 重视经验,促进思考,落实“四基”教学

从贯彻了“基本活动经验”的新思想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教材修订者已经将“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新课标理念融入其中.那么,如何把握“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事实上,我们通过教材的修订来加深理解.以《2.1整式》这一节的修订为例,原教材编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单项式,第二课时学习多项式;修订后的新教材重新编排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2道例题和4道练习,让学生充分获得字母表示数的经验,第二课时学习单项式,第三课时学习多项式.由此看出,重视经验就是要充分设计恰当的数学活动,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通过丰富的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经历建立相关的经验.

就“四基”而言,名词是新的,但教学并不陌生,我国多年来的数学教学都在实践“四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被誉为我国数学教育的优秀传统,无需赘言.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一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追求,以七年级数学上册为例,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都重视对“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内容的教学.至于“基本活动经验”,因为10年前新课改之初“建构主义”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已经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只是在“四基”提出之后,我们要把“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更加有意识地创设丰富的、质优的数学活动,要保证学生自主地、高效地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促进思考.

3. 对各章教学关键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

基于对修订教材的学习与感悟,笔者结合自己的点滴经验对各章教学的关键点、重点和难点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1)教学《第一章 有理数》的关键点是“正数和负数”的充分理解,要让学生视“负数”与“正数”一样容易理解.因此,需要创设让学生获得“负数”经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重点是“有理数”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在适量的计算活动中去积累经验,要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题目,选择合理的运算律并确定合理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尽量避免“蛮干”与“死算”.难点是关于分数的计算,分数的计算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计算难点,学习有理数时,依然是难点.

(2)教学《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的关键点是获得“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要让学生视“字母”与“数字”一样容易理解.因此,在本章第1课时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并积累丰富的字母表示数的经验.重点是“单项式”与“多项式”概念的理解,以及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多项式的项与次数的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明晰概念教学以便让学生充分地理解.难点是代数式运算时的去括号步骤,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去括号法则并在适量去括号的练习中获取经验.

(3)教学《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点是深刻理解“等式的性质”,它是正确解方程的基础,在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去括号”和“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的理论依据都是“等式的性质”.因此,在本章《等式的性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经历等式的变形,并积累丰富的等式变形的经验.重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这既是前面所学“有理数”和“整式的加减”的综合运用,也是后面学习“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的基础,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题足够丰富,教学中要让学生适量训练,积累丰富的解方程的经验.难点是解应用题时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学生解应用题有几重困难,首先是“选择”用列方程解应用题,在他们心里,做应用题会选择小学所学的列算式法和初中所学的列方程法,而不太适应列方程解应用题;其次的困难是设未知数,在他们看来,题中的未知量不止一个,不知该设谁为未知数;而最为困难的就是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哪怕在教师看来存在很明显的等量关系,但因为学生缺乏方程思想,所以难以找出等量关系.本次教材修订,我注意到修订者有意识地重新编排了应用题的部分例题和练习题顺序,而且增加了一些难度更适宜的题.因此教学时,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寻找并建立“等量关系”,让他们通过问题的解决不断地建立“方程思想”并获得丰富的经验.

(4)相对来说,《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修订的内容比较少,关键点是通过《几何图形》来认识图形并建立“空间观念”.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引导学生“看图”和“说图”,看图是为了建立空间观念,而说图更有利于建立空间观念.重点是“几何符号语言掌握和运用”,要始终如一地加强几何符号语言的学习和准确运用.难点是线段和角的知识中涉及“分类讨论”的问题的解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刚刚接触这种数学思想,比较难适应.

4. 在教学中严格落实“减负”

这次教材修订我个人觉得较满意的地方就是增加了部分例题和练习题,以及重新编排了部分例题和练习题的顺序.新教材中的现有例题和练习题都是经过“历史积淀”和“精心打磨”过的,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只要能够引导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本上的内容,完全能够保证“四基”的教学与落实,没有必要再给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教师们不但要认真落实“减负”措施,还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人教七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将实际问题转化 为一元一次不等式;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不等式.

2.归纳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实际问题的基 本步骤 ,培养学生 的数学建模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为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预习导学

自学指导:阅读教材中第122至124页,完成下面练习.

自学反馈

某市自来水公司按如下标准收费:用户每月用水在5立方米之内的,按每立方米1.5元收费;超出5立方米的部分,每立方米收费2元.小明家某月的水费超过了15元,那么他家这个月的用水量至少是多少立方米?(结果取整数)

解:设小明家这个月的用水量为x立方米.

1.5×5+2(x-5)>15,解得:x>8.75.

因为x取整数,所以x≥9.

答:小明家这个月的用水量至少为9立方米

合作探究

活动1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想一想:观察下列不等式,有什么共同点?并试着给它们起名.

(1)2x<8 (2)y-2>0 (3)x>50

像这样,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类比一元一次方程进行记忆.

活动2 问题探究

放映幻灯片,播放一组日常生活商场购物场景,导入新课.

甲、乙两商场以同样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在甲商场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在乙商场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顾客怎样选择商场购物能获得更大优惠?

甲商场优惠方案的起点为购物款达100元后;乙商场优惠方案的起点为购物款达50元后

分析:乙店消费>甲店消费

若设累计购物x元(x>100),如果在甲店购物花费小,则

0+0.95(x-50)>100+0.9(x-100)

解得:x>150

所以累计购物超过150元时在甲店购物花费少.

解:(1)当x≤50时,则在甲、乙两店是一样的;

(2)当50

(3)当x>100时,设在甲店应付款y1元,在乙店付款y2元,则

y1=100+0.9(x-100)=0.9x+10,

y2=50+0.95(x-50)=0.95x+2.5,

①当x<150时,y1>y2,则在乙店购买花费少些;

②当x=150时,y1=y,则在甲乙两店是一样的;

③当x>150时,y1

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对不同的消费者设计出不同方案吗?

假设累计购物为x元,

则当0

当50

当x>150时,选甲店.

教师点拨

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注意根据题意,分情况讨论.

活动3 例题解析

例 名山通票60元/人,团购优惠方法(10人以下不予优惠)如下:

A.全体八折优惠;

B.一人免费其余八五折优惠.

假如我们要组团(不少于10人)去旅游,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你们会选择那种方式购票?

解:设组团人数为x人,选择A种方式所需费用为60×0.8x元,选择B种方式所需费用为60×0.85(x-1)元,则

(1)A、B两种方式所需费用一样时:

60×0.8x=60×0.85(x-1),解得:x=17.

(2)A方式较B方式优惠时:

60×0.8x<60×0.85(x-1),解得:x>17.

(3)B方式较A方式优惠时:

60×0.8x>60×0.85(x-1),解得:x<17.

5.人教七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五

复习教案

Ⅰ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 Knowledge Objects

In this unit students will review some names of jobs and some description words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used to talk about jobs.

2. Ability Object

Train student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Train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3. Moral Object

No matter what you want to do in the future, you must do the job you are doing now well.

Ⅱ. Teaching Key Points

Key words

The target language

Review how to talk about and describe jobs.

Review the present tense.

Review What and Where questions.

Ⅲ. Teaching Difficulties

Train student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Review how to read and write a newspaper want ad.

Review how to write a letter applying for a job.

Ⅳ. Teaching Methods

Pairwork

Practicing methods

Ⅴ. Teaching Aids

A computer

Cards

Ⅵ.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Ⅰ ad

1. In this activity you’re to write your own newspaper want ad.

First you should decide what kind of job you can offer to people.

Then consider what you are going to write about.

2. Set a time limit of two or three minutes for students to prepare before writing the ad.

3. Have students start to write their own newspaper want ads.

4. Ask a student to write his or her ad on the blackboard. Correct any language and spelling errors along with the rest students.

StepⅡ Pair work-talk about jobs

Use these target language to make a conversation with your partner.

What does he do?

He’s a waiter.

What do you want to be?

I want to be an actor.

Where does she work?

She works in a bank.

What does he do?

He’s a student. He wants to be a doctor.

StepⅢ Review the structures

1. Review the where and what questions. Write sentences on your exercise book. Write as many as you can.

2.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read their sentences.

StepⅣ Review the key vocabulary

1. Give students several minutes to memorize the key vocabulary.

Doctor, actor, reporter, police officer, waiter, band, clerk, sales assistant, student, dangerous, fun, exciting, difficult, boring, interesting

2. Have a dictation.

StepⅤ Summary

In this class we’ve reviewed all the key words in this unit .

We also reviewed to write a newspaper want ad.

StepⅥ Homework

Review all the key words and language points learned in this unit.

Blackboard Design

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

What does he do?

He’s a waiter.

What do you want to be?

I want to be an actor.

Where does she work?

She works in a bank.

6.人教七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理数加法的实际意义;

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

3.感受数学模型的思想;

4.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对话探索设计】

〖探索1〗

1.第一天赢利,第二天还赢利,两天合起来算,是赢利还是亏本?

2.第一天亏本,第二天还是亏本,两天合起来算,是赢利还是亏本?

3.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规定向右为正.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再向左运动, 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假设原点为运动起点,用数轴检验你的答案.〖法则理解〗

有理数加法法则第1条是:同号两数相加,取___________,并把绝对值_________.这条法则包括两种情况:

(1)两个正数相加,显然取正号,并把绝对值相加,例(+3)+(+5)=+8;

(2)两个负数相加,取_____号,并把______相加.例如(-3)+(-5)=-(3+5)=-8.答案“-8”之所以取“-”号,是因为______________,“8”是由_____的绝对值和______的绝对值相______而得.〖练习〗

1.上午6时的气温是,下午5时的气温比上午6时下降, 下午5时的气温是多少?

2.第一场比赛红队胜黄队5:2,第二场比赛蓝队胜黄队3:1, 两场比赛黄队净胜几个球?

3.第一天向北走,第二天又向北走,两天一共向北走多少km?

4.仿照(-3)+(-5)=-(3+5)=-8的格式解答:

(1)-10+(-30)=

(2)(-100)+(-200)=

(3)(-188)+(-309)=

〖探索2〗

1.第一天营业赢利90元,第二天亏本80元,两天一共赢利多少元?如果第二天亏本120元呢?

2.第一天赢利,第二天亏本,两天合起来算,是赢利还是亏本?

3.正数和负数相加,结果是正数还是负数?

〖法则理解〗

有理数加法法则第2条的前半部分是: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_________________的符号,并用_______________减去_________________.例如(+6)+(-2)= +(6-2)= +4.答案“+4”之所以取“+”号,是因为两个加数(+6与-2)中________的绝对值较大;答案“+4”的绝对值4是由加数中较大的绝对值______减去较小的绝对值____得到.又例,计算(-8)+(+3)时,先取______号,这是因为两个加数中,______的绝对值较大.然后再用较大的绝对值____减去较小的绝对值____,得_____,于是最后得到答案是______.计算的过程可以写成(-8)+(+3)=-(8-3)=-5.〖议一议〗

有人说,正数和负数相加时,实质就是把加法运算转化为”小学”的减法运算.他说的对不对?

〖练习〗

1.第一场比赛红队胜黄队5:2,第二场比赛黄队胜蓝队3:1, 两场比赛黄队净胜几个球?

2.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再向右运动,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3.检查3包洗衣粉的重量(单位:克), 把其中超过标准重量的数量记为正数,不足的数量记作负数,结果如下:

-3.5,+1.2,-2.7.这3包洗衣粉的重量一共超过标准重量多少?

4.仿照(-8)+(+3)=-(8-3)=-5的格式解题:

(1)(-3)+(+8)=

(2)-5+(+4)=

(3)(-100)+(+30)=

(4)(-100)+(+109)=

〖法则理解〗

有理数加法法则第2条的后半部分是: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_____.例如(+3)+(-3)= ______,(-108)+(+108)= ______.〖例题学习〗

P21.例1,例2

P22.练习2(按例1格式算.)

〖作业〗

P29.习题 1, P32.习题 8,9,10

【备选素材】

用一个□表示+1,用一个■表示-1.显然□+■=0,(1)■■+□□□=(■+□)+(■+□)+ □=_____.这表明-2+3=+(3-2)=1.想一想:答案为什么是正的?为什么转化为减法运算?

7.人教七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七

有一部分新同学就是对七年级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八年级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七年级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

那怎样才能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呢?

(1)细心地挖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2)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同学也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八、九年级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标: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

(4)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但就是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质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会更难理解。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就能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5)注重考试经验的培养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一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考试心态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态不好,一方面自己注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大型考试来锻炼。每次考试,大家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做题中解决。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

8.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试卷分析 篇八

期末成绩分析

一、试题及成绩分析

从试卷卷面情况来看,考查的知识面较广,类型比较多样灵活,同时紧扣课本、贴近生活。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把握的程度,又考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计算、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顾及了各个层次学生的水平,又有所侧重。这份试题尤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检测,以及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总的来讲,该份试题比较浅显,学生对所考的知识点都基本掌握。

本次期末考试七年级参评人数为193人,平均分为53.09,优秀率为13.47%,及格率为47.67%,成绩分析如下:

第一题:选择题共10个小题,其中8、9、10三道题错误率较高,反应出学生对方程和平面几何知识掌握不牢,其他的题目完成的很好。

第二题:填空题共8个小题,该题13小题第二空,14、17、18题错误率较高,这反映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有待提高,仍反映出学生对列方程存在一定问题。找规律大多数学生理解不了题意,找不到规律,说明平时教学中对数学观察、理解、分析、建立思维方法培养训练意识仍有缺失。

第三题:解答题19题步骤过于随意;21题作图中射线、直线不分,交点未标出;22题未指出所求并且大部分学生缺少作图痕迹;23题将方程列反;24题所列方程有错。

二、失分原因分析

结合本校学生的成绩,失分原因主要为:

1、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方面还不够,对精确度、角度的计算、尺规作图等知识点理解不牢,从而导致失分。

2、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数量关系,从而导致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列错方程。

三、教学改进措施

9.人教七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在具体情景中,认识同类项.

2.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4.初步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同类项的概念;正确合并同类项.

难点:根据同类项的概念在多项式中找同类项并正确的合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创设问题情境

⑴、5个人+8个人=

⑵、5只羊+8只羊=

⑶、5个人+8只羊=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学生尝试按种类、颜色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类,一方面可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体现分类的思想方法.)

2、提出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化简式子100t+252t呢?

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100t+252t =(100+252)t = 352t

3、观察下列各单项式,把你认为相同类型的式子归为一类.

8xy,-mn,5a,-xy,7mn,9a,-,0,0.4mn,2xy.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按不同标准进行多种分类,教师巡视后把不同的分类方法投影显示.

要求学生观察归为一类的式子,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请学生说出各自的分类标准,并且肯定每一位学生按不同标准进行的分类.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同类项的定义:

我们常常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222为一类.8xy与-xy可以归为一类,2xy与-可以归为一类,-mn、7mn与0.4mn可以归为一类,5a与 9a可以归为一类,还有、0与也可以归为一22类.8xy与-xy只有系数不同,各自所含的字母都是x、y,并且x的指数都是2,y的指数都是1;同样地,2xy与-也只有系数不同,各自所含的字母都是x、y,并且x的指数都是1,y的指数都是2.

像这样,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的项叫做同类项(similar terms).另外,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比如,前面提到的、0与也是同类项.

(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同类项概念,可设问同类项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让学生归纳总结.)

2.例题:

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

222

地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3x与3mx是同类项.

()

(2)2ab与-5ab是同类项.

()

(3)3xy与-yx是同类项.()

22(4)5ab与-2ab c是同类项.()

(5)2与3是同类项.

()

(这组判断题能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其中第(3)题满足同类项的条件,只要运用乘法交换律即可;第(5)题两个都是常数项属于同类项.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单看指数不同,误认为不是同类项.)

例2:游戏:

规则:一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后,指定一位同学回答它的两个同类项.

要求出题同学尽可能使自己的题目与众不同.

可请回答正确的同学向大家介绍写一个单项式同类项的经验,从而揭示同

322

类项的本质特征,透彻理解同类项的概念.

(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程式化做法,并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透彻理解知识,这种形式适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学生通过一定的尝试后,能得出只要改变单项式的系数,即可得到其同类项,实际是抓住了同类项概念中的两个“相同”,从而深刻揭示了概念的内涵.)

例3:指出下列多项式中的同类项:

(1)3x-2y+1+3y-2x-5;

2222(2)3xy-2xy+xy-yx.

解:(1)3x与-2x是同类项,-2y与3y是同类项,1与-5是同类项.

(2)3xy与-yx是同类项,-2xy2与xy是同类项.

k

例4:k取何值时,3xy与-xy是

同类项?

解:要使3xy与-xy是同类项,这两项中x的次数必须相等,即 k=2.所

k2以当k=2时,3xy与-xy是同类项.

(组织学生口头回答上面三个例题,例3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可由教师标出不同的下划线,并运用投影仪打出书面解答,为合并同类项作准备.例4让学生明确同类项中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例5必须把(s-t)、(s+t)分别看作一个整体.)

(通过变式训练,可进一步明晰“同类项”的意义,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提高识别能力.)

3.合并同类项

我们知道多项式中的字母表示的是数,因此学习了同类项的概念之后,就可以利用运算律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进行合并,前面就是利用乘法分配律来化简式子100t+252t的;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k

2例:找出多项式3xy-4xy-3+225xy+2xy+5种的同类项,并合并同类项.

解:原式=3xy+5xy−4xy+2xy+5−3

22=(3+5)xy+(−4+2)xy+(5−3)= 28xy−2xy2+2

根据以上合并同类项的实例,让学生讨论归纳,得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指数保持不变.

三、课堂小结:

①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在多项式中找出同类项,会写出一个单项式的同类项,会判断同类项.

②这堂课运用到分类思想和整体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③学习同类项的用途是为了简化多项式,为下一课的合并同类项打下基础.

④要牢记法则,熟练正确的合并同

224类项,以防止2x+3x=5x的错误.

⑤从实际问题中类比概括得出合并同类项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的合并同类项.

第二课时:整式的加减(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整式的加减.

难点:1.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2.总结出整式的加减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

100t+120(t−0.5)千米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

100t−120(t−0.5)千米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思路点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利用分配律.学生练习、交流后,教师归纳: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 100t+120t+120×(−0.5)= 220t−60

100t−120(t−0.5)= 100t−120t−120×(−0.5)= −20t+60

我们知道,化简带有括号的整式,首先应先去括号.

上面两式去括号部分变形分别为:

+120(t−0.5)= +120t−60 ③

−120(t−0.5)= −120+60

比较③、④两式,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吗?

思路点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试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去括号法则,然后教师总结: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特别地,+(x−3)与−(x−3)可以分别看作1与−1分别乘(x−3).

利用分配律,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得:

+(x−3)= x−3

(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没有变号)

−(x−3)= −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改变了符号)

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另外,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二、例题

例1.化简下列各式:(1)

28a+2b+(5a−b);(2)(5a−3b)−3(a−2b).

思路点拨: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时,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

2号.为了防止错误,题(2)中−3(a−2b),先把3乘到括号内,然后再去括号.

解答过程按课本,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例2.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 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寻求解答思路.

思路点拨:根据船顺水航行的速度=

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船逆水航行速度=船在静水中行驶速度−水流速度.因此,甲船速度为(50+a)千米/时,乙船速度为(50−a)千米/时,2小时后,甲船行程为2(50+a)千米,乙船行程为(50−a)千米.两船从同一洪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所以两船相距等于甲、乙两船行程之和.

解答过程按课本.

去括号时强调:括号内每一项都要乘以2,括号前是负因数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每一项都要变号.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用分配律将数字2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括号,熟练后,再省去这一步,直接去括号.

三、整式加减

我们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内容,它们是进行整式加减运算的基础.

看下面几道例题:

1:

−2y+(3xy−xy)−2(xy−y)

解:原式= −2y+3xy−xy−2xy+2y)22= xy−xy.

(本例让学生体会整式的加减实质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这两个知识的综合,有利于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更新)

例2:求整式x−7x−2与−2x+4x−1的差.

解:原式=(x−7x−2)−(−2x+4x−1)= 222x−7x−2+2x−4x+1=3x−11x−1.

(本例应先列式,列式时注意给两个多项式都加上括号,后进行整式的加减)

提问:对于以上例题在化简时进行了哪些运算?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整式的加减的步骤:

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

33222

3括号,那么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四、课堂小结

1.去括号是代数式变形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去括号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号时,括号连同括号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规律可以简单记为“−”变“+”不变,要变全都变.当括号前带有数字因数时,这个数字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切勿漏乘某些项.学生作总结后教师强调要求大家应熟记法则,并能根据法则进行去括号运算.法则顺口溜:去括号,看符号:是“+”号,不变号;是“―”号,全变号.

2.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这两个知识的综合.

10.人教七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十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生字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修订之后,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教师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大纲作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合作、评价的方式进行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希望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帮助。

一、生字教学方面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汉字

对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将字典以及汉语词典常备身边,当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遇到生字,马上拿起字典查阅这一文字的读法、写法和含义等。培养学生通过不同检字方式认识生字、积累生字。针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文字要全面掌握,如果发现学生生字记忆较为困难,可以引导学生在书上标注拼音,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更多的积累生字。

(二)规范数学汉字

教师要求学生每天练习书写硬笔楷书,可以向学生推荐质量较高的硬笔书法字帖,让学生对这些书法家的字进行选择并临摹。刚开始写的时候,可以先“描红”,然后再进行“仿影”。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其喜爱书法家的事迹以及书法特点,教会学生如何辨识某一字体的书写者。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练习硬笔书法的热情,积极主动地进行汉字书法的练习,帮助学生书写一手漂亮的汉字。

二、阅读部分的教学策略

(一)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师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出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文章整体内容。

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将文章中的生字解决。此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齐读,使阅读更加流畅。然后,教师再安排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自主默读,在阅读过程中概括文章大意。这些环节结束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几点问题,安排学生对文章进行精读,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几个问题。

(二)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提出问题

教师将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思考,并将不懂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在课上提出问题,然后让其他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

例如,学习《化石吟》的过程中,一位学生提出问题“造物主的存在”主要指的是什么?这时,学生们相继抢答,最后教师做出总结。

(三)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结合文体实际特点,结合学生在语文上的实践。引导学生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例如在学习《风筝》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体思想,并从这一文章中总结人生道理。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对阅读内容进行延展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时也要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通过语文阅读内容,对学生思想和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对语文阅读内容进行延伸,延伸到道德层面,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文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技巧、文章写作技巧、总结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思路、总体思想等等内容。还要对文章的内涵进行延伸,从思想道德的角度告诉学生如何做人,要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等观念。

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对文章中提到的相关知识进行延伸,将课本知识向其他学科知识方面进行延伸,从而丰富学生知识面,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一定帮助,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女娲造人》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其中的知识进行延伸,为学生介绍远古时期的一些知识,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文章内容,同时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

(五)科学评价学生,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此外还要根据学生性格的不同,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知道自身的不足,同时能够积极地将自身的不足进行改正,并进行自我提升。

教师在对学生阅读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还要对阅读技巧进行指导。通过教师的指导,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教师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如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比赛,引导学生将自身情感充分带到朗诵当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分成阅读小组,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每读一篇文章均要记下阅读笔记,并且在课堂上展示,教师对这些阅读笔记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开展这一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征文活动,教师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围绕这一情境自主作文。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充分了解,根据评价结果,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

六、结束语

总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修订后,要本着新课改指导思想进行教学,无论是文字方面的教学还是阅读方面的教学,均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从而构建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功连.美国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对我国深化课程改革的启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5).

[3]彭菊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浅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理论月刊,2015(1).

11.人教七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十一

数学

年级/册

七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九章《不等式的性质》第一节第2节课

难点名称

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在知识方面,学生的认知基础有:第一,会比较数的大小;第二,理解等式性质并知道等式性质是解方程的依据;第三、具备“通过观察、操作并抽象概括等活动获得数学结论”的体会,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合情推理归纳能力。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不等式性质缺少生活经验的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对于性质造成负迁移,学生对于性质一与性质二很容易接受,而对于性质三却容易出错,不理解运用性质三时“为什么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在不等式的等价变形时不知道“什么时候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难点教学方法

1.基于“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和真正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将教材内容沿两条主线展开。第一条主线是探究性质:围绕“情景问题——猜想归纳——合作交流”模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类比猜想、归纳得出性质并比较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的异同.第二条主线是应用和巩固性质。

2.突出学生的“探索发现”,通过观察、类比、猜想、验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积累数学的探究方法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一、复习导入

回顾:等式的性质是什么?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探索新知——探究不等式的性质

1.探究活动一:思考:用“﹥”或“﹤”填空,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1)5﹥3,5+2___3+2,5-2___3-2,5+0___3+0

(2)-1﹤3,-1+2___3+2,-1-3___3-3,-1+0___3+0

(3)6

>2,6×5

2×5,6÷2

2÷2

(4)

-2﹤3,-2×(-6)___3×(-6),-2÷(-6)___3÷(-6)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猜想:

由(1)(2)发现当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去同一个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由(3)发现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或除同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由(4)发现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或除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变了.问题1

请你再举几个例子试一试,还有类似的结论吗?

2.由猜想到验证得出:

不等式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性质2:

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性质3:

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可以让学生齐读概念)

问题2

你能将不等式的性质用符号语言描述一下吗?

3.总结归纳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

如果>b,那么+c>b+c,-c>b-c;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

如果>b,且c>0,那么c>bc(或>)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

如果>b,且c<0,那么c<bc(或<)

0

问题3

你能举例说明对不等式这三条性质的理解吗?

问题4

等式的性质与不等式的性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三、巩固新知

1.设a>b,用“<”“>”填空并回答是根据不等式的哪一条基本性质.(1)

a

3____b–3

(2)

a÷3____b÷3

(3)-4a____-4b

(4)

2a+3____2b+3

答案:(1),不等式的性质1

(2),不等式的性质1

(3),不等式的性质1

(4),不等式的性质1,2

问题:这里的易错点是哪里呢?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已知>,可得>

b.()

(2)

已知-2+1>

-2b+1,可得>b.()

(3)已知>b,可得>()

答案:(1)√(2)×(3)×

问题:你认为解题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归纳:

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1)找--基本不等式

;(2)看--运用不等式的哪一条性质如何变形的四、拓展提高

思考:若a是任意有理数,试比较5a与3a的大小.分析:需要分类讨论,基本不等式:5>3

解:∵5>3

∴a>0时,5a>3a;

a=0时,5a=3a;

a<0

时,5a<3a.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都掌握了吗?

上一篇:保险公司座谈会方案下一篇:北京建设行业诚信招标代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