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

2024-08-25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精选8篇)

1.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 篇一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3篇《区别1和许多》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培养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认识一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知道哪些是一个,哪些是许多,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数学优秀3篇《区别1和许多》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意图: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精心设计的若干个生动有趣的小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其中,每个游戏中都蕴涵着针对性较强的独立知识点,与此同时,各个游戏之间仍体现着循序渐进式的连带关系。力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较扎实和透彻地掌握有关1和许多的知识。

活动一

活动名称:我们去郊游

活动目标:

认识一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知道哪些是一个,哪些是许多。

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准备:

环境布置---

1、积木围成的池塘,池塘里有一条大鱼,许多条小鱼。一只青蛙,许多只小蝌蚪。

2、树模型一个,树上挂着一只大鸟,多只小鸟,多个苹果。

活动与指导:

1、谈话引出课题:“今天的天气可真好,让我们一起去郊游好不好?”(教师与幼儿一同统计活动的人数,让幼儿明确知道只有一个老师,有许多个小朋友。)

2、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池塘边,引导幼儿说出这是什么地方?(池塘)

3、池塘里有什么?(鸭子、小鱼、青蛙、小蝌蚪)有多少只大鸭子?(1只)有多少只小鸭子?(许多只)有几只青蛙?(1只)几只小蝌蚪?(许多只)然后继续启发幼儿进行观察,想一想池塘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一个和许多来表示。

4、小朋友围坐在大树下休息,引导幼儿观察并且说出树上有一只大鸟、许多只小鸟;一棵上有许多只鸟、许多片树叶、许多个苹果。

活动二

活动名称:小猴儿摘桃子

活动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亲身感知——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

活动准备:小猴头饰、桃树模型。

活动过程:

1、小朋友扮演小猴儿,围着桃树唱歌、跳舞。并引导他们说出“树上有许多桃子。”

2、请每只小猴子摘一个桃子,边摘边说“我摘了1只桃子。”亲身感知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

3、小猴子们每人举起手中的桃子,大声说出:“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

活动三

活动名称:我把小熊送回家

活动目标:

通过操作,让幼儿亲身感知理解——1个、1个合起来就成了许多。

活动准备:

教师将多只玩具小熊散放在教室的各个角落里、房子模型1个。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小朋友们,小熊乐园里的熊宝宝们都出来做游戏了,可是它们太贪玩、走得太远了,现在,它们找不到回小熊乐园的路了?让我们每个小朋友把1只小熊送回家好吗?(小朋友每人抱起1只小熊,然后每人说一遍:“我找到了1只小熊?---?”)

2、请小朋友轮流把自己的小熊送到“小熊乐园”里。并请每名小朋友说一遍“我把1只小熊送回家”。

3、最后,请小朋友观察现在的“小熊乐园”,引导他们说出“1只1只小熊合起来就是许多只小熊,1个1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本文扩展阅读:许多:如此之多;如此之大。多少;若干。很多。

2.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 篇二

那么, 保护与帮助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

一、保护与帮助的关系

保护是指尽力照顾, 使不受伤害。帮助是指替人出力、出主意或给以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援。从概念的解释我们不难得出:保护者始终处于主动性给予被保护者以照顾, 使其身体不受到伤害, 而被保护者在保护者为自己提供保护的同时可能是心甘情愿地接受保护, 可能碍于保护者自尊心而被动性地接受保护, 也可能被保护者完全能依靠自身力量来实现自我保护, 因此, 我们必须理清自我保护、他人保护和相互保护之间的内在关系, 据此, 结合常态教学实际来谈一谈如何为学生提供合适的保护。

作为体育教师要在课堂上尽力照顾好每一个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学练和自主性学练时身心不受到任何伤害, 这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更是落实“安全第一、快乐运动”教育理念的有力执行。所以, 保护理应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核心, 应让保护成为教师实施教学行为的必须备课环节, 在每节课中得到具体呈现并始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相对于保护的主体性和主导性而言, 帮助就显示出辅助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帮助涉及学生身体、心理和精神三个层面上的问题需要梳理, 如, 学生在各种技能学练中遭受到挫折和失败时、自主锻炼遇到学障学困时、集体游戏受到困扰时、种种运动竞赛中不能战胜对手时、一些运动规则不明时等就需要教师给予真诚有效和正确及时的身体层面上的帮助;再如, 学生在一些体操器械类的学练中, 由于害怕、恐惧而不能很好地面对时就需要教师从心理层面上给予疏导帮助;另如运动能力较弱学生、参加集体比赛或分组锻炼遭拒遭斥时、技能学练中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时、缺乏运动自信和勇敢面对挑战时就需要教师从精神层面上进行鼓舞、激励帮助。

由此,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保护与帮助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学保护是课堂的主体、主导核心性和不可或缺性, 而教学帮助只起到辅助、复杂性和身心愉悦性 (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都是快乐幸福的事情) 。教学保护与教学帮助共存于课堂, 教学帮助是更好地保护学生和促进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有效手段。因此, 教学保护与教学帮助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保护与帮助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二者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保护更多的向我们呈现出师源性的特征, 是教师为了学生人身安全而做出的必要性的保护行为, 而帮助则给我们带来的是生源性的特征, 是学生为了进一步学好、学会、学懂、学通等综合方面需要而有求于教师来帮助自己达成心愿心意。师源性是指教师的不当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伤害, 这种伤害可能是心理的, 也可能是身体的。在教学中, 教师会产生因害怕学生出现伤害事故而积极、主动地去保护学生的心理动机, 但是却没有充分地了解到学生群体、个人是否需要教师保护而导致保护不当发生伤害学生事件, 这才是教育教学的缺失。生源性伤害是以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学练活动为主要原因而引发在安全认知、重视程度、自我保护意识上的偏差进而导致发生伤害。生源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学生依赖教师提供针对而实效的帮助, 是学生在学练中遇到了学障学困时需要教师的专业化指导、点拨、智慧引领, 从而帮助他们提高某项技能或为他们在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困惑时给予方向引领。例如, 在一些游戏活动、体育竞赛中, 学生往往需要体育教师帮助他们出谋划策来赢得比赛;再如, 篮球被夹到篮筐处、学生校服丢了、钱物丢了、好朋友之间发生矛盾了、排球打到围墙上、乒乓球打飞到墙柜上等情况下, 学生请求体育教师帮助, 这些行动都属于帮助范围。

其次, 二者的区别还在于:需要和不需要的问题。学生在学练过程中存在“不需要”和“需要”教师保护的心理, 作为教师, 在教学中了解学生不需要什么与了解学生需要什么一样重要。学会更多的从学生“不需要什么”入手, 在各种硬保护到位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效保护,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练, 可能会获得更好的学练质效。例如, 男学生都喜欢自由体锻的体育课形式, 针对这种真实性需要, 我们认为应该赋予一定的锻炼目标和评价, 在完成主要教学任务时可以适当满足他们的需求, 当然, 还必须进一步提出让学生承诺安全锻炼、保护自己就是保护别人的原则。依据我们的教学经验积累, 在40~45分钟的一堂课中安排10~15分钟自由锻炼时间, 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锻炼效果, 而且在运动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宽容、理解、尊重和信任以及妥当解决小伤害 (眼镜损坏、手指甲抓破点皮、脚崴了、手指挫伤) 的能力和方法。

女生先天性的运动身心特征决定她们总是被动性锻炼, 也就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有序的锻炼, 同时她们在一些高难度、危险性项目中确实需要教师在旁边保护, 当然, 对于一些运动能力强、胆量大、自信足的女生也不需要教师的保护。例如, 双杠、单杠、横箱分腿腾越、跳山羊、跨栏项目呈现得比较真实。基于这种分析, 体育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需要” (女生居多) , 而不留意学生的“不需要” (男生居多) 。只有正确认识并合理看待学生的种种“不需要”, 才能真正满足他们的成功、成长需求, 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安全、健康、快乐地享受运动。

鉴于此, 任何一个班级里都存在着部分需要和部分不需要, 或有的时候那些原本不需要的学生却变成了需要, 而那些需要可能因一时的某种原因也变成了不需要了。

综上所述, 师源性和生源性、需要和不需要这方面的表述, 就很好地解释了保护与帮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博主:山高峰远

博客地址:h t t p://b l o g.s i n a.c o m.c n/u/4cccca0b01015443

点评:有效的保护能让教学目标得以更好地实现, 合理的帮助能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3.幼儿园教学与游戏的区别和联系 篇三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教学;关联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进入小学前的基础教育,具有过渡承接作用。因此,幼小衔接这一过渡期,对于幼儿来说是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幼儿在小学能健康、快乐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基础。家长、学校和社会需要共同关注,承担起这份责任。幼儿园教学多数和游戏教学相连接,那么,幼儿园教学与游戏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呢?下面我以总结的内容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游戏开动大脑,教学事半功倍

游戏是幼儿放松和娱乐的一种方式,而学习则是通过某种途径使幼儿增长知识,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呢?答案是肯定的。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的最爱,玩是他们的天性。那么,我们便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学习知识,在玩的过程中,发挥学习的最好效果。例如,在认识《时、分、秒》时,教师可把全班的幼儿分成三大组,每组通过队长的分配选出代表时针、分针、秒针和各个数字的成员,每组成员带纸帽(纸帽上写有数字和指针)然后教师拿出钟,在黑板上挪动时、分、秒针,各组成员根据自己代表的指针和数字依照教师出的题站出来,通过幼儿投身到游戏情境中,使幼儿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同时,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增强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巧妙地将游戏与教育因素融合在一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游戏情境为基础,知识渗入为目标

幼儿园的知识系统基础且重要,是小学学习的重要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可以不设考试项目,但是需要每名幼儿都合格达标,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中需要对幼儿进行目的性讲授知识,而游戏和教学的区别在于,游戏是为教学做铺垫,只有游戏才能营造教学氛围。学习氛围营造良好,知识才能有效渗入,幼儿的脑筋灵活性很强,教师可以带领幼儿玩游戏,老鹰捉小鸡、丢手绢,把幼儿的兴奋点充分调动起来,然后趁热打铁,联系游戏,耐心地给幼儿讲解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把握幼儿的运动负荷,最后教师根据幼儿状态,慢慢引导幼儿进入跳远的学习。这样一堂课下来,幼儿身心得到放松,而且也学会了知识,实现了教学目的和目标。

三、游戏互动,开拓幼儿思维

这种互动模式可以是幼儿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要想在互动中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教师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要找出幼儿感兴趣的是什么,比如在学习英语或者拼音的时候,教师可以知识点融入幼儿的游戏和生活中,使幼儿能经常模仿和运用。最后,使幼儿对知识的学习不会产生不理解、陌生的心理,而是乐于学,自愿学习的效果。

人生的转折点有很多,我们所要做的是有充分的准备来面对这些转折点,幼儿园这一学习阶段是人生第一个转折点的起点。无论是家长、教师,需为幼儿做好准备,因为对这些处于懵懂期的幼儿来说,他们能理解的实在太少太少,他们不知道幼儿园意味着学习知识的正式开始、独立成长的正式起步。所以,为了使幼儿能独立、自信愉快地接受幼儿生活,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合理有效,游戏的有效引入会对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带来帮助,使幼儿从游戏中体验运动带来的成长和快乐,达到此目标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做一名优秀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4.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 篇四

书写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途径。一节课之后的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积累一段时期就成为一个阶段的教学反思,每个阶段的教学反思积累之后就成为教师不断进步和成长的源源动力。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是教师是一节课和一段时间主要是针对教师自己的一个总结。我校教师书写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是我校教学的一大特色,所以在总结以往做法的基础上,本学期我校决定开展全校教师参加的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大赛评比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活动目的:通过教师的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大赛活动,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活动范围:全体任课教师。

活动形式:通过征文的方式,书写在主题研修手册上。活动时间:第五周上交征文,第六周进行评比。

活动要求:

1、要求教师本学期原创,禁止网上抄袭。

2、经领导小组审核,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颁发象征性奖品,并把优秀稿件推荐到双辽市教科所刊登到《精粹教育信息》上。

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车前之

副组长:吴迪

5.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 篇五

设计意图:

区分左右是大班有关空间方位的内容,但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其意识、能力还不够强,尚处于探索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分不清自己的左右,更分不清他人的左右,为了引导幼儿能清楚区分自己的左右,感知左右的相对性,特设计了此活动。根据《纲要》中的科学教育要求:“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我选择了思维游戏中的左右手操作活动,让幼儿在观察、探索、操作中感知、区分左右的空间方位。并穿插游戏,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初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并迅速做出判断和反应,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和判断力。

活动目标:

1、感知左、右,能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区分。

2、初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尝试做出迅速的判断和反应。

3、在区分左右的过程中加强合作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

活动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几何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正方形)、手势图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以自我为中心区分左右。

1、说说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师:今天,张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一项新的本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学得很好。你们有信心吗?

师:请举起手说:“我最棒!”

师:请把手举得高高的,想想你举的是哪一只手?

师:你的右手能干什么?你的左手能干什么?

师小结: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靠近左手这边的是左边,靠近右手这边的就是右边。

2、说说身体上和身边的左右。

师:那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也像我们的手一样是一左一右的一对好朋友呢?(左眼、右眼、左耳、右耳……)

师:那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呢?

3、听口令做游戏

师:哇,你们的眼睛真亮,找到了这么多左边和右边的东西,那现在我们就和身体上的左右玩个游戏吧。

举起你的左手,举起你的右手。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左手摸左脚,右手摸右脚;左手摸右耳朵,右手摸左耳朵。(速度由慢到快)

二、在操作中区分左右。

师:“你们做得真好,这里有一位小朋友用左手和右手做了很多动作,它想请你们猜猜,这些动作分别是哪只手做出来的?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左、右手伸指、握拳等不同动作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图片,判断出图片猜,这些动作分别是哪只手做出来的?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左、右手伸指、握拳等不同动作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图片,判断出图片上的手势是左手做出的还是右手做出,并将图片按左手、右手归类摆放。

1、出示手势图,辨别前四张。

师:先看第一排,看看第一张是哪只手做出来的动作?你是怎么知道的?(模仿图片上的手势动作来区分左右)

那老师就把右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到右边,左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到左边。

2、幼儿两人为一组,合作将手势图按左、右手归类摆放。

师:下面还有两排,请小朋友自己动手摆一摆。不过要先听清楚我的要求:“请小朋友两个人合作将左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在操作板的左边,右手做出来的动作放到操作板的右边。摆好后马上面朝老师坐好,比比看哪一组速度最快。”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验证

师:小朋友的速度都很快,但不知道你们的正确性怎么样?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看一看你们做得对吗?做对了就马上用最快的速度把手势图放进盘子里,后面的小朋友把它放到地上,然后面朝老师坐好。

三、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初步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师:刚才小朋友两个人合作完成得非常出色,现在老师想请你们一个人独自完成任务,你们有信心吗?

1、听口令摆几何图形

(1)师:同样,听清楚我的要求:请你们听我的口令在操作板上给图形宝宝排排队。请后面的小朋友把地上的两块操作板和盒子拿上来,每人从盒子里拿一叠图形宝宝,把回形针放回盒子里。

要求:请在操作板的左边摆长方形,操作板的右边摆圆形,长方形的左边摆三角形,圆形的右边摆正方形。摆好的幼儿马上面朝老师坐好。

(2)集体验证

四、在游戏中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1、那现在请小朋友将操作板转一下(180°),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操作板的左边有谁?操作板的右边有谁?三角形变到哪里去啦?为什么?(方向不同,位置就不同。)

2、游戏

师:现在我请每个小朋友拿一张图形宝宝,每一组的四个人合作,按图上的队伍站好,听到我喊“立正”,就要马上站好,眼睛看着我。

“看看你的左边有谁,右边有谁?你是从左边开始数的第几个图形,从右边开始数的第几个图形。”师随意问一两个幼儿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进行游戏。

(1)从左边开始数第二个小朋友蹲下,从右边开始数第一个小朋友往前走一步,从左边开始数第三个小朋友举起手,从右边开始数第四个小朋友向后走一步。

(2)现在请所有小朋友向后转,面对着客人老师,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五、联系实际,结束活动。

“正确认识左右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上下楼梯我们要靠右边走,在马路上我们也要靠右边走。现在我们就来当小司机,把手上的图形当做方向盘,从这里开到我们的教室。看看我们要转几个弯?每次分别是往哪个方向转弯的?

幼儿开着小汽车回活动室,自然、快乐地结束活动。

课后反思:

在设计活动时,我选择了这个游戏,并结合大班幼儿的能力水平,增设了摆几何图形、答题竞赛和游戏。通过层层递进的环节设计,让幼儿在模仿手势动作中区分以自我为中心的左右过渡到对物体的左右位置及左右相对性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在不断游戏、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幼儿方位定向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相互调整的能力。

6.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 篇六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物体的重量,知道物体有轻重之分。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感知并分辨物体轻重。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重难点分析:

重点是幼儿知道物体有轻重之分,难点是有能够区分轻和重,过程中,教师会通过让幼儿的操作来感知。

活动准备:

玩具天平一个。实物:大橡皮泥、小橡皮泥各一块、棉花、积木、玻璃球。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看看掂掂,感知货物轻重。

出示大橡皮泥和小橡皮泥,引导幼儿观察并猜一猜:它们有什么不同:哪个重?哪个轻?

二、展开部分:请个别幼儿上来掂掂,再说说:哪个货物重?哪个货物轻?

1、在汽车上换上一团棉花和一个玻璃球,让幼儿摸一摸,掂一掂,正确感知棉花和玻璃球的轻重。

2、观察天平的变化,认识物体的轻重。

出示天平,告诉幼儿天平器是衡量两个物体轻重的一种工具。然后,在天平两边分别放上积木和玻璃球,让幼儿观察天平的变化,并说说:天平有什么变化?天平翘起的一边表示什么?天平沉下的一边双表示什么?也可以让幼儿说一说谁重谁轻,再在天平器上演示验证,从而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物体的轻重。

3、出示大橡皮泥和积木,让幼儿猜猜谁重谁轻,再请幼儿教育上来将橡皮泥和积木放在天平的两边,带领幼儿进一步感知认识物体的轻重。

4、幼儿操作活动:

看图区分轻重: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想一想:哪个重?哪个轻?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幼儿圈出重的物体。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物体有轻重之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掂量和用天平的方法来区分轻重。

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极力引导孩子运用科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激发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幼儿正处在好奇又好动的年龄,课中我极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多表达,多思考,引导幼儿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轻重特征,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我认为本次活动的不足是活动时间较长,下次活动各环节应更紧凑。

7.教学反思的原则和内容 篇七

一、教学反思的原则

1.理论性原 则。语文教师 应在科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反思, 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学反思的先导。

2.时效性原 则。教学 反思有它的最佳时期,错过最佳时期,反思效果会大打折扣。如上了一堂新课后, 对自己刚刚完成的教学印象深刻, 及时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得与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坚持性原 则。教学反 思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偶尔的教学反思收效甚微。

4.实践性原 则。教学反 思的素材来源于教学的实践, 没有教育教学的实践, 教学反思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同样 ,如果教学反思的结论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教学反思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1.成功做法 。每节课 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 例如充满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有趣的对话、典型的案例、巧妙的设问、幽默 的讲解、独到而有特色的小实验、 有益的启示、精彩的教学设计、恰如其分的多媒体应用,等等。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把握教材内容, 并以恰当的方法和 表现力设 计教学环 节 ,将教学过 程中自己 感受深刻 、达到预期效果和引起学生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比如,教学《散步》,我引导学生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之后, 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把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讲出来。除此之外,我还讲述了自 己和儿子 的一些故 事。这样教学,让学生领会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同时也让 他们明白 了要珍惜 亲情,懂得关爱家庭。

2.失败、失误之 处。任何人的教学总会有不足之处, 即便教师再熟悉教材、学生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也会在课堂上出现许多课前估计不到的情况, 如表达不清、处理欠当、方法陈 旧、演示失败等。 如果教师把课堂中出现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录在教学反思中, 然后进行认真分析、思考,这样做一定能促进今后的教学, 为以后的科学研究积累资料。比如,在一次展示的公开课上, 我担心教学任务完成不了, 有意地把课堂作业项目的难度编制得很低, 失去了作业的实际意义。

3. 写教学机 智。再详 尽的教案也不可能在课堂上照本宣读,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开展, 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如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稍纵即逝,会再也想不起来,造成很大的遗憾。比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 ,我原打算 让学生阅读 描写父亲 翻过站台 给“我”买 橘子的句 子 , 然后分析 从这些句子 中我们能 领悟到什 么 ?在学生阅读句子的过程中, 我突发灵感, 自己为什么先不给学生唱首关于父亲的歌曲, 并让学生先谈谈自己的父亲, 想想父亲给自己的关爱呢? 这样铺垫之后,再让学生阅读分析, 学生的体会可能会更深,效果可能会更好。

4. 写学生的问题 和学生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知识难点,思维障碍,作业中普 遍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措施,同时也为再教时确定学生学习难点,揣测学生的学习心态提供依据。另外,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或对某个知识点发表他们独特的见解,将这些问题及时记录下来, 在课后及时进行研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8.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区别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62-01

以前上信息技术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对于接受能力强和以前已经接触过此类问题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而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即使你演示一遍他也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况且,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在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学,我采用了以下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

把问题作为出发点,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情景,提出带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想象、概括、研究的学习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老师要适当给予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鼓励他们大胆去尝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多让学生用鼠标点一点、试一试,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例如:在教学“美化文章”这一内容时,先给出一篇美化过的学生作文,提出“如何美化”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边框底纹”命令的用法,要求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鼠标点一点、试一试,用眼看一看变化、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比一比,看看谁把文章修饰的最美,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要让学生享受成功,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每班絕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还有,学生的完成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几分钟时间就完成任务了,然后就想干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有些学生即使没完成任务,但看到别的同学已经开始做其他的,也不免心不在焉,有的学生干脆偷懒,即使没学会、没完成任务也把问题放到一边,这样就会有不少学生掉队。于是我定下了这样的规矩:全班同学都完成任务了才允许他们自由安排时间,这样一来,每个学生为了不拉全班学生的后腿,都会认真的去做,提前完成的学生还会主动的去帮助不会的同学,有问题的学生也会主动的向会的学生请教,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那些学得好的同学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同时,同学之间也在互相辅导学习的过程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多让学生做老师

以前,我经常使用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方法授课,结果就会出现部分学生不耐烦而部分学生又心不在焉,甚至说话打闹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不用心看书上的步骤,甚至老师演示完了,有些学生还不知道所学的内容在书上的什么地方,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后来在学习新知识时,有些需要演示的内容,我尽量让学生去做,全班同学一起看书上的步骤,由一名学生代表演示,这样以来,学生就能专心研究书上的操作方法,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基础比较好、领会比较快的学生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老师也可以及时监督课堂学习情况。

四、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我在教学中就主要以这种形式组织教学。比如在进行段落格式设置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前我设计了一段小文章,保存为两份,一份故意打乱各种格式,整篇文章非常不协调。另一份则是调整好的效果。通过对比较,孰优孰劣一看便知。开始向学生提出任务要求:如何把第一份文章的格式调整过来。然后先让学生自己探索,接着请已经完成(或许只完成一部分)的学生把自己的做法演示给大家看,学生最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指点,最终终于调整完毕时,一篇清晰优美的作品也就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五、多选用身边的素材

学习信息技术课选用素材时,尽量选用学生比较熟悉和他们身边的素材,这样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也突出了信息技术课的实用性、工具性。如文字内容可用学生自己的作文、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时事新闻等,图片及视频内容可拍摄一些学生或学校的照片或视频,音乐素材可让有特长的学生使用学过的知识录制歌曲,或剪裁学校搞活动时的一些片段,或及时下载一些学生喜爱的歌曲视频等,还可以让他们亲自上网搜索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料供上课时使用,也可及时和其它学科的知识相结合。

上一篇:公司年会小品搞笑大全下一篇:部编三年级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