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小结探究

2024-07-12

初中数学课堂小结探究(11篇)

1.初中数学课堂小结探究 篇一

点指明问题

学必有疑,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定会碰到一些麻烦,提出一些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都会认真讲解、仔细分析,直到学生明白为止, 但有时候会出现同一知识点学生听了忘、反复问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没理解透彻. 而如何才能让学生参透呢?教师在帮学生答疑解惑之后的课堂小结,很多时候刚好能起到这样的点拨作用. 教师在答疑解惑之后的课堂小结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小结要指明问题,就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认领问题,以便对症下药;二是小结要注重方法的启发,针对学生的问题阐明解决办法,引导学生领会方法,运用原则,破获解题密码,得到新的收获与启发.

例如,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有一位学生向笔者提出疑问:“老师,这道题目:+=2,我算了好几遍,答案都是-1,跟老师给的答案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笔者稍稍看了学生的解题步骤后发现,原来这个学生犯了解一元一次方程非常常见的错误,即他去分母的时候,没有分母的项忘记乘相同的系数了. 于是笔者在向他讲解完之后进行小结:“同学们,我们在给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方程两边要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只有这么做,方程的大小才会保持不变. 一旦你漏乘了谁,特别是没有分母的项,那就不公平了,等式大小就发生了改变,那么答案肯定就错了. ”像这样,根据学生的问题,直指关键,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能促进学生吃一堑长一智,规避错误,更加进步.

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方法

在迁移发散之后小结,明确关系梳理联系

数学知识盘丝错节,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十分多样、紧密,因此要帮助学生真正深入掌握知识,明晰知识点间的灵活运用,就必须适当对这些知识进行迁移发散. 迁移发散是一种举一反三的教学手段,通过一个数学概念迁移出旧识新知,通过一种方法发散出多种不同形式. 迁移发散是数学万紫千红总是春的集中体现,是数学学习的较高阶段,同时也是学生较难理解掌握的部分,因此,在迁移发散之后进行课堂小结很有必要. 教师要注意通过小结引导学生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先后关系,梳理多个知识点之间联系的条件和影响因素,让学生通过小结可以在脑中形成更为准确的印象.

例如,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梯形中位线”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迁移出三角形中位线的相关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比对、思考、拓展. 迁移发散之后,笔者做了如下总结:“同学们,通过迁移我们可以得出,三角形中位线是梯形中位线的一种特殊形式,所有梯形通过割补平移都可以转换成一个三角形. 另外,通过式子的转化我们知道,梯形的面积可以看做是中位线乘以梯形高的积,那么作为梯形中位线的特例,三角形的面积同样也可以是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高的乘积. ”像这样,在迁移之后进行小结,明确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归纳,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

2.初中数学课堂小结探究 篇二

一、谈收获

我们学校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教学, 所以在这一环节我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小组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回顾通过一堂课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技能, 学到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对整个课堂组成要素和学习过程的看法, 并要求学生尽量用知识的框架形式叙述出来, 一个小组回答完毕, 其他小组还可以进行补充.

比如在学习完八年级下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这一节后进行课堂小结.我首先由小组讨论学完本节课的收获, 讨论结束时我请一名同学回答, 他说:“这节课我学会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有方法1:两角对应相等, 两三角形相似. (包括平行线得相似) 方法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 两三角形相似.方法3:三边对应成比例, 两三角形相似.另外我觉得使用哪种方法要看题目提供的具体条件而定.”这名同学刚说完, 其他小组就立即有补充:“我们小组讨论觉得,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我们可以通过类比的数学思想, 和全等三角形联系起来记忆, 有SAS、AA、SSS, 只不过把原来的对应边相等改成对应边成比例, 说理的时候也可以仿照全等的方法先寻找题目提供的条件再结合图形寻找隐含条件, 如公共角、公共边等.”我正为学生们的高度概括感叹时, 又有小组准备发言:“我们小组还觉得探索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应先分析两个三角形中已具备哪些条件?还缺什么条件?如果题目已有一角对应相等, 可再找另一角对应相等或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如果已有两边对应成比例, 可再找这两边的夹角对应相等或第三边的比值与前两对对应边的比值相等;如果出现平行线, 可找‘A’型的相似三角形或‘X’型的相似三角形 (前面在教学中提过这两种类型的三角形) .”我很欣慰我的课堂小结没有简单的一带而过, 这样我的学生可能就只能记住书上强调的几种方法, 而不能产生这么多的智慧火花.我想这样的方式让他们真正地理解了所学的知识, 而且在这种不断的训练下他们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都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设疑解惑

本环节通常采用两种方式: (1) 由学生提出在本节课学习中的疑惑和不懂的问题, 老师做解答; (通常这个时候学生不太愿意提问题, 还有待日后的教学中改进) (2) 由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来解决.我的问题就来自在上课过程中发现的学生解题过程中最典型的错误, 我先以板书的形式展示错误做法, 然后由全班讨论帮其解决.初中数学中有许多题目, 其求解思路不难, 但在解题时, 很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不深刻, 对问题考虑不周全, 凭经验想当然导致思维障碍, 通过课堂的及时解决, 剖析易错原因, 能很快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

比如在学习分式加减运算时, 如果不能细心地处理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对约分、通分不能熟练掌握, 就容易出现一些计算上的错误, 在课堂小结时, 我在由学生归纳总结出分式运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后就个别同学错误进行板书如下:

提问:上面解题过程中有什么错误?很快有学生回答:“第一个错误是符号的错误, 1-x变成x-1时因为它们是相反数应该要改变符号;第二个错误是在变成同分母加减时把分母去掉了.”我又提出我们在碰到相类似的运算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有同学回答说:“ (1) 变为相反数时要改变符号”下面立即有学生回应:“不对, 那要看是奇数次幂还是偶数次幂.”该同学立即纠正:“对, 变为相反数时如果是奇数次幂则改变符号, 偶数次幂则不变; (2) 不能把分式加减运算和方程的去分母混淆, 要保留分母, 分母不变, 分子相加减.”通过这样的形式, 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时间里, 及时地帮助一些同学纠正了错误.

三、组内成果汇报

由小组长快速统计组内成员完成课堂练习情况, 并向全班进行汇报.由于我校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氛围已经形成, 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较强, 全对的小组成员通常很兴奋, 这时我就提出建议希望同小组的能够互相帮助, 再下节课上能够有好的表现, 通过小组的力量帮助一些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我准确地知道一节课下来学生们的掌握情况, 并且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同学进行适当的辅导.

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小结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启发学生;引导学生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非常精彩,教学资料积累丰富,教具卡片准备充分,但其中作为总结与反思的“课堂小结”往往被忽略。本文拟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课堂小结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体现形式与作用。

一、一句话总结全节内容,加强学生记忆与理解

在学习“单项式的认识”这节课中,同学们根据单项式的概念进行了多项练习,逐渐熟悉后,大家争先恐后的列举出了各式各样的单项式,教师都一一记录在黑板上,并适时地给予评价与鼓励。临近下课时,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同学们,单项式的个数是无限的,形式多样,但主要类型包括以下五种,单个数字,单个字母,数字与数字的积,字母与字母的积,数字与字母的积,如:2、a、2×5、ab、2a”。把学生列举的单项式都进行了上述分类,适当进行补充。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在无限个单项式的海洋中感到茫然之际顿时看到了海岸线,提高了知识,增强了理解判断能力。

二、启发学生归纳知识结构,引起学生的共鸣

古罗马数学家鲁达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这就是说,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才能感动学生学习数学。“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是七年级数学(上册)的难点内容。几个回合下来进入课堂巩固阶段,李佳欣同学看着练习题还是难以下笔。师:“同学们,佳欣同学胸有成竹,不动笔就想出答案了。”李佳欣同学满脸通红说:“老师,我……”师:“好,佳欣同学,该题属于哪类数学问题?涉及哪几个数量?”佳欣:“路程问题中追击问题,涉及到路程,速度,时间三个数量。”师:“完全正确,题目中已告知甲乙两人速度,所求的问题是时间,设为未知数。甲乙两人所行的路程相等吗?”佳欣同学:“相等,即甲行的路程等于乙行的路程。老师,我会了。”师:“很好,那上黑板来解答给大家一起看吧!”李佳欣很快就写出了正确解答过程,教室里响起了热烈地掌声。师:“同学们,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主要有哪些步骤呢?”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①审题,建立数学模型,设出未知数;②写出等量关系式;③列出方程;④解出方程;⑤检验并作答。

三、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堂课快结束时,教师进行了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习了运用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进行运算来判断该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与直角有关的物品,这些物品中的直角是否很规范呢?运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就可以进行验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试。”课后,大部分同学都对身边的“直角”进行了探索,积极踊跃,兴趣盎然!让学生体验生活问题教学化的过程,感受教学就在身边。这就是学生的一个学习巩固的过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将知识与技能通过这个方法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的能力,享受情感上在此过程中带来的成功的快乐。

四、类比归纳小结

类比小结是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之一。例如:新旧知识的比较(如方程与代数式、解方程与解不等式),易被混淆的知识的比较(如非负数与正数、互为相反数与互为倒数),对立知识的比较(如乘方与开方、定理与逆定理)等。也可跨学科进行类比,例如学习“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时,引入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平常耳熟能详的古诗也包含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全面深刻地理解和巩固知识。

五、编歌谣小结

对于一些步骤较多,结构复杂,容易混淆的数学知识,不能仅仅是对所教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小结,要求学生死记牢记,更多的是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教授“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编成这样的歌谣:“已知未知闹分离,分离方法就是移,移加变减减变加,移乘变除除变乘”。又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可以这样小结:“要证平行四边形,两个条件才能行,一证对边都相等,或证对边都平行,一组对边也可以,必须相等且平行。对角线,是个宝,互相平分跑不了。对角相等也可以,两组对角才能成。”这样,一下子就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娱乐化,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小结起到了“别样红”的效果。

总之,课堂小结很短,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课堂小结方法多种多样,如何合理的运用,提高课堂小结实效性,需要我們广大教师不断进行探索,明确任务,抓住重点,方式新颖,突出成效。完善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尾声再掀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参考文献:

[1]李祥.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实效性研究.《考试周刊》,2013(13)

4.初中数学课堂小结探究 篇四

摘 要:数学科目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小结是对整节课堂的回顾、总结与反思,因此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具有重要意义。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重视课堂小结,采用科学先进的课堂小结方法,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突显教学成效。本文通过对课堂小结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简要介绍几点课堂小结常用方法,希望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课堂小结 常用方法

在每堂课程或者每一个重点概念、公式、性质等内容讲授完结,教师应该对上述内容进行提炼与归纳,这个过程被称之为课堂小结。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小结是关键环节,也是重点环节。课堂小结是教师对一节课中主要内容、重点内容以及难点内容的概括总结,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具条理性与系统性,能够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弥补,从而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效果。因此,希望初中数学教师能够对课堂小结加以重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

一、课堂小结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每堂课程或者每个章节讲授完成后,教师会以文字、表格或者图形等方式来进行归纳与总结。通过这种方式,将数学知识结构系统化、条理化的串联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对学生日后学习数学科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其次,课堂小结由于是对之前所讲内容的回顾,因此在回顾过程中,可以使教师重新反思之前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疏漏,从而对这些疏漏进行补充,以达到知识的完整性[2]。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有时教师的思维没有灵活运作,没有及时回应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或者回应的效果差强人意,这时可以利用课堂小结的时机重新对学生生成性问题进行回应,有助于弥补其中的不足。同时,在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时,学生也会对自己进行反思,发现自身学习方向、方法的错误,找到自己不能完全掌握的问题,从而在课堂小结时,再让教师仔细进行讲解,以达到知识的深入内化。

最后,数学科目是初级的科学科目,因此逻辑性、系统性以及连贯性较强,并且数学知识还具有理性化、概念化、抽象化等特点,导致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往往难以形成数学知识结构框架。而通过教师的课堂小结,往往能起到承上启下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将以往学习内容与现在学习内容进行联系,避免学生将个别知识点遗忘,从而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的记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3]。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常用的方法

1.归纳式总结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归纳式总结方法是课堂小结的常用方法,一般是在教学内容结束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教师将本节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学习思路以及各知识点进行提炼、归纳与总结,从而通过语言阐述与板书绘制图形等方式表现出来,以便突出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使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掌握知识内容。归纳总结法的优势在于既能够将各知识点进行完整归纳,又能够突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

例如,在讲授初中数学教材中关于《平行四边形》的内容时,教师将平行四边形的构成条件一一罗列,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平行四边形的构成条件形成系统认识,然后学生通过平行四边形的构成条件来识别哪些图形属于平行四边形,从而使学生对平行四边的知识概念加深印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对比能力[4]。

2.悬念总结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为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做好基础。在课堂小结中适当引入悬念总结法,用问题去刺激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使学生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精神,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讲授初中数学教材中关于《实数》一节时,教师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来说一说20/7是无限循环小数还是有限小数?”有的学生通过计算器计算后说:“20/7的结果是2.857142857,所以是有限小数。”教师微微一笑又说:“那你将计算器上的小数位数设置为5位再看看。”该生通过设置后得出结果是2.85714,然后恍然大悟,原来计算机默认的小数位数为9位,所以显示的是有限小数[5]。最后学生经过用笔计算得出结论,原来20/7是无限循环小数。然而教师又问:“同学们再算一算的小数形式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是1.414213562;有的学生说是1.414;也有说1.41421的;还有学生因为已经有了之前计算器位数设置的经验,所以选择用笔来计算。然而,最终教师进行揭秘,上述学生们的结论都是错的,因为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所以无法写出它的具体小数形式。于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代入之前所学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知识进行推理,最终得出结论是无理数。利用这种带着问题去总结的方式,有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3.活动总结法

中学生正处于爱玩好动的阶段,如果一味以讲授的方式来进行总结,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适当采用活动总结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方式来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例如,在讲授初中数学教材中关于《几何图形初步》一节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临时教具,如教材书本、钢笔水瓶、保温杯、篮球、多边笔筒等;再让学生们根据这些教材绘制几何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形、多边形等。通过这种活动总结方式,使学生们在绘制过程中,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课堂小结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重视课堂小结的设计,采用恰当的课堂小结方法,从而使课堂小结能够生动有趣,充分发挥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此外,教师还应遵守课堂小结原则,要保证其科学性、目的明确性,并组织好语言,使总结内容干练、不拖沓,从而突显课堂小结的启发意义与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5.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探究论文 篇五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需要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并获得发展.但学到有价值数学的前提是,数学课堂上要为所有的学生架设思维的桥梁,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提问,让学生获取思维的机会.在提问上,力求做到不仅关注智力发展快的学生,也要关注问题学生,较好地杜绝课堂上部分学生无动于衷的学习状态.为了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必须注意问题的分层性,提问的形式应当注意多样性.

二、力求提问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实践让我们看到兴趣所起的作用,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越浓厚,越能尽快地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想;反之则不然.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是在课堂上也缺乏稳定性,探究中一旦遇到困难,兴趣就会大减,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时尽可能地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如教学《生活中的不等式》时,一开始,笔者这样提问:体育课赛跑时,两个同学跑的速度有区别吗?平时在家用餐,父母亲的饭量各是多少?平时上学你喜欢坐怎样的交通工具?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从一定意义上初步建立起世间万物都可能存有不相等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知道生活中的不等式.如果要让学生探究生活中不等式的相关问题,学生有时会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产生畏难情绪.这就需要运用提问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想让学生知道一些事物的不等.必须让学生较准确地运用不等号表示相互之间的不等.

三、力求提问激活思维

朱永新教授是新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先生如是说:“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这里学生应如何创造?从数学教学的角度讲,课堂提问是比较理想的促进环节,通过恰当的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平时的教学实践看,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问总是新颖巧妙,发人深省的.例如,在教学了《同类项》内容后,在课后小结时,笔者没有按照常规以“今天我们学到什么?你有什么收获”的提问式进行相关的总结,而是比较巧妙地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矮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什么呢?学生经过思考后有的说好比按照性别来排队,有的说好比水果摊上的水果归类,等等.学生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情趣盎然.这时教师追问:那么同类项的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通过这样巧妙地设计问题后再提问,大大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同类项的分类应注意的问题.能激发创造的提问,其提问的时机一定要把握好.所提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疑惑的,这样的课堂才引人入胜、波澜跌宕、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总之,课堂教学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更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进行自我意识上的调控和完善,同时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之余去做比较深刻的反思,积累成功而又理想的提问经验,更好地指导自身的数学教学.

6.初中数学课堂小结探究 篇六

四川省XX市XX区XX中学 XXX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学习,转变和更新观念。课程改革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改变。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心理行为。合作能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满足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进入初中数学课堂,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我自己的数学课堂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但时间不长,刚刚只有一学期,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我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学习成绩也有进步。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了,一些学生刚开始不敢上讲台,现在也能在讲台大声讲解。并且能够当面质疑。这些都是看得见的进步和变化。当然也存在问题待解决,下面我就谈谈我在这段时间的教学体会和困惑。

古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新学期开始,我校就开始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没有编过学案,就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学习编学案,有时两三个小时还编不出一节课来,刚开始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由于准备工作做得不到位,不仅学生没有准备好,教师也没有准备好,特别是组长的培训不到位,效果不好不说,学习的进度还跟不上。一节课的内容,两节课都还上不完。当时真有想打退堂鼓的想法。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新课前必须预习,如果预习不到位,学生的合作探究就无从谈起。开始我采取第二天的新课,前一天发学案,让学生回家预习,这样学生每天放学都要接到好几科学案。再加上学科家庭作业,不自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去预习,到第二天早晨就去抄别人的。这样教师检查的时候看见都做了,上课才发现有些学生没有去预习,这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我采取改变方式,当堂发学案,当堂自学,这样效果就好些。但同时又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时间老是不够,没有时间去处理教科书上的练习题。于是我又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学生在家里看书后只做书上的练习题。新课前抽查预习情况后,再发新课学案学习。这样就把教科书上的练习题作为衡量学生预习的一把尺子。在大展示环节,采取分组轮流限时展示,哪一组在展示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其他组成员发现一处就加上一分,同时该组就减一分,小组展示按学生A.B.C级分别加一、二、三分。C级学生展示加分高,但也有风险,如果C级学生不能正确展示则该小组不得分。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又出来了:按我们的课堂模式,一节课开始的自学和当堂检测,学生在这两个时间段必须是自主完成任务。是不能讨论的,但小组内部学生容易习惯性讲话。我只好借鉴了别人的经验,加上一条纪律:哪一个小组的学生违规,当堂课得分清零。这招还管用,效果不错。

半期过后,学生已经基本上适应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我的课堂也按照这样的模式上课:检测预习— 自学新课—组内展示—讨论—大展示—教师总结—当堂检测—小结结束。同时,学生上课主动回答正确一个问题加操行一分。小组纪律不好或者合作差,被教师点名一次扣一分。在检测环节采取交叉检测的方式,避免组长为了得分而包庇组员。

7.初中数学课堂小结探究 篇七

一、合理巧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兴趣很高那么他们这门课程的成绩就会非常好. 初中数学这门课程思维逻辑性较强,很多学生认为很难,所以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以教学为核心,结合学生们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合理巧设教学情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样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很好地提升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截一个几何体”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在课前提问:有谁切过蔬菜或者水果? 学生基本都举起手来. 教师:那么我们以切苹果为例,从不同的方向切开,得到的切面形状一样吗? 学生回答不一样. 教师及时引入课题,用刀切开一个几何体得到的切面就是我们所说的截面, 同时进行板书截面的描述性定义. 随后教师要求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小刀切一个正方体,并说出看到的截面是什么形状, 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这样通过切苹果的情景设置导入课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通过切苹果的方式得到的结论“从不同方向、不同位置切一个几何体,得到的截面形状是不同的”,为讲解新课提供了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学生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记忆.

二、加强师生交流,强化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不断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合作交流学习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可以进一步促使探究性学习的成功执行. 探究性学习要求所有学生根据自己之前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分解、加工、认知,进行独立思考、分析、探究后,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小组内与组内成员进行沟通,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方法以及探究过程,相互讨论分析,形成自己的认知规律,并找到更加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这个过程中对新知识有所理解,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更应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积极沟通交流,不断提升自己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实践运用是探究性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探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自主解决课堂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继续进行自主探究,将探究活动更好的延伸、拓展到课外,并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过来促使学生更好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学习, 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数学学习能力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观察、 发现、思考身边的数学问题,合理的运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认识这个世界, 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还能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在具体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画图得出“边角边”公理,接着要求学生通过画图并讨论“两边及一边对角”的情况下,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两边及一边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的结论. 突然有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两边及一边对角对应相等时,再加上什么条件,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虽然课前教师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是教师在课堂上觉得这个问题很有必要解决, 就要求学生们针对这个问题积极讨论,有的说是存在这个条件,有的说不存在,争执不下. 教师没有立即告诉学生们答案,而是就此提出问题:真存在这样的角让“边边角”也正确? 让学生通过提出猜想,设计方案进行探究,然后得出结论. 学生提出两种假设“有这样的角或没有这样的角”教师据此将全班学生分成三到五人一组,讨论设计方案进行研究, 得出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可以按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来探究吗? 更好的让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推理、比较,形成假设,并从已有知识出发,构建新知识,更好的解决问题,同时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结语

8.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 篇八

一、课堂小结的作用

(一)整理与归纳课堂信息

与小学相比,初中数学课堂的知识点难度明显增加,通常情况下,一节数学课结束后,学生又接收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点,面对新的知识点,学生很容易与旧知识点互为一谈。通过课堂小结,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清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满足归纳与整理课堂信息的需要。

(二)反馈与提升学习效果

为了明确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教师通常会以课堂小结的形式进行检测,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在课堂快结束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巩固所学知识点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承前启后

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扩展。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忽视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旧知识的同时,还会与即将学习的知识点进行衔接,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归纳总结型

归纳总结,是指教师在小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运用准确、简炼的语言,提纲挈领地使新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经过“信息编码”而“定格”。针对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课堂小结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激发出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在课程快结束的时候留适当的时间进行课堂小结,归纳总结型以教师提问为主,教师设置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谈论回答,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讨过程中各自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完成课堂小结的任务。

例:学习了《有理数》这一节知识点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本节学习了那些知识?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问题2:在有理数的运算中,应该追那些问题?

问题3:怎样解决有关数的规律探讨性问题?

问题4:通过课堂小结,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了总结,巩固了记忆力,又提高了学生质疑、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梳理型

知识梳理型是初中数学课堂使用较频繁的小结方法,这种小结方法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教师对教学知识的总结,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划分,引导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例: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点后,课堂小结可以这样设计:

1.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轴对称定理,轴对称图形;

2. 轴对称定理的应用:画图,计算以及证明过程;

3. 解题的主要方法。

通过以上设计,教师将课堂内容进行了有效地梳理,学生在掌握课堂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三)兴趣激发型

教育育心理学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例如学习“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一知识,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设计时,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各种平面图形,然后向学生介绍自己,说明自身的特点。面对这种全新的小结方式,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要求角色扮演,活跃的课堂氛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课堂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

(四)拓展延伸行

数学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教师应该把课堂上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将课堂内容贯穿到实际生活中。这种课堂小结形式不仅拉近了教学与生活的距离,还体现了教育的人文性,学生在学习时也不会有“数学学习与生活无关,可有可无“等认识。例如学习“认识三角形”这一知识点后,教师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可以安排学生距离说明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请学生回答为什么会选用三角形。课堂小结结束后,教师还应该安排学生深入日常生活,了解自己家里或者社区里的有哪些三角形的应用等。

9.探究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 篇九

摘 要:由于初中数学十分重要,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根据初中数学的特征,研究如何在课堂上进行高效教学,这样有利于初中教学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育方法;初中数学

一、建立互助交流学习组,加强合作

因为学生智力存在差异,学习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创建学习小组。第一种方式即以优带劣。初

一、初二学生较适用于这种方法,其优点在于学生之间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在分组时要均衡搭配,这样有利于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学习不好的学生在成绩优异同学的带动下更有学习动力,有问题也随时可以请教,将被动学习化为主动学习,优等生在辅导成绩较差同学时可以不断巩固自身所学,可以实现更好发展。这种方式有利于营造班级互帮互助的氛围,也可以改变一些学生“利己”主义的服务,加强同学间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他们的动力。第二种方式即因类分组。这种方式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更有利。分类的依据是学生的数学水a平。把数学成绩较好的分为一组,这种方式有利于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互相鼓励,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成绩差的学生因为没有他人帮助,只能自力更生,这有利于他们夯实基础,重塑信心,总之,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有益。

二、对实例进行探讨,强化实战应用

教师在开展实力探讨方面,以教授“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一课为例,分列为角、线段、直角三角形同等腰三角形。将学生分成8组,分组学生要先自己预习课本中的内容,并总结出重点。之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讲明总结出的知识点,最后就是小组间的交流讨论。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小组之间相互竞争,这样学生就会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总结相关知识,这种方式会使数学教学更有效果。

初中的数学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推动改革,改变教育理念,更新授课方法,要改变单向授课这种教学方式。用更多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以正确态度去学习,拥有独立学习能力和浓厚的兴趣。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应积极解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对于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不能打击而是要表示赞同,并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知识面得到拓展,使他们得到进一步提升,由此获得更全面的学习能力。

10.初中数学课堂小结探究 篇十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5.36.232

摘 要:实行新课改之后,课标都对所有学科的教与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达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本着培养学生启发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思维,需要互动教学的这一教学模式并不断地对其进行研究探索努力建构适合课堂应用的互动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数学 互动 建构 应用 特点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2(c)-0232-02

互动教学模式的特点

1.1 不确定性

互动教学模式,重点就在于互动二字。既是互动,那么就是关乎于老师与学生这二者。学生课前是否预习,对课程内容是否有一个大致了解;老师就课程内容关于互动教学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认知是否能接受等等都是互动模式教学的不确定性。

1.2 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就是说互动教学模式开展时它的信息源、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开放的。

1.3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从互动教学模式实施最后实现的价值而言的。这一模式的实施最终要实现的是教师与学生在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达到精神上的共鸣。从而,老师能真正的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

2.1 模式结构

首先,从教与学的主体来看,教师可以确定为:引起兴趣、确定主题、组织指导、意义梳理;学生可以确定为:感知情境、提取信息、分析综合、内化迁移。那么,在教与之间为完成以上步骤,实现以上目标,大致实施的步骤是:教师创设情境,通过情境明确主题,学生感知主题之后,教师通过有组织的规划领导学生实行互动探究,从而最终实现师生的教学相长。

其次,从互动教学模式探究的类型和层次上来说,又可以将其做出不同的理论建构。就探究的类型而言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类型,例如:活动探究、体验探究、专题探究、自主探究、实验探究、引导探究……就活动探究来说,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感悟到所学的实质,升华认知。其中,体验探究、引导探究、独立探究也可以归纳为探究的层次一类中。

2.2 理论方法指导

这里所说的方法同文章下一部分所说的方法不同,这里给出的是一种理论上方法引领,不同于实施互动教学的具体步骤。实施互动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方法有: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发展问题教学法等等。这些方法都是为进行互动教学模式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3.1 设置悬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年龄和心理特征,笔者认为巧妙的设置悬念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式学习的代入方法。初中生对一切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想一探究竟的心理。如果这个时候教师能合理的利用这种好奇心,巧妙的设置悬念,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这对刚开始使用互动教学模式或者对于一些内敛的学生们,或者是对于一些对数学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角色互换,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初中生区别于高中生,他们有小学时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但是思维能力,逻辑处理能力都不及高中强,所以,对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需要就更大,对建立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就更重要。这么,如何建立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就是问题所在。一方面如前所说首先要培养兴趣,其次就是通过角色互换增强学习的动力。为什么说角色互换能增强学习的动力呢?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导,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灌输给他们的知识,学习不积极,久而久之对难学的数学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而通过角色互换之后,我们将课堂翻转,学生不在是坐在那里听,而是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他们可以是老师,可以是有利于学习的任何一个角色。而老师在这个时候更多只是一个组织者,一个倾听者,一个指导者。

3.3 开展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培养团队精神

所谓互动式教学,不仅仅指的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换应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多时候会有一种经验感觉,教师讲授过程中学生可能不是特别理解,在同学帮助讲解下反而理解的更为透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老师不是最了解学生的,学生才是最了解学生的。而互动式模式的开展需要学生们都参与进来,为了保证课堂开展的质量,进行小组讨论就是必要的。举个例子,如果全班共有50人,那么我们分10组,每两个小组讨论的问题一样,5个大组讨论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幂函数、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它们之间图像的异同。这样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所有的结果都由这5个大组,10个小组通过动手总结而得出。这样学习的意义不言而喻,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效果比较好,最重要的是通过互动式学习,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之间的互想学习对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意义重大。

3.4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工具

我们处于21世纪,科学技术充斥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教学生活也不例外。现在的普遍的学校都配备有多媒体用于教学。一块黑板,一根粉笔有时无法全面的表达教师的教学,而多媒体手段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数学的学习很多情况离不开图像的辅助,尤其是在立体几何的学习过程中几何的正面、侧面、俯视图等等;还有离混淆概念的对比,利用多媒体展示就更直观、更形象。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更容易理解,知识也更好接受,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积极意义,对于互动教学的开展就是加分项目。

3.5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实践出真知

数学的学习从来都是不能脱离生活的,同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离不开数学。看似数学的学习只在课堂、书本之间;看似数学思维性、逻辑性很强与生活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在学习抛物线时,最形象、最直接的理解抛物线莫过于直接动手向上抛个东西;在学习立体几何时,想象有时候很难理解,可是我们生活中处处是立体几何的例子,所处的教室,一眼望出去的高楼大厦……;甚至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也可以利用不等式学习是给我们的启发。总之,生活中无处不数学,将数学学习放进生活中,学习就更有趣味,学习也就更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灵感,学习效果也就更深刻。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往开展互动式教学,发现在这一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提出这些问题是希望在以后应用这一模式时能够总结经验,扬长避短,更好地进行互动式数学教学,让学生学习,老师教学更轻松有效。

4.1 受到以往教学模式影响

在不断地努力调整教学方式来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仍受过去满堂灌的模式的影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4.2 课堂教学实践利用的不够充分合理

受制于课堂时间的限制,45 min的课堂很难合理高效充分的利用,这也是实际的问题,有待于教师在以后开展互动式教学时改进、提高。结语

对于初中数学来说,互动教学模式同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同,它否定了过去的一刀切而更注重学生创新性的培养。它更关注每个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希望真正的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并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最终实现教育的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1.初中数学课堂小结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堂小结;常用方法

课堂小结是每个教师上课末尾都会进行的一项总结性工作,是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性的概括。精彩而恰当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概括全课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帮助理解记忆、激发探究兴趣的作用。笔者用举例的方式谈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几种课堂小结方法,希望对同行有所启迪。

一、归纳总结式

归纳总结是我们所熟悉的办法,即对所讲知识进行完善的概括。例如,在学习“用方程解决应用题”时,可将方法归纳总结为:一审,二设,三列,四解,五验,六答。之后再用一个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通过归纳这个解题步骤,学生就会对方程的应用问题有了全面的熟悉、系统、了解。

例如:货轮从A港口到B港口,去时速度为每小时50km,比计划早到1小时;返回时,速度为每小时35km,比计划晚到1小时,求A、B两地的距离。

分析:此题为行程类的问题,首先考虑计划时间与去的时间、回来的时间比较,其次再找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最后列出方程。

解:设计划时间为x小时,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50×(x-1)=35×(x+1)接下来,就是解方程。

简洁明了地分析题意,总结归纳,能让学生较快地理解题意,接受新知识,在遇到实际行程类的问题时能自信应对。

二、背诵口诀式

朗朗上口的口诀是人人都喜欢的记忆方式,在我们每个人的幼年时期,就通过口诀对一些简单的知识进行理解。在数学课堂小结时口诀也可以很好地被运用。比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可以引导学生将运算方法归纳为: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再如,教学完全平方公式、一次函数性质、勾股定理等,都可以引导学生用口诀的形式归纳出来便于记忆。有些教师可能会认为应用口诀帮助理解和记忆好像是“小儿科”。其实不然,口诀对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新知识有不容小觑的作用。

三、兴趣激发式

学习的本质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对于那些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来说,学习毫无意义而且让人感觉疲惫。对此,教师要利用最后的小结,吸引学生的目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线段、射线、直线”的课堂小结时,让三个学生分别代表线段、射线和直线,然后让他们自己结合生活实际,分别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说说自己和别人的相同点,以及具体的特征和这些特征的作用。这种新鲜的扮演方式对于刚接触知识的初中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效果,他们的学习热情很容易被激发出来,通过互相之间的角色扮演和交流,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激发了学生日后的解题热情,以便有信心来应对深层次的难题。

四、比较异同式

比较异同是学习知识的有效手段。在初中数学中,有些已学概念和新学知识点看上去大同小异,很容易被学生混淆。对于新概念的特征与已学概念的相似处,教师要进行特殊强调和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对此,教师要突出强调菱形的性质和概念,同时复习矩形的性质,再讲解两者的本质区别。通过针对性的比较,让学生了解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在习题中有明确的应用。例如:在教学计算(1)a3+a3;(2)a3·a3时,容易把运算性质混淆。因此,教师要进行思路引领:第(1)题是单项式的加法,合并同类项就可以了。第(2)题是同底数幂的乘法。可以引导学生应用同底数幂相乘的法则,就可以计算出结果。在总结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比较习题的不同点、计算方法的不同点。即同类项可以合并,只有系数的变化,底数和指数都不变;而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五、拓展延伸式

知识是枯燥乏味的,如何让死寂的知识生动起来,这是我们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授课时,可以同生活中的事例结合起来,拓展延伸知识的可塑性。例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后,可以让学生扩散思维,举几个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甲乙两地的直线距离一定,飞机飞行的时间与飞行速度成反比;小明拥有的硬币数量一定,他购买玩具的数量和玩具的单价成反比。这样的拓展延伸,使数学知识丰富多彩起来,也让学生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课堂小结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充分重视课堂小结的作用,同时也要尝试一些新颖有用实际的小结方法,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王永健.初中数学课堂小结漫谈[J].数学大世界,2013(6).

上一篇:中南大学建设方案下一篇:人生感悟散文:活得潇洒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