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

2024-06-18

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精选11篇)

1.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 篇一

生物科学史对中学生学科素养形成的影响

发掘生物科学史的思想内涵,探索生命科学史在中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新途径,是值得高中生物学教师研究的问题。

一、利用科学实验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其中包括崇尚真知、理性思维、勇于探究等方面。在教学中,可对生物科学史进行适当的多元化的处理。例如:在必修二《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中,可以让四位学生分别扮演孟德尔、约翰、萨顿、摩尔根。课堂上用二分钟的时间生动地重演孟德尔通过豌豆等植物的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叫做基因;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律。以“穿越”的方式将四个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科学家的故事整合一起生动演绎出科学探究中的假说演绎法的过程。在《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中,以幻灯片的形式生动的演绎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德国科学家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恩格尔曼发现好氧细菌是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场所。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自水。囡波湾生物

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而且让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态度;不仅让学生学习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

二、分析科学家的实验过程,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数字学习。生物科学史就是生物科学的实验史,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与探究方法。科学研究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设计思路对了,实验材料选择正确,但没有正确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难以成功的。高中生物教材为我们介绍了许多的科学探究历程中的严谨的研究的方法。如在《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用到的构建模型法;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发病率中用到的调查分析法;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用到的假说-演绎法,体会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的过程;萨顿观察蝗虫卵细胞和精子形成是用的类比推理法等等。学生从中系统学习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所采取的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等科学方法。领会到科学研究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通过对生物科学史的挖掘,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教育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状态,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囡波湾生物

三、了解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

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包括热爱劳动、批判质疑、问题解决。

在科学研究中,不但要有正确的设计思路,适合的实验材料,好的研究方法,而且必须配合科学探究精神和献身科学的精神。自然科学的每一个成果,都浸透着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汗水,都凝聚着历代科学家坚忍不拔、奋力求索的精神。以达尔文为例,为了研究物种的起源,他不顾生命危险,积极勇敢探索,用了五年的时间进行艰苦的环球航海,收集了各种动植物的资料以及化石材料,出版了《物种起源》的巨著。达尔文的成就融入了热爱科学、锲而不舍、敢于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实事求是、严谨地追求科学真理的态度。许多科学发现史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判断等全过程,是科学家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

科学是在不断质疑不断否定中发展创新完善,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是学生有了新的发现后的猜想,是学生进一步探究的驱动力,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例如:因为有了生物研究者们对罗伯特森提出的所有生物都是三层结构的静态统一模型的质疑。才有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因为有了摩尔根对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萨顿假说的质疑,才有果蝇的杂交试验,摩尔根才因此推出了遗传第三定律;因为有了对艾弗里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质疑,才有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利用这些科学史,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百家开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敢于质疑,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理性分析,做出独立判断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具有创新意识,能将创新理念生活化、实践化等。囡波湾生物

四、点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启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包括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

科学没有国界,每个科学家都是深深的热爱着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自己的人民,如果没有这种高尚的情怀,他们将失去科学探究前进的动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两系法,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袁隆平放弃国外高薪聘请,怀着提高水稻质量和产量,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留在国内从事水稻,2017年袁隆平宣布水稻亲本去镉技术获突破;我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课题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1989年我国转基因鲤鱼的培育;1995年我国抗虫基因棉花的培育成功、我国生态农业取得的成就等。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五、学习科学家之间的真诚合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包括诚信友善、合作担当、法治信仰、生态意识。

任何一项科学研究不是哪一个学者孤军作战,不是单独一个学者的成就。牛顿曾说过:“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里的“巨人”指牛顿力学来源于伽利略、哥白尼、开普勒牛顿在系统地总结了伽利略、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后,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而在生物领域的研究中,往往很多研究成果,都是科学家们精诚合作的结晶。例如:《DNA的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者克里克、沃森的团结合作在科学史上成为典范,他们国籍不同,性格各异,但为了科学事业,为了共同的理想追求,默契配合,开辟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纪元,对我们的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与教育起了很好的作用。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生物科学史以生物学的发现、探究、质疑、修正、发展等为题材,反映了生物科学的研究历程,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整理生物科学史的丰富资源,不仅仅只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借此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和热情,从中学习和领会科学的思维、工作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些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物学知识,更加有效地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思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2.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 篇二

人文素养是指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 在思想、道德, 修身、做人, 审美、科学, 传统、现代, 本民族、外民族, 本国、外国, 现代价值观、情感、理性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与高度。它更注重的是学生文化底蕴、精神方面的修养, 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应从课程资源、学习方式、综合性大语文教学观以及教师综合素养等方面体现“以人为本”, 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 全面培养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课程不仅是一门基础课程, 更是一门人文课程。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 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 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

语文教学, 教师要尽其所能的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展示祖国的、世界的以及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从课程中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内容, 大力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发挥语文课程的审美教育文化功能;提倡师生间平等对话, 注重学生独特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理解, 使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

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要转变角色, 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 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师生之间要平等对话。教师要让学生享受到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对象和过程进行支配和控制的权利, 使学生变“他主”被动为“自主”主动, 并能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抓住文本中的“文化蕴育点”, 文本中具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披文入境, 充分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动耳, 调动各种感官, 聆听美的声音, 欣赏美的画面, 感受美的形象, 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议、自画、自写、自演、自诵、自咏、自我思考, 从而达到自悟自解的境界。尽其所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和进取精神, 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 使其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

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 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 充分发扬和展示自己的个性。

教学课文重点难点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启疑, 提出问题关键所在, 给学生集体一个共同任务, 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个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 使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 能通过有效地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 对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 对活动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 使学生取长补短, 在课堂教学上互动、互助、互促中共同发展。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体味、玩赏文章时发挥再创造精神, 鼓励学生探究创新的多渠道、多角度、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究创新形式颇多, 可以质疑问难, 学会集中求同思维, 发散求异思维, 流畅、变通、独特的创造性思维等。探究创新,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看似平淡的语文教材中挖掘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索解决。

总之, 教师在语文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对话, 要始终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 要始终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发现。要始终用美的语言去欣赏学生, 要始终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从而培养出一批批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重视人文教养、重视人的教化和塑造为其一大特色的有用人才, 使得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得以保持和延续。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 要从课程资源、学习方式、综合性大语文教学观以及教师综合素养等方面体现“以人为本”, 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 全面培养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 篇三

一、注重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和态度

汉语文字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准确、最简洁、最优美的语言文字之一。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以及祖国的文化,是热爱本民族的具体表现,是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形成小学生语文素养首先要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情感态度问题,小学生只有热爱、喜欢祖国语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学习祖国语文,才能形成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提高小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是最具美感的学科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获得艺术的美感和审美的愉悦,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学作品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吸收其精华,领悟其内涵,感受语言的优美,意境的优美,丰富小学生的文化积累,加深文化底蕴,从而提升文化品位,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三、注重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语文能力

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小学语文教学,而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小学语文课程来实施的,小学语文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是语文教学的基点,也是衡量语文素养的标志之一。

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是构成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要素,也是形成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小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积累来实现的,大量知识的积累是有益的,但是小学语文教学应当着重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关键的基础知识。

语文能力的形成不是通过机械训练来实现的,是小学生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发展的。因此,我们应当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语文教学中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口语交际(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

“口语交际、读、写”的能力即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对应的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课、阅读课、写作课。这三种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依存的,我们不能只重视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能力的发展,而忽视其它。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能够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反之亦然,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发展之后,同样也会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注重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把“形成良好的语感”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教学对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意义十分重要,“因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能够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要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体会它们的情味,非靠语感不可。”“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即半意识的言语能力。” 

3.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思维

所謂“语文思维”,是指“主体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具体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包括对交际对象、情景的辨识、判断、听读内容的领悟、把握、说与写的目的、思路的确定与调整等等。”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成为思维的工具,思维也变为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语言离不开思维,语言的发展有赖于思维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小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四、注重让学生积累语言形成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语文“素养”观,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无疑成为形成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方式,在积累中促进小学生语感、语文素养的形成。

小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语言理解阶段(获得阶段)、语言积累阶段(存储阶段)、语言应用阶段(应用阶段)。我们所强调的语言积累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语言积累;以实际的应用为目的的语言积累。语言积累并不是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而是记忆与理解、感情、鉴赏等环节相互联系,理解文本的具体意义,识别内容的具体特征,了解内容之间的具体联系。

五、注重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中形成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语文实践得以实现的,语文实践的过程是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思维、语文情感、语感各方面共同参与的过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主动求知、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为目的,通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的整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加强语文实践。实践是第一位的,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坚持重探究、重应用,重过程、重参与,重方法、重体验的原则。‘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丰富语文实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语文综合学习”不失为一个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9.

[3]严永青.语文素养论[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7.

4.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 篇四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需要高校教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为此,高校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体育教学,深入了解和分析大学生体育观念和大学生的体育水平,并针对大学生体育观念和体育意志中的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及时指正,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素养的重视,使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和体育课程学习中能够自觉培养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

2.2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高校教师应积极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符合大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实现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为此,高校教师应积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了解大学生现有的体育水平,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构建体育教学内容。同时,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重视体育教学内容的使用性。例如,体育理论知识既要包括世界体育发展现状、我国体育方针政策方面的内容,还要包括身体锻炼方法、体育卫生保健、身体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2.3优化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提升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直接关系着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改进体育教学方法。首先,体育教师应加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组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其次,体育教师应积极营造轻松活泼的体育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

2.4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首先,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重视体育课外活动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同时,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应积极向学生提供辅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运用体育理论知识来进行体育锻炼;其次,教师应积极建立专项体育课外活动,注重学生体育个性的培养。为此,教师可以积极利用高校社团,建立专项体育项目社团,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体育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3小结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当前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大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促进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教师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道德、‘体育个性这几个方面。高校教师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方法主要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积极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优化体育教学方法、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积极组织体育竞赛。高校教师积极探索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对学生的日后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洋,贾振佳.对我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问题的探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06).

5.素养的形成(讲话稿) 篇五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很高兴同大家一道,就本次文明素养教育主题宣传周活动,共同交流和探讨,诚信知理,与人为善,良好素养的形成,从纵向看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从横向看,从个人成长延伸至家庭生活,到工作环境,到社会风气,从小了看是一个人意识自觉的修持,从大了看关乎民族文化的弘扬,和民族复兴的大业。

是立命行事的根本所在,所以有人觉得畏难,很困难啊,哪里是利己利他的分水,如何取舍,想说,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是有着很好的界限感,知道分内和明辨是非,自私自利绝对不是,自己蓬头垢面的也很难帮助别人整理鞋带,是接受了帮助,要感谢,是收到了致谢要还原初心。

6.培养大学生英语文化素养刍议 篇六

培养大学生英语文化素养刍议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期的英语教学不再只是单纯的语言培训,而是以语言的习得为主体,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国际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交流的需要,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本文认为,培养大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应该以对英语语言思维方式的适应性以及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作为基本着眼点,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及流行文化等不同手段和方式的综合利用来获得较好效果.

作 者:孙颖  作者单位: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外语系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年,卷(期): “”(10)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文化素养   跨文化交际   英汉文化差异  

7.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 篇七

体育大课间活动是在原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 它以基本体操或器械操、集体舞、民间体育、素质练习及体育游戏等为主要内容, 让学生在自编、自练、自创中得到全面发展。体育大课间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中发〔2007〕7 号) 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 (教体艺〔2011〕2 号) 精神, 不断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进一步掀起“阳光体育”运动的新高潮, 推进“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 整体提高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的一个项目。小学大课间的内容可包含体操、舞蹈、身体素质练习、趣味游戏、特色活动、球类活动六大类。各校“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形式要多种多样, 内容的安排要按照当地和学校的实际以及季节、气候的情况确定, 要符合学生的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特点,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做到既有规定项目 (眼保健操、系列广播操、长跑) , 又有各校特色项目 (学校自编集体舞蹈操、班级自选项目、唱军歌) , 还可添加构建课内课外衔接的活动体系, 也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活动, 如踢毽子、玩飞盘、滚铁环等。

二、体育大课间实践对学生体育素养提升的积极影响

1.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促进学生体育素养提升

受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 虽然素质教育成为所有学校的教育目标, 但学校重文化教育、轻素质教育还是不可避免。据调查, 大约有43% 的学生不愿参加体育活动, 这其中女性占到69%, 明显高于男性31% 的比例。但是, 体育大课间的有效实施, 基于其丰富多彩的组织内容, 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为学生的素养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2.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为学生的体育素养提升奠定物质基础

开展体育活动肯定要有利于体育运动开展的基础设施完善, 体育大课堂的实施, 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启了发展的可能性。以江苏省常州市XX小学为例, 体育大课堂实施以来, 其基础设施逐步健全, 学生的体育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从而为学生的素养提升奠定了物质基础。

3. 促进教师业务提升, 为学生的体育素养提升提供智力支持

师资素质是影响体育大课间开展质量的主要因素, 体育活动工作开展的质量, 直接关系到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关系到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群众体育活动骨干的培养。基于体育大课堂的发展要求, 江苏省常州市XX小学就体育教师的业务提升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包括开展业务竞赛、集体备课等, 这为学生的素养提升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体育大课间对学生体育素养提升的有效策略

1. 提升学生参与兴趣, 养成良好习惯

目前江苏省常州市XX小学的体育大课堂的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 学校应该在方方面面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笔者看来, 我们可以多在游戏设计实施上下功夫, 比如说“时代列车”游戏, 每队8 人, 至少3 位女选手。这个游戏要求排首选手手拿红旗高高举起, 排尾选手将脚向后弯曲, 形成一列火车。听到发令声后, 全队向前跳动。火车中途不能“脱节、断裂”, 否则退出。还有诸如“鹊桥会”“过三关”, 等等。这种大课堂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2. 通过积极鼓励指导, 培养学生自信心

小学阶段, 孩子们普遍信任任课教师的话。所以, 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体育课堂上, 教师可以多多鼓励学生, 多夸他们, 多进行赏识教育, 像“你真棒”“小朋友你做得非常好”“很不错哦”等, 这一系列的话语一定会激励鼓励学生, 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3. 开展大课堂竞技比赛, 提高小学生体育素养

因为年龄的原因, 小学生特别是小学高段的孩子, 自尊心特别强, 有着较强烈的争强好胜的心理, 这会激发他们不甘人后的进取心。基于此, 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体育大课堂竞赛, 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通过体育竞赛, 使他们的体育素养得到很快的提升。

总之, 学校体育大课间要真正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主渠道, 必须在加强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师资水平、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等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切实把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放在体育发展的首要地位, 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摘要:体育是一项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 集体育、艺术、教育三大功能于一身。本文以学校体育开展情况为切入点, 立足于校园文化视角下学校体育大课间开展本体研究, 首先对相关理论予以综述, 继而对学校体育开展情况予以探究, 最后提出解决对策, 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借鉴。

8.小学生信息素养形成浅析 篇八

我是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十年了,现就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阐述一下个人观点。小学生信息素养应从大体上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信息技术学习习惯素养;第二方面,信息技术技能素养。

信息技术学习习惯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应是一个长期的、有计划、有目标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平时的操作中要特别注意,如正确的坐姿、眼不电脑屏幕的距离、屏幕与眼之间的视角等。在操作计算机时不能边吃东西边操作。我在朋友家中看到过很多这样的现象,孩子边操作电脑边吃东西,这样即不利于孩子饮食习惯的养成也不利于孩子信息素养的形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不能让未成年孩子在电脑前长时间操作,应有一定时间限制,一般一次性操作不能超过一个小时,一方面不利孩子身体成长,另一方面容易让孩子上网成“瘾”。

信息技术技能素养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如何使用计算机为学生进行教学服务。在教学中应有目的和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培养。打字教学中学习对于文字输入不陌生,有些家长甚至在很早就让孩子接触电脑,并让孩子自己练习输入文字,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是好事,一方面对孩子的视力影响较大,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没有一个系统的要求,孩子输入文字会变得非常随意,没有指法练习孩子就会养成一些坏习惯,如“一指禅”“二指禅”等不正确的输入方法,在孩子长大后很难更改过来。所以教孩子计算机知识也应该像教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一样要培养孩子一开始就有一个正确的习惯。

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家长朋友们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应特别注意,平时在家中对孩子操作计算机也应引导孩子正确使用计算机,而不放任不管,任其操作。

9.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升策略论文 篇九

【摘要】文章结合体育文化素养的内涵,探讨了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要素、现状及提高的必要性,并提出有益于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对大学生实施体育人文知识教育;积极构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注重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体育文化素养;必要性;途径

一、前言

体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使人有一个好的体格来享受生活,更在于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之中,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素养是通过学习体育知识及参与体育活动所形成的体育能力及行为的综合表现,这需要较长时期的学习与锻炼。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作为体育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是大学生积极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所以,高校应该将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作为体育教学中心工作来加以重视。

二、认识体育文化素养

1、内涵

所谓的体育文化素养是指人们在先天因素(生理方面)基础上通过特殊的体育教育影响而产生的后天因素(精神方面)和体育能力等品质所形成的一种体育素质。

2、要素

(1)体育知识:作为意识对体育规律的反映,体育知识是身体从事体育锻炼的心理基础。由体育基础、卫生保健、身体锻炼指导等各方面知识组成。

(2)体育意识:所谓的体育意识是指人在体育活动中对于体育的客观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及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是由体育价值、体育与自身关系等相关内容的认识与体验。

(3)体育品德:所谓的体育品德是一个人依照相关体育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也是道德在体育行为中的具体体现。

(4)体育行为:所谓的体育行为是指一个人从事体育活动具体的表现形式,更是体育文化素养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直接反映。包括体育活动、体育消费及体育绩效等。

(5)体育技能:所谓的体育技能是指人在意识支配下,借助身体表现外在的动作系统。包括运动技能、娱乐技能及体育审美技能等。

(6)体育个性:所谓的体育个性是指人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表现出稳定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具体包括需要、兴趣、性格及能力等。

三、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现状

1、体育人文素质相对匮乏

一直以来,高校体育教学过于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致使大学生对于体育理论知识、保健知识、身体锻炼及评价等方面知识非常有限。

2、体育品德普遍不高

很多大学生在竞赛中好胜心过强,无视规则,甚至会产生与体育道德相背离的种种偏激行为。

3、体育个性未得到充分展现

大学生的锻炼方式趋向于大众潮流,大都跟随同学、朋友的喜好选择锻炼,其体育个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展现。

4、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

目前大学生的心肺功能、身体素质等指标呈整体下降趋势,特别是以有氧运动为主的耐力素质,其下降幅度最明显。

四、提高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目前的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竞争所必备的个人品质的积淀。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体育运动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道德要求。体育知识是基础,而运动技能是重点,作为体育文化素养的外在形式,所以,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基础上提高运动技能,最终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五、提高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1、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需要改革创新,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束缚,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积极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帮助大学生在愉悦中体验体育魅力,提高教学效果,发挥教学效能。

2、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视频及动画等一系列信息有机融合,并通过计算机的处理与控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与交互性操作。通过多媒体技术实施体育教学能够进一步增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更快地掌握并提高技术技能,同时可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3、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各高校需要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及大学生的个人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各种“体育俱乐部”及“个性发展”等一系列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意识及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时通过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并将其作为健身手段,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最终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

4、对大学生实施体育人文知识教育

高校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从理性层面来加强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即对体育知识的合理应用,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及体育能力。

5、积极构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也会改变一个人,人的文化素养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塑造,反过来而言,提高人的.体育文化素养也需要特定的文化氛围,所以,各高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的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该氛围一旦形成,则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个性行为及道德品质等方面得到熏陶,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风气,有助于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

6、注重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归根结底还在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水平,所以,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体育人文素养,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提升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并通过一系列在职培训,加强高校间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体育文化素养,才能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相适应。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作为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高校体育作为与社会体育的对接点,大学生体育意识、行为及习惯不仅可以反映出高校体育教育效果,同时也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目标的实现。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借助在职培训等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同时着力提升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及习惯。

【参考文献】

[1]秦翠萍,赵勇.论体育文化素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2]胡素霞.体育教育中加强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09.26(6).

[3]张勇.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刍议[J].商场现代化,2012.

[4]于霞.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教育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

[5]周海浪,黄伯钢.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科技信息,2006.

[6]别怡.如何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研究[J].高校管理,2009.

[7]王洋,贾振佳.对我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问题的探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23(6).

10.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 篇十

重庆市第五十七中学 许卫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我们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孩子的分数永远没有教会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劳动、学会做人重要。要实现这个育人目标,就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涵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重庆市第五十七中作为重庆市第一所示范初中,秉承“学生成长高于一切”的办学理念,尤其在推进“三品四心”校园文化建设征程中,且思且行,且行且思,注重涵养学生的信心、孝心、爱心、忠心四大核心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品牌学校、品位教师、品质学生“三品”校园。经过多年的努力进行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凝练校园文化,营造育人氛围

《易经》有云:“关乎,天下以人文化成”,意思是文化统治着天下。这是文化一词的最早来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化一直在不同领域诠释着新的含义。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学校人心、提升学校品质、增强学校“软

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及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前些年,五十七中的学生参加重庆市学生合唱比赛,在与市内各直属重点学校学生的比拼中,最终获得全市二等奖,虽也算不错的成绩,但在比赛中,暴露出学生“放不开”“缺乏自信”等问题,而且我们发现五十七中的学生在参加其它活动中,也都有“缺乏足够自信心”的通病,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由此,学校制定了“信心留给自己”的信心教育计划。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将涵养学生核心素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拓展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三品四心”的校园文化。

二、坚持立德树人,明晰“三品四心”

通过多年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我们生成了“三品四心”的教育理念。打造“三品”校园是指,打造品牌学校:即学校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形成以人为本、人文和谐、精细高效的校园文化;在区域内发挥示范辐射、引领带头的作用。塑造品位教师: 即教师要有高尚的品格、高雅的品位、高精的品牌。在教育教学中做到育人为乐、儒雅智慧、独树一格,即品教育之乐,塑内在之美;显儒雅智慧,铸外在风范;基础宽厚而专业精深,形成富有魅力的教学风格。铸造品质学生: 即学生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完整的知识结构,优秀的学

人到爱社会、爱祖国,不仅是从小爱到大爱的情感集结,更是从立德修身到报效祖国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升华。

三、优化教育形式,涵养核心素养

在推进“四心”育人,打造“三品”校园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优化教育形式,突出涵养核心素养,实施“育人目标主题化、主题教育系列化、系列活动特色化、特色课程校本化”策略。

育人目标主题化。“四心”教育是一个统一而完整的体系,兼顾“三品”校园打造,每年确定一个方向,把育人工作主题化。如质量2010主题年:加强质量管理,提升办学品质,弘扬传统文化,献礼祖国华诞;信心2011主题年:凝神聚气、鼓足干劲、攻坚克难、再创辉煌;孝心2012主题年:弘扬传统、文化育人,加强管理、提升品质;爱心2013主题年:爱心广大、业绩辉煌,传承发扬、献礼校庆;忠心2014主题年:立足报家报国,树立远大理想。

主题教育系列化。在育人目标主题化的基础上,我校把每年的主题教育系列化,形成体系,循环往复、全面渗透,引领师生共同发展。以爱心2013主题年为例,我校设计了“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三个系列分年级纵式推进,同时也推出了“教室美化、主题班会展示、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班级形象展示”等版块横式开展活动,这样纵横并进的方式让学校的主题教育既规范又有特色,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念和教育特色,形成校本化的“四心”特色课程体系。我们还通过打造“智慧”课堂,渗透“四心”教育,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树立良好的自信心;理解父母的爱,形成良好的家庭责任感;去体验身边的爱、懂得爱并学会付出爱;懂得如何与社会和谐相处,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报效祖国。同时,我们编辑了《四心有约》《成长》等校本德育读本,结合“忠心”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编辑了《重庆大轰炸》《图说渝中抗战历史》,实现了特色课程校本化。

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今天,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话题,它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到青年学生的未来。我们将继续前行,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让“三品四心”特色校园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为涵养学生核心素养发挥更大作用。

11.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职业素养

体育教学最终要为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服务,体育教学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方面进行的探索将对学生就业起着积极的作用,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本课题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地就业,对他们更好地服务社会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在此研究研究中,我们立足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着重研究了体育教学对其影响的诸多方面。

一、体育教学对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主要影响

(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带动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安排他们适当负荷的素质练习,增强学生体质;其次,指导他们正确的锻炼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明显的增强体质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也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言传身教,正确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兴趣,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拼搏奋斗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对体育课程内容安排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让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体会到各种身体感受。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特别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克服许多由体育运动产生的特有的身体困难,体验到很多在正常条件下不可能获得的身体感受。它对一个人的内在意志品质具有特殊地培养和陶冶作用。强筋骨、强意志、调感情是体育的特殊功效,体育的这些功能对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三)寓道德与思想品德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体育教学已经从单纯的生物观逐渐向注重人的思想和意志品质、智力和能力、态度、情感和完善人格等培养的全面教育观转化。体育教学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有利于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立即付诸实践,是学生的行为表现直接受到实践的检验。这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从而为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奠定基础。

(四)注重集体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体育竞赛能有效地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没有强烈地取胜欲望和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在体育竞赛中不可能取得胜利。人类现实社会是一个充满着激烈竞争的场所,需要团结和协作精神。体育竞赛,特别是在集体项目的竞赛过程中,要想取得胜利,既要有力争胜利的顽强竞争意识,又要懂得与同伴和队友的团结协作,这样才可能达到目的。而体育的这种“模拟社会”的功能,是体育运动所独有的。

体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当然这还要靠校园环境的熏陶以及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学校教学应通过有效的制约引导机制,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积极的实践和校园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让大学生从自己的行为习惯开始,一点一滴地做,形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所有实施的体育项目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对症下药,引导和指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要有特定的目标和丰富的形式,要注意高效性和长期性。引导学生科学的合理的安排时间、用恰当的形式,加强动作规范,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并且注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补充,以达到最佳效果,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将来的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建议

(一)在体育选项课教学环节中,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的改变等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自主自助的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自己的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二)各体育项目应根据专项特点,选择更能突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顽强拼搏等职业素养方面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设计中,要在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安排一些实用的身体训练的内容。体育教师也应当为学生制定必要的职业实用身体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进行职业实用身体锻炼的习惯。

(三)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出发,特别是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方面的改革,应注重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四)改变现有的体育教师思想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与体育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以适应不断发的职业体育教育的需要。在精通本专业的同时,还要研究各专业学生的职业特点,研究新一代学生的心理特点,生动、灵活、富有成效地搞好职业体育教学。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引导学生养成养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六)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实用性体育教材,突出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最大限度地使人体适应职业劳动所必需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相结合,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打下基础。

(七)体育教师要和专业教师互相沟通,了解专业课教学内容、劳动特点,抓住体育教学与职业技术相关的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的内容、课程配置形式、考核方式要抛开以往强调系统性、统一性、竞技性、规范性、纪律性的陈旧模式;其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征求专业教师对体育课教学的意见,以使教学有针对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军.论高职体育教育对职业素养的培养[J]. 运动. 2010(03)

[2]徐生峰.体育教学也应注重提升职业类学生的职业素养[J]. 硅谷. 2009(19)

[3]李井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J].才智. 2011(30)

[4]谢冰.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浅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09)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育部)

上一篇:科室明年工作计划下一篇:开学学生安全教育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