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研究(共8篇)
1.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研究 篇一
2010村镇银行发展调查研究报告
2010村镇银行发展调查研究报告
建立村镇银行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对于促进农村地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进而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村镇银行在组建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瓶颈,尤其是欠发达的落后地区,组建难度大,发展缓慢,亟须从源头上加以调整和解决。
一、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1月,银监会出台《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加快了村镇银行试点工作。10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到末,全国已有148家村镇银行开业,发放贷款50多亿元,其中支持农户和农民的贷款达60%以上。今年“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村镇银行发展呈现出美好的愿景。
湖南省自开展村镇银行试点以来,已组建村镇银行5家,较好地发挥了服务“三农”的作用。湘西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来积极争取村镇银行试点,得到了银监部门的批准。但在组建过程中遭遇中梗阻,目前还是一片空白。
二、发展村镇银行的瓶颈
政策失灵:自下而上,本末倒置。按照银监会规定,村镇银行只能实行发起方式设立,且至少应有1家以上境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规定要求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这一规定,需要试点县市政府从最基层的县域开始向上逐级寻找主发起人。当前我国银行业实行一级法人制度,分支行对机构的设置缺乏审批权限。由于村镇银行的设置处于试点阶段,既没有规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义务,也没有相应的数量规定,更没有自上而下的特别指定。这样,形成部分试点县市“申请报告无处送,高层领导无法见,村镇银行无法办”的难堪局面。
主体失落:路径单一,一主难求。虽然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具备主发起人资格,但在欠发达地区,除农村信用社改制外,几乎没有地方性商业银行。泸溪县为组建村镇银行,成立了专班,明
确专人,积极寻找主发起人,从起,先后与省内外10余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联系协调,开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条件,但都因经济总量小、地处偏远而被拒绝。一旦找不到主发起人,村镇银行便无法设立,致使这一惠农政策成为空中楼阁,试点县市十分失落。
市场失准:低门槛,高杠杆。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县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村镇银行注册资金的门槛要求确实很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寻求一定的规模效应,一般村镇银行注册资金均在5000万元以上。加之主发起人难找,形成了“低门槛,高杠杆”现象,导致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市场准入难。
布局失衡:抓大放小,弃乡进城。按照村镇银行试点初衷,本应在欠发达地区优先发展。据对全国已开业的148家村镇银行调查分析,除先期试点的六
个省份外,一般机构都设在相对较发达的县市一级,乡镇村镇银行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呈现出“发达地区多、欠发达地区少,县城多、乡镇少”的不均衡格局。
价值失离:嫌贫爱富,弃农逐工。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一些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或出资人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大的追求目标,而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高风险、低效益的弱势经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在农业政策性保险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受利益驱使,村镇银行在价值取向上偏离宗旨,追逐高利润、高回报的工业行业。
三、政策建议
完善政策:改“自下而上”为“自上而下”。建议完善村镇银行试点政策,调整规划,以地区为单元,坚持向欠发达地区、向农村倾斜的原则,将试点任务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扩张计划进行捆绑,自上而下指定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
承担村镇银行发起任务。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发达地区增设分支机构时,要求其在相应的欠发达地区发起成立一家村镇银行,以打破试点乡镇、试点县市层层向上争取无门的难堪局面。银行业金融机构也要提高认识,勇于担当,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好社会效益。
调整方式:改“发起成立”为“组建成立”。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最终都是以国家信用为背景的。村镇银行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于农村贫困地区,支持的是弱势区域、弱势群体和弱势产业,应当可以国家信用为背景,在部分难以找到主发起人的欠发达地区,适当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规定县市村镇银行注册资金必须达到5000万元以上,改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为地方财政出资组建成立。
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关键在于加强管理,而不在于谁发起。因此,不能因
为找不到主发起人而影响村镇银行试点进程,进而影响国家整个金融体系的架构和惠民政策的落实。
优化布局:改“抓大”为“扶弱”。根据《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优化村镇银行布局,坚持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优先原则,充分体现“扶弱”的优惠政策,力争欠发达地区的县市至少设立一家村镇银行。尤其是目前处于金融服务空白的乡镇,要设立村镇银行,切实解决金融服务“盲区”问题。
坚守宗旨:改“弃农”为“惠农”。为所在区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为“三农”服务是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任何时候都不应动摇。为使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并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有关部门应敦促村镇银行履行职能,坚守宗旨。一是量化考核。规定村镇银
行对当地“三农”的信贷投入不得低于70%,吸收的存款原则上应用在当地经济发展上,防止“资金进城”和“农转非”现象的发生。二是价值回归。村镇银行要立足“三农”,及时了解农民、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改善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入,增加金融供给,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那一世范文网
形成合力:改“取”为“予”。村镇银行是“草根银行”,其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农业,弱势群体———农民,理应受到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一是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二是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三是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发展壮大;四是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切实保障;五是
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六是监管部门应出台政策,支持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进行适度的有序竞争,增强村镇银行的活力。
2.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研究 篇二
关键词:村镇银行,社会效应,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服务领域的一种新生力量, 主要服务于“三农”和相关中小型企业, 逐渐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村镇银行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到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务。然而, 村镇银行作为我国的新生事物, 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许多困境。因此, 熟悉掌握村镇银行的发展和存在的各类问题, 对于解决其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完善村镇银行监管制度, 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社会意义。
村镇银行是金融体系中的一种新事物, 其基本特征如下:
第一, 股权结构多元化。村镇银行作为股份制银行, 其股东涉及各个领域, 而不是单一的单位或个人, 但银行业金融机构持股比例必须最大;第二, 服务对象差异化。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和有关中小型企业。不同类型的农民收入水平不同, 不同种类的企业盈利能力不同, 因此他们的投资方式和融资需求等各方面都会出现差异;第三, 经营方式多样化。村镇银行不属于商业银行, 只是一种存款类金融机构。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相应的经营方式, 积极推进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地区分布扎堆现象严重
现阶段, 虽然我国村镇银行的覆盖率已达到50%以上, 但是地区分布非常不均匀。村镇银行主要分布在经济相对发达、贫困县相对较少的的东部地区, 如四川、江苏等;贵州、云南、河北等贫困县最多的省份村镇银行的数量较少;青海、西藏等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数量更少。扎堆现象严重主要是由于农户的获利能力低、与风险抗衡的能力也较弱;另外, 村镇银行也是一种盈利性机构, 所以扎堆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全国36个省/市/区/计划单列市村镇银行数量数据来源:前瞻网。
(二) 公信力不足导致吸储能力有限
一方面, 村镇银行资金实力较弱、办公规模较小, 农户对这类新型的金融机构还不太了解, 因此很难建立一个良好的声誉。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贷款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很多农户和企业在传统商业银行无法取得足够的贷款, 这必然会加重村镇银行的资金负担, 从而影响村镇银行的吸储能力。
(三) 贷款的信用风险居高不下
贷款业务不仅是村镇银行最主要的业务, 还是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因此拥有充裕的自有资本是其长足发展的保证。然而, 现阶段村镇银行资金实力不强, 风险控制机制尚不健全, 现有的风险防范措施也未能完全消除贷款业务中的信用风险。
农业生产易受自然条件影响。自然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生产过程的每一环节, 这与非农业生产显然不同。当遇到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的特殊年份时, 农民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收入水平。此时, 农民不能按贷款合同中规定的时间还款, 村镇银行就会面临一定违约风险。
农户信用意识淡泊。由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不了解金融方面的有关知识, 以及缺少有效的信息获取渠道, 农民可能无法选择较好的投资方向, 使其投资收益受到很大影响, 这无疑也会削弱其还款能力。
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待创新。由于村镇银行的网点少, 缺少ATM机等自助设备,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未能向客户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另外, 由于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缺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 银行产品的缺失导致村镇银行的客户群扩大缓慢, 获利渠道单一。
三、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村镇银行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 正在全面快速发展, 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问题, 通过借鉴外国同类机构成功运营的发展策略, 以期村镇银行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 明确市场定位和服务对象
村镇银行应该明确其目标客户群, 将重心放在“三农”和中小型企业上。无论是初始投资意向还是营业后市场业务操作, 无论是农村资本还是城市资本, 都要以改善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为首要任务。我国村镇银行必须加强风险管理能力, 增加其客户数量, 积极开拓农村这个广阔的市场。
(二) 增强社会公信力、提高吸收存款能力
要提高村镇银行的社会公信力, 首先要加强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传媒以及学术宣讲活动等方法, 让人们学习更多地金融知识, 了解村镇银行的潜力和优势。其次, 可以在市区设立相应的办事机构, 吸收城市居民储蓄, 扩大村镇银行资金来源。
(三) 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提高业务办理水平
通过对村镇银行员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提高其操作能力和专业素养。以风险控制和业务拓展为主要培训内容, 通过专家现场授课和网络授课等途径, 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同时可以举办金融知识竞赛, 让工作人员主动去学习金融知识, 提高职工专业知识水平。
(四) 逐步完善信用制度体系、积极防范信用风险
国外村镇银行通过设立切合实际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 对风险进行准确的预测, 然后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 降低风险。另外, 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村户籍制度, 时常与农村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与沟通, 提高农民和农村中小型企业管理人员的信用意2识0, 1并5完年善第其信9用期档中案旬。
(总 (五第) 6大0力0创期新) 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核心竞争力Times
3.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研究 篇三
【关键词】村镇银行;关系型信贷;农业信贷补贴
一、中国西部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中国西部村镇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极为迅速,各省份每年都成立新的村镇银行,给当地的农村经济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截至2009年12月,西部地区成立村镇银行50多家,但仅仅占全国村镇银行的三分之一。从国家整体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以村镇银行为主力军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
2011年西部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迅速,新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目高达117个,位居西部第一,其次为四川和内蒙古,机构数目分别为78个和58个;西藏自治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目最少,仅为1个,其次为青海、陕西、宁夏,机构数目分别为3个、9个、10个。
二、中国西部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分布不平衡
从宏观地域上看,村镇银行在西部出现区域分布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西南各省份近年新成立的村镇银行数目逐年快速增加,而西北地区每年新成立的数目相对较少,尤其是青海、西藏等地区,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农为宗旨,且发起金融机构必须为法人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以上,而这些地区恰恰缺乏符合条件的法人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造成村镇银行发展极其缓慢。因此,西北地区商业银行普遍对投资村镇银行缺少足够热情,西南地区的发展情况远好于西北地区,以致我国西部村镇银行在宏观区域分布和局部区域出现发展不平衡现象。
(二)资金来源的有限性
西部村镇银行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对其的认可度远不如那些大型商业银行,且村镇银行都是自成一体,互相之间没有互联网,给当地居民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它的吸储难度特别大,资金来源受到一定的局限。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起步晚,发展缓慢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农民的认可程度,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就当前整体情况看,资金来源成为整个西部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
(三)缺乏完善的信贷制度
在风险控制方面,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为村镇银行信贷主要以“三农”为服务目标,而农业在我国一直是弱势产业,加上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造成信贷资金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村镇银行多以信用贷款为主,而贷款人从事的产业绝大多数都为农业,农民每年都面临着价格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收入极其不稳定,因此村镇银行同样面临着信贷的道德风险。总之,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缺少一套完善的信贷制度,保障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创新设计
(一)关系型信贷与村镇银行发展相融合
关系型信贷是农户和涉农微小企业贷款的主要形式,村镇银行与农户、涉农微小企业靠长期关系积累的有关农户和微小企业信用状况的“软信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他们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有关财务状况的“硬信息”的缺陷,能够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助于提高农户和涉农微小企业的信贷可得性,降低其贷款利率,减少抵押和担保要求。
关系型信贷的发放必须依靠那些掌握着农户和涉农微小企业信用“软信息”的基层经理和信贷人员,村镇银行内生于农村,其股东及信贷员多来自于附近农村,熟悉机构客户信用状况的“软信息”;村镇银行的地理位置与其潜在的客户距离较近,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地缘、业缘是获得借款人信用“软信息”的主要途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抵押品,村镇银行业务人员的地方性特征使其与大中型金融机构相比,在提供小额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西部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区,各省份与局部区域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农村地区的居民传承着几千年古老的文化,人们对个人及家庭信用非常重视,因此结合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因地制宜的建立一套获取农民及微小企业信用“软信息”的方法,尝试采用关系型信贷的方法,融合村镇银行的比较优势,打破传统抵押、担保的贷款模式,进一步接近农村客观事实,提高服务“三农”的力度与效率。
(二)政府、监管部门与村镇银行协同转变
政府部门应该转变角色,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扶持村镇银行,比如将财政支农资金划出一部分作为贷款贴息资金,中央银行也应该给予再贷款、再贴现、金融市场资金拆借资格优先等优惠政策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在村镇银行步履蹒跚的发展过程中,监管部门也应该改变以往的政策,采取更灵活更适合村镇银行的措施,保障其顺利发展的同时进行一定程度的制约,比如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自主确立贷款利率,甚至可以对一些刚成立的村镇银行采取免税的措施,支持和鼓励其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
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因地制宜的采取适合村镇银行发展的措施,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银行组织体系,健全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机制,帮助其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监管机构要适当放宽新成立村镇银行的存贷款比例限制,且支持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多发放支农贷款。监管部门还应该支持村镇银行适当设立分支机构,增大其服务半径,建立互联网系统,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和金融服务。村镇银行也应该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下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发展自己,比如建立人才引进计划,每年以丰厚待遇招聘一些熟悉当地业务的职员,建立长期的人才引进计划,切实提高领导班子和员工的质量和工作效率。政府部门、监管部门和村镇银行必须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协同转变,让村镇银行快速发展壮大, 彻底走到服务“三农”的路子上来,切实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
【参考文献】
[1]洪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可行吗——基于监督效率视角的分析[J].經济研究,2011,(2):44-58.
[2]叶文辉.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以铜陵铜源村镇银行为例[J].金融会计,2011,(8):76-80.
[3]李敏.资金瓶颈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浙江为例[J].农业经济,2011,(1):83-85.
[4]黄达.货币银行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96.
[5]吴国联.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样本研究——以温州市为例[J].中国金融,2011,(2):50-52.
【作者简介】
4.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研究 篇四
[摘要]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实施以来,村镇银行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与此同时,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吸储难、结算难、内控弱、人才缺、环境差已经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基于此,构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推进机制,对于扩大农村金融的有效覆盖,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结构,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潜在风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村镇银行;瓶颈制约;推进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1)05-0190-03
近年来,村镇银行在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低成本、便捷、实惠金融服务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面临着很多困难。正确认识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瓶颈,研究并提出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推进机制,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一项急需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推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各地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推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对于缓解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覆盖、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潜在风险,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缓解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当前,我国整体上存在着资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但是资金在城乡的分布上却存在严重的不均。城市资金流动性严重过剩,推动着各种资产价格快速上升。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却存在着严重的信贷供给不足,农户、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放宽了准入资本范围,支持并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由此看来,村镇银行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提供了载体,为城市资本进入农村提供了渠道。推动村镇银行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和城市资本进入农村,从而缓解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增加农村金融的有效覆盖。
(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实际上是一个“分工严格、竞争不足”的残缺不全的体系。按照“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的是严格的银行、证券、保险分工制度。证券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在农村基本上是空白。近年来,随着大型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整个农村金融市场几乎形成了农信社的“独角戏”。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农村金融必须有适度的市场竞争,否则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将面临活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推动村镇银行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形成新的竞争格局,从而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激发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创新活力,进而改善金融服务的质量,最终形成多元化和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三)防范农村金融潜在风险。村镇银行由于资本金数额较小、内控机制不健全、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贷多存少的情况出现,村镇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就会发生问题,难以为继。同时,村镇银行服务面向“三农”,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再加上农村政策性保险又不健全,村镇银行面对的市场风险也很大。这些风险的存在及其水平的高低关系着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农村金融的稳定。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农村信贷扶持政策,支持村镇银行破解发展瓶颈,有利于增强村镇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能力,推动其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将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潜在风险,对于保持农村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
自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以来,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已成立村镇银行214家,覆盖到全国30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然而,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其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一)资金瓶颈。由于规模小、网点单
一、业务种类有限,村镇银行自诞生之日起便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扰,其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一是受制于民间资本准入的限制,村镇银行资本金来源不足。虽然银监会出台了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但是对民间资本的进入却设置了很多障碍。二是受制于公信力和社会认可度不高,村镇银行吸储非常困难。村镇银行大多起步晚,信誉积累薄弱,客户认同度低,极大地影响了其存款总量的增长,导致贷款额度高而存款规模小,在继续发放贷款方面潜力有限,资金规模约束很大。三是由于同业拆借的限制,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面临“无米之炊”的窘境。村镇银行要么无权拆借资金,要么拆借额受金融机构号有无、存款余额大小的严格限制。即使有权拆借,太高的拆借利息,也限制了村镇银行使用同业拆借资金发放贷款。
(二)结算瓶颈。村镇银行的发育和成长,为农村居民享受金融服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然而,支付渠道不畅形成的结算瓶颈降低了村镇银行支付结算的效率,使得农村金融系统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一是汇兑结算难,掣肘业务发展。由于村镇银行没有自上而下、纵横交织的结算网络体系,没有系统内的联行,各机构间目前尚不具备横向的合作管道,造成结算渠道窄、资金汇划速度缓慢、客户不愿意在村镇银行开设结算账户。二是营业网点少,业务成本高。基层网点开办成本高,导致村镇银行网点相对较少,客户与网点之间往往距离几十甚至上百公里,不仅使客户感到不便,而且其营销成本和业务处理成本也较高。三是银联准入门槛较高,银行卡业务难以开展。目前银联对村镇银行缺乏差别性的支持政策,每年高达300万元的人会费,致使这些金融机构的银行卡业务迟迟无法开办。
(三)内控瓶颈。受制于内部控制监督不足,村镇银行信贷风险较大:第一,机构规模小,机制不健全,内部人控制风险较大。由于机构规模有限,内控制度不健全,可能导致管理者或者大股东“独裁”现象,把金融机构变成其个人的小金库,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大大增加金融风险。第二,业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操作风险较高。由于招聘人员来自农村,决策链短,容易以感情代替内控制度,使各业务操作环节上的监督制约形同虚设,操作随意,从而产生风险。第三,受制于对部分高管过度依赖,财务风险增加。村镇银行负责人大部分由当地四大银行支行行长、农信社主任担任,相当部门客户资源掌握在有关负责人手中,担子集中在几个人甚至一个人身上,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村镇银行财务风险增加。
(四)人才瓶颈。人才是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基于农村信贷数额小、频率高、风险大的特性,村镇
银行急需一批既懂金融又懂农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由于农村客观条件的限制,村镇银行复合型人才缺乏,对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瓶颈制约:一是农村条件较差,村镇银行人才引进相对困难。村镇银行大多设置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经营规模小,工作环境差,薪酬低,招聘高学历、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优秀员工的难度非常大,人员素质相对较差。二是由于人才储备不到位,村镇银行在开拓客户资源上存在先天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岗位培训跟不上,员工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不能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五)环境瓶颈。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还处在较低的水平,现代金融机构培育和发展的环境相对恶劣:第一,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供应不足,约束着村镇银行的发展。农业是弱质产业,生产周期长,而且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考验,农业和农村信贷历来被视为高风险领域。在此背景下,村镇银行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面临着严峻的经营环境。第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较差,抑制了村镇银行的发展。由于信用机制缺失导致农村信用体系难以建立,分散的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难以形成良性的信用互动关系,导致金融机构在给农户贷款时面对更大的不确定性。
三、构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推进机制
从村镇银行面临的一系列瓶颈制约可以看出,机制缺失是核心问题。构建一套完备的推进机制,是村镇银行全面协调发展的外在动力,也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缓解资金短缺。针对村镇银行资金不足问题,要继续扩大资金来源渠道,积极推进机制创新。第一,继续放宽民间资金准入。积极合理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村镇银行,适当降低资本金的门槛,扩大民间资本人股村镇银行的比例限制。第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高村镇银行的公信力和认可度。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运作能够发挥存款类金融机构相互间的承保能力,弥补村镇银行由于机构分散、资金规模小、风险程度相对较高、自保能力较差的弱点,有效解决村镇银行公信力不足问题。第三,加快推动财政惠农资金、大型银行与村镇银行的对接。财政、农业等部门支农资金通过村镇银行转贷给农户,大银行通过批发贷款、委托贷款等方式作为资金纽带,为村镇银行注入资金。
(二)加强内部控制,化解金融风险。以化解金融风险为核心,完善村镇银行的内控机制,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一是提升和完善治理结构。在现代企业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理事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之间相互制衡,相互约束,各司其职,界限分明。这样的管理理念,其精髓在制衡,其好处是公司管理不会出现长期的系统性的偏差。村镇银行应该从建设初期就制定完善和适应本机构的内部治理机制,防止发生内部人控制风险。二是制定合理有效的员工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一整套公开、透明、直接量化考核到个人的薪酬激励方法。在机构内部形成“资产质量风险一票否决”的机制,营造一种“自觉维护信贷质量安全”的氛围。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缓解人力资源不足。村镇银行应采取标本兼治、内挖外引的措施,加速人才培养,提高队伍素质。第一,聘请本地员工有利于村镇银行开展工作。本地员工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十分了解,可以帮助村镇银行熟悉市场、开展工作。可探索以村为切人点,让村干部成为银行和农民之间的桥梁,建立一种简便、安全的贷款模式。第二,可以从农行、农村信用社精简的富余人员中吸收有经验的人员,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提升村镇银行的管理水平。第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制定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或进行深造,提高综合金融服务业务素质。
(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扶持村镇银行发展。农村金融是弱势金融,服务的对象是农村弱势群体,一定的政府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是必要的。一是在税收方面予以适当优惠,村镇银行所得税和营业税的征收标准应低于其他金融机构。二是地方政府将涉农财政性存款和农村专项资金等存入村镇银行,以扩大资金来源。三是针对农业生产周期长、市场风险大、利润率低的情况,对“三农”贷款实行财政的风险担保与损失补偿机制,发挥财政对村镇银行信贷投放的杠杆作用。四是适度放宽对村镇银行的政策管制,放松信贷审批条件和程序。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通过设定一套比较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内,实行灵活的单户贷款比例管理规定。
5.村镇银行运行问题与发展思路 篇五
徐军
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化”结构,由此带来城乡融资的“二极化”,即城市融资享受“普惠”制,而“乡下”镇融资享受不到公平待遇。对此,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2007年1月22日印发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简称《规定》),村镇银行应运而生,但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运行中的问题
建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是解决中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对于促进农村地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制度设置的问题。由于《规定》规定了“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等要求,所以要防范控股行试图垄断经营,有违设立初衷的问题。此外,小股东关爱的程度不深,地方政府关注程度也不够。其次是政策扶持的问题。尽管银监部门颁发了《意见》和《规定》,并出台多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组织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相关部门没有出台明确的配套政策。
此外还有业务经营和防范风险的问题。村镇银行信贷投向主要是“三农”,而“三农”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救助机制也较
差。此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虽然有,但大多是喜好为“成长型”中小企业担保,而对分散类农户不愿意提供担保。
最后是金融监管的问题。村镇银行是新生“婴儿”,还不适应银监部门“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严监管”。控股的股东希望村镇银行移植自己的经营理念管理制度,村镇银行难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发展中的思路
村镇银行作为中国银行[2.92 0.00% 股吧 研报]业的新生力量,在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增强竞争活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必须正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力求做大做强做优村镇银行。
6.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研究 篇六
一、村镇银行数量
从2007年2月成立的第一家村镇银行起,至2010年2月份,3年时间,全国村镇银行已获批成立159家,主要分布为:东部地区37家、东北地区31家、中部地区33家、西部地区58家。(名单略)
2007年获批的村镇银行为16家,其中:甘肃2家、吉林2家、四川3家、江西1家、湖北6家、青海1家、内蒙古1家。
2008年获批的村镇银行为70家。(名单略)
2009年获批的村镇银行为60家。(名单略)
2010年1—2月份,获批的村镇银行13家。(名单略)
截止目前,辽宁省共获批(19家),一举超过四川省(14家)成为村镇银行全国最多的省份。
第一家由国有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为甘肃平凉市泾川汇通村镇银行; 第一家地方商业银行(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为四川邛崃国民村镇银行;
第一家内资独资的村镇银行为湖北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由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第一家外资独资的村镇银行为湖北曾都汇丰村镇银行,由汇丰银行发起设立; 第一家由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为四川彭州民生村镇银行; 第一家由信用联社(甘肃庆阳市西峰区农村信用联社)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为甘肃西峰瑞信村镇银行。
根据银监会的三年目标要求,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村镇银行数量要达到1027家,各地正在紧锣密鼓为完成这一目标而努力。
各地计划完成的数量,东部地区386家(其中数量最多的山东省97家)、中部地区306家(其中数量最多的河南120家)、西部地区335家(其中数量最多的云南省122家)。
二、村镇银行注册规模
2007年2月8日,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这是银监部门批准成立的中国第一家村镇银行,注册资金为200万元。
2007年获批的16家村镇银行中,注册资金最低200万元(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最高为5000万元(四川邛崃国民村镇银行)。
2008年获批的70家村镇银行,注册资金最低1000万元(河北信达村镇银行),最高为2.5亿元(广东中山小榄村镇银行)。
2009年获批的60家村镇银行,注册资金最低770万元(重庆梁平澳新村镇银行),最高为2亿元(浙江永嘉恒升村镇银行)。
第一家注册资金超过亿元的村镇银行是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批准成立时间2008年5月20日),注册资金2亿元。截止目前,注册资金过亿元的村镇银行共28家,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浙江11家村镇银行,有10家过亿。
目前,村镇银行的注册规模多数都在5000万元以上。
三、发起银行分类
截至2010年2月份,已获批159家村镇银行。
已获批的村镇银行中,发起行为国有银行12家、股份银行12家、商业银行118家、外资银行9家和农信联社8家,分别占比为7.55%、7.55%、74.21%、5.66%和5.03%。
已获批的村镇银行中,发起行控股的国有银行7家、股份银行7家、商业银行35家、外资银行9家和农信联社1家。
在已获批的村镇银行中,发起银行中包商银行发起的有7家、国家开发银行6家、浦发银行5家、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4家、民生银行有3家。
汇丰银行已在全国设立了7家独资村镇银行。
四、经营指标调查
通过对16家抽样调查的数据来看,已经有11家村镇银行产生了盈利,盈利率达68.75%。其中,盈利最少的21万元(江苏金坛常农商村镇银行)、盈利最多达1001万元(新疆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
新疆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资本经营状况
2009年末,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总资产达72576万元,各项存款60068万元,其中个人存款7697万元;各项贷款34867万元,其中农户生产费用联保贷款25580万元、企业贷款2814万元、其他贷款6473万元。负债总额68774万元,所有者权益3802万元,各项收入2459万元,经营利润1001万元。
2008年末,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总资产达15789万元,各项存款12758万元,其中个人
存款1665万元;各项贷款8434万元,其中农户生产费用联保贷款6496万元、企业贷款1938万元。负债总额12954万元,所有者权益2835万元,各项收入945万元,经营利润35万元。
7.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制度研究 篇七
近年来,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制度供给不足。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县以下的金融分支机构, 同时把县级分支机构的贷款权限上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工作重点则放在大中型城市中, 为普通农户和乡镇中小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仅有农村信用社。
自2007年以来, 随着原有村镇银行扩大业务规模和新机构不断设立, 村镇银行的存贷款以几何级数增加, 2007年7月底三类新型金融机构仅有1.13亿元存款和0.94亿元贷款, 2008年底, 已开业的107家三类机构共吸纳股金41.2亿元, 吸收存款64.6亿元, 贷款余额34.2亿元, 96%的贷款投向农村小企业和农户。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有所提高, “鲶鱼效应”初步显现, 试点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改善。面对村镇银行的改革实践, 近年来理论与实务界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不少的研究成果。
在国外, Ronald.I.Mc Kinnon和Edwards.S.Shawd (1973) 提出“金融抑制”理论, 主张深化金融, 推行金融自由化;Berge和Udell (1998) 提出“关系型贷款”, 并认为中小型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融资时因为便于获取非公开的关联信息, 而比大银行更具优势。在国内, 乔海曙 (2001) 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属于供给型金融抑制, 导致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是正规金融部门对农户贷款的资金有限;何广文 (2004) 认为我国不同地区的中小经济主体的市场生存竞争能力差别很大, 在农村金融市场, 应该走多样化的方式来满足对金融机构的不同的服务需求。
二、研究方法
本文对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通过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在交易成本与产权两方面进行分析, 说明发展村镇银行的必要性。提出目前村镇银行制度上所存在的几个问题, 并试图通过提供一定的制度供给解决或缓和这些问题。
1.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中, 在正交易成本的世界里要使交易成本最小化, 通过科斯定理、现代企业产权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对产权的分析, 得知需要提高制度效率, 降低交易成本, 关键是要形成合理的产权结构。
2. 村镇银行发展的交易成本优势分析
根据金融交易成本狭义的定义, 从微观层面上看, 主要包括贷款人的成本和金融中介的成本。
(1) 从贷款人的角度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 借款人主要为普通农户与乡镇中小企业。农户信贷需求付出的成本除贷款利息外, 考虑到农业生产的时效性, 还有时间成本。农民的信贷需求与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的供给存在严重的不均衡, 普通农户获得贷款, 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 这也形成农户的交易成本。乡镇中小型企业, 因为规模问题, 在获取银行贷款时, 往往被加以更高的贷款利率。另外, 银行的贷款审批权回收导致其获取贷款的环节较多, 所花费的时间较长, 一般乡镇中小企业自身缺乏足值抵押品, 这些必然导致乡镇中小型企业获取贷款的成本升高。
村镇银行加入农村金融市场所导致的“鲶鱼效应”, 对农村金融市场贷款利率的适度下降有积极的影响。村镇银行管理环节少, 经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有助于减少普通农户与乡镇中小型企业贷款时的时间成本。同时村镇银行的设立增加了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能力, 提高了他们获取贷款的可能性, 降低了在获取贷款过程中可能支付的隐性交易成本。
(2) 从金融中介的角度
金融中介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在金融交易中为搜寻信息所耗费的信息成本, 为了达成交易所耗费的谈判成本, 保证交易正常进行所耗费的实施监督成本等。
商业银行面向农村普通农户和乡镇中小企业时, 因为信息不对称, 为规避信贷风险, 在搜寻贷款人相关信息时所付出的成本比较高, 在发放贷款时, 从贷款申请到贷款审批, 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环节多, 达成决策的时间长, 在这一过程中耗费的谈判成本比较高。
村镇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时, 具有信息优势, 不仅对贷款人的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更加了解, 对贷款人的管理方法, 发展前景等方面较为隐蔽的信息比较熟悉, 对贷款人的经济状况的变化方面的信息更加敏感, 也能更快的得到这些信息。因此, 谈判成本较国有商业银行低。
3. 村镇银行发展的产权优势分析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通常被定义为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1) 村镇银行产权结构的形成
村镇银行的产权结构吸取了当年的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经验教训, 明确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或唯一股东必须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且持股20%以上, 其余股东持股不得超过10%, 这保证了村镇银行股东的相对集中的同时也保持了事实上的分散比例, 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由村镇银行的设立过程可以发现, 村镇银行的产权明晰, 根据科斯第二定理, 在交易成本不为零的情况下, 交易成本的大小, 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就直接取决于产权区分的清晰度, 相对于目前产权仍不明晰的农村信用社, 村镇银行具有极大优势。
(2) 村镇银行的产权流动
产权的趋利性要求产权能够顺畅流动, 产权的持有人才能通过调整拥有产权的投向来获取最高的回报, 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村镇银行股份的转让和退出根据银监会的相关文件规定为村镇银行成立3年内不得转让或质押, 虽然目前村镇银行试点开展仅一年时间, 暂时无法实现, 但其产权明晰, 3年后依法转让、继承和赠与都不会有阻碍。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
1. 政策性目标与盈利性目标的矛盾
从根本上说, 农民是弱势群体, 农业是弱势产业, 农村是弱势地区。传统农业是一个没有太多增长潜力的弱势产业, 为这一产业服务的金融空间是有限的。
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对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也进行了明确界定, 并要求村镇银行吸引的存款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的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从这个角度来看, 村镇银行面临着与农村信用社同样的困境:服务“三农”的政策性目标与经营利润最大化的盈利性目标的矛盾。
在监管要求方面, 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社都一般在县级行政区域内经营动作, 而银监会在县一级只有监管办, 人数一般只有4~6个人, 同时还要对其余商业银行进行监管, 这无疑对银监会的监管能力是一大挑战, 特别是当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化后, 是否会出现在县级监管办对其监管力不从心的情况也是一个疑问。这样很难以监管的手段确保村镇银行不偏离支持“三农”的政策性目标。
2. 缺乏规模效应
小范围经营的灵活与信息优势与金融业网络性、金融风险的外部性有冲突。村镇银行一般是在县级区域经营的独立法人, 在当地农村地区经营传统信贷产品。作为服务“三农”的小型金融机构, 小规模小范围经营有其灵活、熟悉当地情况、信息成本低等优势。但是, 规模太小, 就可能出现难以维持的局面, 从商业银行经营来看, 规模和资产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之间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村镇银行规模较小, 而在农村金融市场, 因为农民居住相对城镇居民来说较为分散, 需要一定数量的网点才能覆盖到整个市场。但是,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分支网点出于安全性与信息化的考虑, 开设成本较高, 同时还要负担一定的人力资源费用, 对于起始资金较少的村镇银行来说, 是难以承受的。
3. 缺乏抗风险能力
村镇银行业务主要还是集中于传统的信贷产品, 同时对农民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因为农村地区的贷款业务很大程度上缺乏有效的担保和具有较好流动性的可变现抵押物, 也没有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贷款项目进行评估, 信贷风险和信贷成本都比较高。同时, 因为村镇银行的贷款集中在县级范围的农村地区, 对于区域性的自然灾害和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所造成的风险无力应对。当自然灾害发生时, 容易形成村镇银行区域内的贷款者大范围无力偿还贷款的情况, 并且因为在灾后重建工作中, 弥补灾害造成损失并重新投入生产, 对资金的需求量增大, 也容易造成挤兑存款的情况。
4. 缺乏品牌和信誉
在传统信贷业务, 特别是存款业务上, 一般储户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储蓄资金的安全性, 其次才会考虑收益。村镇银行作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 并且由普通商业银行和企业法人、自然人出资组成, 其信誉和品牌在当地无从谈起。对于村镇银行所面对的主要客户群体——普通农民来说, 更是注重金融机构的品牌和信誉。这对于村镇银行的业务开展产生了很大的困难, 在吸纳存款的竞争上占据劣势, 将极大地影响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
四、村镇银行发展的制度安排
1. 通过加强监管确保资金投向
对于一般商业银行, 监管部门设置了包括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贷款集中度等营运指标。对于村镇银行, 因为其经营中所具有的高风险性并且自身抗风险能力不强, 应该对其审慎经营方面的要求更不能放宽。针对村镇银行小规模小范围的特点, 对其监管应重视采用现场检查制度, 并以非现场检查制度为补充, 按照属地原则承担监管责任, 实施贴近式、盯住式的持续监管和差别监管。
2. 通过政策扶植促进村镇银行发展 (1) 引入非正规金融拓展业务空间
非正规金融灵活、广泛的特性和信息优势也对村镇银行的经营有很大帮助。在非正规金融盛行的农村地区, 广泛存在的是建立在亲缘、业缘和地缘关系之上的社会关系, 这些社会关系构成了社会资本。村镇银行引入非正规金融, 可以有效利用农村地区的社会资本, 只要村镇银行能够提供合理的信贷产品, 就可以减少大部分贷款的信用风险。
(2) 在财政税收方面给予适当优惠
由于村镇银行在保证完成盈利的经营目标的同时还需要完成支持“三农”的政策性目标, 这种经营模式不可能创造丰厚的利润, 政府应该给予村镇银行适当税收优惠政策, 这是引导他们不放弃公益性目标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可以考虑对于村镇银行的一部分支农业务, 特别是对于普通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 通过直接减免或先征收再返还的方式给予税收优惠, 减少村镇银行的成本, 引导村镇银行的信贷资源向支农业务倾斜。
3. 通过立法保障优化金融生态 (1) 强化协调工作完善配套规定
货币政策职能与银行监管职能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 容易相互干扰, 出现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从各自的利益需要出发制定相关政策的情况。
按照目前的发行库管理制度规定, 多数村镇银行不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能否直接在当地人民银行发行库存取款以解决其现金供应, 如果可以在发行库存取款, 而县级支行的发行库已经撤并, 又将以何种方式来保障村镇银行的现金供应。在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 村镇银行出现支付危机, 所在地基层人民银行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介入, 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也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规定。这些都需要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加强协调, 完善相关制度。
(2) 建立退出机制维护行业信誉
我国仍缺乏银行业金融机构破产的相关法规, 村镇银行小型化、分散化, 在适应分散和农户金融需求的同时也存在风险防范能力差的隐患, 如果出现因经营困难而无法维持的情况时, 将其以破产的方式退出市场, 可以有效阻断金融危机的传导, 遏制危机扩散, 锁定危机损失, 从而维护农村金融体系的安全。同时, 将无法维持的村镇银行淘汰, 符合“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的竞争规则, 有助于金融生态的优化。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 并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存款保险机构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监督管理权, 并明确其作为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清算人的角色和地位, 既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处理的效率, 也能保护存款者的利益。特别是村镇银行的经营范围主要在农村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 其客户主要为普通农户, 这些弱势群体的利益更加需要得到保护。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也能给储户以信心, 让村镇银行的信誉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升, 有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海曙: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约束及解除[J].农业经济问题, 2001, (3) :19-23
8.我国发展村镇银行的若干问题研究 篇八
黄馨(1989—),女,湖北荆州人,兰州商学院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战略转型期,农业发展是整个国家发展的根基之所在,而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有了资金作为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支撑,才能更好的利用农村农产品在当今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才能更好的增加农产品的单位附加值。也才能使农民从中获得更客观的利润,达到富农的目的。本文从农村实际出发,探讨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探索一些村镇银行建设的政府支持问题。另外,村镇银行依靠人才战略提高本身竞争力才可以很好的解决村镇银行的人才储备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应当予以分析。
关键词:农村金融;政府支持;村镇银行;人才战略笔者认为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摆脱过去“靠天吃饭”的传统思维。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多元化发展途径无疑是建立有附加值的现代化工业,对农产品进行包装与再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单位价值。现如今要解放农村生产力,技术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农业现代化的技术累积程度已经相当发达,所以建立现代化农业需要的是资金的积累。只有一定的资本积累,才能够在资本积累的基础上开展扩大化建设与发展。农业也是如此,没有原始的资本积累,想要进行扩大化生产尚且存在困难,更别说建立相关的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增值。因此,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而银行等金融机构,无疑是这一资金来源的提供者与中介。因此,需要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和政策扶持进行探索,以便更好的解决农村金融甚至农村发展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的两点问题
第一,我国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金融的差异也主要体现在地区差异上。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农村信用社大多都改制重组,成为农村商业银行。但由于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压力比较大,农商行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将经营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可见,在竞争的环境下,村镇银行要想更好的服务于农村,必须找到一个可以盈利的经营模式,要不他们会脱离农村,甚至放弃农村的业务。为了打破这种局面,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真空”和农村的贷款供给紧缺问题,2006年我国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银监会制定并发布《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这两部规章制度,虽然鼓励了建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但是建立后他们大多也会将业务重点放在盈利水平高的城市等市场,农村还是得不到应有的实惠。
第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只有农信社与邮政储蓄两家,处于垄断地位,难免效率低下。阻碍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农村金融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有动力进行改革,有竞争才能真正让农民在竞争中取得低成本的信贷资金,才能充分节约社会资源,并促进农村经济的高效、良性发展。
解决这两点问题政府要发挥积极作用
村镇银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因此有可能存在自身发展困难的障碍。而农村经济是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不允许完全的商业化经营,因此,政府的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只有这样才符合国家层面的战略考量。才能真正解决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扫除现实中的障碍。
(一)要平衡好村镇银行的服务性和盈利性
首先,建立健全村镇银行的上市融资制度。村镇银行融资难的问题,一定要有政府出面出台指导性的政策,才能有效解决村镇银行的发展再融资问题。因为,市场才是调节村镇银行自己问题的高效的平台,而不是政府。
其次,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村镇银行定位是服务农村,但是盈利性相对就会差一些。因此,当地政府每年在支农扶农的政策性资金预算里可以预留一部分作为奖励。对那些提供农业贷款甚至农业加工企业的贷款多的村镇银行给予鼓励,充分调动村镇银行服务农村的积极性。
最后,针对村镇银行贷款的客户,政府可以给予相关项目一定的政策优惠,让农民不光能贷款,还要敢贷款。毕竟有一批农民认为借钱做事这个行为是要担风险的,害怕贷款。政府就是要打消农民的顾虑,等贷款农民真正享受到实惠了,可以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当地农民的观念才会慢慢转化。农民的贷款积极性高了,村镇银行的业务量上来了,盈利性自然就有了保证。
国家一直都在为如何解决农村信贷难的问题进行着战略上的考量,从创立农村信用社解决农民小额贷款难的问题,到出台村镇银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正规金融行业,都是国家心系农村的积极表现,希望探索一条真正促进农村发展的道路。只有跨出第一步,才能发现农村金融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也才能进行创新型的思维,去解决。解决不好,再通过国家政策的干预去弥补市场解决不了的相关问题。我想这应该是一条有效解决问题的路径。可国家也不能凭空说支持农村建设,就把村镇银行摆在那,因为这是一项新的领域,纵使国外有经验可以借鉴,但毕竟还要考虑村镇银行的本土化问题。不可能现成的方案说搞就能搞好的。中间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企业为国家分忧。因此,建立村镇银行,不论你是农信社改组还是在建立村镇银行的同时,国家应该给予政策层面的支持,你都能把视野放在企业的短期成效上。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及时解决,为探索适合中国农村金融环境的途径牺牲一些短期利益。
发展村镇银行,人才是关键
1.国家政府机关对农村金融专业人才的教育政策调整。
正常的银行业务需要人才。银行经营是对风险的经营,因此对专业的人才要求标准会相对高点。而且中国农村市场巨大,人才缺口肯定会很大。所以,政府尤其是国家政府要鼓励相关院校对农村金融人才的培养,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开设专门的培训班,并培训专门人才,以符合村镇银行的基础性工作。
在高端管理型人才的培养上,985、211院校要配合,并提高教育质量,争取在校期间除了相关银行理论知识培养之外,要系统的传授银行营销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因为银行工作不仅仅是金融工作,它是与老百姓打交道,与农存高度相关的金融最前线。要鼓励学生多去实习,在实践中发现相关人才的优势,并不断提高其业务实战能力。做到,毕业离校即可用,这样毕业后应届生可以立即投入村镇银行工作,节约村镇银行培养应届毕业生的成本。
只有基础型人才和高端人才并进,才能在建设村镇银行的大规模工程中避免由于人才数量不够,导致村镇银行建设停滞不前的现象发生。
2,地方政府要提高到基层工作的高素质人才的待遇
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金融毕业生仅仅是完成了第一步,如何留住人才,才是当地政府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觉得只要解决好这几个问题,村镇银行对人才的吸引力才不会降低:
第一,工资待遇。只有好的待遇才能留住人才,更能吸引人才。
第二,子女教育问题。解决银行工作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才会踏实为村镇银行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丰富的企业文化。让工作在农村的员工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让他们爱上当地的民俗文化,他们才会为当地的老百姓真正的谋福祉。(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孙飞霞 王吉恒《村镇银行经营与发展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现代商业2011(03)
[2]任嘉嵩《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系统 培育农村金融企业动态能力》[N]黑龙江经济报2011(01)
[3]郭培清《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建议》[J] 甘肃金融2011(3)
【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研究】推荐阅读:
村镇银行如何发展11-20
村镇银行发展经验交流材料09-10
村镇银行优惠政策申请07-28
中国工商银行企业文化研究08-2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企业文化10-13
村镇工作督察汇报10-15
村镇规划科工作职责09-06
村镇低保工作自查报告09-27
村镇规划存在的问题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