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2024-08-12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5篇)

1.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篇一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这句教育界的“名言”在被广泛引用的同时,也引起了众多的争议。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的:

1、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读大学的时候,我也是这句话的崇拜者,我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可是现在我的想法完全变了。

首先,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调皮,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父母的责任!

其次,不要忽视了教师也是普通的“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试想,老师精心准备的课堂,可是有的学生偏偏不听话,老师能不生气吗?谁天生就是坏脾气?谁不知道打孩子是犯法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深知这位教育家的苦心,他是教育的理想主义者,他渴望我们能形成这样的局面,可是他没有想到这句话以后成了别人指责教师的一句话。所以我认为: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不奢望我们的学生都成为栋梁之才,但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2、“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没教好”不等于“教不好”,张老师“没教好”不代表李老师“教不好。”

什么是“好”?“好”的标准是什么?学业有进步是好,品德有提升是好,能力有增强也是好。所以要想找出一个“没教好”的学生也是比教难的。夸美纽斯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一只筛子,如果你继续不断地用水泼去,它便愈来愈干净,虽则它不能够把水留住。”一位老师在教学中,碰到一个学生实在无法听懂,就让他每堂课坚持练字,结果这个学生毕业时便拥有了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终身引以为傲,这不是“好”吗?我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对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只要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都可以叫做“变好”。当然,我们还要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好上加好”。

教育承担这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新文化的任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就是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只有以“教不好的学生”为信念和追求,我们才能永不满足,永不放弃,“教好”所有的学生。

3、“教好”和“会教”都是一个过程

“不会教的老师”有没有?有。无论哪位老师,都曾有“不会教”的经历,善于反思的教师,不也经常“觉今是而昨非”吗?传授知识,催生智慧,教化人生,哪一点不需要教师以毕生的经历加以研究和实践?难怪有人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生的时间。”

只有敢于面对并主动担起“没教好”的责任,我们才会痛定思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承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是承认每个学生都有“教好”的可能性,就是承认学生的发展性,倘若连这一点都要放弃,整个教育就一文不值了。

所以我更赞成这样的提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也没有教不好的老师”。一位老师如果不断学习进步,今天没把学生教好,注意总结反思,明天就会有所进步;每天都有所进步,怎么能不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呢?

2.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篇二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话如果是别人对教师的评价, 那的确欠妥。老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人, 但毕竟决定学生素质的不仅仅只有老师, 学生素质的好坏还和家庭、朋友、社会有关。我谈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只是教师对自己的一种自励, 这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态度、一种操守、一种鞭策、一种激励。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一种不放弃的教育责任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一种教育情操, 是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责任。如果教师把学生贴上了“教不好的”的标签, 那么“哀默大于心死”, 无能为力的心态会让教师失去动力, 眼里就只会盯着那些成绩优异的“好学生”, 对于那些“后进生”往往怀有“我已经尽力了”的心态。如此, 教师就不可能关注每一个学生, 又怎么会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呢?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在于把“好学生”教好, 更在于转化了多少“差生”。我们常说“不为失败找理由, 要为成功找方法”。就是对教育的一种态度, 一种追求。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这是做老师的责任。

评价“好学生”的标准应该多元化。评价“好学生”标准的单一化, 才使教师不能理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把成绩好、表现好、思想好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 未免有点片面。本人在《重拾“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文中提到:“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在我的眼里进步的学生就是好学生, 成绩提高的是, 行为习惯慢慢变好的是, 在家懂得孝顺父母的是, 艺体有特长的都是。”可见教师没有必要用一个评价标准, 苛求每一个孩子都非常优秀。教育之路如同回家之路, 有的人已经回家, 而有的人在回家的路上, 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走在回家的路上, 不迷失方向。罗素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拥有幸福的人生。教育的世界里只有春天!我相信, 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美国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81岁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她在领奖台上说:“我是一朵秋天里的雏菊, 我相信, 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并通过学生的优点引导学生, 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而评价的多元化, 就是要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学生, 给学生以台阶, 给学生以机会。给学生多一个梦想, 就是给教育多一个春天。

教师的职责决定了教师要公平地爱每一个学生, 无论是“好学生”, 还是“差学生”。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就意味着要热爱每一个孩子,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而且这种爱是一种公平的爱, 不能因为他们的成绩而不同, 也不能因为他的行为习惯而不同。教师给学生的爱, 要洒向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要洒在每一个孩子身上。特别对于那些“差生”, 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怀, 因为他们更需要教师的爱, 更需要教师的帮助。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 对孩子深沉的爱, 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教师对学生的爱, 会内化成学生对教师的敬爱。老师的爱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 一种积极的肯定情感, 它还是一种评价。因此, 学生往往把老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等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 同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老师的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由此可见, 老师对学生的爱对于教育好学生是多么重要!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是教师的自我激励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是教师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一种激励。教育是一份良心的事业, 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要不断完善充实自己, 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师素养, 唯有如此才能达到“会教”的境界。天道酬勤, 在教育的路上不断反思, 不断总结,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 不放弃每一次和“差生”打交道的机会。教育的过程就是修炼教育教学技能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有教育成功的案例, 也有失败的酸楚, 这些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有人说, 优秀教师等于经验加反思, 而和“差生”的交往必定能增加教师的经验, 为反思提供真实的素材, 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定能得到飞速发展。

很多老师一听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马上勃然大怒:“如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那还需要什么监狱?”其实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 谁又能肯定自己的学生会进监狱呢?难道我们就不能在学生通往监狱的路上转化他们吗?教师不可能保证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但至少要有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的心态, 不离不弃。我不由得想起初中的一段往事。我的同桌英语成绩比较差, 人也比较调皮, 一次英语老师发怒说:“你五年之后没有进监狱, 就来找我。”五年之后, 我的这位同桌非但没有进监狱, 反倒考入了国内一流的大学。十五年之后的今天, 我的这位同桌已经在国外小有成就。可见, 作为教师, 我们无法预知学生今后的发展, 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责任心、爱心、细心呵护孩子成长。

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篇三

关键词:教不好的学生不会教的老师

陈鹤琴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他提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虽经多方搜索,也没找到陈老先生这句话提出的背景。虽不知他老人家是在什么特定条件和环境下说出此语。我想:陈鹤琴教授当初说这话时,一定不会引起误解,因为任何话都有特定的含义。陈鹤琴之所以这样说,在我看来,他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及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本人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严格要求自己的教育信念,并无不当,且值得肯定与敬佩,但用做对教师的教育评价标准、指责学校教师工作的“名言”,就未必妥当。

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我们先审视这么几个问题:什么样的学生是教得好的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自信心、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学生是不是都算教得好的学生?没有考上大学,走上工人、农民岗位的学生算是没有教好的学生?学生在教育中的角色是什么?现行的课程标准还要老师高高在上地说教?也许问题有点尖锐,但我感觉值得深思。

之所以要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大概源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地位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填鸭式、说教式教育观念的存在。我认为好学生未必是教出来的。

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作为身处第一线的教育工作执行者,应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引导他们个性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教育工作的呼唤。我们应该借助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改变观念,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意识,以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4月份去上海闸北区实验小学听课,这个学校开设了校本课——自理自省课。通过“自理自省”的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在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中帮助学生成为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会生存,有灵性、有人性、有个性的一代新人;同时,革新教师的德育教育理念,通过“教贵善诱”来释放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在学生实践体验中,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并转为内化的自觉行为。自理自省课的特点是:课堂讨论问题来源于学生,解决于课堂中,解决于学生的自我反省中。要让学生自己觉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自理自省课的切入点小,针对性强。因为它来源于学生,所以学生想说;因为它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观察生活,帮助伙伴出谋划策,所以学生愿说;因为它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所以学生能说;因为它让我们的孩子不附和大众,学会勇敢寻找真正的自我,所以学生敢说。

在这样的课程中,学生拥有重要的角色,是课堂的表现者,而教师则起着“导”的作用,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自理自省”的目的,根本不存在“教”的问题,更何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二、“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正是经教师薪火相传,传递给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使民族和人类具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尽管我国有着一大批高素质、优质的教师队伍资源。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为了实践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涌现了一大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师德“滑坡”现象存在于少数教师中。虽属少数,但确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教育质量,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在教育实践中违背师德,影响教育质量的教育行为也时有发生,这部分教师应该算是“不会教的老师”吧。

什么样的老师是“会教”的老师?诚然,魏书生、窦桂梅、任小艾等这样的老师无可置疑,我们这些千千万万的普通老师就不“会教”了吗?本人认为:只要老师能为师之本——“言传身教、教书育人”,遵教学之法一“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循育人之道——“志存高远、修学储能”,完成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任务,就应该算是“会教”的老师。因此,我们的老师大都应该是“会教”的。

如果仅把学生考上大学作为评价教师的依据,即便中国教育的祖师爷孔子也恐怕算不上“会教”的老师了,因为他“三千弟子”只有“七十二贤人”而已。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没有哪一个敢说他的学生个个都能成才。上帝也不是万能的,他就没有教好亚当和夏娃。

三、我们应为之努力

虽然我们不能做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虽然不能用“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苛求每一位老师,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后进生,不歧视每一位学困生。我们要用爱拥抱每个孩子,用心滋润每颗心灵,这是我们的母爱行动,我们不奢望也不可能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栋梁之材,但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所以我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4.教不好的学生VS不会教的老师 篇四

主持人: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之后,被老师们广泛引用,而且出现了一些与这句话类似的说法,“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等等,表达的都是同一意思。通俗一点说就是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句教育界的“名言”在被广泛引用的同时,也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贺 杰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早就听说过,读大学的时候,我也是这句话的崇拜者,我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可是当我走上了工作岗位,我的想法完全变了,尽管我还是把这句话作为我努力的方向。

首先,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说煷友生身上就可以想像出他们父母是什么样的熣馐俏业氖导经验。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我越来越像父母。但是,我们没有谁会像自己的老师。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常常听到有老师说: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调皮。可以说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父母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的成材,父母起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不要忽视了教师也是普通的“人”。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报道,说有的老师对孩子采用了暴力,而这些老师往往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其实老师也是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试想,老师在上课,后面坐的都是领导,可能这堂课会决定这个老师以后的命运,可是有的学生偏偏不听话,老师能不生气吗?我曾经为这些老师抱不平:不用说,这些孩子肯定是调皮的不得了。谁天生就是坏脾气?谁不知道打孩子是犯法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也深知那位教育家说这句话的意思。我也了解他的一片苦心,他是教育的理想主义者,他渴望我们能形成这样的局面,可是他没有想到这句话以后成了别人指责教师的一句话。那么这句话到底有没有意思呢?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我只能这样说: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如何努力,肯定有教不好的学生。所有的学生成绩都好,我估计目前还没有人能够达到;如果是道德品质好的,我们要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行为去感染他们,我们不奢望我们的学生都成为栋梁之才,但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虽然我们不能做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虽然我觉得不能用这句话来苛求每一个教师,但是,作为一个教师,每天晚上坐下来反思自己,用这句话来督促自己,对自己何尝不是一个提高和促进呢?

质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焦照峰

几年前,听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时,顿觉惭愧和震撼。惭愧的是,原来那些几乎个个都可以成材的学生到了我手里,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震撼的是,懂得了学生学不好,原来是教师的责任。所以,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用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材,绝不能做不能教“好”学生的老师。

过了一段时间,我就对这句话逐渐产生了怀疑。

首先是对这个“好”字的理解,什么是“好”?“好”的标准是什么?品德好是好,学习好是好,身体好是好,具有审美的意识和能力是好,爱劳动也是好,究竟是按照哪一点来衡量教师所做的工作是好还是不好呢?我想,不同的学生及其家长对老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生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不同的。学生及其家长要求教师把学生教好,最强调的是学习,其次是品德。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的是品德教育,即做人的教育,其次才是传授知识。我想,大部分人在把握这个“好”的尺度时,也很容易单纯地认为把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就算是把学生教好了。认识上的这种错误,往往导致对老师的工作的评价不能做到全面、客观和公正,这样,就使许多老师因没有完成提高学生成绩的任务,而成为“教不好”学生的老师。

其次,按说人一生下来,智力、能力的水平相差并不是很大的,尽管有的人父母的遗传基因比较好,但儿童的智力水平并没有天壤之别。后来,在幼儿时期,有的接受的教育好一点,有的差一点,就形成了一点点的区别。进入小学,受到的教育再有点差别,区别就有可能大一点。小学毕业以后,进入初中,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其实已经具有了较大的差距。到了高中阶段,有的人学习起来如顺水推舟,有的人则如负重爬山,最终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就考不上学了。在人们看来,考上学的就是成材了,就是被教好了,反之,就没有成材,就没有被教好。由此可看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就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如果有谁希望有某些“高明”的老师,可以一日之内点石成金,那是很不现实的。

还有,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比较多,这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一个难题。一两个学习差的学生还可以得到有效的帮助,快速提高成绩。假如一个七十人的班级中,全班有一半的学生连“九九乘法表”还背不熟练,却硬要教师教会每一个孩子都掌握“牛顿三大定律”,那么,即使是老师累死,也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学会。尤其是现在,学校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升学任务的压力又相当大,学校也好,教师也好,很难有那么多的精力给基础差的学生“补课”,这样造成“教不好的学生”就不奇怪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领导讲话时愿意使用,学生愿意说。老师有愿意听的,也有不愿意听的。愿意听的,把它当做是不断激励自己奋斗的精神力量;不愿意听的,知道自己即使再努力,也无法实现人人成材的目标,因而对这句“名言”持怀疑态度。?

质疑“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冯 梅

我没有研究过这句话最初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提出来的,想必自有它的道理,但如果单独分析这句话,它却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具备全方位理想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机制,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或者如苏霍姆林斯基那样说“每一位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应该是没错的,也就是说,如果有没教好的学生,那一定是教育的某个环节或者环境出了问题。但是后面半句话却用一个“只有”把所有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这显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教不好的学生”出现了,是不是教师的责任?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去教育好每一位学生,但不是只有教师的努力就能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的。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很多,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如同一番话在同一场合同时说给几位同学听,他们接受到的教育信息应该是一样的,但被他们自己诠释和处理之后,最后成为他们各自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的东西就大不相同了,得到的情感体验也可能不同,这里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内因。再如,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这样的事例很常见:一位原本非常不错的孩子,由于家庭变故,父母失和,一下子变得神情落寞,反应呆滞,甚至成为问题少年,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环节出了问题。另外,社会环境的影响及学校教育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负面因素。所以,会教的教师也会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不知道有谁敢宣称自己手下从来没有出过没教好的学生。若是按这句话中“教不好的学生”与“不会教的老师”的逻辑关系来推理,那就可以肯定世界上没有会教的老师了。上帝也不是万能的,他就没有教好亚当和夏娃。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教不好的学生”不可避免。

当你准备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来指责别人的时候,请先用你自己的矛去刺穿你自己的盾;而若你准备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那么,我向你致以我最诚挚的敬意,并轻轻地道一声:“善待学生,也需要善待自己。”

“教好”是一个过程

陈洪强

老师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深恶痛绝,就是因为对它做了绝对化的理解。

曾有一位老师问我对这句话如何理解,我说这句话本身没什么错。但所谓“教好”学生是相对的--只要他比昨天有进步,就是“教好”;“教好”学生又是一个过程,有时需要几年的时间。不是说哪位“名师”上了一节课、谈了一次话,就能把一个很差的学生“教好”--变成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了。因而也不能说今天没把某个学生“教好”,你就成了“不会教的老师”了。

我更赞成这样的提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也没有教不好的老师”。“教好”的老师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位老师如果不断学习进步,今天没把学生教好,注意总结反思,明天就会有所进步;每天都有所进步,怎么能不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呢?

老师没有理由放弃任何学生

严 凌

我同意“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

对于老师,我并没有太多的好感熢因就在于我并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很多老师,总是标榜自己:我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是公平的,我们没有放弃过任何学生。事实真的如此吗?

记得有一位曾经教过我的老师,在讲我们班上一些调皮的学生时说:“你们自已有没有一点自知之明?你们是白痴还是头脑不正常?你们以为读书是为我读吗?为什么不能像别的同学一样好好学习?同样是人,你们就不行吗?”他让“好生”坐在前排,“差生”坐在后排,“差生”、“好生”分班……等等。“差生们”并没有放弃自己,是老师放弃了他们,总是以不同的手段变相地打击着他们的自尊,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他们,怎能够心不生怨?有几人能不对学习产生厌恶?

有些老师总喜欢把一些学生定义为“不合格”的学生,以此作为他们放弃学生的借口。为了升学率,竟然劝说有些学生不要参加考试。如果老师们肯把对好学生的耐心分一点给所谓的“差生”,把对好学生的爱分一点给所谓的“差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何况只是一群活泼、调皮、天真、有些叛逆的学生?有了老师的关心与爱护,我想他们就不一定是“差生”了。

每一个学生都是可爱的,“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老师们该好好思考一下这句话,这关系到一个老师的职业道德。

“教不好”与“不会教”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 李镇西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记得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现在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而且引起了争论。我想,陈鹤琴当初说这话时,一定不会引起误解,因为任何话都有特定的含义。陈鹤琴之所以这样说,在我看来,他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及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句话的真理性在于: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换句话说,这句话只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

但问题在于,现在一些教育者--特别是一些担负一定领导职务的教育者,把这句话当成教训老师的“绝对真理”,于是,便引起了老师们的反感,进而引起了争论。

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的回答是:“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万事俱备,只欠(学校)教育”;第二,“好”的标准不只有一个,而是针对每一个具体学生的个性采用不同的标准,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说“有”,是因为在现在的评价背景下,即使老师“会教”,可“教不好的学生”仍然大批量地存在。道理很简单:无论高考还是中考,都是选拔性考试,其目的就是要让一部分学生被淘汰,即被“教不好”--都教“好”了,还怎么“选拔”?

即使抛开考试评价不说,就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好”呢?理论上好像是这样的。因为任何人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谁也不会从娘肚子里带来一身恶习。但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庭、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但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同时,孩子还潜移默化地受着社会的影响--这都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不是从零开始。如果有人硬要绝对地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我要问:为什么会出现学校之间的“生源大战”呢?既然“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还抢什么“优生”呢--而且是不择手段地抢?

我一直坚信,教育不是没有作为的。因此,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我总是问自己:对于具体的某一个“后进生”,我是否已经尽到了我能够尽的最大努力?20年的实践告诉我,如果我们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绝大多数“后进生”都会有进步的--不一定成为栋梁之才,但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成为最好的自己。

同时,我也始终认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我们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也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示十二分的敬意;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无以复加的鄙夷!

不要忽视孩子的能动性

■ 龚明俊

创刊号上“对话”版上的讨论,发人深思。我想起我的孩子曾从学校拿回来一张家庭教育报告会宣传单,开头一句就是:“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在教育界,也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之说。对这种过激的教育观点,笔者委实不敢苟同。

动听的理论不一定符合实际,当然也就难以具有科学性。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虽然创立了因材施教的理论,却没有把三千弟子个个培养成才,三千弟子中也只出了七十二贤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没有哪个敢说他的学生都能成才,能培养一两个卓越人才那就算了不起了。再说,有几个教育家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了超过他们自己的人才?相反,有许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孩子却异常出众!

学生的成长是综合因素的结果,而不是某一个条件能决定的,这个观点显然有逻辑性错误。庄稼种得好不好,并不完全取决于农民,因为还要受到自然条件、科技发展水平、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制约,同样,孩子的成长并不是家长可以包办的,也不是教师能独立完成的,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是家庭教育、学校培养、社会影响特别是孩子自身的资质与努力的结果。天才的诞生,甚至与偶然因素有非常大的关系。说孩子能否成才全在于家长,说孩子成才完全依靠教师,都带有片面性,这是狐立地看问题,违背了事物发展规律。

这种说法的问题还出在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甚至带有歧视色彩。我们会发现它是以假设孩子在家长或教师的控制之下成长为前提的,具体地说,就是受教育者是应当一张白纸,他将来成什么样的人,就看你怎么教育他。它忽略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性,将孩子的成长置于他人的控制之下,像一个没有生命的容器一样接受教育,这是错误的。如果我们的家长或者教师以圣人自居,自以为是,强迫(或提示、引导)孩子按照自己构想的模式生活或学习,变着法(所谓的“教育方法”)剥夺孩子的自主选择权、自由发展权,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而且是相当恐怖的。这套理论与其说是为孩子成才,不如说是在培养专制的教师或家长。

在特定的条件下,某些单一的因素会造就一个人才,如一个弱智的孩子并不借助于更多的人,而完全在父母或其他特定教育者的教育下成功,或者在特定的方法培养下成才,但对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是难以具备相应教育环境的。况且,这些成功的家长或教师在做报告时,很难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做一个非常科学的解释,容易把个别事例当普遍现象,甚至会在“经验介绍”中美化自己,随意编造,误导许多渴望孩子成才的家长和教师,那便成了愚弄人的“经验游戏”,更不足信。

“教育不是万能的!”这句话在教育界也非常流行。如果教育是万能的,我们学校还需要设“政教处”、国家还需要公检法等机构吗?老教育家陈鹤琴提出这句名言是有特定的条件或环境的,至今我们也不能说它是错的,但如果我们把它拿来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恐怕不妥吧?!教育管理者拿来盲目使用,会使教育管理工作出现反科学性;教育实践者拿来使用,会影响教育效果。但愿方方面面的教育工作者都将理论和实践努力统一起来,尽量不要脱节。

教育学生不只是老师的责任

■ 茅卫东

前些时候看了《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深为李圣珍老师的教育事迹所感动,差一点就认同了这一教育观念。

现年53岁,从教近三十年的李圣珍老师已是桃李满天下,她的儿子王远,16岁即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20岁又以超群的成绩考入亚洲著名学府--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但让李圣珍老师名扬四方的是她近年来领养了50多名被他们的亲身父母视为“无可救药”的“问题孩子”。这些或是学习或是健康或是品德或是心理有障碍的孩子们,经李老师手把手的调教,少则数月,多则一年,全部“脱胎换骨”,由原来的被父母和老师评判为“在教育方面已经没有希望”的“教育弃儿”,变成了深受学校和家庭欢迎的位居全班前三名的“希望之星”。

李圣珍老师有20条“教育胜经”,第十六条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这里她指的还不是教师而是家长,但在一次谈话中,李老师也说过:“没有差的孩子,只有差的老师。”所以可以认为李圣珍老师也是同意“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观点的。

李老师的人性化教育实践是成功的,但我还是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那就是教育学生只是教师的责任吗?学生只是受到教师的影响吗?回答毫无疑问是否定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如果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一致,效果是很差的。李老师领养的50多个孩子都是家长承认失败后送到李老师家中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对孩子进行着错误教育却死不认错的家长呢,这些孩子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师的教育,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吗?学生除了受到家长的影响外,还会受到社会大环境大气候的影响,这些年流传一时的“7-1=0”或“7-2=0”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么说绝非要否定教师应当承担的教育教学责任,作为一个已不算是新手的老师,我也知道学生学不好,首先应该从教师身上找找原因,但是,真理向前多迈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我们决不应该认同和宣扬“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我的看法是,如果你是学校领导并欣赏这句话,那么不妨请你思考一下自己手下有没有不称职的老师,如果有,这是不是可以证明是你领导无能?如果你是普通老师也欣赏这句话,那么请你认真思考一下学生学不好就是因为老师教得不好吗?如果你回答“是”,那么我想对你说你太缺少教学常识了;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么你为何还认为这是真理呢?

这不是教育工作的尺度

■ 赵海鹏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云云,只是教育口号。口号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小时候就憧憬过“1980年一定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现在则经常在想怎样“少生快富奔小康”。口号的长处是简短、明白,易于传播;短处是容易偏于一端,不够全面。所以拿口号去宣传是可以的,以此作为工作的尺度却并不适宜。近年来教育受重视,教育科研成果丰富,许多教育理念需要传播,出现一些教育口号并不奇怪。尤其是领导同志,大会小会说上几句,不要说台下的听众佩服,他自己也会以为自己真的很懂教育呢。但是科学的教育理念可以提炼为教育口号,教育口号却很难完整、全面地表达一定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大可不必把教育口号当做教育“圣经”。

本期对话小档案

嘉宾

李镇西,成都石室中学语文教师

茅卫东,浙江绍兴柯桥中学语文教师

龚明俊,湖北襄樊学院附属高中教师

赵海鹏,齐齐哈尔大学教师

刘 静,成都第十四中学教师

主持人:马朝宏

编后语:关于这句话的讨论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也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参加讨论的大都是一些普通的一线老师,没有专家,也没有官员,其实老师之间的交流是最珍贵的。我们讨论的目的不是想得出什么结论,只是为了让老师对这句名言有更深刻的理解,让它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5.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篇五

文/李尚龙

写给开学的你。

大学和高中最大的区别,就是高中时老师手把手的教你,教你走每一步路,大学后,老师给你指一个方向,剩下的,你要自己走完。

人到了社会后,才发现没有任何人给你指明方向,世界很大,你要自给自足,每个人都要学会独自长大。

要知道:这世界上所有的高手,都有着超强的自学本领。很多重要的技能,也得靠自学,这些能力,老师不讲,你只能靠自己。

一、演讲和写作的能力

之前有人问过我,大学四年哪些能力是老师不教但你觉得最重要的?

我的答案从来没有变过:演讲和写作。

因为,这是能让你在短时间里最快提升影响力的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是一对多为基础,从自己出发,影响到更多人。

演讲能让人思路清晰,写作能让人变得智慧。

演讲不仅仅是口才,更是思路的表达;写作不仅仅是表述,更是思维的传递。

无论你以后做什么工作,想要做大,都会涉及到写作和演讲,好的演讲者让人舒服,好的文章也让人心旷神怡。

那么,该怎么练习呢?长话短说:

1、演讲和写作都是输出的过程,在此之前,你应该大量的阅读,广泛的涉猎

大学四年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虽然一无所有,但你有大把的时间去图书馆读书,不要问该读什么书,答案是什么都该读,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应该是立体的。这些一个人的阅读时间,能让你变成更好的自己。只有读的够多,看的够多,才能有货跟别人讲出去,得到别人的认可。

2、熟能生巧。

每一个演讲者都曾经遇到过上台前极度紧张的时刻,每个写作者都曾有过写着写着就跑偏的日子。能清楚的表达自己,并且在几千字里面都没有跑题,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你必须学会一个人每天都写点,或者,时常一个人对着墙,去讲一段话。更重要的是,加强每一个上台演讲的机会,毕竟,这种机会很难得。你可能会觉得,这不有病吗?谁会怎么做?我就是这么做的。

二、英语口语的能力

我们的英语教育一直是一个应试的过程,我当了老师后才知道,高考的英文竟然在很多地方是不考听力的,学生学着学着,就变成了哑巴英语。

只能比划,却听不懂,说不出。

上了大学后终于有了四六级考试听力,可这么多年,四六级考试竟然还把口语当成参考测试,搞得太多学生,学了这么多年英文,看见外国人依旧无法耀武扬威的开口,那这英文学的有什么用?还学了这么多年。

好在教委已经意识到了问题,这次四六级改革终于开始考口语了。

我们这一代人,许多都有着一个看世界的梦,大多数人都站在国际视角上,都活在网络平台中,这样的一代人,眼光一定是盯着世界的。

可惜的是,口语不好,怎么看世界?大多数学校的的英文课也就上到大二,课上能让你张口讲英语的机会,也屈指可数,所以,学好英语口语的任务就交给你自己了。

怎么去自学口语呢?

1、早读

不要小看早读,那些每天都早读的人,英语口语稳定提升都是次要的,每天的精神都有很大的改善;长期早读的人,口语一定不会差,每一天的时间也都长了许多。

2、跟读

你可以选择下载一部美剧一部英文电影,中英文字幕,然后一句句的跟读,一部电影、美剧看第一遍都是追剧情去了,你可能哭的要死,笑的一塌糊涂,早就忘了练习口语这么一回事,但只有看第二遍,而且不停的按暂停键跟读,才是提升口语最好的方式。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坚持。

3、多参加考试

四六级考完之后,你还可以去报考托业、托福、BEC、雅思等,考试不是目的,目的是当你决定考试时,是有短期目标的,人只有拥有短期目标时,才不会放弃前进的道路,考试是结果,提升英文才是目的。英语口语也是一样。

三、练习一项体育技能

上高中时,我们最喜欢的就是体育课,上大学后,逃的最多的也是体育课。

这是真的,我见过无数学生在体育课的时候找各种理由逃。

后来,我开始工作,明白了一个道理:所有人拼到最后,拼的全是体力。

所谓天赋、家庭背景、学校在市场经济下都不能迅速的区分两个人,无论一个人天赋多差、家庭背景多不好,教育多一般,只要有好的身体,磨都可以把对手磨死。

那你肯定会问了,既然身体这么重要,我毕业后再锻炼难道不行吗?

毕业后,往往朝九晚五已经耗费了自己最精华最有效率的时光,晚上回到家,不是想睡觉就是想看看电视就赶紧睡了,哪来运动的闲心。

好的身体,往往都是大学四年养成的。

他们都有自己固定喜欢的体育运动,并且每周都会有几天飞驰在操场上、健身房里,大汗淋漓的感觉,永远比床上更能让青春无悔。

四、领导力与交流能力

有一本书叫做《领导力的21法则》,作者约翰麦克斯韦儿,里面讲了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需要做到的21条,我看完后发现其实大可不必每条都遵守,因为理论知识再怎么清楚,也不如当一回领导来的直接。

学生会和社团我还是建议大家要参加的,不是为了名利,而是有这么一个平台,能锻炼自己的交流能力、领导能力。

在大学毕业后,你会发现同班、同宿舍同学的关系往往没有一个共同努力过的社团成员关系好。

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逻辑也是这个世界发展的样子:想要真正交上一个好朋友,就和他共同做一件事情吧,你们之间的合作、共谋和挫折,都会很快升华成友谊,变成彼此的连接与回忆。

而当一个人走进社会后,你会发现,交流能力、交朋友的能力以及领导力、合作能力,都能让你在一个公司里闪着光芒。

但多说两句:不要把学生会当成你发展势力、摆官腔、拉帮派的摇篮,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别让校园成为藏污纳垢的地方》,这里就不多说了。

也更不要参加许许多多的学生会、社团忘记了学习,这样更累更没用,要知道自己要什么,该退的时候,抓紧时间,别留恋,往前看。

五、抗击挫折的能力

老师只告诉了学生如何争得第一,却没有告诉他们遇到挫折之后该怎么办,只告诉了他们冠军重要,却没有人告诉你跌倒后如何处理伤口,摔倒后如何站起来。

而走入社会后,天之骄子们总会满满的迷茫:我在学校品学兼优,为什么走入社会却频频受挫?原因很简单,生活嘛,不如意的十有八九。

只是你长期在象牙塔,习惯了养尊处优,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挫折罢了。

所以,你要学会有一个好心态,当遇到麻烦,遇到失败和挫折时,你要做一些什么,思考一些什么,怎么解脱,怎么迎接下一次战斗。

我一般会仔细分析失败案例,然后想下次会怎么办,列出123,如果遇到心情不好时,我会去写字读书,难受的不行时,跑步、听音乐更是一个好选择。

无论如何,这个技能,应该是大学四年里,老师没有教,但对你来说,最重要的。

祝你们青春无悔,变成自己最好的模样。

★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 春节与除夕有区别吗

★ 老师不在场作文500字

★ 不尊重老师回家检讨书

★ 老师的座右铭有哪些

★ 有这么一位老师作文范文

★ 有这样一位老师作文

★ 老师与粉笔屑

★ 与老师顶撞检讨书

上一篇:介绍小树的作文200字左右下一篇:应县供电支公司上半年思想政治工作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