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多媒体教学整合案例---作业(精选11篇)
1.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多媒体教学整合案例---作业 篇一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案例片段描述:
片段一: 在呈现本课重点句型“Where is …?”及其回答
“It’s in / on / under…”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此句型形象深动地展现给学生:
T: Boys and girls, look at the screen,what is it? S: It’s a pencil.T: Where is my pencil? Help to answer: It’s in the desk.课件变化铅笔的位置,教师继续呈现本课重点:
T:Look, where is my pencil now? Help to answer: It’s on the desk.It’s under the desk.片段二: 在操练和巩固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捉迷藏”的游戏。
课件播放动画,本册书中的小松鼠Zip 是本段对话的中心人物。它不断地变换在森林里的位置,然后同学们和它一起捉迷藏,猜猜它在哪里。
(课件)Zip: Hello, boys and girls, I’m Zip.Can you guess where I am? 之后,画面变化,Zip 藏了起来。这时学生们开始猜测Zip的位置:
S1: It’s under the tree.S2: It’s in the house.S3: It’s on the chair.…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猜着Zip 的位置,而且都能运用英语的方位词来表达。课后反思:
在“片段一”中,教授英语方位词的表达比较困难,学生空间概念不强,如果没表达清楚,学生很容易混淆。此时,运用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呈现本课新知,学生很感兴趣,注意力很快就集中。根据画面的变化,学生很快理解了英语方位词的用法,轻松掌握了本课重点句型。
在“片段二”中,这是本课的操练和巩固环节。如果进行单一的师生操练或生生操练,学生已经提不起兴趣了。于是,此时我安排了一个表面是游戏,其实是一个操练和巩固的环节。游戏中的小动物是学生们感兴趣的小松鼠Zip, 它在课件的动画中和同学们打招呼,而且还不断变化自己的位置,让学生们来猜一猜它藏在哪里,并用英语表达出来。学生们看得不亦乐乎,说的也不亦乐乎,在欢快和轻松的气氛中又一次的操练和巩固了本课句型,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和水平在无形中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也使本堂课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这样集动、静、音、像、形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进行听说训练,能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文字、图像、声音信号将语言与实践相互融合起来,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局限,使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获取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以空前的速度迅猛发展,校园网的建立,互联网的连接,为教学提供了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在课前将所需资源整理成文件夹,或内部网站,也可在虚拟光驱上设置各种书面及听力自测题、语音、语法、阅读文章等辅导材料,让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咨询选择有关信息。教师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提供一些教育网址,引导学生从网络资源库中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从信息中获取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交流工具
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堂整合的辅助工具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个性和智能是有一定差异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智能特点,确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设置一些训练、对话、游戏、测试等教学软件,引导学生进行人机互动,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在解答中得到了辅导和帮助,部分学生实现了个别辅导及个别化学习的目标。这样做,克服了过去那种“教师满堂灌、学生跟着转”的弊病,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探究工具
探究是指探索研究,即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英语教学中要涉及到语言的自身规律和外国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历史文化等,这些东西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可根据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利用“加工工具”将所呈现的学习内容进行收集、加工、分析、处理,整理成多媒体、超文本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便于理解记忆的语言环境和语言交际情景的场面。在学生学习语言交际词语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交际活动的文化背景,把语言和形象联系起来,通过多种感官获取大量的信息知识等。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总结一些科学规律的方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动手操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办法,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重在过程。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设置问题,设置情景,并通过步步提示,让学生发现和掌握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可以说,英语学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是培养素质型和创造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将受到越来越多英语教师的钟爱,只要在整合过程注意妥善处理好上述几个问题,就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唐家庄中学
孙希宝
2.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多媒体教学整合案例---作业 篇二
职业教育物理学科教学向问题取向的创新型教学变革, 也是激发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在因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物理学的研究、物理学的课程设置、物理学教学的设计以及物理学的评价方法的影响极大, 而且正推动着物理学及物理学教学的改革, 促进了职业教育中的物理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今天, 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技术、新的环境发生变化。网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它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为学习者的自主性、研究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物理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亲合性, 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中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物理学课堂教学产生了很好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是一种集各种媒体于一身的计算机技术, 它不仅具有计算机的存贮容量大, 运算速度快等特点, 而且具有对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 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 制成的多媒体物理课件具有很多特色。
一、多媒体物理课件的特色
(一) 动画特色。
如我用多媒体软件演示超声诊断原理, 非常形象逼真, 学生很快就领悟了换能器 (探头) 知识, 对为什么有高频信号发生器和显示器, 一目了然。以前不用动画, 课堂上怎么讲学生也不理解换能器为什么能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机械能转化成电能, 用了多媒体学生很快就理解。显示器成像原理可以用慢动作, 这样学生就会理解超声诊断成像过程。
(二) 仿真特色。
超声诊断原理课件, 可以看到超声波运动, 可以看到在人体内遇到器官反射回来图, 学生好像看到超声波。得到了感官认识。
(三) 可控特色。
超声诊断原理课件还有很强的可控特色, 超声波运动过程中随时可以暂停, 让画面定格, 也可以随时继续运行。可以随时添加运动轨迹, 也能实时添加它的振动图像。这一切只要按一下画面上的按钮就可完成。
多媒体物理课件的特色决定了多媒体课件具有如下功能:演示功能、模拟功能、再现功能、交互功能、分析功能和探索功能。因此,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 可以改变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 在丰富学科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生认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用物理课件替代物理实验, 在实际的物
理教学过程中, 有的老师喜欢用多媒体课件替代物理实验。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许多重要的物理定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物理规律, 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概念和规律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果用课件模拟物理实验, 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仅仅学习了知识的表象, 缺乏真正的感知活动。甚至有的学生会觉得课件中模拟的实验现象和结果都是老师为了教学需要而设计的, 没有真实感, 缺乏可信性。这样实验就丧失了它应有的功能, 教学效果也不会很理想, 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灌输式”教学, 很多
的物理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来使用, 在教学活动中将信息技术简单地替代了板书, 停留在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整合的层次上。例如, 上课时通过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知识结构, 加快了教学节奏, 增加了教学容量。也有很多物理教师利用多媒体物理课件, 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 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 起到强化教学重点或帮助学生突破一些教学难点的作用。但是信息技术的参与并没有使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得到根本的改变, 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和落实, 整个教学过程还是“灌输式”的, 只是由“人灌”变成了“电灌”。
三、怎样进行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
进行物理教育观念的整合, 当前首先要改变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的观念, 而是要逐步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去建构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 以实现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 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应:1.注重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不单是激发兴趣, 还要有利于学习者自主的选择。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超文本结构中灵活跳转, 实现问题解决的多种途径;2.注重信息技术与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应当是被促进的, 而不应当受到控制与支配。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个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意见交流、模拟临床环境、辩论等形式, 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互动, 合作解决问题。利用网上BBS留言板、多功能聊天室、网络视频讨论等实时交互的网络工具进行交流, 通过这一过程实现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3.注重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探究紧密结合的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职业教育学生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获得, 物理实验是一个重要手段, 引入信息技术实验系统开发和拓展其应用的范围有其重要的价值, 建构主义认为, 只有学习者在亲身体验和经历的基础上, 才能真正实现意义的建构, 而信息技术实验系统不但为学习者提供这种体验和经历, 而且为学习者实现探究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多媒体教学整合案例---作业 篇三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高中政治课堂 整合 实践探索
1 问题的提出
由于不同的教学媒体有不同的优势和不同的适用性,也有局限性和相互间的互补性,因此适时适度地将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才能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目前,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论认识、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多种教学媒体素材的有效使用,都还有许多操作层面上的问题需要研究,要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使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做到操作性强、达到教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必须对多媒体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认真的实践研究,使课堂教学显示出系统的整体效益。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出现了两种可能带有极端性的结果,一是课堂上滥用多媒体,把多媒体的演示当成课堂“出彩”的主要措施,另一种是回避使用多媒体技术造成课堂效益的低下。这两种做法都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纠正。
2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避免片面追求使用多媒体技术,忽视了传统教学优点的做法。(2)解决忽视整合的目的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行为。(3)纠正片面强调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性,忽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4)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浓缩教材精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育人效果。
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提高了学生素质,发展了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扩展学生知识面,扩大学生视野,提升学生使用多媒体技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发展学生使用信息技获取知识的能力。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的政治教学队伍,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3)提升课堂效益,促进学校发展。通过研究,促进教师在多媒体技术使用方面的能力发展,强化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使用有效性的方面的意识,使参与研究的教师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明显提升,进而带动本学科乃至所有学科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有效性的研究。取得一定有影响的教学成果,对兄弟学校或同类教学实验起到启发和借鉴的作用。
4 具体实施
(1)开展理论学习和培训。我们采取校内外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开展业务培训,包括“案例的撰写”、“论文的撰写”、“课件制作”等,促使教师了解整合内涵、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方法,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必备条件,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师的课件制作、案例、论文写作能力。开展技术培训。达到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实行资源共享的目标。
(2)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加强多媒体技术在备课过程中的有效性设计研究,让课堂上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有效、高效。我们在集体备课中探讨整合理念,整合思路,整合问题,整合技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我们总结出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分层问题导学法,形成了模式流程:“核心备课人制定导学案—组长审核导学案并胶印—教师提前分发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要求自学质疑并完成预习内容—教师收取并批阅导学案—教师带着批阅导学案发现的问题参加集体备课—形成教案—教师根据共案二次备课—课堂教学”。教案一般采用纸质教案加课件,每位老师课后必须有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典型错误、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我们还通过课堂实录,通过视频案例,通过校本研究,将多媒体技术与高中政治课整合的有效性要义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将课题研究渗透在常规教学之中,使本课题研究行之有效。
(3)通过各种活动,推进教师对整合有效性的理解和认识。结合省市有关论文、案例、课件评比活动,我们组织政治组教师撰写案例、论文、制作课件,参加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的评比。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写作水平,也推动了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更深化了政治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与政治课整合有效性的理念,促进了政治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带动教师思考、探究改变学生学习方法,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研组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学观摩活动,推进全组教师积极投生多媒体技术与政治课教学整合有效性的体验,并促进全组教师积极参加到各种活动之中,提升了全体教师专业水平和多媒体技术使用水平。
(4)利用网络开展个性化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与高中政治课整合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变成现实。针对我校寄宿制特点,我们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校园网,针对自己的实际在课内外开展个性化的学习。
这一方法的使用和推广,扩大了学生的学习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5 研究成效分析
(1)形成多媒体技术与政治课整合的成果—分层问题导学法。这一教学法,以分层问题为课堂教学的起点,以解决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全过程,以问题解决的效度来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它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准则,以对学生的尊重为基础,以问题为纽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以教师课堂评价为动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对问题解决的自信和喜悦走出教室,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让他们更加轻松、主动地学习。在使用这一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要求集体备课设计的教案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要适时、适度、有效,大家要充分讨论,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政治课课堂效益,坚决避免盲目使用。
(2)完成了多媒体技术与政治课整合资源库建设。我们通过网络寻找、筛选、整合、教学资源,以常规教学课件为主,突出网络课件,资源库丰富多彩。同时,我们遵循资源库共享理念。我们规定,从高一到高三,所有课件都必须共享,避免人不在,课件丢失的现象。得到了政治课老师们的好评。
(3)探索出了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的途径。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政治教师队伍,提高了全组教师的教学水平。
(4)通过整合实践与反思,提高了本组教师“案例、论文撰写”等教科研水平,带动全校各学科探索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效性研究。经过实践,我们获得了许多感性认识,为我们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
(5)增强了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改变了这种状况: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过实践,我们也认识到只注意使用还是不够的,必须注意多媒体技术使用的度。同时,大家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政治课教学实现整合是必要的,更要实现有效结合。
(6)提高教师了多媒体技术素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育资源,可以迅速增加信息量、开拓视野,了解不断变化着的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这对于一个中学政治教师,无论是驾驭教材还是增长专业知识,都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在研究中,教师经常性地使用现代教学技术,也大大提升了教师的技术素质。
4.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多媒体教学整合案例---作业 篇四
四皓镇中心小学 赵亚荣
Lesson 1 What time is it?(第一课时)
案例片段描述:
片段一:在导入新课“clock”一环节时,四皓镇送教老师杨容荣同志用1---12这些数字组成了一个钟表模型,然后引导学生对本课功能句“What time is it?It’s„o’clock”进行问答练习。当黑板上出现了一块钟表时,孩子们一下子就被杨老师吸引住了,听课老师被杨老师精彩的表现折服。
片段二: 在操练和巩固环节,杨老师设计了一个“猜谜语”的游戏。杨老师自制了一个表示时间的电子钟表,翻动时分秒对应的卡片就会出现不同的时间,先指明一个学生猜,让其他学生判断正误,这个环节适合小孩子爱玩的特点。
片段三:杨老师在教学本课出现的新单词时,如“eight o’clock、Time、five fifty、twelve thirty”等单词时运用手中的卡片正面出现英文字母,反面出现中文,虽然她没有给孩子教中文,但孩子们通过卡片的闪现已经搞清楚了单词的意思。还有,杨老师在教单词发音时,她将卡片卷起来,出示重点的元音字母和字母组合,先让学生掌握主要读音,在过渡到整个单词发音。
课后反思:
在杨老师这堂课中,没有运用多媒体,音频,视频资料,就是普普通通的图片和卡片,但是这节课却色、香、味俱全,尤其是杨老师 的板书设计为她赢得了更高的人气指数。所以说,一位优秀的教师,并不是只有运用多媒体才能讲出一节高水平的课,只要用心、用智慧也能创造出更为精彩的课堂。
在“片段一”之前,杨老师和学生先进行了交流,然后问孩子们喜欢刘谦吗?因为孩子们喜欢魔术,用上公众人物刘谦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接着杨老师模仿刘谦变魔术变出了一块钟表,也就是“片段一”。此时,呈现本课新知,学生很感兴趣,注意力紧跟画面的变化,学生很快理解了时间的表示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课重点句型。
在“片段二”中,同学们进行猜时间的游戏。虽然开始时学生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配合老师做这个游戏,迅速进入状态,对于乡村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同时也发展了孩子的创新性思维。
在“片段三”中,杨老师运用图片进行单词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效解决了英语课堂中把英语当成汉语来教的陋习,而且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运用了“自然拼读法”的英语学习方法。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教学反思 篇五
马继东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平台,力图创造宽松的、自由讨论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探索在教师指导下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摘果子”,摆脱了教师的说教,使学生深受启发。
6.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多媒体教学整合案例---作业 篇六
践与思考
摘要 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本质是教学结构的改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如何评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老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我们试图从实践研究过程中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整合
[理论依据]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发送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间接促进信息技术的掌握,达到“又赢双利”的共建目的。
一、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整合课堂中对象:除了教师、学生外,还有大投影屏幕、电视屏幕、电脑屏幕、黑板等。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教师由原来的单纯主讲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组织者。教学的镜头多数是教师和学生平分秋色,甚至学生占据大部分成为主角(在基于网络资源的处主学习、网络环境的协商学习、角色扮演、综合活动课及Internet的远程合作学习中)。学生角色: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媒体由单纯的教师的演示工
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尤其要突出学生积极、主支地利用多媒体工具,利用网络资源校园资源库生动、活泼地学习过程。师生积极合作、发现探索、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传播、互相评价的热烈气氛和教学、学习过程。
比如: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某些枯燥的知识,缺乏实践机会与自身经验的亲历性,这就需要创设相关的环境、氛围,不仅会缩短教学和现实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使用这些知识与技能的机会,而且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学生触景生情从而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境性学习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迁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了信息技术掌握能力。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操作系统时,通过计算机设计几个情景:
(1)操作系统是人机交互中介(动画)(2)操作系统管理所有资源
(3)OS为其它软件提供统一的工作环境(4)多种OS的差异性
学生在这些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中边看边说,不仅了解了操作系统概念,而且知道它的作用,它的职权范围,以及其它一些相关术语的含义。基于情景的教学中,学生会很快联系起自身的学习经验,会很快理解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投入到学习中。那么这种情境的创设,是要由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的。同样网上的信息也要靠教师去精心的筛选,引导学生不去浏览不相关的资源,这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际上建构主义提倡的以学为主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二者并不矛盾,是统一的集合体,统一的具体就是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如何检验,靠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由于老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情境创设、信息资源包的提供,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等设计方面,所以,如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然体现得越充分。
二、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各有优势和不足,最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有机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此理论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注意的是,对于信息技术,不能仅看作是辅助老师“教”的演示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注意:不是在一节课中,你用了计算机机,用了CAI,用了多媒体或者上了网就叫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至多只能算作是浅层次的整合。很多时候,虽然计算机教师在网络教室上的,学生也多数时间在操作,可教师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说,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没有体现,这能说是一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吗? 在多媒体环境下,由于呈现了大量的信息,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学到不同的内容,对同一主题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包括师生的互相交流和沟通,研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创造性的组织和交流信息,共同探究完成一个主题。(1)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协作学习。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当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独立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如:在学习某些知识或应用课件过程中,自己只能找到书面的方法,或根本不会用,可以通过呼叫键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这样,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借助别人的帮助,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料完成了任务。
(2)小组间的协作学习。即小组和小组,小组和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在完成一项任务时,如:制作板报、海报,设计一个班级网站等。每个小组都有2-4人,大家共同完成一个主题(在每个组当中,其实也包含着个体与个体的合作学习,这样才能完成一个小组的任务)每个小组之间相互协调,把班级的网站建立得更加完美,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更多参与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和精神,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三、网络化的课堂评价体系
网络化的课堂评价,改变了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造成学习、评价、反馈、补救各环节的脱节。
(1)学生自评。此环节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作品后对自己作品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活动。学生自评时:一方面能及时地发现不足并修改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能主动地通过网络浏览其他人的作品,并将他人的优点结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们主动深入推敲自己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应用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2)学生互评。此环节中学生通过网络选择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把评价反馈给这位同学,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尽相同,在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造意识。实践证明,通过学生间的互评,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熟练应用程序,综合素养也得到提升。
(3)教师点评。学习练习完成后,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即时点评,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课堂评价中,教师往往受以往印象评价作品,所举例子仅限个别作品。通过网络,教师可以迅速地浏览所有学生的作品,及时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以及评价时所需要的多
种类型的典型范例,再借助网络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每一位学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从多个角度进行精彩有效的点评了!
四、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对老师的要求
1、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任何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声深刻变革。这需要有先进的理论做指导,这里之所以特别强调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是因为它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另外这种理论是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这种理论“天生”就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2、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以前的老师主要任务是给学生“浇水”,而现在,教师的任务不仅需要给学生浇灌适量的基础之“水”、知识之“水”,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发现哪里有“水”,如何去找“水”……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但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国内外的都有免费的,都可以采用“拿来主义”,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
(可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老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发展很快,“校校通”工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建设起了自己的校园网,里面有很丰富的资源,尤其是在教育的是量的扩展方面,网校将优秀师次的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递到不同的地区,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接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极大地缓解了地区差异所的教育差异。网络教育不仅要注意“量的扩展”,更应该追求“质的提高”,即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要充分发挥其它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3、要注意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能体现新型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很多,每位老师都应结合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的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类型是多样化的,但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最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两种教学模式就是“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信息时代,我们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摆脱书本与权威思维的禁锢师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
扬。我们必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新理论,要有破旧立新,敢于向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挑战的勇气和精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任重而道远!
初中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实
践与思考
7.《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 篇七
所用教材及版本:教科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课题:识字二1
基本问题:识字的目的是什么?
课时问题:汉字的三要素是什么?认识汉字有哪些方法?
内容问题:本课词语都和什么有关?大多数花名一般偏旁是什么?本课生字按结构可以分成哪几类?我们应该如何爱护花草?
课时概述:《识字二1》是“词串”识字, 文中四组排列整齐的词语都是花朵的名称, 连起来读, 合辙压韵, 朗朗上口, 节奏鲜明, 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感受语言的韵律美。教材编写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非常适合低年级进行识字教学。
关键词:识字花
课程标准:语文学科———《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中“识字写字”的教学要求:
识字教学中, 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语文学科———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第一学期《识字二1》的教学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熟识9个生字, 正确书写部分生字;敢于说出自已的记字方法, 使其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愿望;树立学生爱花、护花的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愿望;树立学生爱花、护花的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熟识9个生字, 正确书写部分生字。
能力目标:
信息素养:通过不同途径搜集各类资料的能力;初步具备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
综合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介绍自已或本组的识字方法, 自主识字) ;分工与合作的能力。 (组内成员之间的协作精神) ;
创新能力 (合理而又创造性地介绍自已的识字方法) 。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神奇大自然给予我们太多的恩赐, 百花园里各种美丽的花朵妆扮了缤纷的世界。今天, 老师想带领小朋友们一同到百花园去游玩, 想去吗?请欣赏百花园中色彩斑斓的花朵! (演示文稿)
师:同学们, 这些花美吗?你喜欢吗?看到这么美的花, 你想说点儿什么?是呀, 这么美的的花儿我们要保护它, 爱护它!这么美的花你想认识它们的名字吗? (板书:识字二1)
2合作探究识字方法
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师:那请同学们赶快翻开语文书的94页。这里有12种花的名字在列队欢迎我们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读不准的字要请拼音帮忙哦。同时比一比谁的读书姿势最标准 (生自由认读) 。
同桌合作识字:
师:同学们学得可真认真。老师很佩服你们。下面, 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互相合作读一读, 如果哪位小朋友不会的, 帮帮她 (他) ;读错了纠正她 (他) ;读好了, 鼓励她 (他) 。看看谁是最佳的合作伙伴。
个别认读:
师:刚才老师发现, 同学们学得都非常认真, 所以老师相信你们一定都有收获。谁来展示一下, 大声地读出这些花儿的名字。 (演示文稿)
大家看一看, 老师去掉了一些字, 剩下的这些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认识的生字, 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呢?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演示文稿)
师:我发现咱们班小朋友特别爱学习、会学习, 刚才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就用自己的方法学会了好多字。谁能告诉大家, 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交流识字方法)
3认真观察, 发现规律, 交流记字方法:
观察字形, 寻找规律
(1) 师:同学们, 看着这么多的生字, 我们可怎么区分哪?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它们的偏旁部首, 你有什么发现吗? (演示文稿) )
菊荷 (サ)
桂梅 (木)
师:大多数花名一般都有“サ”或“木”, 表示与植物或树木有关。
读一读!
(2) 小结:
师:小朋友们的眼睛真厉害。其实, 每个偏旁都有不同的含义。把字按偏旁进行分类, 也是记生字的一种好办法。老师根据偏旁的规律编了一首儿歌帮助大家记忆字形, 老师要把这首儿歌送给你们, 你们愿意接受吗?那就快来读一读吧! (演示文稿) )
梅花桂花杜鹃花, 木字偏旁都有它;荷菊茶花和葵花, 草头在上是一家;
4讲练结合, 指导书写。 (演示文稿)
师:小朋友们请看, 现在大屏幕上出现的生字是本节课要求写的生字, 老师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最喜欢帮助别人了, 能帮老师个忙吗?把这些字按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梅、桂、杜、仙
上下结构:荷、茶、合、季
独体字:兰
左右结构的字:我们先看左右结构的字, 你们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写? (预设确定“梅”字)
“梅”字。 (演示文稿)
我们就来观察这个“梅”字, 写它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预设:A应写得左窄右宽。
B木字作旁捺变点、字形窄长。
C“每”字中的“母”上面横短, 下面横长, 还要注意“每”的笔顺。
下面看老师写这个字。木字作旁捺要变点, 字形窄长。注意“每”的笔顺,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空, 撇、短横、竖折、横折钩、点、长横 (起笔低于横中线, 收笔在横中线上) 、点。同学们在下面练写2遍。师巡视后, 发现共性问题后进行指正, 生继续练写。
桂、剩下的3个字特点也是左窄右宽, 教师再强调:根据学生写字情况, “桂”字的右半部分是两个“土”, 不是一竖下来的, 4个横长短搭配要协调, 间距疏密要匀称。把“桂”字再写2遍。
生评字, 从字是否正确、端正, 结构安排是否合理, 书写笔画是否规范等方面评。
上下结构的字。
上下结构的字, 大家觉得哪个字不容易写? (预设确定“茶”字)
同学们, 仔细观察一下, 你们对于书写这个字有什么想法?
预设:A“茶”要写得上小下大。
B下面的竖钩要写在竖中线上。
C中间的“人”写得笔画要舒展一些。
师范写“茶”字后, 学生在下面练写2个。
在上下结构的字中, 还有一个上小下大的字, 是谁呢?———荷。
写这个字, 首笔要定好位, 横要写在上半格的中间位置, 下面“何”写得宽一些, “口”大部分占在左半格, “竖钩”要写得比单人旁的竖长一些。
你们能像老师这样写2个吗?看看能不能比老师写得好。
回归文本, 结束课程: (演示文稿)
师:下面, 请小朋友们坐端正, 端好课本, 谁愿意朗读课文, 再一次和这些美丽的花儿打个招呼?
齐读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在百花园中欣赏花, 认识花, 正是由于这些花的存在, 才给大自然增添了绚丽的风景, 同学们, 今天你们也是花, 你们是祖国的花朵, 于老师祝愿你们能识记更多的字, 学习更多的知识, 明天为祖国大花园增光添彩!
前需技能: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
印刷资料:字卡辅助材料: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 (音响、投影屏幕等)
网络资源:
http://www.xgmwz.com/asp/showart.asp?id=29 (西格木小学网站)
http://www.china-flower.com/ (中国花卉网)
http://top.chinabreed.comshowurl.asp?id=65 (花卉图片网)
其它:
有关花的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评价工具:
课后对本节课进行评价
按照《教师演示文稿评价量规》对教师的演示文稿进行评价。
小组成员按照《课堂活动表现评价量规》进行评价, 使小组成员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互相学习。
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课前预习资料, 提出教师参考意见。
在小组成员的分配上注意质的搭配。
课堂多提问, 鼓励多发言, 指导书写时教师多关注, 必要时进行个别指导。
高材生
在学习内容上提出新的要求。
能通过资料的收集认识更多的花卉, 并认识它们的名字。
在学习态度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识字方法产生思考, 能举一反三, 创造性使用多种识字方法, 自主识字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有进一步提升。
教育与信息技术实现真正的整合, 关键在于教师。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具备深厚的学科素养、道德积累、文化积累、思想积累、生活积累, 又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将是我不断努力的目标。
摘要: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恰到好处地为学科教学服务, 为师生的发展服务;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是教育现代化与科学化的一种标志;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项工作, 下面的课例是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种尝试。
8.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多媒体教学整合案例---作业 篇八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技术;思品学科课程整合;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345-01
课堂上,情景交融,授课教师妙语连珠,加上多种媒体出奇制胜,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增强。但多媒体手段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
一、误区
由于教育技术水平、认识水平、应用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误区。
1、照“本”宣科,忽视主体地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课堂只是将教师的讲解改为多媒体的演示,一些所谓的课件只是做了些“书本搬家”、“板书搬家”、“习题搬家”的工作。还有的教师把教学过程程式化,想方设法地将课堂的进程限制在课件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按我的“圈套”发展,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代替他们回答。更有甚者,把多媒体当做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强练习密度的“法宝”,多媒体成为他们固守应试教育阵地、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帮凶”,成为禁锢甚至扼杀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现代杀手”。
2、舍本求末,违背认知规律。
一些教师违背认知规律,淡化教材甚至脱离教材,一味炫耀电教手段的作用,只讲究视听冲击(图片、影视片段往往是课件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忽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一些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似乎不如此就显示不出“档次”,结果喧宾夺主,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还有一些课件为了体现多媒体海量信息的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地尽数罗列,结果是良莠不齐的信息令人头昏目眩。
3、流于形式,轻视教学目标。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的设计成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有的老师不注意教学目的,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没有实质内容。思品课的时效性常常导致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被牵扯进课件中,有的教师热衷于追求多媒体显示效果,不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结构,使学生对显示画面印象很深,但不能掌握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缺少一个“拎起来一条线,撒下去铺满地”的教学主旨,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4、盲目应用,无视教学效果。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有的教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就能显示教学能力,继而盲目使用,忽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无法明显增强。一些教师在需要使用多媒体手段时只是借用现存的课件,按照别人的设计讲课,教学过程捉襟见肘、受制于人,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对策
鉴于此,我们应积极采取对策,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加强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走出误区,提高效率。
1、发挥直观性优势,激发学习兴趣
一切学习活动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相伴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声、画同步,视、听结合,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增进学生的学习情感,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由于思品课教材中的大量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激起对思品课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要善于发挥多媒体教学“有声、有色”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他们的思维,升华他们的情感。
2、发挥动态性优势,突破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教学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影像、声音、图片的功能,能做到图文并茂、声形兼备,显示其辅助教学的非凡才能。再加上软件设计时,有多种不同的响应方式可供选择,所以它更能承担起教学信息传递的任务,在课堂上形成“教师—媒体—学生”的三元双向反馈。不仅有利于优化教育环境、提高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从而有效突破思品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要充分了解影像、声音、文字、图片等各种媒体的不同优势和作用,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最佳作用点,选择最能突破重点、难点的素材,组合成多媒体。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真正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3、发挥交互性优势,引发思维冲突
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也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行现场分析和答疑,以人机对话的方式灵活方便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并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4、发挥综合性优势,增强自学能力
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声、像等丰富的直观表现功能,多重刺激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心中强烈的真实的感受,使学生把具体的感知与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降低学习难度,使之更好地领会、理解和记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9.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教学整合 篇九
一、化学教学需要信息技术参与整合
1、关于整合
教育部陈自立部长在1999年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结合学科教学的特色,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整合,产生新的合力。整合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使教师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真正的工具;整合的核心:是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其目的:改变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的情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交互、动态、开放、自主、主动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多媒体化的认知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因此,要用信息技术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的系统,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
2、化学学科特点需要信息技术参与整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任何基础自然科学都有自己的支撑理论部分,教材中理论部分难免枯燥、生硬、抽象,学生学习困难大些;微观概念学生难以捉摸;研究物质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时,离不开实验。计算机多媒体可以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展现出来,在信息技术资源环境下创造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如理论部分中枯燥、生硬、抽象的内容可以变的有趣、生动、形象;学生无法想象太大的宏观世界和复杂的空间构型,跨越时空的事物,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把微观世界宏观表现出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科学科,实验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方法不可缺少的部分,实验中的认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不可缺少的部分。而现行条件和现行教材中有的实验现象不太明显;有的实验过程太快,有的实验过程又太慢;有的实验有毒,有的比较危险;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细致、完整的观察,不利于学生对实验的全面了解,将这类实验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解决实验室无法解决的问题。
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最佳场所之一。有条件的话许多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设计过程,有毒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为了巩固正确的实验步骤,可在计算机上模拟错误的操作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在学生实验习题中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自行设计操作步骤,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实验,然后再进入实验室,这样既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又可避免他们不成功的实验可能带来的危险,成功的实验又能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这种既安全又节约药品的模拟实验方法还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激发出创造灵感,培养创造能力。
二、整合方式及内容设想
整合这个名词虽然是在1999年才提出,但从大量教学实践可以看出,整合早已在广大教师的教学中留下了影子,产生了思索。目前我们认为整合的发展将有三种层次:第一种层面初级阶段是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制作课件,表现出知识的传输,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学习方式和形式都较封闭,是一种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教与学的活动模式;第二种层面中期阶段是利用网络环境,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新情景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将发生根本的变革,将信息技术资源环境下的学习变为开放型的学习,不仅能集中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类似研究性学习的模式;第三种层面高级阶段,网络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一体化,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将给教育带来高层次的革命,将更广泛的出现各式网络教育,让人们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从现阶段我们的教学条件来看,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比较成熟,在此之前我们也广泛的使用教学课件,因此,我们现在作的工作只能在原有使用的课件基础上不断完善,在第一种层面的基础上进行第二种层面的整合。介于整合目的是为了体现以学生学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因而在构建整合方式及内容时应遵循构建主义教育思想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过程。因此,整合的方式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学习活动模式构想如下:
1、不断完善更新课件,构建信息技术资源环境下新的学习活动模式 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强调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教师根据教材,找出只有用信息技术才能最佳表达教学效果的内容,然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去组织教学素材,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整合中利用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教学并不在乎方法工具是否美观,只要教学需要,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使用一种、几种、甚至几十种信息资源。教师的目标服从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方法服从因势利导,教师是使用信息技术的掌握控制者。每一节课有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目的明确,教师在组织教学素材时量不会太大,扩展面也不会太宽,教师能控制教学进度和局面,事先制好教学课件,学生在信息技术资源环境下得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积极参加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交给学生探索世界的方法,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2、利用网络环境,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新情景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新情景教学模式创造出开放的学习形式。现在化学教学内容早已不只是教材内容,而更多的是与自然社会环境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因而这种公民化学文化素养的教学内容只有在网络环境下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让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利用网络交互特点,可组织大量素材积件,在主题明确的前提下,让他学生自我读取现存局域网中的信息,学会从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得到有价值的信息,最后运用信息,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物质的用途、工业生产、环境问题时,可让学生先查找资料,制作软件交给教师,然后教师将自己和学生收集的有关资料发布于局域网中,上课时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收集,找出有用的资料进行处理,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3、利用网络知识,构建试题检测模式 此类模式主要针对客观问题,可预先设置大量题库,在程序中设定好随机取题系统,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题号的习题,练习的答案和结果马上能够反馈到老师的主控机上,老师就能够立刻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练习正确率的统计结果,并及时进行评讲和总结,初步做到了人机交互、及时反馈。
4、利用网络环境构建复习课模式
在高三和初中总复习时,我们将各部分知识进行梳理,投放模块,采用树状结构,体现出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对学生的各部分知识的掌握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我们计划投放专题知识信息资源,在网络教室实施人机交互,学生自我读取现存局域网中的信息,从中获取,全方位整理知识,处理信息,最后建立本专题知识结构网络,与构建的试题检测模式连接,通过对应练习,在运用中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巩固下来、灵活起来,实现知识的“全、联、活”。
当然要声明的是广大教师工作量大,时间紧,能力有限,不可能每个软件都自己制作。我们主张借鉴他人成果运用在自己的教学中,这样即可发挥资源共享,又可将教师从高深难的环境设计工作中解脱出来,多思考教学过程的设计,多思考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变革。
三、整合初期成果
1、教师培训工作落实,教师驾驭计算机的能力和应用软件的水平大大提高。教师培训是开展实验的基础,是提高实验水平的关键。①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最新科技知识,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新思想观念,树立现代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通过学习讨论,促进了我们教育观念的转变,使我们认识到现代教师不仅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渊博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育思想,还要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与学习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与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增添了我们探索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整合的信心。
②组织教师学习好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和软件知识,逐步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水平、软件的应用水平,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组织全组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系统的计算机培训,以学习计算机、实物投影仪、录放机等硬件的使用为主,要求能使用上述先进设备打开软(硬、光)盘资料,展示实物模型,播放视频录像。要求每位教师掌握几种常见应用软件的使用,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要求能准确输入文本,编制数据表格,制作简单的幻灯片;自己的资料必须自己进行打印;每位教师所交的论文一般都要求用打印稿、移动磁盘或E-mail;鼓励教师利用计算机来处理日常事务,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通过以上这些措施,使教师们深深感到学习计算机不再是一句空话,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工作;同时,教师也从中看到了计算机的优越性,增强了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热情,形成了良性循环。
③选择整合实验的工具平台——《课件大师》、《Hyper hem》、《Author ware》,要求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思想,设计和制作课件;经过全组教师的努力学习,我组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氛围,组上大多数教师会进行文字的编辑与处理,许多教师会利用《PowerPoint》、《课件大师》、《Hyper hem》、《Author ware》等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自己需要的辅助教学软件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计算机学习更新了教师们的观念,为深化学校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教师们也尝到了使用计算机的好处,工作时间一有空就来学习幻灯片制作、课件制作等,全组老师已经形成了争着学、抢着学的学习热潮。目前,教师主动运用已有课件,并和计算机教师一起参加设计工作。研究工作和计算机培训之间形成了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良性循环。
⑤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我们深深体会到制作的课件是集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艺术于一体的高度结合体,课件制作则是一项创造性的艰苦劳动。一方面创作课件促进教师对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有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精湛的教育艺术、丰富的教学经验帮助自己推出更多更好的优秀课件。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展课程整合实验
我校化学组课程整合的实验水平,伴随着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认识水平以及对计算机的应用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我组教师参加了计算机与软件制作学习,学习中我们觉得《课件大师》、《Hyper hem》、《Author ware》是一款功能强大操作简便的工具软件,能够为化学课程整合提供理想的技术平台。
我校化学组老师,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将初三到高三各年级的教材进行分析,找出了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和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的章节,并根据教学要求、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以及现有的硬软件的条件,将目前能够做到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多媒体软件的开发和移植。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前提是要写出课件的脚本,这和平时的备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脚本既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按照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和思维习惯以及现有的应用软件条件进行通盘考虑和编写,写好程序。写好的脚本初稿再经过年级组老师的评议和补充后进行课件的制作和开发。
①
典型新课课型整合
例如:初三年级的“分子式” 一节,分子式是一种化学用语教学系列,该课件使用了《PowerPoint》软件,但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间插入了由flash软件制做的动画,将枯燥的知识变为形象生动而风趣的漫画形式,使学生在笑声中学到应掌握的知识,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式的概念、写法、读法和意义的掌握,即提高了学生的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及学生的过手能力。
“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一节,实验室制气体方法的教学,包括原理探讨、装置确定、收集气体的方法,该课件使用《PowerPoint》平台,但其中含有视频动画以及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按照学生的思维顺序一步步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并联系了其它气体的知识,尽管本节内容多,信息量大,但由于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学生学习倍感轻松。
高一年级的“化学键” 一节,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原子、离子的运动;该课件应用《课件大师》作为平台,将微观运动宏观化,将化学键的成因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加深学生对化学键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高二年级的“化学反应速率” 应用《课件大师》作为平台,将视频录像、动画,文字图表结合起来形成从实验到理论的升华。“有机化学的分子结构”该课件用《Hyper hem》平台,展现出教材中所有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模型,并采用了人机交互,使学生对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有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有机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则大量使用了flash动画,将分子的微观反应过程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强学生对各类有机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
高三学习胶体时,用flash制作的课件帮助同学理解胶体的性质,将半透膜、滤纸形象的比喻作孔径不同的筛子,而三种分散系微粒做成直径不同的小球;通过小球在筛子中的运动情况,表现出胶体性质的本质。②复习课模式:高三年级的“氧化还原反应模块”、“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模块”等课件是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集中起来,应用《课件大师》作为平台,采用树状结构,形成的知识模块,体现出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对学生的各部分知识的掌握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③在全校的教学公开课、优质课、汇报课上进行展示和表演,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起着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示范的作用,并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全校老师的一致好评。
3、开发用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
在多媒体技术与教材整合的基础上,我校“理科整合课题组”的老师又开展了用计算机在局域网上进行教学交互的尝试。由研究组成员、物理组的李春老师利用Author ware开发的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制作了同时可供七十人使用的习题检测系统,每个同学可随机完成规定的题量,设置了七百个程序单元,在此模式下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填充不同素材用于课堂教学练习。此系统在我校计算机教室进行了试验,他将物理课中的浮力一节的内容在计算机房进行了一节实验性质的公开课,每个学生从计算机的屏幕上不但看到所讲解的内容用多媒体课件表现出来,而且能根据讲解内容马上进行知识的巩固练习。全班同时使用,用计算机从局域网中随机的直接调出有关浮力的习题进行练习,练习的答案和结果马上能够反馈到老师的主控机上,老师就能够马上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练习正确率的统计结果,并及时进行评讲和总结,初步做到了人机交互、及时反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进一步显示了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巨大优势。
10.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多媒体教学整合案例---作业 篇十
(2011、12、1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恰当、科学地使用多媒体,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培训中,在回答“如何有效地整合学科教学与多媒体技术?”这一问题中其中的一点是“恰当运用,双主和谐”。现就此谈一点学习体会。
(一)、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有效价值。
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出发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其目的在于解决那些用传统教法不易讲清楚、不易看明白、不易于学生理解的地方——教学重点或难点。通过动态显示,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思维。但运用多媒体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和手段,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佳教学效果的。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即使使用了再先进、再丰富的多媒体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二)、把握多媒体教学的合理节奏。
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已不再是单一的也不是最主要的信息源,而是合理地调动,组织各种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去发现信息、捕捉信息、最后把加工的信息融入到课件设计中。课件要适时地运用到该课教学时的内容,并紧跟教学节奏,应考虑到教学中该使用网络的哪些功能,它们应该在教学的哪个环节使用;以及调配网络资源信息库中哪些教学资源等问题。同时,理清教学思路,设计好教学流程,都应有事先安排,避免教学双方受制于教学网络。多媒体引入课堂后,学生的主体性变得更为突出,但不可由此而淡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善于控制教学节奏。教师只要了解各种媒介的
功能和教学特点等恰当地展示,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包含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良好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一个人的思维素质和所受的思维训练密切相关。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为学生创造可参与的环境,并开拓思维空间,增加思维的自由度,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探求,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做不仅较顺利地将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各方面能力,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多媒体的使用使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化为形象具体,但同时也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了限制,很容易处在一个缺乏抽象思维的教学空间,尤其那精美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以及被层层化解的毫无难度的难点,使学生不必进行艰苦的思考,就能轻而易举地“接受”知识,如果这样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反而会消弱学生的思维力与想象力。
(四)、使用多媒体教学优化师生情感交流。
无论计算机多么先进,课件设计多么巧妙,它们终究是冷冰冰的机器,无法代替充满感情的老师,故此,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好媒体出示的时机,切实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并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时间,不仅不能让学习者获得完整的知识结构,更造成师生间情感的缺失。因此,要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营造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多边交流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智慧才能得到开启和优化。
11.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多媒体教学整合案例---作业 篇十一
一、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能让多媒体功能全部展现出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能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如讲授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用大银幕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的相关片断。这样做,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凝重的历史情境,而且能轻而易举地让学生理解当时林则徐用海水、石灰来销烟的方法,较之传统教学法,效果更加到位。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教学难点,要实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取得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益,突破教学难点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难点。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比如: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戰争的尾声——日本和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战争全过程,仅仅让他们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选择所需了解的战争片段进行思考、研究,那么,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黄海战役、平壤战役、与日本签定不平等条约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同时,借助课件交互功能,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动态演示历史战争的具体过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过程”时,制作一个Flash课件。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按钮,战船就会沿着预先设计好的路线走下去,并且会在每一个重要战场闪烁和模拟爆炸声。这样,真实而动态的演示过程就能让学生很
容易掌握战争的具体过程,从而突破了难点。
三、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知识面
以往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如果想在课堂上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是很难的事情。自从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出现在历史课堂之后,这种现象得到了大大的改观,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在课堂上补充大量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用这些内容来充分论证课本上的观点和让学生根据该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课本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譬如,在讲到鸦片战争的背景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一段《晚清风云》的内容,让学生对当时的中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影片中的镜头归纳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因为影片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各方面都有描述。这样,学生能够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归纳出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发展情况,然后教师再结合课本进行讲解,学生接受知识就比较容易,还可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四、强化思维力度,提高记忆效果
心理学认为,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在这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它通过剪辑的电影电视画面与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它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例如讲述 “朝鲜战争”内容时可播放资料片《抗美援朝战争》,让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有关知识和概念。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在我们的记忆中,凭直觉得来的印象是特别巩固的,甚至对于抽象概念,也可轻易地巩固地揉在已往嵌入我们脑中的图册上。
五、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
历史教学的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来激发培养学生的情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其作用往往优于教师的口述。如讲“虎门销烟” 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让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
总之,信息技术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势已展露出端倪,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之与历史教学的整合,能更好地达到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使历史课堂充满灵动的光彩。
【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多媒体教学整合案例---作业】推荐阅读: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10-24
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09-29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课例----分数的初步认识范文07-02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例11-12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工作总结08-07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题阶段总结20011-17
初中物理课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09-03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切入点之探索论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