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黄金时代随笔(精选12篇)
1.我的黄金时代随笔 篇一
躺在床上,实在不想看那些枯燥的而又不得不看的理论书籍,顺手拿了本在床头摆放不下十天的莫言的《散文新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巧合的是随手一翻便翻到了21页的题目叫《回忆“黄金时代”》的文章。稍微翻看里面的内容原来是讲莫言在大学时的经历。他称在军艺学习的两年时间是“黄金时代”,同时,他也称他所在的那个时期也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并且是不可复得的。
我想大概是网络文学看多了,思想感情在经过速食的文字熏陶变得麻木,突然读起这样朴素得不能再朴素、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文章后,在心灵上总会有些触动,甚至可以说是感动。那样的环境,那样的人,那样单纯到懵懂的执着通通在经过岁月的洗涤后变成了丝丝的回忆。不知道该庆幸自己同莫言一样有着同样的大学经历,还是该感慨或者遗憾自己并没有真正领悟到大学生活的真谛,换句话说自己的大学都干了什么?甚至到了研究生阶段都干了些什么?是不是在一天又一天,明日复明日的宽慰中洗尽青涩的年华换取一张看似沉稳却憋不住躁动的热情。“时光在悄悄地溜走……”“你浪费的今日是昨天死去之人期盼的明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条一条的名人警句几乎每天在我的脑海里回响、回响,不过讽刺的是即使我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只是在面对那些必须要面对的事情时似乎是自己的本能再逼迫着自己必须要逃避。可恨、可悲。
我常常喜欢给这边跟我比较要好的同学讲自己在大学的经历,我将那些经历分成一个个的小故事,兴致来的时候,想起了什么就讲些什么。尽管不知道听的人是怎么想,但是我讲的时候倒是真的很开心。我突然发现原来大学期间还发生过那么多令人捧腹又令人心酸的故事。我想每一个人的大学生活都是自己生命中的“黄金时代”。拥有用不完的精力、躁动的青春以及那浇熄不灭的火苗。只是,很遗憾当置身于自以为冗长又枯燥恨不得赶紧逃离的那段时光之时,其实,时光已经将我遗弃。回忆其实不好,只有对目前生活不满意的人才会容易陷入回忆,只有不想改变现实的生活状态的人才会被回忆所累。因此,我不该回忆,我应该向前看,更关注现实。而看着身边的同学们一个又一个进入这真正的人生轨迹之时,在反观自己——方终于明白什么是“他人即是地狱”。万物有始有终而终又是始。
我今天的学习心得只有一句话——精神分裂者在正常社会是疯子,而在疯狂的社会则是正常人。人往往又总陷于俗世,当然有人将之称为“趋同效应”——大多数人的选择是正确的,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则是错误的。其实,这只能说少数人的经验少。重要的是自己的选择。说不准是我们选择了“黄金时代”还是“黄金时代”选择了我们。但面对生命中冲冲而过的“黄金时代”,我们是否应该再多开创几个属于自己的以及某个或者某几个时期的“黄金时代”呢?
2.我的黄金时代随笔 篇二
教育性, 除了其专业内容所决定以外, 更主要的是其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它总是站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一边, 以弘扬科学和民主为己任。
知识性, 则不仅仅表现为传道授业, 教书育人为基调, 它更突出的是说文道理, 谈今论古, 天南地北, 海阔天空, 显得很“杂”。但其“杂”又并非杂乱无章, 而是杂而不乱, 总是为一个中心服务。这样, 在所谓“杂”的形式下就给人许多知识, 给人很多趣味, 教人俱多智慧。
形象性, 要求随笔不仅可以借助现成的形象, 而且必须尽力勾勒出自己的典型形象以阐述事理。优秀的随笔不是抽象的理论说教, 而是将真理寓于形象之中, 或讲一个故事, 或引用一段历史, 或描绘一些生动的社会现象, 或打一个发人深省的比喻, 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来突出自己所说的对象, 使读者能从感情上唤起丰富的联想, 并潜移默化地从中获得明确的结论。
此外, 形象性还要求随笔作者直抒胸臆, 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品质, 爱憎分明的感情, 从而让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进而激发读者的情感。
随笔的表述方式是多样化的, 主要有随感、针砭、赞扬和论辩等。随感旨在对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给读者以强调、提醒、告诫、呼吁或提示, 以表达作者的一种观点、愿景、建议或预见, 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工作的健康开展。针砭, 作为一种批评或贬责, 要求切中时弊, 对某种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缺点错误, 不良作风给以及时揭露和批判, 并对症下药, 指明方向。赞扬, 以正面表彰先进人物、新事新风、新鲜经验, 倡导处于萌芽状态的新思想新精神, 从而由小见大, 有力地推动教育学改革。论辩, 指的是拚正是非, 论述事理, 着重从理论上、思想上、认识上给人以新的启示。
进行随笔的创作, 关键在于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抓准问题。所谓“准”是指所提出问题, 确实是教育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实际问题。
二要找准突破口。所谓突破口, 也就是角度。这种突破口最好是由小见大具有典型性的正反教育教学现象, 或具有萌芽性的新鲜事物, 或古今相承能生发出新意的历史典故, 或行业相通能转化成金的他山之石。
三要追求精炼。“文以意为主”, 精练的文章, 首先是主题精练。主题精练, 即指主题有独到新意, 旨远意深, 又指主题的单纯集中。意在笔先, 作者应先对所要论述的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 坚持舍弃“不必命之题, 不屑言之理”,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炼意”。当主题确定后, 还必须对论据进行梳理、剪裁。刘勰说:“裁则芜秽不生”, 强调了剪裁的重要。此外, 还要锤炼词语, 推敲字句, 讲求语言的精练和文采。精练和文采并不矛盾, 精练不是苟简, 而是精彩和练达。人们把随笔视成说理性散文, 就足以说明追求语言的艺术性在随笔写作中的重要意义。例如笔者在清华大学学习之时撰写的另一篇随笔性散文, 当属此类文章中的精品之作。
四要巧构波澜。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有了千回百折, 峰回路转, 才能藏奇储险, 引人入胜。因此, 写随笔必须注意章法, 力求尺水兴波, 连绵起伏, 千万不可搞直筒子结构, 一引典故, 二发议论, 三提号召;或者一树靶子, 二加批判, 三定调子。教育随笔要力求全文一波三叠, 一唱三叹, 让你一时“好向源头通曲水”, 一时又“再向天外看奇峰”。
笔者曾有感于初等数学研究者的不被人理解, 甚至遭人非难的社会现象, 写下了一篇《为孤独高傲的“初等数学研究”者高歌》的随笔文章, 作为例文附上。
为孤独高傲的“初等数学研究”者高歌
时下, 泡酒吧, 坐音乐厅, 打高尔夫成为了一种时尚。然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些活动虽然高雅, 但都是贵族的享受。当然也有大众化的娱乐, 比如玩麻将, 打扑克, 下围棋……, 人们也可以乐在其中。多人玩味的几人游戏难免会经常发生“三缺一”的尴尬, 于是有一个小小的群体, 玩起了清贫者可以负载、孤傲者可以独享的游戏———玩数学。
对数学教师和数学爱好者而言, 它既是游戏, 也是生活, 生活与游戏融为一体, “游戏人生”不再是人生的亵渎, 而是升华, 这也是数学爱好者独有的“艳福”。
初等数学研究者理当属于拥有享用“艳福”的使者。他们灵感的突发, 拓展了教学中的数学问题;他们高超的技艺挖掘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不等式;他们宽阔的视野延伸了多面体的凹凸性。他们乐于探究的精神, 创新了初等数学研究的新成果, 创建了折线理论。他们的成果虽然不能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提并论, 但他们也从来没有想到居庙堂之高, 与大师平分秋色、附庸风雅。
他们沉浸在数学的王国里, 做喜欢做的事。他们不像一个乐于玩扑克的人一样, 津津乐道于某一盘牌赢得痛快, 或耿耿于怀某一局牌输得惨烈, 从来也没有想去申报牌类运动的几级桂冠。他们企盼的是得代数之趣, 铸几何之魂。然而, 正是这一批得“闲云野鹤之趣, 魏晋雅士之情”的初等数学研究者们重提古老题材, 重探千年课题, 使一些古老的遗产得以保留使几千年来的数学文化得以继承。
初等数学的研究者们就像艺术的玩家一样, 钟情于一幅画, 一方印, 却在不经意中保住了一份历史, 弘扬了一种文化。正是他们对数学的痴情, 才使得被时代所覆盖的数学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 是他们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经典数学问题, 淡出教材, 精心研究, 换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他们不愧是数学文化遗产的保护神, 他们是传播数学文明的使者。
纵观高考数学命题的发展, 如2002年全国高考文科数学试题“用三角形纸片剪拼三棱锥和三棱柱模型”;而后又有2003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题“以计算机二进制为背景的组合数学”压轴题, 这些形式新颖的试题都超越课本, 超凡脱俗, 其背景来源无疑都是来自初等数学研究, 只有深谙其中奥秘的人们才有希望获得成功。怪不得经常有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概:“要想在指导高考中有所成就和建树, 不仅要懂得从课本中找联系, 从竞赛试题中找借鉴, 从高等数学中找启示, 同时还应该从初等数学的研究中寻找智慧, 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更是如此”。
初等数学研究, 本应是一个数学教师的基本素养, 却被一些人怠慢了。有人认为它是无用之物, 是故纸堆里的东西。甚至还有人在非难于它。对此, 一个真正的初等数学研究者, 大概是不会与之争辩的。他们信奉的是“走自已的路, 让别人去说吧”。他们之所以如此执着, 是因为他们还是教学研究的奠基者, 没有哪一项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成果不是建立在初等数学研究之上的。上个世纪80年代涌现的两位初等数学研究大师杨之、劳格先生, 他们博古通今, 综观现状, 揭示了初等数学的五大特征:初等、基础、综合、有较高的普通教育价值、与高等数学融通。
当今世界, 鱼龙混杂, 学术界亦是如此。有的人或嫖窃他人成果, 或伪造试验数据, 媒体常常会冒出这样不端的新闻。然而, 却很少有人在初等数学研究上造假, 这是因为用初等数学研究的成果很难交换到一些人所需要的荣誉和光环。这是初等数学研究的悲哀, 同时它也是初等数学研究之大幸。正因为如此, 才使初等数学研究始终保持着一份宁静, 坚守着一方净土。从而营造了“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奇文同品读, 疑义共诠释”的研究氛围。
2003年底, 我有幸在南京荣获了全国第六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 更有幸的是我聆听了著名的美籍华人数学家项武义先生和中科院院士谷超豪先生的学术讲座, 这两位令我高山仰止的大师, 一位以圆锥截线的来龙去脉为中心课题, 简明扼要地叙述一段由古希腊几何学到牛顿天体力学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传奇故事。而另一位则从数学的特点谈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他们的演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从初等数学问题引入, 博古通今, 贯通中西, 通俗易懂。时儿将一个几何题、一个代数变换, 把听众带入了中学时代“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的美好记忆中, 并将初等数学研究的情结溢于言表。于是我当时就在想, 初等数学中如果没有值得我们珍视的东西, 没有未被发现的规律, 那么, 怎么会激发大师用初等数学研究的方式来惠及后生呢?
一提起数学, 有的人犹如“谈虎色变”。然而, 在大师的眼中, 初等数学可以归结为“数”“形”两条主线。“数”即函数, “形”即几何。他们认为数列是函数的特例, 方程是函数值为零的特款, 不等式是函数值大小的比较……。而对于三角函数, 大师们更是技高一筹, 他们认为“三角函数就是单位圆上点的坐标, 三角函数所有性质的根源, 都来自圆的对称性”。如此精辟的论断, 引领后学在数学的领域里不断的探索。这一切都证明了希尔伯特关于“任何一门学科, 只要它能提供丰富的问题, 它就有生命力”的见解。由此可见, 初等数学不但有生命力, 而且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只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就可以摘取初等数学皇冠上的一颗颗明珠。
二十世纪80年代起, 初等数学研究方兴未艾, 硕果累累。杨世明先生发现全息现象, 汪江松教授与黄家礼老师联手甄别几何明珠, 特级教师杨学枝将不等式的若干方向不断推进, 熊曾润教授和王方汉老师洞析星形折线, 沈文选教授和冷岗松教授则把初等数学作为一门课程引进了大学课堂。他们都是我国初等数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是我所熟悉的雅士哲人, 正是因为他们那雅士般的闲趣和哲人般的智慧换来了今天初等数学研究的繁荣。
回眸上下几千年, 谁知数苑多少事。有谁会知道,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会成为组合数学的经典, “1+1”会成为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又有谁会知道, 幻方会由《易》演绎至今, 变得如此精妙绝伦, 博大精深。使她们流传下来的不是她们实用性, 而是她们的艺术性。如果我们的先贤都以“是否有用”作为标准来取舍的话, 那么, 这些美好的东西早就被历史所湮没。
初等数学自她们诞生的那一天起, 就与衣食住行无缘, 与功名利禄无涉。而吸引研究者的并不是这些身外之物, 而是数学问题的本身, 问题本身的魅力, 问题所指向的理性精神, 以及思考问题所产生的愉悦心情和探究问题所激发的生命活力。
“代数瑰宝, 几何明珠, 数苑奇芭”都是初等数学美好的别称。我们珍视初等数学, 即使在评价数学进展的《数学译林》中也开辟了一个属于初等数学研究的栏目“数学小品”, 将她称作“小品”, 大概表达了人们对她的一份珍爱。
3.我的教学随笔 篇三
我开创了亲身体验法。第一堂课,我设置开店的情景,卖几种他们感兴趣的电子产品,其中包括MP4、MP5和多个不同牌子的手机。他们赶紧跑来问价位和功能,还进行比较,其实这就是生活中的交易。趁此我说出不同的价格、不同的功能,并解释为什么存在不同:所消耗的时间才是商品卖得贵的根本原因。接下来我还告诉他们由于现在人们需要智能手机多,所以智能手机的价格要比普通手机贵,让他们明白消费者的需求是生产者的导向。还告诉他们一条生活窍门或生意经:要想省钱,就买反季节的货;要想赚钱就卖紧俏货,走不寻常的路。这堂课很快结束了,让我很轻松,也让学生体验了生活,做了主人,培养了他们的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
我运用了实例论证法。理科生理性思维较强,更讲究实用性,为此,我采用具有典型说服力的事例让他们知道这些理论知识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讲《经济生活》时,我读一封某学生就业后给我写的信,让他们知道毕业了的学生在“统一”集团产品营销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心得,告知他们销售方面必备的素质、资源和素材。这样让他们很轻易地知道自己学习经济生活知识的作用,启发他们的兴趣,从而让他们愿意听下去。
我最喜欢的唠嗑谈话法。很多人认为思想政治课乏味枯燥,如果从头到尾念着书本上的东西,没人会听。所以在讲课的方式上,我就坐在前面或坐在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话家常。在传授文化生活的知识时,与学生谈电视剧和电影,他们从日本影视,美国影视,韩剧,泰剧,印度影视,法国、英国、俄罗斯影视等来分析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并且因此引申到与他们有关的人文伦理、风土人情。他们谈自己生活的小镇,到小县城、到所属城市,再到外省,从语言、饮食、服饰、风俗礼仪等,探讨国人的不同文化,明确了分民族、分地区,也明确了这种个性文化带来的商业利益。自从采用这种方法后,对理科生上的课并不是那么索然无味,反而让我觉得跟他们拉近了距离,发挥了我自己独特的作用,他们还对我刮目相看。
只要我们掌握教材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心里,遵循教育的规律,不管是理科生的课还是文科生的课,我们都可以把政治课上得精彩有效。
4.天神时代的杂文随笔 篇四
在洪荒时代,天神与先民们同在。他们已无畏英雄的形象引领着蒙昧无知的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况,躲避灾害祸患,对抗毒虫猛兽,克服内心深处的莫名恐惧。他们悉心教导自己的亲人耕作畜牧,采药医疾,构建屋舍,制作器具。他们鼓励自己的部族走出小天地,探寻这个复杂的,丰饶的,奇妙异常而又危机四伏的大自然。他们启发我们的心智,感察着万事万物,得以创造出符号,文字。并在冰冷的岩壁上刻下我们内心的渴望与对造物虔诚的崇仰。至此,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生存场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敬畏与爱恋,以及我们的不屈与坚守:我们的至诚与真纯都被永永远远地保存了下来。如今,这些承载着往昔的点点滴滴为后世之人所触摸,所解读。并以此为根据,探究文明的源头;揭示先祖的荣光。
毋庸置疑,圣神们深爱着他所眷顾的‘爱子’,并为之不遗余力地付出。慈爱的天神们不求民众的回报,他们诚心诚意地希望我们逐步地成长、壮大,最终独立地应对风雨,开创出美好的未来,且始终保持一颗永恒不变的赤子之心。但可惜的是,当我们稍微有了些浅薄的见识,当我们稍微掌握了一些粗劣地制造技艺,就狂妄地认为自个远远超越这世上的其他生物,并想当然地将自己视作大自然的主宰。
从此,我们不在敬畏天地,我们的心中不在有神。打这一刻起,我们开始肆无忌惮地猎取,奴役能捕杀到的一切鸟兽。在私欲的驱使下,我们穷凶极恶地掳掠其他部族。为了掩饰自己的罪恶,我们将这种种劣迹归咎与神明的恩赐,并残忍地用抓获的俘虏举行惨绝人寰的祭祀活动。难道,神灵真的需要我们感怀吗?难道神明那么酷爱血食吗?我们为了抬高自己,故弄玄虚地做出把戏与所谓的天地沟通,而那些既得利益者为了稳固统治,树立权威,震慑部众,更是创造出许多骇人听闻的可怖刑罚。我们究竟何时偏离了正途?我们究竟何时变得狰狞丑恶?如今再说这些已然没有了意义,反正我们已然迈出了那一步,从此难以回头。想必大家都知道,神灵啊,明明和我们在一起,他们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但我们却因起了恶念违心地将之放逐与虚空。就因我们辜负了神的期望;就因我们甘愿受内心滋生出的邪妄驱使,所以失望至极的天神们就此退居深山。其实,并不是神灵们主动离去了,而是我们不愿受到所谓的‘制约与管束’而弃离了旧时家园。尽管神始终在殷切地呼唤着我们,可已然为贪欲俘获的我们却充耳不闻。远离了,淡忘了,背叛了,亦就此失去了!
回顾以往,我们在不断地开创进取,与此同时也在接连不断地制造灾祸。在历史的长河中,文明的进程不止一次被人为终断,并大幅度地倒退到封闭、狭隘、自私、冷漠、顽固、保守,极度现实,极度利己的可叹地步。野蛮与愚昧在某个时期疯狂地摧残着这世上的一切美好事物。善良与德行不复存在,实力与强权成了王者奉行的信条。你看,悲剧在一次次地上演;罪恶一次次地降临大地。那些祥和安泰的大好局面一次次被极其险恶地无情埋葬,而光明与希望则一次次远离我们。我在这里大声地质问一句,究竟是谁在粗暴践踏那些含苞待放的花朵?究竟是谁让那短暂的幸福时光成了甜蜜而又哀伤的刻骨回忆。想必没有谁能够回答上来。只是,当迷失了本性的我们为了名利而机械性地奔碌时,这结局就悄然临近了!
5.难忘的中学时代随笔 篇五
如果说,儿童时代是一块蛋糕,是美味甜蜜的,那么中学时代就可以称之为“巧克力”了,咬下去的时候是甜的,细细品味时总会尝出它内在的苦涩。——题记
夜深人静的夜晚,听着窗外下个不停的雨。雨点,拍打着窗户,滴滴嗒嗒。辗转反侧,翻看着几张不久前几位老同学自拍的照片,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二十五年前中学时代那段美好的时光。
二十五年前,缘份让我们相聚永善第二中学。教室里,留下了我们学习的身影;校园里的槐树下、杨杉树林里,缭绕着我们的闲聊私语;操场上,洒下了我们的汗水与笑声,见证着我们纯真的同学情谊。
那时候的我们虽然都不富裕,却过得无忧无虑,兴趣多多。节假日,要好的同学一道,要么跟着老师们步行去家访;要么邀约到同学家玩;要么邀约去爬山。记得我们曾跟着老师们去大兴河口一位同学家家访;寒假几位同学一起到茂林同学家玩耍。最让人记忆忧新的是,爬巍巍五莲峰了。五莲峰,是永善县八景之首,位于莲峰镇集镇东面,是市级自然保护区。作为莲峰镇的标志性景观,它见证了莲峰这个百年古镇的发展历程。记得当天五莲峰顶还有许多积雪,十几位同学顺着第一与第二高峰中间深沟往上爬,深沟里布满了荆棘,同学们互相帮助,你拉我我拉你,艰难地爬上了山顶。站在高高的山顶上跳望远方,全镇风貌心收眼底。同学们高呼:五莲奇峰,我来了。山峰的后面,放牧着一群群的羊和牛。同学们在上面与羊群共舞,与牛群喜戏,打着雪仗,滚着雪人……
那个时候的学生生活简单而又充实。读书的同时,要干好多劳动。学生食堂吃的菜都是学生们自己种的,学校的劳动课都是真正的干劳动,挖地、种菜、种树,挖沟、坪操场、砌围墙等,都是学生自己动手。每年冬季来临之前,为了防寒,学校都会组织一次进山砍柴活动,由各班老师带着同学们到十几公里外的老林去砍柴。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老师带着大家将柴拉回学校,各班教室的后面,都有堆得像小山样的柴禾。“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同学们看着像小山一样的柴,虽然觉得很累,却又感到满足。到了最冷的时候,这些木柴干的差不多了,将它劈成小块,就可以烧火取暖了。
时光流转,世事变迁,一晃二十五年。当岁月在我们脸上留下印迹,当时光开始霜白我们的鬓发,你是否还能记起那些曾经美好的时光?!二十五年,也许都已经习惯了各自的生活模式,有的.上班下班,有的当起了老板,有的……不屑于车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也许都已经习惯了呆在自己的平方,逛着虚拟的网络世界;也许有的习惯了城市的霓虹,灯红酒绿的迷醉……但是,在我们内心的深处,在那拂去尘世繁华的地方,你的心里是否还留有一片净土,种着校门前树林中的白菜?是否还记得学校旁边山沟里的流水,浇灌着我们曾经追逐过的青青草地?在一个人静静的角落,你是否还怀念
时光匆匆从指尖流过,你还会想起当年的人和事么?二十五年,我们虽天各一方,但共享一轮明月。我们的友谊永远是一份剪不断的情缘,一种抹不去的记忆。二十五年的风雨,二十五年的打拼,二十五年的共进,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我们更加珍惜友情,更加彼此思恋!
趁我们的青春还没走得太远,趁我们的身体还不那么笨拙,让我们多几次齐聚,追忆我们曾经的欢笑,曾经的懵懂岁月,曾经的青春年少?
回首往事,仿佛就在昨天。简陋的教室,装载着我们的孜孜不倦。拥挤的宿舍,洋溢着我们的欢声笑语。晨光初露时,操场上晃动着我们跑步或苦读的身影。夕阳西下时,操场外留下了我们聊天嬉戏的脚步。
将二十五年里的一幕幕再次回放,有多少难忘的情景还栩栩如生:校园的上空,同学们的歌声还在回荡:“再过二十五年,我们来相会……”同窗之情,如同一杯陈年佳酿,愈久愈纯愈浓。
二十五年的岁月,苍老了我们的容颜,冲淡了我们的人生坎坷,却浓郁了我们的从容平淡。今后的日子,我们真的该找点闲暇,经常聚聚,听听久违的声音,看看久违的面孔,重拾往日的欢笑,回味一下当年的天真和幼稚、纯洁和向往,共话二十五年的思念与期盼。
6.当今网络左右的时代随笔文章 篇六
晒的美食,美食就是长得很美丽的却只能看不能吃的食物。朋友们聚餐,专门挑风情万种的餐厅,点风情万种的菜色,上菜时先拍几张风情万种的照片,然后晒出来。
晒的电影票,电影票就是一张通往影厅的纸,上面写着《小时代》、《后会无期》的字样。朋友们聚会,在看电影之前总会先给那张纸拍张照片,配上意淫的表情,然后晒出来。
晒的汽车票、火车票、飞机票,票就是你从一个地方通往另一个地方的凭借。朋友们出行,在离开之前,自己又赋予了它们一种神秘的意义,仿佛这次的出行会造就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晒的婚纱照,这是近几年开始映入眼帘的风景,小伙伴都进入了成家立业的年龄段,那么我是不是也该选个良成吉日,随便找个男丁,去领证,今天去领?
晒的啤酒堆,啤酒堆就是一列排列整齐的酒精,洋溢着彩色的光。朋友们聚会,选择居多的是KTV,随着动感的灯光在身边晃荡,估计是又要进入一个醉生梦死的夜晚了吧。
当今网络左右的时代随笔文章
还有无病呻吟型,自言自语型,照搬照抄型,分享达人型,游戏高手型。
各个社交软件的存在,营造了一波又一波精神病人,他们习以为常的爆着自己的生活,等着被点赞,而现如今只要通过一个手机就能看到的琳琅满目的花花世界的我们,审美疲劳后,谁还会给你赞。
好友越来越多的现在,少有频繁联系的,却多有频繁刷动态的。
你们看着我的生活,我羡慕着你们的生活。
你们会不会好奇我变成了什么样,我只是无奈你们的精神世界怎么都是一样空洞。让网络左右的时代,渐渐成就了一波与世无争的人,他们简单而单纯,他们不需要秀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们孤独但不孤傲,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不需要别人来涉足。
我想成为他们。
我在努力变成简单的人。
都说习惯会败给年龄,到我们再长大一点的时候,会不会完全退出这个习以为常的网络共享时代了呢。
7.我的黄金时代随笔 篇七
在不久的将来,这种能发光的细菌灯不仅能照亮我们回家的路,还能让我们感受到萤火虫时代的浪漫。
发光的细菌胃口很特别
说起这细菌灯啊,还真的和萤火虫有点联系呢。研制细菌灯的荷兰研究人员吉尔夫·赫尔登,从小就喜欢萤火虫,但是在都市中生活多年之后,他忽然发现自己很多年已经没有看到萤火虫了。在都市中培育萤火虫,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于是,他决定研制一种像萤火虫那样发光的灯具。他在阅读了多篇文献后发现,一些细菌可以发出像萤火虫那样的绿色荧光。
吉尔夫开始在实验室里培育这种荧光细菌,试图找到它们最爱吃的食物,最终发现它们在甲烷气体中发光效率最高。所谓甲烷气体,就是我们熟知的沼气,它是甲烷细菌分解有机物的产物。荧光细菌在吸入甲烷之后,可把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吉尔夫认为这些荧光细菌符合低碳时代的需求,因为它们吞食气体的过程不用消耗额外的能源,反倒可以净化环境。因为甲烷气体可以用剩饭、剩菜、果皮、烂菜叶等厨余垃圾来生成。其实,甲烷本身也是一种能源,燃烧甲烷可以用来发电,然后点亮电灯。既然目的是照明,吉尔夫为什么不用甲院来发电,而是用甲烷来喂养荧光细菌呢?吉尔夫表示,除了满足自己的浪漫需求外,荧光细菌可直接把甲烷转化为光能,省略了发电这个中间过程,就可减少电流在生产和输送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损耗。
细菌灯更加节能环保
另外,与现有的各种电灯相比,细菌灯的能量转化效率更高,这和发光是否同时发热有关系。目前绝大多数的灯都有一部分电能会浪费在发热上,白炽灯会大量发热,节能灯会少量发热。而细菌发出的荧光是冷光,它们在发光的过程中是一点不发热的,所以没有产生额外的能量损耗。正因为生物发光能效高,除了培育发光细菌外,一些研究人员还在想办法把萤火虫的荧光基因转移到植物体内,希望培育出能在夜晚发出荧光的植物。
细菌灯只发出绿色荧光,不会产生刺激人体神经系统和生物钟的红光、蓝光和紫外光,更加有益于人体健康。如果在床前点亮一盏细菌灯,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起夜,还可以让我们尽快入眠。绿色荧光十分柔和,看上去一点也不刺眼,而且照亮范围较小。因此,如果把细菌灯用于街道、广场等公共场所的照明,不但可以营造浪漫和谐的气氛,还可以大大减少光污染。
细菌的未来之路
目前,吉尔夫已经设计出一套家用细菌灯照明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厨余垃圾回收装置、甲烷生成罐、甲烷管道和细菌灯。细菌十分微小,肉眼难以分辨,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所以单个细菌发出的光也是十分微弱的,微弱到在黑暗中也难以看到。因此,吉尔夫制造的细菌灯体积都很大,往往是由多个玻璃容器组合起来的,每个容器中都有数百万个荧光细菌。不过,如果组合得当,这样的“巨型灯”也可以成为家居装饰品。
如果要把这种照明系统推广到城镇,则需要在现有的公共电网基础上增加甲院输送网。不过,在一些缺电的偏僻地区和一些公共场所,可以先尝试这种独特的照明方式。
8.《说说我的心里话》教学随笔 篇八
读过范文之后,我说:“谁能把你的心里话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举手的寥寥无几,我不禁汗然。继续启发引导:“说说你心里最想对别人说什么,可以给老师提什么建议,如果你敢于说出来,老师一定会采纳。同学们也都会敬佩你的勇敢。比如我们的家庭作业啦,还有课堂提问啦,方方面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看看谁是勇敢的孩子。”
嘿,真见效!十几只小手举了起来。我叫到了李同学。平时他一着急,说起话来就有些结巴,我要替他抓住这个训练语言表达的机会。也许这是他蓄积心中已久的话,他竟然说得非常流利。他的建议是让我少留早自习作业,因为他总是写不完,只好利用下课的时间去写。每当看着同学们自由地玩,他的心里急得不行,这时写的东西也记不住。我及时替他把说的几点理由板书在黑板上,并表扬了他。看着他喜滋滋地坐下,再看看教室内一下子如雨后春笋般举起的小手,我心中暗喜,想说的多了,话匣子打开了。这才是自由表达的氛围!
接下来的建议可以说是有些雷同,除了班干部李同学提议在班级多养点花,其他同学竟都是给老师提建议,都是希望少留点家庭作业。不过,我相信,这是他们的真心话,也未尝不可。但我又及时引导他们拓展思路。“你还有什么心里话想对爸爸、妈妈、好朋友说呢?”这时,孩子们开始思索着,江同学晃着个小脑袋笑嘻嘻地说:“老师,我想把心里话对刘同学说,但又不想让他听见。”我一看,动笔的时机到了,我开始训练让学生去写。这时,我发现小宋同学一直在那拄着笔,本上只写了一行字,还半遮半掩地不让我看。我大致扫了一眼,原来她也是写“少留作业”,但这并不是她内心中最想对老师说的话,所以下笔无言了。我俯下身子说:“老师希望你对姥姥说点心里话。因为老师知道你这么长时间没见到姥姥了,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姥姥说,快点把它写下来吧。”没想到,小名扬竟流下泪来,看来是触及了真情,没多一会儿,她就动起笔来。表达作业交上来的时候,我看到了更多天真的童心。宋同学足足写了一整页,而且字字句句都是那么感人肺腑。
9.我的随笔我的生活 篇九
也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到了那边就像到了家一样.从来都没有感觉那边对我有那么重要过,我居然对那边的人有了那么大的依赖.时间或许真的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一个人.也是啊,它是我出来呆了一年多并让我成长的地方哦.或许我真的不适合这里.我喜欢那里的自在,那里的简单,快乐,还有单纯.可是我身体里总会有一股想要挑战的血液在涌动.为什么人总会那么矛盾呢?这次的离开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朋友.
或许昨日的刻骨铭心也将变为今日的云淡风清.时间教我成长,教我快乐地面对生活,教我淡忘……生命中总有许多地快乐与感伤,重要的是你要如何去面对,我相信我的生活将会很精彩……有人说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我想说不完全是,我善感,但我并多愁……生命中总有一个人让你难以忘记,或许正是这个在你生命中留下印记的人教会你成长.面对失去我会常安慰我自己,其实你没有失去,你只是回到了你原来的位置
昨天晚上莫名奇妙地就有很多朋友打电话过来关心我的情况,问我有什么事?顿时有点觉得一头雾水。原来是有人在乱发信息,更可怕的是还有朋友打电话跟我说她还让我朋友帮忙充值,现社会竟有这等低素质之人,头大!过份!本人的密码现在已换,希望各位朋友千万不要上当受骗,让你们担心了。谢谢!
10.我的黄金时代随笔 篇十
不想长大,就是不想长大,童年是那样的吸引人,虽然我已走过。我站在那片有我童年记忆的田野,我俯身去摘那一棵棵幼小的田艾,我仰望田野上空蔚蓝的天,可是脑海中那些美丽的图片还是无法重组,即使我站在这片田野,我还是无法重温童年,只能用那些凌乱的图片去寻找童年;我再次来到我长大的地方——九栋,我的手不自禁地触摸那堵小时侯经常被我们涂鸦的墙,我的脚再次踏向那一级级已破损的楼梯,我再次攀上那个我们一起走过的阳台,可是我还是无法再感受到以前的那种温馨,即使我站在九栋里,我还是只能落寞的看着那一条条走廊,我只能用力去回忆,回忆那段快乐的童年。
和我一起走过童年时代的伙伴,和我一起在田野里欢畅的`伙伴,和我一起在九栋生活了十几个春秋的伙伴,你们还记得那些日子吗?你们是否还会想念那些日子?童年是我迄今为止最快乐的日子,我无法忘却那十几个春秋的日子,我也不想忘记,因为我相信“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不想成为背叛者,也不愿做背叛者,更因为那是一段快乐的日子。
大方倪,我们应该是九栋里最姐妹的朋友了吧!我比你小一岁,但我在妈妈的肚子里就认识你了吧!呵呵!我还在肚子里的时候,你是不是就在想我这个人啊!我们虽然是最铁的姐妹,可是我们也是经常吵架,甚至有时还吵到说再也不做朋友了,呵呵,现在想在来,觉得挺有意思的,刚刚才吵架,没一会儿又和好如初,好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当然我们也曾一起搞怪,一起做一些幼稚的事,一起偷偷的用“私房钱”买零食,一起在晚上撕纸屑当雪花撒下楼,一起在晚上拌鬼吓人,一起在晚上因被人吓而大叫,芳,我们还会象以前一样继续走下去吗?会吧!
老波谷,再这样喊你,可以吧!!!今年是了,我们已经一起走过了十七个春秋。你象芳一样比我大,你是我的朋友,但你又象我的哥哥。我们也会象芳一样继续走下去吧,继续把我们的人生排满吧!童年时,我不是和芳玩,就是和你混在一起,和你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快高考了,要加油哦!家乡的我会默默地为你加油,会象以前一样帮你打气!
11.我的黄金时代随笔 篇十一
多年以来,许鞍华的形象一直是留着短发,一身中性打扮,看起来绝非那种美丽温柔的女人。年逾六旬,她依然孑然一身。对外界,她极少暴露自己的内心,不喜张扬,不言孤独;在电影世界里,她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一点一滴渗透到人物角色中,用真挚的情怀坚守着内心最初的梦想——
不忘初心,人生原是很简单
1947年,许鞍华出生在辽宁鞍山,刚满两个月时,因战乱举家南下。幼年时先被安顿在澳门,后来迁居香港。当时父亲在香港一家洋行工作,许鞍华与祖父母和母亲一起生活。
然而,小时候的许鞍华一直觉得母亲很怪。那时候,沉默寡言的母亲几乎像个“哑巴”。她不会说正宗的粤语,也不太认识中文字,许鞍华以为她没怎么念过书。因为母亲的“怪异”,许鞍华小时候并不愿意和母亲亲近,直到十五六岁时,她才知道母亲原来是日本人。原来,在抗日战争结束后,祖父母为了免受亲戚朋友的歧视,只能说媳妇儿是东北人。因为时局动荡,母亲也委屈地接受了这一决定,隐瞒身份生活了很多年。复杂的大家庭、特殊的母女关系让童年的许鞍华过早地见识了人间悲欢。
5岁那年,许鞍华第一次被家人带进电影院,至今她仍然清楚地记得那部电影名为《家教》,是一部粤语片。大约七八岁时,她第一次接触到外国电影。“跟我的姑妈去看的,是在北角的‘都城戏院’,我坐在姑妈的腿上,当时知道是个男女爱情故事,对影片里诡秘的气氛印象很深,有一两句台词似乎也记得。”
每周都看一部电影成为许鞍华童年时代最快乐的记忆。碰到自己喜欢的电影,许鞍华就一遍遍地反复看,不厌其烦。“《阿拉伯的劳伦斯》我前后看过十三遍;黑泽明的《七武士》、《用心棒》、《穿心剑》都看过多遍;侯孝贤的《童年往事》也看了有十遍;安哲洛普罗斯的《永恒的一天》,有人觉得很闷,我也看了好几遍……现在想来,之所以喜欢电影,可能有些像今天的小孩看漫画,完全是与现实不同的另外一个世界。”
在香港大学英文系读书时,许鞍华是个活跃分子,她在学生剧团管道具还在话剧里跑龙套,当同学们还只是老老实实用美术字印宣传单时,她已開始将俊男美女的图片打碎来拼贴自己设计的海报。她最早戴隐形眼镜,不穿流行的紧身短裙,学校兴起嬉皮风,人人都奇装异服,她却穿上扎染的印度式长衫。那时,她和同学谈到遥远的将来,很担心六十岁时的穿衣问题,想到不能穿牛仔裤和球鞋觉得很是郁闷。如今,六十多岁的许鞍华仍穿着牛仔裤和球鞋,她笑道:“人生原是很简单的啊!你想怎样就可以怎样!”
从香港大学毕业后,许鞍华前往英国伦敦国际电影学院进修。这期间,一个朋友介绍她认识了导演胡金铨,因为他想请个懂英文的助理,许鞍华就去了,成了他的英文助理。她主要是帮他起草文书,以及做些端茶倒水的杂事。
1975年,胡金铨的武侠片《侠女》获得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当时许鞍华正面临工作的选择,她不甘心一直做端茶倒水的“书童”,就在父亲的建议下进入香港无线,当了电视台编导,从此开始了拍摄纪录片和电影的职业生涯。
1979年,许鞍华拍摄了她的第一部电影《疯劫》,获得第17届金马奖最佳剧情奖,这使得刚刚投身大银幕的许鞍华一鸣惊人。她的第二部讲述越南难民故事的电影《投奔怒海》,获得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等5个奖项,并取得1547万的票房成绩。此后,许鞍华拍摄了《女人四十》《桃姐》等多部电影,获奖无数,同徐克并列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
做喜欢的事,坚持做自己
从影三十多年来,许鞍华导演、参与拍摄的电影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人文主义的悲悯自始至终贯穿在她的电影中。她更愿意把镜头对准烟火人间,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与抗争。即使像《黄金时代》这种拍摄大时代的流转,也更愿意聚焦于平实而具体的人与事,鲜明地保留着自己的文艺气质和导演个性。
作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女导演,许鞍华依然像个性格天真的孩子一般,不懂策划,不擅长商业炒作,至今也没能像大多数导演那样,带出自己的专门班底。因为不太会说话,就算是为电影做宣传,许鞍华说的话也简单、直接,有时候被问多了不想回答的问题,甚至还会直接“开溜”,让人不敢相信她真的是位见惯了大场面的名导。
在商业片至上的时代,许鞍华的电影文艺气息浓厚,不够“商业”,虽然获奖无数,但在观众眼里却不“讨巧”,而且她的很多电影发行都在香港,没有国外市场,如果不开拓内地市场,香港票房很不稳定,所以坚持拍下去非常难,以至于每拍一部戏还是很难找投资,几乎每部戏都处处碰壁,甚至一些电影苦于找不到投资,只能夭折。很多时候,许鞍华都是自己亲自去找投资,因为很难找到一个制作人对她想象的东西有同感。
为了拍《千言万语》那部电影,许鞍华光找投资就找了七八年,几乎能找到的人都找了。因为不太懂得怎么去说服老板,许鞍华习惯了被拒绝,即便他们一次又一次告诉她“不拍”,她也从不气馁。
有一次,刘德华和许鞍华一起接受采访,忍不住向媒体感叹:“真不愿再见到这么好的导演要如此辛苦地去找钱,才能拍成一部电影。”
许鞍华却有着一如既往的平和与坚持,她微笑着说道:“其实还好了,我只希望自己的电影都能有一个奖项提名,但不是给自己,而是给演员,要不然下一部戏不好找人了!”
其实,也有人拿着大制作剧本与雄厚的资金找许鞍华拍戏,得到的却是婉拒。她说:“那不是我想拍的戏。”即使一生都居于香港这个快节奏的都市,许鞍华仍然抗拒流水线的操作方式,将每一分钱都花得细致,注重电影品质。
关于拍电影,许鞍华十分欣赏的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有一段对电影工作者的经典阐述,“拍电影意味着每天早上六时起床,在寒冷、下雨和背着沉重的灯光下工作,这是一项令人精神崩溃的事业。”
而这样的工作,许鞍华已经坚持做了三十多年。
20岁时,许鞍华就想拍一部萧红的电影,但那时“没钱”。40多年过去,她终于等来了投资,当然不能错过,而且她觉得都差不多快70岁了,再不去做会对不起自己。“基本上我的每部电影都是冒险,他们不敢轻易投资很正常的。我都快70岁了,有人陪我冒险求之不得。”
在《黄金时代》里有一场戏是描述端木蕻良将萧红的骨灰埋葬在浅水湾畔,但真正的香港浅水湾早已不是旧时的模样。许鞍华在黄浦江畔找到了一片她想象中的风景。一片萧索的荒地,玻璃碴、碎骨头、废塑料……各种日积月累的垃圾掩埋在土里。开工的那天早晨,由于场务手头急事太多,没能及时将现场清理干净,一片埋怨声中,许鞍华一个人默默清理着玻璃碴,随后全剧组的人都加入进来……
许鞍华没有想到,自己觉得能拍就已经是个“恩赐”的《黄金时代》竟然在第51届金马奖上为自己赢得了“最佳导演奖”的荣誉。她在领奖时笑着说道:“我会继续努力,但不会加倍努力,因为我已经太努力了!”
拍完《黄金时代》,有记者问许鞍华:“你最想去哪个时代?”
她答道:“我喜欢在我的时代里,做我自己。”
一个人的生活,适合自己就好
有人說,许鞍华本身就是香港电影的“名角儿”,不管台下多少人,无论辉煌寂寞,都能坚持把自己的戏唱下去。从1979年拍摄第一部电影至今,她用30多年的时间,亲身示范了一个追梦的过程:坚持用自己的节奏,做自己相信的事。无论是生活还是拍片中的种种“难”事,在她来看,既然是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付出的代价,那都不是个事儿。
众所周知,许鞍华一生未嫁。在许多人眼中,她的个人感情始终是个谜团,关于感情经历,她一直隐藏得很好。有人想从她的电影里寻找她的爱情观,却也无法找到答案。
“电影里我对爱情的处理主要是出于戏剧性的考虑,不代表我自己的爱情观。其实我不太懂爱情这个东西,我年轻时看到的都是浪漫主义的爱情,而我自己的爱情经历都不像书中那般浪漫,通常我都是很失望的。其实在爱情方面,我反而不会像对待电影那样去总结经验和思考,因为我觉得经过分析和总结的爱情,一定不是爱情,所以到现在,我还保留着那种很幼稚的爱情观。”许鞍华说。
在生活中,独来独往也是许鞍华留给别人的最深印象。对此,许鞍华说,“我确实是喜欢孤独的。如果是去吃饭、看电影,我都喜欢选择一个人去。我喜欢一个人去看戏,因为有太多冲突:第一朋友们都倾向于迟到,我就要等他们;看哪个电影呢,又需要讨论,取得一个妥协;坐的位置也不一样,我喜欢坐在前面和侧面,不喜欢很多人挤在一起坐在后面,而他们都喜欢坐在后面正中间。通常我都让着他们,假如我一个人去就没有这些麻烦,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多痛快……所以,我一般处理日常生活喜欢一个人。有时参加某个会议,别人要跟我一起去,我一般都说‘我自己去’,因为发现还是一个人自在。”
对于别人经常提出的“哎呀,你怎么还不结婚啊?”的问题,许鞍华淡淡地笑着解释:“我没有这个需要啊,因为我不需要人陪。以前我也不了解,觉得自己很惨啊,到现在也没有人陪,后来发现其实这是我喜欢的状态。所以,看电影、去博物馆、看书、到公园跑步、发呆等等,所有的事都是自己去做的。”
有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许鞍华说,“其实在三十岁的时候我也曾经考虑过婚姻,觉得结婚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是后来发现,自己真的不适合照顾别人,可能也不适合被别人照顾。”
与天下所有的女儿一样,许鞍华也经历了被母亲催促结婚的过程,但最终母亲以理解的态度放弃,对许鞍华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我觉得你这辈子不适合婚姻。”于是,母女俩相依为命至今。
如今,许鞍华仍旧与80多岁的老母亲一起租房住在香港北角,日子过得平凡而真实。各式唐楼、老戏院共同组成了北角街景,菠萝油满街飘香,茶餐厅里吊着复古电扇,墙壁上贴着的手写餐牌早已布满时光划痕。偶尔,许鞍华会和母亲在家里煮饭,更经常的是去附近的粥店或者茶餐厅解决一顿,她最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仍是地铁。
不拍戏时,许鞍华的生活非常简单,看书、看戏、看剧本,找人聊天,看看有什么新的故事可拍。闲暇时,她喜欢一个人坐小巴到广东的小镇去,她特别喜欢在车上的那种感觉,不停地有人上车下车,到了哪里就下去走一走,喝点茶,在茶楼里听三教九流的人谈话聊天,捕捉那转瞬即逝的灵感。
几年前,许鞍华的“困境”开始被媒体关注。人们不明白,如此“大腕”的名导为何在生活上如此低调,而许鞍华觉得,她并不需要繁复芜杂的生活,反而很享受这种简单自由的生活。有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许鞍华直截了当地说道:“不要再报道我租房子挤地铁什么的了,我不觉得自己过得不好。你们替我抱不平,其实没有必要呀!一直能拍自己想拍的电影,我已经够幸运!”
如今的许鞍华正和母亲一起慢慢变老,她对“年老”的感悟相当坦然。“过去我很怕自己老境潦倒,我认为的潦倒,并不完全是人们所说的孤独、没有人照顾、经济能力差等,而是丧失了做喜欢的事情、过自己的生活的权利,这在我看来是非常恐怖的。后来拍完《桃姐》,我真的泰然了,因为我想明白了,比如金钱、儿女这一类所谓防老的安全措施其实都是于事无补的。有儿女,他们不一定可以照料你;有很多钱,可以雇最好的护士,但到头还是雇佣关系,那感受未必就比孤老好。叶枯叶落是自然规律,现在可以和母亲相依为命,已很幸运。我母亲好像不大愿意提年老的事,以她那辈的思维估计也排斥老人院,我不会送她去的;等我老了,我就进老人院,我可以接受的。”
虽然肌肤已经留下了岁月无情的痕迹,但许鞍华说自己的心态永远是“后现代主义”的。有一年过年的时候,许鞍华跟刚从国外回来的三个大学女同学聚会,发现同龄人都已经荣升祖母,子孙绕膝,她自己却还穿着她们孙女才会穿的那种带卡通图案的休闲外衣。
在电影圈里有一个共识:能做导演的女人都同男人一样强悍。许鞍华不承认自己是女强人,笑称有开车恐惧症,看见电脑会发晕,自认很害羞,假如不拍电影,跟别人就没有话讲。她在圈内是出名的好说话的人,对演员甚少颐指气使。就是这样一位“不懂导演以外事情”的老女孩,在岁月变迁中时刻保持对电影那最初的梦想,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始终不忘初心,用坚守与执著磨砺出属于自己的最璀璨的光影……
12.我的胡同,我的姿态美文随笔 篇十二
怎样的一个地方啊!
是一个胡同……
初闯此地,曾经迷茫了好久。是开始懂事了的时候吧,委屈,压抑,一直在奔跑,用呼吸来感受自身的搏动,拼命努力的想要争取什么,却摊开手一无所有,我怎么能为自己的一无所有沾沾自喜,可是我很惶恐,想叛逆,想逃脱,想要静静的只是自己,没有要求,没有追逐,没有奢望,只是有一颗不甘于现状的心,努力保持自身昂扬的姿态,不卑不亢,不幽怨不愤慨。在这条悠长的胡同里,遗落了一些文字,一些我不该施加的错觉。
小小的.窄窄的.一条孤寂的胡同
望前,看后,只有墙壁在卖力向中间挤
空气也在窒息中向下沉浸,努力亲近大地
脚下死疏的野草瘫软的趴着,毫无生气
我努力,奔跑
保持逃脱的姿态
久了,就熟悉了,就像世间很多事一样,麻痹了就是最好的适应,不必再委屈自己,因为承受,随着年龄是越来越容易接受的。长大了,也学会了吞吐,吞进去一些无奈,吐出来一些安慰,告诉自己,这一分这一秒不会停留变成一刻钟,终将随流水而逝。岁月定格的只是回忆,不是未来,路依旧随着时间在延伸,我们一直在路上,要靠双脚坚定的站稳,跌倒了还有双手的撑扶可以爬起来,或者是“被起来”,支撑我们身体的不是自己的灵魂,而是这个社会给予我们的压力。放空这个社会不可能,可是偶尔将自己隔离于自己的空间,打造一个全新的姿态,未尝不是一件乐此而不疲的事。我喜欢沉浸于自己的胡同,只有自己,也许天会下雨。……
丢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胡同
迎着雨的气息
沉淀心的疲惫
默默彳亍着
一点一滴遗忘些伤怀
在雨的缠绵里
消了我倔强的颜色
消散了甚至我的无望的慵懒
压抑的惆怅
那个转角,有一抹亮,有点朦胧又不乏耀眼。脚步靠近,传来欢声笑语,宠言溺语,是一片祥和的愉悦。雨露渗透了空气里的浑浊,芳草点缀着这四合之家,孩子的雀跃在阳光的七彩线下幻化成了天使,魔法棒洒下了星星般的希望;老人的皱纹因开怀的笑勾勒了更深的弧度,被时间相机永远的“咔”在了岁月的胶卷上;丝瓜藤蔓爬满了整面墙,谁摘一朵金黄的丝瓜花戴于谁的秀发上,掀起了平凡的海誓山盟。我被定格成一地树影,哑语回荡在空气里,不忍打破这份宁静。
众人奔波独怡然,占尽人情向小园。
柴米油盐月黄昏,匆匆岁月再荏苒。
就是这样的一个胡同。
累了,倦了,乏了的时候,就安静的独思,沉入到自己的胡同里。这样的空间可以让我更客观的回顾自己,可以让心情缓和下来,可以有积极的心态回到现实。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想象地带,也许你走进的是竹林中的茅草屋,与人无争,自得其乐,也许你漫游到花海草原小山坡,贴近自然,暂置劳累…无论是哪里,是怎样,让思想神游到虚境,天马行空闯荡向往中的地方。暂时丢开生活中的烦琐,放缓自己匆忙的脚步,给心灵给灵魂小憩的时间,我想反而会有豁然开朗的收获。
现实中的一些事不是一面死墙,我们不必撞得头破血流,亦不必妄自菲薄。也许只是我们的思想在关键时刻打了个小结,自己又纠结缠绕,不思其源,最后将自己裹缚,不知该怨天尤人,还是该杞人忧天。出来吧!让身心整个的出来,狠狠地放松紧张的神经,给大脑一个空白键。天空依旧这么澄澈,温暖飘荡在生命的气息里,风吹来我们花瓣般的翅膀,绽放吧,展开吧,抬头,给自己一个飞翔的姿态,在明天的梦里尽情遨游!
而我,独爱这胡同,不似先前的误解,发现了很多美好。适合我的孤傲,适合我的倔强,适合我的生活基调。
【我的黄金时代随笔】推荐阅读:
《我的少女时代》影片观后感900字09-27
我的奇思妙想700字作文 梦回恐龙时代09-28
写作黄金句06-16
黄金市场现状08-24
现货黄金交易细则10-08
美国黄金市场发展11-03
毛概考试黄金攻略06-16
游江西的“黄金”作文08-22
黄金心态试卷及答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