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师资专业化(精选8篇)
1.职教师资专业化 篇一
面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摘 要: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行业已经成为专业化的职业,教师的专业地位日益显现。职业教育的应用技术特征,决定职教师资更加应该拥有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加强专业化发展。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加强,职教师资的专业化能力却显得不足,无法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亟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化和师资队伍培训的体系化。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师资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李红浪(1973-),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李潇(1989-),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度项目“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编号:GL1220),主持人:李红浪。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4-0071-0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未来竞争有赖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在我国现阶段教师队伍正在加强专业化建设,职教师资的可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专业的成长和发展。
一、教师的专业化地位
职业主要分为专业性职业和普通职业两种类型。专业性职业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职业进行专业化分工中所形成的一种职业分化,这种职业要求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这种职业人群必须经过长期的专门的训练和教育,其职业活动要求按照专业标准来开展,通过专业性的工作来获取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报酬待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intellectual perspectiv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二是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practical-reflective perspectiv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三是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ecological perspectiv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1]。专业化和职业化是教师工作的一种重要发展目标,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一种目标取向。
我国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教师职称评定和教师职业资格制度,教师工作开始体现专业化的特征,教师也开始成为了专家,教学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工作,教学的技能和能力水平开始予以重视。对于专业化的教师来说,不仅应该拥有进入教学职业体系时的基本的技能和能力水平,还应该拥有以大量知识为基础的专业能力,要求能够体现渗透于行动并且能力指导行动的专业特征,应该形成依赖于特定的教育学术水平的与特定的教学情境相结合的平衡整合实践应用的专业化的特征形式。按照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要求,2012年9月6日,国家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发布《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我国实行5年一周期和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制度,以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并使之常态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保障,因此必须深化教师教育的改革,努力推进教师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尽力造就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
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指的是职业院校教师的内在的专业知识的更新、演进、发展和丰富,是职业院校教师依托专业化的组织机构,通过终身的职业历程的专业训练,开展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提升基于自身知识结构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丰富专业知识底蕴,同时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努力使教师成为熟练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主要涉及专业知识、专业精神、专业能力以及专业制度等方面。第一,职教教师要具备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实践知识等。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成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就必须了解所教学科的所有知识,掌握知识,精通知识,运用知识,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发展趋势等。职业院校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教师需要系统且扎实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才能够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教会其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并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科学精神与知识以及人文精神的统一。
第二,职教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服务精神。这种精神是指热爱教育事业,严于律己、无私奉献、学无止境、追求真理、关心学生、具有使命感以及创新合作的意识。职教教师需要正确处理教育事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实现尺度,热情投入,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的觉悟和修养,积极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和艺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第三,职教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主要包括研究能力、课程能力、信息能力以及教育预见能力等。专业研究能力指教师要自觉掌握教学的规律并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以适应学生自主性增强的现状,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专业课程能力是指对课程的选择与评价能力、设计与开发能力以及组织与实施能力。专业信息能力是指教师获得信息并加工与处理的能力,通过信息进行判断与决策。专业教育预见能力是指教师可以根据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生产的发展进行预见性的对策判断,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
第四,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专业的制度作为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采取的是科层式的管理体制,这种严密的、权责分明的、严格的具有等级特征的制度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到制约的作用。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专业的自主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自己的判断以及相对的自主权,这与学校的科层管理制度是相互矛盾的,严重阻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因此,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首先要求职业院校教师能够有自身的内在性和主动性。即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认识到自身是专业化发展的主人,教师应该有着主动的专业化发展的意识和动力,应该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专业化发展中去,把专业化发展作为自身职业生涯的一项重要活动。应该能够清醒认识到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历程和专业进步的阶段,应该规划好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前景和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为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其次职教教师应该掌握专业化发展的规律,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与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实践能力、教学经验和社会责任感同步成长的,专业化发展也有一个学习――提高――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它是伴随着教师对于知识的扬弃而呈螺旋式进步的,专业化发展是一种伴随着入职前专业学习、入职后专业培养和后期的学习型职业生涯而进行的;再次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是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的[2]。职业教育的应用技术特性,使之与产业紧密相连,职教教师必须密切关注产业技术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因此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应该更要加强对新知识的吸收,也更加强化实践性的建设。
三、职教师资专业化的能力不足
职业教育要发展,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培训力度,这也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职业教育的应用技术型的特征,要求职业院校师资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但我国的现实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在结构水平和规模数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不足首先是因为职业院校教师的进入门槛太低。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主要来自于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由于职业院校的各种现实原因,导致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同时与普通院校相比还存在着学历学位偏低的问题,这种先天的不足制约着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不足其次体现为教学能力的欠缺。现实中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教学水平不够高,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进行教学评价时都无法达到最优的效果。职业院校师资由于专业能力的欠缺,根本无法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中,专业教学能力低下,导致对于面向应用型的专业无法提供最新的教学内容,也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中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不足还体现在师资专业化发展不畅。杨延在天津、上海、深圳、广州和顺德等五个城市中曾经开展过关于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的调查问卷工作,发现由于缺乏有效的专业培训和通畅的技术信息来源,职业院校师资中有41.32%获取技术信息是通过自学实现的,有7.02%的教师的信息获取是通过技术培训获取的。同时一年之内能够获得各种培训机会的教师只有36.78%,这些都直接制约了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限制了教师专业教学的视野[3]。
四、基于专业化发展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专业化发展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加强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其中亟需加强的是制度化建设,建立职教师资培训体系。
(一)促进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亟需加强制度化建设
促进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强专业化的职教师资队伍的制度化建设,加强制度化建设也是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加强制度化建设,也是促进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第一,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化建设就是要加强职教师资的准入制度建设。必须实行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要求职教师资必须拥有从事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必须具备所从事专业的基本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而且基于职业教育的实践属性和特定的培养目标,建议教师应该拥有突出的专业工作的经验和专业能力。
第二,加强职教师资的评估制度建设。教育部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评估工作,通过评估制度来规划和引导高等教育工作。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实施了《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2004]16号)和2008年颁布实施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都要求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建设[4];职业院校应根据这两个文件的精神来建立教师专业能力的评估指标,构建教师专业基础、专业教学知识、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第三,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制度建设。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师培养制度,针对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特别应该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培训。应该建立鼓励教师自我发展的激励制度,把教师的培训培养与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结合起来,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到各类企业的生产建设中去,将教师的职务晋升与教师的专业培训结合起来,鼓励教师主动参与专业培训,并关注行业的发展,提升专业能力。
第四,改革职业院校教师评聘制度。职业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树立“能力不等于文章”的观念,引导职教教师向产学研?Y合方向发展,建立职教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和评审办法,将技能考核等级、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到职称评定标准中去,综合考虑教学、学术、技术以及企业经历各个方面。另外,适当淡化评审、强化聘任制,择优聘任或实行竞争上岗,实行任期聘任制,打破职务终身制,激励教师以岗位标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主动更新知识,进而促进整个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稳定发展。
第五,加强与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相匹配的激励制度建设。明确职教师资队伍的需求水平,按照学历、职称、年龄等信息进行层级划分,实行分层管理,对于科研能力较强,学历与职称较高的教师重在为其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而对于年轻的教师则重在给予生活上的关心与鼓励,并提供进修与发展的可能。另外,要采取动态化与多样化的激励手段,根据教师的成长与专业化发展不同层次,实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使多种需求得到满足,并不断改变激励的方法和措施,实现动态的激励手段。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好激励的尺度,并正确处理量和质的关系,实现激励的公正与公平。
(二)促进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亟需建立师资培训体系
加强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发展是响应国家的政策要求,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5]。
首先,促进职教师资的专业成长,需要构建学习时期的职前培养、进入职业院校后的入职培训和成为职教师资后的职后提高三部分组成的完整的职教师资队伍培训体系。通过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职后培养这三者的有效衔接和连贯,构建多层次多体系的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在这个培训体系中,职前培养是前提和基础,职后培训是发展和继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可持续的、动态的过程,每个阶段都应该建立特定的培训目标,都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6]。职前教育主要是在学校时期所受的教育,这个时期主要是根据专业的要求学习基础课、专业课和公共课,以最终获得相应的学历学位。其中也包含部分毕业之前的一些实习实训,但总体的学习主要还是以获取学分以顺利毕业为主;入职培训则主要是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教师正式进入教学岗位前的学习,此时的学习应该是加强教学能力和基本教学技能的学习,同时基于职教的特征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能力的培训。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把教师安排到企业、实训中心去开展专业技能的实践训练,并尽量要求教师获得相应职业的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职后培养则是一种提高教育,职教师资已经开展了一定时期的教学工作,对于专业理论知识已经有非常深的理论功底,也通过实践教学拥有一定的专业操作能力,此时的培训则是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此时的学习可以穿插到学校、企业中进行,使理论与实践最佳地结合起来,通过学习使教师在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自我反思――实践总结中不断积淀和提高,最终实现教师终身性的专业化发展。
其次,促进职教师资的专业成长,需要完善职教师资队伍培训的保障体系、运行体系和教学体系建设。政府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法规、加强财政拨款、建立国际交流、加强校企合作等方式方法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通过各种方法保障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的提升,实现职教为我国的制造业大国地位的智力和人力资源服务的目标;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职教师资培训机构来加强专业化的职教师资培训、建立健全职教师资研究生培养等方式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培训的运行保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化企业的作用,加强校企合作来构建多元化的师资培训机构。通过专业化的师资培训机构,针对师资的专业能力进行学术能力、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促进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的提升。通过职教师资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来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加强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努力加强针对职教师资培训的方案和课程建设,整合专业技术和教育课程,加强职教师资的专业化能力。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实施职业院校教师提高计划,并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师资培训的支持。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关系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必须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强化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地位,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Fullan,M et al.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Second Edition Cassell [M].Cassell Educational Limited,1991:48.[2]于京波,史?W军.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职教师资培训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3(12):76-77.[3]杨延.改革管理制度,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4):32-33.[4][5]司淑梅.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职教师资培训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20):104-107.[6]于京波,潘立国.现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7):29-31.
2.职教师资专业化 篇二
教材开发是设计、编写、编辑、评价和修订教材的整个过程。简而言之, 第一步就是要进行“教材设计”, 即关注如何进行教材目标的确立、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的构思问题。第二步就要着手落实到教材编写的环节了。职教师资专业能力培训教材的开发原则应该要围绕着教材设计和教材编写两个环节展开。
一、职教师资专业能力培训教材的设计原则
1、工作与学习一致性原则
职业教育课程首先是以工作任务为基本参照点的, 其次在确定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项目设计。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要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并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在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获得相应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提升。这样看似简单的原理, 在操作起来却非常困难, 教师们常常不知道怎么将设计的项目与工作任务一一对应起来。
因此, 职教师资培训教材开发的首要原则就是要体现专业领域的真实工作过程, 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能享受技能、知识及情感的深化性体验, 也能将这一体验成果带到课堂教学中去。
2、能力与素质同等性原则
职业行动能力的迁移是教材设计的核心, 就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而言, 就是达到专业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合理、灵活地结合运用的效果, 这就要求在进行教材建构的时候, 要将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情境或实例联系起来。合理的做法就是先描述清楚普遍化的工作任务, 提出通过任务操作将要达到的目标, 然后引入到具体的活动中去。除此之外,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要在教材开发中加以重视和体现。
教材的作用是为培训服务的, 培训的作用是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服务的。所以“能力”与“素质”的结合是核心教材要突出的两大重要内容。
3、层次与系统统一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层次繁多, 来源复杂, 其中有从大学刚刚毕业的上岗教师;有在这一专业教学多年的, 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还有在该专业的教科研各个方面都比较突出的骨干教师。他们有的是科班出身;有的是中途转岗;有的只有教学经验, 没有与该岗位相关的实践经验;有的是只有与该工作相关的实践经验, 而缺乏教学经验的。据此特点, 培训教材必须突出层次性, 针对不同教学对象, 区别不同训练层次, 设置不同教学内容, 并注意层次与教学内容的相互关联与衔接, 避免内容交叉与重复, 以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满足各类教师的不同需要。
但是, 一项工作任务本身就是一个连续的系统性过程, 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结合, 而是在知识、技能与情感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协同下完成的工作。教材开发的难点就在于既要兼顾教师的层次又要兼顾教学项目设计的系统性。这也是职业教育课程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使课程与学生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所以, 要尽量按照经验递进的原理编排内容, 努力做到教学对象层次性与教学内容系统性相统一。
4、受训与自学融合性原则
职教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涯中, 不断提高自我, 由不够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 这是一个终身奋斗, 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过程。短时间的培训只是他们专业化发展生涯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如何实现“培训”到“持续学习”的内化转变是教材开发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职教师资成人化、阅历相对丰富、自学研究能力较强等特点, 教材要认真贯彻以自学为主的思想, 突出教师自学能力的培养, 做到教材内容的深入浅出、文字通俗易懂, 论理清楚准确, 设计图文并茂。
5、结果与过程连贯性原则
“滞后性”是教材的重要弊端之一, 这一弊端在职业教育教材中尤为突出。很多内容在教材未出版前是适应当下职业需要的, 到了教材出版的那天却发现由于技术更新得太快, 这些内容已经无法满足职业需要了。还有些内容在教材未出版之前是前瞻性的, 但在出版之后就成了稳定而成熟的内容了。教材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过程产生结果, 结果又会修正过程。我们或许无法在一本培训教材中解决这一问题, 但应在培训过程中意识到这一问题。职教师资培训教材中的知识作为理解课程内容的有效媒介之一, 在培训过程中, 培训师是还要利用适合于培训当下职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新理论和新方法。
6、稳定与超前并存性原则
一般而言, 职业学校教师已经能够很好的理解成熟的知识和技能了, 培训教材主要弥补职教教师们对业界成熟性及前瞻性知识和技能的缺陷, 体现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教材形式。另一方面, 对于行业内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趋势的介绍, 甚至深入分析都是相当有必要的。因为职业本身就是受到技术和劳动组织发展的影响, 被不断赋予新的要求和意义的, 职教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 很有必要具备及时应对行业新动态的能力。
二、职教师资专业能力培训的编写原则
1、思路实践性原则
职业教育尤为强调实践的价值。许多学生都有觉得在实习单位实行几个月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要比在学校学习三四年都来得多, 来得实用。更好体现“实践性”的方法就是要“做”。“做”能给予直接体验知识及技能的实用性的机会与感受, 并能激发知识和技能实用性的效能。因此, 教材编写的思路就是要引导受训教师们尝试性地去做, 再在此基础上建构知识, 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
2、结构项目化原则
“做”是一个需要考虑“做什么”及“怎样做”的过程, 即需要一个载体, 这个载体可以通过“项目”的形式展现出来。教材要呈现一个个相对独立性的客观存在的活动模块, 在这一活动中, 受训教师要通过完成工作任务, 制作出符合特定标准的产品或提供相对适宜的服务。
3、语言对话式原则
学科体系的教材往往以阐述式的语言把知识点和技能点呈现给读者, 这样并不适合于知识的内化, 也容易缺乏趣味性。因此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通过“对话式”的语言, 为读者营造一个个生动的“情境”, 使读者身临其境。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刘继和:《“教材”概念的解析》, 《全球教育展望》, 2005 (2) 。
3.职教师资专业化 篇三
【关键词】德国职教师资专业化启示
一、德国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与现状
(一)德国职教师资专业化培养现状
现在的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主要特点是由一套完整成熟的培养培训体系,对从事职教教育的老师非常重视其实际工作经历。其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大学接受基础教育、在教育学院接受师资培养、职教师资接受继续教育[1]。
(二)德国职教师资培养的特点
1.职业教育法规体系健全
德国职业教育的各方面均有详尽的法令规定,从中世纪到21世纪期间,政府从将职业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纳入宪法到新世纪的《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等都体现了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强力支持,有法律的保障才使职业教育能够得到稳固的发展。
2.职业教育体系完备
德国职业教育的形式较为多样。存在私立、公立、甚至是由企业独办的教育机构,职业学校的层次也比较丰富,多种多样的职教形式使得各个人群各个年龄段的人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接受职业教育。
3.注重严格的训练与考试
德国的学院在成为正式的职业教师之前需要经过实际操作考试和理论考试,必须达到国家考试标准者方能取得就业资格。正是在这种严格的考核制度下,德国的职教师资才会在教师文化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上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准,才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4.大力发展职业继续职业教育
在德国特别重视在职职教师资的继续教育,因为在社会经济与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背景下,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与技能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像一些保障职业教育的法律如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相继出台,另外国务院多次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政府的这些支持取得成果也是颇丰的。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国家又作出了一个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决定,确定全国范围内600多所本科高校将转向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逐年发展的背景下,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职教师资的培养问题是一大难题。目前我国的职教师资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一)培养职教师资的高校平均实力较弱
目前培养职教师资的主要在一些职业技术院校,普通本科院校虽也有开设职业教育学院,但由于人们观念以及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在招收的生源和大学教师都不尽满意,以我们自己学校为例,据了解有较多的兼职教师,并非长期从事职业教师的资深教师,虽然兼职教师灵活性比较大,但这样可能导致传授的专业知识不够系统。
(二)教师资的学历亟待提高
虽然现在表面上来看,职业高中教师学历基本全都是在本科及以上,但其中有不少都在从教多年后选择一个不太有含金量的学校取得本科学历,其过程不如德国那般严谨,因此100%的本科学历不足让人信服。
(三)职教师资的知识结构单一
由于高校设置的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涉及面比较窄,导致职教师资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大多集中在某些特定的专业。另外“双师型”职教师资匮乏,大多在职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只具备理论知识或者是实践知识。
(四)职教师资的继续教育不健全
尽管职业教育在近几年得到了大力发展,特别是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基地的建设,但是“职教师资基地基础条件差,培训项目部健全、不规范,培训能力相对不足”[2],加上职业职教师资继续教育还没制度化、专业化,因此在职教师资的继续教育方面做得还相当欠缺。
三、德国职教师资专业化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职教体系,增强法律保障
从德国的成功经验来看,在我国,除了高等院校进行职教师资的培养外需要开设另一些培训机构来完善职教体系。而在考核机制方面也需要学习德国的严谨性,进行多次全方面的考核,目前我国多是应试教育,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也需改进。而做到上述的这些最重要的当然还要法律的支持,可制定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还保障职教师资培养的顺利发展。
(二)改善课程结构,使学科设置合理化
在德国,专业课程、教育类课程和基础课程在突出重点的情况下各自所占的比例都适当,且专业涉及面也比较广。因此我国也可学习德国的课程设置展开一些改变,朝“双师型”(即兼具理论型和实践型的教师)职教师资的培养目标迈进。
(三)加强继续教育,使在职职教师资与时俱进
笔者认为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能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的继续教育方面做得优秀。因此我国需要注重职教师资继续教育方面的开发,如定期组织在职教师的进修并设置考核,具体的组织形式可由地方教育厅自由安排,针对当前职教师资的不足之处传授新技能新知识等,使“终身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强化企业在职教师资培养中的作用
德国职教师资的培养责任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的,目前我国则主要是由学校来承担。若是企业能加入到职教师资的培养队伍当中来必定是一股巨大的力量,不仅可以给职教师资的培养注入大量资金,还可提供实践基地,增加职教师资实习的选择与机会。而且企业在继续教育方面的影响也是颇大的,能使理论更好的应用于实践。
(五)改变职业价值观,提升职教地位
从根本上来看,职教师资培养问题最终还是一个观念问题,由于社会价值取向认为职业教育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因此,职教专业的生源也显得比较缺少,男女比例更是悬殊,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便阻碍了职教师资培养的进步。基于此,我们必须改变就业价值观,普通高中教师与职业高中教师同样都是教书育人,并无差异。
【参考文献】
[1]王姬.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培训模式与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4.提升职教师资素质 篇四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有所恢复和发展,但总体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在教育方面,普通高校精英教育比例较大,高等职业教育比例较小,且存在过分强调学科知识教学,忽视职业岗位实践的问题,因此调整教育结构,重视职业教育,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然选择。21世纪,我国的职教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迎接挑战,要推动职教的发展,就必须首先提高师资的业务素质。
职业教育新的发展,在实践的层面上将取决于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构建这支队伍,应突出三类师资群体:
一是创建一支能适应职业教育面临巨大冲击与变革的权威型校长群 体;
二是创建一支能适应职业学校专业现代化建设的“双师型”师资群 体;
三是创建一支能适应面向教育市场、面向社会需求的懂教育、会经 营、善管理的复合型师资群体。
之所以提出“三类师资群体”,是基于如下考虑:
(1)职业学校在新形势下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教师来源呈多元化趋势,这对长期依靠教师转型为主的职业学校来说,既是一种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又是回应“生存与发展”命题的一种探索性的实践策略。
(2)既是对现阶段职业教育师资资源实施优化组合的相对分工,也是主动适应教育市场变化的应变策略,更是面向未来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不应像过去那样,只是从教育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角度,而应以一种更加开阔的眼光,即以人的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教育的意义。”教师是教育的产物,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新的要求,往往在教师身上首先体现出来。因此,“三类师资群体”的提出,既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需要,也是教师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从教师个体出发的扬长策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和能力水平的全面提高。
如今人们已经清楚地意思到科技将成为国际竞争舞台的主角。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又将是人才的竞争。职教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和输送劳动后备大军的重要途径,作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工业化和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同时要更好更快地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把人口资源转变成人力资源,加速提高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增强我国的科技竞争实力。
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则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提高职教师资的业务素质。因为学生在未来岗位上的业务水平,服务质量、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向他们“传道授业”的教师的影响。正如日本人所断言的“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没有教育的质量,就没有建设的质量”。也正鉴于此,前西德才把自己产品质量及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归结为5万个全日制培训导师和近30—40万人部分时间制导师。
提高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断完善自我修养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主要表现在教师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人生理想、价值取向、个人信仰、献身精神等方面。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受教育者的人生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想胜任自己的工作并作出成绩,就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加强《教育法》、《教师法》、《职教法》的培训学习提高职业服务意识。加强学习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在日常教学道德行为规范化。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专业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培训,通过学习优秀教师事迹、开展教育教学理论专题讲座,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从而使教师认识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崇高,坚定自己当好一辈子教师的信念,并为做一名合格教师而奋斗不止。
2.打造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业教育观念而提出来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在业务素质上,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丰富的从事技术工作和工程管理的实践能力。作为一名职业教师,在对知识的把握上除了具备相应的科学基础知识外,还应具备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前沿性和专业技能的操作演示与规划协调性。目前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由“学科体系”向“工作导向”转化,在我国,专业教师不全是由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担当,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专业能力不够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产教结合,对现有职教师资分批次、有计划地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教师选派到生产科研单位及社会实践第一线,磨炼、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实现“理论型教师”向“技能型教师”转化和“实习指导教师”向“理论化教师”的合理转化。
3.建立机制,营造气氛,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当前,职教师资业务素质方面存在着下列三类问题:其一,部分专业课教师由文化课教师转变而来,他们虽在教育教学经验上有一定的积累,在专业课教学中职教特色并不明显。同时,他们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等方面也相对薄弱;其二,部分毕业生,走上讲台后,学科知识比较系统,在教育教学经验,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与理想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其三,部分聘请来的兼职教师,往往感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困难。为此,建立竞争机制,让我们每位教师有危机感,对态度不正、教学质量差、教学方法不适应教改的教师,降级使用或高职低聘。
4.学习国际先进理念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
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目前人们常把职业教育模式分为四种: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社会本位模式、产学合作模式。这四种模式各有特点和适用条件,能够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在这四种模式下,有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使职业教育发展呈现了多元化趋势。
5.坚持教师单一专业型向复合专业型转化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灵活、专业课程开设变化较大的特点,要求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原毕业学校所学的单一性专业知识往往适应不了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职业中学的在职教师更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自己由单一专业型向专业复合型转化。在业余时间里多读一些其他专业类的书籍。对“博览群书,博学广识”,可能要求过高,然而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熟悉其他一二门专业课程的教材,多听一些这类课程的课,了解其教学基本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目前职业中学不少教师兼任多门课程,有的教师把兼任的课程视为附带性,缺乏研究,这是不可取的。
6.加强交流、取长补短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专业教师要提高专业能力素质,不仅应虚心向同行求教,还必须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不仅要教学生,还要学习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因此,许多学校不定期请联办单位、实习单位的领导、师傅到学校讲课,传授相关的职业操作技能。有的学校派出专业教师到联办单位、实习单位学习,提高专业操作技能。提倡教师间的相互学习,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7.加强进修,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学历合格率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订师训计划,研究师训方案和具体措施,确定每年的培训对象,定期检查与考核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激励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凡参加学历进修的教师,除学校给予学习时间的保证、报销学习经费和差旅费外,还给予一定的奖励,打消教师怕学习进修会吃亏(课时津贴少了)的思想障碍,从而创设了一种良好的自学进修环境,形成了浓厚的自学进修氛围,实现教师的自我充电。
“教育与劳动生产力相结合,自觉服从和服务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是职业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提高职教师资的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5.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能力本位教育. 篇五
摘要:对“十一五”期间我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对基地的CBE(能力本位教育)进行了重新认识,提出了以能力目标为中心构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能力本位教育教学体系的构想,并对加强教学实践能力锻造、优化教学实践环境、不断提升职教师资整体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CBE;能力目标;教学实践
能力本位教育,英文名称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又称CBT(Competence Based Training 能力本位培训)。能力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十分突出。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能力观具有不同的能力标准。能力标准对能力本位教育(培训)教学体系的构建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下面将就职教师资的能力标准、职教师资是否要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如何构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能力本位教育或能力本位培训、其教学体系体现何种内容、“十一五”期间应该表现出何种时代特征等问题进行详细探讨。
以能力目标为中心构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CBE教学体系
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大幅度提高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培养培训能力”。《意见》指出,必须切实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基地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内涵建设,必须把师资培养培训项目开发和课程建设作为核心,各基地的培养培训项目要体现自身的专业和学科优势,创出品牌和特色。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能力培养目标应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坚持以提高性培训为主,面向社会开展职教师资资格培训。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制定80个专业师资培养培训方案、开发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用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项目体系,满足新师资培养、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养培训需求。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快速高质量的发展,教师队伍规模稳步扩大,素质结构不断优化,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本建立起了以国家重点建设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为龙头、省级基地为主体的师资培养培训网络,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培养培训活动广泛开展。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教师资队伍仍是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教师的数量、素质、结构等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规模与职教师资增长数量不相适应、教师总量不足、生师比偏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等。此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与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也亟待完善等。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过去一段时期内,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弥补性培训曾对师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提高教师的学历,对于提高职教师资的整体质量很有必要,但如果不尽快把弥补性培训调整到提高性上来,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就会落伍。要使基地成为培养培训合格师资的主战场,培养培训对象不仅应包括学历不达标的教师,还应包括一切从事与职教事业相关的教育类人才,如教师、管理人员、实习指导人员,以及一切具有一定职业技能且有相关相应学历并有志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员。只有这样,基地才能为加快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特别是职教师资队伍的调查分析,依托学校的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特别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的研究,力争取得一批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为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使基地成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主阵地和职教师资科研的重要平台。
第二,以职业性为特征,以复合性为内涵,切实提高职教师资的师德师能。
能力由知识、技能组成,是知识、技能、才智、态度等多元素的整合,是职业表现中多成分的素质结晶。职教师资的能力认定,首先要体现“教与授”的职业特征。职教师资与理论型、研究型、设计型、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区别在于能教会做、能讲会教。“口才”是教的基本条件,不但要能动口还要能动手,这是职业教育师资的底蕴所在。这就要求基地的CBE充分体现职教师资的职业特点,为其打造深厚的本位能力功底,包括胜任教师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动手能力、群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调控能力等。这些能力集中成复合性能力。在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CBE构建中,必须目标突出并严格考核复合性能力的程度。
教育部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师德师能培养已成为基地CBE的重要内容。基地要建立师德考评奖励制度,要把师德建设作为职教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工作考核、职务聘任、选派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要构建师德建设工作检查评估体系,对到基地学习的每一个学员进行科学的师德考评。与此同时,以地方职业教育的师资德能需求作为基地培养培训的方向,不断强化德能教学实践。
教师的专业教育是对已经取得某一学科文凭或正在学习其他学科专业的学生进行的职前或在职教育。其内涵是培训教育知识、教育技能、养成职业态度、进行伦理训练。职教师资的CBE是把所教授的学科知识、应用技能与教师的专门教育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系统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对于职教师资而言,其专业知识不是指所教课程的知识,而是指该专业领域的知识,即职业技术(工种)。教师要传授知识技能,就必须懂得如何教授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因此,掌握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熟悉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方法和手段等,正是基地CBE体系中建立在职业性特征基础上的复合性能力的培养培训所需要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师德师能的关键所在。
第三,以提高教育教学素质为基点,重点加强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基地是师资的锻造场所,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培训包括教学计划、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实训模式等一系列环节,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严格遵循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素质这一能力目标原则。基地必须牢固树立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教育手段的综合化观念。在培养目标上,要以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为基本规定。在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教育教学的技能训练,还要特别注重拓展和延伸其专业知识,使其个性特征得到很好的发挥。
知识技能的主体与多维以及传授方法的多样与多变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职教师资必须做到一专多能。基地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教师,教师对教师的教育应有别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基地CBE教育的终端是应用型技能人才。所以,基地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具有相对的特殊性。职教师资必须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互沟通,这是根本。在这个根本上养成教学的技能技巧是职业教育师资的特殊性所在。如今电脑、视听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广泛运用,特别是信息网络的发展使教育手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为了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更快提升,基地应当十分重视视听教育的综合、讲授与讨论的综合、集体与个体教学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与交互网络的综合,把CBE过程的多层次性、多方面性和多阶段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教育与自我教育、育才与
自我成才的生态型网状教育环境。
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锻造,不断提升职教师资整体水平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以培养培训职业教育的骨干师资力量为主,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并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基地以造就合格的职业师资人才为本位。这些年来,基地在新师资培养培训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十五”期间,随着职业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体系框架。今后,在加强基地自身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抓好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培训这一重要环节,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造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做大做强。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优化CBE教学环境,建立健全“教学型实践”工程体系。
“教学型”实践针对“应用型”实践而言。职教师资的实践实训目标和方法与“应用型”应当有所不同。基地的培养培训对象并非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而是肩负对这些应用型技能人才进行知识技能传授的职业师资人才。通俗地说,基地的能力本位培训依据的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这两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教他们怎么教”的教学,而非“教他们怎么做”。优化CBE教学环境要求合理安排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教学实践与职业岗位考评、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手段创新等各个环节,并依据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全面要求将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技能进行系统的设计,做到以专业学科知识为载体,把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融合。这样,在培养培训过程中就能充分体现教育理念与教学结构的最优化。
另外,突出“教学型”实践,还必须在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能力目标、规格方向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要严格按照教学实践的要求,加大与实习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基地、企事业合作单位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合作力度,有目的地构建起本地区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二,强化实践教学能力的锻造功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结构布局。
最近,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必须依托高校,不断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大力推进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优化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资源,强化实践教学能力的锻造功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空间是基地CBE的本位职能。应不断加强基地与基地间、基地与企业间、基地与行业间、基地与人才需求方之间、基地与各科研机构及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目的在于寻找实践教学的最有利突破口,并在专业建设、项目开发、岗位培训等方面广泛与社会接触,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综合运用能力。
职业教育与职业岗位的不可分割性,注定了教育的内涵是“职业岗位的不断重组与派生所影响的教育”。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产业的纵向延伸与横向交叉及相互渗透随处可见,这必然要求职教教师既要有工作能力,又要有应对社会职业岗位不断变化的教学适应能力。在知识与能力成为人们谋事立身的当今时代,注定了从岗位到行业、到领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具有不断扩张性。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师资人才,在养成自身的岗位能力和传授职业岗位知识时,应广泛涉猎岗位所在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范畴。因而,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十分重要。
实践证明,具有行业领域知识技能的人才比只具有岗位知识技能的人才更具有社会适应性与技能生命力。基地培养师资,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在强化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突出专业领域的知识培养,重视行业领域与岗位职业技能训练,正确处理好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把教师的职业素质教育与岗位综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知识型人才培养与教育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并把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与操作技术技能训练始终贯穿到职教师资的CBE目标培养培训计划中,从而使实践教学形成一个专业面广、适应性宽、针对性强、能有效发挥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整体功能的系统的教育教学网络。
参考文献:
6.职教师资资格认定的政策研究论文 篇六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依法确立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后,只有依法取得教师资格、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人员,才能在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批准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和建设的重大举措。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定义,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可分为中等职业教育理论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其他中等职业教师。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列在高等教育教师中,没有作明确的描述。
到目前为止,有关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法规中,全国人大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和《教师法》对获得职教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教师资格认定和丧失的原则以及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基本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国务院和教育部也相继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规章,这标志着我国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正式启动。原国家教委分别于1986年、1993年、下发的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意见,也对职教师资的资格作了明确要求。
5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要求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依法设立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规范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行为;严格掌握认定教师资格人员的范围和教师资格认定条件,杜绝擅自修改教师资格认定条件、扩大或缩小认定教师资格人员范围的现象;严格遵循教师资格认定程序,不得随意变动。对职教师资的资格认定也列入其中,基本都参照相应的普通教育师资执行。
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十五”期间要制定和完善《教师法》配套法规,初步形成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管理制度体系框架,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教师遴选任用、职务聘任、培养培训、流动调配、考核奖惩、工资待遇、申诉与仲裁等方面的法规和规章。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通过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优化教师队伍。
11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了今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和任务。
此外,不少地方和部委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如上海、福建等地区出台了《教师考核办法》、《福建省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实施意见》、《甘肃省教师资格条例实施细则》等政策和规章,来规范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二、启动职教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意义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均决定了其对教师的要求与普通教育不同,所以有必要把职教师资资格认定独立出来,并制定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师资格认定体系。
(一)使教师任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师的认定、聘任、培训、考核、奖惩、工资待遇、申诉与仲裁等管理环节。《教师资格条例》作为《教师法》的第一个配套法律,与《教师聘任办法》、《教师考核办法》等法规,构成了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法规体系。
(二)使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
教师资格制度的全面实施是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的重要步骤,确立了教师职业在社会各职业群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肯定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其职业性质决定了只有通过专门训练和严格选拔的人才能担任职业教育教师工作。
(三)严把“入口关”,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在我国现有的职教师资队伍当中,大多数教师直接来自于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虽然他们知识水平较高,年龄较为年轻,但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对于职教教学和职教人才培养来说非常不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改善这一局面,从而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四)形成多元化教师培养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
我国职教师资主要依托普通高校培养,从目前的情况看,一是越来越多的综合类院校毕业生已经进入职校师资队伍;二是职业教育急需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三是需要大批的兼职教师参与进来。
三、现有职教师资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没有独立的职教师资资格认定体系
职教师资都由高校输送,对于职业教育师资的资格认定也基本参照普通教师认证标准执行,没有独立的职教师资资格认定体系。
(二)缺乏对职教师资资格证书有效期的规定
我国目前的`教师资格证书没有有效期的限制,而现行法律也没有具体规定教师资格的有效期,这导致教师资格事实上是终身制,从而妨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而对于职教师资来说,其专业门类多,专业知识更新快,现有的职教师资资格要求中没有规定时效期限,不适应市场发展要求,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继续教育制度,易与市场脱节。
(三)兼职教师的资格认定制度不健全
我国已基本上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但还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开拓多种渠道从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中聘任兼职教师,特别是吸呐企事业单位的一些专家或能工巧匠组成一支专兼结合的职教师资力量,但目前我国对兼职教师的资格认定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一定可操作的程序。
(四)对职教师资的资格设置尚不全面
现行的教师资格按学校层次和性质共设置了七种教师(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等职业实习指导教师、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这样的设置,在我国前一历史阶段是合理的。而目前全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只设在中等职业学校,没有反映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故应考虑专门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问题。
四、职教师资资格制度保障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健全职教师资资格认定制度
如果说职教师资资格标准是建设职教师资队伍的重要基础,建立健全职教师资资格认定制度则是确保认证标准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不能简单地用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标准来要求和认定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因此,其一,要对职教师资资格认定实行动态管理。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而第一线的生产技术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教师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必须适时更新,跟上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步伐。其二,职教师资资格认定要体现特色性。职教师资资格认定制度既要考虑到与普通教育师资资格认定的共性要求,又要充分突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对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素质要求的个性特征。
(二)建立符合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
按现行的《教师法》规定,职业高中按中学体系标准评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按普通高校体系标准评定。这显然不利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所以要制定符合职业技术教育本质特征的教师职称评定体系,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正确引领职教师资的培养和队伍建设。
首先,要突出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职业教育要为学生就业服务,就要求职业学校教师为学生的就业组织和开展各项教学工作,把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岗位质量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
其次,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将职业学校教师动手能力的高低量化为职称评定的重要参数。
(三)建立和完善职教兼职教师聘用制度
按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师资队伍建设指标体系中要求,“兼职教师是指学校正式聘任的,已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的校外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及能工巧匠,一般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各级教育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对到职业学校任教的兼职教师资格给予认定,经考核合格者,颁发资格证书。
(四)建立职教师资的终身培训制度
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技术更新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也使得职教教师的在职进修和专业发展变得更为重要。各职业学校必须加强和支持教师的在职进修和继续发展。学校领导和职教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改变过去认为“接受培训和进修是教师个人的事情”等观点,从人力资源开发和投资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从根本上扭转职教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发展问题。
各职业学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参加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从而保证职教教师能始终与技术、经济发展同步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以往“重评轻建”的被动局面。采取专题学习、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督促教师不断加强政治理论修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组织教学观摩、开展教学成果评比和教学方法经验交流,全面提高教师授课能力;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此外,还要从政策层面、制度层面上,鼓励职教师资加强与企业界及其他教师的联系和沟通。
我国职业教育已作出了由注重数量和规模发展转向越来越注重质量和内涵发展的战略调整。作为职业教育质量关键保障的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这一战略调整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相对独立的职教师资资格认定体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Z].教人4号.
[2]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职成(2001)10号.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35号.
[4]周鸿敏等.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措施[J].职教论坛,,(17).
7.职教师资专业化 篇七
一、专业教学论对职教师资培养的作用
(一) 更好地适应现代化职业教育对职教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
原有职教师资的“资格模型”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师资的新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要求其掌握关于工作过程、技术和职业发展的知识; (2)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还要将其融入教学情境, 发现问题; (3) 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以及遵循教育论的要求。这些要求正是专业教学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二) 能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 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目标, 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过程, 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行动, 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导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这一原则完全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 能有效改变现有职教师资存在的问题
1. 职教师资现状对职业教育职教师资的能力要求方
面, 近来强调“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培养, 但主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 其重点在“工程师”或“技师”这一“师”。而对如何培养专业教学方法, 引导教学改革, 对“教师”这一“师”却重视不够。作为职教师资即使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 如果缺乏适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仍然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据调查, 目前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师资主要来源和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1) 普通中学的教师。这类教师多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 对教育学、心理学有较深的造诣, 但多数缺乏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需的专业知识, 或者专业知识缺乏更新, 更谈不上专业操作技能。 (2) 本专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具备相应的理论水平, 但大部分职教专业师资来源于工科大学, 接受的是普通高校学术型、工程型的培养, 缺乏教育理论知识, 即使是师范类学院毕业的职教师资, 也只接受了普通教育论的培养。 (3) 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以从事专业工作为主, 他们经验丰富, 实践技能强, 但缺乏教育理论知识, 对于教学中的基本技能如教学大纲的编制、教学方法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不太熟练。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水平。
2. 职教师资专业教学论研究和培养现状
在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 都没有为职教专业师资的培养设置“专业教学论”课程, 设置了该课程的学校除了极少工科专业有了教材外, 都没有统一、成熟的教材, 即使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也多以论文形式出现。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对德国先进职业教学经验的了解, 各学校逐渐认识到专业教学论在职业教育职教师资培养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据调研, 重庆市现有的职业技术学院对职教师资培养均设置了专业教学论课程, 由于没有统一、成熟的教材, 对专业教学论的研究和运用都还处在起步、摸索和实践阶段, 专业教学论的师资由于以前都缺乏专业教学论的教育, 了解教育理论的不了解专业知识, 了解专业知识的又不了解教育理论, 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把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目前职教师资专业教学论的教学主要来自于教师在实践中的摸索, 或是对其他教学方法的模仿, 缺乏理论指导, 要根据职业要求的变化, 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更显得力不从心。目前学术界对职业教学论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并且研究成果日渐丰富, 专业教学论理论日益成熟, 但由于职业教育专业、层次的多样性, 不同专业、层次的职业具有不同的知识特点和能力要求, 需要有与其相对应的具有各专业特色的专业教学论, 目前除了极少工科专业有专业教学论外, 其它各个专业都没有其对应的专业教学论。
二、专业教学论的内涵以及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师职业的前提条件是专业学习, 但对职教师资而言, 专业学习也包括本专业的教学论。在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是作为大学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一门独立学科而开设的。德国职教师资教育专家Petersen认为, 教学论方面的能力是职教师资“最切身”的职业科学, 它研究如何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 制定教学法草案。
(一) 专业教学论的内涵
专业教学论在我国职业教育中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是职业教育师资专业发展方面的重要学习内容。专业教学论是基于某一专业领域或方向, 关于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一门学科, 是教学论具体化的体现, 涉及单个或多个科目。专业教学论的重点是基于职业教育专业领域对于职业学校相关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原理或理论分析与解释。专业教学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专业科学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对象合理确定本专业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制定教学方案。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 是以其独特的视野, 构建有别于普通教育或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 即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中, 专业教学论是职业教育专业领域与教育科学的纽带, 起到加强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科学化的作用。
(二) 专业教学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是在专业科学的基础上, 从职业能力分析及开发入手,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方法和制定教学方案的一门科学理论。专业教学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职业发展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学习领域课程分析、教育过程分析。
1. 职业发展分析。
市场营销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必然会影响营销领域中职业的形成与发展。市场营销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发展过程, 在每一个过程中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由此对职业类型、职业要求、职业能力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职业角色, 了解从事的职业领域中, 市场营销理论、实践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以及按职业形成的工作所蕴含的内容、形式以及实际的职业、职业规章、职业发展前景都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领域里未来的工作, 这也是做好这一职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从职业发展方面, 在市场营销的发展过程中, 市场营销经过了生产型、销售型、市场型、系统型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各阶段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相一致, 市场营销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由此形成的职业类型、工作形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在生产型时代, 企业以生产为中心, 以产定销, 并不重视推销活动, 没有专职的营销人员;在市场营销时代, 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 营销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专职的营销人员应运而生;在未来经济发展和市场高度开放的时代, 从某种程度上说, 营销队伍的生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力, 营销职业可以说是未来最广泛、最具有挑战性和最具发展前景的职业。
2. 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以职业的发展分析相关职业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教学目标是以该职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通过职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分析所需职业能力。市场营销专业主要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市场开发、营销管理、推销服务和教学科研等工作, 每一具体职业活动工作有其相适应的特殊的职业能力。从能力内容的角度, 德国学者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和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 如市场营销的市场调研能力;方法能力是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指处理社会关系、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它们具有职业普遍性, 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各种职业能力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 它们是交织在一起、没法分割的, 它们不是三个具体的能力, 而是三种类型的能力, 在学习领域课程分析中, 不能机械地按照这三种能力去分割课程内容。
3. 学习领域课程分析。
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度的总和, 概括了教学的内容、安排、进程、时限以及大纲和教材。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是根据对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课程是学生获得相应从业能力的桥梁。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该工作能力, 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 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 并为学生的个性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营销工作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分析所对应职业能力的需求从工作岗位到职业能力再到培养规格进行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的课程强调把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转换为学习领域和学习环境, 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结构的完整性, 重视职业需要, 忽略课程知识体系。
三、专业教学论的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因此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职业教学论的社会化、国际化。随着社会的发展, 世界经济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朝着全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企业的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 与此趋势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论的内容、标准、评价和职业教育形式也必然日益规范化、国际化。一方面, 社会对人才就业实行资格认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规格必须与《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保持一致;另一方面, 人才的对外输出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 职业教学论也需要与国际职业标准保持一致。
2.职业教学论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发展的个性化。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的生活方式、生活风格以及价值观必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经历、能力、社会状况、健康状况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培养学生共性的基础上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论体现出人才培养个性化的特点。
(2) 社会需求的差异化。社会经济在共同发展中也存在区域差异, 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 对人才的需求也存在差异性。人才的培养既要立足于为全社会服务, 更要立足于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加强行业性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 如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会展营销、物流管理等等, 专业教学论要体现出这一差异性。
(3) 学校发展的特色化。教育的发展使职业教育将面临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挑战, 职业教育本身也竞争激烈。学校要发展就要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据市场的要求和学校自身的资源和条件走出一条既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又有其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论的建设需要体现出学校特色。
3.职业教学论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随着信息化、知识化社会的到来, 知识的信息量不断增加以及技术和传播媒体的发展和运用,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成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例如数字环境下的模拟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化协作式学习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必将越来越贴近职业实际和职业环境, 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教育必将朝开放式的方向发展,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理论教学、生动形象的案例实训、具体细致的社会实践, 将课堂无限扩展, 将知识融入实践,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培养学生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现与未来职业的最佳结合。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一个特殊层次的教育, 占了中国教育的“半壁江山”。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除了在宏观的政策层面、机制层面为职业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外, 还必须在微观层面, 尤其是在其教学层面进行改革, 实现理论创新以及建立在理论创新基础上的课程创新和教学创新。本文借鉴德国和国内学者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研究成果, 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 分析专业教学论的作用、内涵以及专业教学论的核心内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教师资,专业教学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 .
8.职教师资专业化 篇八
随着“双转移”战略的推进,我省职业教育不断壮大发展。在一栋栋的校舍拔地而起,一批批的实训设备投入使用的时候,对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作为广东省职业教育的母机和龙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就肩挑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重任。
2008年12月23日,我们专访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邝邦洪教授。他认为,为我省实现“双转移”培养输送优质职教师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责无旁贷。
为职业教育培养优质师资,我们责无旁贷,全力以赴
记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我省实行“双转移”战略,把职业教育纳入重点发展项目;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也提出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此您有何认识?
邝邦洪:“双转移”战略是我国改革开发30年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一次极好的历史机会。广东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都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有很好的研究成果,还需要技术产业工人来参与完成。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既是教育结构的调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教育自身发展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教育与产业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品质,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政府部门、教育界、产业界以及社会、学生及其家长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转变观念,对于推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将是一件大有作为的事。
罗伟其厅长在《推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 为实现“双转移”提供重要保障》一文中指出:“从产业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来看,推进‘双转移,必然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尤其要解放思想推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形成全省中职教育区域、校企互动协调发展新格局,为实现‘双转移提供重要保障”,“积极主动地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拓宽办学空间,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建设实训中心和实践基地,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这些指导性意见高瞻远瞩,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对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坚定“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的办学定位有很好的政策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记者:对我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邝邦洪:当前,省教育厅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也取得不俗的成绩。但由于之前对职教发展政策的支持起步晚,且经费投入的力度不够,布局也不太理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还要积极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做大规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从政府的层面看,首先要给予政策支持,要形成一系列促进职教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支持高校、中职及企业人才有针对性的流动,吸引优秀企业技术人员走上职校的实训讲台。其次,要继续加大对职教的投入力度。目前,职业学校教学实训设备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实训教学的开展。再次,要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参与管理的实训基地,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资源,让各类职教的师生都可以进行实训。
记者:“双转移”战略对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来说,是否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
邝邦洪:“双转移”战略对我院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据教育部测算,我国2010年中职在校生可达到2200万,即便按照生师比21:1的比例计算,至少有30万的职教师资缺口。根据“双转移”战略的要求,未来几年,珠三角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每年按15%的速度递增,并安排不少于30%(省属中等职业学校不少于60%)的招生指标专门招收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10万名以上初中毕业生就读。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广东职教师资非常紧缺。作为广东省中职师资的主要培养基地,我院培养职业技术教育优质师资自然责无旁贷。
记者:职教的师资很重要。“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也成为职业学校评估上等级的一个重要指标。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如何为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呢?
邝邦洪:教师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育的成败。职教老师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指导学生实训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师型”教师。作为为职教培养师资的高校,培育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为未来的职校培养优质的师资。
当前我院正着力提高学生的质量。一是站在经济社会的高度,从当下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调整和设置专业,大力发展适应经济发展的新专业,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的教师首先要成为“双师型”教师,因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优质的师资。我们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和考证。年轻的教师要到生产第一线和广东工业实训中心参加实训,以提高实训能力。三是建立完善的学生实训体系。建立与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的实训体系和实训平台。从第一学期起,我们就有计划地推进学生的实训与实践,要求学生到毕业时必须有“三证”,即学位证、技能证和教师资格证。四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邀请企业技术骨干走上讲台授课和指导学生实训,借助实业界的技术精英,传授最新技术和知识给学生,让学生吸收最新技术,了解行业发展趋势。
培养合格优质毕业生,我们坚持“以德为行,以学为上”
记者:您曾在多所学校治教治校,不管是肇庆学院院长,还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您一直重视学生的德行与专业培养,并坚持“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是什么让您有这样的坚持?
邝邦洪:我在高校工作有30多年了。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到肇庆学院院长,再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我亲身体验高校的发展变化,也看见不少成败得失的例子,对教师和学生的德与学的思考比较多。在肇庆学院任院长时,我把“以德为行,以学为上”写进校歌中;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我仍然把“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作为学校师生的行为准则,主要还是解决师生的“德与学”的问题。“以德为行,以学为上”虽然寥寥八个字,却浓缩了人生的不尽追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如果道德缺失,必然会导致功利主义的人生态度,影响学校与自己事业的发展。
记者:能否详细阐述一下?
邝邦洪:在教师中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目的是提高教学科研质量,提高育人水平,从而提升学校的教风、学风和校风,促进人才培养,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学生中加强道德品行的教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学生把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广大管理人员中大力开展机关作风建设,要求大家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为教学、为科研服务的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所以,一所大学应把“德与学”放在教育和教学的首要位置。忽视师生的德育或治学的教育,都是不负责的教育。党、社会和人民都需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有德无才会误事,有才无德会坏事。德才兼备是立业成才、奋发有为的根本前提。
记者:如何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呢?
邝邦洪: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到职中当老师,他们所教的学生绝大部分毕业后工作在生产和服务第一线,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将直接反映他们在学校受到的道德教育。如果我们不把“以德为行”作为学生德育的第一要务来抓,就是对教育事业的不负责任。我对学生说,要把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成为终身学习者,才能保证自身知识不断更新、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增强竞争实力,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记者:学生在校该如何践行“以学为上”呢?
邝邦洪:一是要学会自学,提高自学能力。除了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外,要培养自学能力,要大量的、有选择性的进行阅读,通过读哲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的书籍,增长人生智慧和强化人文底蕴,进一步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二是要学会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大学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教师、图书馆、实验室和同学。要学会利用这些资源,为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服务。三是要学会操作,提高操作能力。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办学定位是“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因此,特别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强,不仅要懂得做,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做,甚至能够讲解指导别人怎么做。四是要学会表达,提高表达能力。现在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下降的趋势。除了练口才外,还要加强心理素质、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要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要读一些理论书,读一些优秀论文,不断提高写作能力。五是要学会交际,提高交际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普遍交往的开放社会,一个人能力再强也必然要借助他人的智慧和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我建议青年学生培养交际能力,可从与身边的同学多沟通交流、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和谅解别人的缺点开始。我们还强调学生要培养自立和创新的能力。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学生真正能从这些方面来要求自己,努力实践,就能成为有用之才。一所大学的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就能真正形成,并成为传统。
记者:您既是文化学者,又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这样一所技术色彩比较浓的高校的党委书记。身处其中,您认为人文精神和文化如何发挥作用呢?
邝邦洪:理科专业比重较大的院校怎样弘扬人文精神是当下高等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人文精神和大学文化从意义上说是相通的,也无法用严格的概念来加以限定。所以,我们在讨论这样一个较为广泛的问题时,很难具体到某一件事或是加以量化。但人文精神和大学文化却又时刻都在影响一所大学师德的建设、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成长,是大学师生最高的精神追求,显示着一所大学的文化传统和底蕴。文化是生产力中的一种软实力,它没有量化的要求却又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和表达载体。人文精神和大学文化能够让人感受到大学校园是一个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教养、能创新的地方,它浸透着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呈现出一种充满学术自由的气象,一种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追求以及一种内心充满美好自由的诉求,这便是我们理解和追求的大学人文精神和大学文化。
记者:在综合性高等院校,如何弘扬人文精神,并用大学文化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呢?
邝邦洪:我们通过具体的载体,把大学人文精神和大学文化内化到师生参与互动的讲座、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各种各样的国家、省级比赛中,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以及大学创新的力量,以此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学校仅是举办高层次的文化、科技、艺术、教育的“周末讲座”就有148场、“院士论坛”6场、“德育论坛”23场、广东省、市杰出青年进校园6场,学生在校园里几乎每周都可听到这些高层次的讲座。近3年来,学校共投入专项资金200 多万元,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毕业设计和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国内外设计创作比赛,使学生获得实践锻炼机会,取得可喜成果。从一个侧面来看,这也是“以学为上”的具体体现,这其中也凸显了大学人文精神和大学文化在学生成长中的影响力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文化作用看似是有形的,却又是无声的,它能影响学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