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琵琶行》的教案

2024-06-16

语文《琵琶行》的教案(精选8篇)

1.语文《琵琶行》的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的丰富内涵,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所描述的艺术形象。

3.在欣赏、感受、发现艺术美的同时,获得有关艺术欣赏的知识,得到艺术美的陶冶、情感的升华、心灵的唤醒,提高自己的艺术文化素养。

【预习案】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________,号 。晚年号____ ___ 。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晚唐诗人。人称“ ____”。他和好友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_____ ___ ”运动,主张“_____ ___ ,____ ____ ”。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其艺术成就最高的长篇叙事诗是 、。著有《____ ___ _》。

2、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浔阳( ) 枫叶( ) 瑟瑟( ) 迁谪( ) 慢捻( ) 霓裳( ) 六幺( ) 嘈嘈( ) 幽咽( ) 暂歇( )乍破( ) 收拨( ) 裂帛( ) 钿头( ) 银蓖( )水浆迸( ) 呕哑( )转徙( ) 嘲哳( )

3、翻译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感斯人言 ( ) 凡六百一十六言( ) 东船西舫悄无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转徙于江湖间( )转轴拨弦三两声( )却坐促弦弦转急( ) 因为长句 ( ) 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君翻作《琵琶行》( )商人重利轻别离( )铁骑突出刀枪鸣( )整顿衣裳起敛容( )低眉信手续续弹(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

【探究案】

1、找出诗歌中你最喜欢的描写音乐的句子,并任选一角度加以鉴赏。(如修辞、用字、正侧面描写等)

2、“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诗人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请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诗歌中对琵琶女的描写来阐述。

3、课外搜集整理中外名著中描写声音的经典片段。

《琵琶行》教学杂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在教研中发现,有许多教师还没能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沿用“工具说”的教学模式。以《琵琶行》为例,许多教师仍是仅以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作为重点来处理。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广为传诵的名篇,多次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诗中写琵琶女飘零憔悴沦落天涯的生平遭遇,并依此引发出自己遭谗受贬政治失意的满腹怨愤,表现了对琵琶女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抒写了自己天涯沦落之恨。长诗对琵琶女的演奏技艺作了出色的描写,把抽象的音乐写得生动可感,令人击节称赏、津津乐道。如果在教学中仅把重点放在对音乐描写分析上,比喻运用如何形象、动词如何准确、对比如何突出、效果如何明显等,是否又回到工具价值取向上去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要解读其“丰富的人文内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笔者认为学习《琵琶行》,在重视对音乐描写的同时,还要重视琵琶女的生平遭遇和作者与琵琶女的感情共鸣。对音乐描写分析和作者与琵琶女的感情共鸣点已多有论述,这儿重点对琵琶女可悲可叹的命运作一解读。琵琶女的经历可分为得意和失意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从出场来看,诗人在邀请她时“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乍一看是一个不善于交际的女子,非常难请。她年轻时是否会这样呢?当时是长安有名的倡女,“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多才多艺,貌美如仙,一定以宠为荣,乐于见人。现在不愿见人,是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并且自己已经从良,在这样的夜晚,不愿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见面,何况诗人邀见她也只是因为“举酒欲饮无管弦”,是为了他们自己饮酒助兴。

其次,从弹奏的技艺与效果来看,少年时的她弹奏技艺已经很高超,“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一曲红绡不知数”,十三岁时就已学有所成,弹奏技艺能让琵琶师心悦诚服,弹奏一首曲子收到的贵重物品不计其数。但是五陵年少并不是因为欣赏她的弹奏技艺,而是为了她“妆成每被秋娘妒”的容颜。随着年龄的增大,弹奏技艺越来越精,但“暮去朝来颜色故”,容颜渐渐衰老,这时五陵年少又去另觅新欢,不再宠她,自己“门前冷落鞍马稀”,即使拥有“未成曲调先有情”技艺,也无人欣赏。与诗人相遇,弹奏了两首曲子,弹者与听者陶醉在“仙乐”中,感情产生共鸣,“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互相了解之后,感情彼此沟通,找到真正的知音,这时的弹者与听者情感均达到高潮,“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读者也无不为之动容。

再次,从生活状况与思想状态来看,年轻时“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珍贵的妆饰品被打碎,贵重的服饰被沾上酒污都全不在意,“春风秋月等闲度,今年欢笑复明年”时光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就过去了,是何等的快乐、得意!后来容颜衰老,门前冷落,只好“委身为贾人妇”,可是“商人重利轻别离”,把自己留在偏僻的浔阳江边独守空船,陪伴自己的只有孤寂的月亮、缥缈的月光和寒冷的江水,感觉自己“平生不得志”,心中有无限的酸楚,孤独寂寞的夜晚在梦中每每想起往日快乐的时光,禁不住啼哭,以泪洗面,又是何等的伤感、失意!

纵观琵琶女的经历,非常不幸。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虽然自己多才多艺,貌美如仙,五陵年少争着送给她各种财物,只是因为她的姿色,等她容颜不在,这些人也不再宠她,可见五陵年少是把她当作一个供自己消遣的“玩物”来对待的,足见其命运的可悲。自己只好嫁给一个商人,但商人看重的是钱财,而不是夫妻间的感情,自己的感情无处寄托,感觉比较凄苦,可是她仍一味的回味自己少小时所谓的“快乐”“幸福”,以致自己更是愁上加愁,苦上加苦。客观的说,琵琶女的不幸也有其自身原因,自己有家(从“弟走从军阿姨死”可见其是有家的)不归,以在风月场上飘摇为乐,后来还不能认清这一悲惨现实,着实令人可叹。

以上对琵琶女的可悲可叹的命运作了剖析,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丰富的人文内涵”所要求的,在学习中应作为一个重点。

《琵琶行》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2.语文《琵琶行》的教案 篇二

诗人的悲伤,从最内在来说,不过是不得为君所用的悲伤,所谓苦楚,不过是为君迁谪的苦楚。诗人们从不真正留恋关注江湖,他们只奔波暂栖于江湖,他们身在江湖心在魏阙,然而江湖收留了他们的悲伤与苦楚,从而江湖中飘荡着无尽的幽怨诗意。所以,无论“别时茫茫江浸月”多么苍凉空阔,无论“唯见江心秋月白”多么澄澈浩茫,无论“绕船月明江水寒”多么冷清深邃,都只是诗人失意的苦楚,为君王所弃的悲伤。江湖不是江湖,只是他们无法凝聚成峰、簇拥成磊的理想与壮志。当策论上之无路,当华发蹉跎早生,他们临水自照,留下哀哀欲绝的剪影,如此而已。

所以,琵琶女也许确有其人,但当她进入收留诗人的江湖,当她侧身于诗人的字里行间,她就只能虚化为诗人的内在自我,在江湖中悲伤地飘荡。如此,琵琶女的自诉其实不过是诗人的自诉。琵琶女的年少成名华彩绝艳,欢场得志绝代风流正是诗人早年得志的映射,其间不免张狂的自得自恋;琵琶女的色衰见弃委身贾人独守空船,正是诗人官场见弃、投报无路的写照。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亦不过是诗人的自我哀切。至于其间的音乐,正好和琵琶女的自诉构成了双声部合奏,一以叙平生遭际,一以抒平生怀抱,内在心灵与外在事迹的合一,正是诗心的完美体现,正如有江湖,还得有冷月,才可以安放这悲哀的诗心。

很明显,琵琶女来自于楚辞,但早已经失去了楚辞女子那种上天入地的自信自尊与青春放达,更无楚辞女子那种自傲于身份夸饰血统的张扬与任性。楚辞女子的时代,去墨门巨子奔驰江湖捍卫自由追逐公平的时代不远,自由的血脉还在他们体内奔涌,她们激起的江湖风波,于琵琶女而言,是一个久远得无法记起的梦。琵琶女没有了高贵的血统,她不过是一个没有出身来历的娼女;琵琶女也再没有了目无凡尘的高洁自傲,只能错把欢场身价作为灵魂的份量;琵琶女亦不再有上天入地的追求,忘却了自由的魂魄只能浑浑噩噩,把秋月春风等闲打发了事。然后就老了———楚辞女子又怎么可以老呢?又怎么允许自己老呢?然而,琵琶女却老了,她把自己嫁给财富,又在对财富不解风情的怨怼里面江临湖,白发说玄宗。

只是,这是怎样的诗意江湖呢?冰洁高贵的神女流连富贵名利场,江湖无波风亦平。何以至此?倘若诗心里没有自由与血性,只有甘为人奴的谨慎与忧惧,惶惑与乞盼,江湖便只能在此诗心的哀呤里日益逼仄萎蜕,慢慢枯死在日益贫乏的大地。可笑的是,那一度幻化为琵琶女的诗心还在自我感动地说: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生理性别,他也只能自称为司马青衫,其间的惶恐哀乞又怎么可能与不可一世自信自傲于高贵血统的屈原相比?

屈原的香草美人冰清玉洁,那是自由血性的灵魂在歌唱;屈原的神女上天入地行踪飘忽,那是不甘平庸的灵魂在理想的引领下超绝尘根。而他的琵琶女只能在富贵名利场里打转,临老犹把年轻的庸俗当成隔世的风华念记。从香草美人风流神女到琵琶女,从屈原到白居易,历史跨越千年,精神的下行,自由的迷失,血性的散逸,诗心的萎蜕,怎一个堕落了得!

3.《琵琶行》的音乐描写 篇三

一、以声喻声

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将熟悉的东西作比的话。往往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虚幻为现实。声音看不见。摸不着,很难描绘,但白居易有办法,他用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疾速重厚,如“私语”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强烈清裂干脆。正是这一连申的熟悉的声音来比喻、描摹变换的音乐节奏和旋律,短时间内使读者情绪时而激扬、时而幽抑、时而喜乐、时而哀怨。也正是这字字玑珠的比喻使我们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充分体悟了音乐的摇曳多姿,深刻感悟了琵琶女的辛酸悲苦。

二、以感衬声

如果一味地正面描写声音,即使再形象逼真。也会使读者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产生审美疲劳。白居易这位高超的音乐欣赏者、描绘者当然深蕴此理,必须增加其他的手法。这里他运用的是听众的反映及感受,从侧面烘托,以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不是烘托了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吗?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之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萍水相逢,本是擦肩而过。但不经意的移盏相邀,几曲弹奏,不仅泪沾青衫,而且引为同调,视为知已。说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挚话语,弹者与听者情感高度共鸣,淋漓地表现了音乐的审美力量,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弹奏者的精湛技艺。

三、以无声衬有声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讲究留白艺术,讲究含蓄之美。在这篇文中白居易不仅把有声写得那么酣畅淋漓,而且又恰到好处地以无声写有声,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琵琶声如“冰泉冷涩,绝凝不通”之际,弹者与听众都是“别有幽愁暗恨生”。当“曲终收拨当心画”时,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声停止,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如同篆刻艺术的“计白以当黑”,戏曲艺术对舞台空间的充分运用,这也是典型的虚中见实的表现方法,又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特点。

四、妙用双声叠音词

优秀的诗人都特别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而双声叠韵词的运用最能增强诗歌的韵律节奏。此诗歌的叠音词如“弦弦、声声、唧唧、嘻嘈、切切、凄凄……”。双声叠韵词如“问关、幽咽、掩抑、嘲哳……”这些词。要么直接模拟声音,要么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的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这样准确地绘声拟音,就能给人以真切直观的听觉实感,仿佛身临其境。

4.九年级上册语文琵琶行预习教案 篇四

思考:1. 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 是什么把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4. 全诗共写了几次音乐?(连带诗歌结构)是怎样写的?

第一次 诗人送客闻琴 (暗写、侧面烘托)

第二次 邀见、弹奏《霓裳》《六幺》(明写、详写)

第三次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明写、略写、侧面烘托)

5. 哪一次音乐写得最精彩?(转入精读)

五、精读音乐段

(一)诗中关于音乐的描写(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

A找出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八个比喻句(板书)

音乐 特征 情感

转轴拨弦 和缓低沉 (序曲) 先有情

低眉信手 声声思

轻拢慢捻抹复挑 (过渡) 无限事

1. 如急雨 粗重急骤

2. 如私语 轻微委婉

3. 珠玉落盘 清脆圆润

4. 莺语花底 宛转流畅

5. 冰泉冷涩 阻塞压抑 幽愁暗恨

6. 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高潮)

7. 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8. 如裂帛 短促急迫(曲终)、余韵悠悠

B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1)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视觉、听觉融通--通感)

(2)以形摹声(视觉角度)

(3)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

(4)景特描写烘托气氛

六、学习3、4、5自然段

1. 思考:作者为何听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感动,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原因?

2.阅读3、4自然段(板书)

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赏析

歌女(悲凄)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年表貌美 年老色衰

门庭若市 门前冷落

下嫁贾人 独守空船

(详写生平,略写感受)

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凄苦)

辞帝京,谪居卧病,

地僻无音乐,不闻丝竹

黄芦苦竹,杜鹃啼血

山歌村笛,呕哑嘲哳

(详写感受,略写生平)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七、总结主旨

5.语文《琵琶行》的教案 篇五

1、鉴赏本诗中的音乐描写。

2、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教学方法: 比较阅读,专题讨论。教学工具:音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声音无形,摹声最难。它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东西,难以让人用文字去描述。可是,优秀的作家却能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去描绘声音,并能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让人感叹语言的神奇。这节课,我们重点鉴赏分析《琵琶行》中音乐描写。

二、鉴赏分析

1、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三次琵琶弹奏。明确:第一次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二次 转轴拨弦三两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第三次 感我此言良久立„„江州司马青衫湿。教师:这三次音乐描写,有详有略。哪次是详哪次是略?

教师:下面我们重点分析第二次弹奏。在分析之前,先检查背诵情况,谁来给大家背一遍? 学生活动:单背,齐背。

2、多媒体显示第二次演奏中具体写声音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用心

爱心

专心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学生活动:找出运用的修辞方法。明确:比喻。

问:这些比喻表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强大的声音应像急雨扑面、扣人心弦而不燥,弱小的声音要如窃窃私语、情真意切而不虚。“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各种声音“错杂”交织、音量不一,但音质都像珍珠一样圆润、清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鸣水下滩。”

曲折的旋律应演奏的像在树丛花中的莺歌燕语一样委婉流畅。而忧伤的旋律则应演奏的像地下的泉水一样,虽然时隐时现、若即若离却又连贯缠绵、“缓若流水而不绝”。“别有忧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在“无声”的空拍和停顿中蕴藏着“有声”所无法表达的“大音”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音乐的高潮到来之前常给人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水浆迸”的心理预感,这也就是音乐演奏艺术中的“力度衬托”。而音乐的高潮“突出”之时则应使听者如置身于“铁骑”飞奔、短兵相接的战场一样惊心动魄。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用心

爱心

专心

5、小结:白居易的描写“常物设喻,朴实自然,可见可闻”。下面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独奏《高山流水》,结合着刚才的音乐描写体会诗人高妙的文笔。

6、分析侧面描写:

我们曾学过苏轼的《赤壁赋》,内有几句音乐描写,请同学们回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一段里面呢,除了正面写音乐的句子,还有一句是写音乐效果的,即: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种不是正面写音乐,转而写听者的反应的描写,叫侧面描写。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中的侧面描写。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主人忘归客不发。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补充:在阅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这样的词语: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这些,都属于侧面描写。

7、小结:以上呢,我们鉴赏了诗中的音乐描写,通过鉴赏,可知琵琶女的演奏技巧实在高超,称得是一位演奏家。并且,在这首诗里,她的琵琶声是和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学们能不能看出来?请勾划相关句子。如:忽闻水上琵琶声。唯见江心秋月白。满座重闻皆掩泣。所以,这真是一场水淋淋的琵琶专场演奏会。

三、延伸拓展

1、师:接下来,我们欣赏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首同样描写音乐的诗歌――《听颖师弹琴》。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听颖师弹琴 韩愈

用心

爱心

专心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2、出示大致诗意解读:

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语。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的战场。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的柳絮。热闹喧嚣得像一群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群音中一声独起像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瞬间的急剧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

再也不能承受琴声对感情的牵扯,赶紧伸手止住颖师不要再弹下去了。

好本事啊!你弹琴给我听,简直就是:一会儿放块冰在我的心里。一会儿又放块炭在我的心上。用心

爱心

专心

3、学生思考:这首诗和《琵琶行》的描写手法有哪些相同之处?请同学们说出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又有哪些比喻。

明确: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并且,正面描写中也用了大量的比喻。

四、练习

播放《雨打芭蕉》,请同学们写下自己的第一感觉。

五、作业:

把听曲之后的第一感觉记下来,下去整理成一段音乐描写,要求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有比喻。

用心

爱心

6.琵琶行的优秀教案 篇六

琵琶行的优秀教案篇一:

教学步骤:

一、导入: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被贬浔阳。

三、文题背景: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四、翻译并疏理课文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师: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提示: 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师:乐妓: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师: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 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师: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师: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师: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二>、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

师: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实乃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它。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呀。

是呀,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明确: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何作用?

它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琵琶女的演奏停息了,东船西舫悄然无声,这是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的结果;在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荡漾,落花慢慢漂流,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它盛满忧愁,弥漫着凉意,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它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

师:读了这一段,你能想到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

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包括如诗人一样的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请缨无路,他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凭他的才华,他本来应该是这个尘世王国中的一个宠儿,结果却成了尘世的遗弃儿。他满怀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来后又只能继续走他飘泊的人生路。

师:此段关于音乐的描写,是不是直接描写?

生:是。

师:白居易对琵琶曲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生:如听仙乐耳暂明(这是对琵琶女的高度赞扬)。这么美妙的音乐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三>总结本课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 “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四>课堂小作文:本文在写作中不但注意了音乐美,而且也注意了画面美。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请大家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7.语文《琵琶行》的教案 篇七

后人在赏析其音乐描写时, 特别推崇其对“音响”和“旋律”的摹写。一系列准确、生动、繁丽的比喻, 摹拟出琵琶曲或清脆圆润, 或冷涩喑哑、或铿锵有力的瑰异音响, 展示了琵琶曲由急切欢快到流畅滑转, 再到暝然无声, 最后激越高亢的摄魄旋律。白居易在音乐描写中的旷世才情, 使凄美的琵琶曲沾着清冷的秋露, 透过朦胧的烟月, 穿越千年时空, 铮铮然, 犹奏响在耳边。

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 就会惊异地发现, 白居易在摹写琵琶曲时, 除了大量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以声喻声, 妙语点睛外, 还非常注意在比喻时, 妙用色彩, 烘云托月, 使摹写的音乐达到了极致。诗中共三次音乐描写, 第二次尤为细腻出色, 就让我们聚焦于第二次音乐描写吧。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 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一节音乐描写, 主要用准确、生动的比喻诉诸我们的视听感官。作为喻体的有以下物象:急雨、玉珠、玉盘、流水、寒冰、银瓶、水浆、刀枪、裂帛。上述物象皆为白色。水虽无色, 但在寒冰的映照下也应呈白色;刀枪虽通体不会是白色, 但能发出“鸣声”的刃口会闪出眩目的白光。另外, 非为喻体, 但对营造意境极其重要的月光也呈乳白色。

白居易在对琵琶曲的摹写中, 大量地用这些白色物象作喻体, 我想决非偶然, 必另有深意。那么, 作者不厌其烦运用这些白色物象, 到底想营造什么样的意境呢?

一、营造凄楚之境

从色调上看, 白色为“冷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白色”更多的时候为凶灾之色, 总与苦楚、悲怆相联, 素与热闹、喜庆无缘, 丧事中缟衣素服白花即为明证之一。唐宪宗元和十年, 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白居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 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 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 上书请求缉拿凶手, 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一腔热血却换来贬谪之苦, 岂不“冤”乎?旷世绝代的天才诗人, 风雨晨昏只得与湓江 (贬后的住地) 的黄芦苦竹相依, 岂不“屈”乎?贬谪之地———浔阳———僻远低湿, 终岁不闻丝竹之声, 这于喜爱音乐且精通音乐的白居易, 岂不“苦”乎?琵琶女早年色艺双佳, 五陵年少争相缠头, 而今暮去朝来颜色故, 老大嫁作商人妇, 只得冷月相伴孤船独守, 岂不“悲”乎?本该是京城万人注目的才子佳人, 而今双双沦落天涯, 任寒水绕船, 冷月清照。琵琶女的琴声, 勾起了白居易被逐出京城的苦楚;白居易的自述, 让琵琶女想起了永远逝去的韶华。此时此境, 单个的痛苦因同病者的互述得以加倍放大。惨白的月华里, 凄婉的琵琶曲泛着清冷的白光, 嘈嘈切切, 点点滴滴, 浸人肌骨, 这是何等的凄楚。然而, 惟有这, 方能排遣“天涯沦落人”的无尽感伤。

二、营造洁净之境

“白色”会让我们想到千里冰封, 银妆素裹的无瑕;月华如水, 芙蕖沾露的澄澈;天山雪莲, 高原旌幡的圣洁。白色总给人一种纤尘不染的洁净之感。

白居易在这里用一系列“白色”的物象来摹写音乐, 实则暗含对自己和琵琶女正直、清白、纯洁的肯定。白居易虽遭贬谪, 但他知道自己只是一腔热血空洒, 一颗忠心误投;自己的正直清白犹如那青松翠竹、冰天雪原。古代艺人被世人蔑称为“戏子”, 歌妓更遭人贱视, 而白居易却与昔为歌妓的琵琶女并提为“同是天涯沦落人”, 可见他对琵琶女的尊重。在白居易的眼里, 琵琶女虽误落风尘, 但心性高洁。出淤泥而不染, 似那馨香芙蓉;暮去朝来颜色故, 如那芬芳寒梅。在静寂的秋夜里, 在空阔的江面上, 我们分明看到, 圣洁的白光与清脆的琴声水乳交融, 幻化为滴滴音乐的清露, 溅落在两位才情绝代、心地高洁的才子佳人四围。这是何等的高雅, 何等的超尘。

三、营造澄明之境

在色彩学上, 红、黑、白为最基本的三原色。从它们所包蕴的情感来看:红呈火热, 黑显凝重, 而“白色”却总给人一种飘逸、澄明之感。试想, 深秋之夜, 如水月华, 倾泻大地, 茫茫江面朦胧氤氲。琵琶女珠圆玉润的琴声, 似颗颗晶莹饱满的露珠, 滴落江面, 更衬出天地的静谧、澄明。诗中大量的白色物象摹写琵琶曲, 使这只能诉之于耳的乐声, 也仿佛在水乳中漂洗过一般, 清越的琴声泛出宁静、飘逸的白光, 弥散在江面, 更将这种空明流光、淡雅澄澈之境, 推向了极致。

8.论《琵琶行》的散文化特色 篇八

【關键词】白居易 《琵琶行》 散文化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是我国音乐描写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表达技巧。作品创作于唐玄宗元和十一年(86)。当时作者被贬官在江州任司马。一年的江州生活使他对政治的腐败和吏治的黑暗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这年秋天,他在江边送客时遇到了长安故妓,这位富有艺术才华的琵琶女的悲惨身世,触动了他的心事,遂写下了这篇享誉千古的诗篇。诗中记叙了这位歌女的一生经历及其出色的技艺,对她年长色衰,从良嫁人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并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情的共鸣中,抒发了被贬谪的苦闷和悲哀,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这首诗突出的成就就在叙事和描写方面,像一篇韵律性很强的写人散文,朴实浅近,形象生动。

第一,叙事和抒情的巧妙结合,是典型的散文笔法。在叙事的过程中渗透了对琵琶女的同情和真挚眷恋,既刻画了琵琶女的心理活动,也流露了自己的感情。如“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便把一个女子的迟疑,羞涩,难以忍受独守空船的寂寞和不便于外人见面的矛盾心理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来了。又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沈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这些叙述都是人感到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体贴和理解。诗中穿插的景物描写也起到了渲染感情的作用。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开头抓住了秋天特有的景物枫叶,荻花,使人感觉到秋天的萧瑟,清冷,渲染了送别时悲凉的感情基调。又如“绕船明月江水寒”书写琵琶女的孤独与寂寞。如“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通过写自己的居住环境,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凄凉。这都是诗中的画龙点睛之笔。

第二,《琵琶行》叙事详略得当,虚实的变化,脉络分明,也是散文化突出特点。诗中从秋月送客写起,由“举酒欲饮无管弦”引出琵琶女弹奏的乐曲,写的非常的简单,对音乐的描写只有“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一句,很简略,并没有写音乐的美妙,但我们能从这一句中感受到音乐,侧面烘托了的美妙动听,而接下来,作者详尽的写了音乐的乐曲,区中的变化,弹奏的技巧,感情的起伏在音乐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接下来又是简单的交代和过渡,只用四句诗说明音乐效果和琵琶女的收弦拢拨、整理衣裳的动作。接下来琵琶女介绍自己的身世用了二十二句诗,详尽写了她年轻时在长安时的欢乐生活,紧接着诗人自述在浔阳的一年来的寂寞苦闷的生活。诗人感觉自己和琵琶女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于是有了第三次的演奏,诗人改用略写、虚写,只用“凄凄不似向前声”就交代了这次演奏的音乐,随即结束全诗。

另外,《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有其独到之处。对音乐的描写灵活自如:形象的比喻使诉诸听觉的过耳即逝的音乐有了立体的形象,活跃的生命和鲜明的色彩。乐曲本是听觉的艺术,作者发挥它丰富的想象力,把音乐与人们在自然界所熟悉的可见可听的美好事物联系起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听其音。作者对音乐的描写用了用了三种手法:首先是比喻,如他用一连串的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比喻音乐急切愉快的调子。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等日常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形象的描绘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其次《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用了听者和弹着的感情共鸣,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满座重闻皆掩泣”等等,其精彩之处,作者不是为写音乐而写音乐,描写音乐也是为了表现这个“情”字,乐为心声,乐曲的跌宕起伏,正是琵琶女感情的表述。诗人有着和琵琶女一样的心境,所以音乐中也有作者的情感,所以在音乐中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作者的形象。再次,白居易不但写“有声”,他还写“无声”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是以无声来衬托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乐曲效果,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我们常用“诗化的散文”来形容散文的优美,而《琵琶行》则可用“散文化的诗”来概括其朴实自然、描写生动的艺术风格。

上一篇:2019销售员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企业文化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