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地势特征的教案

2024-11-03

地形地势特征的教案(共5篇)

1.地形地势特征的教案 篇一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而设计的。内容包括“地形复杂多样 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和“地势西高东低 呈三级阶梯分布”两部分。因此,学好本课,能为学好后面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

地形是中国地理中比较繁杂的内容,本课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删繁就简,将学习重点放在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上,并且要求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安排,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运用地形图,归纳总结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特征。

2.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特征的学习活动,初步形成读图用图的基本能力。

2.通过组织讨论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2.通过读图用图方法的指导,培养运用地图的良好习惯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的确定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地势的.整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说明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对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作简单的评价。而后者因为学生年龄偏小,需要老师进行指导,让学生总结出来。据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分别确定为:

教学重点: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在七年级已学过世界地理,已初步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的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观察,敢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据此,本节课应重点采用读图导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直观。通过画面的动静结合、问题的设置和填图练习,最后达到在图上巩固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在学法指导上,应以指导学生读图、用图为主,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图中提取有信息,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解决地理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思路是:从指导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入手,让学生思考回答地形图上多样而复杂的颜色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结论。参照地形区景观图片,了解我国不同地形区的地形特点。通过指导学生完成绘制“我国各类地形百分柱状图”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出我国地形“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的结论。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

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地形、地势特征的认识,在让学生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两大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进行两个方面的学习活动。

(二)教学流程

●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运用一组地图和卫星图片,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入手,导入本节课的教学。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景,明确学习主要任务。

●指导读图、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面积广大”的教学

从指导学生阅读“中国的地形”图入手,通过连线练习、判读地形区景观图片,进而让学生思考回答地形图上多样而复杂的颜色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结论。

然后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各类地形占陆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在柱状示意图上展示山地所占比重,要求学生绘制其他四种地形的柱高。(在学生绘图间隙,教师绘板图,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展示学生绘制的柱状图,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哪两类地形所占比重最大,得出“山地高原面积广大”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绘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掌握我国地形特征。

第二部分——“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教学

先让学生了解地势的概念,再利用课件指导学生阅读“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观察我国地势从东到西按海拔有什么明显变化,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

指导学生阅读“沿北纬36°地形剖面图”,为使学生建立剖面的概念,可对比生活中切蛋糕的场景。对比课件展示的两幅地势变化示意图,让学生判读哪幅示意图与我国地势特点相吻合。

之后在板图上画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主要山脉”图,找出作为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将它们落实在板图“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上。并完成学案中的填图练习。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从解析地势概念入手,通过教师绘图的动态过程,以及对学生读图、记图、填图的训练,加深学生对地势特征的认识。大胆将地势剖面与蛋糕切面做类比,化抽象为形象。降低学习难度。

●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1.举例说明不同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我国的地势特征对降水有何影响?

3.我国的地地势特征对河流(流向、水能)有什么影响?

4.我国的地地势特征对交通(水运、陆路)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讨论的方向适时加以引导,同时出示相关图片以及在板图中绘出相关地理信息,降低问题的难度。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

2.地形地势特征的教案 篇二

在对地形场景的快速重建过程中,为加快场景显示速度,通常需要为场景进行可见性剔除。目前可见性剔除的重点是基于遮挡剔除的方法,场景的高度信息对于遮挡剔除有很重要的作用,场景中最高点所在的区域通常成为遮挡物,遮挡在其后面的场景。因此,首先需要提取出这些地形特征。国内外众多的学者对基于规则格网的地形特征提取进行了广泛地研究,提出了许多方法,文献[1]研究了基于TIN的提取算法,文献[2]提出了基于数字化等高线地形图的提取算法。然而这些方法在处理复杂地形时都存在着运算效率和结果准确性等方面的不足,难以适用于大规模DEM数据的处理。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规则格网的快速准确的山脊线特征提取算法,算法通过对地形噪点和洼地的预处理,提高了提取山脊线特征算法的精度与效率。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

1地形的预处理

在DEM中,一个山脊点是沿某一个方向高程数据变化的局部极大值点。而一条山脊线可以看成是由一系列离散的山脊点构成的“链”。如果沿山脊线的法线方向,穿过某一山脊点做一条短剖面,山脊点的高程值必高于其两侧相邻数据点的高程值。实际的地形地貌中存在洼地和噪点等特殊地形。在提取地形特征之前,需要先对这些特殊地形进行处理。

1.1洼地的填平处理

在洼地进行地形特征的提取,普遍存在着运算效率和结果准确性等方面的不足,难以适用于大规模DEM数据的处理。因此,需要首先对洼地进行检测填平处理。复杂地形中的洼地在形态上可划分为简单孤立型洼地、复合型洼地和嵌套型洼地3种类型。简单孤立型洼地呈孤立分布;互通型洼地一般为2个各自周边最低出口单元互为对方汇水区单元的相邻洼地;嵌套型洼地为1个大洼地嵌套1个或多个小洼地,嵌套深度可达数层。互通与嵌套的情形可能同时出现,即外层嵌套洼地与内层被嵌套洼地互以对方的汇水栅格为各自的出口单元,这2个洼地在本质上可归入互通型洼地。

按高程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将所有洼地底部及其汇水区栅格、周边最低出口栅格检出,建立洼地及其汇水栅格标记和索引。对每个洼地的出口栅格进行跟踪判断,将所有出口单元互为对方汇水区栅格的2个邻接互通型洼地归并,并更新合并形成的各大洼地的最低出口单元,直至流域中没有互通型洼地可归并为止,此时只剩下孤立型和嵌套型洼地。

按出口单元由低到高的顺序处理每个未处理的洼地,若当前洼地的出口单元为流域出口的汇水栅格,则它必为孤立洼地或最外层的嵌套洼地,以出口单元高程作为洼地的填平基准,将洼地中低于基准高程的栅格垫高填平,并将该洼地及其汇水区栅格标记为流域出口的汇水栅格。若洼地出口单元为另一个洼地的汇水栅格,则该洼地一定被外层未处理的洼地嵌套,此时暂时搁置对该洼地的处理,接着处理后续的出口单元较低的孤立洼地或最外层嵌套洼地,如此循环检测处理直至所有洼地处理完毕。由于首先处理的洼地均是孤立洼地或最外层的嵌套洼地,随着处理的进行,洼地嵌套的情形逐层消失,每个洼地的处理均为一次有效完成,这种处理原则适用于复杂的深层嵌套情形。

1.2地形的平滑处理

地形进行填平处理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提取地形的特征,然而如果直接提取地形的特征,将受到隐藏在地形全局结构中的高频噪声的影响。为了消除这些地形固有的噪声的影响,在提取地形特征之前,还需要对地形进行平滑滤波处理。在本文中使用类似Taubin提出的平滑滤波算法[3],消除地形中的高频噪声。它实际上是一种改进了的高斯滤波器,消除了由于高斯滤波而导致的物体轮廓上的收缩。设vi为物体上的第i个顶点,使用vi及与其相邻点进行高斯滤波得到的滤波后的顶点v′i可以计算为:

undefined。 (1)

式中,vj是与vi相邻的点;i*={j|(i,j)∈E},E是与vi相邻的点所组成的集合;μ为等分标度因子,在传统的高斯滤波器中的取值为1.0;wij表示与vi相邻的顶点vj的权重,它是一个非负的值,且

undefined。 (2)

一般情况下wij的取值为1/n,n为集合E所包含的点的个数。

使用式(1)对地形进行处理时包括2个滤波过程:首先是收缩滤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μ是一个正值(μ=p>0),然后是一个扩张的滤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μ是一个负值(μ=q<0)。在滤波过程中p和q的值要满足1/p+1/q=1.0。

在对地形数据进行高频噪声滤波时,只对地形数据中的高程数据进行改进的高斯滤波,同时在滤波过程中,为了避免地形数据的4个边角上的数据出现摆动,还需要保持这部分数据的值不变。

2地形山脊点的提取

本文采用断面极值法提取地形的山脊特征,其基本原理是分析组成DEM格网的纵横断面,找出断面上的高程极值点,其中的极大值点是山脊线上的候选点。再根据一定的规则对已得到的候选点进行筛选和排序,得到所需要的山脊线特征。

设DEM格网数据为Gij(i=1,2,…,m;j=1,2,…,n),选择DEM数据中一个(2k+1)×(2k+1)的邻域点建立一个模板,则可以用式(3)判定沿纵向方向上的山脊点的候选点。

undefined

同理可以得到判定横向上的山脊点的候选点的条件为:

undefined

为了得到更全面的的山脊点信息,需要在2个斜方向上的判定山脊点的候选点,类似于式(3)可以得到2个斜方向上判定山脊点的候选点的条件为:

undefined

式中,i,j分别表示数据点的行列坐标;z(i,j)是格网点Gij处的高程值,1≤l≤k。如果DEM中的数据点是山脊点,则该点必是沿某一方向高程变化的局部极大值点,那么,其邻域模板中各数据点的高程值必满足式(3)~(6)中的一个。对DEM中的每一个数据点,都用式(3)~(6)来检查其高程值,则可以判断出DEM数据中所有可能的山脊点。

用上述方法确定的山脊点中。有些点为孤立的山脊点,这些点应该剔除;有些点在局部位置上构成了山脊点的宽带,这些宽带部位应做细化处理。本文使用改进后的Hilditch细线化算法处理山脊点[4],既可以剔除孤立的山脊点,又可以将山脊点的宽带部位细线化,其详细过程可参见文献[4]。

3山脊线的生成

将筛选后两两相邻的山脊点连接起来,即形成了山脊线的雏形。在山脊线雏形中,2条或多条山脊线交汇部位可能会出现封闭的三角形,用以下处理过程可以将山脊线雏形中的封闭三角形断开:

步骤1:沿扫描线方向移动一个3×3模板,检查模板中是否存在两两相邻的3个山脊点,如果存在,就将高程较低的2个山脊点之间的连接线从山脊线雏形中剔除,直至对所有的山脊点处理完成为止;

步骤2:山脊线“雏形”中存在许多“短枝”。它们并不是真正的山脊线,而是一些随机干扰。将这些“短枝”从“雏形”中删除,剩下的连接线即为真正的山脊线。这些“短枝”的特点是,“短枝”的端点与其他连接线之间没有连接关系,而另一端则与2个或2个以上的连接线之间存在连接关系。根据这一特点,即可以删除山脊线“雏形”中长度为一个栅格大小的“短枝”。

经过上述处理,可以得到地形中完整的山脊线,然而在实际的遮挡剔除中,使用的地形特征线要尽可能少,通常使用的是地形中的对视觉有重要影响的主要特征,即主山脊线,而其余的次要特征对结果的影响不大,因此,需要对山脊线的处理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精简处理,提取地形的主要山脊线。在提取地形的主山脊线时,主要用到4个参数:地形的平均高度undefined、地形的平均曲率undefined、山脊的长度l和山脊的走向d。对于山脊线R{ri|i=0…n},当它满足以下条件时则将其删除[5]:

① 如果一条山脊线的平均高度undefinedi小于一个给定的高度阈值et,即undefinedi

② 如果一条山脊线的平均曲率undefinedi小于一个给定的高度阈值ct,即undefinedi

③ 如果一条山脊线的2个端点与另一条山脊线的2个端点相近,并且包围2个山脊线的包围盒也相似,则删除2条山脊线中平均曲率大的同脊线;

④ 如果2条山脊线在公共的峰点相接,则将2条山脊线合并为1条山脊线记录此山脊线,并删除原来的2条山脊线;

⑤ 如果有n+1条山脊线ri…r(i+n)在公共的峰点相接,首先选出最长的一条山脊线rk,然后计算rk与其余山脊线的连接系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undefined

式中,gj,gk为rj,rk在交点处的梯度向量;θ(gj,gk)为梯度向量gj与gk的夹角,是一个在(0,π)之间的角度值;α(dj,dk)为在交点处2条山脊走向的夹角,是一个在[0,π/2]之间的角度值。得到系数最大的山脊线与rk合并成一条新的山脊,记录此山脊线并删除相应的2条山脊线,重复以上操作,直至只有一条山脊线为止。

最后,将R中的山脊线按对应的权重进行筛选,这个权重是山脊线长度与高度之间的一个权衡值。

本文对算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数据为一块大小为1024×1024的DEM数据,经本文算法处理后得到最终的主要山脊特征线如图1所示。图1(a)为地形高程数据的灰度图像表示,图中亮度越高则高程值越大;图1(b)为图1(a)中的地形数据经本文算法处理后的得到的全部山脊线特征图;图1(c)为本文算法提取的主山脊线特征的最终结果。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算法能有效对复杂地形进行地形特征的提取,同时,在有效提取出地形的主要山脊线特征的同时,算法的速度也有一定提高。

4结束语

针对大规模复杂地形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基于规则网格的地形主山脊线特征提取算法。算法针对大规模地形中的洼地和噪点等特征,首先进行了洼地填平与快速有效的地形平滑处理,然后利用地形山脊点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山脊线的生成与细化算法,最后根据地形遮挡剔除的需要,进行了主山脊线的提取,实验结果在实际遮挡剔除的应用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摘要:从数字化地形中自动提取地形特征是地形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针对大规模复杂地形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基于规则网格的地形主山脊线特征提取算法。该算法首先进行了洼地填平与快速有效的地形平滑处理,然后提取地形的山脊线并进行细化,最后根据地形遮挡剔除的需要,进行主山脊线的提取,其结果在对地形的遮挡剔除的应用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地形特征,山脊线,地形平滑,数据高程模型

参考文献

[1]TRIBE A.Automated Recognition of Valley Lines and Drainage Networks from Gri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A Reviewand aNew Method[J].Journal of Hydrology,1992,139(3):263-293.

[2]陈晓勇.数学形态学理论和模型的若干扩展及在CCD扫描等高线图的DEM自动建立中的应用[D].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1990:150-180.

[3]TAUBIN G.A Signal Processing Approach to Fair Surface Design[M].USA:Computer Graphics,1995,351-358.

[4]孙家广.计算机图形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 篇三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授课人:周扬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江山如此多娇》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22~23页图文,然后实物投影《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图?(生:《中国地形图》)

师: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_____。(学生:形态)

师: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讲授新课]

再次投影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后,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

(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

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我们看看,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盆地,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那大家说说看,我国有几种地形呢?(五种)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地形有什么特点呢?(地形类型多样)板书:

一、地形类型多样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地形分布图

大家观察这幅图,里面提到一个词:山脉。什么是山脉呢?(延着,某一个方向延伸,呈现脉状有规律分布的山体。)

很好,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就像我们民族的脊梁一样,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大家知道,山脉总体上是延着某个方向延伸的,那么,这个延伸的方向叫就叫做山脉的走向。山脉的走向主要有以下的四种。(展示右下图片,学生回答四种走向)

好。我们来看一幅图:陆上山脉主要分布。大家观察一下,这些山脉都是什么走向呢?哪种走向居多呢?小组相互合作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1.分确定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比赛看谁找得快,准确率高,并推选出代表发言。(东北—西南,东西,西北—东南和南北走向的较少)

分析归类主要山脉及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教师活动]2.读教材25页“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图,按照活动2的要求,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走向一致的山脉连接起来。大家可以发现什么呢?

(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教师活动]3.“我国地形的分布”图上分别找出我国主要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学生活动]3.分组讨论,派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完成25页活动3。

[教师活动]4.展示“形态各异的高原景观”;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及资料;黄土高原的地貌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杰作--窑洞图;内蒙古高原地貌和景观图;云贵高原景观图。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和阅读四大高原的图文资料。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

总结:我国五种地形都有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各种地形区形态各异,我国人民也充分利用各种地形发展各具特色的生产和生活。

[教师活动]5.课件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读图了解我国各种地形面积的比例,其中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

明确:介绍山区所包括的范围,并得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探究问题:

1.山区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针对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山区应怎样开发和保护,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学生活动]4.全班学生分成A、B两大组,每个大组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展开讨论。A组讨论有利条件,B组讨论不利条件。A、B两组讨论后,进行全班的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活动]6.展示本节课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展示本节课课堂习题。[学生活动]5.完成教师所示思维导图和习题内容。[教师活动]7.布置课后作业。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授课人:周扬

本节课通过创设良好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每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绘图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最终达到全面进步和发展。

现对于本节课教学的反思如下:

一、充分运动多媒体教学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课时我用微视频《江山如此多娇》导课,为学生展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更激发了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在新课程下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一基本理念。这短短的2分钟的视频为这一节课的学习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简洁明快,令学生耳目一新。

二、通过读图、析图、画图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地图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信息载体,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识图、填图,分析地图上各个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思路清晰,设计新颖。在本节课授课时,我打破了教材的编排程序,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我国的山脉→分析出山脉是地形骨架这一特征,引导学生找出“骨架”的中间是“地形区”,分析出地形复杂多样这一特点,又由地形看地势而分析出中国地势的特点。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理论联系实际,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突破了教材的重难点,改善和优化了整个教学流程,提高了学生综合联系的能力。

4.地形地势特征的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程引入:前两天在网上漫游,看到一位网友的博客里的日志,叫做“山山水水──中国的美丽风景”,一下子被吸引了,日志里包括有中国的名湖之美、名泉之美、名山之美、名瀑之美、名江之美等,作者在用自己的足迹和文笔记录和感受祖国山河之壮美,也给读者以美好的心灵震撼。

而实际上爱美之心古往今来,人皆有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中国山水诗词等。这些都是源于人们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的热爱,在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修为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那么这一章我们就来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为大家的这种修为奠基。

结构解析:首先请大家明确,组成自然环境有很多自然要素,类比一下,组成我们的班集体的要素有学生和老师,那请同学们思考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都有哪些呢?对,有前面提到的山山水水,请同学们看这张自然环境的示意图,从地理的角度讲就是有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生物、土壤等。简称“地、气、水、生、土”,那再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自然要素间 的关系如何呢?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由此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本章主要学习前三个要素。了解我国地形、气候、河湖的主要特点,简单分析它们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并体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承转过渡:好,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节,了解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温故知新:初一时同学们学习了基本地形类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主要有哪些种?共有多少种?主要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

承转过渡:对于这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呢?我要来测试一下大家。

温故知新:看图片识地形。首先请同学们看景观图片,识别一下其中展示的分别是哪种地形类型。分别是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

方法归纳:以上主要是通过看图片,从各种地形类型的实际形态来识别,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往往用这种方法,也可以算作实地考察法。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用的更多地是在地形图上识别。

温故知新:这是分层设色地形图,下面的文本框中是关于某种地形类型特点的描述,请同学们用直线将其连到图中相应的位置。

“地势相对较低,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平坦开阔、起伏不大。”应该在图中的哪个位置,又是哪种地形类型呢?

是平原。在图中的中下部,因为这里成片的绿色,从陆高海深表上,我们可以看出绿色表示海拔高度低于200米。这里等高线又比较稀疏,说明地形平坦开阔、起伏不大。所以是平原。

“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不大,坡度较缓”的在图中的哪个位置,应该是哪种地形类型呢?

是丘陵。在图中的右下角,因为这里是小片的黄色,说明海拔低于500米,而等高线不太密集,说明起伏比较和缓,所以是丘陵。

“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这应该比较好判断?

是山地。在图的右上部,因为这一带呈棕色或淡紫色,说明海拔高于500米。而颜色和等高线还都有一定的延伸,正好符合山地一般多呈脉状分布的特点。

“由高地和低地两部分组成,周围被山地、高原或丘陵环绕,中间地势相对较低。”

显而易见是盆地,在图上的右上角,中部呈现黄绿色,周围是棕色,显示出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

“海拔在500米以上,顶面比较宽阔、平缓,边缘往往有陡峭的崖壁。”

应该是高原,在图中的中上部区域。因为这里中间是大片的黄色或棕色,颜色变化不大,等高线较稀疏,说明这里是一个比较宽广的高平面,而边缘颜色变化较大、等高线较密集,说明边缘有较陡峭的崖壁,所以是高原。

方法归纳:以上主要是通过观察地图上颜色和等高线的形态来识别,我们叫它读图法。

概念明析:请同学们解释一下地形、地形类型、地形区这些概念的含义。

地形指的是地表的不同形态;地形类型指的是地形的种类;地形区是某种地形类型的具体区域。

练习巩固:我们再做个连线题加以巩固。

左边一列是不同的地形类型和地形区的名称,请同学们选择序号,然后再填入右边相应概念的框子里。

那么属于地形类型的有哪些呢?

A平原、D高原、E盆地,它们是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中的三个,而B华北平原、C东北平原就属于具体的地形区了。

再请同学们小结一下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地形类型指的是地形的种类,基本地形类型主要有五种,单位量词是“种”。而地形区则指的是某种地形类型的具体区域,会有很多很多个,单位量词是“个”。

回顾了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及识别的方法,主要是实地考察法和读图法。明确了与地形有关的几个概念。下面我们就进入中国,首先用读图法来研究一下咱们中国主要有哪些基本地形类型?然后再归纳我国地形在这方面的特点。

读图归纳: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五种地形类型的地形区,每种至少两个。(过程略)由此可见,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在我国都不止有一个、两个相应的地形区。说明我国地形在种类方面具有什么特点呢?复杂多样

过渡承转:既然我国的地形复杂多样,那我们就分类来认识和了解主要的地形区。

观图感受:我们从哪种地形开始呢?

再类比一下,我们写文章是不是要先“搭架子”,也就是要列提纲,然后再填内容。那么构成地形骨架的是哪种地形类型呢?请同学们观察中国地形图来感受一下。我们可以看出是山脉,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构成的“网格”当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等。

所以认识我国复杂的地形就从山脉开始。

认识山脉:(山脉走向)请同学们观察我国各山脉的延伸方向一样吗?不全一样。

这就涉及到关于山脉的一个概念──走向,什么叫山脉的走向呢?就是山脉的延伸方向。

请看这张示意图,山脉的延伸方向主要归纳为这样几种。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

(走向练习)下面我们就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来练习一下。

请同学们在图上迅速找到老师所给山脉,并说出其走向?天山山脉──东西走向,阿尔泰山脉──西北东南走向,武夷山脉──东北西南走向,横断山脉──南北走向。

再请同学们观察我国哪些走向的山脉居多?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居多。

我们将东西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算作横,将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算作纵。主要掌握我国三横三纵的山脉名称及分布。

(重点山脉):三横山脉:一横──天山、阴山、燕山;二横──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三横──喜马拉雅山、南岭。三纵山脉:一纵──长白山、武夷山;二纵──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三纵──贺兰山、横断山脉。

过渡承转:我们说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当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

课后延伸:请同学们看书26页图2.2,填右表,来体会山脉的“骨架”作用。另外一个课后延伸题是:将老师给出的这些地形区圈画在书26页图2.2上,课下分别找一找这些地形区大致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程引入:上节课老师留的课后延伸是请同学们说出图中的的地形区位于哪些山脉之间。同学们都认真看图了解了吗?我要考察考察大家。

温故知新:请说出老师给出的地形区大致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青藏高原:主要位于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横断山脉以西

内蒙古高原:主要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祁连山以东、长城以北

黄土高原:祁连山以东、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云贵高原:横断山脉以东

过渡承转:这是我国著名的四大高原,明确了位置,我们再来看看各大高原有何特点。

四大高原:(观看视频)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四大高原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

(练习巩固)将我国的四大高原的名称与其特点连线:

过渡承转:四大高原主要位于我国的西部和北部,我们看看除了高原外,我国西部和北部还有哪些地形类型的地形区。

温故知新:还是请看图说出老师给出的地形区大致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塔里木盆地:昆仑山以北、天山以南。

准噶尔盆地: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

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以北、祁连山以南。

四川盆地:横断山以东、巫山以西、秦岭以南。

四大盆地:(观看视频)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四大盆地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

(练习巩固)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些描述和图片分别指的是哪个盆地?先选字母再说盆地名称。

“我国最大的盆地,当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是A,塔里木盆地。

“内部多丘陵,西部有平原,有‘紫色盆地’之称”。是C,四川盆地

“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大盆地,有‘聚宝盆’之称”。是B,柴达木盆地

“是我国最靠北的盆地,内部有沙漠”。是D,准噶尔盆地

过渡承转:以上我们认识的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都是位于我国中部和西部的重点地形区 我们再看看我国的东部还有哪些大的地形区?它们又是以哪些山脉为界?

温故知新:请说出老师给出的地形区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东北平原:大兴安岭以东、小兴安岭以南、长白山以西。

华北平原: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

长江中下游平原:巫山以东。

三大平原:(观看视频):还是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三大平原在大小、海拔、特色、别称等方面的特点。

(练习巩固):请同学们根据视频和图片来描述该平原的主要特点。

华北平原:我国第二大平原,开阔平坦,海拔多在50米以下。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东西狭长,宽窄不一,地势低平,最低。河湖众多,有“水乡泽国”、“鱼米之乡”之称。

东北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黑土广布、沃野千里。

过渡承转:在我国的东部除了平原外,还有低缓的丘陵。

认识丘陵: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

过渡承转:通过以上的经历,同学们感受到我国地形的复杂多样了吧。现在有个问题,这五种基本地形类型我国都有,它们是五分天下的吗?面积各占全国面积的比例一样吗?肯定不一样,那又是怎样的呢?

读图归纳:请同学们读我国各地形占全国面积百分比图,按从大到小排排序。

各提一个字就是“山、高、盆、平、丘”

通常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山区,算一算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的比例?约占2/3。由此说明我国地形在所占面积比例上讲又有着“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

思考探究:从地形类型的种类上讲,我国地形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从各地形类型面积所占比例上讲具有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请同学们思考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生产生活会有何影响呢?

有利影响:发展多种经营,在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不利影响:修路难,交通不便;耕地少,对于发展种植业不利;地质灾害多发等。

课后延伸:请同学们课下找一个我国山区经济开发的实例,了解其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开发的策略及取得的成果,写成调查报告,在班级主页上与同学们交流。《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课程引入:前面两节课我们研究学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第一个要素──地形的特点,同学们还就我国地形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实例调查,并在班级主页上进行了交流。下面我们就前面所学内容进入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1.我国地形从种类上讲具有()的特点。著名的地形区有()的山脉,()大高原,()大盆地,()大平原和一些丘陵。

我国地形之最:

最高大的山脉是()最大的盆地、平原、高原分别是()最低的平原是()。

我国地形荟萃:

“水乡泽国”()、“聚宝盆”()、“黑土地”()、“黄土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我 国这种地形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好处是()。

2.我国地形从面积比例上讲具有()的特点。

我国各地形类型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我国这种地形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是();不利影响是()。

过渡承转:关于我国的地形,我们除了在类型的数量上、面积所占的比例上进行研究,总结特点之外,还要研究因为分布而呈现出来的特点。

观察思考:在这张图中,A、B、C、D红、蓝、绿、紫方框是某个区域的轮廓,当中分布有某某山地、某某平原、某某高原,地形类型和地形区都一样,就是排列分布不一样(具体见PPT课件),请问会引起A、B、C、D四个区域什么的不同?会引起地表高低起伏的特点的不同,A区域是北高南低,B区域是南北高中部低,C区域是东北高西南低,D区域是东南高西北低。这种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叫作地势。由于地形区分布的不同会引起地势特点的不同。

过渡承转: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思路来研究我国地势的特点。

读图概括:第一步请同学们说说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这些重要的地形区在我国分布的方位。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只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

第二步分析判断我国地势的特点?因为高原海拔多在500米以上,而平原海拔低于200米,盆地的海拔不定,而丘陵也是低于500米的,所以由此判断出我国地势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

过渡承转: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势特点,我们还可以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颜色来研究。

读图概括: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看看东西部各以哪些颜色为主,并判断我国地势的特点。

第一步看陆高表:海拔低于200米的用绿色表示,200~500米用黄绿色,500米以上用黄色系列,海拔越高则呈现棕色、褐色,再有终年积雪的地方用淡紫色或白色表示。

第二步看我国东西部的颜色:西部地区颜色以棕色为主,东部地区颜色以绿色为主。

第三步判断我国地势的特点:说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承转:除了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地形剖面图来研究地势的特点。

读图概括:地形剖面图展现的是地形的垂直剖面,从中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地形高低起伏的状况,即地势的特点。

在我国的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我们选择北纬32度为剖面线,做出的剖面图如图所示。观察中国的地形剖面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我国的地势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除此外还呈现什么特点?明显的阶梯状,大致分成三级阶梯。

教材P27图2.9是沿着北纬36度做的剖面,大家看看是不是也能够得出同样的特点。

由此我国地势的特点就很全面地研究概括出来了,即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

巩固练习: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中哪一幅更接近我国的地势特点?

图B更接近,展示出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特点。

过渡承转: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三级阶梯各有何特点,以及各阶梯之间的界线。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对照书上P27图2.9 自学中国三级阶梯的特点和界线。

考察成果: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雄踞西南,平均海拔4000 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请同学们看图说出组成第一、二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的名称。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请同学们读图说出位于第二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主要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特点──第二级阶梯:在青藏高原北边和东边,海拔多在()米左右,以()、()地形为主。

再请同学们看图说出组成第二、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的名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请同学们读图说出位于第三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特点──第三级阶梯:在第二级阶梯以(),海拔()米以下,以()、()地形为主。

过渡承转:我国地势的这些特点对于生产生活也会产生影响。

思考探讨:1.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和河流流向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对气候:西高东低,利于东部海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对农业生产有利。对河流流向:众多大河顺着地势自西向东流。

2.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落差很大。水能资源丰富,利于水电的开发。

3.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交通会产生什么影响?利:利于东西间水运的开发利用。不利:西部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地势高,崎岖不平,修路难,交通不便。

5.《地形地势概况》 篇五

执教 黄薇 评析 袁书祺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的国土有960万平方千米,人口有l1.6亿。在这辽阔的祖国大地上,居住了汉、蒙古、西藏、维吾尔、高山等56个民族。祖国不仅人口多,民族复杂,地形也是复杂多样的。今天我们学习自然环境要素之一的地形。

师:地形是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它在地理环境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掌握了它,才能进一步理解其它自然要素和各地区自然环境基本特点以及如何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和发展生产等情况。

评: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揭示学习内容的有机联系。

师:学习地形,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即地形和地势。

请同学们翻书P.33、P.34。

师:什么叫地形?什么叫地势?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一、地形与地势(板书)

生:地形是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师:对,答得很好。由于地形表示地表形态(字下有圈者板书,以下同),地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总趋势。所以,地形的概念比较大,地势状况是地形特征之一。评:加以比较,明确两个关键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师:地球表面的形状多种多样,为了更好区别,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二、五种地表形态(板书)

(学生翻中国地图册P.8,教师出示五种地形景观图。)师:这五种地的外观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小声讨论,教师进一步讲。)

师:我们可以从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地表起伏状况等方面加以概括。

(学生边对照五种地形的景观图,边思考并进行讨论。教师边讲,边板画、填表。)

(出示五种地形比较简表。)

五种地形比较表

(上表有划线处,均系空白,经边讲、边画、边填,最后内容如上列)

评:概括完整的知识结构,图文并茂地列表比较,清晰而易掌握。边问边讲边填,利于启发。

师:从地表起伏状况来看,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看中国地图册P.8册下方的①、④图。)一般说来,平原、高原地面广阔,起伏较小(填表),但也有的高原地表起伏很大(指青藏高原)。平原和高原地表起伏都很小,我们从垂直高度上讲就是海拔或者相对高度(停顿)较小?

生:相对高度小。

(教师板书,在表中相对高度栏上填下小字。)

评:针对初中学生在比较时不易区分相似者,再分组对比,有利理解。

师:这两种地形从形态、相对高度来看较为相似,那么区别它们的关键应看海拔,(略停顿)还是相对高度?

生:海拔高度。

师:海拔高度不同是区别它们的重要标志。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教师填表及绘表中图并指图,如华北平原大部分海拔在50米以下。)高原海拔大于200—600米(填表及绘表中国,并指图如内蒙古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

评:边讲边填绘,图形典型、简明、印象深。

师:(引导学生看中国地图册P.8下方的②、③图)

评:利用地图册中的图,表现力较强。

师:山地、丘陵地表起伏都大,但有显著不同的特点。(教师边指图观察,边说这可以从顶和坡(板书)两个方面来辨认。山地:一般顶尖坡陡(教师填表,及绘表中图),丘陵一般顶浑圆,坡缓(教师填表,及绘表中图)。

除顶、坡之外,丘陵和山地它们在海拔和相对高度上有什么不同?

从海拔看:丘陵一般在500米以下(填表)山地在500米以上(填表),但有的丘陵(指图)如黄士高原上的黄土丘陵,海拔有的就达到1000米。

师:所以判定丘陵和山地最主要的标准,是海拔(停顿)还是相对高度?

生:相对高度。

师:对。山地相对高度较大(填表)丘陵一般在100米以下(填表)。

(引导学生看中国地图册P.8下方的⑤图。)

师:盆地在五种地形中一般是哪两种地表形态的组合?

生:山地和平原。

师:对。它在地表形态上看有什么特征呢?

生:四周高,中央低。(师填表,并绘图)

评:将盆地作为山地和平原的组合,利用巳知推导未知,方式新颖有效。

师:在相对高度上,四周相对高度比较大,底部较小。(师填表),像脸盆一样。我们福州就是一个小盆地,它底部是一个平原,如果我们站在平原的高处,可以看到它的东、西、南、北分别被鼓山、旗山、五虎山、莲花峰所围绕。所以福州盆地有:“东鼓、西旗、南虎、北莲”的说法。

评:联系乡土地理,具体生动。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五种地形的区别方法,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可用一幅综合的剖面图来表示。

(教师边画综合剖面图边说明。)

评:用一幅剖面图综合表现五种地形的特征,既直观集中,又便于相互联系。如此小结方式新颖。

师:请同学们看中国地形图,我国地形有哪些特征呢?三、我国地形、地势概况(板书)

师:从地形类型上看,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下子可能答不清楚,教师指出)

1.特点:(板书)

(1)地形多种多样交错分布(板书)

评:朱启发提问,后板书结论,留有思考余地。

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图册P.8,中国地形图,指出:注意地图上的颜色。)

师:(边指图边说明)如四川盆地中有丘陵,青藏高原上有山脉和盆地等,图中黄黄绿绿交错分布着。所以说,祖国地形多种多样,交错分布。

评:经常用到分层设色地形图,多图配合。

师:从地势高低起伏总趋势来看,它有什么特点?注意观察地图上的颜色和高度表。

评:运用已学技能,启发读图,比直告结论好。

(学生议论并作答,教师总结得出:)

(2)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

师:大体可分为几级?;。

生:可分为三级。

师:这是第一级阶梯(示复合幻灯片,片上画出第一级阶梯的边界山脉和青藏高原)它位于祖国的西南部。海拔4000米以上,是祖国地形最高部分,叫青藏高原。阶梯边界的山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评:利用幻灯片分解、组合,将死图变活,逐步展示,符合认识心理过程。

这是第二级阶梯(复上幻灯片第二级)。从第一阶梯往北、往东是我们祖国高原和盆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它与第三级阶梯的边界山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脉一巫山一雪峰山,海拔100Q—米之间,主要地形区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

这是第三级阶梯(复上幻灯片第三级)。从第二级阶梯往东是祖国第三级阶梯,它的海拔多在500米以下,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评:将地势阶梯与地形单元相联系,并突出地理界线,很有必要,为后续地形分布奠基。

师:为了更好地说明祖国地势从西往东的起伏状况,我们可以用已学过的哪种地图来表示呢?

生:地形剖面图。

师:我们以沿32°N纬线作一地形剖面图。(示幻灯片,先展示书P35上图,再展示该面的下图)从剖面图上,我们更清楚看到祖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这种西高东低地势分布特点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产生什么影响?

2.西高东低的地势的有利影响(板书)

(引导学生先观察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后阅读课本P.35第二段文字,结合讨论,最后教师指出)

①气候上,西高东低地势使海洋上湿润空气深入内地,供给大量水汽(边讲边画)有利于农业生产。复杂多样的地形,也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

②交通上,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方便了我国东西交通,也方便了我国沿海和内地的联系。长江(指图)干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

③水力资源上,许多大河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水流湍急,(边讲边画)水量又丰富,这样水能就十分巨大了。

评:整理课文要点,理清了头绪。板画简明有效。

师:我国为世界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震动世界的著名的三峡工程的兴建,就要在第五次人大会上通过,而正式确定下来了,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它是祖国的荣誉和骄傲。它就位于祖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之间(指图)。也由于河流流经不同的地形区,使各大河上、中、下游的河段特征也不相同了。

评:联系重大时事的地理背景,适时进行国情教育,强化学习动机。

师: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什么影响?

(学生感到兴趣,七嘴八舌地答出各式各样的问题)

师:对这些你们可以答很多,课后你们还可以商量讨论,但最主要还是上面这三点。

评:提供发散思维机会,留有课后思考余地。

师:想一想,如果我国地势西低东高对水汽会有什么影响?(教师边讲边画)

生:东面太平洋来的水汽就难进入内地。

评:利用逆向思维和相反想象,是巩固正面理解、培养应变能力的好方式。

师:对水能资源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评:逐步引导推理。

生:由于水汽减少,水能资源也大大减少了。师:还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生:从西到东的河流交通也不方便了。

师:这些都对。现在再从地形图上看出我国哪种地形面积最大、分布最广?

评:越往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的机会越多,符合认识过程规律。

生:(大体可以答出)高原、山地面积大。

师:对,所以,我国山区面积很大,我国也是世界上有名多山的国家。多山的地形特点,对我国农业生产有何不利影响?

生:(大体可以答出)耕地面积小。

师:所以耍“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评:适时自然地进行国情、国策教育。

师:我国大陆上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大陆架部分。所以有人把它称为第四级阶梯。

四、大陆架(板书)

评:这样归纳,更有利于系统掌握。

师:大家看祖国地形图,大陆架是什么颜色?生:浅蓝色。

师:(指图说明)从祖国地形图上可以明显地看到我国地形图上浅蓝色部分面积是很大的。

师:请同学们看书P.36第三段。大陆架概念。概念:(板书)

师:关于大陆架概念,我们要注意:(教师边强调要点,边画)

①它是大陆领土向海洋自然延伸部分。(板书)

②深度不大。(板书)

③坡度平缓。(板书)

评:用此板画,有效地说明大陆架概念诸内涵。

师:大陆架在大陆边缘通航条件好,浅海地区矿产资源,如石油等容易开发;浅海地区阳光容易透彻海底,鱼产丰富,且作业条件好;由于大陆架有这么丰富的资源,被称为“聚宝盆”(板书),正因为如此,现在世界上关于大陆架的争端也越来越剧烈。

2.我国的大陆架;(板书)评:自然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师:谈到大陆架,我们应当感到自豪,我国是世界上大陆架面积最宽大国家之一。指图说明:渤海和黄海海底全部是大陆架,东海海底大部分和南海海底一部分也是大陆架。它们是祖国的巨大财富,这也引起了有些邻国对它的觊觎。关于祖国大陆架的情况,以后再结合有关内容对大家介绍。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有:

1.地形和地势的概况。

2.五种地形的区别。

3.我国地形特点、地势三级阶梯及其意义。

4.大陆架的概念。

评:让学生明确重点所在。

六、课后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平凉和高原,丘陵和山地的主要区别。

(2)祖国地势三级阶梯的范围和意义。

(3)大陆架的概念。

2.请大家在表中空格里填上有关的内容。

评:设计此表用作小结,简明扼要,方式较新。

总评:

本课的教学设计,发扬了我国启发式教学的优良传统,处处激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巳有知识和能力,恰到好处地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生趣——爱学——增知——长智——修德,教学环节运用得当。学习目标全面落实,且合理、自然,国情国策教育有机融合在知识教学之中;学习目标的层次掌握恰当,围绕重点、难点展开,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层次分明,比重合宜。是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都较好的一堂课。

所用教学手段,主要是地理图表,设计新颖、简明、达意,教与学兼而用之,并利用电教手段。化死为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可予推广。

上一篇:电商青协2011~2012学年上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小学低年级如何高效识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