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公寓管理

2024-07-29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通用8篇)

1.高校学生公寓管理 篇一

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论文: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的探索

与实践

摘要: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应实现网络化,加强党建信息与学生在校日常表现的实时联系。在系统设计环境和系统功能中,应更注重发挥信息的及时性、便捷性和有效性,同时还应加强与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共青团组织的联系。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探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10月)中指出:“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本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任务加重,更好的利用好计算机技术,实现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如何实现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

(一)信息网络化信息网络化,是数字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化共享的基本条件,非网络形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系指非联网的数字信息资源(如各部门、单位内部的数据库以及数字化的媒体信息、数字化文献等)。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具有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各学生党支部的党建信息大多为非网络形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即党建信息存储在excel或access等小型数据库中,没有实现网络化管理。随着办公软件操作技能的,高校学生党建信息的存储载体大多为办公软件Excel或PC式“本地”数据库如access。Excel以其便捷的查找、筛选及统计功能,成为办公人员理想的小型数据库。但由于各支部管理模式存在差异,必然导致信息在Excel中的处理方式和存储形式不尽相同。因而当信息在支部之间流动,乃至汇总到上一级党组织时,将受到时间、空间、传递媒介、格式等的制约。另外,Access虽能作为小型Web服务的数据库,但在网络环境下,当输出查询结果,提供多用户处理功能时,就暴露出其不足之处。甚至很多数据信息仍是通过纸质汇总,不但工作量大,而且难以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共享,不便于学生管理部门、教务管理部门查询,也不便于及时为党务部门对学生党建工作提供监督和引导所需要的基础信息。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实现党建信息的网络共享,在此基础上,完善党建信息资源的量化、统计和分析。

(二)党建信息与学生在校日常表现实时沟通近几年来,由于学生学籍管理更趋于灵活,学生就读期间在班级、学院乃至学校之间的流动加大。在部分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情形下,班集体的概念相对弱化,学生党员在校期间的表现记录、汇总、查询工作难度加大。加上部分高校对学生党员在发展后的监督工作相比发展前要弱一些,所以,目前学生党建信息管理中存在与学生日常表现信息相分离的现象,即学生党建信息中,只,而对于其在校期间的日常表现相对忽略,这种状况不利于监督、引导学生党员更好地发挥党员先进带头作用。因此,有必要实现学生党建信息更好地与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公寓管理、共青团等部门的联系,及时收集、整理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各方面的表现,纳入学生党建信息数据库中。比如,党组织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实时从教务部门获取学生的课业成绩,从学生管理部门获得学生出勤、活动参与、奖励惩罚等信息,并根据既定的管理机制进行量化,自动以即定的文本规格输出综合评价。在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有利于党组织切实吸收优秀大学生。同时,在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时,能够为表彰先进典范,惩处不良行为提供有效的依据,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二、学生党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环境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包括一整套管理机制和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该信息管理系统以关系数据库为载体,应用B/S结构,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规范化输出,为管理机制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信息网络化组织形式信息资源网络化有多种方式。其中,数据库方式利用数据模型对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利用关系代数理论进行数据查询的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可操作性,因而成为了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申请入党、发展、转正等党建信息具有结构规范化的特点,因而数据库方式可作为党建信息合适的网络化组织形式。利用数据库技术组织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如下优势:数据库技术利用严谨的数据对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利用成熟的关系代数理论进行信息查询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管理效率。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是字段,可根据用户需求灵活地改变查询结果集合的大小,从而大大降低了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载,特别是在大数据量的环境下,其优势更为突出。本系统采用MicrosoftSQL Server2000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相对于其他数据库管理系统,Excel或access与MicrosoftSQL Server2000的兼容性更好,易于相互之间数据的导入和导出,减少已有数据重新手工输入数据库的工作量及成本。

(二)信息网络化系统模型目前,不少高校采取两地办学模式,局域网要做到覆盖两地校区,其实现过程复杂, C/S(client/server)构架的应用遇到障碍。经过研究, B/S(browse/server)构架易于实现,两地校区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党建信息。同时,用户端不需要安装任何应用软件,只要通用浏览器,如InternetExplorer即可进行相关操作,使得用户界面操作方便,维护更便利。

(三)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是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

从实际的开发经历来看,可分为“基本信息管理”、“参照信息管理”以及“支部管理”三大功能模块,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党建信息差错中,手工输入数据所带来的差错占的比例较高。例如,由于手误,输入了错误的入党积极分子姓名,将导致其后续发展、培养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本系统的设计原则之一是:引入教务和学生管理等部门的数据库,由系统自动提供已有数据,供用户输入相关数据,尽量减少数据的不一致现象。系统功能模块系统分为三级用户:组织员、党支部信息员、党支部成员。组织员拥有最高权限,可以管理系统用户,组织协调各支部委员会成员,动态调整各支部所管辖的班级,查询、统计各支部的阶段性数据,并形成分析报告。党支部信息员主要维护本支部的基本信息,如申请入党者、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等信息,在发展、转正以及考察工作中,参照学生业务课成绩、日常表现,上报对象以及所需材料,但无权操作其他支部的信息。党支部成员即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可查询自身的阶段性信息。

(四)系统功能构架“基本信息管理”是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包括“申请入党”、“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四个子功能模块。“申请入党”子模块实现学生申请入党信息的输入、修改以及查询操作。该子模块以班级为单位,自动从数据库中查找未申请入党的学生,以表格的形式

学号、姓名等信息,供党支部信息员输入申请时间。“入党积极分子”子模块实现入党积极分子信息的输入、修改以及查询操作。该子模块自动从申请入党者中查找学生,供信息员选取。“预备党员”子模块实现预备党员信息的输入、修改以及查询操作。该子模块自动从入党积极分子中查找培养考察期满一年及以上的学生,供信息员选取。“正式党员”子模块实现正式党员信息的输入、修改以及查询操作。该子模块自动从预备党员中查找预备期满一年及以上的学生,供信息员选取。“参照信息管理”是学生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有效手段,包括“学生基本信息”、“业务课成绩”、“日常表现”三个子功能模块。该功能模块是党组织与其他各部门的接口,引入教务和学生管理等部门的数据库,参考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活动等各方面的信息,作为支部内发展、考察、再教育工作的依据。该功能模块根据“三个代表”的要求,要求学生党员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代表广大同学、班集体、学校乃至民族的利益。“业务课成绩”子模块在教务部门数据库的基础上,统计分析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日常表现”子模块在学工部门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出勤、社会工作、实践、奖惩等项目进行量化,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支部管理”是上级党组织对各学生党支部统筹管理的有力工具。本功能模块能创建新的党支部,并实现支部内部结构的,尤其是管辖班级的动态调整。使得班级党支部成立后,能迅速投入运行,也解决了学生在专业分流后不能迅速找到组织,接受再教育的问题。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是传统党建工作优秀经验与网络信息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获得新生力量的有力武器。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学生党建管理体制和相应的信息系统,无疑将大大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效率和绩效。

参考文献: [1]胡昌平.现代信息管理机制研究.武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2]陈小曼.实施高校党建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06,(6).[3]蔡中涛.以经营的理念建设高校党建工作网站[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3).[4]廖勇.以创新的思维推进高校网络党建[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4).[5]钟蓉戎,李金林.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网络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3,(8).

2.高校学生公寓管理 篇二

一、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工作现状及隐患

1. 学生公寓安全工作现状

(1) 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管理不到位。学生公寓管理人员大多是临时工, 甚至是一些年老体弱的退休、下岗人员, 往往责任心不强, 经常发生脱岗、串岗现象, 对安全检查不够深入、不够细致, 致使不能及时发现和报告不安全因素。管理人员还存在流动性大, 通过培训刚熟悉工作就辞职, 许多管理人员不了解逃生和自救常识, 不能熟练使用安全设备和设施。

(2) 公寓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设施配备不完善, 不符合安全标准。存在消防通道不畅通, 安全设备陈旧, 消防设施欠缺或失效等问题。特别是一些建造比较早的公寓楼, 由于管理不当, 大多存有安全设施陈旧和老化、报警系统失灵、宿舍电线老化等一系列问题。

2. 高校学生公寓的安全隐患

影响学生公寓安全稳定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消防安全隐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电脑、手机已进入学生宿舍, 学生生活、学习用品增多, 可燃物也随之增多。很多学生违反宿舍安全管理规定使用电水壶、电热毯、热得快等违规电器造成电力设备常常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 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另外私拉乱接电线、使用蜡烛、乱扔烟头等现象均导致了火灾隐患的存在。

(2) 治安安全隐患。由于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淡薄, 高校校园内各种刑事案件呈现增多趋势。公寓内贵重物品被盗、流氓滋扰、打架斗殴等事件时有发生, 特别是近几年, 不法分子利用电话、网络、手机在学生中诈骗更是屡见不鲜。

(3) 卫生安全隐患。学生宿舍的卫生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有的学生衣服几个月都不洗, 一些宿舍阳台、门后一次性饭盒、饮料瓶成堆, 早晨起床后不开窗通风, 这在人群高密集的学生公寓很容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

(4) 政治安全隐患。西方敌对势力和法轮功分子始终把高校学生作为争夺的对象, 学生经常接到反党、反人类的电话和手机短信, 传播反动思想。近年来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都对大学生思想产生重大的影响, 进而影响到学生宿舍的安全稳定。

(5) 其他安全隐患。公寓楼内基础设施土建方面的先天不足的安全隐患;计算机在宿舍内普及带来的网络安全;由心理问题在宿舍内引发自杀、自残等问题。

二、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措施

1. 领导重视, 明确责任, 完善制度

(1)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生公寓安全工作, 建立岗位责任制, 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与权限, 做到组织机构健全、责任落实、人员到位。对于安全管理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确保人防、技防和物防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完善制度, 改进和规范管理。制度一方面用于规范学生的住宿行为, 如安全用电制度、计算机存放管理制度、会客登记制度等;另一方面用于规范员工的管理行为, 如岗位制度、考核制度、安全检查与巡查制度、信息上报制度等, 制度是管理的依据, 规范的标准。建立安全工作检查制度, 做到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 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 对发现的事故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改;建立安全工作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报送制度, 确保重要信息及时、准确上报;建立值班制度和门卫制度, 开通二十四小时固定值班电话;建立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对玩忽职守和渎职行为要严肃处理, 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制度一旦制定, 就要严格执行, 不能多标准、分层次、讲条件, 这样会削弱制度的权威, 对安全管理有害无益。

(3)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员工素质。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具体工作最终都要由员工去落实, 员工的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决定了管理的不同结果。针对公寓管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且流动性大的特点, 宿管部门要有计划地开展业务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要对员工进行防火、防盗等安全工作的培训, 加强员工的业务技能, 定期进行消防演练, 保证员工在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正确处理;同时还要加强员工的责任心教育, 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 并与每位员工都签订安全责任书, 使公寓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2. 认真落实技防工程和物防工程

(1) 学生公寓安装智能技术防范系统, 实现安全管理科学化。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 除了强调人的因素外, 同样必须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技术, 增强安全系数。首先, 要安装恶性阻性负载限电器或安装智能用电管理系统, 在保证计算机、手机充电正常使用情况下, 使电炉、热得快等违章电器根本无法使用。其次, 在学生公寓的公共区域, 如门厅、走廊、电梯间安装监控系统, 一方面对住宿学生起到警示作用, 避免私自留宿外来人员与发生公寓内盗等事件;另一方面可以对已经发生的案件进行追溯, 帮助查找违纪学生和犯罪嫌疑人。第三, 安装自动报警装置。安装自动预警装置, 当发生火灾、偷盗等事件时可及时报警, 给学生紧急救护和逃生留有充足时间。另外, 在公寓走廊和宿舍内可以安装巡更管理系统, 把管理人员对公寓宿舍的检查工作落实到位。

(2) 打造完善的公寓安全设施, 努力营造良好的住宿环境。学校应该加大安全经费的投入, 学生公寓要按照国家安全标准, 配备好各类安全器材, 保证在遇到火情火险时能够从容应对。同时, 应加强对安全设施的维护和保养, 确保安全设施保持在良好的战备状态, 保证火灾、火险发生时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完善学生公寓设施, 为学生打热水、取暖、合理用电提供便利, 从而减少学生使用违章电器的现象。

3. 注意公寓安全工作的“日常管理”

(1) 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要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中, 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通过形式多样的学生宿舍文化、板报、知识讲座、图片展、报刊等宣传阵地, 加强学生公寓安全, 特别是防火、防盗、防人身伤害的宣传, 切实提高广大学生对学生公寓安全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网站、开座谈会等形式, 加强与学生及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 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 及时处理好各种问题, 加强相互的协作, 以提升广大同学对公寓安全管理的满意度。

(2) 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检查力度。首先, 门禁管理, 门禁管理是学生公寓管理的前哨, 是安全工作的第一道防线, 公寓管理员要善于识别外来人员及异常情况, 以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和安全警惕性, 认真观察, 仔细分辨进出公寓的人员、物品, 多问、多查, 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其次, 学生公寓建立安全工作日、周、月检查制度, 将学生公寓楼安全照明、消防通道、消防器材等的检查列为安全检查的重点, 管理人员对每次检查情况都认真做好记录。与此同时, 宿舍管理部门还要配合院系、保卫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公寓进行突击性安全大检查, 并及时将检查情况汇总通报到学生管理部门。

(3) 认真落实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工作。要落实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有关要求, 切实选派足够数量的政治素质高, 思想作风好, 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 善于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 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问题, 做到“同住、知情、关心、引导”。学生工作部门也要加强对进驻到学生宿舍的辅导员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也要切实落实班主任管理的各项规定, 班主任必须每周定期到学生宿舍走访学生。

(4) 发动学生, 群防群治。可以在自愿参与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工作的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等、有公共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学生中, 发展安全信息员, 建立安全信息员制度, 收集安全信息, 为超前管理, 做好防范提供方便。组织学生参与公寓安全检查,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精神, 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参与安全管理的意识, 并组织学生互查安全, 达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目的。

(5) 加强联系, 齐抓共管。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料性, 仅靠宿管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和全体教职员工、广大学生的参与。由于宿管部门担负着维护学生公寓安全的主要责任, 理应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要主动加强与学校保卫处、学工处、团委以及各系的联系与沟通, 及时交流信息, 协调处理学生公寓的安全事务。只有相互协作, 相互支持, 才能有效地、及时地处理好学生公寓安全工作中的每一件事。

(6) 积极开展学生公寓安全文化建设。要以学生宿舍和公寓为基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丰富学生宿舍和公寓文化生活, 促进学生公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学生的安全与法制教育,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善于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安全知识讲座、演讲会、报告会等形式, 充分利用广播、闭路电视、宣传橱窗、板报等载体, 将学生宿舍和公寓安全问题列入重要内容进行广泛深入的教育。在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 有针对性地提出安全要求, 对违法违纪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必要的处罚。

大学生公寓安全工作关系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关系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 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它需要我们投入极大的热情和辛勤的劳动, 同时也要求我们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 不断学习、不断探讨才能在新形势下把学生公寓安全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丁凯军.当前高校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特点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2) .

3.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水平评估 篇三

[关键词]高校 学生公寓 管理水平 评估

[作者简介]邓易元(1972- ),男,重庆开县人,重庆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后勤管理。(重庆40005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066-02

“学生公寓不仅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还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改进和加强学生公寓的管理,是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稳定。”可见,加强学生公寓管理,提高学生公寓管理水平是当前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关键性问题。

一、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水平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1.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水平评估的目的。所谓学生公寓管理水平评估,是指根据一定的管理目标和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和定量、定性分析,对学生公寓建设状况、管理效能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估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估,可以准确、科学地评估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规范建设质量,引导设施配备标准,确立管理目标,调控管理过程,避免建设失误和补救管理漏洞,优化建设和管理方案。同时,引导高校充分利用受评机会,“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全面推进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实现学生公寓服务和育人功能的结合。

2.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水平评估的意义。学生公寓管理水平评估工作的开展对于促进提高学生公寓建设质量和管理科学化,对于促进学生公寓管理学的研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评估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公寓管理的宏观指导、全面监督和激励;有利于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保障体系质量监控和评估制度。它对于强化教育后勤保障质量意识,强化学生公寓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依法治校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一种政府调控行为,是所有高校必须接受的一项硬性任务,也是高校提高办学后勤保障水平和质量,扩大影响的一次绝好机遇。

二、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水平评估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水平评估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规范统一的科学标准去约束和指导各高校学生公寓的建设和管理,使学生公寓真正成为一个“场所”(即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和一个“阵地”(即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水平评估是一项综合性强、难度大的复杂工作。为了保障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评估的作用,在评估工作中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严肃认真原则。学生公寓建设和评估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决定了评估工作过程从评估标准制定到评估制度的确立,从评估工作成员的组成到评估工作的开展,从公布评估方案到做出评估结论,都必须贯彻严肃认真的原则。否则,评估工作将陷入形式化,不仅不能起到应有作用,反而会因不正之风损害评估工作声誉、影响评估工作的实际效果。因此,必须要有明确的评估标准、严格的评估制度、认真的评估态度。评估标准必须明确,否则,就无法考查同类事物的异同、优劣。评估制度是保证评估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的有效工具,也可以对评估工作人员加以规范和约束,保证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估结果。认真的评估态度可以使评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要“执法必严”就可以保障评估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合理性。

2.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水平评估中必须坚持的基本思想路线。它要求各项评估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公正认识事物,完整、准确地把握事物,自觉地按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只有认真贯彻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才能对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水平做出真实、全面、正确的评估,从而准确地反映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实际情况。

3.以人为本原则。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求评估工作走群众路线。这对高校学生公寓的建设和管理水平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水平做出正确、全面的评估。这要求在评估中认真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指明确评估工作的目的和出发点,要求评估工作的目的在于帮助被评单位改进工作,为高校和广大师生争取最大的利益,为受评单位争取最大的成绩。“一切依靠群众”指熟知学生公寓评估的工作方法,善于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对各高校的学生公寓管理水平做出评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求在评估工作中,既要善于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作用,共同搞好评估工作,又要及时地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受评单位,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评估结果,奖励、表彰先进单位,以充分发挥评估工作的激励作用、指导作用和监督作用。

三、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水平评估的主要内容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水平确定的评估内容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评估工作的成败。因此,确定评估的内容是一件谨慎而细致的工作,它要求评估内容具有方向性、科学性、群众性、可行性、开放性、统一性。根据以上原则,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水平评估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评价学校及其领导对学生公寓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思路。包括对学生公寓功能的目标定位,对学生公寓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意见,对学生公寓管理部门地位的确立,对学生公寓日常管理运行的人、财、物的政策和支持力度,对学生公寓管理状况的重视程度等。

2.评价学生公寓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条件。包括建设资金途径、公寓建筑风格、建筑质量、房屋功能划分、基本设施配置等。

3.评价学生公寓的运行管理。包括物业管理、安全保卫、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等。

4.评价学生公寓管理的运行效能。包括公寓环境是否优美、空气是否清新、房屋建筑和设施设备是否完好、学生是否违规违纪、育人氛围是否浓厚、师生是否认同等。

以上四方面内容在评估中既要全面深入,又要重点突出。其中,学生公寓的运行管理是所有评估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公寓运行管理是集物业管理、安全保卫、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对学生公寓运行管理进行评估,主要是对物业管理、安全保卫、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等内容的管理要素、管理职能和过程、管理的目标三大方面进行评估。

学生公寓运行管理的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运行管理体制和模式、运行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其中,财力、物力是客观基础,必须高度重视。人力是最能体现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可以把学生公寓管理人员配置和年龄、学历结构和实际工作能力作为公寓管理水平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公寓运行管理职能和过程,是学生公寓管理水平评估的最主要内容。运行管理职能和过程反映着管理工作水平的本质特征,管理过程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管理水平的高低。同时,通过对学生公寓运行管理职能和过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评估,可以清晰地剖析影响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从而对改进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提出建设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公寓运行管理职能和过程的评估。学生公寓管理过程包括计划、组织、检查、总结四个基本阶段。这四个阶段不仅是公寓管理的四个基本职能,也是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

四、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水平评估的主要方法

从目前来看,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水平评估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对比分析法和量化评估法。

1.对比分析法。即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具有某种联系的两个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相同点和差异点,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所谓横向比较,就是对空间上同时并存的几个事物加以比较,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区别。所谓纵向比较,就是对同一事物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的不同状态进行比较,以发现该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展的状况。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便为今后进一步有的放矢地改进工作提供思路和参考。要正确运用这种评估方法,必须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横向比较时,参加评比的学校的学生公寓应该具有可比性。因此,评估前,可以实现按各校的基础和起点,将要评估的各校划分成几类,然后进行分类比较研究。二是进行对比研究时,要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比较分析,而不能仅仅抓住个别现象。只有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才能使评估科学、有效。对比分析是一种有效的评估方法,但运用这种方法获得的评估结果只能大致地反映各所高校的基本情况。同时,这种方法往往容易受到评估人员的主观价值判断的影响,使得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

2.量化评估法。它是随着模糊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兴起的一种比较先进、科学的评估方法。学生公寓管理水平评估要采用量化评估方法首先必须建立指标体系并进行数量化、等级化。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专家组成员围绕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水平评估的主要内容进行讨论研究决定,确定各项内容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乃至三级指标的评估内容。对指标体系进行数量化、等级化时,可以将每项指标的最高分定为10分,将每项指标分为优(9分以上)、良(8分以上)、合格(7分以上)、基本合格(6分以上)、不合格(6分以下),分别用A,B,C,D,E表示。然后针对指标内容给出权重。权重是以百分数表示的各项评估指标的侧重程度,它是决定评估是否科学合理的关键因素。因此,确定各项评估指标的权重分配,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可以组织有关人员通过认真调查统计、分析研究,按照学生公寓建设、管理的客观规律,确定初步的权重分配方案,然后邀请有关专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最后进一步讨论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分配。根据指标体系及各指标的权重,可以得出受评对象的最后综合评估结果。计算评估结果的等级状态方程为

其中,a,b,c,d,e分别为评价结果是A,B,C,D,E对应各权重系数之和。如果权重总数取100,则a+b+c+d+e=100。如果权重总数取1,则a+b+c+d+e=1。可以把a,b,c,d,e的具体值和A,B,C,D,E对应分值带入公式,可以方便地得到综合评估的确切分值。将此分值和a,b,c,d,e的具体分布情况就可初步得出综合评估结果。

[参考文献]

[1]陈远清.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实用手册[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

[2]郑善学.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3]李章科.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陈至立.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努力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预定目标[N].中国教育报,2001-12-16.

4.高校学生管理规定 篇四

列宁曾经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刚刚起步,旧的教育制度已难以满足社会主义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从最初的初步创立、形成到不断改革、深入,在不同历史时期融入时代所赋予的内涵。用历史的观点来分析和把握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有利于从中总结经验,推进创新。

(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初创期(1949~1956年)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1956年,党和国家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得以有计划顺利进行。为了满足国家建设发展的人才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大学,改造和重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任务紧迫而又十分必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1.以学籍管理为中心,在原有学生管理制度基础上进行了扬弃和重整。学籍管理是指对取得学生资格的学生,从入学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升、留(降)级,转系(专业)与转学,休学、停学、复学、退学,毕业与毕业资格审查等方面,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教育自身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实施管理。学籍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初始环节,同时也是确保其他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实施的核心环节。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高校在学籍管理方面未形成全面、规范的制度体系,仅在入学、考试、学规和奖惩等方面有所涉及,且在特征上具有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浓重色彩。

从1951年起,教育部开始以“指示”、“复函”的方式对原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扬弃,并通过颁布规范文件来予以重新建构。在入学条件上,19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做出所有学生都要参加高考统一入学的规定,同时对于具有相当工作历史的革命干部、工农青年、少数民族学生和华侨学生等,采取免试保送入学的办法,在其入学及学习上给予特别照顾。在处理转专业与转学问题上,先后颁布《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1951年暑期招考转学生办法》(1951年)、《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学生转学问题的指示》(1952年)、《高等教育部关于处理学生复学、转学问题给东北师大的复函》(1956年)等文件,最终确定了对于转学问题的原则立场,即:“今后对一般要求转学的学生,必须说服教育,使其在目前的学习岗位上安心学习,不得转学。”与此同时,文件还规定了“个别有正当理由的(如本校无适当专业者)”21学生转学的程序。

2.辅配学籍管理工作,在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等学生管理的其他方面开始了初步探索。在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方面,195年《高等学校暂行规程》第六章规定了“社团”内容,鼓励建立社团以发挥其促进科学文化发展的功能;在奖励与处分方面,1953年《高等教育部关于华东区高等学校处理学生学籍问题的若干规定》明确了以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和开除为内容的惩罚措施以及给予“优等生”称号的奖励制度;在就业与创业方面,1951年《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明确了高等学校毕业生之工作由政府分配,形成了毕业生工作由国家统一分配安排的就业制度。以这些规定为基础,我国开始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

(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形成期(1957~1966年)

1957~1966年,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通过十年的实践探索,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大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得到了培养和锤炼,为国家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随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也在这一阶段得以不断完备和形成。

1.逐步细化和渗入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制定出台具有针对性和规范性的管理文件。教育部于1颁布的《关于处理高等学校学生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退学等问题的规定》和1962年颁布的《直属高等学校学生成绩考核暂行规程(草案)》,将学籍管理中的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考核与成绩记载等内容,以专门的文件的形式予以了细化的规定。1961年颁布《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开始从总体上探索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建构。

2.在原有学籍管理制度内容的基础上,完善和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共同形成了整体性的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制度。这一时期更新调整的内容如下:在转专业与转学问题上,调整了原则立场,《关于处理高等学校学生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退学等问题的规定》中指出“高等学校需经常教育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学校,如无特殊困难,一般不要转专业、转学;但在处理个别问题时,适当地照顾学生的合理要求,以解决他们学习、生活方面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在退学问题上,逐步放手退学学生的后续安置问题,规定“如果是调干学生,应按照国务院和当地人事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安置问题,其他一般学生的以后一切问题,学校概不负责。74。至此,高校学生管理的各个层面都已有所涉及并呈现规范性特征,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得以初步形成。

(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曲折期(1966~1976年)

““””十年间我国的高等教育陷于停顿,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实践,无论是政工干部还是专业教师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从1966年起,全国高等学校停止按计划招生达六年之久,高校人员星散,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被破坏,原来实行的学生管理规定都失去了作用。在这十年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没有发展,直到““””结束,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高校本科学生管理制度才得以恢复和重建。

(四)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期(1977~1989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走向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在不断的拨乱反正中,逐步回到了正确的轨道。改革““””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是这一时段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的主题。

1.对于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了总体性的梳理和整合。1983年,教育部在对197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进行总结完善的基础上,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该办法确立了我国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是对多年来我国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实践的总结,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标志着我国精英型高等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范式的形成。

2.改革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适应高等学校现代化的发展趋向。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规定了15条高等学校学生的行为准则,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在资助与帮扶方面,1983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助学金暂行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奖学金试行办法》,这是我国高校在资助帮扶工作上首次全面系统的政策规定。在就业与创业方面,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由原有的国家统一分配转变为社会选择的就业制度,至此,我国实施了四十余年的毕业生国家统一分配政策退出历史舞台。

(五)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完善期(1至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法制化和现代化步伐加快,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随之深化和发展,高校学生管理进入了法制化和全面建设的新阶段。

1.完善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体系内容。199年之后,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开始逐步走向体系化建设阶段,各方面的规范文件大幅增长。国家教育委员会在这一时期连续颁发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处罚暂行规定》、《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等,这些条例和规定的颁行,进一步规范、丰富了学生管理的内容,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系统架构。

2.逐步实现法治化和科学化。199年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出台《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这是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规章,是近年来司法审查高校学生与学校纠纷的重要依据,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法制化进程的开端。与此同时,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相继出台,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法治化进程得以进一步深化。25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结合了发达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我国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学生管理制度适应时代发展、走向法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成果。

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有着鲜明的特征:在价值视角上,从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转向为关注人本身;在体系特征上,愈加彰显系统化和法治化;在管理方式上,高校自主权逐步扩大,管理体制实现了多元共管的模式建构。

(一)在价值取向上由“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转换

教育价值观是人在教育活动中对所追求的价值理念和目标的反映,是人从特定的背景、立场和发展需要出发对教育活动的价值和功能的看法和认识[3]。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把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为教育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促进社会的生产发展的速度和文明进步的程度。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把个人的自由意志和自由活动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为“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受教育者发展个性、理性,以便培养他们成为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把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工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被提出来,高等教育中人的本体价值开始受到重视。这种转换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和维护。计划经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更多地强调接受学校的管理是学生应尽的义务,而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则专章规定学生的权利内容,如2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做退学处理”[2]147的规定,对学生能否结婚不再做特殊规定。二是学生管理更加柔性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注重的是刚性、强制和约束,而新时期则将管理者和学生处在平等的位置上相互尊重,如在25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规定“学校调整学生专业须经学生同意”[2]655,取消了“保留入学资格、休学期间不得报考其他高校”[2]172的规定。

(二)在体系建构上向系统化、法治化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促进高等学校秩序的稳定、教育教学秩序的恢复,在学生管理上多以教育部颁发的“指示”、“批复”、“复函”等为主,对于同类问题尚未形成宏观性、原则性的政策引导,同时政治色彩浓重,行政化、计划性特征明显。改革开放以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开始逐步走向规范化,学生管理的法治化步伐加快。

1.制度体系的系统化。新中国成立之初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无集中体系,多以“指示”、“批复”为主,在内容上较为单一。体现为如195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学生学籍问题的几点指示》、1956年《高等教育部关于处理学生复学、转学问题给东北师大的复函》等。改革开放之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在内容上系统化,以2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为蓝本,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分为学生权利义务、学籍管理、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奖励与处分等组成部分,同时《高校学生行为守则》、《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政策规定相继出台,促进了学生管理在制度层面上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2.制度体系的法治化。199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这是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规章,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初步法治化的主要标志之一。12月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的意见》,提出要依法治校,依法保障学生权益,在处理学生问题上做到有理有据,保障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等法定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出台,使得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朝纵深方向发展。

(三)在管理方式上高校自主权扩大,转变为“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高校自主办学的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政策导向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市场对于人才结构的发展需要开始多元丰富,高校学生管理的自主权逐步扩大[5],由以往的单一的以教育部门为主的管理方式开始转变为“教育部门、法律部门和学生共同管理”模式。

1.高校自主权在学生管理领域逐步扩大。在25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充分体现了在学生管理问题上对于高校自主权的肯定和放权。新《规定》中有5处直接明确表述为“由学校规定”,有13处要求明确表述为“按学校规定”执行。放权的主要方面如下:授权高校自主确定学生学习年限;授权高校自主确定具体学习标准和成绩评定方式;授权高校自主决定学生专业调整,国家不再对此做出具体规定;授权高校自主管理学生学籍,国家对于学生休学、退学的具体条件、程序等不再做出规定。

2.管理方式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法律部门开始逐步渗入以往单纯由上级教育部门或学校主导的管理方式,育人为先的管理原则也将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管理主体之一融入其管理模式,最终形成了行政法律部门和学生共同管理的模式。

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演变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方法模式和管理制度上经历了重大的发展演变,并在自身发展的决定因素、主要动力和基本依据等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

(一)生产方式的变革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演变的决定因素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人们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阶段,会形成相应的生产方式,其中包含的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和分配形式等,决定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完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生产方式取代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于是高等教育需要发展和重塑,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开始调整和重构,以满足社会主义国家对高校的学生需求。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市场经济强调公平、正义和法治,强调市场主体在生产关系中的平等地位,于是高校学生管理逐步从“社会本位”转向“以人为本”,在管理方式上更加柔性化,注重学生权益的维护,给高校更多的自主管理权,体系建构逐步走向系统化和法治化。

(二)党和国家对高校育人方针政策调整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演变的主要动力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如何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定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政策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调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方针不断调整和变革,每一次的调整都带动着高校学生管理的不断改革演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党和国家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在这种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以“批示”、“批复”的方式全面剔除旧的教育制度,逐步确立起全新的制度体系。

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8]的总方针指导下,高校开始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高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1—22年)》颁布出台,其中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依法治校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始融入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加快了其法治化、规范化的进程。

(三)学生群体特征的动态性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调整和完善的基本依据

高校学生管理,无论是计划和任务的确定,还是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源于对管理对象即学生的认识和把握,源于对学生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深刻洞察。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是各个时期国家强有力的新生建设力量,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在时代背景、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都有着不同的群体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调整和完善的基本依据。

5.高校学生管理规定 篇五

1、每个同学量化考核扣分累积达到30分者,写出500字检查,并警告处分。

2、个人量化考核扣分累积达到50分者,通知班主任联系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并写出1000字保证书。

3、个人量化考核扣分累积达到100分者,停课2天,并按学校规定上报学校。

4、每个学生的量化扣分记入本人量化考核档案,同时也记入其所在学习团队的量化考核。

5、每周将依据各学习团队的量化考核得分,对各学习团队进行评比,对前两名进行表扬,并给予量化加分。对后两名给予黄牌警告,并由组长代表本组在班内做出300字说明。

6、凡个人因违纪被学校量化扣分者,将按其扣分的2倍记入个人班级量化考核扣分。同时对该项班级管理负责人按管理失责扣其量化分1分。即若学校每扣1分,班级将扣直接责任人2分,同时扣该项班级管理负责人1分。

一、纪律:

1、迟到、早退一次扣2分,旷课一次扣3分,不及时请假按旷课论。

2、上课讲话、不听讲、搞小动、借东西作一次扣2分。

3、课桌上堆放过多书本一次扣1分。书桌上的书、本、文具摆放不整齐一次扣1分。

4、上课打瞌睡、睡觉一次扣1分,上课喝水、在班级里吃小食品,上课吃东西一次扣2分。

5、课间、中午在班级、走廊大声说话、追逐、打闹,课上下地随意走动一次扣5分。

二、学习:

1、作业不按时完成扣5分。作业字迹潦草不规范、格式不正确扣1分。

2、作业少写、或作业本落在家里均按没有完成作业处理扣5分。

3、抄袭他人作业或抄袭作文书,抄袭者扣20分,被抄袭者扣10分。

4、每次考试倒数5名依次扣5至1分。

三、卫生:

1、教室卫生清扫不彻底,当天值日生每人扣1分,组长扣2分。

2、值日生不按学校指定地点倾倒垃圾和脏水扣10分,乱扔扣10分。

3、值日生不按值日要求完成值日工作,组员扣2分,组长扣4分。

4、座位周围有纸屑等杂物者每次扣2分。

5、手、脸、脖子脏,头发、指甲长一次扣1分。佩戴首饰每次扣10分。

6、书桌堂里有垃圾、纸屑等杂物每次扣2分。

四、间操

1、迟到、旷操、早退、说话一次扣1分,病假、事假一人次扣1。

2、队列不整齐,一次扣1分,纪律不好,一次扣1分 。(扣体委)

3、节拍不准确,动作不到位,一次扣1分,不服从指挥每次扣1分。

4、无故不到一次扣5分,一周内出现两次不到者加倍扣分。

五、行为规范:

1、打架斗殴或纠集校内外人员打架一次扣100分。

2、赌博一次扣100分。抽烟酗酒一次扣50分。

3、起哄、怪叫、吹哨、鼓倒掌、敲桌椅等影响班级秩序一次扣5分。

4、讲话粗俗、低级下流、骂人,一次扣2分。

5、上学仪表不合格,不穿校服1分。

6、不接受老师、班级干部批评,与教师、班级干部顶嘴一次扣20分。

7、故意损坏公共财物除照价赔偿外每人每次扣20分。

8、学校值周扣分,班级按其2倍扣分。

六、加分

1、作业得到表扬每次加10分,按时完成每周作业加5分。

2、课堂上受到老师表扬每次加2分。

3、帮助同学每次加1分,帮助老师每次加2分。

4、每次考试班级前15名依次加15至1分。

5、参加各种竞赛获得省市区校奖励者依次加50分、40分、30分、20分。

6、运动会等体育比赛获得学年前三名者依次加50分、40分、30分。

7、学校加分,班级按其2倍加分。

8、班干部每月加20分,多重职责加30分。

6.高校学生公寓管理 篇六

论和谐校园视野下高校学生公寓管理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深入发展,学生公寓呈现出规模化、多元化、现代化和多功能等一系列特点.创建安全健康文明温馨的`大学生公寓环境和氛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保障.本文就学生公寓管理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客观的阐述,提出了增强“以人为本”服务意识,强化学生公寓管理队伍和学生自律队伍建设,抓好党团组织、文化建设、安全保卫进公寓的学生公寓管理新思路.

作 者:宋铁华 作者单位:沈阳医学院,辽宁,沈阳,110034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2009“”(7)分类号:G64关键词:和谐校园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 新问题 具体措施

7.高校学生公寓管理 篇七

(一) 目的

学生公寓是学生在校生活的日常休息地, 加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首要目的应该把视线放在学生的身上。学生公寓对于学生来说, 既要舒适、安静, 又必须具有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的保障。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繁重的学习任务当中。所以, 加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出发点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着重考虑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的保障。其次, 加强高校学生公寓的管理对于提升学校的名气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根据现代的择校条件原则, 校园环境在择校条件原则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因为学生公寓文化不仅是学校众多文化的表现之一, 也是校园环境的内容之一。所以, 我们可以明白地说, 加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是高校为了更好地吸引准备踏进高校生活的学生的眼球。

(二) 意义

加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意义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是加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营造良好的公寓文化能够让学校的基础设施在同类的高校招生当中占有环境上的竞争优势, 让高校吸引更多准备进入高校生活的学生的眼球;其次是加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营造良好的学生公寓文化既符合现代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管理的趋势, 又丰富了校园生活的内涵;再次是加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营造良好的学生公寓文化能够为学生提供安静又舒适的学习以及休息环境, 增加学生日常生活的情趣。

二、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随着高等教育机构的不断发展以及完善, 高等教育学校的公共基础设施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以及更加地完备。学生公寓文化作为高校最为重要之一的公共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受到学校负责人以及学生自我本身的重视。公寓不仅是学生的日常休息的场所, 也是学生能否快乐地接受教育的、养精蓄锐的地方。但是, 随着高校学生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相对落后的学生公寓制度也越来越暴露出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学生公寓室内卫生检查工作的周期性不合理性。其次是有关学生公寓安全工作制度的不明确。再次是学生公寓管理制度缺乏学生公寓文化的相关条例。由于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存在的实际问题, 高校教育机构想要创办一个与时俱进的学校就必须不断完善学生公寓管理制度。

(二) 逐渐被忽略的高校学生公寓文化

学生公寓是在校学生日常休息的场所。安静以及舒适的学生公寓环境一方面能够给予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能够提供给学生让人满意的私人空间, 让学生更安心地投入到繁重学习任务当中。那么, 是什么原因导致高校学生公寓文化被逐渐地忽略?据相关调查了解, 我们可以发现学校的不重视、老师的忽略以及学生的无所谓都是学生公寓文化逐渐被遗忘的重要原因。把视野扩展到国外的学生公寓, 整齐、安静而又舒适、创意美的学生公寓屡屡吸引着国内学生的眼球。在网络上, 流传着一组非常红火学生公寓排名榜的照片。当浏览前面几张创意学生公寓宿舍的照片时, 其室内环境让人看了赞不绝口, 但是, 在最后一张照片上看到了中国的学生公寓照片时顿时呼吸困难。

三、完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

(一) 完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制度

完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其一是学生公寓卫生检查工作。随着学生生活质量地不断提高, 学生的生活垃圾已经不仅仅限于日常生活用品的垃圾。他们每天都会购买相当多的零食从而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所以, 通过完善学生公寓卫生检查工作制度, 培养学生每天打扫卫生、清理垃圾的生活习惯是极其必要的。其次是学生公寓的安全工作。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地方, 学生的一切私人物品都放在宿舍之内。所以, 做好学生公寓安全公寓是保障学生私人物品不受侵犯的途径。其三是激发学生制造公寓文化的潜能。学生在追求知识的同时, 对生活的审美也有了一定认识。这时, 学校通过制定相关的学生公寓文化条例,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公寓文化意识, 而且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内文化气息。

(二) 重视公寓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重视学生公寓文化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 其次是相关老师引导学生实行工作, 再次是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如果学生公寓文化不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 那么, 即使学生再怎么有个性, 学生公寓文化也得不到推广以及普及。这就只能出现在极少的一部分的学生宿舍之中。所以, 学校领导的重视是重视学生公寓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的首要因素。其次, 学校相关部门应该组织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学生公寓文化的活动。

(三) 学生干部的监督工作

学生公寓管理不仅需要学校领导、老师以及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而且需要学生干部做好相关的日常公寓管理监督工作。重视学生干部的培养、引导学生干部做好学校学生公寓日常管理是学校贯彻落实学生公寓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学生公寓文化气息的重要因素。一方面, 学生干部不仅仅是学校公寓管理日常工作的好助理、好帮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干部群居在学生当中, 这样的优势更有利于学生干部调动同学们积极配合学校学生公寓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则, 做好相关的学生公寓管理工作, 营造良好的校园公寓文化气息。

随着高校教育机构地不断发展,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高校领导以及学生的重视。加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 营造良好的学生公寓文化不仅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校园生活, 安心地投入学习生活, 更是为了提高学生关于生活当中的文化素质, 引导学生重视生活文化。

参考文献

[1]文新.大学生公寓商机无限[J].新财经, 2000 (05) .

[2]孟宪杰.浅议高校后勤物业管理[J].高校后勤研究, 2009 (01) .

[3]何芳.完善我国住宅产业化政策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

8.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现状及应对建议 篇八

关键词:学生公寓管理;现状;应对建议

一、传统高校学生公寓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学生缺乏人文关怀,学生认同度较低。作为高校的公寓管理人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管理素质,而不是传统思想中的扫好地、看好门、不出事。长期以来,由于对公寓管理认识的不足,以及对宿管人员素质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宿管人员中许多人存在态度强硬散漫,服务管理意识不强的情况,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关心,而学生作为被管理的对象,思想不成熟,往往容易产生叛逆和偏激的想法,管理人员态度越是强硬,学生越喜欢反其道而行之,抵制情绪越强烈,这样就会产生恶性循环,导致矛盾的不断产生。

2、时代进步,配套设施跟不上发展的潮流。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发展,高校学生对学生公寓的住宿需求条件越来越高,空调、24小时热水供应和供电,以及独立的卫生间都在逐步成为学生生活的必要条件,一些高校由于学生公寓的基础设施过于陈旧,线路老化等原因,已无法满足空调使用过程中的高负荷电流,也无法满足学生24小时供应热水的需求,这就可能导致学生生活中的不便,部分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便在公寓内使用各类违章电器,使得高校火灾频频发生。

3、制度较僵化,管理效率低。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和管理学生的行为,合理、完善的公寓管理规章制度是保障开展公寓各项工作行之有效的前提。它对学生的管理部分更侧重于对学生的引导,而不仅仅是限制性的规范,它更多的是采用一种教育的方式而非单纯的惩罚性方式。目前,我国高校的公寓管理尽管普遍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对完整的管理制度,但是制度的建立大多是从学校管理层的管理角度出发,缺乏对部分学生实际需求的考虑,这样为了管理而管理的不人性化的制度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容易遭到管理者的抵制,造成反面效果。

4、管理部门过于冗杂,分工不明确。部分高校后勤公寓中心与宿管部门分开管理,隶属的部门不同,最终导致部分工作分工不明确,出现管理漏洞,形成管理死角,当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解决,这种多头管理的漏洞越积越多,使得出现各种隐患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创新传统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建议

1、提高管理素质,公寓管理人文化。在工作态度上,宿管工作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生活”的宗旨,采取相应措施调动宿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表现突出的楼栋及个人,进行通报奖励;定期开展宿管人员职业技能考核,对态度恶劣,玩忽职守的宿管人员进行通报批评。总之,在公寓管理中,一定要体现管理以服务为主的原则,不断提高公寓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管理素质,以及职业素养。要求宿管人员在做好公寓清洁、设施维护、值班巡逻等常规性工作的同时,要注重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其人文关怀,坚持真诚沟通,服务至上的工作方法。

2、完善硬件设施,公寓管理公寓化。改善学生住宿环境,完善学生公寓的硬件设施,公寓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的一个重要场所,住宿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关乎到同学们的在校生活和学习,公寓楼道、楼梯和公寓的卫生清洁,一般基础设施,如热水、风扇、地砖和窗帘等基础性设施应完善,还可以增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如打气筒、针线包等,还可以在公寓楼的每一层增设一部吹风机,解决因为禁止使用违章电器而导致学生在洗头后无法用吹风机吹干头发的问题,现如今不少高校为了方便同学的日常生活,已对住宿学生提供24小时的照明和热水供应,为更进一步解决同学夏季的散热和冬季的取暖问题,在学生公寓内为学生安装空调,一些条件较好的高校,卫生间也直接设置在公寓内,方便同学的日常起居。

3、健全规章制度,公寓管理人性化。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公寓管理服务的根本保证,在制度规范的前提下,还应保证制度的人性化,在制度的制定上体现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应从全局入手,坚持人本,在考虑到大部分受众群体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因特殊原因需给予特殊照顾的小众群体的需要。

4、精简管理,公寓管理责任化。进一步明确有关管理工作的职责分工,杜绝出现因职责不清导致的多头管理、无人管理出现管理死角的现象。应把宿管工作由学工处和后勤服务集团的分工管理变为由学工处或后勤服务集团单独管理,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管理过程中的“两层皮”问题,从而减少工作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漏洞。

总之,高校学生公寓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和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同时又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高校公寓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教学科研等活动也有重要影响,学生公寓环境的优劣,以及高校公寓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都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改进创新高校公寓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公寓环境和氛围,重视高校公寓管理工作,才能更有利于在校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上一篇:浙江2010年7月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自考试题下一篇:水果 类 经典广告 语 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