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4-06-28

蔬菜行业发展现状分析(精选8篇)

1.蔬菜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一

湖州市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蔬菜是湖州市重点扶持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本文作者分析了近年来湖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再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蔬菜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湖州市地处浙江北部,太湖南岸,周边毗邻沪、宁、杭等大中城市,区位条件优越,市场优势明显;境内土壤肥沃,雨热同步,四季分明,发展蔬菜瓜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十五”以来,全市瓜果蔬菜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劳力密集的新兴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

1.产业现状

1.1种植面积稳步发展。据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37900hm2,总产量88.73万吨,总产值12.49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9.58%,19.7% 和1.0%。其中,叶菜类面积11700hm2,占30.87%,瓜菜类5500hm2,占14.51%,块根块茎类5593hm2,占14.76%,茄果类5420hm2,占14.3%;菜用豆类和水生蔬菜发展较快,面积7493hm2,占19.77%。辖区内西部山区峰峦叠翠,中部丘陵绵延起伏,东部水乡湖漾密布,地形地貌的多样性造就了蔬菜作物的多样性。据市农作站统计,全市常年栽培的蔬菜作物达50多种,种植品种达680多个。

1.2设施栽培逐年增加。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各地不断加大蔬菜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在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的同时,加快了蔬菜示范园区建设,促进了高产、高效设施菜的发展。到2008年,全市已建钢管大棚、毛竹片大棚1133 hm2,搭建简易中棚630 hm2,临时小棚面积2533 hm2,全年设施蔬菜播种面积5470 hm2,占蔬菜总播种面积13.6%,蔬菜设施面积逐年增加,确保了产量、质量和效益的稳定提高。

1.3品种结构渐趋合理。在品种结构方面,全市以优质高产和均衡供应为重点,大力引进、推广蔬菜优良品种。目前全市生产和销售的蔬菜种类达到50种之多,常年均衡供应能力增强,基本上做到了“淡季不淡,旺季不烂”。蔬菜品种日益丰富,种植结构渐趋合理。同时新材料、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促进种菜技术不断提升。主要体现在一是露地蔬菜在夏秋季节实施避雨栽培和降温栽培;二是大棚蔬菜年种植提高到3~4茬,有的已达到5茬,提高了大棚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三是粮、菜轮作,经、菜轮作的高效种植模式得到推广应用。

1.4品牌经营初具规模。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全市现有省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瓜菜基地35个,面积7022 hm2;如新塘“一尺红”茄子、杨溇“绿叶”瓠瓜、小青菜等一批优势农产品,均获得了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证书;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企业两家,绿色产品有豇豆、茄子、黄瓜、番茄和黄花菜等5只,绿色瓜菜面积70 hm2;建立乡村两级专业合作社17家,对蔬菜的流通和加工起到了重要的协调和促进作用,如安吉县章村镇高山村的“安吉三农绿色高山蔬菜合作社”,年销售量占全村高山蔬菜总量的40%。

1.5民间资本纷纷投入。近年来随着农家乐、乡村旅游的持续升温,以及蔬菜生产效益逐年提高,设施蔬菜发展前景看好,带动了工商、个体企业主纷纷投资设施农业,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农事体验等多种主题形式的瓜果蔬菜种植园。如长兴县水口乡芦笋种植园区,吴兴区的金牛生态农庄,南浔区绿之源生态农庄都由工商企业主投资建设。

2.存在问题

2.1生态环境恶化,产品质量提高难度加大。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区域的水、土、气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业环境质量下降。同时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激素的过量使用,土壤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积累增多,土壤酸化严重,地下水

也受到污染。同时,原有蔬菜基地的土壤盐积化、连作障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农业生态环境和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制约了蔬菜产业向绿色化、精品化发展。

2.2生产经营主体多而分散,市场信息滞后。目前蔬菜生产多数仍以单家独户经营,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菜农的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不利于创名牌产品,也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升级。同时,蔬菜是鲜嫩产品,生产周期长,市场价格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菜农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与市场街接不紧,缺乏准确及时的供求信息引导,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扩大生产,导致蔬菜生产出现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影响菜农的经济效益。

2.3产业化生产水平较低,加工发展滞后。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虽初具规模,但总体看,我市蔬菜生产仍处于粗放式阶段,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多数地方仍是以自产自销为主,采后保鲜、加工滞后,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结合还不紧密。在蔬菜包装及营销手段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新鲜蔬菜目前尚无商品标准,无包装或包装简易。在蔬菜加工方面,一是加工率低,全市实际出口加工蔬菜仅占总产的10%;二是加工档次低,产品大多是粗加工品,精、深加工比例很低;三是加工龙头企业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不足。

2.4科技含量偏低,技术力量薄弱。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促使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行业集聚,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导致农村青壮劳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蔬菜从业人员科技文化素质较低。蔬菜品种多,种植模式和生产技术复杂,科研和技术推广力量薄弱,基层农技人员在数量上、素质上都与快速发展的蔬菜产业需要不相适应,乡镇一线缺乏专业专职技术人员,使蔬菜生产新技术的发展与菜农生产实际脱节。

3.对策建议

我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应以跻身长三角大中城市蔬菜市场为中长

期战略目标,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从注重扩大面积为主向全面提高质量转变,从劳动密集、粗放经营为主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集约经营转变,依靠科技,加大投入,提高产业效益,把蔬菜产业建成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3.1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为推进我市蔬菜产业向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品牌化销售方向发展,不断提高蔬菜产品在长三角大中城市市场的占有率和知名度,应把握以下发展重点:(1)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全市大力发展档次高、用途广、抗灾能力强的钢管大棚达到1500 hm2,毛竹片大棚和中棚设施2000 hm2专门用于蔬菜生产,并积极发展小拱棚、地膜平铺覆盖等简易设施,提早季节、提高产量和效益。(2)加快发展水生蔬菜。充分利用东部水乡平原,水资源丰富,面积潜力大的优势,发展水生蔬菜4500 hm2(3)稳步发展高山蔬菜。在安吉县及长兴、德清部分高山地区大力发展高山蔬菜。在山地坡度≤25°区间发展高山蔬菜1000 hm2左右。(4)大力发展“一旱一水、一菜一粮”粮经复合高效种植模式,努力推进农业种植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到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发展到47000 hm2,年产量120万吨,年总产值达到22亿元以上。

3.2推进项目建设,强化现代蔬菜园区建设。现代蔬菜园区是代表现代蔬菜产业发展方向的综合示范基地,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建设现代蔬菜园区,可以充分发挥辐射带动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产品增值效应,应强化建设力度。全市到2015年新建20 hm2以上的规模现代蔬菜园区20~25个,为蔬菜的产业提升起示范引领作用。

3.3恢复与新建并举,强化中心城区近郊蔬菜基地建设。据专家分析,在蔬菜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中,蔬菜自给率达到50%,可保障中心城区蔬菜的均衡供应。按此标准推算,湖州中心城区日均蔬菜需求量约90吨,需建设专业蔬菜生产面积360 hm2。其中,散户生产和基地生产面积各占50%,则需建设180 hm2左右的蔬菜基地面积,保障中心城区蔬菜的均衡供应。湖城原有环渚乡和织里镇沿太湖

蔬菜基地约110 hm2,菜农生产经验丰富,但大棚等基础设施老化,急需投资改善,重建这两个蔬菜基地的直接意义是可以迅速推进环太湖蔬菜产业带的发展。为保证中心城区蔬菜供应,应在近郊的八里店和杨家埠镇新建蔬菜生产基地40-50 hm2,年生产叶菜类等蔬菜3600~4800吨左右,解决“伏淡”和“秋淡”季节中心城区居民的绿叶类蔬菜,起到稳定市场供应的作用。

3.4合理规划布局,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进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一是要大力发展粮经复合高效种植模式。二是积极发展大棚设施蔬菜、水生蔬菜,长兴县丘陵区的露地蔬菜和安吉县的山地蔬菜。三是积极发展冬春季节的加工型蔬菜。大户是蔬菜产业发展及新成果示范推广的中坚力量和载体,必须在大户的培育上倾注较大的精力。选择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钻研的菜农,在技术上给予重点扶持,在种子、药肥、物资等质量上给予充分保证,并提供全程跟踪优质配套服务,使他们在技术、生产、销售处于领先地位,做好典型示范作用。

3.5增强加工增值能力,提高产业化水平。蔬菜加工是制约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抓好蔬菜加工,不仅能提高蔬菜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可带动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基地发展。应积极组织科研、管理、生产联合攻关,发展冬、春季加工型蔬菜,推广采后处理技术,开发适销对路的加工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促进产品增值、加工增效。要根据市场需要,制定产品质量标准,研制采后处理措施及相应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提高产品加工和贮运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保障农民的种菜效益。

3.6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培育蔬菜名牌,引导菜农更新观念,树立特色品牌意识,依靠品牌闯市场,依靠品牌提高效益,对推动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小胖子” 茭白、“山伢儿”早园笋、“一尺红”茄子等都有良好的品牌形象,畅销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要进一步规范包装质量,分级包装、分级定价,实行标准化上市;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开发拳头产品,加强品牌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以名牌产品全面提高我市菜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7依托科技兴菜,加快成果应用。必须始终把新成果引进、推广作为蔬菜生产的基础工作扎扎实实做好。加强蔬菜优质、抗病虫、抗逆、适合设施栽培的新品种的引进,扩大设施栽培和反季节栽培面积。进一步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生产技术,切实落实各项生产标准,确保生产出价廉物美的蔬菜产品,让消费者放心食用。

3.8完善扶持政策,促进产业发展。蔬菜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推动我市蔬菜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一是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蔬菜产业发展,重点支持设施蔬菜的发展。二是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从事蔬菜生产、加工、贸易等经营活动,广辟投资渠道,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和企业为主体、金融部门为依托、社会资金为补充的投入机制。三是培育壮大营销队伍,健全营销网络,改善营销环境,畅通绿色通道,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双向获利。

2.蔬菜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蔬菜生产已形成了规模化生产、流通、销售格局, 进而促进了农机在生产环节的应用。伴随着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 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日益显现, 从而导致了蔬菜生产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格外迫切。尽管我国在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但是由于蔬菜生产的特殊性, 其机械化水平仍然很低[1,2]。截至2012 年底, 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7. 17% , 小麦、水稻、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为93. 21% 、68. 82% 、74. 95% , 而马铃薯为32. 34% ( 数据来源: 2012 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 , 远低于大宗粮食作物。为了全面了解我国蔬菜生产机械化现状, 对全国100 余个县市级农业推广部门骨干人员进行了问卷调研, 并对典型蔬菜种植地区开展了实地调研。结果发现, 即使是蔬菜机械化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县市, 其机械化也主要存在于耕整地和植保环节, 栽植和收获机械化几乎为零。

早在1965 年, 学者李敏雨就已对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展开研究[3]。目前, 关于蔬菜机械化的研究主要包括对某类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的研制、展望和对机械化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方面的研究。 前者如姚会玲等[4]对国内外结球叶菜收获机械的研究现状及典型收获机械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郭伟等[5]研制出小型叶菜类收获机械, 设施蔬菜同样适用, 性能较好; 杨望等[6]对各种木薯块根机械收获方式的收获效率、质量及适应性进行了探讨, 并展望了我国木薯块根收获机械与技术研究发展的趋势。后者如康国光等[1]对蔬菜机械化生产发展现状与对策的分析, 梁松练等[7]对南方蔬菜生产机械化的特点与对策的研究及周福君等[8]对蔬菜生产机械化过程中的田间栽培作业机械化和蔬菜工程机械化的研究等。然而, 目前对蔬菜机械化现状的研究大多是对蔬菜生产各环节的机械化现状进行分析, 而对地区间机械化的特点研究相对不足。为此, 在调研的基础上, 探讨蔬菜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和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特点和差异, 并对制约机械化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 尝试提出促进蔬菜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1 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基本现状

1. 1 蔬菜生产不同环节机械化现状

1. 1. 1 种子处理与育苗

受到成本和技术设备等因素的制约, 我国蔬菜种子处理主要采用化学药剂和浸泡处理方式, 其他诸如等离子体处理技术、激光处理技术等先进技术尚处于试验示范阶段。种子处理一般由种子公司完成, 农民购买到种子后仅进行一些简单处理。由于蔬菜品种繁多, 不同品种的育苗技术不同, 而且育苗设备的一次性投入大, 对生产和管理技术的要求较高, 目前工厂化育苗使用率较低, 部分使用工厂化育苗的区域也是借用水稻工厂化育苗设备来完成。

1. 1. 2 耕整地

耕整地机械化是蔬菜生产各个环节中机械化水平最高的, 部分地区可以达到90% 以上。这主要是因为蔬菜耕整地有性能可靠且稳定的定型产品, 作业技术和其他农作物差异不大, 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大宗粮食作物的耕整地机械。但是受到传统栽植方式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蔬菜耕整地规范化程度不够 ( 如起垄规格、地面平整度等缺少统一规范) , 并且起垄环节仍然比较依赖于人力, 限制了蔬菜后续的机械化生产, 也制约了相关机具的开发。

1. 1. 3 栽植

目前, 我国蔬菜栽植机械化水平极低。除了个别地方在播种环节使用了蔬菜播种机外, 蔬菜的播种和移栽基本全依赖人工。可以说,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蔬菜栽植机械化尚属于空白。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 如不同蔬菜品种的栽植方式差异很大、缺乏成熟可靠的农机具、土地状况达不到机械化作业要求、机械作业成本高等都是影响栽植环节机械化发展的因素。

1. 1. 4 喷灌与植保

喷灌与植保环节的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在规模化蔬菜栽植中, 使用较多的是机械增压喷灌方式, 部分地区也布置了较为先进的喷灌或滴管设备。植保方面, 电动式或机械式喷雾机具的使用率也较高, 但大型担架式喷雾设备的使用仍不常见。对于家庭式散户种植, 喷灌主要依靠人力; 而植保则根据具体情况, 如果家中已有相关植保机具则使用机具作业, 没有机具的一般也不会另外购买。

1. 1. 5 收获

蔬菜的机械化收获作业包括切割、采摘、挖取或拔取各种蔬菜的食用部分。不同品种的蔬菜其收获机械化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块根类蔬菜 ( 如萝卜、马铃薯等) 收获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 茄果类和叶菜类的收获机械化则很低, 基本全依赖人工。运输方面, 在规模化蔬菜生产地区, 蔬菜收获后的运输主要使用卡车、拖拉机等农机具, 机械化率较高。

1. 2 蔬菜生产的区域特点

1. 2. 1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 地块面积较大, 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由于气候适宜, 此地区病虫害发生率较低, 适合于发展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通过调研发现, 和其他地区相似, 东北地区蔬菜生产中耕整地和植保的机械化率也比较高, 但是栽植、灌溉和收获的机械化水平依然较低。由于此地区蔬菜栽植规模化程度比较高, 劳动力不太充裕, 蔬菜生产对栽植和收获机械化的需求非常迫切。

1. 2. 2 西北地区

以新疆为例, 新疆蔬菜加工业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 当地政府重点扶持发展包括加工番茄、加工辣椒和特殊农作物精深加工等在内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因此, 当地农产品产后加工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较高, 而蔬菜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却不高。除了耕整地外, 栽植、植保、收获的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 制约了蔬菜后续产业的发展。同时, 新疆地域辽阔, 南北栽植习惯差异巨大, 新疆南部地区蔬菜栽植甚至在树林之中, 对机械化的推广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1. 2. 3 华北地区

以山东为代表, 此地区的设施蔬菜发展较好, 产品远销日韩等地区。设施蔬菜的栽植与露地蔬菜有较大区别: 首先, 设施蔬菜的育苗方式较为先进, 钵体育苗比较普及, 工厂化育苗也有一定规模。其次, 设施蔬菜的耕整地多使用小型和微型耕作机具, 耕作的效率和效果比不上露地蔬菜。设施蔬菜的喷灌方式也比较先进, 滴管、微灌方式有一定的比例; 而在栽植和收获环节二者差别不大, 实际生产中仍然以人工作业为主。

1. 2. 4 长江中下游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江苏、浙江一带是蔬菜机械化发展较好的地区。蔬菜耕整地机械化率较高, 但是起垄环节仍然需要人工辅助。植保多数使用电动式或柴油驱动机械, 喷灌存在一定的微灌、滴管等设施, 但是比例不高。值得一提的是, 机械化栽植已经开始在部分地区示范推广。收获方面, 块根类蔬菜有部分使用机械化收获, 而茄果和叶菜类蔬菜的收获主要还是依靠人工。

1. 2. 5 华南地区

受到地形条件、经济状况等的影响, 华南地区的蔬菜机械化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平原地区, 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尚可, 机械化作业主要存在于耕整地和植保环节, 栽植和收获同样基本依赖人工。然而, 在丘陵山地地区, 除了植保环节存在一定的机械化 ( 其中部分仍靠人力驱动) , 蔬菜的种植基本依赖于人工, 机械化水平很低。

2 制约蔬菜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 1 复杂农艺制约农机应用

蔬菜品种繁多, 农艺技术复杂, 加之地区间种植习惯差异较大, 导致蔬菜种植缺少统一的种植规范, 机械化推广相比大宗粮食作物要更加复杂。首先, 不同种类的蔬菜对收获机械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例如, 块根类蔬菜要求收获机械具有将蔬菜从土壤中翻出、捡拾和筛去碎土的功能; 茄果类蔬菜需要机械对果实的位置、成熟度具有智能识别的功能; 叶菜类蔬菜则要求机械在收获时尽量不要造成蔬菜的损伤, 而这些恰恰严重制约了采摘环节中机械的应用。其次, 由于种植环境的差异, 不同地区对土地起垄的规格有不同的要求, 这对耕整地类机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 蔬菜的复种指数较高, 可以套作的作物较多, 要求机械在作业时不要对套种的作物造成损害。最后, 不同品种的蔬菜作物高度差异较大, 这对植保类以及田间管理类机具的适应性有一定的要求。

2. 2 种植规模影响农机推广

通过调研发现, 蔬菜规模化种植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周边, 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蔬菜的生产主题仍然是家庭散户。由于散户分布零散、种植规模小, 机具的使用率并不高。如果农户自己购买农机具, 投入的资金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回流。因此, 一般农户更倾向于自己劳作。另外, 农户的种植方式一般都延续传统习惯, 缺乏规范, 导致机械化推广困难较大。作为规模化生产主体的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 其承担的生产职能并不大, 部分专业合作社仅有形式, 实际生产中还是以个体农户为主,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械化的推广。

2. 3 机具配套限制农机使用

由于蔬菜种植的复杂性, 目前缺少能够适应多种蔬菜作业要求的通用型农机具, 现有机具可以作业的蔬菜品种和环节都比较单一; 而对于叶菜类、茄果类蔬菜的收获, 尚缺少能够真正在生产中使用的机具, 这些机械的适用性影响着农机大面积的推广。同时, 在露地蔬菜生产中可以使用的农机具到了设施蔬菜的生产中往往会受到很大限制。另外, 机具质量、安全性和售后服务也是影响农机推广的重要因素。

3 加快蔬菜机械化的建议

与粮食机械化相比, 蔬菜生产机械化既有其特殊性, 又有一定的相似性。加快蔬菜生产机械化, 需要从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等方面着手, 充分借鉴大宗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的经验, 为蔬菜机械化发展提供科技创新、政策引导以及技术示范等方面的支持。

3. 1 提高农机农艺融合度

农业机械化把工程技术与种植要求相结合, 固化到农机产品和作业使用上。农机的推广应用是一个与农艺相互磨合、选型普及的过程。加快蔬菜机械化发展进程, 需要从农机农艺两方面入手, 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 建立农机与农艺同步机制, 实现高产与高效协同发展。首先, 农艺部门在选育新品种、开发新技术时, 要充分考虑机械化的需求, 使新品种、新技术易于进行机械化作业; 同时, 对现有生产技术进行改进, 制定出适合一个区域的统一、规范的农艺技术, 从而提高农机的区域适应性。其次, 农机研发部门在开发机具时要充分考虑蔬菜生产的农艺要求, 针对不同种类蔬菜, 如块根类、茄果类和叶菜类蔬菜的不同特点进行研究, 使农机能够符合农艺的要求[9]。

3. 2 适度扩大种植规模

鼓励土地流转, 提高龙头企业、种菜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在蔬菜生产中的比重, 既有利于实施规范化生产, 推广新的种植技术, 又有利于帮助生产者快速获取市场信息, 优化种植结构, 提高蔬菜种植效益, 保障各类蔬菜供给[10]; 还可以提升农机使用率, 减少因闲置导致的设备浪费, 加快蔬菜生产机械化的进程。

3. 3 加强政策激励机制

首先, 适当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筛选一批质量过关、价格合理、售后服务有保证的蔬菜生产机具进入补贴目录, 降低菜农购机的经济压力, 提高菜农的购机积极性。其次, 扶持一批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或服务组织, 加强蔬菜生产机械化的专业程度,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形成“农机服务市场化、服务组织实体化、服务实体企业化、企业群体产业化”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格局[11]。再次, 加强优势产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蔬菜园区建设标准, 为实现蔬菜生产机械化打好基础。最后, 加快蔬菜标准园的建设, 充分发挥标准园的示范作用, 通过蔬菜标准园来带动周围蔬菜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国光, 蔡芳, 高群.蔬菜机械化生产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J].长江蔬菜, 2013 (14) :69-72.

[2]孙学岩.谈蔬菜自动化收获机械研究现状[J].农业机械, 2008 (11) :43.

[3]李敏雨.马铃薯挖掘机的选型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 1965 (2) :189-192.

[4]郭伟, 陈树人, 李继伟.一种小型叶菜收获机械的研制[J].农业装备技术, 2011 (2) :13-15.

[5]姚会玲, 徐丽明.结球叶菜收获机械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机化研究, 2007 (4) :185-188.

[6]杨望, 杨坚, 郑晓婷, 等.木薯块根收获机械与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 2012, 34 (12) :230-235.

[7]梁松练, 李志伟, 李就好, 等.南方蔬菜生产机械化的特点与对策[J].农机化研究, 2004 (5) :47-48, 50.

[8]周福君, 甘露, 富春香.蔬菜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与思考[J].农机化研究, 2001 (4) :21-22.

[9]曾平欧.蔬菜机械化生产的装备与技术预测分析[J].中国农机化, 2011 (2) :12-14.

[10]汪晓银, 朱倩军, 祁春节.影响中国蔬菜产出水平因素的主成分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16-18.

3.达州蔬菜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篇三

关键词:科技;产业化;推广;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4-13-1

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145.8万亩,比2005年增加37.66万亩,年均增长5.8%。商品蔬菜面积42.5万亩,比2005年增加20万亩,年均增长14.8%。2011年全市有4个县蔬菜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其中达县蔬菜播种面积达到45.5万亩;有4个县成为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有2个县成为全省蔬菜(食用菌)产业强县。全市建成万亩蔬菜基地5个,1000亩以上蔬菜基地35个。

1.2 蔬菜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经过近几年发展,达州市蔬菜由大路菜向精细菜发展;由大地菜向设施菜、大棚菜发展;由普通菜向无公害和绿色、环保、保健菜发展;由季节时令蔬菜向周年生产供应发展。早春保护地蔬菜、夏秋蔬菜、秋冬蔬菜品种布局、播期安排、茬口衔接更趋合理,蔬菜上市品种更加丰富。

1.3 蔬菜科技含量显著增强

全市蔬菜优质品率达到80%左右,比2005年提高30个百分点,蔬菜基地冬季茄果类育苗基本实现了工厂化育苗,早春商品蔬菜基本实现了保护化栽培;蔬菜设施化栽培、嫁接栽培、无公害栽培、绿色防控等先进实用技术全面推广。全市蔬菜设施化栽培面积达10万余亩,大棚蔬菜面积2万亩,其中,钢架大棚面积2000亩左右,比2009年增加3倍。

1.4 蔬菜质量安全明显提高

近三年来,达州市参加全省蔬菜季度抽检合格率达到97.5%以上,名列全省前茅。全市基本实施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组织制订无公害黄瓜生产技术规程等区域性地方标准15项。 现有无公害农产品70个,绿色食品15个,有机食品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7个。初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环节建立了进销台账、诚信档案、生产记录等管理制度。

1.5 蔬菜生产产业化步伐加快

全市建立蔬菜直销网点25个,蔬菜配送中心5个,修建蔬菜气调库5000平方米,农超(企、校)对接全面展开。

2 蔬菜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蔬菜基地规模不大

达州市新建蔬菜基地基本建立在离城镇较远的粮食产区,农民种菜技术差,意识不强,基础设施落后。且新建基地大多依托业主或种植大户建设,农民种植蔬菜的少,致使新发展的蔬菜基地规模不大,以200~500亩的居多,真正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基地不多。由于基地没有规模,产地批发没有形成,不能给营销大户持续供货,营销商只能舍近求远到外地贩运。导致达州市蔬菜生产商品率不高,全市商品蔬菜率仅为30%左右,形成菜农卖菜难,而市场又缺菜的怪现象,严重挫伤菜农积极性,影响了蔬菜基地的稳定发展。

2.2 科学种菜水平不高

首先是优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不够。尽管近年来,各地引进了一些国内外优质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但推广力度不够。其次是新技术推广力度不够。蔬菜种植技术性强,一些菜农尤其是新发展区的菜农普遍缺乏种植技术,特别是蔬菜先进实用技术难以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管理粗放,导致产量低、质量差、商品性差,缺乏市场竞争力;再次是蔬菜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主要蔬菜基地乡镇无蔬菜技术推广机构,无蔬菜专业技术人员,无蔬菜推广工作经费,也导致蔬菜产销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存在盲目扩大生产,单一品种生产过剩等现象发生。

2.3 营销环节发展不畅

首先是菜农直销场地缺乏。据调查,现有农贸市场均实行业主(企业)管理,摊位(点)98%为固定摊贩,失去了菜农直销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控这个砝码,摊贩可自由拉高销售价;其次是蔬菜批发零售价差偏大。据调查,蔬菜批零价差达50%以上,最高的达250%。绝大部分钱被小商贩赚走,致使居民喊菜价高,而农民并没有增收,严重挫伤了菜农种菜积极性。再次是直销网点难以建立。建立蔬菜基地直销是减少蔬菜流通环节,降低蔬菜价格的最有效途径。蔬菜直通车、蔬菜直销门市、社区菜店由于方方面面原因致使建设的速度不快,效果不佳。

2.4 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首先是经营主体分散。达州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测,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其次是集约化水平不高。近几年来,达州市虽建立了一批蔬菜基地,但基地分散,生产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未能形成拳头产品和集约化生产,严重影响蔬菜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再次是加工发展严重滞后。达州市蔬菜加工率低,加工蔬菜所耗原料占蔬菜总产的比例很少。

3 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3.1 划定常年保障菜地,推进蔬菜规模基地建设

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城市人口人均0.04亩地的標准在郊区确定菜地最低保有量,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和更为严格的占补平衡及补偿机制。

3.2 加强蔬菜设施建设,提升蔬菜生产能力

因地制宜发展蔬菜设施栽培,对新建大棚设施,按照不同建设标准,给予适当补贴。

3.3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蔬菜种植水平

首先是引进、推广高产优质蔬菜新品种,普及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其次是推广设施栽培等新技术新模式。

4.蔬菜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四

近年来,我县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蔬菜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有了长足的发展,蔬菜生产无论是种植规模还是其产品加工量、外销量都有了显著提高。根据省、地相关文件精神,我们就印江自治县蔬菜产业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进行了认真细致地调研与探讨,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资源状况

印江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西麓,位于北纬27°35′23″——28°20′53″,东经108°17′53″——108°48′15″。辖区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303省道过境我县,与周边县份均已实现通油公路,是铜仁到德江、沿河、思南等县份的交通枢纽。县内已实现村村通公路,随着杭瑞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杭瑞高速过境印江),今后我县的交通将更为方便、快捷,境内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积温达5980—6144‴,平均气温15.9—16.8‴,无霜期265—295天,年降雨量1100毫米,全年日照时期为1288小时,生产区域海拔高度在380—1020米左右,海拔差异较大,呈垂直分布,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森林覆盖率在49.5%以上,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无公害商品蔬菜,以及绿色 蔬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境内土壤类型多为黄壤,肥力中上等,无工业污染,为生产无公害以及绿色商品蔬菜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

(二)社会经济状况

1、农业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印江自治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县,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又主要以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和蔬菜、水果生产为主导产业。

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11723万元,比上年增长12.8%,增速比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其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区快4.1、1.6、0.7个百分点,全县人均生产总值为5318元。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8485万元,比2008年增长6.8%,其中:农业产值7967万元,增长2.8%;林业产值1871万元,增长24.7%;畜牧业产值59851万元,增长11.0%;渔业产值2614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475万元,增长9.2%。实现农业人均收入3772.48元,人均占有粮371.44公斤。

2、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据印江自治县2009年统计年报,全县年末实有耕地面积(习惯面积)18600公顷,其中11867公顷以水果树为主,年未有效灌溉面积11164公顷,当年新增灌溉面积776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5.24万千瓦。农作物播种面积52540公顷(含复科数下 同),比上年增加2130公顷。其中:粮食播面35280公顷,油料播面8613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146200吨。

3、人口及劳动力

全县辖17个乡镇,347个行政村,3103个村民小组,年末总人口43.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36万人,全县乡村有劳动力252801人,主要从事以农业、工业、建筑业及服务业等为主。外出务工计11万人,占劳动力人数的43.5%。

二、蔬菜产业现状

(一)全县蔬菜生产基本情况

至2009年止,全县蔬菜种植面积5.3万亩,其中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基地1万亩、绿色山野菜生产基地0.3万亩。蔬菜总产量6.5万吨,总产值1.128亿元,其中:销售商品蔬菜3.947万吨,销售额7120.1万元,调出蔬菜0.724万吨。

全县种植蔬菜人数4.231万个,种植蔬菜人均产量达1536公斤。我县现有蔬菜专业合作社6个、协会14个,200亩以上蔬菜种植大户有10个,50亩以上蔬菜种植大户有17个,其中从事冬春早熟蔬菜生产的大户有12个,夏秋蔬菜生产大户有15。目前全县共建立商品蔬菜示范基地10个,面积1万亩,其中分别以海拔在380—500米生产区域为代表的早熟蔬菜示范基地4个,面积3000亩,种植品种以茄果类、瓜类、豆类为主,主要分布在峨岭镇、朗溪镇。以800—1020米生产区域为代表 的夏秋反季节蔬菜示范基地6个,面积7000亩,种植品种以番茄、辣椒、白菜、豇豆为主,主要分布在缠溪镇、沙子坡镇、朗溪镇、木黄镇、新寨乡、新业乡。

(二)蔬菜生产加工情况

目前全县共有6家企业从事蔬菜产品加工销售,年加工需原料:鲜辣椒600吨、干椒80吨、芋荷420吨、豇豆100吨、山野菜180吨、红薯1000吨,生产的产品主要有“印江土家油辣子”,印江泡辣、糟辣椒、酸芋荷、酸豇豆、薇菜、红薯粉等系列产品,产品种类达30余个,其中有3家企业印江农家食品厂、印江土司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印江梵净山西园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8个产品均已取得国家QS认证,产品畅销省内,同时也远销广东、浙江、上海等地。蔬菜产品年销售量达1300吨,年销售额1000万元,创税收200万元。

(三)去冬今春蔬菜示范基地建设情况

从去年9月份起,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整合资金600万元在我县板溪镇建设商品蔬菜示范基地,面积1500亩,在县扶贫办、县农业局、县水利局和当地镇政府的通力合作下,至今年3月份止,共建好生产育苗单体钢架大棚42个,面积1.344万平方米,钢架连体大棚6个,面积1.42万平米,排灌沟渠长8公里,防洪提长13公里,生产便道长15.4公里,机耕道长3.7公里,灌溉水池12口,补助生产物资折资金30万元。在农业局技术干部的蹲点指导与技术培训下,目前商品蔬菜示范基地各类蔬菜长势喜人,从5月5日起陆续有蔬菜上市,基地现种植番茄200亩、辣椒400亩、黄瓜150亩、豇豆200亩、苦瓜45亩、菜玉米300亩、西葫芦135亩、西瓜70亩。预测整个蔬菜基地今年将产商品蔬菜3000多吨(按平均每亩两季蔬菜计)产值将达400万元。板溪镇商品蔬菜示范基地分属1家企业和5个种植大户,为保证蔬菜产品的销售顺畅,在农业,工商等部门的帮助引导下,板溪镇政府成立蔬菜办,抽调精兵强将帮助基地生产大户跑市场,搭建蔬菜产品供求信息平台,同时引进外地蔬菜经纪人来基地实地调查,目前已初步鉴定1000吨蔬菜产品购销合同。

三、蔬菜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自然资源优势

印江自治县境内由于地处武陵山主峰梵净山西麓,形成了地形独特,海拔高度差异大,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县城年积温6144‴,平均气温16.8‴,海拔在800米以上地区7月份年平均气温则在30‴左右。无霜期平均达295天左右,年降雨量1057—1100毫米,平均雨日158天,雨季明显,全年日照时数为1288小时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土壤多为黄壤土、沙壤土、粘壤土等类型,土壤肥力中上等,有机质含量1.5—2.5%,水资源较为丰富,全县有积雨面积20平方公里,河长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0余条,多发于梵净山,县城周边均无工业厂矿,无“三废”污染,优越的自然条件及优势,适宜不同种类蔬菜的生长。

(二)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

近几年来,无公害生产的“菜蓝子”工程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对引领和发展蔬菜生产给予了大量的政策资金扶持,从种子、种苗到栽培设施的建造,配套设施的建设,政府及相关业务部门给予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在政策上也给予了强力支持。

(三)建蔬菜生产示范点,以科技促发展

以示范促推广,近年来我县缠溪镇湄坨村夏秋反季节蔬菜示范点、峨岭镇坪兴村、甲山村、中坝乡夫子坝村、小河村冬春早熟蔬菜生产示范点取得了明显成效,每亩最高单产6000余公斤,最高产值达1.1万元,给当地农户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动作用,对推动全县蔬菜产业发展积累了技术储备。

(四)蔬菜产业在农村经济增长中作用明显

蔬菜种植的周期短、产量高、经济效量好,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用明显,露地栽培蔬菜每亩净收入一般为1000—2500元左右,大棚蔬菜一般常为2200—4500元左右,价好的年份亩收入可达6000元以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提高了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

(五)交通便利,通讯网络覆盖率高

我县位于铜仁地区西部,是我区西五县重要的交通枢纽,铜遵303省道穿城而过,印德线、印松线、印沿线三条通县公路可直到各县城中心,随着铜仁机场的通航和渝怀铁路的建成通车,南来北往交通更加方便快捷;无线通讯网络覆盖率高达90%以上,构筑和搭建了信息化平台。

(六)蔬菜产业在市场中的潜在优势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无公害蔬菜生产,国内外蔬菜消费呈营养化、多样化、优质化、均衡化发展的趋势,蔬菜产品在市场的潜在优势十分广阔。我县距省城及相邻的地州市交通便捷,产品可远销省城及相邻城市,有利于发展无公害适销对路的鲜销蔬菜生产。另外,我县具有种植历史悠久的地方特色蔬菜品种优势,如甲山白萝卜、夫子坝胡萝卜,以梵净山丰富地山野菜资源开发其绿色产品,培育好市场,使其在广阔的蔬菜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七)劳动力资源充裕,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

全县现有耕地面积27.6万亩,常年蔬菜种植面积在5万亩以上,农村劳动力22.4万人,外出务工人员11万余人,青壮年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蔬菜生产的发展前景,种菜技术、产品质量和市场意识逐渐增强,劳动力素质逐渐提高,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广大菜农的迫切要求。

四、蔬菜产业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蔬菜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及思路

重点打造梵净山旅游公路沿线生态农业观光带,实现以旅游促进农业发展,以农业带动旅游业兴旺。依托梵净山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发展绿色山野蔬菜,挖掘和培育多个山野菜品种,扩大到5000亩以上。

1、稳步发展冬春早熟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在原有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利用2—3年时间,完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产地认定5000亩,产品认证4个,稳步推进将冬春早熟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扩大到5000亩,基地建设达到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实现无公害化,管理实现科学化。

2、抓好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夏秋反季节蔬菜基地 我县海拔在800以上的乡镇,夏秋季节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生态环境好,适宜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主要种植区域在东至缠溪镇、洋溪镇、北至天堂镇、杉树乡、沙子坡镇、南至新寨乡等乡镇,种植的蔬菜种类以茄果类、豆类、根茎菜类、白菜类等为主,产品在保证本县市场及企业加工所需原料供应的基础上,依托铜仁市等周边县份市场,加工型蔬菜方向发展。

3、重点发展地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 印江梵净山薇菜、竹笋、红薯粉、甲山白萝卜和中坝乡夫子坝葫萝卜,是我县独树一帜的地方特色蔬菜品种,力争在3年时间内将我县特色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1.5万亩以上,同时重点抓好印江绿色蔬菜生产及加工,将绿色山野种植规模扩大到5000以上,利用国家项目资金扶持企业迅速状大,扩大其加工能力,达到年加工量5000吨,从而提高我县地方特色蔬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我县财政税收,也同时提企业的知名度和增加其净利润。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蔬菜产业发展政策。县委、县政府成立印江自治县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农业局、扶贫办、农办等涉农单位为成员,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农业局局长为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蔬菜产业发展进行管理、指导、督促和协调等工作。各乡镇同时成立相应机构开展工作。

为抓好和落实印江蔬菜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切实及时制定印江自治县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相关政策,为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以多渠道融资方式发展蔬菜产业。

集中捆绑使用各类涉农资金投入蔬菜产业发展,采取向省、中央财政申请,地方财政匹配、部门整合、农户自筹多渠道融资,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夯实蔬菜产业发展基础

按照全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每年安排水利、扶贫、农业综合开发、沼气建设、畜牧业养殖小区建设等项目向蔬菜产业倾斜,着力解决蔬菜产业发展中的水、路、沼气等配套建设问题,积极推行畜—沼—菜生态循环发展模式,促进我县蔬菜产业向无公害和绿色产品方向发展。

(四)依托科研部门,完善服务体系,加大新技术的推广。我县无公害蔬菜产业化生产建设,紧紧以省、地等国家科研部门为技术依托,聘请省知名专家指导我县蔬菜产业的建设,与权威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建立科研基地,不断增加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蔬菜新技术的推广力度,生产出名、优、特蔬菜产品。县、乡级业务部门要狠抓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更新和新技术的储备,选派技术干部到专业院校学习、培训,学新技术、新方法,提高业务水平。建立乡镇、村科技培训点,有重点地培养当地农村青年技术骨干,发挥他们在生产中的带头作用。

(五)扶持和引进蔬菜加工企业

我县现有以蔬菜为加工的企业6家,已生产的加工产品如印江酸芋荷系列、辣椒产品系列、野菜系列、腌菜系列、薯粉系列已远销省内外等大中城市,政府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促 进加工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同时,引进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强,能与菜农形成利益共享的外来蔬菜加工型企业,以此促进蔬菜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

(六)支持和鼓励建立多功效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实现生产模式的转化。

积极培育和扶持蔬菜专业合作社,实现蔬菜产业实施乡镇一村建立一个蔬菜生产合作社,推行“蔬菜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种植大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全县蔬菜生产由原来的分散型、低层次经营逐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七)培育蔬菜产销市场,打通绿色通道。

以县城市化建设为契机,新建1—2个以蔬菜产品为主的贸易批发市场,在县东郊、西郊区域新建农贸市场,打通东西大门的贸易通道;以网络市场信息为平台,充分发挥蔬菜专业合作社产、供、销一体化的自主运作功能。在省内外蔬菜市场建立信息网络和产品销售窗口,实现蔬菜产品市场化。

(八)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和农产品质量监测。蔬菜产品无公害化是蔬菜产业发展的保障,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各个环节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规程,并积极作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认证工作;同时,发挥农产品质量监测机构 的职能,从蔬菜生产源头到产品严格按照国家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监测,坚决杜绝农药残留量超标,让广大消费者真正吃到放心菜、保健菜,使印江无公害蔬菜产品在省内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5.蔬菜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五

有机蔬菜是指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除草剂和生长调节剂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平衡,维持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定,且经过有机认证机构鉴定认可,并颁发有机证书的蔬菜产品。有机农业在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快,至,欧洲主要国家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已达370万hO,有机农场近10万家;北美洲有机农业种植面积达100多万hO;新西兰有机农业种植面积为1 100 hO。在亚洲,日本有5 000 hO有机耕种土地,中国有机控制计划种植面积达7。7万hO。广州市蔬菜产业经过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推广有机蔬菜的时机已成熟。

作 者: 康起亮

作者单位: 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广州,510520

刊 名: 广东农业科学 ISTIC PKU

英文刊名: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6)

6.蔬菜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六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的数量、质量、品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区的蔬菜产业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总体生产水平不高、进入市场量小,蔬菜生产及销售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加快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其生产水平,对丰富我区“菜篮子”,充实农民“钱夹子”,促进洪江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准确、全面地了解我区疏菜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提高蔬菜产业的产量、质量、效益,我局会同区蔬菜办、区物价局对全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一)蔬菜生产总量不断扩大,产值不断增长。从1983年开始示范推广蔬菜地膜栽培以来,到2009年底全区蔬菜复种面积已发展到10950亩,占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5.6%,比2001年增长49%,蔬菜年总产量达15769吨,总产值达2303万元,比2004年增长62.8%,五年平均增长11%,2009年全区蔬菜产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 成为我区农业中的重要产业。

(二)建成了蔬菜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区不断扩大蔬菜规模化生产。目前已在川山村、五一村、岩门村等地相继建成了规模化的蔬菜生产基地,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全区蔬菜生产规模化建设,引导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

(三)蔬菜种植方式逐步改进, 新品种不断增加。我区在蔬菜生产中依靠科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是加大了农业实用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通过试验推广相结合的方法,相继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蔬菜优良品种50多个,使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2009年全年共引进42个新品种、数项新技术,目前全区的蔬菜生产品种已由2001年的108个增加到150个,平均每年新增品种5个;二是加强了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的研究,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总结出了瓜菜立体复合种植,粮菜套种,菜菜复种等技术;三是健全了病虫草害生态防治技术体系,加强栽培管理,科学用药。

(四)蔬菜内、外销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目前,全区已形成较大规模蔬菜批发市场2处,平均日交易20吨以上,外销主要去向周边县市,年创收入70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较为显著。据近期对全区及周边地区(鹤城区、会同县、黔城镇、安江镇)蔬菜价格监测,我区蔬菜价格相对稳定,为上述地区中等水平,整体低于鹤城区、会同县,略高于黔城镇、安江镇(详见下表)。

注:上表价格监测时点为2010年5月6日_11日,为集贸市场与超市的平均价格

(五)蔬菜质量明显提高,蔬菜品牌化建设正在起步。我区蔬菜生产在区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断努力下,注重树立质量意识,蔬菜质量明显提高,蔬菜品牌化已初见成效。据区蔬菜质量监测站监测,2009年末我区蔬菜质量综合合格率为96%,比2005年提高

3个百分点。全区上市蔬菜农残指标率控制在4.01%,实现了省政府提出农残在蔬菜中“超标率低于15%”和市政府提出的“超标率低于10%”的要求

二、我区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蔬菜生产规模偏小,专业菜地面积征、占、用现象严重。近年来,因征地、改种、自然灾害等多种原因,造成我区专业菜地面积逐年减少。据统计数据显示, 2009年末全区专业菜地面积为1164亩,比2006年末减少98.3亩(其主要原因为征地占用),减幅达7.8%。随着川岩新区开发及工业园扩建等建设项目的展开, 全区专业菜地面积还将萎缩,预计仅能保留600余亩。目前我区城镇居民人均专业菜地面积不足0.02亩,征占用地后人均仅0.01亩,远低于<<湖南省城镇蔬菜基地管理条例>>规定的0.03亩的最低标准。蔬菜园内存量逐步减少,区内蔬菜供应趋向紧张、脱节,扩展新的蔬菜基地势在必行。

(二)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蔬菜生产要求有较好的水肥管理条件,农田排灌设施的脆弱是制约蔬菜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区大部分蔬菜浇灌设施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兴建的,年久老化。近年来,由于财政投入较少,加之自然灾害频发,蔬菜水利灌溉设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部分设施不能及时维修,极大地降低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严重影响了我区的蔬菜生产。

(三)生产方式简单,科技含量不高,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近年来,我区每年都要向外输出大量的劳务人员,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是有一定文化知识和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其中不乏蔬菜种植能手和科技示范户),导致从事蔬菜种植业的人员逐年减少,劳动力素质整体下降,直接影响蔬菜种植质量。(据我局近期对我区菜农的抽样调查, 目前我区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民中五十岁以上的占66%,女性达一半以上,超过九成的菜农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由于农民整体素质低,对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应迟钝,消化、吸收和应用能力差,大部分仍停留于传统的耕种及管理,缺乏新方法,也不敢大胆尝试新技术、新方法。造成新品种种植量小,耕作粗泛,对病虫的发生缺乏监控及防治,蔬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没有新突破。农户对生产性投入较少,对蔬菜的加工,保鲜方面几乎无投入。运输手段较原始,机械化程度偏低,科技知识学习方面的投资则更少。

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蔬菜工作管理力量薄弱。一是区蔬菜办工作人员编制不足,目前仅两人(实际只有一人,另一人已临近退休);二是乡级农技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桂花园乡无专职农业技术人员,常青乡农技人员今年即将退休;三是蔬菜质量监测站力量薄弱,设备简陋、老化,目前还不具备监测资质。我区蔬菜菜检面窄,品种少,农残检测合格率代表性不强,仅仅流于在销售环节农残检测,无法进行在产前、产中的有效检测。近期,怀化市已出台一系列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及扶持政策, 市内各县市区也纷纷加大财政投入,管理力量得到加强,我区在此方面已经滞后,亟待加强。

(四)蔬菜生产缺乏深度开发利用,产品商品化程度低。我区菜农生产出来的蔬菜仅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简单的去除黄叶、清洗扎把后便开始上市,缺乏科学的商品化处理;传统的蔬菜腌制品大多只供自己吃,只有少部分上市,更谈不上蔬菜包装出售。蔬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较为缓慢,目前全区规模较大的仅山里人食品加工厂一家,蔬菜生产缺乏深度开发利用。

(五)销售服务环节滞后,管理机制不规范。当前我区的蔬菜销售方面表现为零星分散多、集约规模少,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迄今为止,我区尚未建立起一个正规的蔬菜交易批发市场,平时的蔬菜交易相当部分靠占道经营,造成蔬菜的购销不便和交通的堵塞。此外,市场布局结构不合理,缺乏整体规划,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今后发展对策建议及规划设想

(一)加大蔬菜生产投入,增强生产后劲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要农副食品,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据我局抽样调查显示,我区城镇居民每户每月蔬菜消费支出占食品消费支出的22.3%。我们应把蔬菜生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作为一项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一是继续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二是继续加强对农资、农产品价格和质量管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快全区蔬菜技术、价格、质量信息网络建设;三是财政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要重点抓好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改造;四是建立健全蔬菜生产风险基金及种菜大户奖励制度,提高蔬菜种植户生产积极性,保障蔬菜产业的持续、高效发展;五是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加大硬件和软件投入,切实保护消费者安全;六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菜科技种菜水平。

(二)加强科技培训,提高蔬菜产品技术含量

1.加强蔬菜生产的技术推广。采取送科技下乡、提供上门服务、宣讲种植技术知识到田头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组织、系统性地抓好蔬菜生产技术培训,注重发挥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的带动作用,切实增加和确保蔬菜生产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及推广,不断提高蔬菜单产、质量和效益,增强蔬菜生产能力。

2.对蔬菜生产进行合理规划。有序调整老品种布局,从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出发,挑选优质蔬菜品种满足市场需求。具体来说,(1)倡导无公害蔬菜生产。由于目前无公害化蔬菜价格与普通菜价差别不大,加之居民消费水平较低和对无公害化蔬菜的认识欠缺等原因,我区农户种植无公害化蔬菜的积极性不高, 产量较低,无公害化蔬菜生产基地还处于试验阶段,发展相对缓慢。例如,可在常青乡选择进行无公害化蔬菜种植试范。(2)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反季节蔬菜的种植在我区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反季节蔬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我局抽样调查显示,全区城镇居民每户每月反季节蔬菜消费金额占全部蔬菜消费金额的42.7%,同时,认为目前反季节蔬菜供应量不能满足食用需要的居民比例占到被访者的35%。例如,可利用自然环境优良的横岩乡菖莆村进行试点推广。(3)培育发展野生蔬菜。野生蔬菜是自然绿色食物,以其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口味正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目前我区在该方面还是空白,应积极做好培育工作。例如,利用楠竹林开展竹笋丰产计划(会同相关部门,包装万亩楠竹林竹笋丰产项目申请立项)。

3.不断提高种植水平。增加生产环节科技含量,强化蔬菜种植区环境保护,强化病虫的监控,做到以防为主,大力提倡和推广使用农业方法、物理方法及生物方法防治病虫,使蔬菜生产走无公害、绿色化发展方向,以产品质量抢占市场,赢得市场。

4.加强农副产品加工生产,使蔬菜二次升值。农产品的加工不仅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也是乡镇企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点。要立足洪江实际,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基地,形成“规模化生产—加工配套—销售”为一体的一条龙生产方式,靠质量优势打通市场,形成一个新的增长点。

(三)培育市场主体,壮大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目前我区蔬菜市场主体不明显,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蔬菜产业化企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育不健全,整体运作能力不强。农民一家一户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不能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主导产品商品量不足,很难适应现代蔬菜商品流通的要求。经营主体小而散,缺乏现代蔬菜营销的专业知识和大规模经营的能力,经营行为不规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为此,我们应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蔬菜产业“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新局面。根据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家庭式生产和社会化销售特点,我们提倡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把相关产业、从事相关蔬菜产品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统一技术服务、生产标准和品牌销售,统一对外经济谈判,统一购进生产资料,统一进行产品销售,发挥整体优势,联合拓展市场。针对当前销售市场现状,可以设立对外销售窗口,通过专业合作社运作,在外地市场设立蔬菜直销窗口,加强与市场管理者的联系和沟通,掌握市场第一信息,指导基地生产。

(四)扩建新的生产基地,保证蔬菜种植规模

也就是要突破“小而全”生产格局,以常青乡为重点,逐步发展桂花园乡、横岩乡,扩大种植规模,创建优质、高效的蔬菜生产基地,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一是应按照 “市场定位、突出特色、区域布局”的原则,引导农民建设集约化程度高、适度规模的专业化蔬菜生产基地,重点抓好五一村170亩标准化菜地及岩门村3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二是可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和蔬菜商品流向,确定骨干品种、专业乡镇,逐步形成“一村一品”规模化经营新格局。三是大胆探索土地使用权的货币化,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向蔬菜产销大户集中。同时,在适度规模的基础上,扶持引导菜农按照产业化的生产格局,在育苗、栽培管理、营销等方面实行专业化经营,培育发展专业大户,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突破“胡子眉毛一把抓 ”、“小而全”的小农经营模式,特别是要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提高反季节蔬菜的种植和管理方法。夏菜冬卖,冬菜春卖,这种种植方法,需很多知识和技术,区农技推广职能部门可给农户提供技术指导,种植建议,测土配肥,病虫害防治,农户种植时可以通过宽带上网,查找信息,通过专业化经纪人代购代销,确保农户种得出、长得好、销得出、收入好。此外,还可结合我区的旅游开发建立高效生态的蔬菜观光园。例如,可与超市、酒店进行合作,实行订单生产,或者集约土地租赁给酒店、超市、企业进行经营。

(五)树立创新意识,打造自己的蔬菜品牌

品牌是高质量的商品标志,是产品有效地进入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通行证。随着蔬菜流通贸易的日益扩大和贸易门槛的提高,蔬菜要走出洪江,进入国内外市场,首先要教育蔬菜种植户树立品牌意识,推进标准化生产,改良蔬菜品种。要统筹安排生产,加大对蔬菜质量的监管,保证产品质量和周年供应。通过蔬菜专业合作社运作,注册蔬菜商标,设计规范包装,统一标识,打造蔬菜品牌,并加强品牌宣传,提高洪江无公害化蔬菜知名度。可以尝试到蔬菜批发市场去推销,也可以到大超市去推销。扩大品牌效应,形成规模,使蔬菜品牌与规模经营良性互动,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品种选择上,切不可盲目跟种,要学会分析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打造自己的蔬菜品牌。不少农户目光短浅,对某一品种的蔬菜在上一年价格看好的情况下,第二年就一哄而上,造成增产不增收,这样的教训并不少见。因此我们要适当调整传统蔬菜和特种蔬菜的种植比例。

(六)开展蔬菜深加工研究,提高蔬菜生产附加值

我区蔬菜种植品种较多,但几乎都是粗放式销售,附加值小,所以应建立2-3个蔬菜脱水加工企业,满足蔬菜市场多样化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建设冷库冷藏, 对蔬菜进行预冷降温处理,有效解决蔬菜的保鲜存贮,满足冬季蔬菜市场的需求量,也便于长途运输打入外地市场,提高蔬菜生产附加值。形成淡销季节存贮,旺销季节出售,实现蔬菜市场“淡季不淡,旺季不烂,超季反季,四季均衡”,此举可以节省费用,保证有种有收,提高农户的积极性。达到增产又增收,增加农民收入。

(七)保护好蔬菜面积,增加专业蔬菜种类

从环境气候情况来看,我区相对风调雨顺,光照、水供应充足,环境优良,适合蔬菜种植;从区域位置来看,紧靠怀化市区以及会同,可以扩大外销;从经济发展来看,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蔬菜的需求量增加。

(八)要制定好我区“菜篮子”工程战略发展规划

近年来,特别是从今年开始,从中央到地方都把“菜篮子”工程作为关心民生问题的重点工作来抓。各县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突飞猛进。例如,2010年中方县增扩2000亩专业菜地,政府安排专项预算经费200万元;芷江县增扩1000亩专业菜地,政府安排专项预算经费200万元;鹤城区增扩2000亩专业菜地,政府安排专项预算经费200万元;市本级安排专项财政预算从去年的10万元调整到今年的400万元,并同时用于“菜篮子”工程各种社会资金达2490万元,扩建面积5000亩。面对其它地区的发展,我区“菜篮子”工程建设相对滞后,必须迎头赶超。一是尽快制定我区“菜篮子”工发展规划;二是加强领导,实行首长负责制;三是建立健全机构,切实保障“菜篮子”工程的实施。

签审:黄远方

主笔:李武

参与人员:黄远方、朱晓艳、邓凯允、肖晖、黄少华

区蔬菜办:龙章华、龙怀贵

7.我国蔬菜生产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七

摘要:分析我国蔬菜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以期为提高我国蔬菜的产量和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蔬菜生产,现状,趋势

参考文献

[1]范双喜, 侯雷平, 李梅兰.日光温室蔬菜高产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8.

[2]汪李平, 黄树苹.蔬菜科学施肥[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8.

[3]陈学军, 方荣, 缪南生.绿色农业与蔬菜优质安全生产策略[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5) :48-50.

[4]卢白娥.我国蔬菜生产现状与育苗问题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3) :126, 129.

[5]万正林, 罗庆熙.我国蔬菜产后现状与发展策略[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06 (7) :32-33.

8.蔬菜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八

关键词:安徽省;水生蔬菜;种质资源;栽培现状;发展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3-04-55-02

水生蔬菜即生长在淡水中,可供食用的一类蔬菜,大多原产我国。我国目前栽培的有莲藕、茭白、荸荠、慈姑、菱、芡实、水芹、莼菜、蒲菜、水芋、水蕹菜、豆瓣菜等,除豆瓣菜外,上述其他水生蔬菜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均有1 000a以上。水生蔬菜主要利用浅水水面和低洼湿地进行生产栽培,也可利用粮田灌水栽培。多数水生蔬菜可在淡季上市,部分水生蔬菜还可加工出口,对促进农民增收、缓解季节性缺菜、丰富民众“菜篮子”等有重要作用[1]。此外,大多数水生蔬菜具有药用价值,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安徽省处于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长江、淮河、新安江3大水系和全国5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另外,还有全国典型的淮北煤矿塌陷湿地,面积辽阔[2]。据报道,安徽省水域、湿地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8%[3]。河湖交错,水网发达,水资源较丰富,水面底部以淤泥为主,并含丰富的有机质,是水生植物生长的天然沃土[4],为发展水生蔬菜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1 安徽省水生蔬菜资源及栽培现状

柯卫东等对安徽省中南部地区的水生蔬菜资源进行考察,共收集到62份水生蔬菜资源样本,涵盖水芹11份、莲11份、茭白9份、芋13份、菱8份、荸荠4份、芡实3份、蒲菜1份、慈姑2份[5]。安徽省水生蔬菜资源还有一些具有特色的地方品种,如雪湖贡藕、桐城水芹、绩溪水芋、庐江芹芽、岳西茭白、无为荸荠、杨柳荸荠、龙岗芡实等。其中,部分地方品种为安徽省水生蔬菜地理标志产品资源[6]。

随着安徽省蔬菜产业布局的调整优化,自然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水生蔬菜种植初具规模,种植面积逾4万hm2。主要有水芹、莲、茭白、荸荠、芡实、菱等。初步形成安徽4大优势蔬菜产业带之一的沿江沿淮沿巢湖水生蔬菜带。

近年来,合肥市环巢湖区域水生蔬菜迅猛发展,截至到2011年,水生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近1万hm2,包括撮镇双季莲藕基地、长临河鱼莲藕立体种养基地、烟墩水旱共生蔬菜基地、丰乐莲茭混种与水旱轮作基地、三河莲藕茭白基地等6大水生商品菜基地和撮镇、三河2大水生蔬菜加工基地。同时,政府大力扶持水生蔬菜专业合作社,如庐江县的柳风荸荠专业合作社、田源花香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示范带动农户进行水生蔬菜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此外,省内其他地市如岳西、滁州、六安等,水生蔬菜种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投入建设加工厂等,水生蔬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2 存在问题

我省蔬菜产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形成优势区域,产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好势头。但是,目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品种退化严重,更新速度缓慢 水生蔬菜多为营养体无性繁殖,农户自行留种,选种不严格,多数未进行提纯复壮而直接进行连年种植;农户种植水生蔬菜时引种较混乱,良种覆盖率不高;存在长期连作情况等。这些传统的栽培与留种方式易导致种性退化,产量降低,产品品质下降。我省对水生蔬菜的研究相对较少,新品种培育和品种提纯等方面还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优质自主新品种少,新品种引进、示范和对农户的引导等存在不足,导致种植农户对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积极性不高,管理粗放,新品种更新速度和栽培技术发展缓慢。

2.2 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我省水生蔬菜种质资源虽然丰富,栽培历史悠久,并已初步形成优势产业带,但生产规模仍然较小,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贮运及加工产业链配套环节发展滞后,是制约水生蔬菜规模化和产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大部分水生蔬菜产品仍是在当地自产自销,打入外地市场的优势不强、力度不够。一些传统的名优品种如菱、荸荠等,由于采收成本高、栽培技术落后等因素,种植面积日益萎缩。

2.3 采后处理技术薄弱,抗市场风险能力低 目前全省大多水生蔬菜产品缺乏釆后分级包装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销售价格;缺乏影响范围较广的品牌,知名度有待提高。除子莲、芡实等加工产品外,其他水生蔬菜多以鲜销为主,如遇上市期集中,冷库及加工设备方面投入不足,抗市场风险能力弱,严重影响种植户收入,制约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3 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野生水生蔬菜资源保护力度 我省水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适宜水生蔬菜生长,且水生蔬菜野生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近年来水生蔬菜生长环境遭到破坏,致使部分野生资源灭绝或濒临灭绝[5]。希望政府相关部门与科研工作者在研究与开发的同时,注重加大对野生水生蔬菜的保护力度,并建立地区性的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保存当地的地方种质资源。

3.2 加快品种改良与新品种推广 相关科研单位应加强对地方优良种质的搜集和整理,注重自主品种的研发与繁育。通过多种选育途径,选出优质高产的新品种,以满足市场和生产上的需求。同时,建立水生蔬菜制种基地、品种展示和示范园,引导企业和种植户更新品种,增加水生蔬菜企业和种植户的收入。

3.3 推進水生蔬菜生产产业化 加大对水生蔬菜高效栽培技术和保鲜加工技术研发的投入,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7]。推进安徽省水生蔬菜产业化快速发展,扶持龙头企业,扩大建设优势产区和地方名优水生蔬菜基地。开发雪湖贡藕、桐城水芹、绩溪水芋、庐江芹芽、岳西茭白、无为荸荠、龙岗芡实等地方名特优新产品。在沿江无为、庐江、当涂、南陵、桐城和淮河流域水稻产区建立田藕、茭白、荸荠、水芹基地。培植一系列的知名水生蔬菜品牌,并积极建设现代化的流通体系、冷链贮运和采后加工企业等,形成健康有活力的水生蔬菜产业链,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打造产业品牌形象,提升安徽水生蔬菜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苗立祥,寿森炎,黄锡志,等.浙江省水生蔬菜产业发展概况[J].中国蔬菜,2007(增刊):5-6.

[2]吴中能,于一苏,刘俊龙,等.淮南市泥河镇采煤塌陷区后湖生态园模式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15318-15320,15412.

[3]《安徽植被》协作组.安徽植被[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4]陈明林,刘玲玲,张小平.安徽省水生植物资源的调查与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0(2).

[5]柯卫东,李峰,孙亚林,等.安徽中南部地区水生蔬菜资源与生产考察[J].中国蔬菜,2009(20):61-67.

[6]刘义满,魏玉翔,柯卫东,等.我国水生蔬菜地理标志产品资源及其保护利用[J].长江蔬菜(学术版)2010(14):15-19.

[7]何建军,程薇,陈学玲,等.我国水生蔬菜保鲜加工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长江蔬菜(学术版)2011(16):132-133.

上一篇:十字相乘法下一篇:被老师批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