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名句——《诗经·卫风·硕人》(精选10篇)
1.诗经名句——《诗经·卫风·硕人》 篇一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原文注释鉴赏
《国风·卫风·硕人》,为先秦时代卫国华夏族民歌。全诗四章,每章七句。描写齐女庄姜出嫁卫庄公的壮盛和美貌,着力刻划了庄姜高贵,美丽的形象。诗从庄姜身份家世写起,再写其外貌,有如一个特定镜头。最后一节在“河水洋洋”, “葭菼揭揭”优美环境中,铺写“庶姜”“庶士”的盛况,又像是一幅画面,镜头慢慢推向远方,一行人走向远方,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新鲜生动,而且意味深长。此诗描写细致,比喻新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刻蘧女性容貌美、情态美的优美篇章,开启了后世博喻写美人的先河,历来备受人们的推崇和青睐。
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好个修美的女郎,麻纱罩衫锦绣裳。她是齐侯的女儿,她是卫侯的新娘,她是太子的阿妹,她是邢侯的小姨,谭公又是她姊丈。
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颈似蝤蛴真优美,齿若瓠子最齐整。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
好个高挑的女郎,车歇郊野农田旁。看那四马多雄健,红绸系在马嚼上,华车徐驶往朝堂。诸位大夫早退朝,今朝莫太劳君王。
黄河之水白茫茫,北流入海浩荡荡。下水鱼网哗哗动,戏水鱼儿刷刷响,两岸芦苇长又长。陪嫁姑娘身材高,随从男士貌堂堂!
注释
(1)硕人:高大白胖的人,美人。当时以身材高大为美。此指卫庄公夫人庄姜。颀(qí其):修长貌。
(2)衣锦:穿着锦衣,翟衣。“衣”为动词。褧(jiǒng窘):妇女出嫁时御风尘用的麻布罩衣,即披风。
(3)齐侯:指齐庄公。子:这里指女儿。
(4)卫侯:指卫庄公。
(5)东宫:太子居处,这里指齐太子得臣。
(6)邢:春秋国名,在今山东邢台。姨:这里指妻子的姐妹。
(7)谭公维私:意谓谭公是庄姜的姐夫。谭,春秋国名,在今山东历城。维,其。私,女子称其姊妹之夫。
(8)荑(tí题):白茅之芽。
(9)领:颈。蝤蛴(qíu qí求其):天牛的幼虫,色白身长。
(10)瓠犀(hù xī户西):瓠瓜子儿,色白,排列整齐。
(11)螓(qín秦):似蝉而小,头宽广方正。螓首,形容前额丰满开阔。蛾眉:蚕蛾触角,细长而曲。这里形容眉毛细长弯曲。
(12)倩:嘴角间好看的样子。
(13)盼:眼珠转动,一说眼儿黑白分明。
(14)敖敖:修长高大貌。
(15)说(shuì税):通“税”,停车。农郊:近郊。一说东郊。
(16)四牡:驾车的四匹雄马。有骄:骄骄,强壮的样子。“有”是虚字,无义。
2.诗经名句——《诗经·卫风·硕人》 篇二
一、历来关于“氓”字的不同解读
关于“氓”字的解读历来却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 读音
1. 读为mang (同忙)
《说文》:“氓, 民也, 从民亡声, 读若盲。”
南京大学等十三院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叶圣陶先生校订的教科书《文学》均注为“mang”。
2. 读为meng (同萌)
王仁《刊谬补缺切韵》注为“氓, 莫耕切”。
王力先生《古代汉语》、朱东润先生《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先生《大学语文》均注为“meng”。
3. 读为ming (同明)
不常见。
现在多以前两种说法为主。
(二) 释义
1. 毛《传》:“氓, 民也。”
2. 孔《疏》:“氓, 民之一名。……犹懵。懵, 无知貌。”
3. 朱熹《诗集传》:“氓, 民也。盖男子不知其谁何之称也”
4. 马氏《通释》:“氓为盲昧无知之称。”
5. 王氏《集疏》:“韩说曰, 氓, 美貌。……美民为氓, 犹美士为彦、美女为媛也。”
6. 杨慎《经说》:“氓:从亡从民, 流亡之民也。”
7.《说文》:“氓, 民也。从民亡声, 读若盲。”
8. 陈子展《诗经直解》直接译为“流氓”。
二、“氓”字的音义解读
(一) “氓”字的读音判定
关于“氓”字的最早注音, 应该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氓, 民也。从民亡声, 读若盲”。这是“氓”字读为“mang”的最直接的证据。到唐代陆法言撰《切韵》, 依《切韵》而后有《刊谬补缺切韵》和《唐韵》, 均注“氓”为“武耕切”, 这是“氓”字读为“meng”的开始。北宋徐铉校订《说文》, 依《唐韵》而注为“武庚切”。同代人陈彭年、邱雍等增订《切韵》而成《广韵》, 注“氓”为“莫耕切, 平, 耕韵, 明”, “meng”就成为“氓”字的最为通行的读音。
那么, 两种读音究竟哪一种更为准确呢?
这就要从《说文》的解释去分析。
《说文》的注音一般为两种:一是指出形声字的声符, 注明从某、某声;一是采取比况的方法注明“读若”、“读若某同”等。由“氓, 民也。从民亡声, 读若盲”可知, “亡”与“盲”应该同音。从今天的读音来看, 似乎并不是如此;但我们知道, 古代的语音系统由于历史的发展, 读音的变化很大。研究先秦典籍, 应以先秦古音为依据, 根据王力先生的研究我们知道, 上古汉语共有二十九个韵部、三十三个声母, “亡” (miuang) 、“盲” (meang) 与“氓” (meang) 三字同属于阳部韵、明母, “亡”与“盲”只是在韵头上有细微的差别, 而“盲”与“氓”读音相同。由此可知, 无论是“mang”、“meng”甚至是“ming”, 其实都读同一个音, 用今天的读音来读, 应该读为“meng”。
(二) “氓”字的意义分析
以上10种释义并不是全部, 但大体上反映了对“氓”字的意义理解。总结一下, 又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说法:
1. 一般意义上的“民, 百姓”;
2. 具体有所指的“民, 百姓”;
3. 无知之民, 或有贬义的民;
4. 褒义上的民;
5. 特指外来的民;
6. 流亡之民
究竟哪个义项是“氓“字在诗中的本义,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三、“氓”字的渊源和历史背景
要理解“氓“字在诗中的本义, 须从其渊源和历史背景两个方面入手:
1.“氓”字的渊源
从以上义项可以看出:要理解“氓”字的意义, 首先要理解“民”的内涵。
从“民”字的初文及郭沫若的研究可知, “民”具有人数多且懵懂无知的特点, 属于奴隶之类。后来, 随着社会的变迁, “民”的意义也随着发生变化。
《汉语大词典》“民”字释义第四条:“《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 有商民, 有农民, 有工民。’”也即后来所说的士、农、工、商。
由上可知, “民”的最初意义应指人数多且懵懂无知的奴隶, 而“氓”也继承了“民”的最初意义。
2.“氓”字的历史背景
《氓》诗产生于卫, 而卫属于周初分封的诸侯之一。邶风、鄘风、卫风皆是卫诗, 季札观乐之时在听乐师奏邶鄘卫后说:“此其卫风乎?”《汉书·地理志》:“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 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鄘、卫国是也。邶, 以封纣子武庚;鄘, 管叔尹之;卫, 蔡叔尹之。”东汉郑玄《诗谱·邶卫谱》就说:“周武王伐纣, 以其京师封纣子武庚为殷后。庶民顽民被纣化日久, 未可以建诸侯, 乃三分其地, 置三监, 使管叔、蔡叔、霍叔尹而教之。自纣城而北谓之邶, 南谓之鄘, 东谓之卫”;《说文解字》也说:“邶, 故商邑。自河内、朝歌以北是也”。由此可知, 邶、鄘、卫是以商的国都——朝歌为中心而划分的三个诸侯国, 目的在于瓦解商的残余势力, 朝歌以北为邶, 以南为鄘, 以东为卫, 后来卫合并二国, 故后世将邶鄘卫合称。邶、鄘、卫绝大部分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总之, 商的遗民大多数尤其是奴隶都生活在卫这个诸侯国内, 那么《氓》诗所写的范围基本可以确定了。
卫地的人民的生活与周代其他地方的不同是明显的, 因为周的统治者对这一地域有特殊的政策, 这些在《周礼·地官·遂人》中有明确记载:
凡治野, 以下剂致甿, 以田里安甿, 以乐昏扰甿, 以土宜教甿稼穑, 以兴锄利甿, 以时器劝甿, 以疆予任甿, 以土均平政。
以上是周的统治者对付居住在商旧都朝歌区域内的土著的一些措施, 即:分配给“百亩之田”与“五亩之宅”, 使之安居乐业;配婚以安民情;种植庄稼, 因地制宜;教之以稼穑, 即如何耕地播种;给之以便利的农具, 以利生产;让其懂得劳动的差距, 明白“疆予“;引导其注意生产中的协调或调节。
具备以上特征的这些人被称为“氓”, 是以务农为业的居住在朝歌附近的土著的乡民。
由此, 我们知道, “氓”是有其特定内涵的。《氓》诗所写, 就是生活在卫地的商的残余百姓的婚恋, 又以其中一家为例, 以表示其代表性。
综上可知, 从“氓”字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推出其特定含义:“氓”乃是特指生活在卫地的商的遗民, 而非其他。
四、“氓”字的本义
此外, 还须从文本角度对“氓”字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
1.对“流亡之民”一义的质疑
对“氓”字的解读, 其实一直被《孟子》中的解释所引导, “流亡之民”一义也一直成为注解“氓”字的最好义项。那么,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在《孟子》中, “氓”字出现了四次, 除了“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 愿受一廛而为氓”解释为“流亡之民”外, 其它三例 (“廛无夫里之布, 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闻君行圣人之政, 是亦圣人也, 愿为圣人氓”和“君之于氓也, 固周之”) 均没有这种解释。
其实, 在先秦时期的其它典籍中, “氓”字也有出现:
而不忧民氓。——《战国策·秦策》
以宽民氓。——《淮南子·脩务》
远方之人, 闻君行仁政, 愿受一廛而为氓。——《孟子》
氓家无积而衣服修。——《管子·八观》
除了第一个“氓”字有“流亡”之义外, 后三个“氓”字应该不能解释为“流亡之民”。就《孟子》中的“氓”字而言, 虽然提到是“远方之人”, 且要求为“氓”, 但这里的“氓”应该从身份、地位出发去理解, 而不是只强调外来的意思。
《周礼·地官·遂人》中的“甿”, 解释为:
变民言甿, 异外内也。甿犹懵懂无知貌也。
大司徒小司徒主六乡, 皆云民, 不言甿。此变民言甿, 直是异内外而已。然则乡遂称民, 都鄙称甿;甿属都鄙, 故为野人。
由《周礼·地官·遂人》中的那段记载推论, 这里的“氓”其实也是务农的乡民而已。
因此, 从以上各种解释来看, 找不出“流亡之民”的意思, 所谓“流亡之民”的说法, 其实是望文生义。我们应该从“氓”字本义出发去理解, 明白了这一问题, 也自然能够明确如何去解读“氓”字。
2.“氓”字的解读
对“氓”的解读, 应该首先从文本出发, 结合其产生的背景等因素, 排除解读中的干扰与误区, 真正全面地去理解。
且看《毛诗正义》对“氓“字的解释:
氓, 民之一名。对文则异, 故《遂人》注云“变民言甿, 异外内也。甿犹懵懂无知貌也。”是其别也。其实通, 故下笺云“言民诱己”, 是也。《论语》及《灵台》注皆云:“民者, 冥也。”此妇人见弃, 乃追本男子诱己之时, 己所未识, 故以天下悠悠之民言之, 不取于冥与无知。
所谓“变民”, 当是特指《周礼·地官·遂人》中记载的生活在卫地的商的遗民, 同时又应特指后来的变乱——管叔与蔡叔勾结武庚作乱一事。这里的百姓因而受到更严密的控制, 而其生活习俗也与周的其它地域不同, 保留了不少商的东西, 自然为周的统治者所不满, 甚至歧视。因此, 《诗经》中作品对卫地多有贬斥, 《氓》诗即是一例, 还是看《毛诗正义》的表述:
《氓》, 刺时也。宣公之时, 礼义消亡, 淫风大行, 男女无别, 遂相奔诱。华落色衰, 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 丧其妃耦, 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 刺淫泆也。
3.《诗经·硕人》全文及翻译 篇三
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颈似蝤蛴真优美,齿若瓠子最齐整。额角丰满眉细长,嫣然一笑动人心,秋波一转摄人魂。
好个高挑的.女郎,车歇郊野农田旁。看那四马多雄健,红绸系在马嚼上,华车徐驶往朝堂。诸位大夫早退朝,今朝莫太劳君王。
4.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篇四
原文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注释
⑴淇:淇水,源出河南林县,东经淇县流入卫河。奥(yù玉):水边弯曲的地方。
⑵绿竹:一说绿为王刍,竹为扁蓄。猗猗(ē婀):通“阿”,长而美貌。
⑶匪:通“斐”,有文采貌。
⑷切、磋、琢、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均指文采好,有修养。切磋,本义是加工玉石骨器,引申为讨论研究学问;琢磨,本义是玉石骨器的精细加工,引申为学问道德上钻研深究。
⑸瑟:仪容庄重。僩(xiàn县):神态威严。
⑹赫:显赫。咺(xuān宣):有威仪貌。
⑺谖(xuān宣):忘记。
⑻充耳: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至耳,一般用玉石制成。琇(xìu秀)莹:似玉的美石,宝石。
⑼会弁(guì biàn贵变):鹿皮帽。会,鹿皮会合处,缀宝石如星。
⑽.箦(zé责):积的假借,堆积。
⑾金、锡:黄金和锡,一说铜和锡。闻一多《风诗类钞》主张为铜和锡,还说:“古人铸器的青铜,便是铜与锡的合金,所以二者极被他们重视,而且每每连称。”
⑿圭璧:圭,玉制礼器,上尖下方,在举行隆重仪式时使用;璧,玉制礼器,正圆形,中有小孔,也是贵族朝会或祭祀时使用。圭与璧制作精细,显示佩带者身份、品德高雅。
⒀绰:旷达。一说柔和貌。
⒁猗(yǐ以):通“倚”。较:古时车厢两旁作扶手的曲木或铜钩。重(chóng虫)较,车厢上有两重横木的车子。为古代卿士所乘。
⒂戏谑:开玩笑。
⒃虐:粗暴。
译文
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
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
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
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袅娜连一片。
高雅先生真君子,美丽良玉垂耳边,宝石镶帽如星闪。
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更威严。
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葱茏连一片。
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铜器般见精坚,玉礼器般见庄严。
宽宏大量真旷达,倚靠车耳驰向前。
谈吐幽默真风趣,开个玩笑人不怨。
诗经故事
卫国人对卫武公是很崇敬的,崇敬的原因很多,但卫武公会说话,会办事,可能是最主要的了吧?!
卫武公会说话,这从他九十五岁了的一首诗中可以看出来,‘人人都会发出他自已的看法和意见啊,多思就不会愚笨;你送我鲜美的桃子,我回报甜甜的李子,大家温文尔雅,互相尊敬,这是人人相处的道德基础啊!’。
和卫武公相处的人会感到很轻松、很快乐的,他说的话语总能深入浅出,诙谐幽默,把深奥的道理用浅显的事例指出说明,让人一点也不觉得累。那时候的还没有幽默一词吧?若有,卫武公肯定是当时的幽默大师了。
光会说话当然不行,最关键的还得会办事,卫武公就很能办事的,他在位五十五年,活了九十五岁;卫国在他的手上,百业兴旺,社会安定,应该是他会办事明证了。书上说他上台后能重修《康诰》、《酒诰》、《梓材》,并以此来治理封国,安定敦睦人民,人民非常高兴;应该是实的了。
在他的治理下,卫国自然变得强大起来,当周幽王被犬戎杀死之后,卫国能即刻发兵,帮周天子平定了判乱,应该是国力强大的证明。自那他才被周平王命为武公的呢。
他的王位也不是他父亲传与他的,是他从哥哥手中夺过来的;他父王在世时就很喜欢他,但太子已立了共伯余,喜爱他的父王就多给了他一些财宝作为补偿。
那时他的名叫和,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子;可和拿着那些财宝却没有陷于声色犬马之中去,而是招集了天最好的武士在身边操练起来。
太子继位后,和就行动了,他领着武士们趁继位后的太子共伯去给父王祭祀时,就行动了,最后他们把太子赶进了先父的墓道里,让太子去陪了先王,他自已当上了卫武公,一当就是五十五年呢。
这样一个聪明能干的人干了这么久的时间,人们自然会记住他的,他死后卫人是不舍的,他们写下了《淇奥》来赞美他。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鉴赏
《诗经》中有许多人物的赞歌,称赞的对象也很广泛。其中重要一类被称颂的对象,是各地的良臣名将。先秦时代,正是中华民族不断凝聚走向统一的时代,人们希望和平、富裕的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人们自然把希望寄托在圣君贤相、能臣良将身上。赞美他们,实际上是表达一种生活的向往。《淇奥》便是这样一首诗。据《毛诗序》说:“《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这个武公,是卫国的武和,生于西周末年,曾经担任过周平王(前770—前720年在位)的卿士。史传记载,武和晚年九十多岁了,还是谨慎廉洁从政,宽容别人的.批评,接受别人的劝谏,因此很受人们的尊敬,人们作了这首《淇奥)来赞美他。
从诗本身而言,只是一曲形象的赞歌,时间、地点、人物的指涉性不强,因此可以说,诗中形象并非实指,而是周王朝时代一个品德高尚的士大夫,具有泛指意蕴。全诗分三章,反覆吟咏。但在内容上,并不按诗章分派,而是融汇赞美内容于三章之中。这是因为诗歌本身比较短小,不能长篇铺叙,无法按称颂对象的各个方面一一分述,只能混涵概括,点到为止。同时,三章内容基本一致,就起了反覆歌颂的作用,使听者印象更加深刻。
5.《诗经·卫风·有狐》的正解 篇五
[摘要]《有狐》一诗,三叹其“忧”,深忧“之子”无衣。而“无衣”所指向的是战争、行役。《诗经》中写狐的诗歌,“狐”喻指征夫。故而《有狐》为征妇怀远之诗。而“征夫无衣,征妇送衣”这一母题一再被摹写。
[关键词]《有狐》;无衣;征夫
“《有狐》的主旨颇为难解”[1]。由此一语即可想见,对于这首诗,古今学者也是众说纷纭,聚讼不休。本诗仅三章十二句,录之如下: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2]。
一、对《有狐》主旨的探究
撇开经学家们对《有狐》的各种解说,就诗篇而言,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她对心爱之人的思念与忧虑。本诗抒写忧念,为一唱三叹的重章结构,其忧思哀婉感人。这本是一首清新自然的情诗,风致婉约,真挚感人。然而,这种理解却不合乎经学家们的风化诗教原则,于是,他们就给《有狐》描上了种种关乎风化的粉墨,弄得这样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迷雾重重,令人不知所云了。
《诗序》认为:“《有狐》,刺时也。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古者国有凶荒,则杀礼而多昏,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3]顺着《诗序》定下的调子,《郑笺》、《孔疏》越走越远,说这首诗是:“皆陈丧其妃耦不得匹行,思为夫妇之辞。”又解释说:“时妇人丧其妃耦,寡而忧是子无裳,无为作裳者,欲与为室家。”“裳之配衣,犹女之配男,故假言之子无裳,己欲与为作裳以喻己欲与之为室家。”[4]朱熹是主张“去序言诗”的,他曾批评《诗序》说:
《诗序》实不足信。向见郑渔仲有《诗辨妄》,力诋《诗序》,其间言太甚,以为皆是村野妄人所作。始亦疑之。后来,仔细看一两篇,因质之《史记》、《国语》,然后知《诗序》之果不足信[5]。
然而,对于这首诗,他却完全接受承传了《诗序》、《郑笺》、《孔疏》的观点,朱熹也认为《有狐》是说:“国乱民散,丧其妃耦,有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故讬言有狐独行,而忧其无裳也。”[6]仔细揣摩从《诗序》到《诗集传》这一派对《有狐》的解说,尽管存在着《诗序》以此诗三章皆为“兴”而《诗集传》认为三章都是“比”的不同,但它们在以下的两点上是一致的:第一,认为“有狐绥绥”喻指男子无家室者;第二,认为“无裳”、“无带”、“无服”喻指男子无室家,即男子没有配偶。
诗作为经学而被讲授、传承,经学家们难免只知有经,而不知有诗。《诗序》说这首诗“刺时”、“男女无夫家”,以后的传经者便明指《有狐》为“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再回到诗句看看,何以见得?“寡妇”、“鳏夫”之谈全为穿凿,无从说起。牟应震就曾针锋相对地指出:“《集传》‘见鳏夫而欲嫁之’,说本于《序》。曰:于经文不见此义!鳏而无衣,或不欲嫁之矣。”[7]又指出:“为此说者,以齐诗有‘雄狐绥绥’一语,故解‘绥绥’为‘独行求匹’而一误再误也。”[8]《毛诗质疑》的反驳可谓有力,而且牟应震对“绥绥”的分析也给我们以启示。而孙作云先生也对《有狐》作了尝试性的解说,他认为:“这首歌是女子所唱,她把她想亲近的那位男子比作狐狸。她说:‘小狐狸儿,你在淇水岸上徘徊什么呢?我心里正为你发愁没有人给你缝衣裳呢!’言外之意,我能给你缝衣裳呢!一种忸怩作态之状,宛如在目。”[9]从中不难看出,孙作云把《有狐》理解成“恋歌”,似乎没能体味诗中的深深忧虑,且对本诗主旨的把握仍不脱“欲嫁”说之窠臼。
除此之外,对这首诗的不同理解还有:闻一多《风诗类钞》认为是未嫁女子思念情人。金启华《国风今译》认为是写妻子忧念丈夫久役无衣。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认为是写不得志者的忧愁。而张桂萍认为它是“古代大臣忧国之作”[10]。其中,金启华的说法本自方玉润《诗经原始》,较为合理。以此为基础,笔者进一步揣摩玩味,仔细寻求《诗经》内证以成其说。毫无疑问,对“有狐”和“无裳(带、服)”所指为何的理解是解读本诗的关键。而实际上,本诗所触及的不仅仅是“有狐”和“无衣”两个问题点,而是这两个问题簇。“有狐”涉及《诗经》中写到“狐”的诗歌九篇;而无衣的问题牵扯到至少两篇诗歌。而后者正是《有狐》抒情主人公所忧虑的内容,显得格外重要。
二、无衣指向战争
《有狐》一诗,三叹其“忧”。体察此女子的情怀,进而推情入理,分析其忧虑的原因,这无疑就是正确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所在。“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无带、无服)”果真是指该女子所忧虑的是男子无室家吗?认为女子见到男子没有衣裳就想到他没有配偶,就继而想到要嫁给他,这不能不说是太机械的猜想。其实,无论是忧其“无裳”、“无带”还是“无服”,总起来说,就是忧心挂念他没有衣服穿。也即:心之忧矣,之子“无衣”。而“无衣”所指向的`是战争、行役。在《诗经》中,“无衣”与战争、行役紧密相连,关系是很明确的。
《秦风·无衣》唱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里,歌者所表达的是对“岂曰无衣”的回答,要“与子同袍(同泽、同裳)”。于是,表面上看,“子”无衣的难题好像是解决了,但实质上,“子”仍然无衣,只是与别人“同”衣而已。从这个意义出发,甚至可以说,无衣是战争的必然。关于这一点,《豳风·东山》也给出了一个极好的《诗经》内证。其第一章写道: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诗中的“制彼裳衣,勿士行枚”一语道破天机!《东山》是写长期的征战之后,“我”终于可以回家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此时,“我”终于可以不再“行枚”作战了,而要做的是“制彼裳衣”。反过来推想,征战之时,则是不能“制彼裳衣”的,也就是说,战时的士兵处于“无衣”的状态。细想一下,征战之时,枕戈待旦,生死尚且难以料定,自然无暇以衣服为念。至于战时所穿,曹操《蒿里行》有“铠甲生虮虱”之句,算是露其端倪吧。
在西周、春秋时代,从军征战,衣物乃至于武器都需要自备。《木兰诗》写花木兰出征前的准备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之语,虽非必为写实,但南北朝时民歌尚如此叙说,西周、春秋时征战的士兵更当是如此了。上举《秦风·无衣》就是明证:无衣怎么办?与子“同袍(泽、裳)”;武器怎么准备?“修我戈矛(矛戟、甲兵)”。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而言,当时不具备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由国家统一为成千上万的征战士兵供给衣物是不能想象的。
故而,《有狐》中“无裳”、“无带”、“无服”的“之子”正是长年征战在外而不知归期的从军者。《有狐》正如同《王风·君子于役》,也是写妻子对远方的丈夫的思念与牵挂。不同的是,《君子于役》挂念夫君“苟无饥渴”,而《有狐》则忧其无衣。征人在外,衣食难安,尤令其家人牵肠挂肚。从这个意义上说,忧念征夫衣与食的《有狐》与《君子于役》可称得上是《诗经》中难得的姊妹篇。
三、“有狐”喻指征夫
有了这种对本诗主旨的把握,再回过头来看看“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厉、侧)”到底何指。《齐风·南山》有“南山崔崔,雄狐绥绥”之句,而《诗序》说《南山》一诗是刺齐襄公淫行的。据此,《诗集传》以为:“狐者,妖媚之兽。绥绥,独行求匹之貌。”[11]然而,先秦时期人们对于狐的认识并非如此。《礼记·檀弓上》说:“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12]《白虎通义》则说:“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13]据此,认为《诗经》中的狐为“妖媚之兽”显然站不住脚,是以后人之见而约束前人。而据牟应震的理解,“绥,像两胫有所蹑也”[14],那么,“绥绥”应该是指狐行走的样子,而无求偶的含义。李炳海认为:“在《诗经》产生的历史阶段,狐作为男性配偶的象征,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习惯,狐形象的此种内涵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是不言而喻的。”[15]这一看法无疑是正确的,这就从文化、兴象的角度和深度揭示了“有狐”的象征意义。
而进一步追问,此狐绥绥而行,在彼淇梁、淇厉、淇侧又表明了什么呢?俞樾说:“首言‘淇梁’,明易涉也;次言‘淇厉’,则涉之稍难矣;卒言‘淇侧’,则徘徊于水崖,不得涉矣,所以忧之弥甚也。”[16]很显然,这种说法可能是过分推理了,诗中并未明言狐涉淇水。而至于其他一些认为本诗写狐本为山兽而行水边的,也大致与此相类。从全诗来看,“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厉、侧)”两句是起兴之语,而且兴中带比,但全诗的主旨在于忧念“之子”无衣。而联系无衣所指,有狐绥绥而行彼淇梁、淇厉、淇侧正是在兴言战争、远役。《邶风·北风》和《小雅·何草不黄》即为有力的证据。《邶风·北风》有诗句曰:
莫赤fei狐,莫黑匪乌。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据翟相君考证,这首诗所写是关乎征战的[17],这里正是以赤狐和黑乌为兴象来喻指征夫的。而邶、鄘、卫三风均是卫地的风诗,《邶风》中的《北风》和《卫风》中的《有狐》均以狐喻指征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并且,《小雅·何草不黄》的证明更为直接。《何草不黄》全诗如下: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方玉润说:“《何草不黄》,征夫泪也!”[18]十分确切。毫无疑问,诗中的狐和兕、虎一样,是“征夫”形象的兴象,所喻指的正是征夫。
除了上述分析的三首以及《有狐》,《诗经》中其它写到“狐”的诗歌还有《桧风·羔裘》、《邶风·旄丘》、《秦风·终南》、《豳风·七月》、《小雅·都人士》等五首,但这五首诗均是直接写到狐裘或是写猎狐制裘的,并非以狐的形象起兴。所以,统观《诗经》中写到狐形象的诗歌,狐喻指征夫是可信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齐风·南山》虽然没有写到战争、行役,以“雄狐绥绥”起兴的该诗却浓彩重墨地描绘“齐子”远嫁鲁国,也是远行离家。
四、结论和余论
明确了“有狐绥绥”是男子征战在外的兴象和喻指,将无衣与战争、行役相关联起来,自然就能正确理解《有狐》为征妇怀远之诗。上文曾将它与《王风·君子于役》相比,而从写法上看,《君子于役》先写“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不日不月)”,继而写“鸡栖于埘(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括)”,这种傍晚时动人的景象愈发衬托出妇人的思念与牵挂,真是“如之何勿思”;《有狐》则以“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厉、侧)”起兴之后下笔便写“心之忧矣,之子无裳(带、服)”,似嫌突兀。那么,为什么《有狐》中的征妇如此为丈夫的“无衣”而担忧,并再三地表达深深的忧虑呢?对于这个问题,《豳风·七月》一诗给出了答案。《七月》的首、次两章均有“九月授衣”之句,《毛传》解为“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19]。当然,认为古代妇女九月开始裁制冬衣是固定的制度难免有些过分,但那是自然形成的习俗完全是有可能的。由此可以推想,《有狐》所写也是在授衣之九月,妇人因裁制冬衣而愈发忧念行役在外的丈夫,担心丈夫“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因而不免为他忧心忡忡,一唱三叹,难以平静。
或许上述推情入理会被视为另一种推理过度,但无庸置疑的是,“征夫无衣,征妇送衣”这一母题却一再被摹写。传说中哭倒了八百里长城的孟姜女就是为了给丈夫送寒衣而到了长城边的;甚至孙犁的《荷花淀》里也有水生嫂她们那伙妇女给参加队伍的丈夫们送衣物的情节。当然,孙犁创作《荷花淀》写到这一内容未必是从《有狐》得到灵感,但两相对照,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同样的妇女对征战在外的丈夫的真切关怀与真挚情爱。所不同的是,水生嫂她们是现代的女性,敢爱敢恨,敢想敢干,在战斗的烽火中绽放成绚烂的荷花;而《有狐》的抒情女主人公却只是忧心忡忡,一唱三叹,以她独有的韵致展示着她那丰富、细腻、纯洁而又哀婉的内心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聂石樵.诗经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 p137.
[2][3][4][19][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三) [M].北京:中华书局,1979. p59.
[5][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八十)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11][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p40~41.
[7][8][14][清]牟应震.毛诗质疑[M].济南:齐鲁书社,1991. p56.
[9]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6. p306~307.
[10]张桂萍.《诗经·卫风·有狐》一解[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p50~51.
[12][清]阮元.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七) [M].北京:中华书局,1979. p53.
[13][汉]班固.白虎通义(卷下)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5]李炳海.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p102.
[16][清]俞樾.群经平议(卷八) [M].转引自刘毓庆等.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p713.
[17]翟相君.诗经新解[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p175~181.
6.《诗经卫风氓》教学案例 篇六
[教学要点]
1、《氓》的情节。
2、《氓》的艺术表达手法。
3、《氓》的女主人公形象。
4、《氓》中运用的对比方法。[教学教程]
一、解题
先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然后教师补充总结。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可分为卫、郑、秦、陈、桧、齐、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国风,共160篇,是各诸侯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西周王朝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大雅”用诸侯朝会,31篇,“小雅”用于贵族宴享,74篇。“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二、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将(qiang):愿,请。
咎(jiu):灾祸。贿(hui):财物。
极:标准。德:心意、情意。
耽:沉溺。言:1言既遂矣
助词,无实义 ;2静言思之
音节助词,无实义
“于”通“吁”,于嗟,叹息。
“泮”通“畔”,边岸。“说”通“脱”,解脱。
2、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板书:恋爱(一、二章)婚变(三、四、五章)决绝(六章)
3、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明确:回忆和对比。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学习“恋爱”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明确:初次相逢
定情相送
约期相别
(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
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5)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明确:(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6)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学习婚变这一部分。(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明确:议论、抒情。(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比兴的艺术手法。
(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直,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6)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7)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认识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明确:(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8)齐读这一部分。
3、研习“决绝”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明确:对比(板书)(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明确: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6)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明确:•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板书)勤劳、温柔、坚强。
5、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决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 明确:直接陈述。
教师补充: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6、提问: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
六、小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7.诗经名句——《诗经·卫风·硕人》 篇七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3、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诗经的表现手法,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1、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
3、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还有《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诗经》的主要内容
1、农事诗,反映了周代的农业生产活动,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如《豳风七月》、《周颂臣工》、《周颂噫嘻》、《周颂丰年》、《周颂载芟》、《周颂良耜》等。
2、征役诗,即大量反映徭役和兵役问题的诗歌。如《唐风鸨羽》、《魏风陟岵》、《邶风式微》、《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豳风东山》、《采薇》等。《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3、婚恋诗,即篇幅众多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和妇女命运的作品。风诗里这类作品尤其多,约占风诗的三分之一。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
4、燕飨诗,又称燕饮诗或宴饮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是周人重礼乐、尚亲情、笃友谊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礼乐文明的产物。如《小雅鹿鸣》、《小雅常棣》、《小雅伐木》、《小雅宾之初筵》、《大雅行苇》等。
5、怨刺诗,其中民歌里的怨刺诗,以辛辣的笔调嘲讽了统治阶级的行径,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新台》等;还有一些贵族文人的作品,产生于西周末期春秋前期,多为感时伤世,切中时弊之作,《小雅北山》、《小雅十月之交》、《小雅大东》、《大雅民劳》、《大雅板》、《大雅荡》等,尽管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命笔,但依然可以看到当时政治生活的情景。
6、周族史诗,主要指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反映周部族祖先形象和周部族迁徙、发展、壮大等内容的诗歌。是《诗经》中描写一个部落早期发祥历史的作品。
《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如:《七月》、《氓》、《东山》等,都是以描写细节冗长的著名诗篇。以上都是长篇的作品,但在《诗经》中短小的诗也富有比较丰富的细节。如:《齐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大部分诗是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刻画来反映诗人内心的感情,都应了“以我现物,物皆看我之色彩”这句话。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但也有一些作品句子长短变化很活,语气很自然。如:《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质备章词句四旋 。有的只换几个字,使诗歌赋予音乐感,便于吟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 风充良》。
《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 诗经封面 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共收集了305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孔子说:《诗经》一共有三百零五篇,每一篇讲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有一个道理,可以说相当多了,然而用其中的一句话就可以涵盖《诗经》中所有的义理而没有丝毫遗漏,这就是《鲁颂 o》中说的:思无邪。它的意思是,人的思想念头,都是由天理中生来的,而不是由私欲所扭曲的,这一句话,就把《诗经》的思想、道理完全概括了。诗人的言语有赞美的,有讽刺的,对善良的人和事,就用美好的语言来赞美它,以感发人的善心,对丑恶的人和事,就用尖刻的言语来讽刺它,以惩罚人的恶念。都是要提起人们善良的念头,除去人们丑恶的思想,使得人们的性情温和纯正。如果人心的每个念头都是纯正的,没有被私欲邪念扭曲的,那他的所作所为,自然是充满了善行,而没有恶行,充满了被赞美的行为,而没有被讽刺的行为。诗人的赞美和讽刺,也不过是为了劝善惩恶而已,因此由思无邪三个字,足以概括《诗经》的精神了。想要修身的学人务必了解,应该将功夫下在“慎思”之上。
8.诗经名句——《诗经·卫风·硕人》 篇八
《诗经》有三分之二的篇目是表达男女之情反映婚姻恋爱情歌。“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婚恋诗也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的弃妇诗。本文以《卫风·氓》为例,从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分析婚恋诗的特色,从侧面突出诗经中婚恋诗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和奇特风格。
关键词:《诗经》,爱情,婚姻家庭,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
一、引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这些诗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人们的婚恋生活,是极为珍贵的史料。爱情是诗歌的主体,而在《诗经》中婚恋诗是其精华所在,婚恋诗中反映出周代婚姻缔结虽然受社会的种种制约,但男女交往仍有很大自由。如自由恋爱风气、对爱情的追求与忠贞、美满欢愉的新婚生活、怨哀痛楚的婚变等等,它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犹如一幅巨轴画卷展示着古代人们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
二、《卫风·氓》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修辞手法
1、《卫风·氓》的思想内容
经过了一系列的磕磕绊绊,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可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幸福的婚姻对于妇女来说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由于某种原因,一些妇女渴望的自由幸福不仅没有得到,等待她的却是一张寒心的休书!于是,弃妇凄婉便给《诗经》平添了些许的恨与怨。
《卫风·氓》就是比较典型一篇弃妇诗,这首诗通过一个妇女的自述,倾诉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直至被抛弃的全过程。全诗分六章,一、二章,写女子与氓相遇并陷入热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桩婚事本来是由男方主动提出来的,这个男子以“贸丝”为借口,骗取了女子的爱情,女子不仅把终身庄严相许,并且出嫁时还带了大量的嫁妆。三、四章,描写女子被抛弃后的会很痛苦心情。弃妇以自己沉痛的教训告诫世上的女人,男人们是变化无常的,女人一旦年老色衰,就有被抛弃的可能,因此女人千万不要迷恋男人。这是弃妇由自己发出的血泪教训,发出的对同命运的妇女的忠告,它使人们看到,夫权制是产生婚姻悲剧的根源。五章,写女子在夫家的辛劳,以及被抛弃却无处述冤的痛苦。“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子在夫家起早贪黑,日夜操劳,这样的勤劳,最终还是被抛弃,被抛弃后,就连兄弟都不同情,只有“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这对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进行了血泪控诉。六章,总序女子被抛弃后的复杂心情,和最后抱定的决裂态度。这是全诗的终结,故事的尾声,在此,女主人公终于认定,氓这样的人是不能跟她生活下去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苦难终究要到头;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主人公这种刚毅果决的态度,表明了她的觉醒。至此,她已从一位纯洁多情的、善良美丽的少妇到吃苦耐劳忍辱无怨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果断决绝的弃妇,表现出一个女子勤劳、善良、坚强、果敢和反抗的精神。她的形象,让人喜欢与欣赏,敢爱敢恨、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也值得赞扬,而且在那个妇女地位低下的时代,夫权思想浓厚的社会,她的反抗就更伟大,更具有典型意义。
2、《卫风·氓》的人物形象
《卫风·氓》中塑造了一个卑贱的男人形象:氓。他是住在城郊家近复关的小商人,貌似憨厚,心怀狡诈,他以贸丝为名,打算赚个女人回去;
他以嬉皮笑脸获得了女人的欢心,以谎言虚咒换取了女人的信任,以占课算卦作为对女人忠诚的保证,就以这个手段欺骗了一个纯朴善良的女人。不只赚到女人的爱情,还赚到女人的财物,更还赚到女人的劳动力。以假献殷勤而人财两得,以背恩负义而成家立业。以损人利己而达到卑鄙目的:这就是氓的生意经。婚前是羊,婚后是狼,婚前装做奴才的样子,婚后摆出老爷的架子:这就是氓的行径。诗中揭露了一个无信义、无情感、自私自利、奸诈虚伪的坏家伙的本性。
在诗中还创造了一个善良热情、忠厚纯朴的劳动妇女形象:女,她很热情,虽然出于误会,但确曾热爱过氓,看不到氓便“泣涕涟涟”,看到了氓便“载笑载言”;
她沉醉在爱情里,而“不可说也”;
她见到氓急不可耐,便“将子无怒”,并答应他“秋以为期”,她很纯朴,纯朴到天真的程度,诚心诚意地将幸福与希望寄托在骗子身上。只由于“言笑”的“晏晏”,“信誓”的“旦旦”,以及龟卜蓍筮的一点儿好兆头,便“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出嫁之后,虽含贫茹苦,夙兴夜寐,受到百般折磨,以至“叶黄而陨”,但还是爱着氓:“女也不爽”;
然而氓却变了:“士贰其行”。她忍受着贫困和虐待,精神受到悔辱,自尊心受到损伤,又不能从兄弟那里得到安慰,相反地还不时听到风言风语的嘲笑。这就激发她对自己发出“不思其反”的感伤,对男人引起“二三其德”的蔑视。这是忠厚女人的感伤:“躬自悼矣!”这是善良女人的蔑视:“士也罔极。”在感伤蔑视的推动下,她咬定牙根,站立起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对恶人的指斥,对恶德败行的揭发,这是一种斗争情绪的表现。通过这形象,反映了私有制度特别是封建制度对妇女的悔辱和损害,反映了妇女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从而表现了人民反抗压迫的意志。
3、《卫风·氓》的修辞手法
(1)比兴艺术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活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比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2)对比的表现手法
其形式有二: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
女子耽也,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
“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3)顶真修辞的运用
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是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卫风氓》诗中的顶真句。
(4)叹辞、叠字的运用
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个“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象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5)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
《卫风·氓》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叙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
《卫风·氓》是一首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地叙述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美好的爱情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其中几多甘甜,几多辛酸;
而《诗经》用人民纯朴的语言酿造了古代先人们生活中美妙的酒浆。
参考文献:
1、杨炎林,《中国古代文学史纲与名篇欣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7.
2、公木、赵雨,《诗经全解》.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1.
9.诗经名句——《诗经·卫风·硕人》 篇九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⑸,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诗经·召南·草虫》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诗经·召南·草虫》简介
此诗的主旨,《毛诗序》谓“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朱熹《诗集传》则谓“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旧说另有“大夫归心召公说”、“室家思念南仲说”、“托男女情以写君臣念说”等等。此诗应是写思妇情怀之作,所思是她钟爱的人,至于是丈夫还是情人,可不必深究,因为这无碍对诗意的理解、诗情的玩味。诗首章将思妇置于秋天的背景下,头两句以草虫鸣叫、阜螽相随蹦跳起兴,这是她耳闻目睹的,说是赋亦无不可。画面之内如此,画面之外可以猜想,她此时也许还感受到秋风的凉意,见到衰败的秋草,枯黄的树叶,大自然所呈露的无不是秋天的氛围。“悲哉秋之为气也”,秋景最易勾起离情别绪,怎奈得还有那秋虫和鸣相随的撩拨,诗人埋在心底的相思之情一下子被触动了,激起了心中无限的愁思:“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忡忡,犹冲冲,形容心绪不安。此诗构思的巧妙,就在于以下并没有循着“忧心忡忡”写去,而是打破了常规,完全撇开离情别绪,诸如自己孤处的凄凉、强烈的思念,竟不着一字,而却改用拟想,假设所思者突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那将是如何呢?诗云,“亦既见之,亦既觏之,我心则降。”见,说的是会面;觏,《易》曰:“男女觏精,万物化生。”故郑笺谓“既觏”是已婚的意思,可见“觏”当指男女情事而言,译为“偎着”是模糊意思,非直解。降,下的意思,指精神得到安慰,一切愁苦不安皆已消失。古人质直,印使是女诗人也不作掩饰。这里以“既见”、“既觏”与“未见”相对照,情感变化鲜明,欢愉之情可掬。运用以虚衬实,较之直说如何如何痛苦,既新颖、具体,又情味更浓。方玉润说得好:“本说‘未见’,却想及既见情景,此透过一层法。”(《诗经原始》)所谓“透过一层法”,指的就是虚实相衬法。
第二、三章虽是重叠,与第一章相比,不仅转换了时空,拓宽了内容,情感也有发展。登高才能望远,诗人“陟彼南山”,为的是赡望“君子”。然而从山颠望去,所见最显眼的就是蕨和薇的嫩苗,诗人无聊之极,随手无心采着。采蕨、采薇暗示经秋冬而今已是来年的春夏之交,换句话说,诗人“未见君子”不觉又多了一年,其相思之情自然也是与时俱增,“惙惙”表明心情凝重,几至气促;“伤悲”更是悲痛无语,无以复加。与此相应的,则是与君子“见”、“觏”的渴求也更为迫切,她的整个精神依托、全部生活欲望、唯一欢乐所在,几乎全系于此:“我心则说(悦)”、“我心则夷”,多么大胆而率真的感情,感人至深。方玉润说:“始因秋虫以寄托,继历春景而忧思。既未能见,则更设为既见情形,以自慰其幽思无已之心。此善言情作也。然皆虚想,非真实觏。《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蝼蛄夕鸣悲’、‘明月何皎皎’等篇,皆是此意。”(《诗经原始》)此可谓善读诗矣。
10.诗经卫风氓介绍 篇十
诗经卫风氓介绍 1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 一作: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
(1)氓:《说文》“氓,民也。”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男子之代称。蚩(chī)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憨厚、老实的样子。
(2)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3)“匪来”二句:是说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决定事情来了。所决定的事情是结婚。匪:通“非”,读为“fěi”。即:走近,靠近。谋:决定。古音咪(mī)。
(4)淇:卫国河名。今河南淇河。
(5)顿丘:地名。今河南清丰。丘:古读如“欺”。
(6)愆(qiān):过失,过错,这里指延误。这句是说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
(7)将(qiāng):愿,请。无:通“毋”,不要。
(8)乘:登上。垝(guǐ)垣(yuán):倒塌的墙壁。垝,倒塌。垣,墙壁。
(9)复关:①复,返。关:在往来要道所设的关卡。女望男到期来会。他来时一定要经过关门。一说“复”是关名。 ②复关:卫国地名,指“氓”所居之地。
(10)涕:眼泪;涟涟:涕泪下流貌。她初时不见彼氓回到关门来,以为他负约不来了,因而伤心泪下。
(11)载(zaì):动词词头,无义。
(12)尔卜尔筮(shì):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用蓍(shī)草占卦叫做“筮”。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
(13)咎(jiù):不吉利,灾祸。无咎言:是无凶卦。
(14)贿:财物,指嫁妆,妆奁(lián)。上面四句是说你从卜筮看一看吉凶吧,只要卜筮的结果好,你就打发车子来迎娶,并将嫁妆搬去。
(15)沃若:犹“沃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上面二句以桑的茂盛时期比自己恋爱满足,生活美好的时期。
(16)于嗟鸠兮:于:通“吁”(xū)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此处与嗟皆表感慨。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17)耽(dān):迷恋,沉溺,贪乐太甚。
(18)说:通“脱”,解脱。
(19)陨(yǔn):坠落,掉下。这里用黄叶落下比喻女子年老色衰。黄:变黄。其黄而陨:犹《裳裳者华》的“芸其黄矣”,芸也是黄色。
(20)徂(cú):往;徂尔:嫁到你家。
(21)食贫:过贫穷的生活。
(22)汤(shāng)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23)渐(jiān):浸湿。帷(wéi)裳(cháng):车旁的布幔。上面两句是说被弃逐后渡淇水而归。
(24)爽:差错。
(25)贰:“貣(tè)”的误字。“貣”是“忒”,和“爽”同义。这里指爱情不专一。上面两句是说女方没有过失而男方行为不对。
(26)罔:无,没有;极:标准,准则。
(27)二三其德:在品德上三心二意,言行为前后不一致。
(28)靡室劳矣:言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室劳:家务劳动。靡:无。
(29)“夙兴”二句:是说起早睡迟,朝朝如此,不能计算了。夙:早。兴:起来。
(30)言既遂矣:“言”字为语助词,无义。既遂:是《谷风》“既生既育”的意思,言愿望既然已经实现。
(31)咥(xì):笑的样子。上面两句是说兄弟还不晓得我的遭遇,见面时都讥笑我啊。
(32)静言思之: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言:音节助词,无实义。
(33)躬自悼矣:自身独自伤心。躬,自身;悼,伤心。
(34)“及尔”二句:当初曾相约和你一同过到老,偕老之说徒然使我怨恨罢了。
(35)隰(xí):低湿的地方;当作“湿”,水名,是漯河,黄河的支流,流经卫国境内。泮(pàn):通“畔”水边,边岸。上面二句承上文,以水流必有畔岸,喻凡事都有边际,而自己愁思无尽。言外之意,如果和这样的男人偕老,那就苦海无边了。
(36)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宴:快乐。
(37)晏晏(yàn):欢乐,和悦的样子。
(38)旦旦:诚恳的样子。
(39)反:即“返”字。不思其反:不曾想过会违背誓言。
(40)反是不思:违反这些。是,指示代词,指代誓言。是重复上句的意思,变换句法为的是和下句叶韵。
(41)已:了结,终止。焉哉(古读如兹zī):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表示感叹。末句等于说撇开算了罢!
译文:
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三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竞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诗经名句——《诗经·卫风·硕人》】推荐阅读:
诗经名句取名大全06-29
国学经典诗经励志名句赏析11-12
诗经月亮之上07-03
诗经讲义07-05
诗经烈祖07-07
诗经关雎课件07-08
诗经 氓 教案07-24
《诗经》中的“花语”08-13
诗经·小雅——《大田》08-16
诗经赏析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