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2024-09-26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论文(精选13篇)

1.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篇一

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践行

摘 要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单元模块开展项目教学,课本中的知识不再被分解成具体的知识点,而是通过项目设计渗透在项目作品的制作教学中。以Flash动画《新年贺卡》制作为例,阐述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的实践。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信息技术;Flash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095-02

教学内容分析与整体教学思路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高中信息技术Flash动画制作第一课。在教材选择上,以《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地图版和教科版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以信息的加工与表达部分中的Flash相关内容为基础,紧密联系实际学情,让学生能熟练使用Flash软件,使用帧、动作、形状动画等手段达成作品创作的目标。

整个模块采用项目教学法。具体教学思路为:在学生初中阶段所学习Flash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以制作Flash动画《新年贺卡》这一项目作为学习达成目标,预设3~4课时完成。依据Flash模块课程内容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先模仿,后创作”的教学理念,教学生先掌握精髓,后发散思维。

第1课时,教学重点为逐帧动画与动画补间动画。作为初、高中Flash知识衔接的第一课,将复习回顾与新知讲授兼顾,以帮助学生重识Flash为目标,仍然是以学生模仿为主,欣赏教师范例作品,发散学生思维,进一步培养其创作的能力,为今后独立设计作品打下基础。

第2课时,教学重点为文字、绘图等工具的运用。复习上节内容制作祝福语、中国结动画,绘制动画素材。

第3课时,教学重点为引导层动画、按钮。运用上节课绘制的素材制作引导层动画;制作动画播放按钮(绘制按钮的三种状态)。

第4课时,教学重点为背景音乐、简单代码。为贺卡添加背景音乐,代码设置按钮播放动画。?W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复杂的学情。理论上讲,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Flash的基础知识,如基本工具使用、帧、关键帧的概念等,能够完成逐帧动画、动画补间动画等基本动画的制作,但也仅限于模仿完成任务,自主创作尚欠缺。但是从学情看,此内容在初中阶段学习已久,加上平时很少运用,大部分学生虽有印象,却已经忘了。这样导致学生基础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课件是必需的,于是制作详细的网站学件来辅助学生学习。

Flash动画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之一,各种各样精彩的Flash也总是使学生的眼球舍不得离开,对于亲自设计制作Flash十分渴求。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较好地实现学习内因的激发。教学过程与设计

导入 即将跨入新的一年,播放教师制作的新年贺卡,送上对学生的新年祝福,激起学生共鸣,引出课题,制作表达心意的Flash贺卡,送上对老师、同学、亲人或朋友的新年问候。

再识Flash 学生依据学件自主学习,回顾、重识Flash

的基本界面、窗口等知识,以及重要概念(帧、关键帧和图层等),重拾旧知,解除畏难情绪。

知识的细化与应用 剖析新年贺卡中的不动元素,根据学生实际反馈情况,选择由教师操作演示或者学生依据学件制作贺卡页面(搭建动画舞台),完成相关Flash基础工具的回顾学习。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制作,教师辅助指导,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打下后面操作的基础。

任务一:根据自己喜好,选择1~2幅图片作为贺卡的页面,并修饰贺卡动画舞台。学生模仿完成,掌握动画舞台搭建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舞台搭建好了,演员在哪里呢?(元件。)剖析新年贺卡中的“变脸演员”――影片剪辑元件(逐帧动画),教师操作演示。从最简单的动画入手,引导学生创作,解除畏难情绪。

任务二:新建影片剪辑元件,制作逐帧动画:变脸演员小星星。学生模仿完成,掌握逐帧动画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致疑:星星只有一个,想要多个如何处理?变得慢一点儿又如何处理?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剖析新年贺卡中的“舞蹈演员”――图形元件(动画补间动画),教师操作演示,加深学生对元件演员身份的认识。

任务三:根据喜好,选择1~2幅图片新建图形元件制作动画补间动画:舞蹈演员福到。学生模仿完成,掌握逐帧动画的制作。

拓展任务:1)对比影片剪辑与图形两种元件,中国结往返重复运动如何实现?(从元件自身的动或静考虑。)2)祝福语动画如何实现?实现分层教学。

作品展示与评价 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赏析。教学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三者相结合方式。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再加上民主性、公正性的评价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方面 项目教学的理念是让学生体验、实施完整的项目制作过程,学生是项目实施的主体,是项目经理人,教师在设计项目时应该让学生体验项目确定、计划、准备、实施、评价这一完整的项目制作过程。反思本项目设计中对于素材准备阶段,因为课时有限,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准备,而是依据项目主题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准备了,局限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项目作品也因素材的限定而缺乏多样化,没有完全体现出属于学生年龄层次阶段的个性化作品。

教师教学理念方面 项目教学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实施,南京市教研员也为全体信息技术教师做过项目教学的国外游学专题培训,但学校于2016年新高一年级才开始实施(换用广东版教材),也是响应南京市信息技术教研室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要求。虽然之前在各种教研活动中观摩、学习了很多关于项目教学的公开课与讲座,但总认为项目教学的实施对象是好学生,像中等层次学校的学生,连分步的任务驱动都完成不好,更别谈项目制作了。其实这是教师把自己对新教法的畏难情绪强归因于学生,是安于现状的体现。作为教师,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更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充实自我,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 采用项目教学以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之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依据课件自主学习,通过合作、交流与研讨,形成自己的新知识和新观点(不再是“教师演示一步,学生操作一步”的状态),并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解决中,从而达到知识能力的双面收获。结语

项目教学是在任务驱动、研究性学习以及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的一种全新的尝试。结合高中年龄层次段学生的特点,从实际生活出发,从中汲取营养,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力求让学生在项目教学活动中全方位发展。

2.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篇二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能够形成动态的数学知识,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知识, 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观察、分析和解决能力。高中数学的内容与图形有关的较多, 高中生的各方面能力发展还不完善, 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帮助其理解难度较大的图形问题, 运用信息技术, 能够使这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使原本静态的图形“动起来”, 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如在教学立体图形三视图时, 以长方体为例, 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长方体, 让学生对长方体的直观图有所了解, 然后从这些生活物品中分离出的长方体直观图, 让学生对长方体的高、长、宽有初步的认识, 同时让学生找出屏幕上长方体的高、长、宽, 并进行三视图的绘画。此外, 还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长方体,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因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分析

1. 对软件进行模拟,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

高中数学的教学, 其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并进行创新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应用, 给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在教学空间四边形时, 假如教师单纯地在黑板上为学生展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图, 学生很容易形成空间四边形的对角线是相交的这一错误观念。教学时借助几何画板可为学生画出立体的空间四边形, 并向学生展示旋转的空间四边形。通过这种方式, 使学生对空间四边形有了形象具体的认识, 使学生的空间感得到增强, 提高了其想象力和观察力, 对异面直线的知识有了更好的理解。

2. 利用信息技术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通常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引入本节知识的内容, 有时直接提出本节课程要学习的知识,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较强,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这种方式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学习才会有动力, 才能主动学习, 教学中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将会降低教学的最终效果。利用信息技术, 将声音、动画和视频进行有效的结合, 为学生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 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等比数列求和”的教学过程中, 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讲述象棋发明的小故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 从而引出本节要学习的等比数列求和知识, 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要学习知识的兴趣, 让学生进行思考, 国王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满足发明者提出的要求, 让学生自主研究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

三总结

本文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再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情况, 说明了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策略, 希望能够帮助广大的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好信息技术, 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果。

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高中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较强, 难度较大, 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 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策略,信息技术,必要性

参考文献

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篇三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教学是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由于学生存在水平差异而不得不采取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不同,家庭环境不同,自身的学习能力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可能达到同一水平线。由于初中接受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存在差异,到了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自然存在很大的区别,这种情况下,如果强制采取中等的教学方法教学,就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学不够,基础差的学生学不透。这样一来,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反而更加艰难。因此,分层教学法是解决这种两难问题的最好办法,将学生按照基础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组教学,不至于让基础好的学不够,也能让基础差的接受他们能力范围内的教学。

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切实践行了学生有个性差异的观点,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正视学生的差异性,这种教学方法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顾及并照顾到,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他们最好的水平。

二、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一)学生分层。

教师通过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将学生进行分层,具体方法比如说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者直接询问学生个人,甚至可以通过考试来分层,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分层,可以分为A、B、C三层。然后根据这三层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但需要记住这个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学期都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二)教学目标分层。

既然已经将学生进行分层,那么教学目标自然也需要分层,我们不可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毕竟学生本身基础的不同导致了他们的教学目标不同。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已经形成的学生分层将教学目标分层,如A层的学生一开始就要求能够达到基本水平,完成基本任务就好;而C层就要求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还要自我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B层的学生教学目标居中就好。

(三)备课讲课分层。

教师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后,就需要采取措施来践行分层教学的理念。教师要想成功教学,首先需要备好课,通过认真研究教学大纲,阅读教材,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备课。教师需要将对于A、B、C层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方案制定出来,如针对A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要怎么做才能够既符合A层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让A层学生学习到新的信息技术的课程。其次,讲课时教师需根据自己的备课内容分层授课,在课堂上可以对于C层的学生尽可能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对于A组学生则需要多加关注,必要时可以进行单独辅导,以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法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十分有效的,但分层教学并不是分班,只是教师对学生基础的必要衡量,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办法,而不是重点培养优等生,忽视基础差的学生。分层教学讲求的是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上,运用分层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力,让同一个班级、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这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通过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的最高水平,让教学方案得到更好的实施。

4.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篇四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共同完成任务一个完整的学习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本文作者通过在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从而悟出项目教学法并不摈弃众多优秀的传统教学法,要注重项目的选题,适当把握教师的指导分寸,有时有必要向学生提供项目创作的相关资料。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应用 注意事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高》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如果我们老师的教学仍采用一成不变的五步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已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我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了“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探究,认为项目教学法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是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共同完成任务一个完整的学习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从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寻找典型的教学实例和方法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依照项目内容要求选择信息资料,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完成项目,达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分为拟定项目、项目具体实施和项目总结评价三个阶段。

二、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

我在讲授《信息技术基础》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

达、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以及《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中的多媒体作品的规划、图形图像的采集与加工等内容时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就《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中Word 2003教学实例“制作班级板报”作一简要叙述。

1、教学目标。本课主要是通过制作《班级板报》让学生熟练掌握Word强大的文字处理功能及处理一份文档的完整过程,包括文字录入、编辑、排版、页面设计、打印文稿等等,以便于工作中熟练地运用Word处理软件文稿。

2、内容。制作《班级板报》内容主要包括:(1)确定板报的主题。要求学生结合学校、学校的实际确定板报的主题、名称和风格。(2)版面设计。版面设计得新颖将会大大吸引读者,页面布局合理、符合学生的审美意向也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3)板报的栏目及板块的设计。要求栏目及板块设计新颖、合理。(4)内容的选择及编辑排版工作。(5)排版合成,打印作品。编辑排版完成后,要将所有内容合成一体,进行整体效果的预览及修改。

3、组织实施。组织实施主要分四个阶段:(1)自主选择栏目及板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进行栏目设计及内容构思。在《班级板报》制作之前,由教师安排一次课,介绍该课题的意义,大致涉及内容及注意事项,并且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校园刊物的制作实例。(2)设计方案。让学生上网去检索一些刊物资料,体会优秀校园刊物的设计思想,然后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分为4组(每组10人),进行栏目板块的创新设计构思,并且形成整体构思的基本框架及简单的小组、个人分工,组内、组外既有合作又有分工。(3)展开研究。在收集稿件时主要以本班学生撰写的稿件为主。收到稿件后,要充分运用所学的Word知识进行文字录入、编辑、美化等工作,设计编排出赏心悦目的版面。(4)总结评价。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评价采取过程及结果相结合、评语式及记分式相结合的方式。对个人、小组的特点或有创意的地方采取评语式评价,而对栏目板块设计的适当性、分析的正确性、资料的多源

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页面的美观性则采取记分式评价。为了突出研究过程的独创性,还可以设计附加分,重在考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有独特的观察视角、选用知识是否具有超前意识,运用知识的方法是否独特,是否有合理的奇妙想等等。

4、拓展延伸。在班级板报完成的基础上,有能力的学生可以组队完成学校校刊《芦花》的排版等制作。

三、项目教学法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要注重项目的选题

项目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各项知识点,难易度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选择大多数学生喜爱的主题。为此,教师可以采取调查法取得

4、要适当把握教师的指导分寸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也是可以充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应扮好合作者与帮助者的角色。在项目创作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指导的分寸,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切忌不着边际与一视同仁。

通过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尝试使用项目教学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在课堂上与师生交流体会,积极动手制作富有创意的个人作品,这些在以前是少有的。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学组织形式难方面的问题,教材组织的难易问题等,但是我想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得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参与创造活动,使课堂更加生动,使学生更加主动,让我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更加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

[1]周林林:《项目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职教通讯》,2006、6。

5.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篇五

摘 要:高中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高中历史这一学科在整个高中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教师若能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必然会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学生也能够更加高效地记忆和理解相关历史知识,就如何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具体措施,以期可以有效提高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教学;优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高中教学之中,高中历史教学亦不例外。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对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更深一步的转变,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很有必要。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作用进行优化

1.改正缺点,提高质量

在对高中历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教学质量。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历史的过程中完全是凭借枯燥的语言去描述,不论讲述得如何天花乱坠,都很难让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只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对于历史事件和知识不能有完全的理解和记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和知识有最为直观的认识,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深刻记忆的目的,同时还能够一改往日课堂的枯燥无味,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此外,教材中的内容是比较有限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想要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只能凭借教师的“博学”,因此知识获取量可以说是比较少的,从而制约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快速发展。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直接改善了这种状况,能拓宽学生和教师知识获取的范围,一些与历史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可以对历史进行更为直观和深刻的演绎,使得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

2.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语言的描述还是略显枯燥和不足,很难将学生引入真实历史的回忆当中。例如,在教学《甲午战争》时,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进行播放,例如电影《甲午海战》和《甲午风云》,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中国的落后、所受的屈辱、将士保家卫国不惜牺牲的壮烈情怀,以此来触动学生的心灵,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融入其中,感受其中的耻辱,以此来激发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尚情操。

二、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成为目前我国教育的核心目标。相对来说,历史考试的内容难度也是越来越大,因此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我国的教学模式不得不发生改变以适应教学的需求。现代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将造福于整个社会。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量进行最大化,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质量。

2.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

对于现代高中历史教学来说,多媒体设备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应该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充分的运用,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在对课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配合相关的影视资料和图片资料,以其图像效果和声音效果,给学生一种最为直观的感受,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历史的兴衰荣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已知的历史内容作为基础寻找相关的历史信息和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设备可以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感和存在感,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长久地发展。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教学需求。信息技术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在当今社会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6.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运用 篇六

昭仁中学 曹红艳

我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用同一本教材要给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授课,必然存在“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教师的过多讲解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浪费,不利于他们的更进一步发展;生认为进度太快,自己无法跟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越学越差,恶性循环导致差生越差;中间部分的学生要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能力呢?面对着这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设计一个良好的教学模式,够尽量兼顾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分层教学模式就顺理成章地浮出水面。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而采用的教学模式。下面是我在实施分层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如何对学生进行分层

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情感、智能等方面,在信息课的学习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

1、有部分学生接触电脑早,基础好,兴趣高,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好,这样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很顺利。相反的,有些学生从未接触电脑,对电脑没兴趣,一切都要零开始。

差能

2、学习态度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乐于积极主动的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布臵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求知欲望。

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价,以发展的观点客观地认定每个学生层次。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

高层:这部分学生电脑操作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对电脑有很大的兴趣。

中层:学生各方面表现都很一般,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主动性。

低层:这部分学生对电脑没兴趣,接受能力较差。根据以上这三层标准,在开学,我把各个层次的学生安排在机房的不同位臵,并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做出必要的调整,鼓励学生由低层向较高层次递进。

二、如何确定分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师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要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准确、恰当地设计一个符合他们自身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三、如何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在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高层的学生,给其提出教学任务后,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师并不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四、如何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课堂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扩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在练习中用“一锅煮”、“一刀切”的办法势必使部分学生产生自卑感,所以,课堂教练习上的分层至关重要。分层练习能使每位学生经常获得在成功的体验,品尝收获的甘甜,同时,又巧妙地把“竞争机制”利用“猜中彩”的形式引进课堂,同层次的学生之间互相竞争,开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信息技术的作业一般是学习了每一模块后,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的综合性练习或作品的制作。

作业要求可分三个层次:一种是就只布臵基础部分的作业,可以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给另一种学生布臵稍微有点难度的作业,可以让有余力的同学多进行思考;还有一种,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种分层练习,不论操作程度的熟练与否,人人都有练习能完成,不论知识水平的高低,个个都有发挥的空间,更有利于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练习中。

五、分层评价

实施新课程教学最大的不同是要特别注重人的个性差异。因此,对不同的学生就要实行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要从不同的过程和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给予恰当的评价,既要注重过程也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前途。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经常进行“自我评鉴”,逐步帮助学生建立某种价值观念,学会自

7.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七

1 图色组合, 渲染气氛

为了从一开始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利用Photoshop制作一张组合画面:骷髅、坦克、将士出征前亲人的送别场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并配以黑色背景, 以渲染世界大战的凝重;画面中部课题中的“和”字可凸显红色, 以营造战争的残酷特征。这样设计, 能够让学生很快形成这样一种感觉:战争冷酷无情, 我们应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同时这也能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一战真的会是这样一部血淋淋的惨痛历史吗?

2 层次分明, 提纲挈领

较好地揭 示出历史 事件的内 在联系及发展线索是本课的重点, 利用Authorware可以设计出简洁明快、交互性极强的操作菜单。本课主菜单分为“引入”、“新课”、“小结”、“练习”及“退出”五步, 分别点击便进入相应子菜单, 一目了然。如点击“新课”, 进入一级子菜单:“原因”、“经过”、“结果”。点击“原因”又可进入二级子菜单:“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操作简便, 易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知识结构体系。

3 图片时政, 激趣导入

精心设计优秀的课堂教学导言是敲响动人心弦的第一锤。本课以热点时政“北约轰炸南联盟”为切入点, 将学生熟知的两个人物:克林顿和米诺舍维奇放在一起, 配上F117隐形轰炸机, 并以南联盟遭轰炸正在燃烧的建筑物为背衬图示, 利用Photoshop技术组合为一幅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指认后, 教师进一步指出:南联盟位于巴尔干半岛, 巴尔干地区历来是帝国主义国家必争之地, 早在近一个世纪以前, 该地区便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进而引发了一战。这样的设计, 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灵活多样的特点, 把新课内容和学生已知的经验、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使学生感到具体而亲切, 一下子就进入了预定的教学活动轨道。

4 直观演示, 突破难点

一战爆发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而战争爆发的根源更是难中之难。为化难为简, 易于学生理解, 我设计出两份表格:《美德钢煤产量增长示意表》、《英法美德比较表》。前者利用Excel设计出柱型动态图表, 直观演示18701913年美德两国工业增长速度之快;后者通过多方面的详细比较, 揭示出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进而谋求重新瓜分世界, 导致矛盾加剧, 最终引燃世界大战。这样设计变抽象化、概念化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5 动态地图, 生动形象

讲述历史, 尤其是战争史当然不能忽视历史地图的运用。传统的手画版图、教学挂图、投影地图等或因粗略或因难以显示动态变化进程, 而显得呆板以致难以达到教学效果, Authorware强大的动画制作功能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课选用了两幅欧洲动态形势图:一幅在讲解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三对基本矛盾时用, 通过每对矛盾两个国家所处地域的闪亮及动态对抗箭头进行展示;另一幅在讲述一战经过时用, 动态展示参战双方的各成员国、东西两条战线及主要战役地点。这样处理, 能够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把抽象思维变为形象思维, 易于理解和掌握。

6 录相展示、情境再现

设置历史情境教学, 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手段。在现有教学条件下, 教学录相的应用是历史情境教学的首选方案。如能将录像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固化于教学课件内部, 实时播放, 可省去很多麻烦。本课适时选用“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日德兰海战”、“美国参战”等录相片段, 图文声像并茂, 避免了枯燥的讲授, 使课堂教学紧凑, 以此减轻学生压抑、紧张、被动的心理, 活跃课堂气氛, 丰富学生知识, 激发其学习兴趣。

7 图示小结、聚合思维

通过信息、视觉、图像化方式进行教学的图示法是教师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的优势显而易见。而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动态图示则更能发挥图示教学法的优势, 本课小结的设计便采用了这一方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通过连续点击, 完整揭示本课知识结构体系, 这既可以使课堂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又可以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实时检测, 促其当堂巩固, 可谓一举两得。

8 思考讨论、发散思维

练习是学生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的最系统、最经常的实践活动, 精心设计好的习题,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画龙点睛之笔, 既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结尾由计算机屏幕直接给出这样一道开放式的讨论习题:请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一个多世纪以来巴尔干地区长期动荡不安的内外因素。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阐发自己的看法, 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既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又渗透了德育教育, 凸显了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

总之, 在实际应用中, 不是说每一节课的教学都要使用信息技术, 也并不是每个教学环节都要使用。如何恰当的巧妙地把握好使用信息技术的契机, 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新课题。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通过图色组合, 渲染气氛, 能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较好地揭示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及发展线索;化难为简, 易于学生理解;展示动态地图, 生动形象, 易于理解和掌握;录相展示、情境再现, 图示小结、聚合思维, 促其当堂巩固;展示习题, 便于思考讨论,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信息技术,案例说明

参考文献

[1]张天宝.鼓励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02) .

[2]张步云.创设历史课堂的参与平台[J].甘肃教育, 2009 (10) .

8.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70125

本文主要是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中《文本信息加工》这一单元对项目教学法进行实践与探索。其中,项目历时四周,每周一节课,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其中准备阶段和评估阶段分别用了一个课时,实施阶段用了两个课时,均是从设计的意图入手,分别对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进行了探讨,并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了总结。

一、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1.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教师应对项目的设计意图进行明确,也就是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学会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掌握更多系统全面的学习方法,达到对知识进行整体把握的目的。

在项目分工上,就教师而言,首先是

利用教学软件

将课前制作的导学案,即《Word的认识》《项目分工计划表》《项目进度计划表》《作品评价表》等VCT模板传输到学生机,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习目标呈现出来,从而使得学生对这一项目的开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其次是在学习《文字及其处理技术》这一模块时,由于其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所以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提供资源,并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加强有关新知识的学习,并尽可能地给学生留足实践和探究的时间,引导其积极主动地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再次是与学生一道对学生分组方式进行确定,并分好组。最后是引导学生对本组的项目分工计划表进行填写。

在项目准备阶段,学生也应做好有关准备工作。首先是由学生对本节课的常规性知识进行学习,即下载并安装项目开展所需的《电子东巴》软件,并尝试进行使用,利用软件中“True Type”的程序造字和“工具栏”查看各种写字工具,对各种处理文字的技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由一些学生对这一准备情况进行发言和总结。其次是利用Word软件菜单栏中的各种功能的操作和应用进行练习。最后是对项目的主题进行明确,结合自身所选择项目主题和小组分工任务表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并通过网络工具将自己搜集到的项目材料传到邮箱中,也可以拷贝在U盘等移动储存介质中,并通过云网络备份,为资料储存和使用提供便利。

2.实施阶段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导学案和网络资源的应用,并要求学生对自己的项目学习进行介绍,结合新知识的学习,将课前收集的资料导入,并通过多种方式将知识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练习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对于学生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共性问题,应加强集中讲解和说明,从而更好地确保项目作品质量。而学生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学习与项目有关的制作知识,例如,Word软件中表格和插入等下拉菜单下的各种功能及其操作要点,教师应注重网络资源的利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遇到的各种问题,并通过相互探究和合作强化Word软件的综合应用,进而达到完成项目制作的目的。

3.评估阶段

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上述两个阶段,而在评估过程中则是能省则省,这将极大地影响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因为评估解读那不仅是对学生努力的肯定,也是满足学生成就感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自身和他人的评估,有助于自身评估能力的提升,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促进其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得以持续保持。因此,教师应给予每组学生一定的作品展示、陈述和总结的时间,让学生在这个时间段内完成上述要求,并由教师对小组作品实施评价,同时对每个学生的成绩进行确定。但是在评估过程中,应严格按照Word 项目作品评价量规表等内容进行,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通过对本次项目的教学实践总结和评价可以看出,学生大都热衷于这一学习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但是在应用项目教学法时

应注意以下问题:

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采取组内能力水平有差异、组间能力水平相当的模式,尽可能地提高分组的有效性。而是在学习目标方面,教师所提出的目标往往两极分化较为严重,要么十分简单,要么很复杂,这也会影响实施效果,所以项目学习的目标必须科学明确。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同样具有一定的利与弊,所以我们应切实掌握其应用要点,切勿为了赶时髦、凑热闹而随意模仿,而应掌握其精髓所在,这样才能出奇制胜。

9.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篇九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高中 地理 多媒体 教学

20世纪末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随着国家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育水平已成为各类学校所关注的大事,把多媒体用于教学已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流。一些有条件的学校相继建立了一整套电教设备,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以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在这样的一种发展形势下,各学校相继开展了各种教学软件设计的培训活动,以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为多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基于教育形式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

一、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地理知识涉及面广,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学生难以掌握,抽象性知识也不少,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从而对地理课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难的情绪,对知识的学习极其不利。利用多媒体技术进入地理课堂进行教学,通过制作地理教学软件,使讲授的知识具有动态感,图文并茂,再配上音乐,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上来,学生不必十分精通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即可获取大量地理知识,这对地理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2.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多媒体通过软件控制,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也可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如讲到青藏高原,首先显示一幅中国地图;然后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图上出现青藏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及其范围,让学生一目了然,再点击放大,在高原上出现高大山脉,直观地反映出“远看是山、近看是川”,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景象;接着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在电脑上做练习,即时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这部分内容。

用心

爱心

10.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篇十

河北省承德县第三中学:程丽云

内容摘要:我们语文教师要拓宽学生的语文课程资源,树立大语文观念,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活动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而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上。课前做好信息搜集,了解课文。课中处理整合信息,加深理解。搜集、处理信息,解决重难点。从课内到课外,拓展知识。

关键词:了解课文 加深理解

解决重难点

拓展知识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具备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及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 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改变着,从最初的台式电脑到笔记本电脑再到智能手机上网,信息的载体和其传播速度、方式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料和信息,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而《语文课程标准》中给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相关信息的能力,并形成一种良好学素质,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加知识储量。

首先,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解释、整理、归类、运用的信息加工过程。其次,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拓宽学生的语文课程资源,树立大语文观念,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活动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而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因此,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是必然的趋势,我们要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语文学习环境。

一、课前做好信息搜集,了解课文

语文教材课文的内容背景性很强,诸如社会背景、作者背景、知识背景、文化背景等。在上课之前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看课外书、运用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上网搜索等渠道搜集、了解这些背景并在课堂上交流,既锻炼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一夜的工作》写得是,作者何其芳亲眼目睹了周恩来总理整整工作一夜的事,由此产生了对周总理的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敬爱。在教学前,我发动学生搜集有关介绍周总理的资料,了解周总理的生平事迹。课前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了他们搜集的信息,有诗歌,有故事,还有图片等。教学时,有意识地将这些信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并与课后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搜集、获取信息的快乐,同时也更深地感受到了周总理几十年如一日,为人民辛勤操劳、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对鲁迅学生都有耳闻,但鲁迅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孩子们知道的很少,所以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的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们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以上是人物信息的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搜集。做人物信息搜集,还有一则好处,就是能让学生觉着“英雄人物也是人,不是神!”此外,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前搜集。课前对课文相关信息的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了。

二、课中处理整合信息,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课文、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才能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制作了声影并茂的课件,让学生了解课文,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我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还呈现了另一个信息。为学生提供一篇《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课外材料。学生在阅读两篇同个主题的材料时,就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顺当地归结出了周瑜、诸葛亮等人物丰满的性格特点,使学生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在介绍动植物的科普性说明文,如《鲸》这一类课文时。课文中有关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作用等内容有的介绍得不是那么具体。课前,我就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有关的更详细信息,并要求对搜集的信息作整合处理。以《鲸》为例,我要求:与课文某些次要内容相关联,不影响文章阅读理解的,只需作一般了解,如有些同学搜集的关于抹香鲸的资料,通过出示各抹香的图片和录像,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抹香的特点。使用这些信息对课文重点处、难点处作补充的,课上就要很好地加以运用,如有的同学搜集到的关于虎鲸为什么不同于一般鲸类,会对同类发起攻击的信息资料;交流时不能捧着获取的信息资料照本宣读,而要自己概括着用二、三句话有针对性地交流。

三、搜集、处理信息,解决重难点

语文文本教材中提供的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某些字词理解等学习困难,但是一个静止的画面图像,产生视觉效果比较差,对于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不大。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教学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再现课文内容,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调动情感,激发学习的欲望,产生良好的视像效果。如:“当北京夜幕降临时,北京城就成了灯得世界,光的海洋。”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教学中利用flah视频,展示太阳渐渐西沉,幕布缓缓拉下,太阳放射出的余晖被遮挡了,天色逐渐暗下来,北京城陆续点亮各色灯光的场景。具体形象的视频效果,吸引了学生的视觉,集中了学生的听觉,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帮助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如《趵突泉》这一课,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在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环境下,只有借助书本的文字、图片帮助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人的认知发展规律显示: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单靠静止的图无法更深刻体会趵突泉的特点。如:“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怎样冒?晶莹、活泼、不知疲倦是怎样的?图片远远不能体现它的意思,只有凭借信息技术视频效果,展现趵突泉永不停息往上冒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动态效果中与文本产生共鸣,感受到趵突泉的独特。又如“有的要隔一会儿才冒出十来个气泡,只见气泡轻快地往上蹿,好像你追我赶似的。有的半天冒出一个气泡,那些气泡比较大,大多扁扁的,一边往上升一边摇晃,碰着水面就碎了。在阳光照射下,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本段文本,描写了趵突泉冒水时的形态,体现了它的美。如果单通过对文本分析、讲解,学生无法感受到趵突泉“你追我赶”的特点,更体会不到“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的深刻含义。就算教师的讲授生动、形象,学生的感受也是颇浅。如果根据小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合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收集或制作一个“灿烂阳光下的趵突泉五颜六色的泡泡,在阳光下一个接一个连接在一起,就像一串珍珠。”的动画视频。可以更大程度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调动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视频中由衷的发出赞叹之声,体会到趵突泉的美。可见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对解决教学难点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从课内到课外,拓展知识

11.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task-driven method)主要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进行相关活动。在强烈问题动机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协作与自主探索学习。简而言之,任务驱动法的基本特征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将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管理以及信息的交流等基本能力进行评价。流畅地发表相关观点,遵守道德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一、任务驱动法的重要性与基本特征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社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中。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能够为学生以后走上更为宽广的工作道路提供基础,因此,高中信息教师必须重视。教师只有在相关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法才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基础计算能力,为学生掌握更深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打下基础。任务教学驱动法以中学生的好奇心为出发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突破口。教学中不是以传统的教师为主体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指导和组织作用,让学生在讨论及协作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对学生来讲是一剂催化剂,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通过任务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简而言之,此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针对学习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的相关措施

任务驱动法中是以学习任务为驱动项,安排学生在学习相关计算机基础知识之后,完成相关计算机任务,以检验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上述检验方式既有利于学生上机操作,更有利于教与学的互动,保持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上课积极操作,课后活学活用,在完成相应任务后,驱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计算机信息化知识。从驱动任务法的基本特征来看,主要包括学生以及教师两个主体,教师扮演的角色是领导者,学生扮演的角色是主体者,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的作用都不能忽视,需要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1.建立高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1)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帮助中学生培养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探究心理特点,对相关情境进行个性化设计,让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学会自我思考。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与学习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去。例如,在《信息及其特征》一课中,如果由教师来讲,其基础知识会在讲解过程中非常枯燥,因此需要结合多媒体以及动画方式创造出与课件内容相关的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心理,精心设计情境使得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充分调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分析任务。教师需要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来确定驱动教学法。在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应该立即向学生讲解信息技术,而应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在提出完成相关任务时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步理清问题,或者说在面对新问题时能够获取合适的资源渠道,继而自主完成相关任务。

(3)完成任务。任务在完成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自由大胆地完成任务。教师作为领导者需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让学生在遇见难题时不会想着退缩,而是会自主地进行讨论,从而提出解决办法。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后会自己思考解决,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究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2.教师需要精确准备任务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效果

教师要想正确地利用任务驱动法,首先必须得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加以剖析,做到心中有数。高中信息技术教程需要学生掌握好基本软件应用技术,掌握好基础的计算机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高中教师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必修模块内容与初中内容衔接,把4个主题内容,按照认知、技术、社会三者的规律及关系重新编排,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呈现学习内容。(2)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個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模块广度和深度的延伸。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完成上述两个部分的内容满足了教学大纲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钱如平.任务驱动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17):87.

[2]徐海亚.高中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实施[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5.

[3]徐倩.试论任务驱动情境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现原则及途径[J].教师,2015(30):96.

12.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二

1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化学讲解中 的作用

1.1 展现“微观”

化学学习中除了宏观知识外, 还涉及很多微观知识, 如分子结构, 特别是有机化学中分子结构对物质的性质起决定性作用。为此, 在有机化学学习的初级阶段, 应注重分子结构方面知识的学习。但是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子结构式微观的内容, 学习中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如果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欠缺, 便不能更好地消化和理解。多媒体教学方式属于直观教学手段, 学生化学学习中不用过多的想象, 便能看到肉眼无法看到的东西。

化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 传统的教学方式常会让学生将课本翻到某一页, 看第几个图, 之后老师用语言对插图进行讲解, 但是图中一些细节用语言是不能很好的描述出来的, 将插图完整地画在黑板上又很少有老师达到, 这就使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提高。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对教材中的插图放大, 教师可以指着图中具体细节问题进行讲解, 这样不仅能便于学生理解图中内容, 也能使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1.2 将抽象变为具体

化学学科专业术语较多, 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量等, 学生初步学习时对这些概念较为陌生, 学习和理解起来较难。利用多媒体技术, 能将化学中抽象的化学知识具体化。例如, 在讲C2 H4 的结构, 通过Flash的视频效果展示分子结构, 让学生较容易的知道它的双键结构, 在此基础上再理解取代反应就相对容易。又比如, 传统化学教学中, 学生对离子反应方程式中的分子有的被拆分成离子, 有的不能拆分成离子不是很理解, 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 学生可以较容易地掌握离子反应实质。

1.3 课堂容量“巨大化”

信息化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省时省力优势, 利用这种优势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与之媲美的。例如, 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属于知识分块复习阶段, 需要教师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大量的巩固训练。如果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 辅助复习教学, 不仅能使化学教学知识容量得以增加, 为学生提供更多重要信息, 也能减轻减轻工作负担, 拓展学生视野和提高化学复习效率。

2 信息技术 在高中化学教学运用 的效果

2.1 信息技术 对发展学生的思维 具有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中的采用使得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有了广阔的拓展, 这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全方位、多视角的发展, 对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样, 信息技术的采用, 使得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抽象事物通过多彩直观的画面展现的具体形象、静态内容可以动态形象化。这种教学方 法是非常行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化学方程电子的转移 的过程中, 可以制作PPT以及动画课件在课堂上演示, 在加上动听地配音, 从而使氧化还原反应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这就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明白其中内涵, 从而提高了积极性, 也使得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

2.2 善用信息 技术 , 促进学生自主 学习

强矫正、快反馈这样才能很有效地提高学生化学的学习质量。而当前 科技快速发展, 计算机信息时代的快速、交互性能好、大储量等优点, 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检测和训练, 这样就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在化学问题的思维方式、过程以及结果的 准确性并加以矫正。比如, 学完一章内容后教师可以在计算机里添加相关的高中化学试题, 然后组织学生直接在计算机房进行考试和练习。在考试或者习题练习完后, 错题会被自动统计出来, 并有详细的参考答案, 学生可以及时参考改正并找到问题的所在, 起到了老师面答的效果, 而且这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数据库软件, 帮助分析试卷、分析成绩; 通过计算机的分析数据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并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采取弥补措施, 强化学生化学的学习。

3 总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而且在教学领域内不断地深入运用, 教学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破除。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提高课堂授 教效果, 而且能够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将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 将会给化学教学带来巨大的变化, 促进了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要: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给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模式, 本文从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讲解的运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产生的效果进行探讨, 实现了有效性的高中化学教学, 从而达到了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欢.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中, 2012, (3) :5-6.

13.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三

摘要: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建立素材资源库和课件制作相结合,资源共享,共同探讨。信息技术可以使抽象的物理知识更直观,还可以模拟出许多实验室无法完成或看不清楚过程的实验。

关键词:信息技术

物理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现代化的要求,以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IT)已经在中小学教育战线上普及开来。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教学整合运用,是普及信息技术的关键,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将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构建符合新教学理念的新教学模式呢?对于这些问题,我结合自己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谈谈几点看法。

(一)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建立素材资源库和课件制作相结合,资源共享,共同探讨。

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很多以观摩课、优质课和公开课等形式开展,信息技术并没有真正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教师自己在制作课件上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要做数十小时的准备,而且自制课件的水平可能又不高,基本上适应不了日常教学。在市场上虽然已有相当数量的物理教学软件可供购买,但能够真正适用于教学的软件并不多。在此背景下,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建立素材资源库和课件制作相结合,资源共享,共同探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有机整合的有效途径。

1、素材资源库的建立和课件制作相结合的整和思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信息资源和教学软件,以及相关的CD、VCD资源,建立素材资源库。通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素材资源库,并将资源进行分类。教师能自如的从中选取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课件。制作的课件紧密配合自己的教学过程,适应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为课堂教学所用,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也解决了教学软件在设计开发上和使用上相互脱节的弊端。

2、资源共享的整和思路。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并且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因此,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技能。

现在一些资源性网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试卷、教案、课件和素材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这些资源是全国千千万万教师辛勤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这些资源被上传到网站和其他教师共享。拿物理学科来说,形成了网上物理学科资源库,物理学科联盟,教师联盟,真正的实现了资源共享。我们就从物理课件的共享来说,不同的教师通过下载这些课件和素材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具有自己风格的课件来,适应自己的教学需要。通过长时间教学的积累,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这样既解决了教师自己独立制作课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困难,也解决了自制课件的水平可能不高的问题,从而很大程度地解决了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普及的软件困难。

3、共同探讨的整和思路。如今很多教师都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论坛、博客和空间等等。把自己制作的课件、编写的试卷、撰写的教案和论文等放在其中,其他教师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有网络终端的地点,通过互联网来访问这些网站、论坛、博客和空间,进行物理的探讨和交流。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发起问题讨论,交流教学心得,物理教学改革讨论,寻求帮助等等。互联网的出现使教学的共同探讨的参与人数达到了最大化。作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会利用好这一点,积极的参与到这个大讨论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中作用越来越突显重要,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运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容量,一、运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可以节省大量板书时间,把更多时间用来引导学 生分析理解重点知识、关键词等内容,同时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我们的教学过程,推动新课程改革。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的奥秘,他们的兴趣广泛而强烈。大部分普通 学校的物理教学设施、仪器相对匮乏,还不可能完全对学生开放。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网络 技术进行采集信息、加工信息、消化信息,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物理情景学生难以见到。如果单凭现有的教材和老师的口授,学生仍然觉得枯燥抽象,学习兴趣不高。但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生动直观的物理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同时课堂效率也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利用视频展示身边的物理情境、利用视频展示身边的物理情境。

2、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复杂物理过程。

3、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教学。

4、运用信息技术快速处理实验数据,运用信息技术快速处理实验数据,物理实验中,经常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在处理数据时,需要进行繁琐的数学运算,花了大量的时间,不便于在课堂上进行。而 EXCEL 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图表功能,能进行复杂公式运算,能把数据快速准确地用图表的方式形象直观地描述出来,为分析物理实验提供便捷的途径。如新教材中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中用图像法求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中探究外力一定时加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都能用 EXCEL 软件快速处理实验数据,节省大量的时间。

二、信息技术可以使抽象的物理知识更直观,还可以模拟出许多实验室无法完成或看不清楚过程的实验。

1.可以直观展现抽象的物理知识。物理课程中涉及较多抽象的概念,如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电流的形成、平抛运动等。常规的教学中运用挂图、幻灯片、模型等静态教具,缺乏准确的感性效果。而信息技术不仅可用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色彩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还可以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从而把文字材料获得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把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例如讲分子动理论知识中的扩散现象,通过学生观察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的扩散,再观察信息技术模拟的分子运动,彼此进入对方来直观展现抽象的知识,充分的让学生能理解和认识扩散现象;同样的讲本节知识中“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间隙”等都可以用同样手段模拟,把微观的变为宏观,让学生更具体的认识。再如:在平抛运动教学中,由于实验中的小球在空中运动太快,学生对此看得不太清楚,教师通过先做实验,学生观察,再看电脑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小球运动的轨迹图像,借此演示平抛小球在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学生在知识理解上就显得轻松容易了。

2.可以呈现多种媒体的教学信息。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中的超链接功能,灵活便利地呈现各种形式的教学信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例如: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可以将板书内容、物理例题及相应解题过程、必要的物理板图等制作成电子教案,把讲课用的视频资料、例题、条件分析、解题步骤、板图等,存储成不同的画面或单元,再用超链接的方法链接到需要的部分。当教师讲到相关部分时,用鼠标点出,就可以方便地调出需要的内容了。信息技术的引入,特别是习题教学和实验专题的复习课教学,将更体现出“省时、高效”和课堂的“大容量”。

3.可以展示学生难以见到的生活中的物理情景。物理课中的很多内容很难通过语言讲解而表达清楚,也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制,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情景、科学技术运用于实际的场景学生很难见到,更不可能都身临其境,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为学生展示这些物理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如宇宙的演化、闪电、光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等多媒体资料显示,让学生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4.可以为学生提供仿真实验室和营造理想化状态下的实验环境。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但针对有的物理实验会在空间、时间和器材等方面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利用信息技术的仿真物理实验室就能解决上述所有问题,用仿真物理实验来探究物理实验,与我们在物理实验室使用真实器材做实验完全一样,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实验,进行数据读取、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果等。例如《仿真物理实验室——电学》是一个全开放性的电学实验仿真平台,与常规的物理教学软件大不相同。学生和教师都可以针对自己的要求亲自动手创建出自己所能想象的所有电子实验,比如自由的连接串联、并联电路、测路端电压、惠斯通电桥精确测量电阻等,让学生有了更自主的动手和体验空间。

还有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名词术语“光滑”(无摩擦)、“空气阻力不计”、“理想气体”、“质点”、“匀速直线运动”等,这些在实际生活中都无法找到完全相符的案例,通过信息技术把这种状态模拟出来,可以让学生观察并探究这种理想化的现象。

5.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将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料、学生需要的相关学习资料或优秀网站链接放在个人主页上,引导学生融进网络,借助信息技术传递信息快、灵活等特点,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超时空开放,加上网络资源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内容更新快,让学生上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上一篇:封神传奇经典台词摘抄下一篇:培训工作总结仓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