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案

2024-08-26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案(8篇)

1.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案 篇一

(一)教学的成功之处

1、在情境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苯酚软膏说明书中提炼出苯酚可能的化学性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降低了基本原理知识学习的枯燥性;写苯酚与溴的反应方程式时,在给出产物2,4,6-三溴苯酚的情况下,让学生判断这个反应是取代反应还是加成反应,并且判断其它产物等。

2、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物理性质探究过程中,首先苯酚在室温下水中溶解度小,那么加热时会怎样呢?室温下在有机溶剂中又会怎样呢?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还是混浊的么?这些承上启下的过渡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化学性质教学中,既然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使苯酚显弱酸性而不同于乙醇的性质,那么羟基会不会对苯基有影响使苯酚的性质不同于苯呢?这样引出苯酚的取代反应。

3、学生体会到科研的一般方法和养成严谨的科研态度

通过对生活中苯酚软膏说明书的分析,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苯酚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可能被空气中的物质氧化,具有酸性),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来印证学生的猜测,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实验验证化学假想的良好科研习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也力求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二)不足之处:

1、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实际情况,没有让学生完全放开探究,而是我设定了一些模块和框架,同时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多种多样,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无法一一满足学生,使学生的探究受到限制。本来最佳的方式就是提供药品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苯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本人认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其中的一个切入口,是一种尝试,要真正落实还必须结合传统教学中好的方面,相辅相成地进行教学。

3、由于上课时间室内温度较高,关于苯酚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实验没有作成功,只好作为学生课后实验进行尝试,本人个人认为事情都有两面性,本次小魔术的失败对于同学认识到化学实验需要严谨的态度、认真细致的操作提供一个很好的“反面”范例,对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化学科研态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案 篇二

教科书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 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着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逐步推进, 教科书出现了“一标多本”的现象.虽然不同版本教科书都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 (2003年) (以下简称《标准》) [1]为依据编写的, 但由于编者不同, 因此教材内容的组织、编写的风格等都有所不同.面临多个版本的教科书, 需要学校、教师了解不同版本教科书的编写特点, 再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更合适的教科书.不等关系和相等关系都是客观事物的基本数量关系, 是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标准》重新设置了不等式内容, 将其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放入必修5模块, 一部分放入选修4-5专题———《不等式选讲》, 整个不等式内容的设计采用螺旋上升.在实际教学中, 多数学校都选择学习选修4中“不等式选讲”这一专题.笔者以人教A版和北师大版两个版本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系列4中的4-5“不等式选讲”[2,3]专题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比较法、内容分析法就教科书的体例结构、知识内容、例习题这3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以期准确把握两个版本教科书的异同及特色, 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好的建议.

2 两个版本教科书不等式选讲专题的比较

2.1 教科书体例结构的比较

两套教科书的编写虽然都以《标准》为依据, 但不同版本教科书在体例结构上却存在着较大差异.下面以框图形式表示两个版本教科书的内容结构.

由图可知, 两个版本教科书的共性是:都有引言、目录、各章节内容和后记 (说明) ;在章节内容中都设置有不同类型和数量的栏目、批注等, 起到引导、巩固和说明解释的作用.引言方面, 人教A版的引言主要介绍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针对性较强, 对不等式的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北师大版的前言与人教A版不太一样, 更情感化、更具亲和力, 主要介绍学习数学的意义、思想方法、整套高中数学教科书的框架及教科书中的主要栏目.每本教科书中的前言完全一样,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是很有帮助的.批注方面, 人教A版批注主要包括知识点提示、公式、例题解法、符号解释、概念、对证明中某一步骤的解释、问题引导、归纳递推方法注意事项8项内容, 而北师大版仅有向量共线概念的解释这项内容.两个版本教科书中的批注都主要是出现在新知识点和例习题相应内容的页面右侧.相对而言, 人教A版更注重批注的引用, 运用批注解释并引导教科书中的知识, 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小结方面, 两个版本教科书小结中都有学习总结报告, 并且要求的内容基本一致, 即知识总结、探究拓展、学习体会.

教科书中栏目的设计能够给教科书增添色彩, 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教科书的编写特点.人教A版主要设置了思考、探究、观察、阅读与思考4个栏目, 其中, “思考”栏目的主要内容包括实数大小比较、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基本不等式、柯西不等式、顺序和与反序和、数学归纳法及其思想作用8项;“探究”的主要内容有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基本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及其解法、柯西不等式及其向量形式、二维形式的三角不等式、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顺序和、反序和、顺序和与反序和相等的条件、数学归纳法、均值不等式11项;“观察”主要是二维形式的三角不等式;“阅读与思考”主要是法国科学家柯西及柯西不等式的介绍.北师大版教材设置了思考交流、问题与思考2个栏目, 其中, “思考交流”主要内容包括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绝对值不等式、绝对值的意义及解法、平均值不等式及其几何解释、数学归纳法证明步骤的作用5项;“问题与思考”主要内容包括绝对值不等式、三个正数的均值不等式定理的证明2项.

图表语言是重要的数学语言之一.本研究所指的插图为教科书中出现的示意图、实物图、表格等, 即教科书中标有“图…”的部分和“表…”的部分, 而考虑到教科书习题中的图表都是用“第n题”标出, 一题有多个图并标出“图n”的按具体个数算, 没标出的则按一个算, 因此这里所指的习题插图即按这样的标准计算.由于图表所处的位置不同, 本研究将插图分为正文图表、例题图表、习题图表 (包括练习题、习题、复习题中的图表) .据统计, 人教A版中正文图表16个, 例题图表6个, 习题图表3个, 总占教科书总页数的45%;北师大版教材的正文图表4个, 例习题图表各7个, 总占教科书总页数的40%.

2.2 教科书知识内容的比较

《标准》提倡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 各个版本教科书中对规定的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不同版本教科书编者不同, 在知识内容的划分、选取、呈现顺序等方面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研究主要针对两个版本教科书中章节划分、知识点的选取及知识点的呈现顺序进行比较.

章节划分方面, 两个版本教科书对“不等式选讲”专题相关内容的章节安排不同, 在专题知识划分上存在着较大差别, 部分知识内容在不同版本教科书中出现的位置有差异.整个“不等式选讲”专题内容在人教A版中分四讲, 而在北师大版中分两章, 其中第一章中包含了人教A版中的前两讲内容, 第二章包含人教A版第三、四讲的内容.知识内容选取方面, 两个版本教科书大同小异.在传统知识上, 两个版本都包含了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和数学归纳法.在介绍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上, 除了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放缩法, 北师大版还介绍了几何法, 这突出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在现代知识上, 两个版本都包含了柯西不等式、排序不等式和贝努利不等式.此外, 人教A版在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的基础之上, 引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三角形的边长关系, 从几何意义上发现二维形式的三角不等式, 接着借助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证明了三角不等式, 符合《标准》中的要求.而北师大版中没有将三角不等式作为一个知识点在正文中介绍, 也没有在习题当中出现.知识点呈现顺序方面, 两个版本教材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人教A版先介绍平均值不等式, 接着是绝对值不等式, 而北师大版正好相反.

2.3 教科书例习题的比较

例习题是数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习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复习.复习题位于章节的最后, 起到对整章内容的复习巩固作用.在统计“不等式选讲”专题例题、习题时, 本研究采用以下原则:例题统计以教科书中标有“例”或“例…”的题目为准.两个版本教科书对练习题、习题及复习题的标号是一致的, 大题都是用1、2、3、…编号, 小题都是用 (1) 、 (2) 、 (3) 、…编号, 数量按小题的个数计算, 如果一题有多问, 则按一题计算.据统计, 人教A版教材中例题总计36道, 占27%, 习题总计95道, 占73%, 密度2.34;类型主要包括:判断题5道, 占4%, 证明题94道, 占72%, 解答题32道, 占24%.北师大版教材中例题总计43道, 占20%, 练习题46道, 占22%, 习题94道, 占44%, 复习题29道, 占14%, 密度4.71;类型主要包括:证明题162道, 占76%, 解答题50道, 占24%.由此看来, 两个版本教科书中都是习题所占的比例最大, 北师大版中例习题数量以及密度都远大于人教A版.两个版本例习题设置各有侧重, 人教A版没有设置复习题;北师大版的例题所占比例较低, 在每一小节之后都设置有练习题, 每章后设置复习题;从复习题的设置上看, 北师大版更注重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

3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3.1 研究的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两个版本教科书“不等式选讲”专题的体例结构、知识内容和例习题的比较, 发现两个版本教科书都严格按照《标准》中的内容与要求进行编写, 在章节结构、知识内容选取上比较接近, 但同中有异, 各具特色.

(1) 从教材体例结构看, 内容结构和小结方面, 两个版本差别不大;引言方面, 人教A版针对具体知识内容, 北师大版正好相反, 内容比较笼统, 极具情感色彩;批注方面, 人教A版数量多、内容广, 而北师大版数量少且内容单一;插图方面, 人教A版数量多, 主要位于正文部分, 北师大版则主要分布在例习题方面;栏目方面, 人教A版类型较丰富, 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北师大版类型较少, 内容只有人教A版的三分之一.

(2) 从教材知识内容看, 两个版本基本都符合《标准》的要求, 却各有侧重.章节划分方面, 人教A版的划分更加详细, 分为四讲, 而北师大版只有两讲;知识内容方面, 人教A版注重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类比推理、化归等思想, 注重知识的铺垫及导入, 更利于学生理解, 而北师大版多以例题直接证明, 这种呈现方式比较突兀, 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知识点的选取上, 人教A版完全切合《标准》的要求, 北师大版教材中未涉及《标准》中要求会证明的“平面三角不等式”.此外, 人教A版将重要知识点用黑色或绿色字体明确标出, 而北师大版多数只是作为例题来证明, 并未明确标注.知识点呈现顺序方面, 人教A版和北师大版基本相同.

(3) 从例习题的编排看, 在例习题数量上, 北师大版分别设置了练习题、习题、复习题三种类型, 数量多于人教A版, 且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 分别设计了A、B两类难度的习题, 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而人教A版只有习题这一种类型, 并未设置复习题.由此看来, 北师大版教材更加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和教学目标的反馈, 并且这种习题设置形式为教师在课堂上随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从例习题的类型上看, 两个版本的教材主要都是证明题和解答题, 并且证明题的数量至少是解答题数量的3倍.两个版本的教材中, 证明题都主要集中在不等式的证明及数学归纳法上.

3.2 对教学的建议

通过对两个版本“不等式选讲”专题的比较分析, 笔者发现, 人教A版教材的特色主要有:重视展现不等式的几何背景, 力求让学生对重要不等式有直观理解,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重视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北师大版教材的特色主要是:重视学生本位的思想, 重视知识的复习巩固, 注意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在此, 结合教科书的特色, 对教学有如下建议.

3.2.1 注意“定位”变化, 把握教学要求

在“不等式选讲”这个专题的教学中, 要特别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 不要随意提高教学要求, 而应该按照《标准》的要求来控制教学的深广度.如在不等式和数学归纳法的许多问题中, 常常需要一些技巧性比较强的恒等变形.本专题的教学中则要控制这方面的教学要求, 不要使教学陷于过于形式化和复杂的恒等变形的技巧之中, 以免冲淡对于基本思想方法的理解, 也不要引入过于形式化和抽象化的数学语言.

3.2.2 抓住教学重点, 加强“过程性”, 落实思想方法

基本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和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是本专题的重中之重, 因为这些知识的理解具有示范作用.而这些知识教学的核心在于利用数及运算的性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 在获得这些不等式的性质和方法的同时, 领悟相应的数学本质, 使数学思想方法落在实处.如柯西不等式, 最基本的是二维的情况, 核心的思想也是在二维的不等式中得到直接体现.为了使这一不等式的核心地位作用得到更好体现, 教学中应以教材提供的例题、练习题为基本载体, 使学生在探究其数学背景、建立与相关知识 (特别是平面几何、向量) 联系的过程中理解其数学思想.

3.2.3 作业布置应符合《标准》要求、突出教学重难点、兼顾学生层次性

作业布置是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 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乃至进一步升华所必须的手段和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作业布置方面, 首先应符合《标准》的要求, 尤其是对某些不等式的证明问题要避免布置一些偏难、需要复杂变形技巧的题目;其次, 作业布置应适量、精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最后, 作业布置应注意学生层次性.对于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 可以在作业布置中适当增加难度和拓广练习, 如增加重要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习题, 此外, 除了课本上的习题, 还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不等式知识证明以前学过的公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严士健, 王尚志主编.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4-5不等式选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刘绍学主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4-5不等式选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A版) , 2007.

[4]俞求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课标实验教科书《不等式选讲》简介[J].中学数学杂志 (高中) , 2007, (2) .

[5]宋波, 何金明.人教A版与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材立体几何部分的比较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6) .

[6]韩瑞.高中数学新课程中“不等式选讲”专题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7.

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案 篇三

关键词:化学与生活;教学思路;弱势生

一、我对《化学与生活》教材的理解

我校高二文科的学生学习高中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教材,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究、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进一步体会化学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在此过程,进一步学习和巩固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掌握化学的研究方法。《化学与生活》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结合化学知识来解释和判断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体会化学知识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从而认识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思路

1、阅读教材,利用表格归纳知识,便于记忆。选取该教材中的与生活和生产紧密结合的内容作为素材,来考查必修教材的知识,是新课程注重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的重要体现。由于教材中很多内容以大量的文字叙述或图片来呈现化学物质的用途。因此学习方式应以学生阅读为主,以学案的形式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归纳总结,抓住重点,通过列表、对比,易于记忆,不易产生混淆。

2、巩固旧知,紧扣必修教材的知识,落实基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考查必修教材为主,而《化学与生活》教材的考查作为选考题也纳入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因此,在该教材的教学中如何结合必修教材的知识要求进行教学,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重点,从而为接下来进行必修教材的复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例、第三章第2节金属的腐蚀与防护1、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原电池(1)形成条件:①负极:还原型物质(金属)正极:氧化型物质()②溶液③连接(闭合电路)(2)原电池是可以实现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反应是使化学能转换电能的关键。负极会电子,发生反应。正极会电子,发生反应。

(3)在铜锌原电池中,以硫酸铜为电解质溶液(如图)。

锌为极,电极上发生的是反应(“氧化”或“还原”),电极反应式为,观察到的现象为;铜为极,电极上发生的是反应(“氧化”或“还原”),电极反应式为,铜片观察

3、重视实验,重点掌握实验的原理和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培养能力。教材中有4个验证性实验和6个科学探究实验,要求学生通過实验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提高化学学科素质的过程。如设计实验的能力、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书写探究实验报告的能力等。

4、研读课标,明确考核要求,关注弱势生。认真研读《课标》和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考核要求,对弱势生要进行辅导,力求能根据考核内容逐项过关,加大训练力度。我校高二文科学生大多物理化学基础知识较差才选择了文科,学习成绩不良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有主观的。客观因素除学生自身的生理和智力有缺陷外,还有在心理上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没及时解决等方面。但是,要使弱势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上来。许多弱势生的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得到各自所需的及时的关心和帮助。因此,教师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学活动中,对弱势生都要格外关心爱护,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学习困难。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从弱势生的心理上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着手,从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上来落实对学困生进行循循善诱的启发和引导,进而促进其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最终达到促进学习困难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4.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教案 篇四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要达成这一目标,讲授过程中就应该以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为主线,首先联系初中知识引导学生说出蛋白质有哪些重要功能,再结合教材中蛋白质主要功能示例,进行这一部分的学习。在了解了蛋白质多种多样的功能后,重点学习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学习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运用刚获取的知识对人工合成蛋白质进行探讨,在探讨过程中理解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最后再次呼应“结构与功能的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发现实例中更深刻的知识,进而回归主题──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根据以上对教材编排的理解,将本节知识目标定为: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种类。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4. 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

本节能力目标为:

1. 尝试建立氨基酸结构通式的球棍模型(模仿水平)。

2. 使用球棍模型演示脱水缩合过程,肽链形成具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独立操作水平)。

3. 能够利用多媒体搜集相关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本节情感目标为:

1.体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大致合成过程(感受水平)。

2.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3.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初步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特别是对连接各原子间的化学键感到尤为困惑),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模型模拟或图解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锻炼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引导回顾初中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交流归纳蛋白质的功能

播放一则洗发水广告

激发思考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

引入氨基酸及其种类的学习

学生活动:观察四种氨基酸的结构式

讨论、总结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尝试用球棍模型模拟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拓展思考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其他性质

引出氨基酸种类的学习

利用强烈的数据对比,过渡到氨基酸怎样形成蛋白质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并观察氨基酸脱水缩合示意图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尝试描述

启发引导完成旁栏思考, 并讨论肽链的空间结构

观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

分析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介绍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师生共同探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过程

导出蛋白质的多样性原因

总结、评价回归主题

三、教学实施过程

学习阶段

教师组织与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问题导学

主动获取知识

加工信息,主动探究,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

阐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促进理解

系统总结

教师投影一则洗发水的产品介绍。启发思考:在洗发水中都含有哪些成分?为什么氨基酸能有效修复发质?发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评价回答,总结蛋白质和氨基酸都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生命物质。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氨基酸有哪些特点呢?

展示四种氨基酸的结构式(甘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

引导启发:

教师组织与引导

1.组成氨基酸的基本元素是什么?

2.四种氨基酸在结构上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差别之处?

教师给与必要的补充,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3.尝试写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教师巡查学生书写情况,启发学生依据书写情况与教材作对比来发现问题,强调结构通式的不同写法。

引导学生通过球棍模型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特别要形成其空间结构的认识:(通过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的理解,为下一步的理解肽链的空间结构做铺垫 )

桔红色球:氢原子

黑色球:碳原子

绿色球:氧原子

蓝色球:氮原子

小铁棍:化学键

弹簧棍:碳氧双键

(要求)装配出一个甘氨酸或丙氨酸

深入探讨:

1. 我们插装的甘氨酸的侧链基团是什么?

2. r基的不同如何决定氨基酸种类的不同?尝试用模型变换(课下完成)

3. r基上能不能含有-nh2 或-cooh?

课件展示特殊氨基酸

赖氨酸(含-nh2)

天冬氨酸(含-cooh)

启发引导:

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而据估计,生物界的蛋白质种类多达1010~1012种。

氨基酸是怎样形成蛋白质的呢?

根据由部分到整体的认知规律,

先引导:两个相同或不同的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过程

讨论:

1.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2. 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生成一个二肽,失去几分子水?

3. 三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失去几分子水?

4. 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呢?

演示:

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两条链的过程

1. 拿一条两头系有不同颜色紧扣的绳子表示一条多肽链

2. 拿剪刀从中间剪开表示肽键的断裂

思考:肽键断裂后需要作出哪些修饰,使其形成两条完整的多肽链?

评价学生回答加以总结教师组织与引导

引导学生观察: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

完成“思考与讨论”

利用课前搜集的有关人工合成蛋白质材料,联系本书的科学家访谈:

1. 如果你是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科研领导小组的成员,你认为首先应做哪些方面的工作以免少走弯路?

2. 设计一个怎样的方案,以期更科学、更合理?(方案要合理)

3.如果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你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分析?

评价学生回答,总结出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四大原因。

引导学生再次思考蛋白质功能实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的适应这一生物学观点。

讨论:

1.对于蛋白质的功能,你还能作出补充吗?

2.人类研究蛋白质的功能有什么意义?

教师组织与引导。

展示知识概念图。

本节课要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原因。

思考回答: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称为结构蛋白,如羽毛、肌肉、头发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

思考回答:c、h、o、n等。

观察对比, 尝试用语言描述。

倾听,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总结氨基酸在空间结构上的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1.甘氨酸的侧链基团是氢基

2.学生初步思考

3.r基上可以含有-nh2 或-cooh,进一步理解 “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nh2 和-cooh”

获取信息,主动思考,体会巨大的数字差别蕴含有哪些信息。

观察“氨基酸脱水缩合示意图”,阅读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的文字、图解,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尝试利用手中的模型模拟此过程。

根据模型作出描述。

思考作答。

总结得出公式:

形成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分子数-肽链条数。

主动参与交流表达,更深入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整合资料信息,能说出几个关键步骤。

2.方案要合乎生物学原理,合成后的牛胰岛素要验证其是否有活性。

3. 合成多肽链时少一个氨基酸分子。

合成多肽链时,氨基酸的连接顺序出现错误。

合成多肽链时,未严格按照规定的17种氨基酸进行合成。

未严格按照其肽链折叠方式进行合成(意思对即可)。

能够深层挖掘,作出相应描述。

回答问题,了解“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研究进展及成就。

学生能回答出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氨基酸分子的结合方式,蛋白质的结构层次,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及其与蛋白质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同时为知识点的切入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为讲述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做铺垫。

考虑到这里出现的“基本单位”一词,学生接受可能有些许困难,所以采取了直接讲授的方法。

这一环节的教学属于本节的重难点,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其主动感知知识的形成。

由于学生的化学知识有限,通过动手环节会更直观,突破学习难点,进而加深对各学科间相互关系的认识。

激发学生思维,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学生吃透知识的能力。

通过强烈的数字对比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在实际动手操作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利用归纳演绎的方法由易到难,逐步推测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利用演示方法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体验角色变换的快乐,同时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

强调科学发展的过程,渗透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教育。

回归主题,阐明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激发学生对科技前沿研究工作的兴趣。

通过总结使学生获得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基本认识。

5.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热辐射及热辐射的特性,了解黑体与黑体辐射

(2)了解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了解黑体热辐射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3)了解能量子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比较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教学重点: 能量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 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教学过程: 材料鉴赏:

19世纪末,牛顿定律在各个领域里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机械运动方面不用说,在分子物理方面,成功地解释了温度、压强、气体的内能。在电磁学方面,建立了一个能推断一切电磁现象的Maxwell方程。

另外还找到了力、电、光、声----等都遵循的规律---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当时许多物理学家都沉醉于这些成绩和胜利之中。他们认为物理学已经发展到头了。

1900年,在英国皇家学会的新年庆祝会上,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作了展望新世纪的发言: “科学的大厦已经基本完成,后辈的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

--开尔文--也就是说:物理学已经没有什么新东西了,后一辈只要把做过的实验再做一做,在实验数据的小数点后面在加几位罢了!

但开尔文毕竟是一位重视现实和有眼力的科学家,就在上面提到的文章中他还讲到:“但是,在物理学晴朗天空的远处,还有两朵令人不安的乌云,----” 这两朵乌云是指什么呢?

一朵与黑体辐射有关,另一朵与迈克尔逊实验有关。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两朵乌云发展成为一埸革命的风暴,乌云落地化为一埸春雨,浇灌着两朵鲜花。

普朗克量子力学的诞生、相对论问世

然而, 事隔不到一年(1900年底),就从第一朵乌云中降生了量子论,紧接着(1905年)从第二朵乌云中降生了相对论。经典物理学的大厦被彻底动摇,物理

/ 7

学发展到了一个更为辽阔的领域。正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热辐射现象

1、热辐射:固体或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在辐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这种由于物体中的分子、原子受到激发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称为热辐射。所辐射电磁波的特征与温度有关。

固体在温度升高时颜色的变化

例如,铁块随着温度升高: 现象:

直觉: 低温物体发出的是红外光 炽热物体发出的是可见光 高温物体发出的是紫外光 注意:

热辐射与温度有关

激光 日光灯发光不是热辐射

2、特点:

①辐射强度及波长的分布随温度变化;

② 随着温度升高,电磁波的短波成分增加。

3、热平衡状态:物体的温度恒定时,物体所吸收的能量等于在同一时间内辐射的能量,这时得到的辐射称为平衡热辐射。

二、黑体与黑体辐射 思考与讨论: 一座建设中的楼房还没安装窗子,尽管室内已经粉刷,如果从远处看窗内,你会发现什么? 为什么? 几点说明:

①黑体是个理想化的模型。

/ 7

例:开孔的空腔,远处的窗口等可近似看作黑体。②对于黑体,在相同温度下的辐射规律是相同的。

③一般物体的辐射与温度、材料、表面状况有关,但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

三、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研究黑体辐射的规律是了解一般物体热辐射性质的基础

1、测量黑体辐射的实验原理图: 加热空腔使其温度升高,空腔就成了不同温度下的黑体,从小孔向外的辐射就是黑体辐射。

三、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2、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从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发射的各种波长的总辐射能,称为辐射强度。

特点:随温度的升高①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在增加; ②绝对黑体的温度升高时,辐射强度的最大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三、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3、经典物理学所遇到的困难

解释实验曲线—— 一朵令人不安的乌云 1)维恩的半经验公式: 短波符合;长波不符合 2)瑞利----金斯公式:

长波符合;短波荒唐----紫外灾难

/ 7

四、能量子:超越牛顿的发现

1、普朗克能量子假说

2、辐射物体中包含大量振动着的带电微 粒,它们的能量是某一最小能量的整数

倍 E=ne n=1,2,…(e叫能量子,简称量子,n为量子数,它只取正整数——能量量子化)

3、谐振子只能一份一份按不连续方式辐射或吸收能量

4、对于频率为n 的谐振子,最小能量为:  =h n

普朗克常量h=6.626´10-34J·s 意义:(阅读书本p29)

Planck抛弃了经典物理中的能量可连续变化、物体辐射或吸收的能量可以为任意值的旧观点,提出了能量子、物体辐射或吸收能量只能一份一份地按不连续的方式进行的新观点。这不仅成功地解决了热辐射中的难题,而且开创物理学研究新局面,标志着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已经从从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为量子力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黑体辐射公式:

1900年10月19日,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会议上提出一个黑体辐射公式:

五、普朗克能量子理论成功解释黑体辐射

黑体辐射的研究卓有成效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紫外灾难的疑点找到了,为人类解决了一大难题。使热爱科学的人们又一次倍感欣慰,但真理与谬误之争就此平息了吗?

/ 7

物理难题: 1888年,霍瓦(Hallwachs)发现一个带负电的金属板被紫外光照射会放电。近10年以后,1897年,J.Thomson发现了电子,此时,人们认识到那就是从金属表面射出的电子,后来,这些电子被称作光电子(photoelectron),相应的效应叫做光电效应。人们本着对光的完美理论(光的波动性、电磁理论)进行解释会出现什么结果?

普朗克后来又为这种与经典物理格格不入的观念深感不安,只是在经过十多年 的努力证明任何复归于经典物理的企图都以失败而告终之后,他才坚定地相信 h 的引入确实反映了新理论的本质。1918年他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死后他的墓碑上只刻着他的姓名和 h=6.626×10-34Js普朗克理论:能量在发射和吸收的时候,不是连续不断,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能量是h 的整数倍。每份能量为: E=hν

问题: 既然灯向外辐射的光能是分立的,一份份的。为何我们看不到灯的亮度发生变化? 结论:

1、在宏观尺度内研究物体的运动时我们可以认为:物体的运动是连续的,能量变化是连续的,不必考虑量子化

2、在研究微观粒子时必需考虑能量量子化 【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D)A、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

B、一般物体辐射电磁波的情况只与温度有关

C、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温度有关 D、黑体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

【例2】炼钢工人通过观察炼钢炉内的颜色,就可以估计出炉内的温度,这是根据什么道理? [答案]根据热辐射的规律可知,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热辐射中较短波长的成分越来越强,可见光所占份额增大,温度越高红光成分减少,频率比红光大的其他颜色的光,为橙、黄、绿、蓝、紫等光的成分就增多。因此可根据炉内光的颜色大致估计炉内的温度 【例3】对应于3.4×l0-l9J的能量子,其电磁辐射的频率和波长各是多少?它是什么颜色?

解:根据公式ε=hν和ν=c/λ得

ν=ε/h=5.13×1014Hz λ=c/ν=5.85×10-7Hz 5.13×10-14Hz的频率属于黄光的频率范围,它是黄光,其波长为5.85×l0-7m。

/ 7

能量量子化:物理学的新纪元

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柏林宣读了他关于黑体辐射的论文,宣告了量子的诞生。那一年他42岁。普朗克把能量子引入物理学,正确地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成为现代物理学思想的基石之一, 为我们打开了量子之门,就在1900年,一个名叫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青年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ETH)毕业,正在为将来的生活发愁。5年后他受量子化启发提出了光量子,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

就在那一年,在丹麦,15岁的玻尔(NielsBohr)正在哥本哈根的中学里读书。玻尔有着好动的性格。学习方面,他在数学和科学方面显示出了非凡的天才,但是他的笨拙的口齿和惨不忍睹的作文却是全校有名。13年后他提出了原子轨道量子化。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当时8岁,还正在家里接受良好的幼年教育。后来他提出了物质波。

再过12个月,维尔兹堡(Wurzberg)的一位著名希腊文学教授就要喜滋滋地看着 他的宝贝儿子小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呱呱坠地。以上人物都将在我们的课文中出现,请同学们记住他们的名字。课堂练习:

1、灯向外辐射的能量是最小能量的整数倍。那么红光的最小能量比紫光的最小能量大还是小?

2、光源发出的光能是一份一份的,那么每份光能是怎样传到你的眼睛里呢?是均匀分布在两只眼睛里?还是每份只传给一只眼睛上的某一处呢? 联想

根据物理课本知识,物体的所带电量是基本电荷的整数倍,但现代科学发现:有的基本粒子所带电量是基本电荷的分数倍。

普朗克提出了能量是最小能量hν的整数倍,那么该最小能量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分,又是按怎样的规律分呢? 小资料库

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上报告了自己的研究结果,他的公式受到欢迎,但他的能量子假说,却受到冷遇,当时没有人相信他的假说。能量子假说的提出,给经典物理学打开了一个缺口,为量子物理学安放了一块奠基石,宣告量子物理学的诞生。

能量的变化竟然是不连续的,这与物理学界几百年来信奉的“自然界无跳跃” 的原则直接矛盾,因此量子论出现之后,许多物理学家不予接受。量子论的出现,物理学界最初的反应是极其冷淡的。人们只承认普朗克那个同实验一致的经验性的辐射公式,而不承认他的理论性的量子假说。

遗憾的是,普朗克虽然发现了能量子,但他不能理解这一发现的意义,对自己的发现长期惴惴不安。在发现能量子之后的长达14年时间,他总想退回到经典物理学的立场。他曾在散步时对儿子说:“我现在做的事情,要么毫无意义,要么

/ 7

可能成为牛顿以后物理学上最大的发现。”

普朗克在做出量子假说时已年过四十。他受过严格的经典物理学训练,对经典物理学十分熟悉和热爱。他不愿意同经典物理学决裂,只是迫于事实的压力,才不得不做出能量子的假说。他的能量子假说是不彻底的,他的理论还是以承认电磁波本身的连续性为基础的。他把自己的量子假说仅仅局限于振子对电磁波的吸收和发射的特殊性上。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1906年,他又将量子理论运用到固体比热问题,获得成功;1912年,玻尔将量子理论引入到原子结构理论中,克服了经典理论解释原子稳定性的困难,建立了他的原子结构模型,取得了原子物理学划时代的进展;1922年,康普顿通过实验最终使物理学家们确认光量子图景的实在性,从而使量子理论得到科学界的普遍承认。

面对量子论的发展与成功,以及科学界的批评,普朗克最终放弃了倒退的立场。1920年,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他作了题为《量子理论的创立和当前的发展状况》的演讲,演讲中他说:“……我觉得整个的发展过程似乎是为歌德在很久以前所说的一句名言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明,这句名言是:‘人要奋斗就要有错误。’ ”

6.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教案 篇六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掌握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相关问题的了解和探究,掌握历史的看待问题的方法,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材料,认识到历史材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经历,深入分析和理解,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明确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难点】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展示实业群英榜:棉纱大王-荣宗敬,面粉大王-荣德生,火柴大王-刘鸿生等,请学生说一说关于他们的故事,并总结:有人说我国近代的这些民族实业家特别令人敬佩,他们是在寒风冷雨交加中守着那份坚持和执着,努力创业,那么这些民族实业家到底经受了哪些寒风冷雨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

教师提问:说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离不开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请同学们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前两课所学,猜想近代中国民资的发展有哪些寒风冷雨?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后来随着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的形成,又受到官僚资本的排挤和打击。

接着教师展示三则史料,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外国资本主义通过哪些手段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利用特权,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民族资本主义在市场和原料供应方面受到巨大压力。(3)发动侵华战争,直接摧毁民族工业。

(二)本国势力的压迫

过渡:除了外国势力的剥削之外,本国势力不断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请同学们阅读史料,找出他们用哪些手段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回答,最后教师总结:(1)清政府不承认民族工业,认为是异端,驱逐和收取苛捐杂税。(2)国民政府大举内债、滥发纸币,严重影响民族工业发展。(3)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收买、敲诈、没收等方式吞噬民族企业。

学生初步理解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后,教师设置情境:假设你是当时的民族资本家,面对外国势力的剥削和本国势力的压迫,你怎么办?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做补充,最后教师总结: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哪怕前路艰辛,仍然不懈斗争,他们是中国近代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搜集在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时期创办工厂的故事,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四、板书设计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原因、主要形式、作用。

2.能力要求:

(1) 分析和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通过对垄断组织的形成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节重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层次分析,它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即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垄断组织的形成,就其内容来说,它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它使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它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其能力要求来说,它需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才能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认识。

2.难点分析:本节难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的分析,学生往往只停留在教材的字面分析,难于深入理解其深层含义。

课堂教学设计

师: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和条件

师:工业革命的进行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请同学们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从社会政治前提、市场的需要、技术的准备等方面思考。

生:(思考、回答)

师:(归纳)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政治前提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尤其是更为广大的世界市场呼唤第二次工业革命来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了物质的技术的准备。

2.主要成就

师: 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四个方面的具体成果请同学们看表。(放投影片)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类别 年代 内容 国别

电力 1866 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德国

70年代 电力成为新能源

十年代 电灯、电车、放映机相继问世

内燃机

交通工具 七八十年代 汽油内燃机 德国

80年代 本茨制成汽车 德国

90年代 狄塞尔制成柴油机 德国

19 飞机试飞成功 美国

通讯

手段 40年代 有线电报开发成功 美国

70年代 贝尔发明有线电话 美国

90年代 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意大利

化学

工业 石油化工工业产生

1867年 诺贝尔发明炸药 瑞典

80年代 从煤炭中提取卤、苯、人造染料

塑料、人造纤维开始生产

(教师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插图)

3.特点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思考一下,就两次工业革命发明的进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投影: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一些主要发明)

年代 内容 国别 发明人

1765 珍妮纺纱机 英国 哈格里夫斯

1779 骡机 英国 克隆普顿

1785 水力织布机 英国 卡特莱特

1785 改良蒸汽机 英国 瓦特

1807 轮船 美国 富尔顿

1814 蒸汽机车 英国 史蒂芬孙

生:(议论并回答)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部门的纺纱环节开始,然后推动其它环节、其它部门,层层展开,不断深入。从其各项发明的时间也可以看出,从 1765年到 18,各项发明呈逐步递进的关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电力、内燃机和交通工具、通讯、化工工业——几乎同时展开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小结)是因为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主要发明,都是为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如:英国出现“纱荒”,促成珍妮纺纱机的诞生;纺织部门使用机器后,对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继而有蒸汽机的问世。正像恩格斯所说,社会需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为先导的,19世纪科学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它的新发现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因而,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为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几乎同时进行。

我们教材还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各项发明的产生、发生的地域范围及其对各国的不同影响等三个方面总结了它的特点。下面我们就逐项进行分析。请一个同学读教材总结的第一个特点。

生:(读书)

师:就两次工业革命中的各项发明产生的特点,教材总结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是工匠在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发明,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是在科学研究新发现基础上的应用。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互相纠正或补充)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较少,因此,生产过程中革命性的创造,利用实践经验就可完成。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再仅仅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来实现生产过程的革命性发明创造就不够了,就必需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作为基础。英国人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一书中对这一特点进行了总结。请同学们读一读。(放投影)

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摘自[英]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生:(读材料)

师:他所说“科学时代”的含义是什么?这一观点对不对?

生:(议论并回答)

师:(小结)科学时代就是指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此后社会生产的每一次飞跃式的进步,都是依赖于科学研究的新发现。所以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下面我们看教材总结的第二个特点。

生:(读书)

师:这一点教材说得已经很清楚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且主要成果也都发明在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原因何在?

生:(回答并互相补充或纠正)

师:(小结)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只有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基础,即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当时,世界上只有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其他国家都还处于资本主义前的社会状态。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请学生读教材,总结特点之三)

师: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国家除日本外,还有德国、俄国、美国的西南部地区等。由于这些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较晚,所以,这些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就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这样,对这些国家来讲,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又可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技术,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回答)

师:(小结)说明了后来者居上的道理。因为后来者可以借鉴先行者的经验,避免或少走弯路,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快赶上或超过者。但要注意,这需要主观、客观条件都具备,条件具备了后来者才可以居上。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产生

师: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革,这就是垄断组织的产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垄断组织是怎样产生的?

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师:(小结)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先进的企业挤垮、兼并落后的企业,使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需要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使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2.主要形式

师:垄断组织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因此,因为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企业部门的不同以及环境等的不同,垄断组织形式也就随之多样化,主要有哪些呢?

生:(找出几种不同的垄断组织)

师:(归纳、简化)

流通领域:卡特尔——分割市场(初级)

辛迪加——设总办事处协调(中级)

生产领域:托拉斯——合股经营(高级)

3.影响

师:从垄断组织产生的途径,同学们可以分析垄断组织的作用和影响。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总结)首先,垄断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在竞争中获胜的必然是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而遭淘汰的必然是设备陈旧、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发展成为垄断组织,显然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其次,垄断是新兴工业部门生产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如电力工业、化工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部门,都需要巨额投资,进行大规模生产,垄断组织在这些部门发展的程度较高。这些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而使其能更快取得新的成果,并加快新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步伐。总之,垄断组织的产生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垄断组织,在这些垄断组织内企业经营管理得到改善,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我们可以看到,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调整适应了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我们同时还应该看到,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利润,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第三,资本家建立垄断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国内市场显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这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给亚非拉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时也造成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第四,列宁说: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7.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案 篇七

整体思路: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做到“读前说”;完成针对性训练, 积极快速获取信息, 实现“写前读”;创设谋篇布局“小热身”, 做到“写前说”;最后书面表达, 激发创新思维, 实现“读说后写”, 从而进行知识迁移。整体遵循先输入, 再输出, 过程中创境生疑, 但说、读、写都让学生有章可循, 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授之以渔, 引导学生乐学会学!

指导依据:《高中英 语课程标 准》读写八级 目标要求;5P (prepare; present;practice; produce; progress) 教学法;及我校提出的“三三三教学法”——教学目标三要求: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教学过程三注重:注重自主学习、注重合作探究、注重拓展提高;教学发展三境界:教师乐教会教、学生乐学会学、课堂有效和谐。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案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 (选修) 8》第五单元readingand writing部分, 本单元的主题是考古学, 具体涉及“周口店遗址的北京人”、“早期人类生活方式”、“如何判断遗址年份”、“秦始皇兵马俑”和“埃及金字塔”等, 帮助学生增长考古学知识, 更好地了解早期人类生活方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按照新课标的精神, 为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本课例是以using language——主要关于公元前18, 000年人类准备盛宴为写作的输入部分, 文章可以从两条主线进行分析, 一条是女主人公Lala的感情线;一条是以准备盛宴时的男女分工为线索进而了解古人类当时的生活场景。本课例主要是以第二条线索进行分析设题进行信息输入, 而writing部分则是对本单元内容的输出与延伸。

学生情况分析:

在学习兴趣方面, 目前学生生活在先进便捷的知识剧增的当今社会, 学生渴望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 using language的内容符合学生的需求, 更容易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在语言知识方面, 本节课是读写课, 内容涉及古今对话, 以书信的形式互通古今生活的境况。且学生已通过reading, listeningand speaking部分获知了一些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 在历史课上也曾了解一些古人类生活的相关知识。但语篇中的一些词汇可能影响阅读, 需老师事先加以疏通。

在运用能力方面, 高二学生已具有通过scanning and skimming获取信息的能力, 而且具有一定的说与写的能力, 但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八级要求相比, 尚有一定距离, 尤其需要教师创境设疑, 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三、教学目标分析

语言知识:通过教师的适时创景设疑, 有针对性地阅读文章, 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文章, 并获取必要信息——古人类生活的艰辛, 为写作做好铺垫。

语言技能:通过针对性的训练, 学生能够通过scanning and skimming迅速获取知识;通过教师引导, 学生能够获知如何写主题句, 使用关联词谋篇布局, 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知识迁移, 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 培养自主思考、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正如古人云, “以铜为鉴 , 可以正衣冠 ; 以人为鉴 , 可以明得失 ; 以史为鉴 , 可以知兴替”。历史犹如一面镜子, 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人类过去, 进而学生会珍惜现在生活, 并且敢于创新创造更美好未来。通过教师的乐教、会教, 促成学生的乐学、会学!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读前热身,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结合图片, 通过讨论现代人如何准备家庭聚餐, 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本节课主题——18, 000年前古人类如何分工准备聚餐。这便是“读前说”。

2. 学生通过完成针对性训练迅速理解using 文章, 获取信息, 这便是“写前读”。

3. 用已知信息进行写作——“读后写”。

教学难点:

1. 如何更好地找好切入点, 引导学生迅速获取信息, 激发其兴奋点。

2. 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以书面形式表达成文。

五、教学过程设计

Step1:Warming up——to come to the reading topic (4mins) ——prepare (participate)

Invite students to describe how toprepare a feast in modern life and one inprimitive life and then come to the topic ofthe reading tex—— The Feast: 18, 000 BC

Your family will prepare a feast, andwhat will you do?

Long long ago, if our ancestors alsowanted to prepare for a feast, what wouldthey prepare?

I n t h e s e c o n d p i c t u r e , w h a t i s t h ewoman doing? What about the men?

Do you think what you said is enoughfor them to make a feast at that times? (见图1、2)

设计意图:创境生疑,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讨论交流过程中, 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形成信息差 (Information Gap) , 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求知欲。

Step2: Reading to Collect information (14 mins) ——present (input)

Read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throughfiguring out the work division and discussabout the adjectives to describe the tasksdone by men and women.

Brainstorm about life in 18000 BC.

1.Read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throughfi guring out the work division.

2.Think of and choose some adjectivesto best describe their task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为了实现学会求知与迁移目标, 笔者设计了第一个问题, Read to getmore information through figuring out thework division. 因为文中没有明显的固定的答案, 于是让他们边读边划出证据支持答案, 实现其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 注重过程与方法。

旨在实现归纳总结、针对训练等 , 笔者设计了第二小题Think of and choose someadjectives to best describe their tasks。

Step3: Writing to experience life beyondtime and space (18 mins) ——practice andproduce (intake and output)

Adiscussion:Talk about what similarities modern life bears compared to life in primitive society, laying foundations forwriting. (3mins) (见图3、4)

Making a decision: The students haveto make a decision about who will be theancestor (Lala) , and who will be the modernpeople. (1 min)

Another discussion: Students (Lalasand modern people) will think about what towrite and share their opinions, and then theteacher gives guidance on how to organizethe letter. (2 mins)

Dear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incerely

yours

Writing: A letter beyond time and space (12 mins)

设计意图 : 第一个讨论环节, 让学生合作解疑, 从课本知识走向身边的生活, 学生乐说也会说。第二个讨论环节,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中的掌握过程与方法, 也为接下来的写作过程做铺垫, 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信息输出和谋篇布局, 最后通过写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及创新能力。

Step4:Sharing to improve and the teacher’s evaluation (4mins) ——progress (refl ect)

Students’ evaluation: Exchangethe letters with your desk mates toenjoy the content and make somenecessary corrections to the letters.

The teacher ’s evaluation: Fromthe following aspects, for example, thestructure, content (sentence patterns, beautiful expressions, linking words, e t c . ) handwriting and so on , t h eteacher will make some evaluation.

The teacher ’s conclusion: Theteacher makes a conclusion in termsof the work of the students by a selfmade poem:

life

Whether easy or hard

Whether present or past

It’ll become history

That will last

Learn from the past

Live for the present

You ’ll improve fast

设计意图 : 通过学生互评, 实现合作探究, 共同提升;通过老师的评价, 加强写作方法指导,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指明方向。到了总结环节, 我巧妙的抓住了本节课的主题古今生活对比, “生活”一词, 以及学生信中对古今生活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同情也好, 羡慕也好, 自作了一首小诗结束了课堂!启发学生了解过去, 珍惜现在, 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Step5: Homework

Read more letters of your classmates to further learn an dexperience life in the past and today.

设计意图:让学生去了解更多同学眼中的古今生活, 更加珍惜现在生活!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学生完成课上阅读任务及训练;学生的习作;

评价方法:

1. 课上学生的回答

2. 课上当堂学生互评, 及教师点评。

3. 课下教师评阅剩余学生习作。

4. 自我评价:

Refl ection and progress:

If you achieve the goal, tick in thebox. If not, keep up your efforts.

□ I can understand about workdivis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 I can find out differences andsimilarities between life today and inprimitive society.

8.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案 篇八

高中《语文》 鲍照诗插图 南朝宋 线装书 白瓷酒壶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011年4月版),选入了南朝宋诗人鲍照(约415~470)的《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诗后配有一幅插图:鲍照坐在野外的松树下,身体微微后仰,右手端着酒杯,左手凭靠石台,石台上放着一个酒壶和一函线装书,头上松枝横斜。插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表现了鲍照诗的情感内涵,人物背后的苍松也象征着鲍照孤高耿直的个性,然而插图中的线装书、酒壶却大可质疑,鲍照生活的南朝宋,还没有这样的线装书和这样器形的白瓷酒壶。

鲍照生活的南朝,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卷轴用书衣包裹,而插图中的线装书,是明朝中期才出现的。我们知道,雕板印刷始于唐代,但那时多印佛经、杂书等,唐代以及之前的书籍都是手写。写本的形式是卷轴,像今天装裱了的书画一样。赵振铎《古代文献知识》云:“卷轴是六朝隋唐书籍的主要形式。按文章的长短,将纸粘成长幅,由右向左一行一行地写,写了卷起来就由左向右卷。左端安一根比纸稍长的细木棍或竹棍,这就是轴。”[1]把若干个卷轴集中在一起,用布帛做的书衣包上,称为“帙”。有五卷为一帙的,但一般多是十卷为一帙。从隋唐画家流传下来的画中,可以看到古代的卷轴和帙。隋初画家展子虔的《授经图》,图中三个长者都拿着卷轴,有的已展开,有的还卷着[2]。唐代著名诗人和画家王维画的《伏生授经图》,描绘汉文帝时九十余岁的伏生讲授典籍的情景,图画伏生席地而坐,双手放在几案上,右手拿着卷轴的一端,左手指着卷轴,在专注讲授,地上还有一卷轴和一帙,帙的一端,露出几个卷轴头。唐代诗人出行或到野外游览,一般用书囊(盛书籍的袋子)装卷轴,如皎然《寒栖子歌》云:“今日惠然来访我,酒榼书囊肩背荷。”酒榼是可提挈的贮酒器。皎然《送邬傪之洪州觐兄弟》云:“书囊山翠湿,琴匣雪花轻。”据此,鲍照诗插图中石台上的那函线装书,也应画为一帙或一书囊。

宋代雕板印刷盛行,书籍装订由卷轴变成了册页。宋代装订成册的书,根据印叶的折叠、装订,分为“蝴蝶装”“包背装”等,但还不是线装书。到了明代中叶,线装书才出现。线装书是将印好的纸一页一页折好,折时版心向外,用单页书衣分置书身前后作封面,打孔装订。一般线装书打四个孔,称为四针眼线。因为线装书的册页平扁,改用函盛装。最简单的函书套,用硬纸作里,外面敷上布,围在全书四周,因为它围绕在书的四面,故称为四合套。鲍照诗插图所画装有线装书的函书套,就是这种四合套,然而,这样的线装书和函书套,是鲍照死后一千年左右才出现的。

插图中的酒壶,鲍照生活的时代大概也没有。首先,插图中的酒壶没有作色,也没有大量晕染,看起来很像是白瓷酒壶,而白瓷最早是北齐(550~577)才出现的,比鲍照要晚一百多年。如果是青瓷或黑瓷酒壶,就当用淡墨作色或者大面积晕染。陶瓷学界一般认为,安阳洪河屯村所出土北齐武平六年(575)范粹墓的一批白瓷,是中国最早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也有学者提出“巩义白河窑所出土早期白瓷的年代为北魏时期,早于安阳范粹墓出土的瓷器”,但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将我国早期白瓷起源的年代定为北魏,从现在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证据尚显不足。目前来看,武平六年范粹墓中出土的白瓷,是最早的年代明确的白瓷器”[3]。

其次,笔者查阅中国古代人物画发现,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列女图》长卷中画有“卫夫人”“卫灵公”宴饮的场面,图中有饮食器具,但没有鲍照诗插图中这样的酒壶。宋末元初画家钱选的《扶醉图》画陶渊明与宾客饮酒后分手的情景,图中画有三个倾欹于地的酒瓮,而不是画的鲍照诗插图中这样的酒壶。图上有作者题写的“贵贱造之者,有醉则设。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君且去”,而这几句是《宋书·陶潜传》所记陶渊明的话,可知画中人物是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与鲍照大致同时,陶渊明去世时,鲍照大约12岁。“瓮”是小口大腹的陶罐,笔者认为钱选所画酒瓮才是南朝常用的,因为那时的酒是醪酒,即米酒。

再次,笔者将鲍照诗插图中的酒壶临摹下来,拍成照片发给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鉴定,专家认为:从器形特别是流口来看,这种酒壶要到宋代才有,最早也要五代才能烧制。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才出现了与鲍照诗插图中相似的酒壶。画评家认为“人物衣冠及画风,都具有南宋特色”[2]的无名氏《夜宴图》,描绘唐代十八学士于花木葱郁的庭院中秉烛宴饮的场面,也有与鲍照诗插图中相似的酒壶。《韩熙载夜宴图》和《夜宴图》都描绘的是唐代的宴饮场面,都有与鲍照诗插图中相似的酒壶,是唐代就出现了这样的酒壶,还是南唐画家顾闳中和南宋画家无名氏把南唐以后才出现的酒壶画入了描绘唐代宴饮的画卷中?如果是后者,正与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专家的意见相合。总之,鲍照诗插图中所画如果是白瓷酒壶,那么鲍照生活的时代应该还没有。

参考文献

[1] 赵振铎.古代文献知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2] 杨建峰.中国人物画全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

[3] 项坤鹏.中国早期白瓷与白釉彩瓷专题研讨会综述[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6).

上一篇:新沂市新安小学五年级学生必读书目下一篇:元旦文艺晚会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