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方案

2024-09-25

城乡一体化方案(通用9篇)

1.城乡一体化方案 篇一

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方案

为全面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巩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成果,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构建一流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开放思维、科技思维、市场思维、法治思维,按照建设“生态任县、绿色任县、和谐任县”的总体要求,建立“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新体系,努力创造环境优美、人际和谐的城乡环境,全面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按照“政府监管、市场运作、乡镇(区)主体、分类实施”的工作思路,利用三年时间,逐步健全“委托管理、城乡一体、全面负责、一杆到底”的城乡环卫管理新机制,有效提升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基本完成“卫生整洁、设施齐全、管理到位、体制完善”的工作目标,最终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全方位、无缝隙、全覆盖管理和资源化利用。

三、推进措施

(一)理顺管理体制。组建县环境卫生管理局(以下简称县环卫局),隶属县政府事业单位,负责全县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对全县城乡环境卫生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在各乡镇区设立环境卫生管理所(以下简称环卫所),负责各辖区内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在各连片村(社区)设立包片管理员,负责各包片村(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全面构筑和完善“县、乡镇区、村(社区)三级环境卫生管理网络,打破“条块分割、权责不清”的被动局面,加快形成“规范化、一体化、日常化”的管理体制,适应城市化管理的需要,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的全覆盖。

(二)规范运作程序。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将各乡镇区驻地及所辖行政村(社区、城中村)的环卫保洁、垃圾清运工作全部委托给县环卫局负责管理,逐步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尽快实现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的目标。到2013年底,全县各乡镇区驻地、经济开发区、城中村环卫托管率达到100%,各乡镇区行政村托管率达到30%以上;到2014年底,各乡镇区行政村托管率达到70%以上;到2015年底,力争在全县范围内全部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环卫托管率达到100%。

(三)夯实托管基础。各乡镇区要加大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着力改善辖区环境卫生状况,有效提升环卫托管基础。要加快村庄主干道路硬化步伐,对“三边、三线、村围”(三边:河边、沟边、坑边;三线:公路、高速、高铁沿线;村围:村庄进出口及村周围)陈积垃圾的分批清理力度,到2015年基本完成。要做好农村“三大堆”(柴草堆、垃圾堆、建筑废料堆)问题的综合治理工作,基础条件好的村庄逐步取消村内“三大堆”,基础条件一般的村庄规范管理好“三大堆”。

(四)加快设施配套。一是合理配置农村垃圾转运箱,按照每1000人配置1个垃圾转运箱的标准统一配置,做到合理布局,方便村民投放。二是增建邢湾、天口、辛店、骆庄、西固城、大屯、永福庄、农管委8个乡镇区垃圾压缩站,要求交通便利,道路硬化,垃圾压缩站的选址、用地由各乡镇区负责解决,占地面积不小于2亩。三是做好现有县级垃圾填埋场和垃圾中转站改造建设,配足配齐机械设备。同时,创新工作思路,采取融资租赁方式,与中联重科紧密合作,完成垃圾压缩、运输、处理、收储等机械设备的购进。(详见附表一)

(五)加强资金保障。进一步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顺利开展。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将农村日常保洁及垃圾收集、清运、资源化利用费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做到专款专用,按时拨付。二是拓宽融资渠道,以政府投资为主,鼓励社会投资参与,实现资金筹集的多元化。三是按照“谁产出、谁负责、谁买单”的原则,逐步向村民适当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由县物价部门审定)。

四、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乡镇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进程,统筹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各有关部门、乡镇区要按照职能分工,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二)注重宣传引导。县委宣传部、电视台、报社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现实好处、重要意义,及时总结推广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设立城乡环卫一体化标识,规范群众日常行为,将文明规划延伸到村到人。积极动员党员、离退休干部、退伍军人等骨干带头示范,引导广大群众主动参与,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严格考核奖惩。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列入各乡镇区年终考核内容,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县纪委、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要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区重点工作督查考核中,并会同县环卫局对各乡镇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联合督查。各乡镇区要把环卫托管工作纳入对乡镇区、村两级干部考核内容,充分调动其推进环卫一体化工作的积极性,切实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水平,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落到实处。

二〇一三年七月七日

2.城乡一体化方案 篇二

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夏涛认为,不能把内涵丰富的“城乡一体化”片面理解成视觉效果上的“城乡一样化”。经过长期农村调研发现,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盖几栋楼、修几条马路,配套医疗、教育、养老等却没有跟上,这样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形似而神不似,农民满意度不高。各地要从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布局规划、政策配套等方面对症下药。在规划上不能有偏差。如果规划只顾眼前、忽视长远,急功近利,后续工作将会被动,甚至反复,造成浪费。规划应该是由政府牵头、各部门参与、尊重民意的全方位规划。

3.城乡一体化方案 篇三

1.以优势产业为依托,推进农村工业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是基础。龙潭区是工业大区,农业总量小,要加长农业这块“短板”,只有依托城市资源,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走工业反哺农业之路,不断提高以工促农的能力。

1.1以“一地四园”建设为重点,全力抓好化工园区建设 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是经省政府批准的省级特色工业园区,与区政府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园区未来发展,将紧紧依托吉化,按照原料路线多元化、产业发展延伸化、产品加工精深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完善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为基础,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为特色的化工产业体系,推进化工产业向园区化、集群化、链式化方向发展,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增强园区集聚和孵化产业的能力,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夯实基础。重点是建设“一地四园”。“一地”,即国家级碳纤维基地。以吉化碳纤维为核心,主要发展碳纤维原丝、碳丝及其制品,重点实施千吨级碳纤维、千吨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等项目。“四园”即精细化工园、生物化工园、汽车用化学品及三剂工业园和冶金工业园。现已开工建设了创业大厦、总部基地和展览馆,总部基地大厦现已入住企业11户。

1.2积极实施“一线三点”发展战略,加强乡镇工业小区建设 产业的集聚和城乡经济的融合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重点是实施“一线三点”战略,规划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配置。“一线三点”,即沿松花江一线向北发展,在长珲高速公路以南,依托中油吉化和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做大做强化工产业,发展“围化”经济;在金珠乡和大口钦镇、缸窑镇一带,依托建龙钢铁,建设棋盘钢铁产业配套、大口钦耐火材料、缸窑炭素制品等工业园,发展“围钢”经济;在江北乡山湾子一带,依托吉林—深圳精密装备制造产业园和江北机械制造厂,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现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已达到112户。2009年全区农村工业总收入7302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近400元。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计划实现350亿元,增长36.3%;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173亿元,增长49.1%。

2.以“两镇两村”建设为龙头,推进农村城镇化

要想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进程,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实现农村城市化,把农民变成市民或镇民,使农民能够集中居住,把村屯变成社区,使农村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与城市一致。

2.1立足区情,超前谋划 由于龙潭区的特殊区位,使它成为吉林市工业重心北移的主战场和省级开发区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所在地,随着进区项目日益增多,钢铁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涉及江北乡、金珠乡的征占地拆迁日益增多,失地农民日益增多,这给龙潭区的新农村建设既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实行土地整理,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目标,创造了条件。乌拉街和阿拉底独特的历史和民俗资源,乌拉街强镇建设的入选,也为龙潭区的新农村建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龙潭区委、区政府从龙潭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抢抓机遇,超前谋划,适时启动了以乌拉街强镇、金珠小城镇和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江北农民新村的“两镇两村”建设,推进全区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2.2突破瓶颈,强力推进 无论是进行新农村建设,还是小城镇建设,资金问题是首先必须突破的瓶颈和攻克的难关。龙潭区委、区政府凭着“在职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感,敢想敢试、大手笔迎得大发展的开拓精神,以及政府在资源宏观调控的独特优势,终于打动了投资者,“两镇两村”建设都是先由承建单位全额垫资建设。金珠小城镇由吉林市鸿博建安公司承建,仅一期工程九座农民新村项目,就需要资金3.5亿元。江北农民新村由龙潭建筑公司承建,一期工程需要资金3500万元。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建设项目也由龙潭建筑公司承建,包括大门景区和院落区在内的一期工程,需要资金近1000万元。乌拉街强镇建设,现在已与吉林市隆鑫建筑公司达成协议,隆鑫公司先行垫资2亿元进行建设。

目前,龙潭区“两镇两村”建设正在按规划顺利展开。

金珠小城镇一期工程九座农民新村建设工程,已正式命名为“金珠豫园”,已接近主体完工。小区总占地18公顷,建楼61栋,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总户数2851户,可解决6个村13个自然屯近万人的居住问题,可以整理出土地5600亩。项目将于今年8月末全部竣工,10月份農民开始正式入住。按设计,金珠豫园将会成为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吉林市一流的花园式住宅小区,所有回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都可以达到吉林市一流水准。

乌拉街强镇建设的各项规划都已进入论证阶段,今年的重点建设项目都已上报省发改委,而且,参加了中国首届小城镇博览会,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按规划,经过近10年的发展建设,乌拉街将逐步成为吉林市北部中心镇,吉林省民俗旅游基地,吉林省最大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集散地。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计划容纳人口7万。届时乌拉街现有人口除去从事特色产业的以外,全部搬进新镇区,实现由农民向镇民的转变,基本实现农村城市化。

江北农民新村坐落于城区,规划总用地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建多层住宅楼24栋,可安置回迁户1780户,人口6240人。一期工程已交付使用,安置回迁的农户179户,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项目建成后,所有的回迁户可以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飞跃式转变。

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建设,现在一期工程大门景区和院落区,已投资近1000万元,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今年年底将投入运营,民俗村初具规模。当地农民通过转产转业,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和劳务经济,足不出户,不离家园就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

3.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以产业为支撑,其中农业既是基础,又是薄弱环节。坚持以产业化为方向,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3.1积极壮大龙头企业 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2009年,益海嘉里(吉林)粮油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6亿建设的年加工40万吨优质水稻项目、吉林省金乌拉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0万吨绿色水稻加工等一批投资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先后落户,并建成达产。目前,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2009年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总额8.7亿元,年销售收入实现了15.2亿元,利税4109万元,带动了11000余农户共同致富,企业用工人数达到了3451人,农户增加收入2575万元,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3.2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以市场为导向,优势产业和产品为基础,依托龙头企业、经纪人、专业大户等,采取农民自办、农村能人领办与农业龙头企业合办等多种形式,探索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全区共有各类农民合作社57个,农民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正在显现:吉林市乾益种植合作社依托永昌米业,带动1000与户农户种植600公顷绿色水稻;乌拉街镇和兴毛葱专业合作社带动420农户种植1120亩毛葱;江密峰镇南沙村食用菌合作社,带动农户260余户种植黑木耳300万袋,年产销黑木耳30万公斤。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逐渐成为龙潭区农业产业化的新动力。

3.3做强规模农业,做优特色农业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初步形成4大特色生产基地:一是以金乌拉公司、普康农业等公司为龙头,建设和发展了牤牛河水系2000公顷绿色水稻基地,精心打造了吉海、江密峰贡米等绿色有机大米品牌。二是充分发挥红阳饲料、乌拉食品等企业带动作用,建设和发展了10000公顷专特用玉米基地。三是发挥吉热酱菜、乌拉北方等蔬菜加工企业的辐射作用,建设和发展了乌拉街3000公顷无公害蔬菜基地;四是以永福公司和九江潮为龙头,建设和发展了种鸡、蛋鸡和肉鸡养殖基地。今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近3万公顷,其中,优质水稻播种面积10444公顷,优质专用玉米播种面积13198公顷;棚膜蔬菜生产计划达到3万亩。

4.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4.1创新领导机制 2008年末,抽调精兵强将在全省率先设立了职能相对独立的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而且为确保新农办在新农村建设中总调度职能的发挥,由主管农业工作的副区长任主任,并且拨付专款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配备了车辆和电脑等办公设备。今年在农村工作考核指标中,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权重,在农口工作中所占比重最大,一家独占40%,其他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畜牧等占60%,从而从机制上确保了各乡镇街必须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事实证明,新农办职能的充分发挥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坚强保障。

4.2创新工作机制 区委区政府各部门积极将职能向农村延伸,创建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了橫向联动、纵向互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特别是在农村环境整治方面,初步建立起了长效机制。在全区6个乡镇都建立起了综合执法大队,配备专门执法车辆,负责镇容镇貌管理和村容村貌监督工作;组建了乡镇环境卫生管理所,配备人员、车辆和工具,负责本区域环境卫生日常保洁、环卫设施设备维护和垃圾转运等工作。同时,在各行政村设立环境卫生管理站,由村民委员会成员负责全村的卫生监督和管理,初步建立起了 “户集、村收、镇运”的三级保洁管理体系和动态保洁机制。

4.3创新投入机制 在坚持新农村建设投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起了企业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进行了拓宽新农村建设融资渠道的尝试。缸窑镇蛤什蚂村的新农村建设,永福集团先后投入600余万元,九座农民新村、阿拉底民俗村、乌拉街强镇建设等工程,都得到了企业大力支持。

2006年以来,全区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5.74亿元,其中区本级财政投入375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全区改造农村泥草房2580户,新建农村水泥路1049公里,建排水管线3400延长米,修建边沟34.6万延长米;硬覆盖213万平方米;改水14541户,建沼气池716户,生态卫生厕所990座, 安装路灯609盏。全区农村基本实现了房屋砖瓦化、道路水泥化、村屯道路绿化美化、环境净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还实现了路灯亮话、主街围栏一体化。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 0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完成改造任务,建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166个,建农民书屋97个,建文化广场8个,安装健身器材130套件。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农村计划生育率达到了97%,五保老人供养率达到了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做到了应保尽保。无论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都能已接近或达到城里人的标准。

龙潭区的城乡一体化还刚刚起步,与其他市州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面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统筹城乡发展任务更加艰巨。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学习借鉴各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全面加快龙潭区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4.城乡一体化方案 篇四

日前,市政府下发了《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衢州市区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若干意见》,该件的下发,标志着我市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方案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按照三年目标两年建成的要求,今年年底前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城乡公交网络,开通城区至周边郊区的公交车;2006年6月底前全部开通城区至中心乡镇(村)公交车;2006年底前开通城区至中心村的公交车;全面联接乡镇到村、乡镇之间、村村之间的城乡公交网,也就是说,大约经过两年时间市区要实现主要乡镇、中心村通公交车的目标,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车的目标。”市交通局运输管理处处长余国忠如是说。

目前,衢州市城区营运道路总里程为166公里,开通公交线路36条,其中大部分城区公交线路均经过上下街;农村线路总长60488公里,城区至乡镇公交线路79条,投入城乡公交车辆315辆,等级公路通村率为7671%,农村客运班车行政村通达率922%。市区现有客运场站5个(汽车南站、汽车北站、长途客运站、斗潭停车场、花园车站),已建成准四级客运站2个(石梁、廿里),已建成乡村沿线港湾式停靠站36个;拥有城乡客运企业8,企业均实行公交化运行模式,实施集约化经营、员工化管理。但与我省其他地市如湖州、嘉兴等地相比,目前市区道路场站建设仍较滞后,城乡客运企业公交化程度仍然不高,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缓

慢。

市交通局公路运输管理处副处长王跃良告诉笔者,“为完成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目标,需对市区道路及公交客运场站等基础设施进行新建、改建,其中建设通村公路2623公里、港湾式停靠站76个、乡镇准四级客运站13个、终点回车场19个、招呼点204个,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达9475万余元,其中部分设施项目可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和争取省交通厅的优惠政策资金补助。”

5.城乡一体化方案 篇五

关于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工作

实施方案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县对口各单位:

《涉县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第十九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涉县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工作

实 施 方 案

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进程,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根据《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推进镇污水处理和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冀建村[2011]443号)和邯郸市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开展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活动为抓手,以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为契机,按照建设三省交界区域中等城市的总要求,本着“城乡统筹,标本兼治”的原则,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运行机制,努力营造卫生清洁、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城乡环境。

二、总体目标

本着“以城带乡,以城促乡”的原则,率先在大城区和国省干线至旅游景区(点)部分路段建立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运行机制,并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垃圾集中处理模式,在全县逐步建立“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运行机制,确保环卫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络。

三、实施范围

全县各乡镇、村,国省干线至旅游景区(点)部分路段,天津铁厂、龙山电厂。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底前)。完成全县各乡镇、村垃圾收集点、转运站规划、布点工作;完成拟新建的3个垃圾填埋场的规划、布点和前期准备工作,开工建设现有城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周边20公里范围内规划确定的垃圾收集点、转运站;在大城区(“四镇两厂”,即涉城镇、井店镇、更乐镇、河南店镇共涉及44个村,天津铁厂、龙山电厂)、和国省干线至旅游景区(点)部分路段(平涉线:县城至偏店桥段;309国道:武涉收费站至太行五指山景区路口前延50米段,含景区道路;涉左路:南关转盘至娲皇宫景区路口前延50米段;涉林线:县城至固新镇固新村段)率先实行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试点工作,即乡镇成立环卫中队,村成立环卫小队,配备环卫清扫、清运工具,实行专业化清扫保洁机制。

第二阶段(2012年底前)。5月1日前,各乡镇、村垃圾收集点、转运站全部开工建设。年底前,80%的乡镇、村垃圾一体化集中处理工作开始试运行,即乡镇成立环卫中队,村成立环卫小队,配备环卫清扫、清运工具,实行专业化清扫保洁机制;大城区和国省干线至旅游景区(点)部分路段完成转运站、垃圾收集点建设,实现垃圾一体化集中处理。

第三阶段(2013年10月底前)。全县各乡镇、村垃圾收集点、转运站全部建成,乡镇全部成立环卫中队,村成立环

卫小队,配备环卫清扫、清运工具,实现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完善城乡环卫作业、管理、考核机制,全县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工作实现规范化运行。

五、主要任务及分工

(一)明确机构设置

1、机构设置。各乡镇分别成立环卫中队,各村成立环卫小队,负责辖区环境卫生、环卫队伍日常管理、环卫设备设施日常管养和垃圾转运等工作。其中,由城管局直接负责环卫管理的范围为主城区;“四镇”的44个村,(涉城镇的南岗、北岗、西岗、北关、城里、南关、上清凉、下清凉、滩里、南原、寨上、招岗、上偏凉、下偏凉、北原、中原、占洼、龙耳村、太平庄等19个村;井店镇的井店一街、井店二街、井店三街、井店四街、台北、台南、台西、台东、下庄、老爷庙等10个村;更乐镇的红街、又上、上巷、池西、东巷、南池、下池等7个村;河南店镇的河

一、河

二、河

三、河

四、南庄、沿头、会里、赤岸等8个村);国省干线至旅游景区(点)部分路段两侧可视范围;天津铁厂、龙山电厂。

2、人员配置。乡镇环卫中队设队长1人、成员1—2人,村环卫小队设队长1人,统一由乡镇负责选配。根据服务范围、人口数量情况(一般按照每人日均4000平方米清扫保洁面积标准)配备环卫作业人员,原则上从本村公开招聘;环卫作业人员应统一着装,配备专用工具。国省干线至旅游景区(点)部分路段属城管局环卫大队统一管理,乡镇环卫

中队配合。

(二)完善基础设施。

1、转运站和垃圾收集点。城区建4座垃圾转运站,天津铁厂建3座,每个乡镇各建1座。全县各乡镇、村和天津铁厂、龙山电厂垃圾收集点和转运站建设由乡镇、企业、部门按照统一规划负责进行建设。

城管局直管范围的垃圾收集点和转运站建设由城管局负责,城区4座垃圾转运站由住建局配合规划、建设。

2、垃圾填埋场。按照“分片建设,就近运输”的原则,在西达镇(区片包括西达镇、合漳乡、关防乡、固新镇)、西戌镇(区片包括西戌镇、龙虎乡、木井乡、偏店乡、鹿头乡)、索堡镇(区片包括索堡镇、神头乡、辽城乡、偏城镇)分别建设1座垃圾填埋场。城管局负责前期准备工作和建设,所在地乡镇和住建、发改、国土、环保、水利等部门配合,3个垃圾填埋场等省市立项后开工建设。

3、环卫清扫、清运工具。根据垃圾产生量,各乡镇、村合理配备汽车、拖拉机、三马车等垃圾清运车辆,有条件的乡镇、村可购置机扫车,洒水车、清雪车等环卫车辆;及时为环卫人员配备扫帚、铁锹、铲斗、三轮车等必备的环卫作业工具。

(三)确立运行模式。

1、组织运行模式。

(1)城管局负责各乡镇、村环卫业务指导,搞好环卫人员的岗前业务技能培训;制定环卫管理制度和环卫人员职

责,切实打造规范化、专业化的环卫队伍;督导、检查、考核全县范围内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2)各乡镇负责乡镇环卫中队、村环卫小队的组织领导、人、财、物及业务管理工作。其中,城管局直管范围的村环卫工作受乡镇和城管局双重管理,即:乡镇环卫中队负责人员组织和业务管理,城管局负责工资、经费、财物、设备的配备和管理。

2、业务运行模式。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三级管理模式运作。

(1)村收集。各村环卫作业人员负责对村内卫生进行日清扫,并对群众集中堆放的垃圾每天定时收集,及时清运到乡(镇)转运站或就近的垃圾填埋场,确保做到日产日清、全天保洁。

(2)乡(镇)转运。乡镇环卫中队和城管局负责将各村集中送来的垃圾进行压缩,并将压缩后的垃圾运往垃圾填埋场。

(3)县处理。城管局负责在垃圾填埋场对生活垃圾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落实经费保障。

1、城管局直管范围的垃圾收集点、转运站建设资金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基础上,由县财政配套;其余各乡镇村垃圾收集点、转运站建设资金由所在乡镇、村负担,县财政补贴;天津铁厂、龙山电厂垃圾收集点、转运站建设资金由本单位出资。

2、垃圾填埋场建设资金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基础上,县财政配套补贴。

3、环卫人员工资、劳保福利、服装,环卫清扫工具和清运车辆购置、更换,环卫设备设施日常管养等费用,城管局直管范围由县财政负担,其它由乡镇、村共同负担,县财政补贴。

(五)征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

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使用坚持“收支”两条线原则,收费做到应收尽收,按照标准足额征收;使用专项用于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工作,严禁用于其它用途。

1、统一按照物价局制定的收费标准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票据使用县财政统一票据。

2、主城区范围内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住宅小区、商场、门店、宾馆、娱乐场所、市场、摊点和天津铁厂、龙山电厂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由城管局负责收取;大城区范围内的井店镇、更乐镇、河南店镇镇政府所在地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住宅小区、商场、门店、宾馆、娱乐场所、市场、摊点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由城管局统一委托乡镇收取,物价局搞好配合。按照《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推进镇污水处理和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冀建村[2011]443号)规定,对产生垃圾的农民(居民)开征适量的生活垃圾处理费。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为切实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工作的领导,全县成立了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制定具体方案,细化分解任务,明确完成时限,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橱窗、横幅等宣传工具,采取多样化、有针对性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努力提高群众的卫生、环境和文明意识,切实增强群众的公共卫生观念和保洁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强化措施,加大投入。县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工作。各乡镇也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建设和管理资金的筹措,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四)强化督导,严格奖励。将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工作列入全县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加大考核力度。对年底完成工作任务、成绩突出、考核指标全部合格的单位和有关人员给予表彰;对因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不力、工作不到位,影响工作进度的单位和人员进行通报批评。

附件:涉县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涉县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工作

组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申新成(县财政局局长)刘建华(县发改局局长)付玉明(县物价局局长)刘树廷(县交运局局长)侯贵平(县人社局局长)

朱希光(县国土局局长)

赵银良(县林业局局长)付精太(县水利局局长)

马彦海(县环保局局长)

王海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广电台台长)张 伟(县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郭和平(县商贸城管委会主任)李动周(县供电公司经理)刘晓君(涉城镇镇长)李洪魁(井店镇镇长)刘瑞君(更乐镇镇长)梁江苏(河南店镇镇长)组长:赵海栓(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副 长:焦海顺(县城管局局长)成员:付卫军(县住建局局长)

李海军(偏店乡乡长)吕海东(西戌镇镇长)王巨军(木井乡乡长)范文博(神头乡乡长)苗东亮(龙虎乡乡长)王玉平(索堡镇镇长)霍丽云(辽城乡乡长)张金林(偏城镇镇长)杨利军(鹿头乡乡长)王利强(固新镇镇长)郭美鱼(西达镇镇长)郭建军(关防乡乡长)

崔建华(合漳乡乡长)

罗永生(天铁集团副总经理)

李悦康(龙电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张海臣(县城管局副局长)张国平(县城管局副局长)

吕国锋(县城管局党组副书记)

6.城乡一体化方案 篇六

工作实施方案(送审稿)

一、指导思想

坚持改革创新,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运营监管,确保稳定高效运行。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广泛参与、分级负责。

三、工作目标

到2016年底,建成覆盖全区的城乡一体化污水处理体系。全区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长港、碧石、汀祖、花湖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三类要求;农村自然湾污水处理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1、鄂城新区、泽林镇、燕矶镇、沙窝乡集镇范围内污水管网及配套泵站基本建成,并与市城东污水处理厂并网运行;杜山镇污水管网及配套泵站基本建成,并与鄂城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并网运行。

2、花湖开发区(含杨叶镇、花湖镇,下同)建设完成一座日处理能力4.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并建设完成配套管网和污水泵站;汀祖镇建设完成一座日处理能力1.5万吨的

污水处理厂,并建设完成配套管网和污水泵站;碧石渡镇建设完成一座日处理能力0.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并建设成完成配套管网和污水泵站;长港镇升级改造现有污水处理厂,同时新建一座日处理能力0.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并建设完成配套管网和污水泵站。

3、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基本覆盖农村新社区以及规模较大(常住人口200人以上)需要保留不可能拆并的自然湾。

四、工作任务及时间要求

1、划分项目区。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建议以及我区实际,将我区划分为三个项目区,分别是:鄂城新区、花湖开发区(包括杨叶镇、花湖镇)、区直项目区。要迅速确定每个项目区的地理边界。并实行项目负责制,鄂城新区项目区由鄂城新区管委会负责;花湖开发区项目区由花湖开发区负责;杨叶镇、花湖镇积极参与;区直项目区由区政府直接负责,有关乡镇积极参与。各项目区要将集镇污水处理项目和农村污水处理项目统筹安排。(责任单位:区住建局、环保局、规划分局、鄂城新区、花湖开发区、各乡镇。完成时间:2015年3月31日前)

2、分项目区摸清底数。一要摸清污水处理设施的存量资产,并进行评估。要摸清各类排污管线的管径、长度、埋深、建设年度。摸清现有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处理方式等。摸清污水提泵站的数量及能力等;二要按照全覆盖的要求,摸实需要新建的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及数量,并进行投资

估算。三要测算可征收的污水处理费规模,包括随自来水征收的和企业需要缴交的污水处理费用。要按照“三个一”的要求建立台帐,即一张图,标明存量资产情况及新建项目的规划;一张表,对存量资产的总类、数量、价值等和新建项目的总类、规模、投资估算等进行填表汇总,形成数据科学具体的项目库;一份说明书,就存量资产和新建项目相关情况作详细说明。(责任单位:区住建局、环保局、规划分局、财政局、水务局、审计局、资产管理中心、鄂城新区、花湖开发区、各乡镇。完成时间:2015年3月31日前)

3、选择合作伙伴,并进行商务谈判。按照节约高效的原则,采用公开招标或竞争谈判的方式确定合作伙伴,谈判的重点是存量资产的处置(一般为按评估价格由合资公司收购)、总投资以及运行维护费用测算、投资回报(包括利润、税金、合作周期)、合资公司组建模式、建设计划等。鄂城新区项目区要在与中核建合作的基础上,就污水处理全收集全处理全覆盖(以下简称“三全”)工作签订专门合作的文件,并与总的工作目标保持一致,其余项目区要尽快确定合作伙伴。(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区招商局、物价局、城投公司、鄂城新区、花湖开发区。完成时间:2015年4月30日前)

4、以项目区为单位,搭建融资平台,签订合作协议,组建项目公司。各项目区要成立污水处理公司,作为政府出资代表,与合作伙伴共同组建项目公司,负责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各项目区按20%的比例参股,项目公司按评

估价收购存量污水处理设施。(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住建局、区审计局、区环保局、区招商局、鄂城新区、花湖开发区。完成时间:2015年4月30日前)

5、实施项目建设。按照“两年时间全面完成”的工作目标,制订项目建设计划,并由新组建的项目公司负责投资和建设,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监管,确保工程的质量、安全和工期等要求。(责任单位:区规划分局、区国土局、区住建局、区环保局、区水务局、各乡镇、鄂城新区、花湖开发区。完成时间:2016年12月31日前)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区政府成立鄂城区污水全处理 全收集全覆盖指挥部,区长任指挥长,分管区长任副指挥长,区直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各乡镇乡镇长、鄂城新区、花湖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为成员,各乡镇、鄂城新区及花湖开发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的污水“三全”工作。区指挥部负责督促推进全区的污水的“三全”工作,区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负责完成指挥部安排的工作,各项目区要重点做好优选合作伙伴,签订合作协议,组建项目公司,推进项目建设,加强项目监管等相关工作。各地要负责摸清存量项目情况以及制订新建项目的规模和计划。

2、多方筹资,保障投入。要算好资金投入的大帐,积极筹措资金,确保按计划投入,一要积极争取以奖代补专项

资金;二要征收污水处理费,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费用;三要盘活存量污水处理资产,评估出售;四要动员广大群众投工投劳,降低建设成本;五要开发土地资源,通过土地出让,筹集费用;六要纳入财政预算,由财政兜底解决资金缺口;七要协助项目公司融资,组织建设资金,等等。

3、强化考核,奖惩兑现。各级各部门要树立信心,坚定决心,克难勇进,确保总的目标任务按期完成,同时区委目标办要将此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对工作积极完成任务较好的单位及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消极观望,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要予以严肃批评,并在年度实绩考核中不得作为先进单位,污水处理指挥部要开展经常性的督办和通报,并及时邀请相关专家对我区的污水处理工作进行指导,着力推进工作。

7.城乡一体化方案 篇七

1. 忻州市简介

忻州市, 位于山西省中北部, 北起偏关沿内长城、恒山与内蒙古自治区、大同市、朔州市分界, 南至石岭关与太原市、阳泉市接壤, 东以太行山与河北省毗邻, 西隔黄河与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相望。现瞎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静乐县、宁武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等14个县市区。其中有6个街道办事处, 59个镇, 126个乡, 4893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为25157.6平方千米, 总人口为306.98万人。

2. 忻州市城乡差异现状

由于改革开放的力度不强和步伐偏慢等原因, 忻州市经济发展步伐明显滞后山西。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看, 忻州市主要经济指标在山西省11个地市中均比较滞后。2010年, 地区生产总值437.4亿元、工业总产值176.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18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46元均居全省11个地市的最后一位, 地方财政收入居全省11个地市倒数第二位。表1表明, 忻州市市的城市化水平不仅远低于山西省, 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由此说明忻州市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恩格尔系数差异虽然超过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 但与山西省乃至全国相比, 还在低位线上。据世界银行对36个国家的分析, 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1, 极少超过2∶1。联合国粮农组织对恩格尔系数分级标准:60%以上为绝对贫困, 50%~60%为温饱, 40%~49%为小康, 30%~39%为富裕, 30%为最富裕。

注:数据来自《山西统计年鉴2011》部分数据来自互联网

二忻州市城乡一体化衡量指标体系与测算分析

1. 衡量指标

采用城市化水平、二元对比系数、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对比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系数五个指标来衡量韶关市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具体如下:

第一, 城市化水平U=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

第二, 城乡居民收入对比系数I=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第三, 设G为总产值, L为劳动力总数, G1为农业部门产值, G2为非农业部门产值, L1为农业部门劳动力数, L2为非农业部门劳动力数。B1为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 B2为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G1+G2=G, L1+L2=L。则二元对比系数R的数学计算公式:

第四,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系数

E=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2. 分析方法与测算结果

通过对2010年数据进行整理, 得到韶关市城市化水平、人均GDP、二元对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差异系数五个具体指标结果。

注:人均GDP划分依据为2011年4月IMF公布的世界各国家和地区人均GDP最新数据。汇率按照1美元兑6.8元人民币计算的。

3. 基于指标的韶关市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分析

结合表2可以看出, 忻州市城市化水平、人均GDP、二元对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差异系数等各项指标均落后, 表明忻州市市城乡一体化程度仍处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前期。

三促进忻州市城乡一体化措施

1.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 建立多元融资渠道

政府建立财政对农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确保每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努力解决城乡一体化的资金瓶颈问题。

2. 促进户籍改革

放宽户口迁移落户政策, 最大限度地降低户口迁移条件, 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的指标限制, 取消申报、迁移户口的各种不合理的前置限制条件, 积极探索城镇人口迁移农村落户的管理办法, 统一按公民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 以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户口准迁基本条件。

3.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虽然忻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 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等与城镇相比严重偏低。因此必须扩大养老保险与最低保障的覆盖面, 完善农村救助制度,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 强化地方政府职责, 足额落实资金, 合理掌握标准, 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解决好农村居民最低保障对象、五保供养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困难问题, 提高他们的补助标准。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 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同时要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加大农村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4. 深化农村综合体制改革

按照建立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需求的新型管理体制的要求, 着力推进市区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区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 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吴永兴.上海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战略探讨[J].经济地理, 1997 (1)

[2]吕萍.城乡一体化视角中贵州农村劳动力素质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 2010 (2)

[3]曹猛.浅谈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义及措施[J].职业时空, 201 (3)

[4]王蔚、张生丛、魏春雨等.湖南省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4)

8.城乡一体化方案 篇八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拆迁改造;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66-2

0 引言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其实很多地方政府一直在不断推进,只是这个过程相对比较缓慢而已,自从中央政府明确要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断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这也就使得各地方政府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逐渐提速,工程质量也得到不断改善。但是不可避免的就是,在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过程中,确实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不仅是城乡结合部原有住户对于故土的留恋,也有一些具体施工的问题,这些纷繁复杂的问题都必须得到切实的解决,以便继续开展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1 城乡结合部拆迁改造的必要性

1.1 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较差

对于城乡结合部来说,不仅是地理位置上比较尴尬,在基础设施的条件上也较为不足,城乡结合部不属于农村自然不会有土地可供耕种,但是严格来说城乡结合部也就是城市的郊区,但是郊区地带一般会比较荒凉,人口也会相对稀少,这也就导致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投资必然较少,条件自然好不了。但是随着城市的房价不断上涨和城市建设汇集了较多的农民工,这些因素都导致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居住人口不断攀升,但是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却并未与之配套,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城乡结合部的住户面临着看病难、学生上学难的诸多社会问题。

1.2 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管理混乱

除了存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足,城乡结合部还存在着社会管理混乱的问题。随着大量的人口涌入,城乡结合部就需要增加大量的住房,但是这部分后来增加的住房大部分缺乏合理的规划,乱搭乱建随处可见,这也就加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同时,随着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安也随之恶化,寻衅滋事者层出不穷,但是又由于城乡结合部缺乏足够数量的社会管理力量,很多事件都只能被陈压在卷宗中,不利于维护城乡结合部住户的合法利益。这些问题也成为了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必须要得到清除,以便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进步。

2 目前城乡结合部拆迁改造存在的问题

2.1 城乡结合部原有住户的不理解

对于很多在城乡结合部居住了几十年的好住户而言,城乡结合部就是他们的故土,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原有住户不愿意离开这片故土也就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很多人不仅不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工作,甚至于会公然阻碍施工进程,不利于城乡结合部的整体拆迁改造。

2.2 个别地方政府拆迁改造的不合理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在很多地方政府的官员看来就是行政任务,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推进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他们的办法可能会侵犯城乡结合部原有住户的利益,甚至于在个别地区存在强拆的现象。这些内容都在充分说明很多地方政府在推进城乡结合部拆迁改造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不当之处。例如2015年在某些地区的拆迁建设过程中就出现了拆迁机构雇佣社会人员纵火烧死村民的事件,后来涉事区镇的个别领导被撤职,相关人员也被追究法律责任。

3 城乡结合部拆迁改造工作的措施建议

3.1 城乡结合部的住户应充分理解拆迁改造工作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原有住户而言,虽然故土被拆迁改造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要被迫离开这个地方,而且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只是为了对城乡结合部进行统一的规划,更好的建设城乡结合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而已。这确实也需要城乡结合部住户的理解,只有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才能更加顺利的开展,减小施工难度,更好的建设城乡结合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3.2 地方政府需要改变工作方式,循序渐进

中央政府的果断决策需要各个地方政府的积极执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只是为了更好的建设城乡结合部,逐步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中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采用更加切合实际的具体措施,既要得到广大住户的充分理解,又要保证拆迁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循序渐进,积极进取,逐步开展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每年国家的扶贫资金都是以亿元为单位,但是不难发现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还是有着很多贫困人口,或许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势必涉及到部分地方政府的不作为。

3.3 合理规划建设,实现城乡发展的对接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一定要有着切实可行的规划,因为城乡结合部的居住人口较多,其中大部分又是流动人口,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拆迁改造过程中一定要切实做好城乡结合部居住人口的安置工作,不仅是永远安置,更要处理好部分人口临时安置的工作。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规划中做出合理的说明,反对突发问题的出现,处理好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3.4 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于老旧房屋的拆除以及新住房的建设上,更多的是要建立与城乡结合部未来发展有关基础设施,既要解决好住户的看病医疗问题、交通出行问题,也要处理好学生的受教育问题。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应该在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中得到合理解决。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服务城乡结合部的住户,更多的是要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打好基础,实现农村与城市发展的衔接,更好的利用城市的发展优势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

4 结语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必须要充分重视,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是政府建设的重点,也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城乡结合部的拆迁改造工作,才能顺利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这会成为做好民生工作,让普通民众感受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良好契机,这不仅是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成果的肯定,更是我国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措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切实需要实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更好的维护社会公平,让全社会都能够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让发展的成就惠及千家万户。

参 考 文 献

[1] 汪宇明,刘高,施加仓,蔡萌.中国城乡一体化水平的省区分异[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4:137-142.

[2] 刘红梅,张忠杰,王克强.中国城乡一体化影响因素分

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引力模型[J].中国农村经

济,2012,08:4-15.

[3] 魏书慧.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统计与咨询,2014(03).

[4] 祝艳.国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与启示[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1).

[5] 谢宝富.中国城乡结合部地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初

探——以北京市城乡结合部为例[J].政治学研究,2010

(01).

[6] 孙海,军张沛.2000年以来国内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区域经济评论,2013(03).

9.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统筹 篇九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央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正在各地蓬勃开展。“城边村”的加快发展和“城中村”的日益增多,促使我国城乡格局发生了新的可喜变化。一些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也越来越强,它们按照现代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开始考虑并着手试点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与协调发展,并创造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但在不少地方也还存在目标不明、措施不力、效果不佳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含义的认识不清或等同混用。如果这种情况不尽快改变,会给正确贯彻中央的有关精神带来不小障碍,也会影响到包括金融在内的相关服务能否与之有效匹配。

概念的界定

到目前为止,对城乡一体化的定义仍是众说纷纭。社会学和人类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城乡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差别,从而使城市和农村融为一体。经济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和环境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还有一种更综合的观点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于城乡统筹,因为尚处在探索阶段,现在缺乏科学统一的界定。如果仅从字面上解释,城乡统筹是指作为相对独立的主体“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实现双赢。它更加强调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际上,城乡统筹就是要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时,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尽管它们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尚不确定,但从其表述的内容看,城乡一体化是意在通过努力,使城市与农村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城乡统筹是意在为城市与农村所要达到这种状态而采用的一种方法。一体化的本意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主体通过某种方式促进其相互融合,并逐步结合成为一个单一主体的过程;统筹是指统一地、全面地筹划和安排。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中央提出以统筹的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格局形成,是对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治”做法的校正,即通过摒弃“城乡分治”,达到逐步缩小直至消除城乡差别的目的,这是符合我国城乡的自然历史发展逻辑的。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的本质差别主要表现在:政治方面,因受户口的束缚造成的身份差别,进而引起对公共品享有权利的差别等;经济方面,因过强的行政行为而非市场行为的资源配置方式形成的经济增长机会差别,进而引起不公平就业和分配的差别等;文化方面,因社会的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的差别,加之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进而引起民族民间文化发展在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上的差别。这些差别也是导致我国形成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原因。

统筹城乡发展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该论述向人们清晰表达了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促使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需要运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对于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非常重要,但以城带乡更重要,它是由“新格局”中所蕴含的社会诸要素相互融合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也可以说,以城带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以城带乡的实现方式是一个城市带动其辐射能力所能及的周边农村,并与其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因此,在实施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分层次、有步骤原则,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在实现城市对农村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发挥不同规模城市对“城边村”或“城中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分层次,即按照不同规模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强度,形成与此相对应的多个层次和彼此协调的经济圈层。城市规模的大小决定于它的区位和经济基础,因此,区位和经济基础不同,城市的规模也不相同,因为它必须与这个城市所在地区经济社会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的发展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而应当是不同规模搭配适中,由大到小呈正态分布。就全国而言,东部地区大城市的数量相应多些,中部地区相应少些,西部地区则更少些;就一个区域而言,具有区位和经济优势地区城市的规模要大些,反之要小些。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对周边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也越强。由此可知,以城带乡应当分层

次进行。特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最高,它在规模的形成过程中,很大程度是依靠周边区县镇等卫星城的延伸来得以支撑的,从这个特大城市到周边区县镇之间的乡村过渡带,会随着特大城市功能的增强和周边区县镇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狭窄直至消失。因此,特大城市是通过直接辐射周边区县镇,再由这些区县镇来带动周边农村的。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它在规模的形成过程中,因呈网状形辐射,使得从这个大城市到周边区县之间的乡村过渡带相对较宽,也由此形成一些“城中村”,这些“城中村”便成为这个大城市核心城区的大郊区,因此,大城市在带动它们发展的同时,理应承担起促进彼此融合的责任。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它在规模的形成过程中与周边乡村联系较为紧密,同时,这一圈层的乡村又有着对中小城市较强的依赖,只是要实现它们之间的融合,时间相对较长。城镇特别是小城镇,它是指非农业产业、非农业人口聚居的、物质形态上小于城市,一般来说比较接近农村的那么一种社区。大力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加快实现城镇化的现实选择。它是推动乡村城镇化的桥梁,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小城镇对周边乡村的带动有着与中小城市相似的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在远郊或更远的乡村因得不到小城镇的辐射而难以实现城乡融合,这种情况需要尽快改变,否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进程。

有步骤,即在各个经济圈层的城市群密度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中,其阶段目标、时间安排、重点把握等也应有所不同,因此,城乡一体化必须坚持有步骤推进的原则。首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快城镇或小城镇建设上,这应当成为加快提高我国城镇化率的当务之急。对于城镇化建设,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对已经建立的城镇,应在突出其自身功能完善的同时,按照国家“以城带乡”的要求,增强与周边乡村互动互赢的意识,找准实现相互融合的载体和切入点,不断提升城镇的带动能力;二是对位于远郊以外、未能被城镇覆盖的乡村,应加快这一地区的城镇建设,提高城镇覆盖率,做到不留空当,为它们从城乡融合所能享受到的同等待遇中得到好处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其次,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先行作用的发挥上,这应当成为探索和创造城乡一体化建设经验的重要之举。特大城市应当突出它对周边区县镇的辐射,继而加快其实现与周边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融合。特大城市要总结“统筹城乡发展”经验,走在全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列,成为其他规模城市带动农村的范式和标杆。大城市应当突出提高城市化水平,尽快完善和不断增强自身对周边郊区的辐射能力,突出大城市带大郊区的特色,在这一圈层闯出一条既符合区域实际,又富有自身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路子。再次,把基础性工作放在中小城市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上,这应当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中小城市在城市规模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向上,它可以在起到稳固各经济圈层作用的同时,依照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提供的经验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向下,它能够对城镇化建设起到不可或缺的组织和推动作用。因此,对于中小城市,应充分考虑这

上一篇:电气监理工程师试题下一篇:小学生语言表达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