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下岗职工再就业

2024-08-05

电影下岗职工再就业(精选7篇)

1.电影下岗职工再就业 篇一

1目前我国下岗职工的现状 1 1从年龄上看,以中年人居多

据有关部门调查,在16—24岁年龄段的占11%:在25 44岁年龄段的『与70.5%;45岁以上的占18.5%。下岗职工的绝大多数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重。中年人下岗人员居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注重外在的东西,如设施外观是否豪华气派,职员是否年轻漂亮,认为大龄职员老气横秋,会影响企业形象。另一方面,许多单位的主管人员大都在40岁以下,这些管理人员认为,下属年龄超过自己便不好管理。如今选择员工时更多的是讲究“拿来就能用,,而大龄劳动者由于体力、精力跟不上,工作很难安排。干体力活,身体吃不消:干脑力活,精力不充沛。对于企业流行的岗位轮换、身兼数职的工作方式更难以适应。加上由于我国的特殊历史,造成40岁以上的中年人普遍知识水平不高、技术层次较低,而且他们当中许多原来是国家企事业单位正式职工,如果录用他们,要给予相应的工资待遇,还要接续社会保险。相比之下,录用年轻人,既好使唤,人力成本又低廉。1 2从文化构成看.低学历者占绝大多数

抽样调查显示:小学以下学历者占13.9%:初中以上学历者占56.7%:高中学历者占27.2%:大专以上学历者仅占2。2%。用人单位或为追求虚荣、讲面子,或为储备人才,往往“非本科以上学历免谈’:让低学历者欲哭无泪。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劳动者技术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低文化程度的失业人员只有通过参加培训,提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提高下岗职工的文化素质,是帮助下岗职工重新就业的重要手段。

2目前影响职工再就业的主要问题 1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下岗职工再就业难解后顾之·陇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汁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却承担职工医疗、养老、住房等各种生活保障福利待遇,社会保障体系处于不健全的状态:二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严重滞后,覆盖面缺口较大,使职工不敢也不愿离开企业去承担风险,他们担心再就业后,以前的工龄接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得不到保证,不敢轻易与原企业脱离劳动关系:担心新的工作岗位缺乏稳定性,就业再失业,尤其是40岁左有的下岗职工,上有老,下有小,负担重,更难割舍与现有企业的关系。2.2企业措施不配套,一些相关规定落实无力

调查发现,一些企业在下岗问题随意性很大,往往不是根据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定编定岗,科学预测人员结构,确定下岗人员数量,而是下岗定“指标”增效无责任:有些企业在下岗职工程序上不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领导说了算,个别企业甚至把下岗看作是裁员的良机,惩罚职工的手段。近年来,政府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制定了不少关于下岗再就业的政策和规定,但总体还缺乏系统性和职能部门之间的整体配套措施,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监督、检查和制约机制力度不够,有些政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实。a解决我国下岗再就业问题的新思路 3 1实施就业需求与就业供给并举战略 当前,我国就业存在需求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的矛盾.这一矛盾已成为解决再就业问题的主要制约因素:

(1)现有就业需求不足,岗位缺口巨大

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需不旺,经济增长缓慢,导致就j【k需求下降:二是劳动力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锐减,我国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国企业、集体企业近年来一直不景气,不仅不能再成为就业需求的增量所在,现在的从业人员数量也已经出现减少的局面:三是现有岗位已在大量压缩,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步伐的加快,国有企业岗位数量的需求存量大大削减,传统行业将进一步释放出过剩人员。(2)就业供给过剩,就业压力增大

主要来自这几个方面:一是已经结存的大量失业,下岗人员,至少还有800万以上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二是大量新增的青少年劳动力:三是以后几年仍将有相当数量的体制内冗员被排出并需要再就业,这其中包括国企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分流人员: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城镇就业供给增加。面对现有就业需求不足与就业供给过剩的双重压力,单纯依靠经济发展增加对就业的需求已不能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而应对就业供求进行双向统筹协调,从就业需求方面,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劳动力总需求量;从就业总供给方面,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减少就业的过度供给,逐步降低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3 2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劳动、人事、工商、税务、城建、市容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不要一头热、一头冷,一方面使劲干、一方面在狠劲拆,只有拧成一股合力,才能解决好问题。在舆论宣传方面,新闻媒体不要只关注歌舞升平、一掷千金的款爷们的生活,而要宣传艰苦奋斗、创业成功的先进人物的事迹,引导人们注重艰苦奋斗,注重实际,转变观念。3.3进一步扩大就业需求,创造就业机会(1)扩大投资规模,增加就业岗位

国际经验表明,从事大规模基础设旖投资,是刺激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政策工具,依靠劳动密集型方式发展基础设施,能够促进高就业增长。在我国,从长远看,扩大投资和加快经济发展,刺激需求,开拓市场,是增加就业总量的重要途径,但扩大投资应解决好以下几个矛盾:第一,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高投资、高增长与低效益、低就业的矛盾。将投资数量和质量统一起来,减少无效投资,避免因投资浪费和效益差而不能增加就业岗位。第二,解决扩大投资与投资方向错位的矛盾,今后应注重为积累资金选难投资领域,开辟市场前景广阔、消费潜力大的新领域,适当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扩大对基础设施,公共工程项目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三,处理好国家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在当前需求不旺的形势下,应制定鼓励非国有经济积极投资的政策,补充国家积累资金的不足,增加就j№机会。(2)开放各类市场,促进就业增长

目前我国金融、建筑、电信等行业市场发展存在的第一1个问题便是投资主体较为单1,以国有、集体单位为主,外资和国内民间投资份额较小。要进一步促进这些行业内部的竞争与发展,同时扩大新的岗位,就必须加快这些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首先,要逐步开放银行和保险服务市场,允许国内外投资者进入,就等于扩大新的就业岗位。其次,对外开放建筑业市场,建筑业是很需要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其开放潜力巨大,吸引外资进入国内建筑业市场,有利于促进国内与国外竞争,提高工程质量,扩大就业容量。再次,开放电信服务业市场,电信服务业既是未来增长潜力最大的市场,也是吸引国内投资最有潜力的部门。目前,我国邮电通讯业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几乎是独家垄断,应允许国内国外投资者进入电信服务业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和公开竞争,这本身会成倍地扩大该领域的就业规模。

为了更 好地 做好下岗职工的工作,促进企业的改 革、发展 和稳 定,发挥 积极 作用。日前,就北京铁建公司人才劳务中心下岗职 工的状况,下 岗职工产生的原因、历史背景 及如何做 好下 岗职 工工 作等,进 行了全面深 入细致的调 查分析。

人才劳 务中心截止到2 O1 1 年底,共有下岗职 工3 4 4人。其中 : 男职 工28 8 人,女职工 5 6 人 ; 干部3 0 人,工人3l 4 人。

1.2下 岗职工 目前生活状况 目前根据 对下 岗职 工的摸 底情 况,有 l 0%的人 自谋出路,而大部分 员工是 没有上岗能力的。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偏低,而且面临着市场物价的增长趋 势,下岗职工生 活大 多比较困难,申请 困难 补助的较多。

.3下岗职工重新上岗需求情况。首先,我们的下正式下岗人员的部分待遇。如政府给予的下岗人 员再就 业基金,国家正式 颁布的下岗证等。因此,他们下岗后要想到社会上寻找再就业渠道是相 当困难的。其次,他们的基本生 活费要 比社 会上正式 的下岗人员基本生活费 高,所以,他们还不想完全脱离企业,在企业 内部要 求再上 岗的愿望也 更强烈,对企业 的依赖性 也较之 社会上的下岗人 员大。当前 公司的施 工生产情况 中急缺 专业技术 的 电工、试 验 工等 工种,还 得持证 上岗,面对这些 条件,下岗员工很难重新 回到这些 岗位 上。虽然 公司十分 关注安排 下岗员工重新上岗工作,也几经努力,从2 0 0 6 年至今公司和各项 目部 已重新安排下 岗员工重新上岗约ll 0 人。

1. 4下 岗职工再就业岗位培训情况

我们 对下岗员工再就业 采取的是 岗前培训,由公司劳资部组 织培训、发证。鼓励中青年职工参加社会上组织 的技术培训教育,结合 自身情况 与当前人才 市场对 自身未来发展重新 定位规 划,努 力在社会 中找到属于 自己的位 置,实现 自身价值。2 造成职工下岗原因分析

北京 铁建 公司 自成立 以来,到二十 世 纪九十年 代中期,一直是 实体型铁路 工程施工企业,自l 9 9 6年铁建公 司在下属单位全面推行项 目管理 后,施 工作业队 的实体型转变为以项 目部经营管理为主的管理型施工企业。这样一来,一大批劳务作业人 员失去 了工作岗位。主要 有以下三个方面。

2. 1客观环境的需要

在我 国经济体 制改革不断深化的 大环 境 下,公 司原有的管理 体制和经 营机制 已 不能 完全适应 市场 经济的需要。近几年,公司为适应 竞争 日益激 烈的 市场 需要,不断 加大企业 内部改革的 力度,包括 用工制度的改革。因此,公司面对残酷 的市场竞争,不得不逐 步实行下 岗分流、减 员增效 的措施,造成 了部分干部、职工下岗。

2. 2 公司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公司针对 管理层次多,机构臃肿,早已不适 应企业经营发展和市场 需求的客观现实。因此,公司认真贯彻落实中铁六局改革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部署,积极稳妥地、逐步地 推行扁平化改革实 施方案,撤销 了公 司下 辖的分 公司,变三级 管理为二 级管理,干 部、职 工分流到 各工管部和项 目部,富余 人 员直 接进 入 公司 人才 劳务 中 心管 理。

2. 3素质能力原因

随 着 公 司管 理体 制 和 经营 机 制 的 转 变,铁建 公司也 由粗放 劳动密集 型管理 向 精细技 术型管 理转化,以及施工 企业生产岗位需 求和优 胜劣汰 等原因,他们多数是六 十至七十 年代参加 工作的下 乡知青、待业 青年、复员军人及 农村顶替接 班的职工子弟,知识层面偏低。在以技术 密集 型为 主体的今天,让他们 与历届大 中专毕业参 加工作的 专业技 术人员来竞 争同一个 技术岗位,他们肯 定处于劣势。所以这部分既无技术水平又年龄偏 大、文化素质较低、所任工种不适 应岗位需 求,确实跟 不上改革 的步伐,则逐 步被淘汰 直至下 岗。而且,国家和企业政 策上 如果没有大 的变化,相 当一部分下 岗员工,短期 内难 以再上岗。

3. 1有针对性的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建立 健全 基础管 理相 关台帐。我们对下岗职工情 况进行摸 底,建立 了包含个人情况、工种情 况、联系方式、现住址及家庭情况 等多项 的《基本情况管 理台帐》,这为人才劳 务 中心 更好 的 对下 岗职 工做好服务、管理工作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还建立 了《 劳动合同管理台帐 》、《 职工社会

保险台帐》、《 职工档案工资台帐》、《 职工收入台帐》 等,这为公司领导及各部门提 供参 考依据和相关信息,为单位用人,个人再上岗,人才劳务中心推荐上岗做 到了底数 清、情况明。对 困难职工建档立卡,随时了解和掌握 下 岗职 工的生活 状况,使我 们的 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为下 岗职工按 时发放工资,准确 交纳各 种保险,及时办理退休的各项手续,各项医疗费用报销工作,办理独生子女手续,集体户 1 3管理工作,建立起来信、来电、来访登记制度,认真对来信、来电、来 访、解答、回复等做全程记录。通过上述基础管 理工作 的加强,为下岗职工服 务奠定厂基础,为发 挥人才劳 务中心职 能作用探索到 了一些途径。4 几点启示

4. 1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是做好下岗职工工作的基础对改革 中出现 的下岗职工这一特殊群体,从思想上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思想认识正 确 了,才能提高做好下岗职工工作的 自觉性。为此,通过学习“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特 别是胡锦涛总书记“ 七一”讲话 中提 到的“ 立党为 公,执政 为民”,“ 群众利益无小事” 的精神。认识到 公司的下 岗职 工是 我们党领 导铁路 多年以来,由计划经济体制 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渡过程中产 生的特殊群体。下 岗职 工 目前 已占公司,在岗职工 的近2 %。做好他们 的管理和服务,做好稳定工作,就是对公司整体工作做

出了贡献。

4. 2必须认识到,下岗职工是为公司做 出了

特 殊贡献的群体下 岗职 工是 多年为企业深化改革做出个人利益牺牲 的最大群 体。没有他们的 下岗、作 出个人利益的牺牲,就换不来公司改革的进 一步 深化。企 业就不 可能做 专、做精、做强,做大,就 不可能轻装上阵,集中经历开拓 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下岗职工是为公司的改革和 发展做 出了特殊贡献的群体。4. 3 下岗职工是当前公司的弱势群体

下岗职 工是把 青春年华贡献给 计划体制后又最不适 应改革要 求的群体,是最 先

做出牺牲个人利益的兄弟姐妹。下岗后,他们从精神上、经济上、社会上承受着 巨大 的压力,各级领 导对此 必须 有足够的清醒认识。他们为公 司的改革发展,经济上承受了重大牺牲 ; 在 妻子、儿女、亲人面前精神 上承受着重大压力,在社会上为找工作、谋饭碗 一次一次碰壁,自觉不 自觉地受人歧视、瞧不起等等。这些我们各级 领导应该做到经常性 地换位 思考,对他们 身上存在的这样 或那样缺点、弱点,甚至发 牢骚,以及抵触情 绪,就能较快 的给予理解、谅解。就 会按 照我们党的宗旨,按照“ 三个代表” 要求,按 照“ 群众利益无小事 ” 的精神,满腔热情地积极 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在做下岗职工管理工作 中就能 自觉贯彻总书记讲话 中提

出的“ 权 利民所有,情为 民所 系,利为民所谋 ” 的要 求,真心 实意为下岗职工服务,自觉落实好 公 司制定 的 “ 无情 下岗,有情操作,化解 矛盾,理顺情绪,稳定队伍,真诚服务” 的工作方针,就一定能做好下岗职工工作,保持好大 局的稳定。

总之,关心 下岗职工,做好下岗职工工作是建 设和谐企业 的重要环 节,公司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 展观,打造企业核心 竞争力,不断扩大市场 份额,树立 市场信 誉,加 速 公 司发 展,增强经济实力,求真 务实、千方百计解决下岗职工生活上的困难,一心一意为下 岗职工服务,保持稳定队伍,为实现 公司奋斗 目标做 出新的贡献。

2.电影下岗职工再就业 篇二

灵活就业是指与传统有稳定岗位和工作场所的全日制就业不同的各类就业形式的总称。主要表现为:临时性就业、季节性就业、小时工和钟点工等。由于灵活就业门槛低、机制活、对从业人员条件包容性大,适合就业形式多样化的需要,因此在我国发展较快。灵活就业在缓解城乡就业压力、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满足劳动力市场多元化需求和形成市场导向就业机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对全国66个城市的调查显示,下岗职工再就业后,85.4%从事临时性工作,3.3%是小时工或劳务派遣工。这表明,灵活就业正在成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要渠道。越来越多的下岗失业人员正在逐步接受市场就业的观念,选择灵活就业的形式。过去,灵活就业因没有稳定的岗位和固定的工作场所而不被社会成员视为“就业”。现在,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概念,只要一个劳动者在过去的一周内从事一个小时的合法劳动并有合法收入,就可以被视为就业。这样,许多过去被列为下岗失业的人员实际上已实现再就业。因此,要加强灵活就业方面的宣传教育,使人们摒弃只有正规就业才算就业的传统观念,克服对单位的依赖心理和长期形成的“单位情结”,树立从事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灵活形式也是就业的观念,坦然从事“散工”和“零活”,主动选择灵活就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形式。

为了促进灵活就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实现灵活就业,各级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给灵活就业人员和固定就业人员同等的权利和待遇,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尽快制定和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政策,为他们接续社会保险,解决后顾之忧;尽快规范用工行为和报酬最低标准,明确劳动关系;进一步做好对灵活就业人员的服务,为选择灵活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排忧解难,鼓励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勇敢地迈出关键的一步。

2 加大社区建设力度,开拓社区就业服务,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社区就业主要包括社区管理和公共性服务、社区居民服务以及面向社区单位服务等三大领域。从一九九九年开始,我国着力开拓社区就业服务岗位,经过数年的努力,社区就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重要途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6年“再就业援助月”活动中,组织专场招聘会3500多场,开发社区就业岗位150多万个,其中公益性岗位23万多个。社区就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目前,北京、上海等地已基本做到对下岗失业特困人员“出现一个,认定一个,安置一个”,其中通过社区安置的人员在60%以上。

社区就业岗位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岗位,涉及家政服务、文化教育、医疗保健、法律咨询、治安保卫、居民管理等社区建设的各个领域,以及物业管理、生活必须品配送、家庭护理、小件维修等便民利民的小服务项目,因此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优势作用十分明显。凭借社区就业岗位门槛低,服务范围广和层次多样化的特点,社区就业正逐渐成为大量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重要渠道。有关数据显示,在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每百名居民就需要8人提供社区服务;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每百名居民则需要5人提供社区服务。因此,社区实现再就业的空间很大,蕴藏着很多就业机会。

为进一步激活社区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使社区服务的效应充分释放,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做好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加大公共投资力度,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创新社区服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造有利于社区服务发展的环境,切实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向政府规划和市场调控为主的方向转变。要进一步挖掘社区再就业的潜力,引导下岗失业人员以敏锐的眼光紧盯市场和社区居民的现实需要,将更多的社区有利条件转化为再就业岗位,让社区小服务充分发挥再就业的大作用。

3 通过“政府买岗”,解决困难群体的再就业问题

“政府买岗”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主要做法是:一是政府直接买岗位,即由政府投资兴办公益性岗位,主要优先安置就业困难对象;二是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即由财政拿出资金补助那些培训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职业介绍单位;三是政府为安置下岗职工的企业降低用人成本。即政府从再就业资金中支付下岗再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工资补贴,减轻用人企业的负担。许多城市相继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选择交通协理、保安联防、卫生清洁等公益事业领域,由政府出资“购买”就业岗位,重点安置困难群体尤其是“4050”人员(即女40周岁、男50周岁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4050”群体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和劳动技能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能力的脆弱性。如果这个群体的再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导致城镇贫困阶层的扩大,产生“4050”人员逐步被社会边缘化的危险,从而影响社会持续平稳运行。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应是政府优先考虑的目标。“政府买岗”虽然不可能完全安置庞大的下岗失业人员群体,但对解决“4050”等特别困难群体的再就业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仅今年前七个月,全国已有210万下岗失业人员通过“政府买岗”的途径实现了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就有55万人,使城镇大龄就业困难对象的登记失业率下降到了4.5%以内。

“政府买岗”不但解决了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再就业问题,而且显示出政府解决再就业问题的决心,进而增强了下岗失业人员的信心,稳定了更多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人心,对再就业工作起到了明显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4 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引导下岗职工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投身市场,加入到创业的潮流中去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为了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在竞争型社会中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的能力,提高他们在竞争型社会中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的能力,提高他们搏击市场和抗风险的能力,有关部门必须做好引导下岗职工在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时的创业培训和(下转186页)(上接87页)指导工作,带动他们从安置型就业走向市场就业。下岗职工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就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起步,意味着什么都要学习,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创业培训,形成培训,创业与就业三者的良性互动,帮助下岗失业人员成功实现自己的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的梦想。

创业培训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引进的国际劳工组织“创办你的企业”培训模式,以提供创办微小型企业的必要知识。二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试点推行的包括理论学习、咨询辅导和后续辅导的“三段式”培训模式。三是结合各地实际自行开发的培训模式。目的是通过创业培训,激发那些具备一定基础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意识,通过积极“充电”,使他们掌握必须的创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开业策略指导和创业计划指导,为成功创业或自谋职业打下坚实地基础,从而开创出一番新的天地。

3.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角色转变与适应 篇三

一、角色与职业角色。角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因此,角色是通过该主体的行为模式表现出来的。如教师角色是通过其教书育人等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医生角色是通过其治病救人等行为模式表现的,等等。这种行为模式一方面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受到个体的心理特征和主观表演能力的影响。根据角色所占据的社会地位是否经过角色扮演者的主观努力,可以将角色分为先赋性角色和获得性角色。所谓先赋性角色是由遗传、血缘等先天因素决定或是由社会规定不需要主体努力即可获得的角色,一般不易改变。如性别角色、父母角色、子女角色、封建时代世袭制中的王公、伯爵等角色,即是先赋性角色。所谓获得性角色是指个体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进入某社会位置所扮演的角色。如教师角色、医生角色、经理角色等。获得性角色需要主体根据其主观意愿通过努力来实现的。因此,由于个体主观愿望的潜在差别及努力程度不同,个体的获得性角色是可以改变的。

角色与社会地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获得性角色更是依赖于社会地位。在现代社会里,最常见的、与人们实际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职业角色便是一种获得性角色。职业是社会提供给人们一个表现其价值的场所,职业角色便是个体在这样一个场所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如医生、护士等职业角色。由于职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职业与社会地位的紧密相关性,因而人们对职业角色的期望和评价有着很大的差异。职业是社会地位的一种体现,因而有高低之分,由此衍生的职业角色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便有优劣之异,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能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排除某些职业角色评价的变更性)。如自古以来,为官的职业角色社会评价高,乞丐角色的社会评价低,等等。因此,这种职业角色评价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职业角色的变更和转变,并尽最大的努力维持或改变自己的职业角色,以使自己最大可能地拥有最高的社会地位。

二、角色转变及其类型。现代社会是一个五彩纷呈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变化极快的社会。每个人、每个角色处于这样的环境要随时准备根据环境变化而调适自己的行为方式,否则将难以适应这个社会,甚至被其抛弃。这种社会个体根据客观环境的改变而相应地变换角色行为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角色转变。

客观环境即情境的改变是个体角色转变的依据,角色转变是环境改变的要求和表现,这种环境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一方面,由于时间的流逝(事实上,时间和空间是紧密联系的,为方便起见,予以分开论述),年龄的增长,个体人从一个呱呱堕地的婴儿长成儿童、少年、成人、老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将变换着不同的角色,如由子女角色转变为父母角色,因婚嫁由独身转变为夫、妻角色,由学生转变为工作人员等角色转变。这种随着年龄自然增长而导致的角色转变,我们称之为年龄增长型角色转变。另一方面,由于空间的变化(主要是指社会层面)也使得个体的角色发生改变,这种空间的变化包括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社会变迁即指社会结构的变动,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促使政治、经济、组织、制度、文化等要素不断分化、组合,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职业、教育水平和社会声望等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社会成员的角色转变,这种角色转变多是被动的。如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即九儒(只比乞丐的社会地位略高,即“九儒十丐”之说);但在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就是社会变迁的结果。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从而必然伴随着角色的转变。如个体通过职业角色的改变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像一般社会成员通过努力成为行政干部,副教授通过努力晋升为教授的角色转变。这种由于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的空间变换所导致的角色转变,我们称之为社会变动型角色转变。

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均能导致社会角色的改变,社会变迁一般会使整个社会范围内某些角色发生改变,而社会流动所牵涉的多是社会个体。如前所述的个体职业角色的转变即是社会流动的结果。职业角色的转变必然导致个体社会位置的相应改变,这种社会位置改变的方向有横向改变和纵向改变。横向改变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层次上的横向流动,是社会成员在同一层次上的职业地位变动和职业角色的转变,基本不会影响其政治地位、经济收入、社会声望等方面。如行政职位的平调等。纵向改变是指人们在同一分层结构中不同层次之间的纵向流动。根据社会地位高低变化的方向不同可分为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上向流动即指由社会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流动,如由科长升为处长、继而升为厅局长等。下向流动即指由社会较高层次向较低层次的流动,如由厅局长降为处长、继而降为科长等。一般来说,上向流动是人们积极主动地通过努力去谋求的,而下向流动则是人们所设法避免的。

三、下岗职工的角色转变和角色适应。如上所述,社会变革必然伴随着人们角色的改变,下岗职工问题的存在则是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经过几年的调适,不少下岗职工进行了角色转变,其社会位置多有相应的变化。有的社会位置不仅没有降低且有较大的提高。然而,大多数下岗职工在再就业过程中的角色转变意识存在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再就业的岗位要求高,存在职业贵贱意识且较严重,对于建筑、环卫、护理、家政等行业不愿涉足。二是依然存在“铁饭碗”思想,认为国营企业稳定,国企的工作才是真正的工作,其它工作者是打工,所以,宁愿等、靠、要,不愿进入市场实现再就业。三是由于长期在国有企业中吃“大锅饭”,因而冒险精神差,缺乏创业魄力和角色转变行动。四是存在较严重的城乡差别意识,宁愿在城市中抱残守缺,也不愿到农村开辟新天地。五是继续学习和充电意识薄弱,导致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从而更不适应变化的环境。凡此种种,都严重地阻碍了下岗职工的角色转变意识和行动。因此,下岗职工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努力进行角色转变以实现再就业。这样既能解决个人、家庭的生计问题,同时也能为社会安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下岗职工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以通过角色转变来实现再就业。

1.更新角色观念,调整心态,积极树立角色转变意识。角色是特定社会地位上个体的行为模式,随着时空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个体的角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随着环境改变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下岗后尽快进行角色转变特别是职业角色转变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不同的职业角色都是社会中的一分子,不存在贵贱之分(道德范畴内的优劣除外,如偷窃、色情服务等职业角色),特别是市场经济下,人的价值实现方式多种多样,职业本身的贵贱越来越趋于淡薄。下岗职工要树立正确的角色观念,调整心态,积极进行职业角色转变。

2.进行角色学习,尽快适应新角色。下岗职工再就业后,一般来说,将进入一个全新的角色,由于社会对不同角色的期望不同,因而,不同的角色其行为模式也各有差异。下岗职工再就业后,职业角色改变了,对于新角色的行为模式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因此要进行角色学习,不仅要学习新角色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更要学习新角色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从而根据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角色。

3.从情感上融入新角色,以达到角色移情状态。所谓“角色移情指主体不仅在认知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进入他人角色,即不仅知道而且体验到他人角色”。主体一旦进入角色移情状态,即在情感上融入新的角色,进入了新角色的境界,是一种最佳的角色适应状态。如我们经常说的“干一行爱一行”即进入了角色移情状态。

4.发挥创新精神,进行角色创造特别是职业角色的创造。在新经济时代,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因而在角色丛中也会有一些新角色特别是新的职业角色的出现,如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等。这种新职业角色是由社会成员通过发挥积极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创造出来的,没有一定的和既成的行为模式,需要个体根据相应的环境进行角色创造。下岗职工在再就业过程中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新的职业角色,既为自己获得新的机会,也为社会提供了借鉴的职业模式。

此外,政府和社会也要为下岗职工再就业中的角色转变提供外在保障,如提供继续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和场所,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免下岗职工角色转变(如创业)过程中的相关税费等,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角色转变和角色适应的外在环境。

4.电影下岗职工再就业 篇四

工作

摘要:本文试图从市场经济的评价标准去思考与研究企业职工的下岗分流与再就业问题。

关键词:下岗分流 再就业 市场经济

企业职工的下岗分流,以及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重点,长期以来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做好相关人员的分流与再就业培训工程成为解决失业问题的通行做法与重中之重。作为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和着力解决的大问题,从市场经济的理论上阐述这个问题,有利于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深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也有利于统一思想,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一、正确理解下岗分流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实施再就业的重要性

下岗分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出现的结构性下岗是我们进行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我国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下岗分流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会给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是,从根本上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符合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下岗者要调整心态,拓展思维空间和深度,自觉地顺应形势,通过接受培

训或技能提升,突破自我局限,获取重新就业机会。

在充分认识人员精简和分流的必要性,解决思想矛盾之后,也必须深刻认识到,实施再就业工程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措施。妥善解决好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影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二、正确处理好下岗职工与原单位辩证关系,切实帮助下岗职工解决后顾之忧

首先,要正确理解下岗职工与失业职工的概念差异。下岗职工是指由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人员。厂内轮训、停薪留职、提前退养、协议保留劳动关系、劳务输出和从事多种经营的人不视为下岗职工。失业职工则是指企业在法定情况下,依照法定程序裁减人员或终止劳动合同,从而解除了劳动关系,劳动法规定的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全部权利与义务不再存在的人员。

其次,下岗者要处理好主观客观的关系,认真反思自己,不能怨天尤人,下岗的原因很多,要多从主观上找原因,通过积极的态度和付出更多的努力来重新获取上岗及再就业的机会。

再次,企业要责无旁贷地做好下岗者的再就业工作,要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一是要组织下岗职工进行转岗培训,合理分流安置;二是为下岗职工交纳社会保险;三是发放生活费,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四是关心政治生活,按时通知下岗职工参加党团组织活动;五是按政策规定为下岗职工办好工资进级进档手续,使其待遇与在职职工一样;六是为下岗职工办好各种手续,让其享受优惠政策待遇。

三、开拓就业渠道,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下岗职工要摆脱陈旧观念,要克服陈旧的择业观念和依赖心理,树立自强自立意识、转业转岗意识、职业平等意识。在市场经济中,只要依法经营,文明经营,就没有不体面的职业,没有低人一等的岗位。

要走出心理误区,端正择业观念,打破就业终身制观念的束缚。

四、面向下岗人员,开展全面系统的培训服务

通过再就业培训,为下岗职工灌输市场经济知识,是增强下岗人员再就业本领和信心的重要途径:第一,培训机构应当根据不同年龄区别对待培训对象:对于40、50岁的失业人员,需要针对其人格特征逐渐敏感脆弱的特点给予及时的心理援助和辅导;针对受教育程度低,学习接受能力差的,要选择开展实用性强,技术难度低,易掌握的短期应急培训和进行基本常识、基本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其就业基础素质和基本技能,从而尽快实现再就业;对于年轻的下岗者,可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和偏重提高学历的培训,将参加短期的基

础课程培训和有学历的正规成人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其人力资本的含量。第二,全面的培训内容,包括:观念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方式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培训者的各项素质,以适应市场需求。

五、从政策和市场开放的角度,解决下岗分流和再就业问题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再就业问题,可从国家及地方政策上和市场经济本身环境两方面来进行解决:第一、给予税费减免、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小额贷款、免费培训等政策的落实。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为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减免工商、税务等部门的登记、管理和证照类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发展部分公益性岗位,重点针对安排城镇零就业家庭和特困家庭成员。第二、完善就业服务保障体系。为下岗失业人员积极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档案管理、就业信息咨询等“一站式”便捷优质服务。第三、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于人员的需求不断加大,外出务工以及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也是解决再就业的好方式。

参考文献:

[1]徐步朝,花明,邹晓明.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6,(08)

[2]宋秀坤,黄扬飞.非正规经济与上海市非正规就业初

探〔j〕.城市问题,2001,(02)

5.关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调研报告 篇五

调查时间:2010年8月6日 调查地点:吉林省洮南市 调查对象:吉林省洮南市机床厂

调查方法:由于时间和受教育水平的限制,本次采取的是访谈的形式。调查目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技术的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下岗已成为世人所关注的敏感话题。要解决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必须加强再就业培训,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大农村经济建设力度,重视再就业职工的社会保障工作。通过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情况调查,可以发现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总结教训,认真思考,更好的为还未实现再就业的人员服务,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对提高我国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研究近年来我国在关于下岗职工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分析经验与教训,就近日在我市对部分下岗职工进行调查。本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与成效

洮南市地处东北亚中心,吉林省西北部,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省区交界点,东北平原和科尔沁大草原的交融地带。全市辖 16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现有人口 43.3万人,土地面积 5102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85人。铁路、公路贯南北,硬化路面乡乡通,程控电话通全境,有线电视连万家。洮南市工业门类比较齐全,资源型工业格局独具特色。洮南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畜牧业生产大市。大部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情况不是很乐观,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呈现较好的趋势。

二、再就业后的主要境况和心态

在经历了一个下岗、失业、求职和实现再就业的过程后(平均下岗11个月左右才找到第一份工作,其中有59%的人再就业后又经历一次以上的工作变动),普遍得到了较大的收益和进步。

(1)他们通过艰辛的劳动,获得一定的工资和经营收入,生活有所改善。下岗前,调查对象人均月收入为352.42元,再就业后被雇佣人员的人均月收入为461.29元;自营就业者人均月收入在500元以上的占42.l%,比下岗前提高30个百分点。总体上有65.7%的人收入比下岗前有提高。

(2)他们经历了较长时问市场就业实践的磨砺,择业心理趋向务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自身条件出发,主动地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作。他们中通过自我创业和亲友介绍实现再就业的占67.5%,目前还想回原企业工作的只占19.3%;在择业条件中要求“比较体面”的已降至最末位,仅占0.7%;有70%以上的中年和女性,从“便于做家务”和“身体能适应”出发,表示愿意选择灵活的就业方式。目前,他们对所从事的工作表示满意的占32%,表示一般的占51.2%,表示不满意的仅占16.8%。由此反映了他们中的多数人已能平稳地面对现实。

(3)在职业变动中谋求新的发展机遇,涌现了一批成功者。在职业的大调换中,他们重新感受了劳动的意义,磨炼了自立自强的品格,扩大了眼界,增长了本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涌现了一批成功者。有的已成为新的用人单位的经营或技术骨干,有的下岗从商几年就成为“老板”,还能为其他下岗职工提供就业岗位。在本次调查对象中,再就业后获得各种先进荣誉称号的近8%。

三、在从事自谋职业和个体经营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从本次调查看,他们靠自己的积蓄和亲友的借助,人均投入本金21900元,人均年缴纳各种税费7165元,雇有领薪工人的已占1/4。这表明他们在创造就业和收入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也作出了贡献。但在他们中间小本经营的还是占多数(资本金千元以下的占31.4%,万元以下的占72.45%),在自营就业和个体经营中也遇到不少困难。

(1)在经营选项上缺乏咨询服务和指导。他们本小力单,不善经商,在消费不足的市场环境下,买卖更加难做。尤其在经营选项上往往出现盲目从众“跟 2

风跑”的现象。例如,在一个中等城市,下岗后去经营三轮摩托搞个体运输的,竟有7000多人,出现“拉车的比坐车的多”的情形。类似这种蜂拥而上、超出市场一定容量的经营服务项目,往往进入者多,被淘汰出局的也多。

(2)缺少资金。由于缺少资信担保,无法获得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扶持。一些地方政府要给自谋职业和从事个体经营者以贷款支持的承诺,还多是纸上空文。靠现有的小本经营,多半仅够维持基本生活,有的虽有点节余,但积累太慢,要想增加投入把生意做大很难。

(3)税费负担过重。本次调查反映本金与税费之比为3:1,足可见税费负担之重。在税费中,费比税更重。一位下岗职工根据市场需求正筹办一个低价位的小招待所,要经15个部门盖章,没等开张,各种开办手续费已花去2万多元。在访谈中,反映这类事例不胜枚举。中央和各地政府为鼓励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家庭手工业、社区服务业等,虽有减免税费的原则规定,但落实很难。据一个再就业工作先进城市的工会调查,在下岗再就业人员中,实际享受到优惠政策的只占12.24%。

(4)缺少经营场地。在创业者中,自有场地或享有政府提供的低价经营摊位的是少数。一般大中城市十几平米的小门脸月租金都在3000元左右,这对于小本经营是难以支付得起的。但如果没有经营场地证明,就办不了正式营业执照,不能享有依法正规经营的各种好处。税费重和铺租贵,是形成无照经营比例居高不下的一个客观原因。

(5)与政府管理和执法部门摩擦矛盾多。他们中不少人主要受本金所限,存在无照经营、占道经营或违章搭建临时建筑用作经营场地等行为,都会同城市的各项管理目标发生冲突,使他们在政策法律上也处于十分被动和不利的境地。再加上有一些管理执法的公职人员素质低、风纪差,粗暴行政、白吃白拿、按“人情”定税费等等,加大了他们的经营成本和精神负担。

四.再就业人员的精神负担依然沉重。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主要是:

(1)他们虽有工作和收入,但多处于不稳定和低收入状态。从本次调查看,受雇佣者多为短期临时就业,月均收入在400元以下的占55.3%;自营就业者多为小本经营,月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57.4%。全部调查对象中月均收入在200元以下的困难户占13.4%,他们是一批生活在底层的“有工作的穷人”。因而他们最大的心理负担是怕被“炒鱿鱼”,再次下岗失业;怕买卖蚀本,生意

搞砸了“明天又不知可以干点什么来养活自己”。

(2)他们虽能维持眼前的基本生活,但缺少以后的基本社会保障。相当一部分人因原企业连年经营困难,社保欠账,个人缴费部分也已中断,而再就业后的社保关系如何接续又不清楚,实际上已成为“断保人”。因而现在社会保障不落实,已成为他们“最大的后顾之忧”。

(3)他们虽已在社会上就业,但大多仍保留有“国企职工”的身份。本次调查对象中,仍有90%的人与原企业保持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劳动关系或社保关系。在目前劳动体制双轨并存的条件下,保留“企业人”的身份,还能享受一些福利待遇。但随着清理“隐性就业”和理顺劳动关系工作的推进,他们越发担心与企业脱钩后,将会失去最后一点利益和依靠,不但停发生活费,而且还要提高子女入学、冬季取暖、住房租金等费用的支付标准。

(4)他们虽然在努力适应新的就业环境,但还未从失落的阴影中走出来。调查结果显示,他们中80—90%是进入社会职业声望较低的传统零售、服务业,以及过去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苦脏累岗位或临时就业岗位,与原先“国企工人”的福利保障和社会地位有明显落差。再加上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用人单位普遍对求职者提出低年龄和高学历的要求,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和失落感。因而在他们中常有“昔日主人翁,今日打工仔”的感叹,或自称为“没有人要的弃儿”。

(5)他们虽然总体上认为国家和企业不改革没有出路,但改革真落到自己头上,又感到十分困惑和痛苦。在他们经受着体制转轨中利益调整和观念冲突的“阵痛”之时,正是他们游离失散于企业外的社会之中,大多处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尚难以覆盖的“盲区”。再就业后,在他们的身边有党和工会组织的仅占18%左右;他们中约占15%的共产党员,基本处于“散兵游勇”状态;工会的会员关系,也被“束之高阁”。因而,他们是最缺少精神关怀和组织保护的人群。在访谈中,发现他们中有少数人流露有消沉、孤独无助甚至不满情绪。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到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劳动创造、自强不息的奋斗中所取得的成就,也能感受到他们在职业流动和生活变迁中的艰难。他们为国企的发展和改革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在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大调整中,转入了困难较多的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对这部分下岗再就业人员,我们理应送出国企大门,扶上马后,再送一程。

五、存在的实际问题

(1)思想不到位影响再就业。社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与下岗人员再就业极少的反差比较明显。如上海市对一些领域的劳动力需求量较大,家政服务、环境卫生、商业服务、市场营销、保险业务、保安、旅游业、第一产业等方面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但是下岗人员再就业人数较少。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a、存在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思想障碍。有的下岗人员说:“过去我家请保姆,现在我去当保姆,我才不干。”还有部分下岗人员不愿做一些脏、苦、累的工作,他们当中不少人认为”这些活我能干,并且能比外来工干得还要好,但是宁愿少拿钱也不想干。” b、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不少下岗人员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从而失去一些再就业的机会。c、对再就业认识片面。绝大部分下岗人员认为从事个体经营仍属失业,只有政府重新安排的工作才是就业。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的企业领导一是不能正视企业职工的下岗问题,感到有损企业领导的形象,往往回避或不谈下岗再就业的问题,致使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对再就业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二是对企业现状认识不清,认为“市场经济琢磨不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不清企业哪一天又红火起来了。”这种思想对下岗职工有着直接影响,使他们在再就业问题上进退两难。三是对下岗职工不关心,工作方法简单、草率,甚至不闻、不问、不讲,严重挫伤了下岗职工对企业的感情与信任,影响再就业工作的顺利实施。

(2)育或技术水平不高影响了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在调查中,测量了下岗职工的“教育水平”和“下岗前所拥有的技术级别或职称”的情况。下岗职工的自身资本比较差,“教育水平”在初中文化的占总数的63%,而大专文化程度的职工占比例2.5%,大学本科及大学以上文化的一个都没有,同时四分之三的职工在下岗前没有任何职称或技术级别。可见,绝大多数是由于文化程度低,适应不了社会竞争、岗位竞争的需要而下岗的;与此同时,由于其自身知识、技能、年龄的限制等,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受教育年数,这就意味着下岗职工受教育的年数越多,职称或技术级别越高,他们在再就业过程中找工作的困难程度就越低。也就是说,下岗人员的个人自身教育、职能技术、健康,最终形成他们的人力资本,导致他们不能尽快找到工作

(3)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是制约下岗人员再就业的重要因素。下岗人员认为,“将来会怎么样谁也说不清楚,现在

即使自己找到工作,或从事个体经营,但没有了原企业的劳动关系和健全的社会保障,总有朝不保夕的感觉,心里不踏实。(4)与我国基本国情有关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很高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多,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劳动力也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非充分就业均衡所引发的失业,也就是“总量性失业”。主要表现在我国劳动力资源历史存量太大而且增长速度快,而导致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我国在几十年内积累下来的矛盾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暴露和释放有关。在经济建设中,出于种种考虑,采取的是低工资、高就业 ”的方针,使企业内部富余人员长期积累下来,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这一矛盾被大锅饭 ” 掩盖了。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由面向政府转而面向市场,同时,经济增长方式也由粗放型向主要依靠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重视质量和品种、注重节约和挖潜及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为了生存和竞争,必须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迫使企业对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自身就业存量结构进行调整,对历史积淀下来的大量富余人员进行剥离。企业要减人增效,不仅向劳动力市场排放富余人员,而且还要减少招人的数量。这样,过去长期以来一直维持着的 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 ” 的现象就再也不可能维持下去了,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矛盾就在一个较短时间内迅速暴露和释放出来。

(5)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换有关

我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产业结构严重失调。就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不一致的导致失业,存在失业的市场和存在岗位空缺的市场同时存在,也称为结构性失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结构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改革后,在对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过程中,过去片面、畸形发展的一些产业部门必须压缩其过于庞大的生产能力,这样,就造成了这些部门的大量企业出现亏损、破产和倒闭,从而引起这些企业的失业人员猛增。同时,部分老工业基地资源面临枯竭或产业过于单一,结构转换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结构转换过程中,也要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人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在迅速发展。大量机械化、自动化机器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运用,既使人类从过去繁重的体力劳动下解放了出

来,同时,也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迅速提高,使传统产业部门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现象。我国改革开放的近20年,也是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迅速进步和提高的20年,在企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迅速进步和提高的条件下,企业必然要尽可能地降低用人成本、减少就业岗位,从而,我国在较短时期内出现了大规模的机器排挤工人 ” 的现象。再加上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 “ 抓大放小 ” 的改革战略的实施,在 “ 抓大 ” 过程中大量企业合并或者被兼并,使企业资本规模迅速扩大,这样,资本规模扩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失业增加的规律也在较短时间内表现了出来。要树立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胡鞍钢等人认为,“经济发展战略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经济增长优先论,经济增长是最重要的目标,也是首要目标。二是就业优先论,即扩大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是最重要的目标,也是首要的目标。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投资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的联系被大大削弱了。经济增长、扩大投资需求能否扩大就业,在多大程度上扩大就业,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率的高低,还取决于何种经济增长模式”。

六、针对现阶段问题的解决方法

(1)、是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领导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在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方面制订具体措施,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同时,要把城镇新增就业、控制失业率、失业人员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及减少劳动能力长期失业人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作为就业工作主要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建立目标责任体系,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2)是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要贯彻实施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及加快发展服务业等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广开就业门路;要鼓励和规范灵活就业形式,拓宽就业渠道。

(3)是优化创业环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它不仅能解决劳动者的自身就业,还能带来就业的倍增效应。要落实完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鼓励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简化程序,规范操作,提高效率,增加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强信息服务;加强创业意识教育,转变就业观念,营造鼓励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4)是实施就业援助,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难题。要将大龄、身有残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作为就业困难人员,给予重点援助。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并视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以及适当的岗位补贴;对各类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期限可延长至退休。

(5)是强化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要鼓励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对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的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6.电影下岗职工再就业 篇六

调查时间:20XX年X月X日至4月10日 调查地点:萨依巴格社区辖区 调查对象:萨依巴格社区下岗职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人:XX、XXX、XXX.XXX等

调查主题:①了解下岗职工当前的生活状况及对再就业工作的适应情况。

②了解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促进下岗职工就业的尽快实现。

③分析当前的就业保障机制,分析下岗职工的困境与出路。

就业再就业工作是民生之本,是落实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再就业具体指中国在新时期出现的因为企业倒闭等原因而使部分工人下岗无工作做,然后又重新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这是一项国家的世纪工程。下岗职工再就业事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职工下岗及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人于近日就当前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就业形式

根据社区就业指导部门的数据显示,下岗职工中,有将近一半是初中以下文化,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和职能的更是高达70.5%。下岗职工的平均年龄约43岁,年龄段分布相对集中,40-50岁人群,成为下岗职工群体的主体。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且体力和精力仍然处于最旺盛的阶段,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劳动力本应是拓展事业的黄金阶段。

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再就业结构为,转向第三产业的占89.5%,继续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占9.8%,转入第一产业的占0.7%。在自营就业方面,从业的门类主要有:以商业零售为主的个体摊贩、店铺,占到一半以上;以家庭住所为经营场地,从事居民服务业和家庭手工业,如卖早点、开办小饭桌以及从事裁剪缝纫等,约占29%;以自有简易交通工具,从事运输服务业,如客运、送货、收购废旧物品等,约占6.8%;从事各种修理服务业,如修鞋、修锁、修表、修理各类车辆和家用电器约占5.6%;兴办文教科卫服务业,如计算机软件销售业务、收藏品中介、美容美发培训、婚庆

晚会主持等,约占3.6%;少数个体劳动者已开始走向合伙联手,共同承揽大宗劳务,如建筑装修、清洗服务、大件搬运等,有的已准备向正规小企业过渡,约占1.5%。以上情况表明,下岗再就业能再度进入国有、集体企业等正规部门,并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只是很少数。

二、再就业后的主要境况和心态

为了准确把握下岗职工心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促进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心态调查是很必要的,以下便是近几十名下岗职工的心态调查:

(一)化危机为机遇者

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下岗职工,职业的变动并没有让他们自暴自弃,而是在在困境中磨练了自我,重新自我定位,找准了今后事业发展的方向。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和一腔热血,自主创业,自己给自己打工,当上老板。更有少数下岗再就业员工成为了社区中的模范代表,给同伴们树立了榜样。

(二)有就业,但也有精神负担

这类群体他们虽有工作和收入,但多处于不稳定和低收入状态。从本次调查看,这类群体多为短期临时就业工,他们是一批生活在底层的有工作的穷人。因而他们最大的心理负担是怕被炒鱿鱼,再次下岗失业;担心买卖蚀本。

(三)再就业难,难以适应社会

他们是最缺少精神关怀和组织保护的人群。在调查中,发现他们中有些人流露有消沉、孤独无助甚至不满情绪。从以上情况能感受到他们在职业流动和生活变迁中的艰难。对这部分下岗再就业人员,我们应大力相助。

(四)法律法规不完善,招聘市场不规范

劳动市场上招聘和用工行为的不规范,特别是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再加上缺乏法律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让他们更是投鼠忌器。因此,在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中,职业指导员要让下岗职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求知应对技巧,以便避开招聘的陷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三、下岗职工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1、失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给再就业带来诸多困难。

2、失业人员普遍没有技术,失业前所学和所做的工种跟再就业挂不上

钩,因而再就业难。

3、两有人员就业十分困难,即有就业能力,没有就业愿望,有就业愿望,没有就业能力。这部分人大多数都属于弱势群体,存在着宁愿吃低保,不愿就业的思想,靠国家救济度日。

4、下岗失业人员,对用工信息闭塞,不畅通,就业只有找体力笨重,时间长,工资极低的工作,所以不愿意再就业。

5、某些下岗职工,心理状态没有摆正。面对下岗的惨痛经历,只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没能从中吸取深刻教训。不少下岗工人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从而失去一些再就业机会。

6、女性在就业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多数企业一般都不喜欢招录女员工,因为企业在使用女性员工时的成本高于男性,妇女出来和男性一样参与社会竞争,还要承担生育、养育和照顾家庭的责任。

7、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是制约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因素。

8、再就业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

9、企业对职工的思想工作不到位增加再就业的困难。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企业对下岗职工的就业工作不够重视,对企业员工缺乏关心,不管不顾,致使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对再就业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

四、对策研究

1、就下岗职工本身来说,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首先下岗职工应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博览群书,为择业储备丰富的知识;再次,下岗职工应该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落后的就业理念,树立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理念、新就业思维。树立职业平等观,破除高低贵贱观等。

2、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要整合政府培训机构、高校、技校等职业技能培训资源,规范社会培训机构、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行为,开展丰富灵活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对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免费缝纫,计算机应用、家政服务、保安、按摩、面点制作等技能培训。鼓励自谋职业,培训后使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3、组织辖区内的失业人员参加大型招聘会,失业人员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要扎实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要积极开展“春风

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为就业困难群体免费服务。要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妥善安置就业困难群体。

7.电影下岗职工再就业 篇七

对于下岗人员再就业的社会问题而言, 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稳定作用, 但对政策的内容和性质分析得知, 该政策的实施还是存在一定的限制性。首先, 现有企业和新办企业做享受的减免税优惠百分比存在明显的区别差异, 《关于下岗职工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是由国家税务局总局和财政部门为了给予下岗再就业职工更多就业机会而共同出台的一项优惠政策。现有商贸企业或服务性企业若能够满足现在职职工总数的30%或以上的工作人员为下岗再就业人员的条件, 在3年内, 该企业应缴纳的年度所得税额度享受减征30%的优惠政策;而对于新办商贸企业或新办服务性企业而言, 只要能够与下岗再就业人员签订3年以上的劳动合同, 即可在3年内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教育费附加税。从上述两项政策对比中不难看出, 相关的优惠政策对于现有企业而言没有很大的吸引, 导致现有企业下岗就业用工的不积极。而对于新办企业而言, 这些税收优惠政策的享受, 对企业效益的增收来说也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因为只要企业承办者曾有纳税行为, 那么在领取税务登记证当日起, 就已经享受了企业所得税减免的优惠政策, 因此再就业职工优惠政策得不到发挥。

除了上述优惠政策制定的遗漏点以外, 再就业税收政策的执行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极个别企业借证钻空经营, 由于企业政策享受只要有《再就业优惠证》就能够通过审核, 因此有的企业直接借用或直接向下岗职工租赁《再就业优惠证》, 再到相关部门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明后申请税收优惠的享受;二是存在一证跨地域多次使用的现象。有的企业在A地的税收机关办理了税收优惠享受的申请登记后, 又跨区域到B地的税务机关办理税收优惠享受的申请登记, 由于跨地域的税收优惠政策网络的构建尚不完善, 因此出现了一证多用的现象;三是企业规模界限界定不够明确。有些个利用再就业优惠证件申请办理了个体营业执照的企业单位, 其实际用工人数量达到了几十或上百, 这一经营状况与普通下岗职工的经济状况不太相符, 因此, 对于这种经营规模较大的新办企业, 是否也有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的资格和权利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政策严密性问题;四是相关管理政策的不健全。就目前状况来看, 下岗就业职工再就业税务减免优惠政策的管理办法还没有系统的规章制度加以明确, 因此从申请登记办理到部门受理到资格审核到批准再到企业成立后的监督管理都无规范可循, 只有尽快对相关政策体制进行完善才能保证政策的执行落实到位。

二、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的个人建议

(一) 现有企业和新办企业招收下岗再就业职工税收优惠政策的统一

为了让更多的企业能够主动提出下岗再就业职工的招收, 为国家减轻就业负担, 维持社会稳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笔者认为不管是现有企业还是新办企业, 所享受的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应该有所统一, 3年以内城市维护建设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教育费附加税收全免, 而优惠政策的起始时间也应该从领证当日改成企业盈利当年开始执行。

(二) 再就业政策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结合政策优惠的执行状况, 在了解掌握政策运作的成效及执行过程中存在遗漏问题的情况下, 对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构建, 边执行边整改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再就业情况的扶持优惠政策的管理制度, 进而是其科学化、系统化。

(三) 企业检查监督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检查监督可以采取定期检查和日常运行监督相结合的方法来执行, 保证对企业的内外监督都能到位。首先, 对再就业税收政策的落实状况开展定期针对性调查, 期间发现执行问题所在就通过集体讨论及时解决, 保证后期管理工作的基本效率;其次, 要对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的纳税人的合法性进行检查监督, 保证《再就业优惠证》使用管理符合法律法规, 当发现借证、租证现象时, 一律严肃处理, 清理企业市场。

(四) 纳税服务工作细节的效率提升

各级税务机关单位负责的纳税服务工作要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对再就业职工相关内容进行改进创新, 像笔者所在单位的服务大厅就开设了下岗再就业人员业务办理服务窗口;一些主动提出吸纳接收下岗再就业职工的企业单位在办理登记再就业税务减免审批手续时, 相关部门和单位可以提供“一站式”的办理服务, 情况特殊且符合简化审批审核程序的企业单位可以直接办理, 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让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期限内享受到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

(五) 相关机制的健全和部门相互协调工作的加强

《再就业优惠证》发放的劳动部门应该对申请企业开展全面检查审核后才能批准确认, 保证管理政策施行的效率。在确定企业满足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下, 业户会出现在工商部门的公示标榜上, 这样的管理方式能够加强对新办企业的社会监督。而处于核心管理地位的税务部门更是要积极参与到对《再就业优惠证》的管理工作当中, 联合劳动保障部门贯彻企业《再就业优惠证》的年审管理制度, 检查期间发现异常状况的, 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互相协调工作的开展期间, 各部门要对管辖区域内的法律责任有所了解, 保障健全机制管理下, 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能够更为高效。

综上所述,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 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税收政策执行问题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着重对相关税收政策的完善和管理制度的健全作出讨论分析, 希望能够对各位读者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摘要:现阶段, 失业下岗人员的再就业是社会经济稳定维护的一大关键问题, 我国政府对此呈支持态度, 因此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来扶持巩固下岗人员的就业工作。然而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 不管是接收再就业职工的单位企业还是职员本身, 都存在一定的适应问题。

关键词:下岗再就业,税收政策,思考

参考文献

[1]张贵忠.完善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J].税务研究.2004 (10) .

[2]黄开煌.贯彻下岗失业人员税收优惠政策中的问题[J].税务研究.2004 (10) .

上一篇:出阁喜宴是什么意思下一篇:xx二中工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