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做题方法(共12篇)
1.高考现代文阅读做题方法 篇一
高考历史 文字类材料解析题做题方法
【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高考的改革越来越突出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历史题中的材料解析题。如何提高文科学生在该方面的能力,本文着重以试题为媒介,通过典型例题的归类予以分析,强调方法、突出技巧,从而为师生在平常的练习中提供若干思路,以突破学生在练习、应试中对该类题的恐惧心理,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使得学科内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文字类材料解析题 解题方法 学科能力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新课程标准版)“命题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重视‘新教材’的运用于‘新情境’的创设。”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说明》
北大清华状元笔记(衡水毕业生)高考手写笔记2013年5月上旬正式登场,适合2014年高考生使用,敬请期待!如果你想了解最新高考动态,敬请关注“高考直通车认证空间”腾讯微博@gaokaoge、微信号80796072,每日为您推送最新高考资讯。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情景材料的容量逐渐增加,也使得历史学科成为文综科目中最难的部分,因此材料解析题能否得高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升学。历史材料解析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学科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知识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但学生对于此类题型却普遍认为非常难,因此平时在训练中只注重选择题,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缺少审题和解题的技巧,同时缺少相应的训练和指导而造成的。为此,笔者就材料解析题中的文字类材料解析题谈一些个人看法,以作抛砖引玉,与各位同仁共同探究、致力于学生学科能力的提高,若有不足,敬请斧正。
文字类材料解析题从设问上大体上可分为依据材料答题、依据所学知识答题和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题三类。
一、依据材料答题类
注:该类题在明确告知据材料答题,关键在于学生如何从材料中找到关键信息。在此提及日常用到的几种方法,对于大段材料多是首先划分句读,然后
逐句进行缩句以提取有效信息;此外,还可以关注首尾句,在材料中省略号前后的句子应予以足够重视。
(一)、依据材料划分句读、缩句提取有效信息法
例1:重农思想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农民受苦受难的祸根在于土地所有权问题。于是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口号。随着时代的前进,孙中山对土地所有权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在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提出“耕者有其田”口号,试图从根基上推翻封建土地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孙中山主张废除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采用西方农业的发展模式来进行农业生产。他推崇泰西各国的科学种田,使用机器生产„„
——赵书刚 杨煜国《孙中山关注近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先生发展农业的主张并简介。(6分)解析:材料整体呈现总—分结构,或问题—方法类型(即先提出问题、接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明了该种结构后对材料便了然于心、对做题更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具体分析材料、划分句读,可知此则材料划分为四句,后三句可见孙中山“提出了„„,又提出了„„试图„„主张„„采用„„推崇„„”此即为答案。
参考答案:(1)主张: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废除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实行科学种田。
(2)评价:表现了他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是民生主义的只要组成部分。但不实现民族独立,不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强国富民的理想就无法实现。
(二)、读首尾句
例2:材料一:在一切情况和条件下,对于滥用职权的强力的真正纠正办法,就是用强力对付强力。越权使用强力,常使使用强力的人处于战争状态而成为侵略者,因而必须把他当做侵略者来看待。
—— 英·洛克《政府论》(1)根据材料一分析洛克最担心的政治问题是什么?(2分)
解析:分析材料、划分句读,材料总体为两句,且呈“问题—方法”结构,即第一句提出问题,第二句随后给出解决方法。故此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滥用职权
(三)省略号类
提示: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一定要予以足够重视,大多情况下对该类语句仔细分析、概括便轻松掌握题意且方便作答。
例3:材料一:(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乃改创缫丝小机,以便小资本家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而小机之利尤普。卒之(终于)风气日开,南、顺(南海、顺德)各属群相仿效。今(1910年)则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百数家„„。
——摘自《南海县志》卷21 材料二: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作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摘自1874年《捷报》卷12 回答:(1)根据以上两个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7分)
解析:问题要求作答生产经营、艰苦创业两方面。即概述生产状况及创业坎坷两方面情况,而材料呈现的第一特点就是省略号较多,所以作答时便可按前面提及的方法行事。
参考答案:
①机器缫丝业同手工缫丝业发生利益冲突(1分)②机器缫丝受到旧习俗、旧观念的反对(1分)③陈启沅顶住了各种压力,坚持办厂(1分)④机器生产,产品质量好(1分)
⑤缫丝厂存在污染环境和工人技艺不熟练的问题(1分)⑥产品主要供出口,获利多(1分)⑦ 陈启沅研制并推广了缫丝小机(1分)
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类
提示:该类题一般情况下答案源于两方面即从材料、从所学知识各得一部分,大多情况下按目前的统计算往往从所学知识得知占有的比例相对大一些;而在此的所学知识多是材料所反映的教材知识,只需对教材的相关知识作一概括即可。
例4:广州,珠三角的核心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代史上,广州很早就被辟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近代史上,广州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沉沦;现代史上,广州又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在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史上,广州有着重要的地位。1841年英军侵略广州期间,广州郊区103乡的人民自动组织起来,在三元里一带给英国侵略军以有力的打击。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等人曾以广州为基地,多次举行武装起义,为推翻帝制、创建民主共和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大革命期间,广州是革命的中心。
(3)广州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城市。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大革命期间,在广州发生过哪些影响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或重大历史事件?(4分)
参考答案:
①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
②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 ③1924国共合作创建黄埔军校 ④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三、据所学知识答题类
该类题明确告知答题的方向,即答案的来源是根据所学知识,形如第二大类中已经提及一样,可根据材料联系到教材的相关知识答题;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就是学生的课外知识构成所学知识一部分,所以平时也需倡导学生广泛的涉猎文史知识。
在非选择题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题目在问题提及后我们还是难以寻找到答题的方向,此时若没有明确的问题要求,我们可多从国际、国内方面进行思考,而国内方面又可继续细化为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教育方面来作答,当然该种模式也适应于没有明确答题要求的影响、背景类题目。这是其一。
其二、在答题中我们更需要以题目分数作为做题依据,往往4分题要点多为2点,6分题要点多为3点等等。
其三、材料的出处、引文往往是我们答题的重要依据,大多时一则材料引自某篇文章,则该材料的主题即在文章名中已予以高度囊括,于是我们就可以节约更多时间而直接以文章名作为答题依据,此外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应对时间年限作出高度重视,以此作为答题范围。
最后,我们应强调答题时做到序号化和要点化,并注重书写的整齐,我们知道能力的塑造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只是在此提供经验式总结,至于能力的养成还需要在平时的练习和各自的概括中形成,我们:希望这种囊括性的总结能够为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减轻若许负担、提供些许帮助,以便形成各自的方法,从而更便捷地通向成功之路。
2.高考现代文阅读做题方法 篇二
首先, 要抓文章的主旨。文学作品的主题通常由形象来体现的。一篇文章, 无论是人物塑造, 还是物象选用都是为表现中心主旨服务的。因此, 命题者命题时, 总会结合中心主旨来命题, 如果我们成功把握文章的主旨来思考问题, 就不难找出答案。如2007年福建卷现代文阅读《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第14题:联系全文, 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要想把握“落叶”的含义, 可以通过概括文章的主旨得出。通过阅读文章, 其主旨不外乎“思乡”和“怀念母亲”, 这是解答这一题最简单的切入点。再如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现代文阅读《灯火》第14题: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此题是考查对文中核心对象“煤油灯”描写的“目的”, 其实是要求考生回答作者这样写所要传达的用意是什么。因为“煤油灯”是全文的核心形象, 所以解答此类题时, 必须要立足全文来考虑作答。一般地, 此类题必须从这样几个角度来回答:一是这样描写所要表达的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是什么, 二是这样描写使文章自身的内容显得怎么样, 三是这样描写使得文章的读者有怎样的感受。所以通过阅读文章, 答案就是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深切怀念;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在答题时还要注意参考本小题的分值, 凡6分的题, 一般应该分成角度不同的明确的3个小点, 标清序号, 眉目清楚地答题。这既是考生答题思路明晰的表现, 也便于评卷者阅读。又如2010上海高考卷《天目山》第12题:第 (12) 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 其意图是?答案是表达对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现象的责问与担忧, 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这道题, 表面上看起来是考查第12段落中几个句子的作用, 但就这几个句子的位置和内涵来看, 它们处于文末, 触及到这篇文的主旨, 因此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通过这几个句子由情及理, 将全文的思考引向深入, 引发人们沉重的思考。作者这种深刻的反思, 体现出对理想、信仰的坚守。
对于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的解读来说, 标题是需要倍加关注的重要信息焦点。在作品的标题中, 无论是地名、人名还是物名, 它们在作者的笔下常常是寓意深远的艺术形象。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给与关注、多下功夫。要联系对作品的行文脉络和情感主线的梳理, 与此为基础, 把握这些人、物、地域的外在特征及其承载的思考和情感, 以便将其作为读懂文本的一把钥匙。在语文教材中, 诸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合欢树》等作品都是这样。细细考察近年来的语文试题, 在考试中一般来说总会有一道4分左右的大题跟它有关, 考查的就是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历年考试无不如此。
其次, 要联系上下文, 紧扣题干要求作答。如2009年江苏卷《画家黄永厚》第17题:从全文看, 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首先要理解“冰炭同炉”是什么意思。分析文章不难看出, 这是比喻的说法, 体现了黄永厚复杂而又正直的人格风范。然后联系上文概括出他“冰炭同炉”这种生活态度、处世态度和艺术探索的表现的事例。从第三段可以概括出他“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 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事”;从第四段可以概括出他“对懂绘画的朋友慷慨相赠, 却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从第五段可以看出他“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再如2010年湖南卷现代文阅读《一朵午荷》第18题: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本题考查形象分析, 分析荷花的美。考的是文章中所描绘的荷花之美以及更重要的一点:荷花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美。很多考生都会答到第一点3分那就是荷花天然去雕饰的优雅气质和在风雨中的坚强身影, 但是出题者还故意留下一个3分的缺口, 那就是托物言志——“事物的精神美”。所以, 我们还要答上, 荷花在风雨中所坚忍不拔的身影所体现出来的刚毅、坚强的精神的美。这样才会拿到满分。
3.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训练方法 篇三
【关键词】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针对目前考生在现代文阅读上出现的问题像文章理解浮于表面、解题思路不清晰、专业名次不了解、答题不规范等,我们要对症下药,进行有效训练。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解题方法、基础知识、系统总结以及思维发展方面入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解题正确率。
一、注重方法传授,培养解题能力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概括能力,能够细致全面地把握文章,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这些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定期定量的训练,还需要有方法技巧的辅助,为要求高、竞争大的高考做好准备。
所谓阅读的技巧就是引导学生学会精读文章,对于高考的阅读理解,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语言表达、中心思想都是值得推敲揣摩的,学生粗略地看一遍不可能理解文章,回答问题只会绕来绕去,浮于表面。所以,我们要给学生灌输一个道理:精读就是读懂。先要纵观全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从局部出发,针对有特殊含义的字、词、句子细细斟酌,从小处突破把握中心意思。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分执着一个细节,不顾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断章取义片面理解文章的主旨,要引导学生从表面到内里,从表达到中心,从细节到主旨,借助文章的暗示步步深入。比如,在做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安娜之死》阅读时,我就让学生对这篇文章反复阅读三遍,再做题目。第一遍读的时候要关注题目,尝试了解文章表达的整体意思,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清楚主人公安娜发生的一些事。读第二遍的时候要注意把握任人物所处的环境、形象特征、心理情况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然后去阅读题目,借助题目得到一些启示,抓住中心题开始第三遍阅读。读的时候就要勾勾画画,不断地去验证自己的理解,为解题找到依据。
二、强化基础掌握,提高解题效率
想在语文考试中表现出色,语文阅读是关键。想要得到语文阅读的高分,不注重平时基础知识的积累,靠偶尔考试时的竭尽全力,就算取得了一点成绩,那也是偶然的。所以,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坚持积累基础知识,不断强化,为综合性高、难度大的问题做好准备。
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强化,我们可以借助日常的训练,在对文章的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内化积累。比如,我会在剖析文章的时候帮助学生学习做一些系统的总结,将一些零碎的知识整合起来,在实战训练中具体地运用,不仅限于名词术语的记录,只会纸上谈兵。比如,对于文章中的人称问题是常考的点,学生都知道有两种,可是对作用还不清楚。比如,1993年有套卷子中有一篇《青菜》的阅读文章,上面两道题目,针对人称的问题,我就拎出来重点讲解。其中问题是:1.文章使用第几人称进行描述的?2.这样的写法对文章内容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请具体举例分析。第一问比较简单,主要是第二问,我们就能帮助学生总结第二人称的作用在于方便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交流,帮助抒情,在文章中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突出主题。还有一些小知识需要归纳总结,在考试的时候进行迁移运用,像文章结构顺序的分类和方法,学生都很熟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文章,这类的他们做得比较多,难度较小。对于心理顺序和逻辑顺序就是他们学习的重难点,在理解把握的时候难度大,我就会借助典型的文章指导练习,促进理解。另外,对于文章的结构布局学生也要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像由总到分、由分到总、从表面到内里等。最后,我们要在训练课上对一些细化的知识进行总结,像各种文体的特点、要素、修辞方法、写作技巧、答题格式等,最好能让学生书面总结,自主回顾,然后交上来我们查漏补缺,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让其在高考时提高解题效率。
三、重视思维发展,提升阅读能力
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是做好阅读的前提,灵活多变有深度的思维才是理解、战胜阅读的法宝。在阅读训练中,我们更多的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借助文章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引导学生去触摸抽象的思维,培养强化认知,整合分析,具体概括,对比分析等能力。
分析学生的训练情况,在各种能力中,他们欠缺明显的是抽象概括的能力,学生知道要从文章中找语句来回答,可是因为中心理解不到位出现概括不全面、不精准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就选取文章具体分析:阅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纸币出现的两个条件。“纸币首先出现在北宋……于是纸币应运而生。”分析文字后,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是总的说明,紧接着后面分两层说明必然的原因:一个是北宋具备了成熟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二是北宋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钱币。这是在文章原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的,还不够简洁,可以进一步抽象概括为技术条件和经济发展。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一般会直接对原文缩句,回答成:一是造纸术和印刷術;二是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回答还是比较具体完善的。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深入理解分析,在回答上出现方向错误,认为就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直接忽略了经济发展。高考不会只对学生的某一能力进行考查,更多的是综合能力的检测,在日常训练中我们要经常找典型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学习应用。比如,某年高考语文第26题:认真观察文章第二段,参考第三段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第一点的错误认知是什么,请具体分析。我就要先带领学生对文章每一段进行简要的内容概括,然后找出矛盾错误,针对问题具体回答。这种问题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没有捷径,只能实打实地阅读、理解、概括、分析,得出答案。
总之,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能力考查的主要对象,我们必须要重视并且借助有效的训练不断地提升,为万变的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训练时,要打破传统教学中题海战术强化模式,通过技巧的传授、典型文章的练习以及思维的启发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高考中出色发挥,突破自我,收获成功。
4.高考现代文阅读做题方法 篇四
一、讲求方法,把握套路现代文阅读观念
以获取信息、掌握知识为目的而兼顾鉴赏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速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适合当今时代高效率、快节奏的需要。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是通过科学的、一定量的训练逐渐形成的。从现代文阅读应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角度看,精读细读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入手,局部理解,而最终达到整体把握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体,把握了整体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仅仅是孤立的理解局部自身含义,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的过程。
做现代文阅读训练题时,要求阅读三遍。第一遍理解由局部到整体的自身含义。第二遍把握相互关系。然后再看文后的问题,理出各题关系,把握中心题(因为许多试题的设置都是有一定梯度和联系的),带着问题去读第三遍,既可验证前面的所读,又为做题找到依据。一定要先读文章后做题,读懂文章再做题。
二、系统总结,培养能力
是阅读能力的基矗从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情况看,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题比较多,而它要求必须以系统的、综合的知识为基矗知识系统化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没有系统的知识,仅凭简单的零散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那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复习阶段一定要做好知识的系统化工作,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树”———知识网络。
在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它们往往是带有总结性质的,是系统归纳、加深加宽的好材料。归纳时要注意不要只是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要向纵深发展。比如文体知识中的人称问题,学生都知道有两种,但每一种作用是否清楚,还是个问题。比如1993年六省市试卷《青菜》阅读文后的一个题目,共有三问:
第一问: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
第二问: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第三问: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其它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举一例简要说明)
关键是第二问,作用就是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在本文中起到拟人化的作用。平时复习总结时,如果不细致不深入,答题就显得很盲目。
还要特别注意一些难点知识的归纳与迁移。比如语文表达中的四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学生比较熟悉,而心理顺序,特别是实用性强的逻辑顺序,有的学生就一知半解了。在议论性文章及事证明说明文中常常使用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安排顺序。或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由因到果、由果到因,或由主到次、由次到主,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或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或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等,总的原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明白了这些,我们在阅读时就会迁移过来,变成我们的一种运用能力。例如有这样一道考语言连贯方面的题,我们不妨也把它当作一个小阅读题:在下文空缺的甲、乙、丙、丁四处选填恰当的项。
在当今世界上,某些国家出于一己私利,把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发展模式强加于别人,以自己为尺子衡量别人,稍有不同就视别人为异类,横加指责和干涉。这种君临天下、称霸世界的做不法是甲、是乙、是丙、是叮
A注定行不通的B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C违背时代发展潮流的D不得人心的我们分析这四个选项,很显然四句话存在着内在的逻辑顺序,即因果关系,依次为B、C、D、A.再如,调整下面各句的顺序,使之合理。①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②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③总之,我们要拿来。④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⑤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①②③④句属于正面阐述,⑤句属于反面阐述,这两大层次就明确了;再看前四句,第③句是前提条件,应放在第一位,第①句是“拿来”后的具体做法,又是第④句话的条件,第②句是强调第④句中“这人”应具备的品格,可放在④句之后。顺序就调整为:③①④②⑤
三、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在阅读中注重提高思维能力,也就成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思维虽然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有它的表现形式———借助于语言。
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要进行好以下几方面的思维训练:
A认识理解能力;B分析综合能力;C抽象概括能力;D调整组合能力;E比同较异能力;F评价鉴赏能力。
例如,1995年高考语文第26题:通观第二自然段,并参照第三自然段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第一点错误认识是什么。
这题就是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通观四段材料,第一段是总说,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任务两方面,总提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第二段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方面进行阐述叶老的教育思想;第三、四段从语文教学的任务方面阐述叶老的教育思想。第三段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对语文教学任务的错误认识,那么第二段拽出的“第一点错误认识”显然是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总说部分和第二段都有指出语文学科性质的语句,据此,“第一点错误认识”就可概括为:不清楚(或:不了解、不知道)语文是工具,日用学习及交流知识都少不了它,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或:没有认清语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
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
例如:阅读下面的文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纸币出现的两个条件。纸币首先出现在北宋,当时称为“交子”。这决非偶然。要发行纸币,就必须具备造纸术和印刷术。然而在当时的地球上,掌握印刷术的国家寥寥无几,其中以北宋帝国的条件最为成熟,最为优越。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然而初唐是钱帛兼行。贞观治世,“匹绢得粟十余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唐中叶后,铜钱日益排挤绢帛,到北宋时帛制大体上已经终止货币的职能。北宋统一中原后,却没有统一的币制,而是铜钱和铁钱兼行。如在四川行用铁钱,陕西与河东地区兼用铜铁钱。铁钱是一种价贱而笨重的铸币,铁钱一贯,即1000文,约重39千克。而社会钱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于是纸币应运而生。
我们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到,第一、二句话是总说,后边分两层分别说明“决非偶然”的原因:一是北宋具备了当时世界上最为成熟、最为优越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一是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对钱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的,是比较具体的,还需抽象概括。可抽象概括为: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可我们的学生不会抽象概括,答成:
一、造纸术和印刷术;
5.高考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五
午门外
祝勇
①在中国的古迹中,没有一处像故宫这样拥有显赫的位置。
②对于许多从没进去过的人来说,故宫是他们想象中的天堂。在很长的时间里,只有少数身份高贵的人才能走进它,才能目睹它的华丽与神圣。绝大多数普通人,只有蹲在故宫外的筒子河边,通过高于树梢的城堞,揣测它的细节。宫墙保守着宫廷的秘密。即使站在合适的角度上,他们也只能看到故宫上面的白云。
③我看见一片白云停在午门的正上方。红色城墙以蓝天为背景,显得格外夺目。手里攥着一张门票,我迟迟不往里走。我望着午门发呆,想象着很多年前的天朝子民对于故宫的想象。
④高大的午门为这种想象确定了最初的比例尺。我们仅仅根据巨人的脚印就能推知巨人的高度。由午门,我们大抵可以知道,这里的度量单位远远超出我们的日常经验。午门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院门,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供人出入,它代表着一种权威、一种信仰,甚至一种宗教。
⑤人们为什么要建造巨大的宫殿?是与广阔的疆域形成几何上的比例关系,还是与丰富的世界构成视觉上的平衡?无疑,宫殿改变了人与自然的比例尺。即使从远处观看,宫殿依然显得威武和高大,因与宫殿相比,那些参照物显得那么弱小。帝王站在宫墙上,会看到什么?他是否会通过空间来索取时间,观察到未来的秘密?时间的谜底是死亡。死不是瞬间的事,它永远是正在进行时。从出生那一天起,死亡的进程就开始了,每一天都在靠近那个黑色的终点。但是绝大多数帝王看不到这些。从宫殿中他们看到了基业的永恒。那是他们的错觉。场面宏大的宫殿迷惑了他们,他们往往迷失在自己建造的迷宫里。迷宫的规模越大,丢失自己的可能性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宫殿像是一个欺骗性极强的巨大的谎言。
⑥在一部清廷电影中,有皇帝站在午门城楼上的镜头。那时的他,正沉浸在君临天下的神圣感中。显然,巨大的宫殿改变了皇帝注视世界的视角。是宫殿,使得神圣君主不再像俗众那样,只是葡匐在万物脚下的一只生灵。然而,令我怀疑的却是,那欢腾的万从,是否能看清他们皇帝的身影?宫殿将他托举到最高点的同时,也将他的身影弱化为最小,这并非仅仅取决于物理的法则,更合乎哲学的辩证法。也许,这就是城楼的意义,它将一个具体的肉躯抽象为一个符号式的图腾。
⑦注视着午门的时候,我胡思乱想,如果我有选择颜色的自由,我会给午门漆上什么颜色?是土地似的棕黄,还是天空似的瓦蓝?那样的童话色彩无疑会消解帝王的尊严。只有血的颜色,是对权力最恰当的注解。它既诠释了权力的来路,又标明了权力的价值。如果有人对宫殿所庇护的权威感到质疑,那么,请你用等量的血来交换。宫殿简单明了地注明了权力的暴力内涵。如果你不进入权力系统,宫墙只是视线中的风景,那大跨度的直线与大弧度的曲线展现着世界上最大胆的设计;如果你对皇权发出挑战,那被残阳照亮的城墙便时刻提醒你,你所准备的勇气和牺牲是否足够。
⑧我曾见过黑色的午门。是在一个风大的夜里,我从午门外走过。天上没有星辰和月亮,午门的广场上没有路灯和行人,只有高高的城楼,寂寞地兀立着。在深蓝的.夜空下,午门的剪影轮廓清晰。那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黑影,如一个黑洞,看不见里面包容的任何细节。我感到莫名的恐惧,只因那无以复加的空旷和黑暗。我不敢叫喊,我知道哪怕是轻微的呻吟和呼喊,在这里都会被惊人放大。
1.作者为什么用“高大的午门”作为王朝子民对于故宫想象的“比例尺”?
2.第⑥段中“宫殿将他托举到最高点的同时,也将他的身影弱化为最小”,从物理法则的角度看,它的意思是: 。
从哲学辩证法的角度看,他的深层含意是:
3.大家都知道,北京申奥宣传片中开始的镜头就是宏伟的故宫建筑群,这表明如今时代已经赋予了故宫崭新的象征意义。请简述故宫的象征意义过去、今天有何不同。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宫殿像是一个欺骗性极强的巨大的谎言”(第⑤段)意思是说封建帝王被威武高大的宫殿所蒙蔽,看不到必然被历史遗弃的命运。
B.“宫墙简单明了地注明了权力的暴力内涵”(第⑦段),意思是宫墙的血色表明皇权的建立付出了血的代价,挑战皇权也要付出同样的代价。
C.在文章结尾处作者描写了阴森恐怖的午门,是为了说明故宫不是想象中的天堂,由此,使文章的思想内容得以扩充和深化。
D.作者以站在午门外展开想象开篇,以走过午门外感到恐惧作结,全文旨在探究皇权的影响。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E.本文语言隽永,耐人寻味。一方面,运用形象的描述,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另一方面,提出了理性的反问,加强了语言的深刻性。
1.因为午门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院门,(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供人出入,)它代表着一种权威,一种信仰,甚至一种宗教。
2.意思是:皇帝所处的位置越高,他的影像在万众眼中就越小。
含意一:宫殿把皇帝托举到君临天下的极至之日,也就是皇朝开始走向灭亡之时。
含意二:虽然宫殿将皇帝的身影弱化为最小,但皇权的威严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思对即可)
3.答题要点:过去的故宫是皇权的象征,是帝王尊严的象征,是暴力的象征,今天的故宫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具有广阔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象征,是改革开放的中国沉稳、坚定、奋发精神的象征。
6.高考现代文阅读三步法 篇六
高考现代文阅读三步法
一、观其大略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如《景泰蓝的制作》、《神奇的极光》等。议论文的标题无非三种,一种是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种是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别了,司徒雷登》;一种是确定论述对象或范围,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孔孟》等。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其抒情基调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
如果文章的末尾还有注释,则这些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剔肉存骨”
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是说明文,则将涉及到各种说明方法的材料剔除。如“举例子”,则将例子剔除;“列数字”,则将数字剔除;“作比较”,则将比较的另一方剔除。是议论文,则将各种论据剔除,包括事例论据,引用论据,比喻论据等。是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段保留,其他部分剔除。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常见做法:一、舍偏取正法;二、分层归纳法。舍偏取正法,就是将文章的信息分出主次来,只提取主要的信息。具体到文章中的某个段落,则是提取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处在段首或段末,不难判断。具体到段落中的某个句子,如果是单句,则提取主干;是复句,则提取分句中的主句。
分层归纳法,就是概括段落大意,一般适用于散文阅读。
三、“定点扫描”
完成以上两步后,正式开始答题。首先“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就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前面的议论句;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方式。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快捷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辩名析理,把握文体特征。所谓“辩名”就是要明确我们阅读时的阅读材料(阅读客体)的文体。“析理”呢,就是要分析所给文体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这个环节的重点就是分析文章的文体特点。因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而不同的特点也就决定了在阅读过程中的不同侧重点。我们只有把握好了这些文体的特点,才有可能在阅读过程中依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有条理地开展阅读。例如,如果我们阅读的是一篇叙事作品,那么首先就要明白叙事作品的特点,要看清是以记人为主,还是以叙事为主。如果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那么一般来说,它的重点就应该在对人物的刻画上,而对人物刻画的重点是为人物的性格服务的,所以在阅读时就要注意,作品的中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它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以及细节等描写手段来完成的。那么在阅读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些描写,看一看这些描写都分别是从那个侧面来刻画人物的,也可以说是表现了人物的那一个方面。如议论文章,它的重点就是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能明白是通过那些论据来完成对论点的论证的。论证的过程又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等等。散文的重点在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上,通过品评文章语言来披文入情。“心中有纲,作题不慌”,作为一个阅读的主体,我们应该明白这此些方法和特点,才能从容地立于阅读材料之外而客观有条理地进行阅读,而不致于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方法而胡乱作答。
二.锁定目标,落实阅读过程。阅读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解读所给材料的过程,而作为练习和考试中的阅读来说,更是带有明显的阅读目的――完成后面所给的阅读问题。所以,就这个阅读的过程来说,我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要注意整体阅读,从整体上把握好阅读的材料,先从感性认识上来看一看文章是属于什么文体,内容上都说了些什么,对所给的材料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二是落实阅读的目标。在我们已经对所给的材料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们就可以来看一看文章后面所给出的问题,看一下出题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出题的。它所考查的重点是文章的哪一点。在这个步骤中,往往要和第一步中的文章特点结合起来运用。第三步,就是带着这些问题再回到阅读材料中落实答案。阅读材料后面的问题的设计,往往是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按照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的思路来出题的。在我们读完了问题之后,可以来对照着这些问题再回到原来的文章中,看一看,它们的答案也相应地应该出现在文章中有哪几个部分,我们可以按照材料“按图索骥”“对号入座”,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阅读解答。
三提纲契领,注意重点句段。在阅读所给材料中,有些语句或是语段甚至是个别字词,在文章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或是升华和深化主题的作用,在阅读中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这些句子,往往能够快捷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以我们在解读过程中,要注意这些语句和语段。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中心。如一段文章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再如首括句、反问句、省略句、以及过渡句等。甚至一些提示语和附加语,如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再次,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有总之、总而言之等等,在阅读中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如1991年的高考试题,所给的材料<<世间最美的坟墓>>,后面给的问题有一道问题是这样设计的: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当年的很多考生都没有能回答出来,其实如果细心的话,非常容易,因为在文章的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那就是“记1928年的一次俄中旅行”,而在材料后面有一个注释“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从中可以看出是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如果注意到了这个注释的话,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深思精写,准确表述语言。在高考中,我们每年遇到的阅读材料有两类,一是第一卷中的小阅读题,一是第二卷中的大阅读题。在这两类题中,第一卷的小阅读往往考查的是信息的筛选,它需要的是细心。而第二卷中的大阅读,除了细心之外,还要求深刻。它的大部分问题是要学生自己来作答的。而在实际的考试中,很多同学都是很害怕这一部分的阅读,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作完试题后心里还是没有底,究其原因,大多是对自己所答问题没有把握。其实在这里面,一个关健地方是没有能够真正把握题意,所答问题没有能够准确表达题意。所以我们要能够做到准确表述自己的语言,使所说的话能够语言精练,表意准确。而要能够做到语言精练,表意准确的前提就是我们能够深思――-要想得广、想得深,正确理解文章、题意,而避免曲解和遗漏。这里有两句话值得我们思考,一是“琢磨不透,瞻前顾后”,一是“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把握住了这两句话,我们就有可能准确地理解文意,题意。而不至于啰里啰唆,不能要领。在具体作答中,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文言文的翻译标准来说――信、达、雅。信,就是要能够用词精确,忠实于原文而不曲解的文意题意。达呢,就是要求所表述的句子能够符合文章的文意,准确表达文意题意,雅,就是自己所写的句子本身还不能有毛病,还不能超过字数的限制。
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
一、延伸联读
语文学习在实施教科书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教科书中的某些有价值的知识点,从中挖掘出有意义的课外材料与教学内容相印证,为拓展阅读视野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科书的作用。
⒈由篇及书延伸。选择与课文相关的原著一部分,让学生配合课文阅读。如《刘老老游赏大观园》选自《红楼梦》,教师印发作者创作这一巨著的背景材料,讲述刘老老五进贾府的故事,抄读《枉凝眉》、《终身误》、《葬花诗》、《好了歌》、《护官符》等许多精短诗文和对联,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说中众多人物的关系网以及“金陵十二钗”中一些人物的命运和性格特征,很快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课后纷纷借阅《红楼梦》。又如《曹操煮酒论英雄》选自《三国演义》,就学唱《西江月》,推荐《温酒斩华雄》、《用奇谋孔明借箭》等精彩片段,介绍用三国人物填充的歇后语,学生对《三国演义》的兴趣油然而生。这种寄寓于原著的放大式延伸阅读,不仅会对解读课文有很大帮助,而且容易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成为促进课内外结合的重要阅读纽带。
⒉追源探微延伸。根据知识的源流关系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如学习余光中的现代抒情诗《乡愁》,以这首诗为基点,向上从《诗经》中领会这首诗赋、比手法的运用,从唐诗宋词名篇里寻觅表现“乡愁”的不同物象;向下联系当今学生熟悉的表达“乡愁”的流行歌曲内容及形式,眼前豁然呈现出中国诗歌发展变化的过程,令学生耳目一新。又如学“运筹帷幄”一词,探究它的出处,引出刘邦的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讲述张良、萧何、韩信与刘邦的故事,引起学生对阅读《史记》以及有关史评的兴趣。这样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内容又得到文化熏陶。
⒊多维求异延伸。“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的立足点不同、思维角度不同,对同一事物同一文章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而一篇课文内容往往只能表现一个方面或一种观点,我们寻求一些反向立意的材料引导学生去阅读,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故事,如果仅止于通过人物的言行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像司马迁那样对蔺相如大加赞赏,那么学生也仅止于此。如果推荐阅读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记》,再列举项羽、曹操等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的例子,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不同史评进行阅读,可从中培养全面辨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又如学《效颦》,可延伸阅读《东施效颦又何妨》。
⒋由点及面延伸。从课文中的细微之处或一词或一句或一个段落中,引出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增加新鲜活水,拓宽思维空间。如学郭沫若的《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由其中“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一句,带出阅读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使诗与文相互映衬,相互解读。如学宗璞的《西湖的绿》,由末段“波平如镜,船儿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浆声唉乃,愈增加了一湖的幽静”一句,带出阅读南梁王籍的《入若耶溪》,感受课文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同工异曲之妙。
7.高考现代文阅读做题方法 篇七
中国教育报揖录2012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篇目如下。全国卷新课标:《马裤先生》老舍 (有删改) ;《谢希德的诚与真》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全国卷大纲版:《听朗诵》孙犁。北京卷:《心灵的篝火》张海迪 (取材于张海迪长篇小说《绝顶》前言, 有删改) 。广东卷:《荷叶》韩开春 (选自《2010散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有删改) ;《寂寞出文学———〈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 有删改) 。上海卷:《又见鹭鸶》陈忠实。天津卷:《掐辫子》刘心武。重庆卷:《太阳梦》晓浩。四川卷:《柴禾》刘亮程 (有删改) 。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甘典江。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张锐锋 (有删改) ;《古怪的重水》叶永烈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 。湖北卷:《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的方式》冯友兰;《耳边杜鹃啼》罗琅。江苏卷:《邮差先生》师陀;《笑的价值》[英]伍尔芙 (杨静远译, 有删改) 。江西卷:《报复》[法]雨果·克里兹。辽宁卷:《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克罗齐的求索》 (摘自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 有删改) 。福建卷:《双琴祭》梁晓声 (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 有删改) ;《蟋蟀之话》夏丏尊 (选自《名物采访》, 有删改) 。湖南卷:《忆韦素园君》鲁迅 (选自《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有删节) 。安徽卷:《往事 (二) 》冰心 (选自《冰心散文》, 有改动) 。
8.刍议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篇八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 2015 )06-0019-01
现代文阅读在整个试卷中占有很重的分量,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过程会拉动包括写作、语基和语言运用三大考点的能力提高。然而,如此重要的一块,每届高考的实际情况却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卜几点:一是重视立竿见影的语言基础训练,轻视效率不明显的阅读;二是重视题干的审读,轻视对语言环境的揣摩;三是重视题目的阅读区间的分析,轻视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尤其缺少对截取自阅读材料的语言进行剪裁的训练。鉴于此,我们应该从以卜几个方面复习备考:
一、要侧重要求学生掌握命题特点
1.现代文大阅读选文的一般特点
从历年高考来看,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颂扬名人等题材是散文阅读命题者所钟爱的。这些题材总体上旱现出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思辨性强等特点。所选文本的篇幅大部分在1000~1500字,以一千二、三百字为最多。在语言上,语法典范,有陶冶与引领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有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能提升考生的人生境界,促进考生的发展。文本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融,有利于课程文化的建设。
2.现代文大阅读设题的特点
纵观历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形式,我们发现在设题和答题上也同样有一些规律可寻:①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②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⑧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④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⑤保持题型的相对稳定、整齐。⑥开放与限制结合,体现了探究性阅读的特点。
二、要侧重正视训练,注重做好练习分析,加强能力培养
练习题要精选,切勿求多。根据高考说明要求精心设计练习题进行训练,最简单的方法是精选近几年高考题中的精品题。虽然说高三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经过几年的训练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解答开放性题型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应作为训练的重点。但仪抓训练不行,还得对练习作分析。分析练习绝不是对答案,而应该让学生知道所以然,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章学知识,以及回答问题时常用的套路,即使用正确的套话,再添加一些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正确答案就出来了。如问“作用”,它的答题套路是:于法+于法结合内容产生的效果。如2005年全国卷(三)第17题,作者用了反衬于法,反衬的作用是以次衬主,突出主体。第三段描写主体是山峰的气势,夜晚看到的是“山影”,山影在火光的衬托卜-“令人魂悸魄悚”。整合起来就是这一描写反衬张家界夜空山影的摄人魂魄。
另外,通过练习,我们可以将现代文阅读题中主观性表述题的解题步骤归纳为五步:第一步,对试题中的文章(段)作仔细通读。第二步,审清题干包含的有关信息,如要解答什么问题,表述上有什么要求,字数多少,叙述角度有无限制等等。第三步,找准题干所提问题在语段中的具体位置。第四步,在通读语段后,确定哪些文字与要解答的问题有关,从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第五步,按答题要求,对文中的信息作必要的整合,使答案表意准确全面、文字简洁、结构合理、符合答题要求。
三、要侧重摸索规律,总结答题方法
9.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九
怎样读懂文学类文本:
边读边画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词句,画出文中表明文章结构的词句。议论性文章特别要注意论点和结论,叙事性文章看画出的词句就能理清这篇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二遍阅读时可以只看这些画的词句,寻找答题的区位,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位置,根据分值和字数限制来组织答案。第三遍阅读主要是核对答案是否符合主旨和题旨。
【名词术语及概念性试题】
如果是揭示概念的特点,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这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如果是概念间的区别,则要依据语境来判断几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与句群和段落联系起来。一般来说,作者会在一个词语(概念)出现的前面或后面做具体的阐释,或者换一种说法揭示它的内涵。命题者既然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只需在词语的附近找答案即可。
【关键性语句试题】
对于此类题,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章意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信息筛选性试题】
解决本类题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找依据,抓因求果找到理由,因为此类题答案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分散的,或像蜜一样蕴含在花蕊里,或像珍珠一样蕴藏在蚌壳里。在做这一类题时,一定要抓牢题目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要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一点一点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再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归纳主旨性试题】
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清理文思的题型】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明白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的眼前了。
【审美鉴赏性试题】
这一类题要求我们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落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其艺术效果,把握其独特风格。例如:问你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格(大纲规定的八种),有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何作用;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如何巧妙;文章构思上某一点或几点妙笔好在何处;文章的整体风格(豪放、婉约、明朗、含蓄、雄壮、纤巧等),文章所表现的情况(喜悦、哀婉、明快、灰暗、悲壮等)是如何展示的;等等。其实,审美鉴赏题还是在于理解文意。
【综合探究题】
总体建议:
(1)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
(2)如果有选择题,先做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
(3)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找,不提倡自作聪明,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目前推断至少有一道题目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而且往往是第一题,一分不能丢。
(4)实在要概括的题目也请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找到原文中出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
10.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篇十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的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自杨荫榆带军警入校,至章士钊雇老妈拖出,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作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失丢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那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的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的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原文选自:痛哭和珍作者:石评梅)
18.在石评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5分)
19.在石评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0.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啊,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5分)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至,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中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E.石评梅的《痛哭和珍》是石评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持艺术感染力。
痛哭和珍(石评梅)阅读理解答案
18.本题考查的是概括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答案为勇士;革命的首领。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
19.本题考的是对作品的鉴赏,体会对比的用法及作用。答案为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20.由于学生有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的积累,文章背景是学生熟悉的,这对理解本文提供了有效的帮助。答案是: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
11.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备考方略 篇十一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要以三大类文体呈现,即: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和文学作品阅读。笔者这里主要从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的角度作一归纳小结:
社会科学类文章指介绍、阐述、诠释、论证社会科学研究情况及成果的文章。其内容很广泛,从近年高考的选文看,主要反映文学、绘画、音乐、教育及考古、历史等方面内容。这类文章有三个特点:一是理论性较强,学术特点突出,思想观点具有典范性、社会认同性;二是内容涉及面广,但尚未涉及哲学、经济学等内容;三是写法灵活多样。从考查的具体内容看,近年来的高考题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位:侧重考查理解词语、句子和辨别、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高考对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能力考查一般以主观试题为主。
社会科学类文章整体阅读要求能理解词语和句子在语境中的含义,能筛选和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并且要突出两点:一是准确把握这类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作者对谈论的问题所持的态度;二是能分析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作者的思路。这两点是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应有的认识,也是应具备的常识。
自然科学类文章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一直占有稳定的位置,题量全国卷为3题,分值为9分。高考自然科学类文章有以下特点: 1.文章的内容“新”。选文一般都是反映自然科学领域各个学科研究的新动向、新发现、新成果,近年来更是显示出贴近现代高新技术的倾向。2.文章的语言“专”。科技文的语言属于科技语体,严谨平实是这种语体的特点,而专业性极强则是这种语体更为突出的特征。但高考考查的仍是阅读一般科技说明文应具备的语文能力,而不是对高科技术语的解释。3.文章的行文“简”。选文一般选自报刊杂志,具有报道性;篇幅短,字数在千字以内,甚至仅三、五百字;其行文往往是抓住重点,不及其余,除了对文中重点知识,重要概念作必要的解释外,其他的相关环节极少涉及。
如何整体把握自然科学类文章?综观近年高考自然科学类文章,考查的目标大致分为二级:一是对基础性知识的理解,如文中的词语、句子、重要信息等;二是在此基础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如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作者在文中的基本观点等。为达成这两个目标,就必须坚持整体把握阅读材料。从整体入手,大处着眼,把握阅读材料的主旨、行文特点、重要信息等方面的内容,进而加深对阅读材料中各个具体或局部问题的理解,从而达到能全面、准确地回答所要求解决的阅读试题,这应该是自然科学类文章应试阅读的正确顺序。
整体把握自然科学类阅读材料要注意如下几点: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内容要点;2.抓住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贯通全文内容;3.联系根据材料设计的阅读试题,突出整体把握的目的性和针对性;4.根据阅读试题的要求,对筛选整合的信息一一辨别。辨别时要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去认真辨析。
解答社会科学类文章或自然科学类文章题目,一般分为三步:
1.初读。快速扫描,有个大体印象。
2.再读。逐句快读,迅速地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同时动笔画出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
3.精读。看清题干要求,将选项一一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确定答案。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对照比较。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误答原因大致有四:
一是阅读急功近利。没有真正读懂原文就急于动手做题,结果做题受阻,再去读原文,既耽误时间,又不能准确地捕捉文中的信息。
二是缺乏阅读的敏感性。不能快速地找准、找全包含答题信息的语句,不能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必要信息。
三是找到答题要点,但不能根据题目要求去表达,与标准答案有较大出入。
四是基本功差,语言不通,错字很多,卷面混乱。
因此备考的基本对策是:增强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的语感,提高理解社会科学类文章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平时的阅读积累。考前准备主要针对考试时的心态和解题的基本方法。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误答的原因有:
1.平时缺乏整体阅读意识,未能养成全面把握文旨的习惯。
2.临场心态不佳,不能正常发挥。
3.摆不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文旨尚未把握便急于做题,甚至胡乱猜测,结果翻来覆去,费时费力,甚至答错。
4.做题方法不科学。有的考生不是先读题干,而是急于读选项,把头脑搞昏,结果欲速则不达。
为此,建议如下:1.在备考时选读一些科技类文章,增加知识储备;2.了解科技类文章的命题特点,做到心中有数;3.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的能力。
12.高考现代文阅读做题方法 篇十二
关键词:命题特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应试对策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试题分量较重,共三十分,占总分的20%,要求较高,难度较大,一些学生形容做此部分题目如“雾里看花”心中无数。那么如何“拨开迷雾,得庐山真面目”,圆满完成现代文阅读试题作答呢? 根据几年复习应考的体会,我认为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明确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
所谓命题特点,说到底就是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考什么首先是题目材料选择的问题,对此《考试说明》明确指出高考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福建省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选文与往年保持一致,体现对学生阅读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具有很好的导向性,体现高考遵循“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的命题指导思想。
现代文阅读考什么? 材料选择仅是一个前提,最重要的是考点定位。高考现代文阅读不考死记硬背的知识和概念,而考阅读能力。2014年福建省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设置与往年全国卷大致相同。第1卷仍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辨别分析文意,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以及归纳重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第II卷主要考查阅读作品整体感知的基本能力,重点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筛选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和鉴贵作品表达技巧等能力。
了解高考现代文阅读考什么,只是认识现代文阅读命题的特点之一,不仅要全面认识命题特点,还要了解怎么考。选择题无论是选错或选对, 命题思路都是渗入一些与题干要求不相合的干扰项,用以迷惑考生。这些错误答案主要从逻辑角度设误,常用设误方法有曲解原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以全概偏或以偏概全、因果混乱。如果第1卷选择题考查侧重思维的逻辑性、理解的准确性和推断的严密性,那么第II卷的简答题则侧重考查思维的深刻性、分析的透彻性和联想的广泛性,不但考查学生是否读懂材料, 还考查学生的表达是否准确恰当。这类题目的题干不但交代命题的指向性,而且指出一些技术性要求,更重要的是命题的编制常和文章体裁紧密相关,特别对语言、结构、形象等艺术特点的分析,注重鉴赏评价。
总而言之,福建省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紧扣《考试说明》,大体如旧,略有创新,难度平和。
二、应试对策
1.加强整体阅读 ,提高整体阅读文章的能力 。
所谓整体阅读,指通过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这种把握应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要求。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明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什么材料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点。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事)等。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实践活动,这个活动之所以强调整体阅读、整体把握,是因为学生接受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认识问题或者认识理解不到位,则对具体题目的解答难以准确到位。所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答好现代文阅读试题,树立整体阅读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2.分 段把握 ,定位对比 ,相互印证 。
通过整体阅读文章,大致抓住文章主旨,对其内容已基本清楚,但要调察细微,辨识细节、正确判断作答,必须分段把握,定位对比。“分段把握”就是在充分了解全文和命题指向、解题要求后,逐段把握重点、对应句段,仔细分析。所谓定位对比即让关键词、关键句或者解释关键词、关键句的试题备选答案与相关词或句“定位对比”,通过比较找出答案。
3.掌握分析和综合方法 。
分析和综合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方法。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对每个部分做具体阐释;综合,就是概括,就是再现各部分内在本质的联系。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中,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认识,对信息的筛选,多用分析方法;而对信息的提取,对文章中心思想及作品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把握,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则需综合运用分析和综合方法。那么怎样提高分析与综合能力呢? 如何分析,在方法上没有一定之规,但要分析准确,首先应明确分析对象是什么,对象确定了,再依据逻辑关系,找出构成对象的具体因素及综合特点。要对一个事物、一种说理进行恰当的分析,必须在平时训练中注意综合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提高文化修养。
4.提 高评价 、鉴赏能力 。
评价、鉴赏能力是语文诸能力层级中的最高层级。在文学作品阅读试题中,对评价、鉴赏能力的考查已是高考的一个热点。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尤为重要。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 首先要了解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因各自特点不同,阅读理解应各有侧重。小说阅读就是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通过怎样情节,塑造什么样性格特点的人物,从而反映怎样的社会生活;散文阅读则需要揣摩作者通过怎样的表达方式,传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同时学生理论素养不够,对评价标准不了解是做题的一大障碍。
5.针 对命题特点 ,加强针对性训练 。
针对选择题目设计方面的特点,平时训练要克服材料选择上的盲目性。选择阅读材料时应兼顾科技文和社科类文章,更重要的是在题型上使之与高考一致,从信息筛选、提取角度设计练习,以增强训练的针对性。针对文学作品阅读材料的特点,增加相关体裁的文学理论素材,加强对相关体裁的阅读训练。
针对试题编制的特点,可以强化两方面练习:第一,对选择题,做完明确答案后,从命题角度加以审视,明确命题意图和设题角度,认识干扰项编制的特点,增强对选择性命题方式的理性认识。第二,做简答题,提出详细审题、准确答题的要求,克服答题的随意性。
【高考现代文阅读做题方法】推荐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07-26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10-13
高考地理的做题训练方法10-07
现代文阅读指导07-13
初一期末现代文阅读06-15
《芭蕉》现代文阅读答案08-02
白发现代文阅读答案08-09
命运现代文阅读答案09-19
送春现代文阅读答案06-15
过错阅读题答案现代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