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纪事散文

2024-08-28

深情纪事散文(精选4篇)

1.深情纪事散文 篇一

今天是公历的二月十二日,再过两天便是农历的正月十八日,吃了落灯面,轻轻将岁月的日子翻过,新的日历将开始新一年的生活。突然感叹,岁月竞然如此匆匆,过年,已然成为了回忆!

记得公历二零一七年一月二十一日,星期六下午二时,单位召开了一年一度的年终表彰大会,不同岗位的先进个人作了发言,领导作了年终总结报告,宣读了来年的工作计划,布置了春节期间的一些注意事项,然后就宣布放年假了。干部职工分取了一些年终福利,大家欢欢喜喜回家过年了。

当我回到老家时,父亲正在门前院子外劈着柴禾,九十多岁的祖母在灶门口烧着火,母亲正包着馒头。超前几天,我就与母亲说了:今年就不要在家蒸馒了,我到街上加工好带回来就是。母亲已是七十五岁的人了,身体也不如从前,我要她多休息才是,可她又舍不得父亲从地里挖上来的那么多萝卜,说还是在家做一些馒头吧,这样也有一点儿过年的味道。今天已是腊月二十四,父亲与我说:要是往年,你祖父在世时,他要进行祭灶神。而现在我就只是点点清香向灶神拜拜而已。我告诉父亲:如今人家条件都比较好了,许多农民都居住到小区或城郊去了,有的人家也没有大灶了,谁还敬神呢!再说年轻人也不相信这些,只要自己心地善良,多做一些好事,自然会吉祥平安的。父亲又告诉我:今天也是掸尘的日子,上午,已将家里与前后的院子大几上打扫了一下,有的地方要到三十再说了。我又关照他:要注意安全,窗户上够不着的地方就不要上去擦洗。在我回媳妇店里时,父亲又将从豆腐坊里买来的豆腐切了部分让我带到街上的店里,说是比街上买的要有味道实惠些。这不由得勾起我小时候跟着大人去豆腐坊磨豆腐的情景来:

那时每当过年前,祖父会早早泡好自家种的黄豆,挑着两只桶到村里一家专磨豆腐的人家去磨豆腐,先用磨子磨好后,再到大灶上烧浆,然后是点卤,再一勺子一勺子装到豆腐模框中加压,卤点得不大不小,压得不老不嫩,切好后,用两只大筛子挑回家,回来一块一块放到腊水中,一直可吃到春天都不坏。现在都是机器加工,虽然技术先进了,但再也找不到那半夜祖父把我叫醒,喝那又香又甜热气腾腾的豆浆感觉了。

腊月二十五,由于我工作工种与别人不一样,又去单位忙碌了一会。这天天气很好,母亲在老家把被褥拆下洗得干干净净,并将祖母与我的床铺都整理得清清爽爽,其实,我也只有除夕与初一在老家住上两宿。但不管是从前生活贫困拮据,还是如今生活条件优越,母亲总是要以洁净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让我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感受到那焕然一新的温暖!

二十六这天下午抽空去理了发,关于童年的过年洗澡就不说了,一个冬天,只有到过年才去洗一次,现在在家随时都可以洗到热水澡。关于理发,说起来好笑,小时候应该叫剃头,那时是用一种老式的推子,一般都是用剪刀剪,用刀刮,剃头师傅将剃刀在衣服上擦一擦,或在挂在门上的长皮革上刮几下,然后按住头,将头发一刀刀刮下,看着那闪着寒光雪亮的刀,我心里会害怕,所以,小时候到过年就怕剃头,总是在父亲,母亲的哄说下,才跟着祖父去剃了头,再到街上唯一的一家名叫“老虎灶”的澡堂去洗澡,随着年岁的增长,过去的一切似乎很久远了,现在只留下一份对逝去岁月的感怀和深深的眷恋。

从二十七到三十,我都在媳妇的店里帮着做生意,大街上人潮涌动,人来人往,红红的灯笼,吉祥如意的对联,各种各样的福字(年画却少见了),人们为自己,为亲朋物色着一份份浓浓的心意,处处洋溢着新春佳节到来的喜庆。二十八的下午,按照礼节,我给岳父母送去一些年礼和红包,又给舅侄与姨侄一人一个红包,作为压岁钱,这也是我每年都会做的一件事,我认为这是一种深情的关爱与希望。

二十九的晚上,做完一天的生意后,来店里的人慢慢稀少了,我在店里的正厅中间放一贡桌,在贡桌上放好早晨媳妇早就准备好的一只鸡,一条大青鱼,一块长方形的肋条肉,今年是鸡年,把鸡放在中间,再把不知何年长辈请来的财神菩萨请到贡桌的中央,在菩萨前面左右蜡烛台上点上红红的蜡烛,中间香炉上点上香,这是前辈每年年底必须郑重完成的事情,磕头,以表心愿,这是一种美好的祈祷,但求年年生意兴隆,事事顺利!

大年三十,做生意忙到中午,我与媳妇要回老家祭祖,只得将店门临时打烊一会。祖母已在院里盼望我们归来,弟弟也从远方放假回来了,孩子们也早已到家,我与媳妇一到家就整理好桌椅,端上父母早已做好的饭菜,同样点上高高的蜡烛与香火,全家一一向祖先嗑头,然后烧上纸钱,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习俗,无论时间如何流逝,社会如何变迁,这个习俗至今都还未改变,我们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先。

下午,媳妇做着生意,我将店前后的八扇大门上贴上福字,灯笼在腊月二十时就已挂上,接着按照媳妇吩咐,又来到原来的酒店里敬一下观音与弥勒菩萨,燃放了两只鞭炮,看着那袅袅香烟,虽握不着,但我知道,年来了,但究竟什么是年,都没人能说清,但不过,这里曾是我创业之初的地方,我不会忘记,这里曾是我艰苦和希望之所在,它与我已结下了永恒的缘分

傍晚时分,天已黑了,我与媳妇换上去年过年时的新衣与鞋袜,在人家的烟花爆竹声中回到老家,此时已灯火辉煌,父亲已贴好了福字,家中窗明几净,楼上楼下大门上的“金童玉女”作辑微笑着,我们一家八口,上有祖母与父母,下有儿子儿媳与孙子,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饺子,我分别给长辈和晚辈每人一个红包,这也是我每年三十必须礼到的事项。晚饭以后,便是举行敬菩萨的仪式,楼上是送子观音与华陀等菩萨,楼下是福禄寿喜财以及住宅菩萨,厢房有灶神与猪圈菩萨。我与母亲摆放好水果盘与糕点盘,父亲点上红红的蜡烛,分别点上三柱香,三嗑头,祈求新年一帆风顺,四季平安!儿子带孙子燃放鞭炮,希望上天给家人,给世人带来幸福和安康!接着是看春晚。我又查看了一下大人与孩子们新年要穿的衣着,关照父母亲正月来人要发的烟与礼品,直到近十一点才安然进入梦乡。

初一早晨,我按平时的日常习惯,六点不到就起床了,先到祖母房里,喊一声“奶奶”,祝她老人家健康长寿!又来到父母房里,叫一声“爹妈”,祝愿双亲健康快乐!早餐以后,我与媳妇带着孩子们到邻里间相互拜年,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祝愿长辈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又在手机微信里互发着吉祥如意的话语。下午是去舅父母家拜年,以往都是初三去,今年年前十几位表兄妹约好在初一下午,免得你来他去,让舅父母天天忙,这样集中也比较热闹些,如今都有轿车,来去也较方便。

按照规矩,初二是去岳父家,媳妇的门店靠近娘家,我去拜了岳父的年后,就开店门营业了,到不是为了挣钱,一年到头,大部分来店做生意的都是熟人,为方便正月里来去拜年走亲戚的人们,正好互道“新年好!”

初四,是我最难忘怀最开心的一天,这天,我参加了高中同学三十年聚会活动,让我又见到了失去几十年的老师与同学们,我本来就容易动感情,见到老师与同学们后,更是控制不住自己,说了许多感谢的话,我深深知道,饭后一别,不知何年何月何日再能相聚,也许今生不会再重逢,那种久别重逢后又依依不舍之情,在这里我真是难以形容与描述。

过了初五财神日,初七按国家规定,政府与银行等单位就正式上班,我虽不是什么公务员,但初七也去单位报道了。初八,中层以上的人员参加了开工典礼大会,人们又开始了正常的生活与工作秩序。昨天的元宵节也没往年的丰富多彩,而年就这样过去了,新的日历将开始新一年的篇章。我想:每年过年都有写不完的事,虽然如今物质丰富了,生活节奏加快了,“年味”也在不断演变中,但只要人们对家的爱,对乡土的眷恋没有变,那团圆,和谐,幸福的祈望将会一直存在。而往年的“年味”将会深深烙在我的脑海里,飘在我的记忆中!

落笔于农历丁酉年正月十六日

2.蓉城纪事散文 篇二

儿时,在里巷口看小人书,对三国特别喜爱。也对三国时期的故事颇感兴趣。读书了,看了一部《三国演义》的原著,对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和川西平原之成都无比想往,真想去看看。

成都,简称蓉,是一座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尤以三国蜀汉而为世人而称道。两干多年来,一直是西南地区中心,建国后是四川省首府。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物产丰富,古迹更多。我与本单位小李(芙蓉酒楼),去成都聘请火锅师傅,这才能一睹古都之风貌了。

那是1987年3月初,我们来火车到了成都。一下车,就见天空雾蒙蒙的,空气中都有丝丝水汽,难怪川人喜食麻辣呀。在这四川盆地之中,“天无三日晴”,真贴切。

在成都,通过当地饮食公司,我们请到了刘仁福师傅,向他请教了川味火锅的有关事项,也看了当地火锅店的经营实况,品尝了当地的名小吃,那叫一个爽呀!足有25道,如麻辣小面、赖汤元、龙抄手,以及各种小点心,真是琳琅满目,滋味辣中带甜,大快朵颐。

随后的两天,刘师傅带我们去看了成都的.名胜及市况,体验了风土人情。首先,我们到了闻名遐迩的武侯祠景区。那是市南门的大街上,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武侯祠,汉昭烈庙,惠陵组成。我们走进园区,见园内古柏森森,祠庙森然,清风拂面,林木葱郁,煞是肃穆。我不由想起杜甫的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我们参观了古迹博物馆,祭奠了刘备、诸葛亮这两位干古名人。为他们君臣情义所感动,也为他们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心,经过数年奋战,打下了西蜀汉王朝而赞叹。

紧接着,我们来到紧邻武侯祠的锦里民俗区,(和如今武汉的户部巷、吉庆街相仿),各类小吃,各种工艺品不胜繁多,人来熙往。青石板路,古木砖瓦的平房,似乎穿越到那遥远的年代,重温当年情景,感觉真好。

次日,我们到了杜甫草堂,观赏了千年诗圣的故居,感受那诗风田园的风光。草堂位于市西门的浣花溪畔,杜甫于759年冬天,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营造茅屋而居,先后达4年。草堂景色宜人,花草均是杜甫亲手栽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诗人在此赋诗240余首,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走进园内,见遮天蔽日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极富诗情画意。我们边走边看,只见周围环境幽静,廨堂之间,回廊环绕,别有情趣。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廨,又是一番风光。整个草堂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组成。我们观赏了草堂收藏的杜甫诗意画有数百幅。深刻地反映了那晚唐的情景,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杜甫一家也颠沛流离,饱受生活的煎熬,从而把民众的苦难,表述在诗篇上。我忽然想到那干古绝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情其景,栩栩如生地在眼前晃过,真如身临其境呀!后代尊称杜甫为诗圣,真是实至名归矣!

3.鲁院纪事-叙事散文 篇三

从十里堡出来转个弯便到了鲁院,沿途有很多的烧烤店,第一次来吃是和雷日庆老师,我们点了两个小菜,六瓶啤酒,最后我只喝了一瓶,雷老师全喝光了,隐约中似乎有些心事。有一家叫锦州烧烤的,我和陈鹤龄老师经常去,每次从红领巾公园散完步,陈老师总要带我去喝两杯解渴。开着很大声的摇滚音乐,似乎在追忆什么,每一声都能抽出一张沉在心底的叶片。一边沉浸,一边想着这些年走过的故乡,有时候我感觉很近,仿佛伸手便能触及,有时又感觉很远,像梦境一样遥远。

李万智老师和陈老师一边喝酒一边谈论西方哲学谈论红楼梦,我就在一旁安静地沉浸于自我世界,想着某个不完整的故事。陈老师是我们班年龄最大的,我和仓木年龄最小的,陈老师每次出去散步都让我陪着,一老一小,你会觉得时光可以过得很快也可以过得很慢。每次回去,陈老师总要买一些水果,分成两半,我一半,他一半。李老师对于西方哲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哲学中的形式与内容,有自己的拿捏方式。而且会很多的彝族舞,我便总幻想着一朵花邂逅一季春天的摸样。

第一次知道红领巾公园,是和琴姐、青姐和梁秀芳老师一起去的。那天,鲁院出来,遇到买书小贩,琴姐看到刘亮程先生的散文集,便很高兴,琴姐是写诗和散文的,觉得先生写的散文像诗一样优美,很喜欢读,便也给我买了本。我很喜欢《在新疆》,去东北考察时还带在了身边,边坐火车边看。琴姐知道了我的家境,总跟我说,要好好学习,回到宁波会给我留意招聘信息,我也是厚颜无耻地当成了我的亲大姐。每次食堂开饭,青姐总要给我发信息说吃饭了,尤其很多早上,我都在睡懒觉,但青姐催吃饭的信息一来,不起也得起了,再睡懒觉总是不好意思的。梁老师很喜欢拍照,也拍了很多的梧桐树,像是对一切事都给以了足够的热情。是呀,赠与这个世界一颗童心,你会发现很多的美。神奇的是青姐,每一种梧桐树她都认识,还能说出有关的典故和诗句,正如编辑给的评价,古典文学很深厚,待青姐把它放入适合之地。

走在红领巾公园,各有各的体态,直走的,曲走的,反走的,唱的,跳的,自己怎么舒服就怎么来,把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彻底抛进湖里,或者埋掉某些私有情绪,或许这便是公园的职能。于是,我看到了一群人在竭嘶底里的呐喊,另一群人也在寂寞的水泥地上狂野,装在他们胸口的大山,似乎快要奔出来了,压抑了大半个日子,总算找到了承受得住的空间。一些人踱步在江边,步子很慢,夕阳看到了也落得很慢,傍晚在公园里落得有一条船那么长。一些人坐在岸上,观看飞机表演,心情随着飞机上升或下坠而紧张,仿佛这就是梦想。一些老人靠在岸上放风筝,随时间指示,高的高,低的低,慢慢在天空排出一个阶梯来,似乎人只要踩在上面就能上天,我相信,这是过了年纪的老人在修通往天堂的路。第一次走在公园是与陈老师和哈默老师一起的,哈默老师的头巾也总会给我或者路人带来一些神秘感,无论走到哪里,一些人见了总会多看几眼,跟在哈默老师身后,我也成了“小明星”。哈默老师也总会鼓励我多去与人沟通,年龄大的,总会让自己少走弯路的经验。

一条公路在湖的上面横穿,一到傍晚会有很多人把线抛下来湖里,加上一根木杆,横着一排人,鱼在水中游,人在杆边等,车在路上开,这便是我眼中钓鱼的场景。铁永刚老师和张邦兴老师最喜欢看这样的钓鱼了,每次来到他们跟前,总会说先看一下钓鱼。在鲁院的闲日子多了,铁老师和张老师去看钓鱼的时候也会叫我,不巧的是,去了两次都没有遇到钓鱼的人,就在岸上等呀等,直到分不清是河还是天空时,才返回鲁院。能相遇的,总是需要很多的缘分作为铺垫,尤其相遇很多志同道合的人,那份缘不知修了几千年。第一次喝酒醉的时候,便是铁老师送我回的房间,即使那晚我吐到了半夜。在食堂,很多时候都是我和张老师吃饭在最后,张老师看到我一个人,便总说,“马鹏,不要一个人坐一桌,来一起吃”。在鲁院,我常听到这样的话,吃饭的,生活的,写作的,或许只是老师们随口而已,我却感受到了某种存在,我是最幸运的一个。

来到鲁院的第二天,便和内蒙古的朋友陈鹤龄老师、吉日嘎拉老师、孟根老师、爱言老师、小布和老师还有琴姐、青姐、格根图雅姐一起喝了顿酒。自从我看了电视剧《成吉思汗》便对内蒙古很向往,便干了三杯白酒。巧合也是需要幸运的,都醉了,孟根和大布和老师便在大厅里唱起了内蒙古歌来,陈老师也唱起了京剧,那豪放的语调把我的心勾去了草原,那时候我才真像一匹马无限度的奔跑奔跑在奔跑。店里的服务员都围了过来看,邻座的客人很快走光了。琴姐便对服务员说,会不会吓到了,大概他们见贯了这种场面,便只能说我们快乐就好。孟老师大概也是有点醉了,“作为民族作家一定要表现自己的民族,表现自己民族的美”这句话从离开餐店说到鲁院,声音很大。俗话说,酒后吐真言,只有最爱自己民族的人才会常把民族挂在嘴边。而这一次,也喝醉了,回来就倒在卫生间,吐到了半夜,旁边的老师肯定被吵到很晚。

大布和老师每次从内蒙古回来,总会给我带来很多好吃的,有时候遇见急事便来我的寝室借我的电脑工作,我睡我的,他做他的。大布和老师还说,从内蒙古回到鲁院联系的第一个人就是我,可惜我的电话打不通。小布和老师似乎不太爱说话,但一唱歌起来便感觉有很多话要说。图雅姐在编一本杂志,大概为了鼓励我的文学梦能够继续下去,让我多多给他们杂志投稿。有一次我、铁永刚和吉日老师看钓鱼回来,顺便买了酒,在吉日老师房间里喝了个痛快,那一晚算是在鲁院最难忘的一天了,吉日老师这么大的年龄,还跟我们一起疯玩,甚至成了忘年交,我更相信了文学是没有年龄的。

鲁院的第一个早上,最先遇见的是阿微姐。第一天对我来说总是好奇的,早早的来到教室,后来赵飞老师告诉我说,早了一个小时。开学典礼阿微姐是要发言的,阿微姐说胆子很小,在台下拿着稿子手都是抖的,不知道到了上面会怎样,便早点来练习下,我和阿微便这样先于别人相遇了。阿微姐写的东西很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文字很简练有力,对这个社会有很深的洞察,但我更愿意唤她为“东莞萧红”,文字的气质,两人真的很像。当然,阿微还是自己的阿微。记得我到《民族文学》杂志社拜访时,是编辑又是我的师兄石彦伟老师把阿微姐文章作为例子给我讲解好文章的结构,还让我拜阿微姐为师。其实,我早就在心中拜阿微姐为师了,相信阿微姐也知道的。在沈阳考察,阿微姐曾给我说,如果说文学是一个王国,那自己要做自己的国王。好的文章是从孤独里做出来的,热闹的地方是做不出好文章的。阿微姐很喜欢喝酒,但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她是谨慎的,在熟悉的人面前,她是放纵的,而这样的放纵我也是看过两三次了的。

说到喝酒,若两种酒混合一起,我是喝不来的,尤其我喝啤酒时闻到白酒也都会吐。有一次我错把装白酒的玻璃杯倒了啤酒,我只喝了一点,身体便发生了反应。我拿着酒杯想要倒掉,乌兰哈达老师硬不让我出去,说要帮我倒,我便把酒杯给了去,结果他一下子全倒进自己嘴里,喝进去了,还说口里便是倒酒的地方,啤酒和白酒一起像是喝了一杯饮料。在鲁院,乌兰老师也是给了我很多的关心,有时候酒喝多了,乌兰老师还给我提醒。当然,对于酒,不得不提一件事。一天,延源在群里问了句,有没有想吃辣的,我看到了,随便在群里应了声,没想到延源真的来找我去吃了,一起的还有亚琼姐,温皓天老师和延源的一个朋友。点了一锅最辣的汤,还一直往里面加辣,这次是我吃得最辣也是最爽的了。我吃一口,就哭一次,那眼泪呀不停往下掉,像是遇见了什么伤心事。亚琼姐便说,我是贵州的应该很能吃辣才对。我也曾觉得是这样的,没有辣椒时会像妈妈一样吃不下饭,但后来去了浙江丽水生活了四年,我把它作为我的第二个故乡,努力地融进当地生活,我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改变,便很少再吃辣椒了。对于亚琼姐,到最后,我才知道写诗这么好的,那天我们到校门口拍了几张离别的照片。回来时,时间过了些,但还玩得不尽兴。我,延源便找来达机到三里屯,一家西班牙酒庄又喝又唱的。回到鲁院已是凌晨一点,不忍心打扰门卫师傅休息,便没有叫开门,至于怎么开门的,就留个悬念吧。总之,那晚我又大醉了。

鲁院组织去沈阳考察,我和皓天老师分一个房间。有时候我出门很晚回来,皓天老师都有等着我回来才睡觉,我很喜欢睡懒觉,皓天老师便一大早起来唤我起床,等我洗漱完才下去吃的早餐,早上下雨了,我想去买把伞,皓天老师怕我找不到而走远路,便要跟在我后面。记得在辽宁本溪水洞参观,我为拍一个草地差点吴事,拍完我找不到老师们了,也找不到旅游车,我的方向感和记性很差的,就算走到了旅游车前面,我都觉得不是我坐的。我甚至在心里想好了一个人怎么去市区,还好遇见了导游,一到车上,皓天老师便来跟我说,下次去哪里要说,手机也要常开机。原来皓天老师在车上没有见我,便给我发了很多微信和电话,我都没有回应,急的都快生气了。做高铁时,我跟阿麦老师的座位是一起的,阿麦老师知道我是写散文,便给我介绍了他所认识的优秀的散文家,因为都是姓马的原因,也都是关注的。阿麦老师还跟我说,我喜欢买书是个好习惯,看书了记不住也是个看书的好习惯,一路上阿麦跟我说了甘肃诗歌写作的一些情况,还有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忠实于内心写作,这也是我很大的收获。一路上,我的餐位也挨着卢应江老师,卢老师吃饭像说话一样少,总是我们桌第一个吃好的。后来,卢老师有事情提前先回去了。把他的记忆留在了我们小组讨论上,那句“邮局把录取通知单弄丢了,所以来得迟了,第二天接到电话便急忙赶来了”。

大概都是从贵州来的原因,跟芳姐、冉茂福老师、李金福老师、郭刚和王刚老师存在某种天生亲切感。每次吃完饭,大都喜欢在院子里谈文学说生活,有时候我也会进到里边插一两句话。芳姐每次出去吃饭或者出去玩都会叫我一起,吃饭时要付钱总是不让我付,芳姐说也有一个像我这样大的孩子。在食堂吃饭时也会坐在我的旁边,还经常给我分析文章,哪里不好,哪里好,还把一些好的作品给我讲解,作品的好在哪里,怎么去构思思路,这些也都成了我构思文章的新思路,为了鼓励我,也让我多投稿,从县级慢慢上来。真的很感谢芳姐给了我这么多的帮助和鼓励,让我在写作上收获了很多的能量。芳姐总说,因为我是弟弟,去哪里都是要带弟弟的。

说来巧合,向延波老师竟跟芳姐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还是同桌的,当这些巧合真从武侠电视台词里走到现实,给我内心的触动像是山崩了一样。刚开始觉得延波老师有点冷漠,但熟悉了以后,延波老师也是有很多的细心和柔情,尤其当我深陷于某种权威时,总是能给我很好的提醒,还告诫我不要总是在文字上做文章,花拳绣腿是中看不中用的。延波老师和芳姐还肯定了我某些评论文章,当一件事做得失败多了,一些好的肯定也会让你有勇气往前,即使还需要很多的努力。李金福老师有自己的思想,在他面前也总能不知不觉被他的思想同化掉,倘若思想流淌在纸上,我相信李老师会是特立独行的一个人。有人说,我们都是一群有贼心没贼胆人,而郭刚老师和韦荣琼老师则不同,他们的玩笑不仅开在口头上,行动上也是同行的,大大咧咧的性格总是受人欢喜的。王刚老师则比较沉默,大概是被老师身份的原因困住了,想跳出来却又跳不出来的样子。冉老师则比较沉稳,就像他的散文一样,就算天塌下来了还有山撑着。

在鲁院,每到周末,龙班长会领大家出去玩,爬长城,逛圆明园、进国家图书馆等。很多时候我都是在睡懒觉或者利用天气热为借口错过了。吃完午饭后,便一个人在院子里走动,沉思每一处绿的地方,我宁愿都把他们当做从民国来的,把他们都当做鲁迅真正的百草园,我便开始想象鲁迅会在哪里观察昆虫,会在哪里与花草对峙,在哪里沉思或者忧国忧民。我是从浙江来学习的,突然感觉与鲁迅有了某种交集,对鲁院突然感觉亲切不少。每次在大厅里,都会与鲁迅做一番对峙,在某个时空有思想的碰撞。和老师们在一起,我总会聊到浙江文学,聊到丽水诗歌,也聊到浙江的包容和大度。向先林老师很喜欢拍照,似乎世界上的每一个存在,他都能找到美的和诗意的地方,也只有如此热爱生活热爱万物的人,才把爱了解得如此通明。先林老师每次吃饭时,总会带很多的辣椒,向老师所在的地方往往被围得水泄不通。跟向老师讨论“童年的消逝”,他总会以独特的角度给我深入问题的思路,对西方写作技法和传统文化的观点,也总给我带来无限的思考。我们组第一次讨论时,普光泉老师说,这是第一次来北京,且是以文学的名义来到的北京感觉很神圣,走在北京的街头都是摇摇晃晃的`,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在北京。我总以为人到了某个阶段,对于梦想会看得淡许多。但在普老师身上,我感受到的还是一种感动,对于诗歌一种真挚的感情。

丁力老师路过时,也会到我的房间里做一会,有时候我也会到丁老师房间去,聊我的家乡也聊丁力老师所在的学校。未说先笑的形象我也是记忆深刻的,大概是北方的原因,丁老师说话的语调跟我在大学读书时的老师很像,某些已沉在岁月之下的记忆也总会随着丁老师的语调而翻了上来。达机也是常来的寝室里坐着,我们聊着藏文化,聊着达机的短篇小说创作,也聊着阿来的小说。每一次的义愤填膺过后,总会收获某种平静和沉思,就像对着一颗芦苇一样的沉思。我还会去龙班长的房间里,跟龙班长和李批娘老师谈论云南文学,谈论昭通作家群。在龙美光老师身上,我也学到了某种情怀,那便是对鲁院的情怀,西南联大的情怀。龙班长也是很幽默的一个人,就算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到了龙班长那里,也总能变成一个笑话,尤其阿麦老师的表情制作,算是在我们班流传成了经典。龙班是我们班情感的调节器和纽带,即使毕业了,只要有班长在,我想我们班的友谊一个都不会少。龙班长曾说,时间很紧,本来等下次再来拜访许渊冲老先生的,但因为我想见,便带我来了。李批娘老师话不多,好像整天都沉在自己世界一样,大概源于语言问题吧。批娘每次来吃饭都是在前头的,也是很准时的。李蒙蒙姐也是昭通作家群里的,她的老爸也曾获得“骏马奖”,算是继承了自己父亲的衣钵。跟蒙姐聊天也知道了很多关于昭通作家群的事,我的英语很差,蒙姐还给我的英语找了对策。还没结束,蒙姐要回去读博士,便先走了。

每次我走到大厅时,总会看到苏涛老师和拜勇老师在打乒乓球,我也总会加入里边。经常打的还有王明军老师,马建福老师,温皓天老师,铁永刚老师,孟根老师,他们真是打球高手,看着也是一种享受了。换我上去,不到两分钟便结束了,苏涛老师也常会在一旁跟着起哄。我便总在想,这么帅又这么有才的老师,在学校肯定很受学生欢迎了。拜勇老师曾在北京做过一段时间的北漂,我想这段经历会给他以后的电影之路带来影响。对于王明军老师的记忆还是在于球技,当王明军老师给温皓天老师扣了几个好球时,便觉得这是一种对美的欣赏。马建福老师大概受田野调查的影响,总是喜欢一个人出门,吃拉面、去清真寺、观察回族人的生活,我也不会忘记马老师一句“好好回学校读书,研究生毕业后来读我的博士”。离开前的一个月,马老师还请我和阿麦哈默吃了一个有拉面的早餐。从宁夏来的老师都是回族的,马永珍老师也是回族的,通过马老师的诗歌,我感到了回族一种独特的存在,也只有回族人才理解那份对世界的信仰和情怀。

在鲁院的最后一个晚上,来自西藏的边旦伦珠老师、仓木兄带我们跳了藏族舞蹈。很多的情感,只有面临分开的时候才会觉得多么的珍贵和不舍。我一边跟着伦珠老师跳,一边想着到天坛玩时,在西餐店隔壁的一家稀饭店里,我和韦华明老师、赵永红老师、韦荣琼老师一起分一碗稀饭的快乐。跟扎西老师谈论赵兴红老师书籍的那种快乐,白天到扎西和边旦老师寝室,看到他们在打包东西,那种落寞是悲伤的,就像石达只在鲁院呆了几天便匆匆离去,留给我们一个陌生的身影。

在鲁院的最后一个晚上,我、芳姐、格根姐、仓木、延波老师做在拍照的台阶上,很久很久。静静地,坐在一旁听着他们的故事,跟着他们的笑而笑。玩着成语接龙,像是到了最后还要去挣扎着延续某种情感。就像我和杨少华老师,平时我们虽然说话很少,但真正到了离别的时候,才知道那种不舍。杨老师为了给我们拍照,总是把自己遗忘在照片之外。最后一次相遇,遇见仓木在分发哈达,最后一条仓木选择给了我,以同是九零后作为理由,来到鲁院收到了如此尊贵的待遇,收到了老师如此多的关心和爱,我无从回报。我相信,以后我无论走到哪里,这份爱始终伴随我左右。

我出生于贵州偏远的一个小山村里,四周都是高高的山,一个个石头房不知从哪里冒出来,比蘑菇还要大的孤独平衡了大地的孤独,一条小河不知疲倦的从门前流淌,我不知这条小河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条小河也不知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更多的时候,一个人跑到小河里翻翻石头抓螃蟹,或者坐在岸上发呆,小河也用他独有的唱腔,陪我呆了一天又一天。我以为周围的存在,便是整个世界的存在,以为大山、村庄、小河、孤独就是世界的要素。

4.雨中深情散文 篇四

湿漉漉的地,路上没有行人,隔窗望去,对面的楼笼罩在茫茫烟雨中,灰蒙蒙一片,心也灰蒙蒙的,忽然想起了你,你那里下雨了吗?

那也曾是一个雨天。在江南水乡的石巷,两侧墙上爬满了红花绿叶,撑起一把绿色的油纸伞 ,穿一身水粉色的衣服,静寞在雨中,淅淅沥沥的雨敲打在石上,慢慢的水越积越多,石路却清澈见底,如一面镜子,照出身子的影子,映出倒立的出水芙蓉,水粉的花瓣,淡绿的叶子,轻轻随波涌动,蔓妙中带着如少女般的娇羞,雨依旧在下,这幅多情的风雨图也就多了一会的驻足,不知成了谁的.风景。不知谁在小巷的尽头也撑起一把伞静候佳人,展出一道靓丽的才子佳人的婉约情愫的画卷。

这里不比江南,下雨了,心自然也就灰蒙蒙的,今天却于往日不同,天灰蒙蒙的,心却突然开阔了,不知是暴雨冲去了积沉太久的污垢,还是才子邀约写点什么的闲适,就安然的抱着电脑,望着窗外的点点雨滴,听着雷声的阵阵轰鸣,感受着闪电的匆匆掠过,静静的卧在沙发上,想着渐行渐近的你,你的世界下雨了吗?

上一篇:小狗吉吉作文下一篇:社会调查报告法制观念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