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像课观后感

2024-07-28

录像课观后感(共11篇)

1.录像课观后感 篇一

《学弈》录像教案

内容摘要:《学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没有采取逐字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没有讲解古汉语知识,而是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以读代讲,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文言文,“召开学弈经验总结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专心致志对学习的重要,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

关键词: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一、教材分析:

《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文辞凝练,含义深刻,是孟子的传世之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阅读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结合译文解释重点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做任何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能从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重点:理解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文的意思。

确立依据:根据《新程总目标》第三学段要求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四、教学难点: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

(一)寓言引路,导入新

1同学们,回忆一下寓言有什么特点,你都知道那些寓言。

2介绍孟子

学生交流对孟子的了解,教师小结,出示:(孟子图像、孟子简介、《孟子》简介)指名朗读。

(1)齐读题:学弈

(2)“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又让学生从孟子的故事中受到启迪。]

(二)范读激趣,感知全文

1自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个别难读的句子要反复读。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师配乐范读文言文。(随即出示文言文与音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huì)/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èi)是/其智/弗(fú)若与(ú)?曰:非/然也。

3指导朗读文言文的技艺与方法(示范读)

朗读文言文要讲究“断句”,读时应作适当停顿,速度较慢,注意抑扬顿挫。古人读文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时还摇头晃脑,你们也试试,看看读得出滋味吗?

(1)学生练读。

(2)指名朗读。

(3)指名个别读。

[设计意图:采用自由朗读,师配乐示范读,个人表演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朗读,使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培养学生语感,并且掌握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诵读]

(三)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理解文意

1小组合作学习文,教师明确要求,指导学法

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受到一些启发。

(3)学生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习效果。出示关键词及重点句。

(1)关键词,指名回答

诲:教。

使:让。

鸿鹄:天鹅。

援:牵、拉。

俱:一起。

弗:不。

(2)重点句指名学生朗读,并让他找一个小伙伴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使弈秋诲两人弈。

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真正让学生成为堂的主人,又教给学习语文的方法。]

(四)研读探究,感悟道理

1出示“学弈”插图,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内容。

2探究质疑:弈秋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发言)

3小结并过度:“通国之善弈者也”,用今天的话说,那就是金牌得主,上门求学的人肯定是络绎不绝,有两个幸运的人成了弈秋的学生,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结果是不是真的这样呢?

4探究质疑:其中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呢?你能用原文的话回答吗?(学生发言)老师给这个人起个名字“专心致志者”(师板书:专心致志者)。你还能给他起个什么名字?(学生回答:如一心一意者、聚精会神者、全神贯注者等)

请你们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专心致志者当时是怎么做的?(注意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等)(学生交流)

6探究质疑:另一个人当时是怎么做的呢?请合理想像,说说这个人的神态、动作、心理等。(学生交流)

7探究质疑:你们能给这个人起个名字吗?(学生回答:三心二意者、一心二用者、心不在焉者、心猿意马者、胡思乱想者、心慌意乱者等。)

老师将这些名字送给你们,你们要吗?(学生回答)老师从你们起的这些名字中选一个作为这个人的名字。(师板书:三心二意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给人物起名字,激发学生兴趣,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文内容。让学生合理想象当时他们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目的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才是“专心致志”、“三心二意”,使体会更细腻,使感受更真切,使认识更完整。]

8探究质疑:二人师出同门,其结局完全不同,原因是什么?作者首先排除了什么因素?你从哪句话得知?从这两个人的学习结果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学生交流。

(2)师小结:学习的好坏,不是全在智力高低,就算有好的老师教,也未必就能学好,关键是看自己是否认真向老师学习。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师板书)

9今天老师很荣幸地请来了全国著名的围棋冠军弈秋先生,还请来了他的大徒弟和二徒弟。你们可以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可以是弈秋,也可以是大徒弟,也可以是二徒弟,还可以是孟子,是学者,是嘉宾,从自己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可鼓励,可告诫,可劝慰。

(1)学生交流。

(2)出示孟子名言警句。

(3)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思考师徒三人的发言,既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又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于学习、工作的重要性,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五)小结全文,升华感情

1学生发言。

2同学们,短短的70个字,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故事,至今还影响着人们,这就是文化,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而且可以懂得许多道理,热爱文言文吧,作为一个中国人。

[设计意图:教师激情小结,充分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

(六)作业设计

1通过这个“学弈经验总结会”,这个“三心二意者”已经悔改了,两个人都专心致志地学弈,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可就不大一样了,按这个设想,为本文写一个续想。

2弈秋发现两个人的差异越来越大,于是,弈秋给两个徒弟各写了一封信,假如你就是弈秋,你会给两个孩子写什么呢?

附:板书设计

专心致志

事竟成三心二意

事难成

2.录像课观后感 篇二

第一课时就条分缕析吗

在这51堂课中,有43堂课都是第一课时,但是,完成第一课时的任务花时最多的一堂课只用了10分钟,其余的皆不足8分钟,便匆匆地进入到精读环节的条分缕析中去了。如教学《棉花姑娘》一课,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对难读的字多读几遍。接着就从文中找出一些词语来让学生读。随后,教师提出早已设计好的问题“:燕子飞来了,棉花姑娘对它说了些什么?啄木鸟飞来了,棉花姑娘对它说了些什么?青蛙来了,棉花姑娘对它说了些什么?”最后是分角色朗读(只是读文中人物的对话):先小组读,再请学生上台表演读……整堂课,学生从头到尾只读了一遍课文,教师便让学生进入了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中。

在第一课时就让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这肯定是不恰当的。在第一课时,教师应该这样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课文,让他们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花一定的时间识字学词析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形成语感;质疑问难,交流读课文后的心得与困惑;明确学习重点、难点,为深入学习做好准备;等等。

多媒体的运用恰当吗

在这51堂课中,有49堂课运用了多媒体,展示了多媒体的魅力。在很多课堂中,多媒体的使用是十分恰当的。对多媒体的运用,我一直不持反对态度,但由多媒体引起的一种新现象却让我震撼:教学《小猴子下山》时,教师用多媒体将文字一段一段地出示,让学生一次一次地读出示的段落;教学《胖乎乎的小手》一文时,教师也是这样做的……学生不需要语文课本完全可以度过一节课。实际上,学生也实实在在地是没用语文课本在度过一节节语文课。语文课本,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我们经常在说“书香味”,书香味来自哪里?来自书本。学生只有近距离接触书本,反复抚摸书本,才能闻其墨香,浸染书香,爱上书籍。像上面这些课中,教师完全可以要求学生捧起书来读,捧起书来吟,捧起书来诵,充分接触书本,品味“书香”。

教师应如何面对学生的“唱读”

“水———池———里———睡——莲———刚———闭———上———眼———睛……”这是学生在朗读《夏夜多美》;“清———晨———林———中———谁———最———快——乐———是———可———爱———的———小———鸟……”这是学生在朗读《“红领巾”真好》。在第一学段的语文课上,这样的唱读几乎是课课都有,这本不奇怪,因为低年级学生看字的速度不快,唱读在所难免。但奇怪的是,没有一位教师对唱读予以纠正。或许,这已成为我们熟悉的旋律,已经习以为常了,觉得低段的朗读就该如此。由于教师没有纠正,一年级学生是这样朗读,二年级学生还是这样朗读,甚至到了三年级,在有的课堂上学生还是这样朗读。《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唱读,何时才能达到此目标?

课堂上学生的质疑时间够吗

在这51堂课中,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是不提问的。唯一一个例外就是在《最大的“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齐读课题后,问:“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吗?”有的学生问:“为什么叫最大的书?”有的学生问:“最大的书是什么?”有的学生问:“‘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学生质疑共用时41秒。这也是51堂课学生质疑的时间总和。

3.录像课不妨留点“残缺美” 篇三

许多录像课都缺少了师生们的错误表现。教师们用优美且准确的语言提问,孩子们用流畅而正确的语句答复,效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一些听课者对此羡慕不已。但是这种“一个回合”式的问答、明显经过修饰的词汇、百分百正确率的答案,总让笔者产生诸多疑惑:真实的课堂是这样的吗?课堂错误就是教师需要“回避”的内容吗?教学失误就是录像课的“瑕疵”吗?请听,当学生大声惊呼“亲嘴鱼!”全班同学哄然大笑的时候,这位老师却显得很从容:“这多么有趣啊!这条鱼为什么要亲嘴?”老师向小朋友们提问。“可能,她在和妈妈告别吧!”“可能,她在吹泡泡。”小朋友们议论纷纷。“不对的!”一个孩子喊了起来。“我看过的,鱼儿打招呼,就是相互之间亲嘴的!”老师肯定了孩子们的答案。“鱼儿有特别的表达方式,那么,你们还能画出其他的鱼儿吗?”老师建议。“我要画一条摆尾鱼!”“我要画一条舞蹈鱼。”……从中可见,面对学生的“错误”,老师先是定了一个基调——“有趣”,然后让孩子去想象鱼儿为什么要“亲嘴”,它还有哪些交流方式?让孩子去体会鱼儿的行为方式,并用自己的想象去美化这种方式。孩子们由哄堂大笑变成了审美演绎,这难道不是教师智慧引导的结果吗?由此可见,课堂无法回避“错误”,“答疑解惑”是教学的主要行为,真正的教育智慧都是从“错误”的矿石中提炼出来的。

许多录像课都缺少了一些“闲暇”时间的呈现。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们都在“赶”:赶时间、赶内容、赶进度;摄像镜头都在“闪”:闪老师、闪学生、闪课件。整节录像课具有快节奏、大容量、多表演的特点。这样的录像课的确好看,能够抓住观众的眼睛,适合成人的节奏,并使评委产生教学流畅、内容精彩、效果突出的判断。但是,我们平时课堂上孩子们的思考需要凝神静思的“闲暇”时间,孩子们的错误需要反复纠正和训练的“闲暇”时间,教师倾听和判断需要从容应对的“闲暇”时间,教师演示时的“构思”需要临场决断的“闲暇”时间……这些虽然是“虚”镜头,有时需要从一些细微表象中才能“看懂”意义,有时画面会显得单调和苍白,但是它能够反映师生的思维深度,看出教学的实际效果,也能体现课堂的节奏变化。

许多录像课都缺少了一份“平淡”的美丽。追求“高大上”成为一种潮流:教学信息化手段追求高档化,教学内容追求大容量,教学行为追求“上品味”。这样的录像课给人带来如此判断:教学工具先进,教学材料丰富,教学目标高远……而忽视了如此现实:过多的教学活动会压缩孩子的思考空间,丰富的教具会迷乱孩子的耳目,过多的教学内容会分散教学的重点,过远的教学目标会让很多孩子望而却步……其实,教学中的“繁花似锦”固然是一种美,“平淡天真”也是另一种美。

由此可见,录像课不妨留些“残缺美”:说话孩子气,课堂有错误,时间留空白,教学尚简练,等等,它们是构成录像课教学美感的重要因素。

笔者个人认为,录像课不妨是一堂“家常课”。它不需要太多的修饰,要知道素颜朝天、平淡天真、风流自然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美感。记得笔者在一次录像课后问拍摄者效果如何,对方显得较为犹豫,“说实话,那只是一节家常课”。听了这话我却很高兴,对,我要的就是家常课。在上课学生中,有一位脑瘫儿童,平时作业常是画几根简单的线条,和儿童涂鸦没有什么两样。有位孩子特别调皮,上课的时候常常会兴奋得躺倒在地。当然,还有一些学生特别内向,在课堂上经常不举手。有的老师建议我,拍录像课挑选活跃的学生,像演剧本一样把双方的“台词”准备好。但是我想,如果我是那些被挑剩下的学生,心里面会怎么想。这种建立在个别同学痛苦基础之上的课堂还能算是好课吗?这样的奖状你还能拿得安心吗?最后,我们全班同学都“上镜”了。虽然在全班作业展示时有一张纸是空白,虽然课堂有点“闹”,但是孩子们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他们的话语是有感而发的。整节课展现了一种质朴的、充满童真的美。最后,这节课获得了省一等奖。所以,当我看到课堂中二十几位淡妆轻施的“高颜值”儿童,看到每只小手都笔直举起,每个问答都正确流畅,每个环节都恰到好处,再看看,孩子们紧张的表情,超出孩子“绘画发展阶段”的作业……我感到这是一节表演课,而不是“家常课”。因为它没有找到“家”——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孩子身上,也没有体现“常”——可以经常实施,反映学习常规。

录像课不妨是一堂“真实课”。有的老师认为,录像课与真实的课堂是不同的,可以通过剪切、连接、重拍等多种手段,提升录像课的观赏效果;可以通过课前辅导、设置“台词”,或者提前完成作业等形式,显示突出的教学效果。所以,他们会通过设置多种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拍摄手段,将原本不可能在40分钟完成的内容压缩在录像课中。这样的课堂当然是一场视听盛宴,一个又一个美轮美奂的画面让观众目不暇接,一段又一段变化的情节让听者不及掩耳……殊不知,这些美丽可能就是一种幻像,根本无法在现实世界实现。录像课之所以要真实,是因为它是为现实课堂服务的,否则只能起到副作用,把录像课当成“敲门砖”,而本末倒置了。

录像课不妨是一堂“生本课”。也许有些老师会说,如果将摄像镜头对准学生,会暴露一些学习问题,毕竟孩子是难以自控的,会出现一些“旁逸行为”。但是如果一味回避学生,不但不能保证课堂的完美,反而显露出了教学的缺损。记得有一位老师讲过,一次拍录像课的“前奏”,成就了他的一节课。在拍摄前十几分钟,这些学生纷纷表示“罢课”,理由是电化教室太过狭小,无法容纳整班学生。“要么全上,要么不上。”孩子们向老师摊牌。最后他们赢了,在教室里添了十来个凳子。当然,画面效果不好了,但是孩子们的主动性被调动了起来。最后孩子们以自己的表现上了一堂精彩的美术课,并获得全国一等奖。由此说明,让孩子真正拥有课堂,是能够上好每一节课的。相反缺少孩子的课堂,永远是不会完整的。

录像课不妨是一堂“缺陷课”。有的上课老师恨不得整节课都处于“高潮”中,他们在课堂上一个劲地“表现”:活动此起彼伏,噱头层出不穷,“包袱”层层叠加……其实,有时适度的“残缺”能令课堂生机盎然。记得笔者在看第一届全国录像课比赛作品时,刚开始觉得其中一堂获奖课实在不怎么样。画面模糊,音效较差,再加上光线昏暗,师生穿着朴素,很难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老师出示的作品都是一些田间地头的东西,甚至连锅盖、簸箕、筛子都上场了。但是上到后来,一些评委被深深感动了,孩子们就用这些极其普通的农家作物,做成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动物。他们黑黑的小脸露出了白白的牙齿,亮黝黝的眼珠闪烁着快乐的光芒。虽然他们做的狐狸、山猪还缺胳膊少腿,却显得质朴而纯真。专家们点评道,虽然这节课录制水平不高,但是它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课堂,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孩子们用精彩的表现和杰出的作品打动了大家,是一节具有示范意义的录像课。正如一位教育专家说的那样,课堂有高潮必有低点,有精彩必有平淡,有华丽必有朴素……如此才符合生命的规律,才符合自然的节奏。

由此,我要说,不妨让录像课留些“残缺美”。虽然残缺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但是它是构成完美不可或缺的部分。

4.围棋录像课教案7 篇四

第七课

对局礼仪、互相叫吃

片段1: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好!大家在前面的学习中非常认真,非常积极。我们懂得了围棋的基本规则,学会了数气,连接、切断,知道了紧气、打吃、提子和逃子的简单方法。今天,我们就要在棋盘上练习下棋了。围棋对局是一项高雅的文化运动,有很多礼仪要求,在对局前,我们一定要学会。

片段2:对局礼仪图

下棋前,先静坐;对局时,要行礼。/坐端正,落子雅;轻落子,不出声。/胜不骄,败不馁;对局完,收棋子。

片段3:老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

老师:好的,同学们马上要下棋了,静坐!静坐结束!行礼!请先看老师示范,(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鞠躬的要领,详见教材70页)我们下棋前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交流学习,通过下棋互相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所以,鞠躬的同时我们应该向对方说“请多指教”

请坐,坐端正!与静坐类似,只是不闭眼。“落子雅”(讲解,示范正确的执子方法。下面黑白棋轮流来落子,一定要记住“轻落子,不出声”,也就是棋子在挨到棋盘时,不能发出声音,要轻。还要注意小嘴巴要闭紧了,不说话,有问题先举手请老师解决,不可以同学间自己争论。

对局结束后,互相要说“谢谢指教”,胜利的同学不能骄傲,比方说高兴得大喊大叫,失败的同学也不要气馁,比方说生气、哭鼻子。用黑棋的收黑子,用白棋的白子。

同学们看,现在棋盘上的这个图形,就是“扭十字”。我们知道摆好扭十字后,就可以玩吃子游戏了。黑棋先落子,很容易会想到打吃,白棋为了活命就要长出,可是有的小朋友不是这样做的,他也打吃黑棋,那么结果会怎样呢?黑棋把白棋提掉,现在看,白棋想吃黑棋的想法落空了,而且自己还损失了一颗子。为什么白棋失败了呢?我们看,在刚才的图形中,黑棋叫吃着白棋,因为这颗白棋只剩一口气了;白棋也叫吃着黑棋,因为黑棋也只剩一口气了,现在的情形叫做互相叫吃(板书)。这时候该谁吃谁呢?如果黑棋先动手落子,白棋就被吃掉了;如果白棋先动手落子,黑棋就被吃掉了。所以,谁吃谁决定于谁先动手落子。那么,刚才白棋失败的原因我们也就找到了。当白棋落子后,刚好形成互相叫吃,可是按照一人一步的道理,该黑棋先动手了,所以白棋失败了。

片段4:习题训练

适当取材教材46—49页。

片段5:学生示范对局过程

5.老师上录像课体会 篇五

我所带的是11-3班,在我之前他们历史老师和政治老师已在他们班录过课了,那时候就有学生问我:“老师,我们政治老师和历史老师录课前都特别着急,你怎么一点儿也不着急啊?”其实他们不知道,我比任何一位老师都着急,因为我们英语要求全英授课,但是这里的学生基础特别差,全英授课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经过和学生们的商量,我们决定录课前几天就开始全英授课,以使大家渐渐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经过几天的使用,确实是有效果的,我发现其实他们愿意说英语,他们的积极反应让我对录课有了很大的期待。

录课安排在上午第二节,第一节课一下课我就赶到了教室,一走进教室我就发现学生们在忙碌着,班长在忙着开多媒体,有同学忙着去别的班里借黑布(用作窗帘来遮挡光线以使幻灯片上的内容显示的更清楚),个子高的同学主动帮着挂,还有有心的同学把侧边的黑板也擦得干干净净,那一刻,看着大家忙碌的背影,我是如此的感激与幸福。

录课正式开始后觉得时间过得挺快的,可能是自己准备的比较充分吧,所有的课堂活动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为了活跃气氛,我以一首歌开始,要求学生们听完之后猜测这节课的主题,进而导入新课;组织了两次讨论,分别安排在读前和读后环节,讨论环节大家很配合,虽然大家英语说得不够好,但是他们会及时问我该如何表达,展示讨论结果时很踊跃,那一刻,看着他们的争先恐后,我是那样的感动与满足。

课堂的主体内容是对课文的处理,由fast reading 和careful reading 构成,学生们自主阅读并完成学案内容,结合这里的问题教学模式,我鼓励学生们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上去的学生们都那么从容淡定,那一刻,看着他们讲得有板有眼,我从心底为他们高兴,并偷偷感动着、幸福着。

其实这不是一个纪律很好的班,确切来说,这是一个纪律较差的班,很多老师都拿这个班无可奈何,班主任有时也很头疼,但就是这样一个班,就是这样一群在别的老师眼里“无可救药”的孩子们,在录课前后给了我如此多的惊喜与感动。

6.教学录像课拍摄基本要求 篇六

一、对讲课教师的要求:

• 一节好的课堂实录是由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决定的,拍摄人员与授课教师、学生共同努力、互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事先应和摄制人员沟通,让其了解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过程,在录制时每个环节的大体时长、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学生要从事的活动等,这些都应该在课堂录制之前告知摄制人员,让其进行适当的策划(如机位、景别等),做到摄像主体和相关人员心中有数。所以要求需要录课的老师一定要提前至少一天,把教案和课件交到摄像人员手中,并给其讲解上课的环节,精彩的地方等,让摄像人员心中有数。

• 普通话标准,发音清晰响亮;着装与课堂教学内容协调,符合教师形象,一般应有袖有领;避免鲜艳、灰暗或细条纹服装;根据需要着淡妆。

• 不要穿细条纹(摄像机如果录细条纹的东西它自己就不会聚焦了)和纯色的衣服,比如:纯红、纯黄、纯黑、纯白或与黑板颜色同色的衣服

二、对于教室布置方面的要求

1、上图的窗户1、2、3应该遮挡起来,如果有遮光帘最好,没有窗户更好,这样摄像时就不会逆光了。

2、窗户4、5、6不能让阳光直射进来照到老师和学生。

3、所有的学生课桌椅要尽量向窗户1、2、3方向移动,给摄像机留出一定的空间来,上图中的灰颜色部分

三、对于学生方面的要求

• 根据不同类型课程要求,学生人数控制在30—40人;好、中、差各层次学生兼顾,首先挑选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声音洪亮的学生参加;学生着妆不要太鲜艳;不化妆;参加正式拍摄的学生必须是未上过同样课的学生。

• 服装如果能统一最好,但这不是主要的,可统一可不统一。

• 练一练起立的时候不要让桌子和椅子发出那种刺耳的摩擦声

• 回答问题的时候要站好后再说话

• 学生不要特意“关注”摄像机的镜头

四、对于摄像器材和人员的要求

双机录像要准备好两台摄像机和2盘崭新的录像带,因为放DV带的摄像机重复使用录像带就会出现问题。在录课之前要先录十几秒钟再回放检查一下摄像机是否有问题。如果用内存卡的就要先看下卡或硬盘容量,要有足够的容量使用。

五、录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讲课老师要注意 :

1、形象:讲课过程中不要看镜头、低头看教案、手表(学生练习需要计时除外)。不穿硬底的高跟鞋(走路时“咔咔响”的那种)、移动速度不可以过快、不做一些小动作比如斜视、努嘴、皱眉等。始终用你的正面或3/4正面对着教室后面那台摄像机。

2、位置:老师所站的位置尤其要注意,有几种情况大家先练习一下

1、老师所处位置如下图所示,在这个位置的时候老师不能提问哪几个学生?老师提问学生的时候站在什么位置会更好一些?

2、在哪几个学生起立时,老师处于同样的位置,不能讲课?

3、处于同样的位置,老师辅导哪位同学最合适,辅导哪位同学最不合适?

六、摄像老师要注意

• 主摄像(本例中指摄录老师活动的那台)在上课后先给一个全景,再慢慢拉近到合适的程度,人物不能过大或过小。一般很少给特写镜头或全景镜头,如果画面中人物过大的话人物很容易跑到画面外,过小的话就会主体人物不突出 • 副摄像(本例中指摄录学生活动的那台摄像机)在注意时刻关注讲课老师的眼睛——为什么呢?一般老师在提问学生前几秒钟时都会看向那位学生所在的位置,摄像老师要把摄像机提前转向讲课老师所看的方向,因为那里将站起来一位学生来回答问题,不然的话会录不到回答问题的学生。

七、拍摄、编辑要求

• 1.拍摄:画面稳定,聚焦清晰;画面推拉摇移跟等运动(包括起幅落幅)平滑。

• 2.景别:老师景别主要以近景为主,特写和全景为辅;学生景别主要以中景、近景为主,特写和全景为辅;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景别的适时变换。

• 3.构图:突出拍摄主体,符合美学原理,充分考虑画面的方向性。• 4.抓拍:熟悉课程内容和进程,及时抓拍有关画面(跟上进程);注意特写的应用,清楚展现有关细节。

• 5.切换:画面切换准确、及时、流畅、无跳跃;切换方式用硬切,如用迭化,时间要短;合成画面要始终保持教学进程、内容的完整展示。

• 6.布景:演播室的布置尽量符合一般课堂教学环境;如在教室或其他地方拍摄要注意环境的整洁,光线充足,隔音好;注意投影机和银幕的位置。• 7.灯光:均匀平衡布光,有条件应打一些轮廓光(逆光),注意环境中的反光物体(如黑板)。

• 8.录音:教师声音拾取建议使用无线话筒,学生声音通过2-3个外置话筒进行拾取。有条件的建议用调音台对各路声音进行均衡。

八、前期准备

1.熟悉了解课程类型和教学进程,对教师提出的具体拍摄要求(对象)进行分析,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对教具、学具、课件等的使用做到心中有数。课件一定要事先审看(格式、字体、大小、颜色、背景等)

• 2.做好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拍摄人员的沟通工作,要安排试讲和熟悉拍摄现场,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 3.布景:背景不要太亮,不能有横竖条纹;一些陪衬(装饰)的物品不能太鲜艳,以免喧宾夺主。

九、录课时还需要注意的问题

• 拍摄的基本要求:稳、平、准、匀, • “稳”电视画面不稳,镜头晃动会影响画面内容表达,破坏观众的欣赏情绪,使眼睛疲劳。因此拍摄的画面一般要求稳定,特殊效果要求的除外。

拍摄稳定画面的方法:充分利用三角架及其它各种支撑物;如果可能的话,尽量用广角镜头;注意执机姿势、呼吸方法和脚步的移动。

• “平”所拍摄画面中的地平线一定要平。寻像器中看到的景物图形应该横平竖直。以寻像器的边框为准来衡量。画面中的水平线与寻像器的横边平行,垂直线与寻像器的竖边平行。如果线条歪斜了,将会使观众产生某些错觉。

• “准”一般指落幅要准。当某个技巧性镜头(推、拉、摇等等)结束时,落幅画面中镜头的焦点、构图应该是恰到好处的。任何落幅之后的构图修正,都会明显的在画面中表现出来,而且落幅后还在修正构图会给观众造成一种模棱两可的印象。

准在摄像中是较难掌握的,如推镜头和摇镜头,画面中的构图在不断变化,为了保持构图均衡,常常将两种技巧结合起来,在最适当的时机,推和摇同时结束,落幅应当是最佳构图。

拍摄中,准还有其它的一些意思:正确的重现色彩,白平衡调整要正确,光圈调整要准确,聚焦要准确等等。

7.录像课观后感 篇七

一、i Pad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i Pad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区别于黑板教学和简单的PPT教学等,可以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i Pad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具体有以下几点:

1. 课堂互动方式的变化

i Pad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在小组互动、全班交流中教师与学生同时共享,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以《认识人民币》一课为例,教师通过共享各小组对人民币的认识,其中包括播放教师制作的微视频中按面值大小进行的介绍;从App中下载的“认识货币”软件中进行纸币、硬币的介绍;在Explain Everything按人民币的单位进行分类介绍等,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

2. 课堂反馈方式的变化

i Pad的内置软件可以迅速地判断学生习题的正误,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正确率,极大地解放了教师的时间。同时,一人一个账号可以避免一些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偶尔不完成课堂练习,可以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认识人民币》模拟购物环节中,学生每组分工合作去购买商品,完成后记录员拍摄付款时的照片及时传到班级QQ群,教师和学生可以在i Pad上看到所有小组的学习进度,等到所有学生都完成后再进行分享交流,极大地保证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3. 课堂学习方式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技术和云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i Pad技术的使用以及翻转课堂的引入,更为人性化的学习将产生一对一的教学效果,伴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地提高。

i Pad引入课堂,可以充分利用i Pad的各种先进功能进行学习,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一些基于i Pad使用的一些软件,音频、视频、文字、图片俱全,使学生流连忘返。学生操作i Pad进行自主学习,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并利用专业的软件逼真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认识人民币》一课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APP中的“认识货币”软件,学生自学简单的“货币换算”,自学后创设了逼真的“模拟支付”环节,运用“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购物的乐趣,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i Pad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境

i Pad在数学教学中拥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真正在课堂上运用i Pad的还比较少。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 投入过大

要想在学校里普及i Pad进行教学,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这对于小学来说负担较大,且小学生对于保管i Pad还存在一定问题,会造成较大的损失。

2. 前期培训时间较长

i Pad教学中的操作较为复杂,低年级学生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正确而流利地使用i Pad。

3. 教师和家长的担忧

i Pad的使用可能会让学生的书写能力退化;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视力;可能让学生沉迷于网络。这些担忧都是阻碍电子产品进入课堂的原因。

4. 软件不够稳定

从AAP中下载的软件,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死机现象,广告也会时不时地跳出来,遇到此类情况,低年级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影响操作学习。

三、总结与展望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学教育变得更加立体化、形象化。i Pad作为教育技术发展的前沿技术,其进入数学课堂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是打造数学高效课堂的重要方式。但是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的目的是使用技术促进教学效果,而不是为技术而技术。所以小学教师既要重视教育技术,又要学会合理运用教育技术。

摘要:技术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改变了传统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转换为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之中。ipad进入课堂辅助教学,能优化教学互动方式,构建有效课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方便教师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因材施教。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方式之一,i Pad为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8.名师录像课-跨越百年的美丽 篇八

一、教材分析: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的。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以“美丽”为主线,一开始描写了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做学术报告的场面,将居里夫人的美丽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现在读者面前,接下去的两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直到发现了镭,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充分表现了居里的坚定执着,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居里夫人在名利面前的态度和做法,表现了居里夫人单薄名利的高贵人格和全身心投身科学的忘我精神。用事例说明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

二、教学目标:

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略)

四、评课记录

低年级组评课:

1、老师将“美丽”一词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串起文本内在结构。由回顾居里夫人“容貌秀丽”到重点品读“精神美丽”,最后感叹她“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这样人物形象不断凸显,“美丽”含义逐步深化。学生水到渠成明白居里夫人的美丽可以跨越百年,可以穿越历史,这份美丽是永恒的!

2、众所周知,学习语文的着眼点只能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离不开品词嚼句,离不开对语言的品读理解。所以唐老师在课堂中先教以学生“紧抓词语理解感悟人物品质”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表达个性感悟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烟熏火燎”“肃然起敬”等词,重点数字对比“一锅一锅”、“三年又九个月”、“0.1克镭”等来明白居里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献身精神。这样的语文训练才是扎实有效的。

3、在课堂中,还有许多亮点:比如引入镭的作实验的艰辛让学生想象,更让学生明白居里夫人发现镭的不朽功绩和她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同时能让学生发挥想象能力。

中年级组评课:

回顾本节课,我觉得老师很好地关注了学生、关注了课堂。无论是课堂的导入、提问、生成、拓展,还是对学生的评价,都步步为营、丝丝入扣。尤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1、课堂设计巧妙精当。

对于居里夫人容貌的美丽,学生是很容易体会的,但是要深刻体会到她深一层的内在美就比较难了。这里老师就充分关注了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先出示一副年轻时居里夫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居里美丽的外貌,然后在体会她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时,出示了另一副居里的图片,而此时的她容颜苍老憔悴不堪。两幅图片进行比较,学生们的心被震撼了:仅仅几年时间,一个年轻女子就失去了她美丽的容颜,但是,她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品质,这是一种永不磨灭的美!

这样的设计,很自然的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物的精神内涵,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学习方法潜移渗透。

教师在课堂中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在教学中不断的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例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朗读文章时,老师告诉学生要“抓关键词”;在体会如何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时,老师要学生学会“体现特点”。除此之外,老师还指导学生及时把自己的阅读感悟写在语文书上。我想:这些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将会让学生终生受益。

3、评价语言有指导性。

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恰到好处的评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本堂课中,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不管是有精彩表现的“好生”,还是表现欠佳的“劣生”,她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中肯的评价。例如:有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有点紧张,既没有站的很直,普通话也不是很好。而老师却一直耐心的听他把话讲完,并且不断的鼓励他,要他站直,不要紧张,慢慢说。最后还告诉他:“你的普通话有了很大进步。”这样的鼓励,化解了孩子紧张的情绪。

高年级组评课:

这是一篇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虽然是紧紧围绕“美丽”来组织材料的,但在表现“美丽”这一主题时所选的材料中有具体事例的描述,也有概括性的描写。对于这样的文章,如何突出重点进行合理取舍,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她在课堂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点:

1、从学情入手进行取舍

对于居里夫人容貌的美丽,学生是很容易体会的,但是在后面散乱的材料中引导学生去体会美丽就比较难。这里老师就充分关注了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先让学生感受居里美丽的容貌,此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课文除了写她容貌的美丽外,还写了她其他哪些方面的美丽?把学生散乱的思维引向集中,更有指向性。然后在学生初读交流后帮助学生逐渐梳理出文脉。有了清晰的文脉,然后就应该帮助学生读懂。如何帮助学生读懂,文中出现了很多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句子,此时教师就再次要求学生读文,寻找文中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而又难以理解的句子。并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把学习的重点锁定在第4小节的两个句子上。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关注了学情,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来展开教学。

2、从文本入手进行取舍

这篇课文没有一一陈述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也没有完整有序地把她发现镭的过程详实地记叙下来,而是将作者对科学家生命的理解融合在一起。从欣赏的角度来说,此文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如果一一平均使力,势必削弱文本的魅力。而课堂上,戴老师充分关注了文本的语言特点---具体事例的描述和概括性语言的描写,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这样的语言就成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3、因文而异,授之以法

教师在课堂中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本课在教学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抓住两处代表性的句子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来进行教学的。第一处“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前文的具体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借助具体事例,在具体事例具体语言的揣摩中去逐步感受居里夫人坚定、刚毅、顽强这一可贵的性格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在具体事例的感受中,对这一句子的内在含义也就自然理解了。

而第二处“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对学生来说理解上难度更大,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样的概括性语言,这里教师就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通过补充资料的方法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既自然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又避免了琐碎的分析与讲解。在句子的引读中,学生既理解了句子内在的含义,又感受了居里夫人一生伟大的科学成就,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这一堂《跨越百年的美丽》向我们展示的精彩还有很多,每一个闪光点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最后,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堂课:文美,人美,精神美!

观看名师录像活动总结

语文教研组

9.名师录像课观摩学习心得体会 篇九

狮子楼第一小学李传霞

首先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参加这次观摩学习,经过这次学习,让我重新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让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种种不足,更加坚定了我在教学中还要不断学习进步的信念。我想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都会致力于教好学生,而听了这两节观摩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很容易将课堂变成“满堂灌”,“死做题”的形式,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致,哪怕是新课的讲授,也容易将课堂上成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而这两位老师的课堂注重以学生为本,倡导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展现了“主动、生动、互动”的课堂理念。

一、课前准备充分,学生人人参与

小学课堂注重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在课前预习作业以及学具的准备都很充分,课前的预习作业也成了新旧课之间一个有效的衔接,也使得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第二在学具的准备上也是有必要的,每个学生在掌握新课的同时,能够自己动手去研究,也会积极去动脑思考,从而课堂的学习氛围是积极主动的。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生主动性。

二、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间有效合作

这两节课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教师在这堂课中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两位老师亲切的语言,比如说在课堂上常用到你遇到了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有怎样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一系列抛锚式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而不是简单的老师讲,学生听,使得课堂学习更加高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我深深感受了学生间的配合的默契与有序。一个新的内容的学习,仅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学生在互相之间的交流合作的学习才是真正的掌握知识,而怎样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老师们较高的课堂组织能力,而这两位老师的课堂中,请学生说,依次说,我说你听,你说我听等环节的设置是通过精心设计的,也做到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了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值得我们学习和钦佩。

三、适当放手,增强开放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堆积,而是一系列生活经验与思维活动的结合,接受式的学习不如将课堂有效的教给学生,在课堂上适当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主动去感受知识的产生以及演变的过程。而适当的开放性也切合学生的需要,学生是一个个生动个体,开放性更加展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朝气,也契合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

最后教研员的评课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感受到学习要有一股专研劲,她强调的几点不仅实用,还很必要。一是开放性要更强,二是直观性要更强(尤其是针对低年级学生),三是要将直观性和思维紧密相连,使得课堂既不肤浅,又很轻松愉悦,四是在重点的地方要慢下来,课堂重难点处理得当,最后要使得学生对新知的形成达成共识。我也许还不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但是我希望我会有那种爱学习的专研劲,使得自己的课堂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受学生喜爱。也希望今后有更多的这样的学习机会。

10.隆重的录像课六年级作文 篇十

自开学以来,我们第一次隆重地用录像机把上课过程记录下来。在今天上午的课堂上,我却展开了强烈的心里搏斗。

丁零零,上课了,在教室的角落里有一架录像机直对着我们。别看我们坐得笔直笔直的,像一棵棵小松树一样扎根在土地上。你们却不知我们的心一直在上下左右翻滚着,紧张极了。我的心怦怦直跳,犹如在迷宫找不到出路一样。过了一会儿,张老师精神抖擞地走向讲台,和我们亲切地相互问好后正式开始了。看看我周边同学们脸上挂着的神情和一起一落的胸脯,我想他们也和我一样紧张得不得了吧。

“今天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听一段音乐。”老师神秘地说道。紧接着优美的旋律响起,把我们的心带入了音乐世界当中。正当我们刚听出音乐中有点伤感的时候,张老师突然停止音乐,问道:“歌词中‘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中,是谁牵谁的手?”杨鑫磊马上举手脱口而出:“李白牵住孟浩然的手。”张老师用手中的笔轻轻一按,大屏幕马上出现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齐声响亮地读课题,老师又问道:“你们认为这首诗里面最关键的字眼是哪个?”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瞧瞧你,有些估计紧张过了头,竟然说成“鹤”和“之”。我想这下麻烦了,老师肯定会失望的,怪我们没有好好预习课文。可是张老师并没有生气,恰恰相反,用温柔的口气又重述了一遍:“到底是哪个字能透露出这个题目的主要内容呢?”我眼球一转,恍然大悟。可另一位同学已经抢先大声说出了我的答案“送”字。哎!都是“紧张”惹的呀!

不过接下来的气氛马上缓和多了!我们互相交流对诗人的了解,对名楼、名城的认识,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朗读艺术,教室里一派祥和的气象!

对烟花一词的了解,张老师煞费苦心哪。她先让我们展开想象,说说心目中的烟花美景,再通过播放烟花美景图,并配上优美的描述,让我们加深印象。那杨柳依依、百花争艳、云雾弥漫的奇丽景象立刻把我们迷醉了,我们再次朗读“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时也是情溢其中啦!

“船开了,船越行越远了,船已经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了……可是李白却还在江边伫立着,长久地凝望着。”我们看着屏幕中李白深情目送孟兄的录像短片,也是热泪盈眶地深情朗诵着。那真挚的友情,那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就这样牢牢地记在了我们的心中了。

11.录像课观后感 篇十一

班级:二

年级

学习水平:水平二

人数:49人

课题:游戏中学习,学习中游戏。

教学内容:投掷和游戏

学习领域目标:

1、运动技能目标:在各项游戏活动中体验快速挥臂的投掷动作,通过纸飞机投掷,了解投掷的基本要领,对各项投掷游戏产生一定的兴趣。

2、运动参与目标: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习惯,激发兴趣。3、身体健康目标:发展学生灵敏及协调能力,主要锻炼学生上肢力量。

3、心理健康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造、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4、社会适应目标: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积极参与→感兴趣→学技能

难点:学知识,勇于与同伴比一比,比中互帮互学。

课的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体育课程标准》,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过程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切实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需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从而乐于探究、尝试。基于以上认识,试图通过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调动学生兴趣,让他们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活动,引导他们通过“玩中学、玩中练”,在自学自悟、主动探究中掌握投掷的正确动作,初步了解投掷的要领,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投掷活动的良好兴趣。本节课在教具的使用上体现一种教具多种用途:本课只用

“纸”一种教具,并以此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的锻炼,从而避免因换取教具而影响课的密度和课堂气氛。另外也显示了“纸”这一教具的实用价值。农村的现状就是这样,体育器材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们的运动,教师要善于利用开发利用身边的教具,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到体育课中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全课贯穿“寓教于乐,乐中施教”的精神,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得到锻炼。比如:课的开始就出现《穿山洞》、《剪刀、石头、布》小游戏,既起到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又可作为投掷准备活动的一部分,最后用“放烟花”的方法整理放松,使整个课程都贯穿本课主题。即:游戏中学习,学习中游戏。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

图示

时间安排

导入激趣

1、课堂常规

2、课题导入

3、准备活动

1、整队集合,师生问好。

2、激趣谈话引入本课内容。引出教具“纸飞机”

3、师带领学生做准备活动:

A:游戏:《穿山洞》

B:游戏:《剪刀,石头,布》

练习要求:

思想集中动作正确,令行禁止精神饱满。

图一:

**********

**********

♀♀♀♀♀♀♀♀♀♀

♀♀♀♀♀♀♀♀♀♀

图二:

深入发展

合作探究

投掷练习:

《飞纸飞机》

轻物掷远

分组讨论及评价

一.飞纸飞机

1、师引导各小组分发纸飞机。

2、集体试飞纸飞机

(1)提示:分散试飞,比比谁的纸飞机飞得高且远。启发学生互相观察、动脑,想想:如何让飞机飞得又高又远,飞得时间又长。

图三:

(2)、学生试飞。

(3)、教师点拨:手臂要挥得快速有力,且有一定的高度。

3、教师口令下练习投掷纸飞机

评出:“优秀飞行员”

二.轻物掷远

1、组织学生把纸捏成小纸团进行掷远练习。

2、启发学生怎样才能投得更远,投时应做出什么样的投掷动作。

3、学生集体练习投小纸团

4、师生共同小结投得更远的要领。“挥臂迅速有力,且有一定高度”。

5、学生展示谁投得更远。

评出“优秀投掷手”。

图四:

拓展延伸

1、游戏:《穿过火力网》

2、游戏:《放烟花》

3、环保教育

4、小结

一、《穿过火力网》

游戏方法:分成人数相等的甲、乙两队,并通过猜拳决定攻守。攻队站于一端线外,守队站于两条界线外,游戏开始,攻队即设法安全通过火力网到达另一条端线,如在跑的过程中被守队的纸团击中身体即为受伤,算守队获得一分,进行数次之后,两队

互换,最后看哪队得分多为胜。

规则:

1、不得投击头部,也不得进入界线投击,否则扣分。

2、攻队队员已越过起点线后,即不准后退,直到终点。

组织学生进行“冲过火力网”的游戏活动。

学生在积极快乐的游戏时,体验快速挥臂动作,从自己的成功投掷中体验快乐。

评比“优秀投弹员”。

二、《放烟花》

听到教师发出的鞭炮烟花声,双手把纸球垂直抛向上空,同时张开双臂如烟花状抖动下落,开心的欢叫。

图五:

8米

10米

三、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师生共同美化校园

四、小结:师生一起回顾开展的游戏及游戏中学会了些什么,重点表扬:积极参与,勇于与人比拼并互帮互学。

场地器材:运动场一个,纸飞机若干

运动负荷:预计心率130次/分左右,练习密度35%左右。

上一篇:潜水搅拌机注意事项下一篇:国家助学金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