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2024-08-13

《忆江南》《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忆江南》《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篇一

【课题】古诗《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3、把词改写成记叙文。

【教学重点难点】读中悟情,读中悟境。【教学内容】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方法】

以自学为主,通过注释、工具书、理解词意,通过多媒体课件画面、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深入领会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所感所想。【评价设计】

1、针对目标1、2,在学生在读古诗的基础上,通过注释、工具书、理解词意,通过画面、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深入领会诗句意思再让学生自读,同桌读,指名读,齐读,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针对目标3,在改写《舟过安仁》的基础上把《清平乐 村居》改写成记叙文,重点放在记叙文的六要素上。【教学过程】

一、感知“美”

1、出示多媒体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解释课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寻访“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自由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3、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2、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学生朗读才艺展示)

四、回味“美”

1、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有你来朗读下阕中的最后一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预设: 示例: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喜”。

“喜”有喜爱、可爱之意。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溪边躺着剥莲蓬呢。喜字表现出词人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示例: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卧”。

“卧”是躺着。“卧”字,极为传神地勾勒出小孩子天真活泼的神态。表现出词人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读诗并分组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欣赏 多媒体出示: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辛弃疾)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宋)辛弃疾

内容:上片写乡情,下片写亲情。

景物:青草、茅檐

【作业设计】

1、熟读古诗,小组内背诵古诗。

2、把《清平乐 村居》改写成记叙文。【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的语文教学的主题是“童年生活”,本课是反映古代儿童快乐生活的《古诗三首》。学生已经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引导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1.先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在教学中,学生有节奏朗读古诗,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诗中有思,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2.以读为主,重在指导学生读诗,采取各种各样的读书方法,进行阅读,在读中理解,感悟。

3.我主要采取的是自学为主、交流反馈的方法进行,并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改写上,在理解古诗含义,体会古诗意境的基础上,以改写《舟过安仁》为例,进行改写的学习并由学生改写《清平乐 村居》

2.《忆江南》《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篇二

1、词语教学得“法”

词语是构成古诗词的基本单位, 学生要想走进古诗词描写的意境, 就必须“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因此, 在古诗词教学中, 词语教学就是一扇门, 就是一条引领孩子走进词作的通道。本节课的词语教学, 步步有理念, 招招有思想, 处处显智慧。

⑴观察部首, 理解“翁”和“媪”

片段一:

师:你觉得这首词中哪些字、词需要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生:翁

师:“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 “翁”字上面是一个“公”字, 也就是说“翁”指的是——

生:老公公。

生:老爷爷

师:“媪”字左边一个“女”字, 它就是指——

生:老婆婆, 老奶奶

师:“翁媪”就是——

生 (齐) :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

陈老师充分利用了汉字的表意功能, 让学生观察“翁”和“媪”的部首猜测其意思, 将原本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使抽象的词义形象化, 学生“猜”得兴趣盎然, 平凡的课堂上充分展现出师生不平凡的智慧。

⑵“请君入瓮”, 比较“剥”和“削”

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比较常见, 而像陈老师这样比较“剥”和“削”却极不常见——

生 (质疑) :“剥”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

生:剥就是把东西的皮去掉。

师:对了, 比如说去香蕉皮, 叫——

生:剥香蕉。

师:去花生的壳叫——

生:剥花生。

师:去桔子皮叫——

生:剥桔子。

师:去苹果皮叫——

生:剥苹果。 (众笑)

师: (对着一名学生) 苹果皮你会剥啊?应该怎样?

生:苹果皮要削。

师:你知道“剥”和“削”的区别吗?

生:削需要利用工具, 而剥不需要。

师:对啊, 你说得太好了!

对于“剥”字的理解, 当第一个学生说出“剥就是把东西的皮去掉”时, 陈老师并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理解上的偏差, 而是引领学生说出“去花生壳叫剥花生”, “去桔子皮叫剥桔子”, 从而引出“去苹果皮叫剥苹果”, 学生茅塞顿开——原来“剥不需要工具, 而削需要利用工具”。一切是那样清新流畅, 一切又是那样水到渠成, 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可又出乎我们听课教师的预料之外, 于平淡之中显现出精彩。

⑶放飞想象, 解读“相媚好”

“相媚好”是《清平乐·村居》的传神之笔, 也是陈老师本节课教学的传神之笔。教学首先从“媚”字组词开始,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陈老师又补充了“媚音”、“媚态”、“媚语”为学生想象“相媚好”做好了铺垫。“这里写两位老人‘醉里吴音相媚好’, 会有哪些‘媚音’‘媚态’‘媚语’呢?”将课堂推向了高潮。起初, 学生稍有些拘谨, 在陈老师的巧拨妙点下, 孩子们扮演老夫妇渐渐打开了话匣子——

生: (用低沉的声音说) 老伴啊, 我们以前吃了很多苦, 现在可以享享清福啦。

生:老伴啊, 看看我们三个儿子, 大儿子多勤劳, 二儿子多能干, 小儿子多可爱啊。

生:老伴啊, 我家二儿子这么会编织鸡笼, 可以拿到街市上去卖, 能改善家里的生活呢! (众笑)

师:你这个老翁很有经济头脑。“媪”也可以说说啊?

生:老头子啊, 当年我那么漂亮, 每个人看到我都夸。现在都老了, 不美了哦。 (众笑)

师:怀念美丽的青春, 真是一个宋丹丹啊。

生:我那时候也是一个帅哥, 现在头发也白了, 背也驼了。 (众笑)

师:又一个赵本山来了。

生:老头子, 我们的小儿子已经长大了, 该给他找个学校, 让他读读书了。

生:老太婆啊, 你看大儿子也不小了, 该给他找个老婆了。 (众大笑)

师:从他们的交流中, 你感受到这一家人生活得——

生:很幸福。

生:很甜美。

孩子们煞有介事地扮演着一对老夫妇, 坐在茅屋前, 带着酒意聊天, 此情此景, 让我们看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与祥和。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对名利的淡薄, 对自然、恬静的生活之向往, 经学生动情的演绎, 洋溢于每一个人的心间。再加上陈老师恰如其分地点拨、评价和引领, 让课堂情趣盎然, 使得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切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深邃, 仿佛沉浸其中, 接受心灵的洗涤。整个课堂都洋溢在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和美好之中, 令人流连忘返, 身心沉醉。

2、朗读指导得“效”

张天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 第二是读, 第三还是读。”叶老也言:“教学语文课本, 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 就是好好地读, 读得好, 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 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朗朗书声, 是本节课永恒的经典。教学中, 没有对词作进行无味的分析, 而是以“读”贯穿始终, 以读代问, 以读代答, 真正做到了以读促悟, 以悟促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环境的优美, 品悟人物的幸福、勤劳和可爱, 感受田园生活的恬静与美好, 最终达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

⑴词牌入手, 奠实朗读的基调

陈老师板书课题后, 没有直接让学生理解“清平乐”和“村居”的含义, 而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村居”想到了什么, 学生的心田里自然想到了碧绿的草地、清澈的小河、欢快流淌的小溪、袅袅的炊烟, 萌生了“凉爽”与“惬意”。而后, 陈老师告诉学生“‘清平乐’是词牌名, 这种词牌给人清新、平和、舒畅的感觉”, 然后让学生静下心轻轻地读这首词, 从而奠定了词句朗读的情感基础, 使得学生的朗读“未开言”而“先有情”。

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之后, 陈老师又让学生谈谈对“清平乐”三个字的体会——

师:“清平乐”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我仿佛听到一首音乐。

师:一首什么样的音乐呢?

生: (一时语塞)

师: (指着“清”左边) 这是——

生:水

师:有水的地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清凉舒适。

生:这是一首清静平和的音乐, 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师:读一读这首“清平乐”

生: (读得很美, 很柔)

师 (小结) :看来, 有了丰富的想象, 一个普通的词也会变得有灵性, 有生命, 也变得就活起来了。

这里, 陈教师始终围绕着词牌名做文章, 让学生读懂词了牌名, 也读出了词作的韵味和意境, 学生的朗读渐渐入情入境, 课堂也渐渐步入了佳境。

⑵范读引路, 读出词作的韵律之美

古诗词, 不管是何种句式, 都平仄有序, 简短精炼, 风格明朗, 读来琅琅上口, 抑扬顿挫, 儿童都很喜欢。本课教学, 陈老师时刻关注学情, 在孩子们领悟深刻但却朗读不到位时, 教师及时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 把词的内在情境外化, 让学生感受到了《清平乐·村居》的意蕴, 接下来学生的朗读便饶有兴味, 词句独有的韵律之美, 在孩子们动情、有致的朗读声中静静流淌着。

⑶层层推进, 浸润学生的心灵

古诗词是整体的艺术, 是意向和氛围的精灵。很多精妙的意蕴, 只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生活阅历与理解感悟能力都有限, 想要深层次地读懂古诗词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进一步引领学生感受乡村田园景色的静谧, 教师先引领学生抓住关键景物展开想象, 再借助音乐渲染促使学生入情入境, 然后通过描写“茅檐”的古诗句引入将学生的的身心浸润在美丽迷人的田园之中, 使得学生的朗读也如登山一般, 不断展现出异样的风景。最终, 孩子们那情意浓浓的读书声简直成了心与心的呼唤, 情与情的相牵, 思与思的碰撞, 神与神的交融, 每一颗心灵都完全敞开了温馨的怀抱去尽情地拥抱乡村田园。在这层层推进的过程中, 学生还词作以画面, 还词作以旋律, 还词作以意象, 享受到阅读的韵味和意境, 享受到阅读所带来的激情、酣畅和愉悦。

3、资源开发得“益”

时下, 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注重教材资源的开发, 借以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 促使学生走近文本, 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们举首可见公开教学中课课有拓展、处处有资源, “一拓就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法无天”。然而, 在陈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这一课中, 我们看到教材资源的开发是理性的、是谨慎的, 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益的。

⑴专家评论, 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 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 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 是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的前提。本课教学中, 陈老师巧妙地引用了历代词家对《清平乐·村居》的评价, 把课堂置于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 既传授了知识又传承了民族的文化。

词学家胡云翼的评价——“这首词环境和人物是一幅极匀称自然的图画, 老和小写得最生动。‘卧剥莲蓬’已是‘无赖’的形象化。”直观平白地把《清平乐村居》精妙之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再加上陈老师发人深思的导语“湖南才子胡云翼为什么这样说呢?俗话说, 好茶需要慢慢饮, 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我们就细细评来, 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意趣”, 有效地引发了学生对词作的环境和人物探究的欲望。

“中华书局”对词作的评点——“这首词可以说是一幅农村素描, 它写得清新活泼, 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溪流、茅舍、一家老小的生活情境, 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形象生动地把“白描”写作手法娓娓地向学生道来, 似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感, 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探究“白描”手法的难度, 也为学生运用白描写法进行仿写做好了铺垫。

同时, 这两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使得课堂教学起承转合显得那么流畅自然, 看似平平常常, 实则匠心独运。

⑵巧妙链接, 促进学生掌握词作的表达手法

《清平乐·村居》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 是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是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然而, 陈老师的教学并没有停留在让学生得此“意”的基础之上, 而是注重引领学生深入领会并运用诗词独到的“白描”方法, 让学生既得其“意”, 又得其“法”。“白描手法”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理解有一定难度, 陈老师引入了《汉乐府·相逢行》一词——

大妇织绮罗, 中妇织流黄, 小妇无所为, 挟瑟上高堂。

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地领会了“白描”的写作方法, 然后再运用“白描”描述自己的生活, 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生1:《清平乐家居》生2:《清平乐家居》

窗明几净, 屋檐高大,

菊花隐隐馨。门口青青树。

秋日合家叙亲情, 生活过得很美满,

欢乐怎舍得停?看了谁不羡慕?

爸爸一脸得意, 妈妈厨房烧饭,

妈妈鼓嘴生气。爸爸在外上班。

最恼小儿顽皮, 就数我最安静,

搅乱一盘好棋。书房里面看书。

生3:……

学生的语言虽然是秩嫩的, 但这却是孩子们心田里流淌出来的天籁之音, 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动听的乐曲。这都是陈老师层层铺垫, 层层引导的结果。如此教学既活化了学生存储的语言, 又诗化了学生的心灵, 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切实提升, 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统一。

⑶简介作者, 架起课内外联结的桥梁

辛弃疾戎马一生, 饱受刀兵之苦。《清平乐·村居》一方面传达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另一方面也寄托了他期盼消除战乱, 让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理想。但学生受到自身阅读和认识的限制, 对词作的解读难免会出现误差。课的结尾, 陈老师明知故问: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 作者辛弃疾为什么会如此向往呢?学生有的说是因为这家人生活很和睦, 有的说是因为这家人生活很幸福……很明显, 学生对作者的理解有些偏差, 此时陈老师及时“出手”, 通过课件出示关于作者辛弃疾的介绍——

课件出示: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 那时南宋的大部分江山被金人占领, 因此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 收复河山。正当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时候, 软弱无能的南宋小朝廷一味的向金人求和。主和派还排挤打击辛弃疾, 把他发配到江西上饶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在这个小乡村, 辛弃疾一呆就是二十年。辛弃疾满腔热血, 一生却再也无法施展抱负,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一位六十七岁的老人僵卧病榻, 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悄然离世。

学生自读资料后, 恍然大悟, 明白了诗人辛弃疾的内心世界——

生:因为辛弃疾向往这种幸福安宁的田园生活。

生:因为他希望当时所有的人都能过着幸福的生活。

生:辛弃疾不希望打仗, 希望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师: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 诗人多么向往这样居有定所, 安居乐业的生活啊!多么希望乡村人家的生活永远不被外界打扰。辛弃疾的心声从八百年前的宋代传来, 这声音是清平的, 让我们再次记住这首“清平乐”。

生: (齐读词, 缓缓的, 意味悠长的)

师:课后, 请同学们收集有关辛弃疾的资料, 相信大家对辛弃疾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

3.《清平乐·村居》教学评析 篇三

1、词语教学得“法”

词语是构成古诗词的基本单位,学生要想走进古诗词描写的意境,就必须“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词语教学就是一扇门,就是一条引领孩子走进词作的通道。本节课的词语教学,步步有理念,招招有思想,处处显智慧。

⑴观察部首,理解“翁”和“媪”

片段一:

师:你觉得这首词中哪些字、词需要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生:翁

师:“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翁”字上面是一个“公”字,也就是说“翁”指的是——

生:老公公。

生:老爷爷

师:“媪”字左边一个“女”字,它就是指——

生:老婆婆,老奶奶

师:“翁媪”就是——

生(齐):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

陈老师充分利用了汉字的表意功能,让学生观察“翁”和“媪”的部首猜测其意思,将原本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抽象的词义形象化,学生“猜”得兴趣盎然,平凡的课堂上充分展现出师生不平凡的智慧。

⑵“请君入瓮”,比较“剥”和“削”

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比较常见,而像陈老师这样比较“剥”和“削”却极不常见——

生(质疑):“剥”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

生:剥就是把东西的皮去掉。

师:对了,比如说去香蕉皮,叫——

生:剥香蕉。

师:去花生的壳叫——

生:剥花生。

师:去桔子皮叫——

生:剥桔子。

师:去苹果皮叫——

生:剥苹果。(众笑)

师:(对着一名学生)苹果皮你会剥啊?应该怎样?

生:苹果皮要削。

师:你知道“剥”和“削”的区别吗?

生:削需要利用工具,而剥不需要。

师:对啊,你说得太好了!

对于“剥”字的理解,当第一个学生说出“剥就是把东西的皮去掉”时,陈老师并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理解上的偏差,而是引领学生说出“去花生壳叫剥花生”,“去桔子皮叫剥桔子”,从而引出“去苹果皮叫剥苹果”,学生茅塞顿开——原来“剥不需要工具,而削需要利用工具”。一切是那样清新流畅,一切又是那样水到渠成,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可又出乎我们听课教师的预料之外,于平淡之中显现出精彩。

⑶放飞想象,解读“相媚好”

“相媚好”是《清平乐·村居》的传神之笔,也是陈老师本节课教学的传神之笔。教学首先从“媚”字组词开始,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陈老师又补充了“媚音”、“媚态”、“媚语”为学生想象“相媚好”做好了铺垫。“这里写两位老人‘醉里吴音相媚好’,会有哪些‘媚音’‘媚态’‘媚语’呢?”将课堂推向了高潮。起初,学生稍有些拘谨,在陈老师的巧拨妙点下,孩子们扮演老夫妇渐渐打开了话匣子——

生:(用低沉的声音说)老伴啊,我们以前吃了很多苦,现在可以享享清福啦。

生:老伴啊,看看我们三个儿子,大儿子多勤劳,二儿子多能干,小儿子多可爱啊。

生:老伴啊,我家二儿子这么会编织鸡笼,可以拿到街市上去卖,能改善家里的生活呢!(众笑)

师:你这个老翁很有经济头脑。“媪”也可以说说啊?

生:老头子啊,当年我那么漂亮,每个人看到我都夸。现在都老了,不美了哦。(众笑)

师:怀念美丽的青春,真是一个宋丹丹啊。

生:我那时候也是一个帅哥,现在头发也白了,背也驼了。(众笑)

师:又一个赵本山来了。

生:老头子,我们的小儿子已经长大了,该给他找个学校,让他读读书了。

生:老太婆啊,你看大儿子也不小了,该给他找个老婆了。(众大笑)

师:从他们的交流中,你感受到这一家人生活得——

生:很幸福。

生:很甜美。

孩子们煞有介事地扮演着一对老夫妇,坐在茅屋前,带着酒意聊天,此情此景,让我们看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与祥和。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恬静的生活之向往,经学生动情的演绎,洋溢于每一个人的心间。再加上陈老师恰如其分地点拨、评价和引领,让课堂情趣盎然,使得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切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深邃,仿佛沉浸其中,接受心灵的洗涤。整个课堂都洋溢在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和美好之中,令人流连忘返,身心沉醉。

2、朗读指导得“效”

张天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叶老也言:“教学语文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朗朗书声,是本节课永恒的经典。教学中,没有对词作进行无味的分析,而是以“读”贯穿始终,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真正做到了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环境的优美,品悟人物的幸福、勤劳和可爱,感受田园生活的恬静与美好,最终达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

⑴词牌入手,奠实朗读的基调

陈老师板书课题后,没有直接让学生理解“清平乐”和“村居”的含义,而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村居”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心田里自然想到了碧绿的草地、清澈的小河、欢快流淌的小溪、袅袅的炊烟,萌生了“凉爽”与“惬意”。而后,陈老师告诉学生“‘清平乐’是词牌名,这种词牌给人清新、平和、舒畅的感觉”,然后让学生静下心轻轻地读这首词,从而奠定了词句朗读的情感基础,使得学生的朗读“未开言”而“先有情”。

在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之后,陈老师又让学生谈谈对“清平乐”三个字的体会——

师:“清平乐”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我仿佛听到一首音乐。

师:一首什么样的音乐呢?

生:(一时语塞)

师:(指着“清”左边)这是——

生:水

师:有水的地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清凉舒适。

生:这是一首清静平和的音乐,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师:读一读这首“清平乐”

生:(读得很美,很柔)

师(小结):看来,有了丰富的想象,一个普通的词也会变得有灵性,有生命,也变得就活起来了。

这里,陈教师始终围绕着词牌名做文章,让学生读懂词了牌名,也读出了词作的韵味和意境,学生的朗读渐渐入情入境,课堂也渐渐步入了佳境。

⑵范读引路,读出词作的韵律之美

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本课教学,陈老师时刻关注学情,在孩子们领悟深刻但却朗读不到位时,教师及时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把词的内在情境外化,让学生感受到了《清平乐·村居》的意蕴,接下来学生的朗读便饶有兴味,词句独有的韵律之美,在孩子们动情、有致的朗读声中静静流淌着。

⑶层层推进,浸润学生的心灵

古诗词是整体的艺术,是意向和氛围的精灵。很多精妙的意蕴,只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阅历与理解感悟能力都有限,想要深层次地读懂古诗词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进一步引领学生感受乡村田园景色的静谧,教师先引领学生抓住关键景物展开想象,再借助音乐渲染促使学生入情入境,然后通过描写“茅檐”的古诗句引入将学生的的身心浸润在美丽迷人的田园之中,使得学生的朗读也如登山一般,不断展现出异样的风景。最终,孩子们那情意浓浓的读书声简直成了心与心的呼唤,情与情的相牵,思与思的碰撞,神与神的交融,每一颗心灵都完全敞开了温馨的怀抱去尽情地拥抱乡村田园。在这层层推进的过程中,学生还词作以画面,还词作以旋律,还词作以意象,享受到阅读的韵味和意境,享受到阅读所带来的激情、酣畅和愉悦。

3、资源开发得“益”

时下,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注重教材资源的开发,借以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促使学生走近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们举首可见公开教学中课课有拓展、处处有资源,“一拓就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法无天”。然而,在陈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这一课中,我们看到教材资源的开发是理性的、是谨慎的,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益的。

⑴专家评论,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是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的前提。本课教学中,陈老师巧妙地引用了历代词家对《清平乐·村居》的评价,把课堂置于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既传授了知识又传承了民族的文化。

词学家胡云翼的评价——“这首词环境和人物是一幅极匀称自然的图画,老和小写得最生动。‘卧剥莲蓬’已是‘无赖’的形象化。”直观平白地把《清平乐 村居》精妙之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再加上陈老师发人深思的导语“湖南才子胡云翼为什么这样说呢?俗话说,好茶需要慢慢饮,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我们就细细评来,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意趣”,有效地引发了学生对词作的环境和人物探究的欲望。

“中华书局”对词作的评点——“这首词可以说是一幅农村素描,它写得清新活泼,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溪流、茅舍、一家老小的生活情境,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形象生动地把“白描”写作手法娓娓地向学生道来,似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感,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探究“白描”手法的难度,也为学生运用白描写法进行仿写做好了铺垫。

同时,这两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使得课堂教学起承转合显得那么流畅自然,看似平平常常,实则匠心独运。

⑵巧妙链接,促进学生掌握词作的表达手法

《清平乐·村居》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是一曲委婉动听的歌,是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然而,陈老师的教学并没有停留在让学生得此“意”的基础之上,而是注重引领学生深入领会并运用诗词独到的“白描”方法,让学生既得其“意”,又得其“法”。“白描手法”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陈老师引入了《汉乐府·相逢行》一词——

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

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地领会了“白描”的写作方法,然后再运用“白描”描述自己的生活,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生1:《清平乐 家居》 生2:《清平乐 家居》

窗明几净,屋檐高大,

菊花隐隐馨。 门口青青树。

秋日合家叙亲情, 生活过得很美满,

欢乐怎舍得停?看了谁不羡慕?

爸爸一脸得意,妈妈厨房烧饭,

妈妈鼓嘴生气。爸爸在外上班。

最恼小儿顽皮,就数我最安静,

搅乱一盘好棋。书房里面看书。

生3:……

学生的语言虽然是秩嫩的,但这却是孩子们心田里流淌出来的天籁之音,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动听的乐曲。这都是陈老师层层铺垫,层层引导的结果。如此教学既活化了学生存储的语言,又诗化了学生的心灵,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切实提升,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统一。

⑶简介作者,架起课内外联结的桥梁

辛弃疾戎马一生,饱受刀兵之苦。《清平乐·村居》一方面传达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寄托了他期盼消除战乱,让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理想。但学生受到自身阅读和认识的限制,对词作的解读难免会出现误差。课的结尾,陈老师明知故问: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作者辛弃疾为什么会如此向往呢?学生有的说是因为这家人生活很和睦,有的说是因为这家人生活很幸福……很明显,学生对作者的理解有些偏差,此时陈老师及时“出手”,通过课件出示关于作者辛弃疾的介绍——

课件出示: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南宋的大部分江山被金人占领,因此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正当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时候,软弱无能的南宋小朝廷一味的向金人求和。主和派还排挤打击辛弃疾,把他发配到江西上饶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在这个小乡村,辛弃疾一呆就是二十年。辛弃疾满腔热血,一生却再也无法施展抱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七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悄然离世。

学生自读资料后,恍然大悟,明白了诗人辛弃疾的内心世界——

生:因为辛弃疾向往这种幸福安宁的田园生活。

生:因为他希望当时所有的人都能过着幸福的生活。

生:辛弃疾不希望打仗,希望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师: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诗人多么向往这样居有定所,安居乐业的生活啊!多么希望乡村人家的生活永远不被外界打扰。辛弃疾的心声从八百年前的宋代传来,这声音是清平的,让我们再次记住这首“清平乐”。

生:(齐读词,缓缓的,意味悠长的)

师: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有关辛弃疾的资料,相信大家对辛弃疾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

陈老师的一段辛弃疾的介绍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立体的、丰满的民族英雄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理解作者,同时也诱发了学生进一步走进辛弃疾、研究辛弃疾的欲望。学生带着学习的期盼走进教室,又带着学习的冲动走出教室,使得课堂不再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终点,而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驿站”。

4.《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想 篇四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想

作者/ 毛海鹰

《清平乐村居》(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这是苏教版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整首词,对于学生来说,既新鲜又似曾相识,几个问题涌了出来:词牌名要不要教?词的声律要不要教?词中的重点词语要不要一一解释?词的背景要不要揭示?

一、创设情境,剖题切入

1.板书“村居”,看到“村居”二字,你联想到什么?(引导其诵读高鼎的《村居》等)

2.介绍词和词牌名。高鼎的《村居》是一首诗,若在前面加上“清平乐”(板书)便成了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词。“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所以中间有间隔,读时要用停顿把这种间隔表现出来。指名读。

你了解“词和词牌”吗?出示介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一番。出示辛弃疾的《破阵子》读一读词牌。听音乐,说感觉,再读词牌;再听音乐,说感觉,读《清平乐》。

二、疏通语言,感受节奏

1.自读课文,要求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2.指导重点:

媪与温的比较剥(将东西的外皮去掉)莲蓬 上阗与下阕的停顿

3.古人读词常常手舞足蹈地读,感觉这样读特别带劲,我们也来试一试。(在节奏中体会词的合仄押韵。平、仄音,平声音拉长一些,仄声音拉短一些。)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1.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2.提炼词眼,体悟词境。

(1)你们描述的画面给人的感受可以汇成诗中的一个字,是哪个?(醉)

(2)在这句中“醉”是指翁媪――“喝醉”了。他们仅仅是喝醉了吗?为什么而陶醉?让我们走近他们,听他们用温婉柔美的吴侬软语来聊一聊,(理解:吴音)看看是不是能解开谜团。

(3)你猜他们用“吴音”在聊什么?(聊儿子、聊美景、聊美好生活……)

(4)配乐朗读整首词。

(5)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除了翁媪陶醉其中,还有谁也沉醉了?说理由。

四、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老师相信读了这段文字,你会有深刻的感悟。

2.看了这段资料,我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那么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3.抓住“醉”引导学生利用资料课外诵读《破阵子》,体会诗人爱国情怀。

【思考】

一、词牌名要不要教?

对于词有别于诗的外在形式,比如词牌名,长短句,上下阕,尤其是学过高鼎的古诗《村居》,这里又来了个《清平乐村居》,学生的目光已经情不自禁地聚焦到“清平乐”,所谓“不悱不启”,不讲不行。可“怎么讲”大有学问。

我是借《村居》一诗引出“词牌名”这个概念的,接着借助音乐来感受不同的词牌名。我用一段清新、婉约、平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清平乐”的意境,又借助一段慷慨激昂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词牌名“破阵子”。虽然这两首词都是辛弃疾的作品,然而风格完全不同,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又同有一个“醉”字,字虽同,意境又并不相同,这众多的“同”与“不同”恰恰成为可贵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

为什么在文字介绍之后要让学生借音乐来感受?我以为所有的知识、理念、观点都应该融入到事件、情感和感觉之中的,留给学生的记忆才是丰富的,鲜活的,学生也可以借助这些情境、故事、细节……去记忆和回味。其实换言之,就是你的教学有没有站到儿童的`角度,以激活儿童为目的来推进,否则只是空洞的说教,不会在儿童的头脑里投射下痕迹。

二、词的声律要不要教?

古代的诗词给人美好的感觉是什么?抑扬顿挫、音韵和谐的声律之美当居首。所以教古诗词不涉及声律之美肯定是不行的。那么早早定好节奏让学生照着一句一句的练习行吗?这样是否将美肢解了或者又限定了学生?还是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自己读出自己的节奏?这对学生语感要求是非常高的,很多学生达不到,怎么办?要感受声韵之美借助朗读这一手段是最有效的。鲁迅先生笔下的寿镜吾老先生读起古诗词来为什么要把头拗过去,拗过去,他是借肢体来配合声律,读出了美感后,把自己都陶醉了。特级教师张康桥也带着学生们用肢体演绎《如梦令》,再配合朗诵,感受词的声律、词的画面,让人忍俊不禁。正是在这种看似搞笑的演绎中,学生们体会着,感受着,不感疲倦。平长仄短是古诗词的停顿方法,我们不是告知方法,而是通过变换朗读的方式,丰富呈现的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领略了词的声律之美。看似未教,实则教了,看不出教的痕迹是一种高境界。

三、词中的重点词语要不要一一解释?

理解了重点词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整首词。古代汉语毕竟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的差别,避而不教恐怕不妥。试想“相媚好”、“吴音”……这些词如果不教,学生难以理解全词,但是不是教师把它们一一出示,大家说一说就结束呢?还是让学生针对自己不理解的字词质疑,而后大家议论一番呢?孰优孰劣还是要看学情,关注学生的需要是关键。如解释“无赖”一词时就与学生最近在读的《水浒传》中无赖“牛二”相比较。在课中像这样的解词法教者往往信手拈来,如“卧”字等,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因为找到了学生原有知识的生长点。

我在解词的过程中则是将重点词放在整首词的大背景、大情境中来完成的。这个情境就是老夫妇在用吴音“醉聊”,聊什么?根据学生的感悟,理解随即穿插、点拨。他们仅仅是喝醉了吗?为什么而陶醉,让我们走近他们,听他们用温婉柔美的吴侬软语来聊一聊,随即理解――吴音。学生们说到聊儿子,聊到二儿子时,结合理解“锄豆”,引出“锄禾”,聊到三儿子的时候,就理解“无赖”,今意与古意进行比较。聊自己的亲热劲儿时就适时评价一句“看,他们多亲密,多亲热啊,这就叫‘相媚好…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时其实已经理解了,教者再适当提一提,规范一下语言。不能理解的就浓墨重彩讲一讲,此刻的讲也是自然的。不刻意,不雕琢,看需要,观学情,就会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流畅感。

四、词的背景要不要揭示?

这一问不能一概而论。这首词的教学,我以“醉”为词眼进行,老夫妇的醉,可能是喝了点小酒,有了几分醉意,也是为美景,为儿子,为彼此,就是为幸福安宁的生活所醉。但是这还都在词中,我们是读者,可以跳出词来看,醉在其中的还有谁。学生悟出词人辛弃疾,当然就会冒出一问:“为什么这么一幅平常的村居图就让词人醉了?”这就涉及到了词的背景,于是用学生们听得懂的语言将背景揭示出来,当然有的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中了解了,让他们说出来,也是发挥班级授课的一个优势(让知道的告诉不知道的)。学生对词的理解就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词是词人心中之情开出的言语之花,通过欣赏这朵花,还可以悟到词人心中的情,感到词人这个人,解读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当然,不是所有的词都需要这样教,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这样教,“要不要?”的答案一定得站在儿童的立场,因为有些东西是要靠学生生活的积淀去感悟的,不必揠苗助长。“以己证词”是真正走进词心的读法,这需要时间和我们的耐心,以学定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5.《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篇五

《清平乐 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和劳动场景,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图景。好似一幅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赏心悦目的感觉,抒发了词人对村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了解“吴音”,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清平乐 村居》。

2、老师:课件、田字格教具等。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古诗《村居》学生诵读。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2.齐读课题

(释题)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齐读课题。3学生比较诗与词的不同点。

二、检查预习,复习古诗词学习方法。1.通过预习,会读这首诗了吗? 2.教师相机小结学习方法。【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预习,是语文科的重点培养项目,此环节,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会预习。

三、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课件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字字响亮,字正腔圆。2.指名2-3名学生读。指名评价,相机正音。3.指导朗读:

4.采用个人读、师范读、自由读等方式,指导读词的韵律、平仄。【设计意图】

诗词具有韵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来。

四、教给线索,品悟词意。

1.小组合作学习:仔细观察图画,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什么感受。

2.生交流:

【预设】看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点拨: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预设】听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师点拨:

(1)理解“翁媪”“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2)理解“相媚好“

(3)理解“醉里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

说说这老两口在交流什么呢?

【预设】看到: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师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练习朗读。

【预设】看到: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感悟小儿调皮可爱。师点拨:

(1)无赖

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2)卧

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 趴)

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天真可爱 调皮可爱)

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3.你觉得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村居? 4.感情读。【设计意图】

采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线索,让学生理解词的大意,并能过抓关键字、想象画面等方式,感受词的意境。

五、提炼词眼,感悟词境。

1.作者的所思所感,隐藏在词中的特殊字眼中,请你用笔圈出来。2.预计“喜”:作者喜欢什么? 3.简介作者,深悟作者情怀,写出所想(1)、浏览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以“望着眼前温馨、恬静的村居,辛弃疾心想: ”开头,写出作者的所思所感。

(2)、班级交流。【设计意图】

通过对作者生平资料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为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怀打下基础,为突破重难点打下基石。

六、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齐读全文。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在本课的教学中,大致能够实现课前的预计,现对本节课反思如下: 1.为了培养学生重视预习,学会学习,特别在开课伊始进行预习检测与交流。主要是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特别是让学生从同学处学到方法。学生已有了很多的学习古诗的经验,因此,本课的教学,是基于学生能够自主利用学习方法进行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设计的教学流程。也想试图打破古诗词教学,单纯地进行内容分析,感受情感的人文性教学

2.《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要注意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 内容和情感”。为此,本课设定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设计三个层次的诵读(1)读正确;(2)读意味(包括押韵、平仄);(3)读明白(感悟读)。通过保证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经历读通、读懂,会读的训练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用心感受词的意境,采用音乐渲染、示范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

3.也想试图打破古诗词教学,单纯地进行内容分析,感受情感的人文性教学方式,本课教学以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线索,顺学而导。这样一来可用

此线索梳理文本内容,感受村居的意境;二来也是教给学生赏析古诗词及至其他文章的一个基本方法。

本课除了让学生感受美好的村居生活之外,也尝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 怀。因此,插入了对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并以此为切口,进行写话练习,让学生写出作者的所思所感。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26 清平乐 村居》

教 学 设 计

6.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篇六

昌邑市都昌小学 王彬彬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⑴自由诵读古诗,了解诗文大意。

⑵自学生字词,读准生字的读音,将诗文读通读顺。

二、教学课题:《清平乐·村居》

三、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6课,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生活风貌生动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四、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了解“词”这种诗体的有关知识。

3.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4.反复诵读,结合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体意思。5.简介作者,了解创作背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6.配乐演唱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快速背诵。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古诗的大体意思。难点是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方法:

本课是一篇诗作,8个短句便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田园生活的美景。要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大体意思,并发挥想象体会诗中描绘的意境,只有多读。在教学中我准备采用老师领读、学生齐读、小组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相结合,通过互联网搜索古典音乐进行配乐读,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再结合重点字词的含义,相信学生一定能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教学难点的突破,我准备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搜索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其创作背景,再结合多媒体图片,联想诗句的意境,慢慢品味,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古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板书课题)师问: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和以往的古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回答:题目不同,由两部分组成;诗句长短不一)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诗体,“词”。好,下面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词”的相关知识。(通过互联网)http://(节选第八幅图)

古典音乐(平湖秋月)http://player.kuwo.cn/MUSIC/MUSIC_557939 1.师领读(配乐读)2.指生单独读(配乐读)3.学生齐读(配乐读)4.生分小组比赛读(配乐读)

5.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大屏幕出示本课的重点词语)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翁媪:在这里指老年夫妻 无赖:顽皮的意思 6.小组合作学习:

①结合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②诗人借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师过渡:要想准确地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先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

http://wenku.baidu.com/view/720d4925dd36a32d737581b2.html 指生结合作者生平起来谈从中领悟到的思想感情

(五)大屏幕投影课本插图,并播放歌曲《一个师傅仨徒弟》的伴奏音乐http://bz.wo99.com/bplay.php?id=593530,让学生练习配乐演唱古诗。

(六)指导练习背诵。

(七)布置作业(大屏幕投影作业题)

八、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一首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诗篇佳作。作者通过对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一家老少其乐融融的真情描写,展现了一幅农村安宁平静的生活画面。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多种朗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特别运用互联网搜索了几首古典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很自然地体会到诗中的意境之美。处理诗意那部分,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做过多的检查,可能个别学生在小组中不能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恐怕诗意这部分掌握的不够牢固。对于最后的配乐演唱,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兴趣,非常轻松地通过演唱记忆了整首古诗,可见互联网搜索实现了较高的教学手段,在促进学生的学这一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王彬彬 单位:山东省昌邑市都昌小学 联系电话:***

7.《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篇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适时引领学生理解“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词人对温馨、平和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4、引领学生总结并运用“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学习古诗词。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

【教学进程】

一、课前热身,感受乡村美景

1、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上一两句?

大家会背很多诗,可古人不像咱们这样背诗,古人是吟诗(强调“吟”)谁来吟一吟?

2、声音放慢、摇头晃脑还不算是真正的吟,必须用心去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明晰词的形式特点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清平乐村居。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写字像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马虎)

齐读课题。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师板书“村居”)

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下面老师再考考大家。(师板书“清平乐yue”,并齐读)

“清平乐”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有水的地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清凉舒适。这是一首清静平和的音乐,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3、看来,有了丰富的想象,一个普通的词也会变得有灵性、有生命,就活起来了。学语文就要这样。

指读:清平乐村居

4、师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这样的曲子给你怎样的感受?

(凡是用它作词牌的词都给人一种清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三、初读感知,疏通部分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一字不差。

2、学生自读课文。提醒:轻轻地读,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去寻找那种清静、平和、惬意的感觉。

3、检查初读。

谁来都给大家听?

(读得正确即可,教师相机正音。)

教师相机正音,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指名学生朗读。

齐读全词。

5、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词的特点: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词有上下片;词是押韵的。)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没有哪个字、哪个词语、或是哪个句子不理解。

有问题吗?有了问题,怎么办?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

学生自主学习。

7、交流释疑。

我们先来说一说,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预设:“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翁”字上面是一个“公”字,那就是说“翁”指老公公。

“媪”字左边一个“女”字,就是指老婆婆,老奶奶。

翁媪就是指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

预设:谁知道“溪东”这个词的意思?

预设:“锄豆”这个词可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得联系上下文。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锄豆就是锄豆子地里的杂草)

我们可不能被文字的表面意思所迷惑。不过,我们总是在错误中长大的。

四、再读课文,感受韵律之美

1、我们理解了一部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生齐读。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非常想读。

师努力用清新的语调读,力求读得入情入境。

3、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好吗?

“词”也叫长短句,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

“小”“草”“媪”(课件让这三个字闪烁),发现了什么?(第一二四句末尾三个字韵母都相同,都有“ao”)

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大家把词的上片读读,感受一下。(生读)

我们看词的下片哪些字押韵?(东 笼 蓬)

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这首词有意思吗?我们再读一读。

五、放飞想象,浸润静谧之美

1、孩子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

(生简介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

2、品环境

好茶需要慢慢饮,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我们就细细品来,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

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

你从这两句中看到了什么景物?词人为什么说是“青青草”,而不是“青草”?

赏景不仅仅要用眼睛,还要学会用耳朵来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

这样的美景属于你,美美地读一读吧。

读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茅檐”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给你们产生这样美的感觉呢?老师告诉你们: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齐读。

3、品人物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面。

这一家一共有几口人?

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预设:

品小儿

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我说:“你是个无赖,你高兴吗?”

为什么?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是“无赖”呢?(活泼、可爱)

是的,古代有许多词的意思到了现在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差别,今后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词。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儿可爱呢?

品“卧”。“卧”是什么样的姿态?

“卧剥莲蓬的样子”能想象出来吗?

(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一会儿还会仰着,高兴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生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

师引说:他是多么——快活、愉快、自由自在、幸福、惬意……

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世上最可爱的就是孩子”,就是你们,就是这个小儿。谁来读读这句?

品大儿和中儿

喜欢大儿,因为他很勤劳。

喜欢中儿,因为他会编织鸡笼。会编织鸡笼,那就是说他——心灵手巧

品翁媪

师讲解:虽然他们年岁逐增,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老小,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前面有同学提出“相媚好”这个词不懂(课件突出“相媚好”)。你们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的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相媚好”指两个人很亲热地说着有感情的话。他们嘴里操着吴音会说些什么呢?

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的说着话儿,拉着家常,这就是——相媚好。

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样?(幸福、甜美、快乐、温馨、自由自在、与世无争……)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你们向往这样的生活吗?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让我们也醉一回吧!(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记住这首清平乐。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这首清平乐!

六、拓展延伸,品悟作者心境

1、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

2、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请同学们读一读: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南宋的大部分江山被金人占领,因此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正当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时候,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一味地向金人求和。主和派排挤、打击辛弃疾,把他发配到江西上饶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在这个小乡村,辛弃疾一呆就是二十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报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七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悄然离世。)

3、辛弃疾为什么会向往着一家五口静谧美好的生活呢?

8.《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篇八

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在教学中,我们为了突破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我们进行了这样一些教学环节:

1、释课题,知作者。

2、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明诗意。借助注释,小组学习。

4、品读体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朗读想象:感悟诗歌意境。

6、将这首词改写成故事。

7、拓展阅读:关于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歌。

8、诗意行走:仿写反映儿童生活的诗歌。

9.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篇九

村居》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表达感情方面,全词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对自身现实的不满和对沦陷区百姓的深深同情。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难点:

引导学生评析“醉”字,体会词人才华难展、志不得伸的心情以及渴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伟大情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完成前置性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理解题目村居的意思。

2、你脑海中的村居画面,用学过的一首诗来描绘。

二、小组交流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什么。

三、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共同解决不理解的地方。

(一)交流朗读

汇报通过预习自学你知道了应该怎样读词。

1、读通读顺读正确。

2、读出节奏。

3、读出韵脚。

(二)交流对词的理解

1、小组汇报自己通过自学理解了哪些字词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2、全班交流,互相启发,理解词义。

3、互相考一考。

(三)读思结合,交流想象到的画面。

1词中景

小组汇报读了词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

2、词外景

1补白:除了词中描绘的画面,你还能想象到什么画面?并把这些画面连○成一副完整的,说一说。

2多媒体出示看到这幅画面,并谈谈你看到这幅画面有什么感受? ○3带着这种感受有感情的朗读词。○

3、词中人

①读了这首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家人?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②看到这一家人幸福的生活,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感情的朗读词。

③看到这村居一家人的生活,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启示?你要怎样去对待生活?

四、拓展延伸,体会诗人情怀

词外人

1、是谁目睹了这温馨的一家?(辛弃疾)

2、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生活。

3、汇报交流辛弃疾的资料以及背景。(了解辛弃疾忧国忧民,是一个爱国词人。此时北方正在打仗。)

4、作者看到这家人幸福、快乐,安居乐业,他会想什么?(预设:要是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像这一家人一样安居乐业该多好啊!)

五、画龙点睛,点出词眼

我相信你一定知道是谁醉了。提问 :是谁醉了?他为何而醉?

六、还原词貌,配乐唱词。布置作业:

1、搜集一首宋词,并积累下来。

附: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词中景

词中人

词外人

茅檐

翁媪

辛弃疾

小溪

大儿

壮志难酬

青草

中儿

忧国忧民

小儿

10.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篇十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或物的志趣情操。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首词《卜算子・咏梅》,还记得吗?(师生接读)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来学习一首由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简介词牌: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词的题目。]

2.这首词向我们展示了怎样一幅画面呢?请看――(出示课文插图投影片)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词人是怎样描绘的呢?请打开书本。

二、学习课文:

(一)

1.同学们,你们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相信通过你们自己的学习,一定能把这首词学好。下面,请你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2.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读得好,请给同桌打上“”,如果还需要多练习,请给他打上“▲”,并指出哪儿有问题。

3.得“”的同学请举手。好,请你读;再请位同学。

下次有信心得到“”的同学请举手。(让老师听听你的信心!)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

1.书读得真棒,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的智慧与信心。相信你们下面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

2.自由读课文,讨论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师:读书使人快乐,因为我们从读书中获得了新的知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一定也有了收获,讲出来与我们分享一下。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教他人,谁给他解疑答问。

4.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贯地说一说上片或下片的含义?

(三)

1.诗人用朴实、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农村秀丽的景色,把农户们那合适安宁的生活刻画的活灵活现。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本,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词文中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请结合老师这里的句式,发挥你们的想象:

读着,我仿佛看到(听到)。

多么令人神往啊!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生评齐读)

3.的确,这朴素恬静的农村生活,恰似那美丽的桃花源,令人心旷神怡,充满了向往!同学们,你们能根据画面来编个故事吗?可以是图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全幅图。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行的,试试看!(先小组练说再交流)。

三、总结:

茅檐、小溪、青草、老翁媪,这一切巧妙地结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词人辛弃疾是如此的热爱、向往这恬静的农村生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你可以看着书读,还可以闭上眼睛读,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恬静安谧的农村风光吧!

四、拓展:

美丽的农村风光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最爱,在他们的笔下,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不同时期的农村美景,老师这儿有一首名为《村居》的诗,它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同学们,你们品读品读,感受一下它与我们今天所学的《清平乐・村居》有哪些相似之处。

[出示《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注:醉:陶醉;纸鸢(yuān):风筝>]

板书:

农村秀丽

清平乐村居

(南宋辛弃疾)农户安宁

溧阳市绸缪中心小学马忠

教学后记:

本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揭示课题时可告诉学生,“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乐”要读“yue”,不读“le”,“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在教学时,教师可先范读这首词,使学生初步了解这首词的内容,并感知这首词的读法。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检查自读情况时,要注意“媚”读去声,“媪”读“ao”,“剥”读“bao”。

学生读对、读通词的句子后,应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词句上。有些词语可以让学生联系句子,或结合生活实际自己体会。

在朗读上片时,要提示学生边读边想象出这首词勾画的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环境多么清新秀丽,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对正在聊天的老人又是多么悠闲自得。

指导朗读下片,要让学生抓住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边读边体会词的意境。尤其是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要启发学生在读中加以体会。[

指导朗读全词时,可借助插图,让学生一边诵读,一边看图,结合对词句意思的理解,想象词作者所描绘的生机勃勃、和平安宁、朴实安适的农村生活图景,读出对这种景象的喜爱、赞美之情。

11.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一、在诵读中感受节奏读出音律。

课始,从背诵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为学生首次接触“词”创造“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也为初读“词”提供借鉴的经验。在和古诗的比较发现中认识“词”之后,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诵读古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在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朗读之后,教师请同学交流朗读,“集思广益”,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整体,抓住关键词句正音析义,让学生沉入言语,一遍一遍地与言语“亲密接触”。借助图画,初步理解“相媚好”“无赖”的意思,借助字典联系“剥香蕉”“剥花生”等生活用语辨别多音字“剥”的读音,通过朗读下阕发现“莲蓬”的“蓬”在词中不读轻声,是因为古词讲究押韵。在经历了互相间的交流互补中,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朗读,不仅读正确读流利,还读出了节奏、停顿和音律。

二、在诵读中展开联想读出画面。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却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乡村生活图画。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文字转换成图画,使文字有声、有色、有形,从而初步而整体地把握词的主要内容。“读到‘村居’,你会想到那些农村生活的图景呢?”学生经验中的农村生活情景一下子被激活,通过交流,很快的,孩子们纷纷走近了乡村绿野,走近了农家小院,走近了牧童短笛……“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咱们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村居”的图画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富,由无声到有声,由静止到灵动,不断地呈现、更迭、立体。学生显得有些按捺不住,情不自禁地纷纷表达在朗读“游历”中的“耳闻目睹”:“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小溪的两边,长满了青青的草,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我仿佛看到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和老爷爷正在说着悄悄话,他们是那样亲热,那样恩爱。”“我仿佛看到了大儿子在小溪边的田间除草种豆,大儿子满脸汗水也顾不得擦一擦。”……读出画面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理解的过程,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讲解、指导、纠正、评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而且将辛弃疾笔下恬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卷勾勒出来。

三、在诵读中激荡心灵读出情韵。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首婉约风格的《清平乐村居》,是他被贬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下的,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能够体察这份情感呢?教学时,紧紧围绕一个“醉”字,通过诵读品味,带领学生走进“村居”,融入农家生活,引导学生充分将词中图画通过体验、想象转化成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刚才我们是远远地看,看到了很朴素、很简单、很清新的农家生活画面,其实每幅画里面都浓缩着丰富的内容,让我们走进‘村居’画卷,反复读用心品,你会体会到更多情趣,获得更多理解。”果然不出所料,学生经过琢磨“深”思,获得非常丰富而多元的理解,这些理解情意浓浓,是文本本身的,又是超越文本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感受的,但却是越来越紧地贴近词作,贴近词人的。“夏日的午后,几杯酒下肚,老夫妻俩打开了话匣子,正在用吴侬软语说着悄悄话呢,你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联系词作的上下阕内容,讲到老夫妻亲热的互相打趣,互相夸奖,体会他们生活的快乐和自在;讲到三个儿子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欣慰,学生从大儿子“锄‘豆’日当午”体会到他的勤劳和对老人的孝顺,从“中儿”编织鸡笼体会到他是那样能干,特别是从“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把静止的插图演绎成动画,小儿“无赖”立即跃然纸上,小儿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正是作者“最喜”的缘由。美好秀丽的村居环境,衣食无忧的农家生活,老夫妻满足而安逸,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使他们陶醉,这是“酒不醉人自醉”!

上一篇:家和万事兴读后感下一篇:博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