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

2024-09-12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精选8篇)

1.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 篇一

手足口病流行分析

分析大邑县2007-2010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治工作策略,为采取科学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10年大邑县手足口病发病监测和调查处理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7-2010大邑县共报告手足口病发病88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4.10/10万,0~5岁儿童发病占总发病数的94.33%,每年3~7月为发病高峰时间,聚集性发病均出现在幼托机构。结论2007-2010年大邑县手足口病主要发病人群是0~5岁以下儿童,春夏季为发病高峰,幼托机构为手足口病防治的重点场所。

[关键词]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预防和控制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2008-05-02卫生部决定将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为了更好地做好大邑县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现对大邑县2007-2010年全县手足口病的发病和预防控制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

系统》中大邑县2007-2010年的订正后数据,以病例“现住地址浏览”和“发病日期”为条件进行统计分析。

1.2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9-04-12发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

1.3统计方法用Microsoft Excel2003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发病概况2007-2010大邑县共报告手足口病发病88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4.10/10万,2007-2010年分别报告发病8、37、411、426例,发病率分别为1.6/10万、7.4/10万、82.2/10万、85.2/10万,其中临床诊断病例872例,实验室诊断10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出现聚集性发病共21起236例,全部发生在县内的13所幼托机构。

2.2流行特征

2.2.1地区分布2007-2010年全县20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数居前前5位的乡(镇)为:晋原镇306例,王泗镇115例,安仁镇73例,新场镇65例,苏家镇37例。晋原镇病例最多,占总发病数的34.69%。

2.2.2时间分布2007年有8个月,2008年有2个月无病例报告,2009-2010年每月均有病例报告,2007-2010年的3~7月共报告发病621例,占总发病数的70.40%,2007-2010年发病时间分布图见图1。

2.2.3职业分布882例手足口病中,散居儿童556例,占发病总人数的63.04%,为幼托儿童296例,占发病总人数的33.56%,为小学生30例(3.40%)。

2.2.4年龄分布 882例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6月龄至20岁之间,1岁以内67例(占7.60%),1岁247例(占28.00%),2岁以内277例(占31.41%),3岁149例(占16.89%),4岁45例(占5.10%),5岁47例(占5.33%),6岁21例(占2.38%),7岁7例(占2.79%),8岁以内4例(占0.45%),9岁4例(占0.45%),10岁13例(占1.47%),20岁1例(占0.11%),0~5岁832,占94.33%,5岁以上50例,占5.67%。

2.2.5性别分布 男性病例518例,占2007-2010年手足病总病例数的58.73%,女性病例数364例,占41.27%;男:女=1.42:1。

2.3卫生及通风条件流行病学调查 按照手足口病防治的技术要求, 县疾控中心组织专业技

术人员对2007-2010年发生的21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和107例住院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出现聚集性病例的13所幼托机构,其中11所卫生条件较好,但教室、午睡室建筑布局或通风条件不好,有3所幼托机构幼儿午睡室幼儿居住密度过高,高达1.6~1.8人/m2,91%的住院病例的主管医生(监护人或幼托机构老师)反映患儿的个人卫生差、饮食、饮水习惯不好。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多年存在的肠道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在欧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1981 年我国首次于上海报道。该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通常流行季节在每年的4~9月份,5~7月份是发病高峰,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少数病例可发生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和肺炎等重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由于该病极为常见,多数患者又可以自愈,治疗方法简单,2004年以前,家长、医务人员等有关人员并没有对该病引起更多的关注,近年来在内地部份省份出现手足口病暴发以及重症死亡病例的报道后〔1,2〕,医务人员和社会对该病的关注度才越来越高。2007-06该县首次报道手足口病疫情,但由于临床医务人员和疾病防控人员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仍然不够,监测报告意识不强,再加之2008-05前国家还没有还没有将该病列入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2008-05-12汶川地震发生,该县为地震重灾区之一,医务人员、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抗震救灾,轻症病例可能没有发现和报告,这也可能是2007-2008年的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水平(2年报告发病数只占总例数的5.1%)严重偏低以及与文献报道不一致的原因。2008-05-02,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该县手足口病防治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依法科学防治,防治工作力度加大,监测水平提高,2009-2010年报告发病率基本能反映真实发病和防治工作水平。

大邑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与全国其他大多数地方基本一致,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7月,4月中旬达到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婴幼儿,男女发病没有明显的差异,5岁以下婴幼儿是手足口病防治主要和重点对象[3~10]。有文献报道显示,手足口病患病毒携带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患者的粘膜疱疹液中含月大量病毒,接触这些排泄物、分泌物或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刷、水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械等均可传播本病〔7〕,手足口病的传播特点决定了防治手足口病必须做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能够使感染几率大大降低。预防性的卫生措施包括: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多通风、晒衣被。大邑县农业人口占62.77%,很多年轻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小孩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管理,平时更注重孩子吃饱穿暖,孩子的个人卫生和卫生习惯的培养往往忽视或没有精力关注,儿童所在的看护环境接触范围广、手卫生意识差,看护人健康知识缺乏,这也可能是手足口病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居多(发病率高达63.03%)的主要原因,与国内多篇报道相近[3~10]。

2007-2010年该县托幼机构多次出现聚集性发病,通过对每起聚集性发病的详细调查分析,发现托幼机构聚集性发病虽然孩子、家长、老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个人卫生和卫生习惯不良的问题仍是影响手足口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教室、寝室等幼儿活动休息场地居住的幼儿密度过高导致的通气不畅以及教室、寝室与其它建筑间距不够而导致通风不良、对流不畅也是一个值得引起关注的因素。目前,不少地方的幼儿园的幼儿数量都超过了自身的接待能力,主办方提供的幼儿教室、寝室等活动休息场所面积就会出现折扣,幼儿活动休息空间不够;通风不良、对流不畅的幼儿教室、寝室往往出现在改建(用)的老式(其它用途)房屋。幼儿活动休息场所空间不够,居住拥挤,通风不良、对流不畅等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些幼儿园(学校)难免会反复出现手足口病的聚集性发病。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预防控制措施早就被很多专家概括为“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多通

风、晒衣被”十五个字,关键在落实上下功夫。近年来我县手足口病防治提示,以下两方面工作必须同步强化:一是强化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幼儿、家长(委托管理人)、医务人员、学校及幼儿园老师等相关人员年龄和职业特点,用适当的方式和方法,普及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熟知相关预防预控制措施,相关各方配合做好各项措施的落实。二是做好开办托幼机构卫生条件的审查许可和日常监管,重点评审和监管托幼机构幼儿教室、寝室(休息室、午睡室)的面积、开窗通风情况、居室密度、房屋布局是否符合托幼机构建筑要求等,以确保“多通风”措施落到实处。参考文献

[1] 段世彬,任立全,时忠明.2009年济宁市市中区幼儿园手足品病聚集性病例发病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0,36(2):38-39.[2] 杜杰,丁振涛,万俊峰.阜阳市手足口病死亡患儿流行病特征分析[J].安徽医学,2009,30(3):256-257.[3] 张诗琴,贺小卫,王蕾.烟台市区688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11):53-54.[4] 王连森,毕振强,房玉英,等.2008年山东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19):45-47.[5] 张琰琰.2009年孟津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0,36(4):45-46.[6] 李丽.手足口病604例临床流行病学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2):118-119.[7] 李兰娟.手足病[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25-229.[8] 张红军.一起幼儿园手足口病爆发的流行病学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07,19(6):261.[9] 马汉平,张晓宇,杨克俭.兰州市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1):2010-2011.[10] 吴静,朱建主,高嫘.2008年长春市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3):275.

2.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 篇二

1.1 资料来源

各级医疗机构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上报的手足口病个案报告卡资料。病原学检测由临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提供。

1.2 方法

依据人口数、传染病发病数计算传染病发病率及构成比, 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 流行概况

侯马市2009年手足口病发病数为360例, 发病率为154.04/10万;2010年发病数为556例, 发病率为238.09/10万。总体显示,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2.1.2 地区分布

全市5个社区、78个自然行政村中均有病例发生。

2.1.3 时间分布

1月—4月发病数均处于较低水平。5月—8月发病数多, 其中6, 7月份为发病高峰。9月—12月继续呈较低发病水平。发病趋势基本与全国各地一致。

2.1.4 年龄分布

发病年龄以学龄前儿童为主, 0岁~4岁占病例总数的82.55%, 5岁~9岁占病例总数的13.7%, 其他年龄组随年龄的增长发病呈明显下降趋势。

2.1.5 性别分布

发病数性别比为男性高于女性, 男女比例约为1.4∶1.

2.1.6 职业分布

以幼托和散居儿童为主, 其中散居儿童占72.5%, 幼托儿童占26.4%, 有少数学生及成人发病。

2.2 病原学监测

2009年全年采集咽拭子50件, 粪便2件, 经检验阳性47件, 总检测阳性率为90.3%, 其中CA16阳性41件, 阳性率为87.2%, EV71阳性6件, 阳性率为12.7%.2010年全年采集咽拭子50件, 粪便3件, 经检验阳性45件, 总检测阳性率为84.9%, 其中CA16阳性39件, 阳性率为86.7%, EV71阳性6件, 阳性率为13.3%.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我市儿童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传染病, 以幼托和散居儿童为主, 婴幼儿发病率高, 男性多于女性, 6月—7月为发病高峰。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市手足口病发病在年龄、性别、季节差异存在显著性, 原因可能与易感程度、感染机会、人口居住密集程度、卫生习惯等有关。

防治策略:手足口病至今尚无疫苗预防, 一旦发病没有特异性药物治疗, 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至关重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早消毒是控制本病扩散最有效的措施, 抓好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的控制工作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加强日常监测与预警分析, 各级疾控机构应指派专人进行疫情网络巡查, 发现病例要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做好疫点的消毒工作;要开展并加强聚集性病例的分析预警工作, 严防疫情暴发。 (2) 做好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的消毒工作。 (3) 做好5岁以下人群和托幼机构的预防控制工作, 对5岁及以下年龄组人群的家长、监护人、陪护人等加强卫生宣教工作, 让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保持环境卫生, 勤洗手, 要经常室内通风, 勤晒衣被, 吃熟食、喝开水。少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托幼机构或学校每个班级都要指定专人负责晨检工作, 在晨检中发现的发热、出疹等病例要劝其到医疗机构诊治, 进行登记并每日追踪观察。对缺勤、缺课学生要进行调查, 发现手足口病例要立即报单位疫情报告员, 由疫情报告员在第一时间报告当地的疾控中心和教育部门。 (4) 严格隔离传染源, 对密切接触人群进行适当的控制, 针对聚集性发病的传播环节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严防出现二代患者。 (5) 加强预检分诊管理、抓好医疗机构内部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 (6) 进一步加强对各级医护人员和乡村医生的技术培训工作, 进一步明确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 避免因为技术方面的原因出现误报、漏报;避免因为治疗方面的原因出现重症患者。

摘要:目的 调查手足口病流行情况, 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及卫生统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09年、2010年侯马市共报告916例手足口病患者, 病例集中在5, 6, 7, 8月份, 以5岁以下散居婴幼儿为主, 整体呈散发状态。结论 加强疫情监测、做好疫情处理、积极开展医疗救治、加大宣传及督导力度是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流行的关键措施。

3.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 篇三

【关键词】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病,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522-01

2010年5-6月,我地共报告发生26例手足口病病例,经过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发病症状,证实是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基本情况调查:调查学校,主要是幼托机构教室环境情况,儿童数量,发病例数等。

2、流行病学调查:回顾性调查首发病例发病时间,流行过程,病例发病时间、性别、年龄分布,主要临床症状等。

二、结果

1、基本情况:共报告发现手足口病病例26例。

2、临床症状:不发热20例,低热6例、检查发现口腔粘膜或舌部有2~3个溃疡、手掌和足底有1~3个小红疹或疱疹。

3、首例患儿李某某,男,2006年2月19日生,幼儿园中班儿童,2010年5月29日中午患儿的母亲发现患兒口腔有2个小溃疡,下午时又发现右手掌有一小红疹,没有发烧症状,于是来到社区医院就诊。患儿一直在幼儿园入托,发病前无病人接触史、无外出史、无在外就餐史,有外归家人接触史;随后我地共发现病例26例。

4、流行特征:时间分布:病例主要集中在2010年5-6月间,共发病26例,其中五月份19例,六月份7例。2010年5月21日接到区医院手足口病病例报告后,我地疾控中心高度重视,立即派流调、消毒人员,到疫点调查处理。经调查该起疫情属生活接触内源性暴发疫情,我们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使得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从5月29日出现首例,6月11日最后一例,历时两周,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未有新发病例,随后解除疫情。

三、处理措施

1、防控措施:所有患者隔离治疗,直到痊愈。患者学校班级及走廊、寝室及走廊、公共教室、食堂、厕所楼梯扶手、门把手、书籍、毛巾、玩具、水杯、餐具进行终末消毒。患者班级儿童医学观察2周,观察期间发现发热、或出疹或口腔溃疡等及时隔离,且上报疾控中心;加强晨检,及时发现异常学生和缺课学生,做好因病缺课监测记录工作,对因病缺课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登记和报告,发现可疑(发热、疱疹等)患病学生时,要动员家长带其到指定医院就诊,且上报疾控中心;加强环境卫生工作,定期消毒,教室和寝室须经常开窗通风,每日放学后用紫外线灯消毒,消毒时间30~40分钟;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单等形式向学生、教师、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防护知识。告知儿童不与病人接触;病儿康复后入学、入托,穿经消毒处理的内衣、外衣,使用消毒处理过的用具;向幼托机构发放手足口病宣传手册。

2、要求家长做好家庭隔离、消毒工作:采取对患者隔离治疗,直到痊愈;患者单独居住一室,一切用品、用具用1:100“84”液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晒干;书报、衣物、床单、被褥放阳光下曝晒4-6小时;排泄物、分泌物用1:50“84”液搅匀后静置2时后倒掉,室內经常开窗通风;隔离期间不得外出,不与外人接触,在自家范围内活动;家庭成员做好自身防护,患者康复后家庭做一次终末消毒,外出、入托,穿经过消毒处理过的内衣、外衣,使用消毒过的用品、用具;向家长发放手足口病宣传单。

3、要求社区医院做好医院感染防控工作。

四、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以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为主。肠道病毒包括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引起的。EV71感染引起的重症病例比例较大。柯萨奇A组等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水疱为主要特征,婴幼儿易感。本病的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是通过人群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所以培养家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教师和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幼托机构是幼儿集中生活的场所,人口密度大,幼儿又是易感人群,因此,日常要认真执行晨检和常规消毒制度,成立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建立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和因病缺课监测报告管理制度,并正常开展活动,发现传染病,要及时隔离、及时报告、切实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只有及时发现隔离传染源,严格落实消毒措施,才能使疫情和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刘灿兰,赵琳娜,秦元安;手足口病及其医院感染控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04)

[2]于雪静,闫静,王皓,宋山英;93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与临床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7, (03)

[3]裴战军,尹晓梅,李巧珍,374例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04)

4.手足口病调查问卷 篇四

3.1 手足口病 是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及EV71等肠道病毒所致,本病自1981年我国首次于上海报道以来,已在全国许多省市相继流行。它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健康带病毒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高峰集中在夏秋季。据测,病人粪便排毒3~5 周,咽喉排毒1~2 周,而且在出现症状前数天其血液、鼻咽分泌物和粪便中均存在病毒, 因而在潜伏期就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本次流行来势凶猛,首例病儿在小二班,为校外子女,每天乘坐接送专车来园, 两天后发病的6名孩子中,有3名(2个大班孩子)与其乘坐同一辆专车;4名与其在同一个班,从而引发3个班同时发病,给快速控制疾病的传播造成了一定困难。

3.2 幼儿园对小儿常见传染病的管理目标是阻止疾病传播、控制跨班流行。当时我们拟定该病的传染期为发病前3周至病后两周,通过空气及唾液传播,并据此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但是,由于本园位于校园生活区,幼儿被家长接出后习惯在园内逗留,相互交往较密切,因而幼儿离园后的有效隔离很难控制。这可能是导致疾病跨班流行的主要原因。

3.3 手足口病 至今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由于幼儿园是本病流行的主要场所,所以做好晨检,及时发现并隔离病儿,平日做好日常用品、食具、玩具以及便器的消毒对防止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省督导组通过全面详实的督导调研后,对平邑县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给予了肯定,认为平邑县政府高度重视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认真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召开全县会议,进行周密安排部署,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群防群控工作机制,有效促进了全县手足口病防控措施的落实,各有关单位积极行动、全面动员、强化措施、扎实推进,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遏制手足口病疫情的传播蔓延发挥了积极作用。省督导组在肯定平邑县对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对下一步落实措施、建立机制、群防群控、严谨救治等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县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姚友海在听取了省督导组的反馈意见后表示,决心以省里的这次督导为契机,以各位领导和专家指出的问题为整改突破口,进一步加强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积极协调,发挥群防群控优势,完善各项措施,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等各项工作,为防止疫情的传播,保护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积极的作用。

时至5月22日为止,我街道共发生4例手足口病疫情,患者均为1~4岁的儿童,居住于街道的文昌、善国、荆泉3个社区,呈点状分布。已经及时有效地采取了治疗和隔离措施。

二、手足口病的特征和传播方式: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通常是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手掌或脚掌部、臀部或膝盖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疼痛感明显,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三、采取措施:

(一)早在5月中旬,我街道就根据《滕州市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要求,结合街道实际,成立了龙泉街道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室,明确了分管手足口病疫情预防控制的直接领导;并在6个社区分别成立了手足口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在49个居委会设立专职疫情信息员;建立了龙泉街道手足口病疫情预防控制工作三级防控体系。

(二)为加大手足口病疫情预防控制工作的宣传力度,5月16日,街道在龙泉中心小学举办了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班,包括全体小学班主任、幼儿园全体教师在内的210余人参加了培训。

(三)街道要求社区、居委对疫情采取每日两上报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各社区、居委都要安排专职人员进行信息上报,如无疫情,则采取“零”上报制度。

(四)街道财政拨付专项资金购买了消毒液、公百害、防护服、喷雾器等消毒用品,用于社区、居委的消毒。对于发现的病例及时组织城区卫生院、所在社区、居委等有关人员到患者家中指导进行消毒隔离,预防疾病的传播。

(五)街道还通过发放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明白纸、宣传单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发放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宣传单40000余份,确保5岁以下儿童家庭宣传单发放率达到100%,患者家庭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

5.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篇五

2014年3月14日8:30AM,通过疫情网络信息系统审核发现**县寸石镇太上村8组新发手足口病4例,3月15-16日**县人民医院又报告该村8组新发手足口病3例。我中心应急办立即给领导汇报了疫情相关情况,中心领导马上向县卫生局报告了疫情。经研究:专家一致确认这是疫情手足口病暴发疫情,令疾控中心立即派遣流调专业人员赴疫情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实疫情状况,落实防控措施。3月17日8:30AM,县CDC派遣唐清益、颜琳琳等5人分别前往县人民医院和寸石镇太上村疫情搜索疫情,对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及疫点处置。经调查3月9--15日寸石镇太上村陆续发生7例手足口病,他(她)们分别是伍恩泽、伍智杰、伍诗涵、伍嫣然、伍焱、伍孜然、刘佳铮,均为县人民医院住院病人。其中伍智杰、伍诗涵是同胞兄妹,伍嫣然、伍孜然是同胞姊妹。所有7名患儿均居住在一个院落,属邻里关系,平时玩耍相当密切。流调人员赶到后,一边开展流调,一边指导患者家庭消毒。3月18日县流病科向市CDC流病科进行了疫情调查和处置工作汇报,市CDC流病科科长王晖科长等专家组一行于当天上午立即赶到现场,进行了病例搜索和处置措施的落实。现将本次暴发疫情调查处置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寸石镇太上村属丘陵地貌,距**县城约22KM,距寸石镇卫生院院约5.0KM,有一条省级公路与该村相通,交通比较方便。全村总人口1380人,总户数为397户,共有14个村民小组。其中0-6岁儿童为107名,5岁以下儿童为98名。村内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人员约600余人。在家人员主要从事种田、种菜、养殖、建筑、运输等行业,饮食主要以米饭为主,生活饮用水为本村自建集中供自来水。当地群众卫生习惯一般,院落拥挤,环境卫生较差,但平时无饮生水习惯。该村设村卫生室一所,从事村卫生室工作10余年,日常防保工作比较扎实,特别是预防接种工作深受群众欢迎。本次疫情发生前一周内该村无手足口病疫情发生。村内设有小学一所,全校共有学生243人,其中学前班一个,就读学生38名;邻村**村有幼儿园一所(慧星幼儿园)园内共有幼托儿童70人;据该园负责人报告,该园今年以来无手足口病疫情发生,且幼儿园狠抓卫生和消毒工作,坚持每日一清扫,对课桌椅玩具每周消毒两次。

二、首发病例诊治经过

患者伍嫣然,女,2011年3月12日出生,户籍为**县寸石镇太上村8组。其母伍密花代诉:患儿3月9日15pm许出现发热,咽喉不适,触摸额头有烫手感,当时未引高度重视,当晚病情加重,3月10日其母遂带小儿到本村卫生室就诊,经检测体温38.5℃,咽喉部及舌尖部有少许红色疱疹,手、足、臀部无异常,肺、支气管无明显异常,村医诊断为:“疱疹性口腔炎”,给予双黄连、凯塞欣、炎虎宁等抗炎对症支持治疗,连续治疗二天,病情好转。3月11日晚其母发现患儿手掌、臀部出现白色小水泡,疑为“手足口病”。3月12日9:00AM其母带患儿到县人民医院门诊就诊,门诊医师以“手足口病”将患儿收住院治疗。经检查:患者低热,手掌、足底、口腔上颚黏膜可见散在的斑丘疹及白色疱疹,周围炎性红晕,无破溃。唇无发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神经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体查:T38.0℃、R22次/分、p80次/分、Bp108/70mmHg,RtWBC7.35×109/L、RBC4.65×1012/L、HGB119.00g/L、NEUT%52.74%、LYMp%40.14%↑。医院给予:1.常规护理,清淡饮食;2.消化道隔离,3.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处方:5%G.S100ml、阿糖腺苷0.08g/ivgtt/Qd,5%G.S100ml、喜炎平75mg/ivgtt/Qd,5%G.S100ml、VitC1.0g、VitB6100mg/ivgtt/Qd。入院后患儿病情逐渐好转,3月16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手、足、口腔内的疱疹全部吸收消褪,一般情况尚可。3月17日痊愈出院。

三、其他患者治疗经过

继患儿伍嫣然患病后,同院落的其他6名儿童陆续出现相似症状,相继到县人民医院就诊。经门诊医师检查均诊断为“疑似手足口病”而住院治疗。患儿一般情况均可,主要表现为手掌、足底、口腔部位不同程度的斑丘疹与疱疹。住院治疗后,各患者治疗方案相同,治疗效果均很理想。所有患者从3月12日起陆续住院,到3月19日9:00AM均陆续痊愈出院。经调查其中有4名患者为同胞兄(姊)妹,伍智杰和伍诗涵为同胞兄妹,伍嫣然和伍孜然味同胞姊妹。其他三名患者均为邻居。

四、病例搜索

1、流调组对寸石镇卫生院院、**县人民医院近一周内的门诊登记,住院登记进行了全面检查,没有发现寸石镇太上村疑似“手足口病”病例;

2、对近一周内村卫生室的诊治情况进行询查,发现的疑似病例均已转诊;

3、对该村107名0-6岁儿童分别进行了入户调查和电话调查,没有发现新的“手足口病”疑似病例。

五、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1、伍嫣然为该起暴发疫情的首发病例,且发病前一周一直在家,无明显手足口病传染源接触史;

2、伍嫣然、伍孜然,伍智杰、伍诗涵为两对亲兄(姊)妹,一直同食宿;

3、刘佳铮,伍焱,伍恩泽为邻居,经常在一起玩耍,接触相当密切;

4、本院落其他儿童与他(她)们近一周接触密切的有:伍韩雪,女,5岁;伍轩,男,5岁;伍博凡,男,4岁;伍磊,男,2.5岁;但到3月18日为止还未出现疾病征兆,首发病例住院后所有密切接触者均进行了家庭隔离观察,督促家庭监护人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发热出诊等相关症状,立即送医院治疗。

5、疫情集中发生在寸石镇太上村8组,该村民组房屋较集中,儿童玩耍较密切,大部分儿童卫生习惯不好,根本没有手卫生习惯。

6、村民生活用水为自来水,饮用水基本是茶或凉开水,但水果清洗都是生水,从未消毒液清洗。

六、实验室采样与检测

**县人民医院分别对刘佳铮、伍焱、伍嫣然、伍孜然、伍恩泽、伍智杰、伍诗涵各采集了一份咽拭子标本,3月18日又对刘佳铮、伍孜然采集了肛拭子,共9份标本于3月19日送**市CDC进行病原体检测,结果待出。

七、已采取的防控措施

1、对所有患者采取了积极的住院隔离治疗,直至痊愈出院;

2、对患者居家日常生活用品、玩具、餐具和周围环境给予了彻底消毒,并发给每户84消毒液1瓶,督促各户自行消毒一周;

3、督促乡镇卫生院对患儿村卫生室治疗期间的密切接触者给予医学观察,直到最后一例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度过最长潜伏期;

4、大力开展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在村人口集中、交通方便的区域发放手足口病宣传资料100余份,教育儿童养成爱卫生的良好习惯,防止“病从口入”,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5、对寸石镇辖区内的幼儿园重点开展了手足口病知识宣传,并指导老师对课桌椅进行消毒;

八、发病趋势估计

这起疫情7名患者已住院隔离治疗,其中5名已痊愈出院,2名病情趋于稳定,待痊愈出院。大部分密切接触者经医学观察暂时没有出现新病例,估计本次暴发疫情出现续发病例的可能性不大。目前,春季来临,逐渐进入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全县出现手足口病散发疫情不可避免,发生暴发疫情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九、今后工作计划

1、加强业务知识培训,组织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和公卫办业务人员开展一次全面的手足口病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警惕性和诊断监测水平,提高转诊及时率;

2、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一次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教活动,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防病意识,提高及时就诊率;

3、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进一步加强疫情报告单位及疫情责任报告人的责任性;

4、及时开展疫情搜索和主动监测,开展疫情调查与处置,严防手足口病暴发疫情和重症、死亡病例的出现。

5、建议政府加强爱卫运动,改水改厕,改善卫生状况,尽量从源头上防制肠道传染病。

6.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 篇六

2011年8月21日10时12分,颍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监测人员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信息提示: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订正颍上县慎城镇詹家岗村詹家岗队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卡号为06537。该情况立即逐级上报到卫生局应急办,卫生局应急办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前往新集镇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患儿就诊名孟宇,男,2009年02月16日出生。现家庭住址慎城镇管仲社区智全街北门出租房。患儿一家5口人:祖父、祖母、父母及患者本人。

患儿父母及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收入主要来源于经商开有饭店、纹身店,近年来未外出打工。

患儿就读于颍上县南苑幼儿园。南苑幼儿园位于颍上县县政府大楼北侧,南苑小区院内。教师17人。学校有3辆校车负责接送学生,学校提供中餐,学校内部卫生条件良好。

二、发病就诊情况1、2011年8月16日14时30患儿爷爷接到学校电话通知;学校午检时发现患儿体温37.8℃.让患儿爷爷及时带患儿到医院就诊。患儿爷爷带患儿到二新北路尤医师诊所就诊。尤测体温38℃,无咳嗽、咽痛、流涕等其他症状拟诊感冒,肌肉注射退热药1支后回家。

2、8月17日再次发热并出疱疹,14时45分以手足口疱疹伴发热半天收治入颍上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入院体温38℃,精神尚可、手足散在疱疹。给予退热、抗炎、抗病毒治疗。治疗期间反复发热。并于8月18日出现饭后出现呕吐一次、易惊症状。

3、由于患儿持续高热且出现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重症早期症状,于10时将患儿专车转往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4、8月18日上午8时患儿收治入院,入院时体温39.2℃、手掌疱疹明显,偶发呕吐、易惊。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给以静脉滴注辅以口服治疗。

5、8月21日出现抽搐症状、精神差、嗜睡、下肢循环差,下午3时转入重症病房。

三、实验室检查

颍上县人民医院检查结果:8月17日查WBC5.7*10/l(正常范围)、RBC1.84*1012/L(低于正常值),8月18日WBC11.09*109/l(高于正常范围)、RBC1.84*1012/L(接近正常值),血生化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明显升高。

四、诊断治疗

患儿开始就诊个体诊所,退热处理(肌肉注射氨基比林),8月17日就诊颍上县人民医院,临床诊断手足口病。抗炎(静脉滴注射头孢替安)、抗病毒(静脉滴注阿糖腺苷)、退热(来比林肌肉注射、口服来比林散)、清热解毒(口服痰热清)治疗。病情加重于8月20日拟诊重症,转入重症病例,网络订正,目前9

患儿住在ICU病房接受治疗。病情明显缓解。

五、既往病史及相关信息

儿童足月妊娠,顺产无并发症,以母乳喂养为主。无先天性心脏病及免疫缺陷性疾病,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对头孢类药物过敏。免疫接种按程序接种。

患儿发病前1周未接触过手足口病患儿及类似病人,发病一直在学校-家庭2点一线活动,未因其他疾病就诊过任何医疗机构

六、疫情控制措施

南苑幼儿园

1.要立即成立手足口病防控组织,明确专人负责对学校的消毒、随访管理等工作,并建立教师对学生包干责任制,其责任人负责片区内学生的随访、记录、报告等工作。

2.学校应严格执行晨检、午检和全日健康观察制度。一旦发现口腔部位有散在性疱疹,手、足出现斑丘疹、疱疹者,立即向新集镇卫生院报告,及早转诊到上级医院,并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3.所有隔离治疗的手足口病病例,均要在县级以上就诊后接受规范治疗,至其病后10天且症状完全消失,方可解除隔离上学。对卢志所在的小二班全体学生要从4日开始实施医学观察,班主任负责医学观察工作,每天将观察的情况上报新集镇卫生院,观察期限到6月10日。

4.注意个人防护、开展适宜消毒。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和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5.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衣被定期在阳光下暴晒。

6.定期用1:200的“84”消毒液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7.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8.积极做好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疾控中心发放的宣传材料,要求各班级教师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到每个学生,教育学生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消除学生恐慌心理。

二、慎城镇社区服务中心职责

1.要立即召开医生的会议,医生应加强对放假返家居家隔离学生的工作监管,并要求严加关注重症病例的发生,保持电话畅通。

2.加强预检分诊,专辟诊室(台)接诊发热、出疹的病例。及时将手足口病患儿转诊到颍上县人民医院,同时加强区域的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对患儿严格按卫生部办《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进行诊断和处置,并及时报告疫情。

3.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例后,均应认真洗手或

对双手消毒,或更换使用一次性手套;诊疗手足口病病例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体温计及其他物品等要及时消毒。

4.要明确专人负责疫情信息的搜集,对学校、幼儿园每日汇总报告的情况要及时上报县疾控中心,并将信息通报相关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由乡村医生按要求进行相应处置。

三、管仲社区服务站职责

1、指导患儿家庭的终末消毒工作,严格按照手足口病疫源地消毒指南的要求做好病家消毒工作。

2、医学观察与患儿接触的邻居儿童从接触最后日期(8月16日)算起医学观察7天将观察情况上报慎城镇社区服务中心防保科。

3、开展健康教育县疾控中心发放的宣传单要张贴到患儿所在自然庄的每户并对他们进行认真讲解,提高周围群众手足病防治知识,做到早发现、早就诊(到正规医疗机构),降低重症病例发生的几率。

7.手足口病的分子流行病学概况 篇七

1 血清流行病学

人对CoxAl6及EV71型肠道病毒普遍易感, 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易感性随年龄增高而降低, 但以隐性感染为主, 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 据李燕婷研究[1], 显性与无症状者感染比例为4:1 (0-4岁) 、1:2 (5-12岁) 、1:8 (≥20岁) , 健康人病毒携带率5岁以下为13%, 20岁以上为25%。多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 但成人也可患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 感染后诱导产生中和抗体, 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 可保护机体免受再次感染, 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新生儿由于带有母亲血清抗体, 44%具有EV71抗体, 但1个月后会迅速下降;1~23月龄的儿童EV71抗体阳性率仅为0.8%;从2~5岁, 血清阳性率以每年12%提高, 因此, 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 尤以5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数的85%-95%, 而≤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重症感染多见于婴幼儿, 但免疫缺陷的成人仍然易感。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可引起手足口病, 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受感染后虽可获得免疫力, 但可以复发或者再感染, 病例再感染发生率为3%。不排除多次患手足口病的情况。据国外观察报告, 在人群中, 每隔2-3年流行一次的规律出现, 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 易感者逐渐积累, 达到一定数量时, 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 如我国天津市1983年流行后, 散发病例不断, 1986年再次发生流行, 而且两次均为CoxAl6引起。2008年安徽阜阳EV71大流行之前, 我国大陆地区仅存在小范围的暴发和散发, 且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整个人群无论年龄, 其抗体水平普遍较低, 均为易感人群;因此本次安徽疫情能够迅速扩大, 并扩散至周边省市[2]。

早期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A16) 是手足口病主要的病原, 但因其引起的症状轻, 少引起严重的合并症, 不易引起大家的关注。但在一些流行或暴发中, 发现CVA16和EV71有同时流行传播的现象, 如中国大陆和台湾、马尼拉等。因此对CVA16的病原学的分析与研究, 一可以提高对二者鉴别诊断的特异性:二可对致病机制及神经毒力的影响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2 分子流行病学

2004年李琳琳等对2000年中国深圳地区手足口病患儿粪便标本的Cox A16 SHZH00-1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析后, 发现与亚洲地方株Tainan-5079-98 (AF177911) 十分相近而与Cox A16国际标本准株 (G10 (U05876) 差别较大, 推测它们是由于进化途径、地域相近的缘故, 导致病毒变异相似所造成的[3]。2005年他们还通过对深圳的CoxA 16分离株VP4基因序列分析, 分为A、B和C三个基因型。杨秀惠等对福建省分离株及Genbank中深圳分离株基于VP1基因序列分析, 结果与前者的相一致[4]。

Hosoya等对1983-2003年178株来自日本不同地区及中国的毒株VP4基因序列的分析[5], 显示按流行的年代可分为3组, 同年代流行株可波及较大范围, 近期流行株有取代早期毒株的特点。Perena等通过对VP4和VP1二个基因序列同时分析后认为[6], 现代流行的CVA16虽然其传播地域广, 时间跨度大, 但与同期EV71变异相比, 其病毒变异较小 (VP1变异为13.4%, VP4为16.3%) , 只能将李琳琳等的B和C基因型归于同一B基因型下二个分支, CVA16标准株A基因型在20世纪70年代后就未发现。但是由于对CVA16的研究较少, 缺少基础数据资料, 其他方面的研究仍较少见。

肠道病毒71型 (EV71)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开始于1984年, 它是基于对病毒衣壳肽的序列分析。目前EV71分子流行病学主要研究内容是VP1基因、VP4基因和5, 非编码区的变异。其中, VP1基因最具研究价值[7]。

根据VPV1核苷酸序列的差异, EV71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基因型:A、B、C型, 其中B和C型又分为B1、B2、B3、B4、B5和C1、C2、C3、C4、C5亚型。

A型包括原型株美国的EV71BrCr株 (即首次分离的加利福尼亚株) , 同期的毒株还有美国的EV71JaFr株和瑞典EV71株。保加利亚代表株No258株经交叉中和实验, 表明与美国株EV71BrCr、EV71JaFr及瑞典株一致。动物实验表明该毒株在猴引起CNS及polio-like损害, 在新生小白鼠等啮齿动物引起麻痹、肌炎、Zenker坏死等[8]。日本1973年和1978年分离的EV 71毒株具强噬皮肤性和噬神经性, 但经中和实验检测, 与原型株EV71BrCr并无不同。中国武汉1995年从成人手足口病人分离出1株EV71H, 血清分型类似于EV71BrCr, 肠道病毒通用引物Ⅱ可扩增出一段154bp的5, 非编码区片断, EV71H与EV71BrCr在此有12个碱期的差别, 分别位于第43~61和第120~131位点处。5, 非编码区被认为是与脊髓灰质炎病毒神经毒力和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相关的一个位置。该文作者试以此解释为什么此前EV71的流行在美国、澳大利亚、东欧呈脊髓灰质炎样, 而在中国、日本、新加坡呈手足口病症状[9,10]。

B型目前有5个亚型, 20世纪70~80年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康涅狄格、衣阿华、宾夕法尼亚等州和澳大利亚等多个地区分离的EV71为B1和B2亚型;1997年起在马来西、新加坡、澳大利亚西等地区引起大流行的为B3亚型;B4亚型则于1998年分别在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分离得到, 并于2000年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大规模流行;B5亚型于2003年在马来西亚分离得到。

C型目前也分为5个亚型, 澳大利亚与马来西亚的部分流行株, 美国俄勒冈、阿拉斯加等地分离株, 以及泰国和伊朗的首次分离株为C1亚型;1998年中国台湾暴发株与部分澳大利亚分离株为C2亚型;韩国分离株为C3亚型;上海2002年、浙江2003年、重庆2003年、深圳2001~2004年分离得到的EV71与台湾株同源性较近, 但仍有一定差别, 为C4亚型;2005年越南报道分离到新的亚型, 即C5型[11,12]。

上述同源性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基因型、亚型可在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共同流行。如马来西亚1997~2005年间的3次暴发中, 分离的EV71病毒株包括了B3、B4、C1、C2亚型;暴发株以B型为主, 兼有C型;而间隔期中的散发病例, 则多为C型。澳大利亚悉尼1983~2001年间先后流行过B2、B4、C1、C2亚型, 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C1亚型。日本的主要流行株也同时存在B4和C2两个型别。在这种情况下, 不同基因型和亚型对于流行的"贡献"可能发生改变, 如台湾的主导基因型从1998年的C2变为2000年的B4。日本山形县的主导基因型则与同时期周边地区相同, 先后为C2 (1999年) 、B4 (2000年) 、C4和B5 (2003年) ;尤其是从C4转为B5, 时间间隔仅数月。2005年上半年, 越南方分离到C1、C4、C5亚型, 至下半年时仅能检测到C5亚型。这种不同基因型的共存、基因型内部及与其他肠道病毒之间存在的重组现象以及随之而来的病毒株变异, 都使得EV71的检测与识别变得困难。日本有研究者分析了1983年至2003年间从日本福岛地区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的121株EV71, 并以VP4序列为基础采用系统分析, 比较了上述病毒与164株世界其他地区EV71的基因相关性。认为EV71相关手足口病大规模反复流行可能是由EV71株新的遗传学分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以及存在大量未免疫个体所致。而该结果还需经全球手足口病监测系统和EV71株的遗传学分析证实。1998年台湾手足口病暴发前, EV71与其他肠道病毒在当地共存至少15年;由于病毒株的变异、易感人群的累积、环境病毒量的增加、无法及时识别病毒等多种因素最终导致了大暴发。

1999年以来, 我国的广东、福建、上海、重庆等地区报告局部流行EV71感染, 发现EV71是我国南方地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之一, 我国内地的EV71毒株在种系进化上有较高的同源性。如杨智宏等2002年研究上海72例手足口病, 其中EV71病毒株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鉴定为新的C4亚型, 不同于其他亚太地区分离的流行株[13]。陈立等2003年报道上海某幼儿园发生手足口病流行, 从患儿粪便中分离13株EV71型, 对其中4株病毒进行VPI区全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 结果4株EV71VP1区全基因均为891个核苷酸, 编码297个氨基酸, 认为系本地流行株[14]。林思恩等2004年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PT-PCR) 对广东、福建的手足口病EV71进行扩增VPI节段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结果表明手足口病与肠道病毒71型的其他毒株同源, 与深圳1998年分离的EV71毒株同源性为94%, 与上海2000年分离株同源性为94%~96%, 与武汉1987年分离株同源性为91%[15]。龚黎明等于2005年收集浙江手足口病标本并对病毒进行鉴定, 发现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的EV7毒株属C基因型的C4亚型, 但不清楚不同致病力毒株之间的关联和差异, 待开展更大范围的监测对更多毒株进行比较、分析[16]。2005年, 浙江省疾控中心采集9例手足口病患者5份粪便标本、5份咽拭子和4份疱疹液进行病毒分离鉴定, 结果检出阳性村本粪便2份、咽拭子4份、疱疹液3份, 均为肠道EV71病毒C4亚型。

8.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 篇八

【关键词】手足口病;疾病流行;特性;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171-01

临床中手足口病的英文缩写是“HFMD”,这种病症高发群体是不达五岁的幼儿(包括新生儿),因其肠道受到病毒侵入,致使手部、足部及口腔内逐渐出现溃疡组织或皮疹[1]。若不及时控制病情蔓延局势,将有可能酿成危重后果。本文抽选2015年7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因患有手足口病而进入本院施行诊疗的650例患儿,凭借现代数据分析软件及系统化研究方法,对入选患儿各项病学资料、有关数据展开研讨,得出疾病蔓延流行特性,并探索应对办法,报道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15年7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因患有手足口病而进入本院施行诊疗的650例患儿为评估对象,这些患儿病例都达到此次研讨活动的相关标准及要求,医生遵照手足口病的权威诊治标准和防控指南展开病症鉴别,且已确诊。当中含有男性381例、女性269例,年龄介于5月龄-8岁间,平均(3.4±1.59)岁。上述患儿病例各项基础性资料比较没有突出差异,可进行同期对照探究。

1.2方法

将全部患儿病例的病学数据和有关资料导入现代数据分析软件,并对患儿性别、病发季节、年龄构造、群体分类等多个方面实施整合、评析,进而探索应对HFMD的具体对策。

1.3统计学整合方法

此研究中,所有相关的调查数据均运用SPSS21.0版统计软件、Excel电子软件予以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

2.结果

2.1入选病例的HFMD病学特征总结

①年龄结构:650例病例中,其中男性381例、女性269例,分别占比是58.62%、41.38%。5岁以下患儿的占比最高,共570例,占87.69%。②病发季节:31例病发于1月-3月间,543例病发于4月-7月间,44例病发于7月-9月间,32例病发于10月-12月。全年都有发病儿童,而4月-7月属发病高峰期。③检测病原学指标情况:共有196例进行了病原学样本检测,测定指标结果为:A16型柯萨奇病毒是轻型HFMD的主要感染病原体,EV17型病毒是重型HFMD的主要感染病原体,两种病毒感染占比率是37.24%(73/196)、48.47%(95/196)。

2.2HFMD临床表征情况

650例HFMD病例的临床表征情况:多数患儿都有较典型的疾病表征,主要包括:患儿的足部或臀部冒出疱疹,附近组织伴有炎症红晕,疱疹以内会有少许液体,当口部、唇部冒出疱疹时,患儿表现出不喜进食行为;患儿体温都异常上升,平均温值是(38.2±0.37)℃;部分病例合并咽部疼痛、异常咳嗽等问题;少数重症者出现脑膜炎及心肌炎的有关症状。

3.讨论

从以往调查研讨的文献得知,HFMD蔓延流行和幼龄儿童的免疫抵抗力较低有关联[2]。为消除大部分诱发因素,减少HFMD患病人数,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强化干预管理:

(1)强化EV71疫苗接种干预力度。4月-7月属HFMD的高发病期,这段期间内,医务人员既要强化手足口病防控监管力度及其健康宣讲力度,提升幼儿家长为孩子接种EV71疫苗的意识,让适龄幼儿有效接受EV71疫苗的注射接种,以增强其抗EV71病毒的免疫性能力,进而降低HFMD感染几率。同时,要扩大卫生机构的健康普及活动范围,让一些边远地区的幼龄儿童及其家长学习到必要的疾病防护常识,并提升自我防护、自我护理的操作方法,减少A16型病毒、EV17型病毒感染的出现几率[3]。

(2)增强疾病防控中心在职工作者的HFMD防控意识以及专业技能。院内定期召开有关科室部门的培训会议,让每一位在岗工作者加入知识学习当中,增强医务人员专业操作的效率和质量,并提升医护防控意识,规避潜在的风险要素。

(3)构建手足口病的防护监控机制。联合多个卫生医疗机构组建防护干预体系,增强HFMD防控力度。另外,在此病多发时期,学校及有关的教育机构需仔细检测幼龄学生的进食餐具,强化消毒操作的开展力度;定期检测幼龄学生体格状况,若探查到疑似病例,要立即将其送往医疗机构接受诊疗[4]。

(4)控制HFMD疫情蔓延。当HFMD发展到爆发阶段时,疾病防控机构需联合其他医疗卫生组织展开此次疫情爆发根源的调查活动,并严格落实应急预案中的隔离治疗、控制处理等方面措施,最大程度消减HFMD疫情的蔓延危害[5]。

综合上述,防控手足口病的关键在于,提升幼龄儿童自我防护意识以及能力,销毁高危致病因素的传播渠道。为此,疾控机构和有关医疗部门要联合防治低龄儿童手足口病,落实每一环节的预防、控制工作,以达到最佳的疾病防控效果。

参考文献:

[1]高芳,刘蕾.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J].山东医药,2016,56(3):66-67.

[2]曲沛,徐新民,赵苗苗,等.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实验室检测指标对于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提示性作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5,(4):601-603.

[3]林建生,彭维林,潘万贵,等.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病情进展危险因素的分析及患儿血清、脑脊液中 VEGF和 VCAM-1的水平测定[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3,(9):

666-672.

[4]陈炜,翁育伟,何文祥,等.福建省2011-2014年手足口病相关病原柯萨奇病毒A组10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4):563-567.

上一篇:2015年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冲刺试题和答案下一篇:假期辅导班工作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