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4-09-15

农村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共12篇)

1.农村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一

关于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会泽县娜姑中学 吴兴吉

受学习环境、教学条件的局限,农村初中学生作文能力与城市学生相比明显偏低,主要表现为内容空洞、主题肤浅、语言贫乏。虽然广大农村教师也在辛勤探索,力图改变这种状况,但由于农村教育资源先天性匮乏,加上农村教育思想、教育管理理念明显滞后于城市,所以这些努力的成效仍然不大。其实,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有自己的空间,只要教师能够挖掘资源,采用恰当的拓展策略,学生作文能力偏低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目前中学生学习紧张,加之农村生活较之丰富的城市生活要枯燥多了,这恰恰又是写作的一大忌,因为紧张压抑思维,写作需要生活。那么我们有怎么因地制宜创设文化情境,营造轻松的写作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图文结合创设情境。为了丰富作文课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常常费尽心机地点缀课堂,把作文课上得生动而有趣。比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我们先让学生看课文想象写景,再看视频理解文字,然后在悠扬音乐中诵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组织学生读课文想画面,再听音乐回忆课文。下课时还布置学生将其改写成写景散文。二故弄玄虚求异创新。一般情况下,学生的习惯性思维,认为上课就那程序,对连续教他们几个学期的教师的细节,就没有新鲜感,激不起兴趣。据说有个老师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出现,他常在上课(尤其是写作课)时故意作些一反常态的举动,使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写作的冲动。他向来比较注重板书,特别爱把字写得比较大以使后排的学生也能看清。可是有一天,他却故意把一些字写得很小,许多学生直吵着说看不到,但他并不予以理采,依然故我地写着小字,直到最后亮出作文题目——谈谈近视眼,学生才恍然大悟。在那篇作文中,学生对近视眼的危害性谈得真切具体,而且很是深刻。三是就地取材拓宽视野。我们远离市镇,只好因地制宜常组织学生去敬老院、车站等场所参加

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这样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生活范围,增加情感体验。当然,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还有许多其他方法,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切实抓好学生写作习惯的培养。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习惯呢?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

俗话说:“字是打门锤”,“字如其人”等均说明书写的重要;据说现在有一些阅作文试卷的高手能平均 19 秒钟阅完一份考生的作文,试想如果这些高手在阅一份字迹潦草的作文试卷时,可能大约只需要 1 秒钟便可以定音吧?(传

说而已不必信以为真)还是让我来打个比方,如果说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是一块美玉的话,那么一篇书写潦草优秀的考场作文则是一块粘满泥土的没有经过打磨的美玉了,有时就给忽略,甚至埋没。能写一手漂亮的字既是书法艺术的造诣,又是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表现,何乐而不为呢?

2.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让学生写作时“有米下锅” 要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要写出优秀的文章就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而要观察,就必须深入到实际生活中才能有所收益。这是常识,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经验。日常生活中人、景、物都是千姿百态的,但他们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和特点。教师应据此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观察方法。首先,观察事物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可按南上到下、由下到上、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的空间顺序进行观察。比如班级中的偶发事件,课间很多的趣事,课前同学的很多和表现等。指导学生留心家庭生活,从家庭生活中积累素材。学生要注意收集家庭成员间发生的种种事情。从社会生活中积累,要鼓励学生注意观察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问题和一些重大的社会现象。如果鲁迅没有

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又怎能写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趣的百草园之景呢? 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语文课本的文章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使其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加大阅读量。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要读得多,书读得多了,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能如有神助。我们还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鼓励学生在不加重负担的前提下自愿订阅或借阅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教师应向学生推荐较好的课外读物, 让学生自愿订阅, 争取每人拥有一种有益的书刊, 同时, 还应解决好阅读课外读物的方法和时间问题, 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读。教师根据需要可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 学生或在课堂上阅读, 或去图书馆阅读, 或网上读书。

二、抓好美作欣赏和仿写借鉴。

2008年中考,江西一考生写了一篇题为《有时,我也想任性一次》的文章,我觉得是一篇比较好的考场作文,就拿来和学生一起欣赏。文章形式新颖,结构优美。运用“蒙太奇”的手法截取了自我成长过程中的四幅场景:小时候渴望小熊维尼、小学时同桌离去、中学时选择“音乐培训班”、现在妈妈责备,不屑自己的音乐成绩,以小标题的形式巧妙地组合在了一起。感情真挚,立意深刻。小作者再现了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选择,而这些,都一次次被父母所回绝,变成了一个任人摆布的“玩偶”,由此让小作都而产生了“有时,我也想任性一次”的想法,做一个自由自在的自我,真实地反映出了当今社会父母对孩子的自由束缚的现状。语言优美,句式灵活,流畅自然。相信,每一位读过此文的读者都会激起内心的情感共鸣。

欣赏完佳作后,我就要求学生仿写,并且提出了仿写的具体要求,学习别人 的写法,写自己的事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可以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但必须在每个小标题下面都要围绕中心写一件具体的事,文章结构要完整。从收来的作文看,效果较好,学生都能找到写的,都有真情实感。有一个学生写职高分流,去读职高的同学表现较差,以前一直很讨厌他,分别时,他们都流泪了,使他更加珍惜

同学之间的感情。以前上课同学们不听老师的话,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就听,对老师爱理不理的,现在更加尊重老师,认真学习了。有个学生写关爱,先写了同学的关爱,帮同学捡书,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回家后给自己热好饭菜,问自己在学校冷不冷,他说:“穿着妈妈的毛衣一点也不冷,别人还挺羡慕的。”妈妈听了笑得合不拢嘴,在平实的叙事中表达了浓浓关爱之情。

四、鼓励学生创新写出特色

创新作文首要的是尊重自主。让学生说自己的话, 抒自己的情, 写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 创新作文应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学生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 喜欢用什么方式写就用什么方式写。如学生可选择喜欢的话题, 可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 或记叙, 或说明, 或议论, 或抒情等。同时,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创新。

我们翻一翻近几年来的中考满分作文, 不难发现, 这些文章写作总在力求凸现一个“新”字。

首先是标题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我们常规做法是教师命题, 写“我的老师”、“校园一角”、“桥”等等, 这些老掉牙的题目, 学生写烦了, 很大程度上难以达到练好笔的目的。那么创新题目的第一步, 就是要把命题权还给学生,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写作的需要, 根据自己对众多创新类作文的借鉴, 拟出凝练、新颖, 既能画龙点睛, 又让人耳目一新的题目来。

其次是角度新。有一个全新的题目, 仅仅是创新作文的第一步。接下来, 是要确定写作的新角度。怎样指导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构思作文呢? 一是多向发散, 寻找可写角度。二是捕捉生活、情感、理性等诸方面的瞬间感受, 从各个角度深入挖掘。三是集中选择, 确定最佳角度。再则是材料新。材料是写作的础。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话用来说明材料在写作中的意义和作用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人们常常把文章的主题比作人的灵魂, 把结构比作人的骨骼, 而把材料比作人的血肉。歌德说:“材料选得不好, 一切艺术才能都会被浪费掉。”我们要让学生懂得:新颖的观点要靠材料来支撑, 动人的感情要靠材料来表现, 深刻的道理要靠材料来说明。我们要

让学生懂得“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深刻道理, 关注现实生活这个巨大的写作“故事库”,写出让人久读不衰的文章来。

最后是语言新。近几年的满分作文都在语言上占据了先天优势。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古人云:“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这就是说好的内容要靠好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写作文的时候, 注意不断地从个人的文字库存中采撷闪亮的“贝壳”来点缀文章的主题, 使其生动、鲜明, 富有吸引读者的魅力。让学生学会旁征博引诗句、名言、歌词、谚语等, 概括有典型意义的成语、典故,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另外, 巧妙的运用修辞方法, 也是使作文语言富有魅力的有效途径。

五、改革传统的批改方法

按传统的过程模式组织教学,大多数教师在作文的批改上都会存在误区。其实,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全班批,或轮流批,或教师批,或学生批。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转变观念。可以只给学生一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其次,教师也要教育学生转变“我写你改”的旧观念,要使他们懂得:作文是难得“一次成功”的,好文章是靠改出来的;一个不懂改文章的人,将永远是一个作文的“门外汉”。

总之, 改变农村学生作文能力偏低的现状, 使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走出困境, 并非一蹴而就的事, 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们应从实际出发, 尊重农村中学学生作文实际, 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 力求让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有话可写, 写出新意, 写出特色。

2.农村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二

一、重视形式方面指导, 让学生主动去写作

要培养学生的写作灵性, 首先要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性是产生灵性的前提。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 那么他们的灵性就很难发挥出来。因此, 教师应多留给学生一些自由的空间, 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 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 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自主学习, 并且能从中获得乐趣。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曾把艺术形象比喻为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 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 而透过作品所体现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为了说明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 就是文字相比形象, 能够提供更多意蕴。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减少那些条条框框, 让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延伸开来, 并在合适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如果只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写作, 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本质上的提高。

二、重视创新作文教学, 随时随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

教师在作文教学这一方面缺乏开阔的视野。尤其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这一方面, 不少教师显得很是死板, 不会创新, 更有甚者, 别人说怎么教他就去模仿, 结果弄得作文教学没有搞好, 学生叫苦连天。例如, 不少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生作文时通常会这样做:每一名学生都有三个作文本, 正式的作文本, 供学校检查用的, 私下里还有两个作文本, 一个是学生中午回家后必须在上面抄一篇作文, 一本是学生下午放学后在上面抄一篇作文, 早自习学生还得背一篇作文。教师还要求每一位学生就不同的写作类型, 必须背诵一篇范文, 以便在考场上进行套改。这些教师不考虑怎样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 而想着让学生死记硬背, 无限制地抄写作文。学生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 总是心不在焉地抄写了一遍, 最终的效果什么也没有, 只会造成学生越来越厌恶上语文课和作文课。

三、加强作文教学的有趣性, 进而增强学生写作的趣味性

要达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认真备好作文课教案, 再也不是简单地找一篇习作贴在教案上, 就叫范文。传统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给学生把范文一念, 让学生自己去写。更有甚者, 把作文布置在课后去完成, 作文课上用来上语文课。此外, 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才能让学生乐意去写, 自己想去写, 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 进而让学生千方百计的自己去写好作文。所以, 我建议我们语文教师中午和晚上根本不用布置这么多的作文去抄写, 完全可以把这些时间省下来, 去写日记。这样, 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的, 久而久之, 写作一定会提高的。

四、重视课堂作文教学, 轻视日常生活积累

教师作文教学的理念存在很大的问题。就以我们学校而言, 每周星期三午饭后前两节课是作文课。农村语文教师的理念就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 教师把写作提纲给学生说一下, 便让学生自己去写。假如让学生写一篇“游什么的有感”, 农村学生那里也没有去过, 你让他写些什么, 学生只能瞎编了, 编出来的肯定牛头不对马嘴。曾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是这样教学生写作的, 如让学生写一篇游记, 可以进行套改, 把学习过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套改成《记灵台县的荆山公园》, 现在想起来感觉挺有意思的, 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我们应该把学生带出去, 让学生实地去观察。学生只要把自己观察到的写出来, 就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即使没有什么名胜古迹,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 我相信学生一定会有很多话说的。

五、指导学生对文章“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指的是作品中明确描述了部分内容, 还有一些内容并没有明确描述, 但是读者通过想象可以隐约领悟到。读者可以通过自己想象到的部分去深层的联想和探究。创造是离不开想象的。一个人的想象力越丰富, 他的创造力相应也越高。填补文章中的“空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更重要的是, 可以深层挖掘出学生创作灵感。如《最后一课》, 写到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的情景时是这样结束的:“他转身朝着黑板, 拿起一支粉笔, 使出全身的力量, 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 他呆在那儿, 头靠着墙壁, 话也不说, 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 ———你们走吧。’”这部分文章中, 作者没有特别突出的描写抒情和议论, 却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这时, 教师可以做短暂的“静潮”处理,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通过韩麦尔先生那无言的手势, 去更深刻地体会他当时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

六、多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

以往的种种经验表明, 某些问题通过正向思维往往百思不得其解, 但是如果通过逆向思维来思考, 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说明逆向思维与常规思维相比, 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要多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例如, 在指导学生《愚公移山》时, 有个学生提问到:“如果不是有神的帮助, 愚公他们不知道还要多少代人才能挖走那两座山, 既然这么难, 他为什么不直接选择搬家呢?愚公不愧是愚公啊。”听到这个提问, 学生开始议论了。“对呀, 山那么难挖, 他选择搬家不是更好吗?”这样一来, 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 而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质疑。通过这些质疑声, 学生的求知欲也被激发出来了, 也就不愁学生在写作时写不出东西来了。

总之, 改进作文讲评方法, 教师要写“下水作文”。教师在讲评作文时, 应该逐步向科学化、民主化方向迈进, 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模式, 让学生自评、互评作文成为作文评改的主要形式。同时, 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 尝试写“下水作文”。这样, 才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摘要: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对学生语文学习影响很大, 还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人格素质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且, 作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 我们应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作文的灵性, 使学生“沉睡”的灵性涌动出来, 使创新教育能够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中,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关键词:作文教学,语文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彩玲.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思考[J].快乐阅读, 2012 (12) :52.

3.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三

笔者结合十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对于有效改善农村作文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愿与广大语文教学同仁切磋学习。

一、拓展生活空间,真实感受生活,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意识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积极倡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叶圣陶先生也告诫我们要多接触社会,多感受生活,他这样打过比方:“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城市的学生有见识,是因为他们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多。农村没有摩天大楼,没有雄伟开阔的广场,可是农村有的是城市里无可比拟的自然风光:绿油油的秀色可餐的庄稼,郁郁葱葱清幽雅致的树林,忽高忽低展翅翱翔的飞鸟,纵横交错轻柔粗犷的河流。这些都可作为学生观察、写作的对象。不妨让学生走出校门,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积累写作材料,更多地感受生活的美。如可以利用春游来体会大自然的美;可以利用假期直接参加劳动来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对生活的珍爱;可以通过帮助孤寡老人以体会社会主义人情美;可通过开展文体活动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多渠道收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来丰富学生的创作素材。农村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教学困境。

二、探索作文教学规律,给学生以精心指导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农村特色的题材,不一定就能得心应手的进行顺畅准确的表达。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繁杂、深入的衔接关系。这时,作为教师,应努力探索作文教学规律,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精心指导。

1.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做好积极引导

平时,笔者用心对学生进行观察,耐心和他们深入交谈,准确掌握学生的写作感受和体验,并注意积累总结。这样,对于一道作文题,学生看后会产生什么反应,会怎样去构思,会选择什么材料,会遇到什么困难,基本上做到心中有数,就能及时有效地做出针对性点拨。

2.灵活处理作文训练形式

多年来,作文课一般安排在周四或周五的下午,学生一到这时就犯难,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连个作文开头都写不出。有的甚至作文都讲评完了,教师还没见着他的作文。面对这一现状,不如打破陈俗旧套,相机而行,在学生有兴趣时,让他写,帮他练。如入冬的第一场雪,笔者组织学生去观赏纷纷扬扬的雪花,听他们议论雪的“长短”,还鼓励他们品尝打雪仗、堆雪人的乐趣,然后写成作文。深冬,大雾迷漫的时候,上学路上,回家途中,骑车费劲,走路难行,总有如履薄冰之感。夏天,刚才还是晴空万里,忽然就会乌云满天,电闪雷鸣过后,大雨铺天盖地,一会儿功夫,地上的水就没了脚面子,只见瓦檐上垂下万千条瀑布,地面上溅起无数的箭头,学生也会关注备至,欣赏个够。这时笔者就依照学生心态,讲读课随机变成观察课、作文课,并及时拟出不同侧面的题目,让他们把见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从写作中得到美的享受,无疑激发调动了学生写作潜能,丰富了学生头脑,充实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三、评改作文,打破传统,放手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奇的事物比刻板的、多次重复千篇一律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传统的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全批全改,结果是作文发下来,学生对教师的“辛勤劳动”连看都不看一眼,教师的辛苦白白付之东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观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教学中笔者发现让学生结对子或以组为单位评改“自己”的作文,学生兴趣很浓,觉得过瘾,于是笔者就试行了。但在活动中,笔者绝不是撒手不管,而是事先做好批改指导。告诉学生首先要纵观全篇,整体评判,包括体裁、中心、選材、结构、抄写等。

其次着眼局部,重在推敲词句、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及标点的选择等。这样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有步骤、有目标地进行修改,改善了修改时无从下手的被动局面,降低了学生活动的难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文课的趣味性。同时,同学之间还增强了团结,加深了理解和友谊。评改的步骤如下:首先是同桌互改,接下来小组互评互改,择优拿到全班阅读;师生共同评判,大家充分发言,说明应该怎样;不该怎样;作者在评判基础上再补充删改;最后教师择优出专栏或投寄报社。这样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就不愁文章改不好。

教师也可做课上讲评补充,为提高实效,教师应根据批改的实际情况,确立讲评目的,并选取重点问题,做到紧扣重点,一次讲评主要解决一个问题。

总之,农村中学生要写好作文亦非难事。在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积累的基础上,教师只要立足于农村这一特殊的教学环境,不断探求新路,精心指导,再加上有效的修改讲评,广大的农村中学生一定能写出别致新颖、匠心独运的文章。

4.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四

小章中学池宗涛

近年来,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学质量,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甚至停滞不前,这与教育对农村中学的硬软件投入力度,没有形成正比,作为一个教育者来说,这是一种失败。这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来说也是不相适应的。那么是什么导致初中的教学质量不能大幅度提高呢?我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受阻

多年以来,由于农村初中师资力量相对颇弱,已经形成了教学基本没能实行大循环习惯,那么这种做法如今来看它确实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更重要的是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而言,这种做法存在以下两点弊端。

第一,对于七八年级教师来讲质量意识不强,因为带九年级的教师一直带九年级,每年上级都进行质量评比,教师会自觉的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质量,使自己的成绩得到领导及上级部门的认可,因此他们会付出数倍精力,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来一步步完善自己的教学,使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相反,七八年级的老师轮流担任七八年级的教学,压力会小一些,因此也就能放松一些,对自己不是要求太严,当然不会想尽一切办法来使质量提高,长此以往学生的双基掌握不扎实,不牢固,刚一开始,学生就在最基础的知识点上欠下了帐。

第二,由于不能实行大循环,七八年级教师对整个初中阶段的知识体系不能很好把握,那么对重难点的把握也不是十分准确,对中考的去向及出题方向更是不能弄清楚。这样一来,他们针对教材来讲教材,不能根据初中的知识体系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有针对性的授课,是知识的传授本身存在问题,当然学生的成绩也不会太好。

二、现代化教学设施使用不经常

我们都知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强,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不断新颖,那么质量更应不断的提升,然而事与愿违,这主要是由于对这些先进设施使用不经常。教师更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三尺讲台,来继续着传统的教学,而忽视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更适合情景化教学,那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此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平台,使学生学习起来兴致勃勃,乐于参与,而且对知识的接受力增强,再不会使学生觉得英语的学习是那么枯燥乏味,学生只要有浓厚的兴趣去参与教学,并能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容易接受新知,那又何愁成绩不能提高呢?

从几年的教学实际中,我发现初中学生到毕业时成绩较差,导致这样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的教育不能跟上,社会上的漠不关心,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网络游戏的毒害等,但我认为最主要原因是上两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如何应对呢?我谈几点看法:

首先,在各种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尽量实施大循环教学,这种教学可以说有百益而无一害,其次当然尽量多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接受能力。当然,作为目前即将毕业的学生,我们要付出更艰辛的劳动,人们常说,贵在坚持,坚持就有奇迹。因此,针对刚上初三的学生来讲,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首先在学习新课的同时,从七年级上册开始,利用早读逐单元的学习词汇,温故的同时而知新,按步就般,一步一步,有计划,有的放矢,千万不能半途而废,这样就先做好最基础的词汇积累。

其次,利用每周一节辅导,开展情景交际及口语训练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增长学生使用英语的语境,因为平时学生除了上英语课使用英语外,其他时间都在讲汉语,没有训练的环境,但又由于英语属于语言学,贵在应用,这样就造成了矛盾,因此要多想一些办法,来锻炼学生使用语言的环境。

然后,对于九年级的新课不能放松,把课本教材的传授主要变为对学生阅读理解的训练,从而使在中考中占分值较大的阅读理解部分不易失分。

最后,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逐步从简单句写起,再到会利用一些固定词组及结构,最后到使用从句等,同时对中考中的常见话题进行训练写作,是写作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总之,这是我从这几年的实际教学中得到的一点收获,当然还要许多地方值得同同仁商酌,以求共同提高。

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5.农村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五

【摘要】:美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效益,体现课改理念的有效手段和直接保证。

【关键词】初中美术有效教学;教师专业素养;教学理念;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当前初中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美术教育课程改革最终的落脚点都是要落在有效教学上,有效备课、有效指导、有效示范、有效互动、有效训练、有效评价,以及有效说课、有效听课、有效评课、有效利用媒体等问题,引起了广大初中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一、有效备课的策略

目标的有效明晰。美术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把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各自的审美表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成长。教师要尊重学生艺术趣味的多样化,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对学生表现枉加评判,增加评价的多元性及针对性,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个性的发展。

学情的有效把握。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运用。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美术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在教学活动中,如对依存型的学生,注意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冲动型的学生,注意培养其有条理地、细心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另外,在组织研究学习小组时,教师如能根据学生情况,将具有不同认知倾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依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去研究分析问题,相互取长补短。

教材的有效利用。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系。教材向学生提供了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了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要用新课标理念,把握新教材的特点,发挥新教材的优势,才能用好新教材。

资源的有效准备。美术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效。我们应联系生活,积极开发、挖掘有利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新的课程资源,实施优质美术教育,充分体现美术教育的人文思想、健康审美、艺术方式和人格完善的不可替代的特殊魅力,为促进美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作出贡献。

预设的有效审视。新课程标准对教学预设的要求,是真正把握教材文本的重点难点,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预设能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关键看教师在课前有没有很好地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情。教师应从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已有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多方面客观、准确、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通过个案调查、座谈问答及出预习题等方式予以实施。

二、有效上课策略

1、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得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给学生

以充分的尊重,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如:在八年级某课中,我要求学生临摹一幅书中的国画作品,有的同学就特别要求画竹子,有的要求画荷花,我没有犹豫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因为我知道如果这时候我很强硬的拒绝他们,硬要他们统一作业,虽然他们会按我的要求完成作业,但他们可能就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丧失了一些对美术的兴趣,自然也不会体验到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愉悦。还有部分同学握着毛笔手就发抖,不敢动笔,于是我鼓励他大胆运笔,从最简单的开始,重在体验笔墨的情趣,不在于画的好坏。一节课下来,全班同学都很愉快地交了作业,尽管作业的质量不一,但我很高兴,因为我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体验了国画的情趣。学生的基础与接受能力有高低,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自己的起跑线上前进,相信自己学习国画的能力,体会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在许可的范围内向学生“妥协”一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2、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学生学习时仅有老师一个人说教,学生听,这样的课堂最不受学生欢迎。美术课一直深受学生欢迎是因为美术课“轻松”、有趣。作为一线美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更喜欢上美术课,乐于学习美术知识,接受美的熏陶。如:在上制作装饰画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平常的东西制作装饰画,我没有讲述装饰画的原理、色彩搭配等,而是将闲暇时从网上收集的一些精美的装饰画,展示给学生,那生动的造型、漂亮的色彩、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那独具匠心的创意更是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受此感染,学生也跃跃欲试,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构思、讨论制作的内容,需要的材料,然后分头行动。一次手工制作热潮在校园里掀起通过这节课,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范例,对学生不仅具有启发、展示的作用,更是一种学习动力的催化剂。

3、利用乡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众所周知,上美术课,要准备很多材料,如:橡皮泥、积木等等,要购买这些材料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如果没有这些材料,美术课便难以开展。为了改变现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我提倡学生将乡村随处可见的材料引入课堂,没有橡皮泥制作泥塑,可以使用随处可得的黏土,马铃薯、红薯同样可用;没有积木,山上的茅草茎、竹子同样可以做造型;漫山遍野的松果、树皮、稻草,还有鸡蛋壳、毛线、碎布、都可以用来制作手工艺品。于是美术课堂便成为学生的手工作坊,别具一格的装饰画也应运而生,用茅草的花穗做成的猫头鹰,用茅草茎编成的风车,用竹管做成的乐器,用碎布做成的仕女图,用皱纹纸做成的白雪公主,最精彩的是利用我们生活中各种废弃的玻璃、陶瓷、硬塑瓶子,做的沙瓶画,由于细沙质地粗糙,沙瓶画显示出了丰富的肌理效果,美妙极了!

4、利用实地写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学习美术有很多课需要走出教室,实地写生,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很多东西仅凭教师说教,该怎么选景,该怎么构图,哪些画面需要,哪些画面不需要,然后让学生去完成作业,这样闭门造车,学生是表现不出来什么的。要想表现得真切,学生必须有实地的体验,认真的观察才行,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去听、去看、去触摸、去感受,尝试直接用色彩去表达,去抒发。如七年级在上画向日葵一课时,我要求学生选择适合而简洁的画面,运用颜色和画具,画一幅色彩风景画。当我把学生带到校外,他们欢呼雀跃,高

兴的选择一处风景开始创作,那专注的神情,认真的态度,让我惊讶,再观察他们的作品,比平时在教室里画的要仔细得多,形象得多。

5、利用美术作品展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由于身处穷乡僻壤,没有大型的美术馆、博物馆可以参观,也没有专业的美术院校可供学习,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美术作品展览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如,在七年级开办卡通画展览,特色手工剪纸展览,在八年级开办国画展览,装饰画展览,看到同学的作品,自己的作品都在展览之列,每个学生都美滋滋的。在学生展出作品的同时,也将教师的作品一并展出。通过此举,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更让校园增添了一些艺术的氛围。

6、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多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的实践中搭起过渡的桥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唤起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中国刺绣历史、唐三彩、中华陶俑、中国画笔墨情趣等,以更直观、更形象的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便于他们认识、理解、接受、领悟,使美术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总之,作为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师,我们要结合农村新课程的特点,不断探索、钻研、思考,改善农村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胆开展农村特色的美术教学。这是时代对的要求,也是新课改对我们的希望。参考文献

美术课程标准

6.农村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六

内容提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我们农村基层的教学,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而不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主导,忽视了教师的模仿作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形,依据学科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的运用多媒体与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更好的辅助数学教学。关键词:辅助,模仿作用,教学资源

从事数学教学已有十七年了,经历了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人说到下课钟;转到教师十分钟,学生练苦功;再到将来无纸化办公,无尘化课堂,实行“班班通”计划。标志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我和你,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特别是农村教育的我和你,不得不去学习它,掌握它。因为这个世界是科技的世界,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现代信息技术被人类应用到各个领域,特别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加体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构建起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为农村教学的我每每运用,每每与同行交流中,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却总反思不出一个好的结果,其实我们也想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但总是事与愿不同。

1、农村电脑普及性差,教学效果打折

(1)现在农村网络还没普及,信息意识差,更多的是不懂电脑。所以一般电脑不会成为家庭必备的电器,父母更不会象使用电视一样细致、清楚的教会子女使用电脑。

(2)九年的义务教育中,学生都必需学电脑。但即使学校开齐开足所有的电脑课,每星期一节电脑课又能学到什么呢?不是消除学生的好奇心,反而是更加吸引学生,增强其好奇心。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本学科兴趣淡薄,加之学生的年龄特征(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学生很难学好。如果老师现再精心制作个课件,想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客观事物,充分的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使之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许你的目的很容易达到,但达到的只是吸引学生的眼球,大部分人都不会注意或挖掘出鲜艳的色彩底下、优美的图案背后有些什么知识点,直观形象地再现的客观事物替藏一个什么样的规律,更不会总结出知识,也别提激发出什么兴趣和欲望。两个字——好玩。

2、数学课件资源匮乏

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逻辑性,能力性要求较高。所以在制作课件时,创作者往往只注重于实践、探索类的,学生感兴趣的,实际性强的有关课题,却避开基础知识方面的有关课件,因为那是枯燥的,乏味的,只能说是纯理论的,不能用或是用不上现代的教学手段。课件的单一展示,更会让学生大感无趣。譬如:课件讲授解方程,图片展示题目,出示解题步骤(在展示过程中讲解方法),得出答案,再加巩固练习。还不如老师写出题目,讲解解题方法,写出解题步骤,再让学生巩固。两者一比较,你就会发现后者来的实际,让学生熟知、贴切,更容易掌握知识。因此,创作内容单调,无新意,也就没人去做了,再加上数学图形、字母、符号难书画;解答过程长而乏味。以致于数学的课件资源真的很少。

3、忽视了学生心里发展的特点

学生发展是从孩子学步开始,逐步的模仿,逐步的积累知识,再由形象发到抽象。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正视这一特点,不要一味的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其好奇心。认为使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就够了。教师以教为主就能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其实不然,数学学科特点制约着我们,也许看完一节课,听完一节课,下课后他什么都没有了!作为数学教师是要从小学“手把手”教会学生写会1、2、3、……到初中老师要无数次解方程,写出证明过程,画出作图方式,每样都需学生一板一眼的描,一步一步的学。所以教师模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在理科中。

4、现代教学资源不配套 现处农村中小学都在建设所谓的多媒体教室,却只是一台电脑一个投影仪外加一个投影屏,所谓的多媒体上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让学生过过眼,养养目。特别是理科,整个课件只有下一张,下一张,学生也只能是看下一张图片,看下一张图片。所以农村中小学的多媒体教室内能配有无尘化黑板,书写台,让学生能走近老师,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触摸老师的思维,模仿老师的解题方法,逐步形成数学能力。

7.关于农村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七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俗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学高才能为师,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不断与时俱进,要给学生做 “活到老学到老”的榜样。 教师要钻研吃透新课标的精神,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教师的自身素质还应包括调整好个人的情绪,任何时候都要做到精神饱满,热情愉快,用自己的情绪来带动、振奋学生的精神,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抓好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的 “主战场”,对农村的学生而言,课堂是他们主要的、有的甚至是唯一和英语有亲密接触的地方。所以教师一定要备好每一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和每一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因为农村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很严重,如果教师不主动带上他们,那么他们会越来越落后,有的甚至放弃英语的学习。如果教师能够尊重、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并经常鼓励、赞扬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要努力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这样的课堂才能把教师和每一位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新教材有很多情境和话题,因此课堂的教学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每一节课要围绕一个任务,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情境和语言实践的机会,采取互动式学习,引导学生动脑和动口,最后在教师点拨下突破难点,提升感悟。这样的课堂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那么教师的这一节课就圆满完成了。

三、精选作业,科学评价,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补充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主流,训与练、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已不是把学生丢进题海那么简单了。所以教师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和适量性,通过作业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教会他们课后如何巩固所学知识。 单一的书面作业枯燥而乏味,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巧妙和精心地设计。如口头作业,让学生读当天上课的内容,这样既有复习作用又练习了口语;还可以设置有趣而灵活多样的调查作业,既巩固了学习内容,训练了写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好习惯。书面作业怎么办呢?教师可以智慧地分层次布置,且要适量。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师对于学生所完成布置的作业要科学地评价,激发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学生的作业有对有错, 有优秀的也有错误的,但教师不能以简单的对错给学生划分等级,应充分理解学生,不妨在每次批阅后,因人而异地给出一些或激励或好学习方法的批语。这样就可以将教师的关爱和期待蕴含其中,从而唤起师生间的信任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四、丰富的英语活动

农村的孩子业余时间和活动还是很多的,但和英语有关的几乎没有,所以离开学校,学生几乎没有一点英语的氛围。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组织一些英语的课外活动,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比如英语诗歌朗诵,学唱英文歌曲,组织学生观看适合他们的英文电影等,还可以举办一些小竞赛或节日派对。课外活动有较强的吸引力,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总之,作为一名在农村任教的英语教师,我将永远热爱自己的事业和自己的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探索,为农村的英语教育尽一分力量。我相信,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英语教育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摘要: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英语教育在农村和城市仍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改变这种困境是教师一直研究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提高农村英语教学质量。

8.对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八

一、广大农村未构建学习化的生态环境,限制了农村孩子的语言发展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村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精神生活还相对贫乏,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的建设任重道远。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学校里学到的一些文化知识,历经十几年的风蚀雨淋,已经遗忘得所剩无几了。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艾里克森把人的发展分成了若干阶段,在6岁以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部分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不能以规范的口头语言引导孩子,有些父母甚至很少与孩子进行交流。这样孩子在婴儿期错过了一次语言发展的高峰期,是造成农村孩子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差的重要原因。

二、零星的阅读,不能为孩子奠垫厚实的文化底蕴

新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阅读都作了量的要求,小学六年的总阅读量必须达到145万字。在农村小学生中能达到这一阅读量的学生数很少。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村小学图书经费投入不足,许多图书陈旧、破损,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二是学生父母对孩子的阅读仅仅理解为读诸如《作文大全》、《小学生作文选》等一些学生作文集,认为这是提高孩子习作的捷径,从中背诵、模仿一些作品,能够应付考试就可以了;三是部分教师受急功近利思想影响,不能为孩子的终生发展着想,觉得只要自己任教的这一学期、一学年学生能考个好分数就行了,从而对阅读这一底蕴工程缺少必要的指导、督促。

三、纷至沓来的电视节目,间接地抑制了孩子的语言发展

随着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节假日有许多孩子被吸引到电视机前,消耗掉很多时光。据统计,农村孩子双休日在家看电视的时间超过6小时的约占50%。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既有高度的协同互补性,又有高度的专门化分工。左脑主要负责抽象思维,右脑主要负责形象思维。阅读时接受文字信息主要用左脑,视听时接受图像信息主要用右脑。电视视听虽然也能听到语言,但对观众来说最能吸引他们的是影视图像而不是人物语言。因此,孩子如果过分地沉溺于电视,大脑左半球功能会受到抑制,影响孩子语言的发展。电视视听与书刊阅读相比,前者可以说是“被动性”的,后者是“主动性”的。因为图像与文字相比较很容易理解,无需开动脑筋。因看电视太多而养成的“被动性”,将不利于儿童思考力的养成与提高。对电视严重依赖的儿童,他们的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不可避免地会遭到严重削弱。

四、教师的习作教学不够科学,习作中赶鸭子上架现象依然严重

在农村小学里,还有许多语文教师对教材中的习作只停留在“教”的层面上,而没有以教材为蓝本,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激情,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相似块与习作要求进行比照、整合,融入学生心智,对例文进行借鉴迁移。如苏教版义务教育第六册语文教材习作2要求学生仿照例文,有顺序、有重点地写一写教室或者学生的房间,也可以写自己希望拥有的书房、卧室等。有些老师为了辅导、批改的方便,简单地要求学生以《我们的教室》为题进行习作。结果造成全班一个模式,毫无新意。张庆先生在《写作教学中的“乐”与“放”》中提出了实现自主写作要做到“三多”、“一少”。即“多一些趣味”、“多一些实践”、“多一些探究”、“少一些束缚”。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只有沿着这样的思路,鼓励学生自主写作,鼓励学生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习作教学的园地中,才能开出灿烂之花,结出肥硕之果。

五、小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难为无米之炊

9.农村教育“师训”的几点思考 篇九

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腻脚中学校 普利辉 663203 【摘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中国农村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的职后培训。教育职能部门要建立相关制度,为教师提供有利的“师训”平台。农村教师要提高认识、改变观念,积极参与“师训”,提升自我教学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我国教育事业做贡献。

【关键词】农村 “师训” 重要性 问题 建议

二十余年的边疆农村一线教学生涯,“吃农村、住农村”,和农村师生形影不离!从一个人一个班的“全包班”教学走向了一个人两个班的专业性语文教学;从头顶瓦片脚踏泥土的简陋环境走向了房屋整洁、设备先进的现代化教育;从好似只有两本教材的教学内容走向了开足开齐课程„„

二十年来,不断迎接着教学改革;二十年来真切的亲身体验„„农村教师,面对社会发展的需求,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式,“师训”势在必行!

一、农村教师培训的重要性

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也不断革新,因而教师的理念也就不能永恒不变。教师良好的素质并非学校教育,继续教育才是最好的、可持续的途径。所以,新的教育观念提出“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近280多万名,这样一个宠大的农村教师群体,其水平如何将直接决定着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知识更新、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己成为十分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加快发展农村在职教师的培训,以此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农村教师培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一)教师自身因素问题

1、工学矛盾

我们偏远农村地区,尽管学校规模小,但教师教学负担仍很重,全天包班的现象很普遍,正常教学全在课堂,基本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即便是校本培训组织交流研讨,也必须在放学后开展。面对这样的教学环境和压力,教师们很难或不愿再抽出时间投入培训。

2、教师老年化

农村地区新进教师较少,中小学教师中老年化(45岁以上)现象较为普遍,这部分老师因 视力、记忆力减退和精力不济,参加学习,尤其是理论性较强或操作上有特殊要求(如远程培训)的培训,他们感觉困难较大。而往往,这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更新,教学手段不改进,将大大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观念问题

落后的培训观念制约着培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大部分教师在众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下没有继续再教育的培训意识。

很多参训教师都是“被迫”式,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固有的观念难以受到触动和改造,培训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加之,我们还常常把培训当做是应急措施或权宜之计,而不是把培训当做教师的基本权利。应该根据本身的情况有目的、有步骤地制订培训计划和步骤,因为理论的实施将是一项长期的事情。

(三)培训方式问题

师资培训多采取的是教育专家授课的形式,课堂上专家理论指导性强,专家的讲课远离受训者的教学实际,这样的培训使来自一线的教师们听得一头雾水,瞠目结舌。有的甚至自称“保护知识产权”而不将资料存给学员。

他们的教学手段更是单一,许多在课堂教学上淘汰的教学方式,在培训中还大量使用:如灌输式教学。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如情景讨论式、角色扮演、辩论在培训中鲜见。

再说,一般情况下,培训结束后,培训教师与参训教师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长期的联系机制,理论永远联系不到实际中。

(四)培训内容问题

1、培训内容过分强调理论

在实际培训过程中,许多培训专家按照理论设想告诉教师应该如何做和应该如何说,即所谓“理论化”的在职培训。这种培训不能使教师生成基于情景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无法使参训教师体会专业的内涵。

从理论上讲,理论虽说是充满活力和蓬勃的朝气,但如果教师培训不能把理论的这种活力或朝气与现实有机地结合,如果教师培训没有使广大教师真诚、热情地投入到理论改革当中,那么,教师培训的结果很难说是成功的。大部分教师认为理论说起来有道理,但在实践中很难切实推行。

2、培训内容脱离学校实际

目前,轰轰烈烈掀起了教师培训、继续再教育的高潮。但受物力、人力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培训机构下派、培训内容分级等容易因为培训者个人因素而“变味”的不良现象发生。有时很好的一个主题,级级培训,待下级受训者接收培训进行“二级”培训时,再也找不到受训的“好处”。

甚至出现有的培训者对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情况不甚了解或了解不多,再说理论对许多 老师来说也是新的,并且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所以,一些授课教师往往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宏观的理论上,甚至有的教师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压缩饼干”的方式传授给参训教师,内容注重理论性、系统性、基础性,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忽视经验学习和实践学习。有的培训教师不顾参训教师的需要和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培训内容的“虚”、“空”以及脱离实际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的效果。

(五)培训对象选择问题

在现实当中,培训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要求教师参加培训。这样的培训往往不能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制订相应的培训方案,不能选择优秀、对口的授课教师,从而使培训流于形式。在教师培训中,许多参训教师只是报个名(有的甚至连名也不报),根本就不去听课,最后照样“圆满”地通过培训。这种培训,其实是在“走过场”,当然也就难有成果。

三、农村教师“师训”的几点建议

1、转变教师观念,形成终身学习氛围。

新的观念产生新的动力,使人产生创新意识和培训学习的激情,虽然不少教师对培训学习的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促进了教师培训工作迈上新台阶,但也有部分教师在培训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与培训工作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一些思想和行为。

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的方式,使全体农村中小学教师充分认识到:培训学习,是工作的需要,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造就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需要。从而形成人人参与培训学习,逐步达到在教师系统内形成终生学习的理念和氛围。

2、建立培训制度,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巩固培训成果。

现实中,大部分的培训都是由于职务晋升所需,其他基本没有制约的因素,导致培训支持度及参与度均较低,建立培训制度迫在眉睫。

首先,用制度规范教师培训,既要落实约束机制,又要建立激励机制,要通过制度的完善落实来提高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

其次,鼓励培训教师回本校后要举办讲座谈会议精神,举行公开课进行观摩研讨,既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巩固了学习效果,又让全体教师共享了会议成果。

3、立足农村教学实际,选择培训的内容。

组织单位要重视收集农村教师培训需求信息,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开展培训。

只有符合教师的需要且能与教师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学习内容,才能真正激发教师的内在学习需求。培训部门要经常深入农村教师群体,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听课与交流,以及观察了解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等活动深入细致地分析教师实施课改中存在问题,对症下药安排培训内容,指导教师步入课改正常轨道。

在教师培训中,应安排多种多样的符合农村教学条件的教学观摩活动。比如,让在新课 改中做出较大成绩的骨干教师上公开课,展示自己在课堂教学组织方面的经验和技巧,供培训教师学习和借鉴;又如,请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开展说课活动,结合具体案例,谈自己对教材的处理,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拓培训教师的思路;再如,选取课改过程中的优秀、经典教案,请专家进行点评,并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使培训教师扬长避短,提高自身素质。

4、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有教学实践经验的培训队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培训内容的要求也更加具体、实际。新阶段的培训要求既要精通理念和技术,又要熟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具有一定的学科教学能力,即“理论+实践”型的。只有这样,培训教师才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参训教师进行有效地指导,才可能缩小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提高参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效度。要以专兼结合的方式,从一线优秀教师中选拔部分骨干充实培训者队伍,组建名师讲学团。

近年来,全国各地虽然纷纷掀起各类名师工作室,也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其波动面有限,受益并不普遍,众多优秀思想、成果不能得以全面推广。

5、加强校本培训

要加强校本培训的管理,通过行动研究使教师将自己学到的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既符合教育理念又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思想和实践,使教师从简单的接收者转变为理论的积极参与者,从“要我改”变为“我要改”。

当前的校本培训主要是把外面的专家学者或有关的领导请到学校中来做报告。他们的报告往往缺乏针对性,缺乏详细的校本培训方案,其中不乏临时拼凑起来的培训方案。随着理论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该加强学校各教研室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教研室由本校教师组成,立足于本校的发展,以课堂为阵地,共同研讨理论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大家的理解、反思和交流,在实践中推进理论改革的进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发展在教育”,“教育发展在教师”。深信,在教育革新的趋势下,教师们能改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师训”,提升自我教育技能,更好地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 我们身边的故事——中国教育问题访谈》,程平源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

2、《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六大焦点问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3、《我的教育思想》(于光远)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10.对农村小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十

今年7月,感谢领导信任,派我去高林小学任校长,还没有来得及对学校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了解实践,就恰逢此次全县召开第二届小学校长论坛,所以以下只能是结合我原来在学区所了解的情况和认识,谈一谈学校管理,不妥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与实施,教育改革的重心必然由城区向农村学校,由城区带动农村学校,同时要保持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也促使农村学校不能安于现状,在各个层面实施改革和创新。而学校管理改革要走在课程改革的前面,建立起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的又适应农村实际的学校管理体系,是摆在我们农村小学校长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回避不了,只有去尝试。

一、农村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班子缺乏凝聚力,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工作效率较低。农村学校在本身管理制度建设上有先天的缺陷性,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大多办学时间很长,教师间大多是本地人,互相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相对来说管理的实行牵涉到的因素更多,往往不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流于形式。所以作为校长,有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很容易,但如何让它生根发芽,在实际学校管理中发挥效能,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多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班子的建设相对滞后,因为部分的班子成员都是本校提拔上来的,除了本身的管理水平不高之外,各种利益小团体的纠缠不清也直接影响了班子的团结,造成领导不想得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该做的事不去做,想做的人什么都要做最后做了还不讨好,农村 领导的权威性相对要弱很多。管你是校长还是什么,反正我就是 在一所农村学校,很难有大的发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自然 就更不可能有什么发展了。而本身师资和生资就不如城区学校,办学质量被越拉越远。

如何在城区和农村之间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经常性的实践和交流,这样学校的管理就不容易僵化,就会活起来。

2、学校制度建设滞后,缺少一种规范的操作程序及相应的 监督、反馈体系。

农村学校管理中特别是在针对一件事情的落实上缺少有效的程序,想到什么做什么,效率不高,做出来的质量也不高。甚至有些事情做着做着就不了了之,也没有监督的机制,缺少反馈和相应的总结,特别是在资料的整理和积累上不够规范,往往是想找到以前做的什么东西就是找不到了,碰到学校督导评估的时侯就很被动。

3、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到实处。农村学校的教师由于乡镇资金投入的普遍不足,学校的基础设施的硬件设施相对比较落后,教师的福利水平和城区老师相比 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现代社会的发展,城乡在地理概念上差距缩小,然而现实收入的差距和极度丰富的物质刺激使农村老师们不再

象以前那样安贫乐道,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老师们普遍不重视学校的发展,而只关注自身的利益或一个利益小团体的利益,以此为出发点来影响学校的决策。殊不知,只有共同努力使学校发展了,个人的利益和发展才能最在限度地得到满足,这其实很容易理解,但做起来却很难。

4、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缺少按部就班的的目标管理和有效的实施措施。

农村不乏素质好的老师,但却不如城区老师发展的快,发展的好。有些老师在农村时表现平平,但一调到城区学校经过一番努力就能有所成就,这跟在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相对落后,没有明确的目标管理,同时在对老师的培养上也缺少有力的措施有关。这跟经济财力不能保障年青教师受到很好的培训有关,但一些领导认为,我花钱培养了一位优秀老师,却留不住,会被城区学校挖去,还不如不培养。所以领导的思想意识在这其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农村教师在业务发展上缺少有效的竞争机制,老师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大有人在,这就象传染病一样会传染给旁边的人,而形成一种不健康的氛围影响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还是那句话,缺少有效的人才交流体制,和良好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学校教师综合素质很难有大的提高。

二、如何改进:现代学校制度和农村小学管理的有机结合。

1、加强班子建设,建立一支团结、敬业、高效、务实的班子队伍。

2、联系实际,创新理念完善学校制度建设,让制度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保证学校的良性发展。

3、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增强学校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加强政治学习,进一步提升师德水平。进一步巩固行风建设的成果,以创社会满意学校和满意教师、树师表形象为重点,强化师德教育,做到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文明施教。更新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

4、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在学校中创设和谐发展的人文氛围。首先,让教师转变观念,形成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把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转变为全校教师的理想和追求,形成学校的核心精神和核心能力。其次,为教师搭建专业化发展的平台。一方面通过理论先导,专业引领,为教师转变观念、打开视野奠定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体系。再一方面,通过推进课程改革和开展学科建设,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回归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服务于教育实践。

5、学校要有明确、清晰、奋斗可及的发展规划(或品牌意识)。如一年里、三年里、五年里分别达到什么目标。

6、要想方设法,善于争取人才,善待骨干教师。一要诚心;二要诚意;三要成本。

7、努力开阔心胸,尽最大努力容纳“问题”教师。

8、要有敏锐的、稳定持续的学校安全意识。

9、要优质的教育教学质量意识。

10、公道、合理、科学地分配“学校利益”(如奖教金、评优,评模等),是创造和谐人际环境的最根本所在。

11.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教育观念;综合素质;合作意识

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东风唤醒了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农村初中语文教育从总体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由于环境、交通、信息、经济的原因,与城市初中生语文水平还有一个很大的台阶,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农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陈旧,综合素质较弱

许多教师仍旧存在陈旧的教学观念,创新意识淡薄。虽然农村中学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但仍使用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还有的农村教师仍采取老方法教学,死记硬背,只强调知识的牢固,学生识记慢忘得快。有的教师上课只是把任务布置给学生,然后对答案,不计教学效果,更甚至报答案,不论什么课都是千篇一律。

二、缺乏不断学习的精神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如果老师的知识面窄,就不能轻松地面对学生这样那样的提问。随着时代的车轮越转越快,对广大教师也提出新要求。对教师来说,应该加快进修的速度,不然会被淘汰。比如有的老师不思进取,肚里没东西,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害怕学生提的问题答不出来而难为情,不愿把课堂交给学生交流,与学生共同探讨,于是上课走套路,把学生引入自己的思维中。

三、合作意识淡薄

农村中学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缺乏系统性、组织性,教研活动形式主义,没有实质的内容。教师与教师、校与校间没有交流探讨,制约了农村语文教师的迅速成长。

我认为教师本身学识的多寡是主观因素,但也存在客

观原因。

农村学生留守的较多,由于家长的缺位,留守儿童普遍学习自觉性差,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引导,导致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另外图书室的藏书量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师生对知识的获取。农村初中大多数学校设有图书室,但藏书量少而质量差,加上应试教育模式学生根本无暇借书,学生精神食粮不足,影响学生语文成绩。

从教师用书方面看,除订购为数不多的教参外,教育理论书籍很少,各科教学的实用书籍更少,直接影响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上述因素的产生和存在,影响和制约了农村语文教学的发展,要改变农村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重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如何上好语文课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责任。

1.建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各方面问题的过程,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只有反思,才能让教师在看似千篇一律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提高。只有反思,才能让教师在思考教学实践的点滴行动中利用各种知识去构建自身专业成长所需的框架结构。

2.开发农村教学资源

开展农村社会调查,审查对学生有用的各种课程资料,倡导课程与学生生活链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情境和周围环境中积极构思,使课程具有生活化和情趣化的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习兴趣。

3.师师合作

实施合作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必需。把合作的观念引入农村教育是现代教学发展的趋势,老师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也会影响到学生。

如何让农村学生与世界接轨,是我们农村语文教师的共同心声,让我们走进学生心灵深处,从实际出发挖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素材、新教法,使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严光昌.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提升之我见[J].新课程:下旬,2012(04).

12.农村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十二

一、优化教学方法, 注重兴趣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 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 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形 象 教 学 法

我们所面对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 更要注意运用形象化教学法,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 对信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进而学好这门课。如教学“认识键盘”时, 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 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 其主要作用是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 其作用是筛除光标前面的字母, 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采用这样的方法, 变抽象为直观,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学生记忆牢固。

2.游 戏 学 习 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 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施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 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 而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技能的手段。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 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 学生不但学得很累, 而且不愿学, 更不能强迫其练习。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 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 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我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 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 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打得又对又快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再讲解指法练习, 学生就学得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学生再玩这个游戏就感到轻松自如。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又促使学生自觉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自主学习, 促进学生自学能力, 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 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 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 这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 Point的超级链接时, 我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 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 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 有的学生看书寻找, 有的学生使用帮助系统 (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 ……生生之间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 我适时点拨, 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

利用电脑自有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完画图软件后, 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 , 让学生进 行诗配画 创作 ;在教学低 年级“金山 画王笔”时, 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如何操作后, 学生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 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整合学科, 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 结合学生实际, 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 让他们配合美术课, 进行实际绘画;在教学上网时, 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 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 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 要上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 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 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 同时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 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

摘要:面对新课标, 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总目标, 是摆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迫切课题。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关键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丁婧, 李艺.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试题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04) .

[2]王佑镁.普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来自教师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08) .

[3]易凌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现象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 2004 (21) .

上一篇:廉洁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早期教育专业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