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爱国主义征文(精选11篇)
1.传统教育爱国主义征文 篇一
篇一:爱国主义教育征文
我们生活在幸福、美好的年代里,吃、喝、穿都不用愁。
可是,这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呀,是革命战士在用鲜血和生命所换来的。是他们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
这让我们回忆起,曾经日本侵略者杀害了无数的同胞,是中国共产党员要带领广大的人民群众,与他们奋战到底,终于把侵略者赶了回去。在进行了无数次的激烈战斗中,曾经牺牲了许多的革命英雄,如杨靖宇将军身经百战,是一个令人敬畏的人物,就在他被敌人杀害时,敌人有残忍地剖开了他的腹胀,还有女将红枪、白马的赵一曼、儿童团团长王扑、放牛的王二小……这些英雄为革命而牺牲,为了新中国的胜利而献出生命。
新中国终于迎来了,中国在不断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在不断地走向国富民强,普天下的人们,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开着轿子车、住着高楼大厦,可是这永远不能让我们忘记牺牲的革命英雄,是他们为后来的人们,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
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还要怎样做呢?好好学习、珍惜时间,为了长大报效祖国、建设祖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生活在幸福年代里的人们,一起努力吧、奋斗吧,在朝着国家更加繁兴旺发达的宏伟目标迈进吧。
评语:小作者以幸福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为话题,展开了学生的认识、回忆,从而表达出学生为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用自己的行动来体现,表达少年一代意气风发、建设祖国的情怀,为了祖国兴旺发达,认识到每一个人身上担负着的重任,使主题意义更加深远。
篇二:爱国主义教育征文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而在近代的一百多年里,历经磨难,饱受屈辱,爱国志士们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重新站起来了!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爱国主义和历史教育更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强音。
面对小学生观看电影《紫日》时发出的笑声,我们感到痛心;
面对青少年沉湎于外来的游戏、动漫而不能自拔,我们感到茫然;
面对日本右翼否定历史、歪曲历史的种种挑衅,我们感到愤怒;
面对犹太人、韩国人对自己民族苦难过去的深刻记忆,我们感到敬佩;
尤其面对民族历史教育的淡漠,导致了一系列诸如“赵薇军旗装”等事件,更使我们感到震惊……
所有这些,我们感到的是一种责任。
江泽民同志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史育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振兴祖国。”他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为了弘扬这一精神,我们在影视、网络流媒体、平面漫画、图书、动画、音乐、游戏等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领域内进行了探索,以期充实爱国主义和历史教育的精神食粮。但这与当前信息时代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为此,我们真诚地向社会呼吁:共建“爱国主义教育题材项目”,这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步。
这个项目情系过去、事关将来,为了不容忘却的历史,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了人类的和平,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肩负起历史使命吧!
我们诚挚希望中国的企业家、社会各界人士、华人华侨、爱国同胞,同策同力,加入到具体制作——发行——推广的工作中来。期望各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共建“爱国主义教育题材项目”做出您的贡献。
当我们大家面对良心与责任时,我们别无选择,否则我们将无地自容。
篇三:爱国主义教育征文
同学们,当你又一次面对庄严的五星红旗,你的心底是否涌动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当你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国庆节,你的脑海是否浮现**年前的10月1日。1949年10月1日是一个永载历史的日子,那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日子。在天安门城楼上一片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这是五星红旗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第一次升起。在这面国旗上,凝聚了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愿望、信仰和追求,倾注了中国亿万人民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情挚爱。于是每年的十月一日就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是一个非常卓越和伟大的民族。我们有过繁荣昌盛的唐朝,有过强盛无比疆域辽阔的汉朝和元朝,更有灿烂美丽的唐、宋文化;但是也有屈辱的近代历史,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的结束。这一百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曾经在养育中华民族的华夏大地上恣意横行,上演过无数的血泪斑斑的惨剧。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不会忘记国家和民族赋予的重任。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未来属于你们。为了祖国的明天永远长盛不衰,作为祖国未来的主人,你们有责任、有义务、挑起振兴中华民族的重担。
我们应把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爱学校、爱集体、爱学习的热情。爱学校不仅表现为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而且表现人人维护学校的形象,不做有损学校形象的事,不说有损学校形象的话,努力为学校争光添彩,要努力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小立志为国家、为民族的强盛而奋斗;文明守纪,严于律己,从小修养当文明人,做文明事的素质;刻苦努力,积极探究,从小树立敢于拼搏、勇于争先的竞争意识。从现在起,要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让父辈们可信任、可依靠、有能力的接班人。
2.传统教育爱国主义征文 篇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基于真实环境下的积极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主导, 追求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互动, 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并主张在教学活动中,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通过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完成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是目前教育界的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学界有很多基于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论文, 然而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却鲜有论述。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理论, 具有共性, 是对普遍学习主体在学习认知过程中一种规律的揭示。因此, 它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
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研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过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 以自己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所创造的宝贵财富, 具有超越时代和国界的巨大魅力”①。传统文化的主流是积极和先进的, 其内容大部分是健康和优秀的, 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 当代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导致他们对我国古代文明的不了解, 而不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就直接导致大学生缺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爱国心。
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 究其教育根源, 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 教育目标缺失
当今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要想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学生就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各项工作技能。因此, 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越来越体现出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 而忽视了在发展人的个性和心理潜力方面的作用。学校教育大多强调传播文化知识的功能而忽视其教化育人功能, 特别是在传播传统文化上的重要功能。
(二) 内容设置不全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中几乎没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 很多院校根本不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甚至连选修课也没有设置相关内容。这就切断了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
(三) 教育方法过时
传统文化的教育通常都是注重教师的讲解, 不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过程。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过时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能动作用, 忽略学生的接受心理,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久而久之, 学生便会厌恶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不管多么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提不起他们的兴趣, 我们引以骄傲自豪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沦为了“无聊”、“枯燥”的代名词。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解析
与传统教学法不同, 当今先进的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 承认“学生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当今教学法追求的理想状态, 即实施以学生为主体, 师生之间双边“互动”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 互动模式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 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 “情境”与“交流”是重中之重。仔细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环境的“四要素”, 它们都是以互动为先决条件的。“情境”的创设是为互动提供背景条件;“协作”的必要条件就是互动, 没有互动, 便谈不上“协作”;而“交流”则是互动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因此, 交流、互动是达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终极目标———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框架, 何克抗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理论上做了如下描述:“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一一构建的目的。”②
(二)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主张教师传授知识的最好方法不是填鸭式或讲授式, 而是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 让学生掌握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和知识的创造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发现和探索式教学、协作和互动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引导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这些技能一旦被学生所掌握, 学生便可以进行更多的自我调节, 对新知识和技能进行“同化”和“顺应”。
布鲁纳主张发现和探索式教学, 认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我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资料, 主动地进行学习,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采用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合作和互动式教学以Lantolf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主要依据, 该理论认为意义是通过两个或多个人的协同努力而获得的, 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或对话过程被看做是教育的核心, 是达成社会建构的最好形式。
从上述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来看, 它们都强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建构, 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所未涉及的。从实践角度看, 就是要打破单一、单向、封闭的教学模式。
三、应用途径探索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 借助于他人的帮助, 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等, 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中华民族的“老文化”, 但是在学习时我们也要用“新方法”来使学生自觉自愿地主动学习探索我们五千年的文化瑰宝。这不仅仅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同时也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一) 情感融通
建立良好的课堂情感是互动模式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其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过程有着启迪和调节作用。如果能建立宽松、和谐的情感环境, 则有益于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在互动模式中, 学生的自主性会得到张扬和肯定。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讲, 教师角色有退居二线的趋势, 但在情绪营造方面, 教师却依然扮演着主要角色。
每一个青年学生对本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独特的文化艺术等, 都有一种认同意识和喜爱之情。教师若能以风土人情或是审美情趣作为导入新课的话题, 便能收到酝酿情绪、深化主题、带动学生参与互动的效果。面对一位教学得法、亲善友好、感情真挚的老师, 再加上耳熟能详的讨论话题, 学生的学习情绪自然高涨, 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欲自然膨胀, 爱国主义思想自然升华。
(二) 讲授方式
我国自古就重视德教, 形成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其中最主要的道德教化方法就是正面灌输。灌输是教化的基础, 儒家将灌输演绎到了极致。尽管传统的灌输教法是为古代社会服务的, 但是我国历史上讲道德、重修身的传统美德在当代仍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但是, 灌输方法比较片面地强调以整体或社会为价值取向, 比较忽视作为历史主体的个人的价值, 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 缺乏调动受教育主体积极参与的机制”③, 完全没有给学生思考和自由想象的空间。因此, 当今的讲授方式应该是传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 同时充分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 使教与学朝着自主学习方向发展。这样的新方式与传统灌输讲授方式相结合, 提高了教师讲授方式的开放性, 既可以在传统的教室里用正面灌输的方式讲授, 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在多媒体教室里来演示, 更可以在教室里组织各种任务式、互动式和参与式的小组讨论。
课堂中的问答形式也是教师引导课堂互动气氛的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实践证明, 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的有机结合最利于讲授时的互动。前者的答案简单明确, 有利于学生整体互动和自信心的建立。后者的答案关联而开放,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师应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融入情境, 积极引导, 真正让学生参与互动。同时, 教师应注意问题的启发性, 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将手中的问题接力棒交给学生, 让学生提出问题。“问”与“答”将教与学联结起来, 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又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这也是对课堂互动模式的一种深化。
(三) 兴趣切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抓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一个法宝。兴趣是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学生情绪高涨、思维高度活跃, 往往更愿意融入课堂, 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参与课堂讨论, 形成良好的互动气氛。
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可利用的切入点非常多, 例如热播的历史剧, 名家教授主讲的《百家讲坛》系列节目, 具有浓郁中国风的流行歌曲, 时尚服装品牌推崇的中国元素, 实木家具反映的中国文化, 等等。这些导入的话题都是学生熟悉、喜欢的, 从兴趣开始进入传统文化的学习无疑是教学双边积极互动的一个良好开端。这种在学习过程中得来的知识点更有利于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建构, 有利于知识的内化。
总之, 以兴趣为切入点, 让情感融通转化为情感互动, 这样互动便能自然而然地在课堂中展开。而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情绪高涨往往也为知识自觉深化和内化提供了根本条件。
(四) 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 教学目标设计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要从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 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其次, 要考虑学习者这一主体。教学目标不是设计者或教学者施加给学习过程的, 而是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提取出来的。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 教学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出来,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解决真实环境下的任务, 在解决真实任务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在实践中, 要使学生在解决真实任务的过程中有步骤地解决任务并体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教师就需要对教学内容做深入分析, 明确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知识内容的结构关系、知识内容的类型, 这样, 在设计学习任务时, 才能很好地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体系, 才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 将学习内容嵌入建构主义环境中的不同要素中。
四、结语
总之, 教师必须树立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 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实际,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需求, 全面兼顾“四要素”, 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编写在实践中符合实际情况, 在理论上能与教学规律相吻合, 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完成掌握好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任务。
摘要:作者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探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模式。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基于该理念, 提出了构建课堂互动模式应注意的四个要素, 通过实践证明了诸要素对互动模式的影响。研究表明, 该理念对教学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互动模式的构建, 能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提高传统文化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应用途径
参考文献
[1]曾长秋.中国传统文化[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4, (9) .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三) [J].科学课, 2004, (2) .
[3]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53) .
[4]张耀灿, 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11) .
3.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篇三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教学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令人们也跟着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思维等方式。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传统文化是这个进程中的重要表现方式,是证明伟大民族的历史成就的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更是博大精深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中,对人们有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当中,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基础。在现今教育教学当中,对于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在现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外来文化的不断引入,导致大多数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丧失了兴趣。进而让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甚至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进一步地被侵蚀。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爱国主义传统文化进行教育教学,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文化,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一、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传统文化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
中华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民族立足的根本。在悠远的历史中,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叹为观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进程中,历经着战乱、历史的更替。因此,历史中就有学者认为,中国与其说是政治上的实体,还不如说是文明的实体。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一直接受着外来的文化思想的熏陶,最早的是佛教,但是也没有将中国人变为印度人,在学习西方科学的时候,更不没有将中国人变为欧洲人。进而,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相通,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的基础。
2.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表现为是对自己國家的忠诚和热爱。虽然爱国主义讲的是政治范畴中的,但是根据文化层次中来看,爱国主义是一种思想上的信念。它是巩固自己对于祖国之间的一种深厚感情。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对于爱国主义是有据可考的,它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力量,深深扎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让中华民族的儿女不断向前,勇敢拼搏。
在传统文化古代圣人贤士中,都表达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无论是林则徐还是屈原、文天祥、范仲淹、岳飞等,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民族的儿女们。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宽容、海纳百川的思想对学生起到了带领前进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二、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
1.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文化
在对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学习时,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中,在进行教学计划的时候,将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结合到教学过程中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学习到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比如,在学习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选取《满江红》《离骚》等相关传统文化的教材,并对上面的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作者的满腔爱国之情;或者多在报纸上、书籍上找寻相关的爱国主义文化,再或者利用现代技术,在网络上观看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进一步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文化。
2.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与现有学科相互融合,展现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同现有学科相互融合,进行有效教学,并要树立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的教学理念。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办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或者国画等;抑或是开展一些汉服表演、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或者利用典故进行教学,等等。经过丰富的课程融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展现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增强了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3.以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为导向拓展教学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宣扬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导向,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进行拓展,让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本。比如,在闽南这个地方,进行地方文化的学习,学唱闽南地方的歌谣,学习优秀的文化故事等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学中,进化自身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建立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让学生去感受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爱国主义的传承。
总之,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在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所以,我们必须学好爱国主义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各类的历史资料和文化底蕴,进一步地增强自身的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刘萍,曹志超.论高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J].艺海,2014(12).
[2]冯国林.传统文化教育的误区[D].四川师范大学,2012.
4.爱国主义教育征文 篇四
听爷爷说,新中国刚成立时,人民生活贫困,很多东西中国人不会造,也没有见过。因此,人们习惯在一些从国外传过来的东西的前面加一个“洋”字,如点火用的火柴,人们叫它“洋火”,钉东西的钉子,人们叫它“洋钉”。即使是在三十年前,也就是爸爸妈妈小的时候,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依旧不是十分富裕。那时候,人们一年至多能添置上两三件新衣服,因此,小孩子们都期盼着过年,因为过年不仅可以穿新衣,还可以吃到好吃的东西。那时食品的供应较贫乏,妈妈说我们现在每天比以前过年吃的都好,而我还经常挑肥拣瘦,真不应该。
是啊,仅仅六十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得那条通往家乡的路,我四岁时还是一条泥路,九岁时变成了柏油路,现在变成了宽阔的水泥马路,两边不再是低矮、简陋的瓦房,而是一排排花园式的别墅。
5.爱国主义教育读书征文 篇五
我生活在有着960万平方千米广阔疆域的中国,这个民族有着坚毅、顽强、不屈的精神。我为祖国而骄傲!
妈妈曾给我讲过一个我小时候的故事。那时我还不到两岁,电视上转播亚运会,每当电视里传来国歌的声音,我那胖嘟嘟的小手就会情不自禁地挥舞起来,像个小指挥家。那时候,我不知道祖国是什么?但我隐约知道那庄严的歌声和鲜艳的五星红旗,应该属于我。
当我牙牙学语的时候,妈妈告诉我,我是一个中国人,是炎黄的子孙,龙的传人。上小学了,每周我们学校都会举行升旗仪式,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那熟悉的旋律一次次响起,我的思绪也一次次被牵动——祖国到底是什么?
在历史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她是洒满鲜血和热泪的史卷。史卷上记载着祖国曾经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中,我看到祖国是一滩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到祖国是一团火;在南京大屠杀中,我看到祖国是血与泪浸透的斑驳。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多灾多难的祖国啊,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多少年的期盼,多少年的煎熬,数万万同胞的奋斗,终于
换来了天安门城楼那一声震惊世界的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啦!从此,炎黄子孙都有了一个新的家,她的名字就叫“中国”!在汶川大地震的灾难中,我找到了答案——她是炎黄子孙众志成城的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团结一心,战胜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灾难。多难兴邦,中华儿女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告诉世界:困难面前,我们拥有无坚不摧的力量。
在北京奥运会上,我找到了答案——她是我们心中的坐标。当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五十一枚金灿灿的金牌告诉全世界,那是一个响当当的中国。她的勇敢、她的不屈、她的坚强让每一个中国人挺起了胸膛;她的包容、她的豁达、她的伟大指引了每一个中国人前进的方向。
在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仪式上,我找到了答案——她是铿锵有力的步伐,是生生不息的脉搏。威武之师的飒爽英姿,气势雄伟的现代战车,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国。65年的艰苦奋斗,65年的沧桑巨变,如今,我们的祖国就像一条腾飞的巨龙,以凌云之势向世界宣告着我们不同凡响的辉煌成果。世界用惊异的目光重新审视着中国,中国用热情的双臂拥抱着世界。现在,我懂了,原来祖国就在我们心中,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国歌声中升起的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五星红旗在世界之巅飘扬,也永远在我们心中飘扬!我的祖国是一
个充满爱与奉献的国度,她教会了我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祖国那闪闪发光的五星红旗会永远在我的心中飘扬!
点评:这篇文章在整体构思上比较清晰,语言上较为朴实。开头浓缩的历史、不屈的精神引发思考,为什么中国能够一次次从危机中走出,那就是我们有时代相承并不断为之付出艰辛努力的梦想。
许多梦想在今天已经实现,但是还有许多的梦想在等待我们去使之变为现实,结尾发出呼唤:五星红旗永远在我们心中飘扬!
爱国主义教育读书征文
题目红旗在我心中飘扬
6.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征文 篇六
两年前,我进入中学读书,父母便在乡人的撺掇下,丢下我和妹妹,背负生活的理想,一起外出去打工。于是,我便成了中国留守儿童大军中的一员。
胡乱地吃了口早饭,便拖着尚未清醒的妹妹一起向学校出发。风依然刮得紧,用它那锐利的刀狠狠地割划着我们的脸,早餐的热量便一点点的消退,路边的树枝上的冰渣在黄黄的阳光下闪着刺眼的光,大地一片孤寂、冰冷,看着身后的妹妹缩着脖子,拢着双手蹒跚的移动脚步,心中不禁一阵悲凉。
天色还很早,班级的灯却早早地亮着,窗前立着班主任熟悉的身影,他的眼睛紧盯着学校前的大路,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推开教室的门,老师紧走几步迎了上来,关切地说:“来了,今天真冷,吃早饭了吗,注意明天多穿点衣服,快到座位上去,把今天要上的课准备一下。哦,还有今天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组织的书法比赛准备好了吗?”一连串的熟悉话语让我一怔,忙点头说“嗯。”老师拍了一下我的肩,我径直走到座位上,拿出书,读起来。同桌对我微微一笑,自顾自的大声读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却在桌下面递过来一瓶滚烫的牛奶,小声说:“我妈妈让我给你带来的,趁热赶紧喝了。”说完依旧读他的“劳其筋骨”去了。我心中一热。
班级的同学陆陆续续都到了,读书声渐渐热闹起来,教室内充满温暖,热气腾腾。我不由得放下书本,仿佛有一股雾气迷蒙了我的眼睛,雾气中老师的叮咛,同学的关怀,留守儿童之家中快乐的身影第次出现……窗户玻璃上面的冰花渐渐融化,顺流而下,一股暖流涌入我的心中。
是的,宇宙中的冷风,让我们遭受肉体的折磨;孤单的留守,让我们远离家庭的呵护;但人间的真爱却更让我们体味生活的幸福。我们不是失群的雏鹰,在这幸福的天空中将会留下我们翱翔的羽影,回荡我们高亢的啼声。自强吧,为了报答这片幸福的天空;奋斗吧,为了妆点这片幸福的天空!
7.传统教育爱国主义征文 篇七
大学生是一个在心理方面尚未成熟的青年群体,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就业困难、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 由于较高的期望值、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 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思想, 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在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 如何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自信、乐观”生活态度的养成
联合国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人肉体、精神和社会的康乐的完善状态, 而不仅仅指无疾病或无体弱的状态”。这种完普状态实质体现了一种和谐:从人的外部来说, 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和谐和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从人的内部来说.是个人身心关系的和谐。这与中国古代圣人三大和谐的理想追求又是一致的。儒家所强调的“和为贵”集中体现了这种和谐的思怒。“和”首先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一体, 即“天人合一”:其次是人与人的亲和调谐, 相互理解, 平等相助。孟子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人际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孔子所主张的“仁者爱人”则把人际关系的完美作为了理想的人格标准。此外, “和”还体现了个人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平和、和乐境界。
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阶段, 心理尚未完全成熟, 尤其是他们的心理问题比其他群体更复杂多变, 更具有独特性。学习的紧张、竞争的激烈、生活的单调、人际交往的矛盾、成长的烦恼、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往往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 产生不良的自卑心理。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 人生在世, 富贵发达固然可喜, 仕途坎坷、宦海浮沉, 也未必可悲。人应该积极进取, 但又淡泊名利;既不悲观, 也不盲目乐观。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以乐观主义为基调的。《周易》说:“否极泰来”, “无往不复, 无平不陂”, 只有积极地面对生活, 促成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才是理智的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自信、乐观的精神, 是一种调节心理平衡、维护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我们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 对自己的优点、缺点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认识, 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 引导学生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树立起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适应环境、直面挫折, 培养优良意志品质
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对优裕, 挫折体验较少, 心理比较脆弱, 这造成大学生面临复杂的压力时, 自尊心、情感容易受到伤害, 遇到一些挫折容易出现不适、压抑、焦虑等反应和行为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应该善于适应环境、直面挫折。认为一个要成就大业的人, 必须先经历种种痛苦、磨难, 才能有所作为。因此, 勇于从挫折中奋起的人受到尊敬。如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著《春秋》、司马迁腐而著《史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刖足《兵法》修列等。
应对挫折的心态如何?儒家鼓励人们主动迎接逆境的磨练。“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我们探讨大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时,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开发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新内容。
当代大学生比较强调自我价值的主体性, 自我认同度较高, 但往往没有将个人的人生理想与社会需求和国家荣誉结合起来。同时, 他们又缺乏行动力, 表现为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感到茫然。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社会责任感, 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心胸豁达, 学会自我解脱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大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与现实环境中的不如意, 哀叹、抱怨、愤怒, 其实无济于事。学会自我解脱, 正确地面对、平心地接受现实, 更有利于维护自我心理平衡。自我解脱并不是意味着逃避现实, 是指不要纠结于对事情的思考, 换个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 顺应自然, 面对现实。中国文化有很多关于自我解脱的思想“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一种豁达的态度。
大学生学习期间, 为他们开设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课程, 利用先进文化中世世代代积淀下来的民族品质来铸就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为他们以后的成功就业打下基础。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适用于过去, 也适用于现在和将来。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思想, 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本文阐述了传统文化中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思想予以论述, 以期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车文博.高等学校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147-148.
[2]庞海波.传统文化的汲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J].黑龙江教育, 2010 (7) :43.
8.传统教育爱国主义征文 篇八
【关键词】传统文化 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包含着人与人之间以仁爱相处的哲学,包含着对个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的道德与行为要求,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孕育着和谐社会价值体系,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积极意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道德和人格培养紧密结合,引导青少年学生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将时代精神、现代气息融入其中,形成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的价值观念,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为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必须根植于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才能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心灵等关系的观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相传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历经劫难却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第七条强调:“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因此,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之下,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达到全面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
二、商丘工学院传统文化教育
商丘工学院作为工科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和实践活动之中,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阅读经典---探索智慧之路
商丘工学院大力开展七项能力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七项能力包括创新创业能力、阅读赏析能力、沟通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艺术赏析能力、汽车驾驶能力。其中阅读赏析能力培养,要求学生读经典名著,规定学生要阅读(四部八篇)。要求每学年读一部名著,并写一篇应用文、读后感或读书心得交辅导员验收,最后技能办审阅,合格后发放结业证。阅读经典著作可以对人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对一个人的健康长成和道德品质提高都有帮助。
(二)艺术欣赏----丰富审美体验
我校学生进行艺术欣赏能力培养,主要集中于书法绘画能力,在培养方式上对不同专业有不同要求。培养方案要求指定选修艺术类课程达到及格以上并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视为合格。
1.汉字书写规范工整,书法作业优良者。
2.在校级以上书画大赛中获奖者。
3.在校级以上音乐、舞蹈、艺术表演等项大赛中获奖者。
书法、绘画是中国的传统艺术瑰宝,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学校在每年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展书法、绘画大赛、书画展览,各学院也定期举办书画展览。大赛和展览的举办提高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七项能力培养方案规定大一学生每天要在指定的书法练习字帖上写一张,每周五张,辅导员老师两周批改一次。这些举措保证了参与的广泛性,使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五种习惯、五种意识---加强人格修养教育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养成文明健康、严谨自律、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行,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我校在每年的十月份开展以“志存高远、明德正行、修身至善、成长成才”为主题的“明德修身月”主题教育活动。主要针对部分学生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和不文明行为进行教育和引导。
(四)学以致用,公德品格与实践能力相济---培养家国情怀
我校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开展了专业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能力,又培养了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护理学院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商丘社区义务给群众测量血压和血型,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组织学生义务给社区群众维修家用电器,传媒与现代艺术学院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定期到商丘市平台镇敬老院、虞城县王泽林孤儿院、商丘市聋哑学校等地方进行慰问。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塑造了学生良好的人格,培养了家国情怀。
(五)发掘典型,树立榜样---板凳精神传遍四方
对于在实践中出现的典型人物和事迹,我校进行重点发掘,树立学习的榜样。我校2011级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2011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一班的张贵同学,他来自商丘市宁陵县,是一名普通的大一新生,但他有着不平凡的经历。5岁时的一场意外让他失去了双腿,但他不甘心整日坐在轮椅上,无数摸爬滚打之后,这个自强自立的少年学会了用两只板凳代步“走”路。从小学走到了大学的校园。他所在的班级59名同学自发组成19个帮扶小组全天轮流照顾着张贵的生活起居。从2011年12月6日开始,张贵同学用板凳“走”出一条求学路、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感人事迹,吸引省内外上百家媒体前来采访报道。
三、结语
高校要担负起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必须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并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肖季文,欧凯.《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透视》,2012年第5期.
9.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观后感征文活动 篇九
征文活动
为进一步推动全县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县教育局、县文广新局、县财政局将举办第二届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观后感征文大赛活动。各乡镇(街道)教办、县直及民办各学校组织学生围绕影片内容开展学习讨论活动,撰写优秀影评征文。各单位要组织层层评选,在评选的基础上推荐出优秀征文参加县级评选,于下学期的10月30日前将评选的优秀征文报送至县教育局基教科,每乡镇和县直学校各报20篇,纸质版1份(材料要求:A4纸打印,正文用仿宋3号,题目用宋体2号,学生姓名、学校名称及辅导教师用楷体3号),征文电子版及Excel格式《宁阳县第二届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观后感征文大赛汇总表》(见附件)通过信息平台上报教育局基教科。县教育局将组织评委对报送的征文进行评选。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观后感征文大赛评选分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共设一等奖15名,二等奖45名,三等奖45名,优秀指导老师15名。对获得一、二等奖的优秀征文将报送山东省影评征文大赛组委会参加评选。
10.“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征文”三 篇十
w w
w.5 Y K J.Com 1
强化法治理念 保障社会健康发展
——从一桩小案审理19年无结果谈起
近日,读了《临高法院一桩小案审了19年无结果》[1]一文,感慨良多。一桩民间宅基地纠纷小案审理19年无结果,折射出执法人员法治理念的缺失,令人深思。
审案经过:1987年6月13日,原告向临高县法院新盈法庭起诉一起宅基地侵权纠纷案。同年9月11日,新盈法庭受理,对该案没作处理。1990年,新盈法庭通知原告,要求重新起诉。同年5月21日,原告再次递交诉状,法庭又一次立案,但仍没有审理。1991年6月11日,临高县法院民庭庭长钟某担任审判长,会同其他人员开庭审理此案,未有结果。2003年,原告方向临高县法院反映此事,法院院长李某接待了当事人,指示已是审委会专职委员的钟某负责处理此案。到2006年上半年,案件还没有结果。
这件事情被最高人民法院认定为是一起典型的严重失职渎职事件。
事件的形成,反映出少数办案人员对群众的感情是淡薄的;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的态度是消极的;对法律的执行是随意的;对工作中的违法行为是漠视的;机关内部的监督制约是乏力的。
从事件涉及的人员看,临高县法院院长、民庭庭长、新盈法庭的工作人员和参与审理案件的其他成员,都应该是受过先进政治思想教育的,如:党的宗旨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等。他们也都是知法者和懂法者。然而,他们不但背离了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而且还做出了违反法律规定的事情。仅就事件的表面上看,他们的行为也属于故意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的渎职行为。这表明,他们对法治理念严重缺乏。
扩大点范围看,多年来,社会上屡屡出现的那些腐败分子,其中,有的是国家的高级干部。他们都受过先进的政治思想教育,都懂得党纪国法。可是,他们却故意背离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先进思想的要求,去做违纪、违法、犯罪的事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害。可见,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全社会的需要。
在开展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树立高尚道德观念的同时,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两者同时并用才能相得益彰,整个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当前,应突出强调违法必纠。靠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者,去制止违法行为,校正违法者扭曲的心灵;去警示他人依法办事,保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去平衡遵纪守法者的心态,坚定遵纪守法的信念。
文章来 源w w
11.传统教育爱国主义征文 篇十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其独特的思想和价值体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核心思想和价值体系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近代以后,中国落后了,几乎到了灭亡的边缘,被瓜分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国人开始怀疑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一步步地向西方文化学习,乃至形成传统文化的断层。尤其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传统文化几乎被连根拔起。当代民众对于文化传统已经是知之甚少,对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体系已经很少能搞清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思想和价值体系。管子提出礼、义、廉、耻四维;孔子提出“智者不惑,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三个做人标准,即智、仁、勇三达德。孟子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认为人性中有与生俱来的四个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也就是仁、义、礼、智四德。汉代董仲舒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至此,中国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把儒家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唐宋朝以后,提出了“以家为本”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近代孙中山、蔡元培又提出“以国为本”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可以说,这些思想和价值体系都成为支撑当时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思想基础,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源头活水。今天,我们需要汲取其中的思想养料,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本。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就是伦理道德,是个人的德、社会的德、国家的德之综合体。当代中国,从世界的、历史的以及国家发展的高度出发,打破文化的壁垒,用慧眼去发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在多种文化中去寻找共通共识(这些共同共识就是人类的普遍价值观,是世界和平的共同道德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分别提出了“三个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进一步增强建设文化强国的自觉和自信,进一步增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自觉和自信,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自觉和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利于引领整合多元的社会价值观,把不同阶层、不同观点的人们团结和凝聚起来,而且更有利于形成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共同理想,有利于通过提升国家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来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从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理解和认同,有利于抵御西方不良思想文化的渗透,切实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三、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期,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中,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了制度保障。但是,在实践层面,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还面临诸多问题,如校长、教师重视不够,缺乏适宜的课程体系,没有规定的课时、教学方法不当、师资匮乏、经费缺乏,家校合力不足等。当前,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需要从整体上做好设计,以切实保障政策的贯彻和落实。
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价值观教育资源。如“民惟邦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仁者爱人”、“扶贫济困”“德不孤,必有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人路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要分段递进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低年级学生要进行启蒙教育,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华优秀文化的知识和价值观;对于初中学生要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对于高中学生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让学生逐步明白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
三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中小学各科的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鼓励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
四是要与时俱进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式。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五是加快培养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在师范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职后教师培训中,增加传统文化课程,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厚德载物的深沉品格,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业!
【传统教育爱国主义征文】推荐阅读:
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06-19
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比较07-12
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小结09-21
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06-21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方案07-01
瞻仰红色传统革命教育基地有感07-15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现状08-03
传统革命教育个人心得体会08-09
弘扬传统文化特色教育08-24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总结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