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先进个人事迹材料(共9篇)
1.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篇一
深入普查了解民情 忠于职守服务民生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符宁波同志先进材料
符宁波同志于2006年9月被聘用到米坪乡农业服务中心工作。在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期间被抽调到乡农业普查办公室兼任两个普查小区的普查员。为了全乡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该同志严格按照乡农业普查办公室的工作安排及要求,在统筹做好所在工作单位的业务工作外,认真完成自己的普查任务,同时还协同普查办的其他工作人员对全乡的普查员进行业务指导、对普查表进行审核和抄录等工作,受到了乡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
一、提高认识,加强普查知识的学习
开展农业普查工作事关重大,是关系农业、农村和农民基本情况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制定方针政策、规划发展目标的重大依据。农村要发展、农业要稳定、农民要致富、城乡要统筹协调、社会要和谐发展,都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和准确的政策支持,需要有全面、扎实、准确的国情普查信息提供决策基础。这次农业普查涉及范围广、普查内容多、技术要求高,任务十分艰巨。为了开展好此次农业普查工作,符宁波同志积极参加县、乡组织的业务培训,认真研讨农普知识,经常与同事交流,不断学习普查技能,遵守法律法规,服从领导的安排,努力提高普查工作的能力,培养了崇高的职业精神,经过三个多月的不懈努力,该同志圆满地完成了米坪乡农业普查办公室安排的各项工作。
二、求真务实 保证统计质量 统计数字的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符宁波同志把普查工作的重点一直放在抓数字质量和基础工作上。
1、高标准、严要求。因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乡农业普查办公室的安排,符宁波同志除了要完成乡农普办的一些日常工作外,还要独立完成两个普查小区的普查工作。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该同志起早贪黑、加班加点、细致认真地投入到农业普查工作中,得到了同事的认可、领导的肯定。
2、循序渐进,做好普查各阶断的工作。在普查第一阶段,符宁波同志认真绘制普查小区图,作好普查摸底工作,精心记录好每个数据,挨家挨户走访,做到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在入户登记阶段,他白天到普查小区进行登记,晚上就加班对当天完成的普查表进行审查,及时纠正错误。
3、理清思路,精心作好普查登记工作。在普查登记过程中,由于普查项目内容多而且复杂,符宁波同志严格要求自己必须弄清楚每个普查项目的填写要求,赖心向老百姓询问,摸清他们的家庭情况,保证基础数据的真实性。
4、数字录入工作。在本次农业普查中,通过普查摸底、普查登记,得到的准确数据,必需经过一丝不苟的录入光电格,这是整个普查工作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精力必须集中,要求非常精细。符宁波同志严格按照书写的规范,保证数字的抄录质量,没有浪费掉一张普查登记表,为全乡的普查员做了榜样。
5、提前完成普查任务、热心帮助他人。通过对普查知识的不断学习和深入实践,符宁波同志提前完成了两个普查小区的普查任务。同时,还指导其他普查小区的普查员,为他们解答疑难问题,协助他们的普查工作,对发现的错误及时纠正,为全乡普查工作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取得的成效
农业普查不但能拓展普查员的知识面,还能加强他们对基层民情的了解。在本次农业普查工作中,符宁波同志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县农普办、乡党委政府的文件精神,“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乡党委政府对农业普查的工作部署,结合实际,积极努力,开拓进取,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此外,通过这次农业普查工作,该同志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尽心尽力坚守自己工作岗位的职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热心帮助同事的工作作风,为全乡干部职工树立了榜样,增强了全乡干部职工的凝聚力,为以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O O七年八月
2.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篇二
时光荏苒,一转眼功夫,我跨入村官这个职业已经三年了。回顾这三年的工作真是忙碌而又充实,这三年时间里,我与村民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成就产生的同时,我也进步不少,我无悔,我为自己是一名村官而自豪,并愿意扎根农村。在这次人口普查开始的前一段时间,梁乡长要求我负责乡里的统计工作,我欣然接受,并深感责任重大。人口普查开始后,我作为一名基层指导员同时也是普查员,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发扬知难而进,不畏苦、不畏难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人口普查工作中,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各项工作。
一、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对普查工作有高度热情。
此次人口普查,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面对如此繁重的普查工作,没有精心的组织,合理的安排,普查工作是没有办法顺利开展的。自乡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立以来,我就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人口普查上,部署人口普查各项工作,无论是落实物资、协调动员,还是选调人员、培训宣传我都认认真真不敢有丝毫马虎,确保了人口普查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勇于承担责任。
我时刻带着一份对事业的强烈责任心去对待工作,乡里人员少,许多工作都在同一时间进行,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我刻苦钻研并熟练掌握普查业务知识,能够承担主要业务工作,发挥骨干作用。在人口普查工作开展的日子里,我常常加班到凌晨
一、两点,认真核对全乡的人口普查数据。每一个数据来源,每一份报表我都认真审核,真正的作到了准确无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成绩显著。我在普查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敢于同弄虚作假等违反《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统计法》的行为作斗争。
三、吃苦耐劳,团结互助,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及时掌握各种表格填写方法,及时完成信息登记工作。每到上一步工作快结束时,及时研究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同时跟大家进行交流。我不定期到各普查小区召开讨论会,让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很好地发挥了团队协作作用。
四、以人为本,合理用人,尽力发挥个人专长。
人口普查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工作,仅靠单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调动全体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的积极性。我坚持以身作则,积极做好各项组织协调工作,做活思想工作,充分调动普查人员的积极性,合理使用各种人才,做到普查人员人人动起来,人人干工作,确保了人口普查
工作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开展。
3.经济普查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篇三
00,虽然在丈夫面前不是模范妻子,但她在老百姓心中称得上是人民的好公仆。她从事劳动保障所工作1年多以来,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踏踏实实为党工作,勤勤恳恳为民服务,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办了很多实事。
一、努力学习、无私奉献、为民办实事
她是单位的一名普通干事,也是一名三支一扶的高校毕业大学生,一年期间,她为农村居民做了几十件大事小事,平平常常的小事数不清。在她的骨子里、血液中都充满着正义感和责任感。她天生善良,本性正直,乐于助人。她说:帮助别人是我的爱好,做了好事我就高兴。她大公无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坚持在基层为百姓服务。
二、爱岗敬业、任劳任怨
虽然岗位平凡,但她很珍惜这个能为老百姓谋实事的工作机会。用她的话说:“是不是干部我不在乎,我在乎的是老百姓满意不满意,只要能为党工作,为老百姓谋实事,为社会做贡献,就是我最大的心愿。是金子放在哪儿都放光。”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工作中她严格要求自己,敢挑重担,责无旁贷,在困难面前不逃避。不管上级部门交给多么细小、多么艰巨的任务,她都会认真去做,并能及时完成。她的人生格言是:人生的价值就是奉献。2013年12月底,在XX济普查办公室的精心组织下,XXXX经济普查工作开始了。这次普查将涉及全XX范围内180多个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以及产业单位,500多个个体工商户。涉及的范围之广、工作难度之大,都是以往各项普查所没有的,尽管这样,26岁的00并没有被困难所难倒,此次普查工作中,她和其他普查员一样奋力拼搏,团结进取,表现出了她热爱普查、钻研普查、献身普查的奉献精神。
三、认真学习,业务扎实
12月下旬,XXXX普查中心组织业务人员到各普查区为普查员进行业务培训,26岁的00头脑灵活,记忆力强,她认真聆听每一个细节,并做好笔记,唯恐弄不懂,为普查工作带来麻烦。遇到不明白的环节及时向有经验的人请教,直到完全弄明白为止。
XXXX是个偏远的山区乡XX,道路崎岖、交通不方便给此次普查带来了很多困难。此次普查对于XXXX来说可谓是任务繁重。她们只有3名PDA操作员,其中两名工作上经常抽不开身,面对着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和PDA操作员人手少的双重困难,00没有退缩,主动带头第一个投入到紧张繁重的普查工作中,一个人跑遍了XX的7个自然村。在她的带动下,其他几位普查员也协调好自身的日常工作,XXXX普查区的普查工作就这样顺利开展了。X村人XX的一个大村,光是人口数就与XX村相当,面对如此大的工作量,00放弃了午休时间,坚持不懈的走过一个个小卖部,一家家工厂,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天黑之前她把桂溪村的普查工作完成了,回到家中00也没有休息,连夜加班,把当天的数据整理好,才能安心做别的事情。经常遇到店主或是企业老板不在,00就耐心等待,积极与他们联系,确保每一天的工作顺利完成。
00同志在工作的一开始就初步为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一个半天完成一个小村,完不成目标就不回家。她认为多为党、多为社区居民做点事就是最大的幸福。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她深入单位和个体户店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做好说服工作,要是有一张表不符合标准,她就立即返回重新填写。
四、忍辱负重、坚持工作
4.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篇四
XX同志,男,汉族,生于1983年8月,大学文化,中共党员,2012年5月至2014年9月负责普查中心工作,现任统计局工业能源股股长。在此次经济普查中,他全心投入、精钻业务、实事求是、廉洁奉公、积极克服各种困难,认真工作,为南江县经济普查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全心投入,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了本次普查工作
基层普查人员之美不得不说是要“干得、熬得、累得、受得”,这四得在XX同志身上同样得到了彰显。
干得:面对全县48个乡镇上交的经济普查摸底表和县委编办、工商局、民政局、质监局、国(地)税务局等单位提供的行政审批表,要在一周内完成每个乡镇与各局提供报表之间的比对工作,查找遗漏单位和新增单位,并对新增单位进行电话核实,面对如此量大面宽的任务,XX同志没有叫苦,自己制定了任务分解表,运用了“挂图作战”的手段,与时间赛跑、和夜晚作战,硬是提前两天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了单位底册的生成和上报工作。
熬得:前期经普工作和名录库建设关系密切,要根据乡镇摸底表册对名录库中单位的修改、新增、删除,工作量之大,也正值名录库同时在线人最多的时候,受名录库服务器接受在线人数的影响,此时名录库服务器响应慢,名录维护工作开展工作难度非常大。为了避开名录维护高峰期,XX同志采取了白天“慢”维护,晚上熬夜“快”维护的措施,实现了我县2794家企业的全维护。
累得:根据县经办人员职责分工,XX同志是重要的成员之一,工作量非常大,他没有找单位领导减负,也没有跟同事叫苦,而是兢兢业业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项任务。同时撰写了对第三次经济普查的思考和建议的调研分析,其中一天就根据所见、所闻编写了6篇经普信息,后均被省、市经济普查专网采纳。
受得:在其妻子休产假,小宝宝需要请人照看期间,从未见他休假、请假,常见他周末在办公室苦战经普,这样一个人绝对算不上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一个合格的爸爸。不称职的人固然是需要“受得”。
二、精钻业务,确保全县普查业务指导到位 在XX同志的精心准备下,在细心比对审核中,在对全县经普人员的热心耐心指导下和全县815名经普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经普工作顺利过关。
精心:为弄懂经济普查业务,XX同志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无论是省组织的业务学习,还是市组织的业务培训,他都是认真聆听每一个细节,做好学习笔记,遇到不明白的环节也没有其他参会人员的那种不好意思的顾虑,在培训班上当场提出,直到完全弄明白为止,他整理的笔记多达80页,通过培训学习他已熟练掌握了经济普查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步骤。对全县普查人员的培训他硬是从如何装机、如何普查、如何审核、如何上报一点一点的详细解说,特别是在疑难的地方他反复给普查人员讲解,唯恐哪一个普查人员没弄懂,直到158名普查人员都弄懂为止。培训结束后又花时间整理了《南江县经济普查手册》,对经普中的疑难问题都做了详细的解释说明,并及时印发给每一位普查人员。细心:普查工作量大而面宽,要真正弄准地域经济情况,还需精细的工作。为了确保经济普查质量高,XX同志不得不加班加点对各乡镇上报的经普报表所涉单位信息和数据进行比对核实。根据“条块结合的原则”,他对他直接负责的4个乡镇共363个单位2350家个体户一一通过报表后的相关照片比对组织机构代码证、单位名称、行业代码的划分,确保了单位信息的准确。对数据不匹配的和数据过大的进行核实,真正做到了快中有细,细中出真实数据。
热心:XX同志虽到统计局工作不久,但他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对乡镇统计人员和普查人员特别的热心,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问候,还是一支烟、一杯热茶、一顿自费的工作餐,他用一颗真挚热情的心,温暖着全县三经普的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
三、实事求是,确保普查数据质量过硬
严格执行“两措施”,采取随报随申机制,结合电话和实地核查方式,确保了普查数据质量过硬。
审核:经普以来,我县采取数据比对和强化审核的方式,乡镇普查人员随普查随上报,县级普查人员随审核。XX同志硬是每天下午都盯着经普网报平台,对每一家单位上报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单位名称、行业代码的划分与报表后的相关照片都进行认真比对,对有误的单位全部退回乡镇,电告相应普查人员,再由乡镇普查人员进行修改完善,XX同志共返回183家普查报表。
核查:XX同志对在审核中发现数据不匹配的单位和数据过大的单位进行了全部的核查。采取电话抽查和现场核查,通过询问单位法人,核实企业的相关指标,同时到单位再次进行普查,通过核实数据和再次普查数据与乡镇网报数据比对,电话抽查484家,现场核实普查31家企业,确保数据真实可信。
四、廉政奉公,确保普查过程无违法违纪现象
5.县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总结 篇五
(一)切实加强经济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
1、组建成立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做到普查工作人员、经费、办公条件“三落实”。
2009年8月,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昭政发〔2009〕42号文件精神,我县以绥政通〔2009〕53号文件行文成立了××县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杰任组长,财政、发改、经贸、监察、人事、工商、税务等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统计局,统计局局长杨楣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成立后,随即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绥政发〔2009〕47号文件,并从经贸、发改等部门抽调人员到办公室工作。与此同时,积极争取到启动经费15万元,购置了办公设备。普查工作人员、经费、办公条件的落实,为经济普查工作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制定普查实施方案。
普查工作要开好头,起好步,制定实施方案是第一件大事。我们吸取第一次经济普查的经验和不足,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依据《××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实施方案》,结合实际拟定了《××县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了普查工作的总体安排和阶段划分,整个普查工作从2009年8月起到2010年8月完成,分为准备阶段、登记阶段、数据处理阶段和数据发布、应用及总结表彰阶段四个阶段。
3、优化关键环节组织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普查工作。
为保证普查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效率,我们优化关键环节的组织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普查工作。一是做好“三员”的选调工作。尽可能把熟悉会计、统计业务的人员选聘为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被调查单位调查员,把好人员素质关。全县共选聘普查指导员24名,普查员42名;二是整理和规范基础资料台帐。全县“限额以上、规模以上、资质以内”的三上单位不是很多,大部分是三下单位,原始记录、统计台帐不规范,有的企业没有会计账簿。为使正式调查登记时有据可查,我县以绥经普〔2009〕1号文件通知各被调查单位做好基础资料整理和规范工作,建立健全会计账簿和统计台帐,尤其是建立健全能源统计台帐;三是单位清查。我们采取先比对、后清查的方式,由相关部门提供单位名录资料,电脑程序汇总生成《单位清查底册》,然后由普查员带着《单位清查底册》进行“地毯式”清查,做到不重不漏;四是普查表的发放。县经普办分专业直接培训到被调查单位调查员,由被调查单位调查员领取普查表,在正式普查登记时,依据相关资料认真填写普查表,之后把普查表连同单位统计、财务台帐资料一并交回相应负责的专业人员审核验收,专业人员进行手工快速汇总,初审过关后,进行数据录入;五是数据处理责任到人。数据处理是相当繁琐的工作,县经普办建立了数据处理责任制度,由分摊普查表的相应专业人员负责普查数据的录入、审核、错误修改等环节的工作,直至市级审核验收。这种操作方式既增强了专业人员的责任感,也保证了数据处理工作的质量。
(二)积极营造经济普查工作的良好环境氛围
经济普查要整体推进,顺利实施,加强宣传,大造声势是必须做好的工作。我县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积极营造经济普查工作的良好环境氛围。一是进行动员部署,组建工作机构后,县政府立即召开领导组成员单位领导和乡镇政府领导参加的会议,进行启动动员,明确各部门职责,落实责任;正式普查登记前,县政府杨杰副县长发表电视讲话,总结准备阶段工作并对普查登记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二是搞好业务宣传。采取书写标语、张贴宣传画、出动宣传车、广播、电视、刊物类新闻媒体和以会代训、现场讲解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经济普查的重大意义和普查业务知识、操作技能,达到了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图像、刊物有文字的效果。共书写张贴标语167条、宣传画179幅,出动宣传车22次,以会代训9场次;三是开展法制宣传。利用各种时机宣传《统计法》、《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统计违纪违法行为处分规定》,提高被调查对象的法制意识,做到依法普查,依法如实提供普查资料,确保普查数据客观真实。
(三)严格制定经济普查工作的质量控制制度
1、签订经济普查目标责任书。县政府结合市政府制定的××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目标责任书相应制定了××县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目标责任书,并与五个乡镇分管经济普查工作的政府领导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落实了必须承担的相应责任。
2、制定经济普查质量控制工作细则。我县紧紧围绕普查数据质量这一核心,建立起普查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和检查验收制度。结合实际制定了《××县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质量控制工作细则》,对每个环节的工作都有明确的质量控制办法和验收标准,加强审核把关,严格检查验收。
(四)认真落实经济普查工作的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保障。明文规定乡镇政府、社区、村(居)委会主要领导为经济普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为第二责任人,具体抓。同时细化领导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依法责任追究。
2、强化物资保障。采取上级匹配和本级购置的办法积极组织普查物资的就位和到位工作。
3、强化法制保障。成立经济普查执法检查组,不定期深入一线执法检查,查处违法行为,保证普查工作依法进行。
二、取得的成绩和基本经验
我县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通过扎实细致的努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位清查不重不漏。全县共有法人单位493个,其中企业法人212个,机关法人67个,事业法人140个,社团法人31个,其他法人43个。有产业活动单位285个,其中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63个,非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222个;二是普查数据客观真实。全县生产总值、二、三产业增加值及企业成本、利润、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水及能源(售电量、用水量)等各项主要指标与一经普、年快报比对能分析出其中差异因素所在;三是初步建立起单位名录库与电子地图。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一是领导重视是搞好普查工作的前提;二是经费落实是搞好普查工作的重要保障;三是超前的思维、精心的组织、严格的工作制度是普查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四是抓住重要环节创造性开展工作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五是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是确保数据质量的根本;六是依法普查是普查工作高效率、高质量的根本保证。
三、存在的问题
回顾一年多来所做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在工作超前思考和总体部署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在工作进展过程中处理好复杂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在对业务技术的指导上做得还不够超前;四是在对工作的督促检查上做得还不够及时;五是在加强部门的协调配合上做得还不够到位。上述不足,导致工作中出现时紧时松的现象,问题出现了才采取措施补救的现象以及不能按规定时间报送普查报表的现象。
四、今后工作的建议
今后的普查工作,要确保取得高质量、高效率,提出如下建议:
1、各项普查工作要做好提前谋划、早准备、早安排、早落实,使工作开展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6.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个人事迹 篇六
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中,***同志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强化措施,为工作顺利有效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思想重视,领导有力
该同志高度重视人口普查工作,主持召开了主任办公会,进行专题研究部署。组织成立了人口普查指导小组,本人亲自担任组长。在入户摸底、全面普查、人员录入、汇总绘图等各个工作环节中,都做到细致安排、及时调度和精心指导。同时要求各社区、各单位都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确保该项工作领导坚强有力。
二、部署周密,组织有力
一是制定工作方案。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完善的工作方案。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共悬挂横幅31条,出刊宣传栏2期,发放宣传资料2300余份,做到家喻户晓,为人口普查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三是精心组织试点。在红旗路社区进行了普查试点,为工作探索了不少好的经验。四是抓好业务培训。共组织134名“两员”进行了培训。
三、强化措施,保障有力
7.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篇七
为了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开发利用工作,充分发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社会效益,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决定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面向社会组织开展人口普查资料课题研究。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组织实施
第一条 人口普查课题研究工作,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行。研究课题招标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
第二条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设立由相关专家组成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课题专家组,负责研究课题的选题、评审、鉴定工作。
二、课题确定
第三条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课题专家组,根据我国现阶段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当前各级政府和社会关注的人口及相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讨论确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课题指南》,并向社会发布。
第四条 投标单位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课题的具体题目和研究重点,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优势,确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课题指南》以外的具体题目和研究重点。
第五条 招标课题分为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课题研究应从全国角度进行分析,重点课题侧重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研究,一般课题侧重特殊或特色问题的研究。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对中标的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将按本办法有关规定提供普查数据资料,并给予4-7万元的经费资助。
对于未中标又愿意自筹经费进行课题研究的,经专家评定,可视同中标单位,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只给予相应数据支持。
三、课题立项
第六条 人口普查课题研究招标工作将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发布招标公告、相关单位组织申报、专家评审、择优立项的程序进行。凡符合申请条件的单位,均可单独或联合申报。
第七条 课题招标面向全国各相关政府部门、大专院校及与人口研究相关的机构和单位,课题投标单位应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科研管理能力,原则上一个研究机构只能申请一个课题。本次招标不面向个人。境外单位和个人不 2 参加此次课题申请。
第八条 投标单位负责推荐本单位的业务骨干作为课题负责人,一名负责人不能同时承担两个或以上的课题。课题组成员要求如下:
(一)课题组成员必须遵守法律,热爱祖国,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投标单位对课题组成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负责。
(二)课题负责人应具有副高级(或相当于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不具有副高级(或相当于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须有两名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
(三)课题负责人应有较高的本专业理论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四)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该课题实施全过程的真正组织者和指导者,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挂名或不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的人不得作为课题负责人申请课题。
第九条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课题招标公告后,各投标单位可从中国统计信息网()上下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课题申请书》,并于2011年10月31日前,将填好的申请书以纸介质形式一式十五份报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以寄出的 3 邮戳为准),同时提交申请书电子版。
课题申请单位负责人须对课题申请工作进行认真审核,并签署明确意见,加盖公章,承担信誉保证。
第十条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课题专家组对投标单位的课题申请书进行评审,择优确定中标单位。并于2011年12月31日前向中标单位下达课题中标通知书,没有中标的单位不再另行通知。中标单位名单以公告的形式在中国统计信息网上公布。
第十一条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与课题中标单位签署《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课题协议》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使用保密协议》,向中标单位下达课题立项通知书,课题正式立项。
四、资料提供
第十二条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课题协议》规定向课题中标单位提供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资料。
第十三条 课题研究中需要的其他相关资料,由中标单位自行收集。
第十四条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提供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公开出版的资料除外),只能用于中标单位承担的人口普查课题研究,不得向第三方提供或用于其他研 4 究,违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课题管理
第十五条 课题立项后,中标单位应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切实保证按时优质完成课题研究。
第十六条 课题负责人接到立项通知书后,应尽快确定具体的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须在一个月内组织开题,并及时将研究计划、实施方案和开题情况报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
第十七条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不定期了解和掌握课题的研究进度,必要时可要求课题负责人上报阶段性课题研究成果。
第十八条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需由课题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报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审批同意后方可变更:
(一)变更课题负责人;
(二)改变课题名称;
(三)对研究内容作重大调整;
(四)课题完成时间延期一个月以上。
对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的课题,将不予结题,并要求返还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提供的课题经费及全部资料。
第十九条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撤消课题,并要求返还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提供的课 5 题经费及全部资料:
(一)与批准的课题设计严重不符;
(二)以过去的或其他课题的研究成果代替本课题成果;
(三)未使用任何人口普查数据,或研究内容与人口普查资料无关;
(四)获准延期,但到期仍不能完成;
(五)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
(六)研究成果学术质量低劣;
(七)严重违反财务制度;
(八)课题中标单位因特殊原因提出终止课题。
六、成果验收和发布
第二十条 课题负责人应于2012年6月30日之前将课题初步成果以纸介质形式一式十五份报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同时提交课题初步成果的电子文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课题专家组对课题初步成果进行初审,提出修改意见。
第二十一条 课题负责人根据初审修改意见,对课题初步成果进行修改和完善,并于2012年8月15日之前将课题最终成果以纸介质形式一式十五份报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同时提交最终成果的电子文件。
第二十二条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课题专家组对课 6 题最终成果进行评审鉴定。鉴定为合格的课题最终成果,将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向课题组颁发证书,并编辑出版。鉴定为不合格的课题将不予结题。
评审鉴定为合格的课题应符合下列标准:
(一)课题能够紧密结合我国现阶段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在对普查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围绕“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认真研究、深入剖析、说明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运用现代人口、经济和社会统计理论与相关分析方法,准确地表述所要说明的问题。
(三)资料运用准确无误,文字信息真实可靠,反映情况与问题准确客观。
(四)文章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语言通畅,逻辑严谨,条理清晰,重点课题最终成果的字数不少于8万字,一般课题和自筹经费课题最终成果的字数不少于5万字。
第二十三条 课题成果的版权为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所有,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有权对课题成果进行压缩、提炼和改编,供有关部门参考。
第二十四条 课题成果未经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同意,不得公开发表;经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同意发表的课 7 题成果,应注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课题”字样。
七、经费管理
第二十五条 课题资助经费分两批拨付。课题立项后,先拨付60%的课题经费;课题最终成果经评审鉴定合格后,再拨付40%的课题经费。
第二十六条 课题研究经费应直接用于从事课题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论证咨询、资料印刷等方面,作到专款专用。
八、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在执行期间,如有必要,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将进行补充规定。
8.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篇八
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该同志作为单位领导分管这项工作,在他的组织协调和班子成员的密切配合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2010年的人口普查工作。
一、强化人口普查的重要性,周密部署工作。
该同志所在单位地处城乡交界处,人口复杂,来源广泛,除了常住人口外,流动人口的比例也不小。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和艰巨的普查任务,他严密组织、强化措施。首先,重视工作人员的素质。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熟悉当地情况、身体健康的人员选调到队伍里,确保普查质量,为开展普查工作做好准备。其次,严格落实政策。通过组织培训,使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人口普查重要性,不辞辛苦的工作在第一线。
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作为普查的具体负责人,在积极参加上级业务培训的同时,他还经常在网上收集相关资料,学习其他地区人口普查工作的先进经验,改进本街道工作。比如:采取层次递进的普查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即:第一,分发普查表时,请对方签收,并告知普查数据的重要性与收表时间。第二,收表时审查填写内容,未填写或填写不规范的及时要求他们返工。第三,把收表时间提前三至五天,以便留有时间攻克难点。
三、认真组织协调,保证人口普查的工作效果。
9.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篇九
【内容摘要】根据国务院决定,我国于2008年12月31日开展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普查时期资料为2008年度,普查对象是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本课题将以厦门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分析全市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变动情况,探讨厦门经济发展的调整战略及发展目标,抓住厦门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机遇,为实现厦门发展目标提供咨询意见或建议。
2005年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扎实推进厦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5-2008年四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22.80亿元,比前五十年累计投资还多671.88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4年末的111.5平方公里扩展到2008年末的197平方公里。科学谋划并大力推进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和一批重大工程建设,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和杏林湾、五缘湾、观音山、湖边水库等重大片区开发项目顺利推进,福厦铁路、厦深铁路、龙厦铁路、翔安隧道、集美大桥、杏林大桥等一大批铁路、高速公路、城市重要通道和快速干道等重大交通项目,以及港口航道、十万吨级码头和机场三期建设等口岸设施项目陆续建设完成,进一步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形成海港、空港、信息港和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高速城际公交,以及港铁联运、空港联运,海陆联运的大交通网络,增强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厦门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制造业迈向产业集群化发展,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产业布局调整趋向合理,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厦门在全国200个大中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进入十强。2005年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08年再次以总分第一的成绩通过国家文明城市复评,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地位更加凸显。
一、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持续扩大
2008年,厦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10.70亿元(比2008年快报数增加50.68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减少48.0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98.64亿元),比2004年增长75.5%,gdp在2005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5.1%。厦门市地区生产总值四年平均增长率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四位,在福建省九个设区市中居第二位。按常住人口计算,2008年,厦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64687元,折合9310美元。2005—2008年四年间,厦门市经济较快增长,工业总产值由1876.02亿元增加到3135.94亿元,增长88.4%,年均增长17.2%,期间,在2005年突破2000亿元,到2008年又突破3000亿元,厦门工业的第一个千亿元产值用了近20年时间,第二、第三个产值千亿元增量仅分别用两个3年时间就实现了;财政总收入由160.36亿元增加到410.14亿元,增长1.4倍,年均增长24.4%;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40.85亿美元增加到453.89亿美元,增长88.5%,年均增长1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34.46亿元增加到418.92亿元,增长78.7%,年均增长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04.65亿元增加到931.38亿元,增长2.1倍,年均增长32.2%,其中房地产投资由91.46亿元增加到327.02亿元,增长2.6倍,年均增长37.5%,占同期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30.0%增加到35.1%。
基本单位总数大幅增长。2008年末,厦门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共有3.63万个,其中单产业法人3.47万个,多产业法人0.16万个;产业活动单位达4.19万个。与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相比,全市法人单位数增加1.34万个,增长58.3%,总产业活动单位数增加1.50万个,增长53.3%。全市从事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达到21.65万户,比2004年增加13.12万户,增长1.53倍。
从业人员迅速增加。2008年末,厦门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共有从业人员171.71万人,比2004年增加了58.54万人,增长51.7%。其中,从业人员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法人单位有213个,占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0.7%,比2004年增加了73个,增长52.1%;从业人员在500至999人的企业法人单位有263个,占0.8%,比2004年增加91个,增长52.9%;从业人员在100至499人的企业法人单位有1755个,占5.4%;从业人员在50至99人的企业有1761个,占5.4%;从业人员在20至49人的企业有4462个,占13.7%;从业人员在20人以下的企业有24246个,占74.1%。全市从事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44.79万人,比2004年增加24.51万人,增长1.21倍。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厦门市3.27万个企业法人单位年末资产总计12491.72亿元,户均资产3823.61万元,比2004年增长42.0%;全年营业收入7679.19亿元,户均营业收入2350.53万元,比2004年增长28.2%。其中,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有5家,即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戴尔(厦门)有限公司、戴尔(中国)有限公司、福建中烟工业公司和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五家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031.40亿元,占企业法人营业收入的13.4%;年营业收入在1亿元至百亿元的企业有1027个,占企业法人单位的3.1%,比2004年增加464个,增长82.4%,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796.48亿元,占企业法人营业收入的62.5%。前两者合计1032家企业法人占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3.2%,实现的营业收入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75.9%,比2004年提高6.2个百分点,超亿元企业户均营业收入5.65亿元,比2004年增长22.3%。
2008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077家,比2004年增加21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978.07亿元,比2004年增加1182.96亿元,年平均增长16.6%,实现工业增加值707.6亿元,比2004增加266.3亿元,年平均增长16.2%;资质以上建筑企业455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7.65亿元,比2004年增加223.31亿元,年平均增长33.1%,年末从业人员40.42万人,比2004年增加29.08万人;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贸易企业1381家,年末从业人员7.04万人,全年实现商品销售额2825.35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加345家、2.87万人和1509.85亿元;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193家,年末从业人员3.29万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4.85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加74家、1.27万人和3.19亿元。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素质整体提升。2008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69.98亿元,比2004年增长75.5%;第三产业增加值819.12亿元,比2004年增长72.0%。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2.3:55.8:42.0调整为1.3:47.8:50.9。
制造业向产业集群化发展。厦门市充分利用经济特区的政策并发挥各方面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植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关联性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行业、企业和拳头产品,形成了电子、机械、石化等支柱产业;同时,以工业集中区建设为抓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构筑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厦门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企业规模日益壮大。2008年底,全市拥有工业企业8346家,比2004年增加2470家,增长42.0%,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77家,比2004年增加217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978.07亿元,比2004年增加1182.96亿元,年平均增长17.4%,企业户均工业总产值14338万元,比2004年户均增加4687万元。2008年工业实现增加值631.1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9.2%,工业仍是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集约利用有限资源,依托各工业园区,形成产业聚集。一批工业集中区相继建成,配套设施不断齐全,2008年末,火炬(翔安)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机械工业集中区共吸引28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驻投产,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00.85亿元,工业集中区吸附器和启动器的效用逐步显现。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行业集群和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培育和壮大。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三大支柱行业共有企业114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22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74.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2.9%。
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到200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技术开发机构144个,科技活动人员2.34万人,r&d经费支出21.48亿元,占企业科技经费支出总额的近四成,全年科技开发项目2035个,申请专利900件,拥有发明专利373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有9.36万人,占工业全部从业人员的15%;拥有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3.39万人,占工业全部从业人员的5.9%。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厦门工业企业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新兴产品不断涌现产生,产品技术含量明显提高,逐步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形成了移动通信手机、微型电子计算机、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彩色电视机、数码照相机等龙头产品,光电子、生物和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服务业逐步成长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2008年厦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2004年增加446.53亿元。伴随着总量扩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2004年为42.0%,2005年为43.0%,2006年为44.5%,2007年为45.6%,2008年突破一半为50.9%,比2004年增加8.9个百分点,直接拉动gdp增长达6.0个百分点。厦门市服务业快速发展成长,总体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税收增长的主要来源。2008年,全市从事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2.64万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72.6%;年末第三产业从业人员57.76万人,仅次于制造业,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3.6%;全市第三产业税收206.55亿元,占全市各项税收(含关税)487.56亿元的42.4%。服务业投资超过第一、二产业总和,成为吸引投资的亮点。2008年,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6.10亿元,比2004年增长2.48倍,占城镇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过80%。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完成投资170.06亿元,占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4.4%;房地产投资294.59亿元,占42.3%。
传统服务业仍居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08年,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08.08亿元、162.47亿元和22.21亿元,合计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4.7%,四年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0%、9.5%和7.8%;而金融业、信息传输与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有了较大发展,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传统服务业,四年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25.6%和27.5%。厦门软件园的产业聚集效应日益凸显,形成台资软件企业聚集,动漫游戏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快速发展的园区特色,2008年成功举办首届“厦门国际动漫节”,“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落户软件园;厦门已有国际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五缘湾运动馆等场所,可供给10.5万平方米展览面积,在全国居较高水平,已培育一批品牌展会,投洽会、台交会、石材展、文博会以及海西论坛、国际海洋周等;厦门现有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区,以及完整的口岸服务和监管体系,已形成辐射周边乃至海峡西岸经济区其他区域的保税物流网络;厦门邮轮、游艇、游船等新兴涉海旅游产品发展迅速,逐步走在全省乃至是全国前列,特别是积极培育“海峡旅游”品牌,打造大陆经厦赴台游的黄金旅游通道,做大经厦赴台旅游的规模。
服务业收入水平较高。2008年,厦门市城镇单位年人均工资水平32343元,其中一、二、三产业的职工年人均工资分别为20122元、25702元、48825元,分别比2004年增加7809元、8853元和17710元。在国民经济十九大行业中,服务业14个行业中有11个行业超过平均水平,其中,金融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年人均工资分别达到112092元、66906元和58514元,分列收入前三位。
(三)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
市场主体更趋活跃,多种所有制经济互为依存、共同发展。按登记注册类型分,2008年末在全市法人单位中,国有、集体企业占8.6%,非公企业所占比重达90.8%,其中私营企业占59.8%,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占8.8%,其余类型企业共占22.8%。
国有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大力推进国企改革,整合重组市属国有企业集团,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下,国有经济的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国有资产总量稳步增加。2008年末,全市国有企业法人单位780家,从业人员7.83万人;资产总计2144.99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11.27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43.4%和82.1%;户均资产27499.87万元,户均年营业收入7836.77万元,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6.2倍和2.3倍,比2004年增长40.1%和77.9%。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通过股份制改革、控股等形式,国有经济带动力、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2008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上,厦门市属国有独资公司占据5席,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占据3席,有3家国有独资公司和3家国有控股或参股企业入围“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有7家国有独资公司和3家国有控股或参股企业入围“2008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在“2008厦门企业100强”排行榜上,上榜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34家,在前10强企业中,有6家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08年末,全市国有控股企业法人单位有从业人员17.13万人,资产总计6107.83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112.64亿元;户均资产47384.3万元,户均营业收入16389.7万元,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1.4倍和7.0倍。
私营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厦门市私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总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层次和竞争力都有显著提升,已成为整个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末,全市私营企业法人单位21315家,比2004年增加8150家,占全市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比2004年提高0.8个百分点;私营企业从业人员54.23万人,比2004年增加24.0万人,占全市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34.3%,比2004年提高5.3个百分点;拥有资产总额1580.86亿元,比2004年增长1.5倍,占全市企业法人单位的12.7%;实现营业收入1745.76亿元,比2004年增长98.7%,占全市法人单位的22.7%;户均资产741.66万元,户均营业收入819.03万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53.6%和22.7%。从国民经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加值的69%、住宿餐饮业增加值的36%、建筑业增加值的71%、房地产业增加值的34%、交通运输业增加值的17%、工业增加值的17%来自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在解决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市场繁荣、方便群众生活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涌现出一些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2008年末,全年营业收入超5000万元的私营企业有626家,比2004年增加299家,年末资产总额达到5000万元以上私营企业490家,比2004年增加282家,拥有从业人员500人以上的私营企业99家,比2004年增加61家。但私营企业单位整体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户均资产总额、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和上缴税金都大大低于其他经济类型的企业,分别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9.4%、52.5%、34.8%、15.7%和28.5%。
外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从1982年第一家外资企业在厦落户以来,外商来厦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持续升级,厦门引进外资逐步过渡到以引进跨国公司、大企业、大项目,引进核心技术为主,美国戴尔、瑞士abb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在厦设立了面向全球的生产基地、研发中心、配套基地等,形成跨国公司群落;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已成为海西重要战略定位,友达光电等台湾大企业也纷纷落户厦门,还吸引了其下游配套企业入厦办厂,逐步形成产业集群。2008年末,共有11个国家/地区45个500强公司在厦投资80个项目,投资总额36.76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7.6亿美元。2008年末,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法人单位(含港澳台投资企业)3177家,从业人员50.86万人;资产总计3491.27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836.01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2.5倍和81.8%;户均资产10989.19万元,户均营业收入8926.68万元,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9倍和2.8倍,比2004年增长1.8倍和42.2%。厦门外资企业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共计2049家,占全部外资企业的64.5%。在全市207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外资企业110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259.4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5.9%,完成出口交货值1218.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1%,出口交货值比重达53.8%,外资企业成为厦门工业增长的主力军。第三产业则是外资近年来投资的重要领域,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第三产业外资新设项目由2004年的151个增加到2008年的245个,合同利用外资由2004年的4.7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5.59亿美元,所占比重分别由2004年的34.7%和22.4%增加到2008年的68.8%和55.2%,外资投向以商务、信息、科研、物流、贸易等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主。
(四)产业布局调整趋向合理
2003年底厦门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实施建设重点从本岛向岛外拓展的战略性大转移,强化产业布局,扎实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对岛外原有的40多个工业小区进行整合,把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有著名品牌、有较强市场占有率和生产经营实力的龙头大企业引入工业园区,进行产业链招商;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随着岛外各区建设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大,特别是随着火炬(翔安)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厦门(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的推进,岛外各区经济越来越活跃,各区间经济发展更趋协调。2008年,思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9.58亿元,比2004年增长62.2%,年平均增长12.9%;湖里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3.22亿元,比2004年增长67.4%,年平均增长13.7%;海沧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64亿元,比2004年增长63.5%,年平均增长13.1%;集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1.11亿元,比2004年增长90.6%,年平均增长17.5%;同安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35亿元,比2004年增长95.0%,年平均增长18.2%;翔安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80亿元,比2004年增长2.3倍,年平均增长34.8%。岛外各区经济发展较岛内两区稍快一些,经济总量较小的区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单位密集度高,地域分布不平衡。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市各类单位数有较大的增长,单位分布的密集度较高。2008年底,全市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的各类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数分别为23.05个和26.67个,分别比2004年增加8.35个和9.09个。单位分布密度远远高于全省和其他设区市,居全省首位,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和位居全省第二的泉州市的11.0倍和4.6倍,是居全省末位的南平市的29.3倍。单位地域分布不均衡,呈现岛内单位密集度高、岛外单位分布稀少的格局。在岛内141.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64万个法人单位,即在占全市土地面积9.0%的岛内分布着占全市72.9%的法人单位,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法人单位187.41个,其中思明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法人单位达234.60个;岛外1432.0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法人单位0.98万个,平均每平方公里6.86个,岛内单位密集度是岛外的27.3倍。
区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加大岛外投资力度,积极优化调整全市产业布局,2008年岛外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7.33亿元,比2004年增长2.5倍,年平均增长36.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1.4%,比2004年提高6.5个百分点。随着全市工业布局的不断调整优化,翔安区成为厦门市最具潜力的工业发展区,翔安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20.3:46.3:33.4调整为2008年的6.1:73.5:20.4,一产比重大幅下降,二产比重增加27.2个百分点,二产年均增长速度达55.1%,大大快于全市平均水平和其他各区的增长速度;思明区是全市的商贸服务业中心,2004年以来其各年第三产业比重均超过80%,2008年末,思明区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占全市的60.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8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的58.9%;其他四个区为工业主导型格局,特别是湖里、集美、海沧三个老工业区第二产业比重均接近70%,同安区第二产业比重也超过50%。
二、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发展腹地有限,经济总量偏小
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与城市本身的规模是成正比的,厦门市土地面积仅占福建省的1.3%,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gdp总量只占福建省的14.4%,常住人口仅占福建省的6.9%,gdp总量在全省九地市中排名第三,仅为泉州的58%、福州的68%,且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总量一直列于末位,与第一位广州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仅相当于其18%,难以展现厦门市的规模效应,影响了中心城市功能和龙头带动作用的发挥。
(二)对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大型、特大型企业少
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厦门市“三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资质内建筑业)所占比重虽然较大,企业规模平均水平也较高,但是,全市经济中能支撑、带动全局发展的大型、特大型企业比较少。工业企业中,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仅有3家,其中产值规模最大的仅237亿元;建筑企业中,产值超十亿元的企业仅有9家,其中产值规模最大的还不到20亿元;房地产中,全年完成投资上十亿元的企业仅7家,其中规模最大的仅为22亿元;贸易业(包括外贸企业)中,销售额上百亿元的企业仅3家,其中销售规模最大的370亿元。缺少特大型企业的经济体经济总量很难做大,较难抵御大的经济风险,经济发展的冲劲、后劲不足。
(三)岛内外差距明显,城乡一体化任务艰巨
厦门市陆域面积1573平方公里,岛内的思明和湖里两区仅占全市面积的9.4%,却居住了全市超过一半的常住人口,人口密度达8000人/平方公里,是岛外的八倍多。第二次经济普查岛内两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57.9%,是岛外各区的1.4倍;岛内两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5.2%,是岛外各区的2.3倍,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岛内两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2亿元,是岛外各区的5.3倍多,占全市的84.2%。岛内外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尤其岛外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远远不足,这种状况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因长期的历史欠账累积,短期内尚难根本改变。岛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岛外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倍。
(四)经济外向度高,发展面临多样化转型压力
国际金融危机给厦门外向型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冲击,2008年厦门市外向度指标(外贸进出口总额/gdp)高达202.2%,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深圳,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出口交货值率仍达43%,四成多产品出口海外。金融危机的冲击首先体现在外来订单的减少并直接引起外向型企业的生产、销售下滑。外需下滑既有金融危机引起的国外经济增长下滑造成需求减少的原因,还有世界各国消费模式的改变而引起的经济增长模式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经济外向度较高的厦门要逐步转变长期依赖国外需求增长的模式,转向于内外需求齐拓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紧抓对台交流合作的独特优势发展厦门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厦门应当争当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的试验区和先行区。在当前形势下厦门应努力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在推动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过程中,积极发挥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试验区和先行区作用。厦门可探索签订两岸地方协定,如,建立“厦门—金门”两岸经济合作试验区,亦即厦金经济特区可采取“自由贸易区”或“共同市场”的形式;建立“厦门—高雄自由贸易港区”;两岸地方共建基础设施,如厦金供水供电工程、厦金大桥(隧道)、厦金港口的统一规划与建设等。
抓住两岸签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契机,争取厦门成为两岸经济合作协议签订后的先行先试地区。要抓住海峡两岸关系积极转变和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建设的重大机遇,深入调研,逐步细化与台湾产业对接的政策、措施,建立常态化的机制,采取实际具体的行动与措施推动与台湾在先进制造业、软件业、金融业、服务外包、旅游业、航运业、文化创意产业、商贸业、邮政通讯业、农业种苗与加工业等十个方面的产业对接,并落实到企业层面,密切与台湾企业界的联系。
打造海西区域性金融中心,积极争取成为“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的试点。一是争取在两岸货币清算方面先行先试。根据“两会”签订的《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抓紧协商在厦门和金门指定银行互设人民币和新台币账户,开展两岸人民币和新台币直接清算。同时参照中央允许上海与广东四城市试行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的做法,对厦门与台湾非贸易项下和小额贸易尝试以人民币和新台币计价结算。二是力争在引进台资金融机构等方面进行政策突破和创新。比如,参照《cepa补充协议四》对港澳的做法,适当放宽台资金融机构来厦设立分支机构或合资机构的准入门槛,吸引台资证券公司来厦设立合资公司,并允许其从事a股经纪业务等。三是在解决台资企业融资问题上发挥先行示范的作用。首先是建立台商信用担保机制。其次是由厦门与台湾的银行合办连贷案。为了协助大陆台商融资,2008年12月台湾“金管会”决定,台湾银行可透过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或海外分行参与大陆银行主办的连贷案,或共同举办连贷案。厦门银行应抓住这个机会,以解决因不了解台资企业信用状况而不敢借款的问题。
(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投资消费双驱动
逐步改变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拉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鼓励企业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重点倡导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引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朝阳行业。大力培育、引进能抗经济周期波动,能带动经济发展的大型、特大型企业,支撑全市经济稳定较快发展,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经济增长质量。大力倡导良性消费合理适度消费扩大内需,转变过分依赖外来需求、外来订单推动经济增长的状况,让内外需同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由投资主导型转向投资消费双驱动型调整。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2005-2008年,厦门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约为三七开。一方面,应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不断拉动消费增长。近几年,厦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为政府提高公共福利水平提供了雄厚的财力保障,要不断完善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加大力度发展岛外社会事业。
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推动居民消费。未来,我国居民负债扩张潜力巨大,消费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08年厦门市住户部门资产负债率仅为12.1%,资产负债水平还处于很低的状态。根据城乡划分调查数据,岛外共有338个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仅有161个村居委会城乡属性属于村庄,占52.4%的村居委会已是主城区、城乡结合区、镇中心区、镇乡结合区、特殊地域,快速的厦门城镇化也必将推动居民消费。必须加大力度关注消费软环境建设,关注城镇化与岛内岛外一体化发展,关注居民收入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联动效果。必须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调整和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社会优抚对象待遇水平,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落实在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政策等。引导培育消费热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水平。
(三)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二三产业共同发展
跟踪市委、市政府重点培育和扶持的13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群)和10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做好产业发展导向引导。突出抓高新技术企业、抓品牌企业建设、抓老旧企业的技术改造创新,增强工业企业竞争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与此同时,鼓励三产企业开展服务业的自主品牌建设和以品牌为纽带的集团化建设,培养一批具有示范性、创新性的大型现代服务企业和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同时,着力推进一些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集聚功能强、辐射作用大的项目,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在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的提升越来越依赖于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及工商服务业(如广告、市场研究、会计、法律、咨询服务以及其他智力服务业类型)。可以分为产前服务(如企业研发、工业设计等)、产中服务(包括以供应链管理实质的物流服务等)和产后服务(如营销服务)等。要培育发展各种形式的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分工将越来越细,社会协作将越来越密切,推动着企业内部生产型服务不断外包化和市场化,也推动社会不断创新服务行业和服务模式,提升服务品质。目前台湾生产型服务业涉及范围包括了仓储、物流、中介、广告和市场研究、信息咨询、法律、会展、税务、审计、房地产管理、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劳动力培训、工程和产品维修及售后服务等众多形式。我们可以学习台湾之长以生产型服务业助推厦门产业升级。
(四)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发展壮大区域经济
突出厦门特点,发展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某些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而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岛内的思明区、湖里区已具备建成海峡西岸商务营运中心的良好基础,拥有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五缘湾商务营运中心、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厦门(新)站营运中心、湖里金山财富广场、鹭江道总部经济带等发展较成熟的空间载体。并已培育形成了一批本地大型总部企业,如建发、象屿、路桥、中绿、国贸等企业集团,在海西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力。厦门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较高,是我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也能吸引企业总部高端人才来厦从业。将总部经济规划成为招商引资的重头戏,谋划开辟对台企业营运中心总部园区,围绕对台产业对接,大力吸引台湾百强企业来厦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
重点扶持会展业发展。厦门市、尤其是思明区经过近年的积极培育、发展,发展会展业已经拥有环境和区位的天然优势,是国内主要的会议地。厦门已有国际会展中心(7.5万平方米展览面积)、文化艺术中心(2万平方米展览面积)、五缘湾运动馆(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可供给10.5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全国拥有上10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的城市只有17个。全市共有星级酒店72家,其中三星及以上级酒店54家,还有一批未被评星的高级酒店,会议设施齐全,可举办各类会议活动,如翔鹭酒店就可提供3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厦门已有一批品牌展会:投洽会、台交会、石材展、文博会以及海峡论坛、国际海洋周等。厦门国际会展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东海职业学院等可培养专业会展人才。要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和资源,大力张扬厦门城市品牌,做大会展业。
发掘各区特色,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随着岛内各区新城区建设的展开和一批城市综合体建设的陆续铺开,厦门新的城市框架即将形成。新的城市框架体现岛内外一体化特色,也体现了区域特色。岛内思明、湖里两区保留原有特色继续壮大提升,以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和高科技无污染工业及软件业为主。岛外各区挖掘各自潜力,以特色塑造比较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避免重复。翔安区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基础上三产着重发展繁荣台湾商品市场,即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作为大陆唯一的对台免税市场,近10年来共进口台湾商品8000万美元,在大陆小有名气,已成为来厦游客的重要选择。集美区以发展机械工业和北部工业区为主,同时以大学城和园博苑为依托,做大教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海沧区依托城市副中心,工业仍以石化产业为主,兼营大型电子工业产业,以港口为依托,做大临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安区则在几个工业集中区的基础上,拓展城区范围,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不断提升经济规模和水平。
打造海西区域性航空产业中心。航空产业横跨二、三产业,又是二、三产业中的重要国民经济行业,目前厦门市航空产业链产值规模水平应该在150亿元以上。厦门航空工业区已吸引世界著名的太古、波音、通用电气、霍尼韦尔等跨国公司,北京凯兰、陕西汉胜秦岭等国内科技企业,香港国泰航空、日本航空、新加坡航空等一批航空企业落户,近30家国内外航空公司的飞机进入维修基地,高崎机场三期扩建完成后,停机位大约有80个,新跑道将满足a380等大型飞机的起降标准,厦门航空产业服务设施日臻成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打造海西区域性航空产业中心奠定重要基础。要加强与国内大企业合作,依托空港周边的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飞机发动机大修、机燃油系统及附件维修、小型飞机维修、航空集装箱和货板维修及制造、飞机餐车制造、航空座椅制造和研发中心。完善整个航空产业链,继续向第三产业扩展,着重发展航空货物运输,注意与各物流园区的衔接、发展航空物流;以优质的航空服务来推动厦门旅游、厦门周边旅游、海西旅游。
(五)塑造厦门高品质旅游品牌做大厦门旅游蛋糕
树立“大旅游”意识,全面推进旅馆、餐饮、交通、娱乐及礼品商店等旅游相关行业发展,带动旅馆建筑、建材、装潢等行业繁荣,促进旅游业、文化业、体育业等个相关行业共同发展。立足厦门,动员周边城市旅游资源,利用城市联盟及高铁、翔安隧道开通契机,做大做强厦门旅游市场。
促进厦台旅游走向深度化和多主题化。打造大陆经厦赴台游的黄金旅游通道,做大经厦赴台旅游的规模,争取在厦门举办会展的外省代表在厦办理相关证件赴金门考察旅游政策。与台湾旅游业界建立策略发展联盟共商旅游合作机制,促进厦台两地旅游景区、景点对接,共推双向旅游线路,携手共创“海峡旅游”品牌,共同开拓旅游市场。以滨海旅游、生态休闲旅游、战地旅游、闽台文化宗教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对台邮轮、会展旅游、医疗康复保健旅游等,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办好旅游节庆活动,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效益的旅游精品。
多形式多方位发展旅游。加强对海域海岛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竞技体育观赏游等项目规划和招商引资,策划、包装和推出民俗旅游、科技体验游、学生暑期游等,大力发展体育竞技活动促进旅游业发展。厦门邮轮、游艇、游船等新兴涉海旅游产品发展迅速,走在全省乃至是全国行列。正在建设的游艇俱乐部有五缘湾游艇基地、香山国际游艇俱乐部、翔安东坑中澳游艇俱乐部。拓展游艇制造、游艇观光、游艇运动、帆船赛事、游艇展会等相关产业前景看好。厦门国际马拉松赛2008年至2010年已经连续三年蝉联国际田联的“路跑金牌赛事”,其体育品牌效应已经显现。由国内一流的东方、凯歌高尔夫俱乐部、东坪山、西山体育公园等高尔夫运动场所,每年举办的东方中国女子高尔夫公开赛是目前中国唯一的一项女子高尔夫国家级公开赛。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落户厦门也为厦门旅游增添了崭新内容。
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指标(除增加值外)未反映在厦的非法人金融、保险、证券业单位的情况。
【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先进个人事迹材料】推荐阅读:
全国经济普查宣传工作07-28
做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几点思考11-04
全省第二次经济普查衡阳试点情况汇报07-01
经济普查先进事迹10-03
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宣传标语07-26
县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讲话08-14
商南县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宣传工作方案08-10
副市长牛有成在北京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第三10-30
全国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