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高校促进社会和谐论文

2024-09-28

建设和谐高校促进社会和谐论文(精选10篇)

1.建设和谐高校促进社会和谐论文 篇一

建设生育文明促进社会和谐

努力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党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当前各项工作需要着力解决的紧迫课题。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之后,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把“促进社会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计划生育作为政治社会的一个有机组织系统、计划生育工作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新的形势下,计划生育系统应该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找准新的工作着力点,全面加强生育文明建设,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深刻认识建设生育文明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所谓生育文明,是指在生育及其相关领域内形成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它是人类社会总文明的重要分支,涉及到生育及相关领域内一切具有时代精神和进步特征的内容。生育文明反映着社会的进步,代表着生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生育文明和社会和谐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生育文明是社会和谐的发端和基础;社会和谐是生育文明向高端的发展和必然结果。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伴,互为促进,其关系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

1、生育文明体现社会和谐。

生育文明标志着发展和进步,渗透着“和谐”的理念,代表着生育及相关领域内各种关系的协调。这些关系既包括抽象的主体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也包括作为生育行为的社会结构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关系,当然也包括在此基础上拓展的人口与经济和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进一步来讲,一是在权利与义务统一方面,生育是生育主体不可剥夺的权利,是人权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充分保障权利和自愿履行义务中体现和谐;二是在家庭与社会和谐方面,当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矛盾在于家庭生育需要与社会生育需求的冲突,在工作的协调中体现和谐;三是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的和谐人口问题上,所产生的两个矛盾,即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在措施制定和政策落实中体现和谐。

2、构建社会和谐离不开生育文明,即人口自身的和谐。

人口自身的和谐主要表现为适度的人口规模,不断提高的人口素质、合理的人口结构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的和谐发展,也就是现了实际意义上的人口安全。适度的人口规模,要求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速度、资源总量、环境保护相适应,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人口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人口结构。构建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是

人口安全的核心。人口自身的和谐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

3、建设生育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心、关注的主题。生育文明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动力,在促进人口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方面正在也必将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借助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保护和改造自然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4、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协调人口与社会的关系,建设生育文明实现人口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社会和谐具有促进作用。

生育文明,就是要努力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就是要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工作中起到促进作用,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迅速提高人口质量,适当调整人口结构,使人口发展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有中国特色的“生育文明”的建设,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和谐进步。

二、认真总结建设生育文明、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经验。

刻总结生育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并以此引领今后统筹解决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的工作实践,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宁晋县是河北省中南部的一个计划生育困难较多、特别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突出的人口大县。多年来,该县致力于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曾两度荣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也是全国“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县。去年以来,该县又启动了生育文明“双评双建”(创建生育文明乡(镇)、村,评选生育文明家庭和标兵)活动,在生育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比较有代表性。据此,以该县为例,进行总结,以期共同探讨。

1、坚持与乡风、村风、民风文明建设共同推进。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大环境下,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等为突破口和有效载体,在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领导下,统一部署和开展生育文明“双评双建”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观。一是与社会主义“大文化”共建。将生育文明的创新点放在促进社会和谐,满足群众多方面需求上,与农村群众文化一道纳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使农村生育文明始终体现“时代性、科学性、群众性。二是大力倡导先进生育文化。广泛深入地开展科学的生育文化教育,使群众真正认识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依法生育和优生优育优教的对社会和家庭的好处,同时,突出“关爱女孩行动”,大力倡导男女平等。三是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宣传。在利用文艺形式,教育培训,宣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新闻媒体以及开展多种群众文化活动,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先进的生育文化,在农村形成良好纯朴的乡风、村风、民风。

2、坚持把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首要任务,认真抓好落实。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人均纯收入是农民最现实的要求。稳定低生育水平,控

制人口增长,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一是强化整体合力。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领导体制下,明确职责分工,部门协调联动,社会齐抓共管。人口计生部门积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把生育文明建设作为推进人口计生工作的新举措。二是严格考核制度,把生育文明“双评双建”活动列入人口计生工作责任目标,实行定性和定量考核。三是促后进转化,加强后进村转化管理。对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较差的村,实行重点管理,落实责任,限期改变落后局面,以此消除不和谐的社会因素。

3、坚持以突出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为重点。

人为选择性别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由此,导致的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是当前社会最敏感、对人口安全威胁最大、也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平衡,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在工作中,一是落实三级(县、乡、村)两全(已婚育龄妇女的全部和工作全程)包保服务责任制,对持生育证的已婚育龄妇女实行分级负责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特别是加强对已经生育一个女孩、再照顾生育的怀孕妇女的跟踪服务,教育孕妇及其家庭生男生女顺其自然。二是依法整治“两非”。建立和落实定点B超检测,定点接生、定点终止妊娠手术的“三定点”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开展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的“两非”专项整治活动。建立“两非”行为信息采集网点,查处到位,奖罚严明,三是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整体协调动作,在部门协调上,明确责任,联合执法,建立跨区域协作治理组织,以利及时沟通情况,共同打击。

4、坚持以利益导向为驱动。

首先让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引导和促进计划生育家庭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一是切实兑现政策,认真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制度,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险制度、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制度、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使计划生育家庭真正在经济上得实惠、生活上有保障。二是实施重点帮扶,积极探索对计生家庭帮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把扶贫开发、传播科技知识面、调整产业结构、全民创业结合起来,发挥计划生育志愿者队伍作用,积极为计生户提供技术、信息、项目和启动资金服务,促进计生家庭自身致富能力的提高。三是抓住有利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中实施的有关普惠政策,从本地实际出发,补充制定一些地方性的优先优惠政策和措施。如:将计生家庭纳入免费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把农村困难计生家庭优先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为考入大中专院校的优秀独生子女给予奖学金,让计生户在发展致富项目时优先享受贴息低息贷款等。

5、坚持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

生育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实行村民自治,推进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也是生育文明建设的政治基础保障。一是健全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的基础作用以及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二是完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制度、计划生育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计划生育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增强农民群众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

性,让农民群众在生育文明建设中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引导群众开展自我服务,加强对群众服务组织的指导,鼓励其开展各种形式的便民利民、互帮互助活动。

6、坚持不断提升技术优质服务水平。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关系育龄群众的身心健康,反映了计生科技文明程度、工作水准,体现了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水平。一是稳步推进计划生育“民心工程”即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检查免费服务工作,确保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在每年都能享受一次免费的生殖健康检查。二是加强乡(镇)、村两级计划生育服务室建设。结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行“二室合一,共建共享”的方法,切实解决阵地服务问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真正做到重心下移到村。服务室做到季普查有专用房间、专用妇检床等生殖健康服务用品。三是全面实施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干预“三大工程”。通过宣传教育,便育龄群众达到“两个知情”,即对自己的生理健康状况知情和对避孕方法的种类知情。在选择上,通过签定《避孕措施知情选择》责任书,协议书,保证书解决群众在知情选择上的疑虑和盲目性,随意性。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的目的是预防和降低残疾儿出生机率,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优生优育科技咨询服务网络,随时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建立孕期档案和病残儿数据库,进行专家分析,免费发放监测干预药品,实行产后跟踪干预等措施,有效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实施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的目的是提高生命质量,在广泛宣传普及生殖健康科普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普查普治工作,要采取育医结合”的方法进行。计生技术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每一名患病妇女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四是加快计生科技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步伐,育龄女信息管理系统经过引入、试点、推广、普及等几个阶段,逐步实现计划生育服务的科技信息化管理,不断提升计划生痛服务的科技服务水平。

7、坚持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针对当前农村的生产力不发达、剩余劳动力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等问题,摆脱人口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必须切实解决好农村人口问题。生育文明就是为了实现和保持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而对人们的生育行为提出的要求,文明的生育观念和行为与倡导生育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较好地整合了家庭和社会的需求。在整个社会形成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的人口结构和较高的人口素质,以缓解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生育文明建设还推动着家庭关系的变革,是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的重要动力。

三、全面推进生育文明建设,以和谐计生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建设生育文明要求我们各级计生机构和人员,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认清自己的使命,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全面完成各项人口和计生任务,切实解决人口和计生改革创新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着力打造和谐计生,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1、建设生育文明,要做到宣传教育工作创新。

首先,宣传工作思路创新,生育文明代表着生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

把如何广泛深入推进生育文明建设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把生育文明建设的内容体现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发展规划》中,作为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的重点内容,宣传部文明办等部门在开展社会文明创建活动时,对“生育文明建设”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评,全面推进生育文明“双评双建”活动,使生育文明建设工作在广大农村健康有序地展开。其次是宣传工作机制创新。要整合宣传资源,协调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开办生育文明专题(栏)节目,利用人口学校人口文化大院,人口文化活动室等宣传阵地,和在互联网站设立生育文明建设专页等形式,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再是,宣传工作内容创新,要从宣传少生优生拓展到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的宣传;从宣传人口国情拓展到社会发展战略和人口安全的宣传;从宣传生育政策拓展到计生法律法规、依法行政的宣传;从宣传独生子女奖励措施拓展到对计生奖扶、社会保障制度的宣传;从宣传男女平等拓展到关爱女孩男女平等等文明婚育观的宣传;从宣传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拓展到以人为本、维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和享有生殖健康优质服务权利的宣传。

2、建设生育文明,要做到执政为民公平公正。

各级计划生育人员要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公平公正做事。务必摆正自己人民公仆的位置,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要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度当作第一标准。第二是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从小事做起,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形象,要继续开展便民服务的“五上门”活动,送计划生育政策、送生殖健康知识、送避孕药具,送致富信息、送关怀温暖上门,帮助育龄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困难。第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探索县乡村人口计划生育的“亲和型”管理模式,四是要全面实行工作重心下移,做到管理服务到基层,问题解决在乡村,优惠优惠政策落实到农户,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成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真正感受到的实事、好事。

3、建设生育文明,要做到依法行政,便民维权。

第一,摆正便民维权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工作中,我们既要严格执法,又要文明执法,尊重和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做到德治与法治并重,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二,要维护好群众的计划生育合法权益,坚决取消过去一切不适应的工作做法,保证群众利益不受损害。第三,依法维护群众计划生育的基本权利,严格执行“七个不准”规定,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第四,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执法中要体现宽严相济、区别对待。要综合运用法律、法规、法纪等方式和手段,注重提高依法行政的社会效果,实现计划生育法治与民治的有机结合。

4、建设生育文明,要做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

建设生育文明是人口计生工作新形势下的工作创新和深化,工作中一是要将过去由单纯控制人口增长转为既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又改善人口结构、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保障人口安全的新方法;二要将过去行政型管理转为服务型管理,防范型管理转为体贴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提升管理水平。通过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使生育文明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成为计划生育的主人。

5、建设生育文明,要做到社会监督阳光行政。

计划生育干部是建设生育文明的主体,他们能不能公平、公正地行使行政权利,实行阳光行政,进行社会监督非常重要。一是要围绕计划生育行政审批权实施监督。把政策交给群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二是要围绕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权实施监督。切实解决超范围执法、低标准执法、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防止和遏制执法腐败现象。三是围绕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确认实施监督,确保政策的严肃性。四是要围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过程实施监督。使计划生育干部切实把握好自己,不为利所动、不为欲所惑,做到廉洁自律、一心为民。

6、建设生育文明,要做到部门协作共同推进。

建设生育文明等于扩大了人口和计生工作平台,需要在党委、政府统一协调下,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来实现。如政法部门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文明执法,公正执法,为生育文明建设提供法制环境;科技卫生部门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改进和提高计生技术和避孕方法,研究开发先进的避孕药具,减少副作用,提供安全有效的技术保障,深入开展优质服务。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需求;宣传教育部门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普及科学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规划信息部门要从发展战略的角度搜集和整合生育文明的有关信息,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干部人事部门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承担起生育文明建设的历史重任。

2.建设和谐高校促进社会和谐论文 篇二

要建设和谐的图书馆,首先就要弄清和谐图书馆的内涵、目标、特征及内容,才能构建出真正的和谐图书馆。

1 和谐图书馆的内涵

关于和谐图书馆的内涵,有多个表述,但都是从“和谐”的本质对其进行描述。所以笔者认为“和谐图书馆”是指图书馆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这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无论是在宏观层次上,还是在微观层次上,在和谐的图书馆系统中,人、物及环境能够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使图书馆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

2 和谐图书馆的目标

我们知道,和谐图书馆强调的是各要素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矛盾体能够相互融洽。所以和谐图书馆的目标应该体现在:图书馆系统中人的积极因素被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起来,各个要素都愿意为这个系统贡献力量;系统中人不仅能享有自己应该得到的各种服务,而且享有相应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权利;系统中的各矛盾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不得损害他人的利益。此外,图书馆系统属于开放系统,包括内部的图书馆环境和外部的社会环境,两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谐图书馆既强调内部之间的和谐,也强调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和谐;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物的和谐。

3 和谐图书馆的特征

和谐图书馆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图书馆。所以和谐图书馆应具备三个特征:

3.1 和谐性

和谐图书馆下馆员都能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彼此间就会产生真情,形成一种情感效应,即感动效应;与此同时,树立正风正气,图书馆内部形成一种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使之形成一种组织气候,逐步积淀成为图书馆内部的组织文化。这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内涵,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底蕴,最后这种精神升华就成为一种团队精神。每个人在这种具有凝聚力和整体合力的和谐团队中,可以改过迁善,过着自己能把握自己,又能融于群体的生活,从而形成对新生事物、异质性事物的理解、尊重和宽容。

3.2 公平性

和谐图书馆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制度的公正,能使大多数馆员的利益都找到最佳结合点。现阶段产生的许多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利益关系失衡造成的。在图书馆,由于岗位分工的差别,对馆员劳动复杂程度、具体工作技能以及工作的难度各有不同的要求,根据不同的贡献对馆员进行有所差别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报是合情合理的。这种按照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体现了对馆员之间正当的、合理的差异性的承认,是符合人的利益驱动本性的,也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潜能,使人的积极性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进而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进取的状态,形成馆员间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3.3 创造性

构建和谐的图书馆,必须调动全体馆员的积极性。当馆员爱自己的工作时,他的能力、创造力、责任感都会激发出来。而要激发馆员的创造活力,就要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图书馆发展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激发,一切创造效率的源泉充分涌流,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昂扬向上的氛围。同时还要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图书馆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真正实现各尽其能。

4 和谐图书馆的构建

关于和谐图书馆的构建内容,许多同仁已经描述得很清晰,但笔者认为还应强调以下几点:

4.1 正确理解和谐图书馆的构建内容

对于构建和谐图书馆的内容,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对于和谐图书馆含义的理解,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张榜树认为,和谐图书馆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是指“和谐”视野下的图书馆整个事业,微观的是指“和谐”视野下的单个图书馆。阮孟禹则认为,构建和谐图书馆大致包含三个层面上的和谐:一是人层面上的和谐;二是物层面上的和谐;三是制度层面上的和谐。张福成则认为,构建和谐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包括四个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图书馆资源建设及服务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和谐、办馆理念与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和谐。耿丽霞认为,构建和谐图书馆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既要重视内部的和谐,也重视外部的和谐,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本文认为,无论是哪种理解,都应该基于图书馆系统中的各种要素(馆员、读者、资源、设备等)和关系的和谐,才能构成图书馆的和谐。

4.2 正确处理和谐图书馆构建过程中的关系

之所以要构建和谐的图书馆,就是因为现实的图书馆中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关系和矛盾,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将给我们的构建带来极大的阻碍。主要有:图书馆与本系统图书馆、区域图书馆的关系,图书馆与所属部门的关系,图书经费与图书馆事业发展,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图书馆内部人员间的关系,各种文献资源的收藏和利用,图书馆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馆藏空间的有限性和文献增长的无限性等等。当然,在处理已有关系和矛盾的基础上,不可避免地会涌现出新问题,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和谐就离我们不远。

4.3 正确制订和谐图书馆构建中的规章制度

要构建和谐图书馆,就必须坚持“依法治馆”。要作到“依法治馆”,首先要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现在我国还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图书馆法》,但在盼望着《图书馆法》早日问世的同时,图书馆应积极地做好规章制度建设。图书馆规章制度除了其合法性,还要充分考虑规章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用就是要从实际出发,站在本馆的高度,把握好管理的“度”;可操作性就是制度里的每一条款都要措辞精确,避免因含糊其词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制度化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使馆员服从,而是使图书馆全体人员在共同目标指引下在工作实践中达成一种思想共识。

4.4 正确对待和谐图书馆构建中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图书馆”的理念,为我们拓宽了图书馆思想的新天地,它道出了一个永恒的真谛,那就是图书馆与“人”息息相关,图书馆发展的真正原动力在于人文精神。这里的“人”不仅指作为服务主体的图书馆馆员,还包括作为服务客体的读者。所以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依靠人、提高人、服务人。尊重人是指尊重图书馆员的人格、尊重图书馆员的创造性;依靠人不仅要让图书馆员看到领导对他们的重视,使他们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还要让他们有责有权,做到责权利相符,在一定范围内要有自主权、主动权;提高人就是要加强对图书馆员的培训,积极为每个馆员搭建学习和发展的平台,给他们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为馆员设计个人发展目标;服务人就是为读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人性化的服务队伍、人性化的服务设施、人性化的借阅环境。

5 结束语

总之,现代图书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站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深入理解和谐图书馆的内涵、目标,积极探索,努力构建和谐的图书馆,从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目标。

摘要:本文通过对和谐图书馆的内涵、目标的理解,在分析和谐图书馆和谐性、公平性及创造性的基础上,阐述了构建和谐图书馆需要强调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和谐图书馆,内涵,构建

参考文献

[1]张榜树.“和谐图书馆”概念解读二则[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5):3-4,48.

[2]徐建新,李欣东.浅谈和谐图书馆的构建[J].图书情报通讯,2006,(4):57-58.

[3]温万虎.论高校和谐图书馆的构建[J].图书馆论坛,2006(,1):32-34.

[4]耿丽霞.论和谐图书馆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154-156.

[5]张福成.构建“和谐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J].教学研究,2OO6,(3):132-136.

[6]阮孟禹.和谐图书馆的认识[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8):73-75.

3.建设和谐高校促进社会和谐论文 篇三

关键词:社会保障;和谐矿区

当前,为迎战金融海啸的冲击,中国政府重拳频出,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思路,并着重强调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就业与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自然责无旁贷,频频出招,使尽解数努力落实中央的战略意图。

社会保障是国家以法律、规章确立对遭遇到患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的、物质的和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生活需要的社会经济福利制度,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四项内容。而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当劳动者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失业而中断劳动,失去收入来源时,使其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

社会保障是一个社会和谐与文明的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解决广大人民的后顾之忧、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古人所向往的“幼有所养、壮有所用,老有所终”的大同世界的切实保障,对于全面推进广为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推进建设使全体国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可见,在经济形式日益恶化、就业形式不容乐观、CPI指数攀升、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今天,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不断完善尤其显得迫切重要。

过去的30年里,可以这么说,没有社保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传统的国营企业今天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就不可能建立。但是,现在形式发生转折,对社保制度提出了重大挑战,这就是如何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多年来,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率始终很小,已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尤其从2008年以来,汇率变动、次贷危机和世界经济滑坡等因素已导致将近7万个中小企业破产和2000多万人失业,内需不足导致的经济增长方式脆弱性已暴露无疑。导致消费率下降和内需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居民消费心有余悸,未来预期不明确。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稳定收支预期的一个重要措施,是促进消费需求和提高消费率的重要条件。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越大,制度越完备,功能越完善,居民未来预期中的不确定性就越低,就越能起到降低居民对未来风险的预期和促进消费的作用。因此,社会保障必须变“为社会稳定服务”为“为社会和谐服务”。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已构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社保体系已不仅仅是社会稳定器,而且应该成为民生之源、和谐之本、发展之要。

邢台矿作为一个建矿40多年的老矿,在当今国际、国内经济形式日益恶化的今天,前景更是不容乐观,一方面煤炭储量一天天减少、原材料上升,煤价降低等等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在职职工5400多人、退休职工2300余人,整个金牛能源集团的老弱病残都留于此、工伤职工及其遗属四百多人生活困难、更有好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待业在家等等,所有这一切不利条件积聚到一起,为邢台矿这一几十年的老矿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与考验。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邢台矿党委积极承诺在金融海啸不断蔓延的2009年,首先保证一名职工也不会下岗失业,并保证职工收入不能下降,保增长、保需求,千方百计把生产经营搞上去,用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来提高职工的生活,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要求:其次大力拓展“一矿三井、扩大就业”,促进和谐矿区建设,扩建电厂、洗煤厂、加快西风井开发、以及工人村新房建设等等一系列措施,让广大职工工作上干得有劲、生活上过得舒心。

我作为邢台矿劳人科的一员,主管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作,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2009年,也和全矿职工一样,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当前轰轰烈烈的“1523”战役中去。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中之重,关系着全矿5400多名职工的切身利益,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是计算职工养老金的重要依据,必须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地做好个人帐户工作,不能有一点疏漏,做到养老保险基础信息及个人帐户百分之百的正确,要经得起二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严峻考验。光是审查、核实省养老保险数据库一项,我们就进行了三次,一个一个档案地核对,每一个职工的参保基础信息、历年的缴保基数、月数在本人社保档案中的记载要与其在省数据库的信息、数据严格保持一致。另外还做了临时工接续工龄、中断缴费职工补缴保费,退休职工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剩余额计算等等工作,为维护我矿和谐与稳定打下了结实的基础。此外,我们还做到了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积极主动的为退休职工服好务,五年来为退休职工养老金年年调待,按照调待的条件一一落实,做到了既不多涨1角钱,也不少涨1角钱,真正做到了百分之百的正确,还定期去困难退休职工家里互访。碰到不明白政策、总认为自己吃亏的职工,我们总是耐下心来,为职工讲清现在的国家养老金政策与以前养老金政策的不同之处,直至职工满意。曾经有多少次在我们的耐心讲解下,化解了职工坚持上访的信访危机,为构建邢台矿的和谐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医疗、失业、工伤保险方面我们也是积极主动地为患病、工伤职工联系合适的医院,待职工和蔼可亲,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总是千方百计地为职工服好务,并赢得了职工的一致好评。不仅如此,我们还与各上级主管部门协商,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为我矿节约成本、创造经济效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光是2009年一月份医疗、失业就为矿节余资金32.5万元,前两年节省各种保费300多万元,从省结算回资金500多万元,仅2008年由于及时办理了退休职工手续,把退休职工开支纳入省统筹一项,就为矿节省开支200多万元,这一切都有力地维护了我矿的利益,为我矿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矿区打下了结实的物质基础。

4.建设和谐高校促进社会和谐论文 篇四

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奋斗,发展到今天物质生活无比丰富的颠峰时代,但物质资料的丰富应该说更多地来自于人类思想的力量,知识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是巨大而深远的,文化每时每刻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发觉和重视文化的作用,致力于先进文化的建设被越来

越多的人所认识并实践着,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也正式成为党在新时期执政兴国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可以说这一切都是遵从社会发展规律,抓住了社会发展的“牛鼻子”,因为从根本上讲,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有形的物质财富和全部思想方法、精神产品都属于文化的范畴,都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和体现。

机关文化是文化系统中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关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自然或被动养成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工作作风、处事规则等方面的内在统一和外在表现。相对于广义的文化概念而言,机关文化更加强调凝聚力、约束力、执行力和亲和力,相对于生产性组织而言机关文化更加强调目标、方式、影响和效果。机关文化建设的作用相对讲更直接、更速效、更明显、更有操作性。因此,建设以人为本、和谐有序、严谨规范、清廉高效、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良好机关文化成-http:///为现今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推动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1、建设良好的机关文化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政府机关在职能定位和工作方式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为尽快适应这一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政府机关就有必要建立全新的机关文化,通过机关文化的建设来带动机关各项工作的开展。只有建立与社会进步和时代要求项适应的机关文化才能更加积极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2、建设良好的机关文化是政府改进管理方式的需要。现代管理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政府管理也不例外,从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看,转变职能是政府改革的总体方向,提高效率是政府改革的根本目标,强化服务是政府改革的着力点,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人性化的要求。由此,政府管理方式也必须从传统的制度型管理向文化型管理过渡,加强机关文化建设正是政府转变管理方式的一种必要手段。

3、建设良好的机关文化是机关队伍建设的需要。政府机关是社会机体的大脑和神经中枢,机关工作人员承担社会管理的具体责任,机关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服务意识的强弱、工作作风的优劣、工作效能的高低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良好的机关文化则可以立足根本,引导机关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调动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4、建设良好的机关文化是解决机关自身存在问题的需要。由于传统文化和社会意识等因素的深刻影响,无庸讳言,机关自身建设仍然存在着大局意识不强、作风不正、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各项配套的制度建设是一方面要求,同时更需要加快机关文化建设力度,强化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充分发挥文化独有的影响渗透、同化改造、激励鼓舞等“软性”作用,从深层次解决问题的根源。

机关文化建设意义深远,作为政府承担促进地方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事业进步重任的科技管理部门,身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当今时代,建设协调高效、规范有序的机关文化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科技部门要更加有效地明确职责,发挥作用,提高效能,推动“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推动社会进步,就要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化的内涵,把握文化的特征,适应时代要求,建设科技部门自身良好的机关文化。

1、紧扣机关文化建设的核心,倡导责任文化。文化的灵魂是道德,行为的动力是认识。机关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明确主体意识,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认识社会管理的重要使命,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爱岗敬业、勤劳务实、廉洁自律、无私奉献,最大限度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2、紧扣机关文化建设的目标,倡导服务文化。服务是现代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重要的工作目标之一,我们政府体制改革方向就是从权力主体向责任主体转变,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机关要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思想,以人们群众为中心,为人们群众、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热情满意的服务,树立良好的机关形象,创建群众赞誉的服务品牌。

3、紧扣机关文化建设的要求,倡导学习文化。学习是机关文化建设中的一种有效

措施,可以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加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转化机关工作的理念和风气,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念和集体意识。另一方面,机关工作人员要跟上现代科学知识更新速度,跟上时代步伐,必须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倡导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是机关建设的基本要求

4、紧扣机关文化建设的载体,倡导活力文化。机关作为长期存在的集体组织,必须打破重在制度管理下的运行模式,充分激发组织的活力,改“以事为中心”为“以人为中心”,强调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和鼓舞人,通过机关富有特色的各类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机关工作人员的集体荣誉感,增强机关凝聚力和向心力,影响和激励机关工作人员努力工作、不断进取,将机关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5.建设和谐高校促进社会和谐论文 篇五

一、经济转型要求发展农村文化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转型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这个转型不仅表现在物质性的发达,而且要求社会文化的进步。这一转型首要的在观念和精神上发轫,然后表现在物质和行为方式上。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本来就严重不足,特别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更为贫乏,需要填补这方面的短缺;很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村更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农村文化建设就要符合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这就从执政党的执政要求上明确了农村文化必须是先进的文化。在广大农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上应该从四个方面着眼:一是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与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灵魂。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和干部基础是党在农村广泛设立的基层组织和广大的党员干部,他们是党在农村一切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和带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和行动,群众不仅要按照他们要求的、所说的去做,还要按照他们所做的样子去做。农村一切文化建设都要在党的正确领导之下进行,都要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否则就不能称得上先进文化,这是先进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二是在社会伦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观念。社会伦理要随着也必然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进步而发生进化,这个进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又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新文化的产生,并在历史的运动中发展、演绎和嬗变。“和”是社会存在的最好境界,人们无不期望“和”。新时代的“和”应当是和谐社会之“和”,这个“和”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追求的“和”更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有人与人之间的“和”,执政党要求的社会稳定之“和”,还有社会制度、法律法规的公平公正之“和”,资源配置和社会分配之“和”,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和谐发展之“和”。“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标准和内涵,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科技日益发达、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对“美”的追求更是丰富多彩、不断变化和进步的。人们既要享受历史文化之“美”,也需要享受外来文化之“美”和新时代创造出来的更多的崭新的“美”。三是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生活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交相发展的新时代的农民,不论有怎样的文化积淀,都应该有具备自身特点的符合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潮流的人文精神追求,都应该表现出人类美好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风貌。这种人文精神要含纳人类文化已到达的最好的精神境界,体现在精神风貌上,要表现为文明健康向上,不断追求人类和社会历史进步;体现在个人人格和品质上,应该表现为具有关爱、互助、谅解、尊重、诚实的品格。塑造具有健康和优良品格的人,是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只有塑造了具有健康和优良品格的人,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以先进的文化引导农民塑造出健康和优良的品格,从对人的社会化起决定作用的社会文化方面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上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重建新时期农村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只有形成了符合当今农村发展要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农村文化建设才算真正起到了引导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达到了促进社会进化和社会教化的目的。由于农村社会化受农村经济、文化环境的决定性影响,建构新时期既能体现农民价值观追求、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要求的价值观体系,则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这个价值观体系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农民群众共同的道德价值观,集中体现着广大农村、农民的文明程度和文明进步。

6.建设和谐高校促进社会和谐论文 篇六

——花园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安源区凤凰街花园社区地处市中心,辖区面积约1.8平方公里,总人口2403户、8522人,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19个,有各类社会人才120余人,有各类社区志愿者队伍11支560人。近年来,花园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按照“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和管理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工作人才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建设的和谐发展。花园社区先后获得“全国文明社区示范点”、“全国群众文化先进社区”、全国“亿万妇女健身活动优秀站点”、省“十大文明社区”等殊荣。社区优秀社会工作人才李爱红还被评为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省“先进工作者”、全市“十佳社区党组织书记”等称号。

一、抓好“三个重点”,以规范促落实,不断推进社会工作人才有序开展。

我们坚持从本社区的实际出发,抓好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建立信息库三个重点,扎实开展,深入推进,使社会工作人才工作得到有序开展。

1、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工作新格局。社区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摆上了社区重要工作日程,成立社区人才工作站,制订人才发展规划;同时,以社区党建联建工作网络为平台,构建由社区党支部、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人才工作网络,形成广揽群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新认识。为提高人们对社会工作人才的理解和认识,社区干部逐门上户发放《致全体居民的一封公开信》,并充分发挥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阵地作用,对社会工作人才进社区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提高了人们对人才的新认识,营造了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

3、分类建档造册,建立人才信息库。把辖区范围内涉及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和社区各方面人才信息汇集起来,做到“五清”,即:基本情况清、工作性质清、爱好特长清、服务方向清、联系方式清,并分为社区建设、民事调解、就业服务、医疗卫生、社会安全、司法维权、青少年服务等10余个类别,输入电脑,建立社会人才信息库。目前,已有120余名社会人才进入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

二、做到“三个整合”,以共享促开发,不断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目前社区社会工作人才数量少、水平低的现状,要壮大和发展社会人才队伍,既要抓好数量,又要抓好质量,才能提高队伍的整体实力。近年来,我们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从三个方面整合社会工作人才资源:一是整合驻会单位专业人员。多渠道整合辖区单位人才优势,与驻会单位建立了社会人才“双向”管理机制,使辖区单位的社会人才资源在社区得到更好的整合和利用;二是整合个私企业经济发展人员。对社区范围内的私经营业主、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整合到社区工作人员队伍中来,促进社区经济发展;三是整合社区居民特长人员。主要是社区大中专生、退伍军人及具有专业特长及对社会工作有热情的人员进行分类整合,发挥其特长优势,为社区服务。

三、健全“三项机制”,以服务促管理,全面营造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环境。

花园社区按照“一切为了社会人才,主动服务社会人才”的工作理念,成立了花园社区社会人才服务站,为他们提供就业、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满足社会工作人员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切实营造了关爱社会工作人才的大环境

1、健全培养机制。针对当前社会人才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实际,社区加大了对社会人才的培育力度。积极与市区民政、劳动保障、司法等相关职能部门合作,在具体的培养工作中社区注重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讲授式教学与互动式教学、专家教授授课与业务部门领导授课相结合,开设各类培训130多次,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使社会工作者的岗位知识和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得到极大提高。

2、健全就业机制。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努力开发新的就业岗位成立就业服务中心,举办就业培训班,为社会工作人才提供“创岗”、“找岗”、“建岗”、“立岗”、“转岗”服务。,今年来共为社会工作人才提供就业800余人次,共为56名创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120万元,努力让群众享受到更多发展带来的实惠。

3、健全保障机制。近年来,社区在街道党委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统一拨付、自筹资金等方式,在专职社会工作者中落实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在社区设立了社会工作人才服务窗口,为他们提供优先服务;逐步建立了合理的社会工作者薪酬制度,使社区专职工作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与所承担的任务逐渐统一,最大限度的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四、搭建“三个平台”,以使用促盘活,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人才服务作用。

社区把分布在各行各业、各单位的社工、义工联合起来,形成以“专业指导社工、社工引领义工、协同服务群众,群众共同参与”的和谐互动模式,使社会工作人才与人民群众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促进了社区工作的和谐开展。

1、搭建维稳平台,发挥其“减震器”作用。为适应居民需求,社区工作人员不断创设服务群众平台,引导社区志愿者和居民群众加入到社区服务中来。一是开辟“相约星期五恳谈室”,社区干部和法律、社保、计生等专业人员,与来访、约访群众恳谈,广泛听取、解答和处理社区群众反映的问题,恳谈室已成为一条了解民情、沟通民意的重要渠道。二是设立“爱心汇所”,由社区志愿者负责收集社会各界的捐款捐物,面向弱势群体发放,目前已累计募集衣物5000余件,资金10000余元,受益群众300余人,荣获全市“十佳新人新事”。三是成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社区教师或科技工作者担任工作室的讲解员,每周六为社区青少年传授科普知识,从小培养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习惯,去年工作室获得全省科普工作先进单位。

2、搭建服务平台,发挥其“助推器”作用。我们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社区工作的难点和社会工作人员发挥作用的关键点,按需设岗,因事设岗,共设置了文明新风岗、民意收集岗、参政议政岗、经济服务岗等四类十大岗位。使社会工作人员“有岗有为、有为有位”。社区志原者欧阳福莲在环境卫生岗上义务为社区修剪树枝,维护草坪,监督管理清扫保洁工作;医疗服务人才朱可在社区免费开展精神病康复工作。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李爱红把社区当成家,大力实施让居民安心、舒心、省心的“三心工程”,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民政部授予“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称号,被江西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在一大批社会优秀人才的带动下,社区志愿者由两年前的100余人,发展壮大的现在的500余人。

3、搭建创业平台,发挥其“加油站”作用。在以个私企业主和经营业主为主的社会人才中开展“双带”活动,充分发挥经济型社会人才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方面的作用。组建了“企业主+下岗失业人员”联合体,社区共有16名企业主参与联合体,帮带了23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带动12名群众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2008年4月18日

“专业指导社工、社工引领义工、协同服务群众,群众共同参与”的和谐互动模式,要认真落实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的要求,发挥其“安全阀”、“稳定器”的作用。

三是注重挖掘典型并宣传推广。近年来市总工会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最佳班组”、“十佳班组”、“最佳职工”、“感动职工的人”等加强职业道德的活动,弘扬职业精神。市总工会在工作中发现了抚顺石油三厂脱蜡分子筛车间班长王海27年如一日爱岗敬业的感人事迹,总结提炼出“王海班组”这一企业最基层的生产典型,并逐步推广到全国,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7.建设和谐高校促进社会和谐论文 篇七

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得出,水危机是未来10年里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水利建设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水资源污染严重、供给短缺、结构失衡等问题与矛盾加剧了水资源恶化,严重威胁人、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与可持续发展。因此,思考城市水利问题对于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 城市水利建设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水资源供求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缺乏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受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的影响,全国范围内降雨与径流关系和产流与汇流关系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一些江河的天然水量正呈现出逐年衰减的趋势,如黄河下流频繁出现断流现象,海河变成季节性河流,内陆河流出现干枯等。城市供水系统日益脆弱,城市正处于水资源缺乏的困境之中。以天津市为例,水资源总量约为15.7亿m3加上入境和外调水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超过370 m3,远低于世界公认人均水资源量1000 m3的缺水警戒线。水资源缺乏已成为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

2.2 城市水污染日趋严重

在水资源缺乏的同时,城市水污染愈演愈烈,水环境加剧恶化。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套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模式,经济发展仍带有较强的粗放性。我国单立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水功能区达标率还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30%。从调查来看,很多城市至今还未设置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致使城市水质量进一步恶化,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50%的重点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不符合取水标准,水源受严重污染的城市达到近一百个。因此,中国城市面临的废污水处理和水环境治理的压力巨大。

2.3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在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同时,城市用水效率还十分低。受工艺设施与管理制度落后的影响,我国工业用水重复率不高,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约80亿m3,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水重复利用率为60%左右,发达国家则达到80%左右。与此同时,对于城市污废水的处理率低,再生水的利用率也不高。2003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为43%,污水再生利用率仅为15.2%,而且主要集中在大型与特大型城市,全国水资源利用发展极不平衡,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步发展。

2.4 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

城市水利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水利、环保、城建等多个部门,这种多头管理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导致水资源管理效益较低。虽然目前不少城市已实现水务管理一体化,但是体制在运转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盲区。这使得部门间协调规划和利益划分更为复杂,容易在遇到问题时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影响城市水利的综合治理与优化配置的效果。

3 城市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3.1 科学规划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水利地位

为强化税务统一管理,切实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水利的规划与实施应作为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纳入与商品住宅、工业园区、城市道路等同等重要项目的整体规划之中,围绕城市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同步规划与协调,以专项规划报告作为城市总规划报告的附件正是列入总规划内容,以此确立专项水利规划的重要地位。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在政府的号召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城市水利建设之中,以加快城市水利工作、促进城市发展、实现多方共赢为目的,积极参与到项目规划、评审和具体实施环节之中,并努力争取到上下级政府的帮助与支持,通过整治和建设城市水利达到提升城市品位的目的。

3.2 多主体共同努力,协调互助促进水利发展

水利问题的产生从其制度根源上分析可见,不能简单的定论是市场机制或政府干预所起的作用。这两种机制都存在一定的有效与失效区域,当其中一个有效,而另一个失效时,必须保证在“市场失效、政府有效”领域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有效行使政府职能;在“政府失灵、市场有效”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政府则退出该领域。若同时出现“市场失效”与“政府失灵”,为保证水利的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通过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寻求解决之道。但是,大量时间表明,水利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光靠政府与市场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构建完善的社会机制予以补充。

3.3 从多角度全面着手,建设水资源充足城市

3.3.1 强化节水

强化节水依靠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逐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工业节水是重要环节,要以技术创新型节水和结构调整型节水并重。工业用水的特点是量大且集中,因此必须通过水循环回用与重复利用来保证节水,要鼓励企业应用创新型技术改造传统工艺与节水方式。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耗水量、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密集型产业,限制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城市生活用水节水主要依靠节水型器具和强化水资源管理相结合,全面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扩大其适用范围,增强群众节水意识,加快节水的全面实施。

3.3.2 优化配置

面临水资源有限的现实,以科学规划来满足城市的水资源要求是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开展长期水资源规划,强化江河流域水资源调度和配置,保证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高效和可持续利用。一方面,因地制宜开发新水源,统筹考虑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根据不同水源地制定相应的开采方案,并新建或改造一些水库,扩大蓄水规模,通过统一调度,保证应急状态下的供水能力和供水量。另一方面,研究制定城市江河流域及其授水区的水量分配方案,通过对全流域水资源质与量以及取水量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保证实施调度。

3.3.3 改革城市水利管理体制,提供健全法制保障

(1)积极加强城市水利队伍建设,引导城市水利健康有序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水利的不断发展,城市水利工业越发复杂,对水利管理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一支思想坚定、熟知法律、业务精湛的管理队伍是新形势下做好城市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必备条件。

8.建设和谐高校促进社会和谐论文 篇八

关键词 高校管理 效能建设 和谐校园

高等学校是代表国家实施高等教育管理权的事业单位,高等学校的机关工作人员,兼有党群机关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双重类型的性质。高校机关作为学校的管理中心和指挥枢纽,统筹着全校上校各种关系,保障着学校这架机器的正常运转,对构建和谐校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高等学校必须真正把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要努力提高机关服务学校发展、服务教学科研、服务教师学生的效率,以机关效能建设的实际成效来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一、高校机关效能建设的基本内涵

所谓效能,主要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效能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据。从机关层面上看,效能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机关管理要素的有效整合,提高行政工作效率,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以科学的公共决策、有效的公共管理、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好地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而从学校层面上看,在学校开展效能建设,就是要树立追求效率、追求效果、追求效益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努力促使学校管理系统能保持最大的整合效能,教职员工能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状态,管理决策能对社会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保持灵敏高效的应对机制,最终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由于学校自身的独特性,学校的效能建设应该有学校自己的特点,要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服务水平、提高育人质量、构建和谐校园结合起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学水平、育人水平。开展效能建设是保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必要手段,是促进高等教育和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是加强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转变作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才能够进一步增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强化全体师生员工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效能意识,加强学院的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高校机关效能建设现状

虽然近年来高校越来越注意加强机关较能建设,但是,机关效能建设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高校发展不相适应,与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随着我国各领域改革不断深入,高校的各项工作也更加繁重,工作范围也更加宽广,临时性、紧急性任务越来越多,而机关效能建设步伐却比较缓慢,机关层级较多,工作职能重叠,工作程序繁琐,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存在人浮于事、办事拖拉、机构臃肿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关效能的提高。

2、机关人才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高校肩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多种使命,与一般政府机关在工作性质、工作方法、工作任务等方面有一定区别,因此对机关管理人员要求更高,而目前高校机关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人事更迭比较缓慢,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观念、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老化,对于新知识和新技术手段缺乏灵活的运用,对于新一代思想活跃的学生缺乏沟通与交流,对于新形势下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应对手段,管理方面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不多,创新能力不高,办事效率不高,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影响着机关效能建设的拓展。

3、机关管理理念不够先进。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由行政约束向人本管理的趋势,使得高校效能管理的要求越来越来,高校管理过程越来越复杂,更需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而目前高校管理理念还不能更好的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存在个人权力异化、行政权力过大、权力关系庸俗化等问题,影响制约了机关效能建设的发展。

4、机关考评机制不够完善。机关考核与岗位的功能和职责对应不够,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不一个样,重要岗位工作与一般岗位工作一个样,影响了机关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机关考评机制应该与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手段结合进行综合评定,有助于促进机关效能的建设。

三、加强高校机关效能建设应注意抓好几个方面

要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必须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使管理学校的中枢机构和谐有序运转,为此,要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实行首任问责制,切实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机关管理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为师生服务的理念,转变工作作风,以师生的利益为中心,谁接待谁负责,并接受公众监督,杜绝推诿扯皮现象发生。

2、实行服务承诺制,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诚信意识。机关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是学校的窗口,服务是衡量机关管理人员最直接的指标,要对服务实行承诺制,向管理和服务对象做出服务质量和服务时限的承诺,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诚信意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

3、实行素质测评制,提高机关人员素质和能力。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需要育人者自身素质过硬。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育人的机关人员就必须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管理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开展经常性的测评考核,学习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提高机关人员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从而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4、实行绩效考评机制,提高机关管理人员的忧患意识和进取意识。要建立绩效考评奖惩机制,把绩效考评结果作为评价各级机关及其领导班子、工作人员的重要依据,与干部提拔使用、评先评优、奖励惩处挂钩。要把管理人员的思想凝聚在共同为学校发展出力,为教育事业发展出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共同干事创业的和谐氛围。

综上所述,加强机關效能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才能真正人际关系和睦、育人环境良好、校园文化优秀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柴巩利.对于创建和谐校园的理论思考[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

[2]蒋国英,娄金海.论高校效能监察的导入及其实施[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5).

[3]孔筱晴. 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南京理工大学,2006.

9.建设和谐高校促进社会和谐论文 篇九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近年来,浙江以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为主要载体,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取得了明显成效。劳动合同制度得到较好落实,企业职工工资稳步增长,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然而,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不断增多和复杂化,劳动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还广泛存在并有进一步扩大和激化的趋势,比如,劳动法律法规落实还不够到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依然存在,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总体偏低,一线工人收入增长相对较慢等。

当前,劳动关系中的突出矛盾与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既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矛盾的内在必然性,也有一些外在原因,主要是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与社会人文关怀之间、劳动者要求增加工资愿望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之间、劳动者维权意识明显增强与部分用人单位法制观念淡薄之间还存在明显落差。

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劳动关系已成为观测社会矛盾的“晴雨表”。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摆上重要的位置,不断探索创新,推进各项工作,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必须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健全机制,扎实推进。一要进一步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劳动关系自主协调作用,加快构筑劳动争议调解网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简洁高效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二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工资支付管理、最低工资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加强劳动保护,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三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诉求表达机制,确保现有投诉渠道畅通,充分发挥各给组织在反映职工呼声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党委政府及时了解实情,加强督促检查,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提供真实信息。四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宣传引导机制,深入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深入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进一步教育、引导企业家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强化道德约束,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10.建设和谐高校促进社会和谐论文 篇十

新农村发展需要依靠强有力村两委班子的引领,同样,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新农村发展的步伐。我乡各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甚少,农村发展主要是对接上级相关惠农政策,向上积极争取项目,这使村级财务开支成为近年来较敏感的问题,也是农村平稳发展的关节点之一。为此乡党委政府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因此结合上级纪委相关文件精神,做到以村级财务规范化操作、阳光化管理为重点,维护好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开展清产核资为重点,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机制。乡党委、政府根据县纪委、监察局有关文件精神及村换届选举的要求,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四个关键环节。一是抓清产核资。按照全面清查、逐项登记、公示公开、不重不漏的要求,认真开展村级集体“三资”清理工作,对管理相对混乱、历年账务移交不清的行政村进行重点清理,及时通报清理情况,公示核查结果,接受群众监督。二是抓建章立制。紧扣资金收支、资产资源流转承包等重点环节,建立“三资”台帐,健全资金管理、资产资源处置、“三资” 服务保障等制度,把建章立制贯穿于“三资”清理和规范化管理全过程。三是抓委托代理。乡成立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制定“三资”代理服务办法,通过与行政村签订委托协议书形式,及时将帐证、资金移交代理服务中心,按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规定,实施代理服务和有效监管。四是抓规范管理。健全农村集体“三资”民主管理机制,规范“三资”管理使用、处置程序,发挥村级监督组织内部监督作用和委托代理中心外部监督作用,确保农村集体“三资”保值增值。

二、以推行村级财务流程化管理为重点,建立健全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机制。一是科学确定管理内容。要本着简便易行、减少环节、提高效率的原则,明确村级财务流程化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村务公开、资金管理、资产管理、资源管理、民主监督等。二是严格规范管理程序。坚持把村级财务管理程序作为规范运作的关键,认真梳理流程化管理内容,逐项细化操作程序,以工作流程的形式加以固定,严格按照流程图进行操作,切实做到村级财务简单明了,容易操作。三是认真开展“四议两公开”。要严格规范重大开支决策程序,按照村支部会提

议、村“两委”会商、党员大会或党员议事会审议、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决议,决策内容和实施结果公开等程序要求,建立“四议两公开”决策流程。注重完善配套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民主监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真正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办、大家管。乡要加强对“四议两公开”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提高制度执行力,维护制度严肃性,确保制度的贯彻落实。

三、以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为重点,建立健全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一是明确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任务。通过整合村级监督组织,健全完善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机构,村民委员会为村务管理和决策执行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为村务监督机构的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完善对村干部权力行使的监督制约机制,实现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构建向村级组织延伸,促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的落实。二是明确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职责和工作程序。村务监督委员会独立行使监督权,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三是明确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权利和义务。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本行政村村务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正确履行监督职能,每年年中和年底向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实施“阳光村级财务工程”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将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扎实的作风,精心谋划,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新局面,为保障和促进我乡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稳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龙游县社阳乡纪委

上一篇:公路安全生产工作体会下一篇:小学语文教材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