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调查报告

2024-06-23

农业技术调查报告(精选8篇)

1.农业技术调查报告 篇一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宏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形成政府、科技界、农民、企业与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格局。目前,尽管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不少地区也形成了一些自发的生态农业协会等组织,但由于目前的生态农业社会参与机制缺节断链,或参与机制很不完善,导致生态农业建设一头热一头冷,无法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主要表现在:生态农业宣传不到位,没有得到农民和消费者的的认可;地方领导认识上的差异,或者是热心政绩工程,主抓领导换人后出现生态农业建设不连续;没有充分调动科研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农业科技人员没有投入生态农业一线建设,无法实现农业生产和高科学技术的正真结合,生态农业生产缺乏技术创新;缺乏激励机制和有效的扶持机制,从事生态农业的企业少。以上问题导致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在旧水平上徘徊不前,无法产生飞跃。

这些问题需要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不断摸索生态农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带动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使生态农业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薄弱环节 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目前还有一些薄弱环节函待解决。主要表现在: C政策法规不配套、不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薄弱。农业生产具有外部性,生态农业的正外部效应往往被忽视。常规农业带来的环境问题口益严重,化肥农药的过量投入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生态农业尽管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但是目前来看,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一般不如常规集约化农业,导致生态农业的生产者积极性不足。同时由于生态农产品的认证与监管体系不健全,各个级别的生态农产品标准也不统一,导致消费者无从识别生态农产品与常规农产品的区别,难以刺激生态农产品的有效需求。

组织管理中政府行为较浓,群众主动性不足,企业参与薄弱。纵观中国生态农业二十五年的发展历史,其成功经验主要来自中国政府的大规模推动,主要做法是在全国设立生态农业示范县,在示范县设立示范镇、示范村和示范户,各级政府把设计生态农业示范点作为政绩工程,很少考虑农业生产者的意愿,政府干预色彩浓厚,经常导致生态农业的生产与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相脱节,许多在政府扶持下成长起来的示范点在政府扶持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和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背景下,渐趋于没落。

生态试点管理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中国农业生态建设重建轻管现象严

重,各级政府只重视申报和建立生态农业示范点,关心的是产中环节,管理模式以行政干预为主,很少关注产前农资供应和产后的销售渠道,使得生态农业的产业组织难以融入区域乃至区际市场交易大循环,难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其市场价值。

投入动力源不足,缺乏社会,特别是企业的广泛参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以政府推动为主,但国家投放的资金很少,一个生态示范县的国家资金一般少于3万元,大部分建设项目由国家、省、县和农户共同承担,但实际上省县二级的配套资金经常不到位,资金的不足使得示范点示范片的管理者只能虚报建设规模,重点建设样板工程以供验收。企业以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主要投资于生产标准化程度和市场价值较高的农产品,生态农业由于生产工序比较复杂,标准化程度低,难以工厂化生产,使得龙头企业在没有政府优惠政策的鼓励下一般不愿意进入。

市场机制培育不足,信息体系薄弱,绿色消费体系远未形成。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农产品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生态农业建设二十多年还利用市场机制来推动其自组织发展,生态农产品无法实现优质优价。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信息网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改观,农业生产者的科技与市场信息渠道依然很少。

2.农业技术调查报告 篇二

关键词:镇安县,节水农业,调查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 随着地球人口的增长和环境条件的恶化,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镇安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的山区县城, 干旱缺水历来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而且越来越严重。为降低干旱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镇安人民在总结利用先民农耕文化的基础上, 大胆实践创新, 集传统方法经验与现代农业科技为一体, 将工程节水措施、耕作节水措施与生物节水措施综合施用, 有效拦蓄天然降水, 提高降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

1 基本概况

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腹地, 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纯土石山区旱作农业县。全县总面积3 487km2, 现有农耕地39.1万亩, 绝大部分是无灌溉条件、依靠天然降水的旱地。境内最高海拔2 601m, 最低344m, 年降水量800~1 100mm, 年际间差异较大, 降水量分布不均, 常常出现不同程度干旱, 是困扰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全县境内有河流水域面积61万亩, 流域面积在10km2以上的河沟有87条, 地表水年流量12.9~25亿m3。全县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约78.5万亩, 复种指数较高, 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等作物。

2 节水农业技术应用情况

2.1 工程节水措施的应用

2.1.1 农田基本建设坡改梯

20世纪60~70年代的农田基本建设实施坡改梯工程措施, 使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 土地接雨固水抗旱保收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平整的地面较多地截留了雨水, 减少了斜面坡径流的水土流失。通过小块变大块、薄地加膘、客土改良、增施有机肥、合理耕作等综合农业措施的应用, 增厚了耕作层, 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 耕地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 蓄水保水能力增强, 为山区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1.2 集雨蓄水窖补充灌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镇安在地表水资源匮乏的北阳山系实施集雨蓄水工程建设, 收集房面、场地、山溪雨季泾流水, 通过沉淀过滤净化解决人畜用水外, 富余的集水用于干旱时期农田补充灌溉。截至2010年, 已建成的蓄水窖有2 856眼, 小型蓄水池塘855处, 水窖池塘建设缓解了区域性人畜饮水问题, 同时使得1.2万亩农耕地在干旱时期获得必需的水分接济。

2.1.3 修渠引水节水灌溉

为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 截止2010年底共修引水渠75km, 低压输水管道30km, 可灌溉农田8.01万亩, 其中喷灌0.081万亩, 滴灌0.023万亩。滴灌技术在设施蔬菜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 既节水又增产, 受到当地群众欢迎。

2.2 耕作节水措施的应用

2.2.1 垄沟栽培蓄水保墒技术

具有斜面坡度的缓坡耕地, 在镇安县耕地中占据较大比例, 这类耕地接纳雨水性差, 且不保水。垄沟技术是沿坡等高线开沟埋肥起垄, 一般垄高12~15cm, 是缓坡耕地节水农业的重大耕作措施。这项技术措施增加了耕作层, 形成的垄沟有效拦截了雨水, 取得了蓄水抗旱的增产作用, 全县2013年推广面积达21万亩 (次) 。种植的薯类因土壤通透性好, 比较耐旱, 表现出良好的增产效果, 平均每亩增产量在22%~26%。种植的玉米平均亩增产15%以上。但是此项技术一则劳动强度较大, 比较费工费力, 在劳动力紧缺的农户不易推广和实施;二则在开沟起垄时若没有沿等高线的标准实施, 发生大到暴雨时雨水易在低处汇集决口, 造成局部滑坡。

2.2.2 深松耕蓄水抗旱技术

深松耕是旱作农业的一项重大耕作技术措施, 疏松的土壤环境不仅有利于农作物根系发达, 且能较多地接纳雨水, 适时深松耕还有阻碍土壤水分蒸发的作用。此技术在镇安县农作栽培过程中已得到广泛实施。深松耕既可在作物播种前将耕地进行深翻耕播种, 也可在农作物生长期间结合中耕除草开展适度深中耕。适度深松耕能形成疏松的地表土, 既利于接纳雨水, 又有切断土壤毛细管道和阻碍土壤水分蒸发的效果, “锄头底下有水又有火”就是对深松耕调节土壤水分作用的形象比喻。

2.2.3 少耕免耕抗旱保墒技术

少耕是减少了土壤搅动量, 免耕技术是除播种外不再进行其他任何土壤耕作, 其核心都是尽量减少土地耕翻量, 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量, 该项技术在当地经过多次示范应用, 结果证明示范产量与常规耕作方法的产量持平, 但由于老百姓的耕作习惯一时难以改变, 目前没有大面积推广。

2.2.4 地膜覆盖蓄水保墒技术

地面覆盖技术在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下, 由于土壤水分在膜下循环利用, 显著改善了作物生长条件, 提高肥水利用率, 尤其在节水农业上作用显著, 目前已成为山区旱作农业节水增产增效的重大技术措施, 在镇安广泛应用于玉米、马铃薯、烟草等栽培上, 2013年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3.69万亩, 其中玉米5.6万亩, 马铃薯5.4万亩, 烤烟5万亩, 蔬菜0.81万亩。

2.3 生物节水措施的应用

2.3.1 调整结构, 压麦扩薯

小麦曾经是镇安县第一大作物, 但在播种和苗期经常遭遇秋、冬、春连旱, 导致播期推迟或是麦苗长势弱, 往往造成一定程度的减产。为此, 近年来镇安广泛推行种植业结构调整, 实施“压麦扩薯”战略, 将小麦播种面积由20世纪末的22万亩压缩到13万亩, 面积缩减了40.9%, 为马铃薯、甘薯、魔芋等春播作物腾出发展空间, 以充分利用春、夏季的自然降水。据调查全县高水肥田块小麦亩产一般在350~400kg, 亩产值600~640元, 而一般田块栽培的马铃薯或甘薯亩产在1 500kg左右, 平均亩产值在2 000元以上, 经济效益是小麦的4倍。魔芋一般亩产2 000kg左右, 以市场价3.2元/kg计, 亩产值达6 400元, 扣除种芋、肥料等费用2 500元外, 每亩净产值3 900元, 经济效益是小麦的6倍。

2.3.2 坐水播种技术

在雨水分布不均、供给不及时的干旱期及水利设施滞后的地带, 坐水播种玉米、扦插甘薯等农作物是争时播种、获取全苗行之有效的措施。坐水播种是指播种前在栽植坑穴内灌注适量的水, 每穴0.5kg左右, 播种或栽植钵苗, 再覆盖一层疏松肥土, 其方法简便易行、用水量少, 又易获取全苗。每坑穴灌注0.5kg左右的水所起作用相当于一次20mm以上的有效降雨。

2.3.3 增施有机肥以肥调水技术

增施有机肥, 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使土壤容重变小, 孔隙度变大, 能使雨水和地表径流水渗入土层中, 而且有团粒结构的土壤能把入渗土壤中的水变成毛细管水保存起来, 以减少蒸发。因此, 增施有机肥既能提高土壤肥力, 又可改善土壤结构, 增大土壤涵蓄水分的能力, 增强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 达到以肥调水、提高水分生产率的效果。另外通过调节施肥水平也可以获得较大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

2.3.4 选用高产抗旱品种

山区旱作农业对天然雨水依赖性强, 不同程度的干旱灾害时有发生, 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抗旱品种是高产稳产的基础因素。镇安在大力实施作物结构调整的同时, 积极推广种植抗旱高产品种。玉米主栽品种, 如安玉2166、陕单系列、临奥1号、中北恒六等都有较强的抗旱特性, 在雨水分布比较均匀的年份一般亩产在650kg左右, 高产田块可达800kg以上, 较常规种增产15%~30%。马铃薯品种以克新3号、东北白为主, 抗旱性较强, 新品种紫花白比当地老品种安农5号增产50%以上。小麦主栽培品种有绵阳19号、31号, 小偃22。

2.3.5 秸秆还田和秸秆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

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提升土壤吸附水分抗旱能力的有效措施。镇安每年有玉米、小麦两大作物秸秆30万t以上, 近年来, 结合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 在全县示范推广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技术。据2008年开展的秸秆还田示范数据显示, 在亩施500~600kg玉米秸秆麦田, 雨后7天测试, 土壤含水量为26.2%, 较对照田22.5%增加3.7%。在魔芋生产上推广的玉米、麦秸覆盖地表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技术效果, 秸秆覆盖地表能减轻雨水重力作用造成的地面板结外, 还能阻碍土壤水分的蒸发, 为魔芋生长营造一个疏松的土壤环境, 把经过腐烂的秸秆翻入土壤具有养分回归、培肥耕地的作用。

2.4 化学节水措施的应用

主要是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推广应用。一是用保水剂拌种包衣。保水剂是一种高效吸水性树脂, 能迅速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数百倍到千倍以上的水分, 改善了种子萌发时的土壤水分微环境, 对种子萌发和成苗十分有利。二是抗蒸腾剂。植物吸收的水分中大部分是由植株表面蒸腾作用消耗的, 因而降低蒸腾耗水可改善作物的水分状况, 是节水、防旱、抗旱的重要环节。三是促进根系生长剂。可以有效地促进根系的生长扩展, 提高根系活力, 增强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

3 发展推广节水农业技术的几点建议

3.1 继续抓好农田基本建设

农田基本建设是农业基础条件提升的一项面广量大的项目措施, 应结合小流域治理, 利用一切可利用水源, 增施灌溉设施, 开展土地平整, 变小块为大块, 为小型机械耕作创造条件。同时通过薄地加膘、客土改良、增施农家肥、秸秆还田、科学配方施肥以及合理的农耕措施培肥土壤, 提高耕地档次。

3.2 开展农田节水示范

有重点的加强节水新技术的示范推广, 建立节水农业示范区, 积极推广滴灌、渗灌、微喷技术, 并集成推广坐水播种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深松耕以及农化节水技术, 做到试验示范、调研总结、宣传培训、推广应用一体化。

3.3 强化墒情监测工作

各乡镇要建立土壤墒情检测站, 定期开展土壤墒情监测工作, 为政府领导指导农业生产、开展抗旱救灾、调整结构、评价节水农业技术效益提供依据。在春耕、夏播、秋冬播等关键农时季节, 增加监测密度, 开展墒情监测会商, 分析农田墒情变化趋势及时发布信息, 研究提出对应措施, 通过网络、电视、农村广播、公示栏等形式传播, 推广应用好节水农业措施, 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做好技术服务工作。

3.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深松整地技术推广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深松整地;整地技术;机械化深松;技术推广

开展深松作业能够改良土壤性,蓄水保墒,改善根系生长条件,增强抗倒伏能力,能有效促进粮食等作物稳产高产。鉴于此技术能产生如此效果,笔者对蛟河市松江镇推广现状进行了调查,现将应用状况总结如下:

1 工作措施

机械化深松技术作为保护耕作的一项内容,我镇在2011年进行了大力推广,农机补贴项目也将深松机具列为重点补贴机具,我们为推广这一技术做了大量的宣传推广工作。

1.1 加强宣传,让群众思想上接受

通过利用电视、报纸和网络,积极宣传深松整地的意义与作业要求,提高农民对深松整地农机技术的认知水平。结合送科技下乡、农机购置补贴、安全检查、检修服务等工作发放明白纸,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宣传效果。

1.2 建立示范点,让群众直观上感受

各村都建立了示范点,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通过示范点的对比,让群众亲眼看到深松整地的好处,以客观事实促进主观接受。

1.3 分解任务,让政策充分落实到位

深入种田大户、耕地面积较大的村庄和部分专业合作社中进行重点动员,讲清深松整地的重要性和应用优势,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应用新技术。把推广任务分解指标下达到各村,以促进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规定凡购买大型拖拉机的农机户必须配套深松机,这样才能优先享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2 推广深松技术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

通过调查回访和观摩示范地块,我们掌握了深松技术推广的一些基本状况,也了解到影响其推广的原因。据有关专家对比试验和有经验的农户反映,长期以来,传统耕作方式致使耕层变浅、土壤板结严重,使其难以维持植株正常生长对水、肥、气、热的需求和根系的伸展,而实行农机深松作业可以加深耕层,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性能,促进农作物根系下扎,增强农作物抗旱抗倒伏能力。仅此一项技术,就可使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每667㎡增产50kg左右。尽管深松技术有如此的优势,但在推广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2.1 传统的耕作习俗是影响深松推广的主要因素

精耕细作的传统方法已在农民的农耕生产中根深蒂固,虽对深翻有一定的认识和接受,但深松则尚不为广大农民群众所认可,他们以为全部翻动土层不利于下茬作物生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深松技术的推广进度。

2.2 条块经营与规模耕作的矛盾影响深松技术的推广

近年来,虽然有部分土地流转在农机大户手中,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省已实施三十多年,“一家一户一条块”的经营格局严重阻碍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大型拖拉机难有用武之地。

2.3 深松地块质量的好坏也是影响深松机具推广的因素

深松效果的好坏与天气因素有很大关系。根据2012年我省普水量比往年偏多的特点,要适时进行深松。土壤含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深松质量,水分过多,会增加深松机动力,作业成本高;土壤水分少时进行深松,导致土壤失水快,影响种子的发芽率。掌握不好深松时机而进行深松直接影响了深松机具的推广。

2.4 领导对深松技术的重视程度影响深松技术的推广

个别乡镇领导对深松工作不够重视,组织不够有力,导致农机深松技术进展缓慢。

3 工作建议

在农机深松整地补贴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将这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好落实好,领导重视是前提,科学规划是基础,宣传引导是动力,示范带动是关键,健全机制是保障,确保质量是根本。

3.1 领导重视,落实责任

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要强化政府行政推动作用,不仅要把机械深松工作作为农机工作的重点来抓,更要把机械深松作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举措全力组织实施。政府主管领导要亲自挂帅,指挥协调各部门分工合作。要紧紧围绕工作目标,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工作方案,逐级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务求工作实效。

3.2 强化宣传,搞好服务

充分利用新闻媒介与现场演示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重要作用,提高广大农民应用深松技术的自觉性,及时总结和宣传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工作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為推进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机手培训和技术指导,切实提高作业质量。

3.3 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

据农机户反映,条块种植大大影响了深松作业的推进,因此,应积极组织协调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实施机械深松,连片作业示范,整乡整村推进,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算、带着农民干,让农民尽快掌握技术、看到效果、得到实惠,为大面积推广深松技术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3.4 积极对上争取

4.农业调查报告 篇四

一、园区建设概况和工作成效

(一)基本情况

我县自然条件差,山高坡陡,平地少,自然资源先天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传统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生产靠天气。此外,农民老龄化,大量中青年劳动力走出农村,转向非农产业,导致大规模弃土现象日益增多。农业发展潜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发展后劲不足,已成为历届县委县政府面前的难题。

近年来,县委和县政府成立了“三个产业同步,农业、农村、农民协调,富民第一”思考,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工业示范园区”目标,以农业示范园区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重大突破,以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基本要求,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循环发展和绿色生产为路径,以培育市场经营者为核心,以规模、设施、标准化和产业化为标志,因地制宜,在全县范围内完成建设。61122 ”现代农业示范体系探索“在山上建公园,在山下建社区,把农民变成工人”这样一个发展山区现代农业,统筹城乡的好办法。

目前,6个重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总面积9.15万亩,建成核心区2.33万亩,耕地1.14万亩,林地1.7万亩。天宝和中营作为引领全县发展的两个农业示范园区,取得了初步成效,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陈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被命名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示范和引导,按市级示范园区标准建设了种花苗木、木瓜、茶业等示范园区,已初具规模,有效促进了我县山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示范园区的带动下,激发了群众投身农业开发建设的积极性。

(2)工作措施和结果

1.完善园区建设配套机制。一是县成立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和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明确职责,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总结阶段性工作,安排新的统一攻关任务,重点协调解决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阶段性决策问题。三是每个园区都明确了要重视单位和领导,落实一个县级领导重视,一个部门牵头,一批单位协助落实的措施。

2.构建现代农业示范体系。我们县采用“突出重点,集中投资,突出示范,带动全局”方式,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与城乡发展,统一部署,统筹规划,同步建设。“11135 ”城市规划体系(创建宜居县、11个重点集镇和35个生态社区)确定了“61122 ”现代农业示范规划建设体系(即建设6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扶持壮大10个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建立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壮大20个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示范点,积极培育XX专业农民,形成“示范园区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推动,家庭农场支持,专业农民经营”五位一体现代农业示范体系。

3.积极探索园区建设模式。我们县抓住了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政策的机遇。生态社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产业示范园区”思路是围绕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移民社区,支持龙头企业积极流转土地,在山上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生态循环产业,根据全区规划和天林路景观综合布局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山下移民社区建设和移民集中安置初步形成“在山上建公园,在山下建社区,就地把农民变成工人”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模式以“仓上镇天宝、城关镇中营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为基础,在这一模式的探索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4、凑加强援助措施。一是凝聚部门力量,倾斜项目和资金,帮助园区建设水、电、路、网、通等基础设施,全力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建设。近两年来,县政府及各部门扶持了40多个园区项目,投资4000多万元;协调贷款1000多万元。二是从土地流转、金融信贷、招商引资、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予现代农业园区优惠政策和支持,形成支持企业建设的良好服务管理氛围。三是坚持园区实际建设,做好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工作,通过技能培训培养一批专业农民;通过引导大型工业企业发展产业,培养了一批农业管理人才;通过园区建设,培养了一批农业管理人才。

5.工农一体化促进园区发展。我县坚持以农业为依托发展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扩张为重点,以订单生产为手段,全力打造涉农品牌产品,推动农业产业增产增收,取得成效。积极引导有实力、有能力的业主投资农业产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和支持成功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农业产业或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协调和服务功能,村干部带头流转土地,搞规模经营,带动农村发展,形成“工商资本下乡建设,回乡的可以回乡建设,村干部带头建设”发展模式。通过工农一体化,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土地流转,带动和形成一批主导产业集群,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二.我园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1、发展思路不够清晰。我县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园区业主还没有“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循序渐进的态度,存在长期规划与短期建设衔接不充分、发展思路不清晰、定位不明确、主营业务不明显、规模效益不明显等问题,阻碍了园区的持续高效发展。

2.商业实体很弱。企业是园区的主体,农业基础投入太少,投资效益低,示范带动作用有限,对后续发展能力影响较大。要想在困难山区把示范园区做大做强,单靠园区业主的力量是很难的,必须注意培养新的园区经营者参与园区的建设和运营。

3.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周期长,成效慢。业主在基础设施建设前期投入了大量资金,后续建设资金普遍不足。而且项目管理条件和资金难以及时到位,银行贷款困难,利率高,需要抵押贷款等具体问题,使得园区建设失去了自主性和科学性,支撑效果不明显。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4.公园的功能需要改进。农业示范园区应具有高效、生态、特色、观光的特点。目前,我县的示范园区还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强调农业生产,休闲观光功能没有得到体现。最具影响力的天保农业示范园区虽然注重生态观光功能的提升,但仍处于初期规划建设阶段。

5.品牌营销水平低。园区生产水平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园区,市场竞争力不强,影响了园区产品的销售和推广。同时,园区业主在市场评价上也存在偏差。施工前市场调研不充分,市场支持不足,很难打开产品销售的局面。

6.迫切需要加强科技支持。园区经营者文化水平低,技术人才缺乏,产业工人素质低,尚未形成高水平、高效率的园区建设团队,主要是因为高强度的园区建设和生产工作需要中青年劳动力和高端技术人才的支撑,而当地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条件艰苦,难以留住高端技术人才。

7.管理机制需要规范。有“只能进出”“重施工轻管理”这种现象,没有经济效益就起不到示范和推广的作用。一方面是农业主管部门对农业园区建设的行政管理和指导,需要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加强项目管理,解决农民与园区缺乏紧密利益联系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8.实施激励政策的困难。园区建设项目资金落实滞后,建设主体完成项目需要大量资金,影响后期建设;企业投资园区建设较慢,需要发展其他见效快的产业支持园区建设。政府没有相关支持措施;与公园建设相关的具体优惠政策不明确,不利于提高公园建设的积极性。

三、农业园区的发展路径及建议

近年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支撑,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可操作载体。为了进一步规范农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管理水平,促进园区在推进农业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经营中发挥主导作用,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园区发展思路。强大的产业支撑是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发展的动力。业主要结合市县确定的农业主导产业,如木瓜、姜黄、畜牧、茶叶、中草药等。,以方便后期项目资金。第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复合模式。园区要立足实际,精心布局,突出重点,明确主导产业,主辅结合,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形成市场前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产业结构。二是加强产业基地的培育。茶叶、木瓜、中草药等示范园特色明显,产业单一。我们必须努力培育产业基地,提高加工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使园区更大,更强,专业化和精细化。三是提高工业质量水平。在产业发展上,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努力打造生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园区产业结构。四是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系。建立园区与农民的.紧密利益联系,共同推动园区产业发展,从园区出让土地,引进大工业户在园区内建立家庭农场;建立专业合作社,农民入股土地,共同发展产业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厂,让农民在田间劳动,让农民能有效受益。

2.培育新的商业实体。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培育一批能够建设和运营园区的新的商业实体是关键。第一,龙头企业自建园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挥自身资金、技术、信息优势,转让土地,按照“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中的农民”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二是农民合作社率先兴办园区。由村干部或企业家按照“标准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技术型会员、安全型产品”按照“的要求成立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商业模式,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导成员集中力量发展大型产业,合作社负责组织产品加工和营销。第三,农村社区计划建立公园。抓住陕南扶贫移民搬迁政策机遇,以新农村社区生产要素集聚为基础,以安置移民就业为目的,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围绕新建农村社区规划布局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精心规划、包装、策划建设一批前景好、后劲足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第四,家庭农场经营园区。以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和平台,加强招商引资,所有愿意在园区发展产业的涉农经营实体都可以利用园区的规模优势从事生产经营。园区业主应特别注意引进具有商业意识的大型工业企业或企业家,在示范园区内建设家庭农场等产业示范点,提升园区产业效率,实现园区高效运营。

3.拓展有效融资渠道。第一,加强项目资金投入。政府整合项目,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资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园区项目的包装、申报、争取资金,支持业主建设园区。二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加大投入,积极吸引国内外资本、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资园区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第三,加强生产要素的资本转化。引导广大农民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以及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第四,加大金融贷款支持力度。要建立金融信贷服务体系,增加银行对园区的信贷供应,解决园区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短缺。通过采取政策支持、项目支持、信贷支持、财政补贴、招商引资等多种措施,逐步形成多方融资、多轮带动的新格局。

4.努力提升休闲功能。农业示范园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休闲的重要空间载体。将其升级为休闲,是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建设集科普、生产、销售、加工、观赏、娱乐和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农业园区,成为休闲农业的新农业形式。旅游功能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升:一是主题提升。结合园区实际情况,建设集观赏、品尝、购物、娱乐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园,强化示范园区的景观印象和观光功能。二是空间提升。建设和辐射区域建设要统筹考虑。例如,周围的村庄可以考虑扩展休闲活动,如民宿、餐馆和农舍,并沿着道路、河流和山脉扩展休闲和度假景观。三是活动升级。设计各种休闲观光、度假体验、科普教育活动和各种主题文化活动,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和传统节日,设计乡村节日。第四,景观升级。通过造景手法,强化示范园区的观赏效果和景观特色,创造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观光空间。

5、特别重视科技服务的支持。第一,建立专业的技术团队。政府组建专家组,围绕园区发展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筛选出一批先进适用的集成、组装、配套技术,提供操作难度低、劳动强度低、生产成本低的技术标准和法规;建立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结合人才振兴规划,发展公益性岗位,实行指定服务,建设“科技人员到点,良种良法到场,技术要收”基于。第二,积极应用新技术。鼓励园区业主引进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废物资源化等先进适用技术,扩大钢架大棚、喷(低)灌、温湿度控制设施和计算机监控等应用,加快设施栽培技术推广,加快农产品仓储和冷链运输发展,提高园区科技含量。同时,通过合作和技术投入,鼓励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参与园区建设。第三,加强人才培养。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机制,以大型工业企业为重点,以技术示范为主要手段,积极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地方技术骨干队伍培训。第四,做好市场调研。进一步开展市场需求调查,根据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引进什么样的人才,研发新产品,有针对性地发展园区产业。

6.促进品牌效益的提升。第一,保证产品质量。严格农产品质量监管,对农产品和农业环境进行随机抽样检查,确保生产的农产品质量符合无公害标准,积极帮助园区业主申报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认证。二是培育农业拳头品牌。充分利用我们的县“裸皮木瓜”品牌和“Xxxx春燕”茶叶品牌,安康“硒”品牌,着力打造一批拳头品牌产品,加强品牌策划和包装,走“商标注册、包装销售和上市管理”方式。第三,做好营销推广。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将农产品直接配送到超市等终端市场,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把握特色品牌的动态管理和信息发布,抓住机遇,做好网络宣传和营销。通过有效的营销和推广,增加产品附加值,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品牌,通过循环发展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园区品牌。

7.规范经营管理机制。在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运营管理应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第一,规范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在此基础上,释放土地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土地向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集中,解决现代农业园区的土地利用问题。第二,规范项目管理。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协调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向业主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点倾斜绑定。第三,规范市场管理。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园区;一方面,要加强市场准入机制,鼓励园区与市场融合,参与市场竞争,规范农产品入市管理。

5.休闲农业调查报告 篇五

毛主席语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现在不仅是我们要往前跑,政府领导也在推着我们往前跑。”这几句话是休闲农业业主们的感慨。他们说得多好啊!看来我市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了。于是我们打起背包,深入农庄,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虽然天下着雨,山路崎岖,道路泥泞,车子老旧......但是这些困难丝毫没有挡住我们对工作的高度热情,我们也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往前跑。

一、调研概述

在调研期间,我们走访了20多家农庄业主,一家一家地进行实地考察,面对面地与农庄业主进行交流,从而使我们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找到了突破口。

二、调研对象

国鸿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国旺实业有限公司、湖光山舍田园农庄、青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清晨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怪石岭生态公园、神龙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江西达仁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南昌菜园、世外驿站、香樟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菲莎谷农业有限公司、花园一号、佰源生态、剑霞锦绣蔬果有限公司、易氏农业公司、海湾龙庄、凤凰沟景区、玉明生态农庄、磊鑫农业公司、金盘农业、梅仙山庄、山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扬帆休闲农庄有限公司、西湖李

一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在我们走访的这些农庄,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可以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海湾实业植入了红色文化及抚河文化;梅仙山庄植入了古色文化;湖光山舍打造了民俗文化;西湖李家植入了农耕、道德和民俗文化;怪石岭挖掘了古代琴仙《伯牙》的故事,作为文化主线,穿插在景区的山水之间。金盘、神龙收集了不少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并将其融合到自己的产业中。绿色生态和文化的结合使休闲农业更具有生命力,彰显出我市休闲农业的卓然风采。(4)农庄的自然美学和人文美学

以山岭为主体的怪石岭生态公园,青砖灰瓦的传统建筑风格统一融入到自然山水之间,使人感受到一种古朴、典雅、自然的气息。梅仙山庄的帅家大院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散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凤凰沟的花木和自然生态山林,具有一定的美学研究价值。土色土香的湖光山舍田园农庄总是让人感到那么熟悉,亲切。南昌菜园规模宏大,自然生态与现代人文相结合,将会成为一个南昌休闲农业的典范。按浙江乌镇水乡风格打造的清晨度假村,简略中显精致,传统中显时尚。(5)养殖业和种植业突出特色,各显风采

在我们走访的这些农庄当中,特色养殖的例子有:扬帆农庄的贵妃鸡、珍珠鸡,世外驿站的瓦灰鸡,佰源生态的野鸭,凤凰山庄的孔雀、野鸡、鲟鱼、鳜鱼、长吻鱼等。

特色种植的例子有:梅仙山庄的高档水果——蓝莓,湖光山舍的热带水果——火龙果,金盘农业的胡柚和果粒橙,山川生态的红柿,达仁

辟旅游黄金线路等。

同时,业主们迫切期望能尽快地搭建起网络销售平台。在保留线下推广的基础上,能够实现线上推广。线上、线下这样一种双管齐下的营销方式,对于产品的推广可以起到很大的宣传作用。关键词:专业人才

4、有的业主提到的问题很有前瞻性和专业性,已经开始在为今后的一个长远发展,做人才储备工作,这一点很超乎我们的想象。希望协会为他们多推荐休闲农业这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并希望协会提供或编撰休闲农业现代管理的书籍或资料。关键词:学习交流

5、业主希望能够定期组织外出学习或考察,同行之间多沟通、学习,多借鉴别人的经验,做到取长补短,然后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休闲农业。

六、通过走访发现的问题

1、有的业主由于前期设计规划,没有聘请专业人员,仅凭个人的兴趣和意识,造成服务设施建设不规范,一边是资金短缺,又一边又是造成资金浪费。在项目规划上,缺乏自己的个性,没有突出亮点,相互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

2、项目投入的重复性、雷同性比较严重。卖萝卜赚钱,大家都来种萝卜;卖青菜赚钱,大家都来种青菜,有种一哄而上的趋势,在产品投入方面比较盲目。

3、加强农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素质

2、在“十二五”规划期内,南昌休闲农业协会将建立6大产业集群,申请6至8个国家五星级休闲农庄,8至10个省级五星级休闲农庄。

3、在2013年十月份前筹建小额贷款互助担保基金,为帮助解决会员的困难提供小额贷款。

八、未来南昌休闲农业要体现的3个主要特点:

(1)科技

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所以休闲农业要走现代科学道路,转变传统发展模式,搭上科技的顺风车。另外,要不断寻求创新,有创新才有突破,才能在众多的产业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像我们走访过的青岚生态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果树种植全部采用滴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节约很多生产成本。果树种植全部规范化、合理化,修通了公路,将整片园区联系在一起。(2)集中

休闲农业项目要集中,突出规模。在我们走访的农庄当中,各家的规模大小不一,大则几万亩,小则几百亩。无论规模大小,但是一定要形成规模。不能太分散,要集中整治,这样不仅有利于管理,而且可以提升休闲观光价值。像我们走访的金峰茶园,茶园种植面积很宽广,将近有1万亩,都是集中在一起。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茶树,既可以形成景观效益,也有利于开展大规模机械化作业。(3)环保、低碳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环保、节能、绿色、低碳”的理念越

上拉出一部分,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拉动消费,例:消费100万的企业,奖励10万。这样市场大了,企业就会想办法扩大规模,员工每天有事干了,服务质量就上去了。

十、关于我们:

在南昌市休闲农业协会办公室成立以来的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到各大农庄进行走访调研,完成了这份5000余字的调研报告。

由于我们在之前,从未从事过休闲农业的工作,缺乏协会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只有在工作当中一边学习一边积累。一个月的工作时期,很难将协会成员存在的问题摸索得那么清楚,有许多事情还要进一步了解、完善,然后逐步解决。

6.农业农村调查报告 篇六

xxxx年7月23日至25日,我有幸参加了xxxx市xxxx年农业农村工作大检查活动。在三天的活动中,我们观摩了17个乡场镇的44个示范点。通过观摩活动,使我对我市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势有了更为全面和清晰的认识。

目前,xxxx市运用高效节水技术的耕地面积达到19.2万亩,到年底规模化整理土地将达到20—30万亩,保持着倍数增长速度。在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大检查活动中,西大沟东戈壁村2千亩番茄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四棵树镇查干布勒村5000亩机采番茄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石桥乡河湾村1.1万亩机采棉花高产创建示范区、皇宫镇林家庄子村万亩棉花标准化示范园区等几个精心打造的高标准示范园区,这些分布于xxxx各个农业片区的典型示范点,在土地整合规模上达到了千亩甚至万亩,而且在生产管理上都在运用高效节水技术的基础上实行了“五统一”,实现了“扩量、降本、增效”的预期目标,很好地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得到的启示:高效节水技术的广泛推广,不仅打破了“水”这一制约绿洲农业发展的瓶颈,而且也打破了改革开放初期以来形成的以埂为界的 “井田”式生产方式,辅以市场竞争机制的拉动,最终形成一股强大的革新力量,推动传统种植业向科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转变。

在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大检查活动中,我市涌现出许多特色种植的亮点,八十四户乡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区、九间楼

乡邢家庄子村地膜红薯、夹河子乡的邓家湖村千亩特色种植示范区,头台乡汪家庄子村设施林果业,四棵树镇哈达生布勒格村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吉尔格勒特乡库鲁木村特早熟西甜瓜示范点等。其中八十四户乡的“巴海” 牌蔬菜,九间楼乡的“九乡”牌红薯,四棵树镇“如山”大米等最为典型。这些典型示范点都突出与众不同的特色种植,以特色化、品牌化抓住了市场的牛鼻子,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得到的启示:在市场需求的变化引导下,特色种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标志之一。随着种植技术及品种的更新发展,特色种植的多元化、品牌化成为农村现代种植业发展的又一主要趋势。

在全市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战略要求下,为更好地实现畜牧业的“三个转变”,我市强力推进现代畜牧业进程,特别是加快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在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大检查活动中,重点推出的八十四户乡琦丰养殖有限公司、古尔图镇新兴牛羊养殖合作社、白泉镇托古里克莫墩村养殖小区、车排子镇三道桥村堕胎肉羊养殖小区甘家湖牧场铁架子牧民新村锦祥多胎肉羊养殖合作社、皇宫镇沙枣林村多胎肉羊养殖小区、九间楼乡黄渠村养殖小区、夹河子乡家河子村河东多胎肉羊养殖示范小区等一批新兴的农区畜牧业示范点,在此次检查活动的观摩示范点数量中占有较为突出的份额。这些示范点的共同特点是以养殖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专业化组织为抓手,以规范管理为保障,很好地调节了农民的生产结构,拓展了增收渠道。

得到的启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下,畜牧业在大农业发展中的增效作用日趋显现。因此,科学转化生态、社会资源,实现最大增效的现代畜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在xxxx的有百万亩耕地、十几万人口的广大农区,以农区畜牧业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形势逼人,意义重大。

从此次农业农村工作大检查活动中我们了解到,xxxx市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到290个,而且还在以近30%的速度增加,涉及土地整合、农机服务、农资服务、畜牧养殖等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古尔图镇新兴牛羊养殖育肥合作社、四棵树镇惠丰农民土地专业合作社、宝轩农机、土地整合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发展较为专业和成熟的农村展业合作组织,引领了当前农村生产组织方式的潮流。

得到的启示: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形势,对农业生产的组织化、专业化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农民生产合作的自觉意识和愿望日益强烈。各种类型的经济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如雨后春竹,迅猛发展起来。合作社的发展正逐步改变着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的生产组织方式,推动着现代农业大踏步的前进。

在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大检查活动中,塔布勒合特乡民民新村定居点配套完善建设、古尔图镇、西湖镇、八十四户乡、四棵树镇哈图布呼镇的农牧民小区建设,都体现了标准化、楼房化、宜居化的高标准。有效聚居了周边人口,实现了有限公共服务的最大化,同时推进了村镇二、三产业的发

展,很好地调整了村镇的产业结构。

得到的启示: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面貌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农村生活的城市化成为一种潮流。

7.农业技术调查报告 篇七

本次调查的重点是设施园艺。调研小组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设施生产基地和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了调查, 同时向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及省农委的有关设施农业专家、教授就设施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通过调查, 总的态势是:江苏发展了各种类型的设施农业, 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温室技术基本都是引进技术, 自主研发的较少;设施农业机械装备很少, 基本上以人力劳作为主。

1 江苏省设施农业发展的状况

1.1 设施蔬菜生产

对设施蔬菜的调查, 我们选择了江苏省“设施蔬菜第一县”徐州市铜山县为调查对象。2009年底铜山县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了3×104 hm2, 设施蔬菜种植面积4.47×104 hm2。全县目前中小棚占比约为65%、钢架大棚10%、日光温室25%。该县高档日光温室单栋面积0.133 hm2、造价15万~16万元, 低档土棚日光温室造价7万元。该公司的高档日光温室规格为8.6 m×100 m×4.5 m, 墙厚达4.8 m, 棚内东西北三面建有约宽0.5 m的水泥走道, 走道的内侧建有水泥灌溉渠道。温室的进口宽度约1 m。目前温室生产基本上是全人工作业, 灌溉方法是沟灌漫灌, 病虫害防治使用传统的背负式手动喷雾器, 只是使用小型拖拉机进行耕整地 (人工起垄) 和卷帘机铺放温室覆盖物。

1.2 灌南县的食用菌设施栽培

对食用菌设施栽培的调查, 我们选择了“江苏省食用菌产业基地县”灌南县为调查对象。该县2009年已形成投资千万元以上工厂化食用菌企业17家。一些企业生产厂房外墙采用聚胺板、聚苯板、彩钢板等保温材料建造, 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度较高, 拌料、装袋、接种、除尘基本都由机械完成。目前全县食用菌产量约为60 t/d, 1 d出2×104包菌, 栽培食用菌废料1 d有70~80 t需要处理。

1.3 江都的蔬菜产业园

江都市的大棚基本上是钢架大棚, 使用的作业机械是江苏悦达盐城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18.4 k W的小四轮拖拉机, 用于耕整地和起垄作业。该机是专为大棚种植及园林管理而设计的, 具有体积小、结构紧凑、转弯半径小的特点, 配备不同的机具作业时, 可在普通大棚里进行犁耕和旋耕等多种作业。该市小纪高效蔬菜产业园从2004年福建超大集团落户启动建设以来, 园区面积已达到800 hm2, 建成了6 000 m3的蔬菜冷藏加工中心和年供种苗0.67×104hm2的育苗中心, 该公司设施蔬菜生产也仅是在耕整地方面进行机械化作业, 其他方面机械化作业仍处于空白。

1.4 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设施面积

根据我们到省农委了解到的数据, 并结合网上查询有关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 对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设施农业发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4.1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区域间发展呈现北高南低态势。在全省设施农业发展中, 苏北的设施农业面积最大, 是苏南和苏中两区域总量的两倍。苏北设施农业面积占比66%, 苏中为16%和苏南为17%。

1.4.2 区域内发展不平衡

在三大区域内, 苏北除了徐州外, 其余4个市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上, 除盐城市稍高一点外, 基本上在3.33×104~4×104 hm2。苏中3个市中南通市发展最快, 是其余2个市的3倍, 扬州、泰州基本在1.33×104 hm2左右。而苏南5个市中, 镇江市面积最小, 其余4个市基本在1.33×104~2×104hm2。

1.4.3 各市发展差别悬殊

全省设施面积最大的徐州市达到了10×104 hm2, 最小的镇江市仅有0.87×104hm2, 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25%、2%。镇江市设施农业面积不到徐州市的9%, 两者相差高达11.34倍。

按面积划分, 全省可以划分为3个档次:第一档次在6.67×104 hm2以上, 仅有徐州一个市, 第二档次在3.33×104~6.67×104 hm2, 有连云港、盐城、宿迁、淮安、南通5个市;第三档次在3.33×104 hm2以下, 有苏南5个市和苏中的扬州、泰州2个市。

1.5 结论

1.5.1 设施种类多。连栋温室、宽体大棚、中小拱棚、钢架大棚、竹木大棚等山东具有的设施类型江苏都有, 但真正适合江苏地理、气候特点的设施却没有, 基本都是引进的技术。

1.5.2 设施种植品种以引进为主, 基本没有自主培育的品种。

1.5.3 江苏设施农业技术较混乱, 既有传统的本地栽培技术, 又有从山东等引进的技术。

1.5.4 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目前主要有:微耕机和小四轮拖拉机、病虫害防治机械以及节水灌溉设施, 除此之外其他生产环节尚以人工作业为主。

1.5.5 江苏设施生产者的生产实际经验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 对理论知识越来越重视, 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实践, 以提高种植效益。

2 江苏省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 发展盲目, 缺乏发展的规划

江苏设施农业的发展从整体上看, 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 在设施类型、关键技术、栽培品种、市场定位等方面没有明确的方向。虽然政府非常重视设施农业的发展, 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 投入大量的资金, 但所扶持对象基本局限于建设大棚, 缺乏对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的统筹考虑。在整个设施农业产业链中, 我们只是下大力气发展了“生产”这一环节, 建多少面积 (要求达到一定规模) 补助多少资金, 而产前的品种问题、产中的品质问题、产后的产品出路问题等没有协调发展。如果没有适宜的品种、明确的销售的市场, 难免造成设施农业投资者“入不敷出”的窘境, 而影响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

2.2 设施结构不合理

设施结构不合理是江苏发展设施农业产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虽然江苏的设施农业发展比较快, 但江苏建设的温室都是引进的技术, 没有专门适宜于江苏地区气候条件的大棚。以寿光大棚为例, 苏北甚至苏中的南通市都引进了寿光大棚。寿光冬季平均气温为-1.3℃, 1月气温最低, 平均为-3.1℃, 所以为了保温, 温室结构采用了下挖式结构, 墙体最厚处近5 m。而处于江苏最北端的徐州市, 冬无严寒, 冬季日夜平均气温在0℃以上, 冬季平均气温要比寿光高3℃。因此是否也采用下挖式温室结构、北面墙体也采用4.8 m的厚度就值得商榷, 但我们在这方面缺乏研究。苏南、苏中、苏北气温不同、湿度相差很大, 光照小时数也有差别, 设施的结构肯定也会有所区别, 不可能南北都一个标准建设。江苏至今还没有自主研发的、适合本地情况的成熟完善的设施, 因此要保证江苏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 进行适合江苏气候条件的设施结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2.3 设施农业机械化程度低

无论是我们对设施农业的实地考察, 还是咨询设施农业专家, 普遍反映设施农业缺乏适宜的作业机具。目前真正在生产中使用的作业机具主要有耕整地机具、植保机具、灌溉设备以及卷帘机械。耕整地机械是微耕机或小四轮拖拉机。植保机械使用的是背负式手动喷雾机。设施农业生产者和专家都一致认为, 应该尽快研发经济实用的定植机 (与穴盘育苗配套) , 解决种植劳动强度大和标准化生产问题, 以及一些省力的操作工具, 如藤蔓枝条植物的固定捆绑工具。

应该特别注意, 温室建造一定要考虑机械作业的方便性, 如目前建造的日光温室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一点, 温室的进口太窄, 除了小型机械能进入外, 稍大一点的机械就很难进入。而且在温室内又建有水泥走道, 机械根本就无法下地作业, 还需要人力把机械抬到地里, 很不方便。此外, 应重视设施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问题。如食用菌规模化生产后, 大量的废弃料处理过程中就存在着一定的污染问题, 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如何无害化处理就显得十分突出。

2.4 栽培的连作障碍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设施农业是一种植集约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由于投入的高成本, 因此设施农业生产上不可能是高附加值作物与低附加值作物轮作, 农户进行设施栽培多种植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茄果类和瓜类品种, 而蔬菜地连作多会产生连作障碍。由于设施覆盖材料对雨水的阻隔, 导致设施内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问题逐年加重, 土传病虫害日趋严重, 导致产量逐年下降, 明显降低了设施蔬菜的生产效益, 成为设施蔬菜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江苏在这方面研究较少, 科研立项少。在设施农业生产几年后, 连作障碍必将成为影响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2.5 化肥农药使用不规范

很多农民在进行生产时有三个“杀手锏”, 一是遇到虫害病害就喷农药。目前在设施农业生产的病虫害防治中还是单纯依靠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在连日晴天时虫害就多, 就施洒杀虫剂;阴雨天时病菌就多, 就撒施抗菌类药物。二是土地没有肥力时就施用化肥。三是为了产品的卖相好, 或控制上市期, 不规范使用生长调节剂。生产中“超量施肥 (化肥) 、过量喷撒农药、滥用生长调节剂”的现象比较突出, 虽然生产出的产品“产量高、卖相好”, 但同时也易导致土壤板结、产品农药残留超标。设施生产的规范标准亟待制定。

2.6 设施农业科技支撑薄弱

设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 技术创新不够, 在温室品种培育、温室设计和制造、温室作业机械、环境控制等环节, 我省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创新技术很少。设施农业装备研发滞后, 设备比较简单, 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对品种重视不够, 缺乏自主研发, 多靠引进, 品种少。

2.7 市场开拓重视不够

正如上面叙述的, 我们在鼓励扶持温室建设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 但在设施产品的市场开拓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多数设施农业生产者规模小, 设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户的市场信息不灵, 生产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抗风险能力很弱;设施农业专业化组织作用相对较弱, 大多数专业协会治理分散, 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经营方式仍以个体农户为主,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3 发展对策建议

3.1 编制江苏设施农业发展规划

组织管理、科研、生产等单位组成江苏设施农业发展规划编制团队, 编制江苏设施农业发展规划, 明确江苏设施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发展重点和战略步骤, 以及保障措施;明确苏南、苏中、苏北设施农业重点发展的类型、主产的产品、供应的市场;明确重点科技创新环节和重大科技项目。确保江苏设施农业稳步、健康、有序地发展。

3.2 政策措施

研究制定完善的设施农业发展扶持政策体系, 要制订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产业、人才、金融等优惠政策, 对苏北、苏中和苏南三类地区实行分类指导, 分层次推进。要大力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向设施农业。省财政资金和市县财政资金扶持的重点要有所区别。省财政资金要着重解决事关全局性的共性问题, 诸如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购销渠道以及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市县财政资金则应重点扶持设施的建设。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民间资本的投入、各有侧重的实施, 构建江苏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科技支撑、示范推广、产业运行的设施农业良性发展机制。

3.3 科技创新

为了确保江苏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 江苏应加大科技投入、创建创新平台、强化技术创新研究, 加大科研开发力度, 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江苏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大科技创新:一是设施种植专用品种的培育;二是研发适合苏南、苏中、苏北气候条件的温室;三是重点研发设施育苗设备、移栽机械、微型耕整地机械;四是智能化灌溉系统的研发, 特别是根据土壤湿度精确控制灌溉量的膜下灌溉系统的研究;五是设施生产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 以及土壤连作障碍治理的研究。要重视协同攻关, 组建科研、创新设施农业创新联盟, 集成各方优势, 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施农业设备和技术, 促进江苏设施农业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所立研究不宜强调大而全, 而应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些设施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和装备瓶颈问题。一些项目, 如品种培育应连续资助2~3个周期, 力争每一个所立项目都有一个确定的研究成果。

3.4 建立健全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针对江苏发展设施农业的主导品种, 加快制定无公害和绿色设施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质量、加工、包装、运销标准, 实现设施农产品生产、检测、运销的标准化、规范化。二是加强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一方面要强化生产者的自我检测, 同时要定点定期检测、监控, 突出抓好集中产地的瓜菜农药残留量监控, 确保上市瓜菜的安全卫生。

3.5 市场开拓

设施农业的生产是为市场提供商品, 产品是否能在市场上销售, 是决定设施农业的生产是否能正常进行的关键。因此, 构建设施产品销售链就显得十分必要。一是要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在设施蔬菜集中产区, 按照规划布局, 建设产地批发市场。二是要以生产、销售为纽带, 以产销大户、农民经纪人为龙头,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生产相同的产品、相同的市场的农户跨县 (市) 行政区域组成专业合作组织, 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扶持壮大农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增强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特别要重视对流通企业的扶持。四是要充分利用江苏的区位优势, 努力扩大蔬菜、瓜果出口。

4 重点项目

4.1 温室结构的优化和区域标准化研究

研究设计适合苏南、苏中、苏北的温室结构形式, 统一各区域内的各类温室结构, 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区域内的标准化的温室结构。

4.2 设施专用品种的培育研究

研究培育抗逆性强的适合设施栽培要求的设施栽培专用新品种。新品种应具有高产质优, 低温弱光耐受性强、兼具耐热性与耐寒性, 能够一年四季种植的特性。

4.3 设施农业省力化小型机械装备的研究

研究开发适合不同设施类型的操作简单的小型耕作机械、物料输送与采收机械设备;研究开发适合不同温室类型的生产用低成本膜下精准灌溉与施肥一体化技术装备;研究开发新型的日光温室保温与配套卷帘装备。

4.4 温室环境调控技术与装备的研究

研究温室周年高效生产技术与装备, 如冬季保温加温技术、通风技术、水肥控制技术, 夏季生产降温技术 (遮阳网、喷淋降温等) , 实现温室的周年生产;研究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灌溉、通风等的配套装备、材料、小型专用数据采集和报警系统, 使农民能及时了解内部环境状况并能通过省时、省力和比较精确的方式进行环境调控。

4.5 温室有机栽培技术与装备的研究

研究适用于温室生产的病虫害生物高效防治技术与装备;研究与温室有机栽培相适应的环境因子控制技术与装备;研究以沼液为原料的有机营养液的制备技术与设备;研究以沼气为燃料的温室加温技术与装备以及以沼气燃烧后的尾气为气源的收集纯化技术与装备,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4.6 土壤连作障碍处理技术与装备的研究

研究开发经济实用的应用声、光、电、磁、热、核等特定的物理方式土壤消毒技术与装备, 有效减少农药与化肥的使用量,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高农产品产量。

4.7 温室生产环境技术研究

8.农业技术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农业税;收入;副业;增收

一、调查目的

今年是我国“十一五”建设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国政府全面取消农业税后的第五年。在过去的五年内,种粮农民是否在取消农业税后获得真正实惠,收入是否有较大程度提高,生活状况是否有较大改善,“十一五”规划中确立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否得以实现?带着这些问题,我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周占伟,在今年寒假用了两周时间,深入到农业大省(河南省)某农业县,对该县乡村的村容村貌做了考察,并选择了一个离县城距离适中的乡村的1000户家庭进行了实地调查。

二、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午间走访相结合的形式,自制需要调查问题的问卷对随机选取的1000户农民进行发放,回收有效答卷976份,经过对问卷反馈的数字信息和农民走访中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取得本次调查结果。通过对该乡十几个村庄的观察和住户的走访,我们发现,农民近几年来在住房和出行上有了很大改善,过去的瓦房已经很少见,基本都换做了平房。水泥路基本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农民出行的工具也已经有过去的自行车换做了摩托车和电动车,汽车在个别先富裕起来的家庭也已经不再是奢侈物了。但村容还不够整洁,水泥路面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杂物,甚至垃圾,严重影响了出行的方便。村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打牌赌博之风盛行。

河南地处我国中纬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农作物一般一年两熟,广大农民一般选择在冬季种小麦,然后在收获后种植玉米,也有选择不种玉米种油菜或者大豆等经济作物的,但多以玉米为主,因为玉米抗病、旱能力强,播种后基本不用操心,另外产量也大。下面是对普通农民每亩地的投入情况的统计:

如果不考虑天气的影响,一般每亩地可以收获1000斤小麦,1200斤玉米。政府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近年来持续提高粮食的收购价,当前小麦的收购价一般在0.90元/斤,玉米0.80元/斤。所以农民每亩地一年的纯收入为:0.90×1000-307.5+0.80×1200-118=1434.5元,以人均土地1.4亩(2005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数)计算,则农民人均从土地上获取的收益在1434.5×1.4=2008.3元,加上每人从政府获取的种粮补贴18元,合计2026.3元。

可见,自取消农业税后,农民从种粮中获得了一定的收益,靠种植粮食获取的收益已经远高于低收入贫困人口标准,因此,可以说,单靠种粮食,农民已经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了。据受调查的农户说,在取消农业税前,基本上“连吃饭都顾不住”,现在是“有所改善”,“最起码可以顾住吃了”。不过,抛除正常开销,想一年下来有太多剩余,倒也不太可能。所以,农村孩子一般辍学率较高,不过自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并对国家级贫困县实行教育补贴后,大多数孩子基本上都能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完成。但由于高中和大学尚需要交费学习,因此,这部分教育花费较大,对不少家庭来说,负担比较重,因经济原因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在农村为数不少。

调查发现,农村医疗问题仍十分严重,虽然现在农村基本已经普及了新农合,但农民有病后仍然还要自己拿出很多一部分钱来,这让农民们感到并没有减轻太多的负担,至于平常的小病,如感冒、发烧等,他们得了这些病后,很多选择在家熬,而不是去医院或者卫生所,因为这些小病的花销如果去医院的话,往往也需要少则几十,多则上百元。因此,目前农村的合作医疗体制并不完备,国家对农村医疗的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通过调查,得出农村家用电器与农用机械普及情况数据如下:彩电普及率100%,洗衣机73%,冰箱10%,拖拉机100%,电脑1%,其他大型农用机械0.2-0.5%.

近几年,由于有线电视信号已经基本普及到农村,加之国家实施的家电下乡优惠补贴,家用电器在农村发展迅猛,彩电普及率已经达到了100%,洗衣机也达到了70%以上。相对彩电和洗衣机的大面积普及来说,冰箱的普及率却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农民目前收入仍然较低,饮食消费结构还远没有升级,可以说只是处于刚摆脱温饱的状态,加之日常做饭炒菜可以就地取材,保持了食物的新鲜,因此对储存食物的要求不高,所以冰箱的需求不大。电器普及率最低的是电脑,大多家庭都没有电脑,仅有的几户,也属于家里有孩子上大学,从学校带回来的,并且没有联网,因此通过互联网收集信息,借助科技发家致富,就无从谈起。

作为农村家庭必备劳动工具,拖拉机在受调查农户中的普及率也是100%,因为农忙时,拖拉机是农户必不可少的农具;农闲时,农民则可以用它来搞运输,发展副业,增加些收入。一般搞运输的农民都是在城乡为个人或者集体拉货,收入不稳定,还有些是在农闲时打石头,一般三天可以打一车石头,每车30元。还有的农民通过几户联合或者个人信贷的方式,买了大型收割机,播种机或其他农用机械,不仅方便了自己,而且服务他人,也为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通过搞副业,农民一年一般可以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三、结束语

上一篇:汽车售后服务顾问面试技巧下一篇:2021清明节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