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案例

2024-06-2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案例(共8篇)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案例 篇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总 学 时: 36 理论: 实验; 见习:

学 分:2.0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前 言

课程定位与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2005年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以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的大学生公共政治必修课程。

课程特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主题,以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线,进一步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内容主要涉及: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这三部分内容。

课程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使用的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

教学时数与学分:总学时:36;周学时:2;学分:2.0。

教学目的:

第一,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不同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第三,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第四,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要求: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

本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综述的学习:

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2.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4.近现代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二〕教学内容

本综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概要掌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教学重点:中国社会如何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2.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建地半封建性质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2.封建经济和专制统治的保持

3.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及其障碍

4.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的形成等)

5.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四、基本历史线索

1.鸦片战争:近代史的起点

2.1840—1919年的中国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奴役;

2.了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3.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近代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以及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重点:①了解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基本历史过程,认识清朝廷是如何在外来侵略的打击下,不断丧权辱国,使中国的领土与主权不断受到破坏和丧失。②了解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斗争精神及其失败的原因。

难点: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渗透

第二节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了解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史实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太平天国农民斗争、地主阶级“自救”活动的兴衰以

及维新运动的进行与夭折。

教学重点:①了解洋务运动的起因、洋务派的思想、洋务运动的影响;②了解维新变法的主张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①中国社会各派势力对于改变中国命运的认识与行动,认识洋务派、维新派、顽固派和革命派的思想主张与政治行动的意义,了解中国社会是如何艰难地转变与进步的。②各种反动势力是如何阻挠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民主革命的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

2.了解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多次反袁斗争。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以及辛亥革命的失败。

教学重点:①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失败原因;②袁世凯及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反动统治。

教学难点:①对辛亥革命的评价;②民主共和制度难以落籍的原因。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包括对清末“新政”的评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919—1949)

本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综述的学习: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世界与中国;

2.了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3.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命运的较量;

4.1919-1949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二〕教学内容

本综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概要掌握二十世纪前半叶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近代以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以及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资产阶级民主党派的三种建国方案。

重点:二十世纪前半叶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对中国各政治派别在政治趋向上的影响;

难点: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

一、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1.从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

2.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封建经济

3.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

4.人民的悲惨境遇 三、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2.两个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四、基本历史线索

1.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1919—1949年的中国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2.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先进分子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历史呼唤新型革命政党的诞生以及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教学重点:①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各种社会思潮与三次思想论争,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革命的影响。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③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①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②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的潮流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教学目标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如何建立专制统治;

2.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武装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历史意义;

3.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

进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教学重点:①中国共产党的武装革命、土地革命、反“围剿”斗争和长征。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教学难点:①宁汉合流后国民党政权及其性质。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及其性质和意义。③长征精神及历史意义。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4课时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及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如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了解日军惨无人道的野蛮罪行;

2.认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做出的巨大牺牲与奋斗;

3.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深远历史意义。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的全面抗战、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重点:①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作战情况;②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③中国人民遭受深重伤害与英勇的斗争精神,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①正面战场的作战及其作用;②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加讨论,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教学目标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过程及其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走向失败的经过与原因;

3.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最终破产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教学重点:①内战爆发的原因,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到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战略大决战;②广大人民与民主党派的民主运动和反内战运动;③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倒行逆施,政治经济的大崩溃,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④新中国的诞生及其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①重庆谈判和1946年政协会议的重要意义;②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及其原因。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中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4课时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49—2012)

本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综述的学习: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与中国;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实践;

3.了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的举措;

4.了解1949-2012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二〕教学内容

本综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概要掌握二十世纪中叶时代特征与世界冷战格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以及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难点:是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2.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

2.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2.历史和人民的郑重选择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民主革命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2.了解和认识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性质;

3.认识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4.掌握三大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社会主义制度: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以及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教学重点:①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②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教学难点:①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②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掌握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

2.认识中共在这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

3.总结十年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同时也遭受过严重的挫折以及在探索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和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学重点:①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②中共在这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

教学难点:①如何正确看待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②“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的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二、“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环境的改善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要认识思想上政治上拨乱反正和经济上调整整顿的必要性;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认识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认识邓小平与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4.掌握中共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意义。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发端、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巨大成就以及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 ②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①如何正确看待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②“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第四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二、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三、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第五节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三、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 束 语

一、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曲折发展及其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三、当前,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外实践项目

实践教学一 参观民族文化纪念地

1、内容:带领学生代表参观民族文化纪念地。

2、目的:让学生感受我国各民族对建设祖国的重要性。

3、要求:学生在参观完之后写出心得体会。

实践教学二 参观革命公园

1、内容:带领学生代表参观革命公园。

2、目的: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在中华复兴过程中的英勇顽强和爱国主义精神。

3、要求:学生在参观完之后写出心得体会。

备注:实践教学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参观地与次数

学习参考书目

1、《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人民出版社

2、《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美】贡德弗兰克,中央编译出版社

3、《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美】王国斌,江苏人民出版社

4、《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冯尔康,商务印书馆

5、《叫魂》,【美】孔飞力,北京三联

6、《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法】魏丕信,江苏人民出版社

7、《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东方出版社

8、《清史史料学》,冯尔康,沈阳出版社

9、《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梁治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0、《清代法制导论》,【英】斯普林科尔,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1、《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周育民,上海人民出版社

12、《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虞和平,上海人民出版社

13、《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杨国强,上海三联

14、《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北京三联

15、《太平天国的文献和历史》,王庆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6、《大门口的陌生人》,【美】魏斐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7、《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美】孔飞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8、《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朱安东,华文出版社

19、《同治中兴》,【美】芮玛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案例 篇二

案例一:江西红色资源调研

本案例属于以社会调查为主的课题研究。

1.课题的背景:江西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 创建有井冈山、中央、赣东北、湘赣、湘鄂赣等全国最早、最大、最多的革命根据地, 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区曾为苏维埃区域, 被人们称为人民军队的摇篮、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摇篮, 打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 “中国革命前进的伟大基地”。中国共产党在江西苏区的革命斗争为江西留下了十分丰富的红色物质资源和丰厚的精神资源。它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坚苦卓绝斗争的历史, 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 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党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调研的目的:江西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 通过对其调研, 获取整合全省红色教育资源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同时通过调研, 更好地对青年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增强学校德育现实感;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井冈山精神, 塑造江西人新形象。

3.调研过程:调研分三组进行, 第一组20人分赴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瑞金市等相关的江西师范大学教学实践基地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了解一些革命遗址、革命故事以及走访当地居民, 以取得分析该课题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第二组10人分赴省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学院资料中心以及省党史研究室收集、整理一批相关的图书和文献资料, 如《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1926-1931)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上、下) 、《中央苏区全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等。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历史资料参考;第三组2人, 利用现代传媒和网络技术, 收集与该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

4.调研成果:第一组根据到各博物馆和老区的实地考察所获得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进行整合, 完成《江西红色资源调研报告》;第二组和第三组根据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料整理完成《江西红色资源资料汇编》;最后, 根据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的结果, 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撰写研究论文《江西红色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以供地方决策参考。

案例二:是是非非林则徐

本案例属于以文献研讨为主的课题研究。

1.研究背景:林则徐是近代历史名人。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 而有人却说他刚愎自用, 认为正是他的卤莽草率、对英外交处理不当导致了鸦片战争;甚至还说他镇压西北、西南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 是个反动的历史人物。究竟历史的真相如何, 怎样评价林则徐的历史地位, 是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研究方法:以借鉴、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为主, 以查阅、研读第一手资料为辅。

3.研究步骤: (1) 前往图书馆, 以“林则徐”或“鸦片战争”为关键词, 通过图书分类卡片或电脑查询有关研究论著, 做到“心中有数”。 (2) 选择其中两三种论著为主要参考资料, 进行认真的阅读并用卡片进行摘录。 (3) 整理摘录的资料, 弄清林则徐的主要事迹, 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 遇到疑点时重新研读参考资料, 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 (4) 准备论文提纲。 (5) 撰写论文。

4.研究成果:《是是非非林则徐》 (从兴修水利、禁烟运动、反侵略斗争、处理西北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反清起事、学习西方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

5.参考文献:

(1) 杨国桢:《林则徐书简》,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2)杨国桢:《林则徐传》, 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3)蒋世弟:《林则徐》,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4)萧致治:《鸦片战争与林则徐研究备览》,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案例三:纪念八一南昌起义

本案例属于以项目活动为主的课题探究。

1.活动背景:1927年8月1日,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了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用血与火的语言, 宣告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 继续革命的坚强决心, 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 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活动方法———图片收集与专题展览。 (1) 搜集文献资料。 (2) 查找图片资料:包括图书馆的图片资料、报刊上的图片资料、电脑网络上的图片资料、八一南昌起义风光照片或明信片等。

3.活动过程。 (1) 全班同学分4个小组选择有关八一南昌起义图片展览的参展主题。 (2) 各小组同学根据所定专题内容, 通过书报刊物剪辑、图书资料查询、电脑网上下载等方式, 收集课本外的与八一起义有关的图片信息资料。 (3) 各小组将所收集的图片信息资料汇总, 进行整理、筛选和编辑, 制作成专题壁报 (或板报) 。

4.成果展示:

(1) 召开专题图片交流与评选会:①进行八一南昌起义专题图片展览活动, 各小组派一名同学作解说;②评选“最佳设计”和“最佳制作”。③各小组派代表交流“纪念八一南昌起义八十周年”的体会与收获。 (2) 老师对“八一南昌起义”专题图片展览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

5.参考文献:

(1) 《南昌起义》,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7年版。

(2)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版。

案例四:如何看待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

本案例属于以历史本体探讨为主的课题探究。

1.研究背景:研究中国近代史, 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殖民侵略。按照传统观点, 我们对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是采取否定态度的。对此, 一些同志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 殖民侵略虽然给中国等落后国家和地区带来了苦难, 但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打破了这些国家长期停滞落后的状况, 把它们拉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有的同志认为, 殖民地半殖民地毕竟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 中国由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乃是历史的进步, 而这个进步应归功于外国殖民侵略。

2.研究目标: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性学习, 力求使学生成为历史的主动认知者, 意识到历史证据、历史事实、历史理解、历史评价的作用与力量, 并培养区分事实与观点的能力, 区分共时性思维 (同时代人对历史的记载) 、昔时性思维 (后来人对历史的记载) 和即时性思维 (现代人对历史的记载) 的能力。

3.研究步骤:第一步, 学生探究。老师给出阅读书目, 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查阅有关资料, 对该课题进行独立思考, 得出结论, 并撰写讨论发言提纲。第二步, 课堂讨论。或由学生主持、或由教师主持、或由师生共同主持, 就“如何看待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展开课堂讨论。第三步, 撰写论文。学生根据讨论结果, 结合自己的观点, 完成小论文。

4.研究评价: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发言、小论文的质量等进行等级评定, 一共分为五个等级:优秀、良好、较好、及格和不及格。小论文的具体指标涉及三个方面:观点和论证的清晰性;表现出来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内容的新颖性。

5.参考文献:

(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2)蒋廷黼:中国近代史, 岳麓书社, 1987年版。

(3)李时岳:近代史新论, 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案例 篇三

【关键词】抗战史教学;敌后战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四门大学思政理论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纲要》课程的教学是通过详细讲授中国近现代的诸多史实,采取“于叙事中寓论断”的形式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变迁的内在规律。

从05年《纲要》课程设置以来,《纲要》老师通过讲授种种丰富生动的历史史实,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历史变迁的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效。《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四门思政理论课程中一般处于较为前列的位置。以笔者所在高校进行的一次学生问卷调查为例,学生在回答“你偏爱的思政课”这一问题时选择《纲要》课程的达到了55.7%,远远领先于其他三门课程[1]。

近年来,《纲要》课程的教学遇到了新的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微博、微信上充斥着大量所谓历史段子,这些真假不一的关于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叙述,又往往成为今天许多大学生了解历史的主要来源。作为《纲要》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正面回应新形势下这一严峻的挑战,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从而不断提升《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以《纲要》课程中的“抗战史教学”部分为中心展开实例探讨,希望能对于《纲要》课程教学研究的深入有所裨益。

如何正确看待全面抗战时期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对两者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做出合理的评价,是《纲要》课程教学的难点之一。《纲要》教材中明确承认“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2]。”对于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取得的一些重要胜利,如台儿庄大捷、昆仑关胜利、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等都给与了肯定性评价,也批评揭露了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暴露的种种弱点和问题,如不敢放手发动民众,在抗战中后期的一些消极抗战表现以及豫湘桂会战中的大溃败等等。应该说,这些评价是较为合理和恰如其分的。但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经常能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同学在通过某些网络资料对于抗战有了一知半解式的了解后,往往对于教科书的看法持怀疑和否定的情绪,他们大多过于强调正面战场的重要性,轻视敌后战场,进而对《纲要》教材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一重要论断提出怀疑或否定。

要回答好这些同学提出的质疑意见,关键在于要客观合理地分析和评价敌后战场的作用,笔者在讲述该问题时,首先根据学术界的诸多研究成果指出当时的国民政府十分重视敌后战场的抗战,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为了加强敌后抗战,先后设置了苏鲁、冀察等敌后战区,并向这些战区派出几十万大军,其目的就是深入敌后,收复失地,并以游击战争来牵制日军。为了搞好敌后抗战,国民党还专门在湖南衡山开办游击训练班,请共产党员叶剑英等担任教官讲授进行敌后游击战的种种方法。这些史实,都充分证明了敌后战场的重要性。

其次是使用多方史料来阐述国共两党在敌后战场上的不同表现,在讲课中笔者除了引用国共两方的资料之外,重点引述了日方侵华时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如《华北治安战》等论著。正如这些史料所揭示的,国民党军在敌后多数表现不佳,大批奉命深入敌后的国军最后竟然了走上投敌的道路,而共产党军队在敌后却能不断发展壮大,令日本华北驻军痛感“华北治安的症结所在,并非国民党政府,而是中共”,而由于“中共游击战和地下工作异常巧妙”,日军不能不哀叹和中共打的是一场“不分昼夜、连续不断、永無休止的战争”,是一场“陷在泥潭里的浴血战争”,中共主导的华北敌后抗战,令日本侵华战局“陷入完全被动的局面”[3]。

再次则是引导同学们深入分析探讨国共两党敌后抗战表现各异的内在原因,为了帮助同学们的思考与理解。我在授课时专门引用了海峡对岸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剖析国民党军队敌后抗战的失败原因,台湾著名学者陈永发在研究国民党军华北敌后游击战失败原因时也不能不承认敌后战场的国军存在众多致命缺陷:如国民党军队往往同床异梦,共产党军队却和衷共济。“一般说来,国军在这两个省区的军队主要是军阀残余部队,各部队自成山头,彼此猜忌甚深,而共军虽然散处各地,但同心协力,浑然一体,”,在后勤补给方面,共产党军队“最大优点是能自食其力,并不依赖后方支持”,而国军则主要依靠向当地百姓摊牌,“虽然他们有中央政府提供薪饷,但是在粮食和其他日常需要方面,仍然依赖就地摊派。因为国军所能控制的人口和资源减少,开支却未紧缩,老百姓的负担自然呈反比例增加......易招民怨,甚至激起民变”。两相对比之下,共产党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而国民党军自然会遭到百姓的反对。面对日军的进攻,“共军有江西时期避实就虚的经验,而国军则仍然袭用江西时期以强击弱的故技。所以结果有霄壤之别,多半是共军能够保持有生力量,等待敌人一开始撤退,便立即卷土重来,进而继续扩大,而国军则在崩溃以后,一蹶不振,无法东山再起”。正是这些内在因素决定了国共敌后抗战的不同结局,“总之,面对日军的进攻,共军仍能继续扩展,而国军若非一触即溃,便是不知所措,最后只能走上投降之一途[4]。”

通过上述对抗战史料的阐述与分析,同学们最后得出了符合逻辑和客观史实的判断:正是由于国共两党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决定了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最艰苦的时期,国民党的敌后抗战力量大多崩溃瓦解,而中国共产党人却仍能在敌后生存、发展壮大,八路军、新四军进行的敌后抗战不仅打破了日本依托在华占领区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迷梦,更牵制了侵华日军相当数量的兵力,这些铁一般的历史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主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中流砥柱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结语

《纲要》课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以理服人”,以历史史实为基础,客观、全面的阐述和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变迁,这样才能获得广大学生的认同,帮助他们正确的认知和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傅夏仙、黄静露、姚棋中、张易:《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探索与思考——以浙江大学为例》(未刊稿)。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49页。

[3]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华北治安战》上册,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概述 篇四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首都师范大学具有55年办学经验,素有严谨治学的传统。建校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了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建校之初,我校即成立马列主义教研室,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经历了《新民主主义论》、《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基础上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新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开设上述课程当中,李松林教授始终坚持教学改革改革与实践,曾经主持编写《中国革命史》与《中国革命史论》2部教材,发表了多篇教学论文。

从2005年开始,我校认真贯彻中宣部、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05课程改革”方案,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开设作了充分的准备,有了扎实的教学和教研基础。2006年春,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首先在我校2006级部分本科生中正式开始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按照教育部规定,我们严格使用全国统编教材,但在教学方面进行认真改革。一是加强协作交流,及时沟通信息,开展校际和校内听课评比;二是进行专题教学实践,并率先在北京市高校系统制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多媒体课件,及时应用于教学,受到学生好评。2006年9月,我校李松林教授参加教育部“精彩一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的录制。2008年,该课程成为学校精品课。2009年—2010年,先后主持北京市教育工委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研究》,2009年,北京市教育工委批准李松林教授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研工作室”负责人。

在试点的基础上,我院在2007级学生中全面推开。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北京市近现代遗迹、遗址丰富的特点,深化和规范实践教学,初步形成师生互动、学院与团委协作,紧密围绕教学要求,探索出了一条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路子,开创德育一体化教学的新局面,为深入该课程改革奠定了更为牢固的基础。

为了使课程组教学规范,我们采取集体备课的方法,每一章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组织课程组成员集体讨论教学大纲和基本教学要点,同时指定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分别承担各专题教案和电子课件的撰写与制作工作。通过集体备课,不仅深化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了解,而且统一了教案,并形成了完整的电子教案,提供给每一位任课教师。

这一时期我们的教学主要突出三方面问题:

一是紧密围绕教学重点,对大学生进行国情国史教育,深刻理解三个选择,阐述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本源和意义。

二是有针对性地结合当前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批判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不断增强大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文化道德观,学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三是在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认真与有效地探索。现在,我们正在继续推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深入,努力突出这一课程蕴涵的优秀革命历史传统特色,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深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积极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4-2 理论课或理论课(含实践)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课程定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2005年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以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的大学生公共政治必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主题,以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线,进一步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课程中心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建设目标:

第一,使大学生全面、系统掌握1840年以来至2007年中国社会和革命与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第二,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成为对当代大学生真心喜爱和终生受益的课程,提高他们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第三,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成为北京市级与国家级精品课。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上 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840-1919)

综 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学时)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3学时)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3学时)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3学时)

中 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 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学时)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3学时)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3学时)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4学时)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3学时)

下 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6)

综 述 辉煌的历史进程(1学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3学时)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3学时)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学时)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课程重点:

(1)如何评价资本—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侵略?

(2)如何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

(3)如何评价太平天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4)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5)如何从戊戌维新运动正确认识救亡和启蒙的关系?

(6)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7)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8)如何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与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9)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0)怎样认识近代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主要特征是什么?

(11)怎样评价孙中山?

(12)怎样认识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3)如何认识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创?

(14)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5)如何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党派的兴起和“第三道路”的幻灭?

(16)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历史形成的?

(17)怎样认识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中间路线?

(18)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19)国民党在大陆失去执政地位并迅速崩溃的原因是什么?

(20)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1)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2)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的最伟大的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3)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24)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25)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26)如何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的历史转折?

(27)怎样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

2.课程难点:

(1)如何理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兼评“侵华有功论”和“告别革命”论。

(2)辛亥时期的志士仁人为什么选择了革命?

(3)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5)如何认识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6)如何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

(7)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8)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9)怎样正确评价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道路中的地位与作用?

(10)怎样评价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的地位与作用?

3.解决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明辨是非。

(2)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加强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性。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是通过影视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有深刻的理解。

(4)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和社会调查,以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坚定广大同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与信心。

(5)在教学中处理好理论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力求理论和历史事实的统一。

4-2-4 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本课程为学期课,课程安排一般由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部分构成。为了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我们的做法是:

1.制订实践教学大纲

首先,我们将实践区分为课堂实践与课下实践和社会实践,根据教材教学内容特点,我们分别制订了课堂实践与课下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大纲,以便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的实践教学。

2.明确实践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课堂实践与课下实践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形象地、生动地做到“两个了解”,进而理解“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用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史实,教育学生,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了解北京人民在近代革命时期的斗争历程,学习北京人民坚定革命信念,坚持革命斗争的英勇精神;并思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对祖国现代化建设负有重大责任的新一代,应如何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3.坚持教学实践内容与方式创新

一是课堂与课下实践,课堂实践以课堂讨论为主,课下实践以观看电视录像资料,读教材、原著及其他参考材料为主。通过这些做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结合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学生提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课上课下实践外,我们将教材内容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到中国革命的遗址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典型进行参观和社会调查。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曾经组织学生前往卢沟桥和北大红楼参观,前往北京市亦庄科技开发区、锦绣大地、韩村河、留民营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写出调查报告,也曾经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回家乡进行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学生对此反映很好。我们认为本课程实践教学应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有组织的调研,也可以利用寒暑假期让学生在家乡进行调研,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这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而且也是考试方法的改革。我们力图通过社会实践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同时我们也将社会实践记入学生的学习成绩。

4.坚持社会实践与考试方法改革相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这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而且也是考试方法的改革。我们力图通过社会实践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同时我们也将社会实践记入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教学成绩作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成绩的基本组成部分,占总成绩的18%。如果是因为实践教学不合格导致学生总成绩不及格,必须重修实践教学。同时我们要求在组织实践活动时都要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做到覆盖所有上课同学,每名学生参加本课程实践活动不得少于2次。这就克服了过去的社会实践以点带面的问题,保证了全员性。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选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1.教材选用与建设

本课程除使用全国统一的国家教育部编写的最新教材和教参之外,同时,还选用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生辅导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疑难问题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这些参考书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李松林教授主持编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ppt》,编写出版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该书已经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今年初已经编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40万字),将由高教出版社出版。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第一,李松林教授主持编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ppt》,不仅为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提供参考,还为全北京市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第二,李松林教授主持编写出版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该书已经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该书稿电子版已经放在网上,供教师与学生参考。第三,今年初李松林教授集北京高校教师之力,完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40万字)的编写工作,将由高教出版社出版。

第四,制订了实践教学大纲,用以指导大学生的教学实践。

第五,给全体教师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套教学录像资料,包括《世纪中国》、《百年中国》、《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共产党史》、《毛泽东》等。

3.实践型教学环境

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展览;与郊区县搞共建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等等。学校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并投入了大量经费,为搞好本课程教学提供了组织保障。

4.网络教学环境

创设了网络教学环境,课程全部课件及教案上网,学生可以在网上看到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习题库、教学录像、参考文献等内容。任课教师与学生网上互动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答疑解惑。

4-4 教学方法与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育学中关于教学方法的一般原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特点,在启发式教学的总原则下,灵活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就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本课程教学方法的使用

(1)坚持教学理念创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始终坚持创新式教学方法。创新式的最重要之点就是优化教学体系,充实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必须反映时代发展的最新要求;反映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应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等。我们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不同章节的内容,在教师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在上课之初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学生的思索,提出答案。教

师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分析,经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李松林教授主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2006年12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已经出版。

(2)坚持分层次教学

针对学生的差异,如:文、理、外语、艺术等所学专业的不同;本科、专科层次的不同;不同届别学生成长的环境与面临社会的热点问题不同;对各部分内容、接受方式和接受心理不同等等,我们进行了对授课内容的深浅做适当调整。例如在音乐系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时,教师要求每一个同学交期中作业时,每人分析一首反映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歌曲,一位来自重庆的学生分析了“绣红旗”这首歌,文中结合她中学参观白公馆、渣子洞的经历,使她对“绣红旗”这首歌有了新的认识,思想与灵魂得到了进一步净化。一位来自东北的同学分析了“松花江上”这首歌,使她认识到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应把个人命运融入到祖国的命运之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针对文学院的学生,教师让学生重点分析毛泽东诗词,从中体会领袖的人格魅力与胆略、气魄和追求。在外语学院,教师要求学生在本院刊物上翻译一篇有关毛泽东思想的文章。

(3)坚持案例式教学

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通过讲解精选的知识和精选的案例,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有普遍意义的内容。这种方法经过如下几个环节:教师精选案例→教师课堂讲授→教师分析个别案例中蕴涵的一般特点→学生理解→教师归纳方法→学生掌握方法。

(4)坚持关联式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涉及到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历史学、哲学,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在讲课时,从各门课程知识相互关联的角度,根据不同的内容有选择地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李松林教授撰写了《纲要、概论两门课交叉内容的讲授法》一文,发表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7期上;撰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发表在《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4 期上。

(5)坚持实践式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不在课堂上系统地讲授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就不能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学生就不能作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但是,仅仅依靠课堂讲授,也不能使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应该将课堂讲授和学生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切实能够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李松林教授撰写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发表在《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上。

2.上课学生规模:我校原则上按照教育部要求,每个课堂100人左右,这一规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李松林教授撰写了《如何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中课堂教学》一文,发表在2009年《思想教育研究》第12期上。

3.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进行课程网络建设,开辟网络课堂教学平台。我院承接了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基地委托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网络课件的制作。通过建设课程网站,我们已经构建一个课程的网络平台,使之成为课程的第二课堂。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简介、教学内容、教师介绍,教学研讨、教学资料等相对静态的资料全部上到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基地网站上,及时将最新的理论动态和社会热点、焦点反映到网站中来,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沟通交流。

4.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第一,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关注学生思想脉搏,凸显思想教育功能,突出时代感,同时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第二,坚持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撰写富有学生特色的创新论文。2002年我院独立建制以来,一直坚持进行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改革开发的前沿阵地进行考察。与此同时,我们的实践课还让学生到城市和乡村各自家乡进行调研,撰写小论文。许多学生撰写了富有学生特色的创新论文。

第四,积极开展“我上讲台”的教学方式。教师把讲课的空间留给学生,由学生介绍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组织这样的活动,既使“讲课”学生得到了锻炼,又使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升。

第五,注重课程网络建设,开辟网络课堂教学平台。要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基本环节,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组织教学活动。创设了网络教学环境,课程的全部课件及教案上网,学生可以在网上看到课程介绍、教学计划、教学课件、课程习题库、教学录像、参考文献等内容。任课教师与学生网上互动教学,答疑解惑。

第六,坚持期中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学生撰写小论文相结合,改善考试方法。

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 篇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国革命史”作为两门课已经开设多年,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作为一门课,本课程毕竟是新课,特别是该课程与“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课程之间有许多重复之处,如何避免重复,使学生完整地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成果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将其作为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整体来把握,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

我们努力的方向是:

第一,加大教学团队的建设力度。组织观摩教学,交流教学经验;学院已加大对教师科研的支持力度,搞好与教学相关的科研活动;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社会考察,加深对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和国情的认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和培训活动,使教师思想觉悟和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第二,继续加强网上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我们已经在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基地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了本课程的教学网站,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参考文献、网络课件、授课录像、教学拓展资源等材料上网开放,我们将及时更新完善有关内容,并利用网上论坛,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解疑释惑。

第三,继续深入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研究。我们在今年下半年举行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讨会,着重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模式。

第四,进一步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的有机结合和“三进”工作,真正使党的创新理论落到实处。

第五,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学习效果需要检验,本课程将建立一套开卷与闭卷、平时作业与期末测验相结合的综合考核系统,不断改进考试方式。采用平时作业、写小论文和经典著作读后感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机地运用多种方法,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第六,力争在2年内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成为全国一流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

第七,按时完成课程资源上网。2008年,已经建成本课程网站,建成了较全面的本课程教学资源库,本课程骨干教师部分授课录像已经上网;2010--2012年,全程教学录像将上网,建设成一个资源丰富、功能完备、在全国同行中有重要影响的课程网站。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2010---2012年,中青年教师示范授课录像,每年上网1/3;三年内完成全程授课录像上网计划。

2010年5月-2010年12月:

上 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840-1919)

综 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011年1月-2011年12月:

中 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 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2012年1月-2012年12月:

下 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6)

综 述 辉煌的历史进程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案例 篇六

(要求:每人从中选取一题,做成PPT演示稿或写成文字稿,在课程结束前提交电子版或打印版稿。)

东印度公司的来龙去脉。

近年来关于马嘎尔尼使团研究的新情况。

中国落后西方始于鸦片战争之后还是之前?

鸦片战争的贸易差额对中外关系的影响。

你知道西方中心主义是什么意思吗?

从《望厦条约》看早期中美关系。

1842年割让香港为什么到1997年才收回?

中西之间有无“教科书问题”?英美等西方国家教科书中是如何描述鸦片战争的? 俄国是怎样将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划入自己的版图的?

圆明园文物流失情况及追讨史。

太平天国起义从广西到南京清朝大员丧命录。

太平天国起义前,清政府官员如何处理广西各地的本土居民与客家的纠纷? 说说《李秀成自述》的历史价值。

洪秀全与曾国藩的文化观比较。

1884年的中日朝与中法越的关系?

近代中国鸦片贸易的增长与茶叶贸易的衰落说明了什么?

洋务派引进西方新技术时间表。

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在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写真。

比较1895年康有为、孙中山的主要活动。

伊藤博文与百日维新。

光绪皇帝为什么要第二次“明定国事”?

八国联军为什么要让瓦德西当统率?

八国联军中俄国军队在北京的表现。

同盟会为什么要在日本成立?组织形式如何?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为何要到南京成立临时政府?

日本逼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时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俄国如何策动外蒙独立?

五四运动在清华

“德”“赛”二先生九十年——从五四到科学发展观

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表现

为什么李大钊在五四时期要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与梁启超、张东荪关于社会主义之争争什么?

青年周恩来的风采。

青年毛泽东的求索。

中共建立初期的“海归”党员。

1921年前后世界各地建立共产党情况统计分析

马林是怎样说服孙中山联合共产党的?

鲍罗廷与国民党一大

黄埔军校培养人材速成模式

湖南农民运动中斗争地主采取了哪些方式?

北伐战争中上海工人起义是怎样组织起来的?

蒋介石为什么要大肆屠杀工农革命力量?

贺龙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前前后后。

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是怎样到达井冈山的?

毛泽东在江西福建为什么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在追求独裁统一现代化的政治目标时遇到了哪些方面的挑战? 蒋介石是如何开展“革命外交”的?

蒋介石花大力搞的“新生活运动”成效如何?

蒋介石对付其他政敌的法宝为什么对付不了共产党和红军?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及其主要政绩

遵义会议前后毛泽东的谋略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

清华北大知识分子对“九.一八”的反应

张学良为何不战而放弃东北?

“八一宣言”是怎样出台并影响国内的?

王明为什么要把陈独秀打成“汉奸”?

西安事变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蒋百里。

张纯如是怎样研究南京大屠杀的?

武汉会战的主要战果与失利原因。

图示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开赴抗日前线情况。

毛泽东关于抗日游击战争思想的英明智慧之处。

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动机与部署。

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时河南百姓为何会协助日军打击国军?

清华大学抗日英雄谱

对比日本宣布投降后国共两党的不同反应

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的社交活动

国民党为什么要杀害李公朴和闻一多?

中共中央是怎样重视东北的战略地位的?

分析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时的心态

北平被围时傅作义的心态

解放军在进攻上海前做了哪些准备?

一批民主人士是怎样到北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

介绍近年来学界研究朝鲜战争的主要成果

潘光旦教授参加土地改革后的感想。

毛泽东为什么要批评邓子恢是“小脚女人”?

苏联援助中国工业化建设的156个项目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纠葛究竟谁是谁非

“大跃进”在清华。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分歧

“文革”中清华园里发生的几件大事。

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分歧的由来与焦点

美国如何插手西藏问题。

中国重返联合国。

“四人帮”是怎样被粉碎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必然与偶然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意味着什么?

审判“四人帮”时江青的丑态

邓小平为什么那么重视对毛泽东的评价?

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小康”水平现代化目标的确定

邓小平对毛泽东国际战略的继承与发展

从收回香港的全过程领悟邓小平的政治智慧

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改革看实事求是意味着什么?

西单民主墙前前后后

邓小平是怎样说明中国必须坚持朝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

你知道莫干山会议与“巴山”轮会议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吗? 年近九十的邓小平为什么还要“南巡讲话”?

江泽民阐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语境分析。

以自己家乡为例看农村改革的成就与问题。

深圳经济特区的早期创业史

浦东开发区是怎样迅速成长起来的?

从首钢东迁看中央的环渤海发展战略

国企改革三部曲。

三十年来高等院校数量和招生的变化。

三十年航天事业庆功表彰会报告。

当今中国名牌知多少?

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大事记。

三峡工程进程大事记。

我国高速公路逐年逐地快速生长图示。

摩托罗那在中国的拓展。

三十年来北京住房建设史。

山东寿光疏菜的种植规模与销售区域。

访亲友谈家庭收入增加与生活改善。

说说中国的私家车。

北京地铁史。

中国进出口贸易与外汇储备逐年增长表。

三十年来北京故宫中外游客人数增长表。

广州、上海、大连、北京、太原城市面貌改观鸟瞰。

西北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怎样作出的?

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的重大决策是怎样落实的?

环境污染恶例举证。

矿难事故升降表。

腐败贪官百丑图。

从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看中西文化与制度差异。胡锦涛、温家宝是怎样阐释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 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两百年比较。

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案例 篇七

关键词:教学方法,历史观,课程

目前,国内高校在本科教育阶段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是一门历史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授这门课,既要运用历史知识的教学方法,又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了顺利实现这门课的育人目的,教师有必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本文拟从大学生学习现状、课堂教学等方面讨论针对这门课的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方法创新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现状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学习与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机遇与竞争。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选择知识技能学习时,往往选择学习时间短、易于就业的专业知识,对于历史类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观念的学习则放在了非首选位置。从大学生的课堂内外的言谈中可知,当代大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方面存在以下现状:,

第一,忽视了历史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在国家高考分文理科生的招生模式下,很多理工科类的学生,在高中分科阶段就很少接触历史知识了。高考不用考历史,就成为了他们心中历史知识无用思想的来源之一;他们认为大学毕业后,不从事与历史学科有关的工作,也成为他们心中历史知识无用思想的又一个来源。这样,他们就主观上认为历史知识甚至历史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没有多少必要。他们还没有理解历史知识的社会功能。[1](P39)

第二,漠视了历史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忽视的情况,理工科学生群体表现比较突出。然而,对历史类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漠视情况,则理工类和文科类大学生群体都显得突出。他们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内容,他们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他们很满足于自身的认识程度,却不理解大学阶段学习这些课程内容的重要性。这种认识水平,导致他们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表现出浅尝则止的态度,缺乏自觉思考这门课程重要性的努力。

第三,缺少历史知识的积累。大学生们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过程中,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及的历史知识,既表示好奇,又表示似是而非。如当问到“地主”、“买办”倒底是指称那些群体时,学生各有各的答案,甚至有的直接摇头表示不明白。对于近现代史上有名的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学生或是不知道,或是持不确定的态度。对历史知识涉及如此甚少甚浅,也就影响了他们对历史类思想政治课的理解。

导致上述大学生学习《纲要》课知识各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当代社会不良思潮风气干扰与学生自身认识局限。这足以引起我们教学工作者的重视。要改变扭转这种状况,教师有必要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二、《纲要》课教学方法创新

大学生普遍已习惯于中学阶段历史课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他们认为《纲要》课就是历史课,自然将其排在自己专业课的后面,没有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课程看待。对此,大学教师只有创新《纲要》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改变对这门课的看法,进而改善其学法。

第一,采用多媒体教学。《纲要》教材内容极其丰富,理论概括性强。由于生活时代的差异,大学生对教材有时难以深入理解。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将生动的史料搬上讲台屏幕,让学生在图文并茂、声电结合的教学环境中感受教材内容。教学手段的丰富,增加媒体的视觉、听觉效果,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纲要》课与中学历史课绝然不一样。

第二,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大学教师育人,重在引导学生确立自主学习观念。《纲要》课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才能引导学生自主掌握国情国史,并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教师实施互动式教学,就需要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投入课堂学习活动。问答式、辩论式、主题发言,都能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励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一番思考。组织设计这些课堂活动,教师才能通过学生个人的学习表现,把握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

第三,运用补充式教学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课余学习来补充课堂学习。就《纲要》课而言,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而课程内容却涉及广泛。为了化解这种矛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纲要》教材的内容。目前,各高校图书信息资料都很丰富。学生利用这类资料的途径很便捷。这就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利条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课题设计,督促学生课余查阅图书信息,以学生课余学习补充课内教学,就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了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潜在能力。

第四,影视展览现场教学法。根据《纲要》课程教材内容,教师可找到很多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影视节目与展览活动。教师通过影视教学与实地参观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之中,当场解说历史情节画面,融教学内容于情境展示中,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尤其能增强学生对历史过程的亲近感。

上述教学方法均侧重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创新,解决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有别于教师单一的课堂讲授。《纲要》课教师正是需要借助这些方法,培育大学生对国情历史的正确态度与积极情感。

三、《纲要》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意义

一方面,对于面向大学生开设《纲要》课的目的,教师们都能充分理解。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学习这一课程的上述现状,令人深思。要切实结合这两个方面,教师们就要从课程教学这一途径着手。因此,课程教学方法创新就成为教师必须面对并付诸实际的一项任务。开展教学方法创新的意义在于:

其一,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纲要》课的性质,即这一课程不是单一的历史知识讲授课,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教育课程。大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课程要更准确的掌握国史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国情实况,从而增强爱热爱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其二,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对待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纲要》课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中的一门课程。由于课程内容的特征,大学生可以直接通过课堂感受生动的历史知识内容。根据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教育方法,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比较容易地理解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

其三,有利于大学青年确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人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就包含了对历史与现实评价与认识的历史观。李大钊提出:“历史观是史实的知识,是史实的解喻”。[2](P4)一个人有了正确的历史观,才能合理认识人生社会的复杂现象。就多数大学生而言,在本科阶段学习《纲要》课的历史知识内容,很可能就其个人一生中集中性学习国史国情的终极了。而且,社会在变,人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也会变化。大学阶段,恰恰是一个人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成型期。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顺利完成历史观等思想道德观念的塑造,有助于个人正确对待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这不仅自身受益,还可能传播其积极效应。

总之,创新《纲要》课的教学方法,达到培育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并运用这些思维方式正确认识现实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3](P155)

综上所述,教师从事《纲要》课的教学,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实现以史育人的目的,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育人目的,才能与时俱进地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国史国情教育所面临的各种复杂局面。

参考文献

[1]姜义华、赵吉惠著:《史学导论》[M], 上海:复旦大学生出版社, 2003年。

[2]李守常著:《史学要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年。

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案例 篇八

【关键词】 实践教学 现状 价值 理论探讨 课外实践

一、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与特殊性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取得了重大成就,随着“马工程”的日益成熟,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课程实践教学取得了显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是,艺术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特别是实践教学方面显得发展落后,效果相对不明显的特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三个明显的问题,制约和限制着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发展。

首先,学校层面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艺术院校由于学校的特殊情况,在课程安排上表现为以专业课程为主,时间上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别是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致使实践课程实施的模式形式单一,流于形式,效果不好。这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提出了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命题。艺术院校教学相关部门负责人多出身艺术专业,缺乏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了解与认知,对学校艺术实践、社会实践与实践教学的概念和形式混淆不清,致使冲淡和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经费与配置投入不足。

其次,师资力量配备不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受限

艺术院校近年来的大规模扩展,学生人数猛增,但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跟不上教学形式发展的需求,多数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每周需要承担多达20课时的课堂理论教学任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难以保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同时,过重的课堂教学任务,使得教师进修和提高的机会丧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实践教学囿于人力和精力等要素的制约,只能流于形式,更多时只能沿袭灌输式教学,不能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难以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

再次,学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文化素养相对较低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准与史实常识为基础和前提,而在我国现在,艺术院校的学生重专业、轻文化,普遍存在基础文化知识储备不足的特性。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历史常识都知之甚少,造成教师需要占用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补充高中阶段就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与史实常识,挤占了本已不充裕的实践教学时间,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与效果。

二、艺术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价值

1. 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升《纲要》课程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首先需要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任课教师具备较高的实践教学组织和指导能力。教育部文件指出“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同时还须有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才能有效地组织实践教学活动。” 应对这样的挑战,任课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提升素质、加强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活动,给教师提出了进步的要求和压力,也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素质的提高提供了锻炼的舞台和检验的阵地。

2. 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可以弥补艺术院校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缺陷,发挥学生思想活跃、活动能力较强和感性意识较强的特点。艺术院校学生通过对现实丰富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等教育资源的感性直观的认知,教师再将之注入理论教学环节中,可以使艺术院校学生对史实有深入的理性认知,达到使学生知古鉴今、了解历史、深入社会、关心国家与民族,进而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时代使命感,调动艺术院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引起其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索、钻研的精神,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

3. 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多为“90后”,对历史缺乏直观感受和了解,可以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开展,让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实践教学中再现中华民族近现代一部屈辱与抗争的历史,使学生在“两个了解”的基础,深刻体会“四个选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危机感与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艺术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价值实现的路径

艺术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开展起步较晚,经验积累不足,需要吸收和借鉴其他院校成熟的模式与经验,但更需要承认和尊重艺术院校现有的教育现状与特点,摸索适应于艺术院校实践教学的路径,才能取得现实的积极的成效。

艺术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主要采用以下两种途径:

1. 课堂理论探讨

由于艺术院校大部分学生基础文化知识水平较低,首先需要弥补和提高其基础理论水准与史实常识。这是实践教学开展的源本。通过课堂实践,督促学生针对选题,利用课内外时间查阅大量史实资料,增加和普及学生欠缺的基本知识教育,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和选择资料。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这是实践教育必须的理论储备环节。

理论探讨主要采用教师提供参考题目,学生分组,依据小组成员的兴趣和专业特长进行选题,教师在学生实践环节中定期或不定期地提出指导意见。理论探讨实践教育方式的结果验收主要采用史料收集,撰写学术论文的方式,还可结合艺术院校学生专业特色与特长采用舞台剧,话剧,以及拍摄视频资料等多种方式。

依据艺术院校学生特点,合理设置实践课程的选题,应坚持两个基本要领:选题首先要能够让学生认识国情国史,了解社会,从对社会现实的了解自觉接受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理论常识,善于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现实,服务与社会现实,而社会现实可以丰富和充实理论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课堂知识学习服务,做到史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次,选题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社会实践教育,更要结合本院校学生特点,切实把握大学生理论学习和思想认识中出现的问题,使社会实践教育充分发挥较强的针对性。

如我校纲要实践教学中曾设计历史名人研究专题。艺术院校学生具有典型的名人崇拜情结,可以引导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名人特别是艺术生熟悉的名人进行专题研究,如梅兰芳、冼星海、王光祈等,用革命艺术家的爱国情怀与艺术奉献精神感染与鼓舞学生,使之树立正确的榜样导向,将其艺术创造与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优良传统教育结合起来。在2011年的纲要实践课程中曾布置过关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选题,选择该题目的小组通过资料查阅,详细地了解了冼星海苦难的出身,及其艰难的艺术创作之路,通过对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过程的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和理解抗战时期延安军民的贫瘠物质生活和饱满的革命斗志,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同时可以穿插讲授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使学生更加明确艺术的创造源泉在于社会实践,为其专业的学习之路提供指引。

endprint

2. 课外社会实践

对于理论水准较高的学生,纲要课程教师、院系可以依据办学条件开展以下三种形式的课外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史论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可以组织参观考察历史博物馆和革命纪念场所以及红色革命圣地,使学生更加直接地接触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充分挖掘和整合利用我省的社会实践教育资源,保证纲要实践教育活动开展的需要。如设置辛亥革命选题时,与四川的保路运动结合起来,还可设置关于四川辛亥革命人物研究的相关课题,如《张澜与辛亥革命》《四川首任都督尹昌衡》《护国战中的朱德》等等专题。关于红军长征期间的选题,可以引导学生特别是长期生活在红色革命圣地的学生选择如《刘伯承与小叶丹》,使学生了解和懂得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获得各民族支持的历史。通过毛泽东的《长征组诗》选题,使学生了解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领略共产党人“与天斗、与地斗”的豪迈情怀与昂扬的革命斗志,激发学生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利用四川雅安上里古镇可以设置《长征中的毛泽东与张国焘》选题,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和指挥,引导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逐步走向胜利的过程,使之坚信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正确指导。抗日战争选题可以设置《川军抗战》相关课题,使学生了解面对民族危亡,中华民族坚持全民族抗战,誓死保卫家国的英勇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充分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开展社会调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学术论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置学生可以现身接触,便于操作的社会调查课题。如《参观小平故里——感受祖国发展》,使学生看到如今小平故里现在的建设,结合到在建国之前贫穷落后的中国,在鲜明强烈的对比中,深刻懂得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开展革命老区社会实践,老革命老红军访谈录,使学生更加真切地、零距离地接触和感知、接受并信服历史。由于课程时间限制与教学资源限制,不可能由学校和教师大规模地组织学生、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所以要求设置调查课题时,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组织能够自行利用现实资源的学生选择社会调查课题,鼓励学生采用除实地调研之外的多种调查方法,如网络、电话调查等等,还可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鼓励与引导学生发挥并利用家庭、社会资源助其积极主动的完成调研过程。

四、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常态化实践教学

实践课程教师在学校各部门的配合下,每学年定期组织部分学生代表轮流到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育活动,要求学生代表在参观的同时,对于自己印象深刻的、触动自己的资料做好详细记录,拍摄下大量的图片资料,回校后做成观后感,制作课件资料。教师对学生的观后感进行悉心指导和正确的引导,突出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深刻体会“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观后感制作完成后在全班进行展示,同学听后可以提问讨论。用历史感染学生,对学生发挥自我教育,再用学生教育学生,增强学生的认知感和认同度。我校多年来坚持在建川博物馆、汶川地震灾区、东郊音乐公园等多处实践教育教学基地,持续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本文希望对当前的艺术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课教学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引起各相关工作者的重视,使艺术院校领导者能够大力支持、使教育工作者能端正教学态度、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能力,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使艺术院校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学以致用。通过实践课辅助理论教学,做到史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使艺术院校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充分激发艺术院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之能在真懂之后,怀着真爱投身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P2.

[2]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847-879.

[3]胡志方. 加强历史人物教学 重现鲜活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教学改革[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117-118.

[4]艾丹. 增强“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P96-99.

[5]王爱萍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101-105.

[6]李庆杨. 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分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6):85-87.

[7]唐若玲.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引入地方史资源的实践探索[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1):79-82.

[8]李秋烟. 开放式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112-113.

[9]余守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困境、原因及对策[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5):62-65.

[10]刘文丽.关于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11(1).

[11]尹君.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 中华文化论坛,2011(4):173-175.

上一篇:校长与和谐学校下一篇:有你真好500字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