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走访手记(共10篇)
1.教师走访手记 篇一
走 访 手 记
梅川中学黄小平
课外访万家,要求老师访学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理,刘校长也要求我校领导访教师,这同样能拉近领导与老师之间的距离。通过走访,我感同身受。我走访的对象之一是周续权老师。
周老师今年43岁了,矮矮的,胖胖的,秃顶,短发,带着眼镜,有书生的斯文气。
他家上有老。老父已去世,仅存老母已66岁,年老力衰,且耳聋,因与脚下人交流不便,又无法习惯街上生活,便一人回到了乡下。儿子不放心,便三天两头跑,每次回去,带上肉,炖好,亲手递到母亲手上,看着娘吃完,他才放心离开。说到这里,周老师眼里闪着泪花。
他家下有小。女儿有12岁了,读初一,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动手术,服药,先后已花五万之多,至今依然在服药。还有一个嗷嗷待乳的儿子,仅11个月大。他还有妻子,无业,因儿子需要人带,没有可以依靠的人,只好自已在家带孩子。
试想,周老师一人工作,月薪不足两千,却要养活一家五口人,在如今物价飞涨的时代,他该怎样勒紧裤带生活。面对生活重压,工作重压,我想:常人也有不堪其累的时候,定会发牢骚,怨天尤人。可工作在我身边,我从未听到他的诉苦。他,家庭的中流柱,笑对每天,按时到校,工作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尽心尽力,在家庭、学校间来回奔波,为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跟他比,我是幸运的:我的双亲健全,不需我负担,还能为我效劳;我的妻子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不需我操心;我的儿子健康可爱,学习勤奋,不要我劳神;幸福的我,每天依然有着发不完的牢骚,诉不完的苦水,怨不尽的他人。跟他比,我感到惭愧,同时,我会珍惜幸福。
走访,让我认识了生活在我身边的人的坚强。我会学习他乐观生活,微笑着向前走。我也相信:梅川教育走向强盛,需要像周老师那样坚强的人,也需要像我这样珍重幸福的人。
2.教师走访手记 篇二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有幸成为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行涉”队的一员,前往贵州黔南荔波县联山村进行走访。
联山村共分为上下简应、内外冲忙、更挠、岜耐、拉崩、拉包,我们根据联山小学莫校长提供的一些相关信息,分头进行走访。
我们在校长处得知,当地有80%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本次走访就是为了了解当地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希望能尽我们微薄之力帮助他们。
山清水秀,自然清新,民风淳朴是我对联山的第一感受。但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却十分糟糕,当地人的生存模式大多遵循着“读书”-“打工”-“结婚生子”-“再读书”-“再打工”这样的死循环,永远绕不出这个圈,所以也就永远饱尝饥寒。
父母为了生活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不得不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在最需要关爱的年纪留守在家,失去应有的关怀。这本是矛盾,却因为生活而没有选择的余地。很多时候,孩子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知道这些的我们感到十分无奈,却也希望亲自聆听每个家庭的故事,获得一些更深层的了解。
第一位要走访的是莫盼家,家住简应。莫盼是我支教时候所带班级的一名学生--一个平日好动但不善发言的小女孩。顺着蜿蜒而上的小道,四处都是土砖房,几个孩子带着我们来到她家。莫盼刚好帮爷爷买了面条回来,进门跟爷爷用当地的布依族话说了几句,爷爷转头发现我们,搬了几张凳子满是热情地邀请我们就座。
莫盼爷爷的普通话不怎么好,沟通起来也甚是困难。不过在那间69年盖成的房子里,爷爷还是告诉了我们莫盼才一岁半的时候,爸妈就远行浙江谋生,大致两三年回家一次,每次也没作过多停留就匆匆离去。“莫盼从不喊爸妈,小时候其他孩子跌倒了都会喊‘爸妈疼’,而莫盼只会喊‘疼’……”
我们与爷爷聊天的时候,莫盼一直在一旁与其他小孩玩。我们问她为什么不爱喊爸妈,她也只是抿着嘴不出声。
对于这样的情况,做父母的也是难受又无奈,他们给不了更多,为了生活还是得出去外边挣钱,得闲再回家看看孩子,却也说不上几句话。老人家也提起在农忙的时节,总会抱怨孩儿不在身边帮忙,而每次收到寄回来的钱,又是别样的开心。这样的家庭或许更多的只有矛盾冲突下的无奈,生存方式的抉择让他们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去获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而当这样的无奈,转变为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问题时,家庭的抉择就变得越发困难起来。
走访的另一户人家的孩子叫莫利端,她得了三年的肾炎,身体一直非常虚弱。利端的爸妈本来也在广西打工,但孩子出了这样的问题使得他们不得不赶回来陪伴左右。
做苦工,攒钱,治病,再困难也得活下去。
我们走访的时候,刚好利端的爸妈正在一砖一瓦地建新房,据了解是由于当地开发旅游业需要迁移居民,他们才不得以而为之。本来他们并无暇与我们交谈,但一阵雨突如其来,我们都不得不跑到建筑下边躲雨,这也才顺势展开了对话。“这房子盖起来后,又没什么钱了,又该回广西打工了。好在利端现在病也恢复得差不多了,这孩子命苦,身体不好又笨……“利端的爸爸脱着手套无奈地笑笑。小利端听到爸爸说自己笨,马上不高兴地嘟起了小嘴。同行的女队员摸着她的头,心疼不已。为了宽慰利端的爸妈,我胡诌了“小时常生病,长大了命理反而会更好”,利端的爸爸听了哈哈笑,妈妈则是抹起了眼泪,含糊地说了些什么,我们并没听清。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因此,觉得生活有更多的希望。
临行前,我们给这一家子拍照,他们面对着镜头表情茫然而质朴。我们引导他们笑,喊茄子,小利端立马笑开了花,比起剪刀手。她的爸爸妈妈也跟着比起来,露出了岁月蹉跎的笑容。不知日后他们拿到照片作何反应,但此刻一切的艰难仿佛就是生活的所在。
生活的残酷现实让他们并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或许为了挣钱爸妈并无法陪在孩子身边,但孩子一旦出了什么状况,父母又一定是撇下所有赶过来的那两个人。留守儿童留守的是家,家还在,希望就未曾泯灭。
家住岜耐的莫永岸曾经也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也曾经为了生活在外打拼。我们到永岸家的时候,还未进门,永岸的爸妈已然迎了出来。进门是先祖灵位,而下面则贴满了永岸获得的奖状。灵位的两旁还有两张画工尚可的油画,后来我们得知这是永岸爸爸画的。年轻的时候永岸的爸爸学过画画,由于某些机缘巧合错失了考取美术民族学院的机会,不过联山的山清水秀则成了他现在坚持创作的最好素材。“以前我是画水粉的,现在试着画油画,但实在是太难了。”问起永岸的爸爸是否希望永岸以后也学画画,他看着永岸说,希望他先把书读好,往后的路才更好走。
永岸也曾多少次打电话给爸爸妈妈,希望他们能够回家来陪陪自己。而最后促使永岸爸妈回家的,却是一则新闻。当时,永岸的爸爸在外打工,看到一则新闻称,童年如果没有父母的陪伴,孩子的成长将受到很大影响。当时他就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在家时对父母日夜思念,成长过程却无法得到他们的教育与关怀。“所以我就决定回来了……”永岸的爸爸说着说着眼眶就红了,永岸听着这些话,在一旁默默地帮着妈妈忙前忙后。尽管生活的色彩调和起来十分艰难,永岸的爸妈却依然努力绘制着幸福的图景。一家人都在的感觉,就是幸福。
我们也真诚地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感受到父母给予的温暖。尽管有时生活不容选择,但只要社会汇聚点滴关怀,一个美满的家庭就能齐聚。
后记:据相关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扩大;而在各地,类似这样我们走访的留守儿童的家庭不计其数。留守儿童无法在成长重要阶段得到父母的关怀与教导,受限于地区经济发展,又往往无法得到相应的知识素质教育,导致其出路受到局限。对于这些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的孩子,他们缺乏的,恐怕不单是物质的保障。,而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关爱。社会的多一点关注和帮助,可能就能让一个家庭得以团聚,让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关爱。我们也真心希望社会上的公益在组织或个人能够帮助联山的孩子,乃至全国的留守儿童,让这些孩子这些家,能够对生活燃起更多希望。
林熙权
3.教师 家访手记 篇三
奎屯市第六中学
叶德力
为了响应“三进两联一交友”以及群众工作全覆盖工作要求,2018年1月19日开始,我与单位同事杨娜老师结成小组,正式开始了我们的“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家访对象主要是我班的学生,活动过程,让我收获颇丰,感触颇深。下面我想就感触最深的一户家访来简单谈谈我的感受。
2018年1月19日下午,我与杨娜老师来到了位于天香里55栋741号的学生覃子涵家中。覃子涵是我班一名低调内向的女生,平日里学习上比较用功,成绩也名列前茅,另外,她也是学校登记在册的特殊贫困户家庭。来到家中,迎接我们的是热情的两位老人——覃子涵的奶奶与大姑,因为覃子涵是单亲家庭,自幼与父亲一起居住,很少得到来自母亲的关怀,可以说,她的大姑更多扮演了母亲的角色。在交谈过程中,我发现覃子涵的姑姑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人,非常关注孩子的各方面成长,不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洗衣做饭一手操办,还非常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能舍弃自己的时间陪伴覃子涵,辅导她的功课,一同读书写作,为孩子树立榜样。而在这样家庭氛围熏陶下的覃子涵,自身也非常懂事,能为家里分担家务劳动,尊重长辈,自觉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4.教师手记作文 篇四
教师节说的最多的是教师,说教师最多的是为人师表、勤于奉献,各类媒体大肆宣传教师崇高的道德品质、师德精神,为弘扬我华夏师风作出了不小的功绩。当然也有另外一些声音,有为教师争鸣的,有斥责教师品行的,有提出要求的,有渴求改革的。但总的敬师重教之风劲吹,歌颂的篇章不断。
教师,总被人比喻成各类牺牲品、奉献者,什么蜡烛、粉笔、园丁、指航灯,等等,总有一种悲壮美,似乎教师的职业就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用默默奉献的哺育来成就教师的职业荣耀,用牺牲自己来点亮“教师”这个称呼的光环。教师是什么?教师是一种职业,就像360行一样,只是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的工作对象是人,是学生,它的过程是教育,它的产品都是经过教化的人。既然是职业,那么教师就应该有相应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并有职业工作的特点。头顶着“光环”的教师们却活得很累,显然是将职业当作了事业来做,是将许多额外的工作都视作了份内的事情。
教师是爱慕虚荣的,她会为博得学校里一些比赛的胜利而不顾学生正常的成长发展;她会为一个偶尔在路过时叫了她一声的以前的学生而激动不已,觉得自己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学生的喜爱,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她会为学生的不足而苦恼,最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循规蹈矩,性格划一。教师为了那一声十几年、几十年后的一声“老师”而穷尽一生守住三尺讲台。
教师是普通的人,不是崇高的神,千万别把教师当神看,职业而已。教师爱学生,那是出于职业道德,教师传授知识那也是职业精神。教师能得到学生的尊重,那是因为她教的是人,而不是机器,即使教的是动物,也会有感情的。如果说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笃深,那是因为他们早已超越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而是朋友或挚友或亲人类的情感了,任何一个受到那样交往和关爱的人都会具有这种感情的,只要是真的去做了,而不仅是停留在教师的层面上。所以,大致上能获得这样情感收获的老师,自己必定付出了很多这样的情感,这也是一种情感的等价原理吧。
教师喜欢把有没有来看望自己、问候自己看作是学生记不记得自己的衡量标准,这样,很多学生是不记得教师的,因为毕竟没有多大意义,他们也不会特意跑去看老师。这是教师的一厢自愿而已,也可以说是教师自以为伟大的地方吧,总把桃李满天下,总把学生学有所成、业有所就,衣锦还乡之时向老师问好当作是自己的荣耀。其实大可不必,学生都是自己长大的,都是父母养大的,教师起到了一个教化的作用,这个作用可大可小,但你的能力只有这些,也就只能如此,或许有更好的老师,他们可以发展得更快,发展得更好,这时你还会为他们的出色自豪吗?或许没有碰到你这样的老师,他就可能更显一般了,那么他是幸运的,而不是你功不可没了。学生有没有看望老师,并不一定是记不记得老师的标志,可以说所有学生都是记得老师的,至少在他的记忆当中曾经有这样一位老师教导过他、启迪过他、指引过他,在他人生的某一段路途上曾和他一起走过,这是一段抹不去的记忆。至于他们有没有时间、有没有决心、有没有条件来看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教师大可不必将此放在心上,要知道每个来探望你的学生也并没有太多可说的话,除了表达谢意与感激,除了讲几个你们曾熟知的故事和笑话之外,也不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了,要知道每个没来探望你的学生也并没有太多可埋怨的地方,你本来就是在做教育工作,那是你的工作罢了,成也罢,败也罢,孩子们都走出去了,你只要没有误人子弟,完成了你的任务,你就是成功的。至于更深层次的.师生情谊那也只能是另起炉灶的了,倘若没有花下去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或者情感的话,那样的深刻、那样的难忘是不会有的。
教师节里对教师总有说不完的感激,人们也一再地表示要尊师重教,政策也不断地调整。早两三年就说教师待遇要与公务员接轨了,但事实明摆着是墙上的饼而已。且不说收入的上天入地的差别,单就工作量来说就会吓死人。有几个从我们学校教师岗位走出去的教师当上了公务员以后,他们感到最难适应的是就是没事情做,上班时候闲得不行,办公室里的报纸翻烂了都没事可干,喝喝茶、看看报,有的时候弄一些文件,这样就是工作了。早上九点上班,下午两点开工,出门归家公车接送,到时候再外出跑跑,这就是公务。教师呢,从踏进校门的一脚开始人就得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运转,中午时分也都在拼命地改作业或在教室里盯着,即使在家也会办公,也需做工作,有时与学生家长交流,有时与学生谈心,有时做班级建设工作,有时筹划课堂教学。
那样一刻不停地“照”着学生的老师反而是不受学生欢迎的,也不会有人“记得”她的。相反地,常跟学生在一起玩玩闹闹的,或者班级经常因违反校纪而不能评上先进的倒还有不少学生“记得”他们的老师。同样如此的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并不一定会怎么表现出对老师的敬意,倒是差生在毕业后却会有与众不同的亲热。这些老师们一定不要想不开,曾经对待优等生的热情与而今他们的冷漠,与曾经恶语相加地对待后进生的态度与现在他们的亲切大方相比,肯定会有极不舒服的感觉,但想通了就都一样了。
5.三年级教师家访手记 篇五
--------我一定要上大学
教师:何江电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苦难。”在我走访的学生中,石本坤是令我最心酸又感动的一个。
在家访前,我只知道课堂上的石本坤是性格活泼开朗的孩子,学习很用功,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是个有个性的男孩子。他穿着总是很旧,面色有些黄,但他的学习劲儿却十分足。是什么动力在支撑着他呢?带着这种想法,我决定7月23日晚到石本坤家去家访。
在去家访之前,我想先打电话预约,可是他家的电话欠费停机了。无奈之下,我只有请住在我家附近的学生蒋乐安同学引领我前去。夜晚的灯光不是那么明亮,终于,我们来到了他家租的房子------一个不大的农家小瓦房,有两层楼,上下共四大间,他家住其中的一间,还分成两大区域,餐厅和卧房。一家五口人就挤在这不到五十平方米的小屋里。踏进家门,一幅全家乐画面呈现在我眼前:石本坤做作业,他的两个姐姐一人扫地,一人洗碗,爸爸妈妈正津津有味地看电视。石本坤把我介绍给他的父母,同时我说明了我的目的。在与其父母交谈的过程中,当我问到他父母是干什么职业时,他父母很难为情地说是公用事业局的清洁工。是啊,仅靠父母微薄的清洁工工资供三个孩子读书,真的好难哦。在交谈中,石本坤的妈妈透露道:去年,两个老人同时得病不能去上班了,石本坤和他的二姐伏在老人的床头,哭着对老人说:“爸爸,妈妈,你们快点好起来,我们好高兴地去上学,将来我们还要上大学呢?”。老人说,孩子的话让他们既欣慰又心酸。
我不禁感叹:真是人小志气大!
随后,我向家长了讲了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以及要求家长在暑期要注意孩子的安全教育等。临走之前,我想让石本坤的父亲在我的家访记录上签个字,我 1
刚递到他手里,石本坤的妈妈说:“你的手不方便,还是让孩子来吧!”啊,原来他的父亲手不方便,这也是他干清洁工的原因。
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能再待下去了。石本坤和他妈妈送我出门时说了很多感谢之类的话,但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石本坤最后伏在我耳朵边说的一句话:“老师,将来我一定上大学,您相信吗?”当时,我用力地点点头。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一定把石本坤这种从小立下大志向的典型种子播撒到班上的每一位孩子的心田。
玉屏三小
6.教师家访手记[小编推荐] 篇六
皮群枝
众所周知,教育学生,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的关注。尤其是家庭,这个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它的作用无可替代。为了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孩子们健康地成长,老师们觉得,沟通,要从家访开始。
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农村学生的家长,有的在附近工厂做工,有的在外奔忙,工作时间没有规律,早晨,孩子没起床,家长早已出门;晚上孩子睡下了,家长才回来;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却难得有交流的时间。于是家庭教育的重担就落在了大字不识几个的爷爷奶奶身上。所以,历来,我们都非常重视家访工作,尤其是这个学期以来,我们把每周三定为“家访日”。每到星期三下班后,老师们就分头行动,走向学校附近的角角落落。
有一大部分同学因为拆迁后,都住在栗庙,没有门牌号,老师们就挨家挨户地去询问。
在开学初的针对性家访中,我们了解到像龚美怡等5位同学家境极其贫寒。在普访中,了解到像查天等孩子,在家不怎么听家长的话,老师们就热情地边家访边做孩子工作。李姗娜姐弟在读六年级和五年级,我们去家访时,爸爸妈妈在收废铁,交谈中,妈妈一再说,教育孩子真的没时间,对此,我们持宽容的态度,但不忘提醒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是多么的重要。那天下午,我们一直交谈到5:30。
7.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手记 篇七
编者按:教师群体专业化水平的提升,需要教师个体工作中的自我“修行”,本期案例,向读者展示青年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进程中,踏着困难晋级成长的手记。他们爱教育、爱学生、也爱成功;爱学习、爱反思、也爱挑战;他们不是课堂的灌输者,不是分数的崇拜者;他们没有什么特别,他们又很特别,他们和你一样,他们是课改新青年。■在“课变”中深化专业发展终极目标
讲述人:李舒,江苏省扬州宝应中学语文教师,三年教龄。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学校“成长杯”特等奖获得者。
成长关键词:专业阅读 研课 教学反思 教学研究
三年前的那个炎炎夏日,一声声“老师您好”的问候,把我带上了三尺讲台。此时江苏省的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宝应中学主动出击,率先开始高效课堂改革。
新的教育理念和评价机制,给所有人都带来了触动。与老教师不一样,我并不反对号称“翔宇课变”的课堂改革,很快进入角色,整天乐呵呵地教学研课,但因为基本教育素养不足,尽管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第一学期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在家长评教活动中,也只得了一个“良好”,这给我原有的自信浇上了一盆冷水。
第二学期开始,我憋着一口气非要让自己迅速成熟起来。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科目,知识内容涵盖面大,除了大量阅读专业知识的书籍,我给自己制定了涉猎各种教育教学知识的阅读计划:李镇西的《做最好的教师》、甘国祥的《破译教育的密码》、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朱光潜的《谈美书简》等,这些书籍和杂志都是我的手边书。作为语文教师,吃透教材是必修课,每次备课时我总要反复阅读课文,阅读教参,从网上搜集各种资料,把“二次备课”真正落到实处。
多听老教师的课是我迅速成长的法宝。在工作的前两年,我做到每课必听,每星期都要听4节课以上,每学年达到80节。直到现在我还能做到一周听2至3节课,采众家之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另外反复“磨课”也很重要。在去年准备参加省市赛课时,我为了设计出一份优秀的教案,连续一天对着电脑反复修改,到晚上拿出成稿时感觉自己都快虚脱了。
实践证明,反思对教师的自主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一般会从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教学活动中与他人相互协作关系、自己的思考与学习方式等几方面进行反思。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科研“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基层教学中已逐步凸显出来。所以我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参加学校课题研究小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把研究和工作结合起来。仅去年一年我参加的继续教育课时数就比别人多一倍以上。过去的几年中,我多次去观摩实验小学新教育团队的教育沙龙活动,参加邰雨春老师的省级课题研究小组(现已结题),现在自己作为副组长正在领导一个市级课题的研究。
如今,看着学生在课上兴致勃勃地交流、质疑、汇报、表演,也能感受到自己努力提升专业素养的回报。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语文教师唯有立足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成为一名技能过硬、理念先进、勤于实践、善于研究、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语文教师,这也是我专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
■听课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加速器
讲述人:刘海波,河北省武安第六中学化学教师,五年教龄。市优秀教师、市师德标兵、市首届“名班主任”。
成长关键词:教育书报 听课笔记 赛课
2005年师范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在河北省武安市第六中学任教化学。课前精心准备、课上用心讲课,初登讲台的我,工作认真,态度诚恳,然而仍然时不时遭遇叫人心寒的场景:总有人走神,总有人瞌睡。“教师讲得如痴如醉,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为此,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2009年春天,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舍近求远考察了山东杜郎口中学。这次远行为我带来许多思考,解开了许多困惑。随着学校大刀阔斧地推行高效课堂,我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不断学习、创造„„
回溯课改及自己的成长经历,我认为在高效课堂探索实践中,转变观念是专业化成长的前提,提升技能是基石,听课反思是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剂,互助共同体是快速成长的重要保障。为了更快转变观念,我认真研读了《杜郎口旋风》、《高效课堂22条》等教育教学专著及其它各类教育报刊杂志,并写出心得体会。实现专业化成长,我认为实践是关键,所以我主动深入课堂听课,学习优秀教师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本着“拿来主义”的态度,我取其精华为己所用。遇有不足,我常常反思在自己的课堂中是否存在同样的状况,揣摩破解的方法与途径。从2007年至今,每一个学期我听课节数都将近200节,无数次的听课反思和密密麻麻的听课笔记助我加速成长。因此我想说,听课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加速器!
有心人往往会抓住有利于自己成长的每一个挑战和机遇。为促进各学科教师相互学习,我校每周二都举办优质课比赛。我主动申请积极参与,多次取得“最佳课堂”称号。就是这一次次请缨、一次次说课评课、一次次沟通交流,使自己不断成长。2009年冬天,学校举办高效课堂“新秀杯”青年教师赛课,我第一个报名参加,获得一等奖。成绩固然可喜,但我收获更多的是对高效课堂模式的信心和坚持实施课改的决心。
■教育大师的智慧照耀我前行
讲述人:吴倩,江苏省昆山前景中学语文老师,五年教龄。市骨干教师、前景教育集团优秀班主任、优秀干部。
成长关键词:马丁·路德·金一样的教育梦 “对话”教育大师
“我有一个梦想!”五年前,一个23岁的年轻女教师像马丁·路德·金一样怀着质朴诚挚的心,向这个世界发出呐喊:我要让所有孩子的眼睛变得清澈明亮;要让所有孩子脊背挺直;要让所有的孩子脸上挂满笑容„„
2005年9月1日,我来到了江苏省昆山前景中学,担任班主任。开学后不久,我就遇到了从未想到的困难。开学初的摸底考试,我才知道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全年级各科成绩最差的班级。一周不到,班级里顽皮的学生开始“显露山水”,打架、抽烟、翻墙出去上网、上课睡觉等各种违纪行为接二连三地出现,我成了一个“救火员”,哪里有“火”扑向哪里。
在“救火抢命”的日子里,我开始反思,班主任不能这么做,语文不能这么教。我开始艰辛的追索之路。通过阅读,我与苏霍姆林斯基、杜威“对话”,与朱永新、魏书生“交谈”,新鲜的思想与深邃的教育智慧一直照耀着我前行的路。随着班级管理渐有起色,我渐渐找到了教育的感觉。
然而,找到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改变学生压抑的生命状态,不仅是我个人,也是全体前景人一直在苦苦思索寻觅的方向。2009年4月,学校董事长亲率骨干教师去优秀课改学校参观学习,学校就此启动了高效课堂系列改革。作为业务骨干,我冲在了课改的最前线。整整一年,我似乎没睡过几个好觉,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经过摸索实践,前景的高效课堂改革渐成气候。
为了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校给我们提供很多外出展示学习的机会。2010年1月9日,我被学校派到清华大学,参加了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组织的“撕碎教案、立地成师”辩论会,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给会场带来了新春的气息,辩论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种外出交流,让我在展示与竞赛中学习吸纳,并不断提升自己,幸福的感觉慢慢地将我包围。
8.“摔”鸡蛋的学问 教师手记之 篇八
这个学问与其它学问可不一样,这里的学问得自己摸索,这摸索也得要代价,有的同学就以牺牲好几个鸡蛋的代价才换来的。不过还好,我只规定“摔”熟鸡蛋,否则的话,不知我们的地面是否会“蛋”流成河呢?
其实,要求很简单,就是用上一定的包装或创意,让鸡蛋从四楼上掉落在地时不破即可。但难就难在创意上,看看我们有的同学认准了目标,把个鸡蛋包得似一颗“铜墙铁壁”的大炮弹,这样一来,即使从十楼上扔下来,也不会有事的,想想看,鸡蛋的体积都只占到包装物的几十分之一了,而且那些包装物又轻又软,摔得坏那才叫怪呢!
有的同学听了我的提示,都做起了降落伞,几个鸡蛋像凌空飞舞的仙子飘飘悠悠地下来,安全地着陆。有的同学干脆将鸡蛋裹在泡沫板里,而且大小刚好,这样的蛋所受的震动极小,自然也不会破了。但有的同学就不同了,虽然外面也包了东西,也较厚实或稳妥,但落下去后,却出现了外面不破里面破的现象,可能是因为里面没有固定住的缘故。还有的同学,创意是创了,但没考虑后果,也没先在家里做一下实验,结果鸡蛋和瓶子一起被硬生生地掼在了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之后,便出现了破裂的鸡蛋,其形惨烈。根据规定,被摔破的`鸡蛋如果没有脏的话,要由摔破者吃掉,吃的人倒也高兴,可能这样的鸡蛋味道特好。
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是大部分的鸡蛋没摔破,但我总觉得创意还是不够,从有些同学的作文里反映出来的还有不少的新方法,只是在家里试验时因为失败而没有实施,我想,如何改进是我们的学问所在了。
9.为了那一瞬间 教师手记之 篇九
就在今天的街道运动会上,一幕场景又吸引了我。当六年级女子1500米的发令枪响后,我们的运动员马上进行了争夺,立即形成了线形队伍,并且一个个紧随其后,谁也不让谁。但就在一圈过后(总共6圈),距离开始拉开,在最前面的是两名性格刚毅的女生,听旁边认识的老师说,其中一个像个男孩子似的,性格很泼辣好强,束着一个马尾辫,另一个看来也毫不示弱,从她坚定的神情中似乎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挡得了她。为了抢到第一的位置,马尾辫对一步之遥的女生发起了争夺,前面的当然不肯示弱,只用眼睛余光一扫,便拼命地要保持自己的领先优势。
赛场上上演了近似百米冲刺的对抗局面,只见两人风速一般,前后只差一步,一齐向前推进,后面的不断加快速度想从右侧赶上去,前面的始终以同样的速度领先那么一点,大家都惊叹这1500米的跑法。就在这样跑了近两百米的路程,终于在速度耐力的比拼中、在拼抢技巧的掌握中,后面的马尾辫超了过去,以同样一步距离领先。而这一步,她再也没让那个女生超上来。
10.诚信测试教师手记 篇十
现在的孩子最常见的是各种卷面测试,最能应付的也是各种笔试,但有一种诚信测试却答得越来越差,在生活中它无处不在,没有试卷,没有试题,甚至没有考官,唯有生活和人的品性是它的衡量标准,只是这些无声的测试总会左右着人的看法,改变着人的思想。最近,我还是被这些诚信测试的结果所困扰。
前几周,我负责乘校车学生的接送,在傍晚候车的时候,有位同学拾到了一顶小红帽。(注:小红帽是我校学生的安全帽,上印本校的校徽、校名,是每位学生出入校门和路上行走时必戴之物品,且在进出校门时,有专门的值日岗学生检查,因此,小红帽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通行证之一,而丢失也意味着扣分的开始。)
这时,只见拾到小红帽的女生将它交给我。“是哪里拾到的?”我问。“候车点的座位上。”她说,“这顶帽没人来拿,我问过旁边的人了。”于是,我先拿在手里。
过了两三分钟,高年级的学生也都到齐了,在点名之前,我特意将小红帽举起,问道:“这是谁的小红帽?”
在我话音未落之时,一个六年级男生上前就抓住了它:“是我的,老师!是我丢的!”我一看,不对劲,他头上明明戴着一顶小红帽呢,为什么说是他的呢?
“你的`小红帽不是在你头上吗?”
“啊?这个啊……”他接得很利索,“这顶是我刚才从上面掉下来的。”
“哪里?”
“就是上面四楼。”
“四楼?四楼怎么可能掉到这个地方来的呢?你们的教室在哪里?帽子怎么会飞到这里来的?”
在我的几声盘问中,我只是想求证他的答案,因为此时帽子就在他手里,我也觉得这帽子是他的,因为他是那么迫切,几乎在问的时候已打算将帽子还给他了。
但接下来他的举动让我惊讶,他几乎在我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将帽子丢还了我:“算了,大概不是我的!”
从他的羞涩的表情中,我终于发现那是一丝撒谎后的不安。我愕然。
上体育课时,有学生拾到一元硬币,我问同学有没有丢了一元钱的,都说没有。我说待会儿有谁如果发现自己丢了一元钱,请到我这里来认领;无人认领的话,下课就交给值周老师去了。
下课时,在我回办公室的路上,一名女生走过来跟我说:“老师,你刚才是不是捡到一元硬币,那是我掉的!”
我问:“你是什么时候掉的?”
“刚才上体育课时。”
“在哪里掉的?”
“就在跑道上。”
我无法证明这钱不是她掉的,就痛快地还给了她,也省了自己的麻烦。
不过,后来有另一男生也说丢了一元钱,问我要时,我说已经有同学领走了,他好像很失望。我不知道孰真孰假,我更不知道如果有第三个、第四个学生来向我要他们“丢”了的一元钱,我该如何交待。我茫然不知所措。
前几天的语文课上,早上第一节,我问一名作业未交的男生:“你的作业本为何没交?”
“忘在家里了。”
“做好了吗?”
“做好了。”
“能确定吗?”
“确定。我还让我妈妈检查过了,她给我签了名的。”
“那怎么忘了呢?”
“今天早上来的时候走得太匆忙了,理东西的时候没理进去。”
我还想给他一次机会:“你真的能确认作业都做好了吗?”
“是的。”
我从讲台桌里拿出一本作业本,那是他的。
“这是我昨天放学后在关门时发现的作业本,是你忘在教室里的吧?这上面的作业都没做过,你怎么认为都做好了,而且在家里呢?”我近似气愤地问道。
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他哑口无言。但没有那种悔恨与羞愧的表情,就好像不幸被抓住了一次的惯犯一样,只是认为这次不走运而已。我愤然。
……
越来越多这样的事在上演着,对诚信的考验中,孩子们的得分很不理想,是社会的责任?是家长的责任?是学校的责任?还是现在的孩子变得太快?总之,这样的故事还在不断重复,这样的现象还在考验着我们。
【教师走访手记】推荐阅读:
远安县走访慰问困难教师10-27
教师节走访慰问活动方案2008-10
“千名教师进万家”走访活动总结08-28
进贤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教育”活动方案07-06
英才小学教师家访手记07-05
扶贫走访简报08-07
走访校友感想08-30
党员走访记录10-11
下村走访简报10-15
入企走访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