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钱商和匪徒的故事

2024-09-22

童话:钱商和匪徒的故事(共1篇)

1.童话:钱商和匪徒的故事 篇一

一、开篇方式:引起好奇, 步步导入

《华威先生》一开头没多久, 便出现了华威先生的口头禅:“我们改日再谈好不好……可总是没有时间……三点钟又还有一个集会。”[1]华威先生的“忙碌”置于文章开头, 让读者自然地产生好奇之心: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如此之忙碌?又在忙些什么?就是这样一种在文章开头把作文主人公的一个片段抛出的手法, 将读者一步步引入作者已设的环境。这样的开头, 在张天翼后来的童话《罗文应的故事》中也使用到了:

“六年级的同学们和几位解放军叔叔交朋友, 常常通信。第二小队队员们有一次写去一封信, 信上讲到了罗文应的事情, 是这样写的:

叔叔们:

收到你们的信, 我们高兴极了。

你们说:‘罗文应进步了, 入队了, 真是一个喜讯。这是你们给我们的一份最好的礼物。’我们读到这里, 欢喜得把罗文应抬了起来。罗文应又是笑, 又是眼泪直冒。”[2]

罗文应是何许人?为何他加入少先队成了给解放军叔叔最好的礼物了?带着这样的疑问, 我们也会继续往下阅读, 一探究竟。

再如《不动脑筋的故事》的开篇:

“有一天开故事晚会, 赵家林讲了一个怪没意思的故事, 是这样开头的:‘有那么一个人, 上课不用心听讲。做起功课来, 自己懒得动脑筋, 净想依赖别人……’”[3]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动脑筋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这种引人入胜的写作手法, 在童话中是极为必要的。对于一个儿童读者, 任何作品的写作目标都只能在成功吸引儿童阅读注意力的情况下才有实现的可能。

二、故事发展:片段构成, 循环反复

再看《华威先生》接下来的部分, 依旧是由一个个零碎片段组成, 但很明显的是都在围绕人物与开篇出现时的形象而展开的片段。华威先生怎么忙呢:“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我提议!我们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我希望主席尽可能报告的简单一点。我希望主席能够在两分钟之内报告完。”“好了, 好了。虽然主席没有报告完, 我已经明白了。我现在还要赴别的会, 让我先发表一点意见……”“……好了, 抱歉得很, 我要先走一步。”[4]非常零碎、细琐的片段, 表面上似乎忽略故事情节完整性, 实则通过这些使人物形象完整化、立体化。而且, 接下来的故事大部分是循着前面的情节反复。这样的小说故事没有小说情节发展的高潮, 但却在反复中达到效果的高潮———极具讽刺意味, 让人渐渐悟出了其中的反讽味道, 最终达到教育警醒读者的目的。

《不动脑筋的故事》中的赵大化又是怎样的循环故事呢?“赵大化老是怪别人对他帮助不够。他说要帮助, 就是什么事都得替他想好, 做好。他自己可从来不动脑筋。”“赵大化记不得自己的年龄。妈妈说是跟他说过, 说他到了9月1号就满十四岁, ———可是这太复杂了, 他不能伤这个脑筋。他叫妹妹:‘妹妹, 你是个好孩子, 你给我记住吧。’”“……我才不伤这个脑筋呢。”[5]一件件事情体现了赵大化是如何不爱动脑筋的。

《罗文应的故事》中, 罗文应“可是今天———今天已经星期六了。刚要用功, 又马上会遇到假日。不如从下星期一起吧”。[6]罗文应就在一次次的缺少时间观念中看着时光流走而自己却什么都没做, 一次次地下定决心, 一次次地失败收场, 总是禁不起外在的诱惑, 回家路上逛着市场就忘了准时回家做作业, 路边看到打克郎球也看得忘了回家。

当然, 由于小说和童话的读者群不同, 在小说《华威先生》中的情节往复次数较少, 反复部分讲述也较简略, 而在后来的童话作品《罗文应的故事》和《不动脑筋的故事》中, 张天翼的反复情节就写得比较详细, 这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不论情节往复次数的多与少, 都是要达到作者的目的———通过讽刺、否定故事中的人物来警醒、教育读者。

三、故事结局:没有结局, 文学教化

《华威先生》的结尾:华威先生因妇女节组织的一个战时保婴会没找他而愤怒, 他设法把战时保婴会的一个负责人找来:“……以后万一———如果你们的工作出了毛病, 那你就要负责。”“如果我刚才说的那些你们办不到, 那不是成了非法团体了么?”[7]终究, 华威先生达到了目的———当了战时保婴会的委员, 在委员开会的时候匆匆发表一两点意见然后离开。因为日本问题座谈会没有邀请自己而愤慨不已。“……什么!什么!日本问题座谈会?怎么我不知道, 怎么不告诉我?”“好啊!你们秘密行动……”[8]这一次对方也动火了, 华威先生的参会目的并没有实现。小说最后, “‘唉, 你看你看!现在的青年怎么办, 现在的青年!’……”华威先生的希望落空, 小说却没有写出鲜明的结局。这样的结尾, 实际上不仅是在讽刺华威先生的官僚, 而且是在教育读者, 不应该像华威先生那样, 追求形式、表面工作、不解决实质问题、官僚。

《不动脑筋的故事》的结尾:

“‘妹妹快开门, 快!妹妹!’

这几路南的人家住着一位老奶奶, 头发全白了。这时候她正跟她一个小孙女儿讲故事呢, 听见大门响, ‘谁呀?’就走去开了门。

赵大化抬头一看, 不觉倒退了一步。

‘哎呀妹妹!怎么……’他吃惊得说不出话来, ‘我出去了才多大一会儿呀, 你就长得这么老了?’

他的家正好在斜对面。他妹妹在院子里洗书包, 仿佛听到赵大化的嚷声, 她赶紧就跑出来, 看是怎么回事。她瞧见赵大化正指手画脚地跟那位老奶奶交涉, 他硬要进那家屋子里去换衣裳。

妹妹忍不住地嚷了起来:

‘瞧你这迷糊劲儿!连自己的家都认不得了!’

赵大化住了嘴, 转过脸来瞧瞧他妹妹, 搔了搔头皮:‘这是哪家的小姑娘?可真奇怪!我跟我妹妹说话, 干你什么事呀?你那么嚷!’”[9]

《不动脑筋的故事》和《华威先生》都是没有明确结局收场的, 使作品的讽刺和教育意义更鲜明。

《罗文应的故事》的结尾:

“‘我没有工夫, 现在不是玩的时候。’罗文应一面走一面打手势, ‘小朋友, 你也早点回家去吧。’”“现在呢, 罗文应已经养成新的好的习惯了。不是玩的时候你要引他玩, 他才不理这个碴呢。他按时学习、劳动、运动、休息, 不再浪费时间。在家里也有工夫帮助妈妈做事, 有工夫照顾妹妹了。”[10]

两则童话的结局也是对读者的教育, 《不动脑筋的故事》通过赵大化没有结局的结尾, 提醒读者小朋友要善于动脑筋思考, 《罗文应的故事》则是以罗文应改掉坏习惯为榜样, 告诉小读者不要浪费时间, 应该充分利用时间, 养成好习惯。

不论是小说还是童话, 三篇作品无不说明张天翼受到左翼作家联盟的影响, 倡导文学的教化作用。这也一直贯彻在张天翼的儿童文学中, 无怪乎有研究者觉得张天翼的童话是带着沉重的幻想翅膀———教化的目的。

摘要:作为左翼作家的张天翼, 以他的讽刺小说和童话故事让人们一直铭记他, 本文通过比较《华威先生》和童话故事《罗文应的故事》、《不动脑筋的故事》, 以开篇方式、故事发展、故事结局三方面总结张天翼在这两方面的写作联系。

关键词:张天翼,讽刺小说,童话故事,写作联系

参考文献

[1]张福贵.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351.

[2][6][10]张天翼.罗文应的故事[N].人民文学, 1952, (2) .

[3][5][9]张天翼.不动脑筋的故事[N].中国少年报, 1953-11-23.

[4]张福贵.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352.

上一篇:6s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案下一篇:奠基仪式领导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