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人才发展规划(精选8篇)
1.五年人才发展规划 篇一
阆中市石滩卫生院人才培养五年规划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院卫生技术人员的总体素质,促进医院的发展,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结合医院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医院的人才现状
“十二五”期间,为提高人员的素质,医院加大了继续教育和人员进修的工作力度,强化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举办了多层次学术讲座,教授来院讲课,为医院的人才成长营造了一个较好的环境。人才建设取得一定的进展,基本满足了现有临床的人才需求。到2016年全院职工总人数13,正式在编职工已达到11人,各类卫生专业人员10人,卫生人员占全院职工总数的比例为80%。其中执业医师4人,主治医师2人,护理类2人,检验类1人,药剂人员1人;在医师类人员中,中医人员占2人,占医师类60.8%,在学历(学位)层次上专科5人。
随着医院的发展,现有人才资源与医院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步暴露出来。主要是:
1、医院现有正式在编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人才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需要的卫生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2、现有人员的整体素质仍不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业务能力亟需进一步提高;
3、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严重短缺,直接影响医院临床工作的开展,专业局限,难以支撑医院安全、高效、健康的运作,制约了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4、人员的结构也不尽合理,中医人员偏少;
5、卫生专业人才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使用、培养、评价或流动的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因此,进一步加强医院人才的培养,大力开发医院的人力资源是医院建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人才培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十八大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国梦为目标,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坚持人才兴院、人才强院的理念,按照全面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相结合,结构调整和合理配置相结合的工作
思路,切实搞好医院人才的培养、教育和使用,充分调动医院人才的积极性,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培养目标
1、积极推进全员职工培训。全面提高医院职工的学历层次。医院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全员培训率要达到90%以上,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50%达到专科以上。鼓励35岁以下具备本科学历的临床医师攻读本科。
2、培养1-2名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丰富临床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的学科带头人;
3、培养1名具有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临床经验比较丰富,中医特色突出的中医专科(专病)人才;
4、培养1-2名具有较好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坚实中医经典知识的临床应用型人才;
5、引进1名医院急需的并具备专科特长的医师职称人员。
三、主要任务
1、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对医院现有主治医师职称人员,要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的重点是加大理论研修、临床实践、学术交流及科研工作的力度。在理论研修上,要结合本人的学术特色和专业,精读本专业相关的书目。在临床实践上,要到国家二甲医院重点学科或重点专科点进修深造,提高本专业解决疑难病症的能力。在学术交流和科研上,鼓励与上级和同级医疗机构合作,进行基础和临床课题研究。医院将积极创造条件,开通远程教育系统,定期举办培训班。
2、高度重视中医专科(专病)人才培养。实施中医专科(专病)人才培养计划。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要确定自身的业务主攻方向,逐步把精力转移到专科(专病)研究的方向上来。要结合自身特点,重点加大本专科相关理论的研修,全面掌握和熟悉本专业的古典医著及文献资料,同时要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现代医学知识及发展趋势,在临床实践方面要到省内外相应的重点专科(专病)点进修提高,不断提高
自身临床处置各种疑难病、多发病的实际能力。
3、要切实抓好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强化基础理论的培训,主要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定的课程设置,并要有相应的读书笔记。二是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要采取院外培训和院内轮训相结合的办法,熟悉和掌握临床各科以及影像、功能检查及检验等医技科室的基本技能。三是要重视基本知识的培训,重点了解和掌握医院的各项医疗制度、基本医疗流程以及门诊和住院部管理的相关知识。
4、要积极引进人才。引进高层次临床人才是加快医院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引进人才的重点是医院临床急需并在短期内又难以培养的具备专业特长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同时,还将有计划地引进一些应届大专毕业生。进一步充实医院的重点科室,切实保障内、外、妇、儿科始终具备有一定的人才优势。在未来五年中,拟引进中医药人才1名,影像专业11名,护理专业1—2名,其中大专2名,中专2名,其中中医类人才结构不低于20%。
5、继续加强医技科室人才的培养。医技科室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加强理论学习,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并积极开展新技术,同时,要提高本专业的检查、检验水平,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6、重视和加强护理人员的培养。护理人员培养要突出“三基”训练,强化无菌操作的意识,同时要及时掌握护理工作的新方法,把基础护理、临床护理、生活护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病人创造良好的治疗和生活条件。
四、政策措施
(一)切实加强医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增加经费投入。
人才培养事关医院的兴衰,高质量的人才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医院要成立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医院领导和相关职能科室各司其职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从组织管理上保障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医院要继续加大人才培养的经
费投入,每年争取安排相应的资金作为人才培养基金。相关职能科室要分别制定《人才培训大纲》,以及《人才培训实施细则》,确保医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评价和考核体系。
首先,要制定《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标准》,考核评价的重点是理论研修和临床实践,考核标准的制定要按照以上二个方面细化制定具体的标准。考核的方法采取考试和评审,答辩与评审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档案,将个人的技术考核考试的成绩、进修学习的鉴定、定期技术评定材料等列入档案内容,作为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使医院人才培养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逐步使医院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深化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为医院人才培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研究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岗位结构比例的控制标准,完善以岗位聘用为核心的管理制度。要把人才的评价考核结果同岗位聘用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打破岗位聘用只能上不能下的僵化模式,要逐步形成有序竞争的生动局面,提高医院的内在活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强化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建立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医院绩效考核,以及绩效工资总额分类管理,切实把职工的职业素质、工作责任、技术能力、工作质量、服务水平、工作效率等方面的考核作为职工收入分配的重要参数。结合单位内部的分配,合理拉开绩效工资的差距。鼓励职工“讲学习、重能力、比贡献”,为医院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四)、积极引进人才,为医院的发展储备人才。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积极引进人才是解决医院目前人才供求矛盾的重要措施。引进人才的关键是要严格选才标准,决不搞滥竽充数。结合医院现有人才的实际情况,今后五年,重点引进一批具有坚实理论
基础、丰富临床经验、良好医德修养的临床骨干,提高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促进医院发展。
(五)、增加医院编制,为引进人才提供条件。
医院现有的编制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核定的。现有编制已远远不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因此,争取增加医院的编制已成为医院发展的重要条件。要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逐步把医院编制增加到与医院规模相适应的标准,为引进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在争取扩编的同时,要改革医院目前的劳动用工制度,逐步建立灵活、便捷的用工机制,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合同制用工,为医院多渠道吸纳人才资源创造条件。
2.五年人才发展规划 篇二
关键词:人才培养,护理,高职,五年制,调研分析
五年制高职为初中毕业后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我校自2000年开始招收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 目前已培养毕业生5 852人。此种培养模式经过实践证明, 具有入学年龄小、可塑性强、五年一贯统筹安排、课程间衔接合理、实践性教学占比高、社会效益显著等优势[1]。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2013年利用多种资源进行调研分析。现将调研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1 调研概况
1.1 调研目的
随着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深入, 卫生部明确指出要加强临床护理, 各级各类医院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激增;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与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以及人民群众对“健康”“大卫生观”的深入认识, 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护理人才的需求量也将激增。因此, 为了准确地了解目前护理专业的岗位需求, 了解五年制高职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其岗位胜任力, 满足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 适应社会对护理人才多元化需求的职业教育改革, 进行专业调研。
1.2 调研时间
2013年6月—2013年11月。
1.3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覆盖我省13个市45所医院。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9所, 三级乙等医院18所, 二级甲等医院6所, 二级乙等医院2所。
1.4 调研方法
采用问卷、访谈和查阅相关资料的方式进行调查。对我校自2005年至今的五年制高职护理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对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对用人单位护理人员进行随机访谈;与麦可思公司合作开展“2012年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应届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986份, 回收有效问卷920份, 有效率93.3%。
1.5 参加调研人员
我校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麦可思专业团队等。
2 结果
甲等医院6所, 二级乙等医院2所。根据开放床位数, 2 0 0 0张以上1 1所, 1 5 0 0张~2 0 0 0张1 0所, 1 0 0 0张~1499张17所, 1000张以下7所。根据医院性质, 全民所有制医院28, 医学院校附属医院9所, 军队医院5所, 民营医院2所, 外资医院1所。
2.1 调研单位基本情况
调研的45所单位都是医院。根据医院评审等级, 三级甲等医院19所, 三级乙等医院18所, 二级2.2调研单位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回收的920份有效问卷分析, 认为护理人员严重缺乏的有190人, 占20.7%, 认为一般缺乏的558人, 占60.7%。护理人才需求的学历层次调研分析, 需求研究生学历的有46人, 占5.3%, 需求本科学历的有570人, 占62.0%, 需求专科学历的有267人, 占29.0%, 需求中专学历的只有12人, 占1.3%。
2.3 对我校毕业的护理人才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调研结果与分析
2.3.1 专业能力的要求
排位第一的是有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思路, 占60.4%;第二是有较强的专业技能, 占59.4%;第三是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占55.2%。前3位的占比差别不明显。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占第四位的是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 占46.9%, 第五是有较高的工作效率, 占24.0%, 第六位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占22.9%, 对专业能力要求占比最低的是拥有多个专业技能证书、具备多种业务能力, 仅占2.1%。
上述数据显示, 护理行业对护理专业人才专业能力需求首要的是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具备专业技能、适应岗位要求。在此基础上能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提高工作效率。对拥有多个专业技能证书、具备多种业务能力要求最低表明行业关注的是护理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而非证书。
2.3.2 方法能力的要求
排位第一的是判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占79.2%, 第二位是应急处理能力, 占47.9%, 第三位是学习能力, 占36.5%, 第四位的是安全意识与防控能力, 占32.3%, 第五位的是协调与整合能力, 占22.9%, 第六、七位是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岗位规程的理解与应用, 占比都是13.5%。
上述数据显示, 护理行业对护理专业人才方法能力需求与专业能力需求有相似之处, 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能力, 其次是应急处理能力, 这两者都与临床岗位需求密切相关。学习能力是任何专业岗位都需要具备的能力, 安全意识与防控能力是护理岗位的特殊性提出的需求。护理岗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变化, 不断出现新的病种、病情变化快、新的治疗手段的应用, 都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不断学习、解决问题、应急处理的能力, 护理岗位服务的对象是患者, 很多护理操作与患者密切接触, 特别是一些侵袭性治疗措施的实施,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自我安全意识与防控能力, 减少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和医院感染的发生。
2.3.3 社会能力的要求
排位第一的是沟通能力, 占83.3%, 第二位是道德修养, 占79.5%, 第三位第四为执行能力、抗压能力, 均占60.4%;其次分别为礼仪修养47.2%、文学修养41.7%。
上述数据表明, 沟通能力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社会能力, 护理人员在医院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与患者、与医生、与护理同行、与患者家属等等人员都要进行各方面的沟通交流。道德修养的要求仅次于沟通能力, 说明目前培养护理人才要注重护理职业道德修养, 培养护士的爱心、责任心。
2.4 麦可思专业团队对2012届护理专业毕业生调研结果 (见表1)
参照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2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 护理专业的主要指标均高于本校平均和本省高职平均水平, 其中校友推荐度是指同等分数同类型学校条件下, 毕业生是否愿意推荐母校给亲戚朋友去就读。推荐度计算公式的分子是回答“愿意推荐”的人数, 分母是回答“愿意推荐”“不愿意推荐”“不一定”的总人数。
3 讨论
3.1 调研主要结论
从全校整体情况来看, 本校就业结果及质量较好;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较高、价值观提升状况较好, 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满足工作岗位要求;课程有效性和教学评价较高;社团活动尚有改进空间。从主要培养结果指标具体来看, 本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较高, 离职率较低, 从毕业生自身角度反映就业质量相对较好, 就业稳定性较强;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 说明毕业生能够学有所用;毕业生主要从事职业护士职业, 就业于综合全科医院行业, 体现出本校的专业培养特色和就业特点。从校友评价来看, 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较高, 说明毕业生在校期间有着较好的学习和生活体验, 对母校的整体认可度较高。但多数毕业生认为宿舍服务不够好, 建议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从价值观、能力和知识来看, 绝大多数毕业生在校期间在“健康卫生”和“积极努力、追求上进”方面得到明显提升;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水平满足工作岗位要求, 但仍需加强“治疗与保健咨询”知识的培养。从培养过程来看, 毕业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度和满足度整体评价较高, 学校应该继续加强教学培养和专业技能相关实训, 以提升课程对实际工作或学习的有效性。从社团活动来看, 本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公益类社团活动的比例较高, 可能与本校的专业特点有关, 其余各类社团活动的参与度有待提升。社团活动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建议学校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提高社团活动的覆盖面。
3.2 对今后教学与管理方面的建议
3.2.1 关于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遵循“以素质为核心, 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根据护理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主动适应国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 进一步拓展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专业方向, 形成较为完整的护理专业群。采取课程综合化、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增设现代护理有关课程和人文课程等方式, 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而非理论型科研人才。通过调研分析, 对本专业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1) 强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五年贯通、高等、职业”是五年一贯制高职的3个主要特征。光靠书本到书本的课堂教学, 肯定不能适应企业用人单位需求, 学校、教师要创造条件, 让学生有更多操作机会, 尽早接触岗位实际。我校目前采用“3.5+1+0.5”人才培养模式, 在3.5学年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强化临床实践环节。 (2) 岗位任务分析持续改进教学模式。专业教师深入临床一线, 了解临床发展动态, 积累实践经验,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收集真实的岗位任务, 由此开展的教学可能更生动、直观、形象、实用、易掌握。 (3) 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与多元教学方法的实践。根据专业领域和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专业服务的职业领域, 参照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将护理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分解为多个训练模块, 便于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从护理程序导入, 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 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 分阶段有梯度地进行学习与训练。采取目标教学、情景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自主学习、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不拘一格充满生机, 带来教学主体的新变化---由客观知识传授转为教师、学生的双主体。理论教学以“基础、实用、够用”为度, 突出实用技能培养。实践操作技能以“实用、熟练、善用”为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1.0∶1.5。教学贴近岗位、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样的培养模式, 学生喜欢、医院欢迎, 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3.2.2 关于专业师资配置及任职要求的建议
师资的培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 建立一支整体素质高、结构合理、业务过硬、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兼结合”的“双师性”师资队伍。师生比适宜, 满足本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经常深入到医院实践训练, 掌握最新护理岗位技能, 能开展多元化教学方法。
3.2.3 教学管理方面的建议
学校多举办各种社团活动, 结合专业特点, 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提升学生能力的培养, 努力提高社团活动的覆盖面。通过社团活动, 提升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能力。
参考文献
3.引进海外人才与智力二十五年 篇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作出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强调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其他一切文明成果。引智工作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新格局。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2003年12月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做到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温家宝总理也强调,“要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统筹发挥国内培养的人才与海外引进人才的作用”。引智工作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引智工作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和小平同志“七·八”谈话25周年之际,本刊特别邀请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季允石、原局长万学远和王迺,回顾展望我国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工作。
季允石局长在回答本刊记者提问时,就我国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工作在理论和战略方针方面的重大发展、引进海外人才出现的新变化、现阶段出国(境)培训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工作原则、引智成果效益最大化、分类指导意见的精神实质、外国专家服务管理新思路和新举措等六个方面作了深入解答。
万学远同志就他在国家外国专家局任职期间,国家外国专家局与有关部门联合实施的“高级公务员海外培训项目”(哈佛大学培训项目)、“高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政府应急管理培训项目”以及“炎黄奖”、引智成果数据统计工作等进行了回顾。
王迺同志则回忆了邓小平同志发表“七·八”谈话后,中央成立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体系和干部队伍、建章建制、广开对外渠道、“请进来”“派出去”,迅速打开局面,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过去的25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引智系统奋力开拓,挥洒汗水,取得了一批又一批丰硕成果。引智工作被不断证明是“花钱较少,效果很好,事半功倍,大有可为”的一项大事业。为了纪念“七·八”谈话25年,本期我们还用中心彩页特别选登了部分引智活动照片,配以文字介绍,以期从不同侧面展示我国引智工作的多彩风貌。
4.五年总结 五年规划1(推荐) 篇四
“十二五”工作安排
2006年-2010年,是我镇实现经济大跨越的五年。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工作指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是第一要务,以镇“十一五”规划为发展纲要,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发展主线,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为发展目标,抢抓机遇,明晰思路,完善措施,稳步推进苹果、烟叶、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顺利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各项工作任务,开启了“十二五”发展新征程。全镇呈现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农村经济强力推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一)五年来,全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人均收入、招商引资、非公有制经济5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预期目标。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2.9%,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十五”末2875元的1.8倍。财政收入是“十五”末136万元的2.7倍,招商引资是“十五”末558万元的3.9倍;非公制经济
收入、实现增加值、上缴税金分别是“十五”末3825万元、556万元、68.2万元的2.1倍、4.6倍和3.8倍,全镇发展能量不断蓄积壮大。
(二)五年来,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生产持续丰收。五年累计生产粮食4500万公斤,年均粮食总产稳定在900万公斤左右。苹果生产规模不断壮大。积极引进优良品种5个,推广了一系列高新生产技术,使苹果生产科技含量明显增加,优质果率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进一步巩固了苹果生产在农业经济中的支柱地位。2007年至今全镇绿色食品苹果基地稳定在1.8万亩,推广SOD和多维营养苹果3000 亩,累计生产苹果2.2亿公斤,**苹果在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荣获金奖,申报有机食品获得成功,同时**牌苹果又一次荣获“河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被省工商局评定为“河南省著名商标”,被市科协授予“优质苹果科普示范基地”、被市农业局授予“水果生产及果农培训”先进单位。烟叶生产水平稳步提高。累计收购烟叶193万公斤,投放收购资金2440万元,实现烟叶特产税532万元。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新建炕房170座,新建集约化育苗大棚18座,烟叶烘烤、商品化育苗水平显著提高;投资350万元,对烟站进行了标准化改造,解决了群众售烟难。烟叶产业已成为强镇富民的支柱产业。林业生产成绩显著。累计完成造林2.5万亩;通道绿化82公里;村庄绿化13个;四旁植树3.5万株;林业育苗520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74 %。先后被市政府授予“园林绿化先进乡镇”、“林业生
态建设先进乡镇”。畜牧产业化步伐加快。全镇各类规模养殖场达12个,比2007年增加8个,初步形成以猪、牛、羊、鸡为主的畜禽养殖格局。2009年全镇肉类总产2547吨、蛋类总产1868吨,比2007年分别增长45%、38%。劳务经济形势喜人。2007年以来,先后与广东、深圳等地企业建立劳务合作关系,累计完成劳动力转移1.1万人次,实现劳务经济收入600万元。2008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农村百万劳动力转移工程先进乡镇”。小城镇经营管理不断深化。全镇小城镇累计引进项目6个、资金1.8亿元,完成二、三产业产值3亿元;实现工商税收180万元;新增城镇人口560人;城镇门面房开业率达98%。2006年至今连续五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城镇经营管理先进乡镇”、2009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村镇规划工作先进乡镇”。
(三)五年来,镇村面貌日新月异。交通建设迈出新步伐。投资1000万元,全镇18个行政村全部实施了“村村通”,道路通达里程达44.2公里,部分村实现了通组入户;投资350万元,完成了马蹄至桥河段改建工程;投资430万元完成了6公里长的上石公路建设;教学条件得到新改善。筹资155万余元,新建中小学教学楼4幢;筹资6.8万元,实施了绿化、美化工程。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打造市级示范村两个,重点整治村4个,累计投资2250万元,相继完成了一期、二期、三期扶贫搬迁工程,不但解决了192户山区群众的安居问题,而且进一步拉大了镇区框架,镇区人口累计增长560余人,城
镇功能进一步完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新建户用沼气580座,改善了农村住户生活、生存环境。镇区建设彰显新面貌。共投入资金480万元,完成了街道、集贸市场、镇区美化、商品房建设、垃圾中转站等工程建设,城镇化功能不断完善。
(四)五年来,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实施各类项目12个,完成投资4.2亿元,其中争取政策性资金520万元。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引进实施工业项目1个,投资1.2亿元,于2007年动工兴建的桥河水电站项目的建成发电,结束了我镇没有工业项目的历史。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营业收入、增加值、上缴税金分别是“十五”末的5倍、9倍、15倍。
(五)五年来,民生事业得到改善。累计发放各类惠农资金446万元;累计发放低保金、五保金、孤儿救助金45万元;投资400万元,完成了**3.5千伏变电站建设任务,基本解决了我镇用电紧张问题;投资30万元,完成了3个信息化村建设,装机容量新增600部,使全镇通讯条件得到了又一次提升。投资210余万元,完成了马蹄、庙上等17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的人畜吃水工程,解决了近7000口人的吃水问题;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投资147万元,完成了镇中心卫生院病房楼、门诊楼建设和18个村级卫生室建设,使广大群众看病就医条件得以极大提高;武装、团、妇、统计、扶贫等工作都扎实有效开展,取得了明显成绩,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全镇大局和谐稳定。
(六)五年来,人居环境显著提升。立足本镇实际,以打造“宜居宜游宜业新**”为目标,持续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城镇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投入100余万元栽植绿化树600余棵,新建花池4个,改建花坛230米,改造排水渠600米,新建街区花园2处,垒花池围墙200余米,更换店牌129个,油漆粉刷临街门窗495个,新建垃圾池20个,购买垃圾筒200个,城镇化水平和档次不断提升。先后开展环境集中整治活动10次,清扫街道10万平方米,消除牛皮癣200多条,拆除违章建筑1.4万平方米,不规范户外广告30多处,纠正占到经营40处,先后建成文明生态村6个,辖区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七)五年来,综治维稳全面加强。深入开展“四五”、“五五”普法活动,政务、财务全面公开,开展各类宣传活动20场次,收益人数1.5万人。坚决打击和取缔了邪教和其它非法组织,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发案率不断下降,社会治安不断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在全镇18个行政村设立警务中心,形成了覆盖全镇的治安网络。2006年以来,共排查各位不稳定因素170件,成功办结162件,办结率达97%,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八)五年来,党建工作不断提高。镇党委始终把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教育放在重要的位臵,认真开展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三新”学教活动、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一系列集中教育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在学习教育活动中,机关、镇直4个党支部和18行政村党支部共456名党员积极参加学习。通过学习把全体党员、干
部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政治信念更加坚定,市场意识不断增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有力的促进了我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依法进行了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提高了村民自治水平。五年来,共发展农民党员206名,确保每村每年发展党员3名以上,为党组织及时输送新鲜血液。每年举办农村党员政策理论培训班二期,实用技术培训班12期,确保每年轮训2次以上。五年培养“五好党支部”8个,双强党员72名,明星村3个,党员的致富带富能力得到加强,支部的堡垒地位得到巩固,基层组织建设成绩斐然,我镇党委于2007年荣获省级“五好乡镇党委”称号。全面推行“4+2”工作法,以民主、公开、透明的决策程序,有效推进了村级党务、政务、财务“三公开”,落实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融洽了干群关系。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认真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促进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过去的五年是我镇干群奋发进取,埋头苦干的五年,是我镇各项建设取得辉煌成绩的五年,五年来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在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镇村集体财力还比较薄弱,且发展不平衡;二是没有企业支撑,群众增收缓慢;三是一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四是党的建设方
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班子自身建设及干部教育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客观分析,对今后五年的目标进行全新定位,理清思路、坚定信心,形成共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努力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工作安排
“十二五”镇党委、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更高起点上实施“苹果福民、烟叶强镇、工业兴镇”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推进苹果产业化发展;坚持以苹果生产为中心,狠抓烟叶质量,提高亩均效益,确保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福民强镇步伐,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一个民富镇强、和谐文明的新**!
“十二五”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到2015年,力争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50%;地方财政收入1000万元,比“十一五”末增加60%;农民人均纯收入7560元,比“十一五”末增加74%;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52%。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2011年是 “十一五”计划的总结年,是“十二五”计划的起步年。未来五年,我镇要紧扣时代脉搏,抓住发展有利时机,突出重点,抓准关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设特色农业大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在现有苹果面积的基础上通过3到5年的努力,使**苹果面积发展到5万亩以上,年产量突破2亿公斤,年产值突破5亿元,商品果率达到95%以上,优质果率达到90%以上,年出口量达到1000万公斤。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达到5300元,使苹果产业达到生产管理规范化,苹果质量品牌化,果品分级、包装、贮藏、销售系列化,对外经营诚信化,强力打造“中原苹果第一镇”。烟叶在5000亩的基础上争取发展到10000亩以上,税收突破500万元。
——加快科技兴农步伐。一是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突出抓好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农药、新机械运用。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和残存量,确保农业安全。二是加强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龙头,建立镇、村、组、户四级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达到镇有中心服务队、村有科技协会、组有科技中心户,户有科技明白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对市场有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争创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农业知名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通过引进、嫁接或联合苹果知名品牌,建设2至3家年产值超
500万元的苹果销售加工企业,提高苹果产业附加值。
(二)建设工业强镇,着力培育镇域经济支柱产业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量。要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发展的核心地位,以优势资源和水电开发为重点,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发展。一是紧紧围绕苹果、烟叶、林业三大产业搞好深加工;二是依托资源优势搞好以荒山养殖为主的畜牧养殖业;三是以庙洼苹果生态观光园、刘坟红叶沟、盘城秦王寨、**乔家大院为基础,强力开发旅游业;四是搞好白河水库、大铁沟水电站和风力发电站的开发。我们要重点对上述四项内容搞好项目论证和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加工、畜牧养殖、旅游、水电成为我镇经济快速发展和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条件
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的发展战略机遇,采取“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方法,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使全镇农村面貌得到根本改变,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1)农村公路建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抓住国家通组、通户公路项目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和优惠政策,并将项目资金、扶贫资金、政策奖励及财政、交通、水利等部门的专项资金集中捆绑使用,本着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集中后分散,谁有积极性支持谁的原则,发挥村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公路建设跨越发
展。到2015年,全镇实现环线公路,村组及入户道路达到50%,全镇形成“四通八达、出行便利、货畅其流”的农村道路交通网络,重点建设上马路和上石公路连接,从上石公路经肥洼到杜河,从里峪经里石头到上寺路的环线公路和庙洼、杜河、**、柏树咀、下王村、庙上6个村的通组入户道路建设。全心、全力、全员配合洛卢高速公路**段的施工建设,创造一流的施工环境,确保“零阻工”,使高速公路早日建成通车,惠及我们**群众!
(2)农村水利、粮库建设。加大以人畜安全饮水为重点的农村安全用水工程建设,确保全镇100%的农户安全卫生用水。重点解决白河水库除险加固和白河水库灌区修复工程。投资1500万元,使新建**粮所跻身国库行列,方便老百姓,解决群众卖粮难。
(3)加快村庄集镇建设,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规划先行、正确引导、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构建村容整洁、资源节约、环境美好的新农村。到2015年基本实现乡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四)加强公共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广播电视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力度,力争到2015年,开通有线电视农户占农户总数50%以上;大力发展通讯网络建设,村村实现宽带上网,农户上网率达20%以上。
(2)文化教育体育事业。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
质量为目标,加强农村学校、文体设施、托幼、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巩固“普九”成果,全镇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达分别达到97%和95%;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体育活动,到2015年,全镇50%以上村要有文化活动场所和科技文化阅览室,组有科技文化中心户。深入开展农民健身运动,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以健身为主的各类农民健身活动进一步丰富农民文化教育体育活动,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
(3)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知识和医疗水平,使镇村医疗服务机构人员具备助理医师以上执行资格,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控制传染病;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全民卫生知识,倡导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彻底根治农村脏、乱、差等不良卫生习惯,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巩固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完善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基本消除农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4)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以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为重点,引导广大育龄妇女自觉参与计划生育管理,不断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促进计划生育整体水平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五)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努力转变政府职能
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行党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勤政型、廉洁型、节约型机关;继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使全镇党员干部成为“学习讲政治、干事谋发展、创新建佳绩、服务比奉献、自律树形象”的排头兵。改善和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其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实施全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政务财务公开。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搞好村两委换届工作,配好配强村级两委班子;做好干部的培训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努力做好党员发展和后备干部培养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加强在职干部的教育管理和考核工作,探索建立“制度与教育”并重的监督体系,建立干部监督考核机制,突出抓好党委班子和干部作风的监督,积极探索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打造优良的党员干部队伍,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的实际行动,把排头兵的作用体现到建设富裕和谐新**的各项工作中去。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紧盯新目标,实现新跨越。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事业任重道远。争先创优,快速崛起,实现福民强镇、构建和谐**,是全镇人民的共同愿望;抢抓机遇,超常发展,是我们担负的神圣职责。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镇人民,进一步振奋精神,以更
5.五年党员发展规划 篇五
章来
源http://文档大全
w
ww.chazidian.com文秘
五年党员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场党员发展工作,[http://文档大全
]按照县委组织部的工作安排和要求,结全我场党员队伍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正确把握新时期发展党员标准,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深入开展双培双建双强工作,大力加强和改进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重点做好在生产、工作一线和青年、妇妇、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为实现全场经济后发赶超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工作任务今后四年的工作任务是:全场党员每年平均增量控控制在8人以内。到2012年底,全场3chazidian.com/Article/“
target=”_blank">领导,落实责任。林场党委要把党员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要明确工作责任,党委书记是发展党员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组织委员是“具体责任人”,党支部书记是“直接责任人”。要建立党员发展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两年未发展党员的党支部,一律不得评先评优;三年未发展党员的,对党支部书记予以诫免谈话,并通报批评;四年未发展党员的,党支部书记予以调整。
6.五年人才发展规划 篇六
五年发展思路
市旅游事业近五年发展汇报及今后五年发展思路
市旅游事业近五年发展汇报及今后五年发展思路
一、近五年襄樊旅游发展情况 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旅游局的大力指导下,我们立足把旅游业培育成襄樊经济的支柱产业,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使这五年成为襄樊旅游发展最快的五年,旅游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整个旅游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全省排序位次前移。经过市、县两级共同努力,以“三
国文化”、“荆山生态”为主题的旅游品牌日趋成熟,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全市旅游景区招徕、吸纳游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据预测,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将达到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分别达到年的倍和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将由当年的全省第位跃居全省第位,位居同类城市第位。
二是旅游产品日趋丰富,精品名牌正在形成。经过多年开发和建设,目前全市已形成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疗保健、宗教朝拜、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中部名城文化寻古旅游区为主体,以西南部山地峡谷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东北部平原河湖采风揽胜旅游区为两翼,贯通湖北精品旅游线、中国三国文化线和襄樊名景揽胜大循环线的旅游精品正在形成。以这些产品为依托,襄樊名城一日游、汉江水上一日游及荆山原始自然生态长线旅游产品,正在成为鄂西北精典线路,受到各地旅
游者的青睐。年,吸引了北京、广东等地旅游专列的到来,实现了旅游专列停靠我市游览观光的重大突破。三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旅游接待能力日益增强。截止年底,全市共建成开放各类景区处。其中,国家级景区处,国家级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各处;设立各类旅行社家,其中具有经营出境游资格的国际旅行社家;评定星级宾馆家,其中星级家,星级家,星级家,床位余张。旅行社和星级宾馆的数量分别达到年末的倍和倍。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海内外游客的不同需求。四是旅游合作开局良好,区域旅游地位日渐突出。为适应旅游发展的新形势,近年来,我们大胆探索与周边地区进行旅游协作、合作的新路子,先后联合十堰、南阳、神农架等地,联手开发广东、山东、武汉、北京等地市场,成功吸引了广东、北京等地旅游专列到来,放大了襄樊作为中西部和鄂西北旅游的门户和集散中心的效应,提升了襄樊在中西
部旅游中的区域地位。目前,在湖北省旅游总体规划中,襄樊与武汉、宜昌被并列为湖北三大旅游区域中心。五是综合环境明显改善,旅游市场全面规范。结合城市“创优”,围绕创造“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和游客满意”的总目标,全市大力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整治旅游环境,全力规范旅游市场,使市、县两级重点景区全部实现了“四通”、“六化”。即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无线通讯和绿化、硬化、美化、净化、旅游厕所标准化、公用信息图形符号规范化,提升了城市旅游档次,保持了旅游市场连续多年重大旅游投诉和旅游安全事故的零记录。近五年来,我市旅游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问题的长期积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发展规划没有得到很好实施,旅游发展重点不突出。二是旅游产品开发相对滞后。全市旅游产品品种虽然日趋丰富,但以“跟
风”产品和大路产品居多,缺乏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在已经开发出的诸多类型产品中,且不说在内国际、国内缺乏领先地位,单是在省内领先也廖廖无几。三是旅游“六大要素”结构不够合理整个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均衡,宾馆环节畸粗,高品位景点、旅游交通、旅游商品生产、旅游娱乐等环节畸细的状况仍很严重,直接制约了整个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四是旅游整体形象尚不鲜明。“荆山生态”、“三国文化”两个旅游主题,既难以体现、突出襄樊特色,又停留在概念化阶段。除了本市的业内人士外,外界知之甚少,缺乏相应的吸引力;五是旅游服务环境亟需改善。窗口行业服务意识不浓,旅游企业服务手续繁琐,优质服务差距较大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直接影响了今后旅游市场的发育、发展,人为延缓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步伐。
二、今后五年我市旅游工作的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我市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
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国家、省、市旅游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继续贯彻落实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方针,以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为中心,以整合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开拓市场、优化结构,提升形象为重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力争到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的,把旅游业培育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具体措施
⒈用“三划”明确方向。一是编制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建设鄂西北旅游门户和集散中心”的发展目标,把握好我市旅游业发展优势,有效重组、整合和利用旅游资源,科学地进行产业设计,制订出阶段性发展目标、政策、措施、重点项目等,指导今后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避免盲目、低层次和无效建设。二是搞
好整体形象策划。导入形象设计战略,根据襄樊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源特色,策划和设计襄樊旅游总体形象,使襄樊旅游品牌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让人一读朗朗上口,一看就能记住。三是做好旅游项目策划。精心策划一批旅游景点建设、旅游线路包装、旅游休闲娱乐、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管理项目,扩充旅游容量,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扶持,培植我市旅游业发展后劲。⒉用“三提”展示形象。一是提升文化品位。深入挖掘襄樊及所属各县的历史文化遗存,使襄樊成为三国文化、楚文化的代表。在搞好现有开放景点的文化项目开发建设基础上,加快邓城遗址、九连墩遗址、雕龙碑遗址、马跃檀溪等文化遗产可视性景观的规划、建设,力争建成一批新的旅游景点和旅游经济增长点。二是提升环境品位。依托襄荆、汉十等高速公路的开通,提升市域内公路等级及景区道路通行能力,改善好旅游交通环境;按照环境认证体系和质量认
证体系,推进景区规范化管理,促进景区保护、管理、开发、经营与国际接轨。三是提高建设品位。按照弘扬个性、优势互补的要求,指导景区做好项目设计与建设工作,打造襄樊整体形象。⒊用“三调”优化结构。一是调整市场结构。重点抓好广东、北京、上海、西安、洛阳等大城市和襄樊航班、火车直达城市的宣传促销,以襄樊周边地区为基础,积极开拓中远程市场;同时,指导景区、饭店等涉旅单位调整销售政策,实行新老市场、大小客户、淡旺季节相区别的灵活的价格政策,吸引游客。依托古隆中、荆山生态等成熟景区点,携手武当山、三峡、明显陵等周边景区,开展联合宣传促销,拓展襄樊旅游市场。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以鼓励开发旅游商品、设立旅行社团、旅游交通企业为重点,针对性地制订出台优惠政策,创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引导旅游行业进行结构调整,逐步将旅游六大要素培植成六大产业,并形成有机高效的旅游产业链。
三是调整产品结构。加快由单一产品向多层次产品、高品位产品结构的转变。要重点开发新时尚的生态旅游产品、高品位的观光旅游产品、大众化的休闲度假产品、独创性的文化旅游产品等。通过调整优化结构,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素质,加快推进我市旅游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轨。⒋用“三开”拓展市场。一是开放旅游市场。打破行政区划,在与神农架、南阳、十堰等地开展联动协作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区域性联动协作范围,通过旅游部门推动、行业协会互动、企业联合行动等各种形式,在市场管理、营销策划、产品开发等方面广泛开展协作,实现区域间旅游经济协同发展。同时,积极降低市场门槛,鼓励吸引有实力的外地企业投资开发新景点、设立新企业,以资本为纽带,促进旅游市场开放。二是开辟境外市场。以国家、省旅游局每年一次的海外宣传促销活动为载体,加大“三国文化”品牌的境外促销力度,在世界范
7.五年人才发展规划 篇七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试点五年制高职教育, 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发展期, 当前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但在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 培养的人才规格、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因此, 有必要认真研究日本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并借鉴其成功经验, 逐步完善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更多适合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技术性人才。
1 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基础, 只有确立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后, 五年制高职才能有序发展。日本五年制高职教育在日本教育体系中独树一帜, 其重要原因是恰当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二战后,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 面临着中高级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 尤其缺乏既具有理论基础又掌握实践技术的一线技术人员。因此, 日本五年制高职教育创立之初,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即战力的“中坚技术者”, 满足企业对中级实践性技术人才的需要。进入21世纪, 日本高新科技产业不断兴起,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 为此, 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具有创造力的实践性技术者”。
当前, 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时, 既不能好高骛远, 也不能妄自菲薄, 需要依照我国国情和学生情况确定。首先, 从教育层次来看, 五年制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 但处于高等教育的低层, 因此, 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低于大学本科, 但高于中职教育。其次,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术人才, 同样, 五年制高职教育不能脱离实践性技术人才的培养。最后, 通才教育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而且当前我国经济、科技发展迅速, 只局限于某个专业的人才培养难以适应当前形势, 因此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成为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技术实践能力又包括具有广阔视野、创造力以及后续发展能力。综上所述, 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较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 课程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无论是“中坚技术者”还是之后的“具有创造力的实践性技术者”, 日本五年制高职教育坚持实践性技术人才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 课程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大约在1∶1, 重要的理论课都相应地配置实践课, 并组织学生到企业工作现场进行参观和见习, 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知识。进入21世纪, 日本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变化后, 课程设置也进行了相应改革, 在强调专业技能的同时, 重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开设社会、艺术、科技等文化基础课程,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当前, 我国五年制高职课教育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较少, 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毕业后即战力并不强。因此, 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应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加强实践性课程的教学。首先, 增大实践课程的开设, 例如实验、设计、实习, 并使之系统化,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 平衡设置专业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 增设社会、法律、艺术、科技等人文科目, 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多样的发展空间,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 考虑学生的多样性、社会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和调整, 同时, 教学内容及时更新, 使学生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3 教学方式灵活, 重视校企合作
日本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不仅通过课堂传授知识, 还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将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结合。课堂上,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实际运用能力, 教师采用问题解决型授课法, 培养了学生创造力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另外, 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 提供多种多样的实践学习形式, 例如参观工厂、与企业职工交流、工作体验、顶岗实习等。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将学到的知识、技术融会贯通, 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各种竞赛和职业资格考试, 例如全国高等专门学校机器人大赛。
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大多是照本宣科,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 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必须更新教学理念, 改革教学方法, 善于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 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效果。学校与企业相连,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 保证学生顺利地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因此, 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衔接, 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必须重视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五年制高职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建立合作办学的伙伴关系, 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实践方式。另外, 校企合作离不开政府,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规和措施引导学校和企业加强合作, 互惠互利, 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4 “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素质是影响五年制高职教育质量重要因素, 高水平教师队伍为日本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日本五年制高职教师大多是“双师型”, 他们既是教师, 也是技师或工程师, 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 又具有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 不但能教授学生理论知识, 还能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等实践活动。除了专职教师, 日本五年制高职学校还从企业中聘请兼职教师, 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面对面的指导。
当前, 我国五年制高职教师来源单一, “双师型”教师较少, 一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即毕业后直接去任教。他们从事理论教学经验丰富, 但实训教学、实习现场指导等方面欠缺。然而, 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配置“双师型”教师, 因此我国必须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 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鼓励和引导“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其次, 学校招聘新教师时, 优先聘用既有扎实理论知识, 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再次, 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 通过寒暑假集训、到企业兼职、脱产进修等多种形式增加教师实践经验, 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最后, 招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优秀人才做兼职教师, 指导学生实践活动。
5 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并重
日本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实践能力强, 工作适应性强, 具有“即战力”, 受到企业广泛的好评, 就业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然而, 随着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 日本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继续深造的要求不断增加。为此, 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建立了开放性、多层次的终身教育体系, 拓宽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出路, 除了直接就业之外, 还有多种继续学习的渠道。日本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可以获得准学士学位, 并可以进入专攻科学习, 或者作为编入生进入普通大学本科3年级学习, 获得学士学位。
当前, 我国五年制高职学生毕业后, 选择机会比较单一, 绝大多数毕业生只能就业, 极少数毕业生进入本科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然而, 终生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共识, 五年制高职教育只是学生一生中所接受的一部分教育, 而非终结性教育。因此, 五年制高职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还要积极融入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 拓宽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的出路。首先, 政府应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 畅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 解决不同学生的转学、升学等问题, 使五年制高职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普通高校深造。其次, 五年制高职学校应培养学生终身教育的理念, 毕业后虽然离开学校, 但可继续参与自考、网络教育、开放教育、函授教育等在职教育方式, 提高自身技能和知识。
参考文献
[1]施晔.日本高等专门学校的改革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 2012.7.
[2]叶磊.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结构及其办学启示[J].教育与职业, 2012 (35) .
[3]何锡涛.中日两国五年制高职发展的比较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01.
[4]张友辉.日本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及其启示[J].机械职业教育, 2008.10.
[5]李红卫.改革开放后我国五年制高职政策回顾与展望[J].职教论坛, 2010.3.
[6]李娜.日本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2.3.
8.五年人才发展规划 篇八
摘要:本文在研究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江苏五年制高职社会功能定位的“服务的地方区域性”“教育公益导向性”“职业教育体系协调性”特色;人才培养的“五年一贯、中高融通,初中起点、差异突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基本特色;人才培养实践的“模式校本化”“培养目标标识化”“课程建设功能化”“教学模式情景化”“教师队伍建设团队化”创新特色。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1C-0003-05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主旋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重点任务“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中对五年制高职教育提出了发展任务:“完善五年制高职。支持办好重点培养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急需人才的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109号)中专门就创新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以下明确任务:“办好五年制高职院校,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高职院校,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一方面,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职业教育类型,越来越受到党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的历史机遇时期,五年制高职教育肩负重任。
江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从产生到发展壮大的历程,本质上是江苏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创新和完善的历程,有着宝贵的发展经验和创新特色,全面总结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对于进一步推动以后一个阶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同样,对于全国范围内发展和完善五年制高职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是江苏对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相应特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由此,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形势、新环境、新视角下,有必要对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功能定位及特色作进一步总结、提炼和研究。本文选择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10个重点专业,收集和梳理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典型案例,研究、归纳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一般规律性。
一、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社会功能定位特征
从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产生背景和发展实践历程来看,五年制高职教育与三年制高职教育的区别,包括学制不同、教育对象起点不同,本质区别是社会功能定位区别。
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现实背景可概括为“适应两个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由此,其社会功能定位特征突出表现在“服务的地方区域性”“教育公益导向性”“职业教育体系协调性”等方面。
(一)服务的地方区域性。江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服务型职业教育”,五年制高职产生和发展客观上是适应江苏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不断提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为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一线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诞生带有明显的服务导向优势,充分发挥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的系统优势、时间优势和年龄优势,面向江苏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职业和特色职业中对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反复训练、培养时间较长、复合性教学内容较多的专业,以满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提级增速对一线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1]近二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主流就业领域,带有明显的地方区域性特色。
(二)教育公益导向性。江苏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主流生源来自于农村、城市的百姓家庭,承担着促进就业、富裕家庭的大众职业教育责任;其入学门槛的竞争性相对高考比较低,学习成本低廉(逐步实现了前三年免费教育),很好地满足了这些家庭对教育层次逐步提升的需求。因此,江苏五年制高职是适应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造福大众家庭,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把巨大人口压力打造为人力资源优势,面向大众、低收费、多扶植的一种“公益导向性职业教育”教育类型。[2]
(三)职业教育体系协调性。江苏五年制高职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上开始试点的。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江苏相当一批先行开展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重点中专学校相继升格为独立的“职业技术学院”,承担起发展高中后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重任,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便由其他中专学校承担,并创新了五年制高职教育特有的新办学模式,即“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模式、“江苏教育学院”模式和“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模式。[1]这些模式的突出特征是“学院+职业学校”的双主体、五年一贯、系统性设计的办学模式。因此,从江苏五年制高职近二十年不断创新发展的历程来看,江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江苏“先行先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重要要素之一,是解决江苏中职教育群体过大、就业限制、继续学习通道中高贯通的高等职业教育类型。
五年制高职产生和发展背景之一是解决江苏中等职业教育“三个突出问题”的需要,一是解决江苏中职教育群体过大与江苏地方经济社会技能型人才需求结构提级的矛盾;二是解决中职教育的就业限制问题,主要是中专毕业生年龄偏小、相当一部分尚未成年(不足18岁的毕业生为数不少),已经不适应江苏经济社会中相当部分专业和行业对技能型专门人才最低门槛要求,以及相关劳动法、合同法的要求;三是解决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问题,即中职学生日益增长的继续学习发展需求的路径过窄、中高不贯通的问题。
二、江苏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特色
五年制高职是属于初中后学制的一种高等职业教育类型,是实行五年一贯制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2],姓“高”、名“职”、字“五年一贯”是五年制高职最基本的本质内涵。分析总结近二十年来江苏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实践,可以看出,把握“职”字、认知“高”字、用好“五年一贯”,是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特色。endprint
(一)学制特色:五年一贯,中高融通。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起点是初中毕业生,“五年一贯制”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教育实施和教育评价的前提,教育内容是按照“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要素进行系统化搭构,充分体现了其教育特色在于将中职和高职相贯通,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五年学制直接衔接,有效解决了中职教育通向高中后三年制高职的课程重复学习问题,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并且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有效教学时间长,为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培养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更为重要的是,依据学生“年龄进程”(学生由入学的未成年人到毕业时的成年人),能系统设计综合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系统教育和引导,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使学生毕业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
(二)学生特色:初中起点,差异突出。由于江苏五年制高职只招收初中毕业生,与三年制高职相比较,避开了高考“门槛”,入学资格录取采用的是中考成绩划线模式,由于中考由各地级市教育部门组织,因此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突出特色是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区差异大。不同地区受中考成绩划线差异、地方社会教育理念差异、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差异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不同地区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基本素质、知识基础、入学成绩基础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地区间不平衡。二是学生个体差异大。由于五年制高职入学成绩资格线定在当地中考成绩的60%及以上,录取的学生成绩差异跨度大,同时,报考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选择等影响因素等呈复杂化、多样化,从而造成学生个体差异与三年制高职相比较要大得多。三是专业差异大。不同专业的五年制高职的职业发展背景不同、社会需求不同,导致学生选择趋向不同,从而造成了不同专业之间学生基本素质和知识水平差异突出。四是学生成长跨度大。学生由入学的未成年人到毕业时的成年人,使学生一生中的最重要的青春期成长贯穿在学校五年长学制中,学生生理成长、心理成长、思想成长的跨度都很大。
初中起点、差异突出的基本特点,必然影响着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起点、培养体系设计、培养呈现方式、培养实施路径、培养评价等都与高中后三年高职人才培养有着巨大差异。因此,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构建、创新、实践的个性基础是学生知识起点低、自学能力弱、自我管理起步低跨度大、可塑性强、综合素质培养任务重、科学文化和德育课程体系性高、技能训练接受度高。
(三)管理特色: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管理采取的“小学院+大学校+系部”的管理模式,“小学院”即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或者江苏教育学院、江苏城市学院),它是程序性、法律性的五年制高职办学主体;“大学校”即各高等职业学校,它是五年制高职教育办学实施的真实主体。由于“小学院”与“大学校”之间没有直接的控制关系(即无行政权、人权、财权的领导从属关系),而只是指导与管理的影响关系(所谓影响即不能产生决定作用),由此,形成了五年制高职管理特有的突出特色:以“小学院”影响、“大学校”为主的办学管理模式。与三年制高职院校“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办学管理模式相比较既有优势,又有不足。优势是校校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办学分享突出,有利创新管理方式,有利办学水平的评价和监督。不足是办学水平和质量受“大学校”影响过大,办学质量差异过大。
三、江苏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实践创新特色
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历程,在彰显五年制高职教育基本特色的基础上,特别成功之处,突出表现在江苏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形式多样的实践创新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我国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对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10个重点专业在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校本化、专业化的创新案例,进行总结分析、提炼,显现出诸多亮点。
例如,护理类专业实践创新了“分段—递进—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机电类专业实践创新了“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实践创新了“五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践创新了基于“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实践创新了“校企合作,三场结合,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创新了基于“拆分—组合—建造”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创新了“校企联盟,工学交替,渐进顶岗”人才培养模式;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践创新了“三层衔接四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测绘专业实践创新了“三进三出、四段三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践创新了“五化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从实践层面上看,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创新并不是抛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这一职业教育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另创一套什么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是要求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落实层面上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研究这些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创新典型案例,江苏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实践创新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一)人才培养模式“校本化”创新: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共性特征与职业教育类型、地区化、校本化、专业化的个性化结合,形成个性化特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如何真正有效实施并发挥效能,必须具体落实到校本的具体专业上,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的创新性,即依照其专业的社会属性和地方区域属性,与该专业的教育基本规律性相结合。不同专业的教育特征决定了其专业的培养规格、职业入门、职业面向、课程体系构架、就业领域,都有很大的差异性,由此带来其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性、差异和特色性。从典型案例创新就可以得出分析结论,无论是护理类专业实践的“分段—递进—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机电类专业实践的“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会计专业实践的“五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其他专业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都较充分体现了“校本性”“个性化”的创新性特色。要达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校本性”,必须在两个研究上下功夫:一是加强专业社会适应度的研究,把握专业教育基本规律性,提升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与就业层面的吻合度; 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基本特征与专业的职业发展特征吻合度的研究,提升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吻合度。[4]两个吻合度越高,其校本化个性特色越明显,实践成效越突出。endprint
(二)人才培养目标“标识化”创新:准确把握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低端定位和高端定位。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重要问题,就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职化”问题。在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管理采取的“小学院+大学校+系部”的管理体制模式状态下,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一些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办学点,基本是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有的仍然是中等职业学校,这使得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基础和环境氛围,不免带有浓厚的中职办学痕迹和办学习惯的影响,因此,牢牢把握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办好五年制高职、保障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
从江苏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典型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其成功之处,就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能准确把握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等性”“职业性”“发展性”三重特性和培养规格“网络型”特征。“高等性”强调人才层次属于高级、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职业性”强调人才类型是实用复合型、应用于第一线工作岗位需要的专门人才;“发展性”突出的是学生应具有紧跟形势、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理念、基础、能力;“网络型”,即在专业区分的基础上,应分别按照综合素质(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职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等)、持续学习对接(对接本科专业、对接要求等)、职业资格与就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就业岗位、拓展就业岗位等)进行专业的培养规格细化确定。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创新的特色突出表现在,将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等性”“职业性”“发展性”的三重特性和培养规格“网络型”特征,落实到不同的专业层面上,形成该专业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从而形成该专业五年制高职教育特有的培养目标标识。这些专业培养目标标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职业入门资格为基础(从业资格),形成培养目标的就业方向标识;二是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指向(技术技能型),形成就业质量标识;三是以职业教育层次培养规格为教育质量标识(高职教育);四是以综合素质为要求,形成持续学习能力标识(发展性)。
(三)课程建设“功能化”创新:解决“工学结合”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定位与功能承载的问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最终要落实到课程的运行上,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需要以“工学结合”运行模式进行教学实施,这就带来了哪些课程需要承载着“工学结合”,“工学结合”的程度要求怎样,如何实施“工学结合”,“工学结合”的课程框架及课程体系如何构建等诸多问题,需要细致研究和开发。这既是构建专业化、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步骤,也是确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性质、范围、路径、方式的重点领域。
在江苏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典型案例中,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和创新。综合各专业构建校本化、专业化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创新的不同做法,有其差异,但也有共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至少涉及到四个课程模块:(1)彰显高等性和发展性。注重培养综合素质、突出生活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构建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指向的职业素养课程模块系统;(2)彰显职业性和技术性。。以职业资格(从业资格)为基础、提高专业知识为指向的专业平台课程模块系统;(3)彰显项目化。以提升专业技能为指向的专业实训项目课程模块系统;(4)彰显个性特质化。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指向的拓展课程模块系统等。
在“工学结合”路径设计上,突出表现在层次分明、形成课程梯度,循序渐进、从简到难,稳步提升的实施进程。如护理类专业“分段—递进—提升”、会计专业“五段递进”、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三场结合,三阶递进”、物流管理专业“校企联盟,工学交替,渐进顶岗”、测绘专业“三进三出、四段三期”等,都将“工学结合”的课程实施推进,进行了“分阶段”、“递进化”、“逐步推进”的鲜明特色。
(四)教学模式“情景化”创新:实现课程教学运作“学中做、做中学”的多样性和时空扩展性。从收集到的江苏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典型案例中,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普遍得到重视,形成了多样化的创新特色,这些实践探索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运作链路系统上做文章,解决哪些课程开发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哪些课程开发为项目课程教学体系等课程实施定位问题。一般来讲“理实一体化”课程主要集中在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其教学实施遵循“知识——能力”教学链路主线;“项目化”课程主要集中在与专业核心岗位对接的、以专业实践项目为主的课程模块,其教学实施遵循“技能——知识”教学链路主线。二是“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一般来说,以项目化课程、实习实训课程教学实施为主,是推行和实验“学中做、做中学”的重点领域,在合作企业的帮助下,构建专业实践环境,开发学做任务项目,通过师傅学徒结对完成项目化学习任务。三是推进课程信息化、碎片化课程资源建设,解决课程呈现的多样性和时空拓展性。
(五)教师队伍建设“师傅团队化”创新:夯实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实践基础。从典型案例实践成效可以看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有一支“师傅”团队为支撑的兼职教师队伍,“师傅”团队的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加强“师傅”团队建设,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校本化、专业化实践创新的重要特色之一。[3]
虽然江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从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品牌和建设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视角分析,江苏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还需要在明确发展定位、畅通管理体制、适应外部环境、把握发展机遇、强化内涵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实践、探索、研究、创新。
参考文献:
[1]顾坤华.江苏模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0(2).
[2]尹伟民.学制改革:给职业教育一个更好的未来[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3(7).
[3]郑在柏.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实现“六化”[J].江苏教育,2013(4).
【五年人才发展规划】推荐阅读:
公司人才发展规划07-24
人才管理的发展09-23
人才发展交流材料10-10
全国海洋人才发展规划08-19
企业人才发展计划07-08
全面改善人才发展环境11-07
人才发展规划落地的三个宝08-13
工业发展人才需求07-18
领导力与人才发展08-12
人才培训发展现状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