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析化学课堂实验

2024-09-14

水分析化学课堂实验(精选10篇)

1.水分析化学课堂实验 篇一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设计

宜城市讴乐中学 董少华 李太宜

摘要:运用化学实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点做起: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有指向性才会有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有指向性才会有效;让学生明理解实验原理—理解才会有效;让学生真正实验—亲身体验才会更有效。

关键词: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亲身体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学习和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等科学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实验,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保实验教学三维目标的最大实现。围绕这一目标,我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化学实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了一定的尝试。

一、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有指向性才会有效

任何实验教学都有自己的目的,没有目的的实验,就没有方向,实验就没有任何意义,学生只是在游戏而已,根本就谈不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只是在玩实验仪器,玩化学药品。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曾经发生过这样真实一件事。十几年前的一次学生实验,利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一个学生竟然将氯酸钾、二氧化锰、硫磺一起放入试管中加热,幸亏我发现及时,不然后果难以想象。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设计时,对实验的目的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找出实验的主要目的。否则不仅谈不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学生的“好奇”“好玩”,有时也相当危险。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紧跟拉瓦锡的“实验故事”,我在教学中立即引导提问“如何通过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那么接下来实验的目的就相当明确,就是如何通过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二、让学生明理解实验原理—理解才会有效

实验原理的理解是进行化学实验操作的基础,不理解实验原理,就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特别是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这一实验中,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的实际了解,一是由于学生才开始接触化学,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没有较多的经验可以利用;二是学生学习化学和学习物理的进度不统一,有时学习这一章节时,学生还未学习“压力、压强”,对于实验结束后,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难以理解,这也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较头疼的一件事。

所以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得: 1.借助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实验原理: 演示医生到吊瓶时配药时的操作:

操作一:从盐水瓶内抽出10毫升生理盐水,再配制10毫升药水,将注射器插在盐水瓶上不用手推,学生可以观察到药水自己慢慢注射到盐水瓶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

操作二:从盐水瓶内抽出10毫升空气,再配制10毫升药水,将注射器插在盐水瓶上不用手推,学生也可以观察到药水自己慢慢注射到盐水瓶中。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

2.借助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实验原理:

教师点燃一截蜡烛,将一只烧杯倒扣在蜡烛上,教师提问;“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对于为什么?学生能够很清楚的认识到,由于烧杯内缺乏氧气。

教师提问如果将一截蜡烛立于水槽内注入一定量的水,点燃蜡烛,再将一只烧杯倒扣在蜡烛上,又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做实验,看到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水面上升。分析原因,可以猜想蜡烛熄灭是由于烧杯内缺乏氧气,水面上升可能是烧杯内气体体积减少了,水上升的体积可能等于烧杯内气体减少的体积—即烧杯内氧气的体积。

教师再写出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再思考“水上升的体积等于烧杯内氧气的体积吗?”。从以上贴近生活的坡度设计慢慢引导学生,学生是能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

三、让学生真正实验—亲身体验才会更有效 1.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演示实验中

一些学生不能做的实验,教师在课堂中演示完成,但也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例如拉瓦锡的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不能完成,只有教师演示。但在教师心中,一个班的学生有各种层次,哪些学生可以作为老师的小助手?这需要良好的操作能力;哪些学生可以代替老师的“眼睛”?这需要仔细的观察能力;哪些学生可以代替老师的“嘴巴”? 这需要清楚的表达能力;;哪些学生可以代替老师的“大脑”? 这需要严密的分析能力。总而言之,教师只是实验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实验课堂的主角。

2.让学生投入到动手实验中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本身不存在多大的难度,教师可以设计学案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学案如下:

A【互动交流】怎样初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师生共同归纳出探究实验的要点。

学生讨论交流。

1、应该找到一种可燃物来消耗氧气。

2、利用压力差来产生水倒流。B【教师引导实验要点】实验2-1

1、如图连接好装置,漏气会有什么后果?

2、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为什么?

3、向燃烧匙中加入较多量的红磷,为什么?

4、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慢了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

5、提示观察红磷燃烧现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水面情况。为什么?否则会怎样? C认识仪器,小组合作完成。

D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小组讨论回答:

1、漏气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

2、瓶内放水是为了吸收生成的白烟,同时降温。

3、燃烧匙中放较多红磷是为了使瓶内氧气充分消耗掉。

4、没有冷却就读数,会使瓶内的空气因为受热膨胀排出而导致实验结果偏大。

5、红磷燃烧,黄色火焰,大量白烟。

6、熄灭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大约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1/5

7、不冷却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实验结果会偏小。

E【实验反思】实验过程中的那些操作的不当会造成试验结果的偏差?

【归纳】

1、装置不严密

2、红磷量少,不能充分耗尽瓶内的氧气

3、空气没有冷却

4、将引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速度太慢。3.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在化学伊始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榜样,例如本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几个成功的实验设计。如下:

学生在以后的化学学习过程中能够自己设计实验,动手实验,体验实验,分析结果,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持续性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走入化学课堂;让学生专注于实验目的,明确 实验原理,多层次的设计引导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化学实验,就能运用化学实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水分析化学课堂实验 篇二

1.初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以下就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为例,对初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1.1 设计原则

(1)实验设计具有科学性。由于初中生刚接触到化学知识,对一些概念还很陌生,所以,老师在实验课程设计时,需要以课本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保证实验内容的科学性。然后应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实验步骤严格选取。化学实验是反应客观事实的,所以,实验步骤要符合逻辑事实,才能保证试验达到教学效果。另外,在实验设计时,不光要保证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的科学性,还要使实验器材符合实验内容,才能保证实验难度在学生可接受范围之内,从而保证了实验整体的科学性。

(2)实验设计要有创新性。实验是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检验,需要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但不能照搬,还要具有创新性,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如,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试验中,可以在显色剂的试剂瓶中添加适量荧光试剂,使反应后的溶液色泽更加鲜艳,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对实验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3)实验设计具备可行性。在实验设计中加入一定的创新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浓厚兴趣,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值得提倡的。但创新点不能凭空想象出来,而是要有理论基础的,这样才能使实验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另外,实验设计的可行性还表现在实验内容符合学生知识范畴,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及理解。如果超出他们的知识范畴,再新颖的设计思路,也不会吸引学生的眼球。

(4)实验设计应符合安全性原则。做实验的前提是保证安全性,这种安全性不仅表现在实验器材的安全性,还表现在操作步骤的安全性,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才能保证整个实验过程的安全性。要做到此点,老师除了深入理解实验操作步骤,还要对实验器材质量进行严格检查,才能保证实验过程安全。

1.2 设计方法

初中化学实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探究性实验,另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者是指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所设计的一类实验方案。最终目的是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及推广,需要学生对基础知识具有深入的理解,所以具有一定难度。探究性实验在设计之前,除了需要学生对基本知识具有深入理解之外,还需要他们具备提问题的能力,所以,该实验设计对学生素质要求较高,需要他们具有广泛的课外知识,还要具有勤于思考的品质,更要具备探索的精神。而后者是对课本已有实验的一种重复验证,不具备难度,只要实验结果和原来的相符合,说明实验过程达到了教学要求。虽然如此,但也不能机械的对课本上的步骤照搬照抄,不对操作步骤进行思考。相反,学生应在原实验步骤的基础上,通过深入领会及思考,对实验过程适当调整,才能使实验结果更加符合实验要求。

基于初中生初次接触化学,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同时由于基础知识较为缺乏,所以容易产生望而却步的心理。所以,老师在实验设计时,应当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先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再根据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的设计些探究性实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实现高效的教学目的。

2.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以下就以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例,对初中实验设计进行说明。

实验材料:蒸馏水、二氧化碳、试管、石蕊试液、干燥石蕊试纸(试纸上喷紫色石蕊试液再晒干)、酒精灯及其它一些实验器材。

实验方案设计:准备三个带有弯管及口塞的试管,第一支试管加入1/3体积水,第二支试管加入1/3体积水,第三支试管装入干燥石蕊试纸;每个试管配备一盏酒精灯。之后,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蒸馏水由无色变为紫色;第二支试管和第三支试管,不滴石蕊试液;第一支试管通入CO2,第二支试管不通CO2,第三支试管通入CO2。通入二氧化碳之后,观察变色过程,然后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再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观察:通入二氧化碳之后,可以观察到第一支试管由紫色变为红色,而没有滴入石蕊试液的试管没有发生颜色变化,干燥石蕊试纸也没有发生颜色变化;当用酒精灯加热之后,可以观察到变红的试管,红色逐渐褪掉,最后仍旧为紫色;而另外两支试管中仍没有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分析:由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之后生成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当滴入石蕊试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之后,便出现红色;没有滴入石蕊试液的试管及干燥石蕊试纸由于没有显色剂或者没有反应物,而不出现变色。由于碳酸是一种弱酸,不稳定,所以用酒精灯加热之后,分解为二氧化碳,所以红色逐渐褪去。

3.结语

3.钠与水反应微型化学实验设计 篇三

原实验存在以下缺点:如果钠取量过多,会发生爆炸;在液面下收集氢气操作不方便,如果操作不当,手容易被氢氧化钠溶液腐蚀。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5mL塑料针筒两个、废旧输液管(带输液控制开关、注射针头)、酒精灯一个、铁架台(带铁夹)、火柴、酚酞试液、金属钠、煤油。

三、仪器装置图

组装说明:用输液管将两个注射针筒连接,在橡皮塞上打一小孔,并将连有输液针头和输液控制开关的输液管的一端插入该孔,在橡皮塞上插上一根大头针,大头针的针尖露出胶塞约1cm。将橡皮塞塞入塑料针筒,最后将连接好的气体发生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

四、实验操作步骤

1、将组装好的气体发生器固定在铁架台上。

2、取下左边注射器上的胶塞,用小烧杯向里加入适量水,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再加入煤油约2毫升。

3、用小刀切黄豆粒大小的一块钠,用胶塞上的大头针扎注,然后将胶塞塞人注射器。

4、打开气体开关,调整右边的注射器,使左边注射器内的液面与管口相平,防止注射器内存有空气,关闭输液控制开关。

5。向上提大头针,使钠块脱落,反应开始,观察现象。

6、反应停止后,点燃酒精灯,打开气体开关,用灯焰点燃气体,调节开关,火焰可变大。

7、实验完毕,拆下仪器,将废液倒人废液缸。

五、改进后装置的优点

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有趣,不但验证了钠与水反应的现象、生成物,同时也验证了钠的部分物理性质,说明了钠要保存于煤油中的原因,而且避免了前面提及的原实验的所有缺点,另外该实验反应装置用的全部是废弃的塑料医疗设备,易得,易组装,安全,仪器小,药品用量少,便于学生做分组实验。

注:此装置适用于任何不需要加热的,且用液体制取少量不溶于水的气体的反应。

4.水分析化学课堂实验 篇四

1.1 研究背景综述。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脚步越来越近,化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形式将由传统的以“讲授”和“演示”为主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将新教材与过去教材相比,有着明显的趋势:走向实验。

不少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较好地开展化学实验,相当多的实验主要由教师画和讲、学生记和背。为了解决现行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验误区,引入微型化学实验对于促进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动手做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微型化学实验。

5.水分析化学课堂实验 篇五

一、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实验内容基本概述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一共有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等七个专题涉及相关的实验内容,而且这七个专题又细分成相关的栏目,可以说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实验内容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完全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操作,未必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将实验内容与社会上的实际活动相结合,对实验内容的课堂流程进行优化设计.

二、苏教版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流程的优化设计措施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实验

苏教版高中化学实验涉及很多演示实验,虽然演示实验可以突出教学重点,而且比较规范和安全.但是演示实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度,这种被动接受的课堂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且降低了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对此,在苏教版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上,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分组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设置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探寻解决途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2.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优化教学实验条件

在任何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导向作用都非常重要.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许多实验,其实验的最终效果一般都是以相关化学现象表现出来,而这种化学现象表现的明显与否,直接关系到实验效果、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正确认知.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优化实验条件,从而实现预期的实验效果.例如,在讲“化学反应与能量转换”时,涉及“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在进行常规实验后,教师可提出诸如“人们为什么使用电冰箱储存食物?”等贴近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多媒体、实际操作等手段,向学生介绍该学习内容.由于这种现象是实际存在的,能够引导学生对该部分实验进行掌握,同时清晰地显示实验现象,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3.创新实验方法,引入多媒体实验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革新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针对苏教版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流程的优化设计,教师可引入多媒体实验教学,创新实验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实验教学效率,还可以增强实验教学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例如,在讲“铁、铜的获取及应用”时,对它们的氧化物性质研究等实验,因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实验时间较长,而且效果不明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用影像资料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帮助他们了解实验的全过程以及最终的实验效果,这样就可以弥补实验的缺陷,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得到最终的实验教学效果.

4.转换实验模式,由验证实验向探究实验转化

6.水分析化学课堂实验 篇六

西天山科其喀尔冰川消融径流的水化学分析

为了研究西天山科其喀尔冰川融水径流的基本化学特征,-06~2003-09在研究区取样(冰面径流、冰面湖水、河水及大气降水),结果表明:①本区各类水体都呈碱性,pH值大小顺序为:河水>冰面径流>冰面湖水>大气降水>7.②各类样品总离子浓度的顺序为:河水>大气降水>冰面湖水>冰面径流.冰面径流中的`各项离子浓度均低于其它3类样品的相应值,平均仅是河水的24%;阴、阳离子分别以SO24-和Ca2+为最大.③由于降水过程中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的作用,不同降水形式中降雨的各项离子浓度(NO3-除外)均比冰雹和雪中的相应离子浓度大;④对不同海拔高度水样分析表明,各项离子浓度“高程效应”十分明显,3 900m以上区域,冰面径流中各阳离子浓度逐渐向冰川冰中各相应离子浓度逼近.

作 者:王建 丁永建 许君利 韩海东 WANG Jian DING Yong-jian XU Jun-li HAN Hai-dong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00刊 名:环境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年,卷(期):27(7)分类号:X131.2关键词:水化学 阴阳离子 电导率 pH值 科其喀尔冰川

7.水分析化学课堂实验 篇七

一、初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对于初中化学实验来说, 一般实验注重科学性, 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 其次要有严谨的实验操作过程和步骤, 最后要根据实验步骤和操作获得实验结果。这个过程是非常严格的, 都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的, 这样是化学实验的目的所在, 化学实验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观察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所以化学实验教学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验本身的科学性, 并且实验过程中的材料和器材必须是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的, 同时实验的难度不能超过所学内容。不管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都要保证实验的科学严谨性。

2. 创造性原则:

初中新课标化学实验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 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上, 要有一定的新颖性。并且充分体现出创造性, 不要照搬全收, 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入新鲜的事物,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符合学生学习范围和认知程度上实现对化学实验的创新, 让化学实验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通过创新性的思维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和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

3. 可行性原则:

初中化学实验内容必须是教材上的相关实验, 或者教材实验基础上的升华和改革。而且化学实验设计要和平时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但是不能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接受能力, 实验设计必须切实可行, 具备实施性, 能够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

4. 安全性原则:

化学实验一般都要接触一些实验器材和材料, 有些材料和器具是存在一定危险性的。在实验设计之前, 教师要正确讲解实验材料的特点, 以及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尽量避免使用易燃易爆和有毒性的材料和药品, 同时尽可能的设计危险小的实验, 不要让学生直接接触材料和器材。一定要保证实验设计过程中的安全性。

5. 趣味性原则:

单纯的化学理论知识教学没有办法让学生直观清晰的理解化学知识, 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 要辅助的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化学实验要能够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所以化学实验需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只有充满趣味性的实验才能让学生找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同时能够缓冲紧张的学习带来的压力。

二、初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方法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的化学实验是指将教材提供的一些化学实验进行延伸和升华, 改变实验中的某些条件, 使其成为未知实验结果的实验, 需要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分析思考的实验。探究性实验一般会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学过的化学专业理论知识来探索改变实验条件以后会得出怎样的实验结果。探究性实验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实现以教师为引导的辅助教学, 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学习能力。而验证性的化学实验主要是通知、验证、运用的设计模式。学生们通过具体的化学实验来验证相关的化学概念和化学结论, 这种方式的化学实验比较死板, 生搬硬套, 没有创新可言, 步骤是提出实验问题、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但是可以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1. 探究性实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可以生成碳酸, 那么二氧化硫与水反应会生成什么?

设计方案:

科学性原则:基于对物质科学性分析, 首先验证水能否使蓝色石蕊试纸变色, 其次验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 最后验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实验装置如图:

可行性原则: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酸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二氧化硫不与浓硫酸反应。

安全性原则: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不污染空气, 二氧化硫有毒, 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实验过程:

1.实验过程中装置C内石蕊试纸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 这说明二氧化硫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 二氧化硫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

2. 实验装置D中胶头滴管中的蒸馏水在二氧化硫气体生成之前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 未见试纸颜色发生变化, 当有二氧化硫气体通过时发现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此现象说明水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

3. 二氧化硫溶与水生成酸, 酸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此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H2O=H2SO3

初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实验提出比较高的要求, 说明了化学实验在化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加大化学实验的学习力度, 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 在适应新课标的前提下, 全面提高学习学习化学的综合能力。

摘要:初中化学是学生接触到的一门新学科, 初中化学概念多, 知识点繁杂。对初学者来说很难适应, 而化学实验又作为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本文主要对初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师设计的研究进行阐述和说明。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研究

参考文献

[1]崔跃新.乐学与爱学—化学教学质量提高两步走[J].辅导员.2011, (27) .

[2]韩亚.记忆能力的培养与化学教学[J].考试周刊.2011, (47) .

[3]孙龙周.对观察水沸腾实验的反思与改进[J].物理通报.2011, (09) .

8.水分析化学课堂实验 篇八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改进

当前,中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惑。比如,高考升学的压力、家长的期望值高、化学实验的危险性、高考命题中不考实操等。这样,就使部分教师对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大于实验教学。对于在课本中有一些演示实验设计的不合理或部分演示实验不能达到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些教师很棘手,不知所措,只能不做或者少做。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就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人教版,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3-3中涉及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进行改进。

对于此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将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不能完整地演示,学生不能全面地观察现象,分析实验,不利于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H2的生成检验,H2燃烧时间短,现象不明显,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使操作简单、方便,现象明显,并使收集到的气体可点燃,笔者将装置、操作做如下改进,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设计思路

将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生成物的检验在一次实验中完成,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由快到慢。同时,学生可以较全面、全方位地进行观察,有利于教师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二、设计原理

加入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至圆底烧瓶的瓶颈口0.5厘米处和少量的煤油,在水面上加至距离圆底烧瓶瓶口大约0.5厘米处。将空气排空。少量煤油的作用是用来调控反应速率及煤油、金属钠、水三者的密度大小。由于有气体产生,烧瓶中的液面下降,同时分液漏斗中的液面上升。由于滴加酚酞试液,生成物中有碱性物质产生,水溶液变红。此时,金属钠与煤油充分接触,并发生了反应,圆底烧瓶的液面上升,可以收集纯净的氢气。反应结束后,气体储存于圆底烧瓶中,再点燃气体,可观察到气体开始燃烧,现象明显。

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仪器和用品

分液漏斗、圆底烧瓶(250 ml)、酒精灯、铁夹台(带夹子)、带导气管的双孔塞、弹簧夹、蒸馏水、金属钠、煤油、酚酞试液。

五、主要实验过程及现象

1.连接好如图所示的装置,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关上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3.向圆底烧瓶中滴加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至瓶颈口上方0.5厘米处。

4.滴加煤油到距离瓶口大约0.5厘米处。

5.加入金属钠(绿豆粒般大小),盖上瓶塞。

6.观察实验现象。金属钠在煤油与水之间上、下浮动(金属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而小于水的密度),同时水面上有气体产生,证明金属钠与水已经进行反应。水溶液开始变成了红色,证明生成了碱性的物质。因为有气体生成,产生压强使圆底烧瓶的液面降低。当圆底烧瓶中液面降至瓶颈口处1厘米以下,反应的速度加快。因为煤油比较少,不能够阻止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可看到金属钠与水反应很剧烈。金属钠浮在水的上面,熔化成了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了“嘶嘶”的响声。与此同时,圆底烧瓶的液面就开始上升,可以收集到氢气。

7.反应完毕后,由于实验前圆底烧瓶中的空气已排尽,打开止水夹,直接点燃H2观察,燃烧时间较长,有效演示出生成的气体是H2。

8.关闭止水夹,实验结束。

六、实验说明

1.仪器规格:烧瓶250 ml、漏斗100 ml(或100 ml以上)

2.分液漏斗要深入烧瓶三分之二以下。

3.实验开始前,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4.水、煤油要尽可能地将空气排尽。

七、效果评价

1.化学实验可以完整的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明显。

2.一次使用钠,提高了演示效率,节约药品和课堂时间。

3.对反应速率有效控制。反应由慢到快,反应现象观察和产生检验有序进行。

4.H2的生成检验,燃烧时间较长,现象明显。

5.实验环境安全,课堂演示方便。

6.此实验既可用于教师演示实验,又可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参考文献:

[1]宋学宏.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姚如富.中学化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06).

[3]陈雪泥.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J].化学教学,2006(11).endprint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要求教师亲手演示和操作,将真实的实验情境展示给学生,学生从中体验实验的乐趣,若教师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改进

当前,中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惑。比如,高考升学的压力、家长的期望值高、化学实验的危险性、高考命题中不考实操等。这样,就使部分教师对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大于实验教学。对于在课本中有一些演示实验设计的不合理或部分演示实验不能达到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些教师很棘手,不知所措,只能不做或者少做。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就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人教版,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3-3中涉及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进行改进。

对于此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将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不能完整地演示,学生不能全面地观察现象,分析实验,不利于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H2的生成检验,H2燃烧时间短,现象不明显,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使操作简单、方便,现象明显,并使收集到的气体可点燃,笔者将装置、操作做如下改进,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设计思路

将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生成物的检验在一次实验中完成,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由快到慢。同时,学生可以较全面、全方位地进行观察,有利于教师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二、设计原理

加入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至圆底烧瓶的瓶颈口0.5厘米处和少量的煤油,在水面上加至距离圆底烧瓶瓶口大约0.5厘米处。将空气排空。少量煤油的作用是用来调控反应速率及煤油、金属钠、水三者的密度大小。由于有气体产生,烧瓶中的液面下降,同时分液漏斗中的液面上升。由于滴加酚酞试液,生成物中有碱性物质产生,水溶液变红。此时,金属钠与煤油充分接触,并发生了反应,圆底烧瓶的液面上升,可以收集纯净的氢气。反应结束后,气体储存于圆底烧瓶中,再点燃气体,可观察到气体开始燃烧,现象明显。

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仪器和用品

分液漏斗、圆底烧瓶(250 ml)、酒精灯、铁夹台(带夹子)、带导气管的双孔塞、弹簧夹、蒸馏水、金属钠、煤油、酚酞试液。

五、主要实验过程及现象

1.连接好如图所示的装置,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关上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3.向圆底烧瓶中滴加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至瓶颈口上方0.5厘米处。

4.滴加煤油到距离瓶口大约0.5厘米处。

5.加入金属钠(绿豆粒般大小),盖上瓶塞。

6.观察实验现象。金属钠在煤油与水之间上、下浮动(金属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而小于水的密度),同时水面上有气体产生,证明金属钠与水已经进行反应。水溶液开始变成了红色,证明生成了碱性的物质。因为有气体生成,产生压强使圆底烧瓶的液面降低。当圆底烧瓶中液面降至瓶颈口处1厘米以下,反应的速度加快。因为煤油比较少,不能够阻止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可看到金属钠与水反应很剧烈。金属钠浮在水的上面,熔化成了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了“嘶嘶”的响声。与此同时,圆底烧瓶的液面就开始上升,可以收集到氢气。

7.反应完毕后,由于实验前圆底烧瓶中的空气已排尽,打开止水夹,直接点燃H2观察,燃烧时间较长,有效演示出生成的气体是H2。

8.关闭止水夹,实验结束。

六、实验说明

1.仪器规格:烧瓶250 ml、漏斗100 ml(或100 ml以上)

2.分液漏斗要深入烧瓶三分之二以下。

3.实验开始前,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4.水、煤油要尽可能地将空气排尽。

七、效果评价

1.化学实验可以完整的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明显。

2.一次使用钠,提高了演示效率,节约药品和课堂时间。

3.对反应速率有效控制。反应由慢到快,反应现象观察和产生检验有序进行。

4.H2的生成检验,燃烧时间较长,现象明显。

5.实验环境安全,课堂演示方便。

6.此实验既可用于教师演示实验,又可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参考文献:

[1]宋学宏.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姚如富.中学化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06).

[3]陈雪泥.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J].化学教学,2006(11).endprint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要求教师亲手演示和操作,将真实的实验情境展示给学生,学生从中体验实验的乐趣,若教师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改进

当前,中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惑。比如,高考升学的压力、家长的期望值高、化学实验的危险性、高考命题中不考实操等。这样,就使部分教师对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大于实验教学。对于在课本中有一些演示实验设计的不合理或部分演示实验不能达到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些教师很棘手,不知所措,只能不做或者少做。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就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人教版,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3-3中涉及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进行改进。

对于此实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将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不能完整地演示,学生不能全面地观察现象,分析实验,不利于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H2的生成检验,H2燃烧时间短,现象不明显,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使操作简单、方便,现象明显,并使收集到的气体可点燃,笔者将装置、操作做如下改进,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设计思路

将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生成物的检验在一次实验中完成,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由快到慢。同时,学生可以较全面、全方位地进行观察,有利于教师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二、设计原理

加入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至圆底烧瓶的瓶颈口0.5厘米处和少量的煤油,在水面上加至距离圆底烧瓶瓶口大约0.5厘米处。将空气排空。少量煤油的作用是用来调控反应速率及煤油、金属钠、水三者的密度大小。由于有气体产生,烧瓶中的液面下降,同时分液漏斗中的液面上升。由于滴加酚酞试液,生成物中有碱性物质产生,水溶液变红。此时,金属钠与煤油充分接触,并发生了反应,圆底烧瓶的液面上升,可以收集纯净的氢气。反应结束后,气体储存于圆底烧瓶中,再点燃气体,可观察到气体开始燃烧,现象明显。

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仪器和用品

分液漏斗、圆底烧瓶(250 ml)、酒精灯、铁夹台(带夹子)、带导气管的双孔塞、弹簧夹、蒸馏水、金属钠、煤油、酚酞试液。

五、主要实验过程及现象

1.连接好如图所示的装置,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关上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3.向圆底烧瓶中滴加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至瓶颈口上方0.5厘米处。

4.滴加煤油到距离瓶口大约0.5厘米处。

5.加入金属钠(绿豆粒般大小),盖上瓶塞。

6.观察实验现象。金属钠在煤油与水之间上、下浮动(金属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而小于水的密度),同时水面上有气体产生,证明金属钠与水已经进行反应。水溶液开始变成了红色,证明生成了碱性的物质。因为有气体生成,产生压强使圆底烧瓶的液面降低。当圆底烧瓶中液面降至瓶颈口处1厘米以下,反应的速度加快。因为煤油比较少,不能够阻止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可看到金属钠与水反应很剧烈。金属钠浮在水的上面,熔化成了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了“嘶嘶”的响声。与此同时,圆底烧瓶的液面就开始上升,可以收集到氢气。

7.反应完毕后,由于实验前圆底烧瓶中的空气已排尽,打开止水夹,直接点燃H2观察,燃烧时间较长,有效演示出生成的气体是H2。

8.关闭止水夹,实验结束。

六、实验说明

1.仪器规格:烧瓶250 ml、漏斗100 ml(或100 ml以上)

2.分液漏斗要深入烧瓶三分之二以下。

3.实验开始前,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4.水、煤油要尽可能地将空气排尽。

七、效果评价

1.化学实验可以完整的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明显。

2.一次使用钠,提高了演示效率,节约药品和课堂时间。

3.对反应速率有效控制。反应由慢到快,反应现象观察和产生检验有序进行。

4.H2的生成检验,燃烧时间较长,现象明显。

5.实验环境安全,课堂演示方便。

6.此实验既可用于教师演示实验,又可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参考文献:

[1]宋学宏.新课程背景下加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姚如富.中学化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06).

9.水分析化学课堂实验 篇九

秦皇岛抚宁县大泥河地下热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秦皇岛市抚宁县大泥河地下热水主要赋存于太古界单塔子群白庙子组变质岩中,水化学类型为Cl-Ca・Na型水,水化学成分与温度密切相关,水中可溶SiO2含量、F-含量较高,与水温呈正相关关系,由离子特征系教推测地下水的形成机制.

作 者:回广荣  作者单位:河北省地勘局秦皇岛矿产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河北,秦皇岛,066000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9) 分类号:P64 关键词:地下热水   水化学特征   离子特征系数   成因分析   抚宁大泥河  

10.水分析化学课堂实验 篇十

英额布镇中学 苏小翠 孙守金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初中化学教材在课后增设了不少有趣味性的家庭小实验,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束缚,家庭小实验并没有引起老师、学生及家长的重视,许多家庭小实验形同虚设,没有起多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我们农村中学,条件比较艰苦,许多课本上安排的重要实验有可能都没有正常开设,对于这些安排在课后的家庭小实验,有时候我们老师都是一提而过,有时候是提也不提。其实这些家庭小实验,是最接近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力求使学生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使他们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倍增,以此为切入点,来促进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1、通过初中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家庭小实验的延伸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的兴趣。

三、研究内容:

1.在平时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与初中化学教材中设有的家庭小实验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教材中的这些家庭小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找到教材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点、结合点,通过活动探究等方式,使学生们亲身感受到化学实验的价值,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动机与意识,极大地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班以化学科代表为核心,按照自愿的原则,选出部分同学组成兴趣小组,采取组长负责制,确保这些家庭小实验能得到落实。

2、个案研究法:

兴趣小组活动时,教师观察他们有序的进行实验,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人的特长。做好观察记录。

3、文献研究法

阅读、搜集、学习、分析以及占有相关的文献资料,理解其中规律性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 时间:2012.4---2012.5

1、学习《化学新课程标准》

2、制定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 时间:2012.6---2012.7 1.选定实验小组,制定小组实验实施计划 2.研究制定以下几个主要实验的实施方案

⑴《自制家庭净水器》⑵《测定鸡蛋壳的成分》⑶《自制汽水》⑷《粗盐的提纯》⑸《自制泡沫灭火器》

第三阶段: 时间:2012.8—2013.7 1.指导学生落实制定的实验方案 2.阶段性成果展示

第四阶段: 时间:2013.8—2014.7 1.收集、归纳、整理好资料与实验数据 2.依据材料,得出结论,撰写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一)开展家庭小实验的必要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验证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初中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教材往往枯燥无味,而家庭小实验恰恰能弥补这一点。所以有必要开展化学家庭小实验。

1.家庭小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把课余时间利用起来,把乏味的家庭作业变为学生感兴趣的事,把被动式的学习转为主动式的学习呢?家庭小实验正好成了父母、老师的好帮手,因为化学实验本身就以绚丽多彩的颜色变化和现象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学实验五彩缤纷的实验结果会让学生乐此不疲, 而家庭小实验以其贴近生活,趣味性强的特殊魅力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深受学生的欢迎,适时的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可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长久不衰。这样,对教和学都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做家庭小实验能够让学生回忆课本知识,利用并进一步巩固课本知识,掌握课本知识,也达到了家庭作业的效果

2.家庭小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村学生在学校得到的动手机会较少。这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缺陷。而家庭小实验却可以很好的消除这一不足,学生可以在家中通过查阅资料或者探究的方式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完成实验,从而使自己动手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家庭实验的过程中,在实验题目的选定、药品和仪器的代用以及实验过程中,都会存在各种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上的探究过程。家庭实验的开展,也是一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很好的方式。

4.家庭小实验可以激趣挖掘实验的动机功能

开展“家庭小实验”激趣,如明矾净水、雨水pH的测定、证明汽水中含二氧化碳、探究鸡蛋壳的组成、自制汽水、人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的成分对比分析、蜡烛燃烧产物的测定、水壶的水垢处理、粉尘爆炸、用家庭装置提纯粗盐、铁生锈条件的探究等,使化学实验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相联,使学生认识化学的应用价值,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家庭小实验的研究案例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对以下几个小实验进行了具体的探究: 1.学习了水的净化知识后,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

取一个空塑料饮料瓶,剪去底部,瓶口用带导管的单孔塞塞紧,将瓶子倒置,瓶内由下向上分层放置洗净的膨松棉、纱布、活性炭、石英沙、小卵石等,就得到一简易的净水器。这个简单而又实用的家庭小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有用的,激发了他们学好化学的愿望,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根据木炭的吸附能力和性质,制作简单的家庭净水器”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木炭的吸附性是教材上学到的知识,但制作净水器时还需考虑器材的选择、药品的用量以及净水的效果等。根据农村家庭往往不具备单孔橡胶塞和活性炭,可以建议学生根据现有条件对装置进行改进,改进的方法(1)不再用带导管的单孔塞。取一个带盖的的膨松棉后,直接让水从孔口流出。(2)用完全燃烧后的蜂窝煤灰渣来代替活性炭。蜂窝煤灰渣疏松多孔,对一些可溶性杂质和异味气体具有很好的吸附作用。处理方法是:将蜂窝煤灰渣砸碎,用清水浸泡,清洗数次,暴晒至干。(3)用普通河沙代替石英沙,将河沙用水清洗干净,晒干。可得到一个新的简易净

水器装置净水效果也明显。这样学生就不会因找材料困难,而放弃做家庭小实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1+1是否一定等于2 在学完分子这一节新课后,通过开展家庭小实验(1)将1体积黄豆与1体积绿豆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这两体积之和?(2)将100 mL水与100 mL酒精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200 mL?(3)糖溶于水后,水的体积变化等,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巩固并充分理解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这一有关分子的重要知识点。3.鸡蛋壳与酸的反应

取一个小玻璃杯,放入洗净的碎鸡蛋壳,然后加入一些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测鸡蛋壳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质。4.自制汽水

在约500 mL的饮料瓶中加入2匙白糖和适量果汁,加入约1.5 g小苏打(碳酸氢钠),注入凉开水,再加入约1.5 g柠檬酸,立即旋紧瓶盖,摇匀,放入冰箱。半小时后,你就可以喝到清凉甘甜的汽水了。5.粗盐提纯

实验用品:矿泉水瓶(或其他塑料饮料瓶)、锅、灶具、筷子、碗(或杯子)、棉花、纱布、食盐、泥土、水

实验步骤:用剪掉底部的饮料瓶做漏斗、棉花和纱布做过滤层,制成过滤器。将混有泥土的食盐在杯子中用水充分溶解,然后过滤。待滤液澄清后放入锅中蒸发,蒸发过程中用筷子不断搅拌。6.自制泡沫灭火器

实验用品:纯碱、白醋、矿泉水瓶、吸管、小玻璃瓶、蜡烛、火柴、细线

实验步骤:在矿泉水瓶中装入适量白醋,小玻璃瓶中装入适量纯碱粉末,用细线套住

玻璃瓶,然后将玻璃瓶慢慢放入矿泉水瓶中,用细线吊在矿泉水瓶上部。在矿泉水瓶盖上钻一个小孔,将吸管剪短插在瓶盖上,盖紧瓶盖。使用时,将瓶子倒过来,使两种药品混合,将吸管对准点燃的蜡烛。

七、研究成果

(一)研究的收获:

三年来,在各方支持和全体课题参与同学的努力下,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微薄的成绩。

家庭小实验的开展和开发,促进了教材的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对新旧知识的掌握和巩固起到重要的作用。

化学实验作为学生探索未知、验证知识、认识新知识的重要途迳,恰当的家庭小实验的开发和开展,使化学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家庭,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利用家庭有限的器材、药物改进教材的实验,既使学生开动了脑筋,又丰富了学生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真正做到在活动中学习,学习中创新,对新旧知识的掌握和巩固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化学教学中,绝不要放弃了化学的学科特点: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化学实验是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制胜法宝,因此结合教材有机地开展家庭小家验,让学生“模拟”科学家去探索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识别、自主选择、自主摄取、自主调控的学习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研究的思考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还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探索。1.学校教师对家庭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

受诸多因素影响,几乎没有教师对学生开展家庭实验进行指导。一方面是受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基本上无暇顾忌其他工作。二是基于安全上的考虑,因为多数家长对学生开展家庭实验不能给予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教师几乎不鼓励学生做家庭实验。这些原因的存在,造成了学生想做家庭实验而苦于无人指导,或者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最终达不到家庭实验的目的。

2.学生对家庭实验的理解存在歧义

在访谈中发现,部分学生将“家庭实验”错误的理解为“在家做化学实验”,实验目的性不明确,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甚至部分学生只是看着化学实验“好玩”。3.学生在家庭实验创新方面不够

有部分学生能正确的开展家庭实验,但是在实验创新方面存在欠缺。大多数学生几乎都是按照课本或者课外读物、网络上获得的家庭实验题目或方法,按照已经提供的材料和药品来完成实验,很少有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想象或者探究,通过利用已有的材料和药品来设计新的实验,出现缺乏实验材料的问题时,多数学生选择去购买实验材料,而不是采取试图用已有的实验材料代替的方法,这也违背了家庭实验的初衷。4.家庭实验无人指导和陪同,存在安全隐患

学生大多都是未成年人,在思想上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同时对化学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化学实验本身就存在危险性。而多数学生的实验又是在没有教师指导,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完成的,这给家庭实验的安全性带来了很大隐患。5.家庭实验的反馈不够

学生的家庭实验做得如何?有没有困难?现象是否明显?是否存在新的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应该及时关注的。

由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时间紧,学业负担重,在引导学生开发资源这方面明显显得精力不足;再有出于安全考虑,学生的参与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也是

需要我们进一步想办法克服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地总结经验,使该课题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上一篇: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试题下一篇:有理数加减法拔高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