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24-06-25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选9篇)

1.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一

连云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

程亮

江苏省连云港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总结“十五”时期的“三农”工作,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部署2008年的工作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央1号文件,集中反映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十一五”期间“三农”工作新的形势判断、新的指导思想、新的方针政策,连云港市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握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新阶段,明确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工农发展的新思路,采取以工业化来致富农民、以城市化来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来提升农业的新办法。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连云港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和“两个率先”目标的按时顺利实现。把现代农业发展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两个率先”的重大任务,全面正确把握建设新农村的深刻内涵和目标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学筹划、扎实推进,让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惠。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更快一些,对“三农”要予得更多、取得更少、放得更活。

连云港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是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以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主题,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以加强农民培训为关键,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以规划为龙头,加快镇村合理布局与建设;以改善发展环境为目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为重点,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较快提高贫困农民的收入水平为目标,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做好“三农”工作,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连云港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深化农村改革,着力从体制机制深层次上解决问题,形成外部支持农村、农村内生发展的强大动力。连云港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一件大事,想在心里、抓在手里、落实在行动上,明确自身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民主法制建设、道德风尚建设以及村级财力建设,打牢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切实搞好农村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进一步形成上下一致、齐心协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局面。连云港市全面领会和准确把握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丰富内容和基本要求,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提高“三个文明”建设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依靠农民群众,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有序推进,注意尊重农民意愿,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保农民真正得益受惠。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在保持已经出台的政策不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减的基础上,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各级财政都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整合各类支农资金项目,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要。

连云港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走出一条适合连云港特点、富有连云港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全面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发展高效农业和外向农业方面力求取得新的突破。坚持科技兴农,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特别要在良种培育推广、先进种养技术集成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在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支持农民创业,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拓宽增收空间。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在全面完成原定农村五件实事的基础上,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着眼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受益的实际问题,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农村教育和培训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农村文化建设,继续为“三农”多办实事。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农村财政、金融等其他改革,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当前,连云港“三农”工作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要围绕“两个率先”目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逐步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财政支农支出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明显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率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

连云港把推进现代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总任务,细化近期目标和任务,实化措施和政策,强化服务和引导,注重实践,务求实效,扎实推进。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重要前提,把又快又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把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作为基本原则,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服务作为重点内容,把加强组织领导、发动群众作为根本方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真正造福农民。

2008年是“十一五”的关键之年,连云港将扎扎实实地做好全年“三农”工作,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更快增长,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力加强技能培训和维权服务,促进农民就业创业。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继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重点帮扶经济薄弱村和贫困户,整体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单位: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信访局

2.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二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发展,改革,新农村建设

0 引言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 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2012年, 为了加快推进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 吉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吉林省现代农业推进计划的通知》, 文件明确指出各地市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实际情况, 认真贯彻实施本计划, 推进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

1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思想指导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是促进农民增加收人的基本途径,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统筹发展,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领, 以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加大农业投入, 着力促进主导模式产业化、产业发展集约化、生产质量标准化、产销服务信息化、生产装备机械化、产业支撑科技化、基础条件设施化,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基础保障、政策制度、市场和人才体系, 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 加快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

2.1 加强农业发展财政扶持力度, 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奠定财力和政策基础

吉林农业现代化地实现, 必须要有足够的财力和政策扶持。加强农业发展财政扶持力度,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进行:第一, 强化和完善惠农政策, 切实保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 调动群众建设农业现代化地积极性, 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群众支持和政策保障。近些年,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导致农户个体生产与农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农业生产中, 不少农户不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的动态变化, 并根据多变的市场需求做出产品结构调整, 进而导致农业生产盲目现象突出, 使着农业经营效益一致得不到有效改善。并且分散的农户经营, 使着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也影响了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所以, 非常有必要在继续稳定、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试点工作, 倡导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实现土地合作经营, 保证农民有稳定的、长期的土地收益。第二, 要建立农业发展多元化投入机制。农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 单靠政府的财政支出显然是不够的。由此, 非常有必要动员农户、集体、信贷等各方面社会力量, 建立多元化地投资体系, 形成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目标。

2.2 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 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优质、全方位的服务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加强农业信息化沟通, 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必须要农村市场发展为导向, 经济利益开发为宗旨, 组建为农业育苗、信贷、保险、管理等等各方面服务的组织活动结构。比如涉农企业、涉农中介、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 促进组织结构的规范化运作, 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优质、全方位的服务。

2.3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体制保障

加快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必须要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体制保障。一方面, 要加强上级政府关于乡镇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力度, 保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能够落实到位, 将乡镇级政府对农业相关事务发展的扶持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 要加强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方式, 完善乡镇政府的管理工作体制, 建立“乡财县官乡用”的运营机制, 切实提高政府行政管理和工作水平。

2.4 政府要切实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保驾护航

推进吉林省农业现代化进程, 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 必须要全省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共同探索、共同进步。在这其中, 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是必不可少。首先, 要深入研究, 不断探索。认真研究农业现代生产中高新技术使用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 尽量减低农业现代化生产中高新技术使用风险概率。认真研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构建和运营, 切实提高组织化机构的服务力度。认真研究农业发展中财政扶持力度的推广, 切实发挥财政扶持的保障作用。其次, 政策落实, 指引广大农民走向现代化农业之路。比如制定购买农机补贴、制定农机推广策略, 切实推进吉林省农业走向机械化道路的速度。再比如制定各种农村社会保障, 解决农村妇女生产、留守儿童教育、留守老人养老等等问题, 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最后, 加强农业研究推广的监控力度, 认真惩处违法乱纪现象, 将农业相关研究、政策制定等等工作落实到实处, 让广大农民认识到政府工作的可靠性、时效性, 为本省农业生产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3 结语

总之,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是促进农民增加收人的基本途径,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 我们一定要认清趋势, 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加强农业发展财政扶持力度, 切实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如此可有效促进吉林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烦.农业现代化视域下湘西自治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吉首大学, 2012.

[2]杨靖山.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及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研究[D].兰州大学, 2010.

3.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三

1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把农民建房热引导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把农村建新房与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把农村住宅建设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结合起来,计划用10~15年的时间,逐步建成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

2.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具体做法

根据新乡市实际情况,按照农民意愿,确定了“政府引导,规划先行,群众自愿,典型示范,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的指导方针。

2.1科学编制规划 按照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参照城镇社区的标准建设新型社区,做到农民满意,30~50年内不用建新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齐全,互相配套。规模过小的村庄,为便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集聚效应,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可适当合并建设新村。

2.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由政府投资建设 市、县两级政府每年财政列支4.9亿元;将上级拨付的有关农村建设资金,按照“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起来,捆绑使用,集中投入;搭建融资平台,鼓励社会捐助。

2.3社区建设完全尊重农民意愿 建设新村或并村,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2/3以上的成员同意。村里免费提供不同类型的设计方案,由农户自行选择,自行投资,可委托集体代建,也可单独自建。农户在社区建房与在原址建房投资基本相当,但生活居住环境大为改善。暂不愿到社区建房的农户,可在原地继续居住,但不能违反规划建新房。已经到社区建房的农户,原来的房屋要拆除,宅基地收归集体,整理复垦,恢复耕地。

3.坚持不从农村挖土地,不在农民身上打主意

3.1维护农民土地权益 农民入住新型社区,仍拥有原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新型社区占地仅为原宅基地的1/2。节约的土地不改变集体所有性质,继续留在县域用于农村建设发展。

3.2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节约的土地或用于发展高效益的种养业,或通过参股、租赁、合作等方式发展二、三产业,或用于产业集聚区建设,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均高于原来的收益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可有效地促进农村的繁荣和农民的富裕。

3.3有效节约农村资源 全市规划建设的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建成后,不仅可节省50万亩土地,而且从长远看可以节省农民建房资金。

4.坚持产业为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以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壮大县域经济、建设新农村“三位一体”系统工程为载体,实施城乡统筹战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紧密结合。

4.1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带动县域二、三产业发展依托中心城市、县城、集镇和原有工业基础,打破城乡和区域界限,规划建设28个产业集聚区,辐射全市1/2以上乡镇、1/3以上行政村,成为优势产业集聚的平台。

4.2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迈进 新乡是粮食主产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较快,小麦生产全部实现机耕机播机收;机械耕作与良种良法配套,促进了粮食连续7年增产,近5年调出商品粮217亿斤。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已占总农户的2/3,建立的生产基地占总耕地的1/2;粮食加工能力超过生产能力,畜禽加工能力占饲养量的60%;随着现代技术设备的应用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大为减少,就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产业集聚区建设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农民转移就业和收入快速增长。经济快速增长也使政府财力不断增加,增强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能力。同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又将节省的劳力和土地支持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实现“就业不出镇、务工不进城”的良好局面。

4.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四

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局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

一、“十一五”***县农机化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新农村建设开好路、起好步的关键时期,***县农机局结合本县实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中央一号文件为动力,作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规划:

(一)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促进先进适用农机的推广。到2010年实现农业生产中水稻机收、水田机耕、农业排灌、农业运输等重要生产环节机械化程度达60以上,全县农机总动力达60万千瓦以上,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本文属好范文 wenmi114.com=站-原创文章,找文章还是到好范文 wenmi114.com,更多原创]

(二)实现农机供应、维修点等服务网络健全均布,行业管理规范化,全面推行农机行业准入制。到2010年基本实现农机行业服务网络化、管理规范化。[本文属好范文 wenmi114.com=站-原创文章,找文章还是到好范文 wenmi114.com,更多原创]

(三)农机培训全面实现电教化,升级扩建农机校,培训专业包括农运车驾驶员、拖拉机驾驶员、电焊工、铸造工、农机修理工、车工、维修电工等41个专业,全年培训农村技术人员1000人以上。

(四)提高农机作业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基层农机站建设,组织农机合作社,实现规模经营,科学配置机械资源,加强机耕道建设,高效发挥农机作业效率,促进农业产业化。到2010年农机作业服务的组织化基本实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五)农机上路严格按《道路交通安全法》要求行驶,强化农机手安全操作和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严格农机检测,农机安全监理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服务。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局所承担的职责及农机化发展的方向、措施

农机局担负全县农机推广、农机质量监督、农机技术培训指导和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职责。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只有突出抓好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才能促进我县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局以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契机,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握为“三农”服务这一主题,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节本增效为核心,积极努力工作,推进农机化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千方百计落实好农机补贴政策。继续推进各项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健全对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认真研究和提出增加补贴品种,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的政策建议,进一步宣传《促进法》,采用电视、标语、咨询、宣传车等形式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开好各类有规模、有影响的现代化农机具演示会,让农民在演示会中尝到甜头。加强建设农村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鼓励发展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旋耕机,实现消灭耕牛、卖牛换机、买机耕地,耕牛“换”铁牛,农民喜心头,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二)实现农机行业服务网络化,管理规范化。发展农机服务网络,规范农机行业管理,打击一切制假、贩假行为,将从如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维修网点的技术培训,特别是联合收割机维修技术的培训,修理工必须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方可上岗,逐步推行行业准入制,提高服务网络队伍素质;二是“3.15”期间要联合工商等部门进行宣传,增强农民自己维护消费权益的意识;三是成立农机执法队伍,对无证经营、假冒伪劣产品坚决打击,全面清理整顿和净化农机市场,让农民买得放心,用得称心;四是设立农机投诉专线电话,及时调处农机质量投诉,对假冒伪劣农机产品要帮助农民向生产者和经销商依法要求赔偿,追回损失,要求农机经营者严格实行“三包”服务;五是加强服务网点的布局和培植,让农机手在优质服务中得到实惠。

5.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五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同志们:

我受上届党委委托,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同志们予以审议,并提出宝贵意见。自中共加北乡上一届委员会换届以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全乡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加北乡党委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进一步抓好结构调整,突出特色、绿色,发展定单、效益农业,加快牧业生产步伐,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打造服务型政府,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奠定了基础。

一、前三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三年,是我乡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三年,也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三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乡上下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工程,顺利完成了上一届委员会确定的主要工作目标,为全乡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0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3869万元,较2003年增长2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68元,比2003年的2855元增加413元,增长14.5;乡镇企业总产值达586万元,同比增长5.85;农村居民住房砖瓦率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面貌日新月异。一是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向上争取扶贫资金37.2万元,发展肉牛养殖156头,建立村级畜牧综合服务站1个,修缮村屯路18公里,修缮新建桥涵20座。水利部门为农村投资800余万元,打凿人畜饮水机井46眼,有效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加大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1)改水改厕工程顺利实施。有500余户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建造50个标准化厕所。(2)投入近10于万元,对全乡高低压线路进行改造,更换老化电线杆65根,老化电线近10公里,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电安全。(3)对村屯路进行了改造。投资33.2万元,修沙石路13公里;投资12万元,为五一村新修了600多延长米的油漆路面,解决了五一村村民40年来行路难的问题。(4)投入资金近3万元对对村屯环境进行绿化美化。(5)投资7万多元对加北村部、幸福村部和五一村部分别进行了维修、打水泥地面,极大地改善了乡村的办公条件;投入5万余元,对乡政府办公室进行维修、粉刷;投入4.5万元,对通乡公路面两侧的民房进行样板房改造。(6)投入6万余元,更换加北村主道两侧的板杖子、幸福小学板杖子、五一小学板杖子共计3031.5延长米。扶正打齐板杖子近24公里,板杖子达到了整齐划一,整齐美观,(7)投入资金16万元,为幸福小学修建了1500平方米的操场。(8)乡政府院内东侧新建一套7万于元的健身路径。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文明乡镇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在广泛开展“树、比、促”、“五学、五帮、五比”活动基础上,深入开展“走田头、坐炕头、当带头”、“学比帮,奔小康”等主题实践活动,提高了干部职工服务水平和村民的文明素质。我乡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环境优美乡镇”称号,荣获加区文明城区创建活动一等奖。

——生态乡镇创建取得了新成就。利用地缘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大幅度的调整了种植结构。增加了无公害绿色保护地面积及春夏菜种植面积,重点培植了幸福村无公害肉、蛋、禽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了“笨”字号特色养殖业。我乡被地委授予“地级生态乡镇”称号。

——平安乡镇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健全信访工作制度,建立了加北乡信访工作网站,妥善处理了村民的来信来访问题。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抓好安全、防火、防汛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我乡被地委授予“平安乡镇”称号。

——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扎实推进。认真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两风”建设和第二、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等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尤其是认真履行工作程序,严把各个工作环节,扎实进行高标准、高质量地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实现了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目标。多次在地区、加区举办的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第三批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代表加区接受中央巡视组的检查验收,并受到好评。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以争创“五好乡党委”、“五好村党支部”为目标,紧紧围绕发展的大局,贯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条主线,以“三级联创”为载体,大力加强全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来,建立了党建目标责任制、党委成员包村、农村无职务党员定岗定责等30余项制度,做到了党支部“三会一课”活动的正常化、经常化。三年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

到了跨越式发展,乡党委书记被省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乡党委被地委命名为五个好乡镇党委;一个村支部被区委评“五个好”村党支部,两个村支部被区委评为标准化党支部,15名党员被区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名村党支部书记被区委评为优秀党委工作者,1名村党支部书记被区委评为“三强式”村党组织书记。

——领导班子和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切实按照《干部任用条例》和“五个注重”选拔推荐任用干部,得到了上级组织、干部职工和社会的认可。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坚持德才兼备,重政绩选干部的用人导向,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使全乡的村级干部队伍的素质较上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年龄、文化等结构上较上届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整体能力较上一届得到了增强。

——党风廉政建设取得实效。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不断完善内部各项廉政制度,切实抓好乡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的两公开工作,真正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加北乡被地委命名为“乡村务公开先进集体”,乡党委被区委评为党风廉正建设先进集体。

——以人为本,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乡党委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执政理念,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观,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全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一是坚持科教兴乡战略,认真抓好“普九”工作,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几年来,乡中心学校在统考中和综合评比中都保持了位居全区前列的好成绩。为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切实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每年约组织15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里和外地打工,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有效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提高了人口素质。四是认真执行国家税费改革、减免农业税、小学“一费制”和农村独生子女的“两免一补”及农村计划生育部分奖励政策,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五是建立了以大病救助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2004年我乡参合率为50.4;2005年参合率为64.4。2006年参合率为80。两年来,农村合作医疗发放补助资金20万余元,受益农民达156人次;民政给我乡困难群众大病救助补发资金近6万余元,受益农民达76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六是认真搞好民政低保、五保、优抚工作。自开展农村“两个”必保工作以来,累计救助贫困家庭1000余户,累计发放救助资金共计40余万元。得到救助人口1800余人。在农村助学方面区委、区政府采取农村初中就读到县集中办学的办法,对每位学生实施政府补助,每人每月补助50元,特困生每人每月补助150元,实施“阳光工程”救助贫困儿童,每名副科级以上干部自愿救助一名特困学生,全乡共有7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共包袱贫困生7名,每年累计为贫困生资助2100元。几年来,政府对我乡农村教育仅此一项投入80余万元,受益学生达1100人次。目前全乡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认真搞好救济粮款发放兑付工作,确保了灾民和弱势群众的正常生活。

三年来,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乡党政班子精诚团结,全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发展后劲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大;安全生产、信访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以及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后五年的工作中,全乡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达到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持续在5%以上。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全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产业化为途径,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发挥城郊优势,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要重点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筑垒”工程

一是继续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继续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领导艺术水平,使之具备较好的素质,制定基层领导干部及党员学习、教育计划,加强对基层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是继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继续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认真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使三个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加强。配齐、配强基层党支部班子,增强村级支部的战斗力,达到乡党委“五个好”和村支部“五个好”的具体要求。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继续开展“争先锋、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田头、坐炕头、当带头”主题实践活动,加大对乡、村党员的培训力度。采取办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和理论,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上水平,上台阶。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对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的教育管理。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新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精神和荣辱观教育,努力开创反腐倡廉工作新局面。做到警钟长鸣。加强对党员、干部和村组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不贪不占,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

二、实施“结构调整”工程

要以种植业结构调整、畜牧业“主辅换位”、富余劳动力输出、冬贮和小作坊规模化经营、山产品采集等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农业方面。要进一步合理布局,加速结构调整的步伐,种植适应各村特点的时令蔬菜品种,瞄准城里人的“菜篮子”,做到需要什么种什么。依托丽雪淀粉厂,发展种薯和商品薯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继续搞好绿色马铃薯基地建设,保证绿色种植面积,在加北村建立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

二是畜牧业方面。实施“主辅换位”战略,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充分利用现有的草场资源,积极为畜牧养殖专业大户协调专项贷款和发展资金,使全乡的畜牧发展逐渐成规模。

三、实施“民心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为农民群众多做实事,做好事,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打造“民心工程”。

一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按照走城市化道路,城乡一体化的原则规划新农村建设,坚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逐步实施,抓好省级试点村加北村、地级试点村幸福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把我乡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是加大农民工培训和维权工作。要借助加区城市建设、餐饮服务等行业不断发展的好形势,乡村两级要不断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有序地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村闲置人员得到妥善安置,从多个角度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开展对农民工的专项培训,为农民提供更有利的条件,使农民工能够掌握基本的“就业”技能和出去“再就业”的法律意识,懂得有效的维护自身的利益。

三是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切实解决职工、农民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进一步规范低保工作程序,坚持动态管理、属地化管理和公正、公开的原则,实现“两个必保”和“应保必保”。继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解决更多困难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做好乡干部包扶和相关部门对接包扶的具体工作,使扶贫解困的求助工程不断延伸和扩大,保证弱势群体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四、实施“文明工程”

我们要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三互”为载体,继续在村民之间开展互相学习、互相评比、互相帮助的活动,在做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要坚持提高人的素质,创造清新幽雅、安全文明的生活环境。

一是要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达到“五化”,就是农村软硬环境实现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优化。要以活动为载体,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在全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提高村民素质工作。发挥公民文明学校的作用,由传统走向创新,采取灵活多样、适合农村便于农民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和引导,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以各小学为阵地,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二是深入开展“三培养”活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壮大农村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来进行,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五个好”为标准,进一步推行农村党建“三培养”活动,要把农民中率先勤劳致富的先进积极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勤劳致富的优秀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把党员干部培养成带头勤劳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模范。用“三培养”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检验“三培养”活动成效。

三是要开展好各种创建活动。做到“五改”,即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改善农村环境、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移风易俗为重点,大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的评比活动,60的住户达到六星级以上标准。同时,在机关开展文明职工、文明科室的评比,在广大干部中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学习活动,通过评比,提高职工的素质,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继续巩固精神文明创建成果,在现有的良好基础上力争在地区文明乡镇评比中再创佳绩。树立一批农民中的优秀典型,大力宣传,以点带面,形成文明向上的良好氛围。

四是创建达标乡镇。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农村基层的工作,任务多,工作量大,新生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我们要确保农村教育、计生、民政、医保及环保等五项工作都要达标。要认真落实好中央、省、地各项农村改革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坚持依法护农,堵住假劣农资流通渠道,严格禁止坑农、害农案件发生,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及时化解矛盾,重视信访工作,接待处理好农民来信来访,认真解决问题,确保农村大局稳定。

五、实施“施政工程”

一是依法行政,建设依法政府。按照建设阳光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严格按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职能,接受监督。建立行政执法监督和群众举报制度,进一步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努力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

二是转变职能,建设服务政府。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体制创新,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三是转变作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主要精力用在工作上,多熟悉情况,多研究工作,加强对业务工作的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着力解决业务不精,浅尝辄止,不在状态的问题,努力做到情况明,数字准,效率高,作风正。要善于领会上级精神,研究政策取向,把握工作导向,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大政策、资金和项目争取力度。工作要有争先意识,争创一流意识。

四是廉洁自律执政为民。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为群众办好事和实事上,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守党纪国法,做到清正廉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思想,以清新的政风和廉洁的形象取信于民。

同志们!我们这次大会,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奔小康步伐的动员大会,是凝聚人心的大会,是鼓劲的大会。实现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在省、地、区委的领导下,动员和带领全乡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把我们加北乡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6.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六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一)发展概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后,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根据县工商局统计,到2008年3月末为止,全县在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45个,占全市注册登记总数的25%,注册成员户数为394户,出资总额为1079.5万元。按产业划分,果蔬种植业27个,畜牧养殖业13个,水产养殖业3个,林业养殖业1个,农产品储运业1个;按兴办方式划分,全部为农民和农业技术能人牵头兴办,还没有由社会团体和农业企业牵头兴办的;按社员所在区域划分,村内33个,乡镇内12个,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沿海及102国道周边乡镇,西部和北部乡镇仅有4个。

(二)运行特点

1、入退自愿,组建形式多样。我县农民合作社在组建中,基本上都坚持了加入自愿,退出自由的原则。组建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种养业大户或经营能手牵头,又有村干部和农民经纪人领办。

2、民主管理,规模不断扩大。绝大部分合作组织按规定建立了《章程》和有关管理制度,组建了内部机构。实现了农民平等参与、当家作主、自我理财的愿望,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3、立足产业,区域特色明显。全县农民合作社大多依托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的,因而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

4、服务广泛,范围逐渐延伸。农民合作社已由过去单纯的农业技术宣传、1咨询和供应农用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环节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转变;由“松散型”逐步向“紧密型”转变,范围逐渐延伸。

(三)作用效果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加快了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步伐。通过合作社结合自身生产的需要,直接与农业、科技等部门联系合作,举办科学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活动,提高了成员科技水平。

2、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合作社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组织农产品销售,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中间环节提高销售价格,实现了农民增收。

3、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合作社架起了农户与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全县已初步形成以水果、蔬菜、养猪、渔业为主的主导产业。

4、维护了农民权益。工商部门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站,并在条件具备的合作社建立了消费者维权站,通过进行法律宣传和维权工作,减少了农户生产消费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5、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合作社通过“产加销”有机结合,在产品的质量、成本、营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农民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

一是有的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合作社重要性认识不足。担心农民因此联合起来与政府唱对台戏,不予支持。二是对农民合作社的性质认识不足。没有正确把握“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有的合作社是乡镇村领导为了完成任务或争取政策支持而强行组织“催生”出来的,还谈不上发展问题;三是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快的铁路沿线占多数,北部乡镇少,绝大多数乡村甚至有的乡镇至今还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空白。

(二)内部管理不规范,决策不够民主。

一是规章制度不健全,有的虽然制定了章程,但很不规范,有的财务管理、分配制度等不完善,导致利益分配不明确;二是有的合作社对一些重大事项和活动没有通过成员(代表)大会讨论。三是社员合作意识不强,只享受权利,不愿履行义务。

(三)扶持力度不够,组织运作困难。

一是资金扶持不力,绝大多数合作社运营中都存在资金瓶颈。二是信贷支持不力。三是税收优惠政策难以执行。

(四)技术人才匮乏,成员素质不高。

一是带头人难寻。难以寻找到懂技术、善管理、有文化、有胆识、乐于献身农村事业的合作社带头人。二是缺乏技术骨干。各合作社基本上都依靠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直接培训传授技术,而合作社自身的技术力量缺乏,难以指导到一家一户的创新和发展。三是农民素质还不高。一些农民自律意识、法治意识、风险意识较弱,市场行情好时,单方面撕毁合同,自行销售农产品。

三、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思考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农民合作社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国家通过专门立法承认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其利益不得侵犯。她的诞生和发展不仅把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连结,成为农户、企业、政府、市场的桥梁与纽带,而且解决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错位”、“越位”和“缺位”等问题,解决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增加农民收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为合作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合作社作为弱势群体的联合互助组织,对内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自身积累十分有限,发展中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扶持。各级财政每年应划拨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合作社建设。一是教育培训。二是购置设施。改善农产品加工、贮藏、包装条件,走“产加销”一体化之路。三是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支持注册商标,树立品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出台优惠政策,为合作社发展营造宽松环境。

农民合作社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态,有一个培育和发展的过程,需要各方面

优惠政策的扶持,才能茁壮成长。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该确立扶持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扶持新农村建设的观念。一是登记发照支持。只要合法工商等职能部门就准予登记发照。二是在产品销售、兴办加工、流通实体等涉及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方面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加强信贷支持。通过政策性信贷、财政贴息、保险等金融手段,解决农民合作社资金投入不足和发展风险问题。四是实施电价等优惠。合作社进行农产品初级加工、从事种养业生产的用电、用水、用地以及人才使用、农用柴油等应给予大力扶持。

(四)农业项目支持,为合作组织发展注入活力。

各级涉农、科技等部门,要注重发挥农民合作社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载体和示范作用,形成全方位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合力。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参与农业财政扶持的项目建设。

(五)加强指导监督,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

7.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七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长期以来,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农村人才培养、文化、卫生等社会环境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农村人力资源状况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极不相适应。一是总量不足。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难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繁重任务。二是素质不高。即使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这一问题也相当突出。三是结构不合理。真正懂农业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创业创新型人才较少;从事流通、服务和文化教育的人才少。四是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有些农村人才自我发展致富的能力不弱,但是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素质相对较高的人才往往宁愿漂在城市,也不愿回到农村去创业。五是人才流失严重。农村人口中素质相对较高的人才多数流向城市,大多数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城市务工,农村常住人口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这种状况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的进一步失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对科学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党中央、国务院将“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受到高度重视,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被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组成部分提了出来。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激励农村实用人才快速成长。这也表明农村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不可替代。

二、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在农村营造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能创业兴业的良好局面。

(一)以培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头人为核心,提高农村人才的整体素质

要把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纳入国家公共财政支持范围,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高工作。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农民和农村人才培训,培养有文化、能应用农业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留住、使用的人才,造就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要围绕本地区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对农村青年开展示范性培训,提高现代农业技能,促进科学种田。以绿色证书工程为载体,按照农业生产的岗位规范要求,通过集中授课、发放技术手册和远程培训等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生产骨干开展农业科技知识的系统培训,培养一批农业生产技术骨干。同时,要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培养。

(二)为农村人才创业兴业创造良好环境

要为农村人才施展才能创造条件。对农村实用人才创办产业化龙头企业,兴办经济实体,领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审批办证、创业培训、科技立项、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为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引领作用,在农业开发项目、农业贷款,以及接受农业科技专家提供服务等方面,可给予优先支持。同时,要积极开展优秀农村人才的宣传表彰工作,为农村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优秀农村人才的先进事迹,尤其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典型事迹,全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和鼓励成才的良好氛围。

(三)健全和完善农村人才评价机制

要以生产实际、技术水平、解决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带领周围群众脱贫致富的作用为主要依据,开展农民技术员、乡镇企业技术员以及农村其他各个职称评定工作。对具有特殊专长、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可以破格晋升农民技术职称。要建立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相衔接的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技能型人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将取得农民技术职称、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农村实用人才认定、扶持的重要依据。

(四)构建为农村人才提供公共服务的机制

要培育和建立农村人才市场,充分发挥农村人才市场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托县级人才市场,建立健全乡镇人才服务站和村级人才信息服务点,形成农村人才市场服务网络,及时为农村人才提供信息服务。要大力组织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服务活动,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服务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农村人才提供技术指导。要积极开展校县、所县联系和人才进村、科技大户活动,继续做好东西部人才智力对口支援和人才扶贫工作,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农战略落到实处。

三、创新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履行好自己的领导职责,必须在正确、合理的人才观的指导下,建立健全科学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坚持把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到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和特长,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拓宽选人视野

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农村干部的选任制度,改变过去传统的选人模式,逐步形成灵活、务实的选人制度。对一时没有合适人选的村,要选派优秀人才去任职。农村各级党组织要从战略的高度提出农村干部选拔任用的新要求,强化竞争观念、扩大竞争范围、加大竞争力度,努力形成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竞争机制。

1. 农村富裕党员任“村官”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有效途径。

在一些发达地区出现先富群体争当“村官”的现象,对此必须以积极的态度给予关注和支持。要鼓励和引导致富能手争任“村官”,更好地为民办实事,又要坚持把“德”放在干部素质要求的第一位,努力规范和完善“富人治村”模式,使之走上民主、科学、健康的发展轨道。从农村种养大户、致富能手、私营企业主、新经济组织带头人、外出务工致富返乡的青年中培养选拔村干部,建设一个“经济型”村班子,为村里找好“领头雁”,也给有致富能力、有意多作贡献的农民一个发挥作用的平台。当然,在具体实践中,要把好“选苗关”。要确定选拔富裕党员为农村后备干部的标准,摆脱传统的“论资排辈”,选拔干部只在本村农民身上打转转、画圈圈的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真正把那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确定为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最终选拔到村干部岗位上。要把好“培养关”、“选拔关”和“任用关”。

2. 大学生当“村官”是培养年轻后备干部的有效途径。

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必须强化教育培训,这是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基础工程;突出实践锻炼是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根本途径;不拘一格使用是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动力源泉;把管理服务并重是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二)构建新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

1. 建立“能力”和“岗位”相适应的干部调配机制。

在干部任用中,要充分考虑干部的意愿,把干部意愿与德才表现结合起来分析,在干部配置时要考虑到其工作爱好和能力特长,使干部资源得到科学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

2. 健全干部工作民主保障机制。

推进干部工作民主化,是乡村干部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民主化程度,要从选拔任用各个环节的民主制度入手,将民主原则、民主权利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以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来巩固和保障干部工作的民主化。扩大任用提名环节的民主。探索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质量评价机制。

(三)改进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方式

目前,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选任渠道不畅通。即选不出干部;引不进干部;留不住干部。一是工作环境差拴不住心;二是工作责任大,稳不住人。基于以上原因,造成农村基层干部选任后继乏人的现状。尽快解决这一问题的当务之急是改革传统的选拔方法,积极探索多种选任方式,疏通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渠道。

(四)提高选拔任用质量,要正确处理“选好”与“好选”的关系

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基层“选好”;正确处理“备用”与“使用”的关系。要建立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载体。对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备用结合,优胜劣汰,对表现突出、群众威信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强、政治上成熟的,要及时提拔重用,并要着眼全乡镇跨村调配充实到后进村,达到“用好一个人、激活一个村”的目的,对不适应的要果断淘汰,实行“流出一个、补充一个”的滚动管理模式,要保持后备干部常数;要正确处理民主与竞争的关系,营造优秀农村基层干部脱颖而出的人才环境。

参考文献

[1]翟虎渠,梅方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文集[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04

[2]编写组.人才强国战略干部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02

8.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八

随着“三创一带”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县(市、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希望参与到活动中来。如何引导和帮助他们开展创建工作,对于推动科普惠农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河南省科协印发文件,明确了科普示范县(市、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参与创建工作的方法和步骤,制定了督导调研制度和评估考核制度,为创建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数据库软件,为全省参与创建工作的科普示范县(市、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立了工作档案,并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了信息实时更新和省市县三级资源共享。

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尤其是农村人口第一大省,农村科普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为解决河南省科普惠农奖补难以满足河南省农村科普工作发展现实需求的问题,河南在全国科协系统内率先启动了省级科普惠农奖补工作,2006年以来,省科协、省财政厅每年拿出440万元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截至2010年年底,有18个科普示范县(市、区)、11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18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123名农村科普带头人被评为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和个人,下拨奖补资金2200万元。为进一步做好科普惠农工作,“十二五”期间,河南省计划投入科普惠农资金5000万元,其中2011年科普惠农奖补资金1000万元已到位。

在争取经费投入的同时,河南省科协积极开拓工作思路,不断丰富科普惠农的内容。2006年以来,河南省科协联合有关单位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万名科技专家服务‘三农’活动”。活动通过建立“专家—项目—乡村”的科技服务“三农”新模式,实现了科技专家以协会、基地为依托的长期定点服务,从而变以往的临时型“科技下乡”为持久型“科技驻乡”,变以往的“想给什么技术就给什么技术”为“要什么技术给什么技术”。截至目前,全省共选派10050名科技专家,对接项目8714个,服务村组15054个;推广农业适用技术 5948项、农作物新品种1203个;引进资金12472万元;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科普讲座31393次,培训农民480多万人,现场技术指导61489次,受益农民群众达880多万人。

9.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九

今年是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明年将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这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召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会议,对于总结成绩、坚定信心,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组织和动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进一步坚定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信心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伴随着改革的艰难探索,尽职尽责,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狠抓重大技术示范与推广,强化执法管理与技术服务,注重能力建设与改革创新,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全面完成我国“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方面,试验、示范、展示、推广了一大批高产、优质、抗逆的农作物新品种,有力地促进了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使良种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组装、集成、示范、推广了节本增效综合栽培、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科学施肥、旱作节水等重大农业技术,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而且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资源,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承担了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耕地地力与土壤墒情、旱情监测,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产品的质量监督与检验任务,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乃至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举行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技术培训和展示示范,提高了科学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以及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经营水平。

二是在配合行政执法方面,承担了植物检疫、品种审定等执法管理工作,组织了重大迁飞性、流行性、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应急防治与封锁扑灭及高毒农药减量等行动,参与了农资打假、毒鼠强专项整治等活动,为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

三是在综合服务方面,开展了产前与产后信息服务、直供配送与连锁经营农资服务,直接服务于企业和“订单农业”,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举办了全国农药械、种子、肥料等农资产品和优质稻米信息与产品交易活动,使其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流农资和农产品信息的平台,交易农资和农产品的场所,展示农资和农产品企业的窗口,在全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四是在改革创新方面,参与了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与机制、方式与方法及组织管理创新,初步形成了一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新的模式,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增添了活力。

近年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全力服务于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中心工作,积极参与了恢复发展粮食生产、农业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重大行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实践证明,虽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探索、创新、发展的任务还很繁重,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始终是“科技兴农”的主力军,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始终是“科技兴农”的排头兵。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和广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农业技术推广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支撑作用,进一步坚定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这一伟大事业的信心。

二、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使命感

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所有这些,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努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也给我们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

近两年来,在党中央、xx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支农、惠农政策的激励下,经过全国农业系统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粮食生产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农民收入也实现了较快增加。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农业标准化水平还较低,农业产业化发展还不快,农民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农民持续增收的后劲还不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既要靠政策的支持、投入的增加,更要靠科技的支撑。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靠科技解决问题,是我们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只有45%,而发达国家为60%-80%。我们必须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坚定地依靠科学技术提高产量,改善质量,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起确保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和广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要进一步认清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增强使命感与紧迫感。要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要更新推广理念,创新推广思路,革新推广方式。通过改革创新,增强自身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nbs

p;

三、理清思路,进一步明确抓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的重要判断。“三农”问题是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提出新思路,探索新模式,制定新措施,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技术支撑。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增强农业技术推广活力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战略性调整新阶段,面对农民科技需求的多样性和农业科技服务市场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了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机构设置不合理、推广手段落后、基层队伍不稳、财政保障不力等,严重地影响了公益性职能的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的基层机构改革,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到了冲击,技术服务十分薄弱。

我国农业的经营体制高度分散,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很低,这是我国农业的特殊性。而投资周期长、比较效益低,又使农业技术推广普遍带有公益性,乃至成为一种规律。这种特殊性和规律性决定了中国必须要有一个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而这个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又必须精干、高效并相对稳定。但是,这绝不是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就不需要改革了,就要完全回到以前的模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要在改革中求稳定,在创新中求发展。要通过体制改革构建一个精干高效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机制创新不断增强这个体系的活力。现在不是讨论改与不改的问题,而是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改革的目标是,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改革创新,逐步构建一个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个体系的建设要实现重心下移,充实生产一线,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改革中必须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对公益性职能不能盲目推向市场,不能盲目撤并机构、压缩人员。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国家队”不能搞“关门主义”,因为在服务上我们不能包打天下,要树立协作、合作意识。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特别是在基层机构设置上,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向乡镇派驻农技人员,可以跨乡镇设置区域站,也可因地制宜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或行业站,还要特别注意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只要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就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利益;改革方案和措施既要考虑不断提高服务“三农”水平,也要考虑财力可行。必须坚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同步;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完善绩效考评机制,改革收入分配方式,创新推广方式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提高服务能力。

抓好农业技术推广的改革创新,关键的是要坚决贯彻《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和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中央一号文件专门讲到了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的第7条也讲到要“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防控体系”。我们要齐心协力,加强宣传,展示实绩,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要以有为争有位,在改革创新中加强我们的体系,增强我们的活力。

第二,认真履行职责,着力提高农业技术到位率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部正在制定“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是战略重点、中心工作。特别是在粮食生产方面,要千方百计“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节本增效”。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抓好农业重大技术的示范推广和指导服务。

一要大力示范、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轻简栽培、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等关键技术,建立健全农业灾害防控体系,加快标准粮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打牢粮食生产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要大力示范、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等技术,稳定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积极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水、肥料、农药、种子等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增长方式的加快转变、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要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与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活动的开展,积极参与各类农业标准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着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为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与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四要大力加强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积极宣传、普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农资合理使用、农业社区综合管理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等技术与知识,促进农民改变传统观念,增强自主决策能力,提高推广使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能力

随着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由农科教单位、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建立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和从农业技术推

广机构中分离出来的经营性服务实体,既是政府支持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重要补充和合作者,也是竞争的对手。作为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高推广能力。

一要认真实施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等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并完善建成项目的运行机制,使之尽快发挥作用,促进推广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的改善。

二要不断加强业务建设,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推广方式方法,提高指导服务技能和管理水平,特别是要积极探索推广方式由农技推广向农业推广的转变,着力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和服务理念,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与指导服务,并积极研究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取得农民的信任,赢得服务的市场。

四要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为政府联系企业、联系农民的纽带作用,作为科研成果走向市场、企业产品走向市场的桥梁作用,通过服务政府、服务科研、服务企业,更好地服务农民和农业生产,更有效地发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导作用。

上一篇:新闻传播学导论下一篇:团体保险业务经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