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风险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2024-10-31

精神科护理风险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共10篇)

1.精神科护理风险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篇一

夏季危险品运输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随着炎炎夏日的来临,危险品运输潜在的风险逐步加大,可划分为交通事故风险和货物安全风险。下面我们就将夏季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剖析并总结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夏季行车运输安全。

一、驾驶人员因素。此风险主要指驾驶员精力涣散、疲劳驾驶,其主要的事故类型为交通事故。夏季昼长夜短,气温高,加上各种蚊虫滋扰,驾驶员休息不好,行车中易疲劳、瞌睡,精神涣散,给行车安全带来重大安全隐患;夏季柏油路面曝晒易产生“虚光”,影响驾驶员正确判断路面情况。

防范措施:各驾驶员要注意休息,及时换班驾驶,保证精力充沛,行驶中集中精力,相互监督,相互提醒,提高自身安全意识,谨慎行车。

二、高温因素。高温不仅仅对驾驶员身心造成影响,且对车辆设施、货物安全有重大安全风险。

(1)刹车失灵。高温下,制动皮碗会因高温而膨胀变形,造成制动失控,尤其是在下长坡、陡坡时,频繁、连续使用刹车,刹车失灵是造成重特大事故的罪魁祸首。

(2)爆胎。据有关部门统计,高速公路46%的交通事故是由于轮胎发生故障引起的,而其中爆胎一项就占轮胎事故总量的70%,造成“毁胎”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气压过高或过低;轮胎使用期限过长;轮胎橡胶表面老化和龟裂;胎面磨损至极限;钢圈变形,在高温天气里,爆胎事故更是频繁发生。(3)水温过高。在堵车或长时间怠速时,发动机水温表显示过高,风扇高速挡工作时间过长,发动机噪音增大,对发动机有严重损害。天气高温开空调时故障最为明显:在高温天气开空调时,怠速不稳,转速浮动过大,急加速时无力,发动机有异响;热车熄火十几分钟后,再启动时不好着车;热车行驶时有时会自动熄火;冷车时空调制冷温度很凉,热车时空调制冷效果不好,而且空调系统内有较大的共振嗡鸣声;热车怠速时,空调压缩机离合器吸断频繁,甚至断开,造成热车空调不制冷。

(4)车辆自燃。车辆使用年限的增加,使车辆电路等部分部件老化,在高温下,特别容易引起车辆线路自燃,进而造成车辆损毁。

(5)承运货物自燃、爆炸或因交通事故碰撞造成燃烧爆炸。高温条件下,危险品货物有的极具挥发性且易燃易爆,遇明火或剧烈碰撞,特别容易造成重特大事故。

防范措施:针对刹车问题,要充分利用发动机的牵阻作用控制好车速,避免频繁、连续使用刹车制动,合理利用排气制动,严禁空挡滑行;定期检查刹车制动系统性能,及时做好维修或更换;有条件的情况下,途中可作短时间的休息。防止车辆爆胎,一是使用优质的轮胎,二是时常检查胎压情况、磨损情况,及时冲压、减压及更换,三是行车中要注意轮胎散热,靠边停车要小心,避免轮胎挤压。针对水温过高,驾驶员要特别注意仪表盘内的发动机水温表读数,及时加水降温,发现异常,及时维修排除故障。对于高温引起的车辆自燃、货物自燃、爆炸风险,要严格检查车辆各项安全技术指标,更换老化线路,保证防火用具齐全有效;严禁车辆动火和在车辆附近吸烟,远离火源或危险源;在每日最高温度时,可适当将车辆停放到阴凉处降温,避开高温段行车。

三、恶劣天气因素。夏季是自然灾害多发季节,雨、冰雹、大风、雷暴及由此引起的地址灾害,均对行车安全造成重大影响。雨、冰雹、大风等天气,使能见度降低,路面湿滑,降低制动阻力,对行车安全造成直接影响,大风加大了行车阻力,并有可能吹到路边树木、对车辆和人员造成损害;雷暴能够引燃运输的货物,尤其是易燃易爆的货物,更容易引起特大事故。因大雨等造成的地质灾害,也对行车安全构成威胁,此类事件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

防范措施:出现恶劣天气,车辆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就近停车躲避骤风急雨,躲避时还应注意不要在突出建筑物及树木下,防止雷击,选择好安全地点;在南方行车,要及时了解天气及路况情况,规避危险路段。

危险品运输安全关乎我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夏季,作为危险品运输的高危时段,我们更应该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增强安全责任意识,坚决避免违章操作。

季节转换,春困夏乏,气温逐渐升高,交通事故也呈现上升趋势。在夏季,驾驶者的心理及生理会产生不同于其他季节的变化,酷热的天气,大量的体力投入以及强烈的太阳光照射等原因都会导致驾驶室工作条件变差。高温天气使人容易烦躁,在车厢这个封闭的环境内,人一旦烦躁,就会导致开车时注意力不集中,若遇到突发情况就很难避让;同时,夏季昼长夜短,且气温高,许多驾驶者的休息不够充分,导致精力不充沛,行车中易疲劳、瞌睡,出现这种情况会使得驾驶者对突发事件反应迟钝,从而导致交通事故。在夏天行车过程中除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外,还需要关注一些细节,如车辆换季保养、车辆防自燃、防爆胎、防疲劳驾驶等,有关安全行车注意事项,从而更好的保证行车安全。

1、夏季到来,温度偏高,机油应选择粘度相对较高的,因为夏季发动机内的水温易高,非常容易导致机油粘度下降,使机油容易发黑并变臭。驾驶员每天的例检工作应该仔细查检查,保养期限内及时更换,必要时可提前更换。

2、前挡玻璃被太阳烘烤的温度过高,雨刮器片的塑胶就会因为过热而发生变形,遇到下雨的时候,雨刮器片不能正常刮掉雨水而影响安全行车,还会因结构变形而损伤汽车玻璃。最好定期查看雨刮器片

3、电瓶温度高的,电极会老化而出现氧化,尤其是负极,会在极头产生白色氧化物,从而造成电瓶电压不稳定,这时就需要做电瓶的检查与养护,因为高温会使电池水因为蒸发而使得液面降低,极板因此露出而加速氧化。应定期检查电瓶水的液面。

4、防冻液不仅是冬天时使发动机及其冷却系统不被冻坏,还具有防锈、防沸、防水垢的功能。进入夏季,防冻液的检查主要是看其在高温下是否液面已经低于标准液面以下,但也不能加得太多,另外,还要检查其管道、缸壁以及水泵是否正常。

5、夏季来临前,空调系统要做全面检查保养,空气滤网应每周清洗一次,以免车内的灰尘、杂物吸附在空气滤网上而阻碍空气流通,造成制冷量不足。另外,还要经常检查橡胶软管,有磨损要及时处理,并停止使用空调尽快维修。

6、高温很容易使刹车油受热膨胀,而使刹车效果降低,长期频繁地刹车会磨损刹车片。如果在踩刹车时出现异响,那说明刹车片要检查更换了。保养时要检查刹车油的液面标准。夏季长时间行车,如果发现刹车片受热发红勿用冷水去泼,避免因为其急速受冷而变形受损。

7、夏季由于外界温度高,轮胎散热较慢,气压会随之增高,易引起轮胎爆破。因此,在高温环境下行驶时,要注意轮胎的温度和气压,应经常检查,使轮胎保持规定的气压标准。如果轮胎温度过高,切不可用浇冷水的方法来降低温度,这样会因胎面和胎侧胶层各部分收缩程度的不同而造成裂纹。夏季出车前要对轮胎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更换修复。

8、夏天雷雨天气多,有东边日出西边雨的说法。一段路面干燥的,由于雷阵雨使道路湿滑或积水,如果不控制车速,加大车距,会引起侧滑和水滑。遇特大暴雨,视线不清,不可冒险行驶,应选择安全地点暂停,开灯光和双跳灯,提醒后面车辆。遇漫水路面,切忌冒险行驶,必须停车观察,确认安全后方能低速且匀速通过,9、夏季有的车发生自燃,很大程度上与车龄过长,汽车的电路老化或经过改装有关,有些不良线路会造成瞬间电流过大,高温条件下极易自燃;发动机的渗油引起的油垢,遇到高温燃点也容易自燃。老化的管路遇到机油压力加大时也容易喷发出来,遇到高温燃点也容易自燃。

10、车辆在出车前,驾驶员应对车辆进行安全性能检查,重点检查:方向、制动、传动、灯光、雨括、轮胎。车辆有无跑、冒、滴漏汽、柴油和机油,耐油塑胶管道是否老化、龟裂、渗漏。电气线路有无搭铁、断路、短路失电现象。常用继电器、电路集成器(板)是否烧灼发热。车辆的附加电气设备是否在各类继电器、电路集成器(板)处连接(只允许在电瓶处连接,而且必须增设保险装臵)。车配灭火器是否完好有效。注意观察路上车辆、行人动态,遇到险情,随时能够制动停车。禁止空档滑行、并在高速公路上随意变更车道。尽量避免猛打方向盘和紧急制动,防止车辆侧滑和后车追尾。连续驾驶3-4小时后,进服务区至少停车休息20分钟,通过伸展四肢来放松身体的疲劳感;眼睛不要老盯着公里的中心线;在行车中给驾驶室通风,降低温度,适时听听音乐;不要吃得过饱;娱乐有度,保证充足的睡眠;夏天戴太阳镜,镜片颜色不要太深,过深的墨镜会使驾驶者对情况的判断反应延伸100毫秒,从而增添2.2米的急刹车间隔。行车时与前车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夜间行驶注意控制车速,加大车距,预防特发情况的发生。

11、其它注意事项:(1)不要将打火机,罐装饮料等易燃易爆物放在车内,以免高温造成爆炸。(2)严禁穿凉鞋或光脚开车,以免有突发事件时脚下打滑导致刹车不及时,造成事故。

2.精神科护理风险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护理人员共22名, 护龄均>2年;该组患者90例, 男54例, 女36例, 年龄17~68岁, 平均年龄 (39.5±7.6) 岁, 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 入院时间2 d~12周, 平均 (2±1.4) 周。患者均为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病程0.4~27年, 平均 (13.6±4.5) 年。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1.2 方法

对照组45例行精神科常规医护, 观察组45例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安全因素, 并制定防范对策,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不安全因素分析

护理相关因素: (1) 团队文化缺乏:团队成员缺乏人文关怀的意识, 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2) 理论培训缺乏:护理人员操作技术未娴熟掌握, 缺乏专业知识, 各项工作未按规范执行。 (3) 理论和实际脱节:精神科患者常有不可预期的意外发生, 病情变化快, 加之护理人员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易出现由工作疏忽造成的安全隐患以及各规章制度未严格执行等问题。 (4) 未规范书写护理记录:记录未听从患者内心想法, 过于程式化和简单化, 流于形式。患者相关因素: (1) 心理因素:精神患者在妄想、幻觉等症状的支配下, 情绪多呈不稳定状态, 易发生自杀、自伤等特殊的危险事件。 (2) 冲动攻击因素:精神患者无自知力, 自控能力差, 常有冲动性的攻击行为突然发生。 (3) 否定因素:患者易反抗和激惹, 不承认自己为疾病状态, 拒绝治疗, 为不安全事件发生造成隐患。

1.2.2 防范措施分析

护理相关措施: (1) 团队文化建立:护理学为传统的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 特别是精神科护理学关注的对象是最需关怀和帮助的弱势群体, 对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价值观进行提高, 构建充满关爱的团队文化, 进一步激发工作热情, 可提升科室向心力和凝聚力, 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同时实行弹性排班制度, 减轻护理人员压力。 (2) 业务培训:加强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提高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护理部需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 对技能和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选派优秀的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学习, 使其综合知识水平提高, 知识面不断拓展, 进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临床护理工作需与实践紧密结合,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观点, 了解临床情景, 对患者的情感能够体察, 在护理工作中融入真诚和爱心, 依据患者的实际需要, 提供适合个体的护理服务, 使患者获得安全感, 提高满意度, 感受到人性关怀的温暖。精神科规章制度较多, 要严格执行, 护士长需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 规范化书写护理记录:护理记录必须依据客观、及时、真实、准确的原则, 与医生病程记录保持一致性, 加强检查力度, 对问题及时发现并给予纠正。患者相关对策: (1) 心理护理防范:用适度的保证、合理的解释、有益的暗示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调控和支持。对其痛苦及内心需要进行了解, 联系家属多给予患者鼓励和关爱, 排除孤独、焦虑心理, 让患者感觉被重视和关怀。 (2) 加强巡视:精神病患者行为比较怪异, 由于缺乏自制力和受精神症状支配, 可能会出现自伤、毁物、自杀、外走等意外行为, 故护理人员需加强巡视, 对患者上述特点进行掌握, 加强夜班巡视力度。 (3) 加强安全管理: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 精神病患者会利用物品作为自杀、伤人、自伤的工具, 故在患者及家属入院时需认真做好有无危险品以及所带食物是否有变质情况发生的检查, 同时开展安全宣教。 (4) 密切观察病情:对患者的病情详细了解, 明确诊断, 重点看护。需尽量不让高危风险的患者到相对隐蔽的场所活动, 加强心理疏导工作, 提高警惕, 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 若有逃跑患者在追回后, 需对其进行良好的精神安慰, 不要过多责备, 同时防止再次意外发生, 加强严密观察。

1.3 效果评定

按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的护理考核标准及上海市精神科临床质控中心考核标准, 对护理满意度 (基础护理质量、护理文件书写质量、病区管理质量和技术操作质量、消毒隔离质量) 及暴力倾向进行评价。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满意率为97.8%, 对照组满意率为77.8%。观察组发生暴力事件1次, 占2.2%;对照组发生13次, 占28.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护理安全是指护士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对医嘱进行准确无误地执行, 以使患者身心在治疗过程中均获得安全保障, 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医疗护理行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加强护理安全是促进患者康复, 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精神科患者存在一定特殊性, 护理安全便显得更为重要[2]。与医院其他科室比较, 不安全事件及医疗纠纷在护理操作各个环节中更易发生, 故分析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危险和不安全因素,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是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 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人为因素是很多不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其中护理团队及护理人员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 通过加强人文团队建议, 提高工作积极性, 进行业务培训及防风险意识的培训, 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 加强沟通,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可显著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该次研究中, 观察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说明在精神科室中采用有针对性护理措施效果明显。

综上, 针对精神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 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可提高护理质量, 防范护理风险, 减少医疗纠纷。

摘要:目的 探讨精神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对策。方法 选择该院精神科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患者9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45例采取常规护理, 观察组45例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安全因素, 制定针对性的防范对策, 现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满意率为97.8%, 对照组满意率为77.8%。观察组发生暴力事件1次, 占2.2%;对照组发生13次, 占2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对精神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 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可提高护理质量, 防范护理风险, 减少医疗纠纷。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对策

参考文献

[1]伍晓凡, 刘立志, 张伟红.精神科开展人性化护理的实践与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3 (4) :73-74.

3.精神科护理风险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篇三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82-01

护理安全指的是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及法定规

章制度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者死亡。精神科患者不同于一般患者,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与医院其它科室的护理环节相比,更容易发生不安全事件与医疗纠纷。精神病患者的情绪难以自我控制,而行为也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即使是简单的行为或活动都可能存在较大的不安全隐患。由此,分析精神科护理工作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已經成为精神科护理过程中重要的任务。本文对我院精神科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对防范措施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统计并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精神科护理过程中发生的19起不安全事件。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类,由精神病患者自身所致的安全事故8起,由于护理不当发生安全事件6起,由于病房设施不当发生安全事故3起,由于护理护士本身的原因发生安全事件2起。对所有不安全事件进行记录,统计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归纳并制定防范措施。

2.结果

2.1 不安全事件及其原因

2.1.1 精神病患者自身因素(8起)

在疾病发作期,精神病患者的思维以及他的行为方式与正常人不

同,他们常常使用暴力伤害自己或者攻击他人。这些行为不但威胁着患者自身的安全,也给他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了隐患。6起精神病患者自身引起的不安全事件均为患者在疾病发作期,无法控制自身行为而对自身或他人造成伤害。通常,在疾病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对自己内心的想法会进行控制,但不良情绪日益积聚后,也会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记录的2起不安全事件是精神病患者在疾病恢复期发生的。

2.1.2 护理不当导致(6起)

精神科护士在病房护理时,要严格遵照护理规程。对于病房内突然发病的精神病患者,护士应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对患者进行有效地护理。但是,由于年轻护士在这方面经验不足,面对突发事件不能巧妙应对,妥善处理好患者。这往往容易引起患者家属的不满,影响患者的情绪,而这些因素往往是医疗纠纷的开端。

2.1.3 病房设施不合理(3起)

精神科的患者行为和情绪总是异于常人,不具备自我照顾的能力。精神科病房内放入任何物品都必须小心谨慎,考虑周全。另外,精神科病房的环境噪音偏高,高分贝的声音会刺激患者的听觉,引起患者的病情突然发作。病房的一般环境设施如卫生间或过道地面有积水,极容易导致患者摔倒,造成患者身体损伤。

2.1.4 护士护理工作不熟练(2起)

护理人员对业务的熟悉程度、工作状态、以及工作责任心等都可导致事故的发生与否。资料中显示,有2起不安全事件是由于护士工作缺乏责任心,对护理流程,业务知识掌握不牢固造成的。

3.讨论

精神科护理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总结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建议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3.1 关注患者情况

护士在进行护理前应对所护理的精神病患者了解详细的病史和经历,如是否有妄想症、是否曾因情绪激动损毁物品、是否有幻觉、自残等行为。在护理过程中,若患者情绪稳定时,可多与其进行交流,并注意患者的语言以及微小的行为,多收集、整理精神病患者的语言特点、情感经历以及无意识的习惯性行为。综合所有的信息后,判断出患者应接受的护理级别,并且预计护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此同时,必须将患者所有的精神症状分析,细致地告诉患者家属,使患者家属及时了解病情,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发生。

3.2 检查设备管理病房环境

对精神科病房的物品要定时进行检查,每日都必须清点病房内的

所有物品,无论大小物件都必须记录在案。对于遗漏或缺失的物品,必须立即进行查找。病房内保持安静,避免高分贝声音刺激患者听觉。另外,要保持卫生间、走廊等地面的干燥,遇到有积水立即处理,并且定期对病床等进行检查,消除不安全隐患;尽可能给患者一个相对安全、利于治疗的环境。

3.3 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与工作责任心

精神科是一个需要耗费较多体力,并且要求综合各种专业知识的

临床科室。这对精神科护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正因为如此,护理人员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医院或科室在护士业务水平方面要加强培训力度,更重要的是要在工作中提高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只有提高护士的工作责任心,才能使各项护理工作;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真正做到有利于患者疾病康复。

4.结语

总之,对于精神科的不安全因素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不仅要从客观角度,更应从主观意识上提高护士的工作热情与责任心。许多不安全事件可以随着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工作热情、自身素质的提高而逐渐减少或避免。

参考文献

[1] 魏方艳,周爱英.浅谈精神科护理的风险管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8, 20(5):476 -478.

[2] 周晓芬. 精神科病房护理风险的调查及对策[J]. 中国乡村医药. 2009(02)

4.精神科护理风险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篇四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95

护理安全是患者的基本需要之一,促进护理安全即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促进护理安全不仅是医疗护理的基本需要,也是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和监控的核心目标,安全是进行医疗护理活动的前提和保障。

影响icu护理安全的相关因素

护理管理因素:护理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过于原则、机械,没能贯穿于护理全过程,操作指导性不强,因无家属陪护,执行制度时不够严谨、灵活,缺乏责任心及慎独精神。监控力度不够,icu患者多病情危重,护理侵入性操作增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未切实履行管理者的职责,对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环节缺乏管理措施,把关不到位,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没有定期召开护理安全专题会对工作中的失误和质量事故进行分析讨论,并总结经验教训,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和服务态度质量监控不到位。设备物资管理不善,医疗仪器配备不足,严重影响了对患者的病情观察,这对观察病情及开展科研极为不利。

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icu护士除具备精湛的技术外,还应有强烈的责任心及慎独精神,需要护士更加细心、耐心,有爱心及责任心。以患者为中心,全身心服务于患者。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实施救治。然而,近年来护士护理理念、服务意识尚未发生根本变化。护理人员不足,国内大部分医院达不到以上要求,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得护士身心疲惫,出现护理工作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未能及时准确的执行医嘱,特别在已发生差错的危险时段,从而导致护理差错和事故的发生。专业技术不够精湛,急诊科护士除具备基本护理知识、基本技能操作外,还应有较高的监护及专科知识水平,须进行专业培训方能胜任急诊科工作,因须24小时不间断观察护理患者,必须熟练并能操作许多精密仪器,当医生不在场时能做出紧急判断和妥善处理。

icu护理安全对策

健全管理体制,完善的医疗设备:各种规章制度是护理人员的长期工作实践经验总结,是处理各项工作的标准,是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的保证,是检查工作的依据,急诊科作为重点科室更应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对于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安全隐患,护士长让大家每天晨会时提出、分析、总结,提出防范措施,给予跟进,直到所有人都掌握了解。每月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会议及二次护理业务学习会议,对本月出现的差错事故及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每天科室班班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建立安全隐患排查表,做到“三预”、“四抓”、“两超”,即预查、预想、预防,抓易出差错的人、时间、环节、护理单元,超前教育、超前监督。对输液、输血、采血、口服药发放、医嘱查对、过敏试验、术前准备等重要操作进行重点监控。基础设施及布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增加监测设备与治疗设备,所有设备均建立设备使用及维修档案,定期维修、保养并做好记录。对抢救药品及器材做到定人、定位、定品种、定数量管理,保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加强护理队伍的建设:根据icu工作特点和患者的需求,挑已在普通病房工作1~2年以上的护士。icu的护理人员最好在病房工作1~2年,选择大专以上学历、责任心强、反应灵活、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好的护士到icu进行工作,保证编制,对新入科的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后进行理论和操作的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独立工作。科室每月至少二次业务学习、二项操作培训,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对icu护士进行定期专科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同时积极与医院心理咨询科联系,针对护理人员开展心理咨询,教会大家进行心理调整,增加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力。尤其在护士感到身心疲乏时,可以宣泄和调节情绪,放松身体,消除疲劳。从职业道德和患者利益出发,引导护士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克服自身弱点,用职业角色约束自己,从而转移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心理因素,调整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中,保障护理工作的安全。

重视护理文书的书写,强化法律意识:护士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与防止差错事故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应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提高护士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2]。同时应提高护士的护理病历书写水平,认真按要求书写,保存好资料,加强护理文书终末质量控制,努力实现归档病历护理文书零缺陷,定期进行护理文书缺陷分析与改进。

讨论

5.精神科护理风险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篇五

一、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到2020年,建立起“以安全生产大检查长效机制管理系统为载体,以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为重点,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差异化管理和精准化监管为抓手,以层层落实企业岗位责任为核心”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使实业部安全基础从根本上得到夯实,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控制甚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宣传发动阶段

1、实业部成立以部长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武永强

副组长:杜 莹 温智慧

组 员:白延超 韩康宁 冯小强 史慧芳 陈建立 洪 健 高文涛 高建稀 高艳杰 张永志 于恩超 齐文博 刘正刚 董建国 李凯丰 常 炜 苏则民

2、动员发动阶段。实业部召开专题会议,对国家、省、市安监部门的文件要求和《指导手册》进行传达,快速动员部署,将本次专项活动相关精神传达到每一个岗位、每一名职工。各工段在9月30日

前召开本单位动员会,宣讲此次专项活动的意义、要求和内容,要充分利用周一安全活动、班前班后会等形式宣讲传达到班组长及全体职工。9月30日前完成。

3、开展实业部自查工作。从即日起到2016年年底,实业部安全办牵头组织各专业、各工段认真落实深化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把落实《指导手册》与推进隐患排查体系相结合,将存在的较大危险因素的场所、部位和环节作为自查的重点,实施风险管控措施,严格落实各级责任,提高检查频次,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完成2016年12月31日

(1)进一步加强外委施工队伍管理。按照邯郸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发包承包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规定》([2013]40号)和公司《外工队伍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外委施工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有关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把好外委施工单位资质、安全生产三项制度、人员培训持证、施工方案等审查关,杜绝违法转包。加强对外委施工现场安全监管,实施统一协调指挥,施工现场必须有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现场监督。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危险区域(危险设备、危险介质等)必须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及时辨识存在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及应急处置方案,并加强日常安全检查。

(2)强化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9号《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暫行规定》和公司《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程》的要求,实业部对涉及有限空间作业区域进行登记建档,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票审批制度,认真分析有限空间作业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制定消除和控制危害的措施,并将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和防控措施告知现场作业人员,强化有限空间作业专项安全培训,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

(3)完善检维修作业监督工作。执行检修内部许可制度,组织制定检修作业许可票模板,对所有检修均实行作业内部许可管理,确保施工前认真开展风险预评估,制定相应安全措施,做好现场作业监护、安全交底工作。强化落实“事前梳理、安措交底、程序清晰、逐步确认、动态监控”检修作业二十字方针。检修作业前,检修方要与业主单位进行安全事项交接,共同排查现场隐患,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检维修作业中各确认环节,要明确安全确认的方法、步骤,详细规定确认的事项,避免因制度规定中的安全确认不明确,造成安全确认失效,进而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4)加强钢铁企业去产能过程中的安全监管。严格对照省局制订的《河北省钢铁行业去产能转型升级安全规范》,按照17条内容的要求,持续做好隐患的自查自纠工作。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按照实业部制定的整改计划立即开展整改,实业部安全办将持续跟踪重大隐患的整改落实进度。在重大隐患整改期间责任单位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要辨识到位、防控到位,现场安全监管要责任明确、分工清晰、不留死角。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消防工具、应急人员等。

(5)做好防洪沟的规划改造工作。实业部在8月份对防洪防汛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修订实业部防洪防汛应急预案,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制定紧急停车、高低压停电应急措施。

(二)第二阶段(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整体推进阶段。2017:

1、开展专项教育培训。实业部制定《工贸行业行业较大危险因素

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专项培训计划,层层落实培训职责,实业部机关及工段长以上管理人员由安全办负责培训;工段长负责班组级培训,班组长负责职工的培训,通过全员培训使各级人员掌握較大危险因素辨识知识及防范措施,专项培训的相关记录列入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档案。

2、组织较大危险因素辨识。对存在易发生较大以上事故隐患或风险的生产作业场所,环节、部位和作业行为进行辨识,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按照《指导手册》相关内容将较大危险因素辨识责任逐一分解、层层落实到实业部、工段、班组和岗位职工,调动生产、设备、工艺、安全等各专业管理部门的技术力量,按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安全规程、政策文件的有关要求,对每一岗位涉及到的设备设施、仪器仪表、工具器械、原料物品、作业场所等进行较大危险因素辨识,逐一登记建档。

3、认定危险作业岗位。按照《指导手册》明确容易引发事故、有较大安全风险的生产设备、作业场所、作业岗位和作业行为,对岗位作业人员建立台账,进行培训教育,使其明晰岗位风险和行为风险。

4、制定标准的安全作业程序。实业部要充分运用较大风险辨识结果,对于容易引发事故、有较大危险的生产设备及作业岗位,按照设备使用要求、工艺技术要求、安全规程要求,制定科学、合理、安全的作业程序和防护措施,规范岗位人员作业行为,有效防控风险和事故。

5、进行自查自改。通过较大危险因素辨识,实业部要对照《指导手册》对设备、管理、员工作业行为等各方面存在的隐患进行系统排查,做到立查立改,彻查彻改,要逐项制定隐患检查表,明确隐患整改方案、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和整改完成时限。对岗位管理制度不

完善、存在管理缺陷的,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能和管理水平。关键性的设备要根据设备使用寿命确定设备更换周期。要进一步强化班组管理,充分发挥班组防控事故的前沿阵地作用,减少因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事故。进一步强化安全差异化培训,加强岗位人员的应知应会培训,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不允许上岗作业,确保岗位作业人员人人都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2018:

1、进一步深化较大危险因素辨识。实业部要在上危险辨识的基础上,对登记建档的较大危险因素进行一次完整的排查和确认,对照标准、规范以及《指导手册》逐一进行验证核实,对未进行登记建档而又属于较大危险的因素进行追加建档并明确管控措施,对不属于较大危险的因素适当调整管控等级,对于在明确危险作业岗位、制定安全程序、自查自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2、进一步完善安全作业程序。进一步完善安全作业程序,对有毒有害气体、涉爆粉尘等危险作业环节,对吊装、动土、断路、高空、盲板抽堵、动火、受限空间、检修等重点作业行为,各个工艺流程进行认真地梳理,对已经制定的标准安全作业程序和措施要针对实际运行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修改和调整。

2019:

1、完善应知应会手册。根据较大危险作业岗位筛查情况,逐岗位完善现有岗位应知应会手册,明确设备设施使用注意事项,明确设施设备运转正常与否的辨认标准或判断方法,明确各岗位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事故案例以及应急处置措施。

2、开展应知应会教育。实业部将《指导手册》和编制的应知应会手册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活动中,对岗位职工和相关岗

位外来人员培训危险因素辨识方法、危险因素源点内容、岗位安全作业程序、危险因素管控措施、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使所有从业人员、外来检修人员都得到一次系统的安全教育,真正具备科学、安全的作业能力,具备风险、隐患的辨识、排查、整改、控制能力,具备事故的分辨、防控、救援、逃生能力。

3、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实业部建立健全与较大危险作业相关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管控措施,包括较大危险因素辨识制度、危险因素管控制度、作业安全责任制度、作业审批制度、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应急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并规范相关制度的辨识、评审、修订、审核、发布等程序,制定相应管理要求。

(三)第三阶段(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总结提高阶段。

1、建立长效机制:健全各级管理部门对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的监管机制,完善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机制,对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场所、部位、作业行为,对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纳入较大危险辨识管控机制。通过本次专项活动的排查、辨识和培训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将较大危险因素辨识控纳入培训计划,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较大危险因素辨识,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管控措施排查,要建立对外委施工人员、检维修作业人员培训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公司较大危险因素管控体系和相应的制度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安全管理基础。

2、开展总结交流。适时召开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工作总结经验交流会议。对开展辨识管控以来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对实业部工作开展情况、督查情况、指标完成情况、辨识管控体系建设情况、长效机制建设情况等进行通报,对工作开展过程中在危险因素辨识、危险

管控、制度建设、培训教育、相关方、自查自纠等方面的好的经验做法进行交流,从而建立起完善的较大危险因素管控体系,提升本部门本质安全水平。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工贸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动是有效减少和控制各类事故风险,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重要举措。各工段务必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研究,充分发挥《指导手册》作用,不断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细化实施方案。实业部每年制定工作计划,安排部署下一专项活动。工作计划要明确本开展专项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标准要求和保障措施。在开展专项整治过程中,注重发挥先进技术手段的支撑作用,深入推进落实生产区域物理隔离、自动化监控等物防措施,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强化远程在线监测监控、预报预警等技术手段,实现事故风险源头管控。

(三)注重统筹兼顾。将此次行动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模块化管理、淘汰落后产能等常态化工作有机结合,将较大危险因素的辨识管控作为隐患自查自改工作的重点,贯穿标准化建设各环节。将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场所、部位、环节和作业行实施风险等级管控,提高检查频次,严格落实排查治理责任,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

(四)强化督导跟踪。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隐患举报奖励制度的落实,加大举报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监督举报的积极性,推进安全生产群防群治。实业部专项活动小组有计划地组织督导检查组,对本单位内的较大危险辨识管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及时掌握专项活动整体开展情况,研究、解决、协调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严格落实责任。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并督促开展覆盖实业部、工段、班组、岗位的专项活动。在专项活动中,专项活动小组要严格落实各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问题整改不到位的实业部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格考核。

6.《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及防范措施》 篇六

一、压疮、压疮高危病人管理制度及流程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组织破损和坏死。一旦发生压疮不但增加病人的躯体痛苦,而且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严重时可因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预防和控制压疮的发生。为加强我院对压疮及压疮高危病人的管理,特制定以下制度:

1、根据《压疮发生高危人群评估表》对入院病人进行评分。评分在15~18分提示轻度危险;评分在13~14分提示中度危险;评分在10-12分者提示高度危险;评分9分以下提示极度危险。

2、Braden评分≤18分者、发现(以压疮住院治疗的除外)或发生压疮后,护理人员要及时、准确填写《压疮发生高危人群评估表》一份留科室。Braden评分≤12分填写《压疮发生高危人群评估表》一式两份,一份(纸质版需家属签字)留科室,一份(电子版无需家属签字)24内QQ上传护理部,重大压疮或特殊情况需立即报告护理部。护理部在收到《压疮发生高危人群评估表》时进行审核,护理部应及时下病房查看,指导病区护士采取治疗或预防措施,在评估表上填写指导意见签全名。

3、凡填写《压疮发生高危人群评估表》者,科室应建立《压疮高危人群跟踪表》,Braden评分≤14分、外院带入、院内发生的压疮或压疮高危病人,要求周一、周四进行Braden评分,若评分15-18分,周一进行评分,特殊情况随时评估,评估结果、日期记录于《压疮高危人群跟踪表》,评估者签名。

4、当转科时,转出的科室在《压疮发生高危人群评估表》的预后及评价栏里填写预后及评价,电子版上传护理部,将《压疮发生高危人群评估表》、《压疮高危人群跟踪表》一同转到转入科室并交接。由接受科室护士评估病人皮肤情况,若发现有压疮者,双方护士共同确认后,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病人皮肤情况,双方签名,并在《压疮高危人群跟踪表》重新评估。

5、发生压疮后积极采取干预措施,防止皮肤伤害的加深或扩大,减轻病人痛苦。对于护理难度较大的压疮及压疮高危病人及时请会诊,并记录会诊意见,对压疮处理给予指导,认真落实各项预防和护理措施。

6、发现或发生压疮如隐瞒不报,一经发现与科室责任人及护士长的质量考核挂钩。

7、压疮高危因素解除、病人出院或死亡时,科室及时到护理部填写病人压疮反馈表。

8、积极预防压疮发生:正确评估病情,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压疮发生,按程序处理病人:

压疮护理流程:

评估

做好各种记录,认真交接班

避免局部长期受压

完善预防措施

避免潮湿等不良刺激

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营养状况

防止继续受压、保持干燥

淤血红润期

完善护理措施

正确处理水疱、防止感染

炎性浸润期

溃疡期

⑴+⑵+⑶⑵⑴+⑵

彻底清创

⑴+⑵+⑶

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

必要时手术修刮、植皮

二、预防跌倒管理制度

(一)所有住院患者均按《Stratify跌倒危险评估表》进行评分,评分结果记录到首次护理记录单。

根据病情、用药变化再次评估,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中,评分≥3分者建立《住院病人跌倒风险评估报告表》。

(二)评分≥3分者,为跌倒高危人群:

1、床头插防跌倒提示卡,并告诉患者和陪护者跌倒的风险及防范措施,遵医嘱落实24小时陪护,做好记录。

2、保持卫生间和病区地面干燥,防止滑倒;告知患者穿防滑鞋(禁穿一次性拖鞋)、正确使用助行器等。

3、每班密切观察有无跌倒隐患并认真交接。每周一、周四进行跌倒风险评估一次,病情、用药变化及时评估,评分记录在跌倒跟踪记录单上。

4、填写的《住院病人跌倒风险评估报告表》,由患者或家属确认签字,并告知跌倒防范措施。

5、护士长核实后,24h小时内QQ上报护理部,便于跟踪管理。

(三)评分为1-2分者:床头插防跌倒提示卡,并告知患者或陪护者目的、注意事项,每班加强监控。

(四)患者转科时,将《住院病人跌倒风险评估报告表》纸质版、电子版随病历一起交接,同时将转往科室QQ报护理部;

转入科室再次评估,按跌倒管理制度执行。

(五)患者出院当天,将《住院病人跌倒风险评估报告表》填写完整,QQ上报护理部,原件科室存档。

(六)若患者发生跌倒,立即按跌倒应急预案处理。

三、预防患者坠床管理制度

1、住院患者有坠床危险因素者,均应依《住院患者坠床风险评估报告表》进行评分。评分在12~11分提示轻度危险;评分在10~9分提示中度危险;评分≤8分者提示重度危险。根据病情、用药变化及时评估,记录在护理记录单。

2、评分在10~9分者,要求在护理记录单中记录评分结果,并采取防范措施。如,床头卡插防坠床标识卡、告知患者及家属坠床的风险,要求有专人陪护、指导上下床方法及床上活动注意事项等防范措施。

3、评分在8分及以下,除按评分10~9分者落实告知及防范措施外,要求填写《住院患者坠床风险评估报告表》,于24小时内上报护理部,同时填写的《住院患者坠床风险评估报告表》,由患者或家属确认签字,再由护士长核实后签名,护理部审核后提出指导意见,要求动态观察及评估,每周一、四进行评分,并在护理记录单中记录。当患者出院时,及时将转归填写在《住院患者坠床风险评估报告表》中,QQ报送护理部,原件保存在科室内。当患者转科时,应将《住院患者坠床风险评估报告表》纸质版、电子版随病历一同转到转入科室并交接,同时将转往科室报护理部。

4、一旦患者发生坠床,立即按坠床应急预案处理。

四、预防患者跌倒/坠床的防范措施

1、病房设施及环境要安全,杜绝不安全隐患。病区内使用防滑地面,保持地面干燥;走廊、卫生间应有防滑、防跌倒设施;病床固定稳妥,高度适宜;床边椅摆放整齐,床摇手及时收回等。

2、病房通道要畅通,禁止堆放各种物品、仪器设备、推车等,保证患者通行安全。

3、患者入院时及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应及时评估跌倒/坠床高危性。对易发生跌倒/坠床的患者,要告知患者及家属防范跌倒/坠床的措施及发生导致的不良后果。

4、对意识障碍、躁动不安或有精神症状的患者应当使用防护栏,必要时使用保护性约束带,并有家属陪伴。

5、在床上活动的患者,嘱其活动时要小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有需要让护士给予协助。

6、对小儿、术后意识未恢复前的患者,专人守护或家属陪伴,并使用防护栏保护患者,防止坠床。

7、对年老、走路不稳的患者,行动时有人照顾或搀扶,防止跌倒。

8、对有可能发生病情变化者,认真做好健康教育,告诉患者避免突然变换体位,以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意外。疾病需要卧床休息的患者,将呼叫器放在患者易取处,并指导不要随意下床,以免摔伤。

9、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对年老体弱、长期卧床、心脑血管患者及使用扩管药物、镇静药、安眠药患者,加强巡视,协助起床和入厕。

10、使用推车和轮椅接送患者时,要有防护栏和防护带,并有人陪护。

11、各科室根据专科特点,在卫生间、病室、走廊等易发生跌倒部位有“温馨提示卡”,帮助患者及家属提高安全意识。

附1:跌倒高危人群

1、年龄大于65岁的患者

2、曾有跌倒病史者

3、贫血或血压不稳定者

4、意识障碍失去定向感者

5、肢体功能障碍

6、营养不良、虚弱、头晕者

7、步态不稳者

8、视力、听力较差、缺乏照顾的患者

9、使用利尿剂、泻药、镇静安眠药、降压药的患者

10、其他

附2:预防跌倒十知道

1、行动不便、虚弱无法自我照顾、视力下降及病情危重的患者,请活动时有人陪伴。

2、下床时请缓慢起身,特别是您在服用某些特殊药物时,如降压药、安眠药等。

3、当您需要协助时,请按呼叫铃,护士会来到您身边。

4、保存地面干燥,如地面弄湿,及时请护士处理。

5、请将您的物品收纳于柜中,保持走道通畅。

6、卧床时请拉起床栏,特别是患者躁动不安、意识不清时,请勿翻越床栏。

7、请穿合适尺码的衣裤,以免绊倒。

8、将您的生活用品放在您容易取到的地方。

9、病房保持灯光明亮,使您行动更方便。

10、入厕时请缓慢蹲下,缓慢站起,有紧急情况请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END

7.精神科护理风险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110例, 男59例, 女51例, 年龄40~73岁, 平均56.5岁。

1.2 方法

所收治的患者自入院时起按照常规要求, 给予必要的检查, 治疗以及护理, 并对每名患者发病的诱因, 发病时间以及发病后的处理措施给予记录。

2 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所记录的110例患者中, 住院前主要诱因为情绪激动为36例, 劳累为29例, 气候变化引起的并发症为25例, 患者高血压1级以上的为12例, 其他 (饮食、便秘、睡眠不佳) 8例。这其中发病最主要的是劳累和情绪激动, 这就要求在护理过程中更多对情绪, 劳累, 气候变化以及高血压, 因为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收缩期血压比舒张期血压更能预测冠心病事件。140~149 mm Hg (1 mm Hg=0.133 k Pa) 的收缩期血压比90~94 mm Hg的舒张期血压更能增加冠心病死亡的危险。对于这些因素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3 处理措施

3.1 心理干预

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心理行为干预。主要内容包括认知干预。普及冠心病的有关知识, 告知患者要积极配合和信任医护人员所采取的措施, 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 当发病时不要恐慌, 要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以及在平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3.2 情绪干预

耐心的向患者说明不良情绪不但是冠心病的负面因素, 而且是对冠心病发生后的治疗和远期疗效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告知患者需保持良好心态, 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饱食、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状态, 可诱发和加重病情。患者常因不适而烦躁不安, 且伴恐惧, 此时鼓励患者表达感觉, 告知尽量深呼吸, 放松情绪才能使疾病尽快消除。

3.3 行为方式指导

必须对患者讲解解除压力的方式有多种, 如听音乐、看电影、找人聊天、洗个热水澡或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些都是非常良好的疏缓压力的方式, 并使他们了解冠心病与心理社会因素、认知因素、情绪反应及融入社会的密切关系。同时向他们解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反复学习和训练, 学会对自身生理活动和对情绪的自我调节, 从而改善自身的心神状况[2]。嘱患者适当休息、合理饮食。均衡的饮食习惯及适当的热量控制 (勿暴饮暴食) , 采取低盐、低胆固醇、低脂肪及高纤维饮食为主, 科学认为高脂血症:除年龄外, 脂质代谢紊乱是冠心病最重要预测因素。总胆固醇 (TC)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水平和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LDL-C水平每升高1%, 则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2%~3%。三酰甘油 (TG) 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 往往伴有低HDL-C和糖耐量异常, 后二者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控制质量, 已明确为冠心病的首要危险因素, 可增加冠心病病死率。戒烟: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是唯一最可避免的死亡原因。冠心病与吸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用量-反应关系。

3.4 药物的安全使用方面的教育

冠心病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很多, 告诫患者身边带药, 是家里卫生间, 床头柜, 厨房以及每件衣兜里都要放上救心丸等药物, 同时要按时服用降压, 降血脂方面的药物。不能随意增减药物, 必须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对于年龄偏大的老年人, 要有专人告知每天服药。坚持长期治疗, 不可随意停用药物。常见治疗及用药观察如下: (1) 止痛:使用吗啡或哌替啶止痛, 配合观察镇静止痛效果及有无呼吸急促或抑制, 脉搏情况。 (2) 溶栓治疗:溶栓过程中应配合监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 注意胸痛情况和皮肤、牙龈、呕吐物及尿液有无出血现象, 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及时处理。 (3) 硝酸脂类药:配合用药时间及用药剂量, 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疼痛有无缓解, 有无头晕、头痛、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 (4) 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药物宜餐后服。用药期间注意有无胃部不适, 有无皮下、牙龈出血, 定期查血小板数量。

3.5 行为干预

行为干预能够矫正患者的不良行为, 使患者的行为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行为的调节、控制还能反馈影响患者的心理及生理, 同时行为改变还可影响认知的改变, 有利于认知重建和情绪加工[3]。建议患者加强运动, 不爱运动的人冠心病的发生和死亡危险性将翻一倍。清晨是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多发时刻, 而最危险的时刻是刚醒来的一刹那。因此, 冠心病患者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不是仓促穿衣, 而是仰卧5~10 min, 进行心前区和头部的按摩, 做深呼吸、打哈欠、伸懒腰、活动四肢, 然后慢慢坐起, 再缓缓下床, 慢慢穿衣。起床后及时喝一杯开水, 以稀释变稠的血液。同时告知患者注意睡眠体位:冠心病患者宜采用头高脚低右侧卧位, 减少心绞痛的发生。冠心患者若病情严重, 已出现心衰, 则宜采用半卧位, 以减轻呼吸困难, 避免左侧卧或俯卧。

4 讨论

冠心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急性病, 稍微处理不好, 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当冠心病发生是时, 由于体内缺氧和缺血, 往往会造成血管发生挛缩, 从而引起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再加上患者年纪的原因, 就容易造成血小板聚集。研究证明, 在心理紧张的情况下, 脂肪和糖的代谢发生紊乱, 血脂升高促进血栓的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加容易发生冠心病[4], 这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情绪激动, 劳累, 气候变化, 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以及便秘, 饮食, 睡眠不佳等因素都是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从而容易诱发心绞病, 心肌梗死等恶生疾病的发生,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要注意的, 在入院治疗的患者, 在常规治疗的同时, 要紧跟上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行为干预、用药知识方面的指导等措施, 让患者对不利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 改善患者负面情绪, 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5]。基于这些, 对冠心病患者, 要教育患者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 良好的生活方式, 从而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已越来越受到医疗界的重视[6]。

总之, 对冠心病患者在入院前后要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 进行必要的干预, 提高患者对于此病的正确认识, 加强自我保健意识, 对其以往不健康的工作、生活方式进行改变, 让患者保持平稳和良好的心态, 从而使冠心病患者得到尽快的康复, 减少病死率和复发率, 为社会提供健康的劳动力, 减轻社会负担。

参考文献

[1]段秀红, 陈明.城市社区居民冠心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各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1, 20 (13) :56.

[2]沈晓颖, 周郁秋.心脏介入治疗术患者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4) :366-368.

[3]赵敏, 王兆新, 王玉君.心理行为干预对食管癌病人术前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研究[J].现代护理, 2005, 11 (19) :1600-1601.

[4]万虹.高血压冠心病的生活防治与康复[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49.

[5]刘会秀.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体会[J].中国各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1, 20 (16) :123.

8.精神科护理风险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篇八

【关键词】 精神科;护理;护患纠纷;风险防范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6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87-01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合法权益越来越重视。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机构,其服务质量一直被社会广泛关注。我国的举证倒置原则还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都使得医疗结构的护理工作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如何防范医患纠纷,保障医疗安全一直以来是医疗机构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精神科护理本身有着极为明显的特殊性,因此人们对精神科患者存在着矛盾的心理,尽管有偏见但同时也存在强烈的同情心,这种矛盾的看法使得精神科护患纠纷发生概率极大程度提高。为了探究精神科护理的中护患纠纷潜在危险因素以及相关防范措施,对本院精神科2011年——2013年收治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1年9月份到2013年7月份收治99例精神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52例,女性患者有47例。年龄范围为18岁到68岁,平均年龄为44岁。病程为3年到16年,平均病程为7年。其中有59例患者为精神分裂症,有35例患者为抑郁症,有4例患者为躁狂症,有1例患者为强迫症。所有患者均不存在严重躯体疾病。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有49例,实验组有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1] 对照组患者接受一般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有针对性的进行安全防范护理措施,具体主要如下:

1.2.1 强化业务培训 护理人员需要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加强本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将其成功转化为服务理念,改善自身的服务态度,对于精神科中危重病患者的抢救技术有准确深入的掌握,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需要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有准确的掌握,如患者本身曾有过自杀、自伤、暴力或者潜逃行为等,将这类患者放置在自身可以看到的视线范围之内。护理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岗位责任制度,每间隔15分钟需要对病房进行1次巡视,如果发现问题应该立即对其进行处理,避免出现不良行为。对于因为精神症状因素而导致存在风险可能的患者,需要和其家属有全面的沟通,必要的时候可以请家属给予一定程度的协助。护理工作人员需要了解患者本身是否有知情同意的权力,因此和患者家属之间有充分的沟通,这有助于护理工作更加顺利的展开。

1.2.2 履行告知義务 患者入院的时候,医务工作人员就需要将患者临床资料如实的告诉患者家属,并征求同意之后在《知情同意书》上面签字,需要告知患者家属的内容一般包括:患者的现状、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用药详情以及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患者转归预后还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如果患者接受的是特殊治疗或者参加到科研教学,那么需要征得家属同意,一旦发生纠纷能够提供被调查的依据。

1.2.3 开放式管理 尊重患者,并积极鼓励患者参与体育活动、娱乐活动以及社会活动等。患者在治疗的同时,通过参与多种活动,从中愉悦身心,收获快乐,也充实了患者的住院生活。护理人员在平时可以协助患者去室外散步,放松身心,并与患者加以交流和沟通,交流过程保持微笑,举止端庄。对于精神兴奋的患者,可以通过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使其情绪得到控制,抑郁症患者可以开展一些互动活动等,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在恢复期阶段需要组织患者参与相关的劳动,并向患者说明预防以及疗效巩固的过程以及作用。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 ±s),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护患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发生护患纠纷案例共有12例,实验组出现护患纠纷案例有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为96.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为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随着医疗领域不断发生变革,护理工作作为医疗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念也不断得到转变,护理内涵在不断的丰富,精神科作为医院的一个特殊的救治群体,患者精神和情绪存在不稳定性,因此护理质量要求更加高。因此,医疗单位需要加强对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视,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并不断完善护理工作的制度。在护理过程中融入人性化护理理念,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降低患者的身心压力,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纠纷事件和不良事故的发生。一般精神科出现护患纠纷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护理工作人员没有履行告知义务、相关专科理论知识掌握不足、面对突发事件难以反应、护理记录不完整规范等[2]。

在本次研究中,接受针对性安全护理措施的实验组患者,其临床各项指标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有显著优越性,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对精神科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具有突出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使用风险防范护理方法,可以明显地预防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营造和谐的护患环境。

参考文献

[1] 程国宏.现代医疗环境下护患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3,17(03):122-123.

9.精神科护理风险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篇九

1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1月至月收治的60例患儿护理工作记录作为研究资料,查找安全质量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探讨制订出相应的方法措施,对所存在问题进行跟踪调查并检验其改善效果,对其护理的质量水平进行分析。

2主要安全隐患因素

60例患儿的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安全隐患情况主要有护患沟通不良;护理记录不当;违医行为;技术手法生疏及缺乏责任感,详见下表。

2.1护患沟通问题由上表可知,因护患沟通不良而发生护理安全隐患达23.33%,原因主要是使用药品未先告知,行特殊检查之前未详细告知,对家长提问回复没有耐心。由于工作忙,护士与家长沟通不够,导致患者及家长的不满、投诉甚至纠纷。

2.2专业技术水平不扎实引发的安全隐患达11.67%,而因护理人员责任感低而引发的安全隐患达16.67%,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对病情观察不全面,使患儿未得到及时救治而延误病情。另外,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若不严格实行交接制度以及查对制度或不紧密观察患儿变化,就可能会出现事故。

2.3护理记录问题引发的安全隐患达21.67%,原因为护理人员在患儿入院后对其各项指征的评估不细致,出现问题未得到及时的反馈;护理记录不符合规范,有漏及回顾性的记录;医嘱出现漏签、代签。

2.4患儿及家长违医行为引发的安全隐患达26.67%。患儿及家长应遵守管理制度,听从医护人员的管理。但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监护人不配合,或不遵守规章制度,出现拒绝采血、擅自离院以及拒绝特殊检查等,都会导致患儿就医中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3防范措施

3.1增强护患的沟通,处理好护患关系

在患儿入院、治疗或康复期以及出院后等时期给予健康宣教,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让患儿和其家属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工作中要注重一些细节,合理的延长护患之间交流的.时间以及增加交流次数,减少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强病房的巡视,对于病患的有效信息及时进行反馈,准确履行医嘱,告知详细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措施。加强学习护患之间的沟通技巧,规范护士在各样工作中的文明言行,改善好护患之间关系,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患儿家属的满意率。

3.2加强业务技能,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

护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护理事故的发生具有直接关联,也是保证护理安全重要的基础[3]。因此,应针对不同资历护士,给予不同培训,让每位护理人员的素质、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护士应该注重常见病的护理治疗、急救药品以及器材的使用等。对于主管护师等,则应该注重对实习生的带教以及科研方面培训。鼓励护理人员参加一些自考或函授以及继续教育之类各种类型的培训学习,并且通过各个科内的护理查房以及小讲课、远程教育之类业务学习或是参加院内的学术活动,满足护理人员的学习需要,提高技能水平。加强儿科的知识培训,训练护士按护理程序思维以及工作方法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能力,让护士掌握科室急症的护理技能知识,在危急情况下能对病人给予及时以及准确的救治护理。

3.3完善并落实制度

严格实施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操作规程是保障安全无隐患的法宝。护士若在工作中实行交接班的制度或查对制度不严格或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不严密,就极可能会发生事故。我们应以《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操作规程、护理规范等作为标准,与儿科具体工作相结合,制定好护理工作中应遵循的制度、操作规程以及护理常规。如护理人员的行为规范、疾病的护理常规、危重病人抢救配合规程等以确保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有章可循及有安全有效的依据。

3.4强化关键环节的管理,防患于未然

将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作为重点培训人员,加强检查其工作的具体情况,根据发生的问题给予帮助与分析,督促其整改。对危重的病人或特殊检查的病人给予重点关注,重点进行交接,抓好基础护理,宣教必须到位,如若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解决。抓好查对、交接班制度以及分级护理、抢救工作、消毒制度的落实率。抓好双休、节假日护理人员的调度安排。利用宣教以及晨间护理给予患儿家属安全教育等。

3.5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儿科护理人员往往要面对小孩的病痛甚至死亡以及家长的责骂,易出现厌倦、冷漠的心理。这些都会让儿科护理人员产生负性情绪,导致工作上不主动积极,缺乏上进心,对学习没有热情,工作不严谨,这都会导致差错的发生。对此,我们应该激励儿科护理人员,并给予一定优待政策,合理的提高待遇,增强积极性;给予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选派护理人员去上级医院进行学习进修,提高其自身以及科室的业务水平。对于情绪不佳者,鼓励其合理宣泄,减轻其思想上的负担,缓解儿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激发其工作上的信心以及热情,有效的防治事故发生。

10.精神科护理风险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 篇十

【摘要】目的 在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对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寻求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心内科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收到的风险呈报表21份,对其进行原因分析,探讨心内科护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探讨其防范措施。结果 心内科潜在风险主要存在于急救药品与设备、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及责任心、护理临床记录等方面中。结论 通过强化护理管理制度、提前制定风险预案、加强护理人员自身业务能力等方式可以有效防范心内科护理的潜在风险。

【关键词】 护理风险;心血管;管理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一切不安全事故。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可能伤害到护理人员、患者、探视者的潜在风险进行判断、评估并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的过程。护理风险始终存在于护理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在心内科由于病人年龄跨度很大、对治疗的依从性差,使得护理潜在风险更加突出。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维护患双方权益,避免护患纠纷,我科自2010年1月起开始实施风险管理制度,在事前积极防范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并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现介绍如下:

1 转变管理观念,建立风险呈报制度

风险管理作为全新的管理理念,是在不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積极预防、防范,而不是事后诸葛亮,做善后工作。通过对全科护士的培训、教育, 让其了解到风险管理的作用和目的,重视风险呈报工作做为风险管理基础的重要性。为确保得到准确、及时的呈报,可以采用奖惩措施,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如实上报风险事件。

2 风险事件的识别及原因

分析我科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收到的风险呈报表21份。失误类事件6例: 用药时间错误3例,放错药1例,送检标本错误2例;安全性风险事件6例: 跌倒4例,坠床2例;比例最多的还是沟通问题,共9例。通过对收到风险呈报表及我科管理的薄弱环节,以及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患者投诉等的分析,总结得出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护士因素

护士的责任心缺失:不能严格执行医院的规章制度,尤其是交接换班仓促,护理工作不仔细,不认真查对医嘱等。护士的业务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不足:不能及时学习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护理方法,无法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此外, 护士不能熟练使用各种急救抢救仪器, 以及不能及时识别各种恶性心律失常等直接危及病人的生命的症状。 护士的沟通能力欠佳:不能有效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没有把病情、护理行为及时告知家属或技巧不恰当,沟通质量欠佳。护士的法律意识薄弱:不能及时准确的填写护理记录或字迹潦草、重抄等。

2.2 病人因素

心内科病人的疾病有着其高风险性: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心律失常都是造成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诊疗措施也有一定的高风险性。生活习惯改变:不能适应患病后的生活习惯,如活动,限制卧床大小便等。并且大多数病人的年龄偏大,身体机能差,发生坠床、褥疮、跌倒、烫伤等风险事件的机率很大。

2.3 制度因素 护理规章制度不完善或执行力度不够,工作流程不科学。

3 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3.1 规章制度的健全和落实

良好的风险管理是建立在各项完善科学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而切实落实制度是防范各类事故、避免纠纷的前提。在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根据我院实际情况,修订出符合我院实际护理规章制度。我科在医院规章制度上进一步细化、具体化,使之更加符合科室的实际情况,更加有可操作性,如遇突发事件时,对危重病人的应急处理预案。

3.2 加强护士的风险教育

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选择曾发生过的风险事件作为个案分析,通过临床工作中遇到范例开展自我教育,每季召开关于护理风险因素讨论会,主持领导应积极鼓励工作人员参与到风险管理中主动呈报科室内存在或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共同参与到防范策略的探讨中,提高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节假日和夜间等精神容易松懈时段,更应该突出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消除护理不安全因素产生根源。

3.3 护理书写的管理

时刻强调护理文书书写的重要性。观察病情要有预见性,及时准确记录, 有异常情况出现时及时上报医生。管理组长每天检查护理记录填写情况,禁止随意涂改或简单抄写。

3.4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心内科疾病的护理技能,增强其问题的能力;使护理人员能够熟悉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尤其如何使用心电图机、除颤器等设备,只用工作;支持其参加医学进修教育,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才能保证护理工作高效无差错的开展。

3.5 强调沟通技巧,搞好护患关系

由于心内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交流沟通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在与患者交流时务必注意自己的情绪,保持诚恳大方的态度;护理操作开展前务必向病人解释清楚,争取病人合作,必要时可通过手势、眼神等非语言交流方式给患者表达关爱。晨、晚间护理时刻同时与患者交流,了解其生活状况和身体状况,给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

3.6 规范急救物品的应用与管理

落实“五常法”在规范管理抢救药品、用物的应用,做到数量定量、放置定位、专人负责、检查定期,定时核查、及时消毒、及时补充,设立登记本记录抢救药品、物品的使用情况,建立设备保养记录,定期对各种设备、仪器进行保养和检修,保证其正常运转;设置专人负责各种新设备、新仪器的管理;在仪器上统一悬挂操作规程,新仪器启用前先对使用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每位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操作,避免因不能正确操作仪器、设备而医疗护理事故的发生。

4 体 会

心内科疾病变化快,危险高的特点,心内科护理具有其特殊性。提高安全意识,避免护患矛盾,越来越受到重视。心内科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护理风险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落实护理规范程序和风险管理的策略提高护理质量。通过不断发现护理风险因素,坚持积极改革,我科的护理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护理纠纷、护理投诉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1] 白瑞娟,秦延平,杨萌. 风险评估与防范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06:329-330.

[2] 许风梅. 心内科护理潜在风险及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2013,06:332-333.

[3] 李小波. 心内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构建的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6:149-151.

[4] 谢匀菊. 神经内科护理的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分析[J]. 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6:2401.

[5] 黄琼,周敏. 风险评估与防范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1,25:176+381.

[6] 王秋芳,王璇,徐楠.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疗养医学,2010,01:8-9.

上一篇:部门建设汇报下一篇:政府优惠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