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德育

2024-08-19

德育论文-德育(共8篇)

1.德育论文-德育 篇一

用爱心浸润德育,用德育浸润童心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学校德育也受到了极大影响。怎样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使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成长,既具有深远的意义,又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目前,区教育局所提出的“三有三讲”全员育人“德育导师”制可谓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思考和新尝试。我校一直以来认真贯彻区教育局的工作方针,以区教育局德育工作要求为依托,以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开展德育导师工作。自开展工作以来,我也积极投身其中,与所任教班级中的一名学生产生一对一的德育师生关系,通过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彼此在“德育”的路上都有了许多思考与感悟。我想,德育工作的过程,也是我们彼此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一、德育工作遭遇的困难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对目前小学德育工作也有了更深的感悟。首先,小学德育工作面临许多困难。我国中小学德育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在肯定社会环境主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不良因素的影响。由于其影响,小学德育工作中,常常会面临一些困境,如:

1、学校德育教育滞后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我国的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这一场深刻的革命,也必然引起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的重大转变。市场经济活动的弱点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上,就是更容易诱发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这样的环境也在影响着青少年和儿童的观念,造成了一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一切为自己打算,不关心他人,不关心集体,缺乏社会责任感,视奉献、学雷锋为傻事,不愿意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现象。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学校、老师仍依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德育要求照本宣科,没有很好地将社会大环境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就很难达到德育的预期效果。学校德育就很容易滞后于现代化建设,与现实脱节。

2、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分离。

家庭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现在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另一部分的特殊家庭,如残缺型家庭,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放纵其自由,任其发展等。如学校和老师没有处理好这些来自家庭教育的不协调因素,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就会逐渐分离,德育工作寸步难行。

因此,面对学校德育工作遇到的诸多困境,德育导师们对孩子们的德育工作一定要着眼目前纵观未来,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去研究德育内容、方法和途径。这样,才能把德育工作做到位,发挥其作用。目前,我校结合区教育局所提出的“三有三讲”全员育人“德育导师制度”,德育工作正开展地有声有色。各位教师也努力地在做“知心”德育导师,育“三有三讲”新人的过程中,开拓新思维,运用新方法,在德育困境中看到了新希望。我同样也在自己的德育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反思,看到了德育的新机。

二、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机

我们总爱教育孩子“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德育工作遭遇的困难,我们也应定下心来,制定具体的解决办法。在我的实践过程中,我认为以下一些方法是可以尝试的。

1、上好德育的第一课

我们应充分利用第一次接触学生的机会,上好德育的第一课。由于学校实行的是一对一的全员育人导师制,我有幸成为了所任教班级中一名学生的德育导师,我的受导学生是四年级的一位男孩子。选定学生后,我便开始计划如何进行与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单独接触前,我有意识地对他进行了观察。我发现他回答问题并不是很积极,但课后,无论是与同学相处还是在对待个人兴趣爱好上,他都表现活跃。有了这样的发现后,面对他上课不爱举手的问题,我就选择了适应难度的问题点名让他回答。几次下来,他都能回答正确,并从那以后举手的次数有所增多。我想时机已到,便在一节课后,把他叫到了办公室,进行了第一次面谈。

第一次把他单独叫到办公室,我向他介绍了我自己,我是他本学期一对一的德育导师。见他有些许不解和紧张,我便微笑着解释到:“现在我是你的德育导师,也就是你的老师朋友,你可以把开心的事情分享给我,也可以把遇到的困难告诉我,我想和你一起想办法。今后我们要多聊天,我想帮助你做得更好,变得更优秀,你说好吗?”他听后,有所放松,但似乎有点不敢相信,问道:“老师,你说的是真的吗?”看到他天真的眼神,我顺势回答:“当然是真的!我说话算话,我们现在是朋友了,但彼此还不够了解,我们现在就来分享一下彼此的兴趣爱好好吗?”也许是他看到了我的真诚,听到这里,他终于开始一点一点地告诉我自己的爱好。于是,我们之间的话匣子打开了。经过第一次面谈,我明显感觉他与我亲近了不少,上课举手的次数增多了,下课有时还会围到我身边问些问题。我知道,“德育的第一课”,我上好了。

由此可见,教师要想更好地教育学生,首先要亲近学生,而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在学生心中留下一个好印象也尤为重要。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很注重“德育的第一课”,在“第一课”中我转变角色意识,从“真理权威”、道德的“法官”中走出来,把自己当作一名倾听者、求知者、对话者。只有让他看到我的真诚,我才能迈出“德育”的第一步。

2、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在第一次面谈后,我与他之间建立了初步的信任,但尊重信任不是姑息迁就,也不是放任自流。信任一定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我相信我所受导的学生,他有很多优点可以发扬,他有很大潜力还未开发,他需要更多更正确的引导,帮助他养成更规范的行为习惯。于是,我诚心地根据他的情况为他制定了德育目标,任务明确,逐步深入。而且每个德育目标都需要他通过努力达到,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他便能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也应严格按照准则发展自己。这需要家长和教师们的共同引导。作为德育导师,更应付出努力,将核心价值渗透在每一个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中。

经过多次的谈话及与其父母交流,我了解到,我所受导的学生,家庭环境较好,父母较宠爱,他的要求家人会尽量满足。这使他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对于他人的需求不一定能够理解和满足。在课上,他会忽视课堂规范,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同学交流,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在课后,他会关注自己的爱好,与有相同爱好的同学较为亲近,却对其他的人和事漠不关心。根据他的情况,在这个学期中,我为他制定的德育目标有:(1)对待学习:好候课、好倾听、好回答。(2)对待同学和老师:好礼貌、好友善、好帮助。(3)对待家人:好理解、好孝顺、好关心。与此对应的德育形式有:面谈、家校通、电话交流、家访等。除此之外,我也注重在课堂上抓住一切机会对他及所有的学生讲述德育故事,通过情感的渲染提高学生的意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让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精神渗透到教育中。

3、关心学生的心理需求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接受的科目较多,兴趣广泛,但不一定对每个学习任务都有自觉性。我认为纠正错误的认识,改正不良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如果他们对每个学习任务都能用心地、规范地去完成,得到较好的反馈,那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就能提高,这有利于他们在学习甚至是生活上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注重关心他的心理需求,满足他积极向上的要求和欲望,这为他后来的意外转变打下了心理基础。我以平等的心态,朋友的身份,积极地与他沟通。对于他的优点,我及时赞赏,激发动力。美国着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因此,在课堂上,我选择适当难度的问题让他回答,对于他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我都及时给予表扬,让他感到学习上的成就感。在课后,我关注他的兴趣,鼓励他把对兴趣社团的热情迁移到攻克学习的困难上。而对于他的不足和缺点,我也没有直截了当的指出,而是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例如,他爱玩游戏一事,我并未直接批评,而是抱着宽容的心态,劝导他注意课后玩乐的时间、方式、内容,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这一点通过之后与他父母的电话交流,我得知他确有所进步。与此同时,我通过与他及家长的交流中,一方面劝导他理解和关心父母,一方面帮助其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进方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协调。

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惊喜的过程。对于每一次德育过程,我都通过学校的“德育导师”网络平台完整记录,每一个点滴,都将汇成我与孩子之间的美好回忆,也汇成我与他共同的成长轨迹。在今后的德育过程中,我将继续做他真诚的朋友,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以自己的爱心,拨动他心灵的琴弦。我相信,只有对学生付出浓浓的爱,才能赢得学生深深的情。我也将永远记得,我是一名德育导师,应用丰富的知识,崇高的品德,良好的修养来塑造自己,用爱心浸润德育,用德育浸润童心。

2.德育论文-德育 篇二

一、明晰理念, 重点在落实

太安小学始终坚持以“教书育人, 德育为首”为理念, 以“德为先、勤为本”为校训, 在育人目标上明确四个定位——“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明晰的工作理念是德育教育的方向与指南, 也是太安小学德育教育取得成效的有力保障。

在德育实施的内容上, 我校抓住三个重点:一抓“爱”的教育, 教育学生爱祖国、爱社会、爱家庭、爱校园、爱父母、爱老师、爱长辈、爱同学、爱伙伴;二抓学生的养成教育, 在日常行为规范中加强学生的行为养成;三抓学生的品德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在德育教育过程中, 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 以独特有效的教育方法落实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行为养成教育:1、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落实爱的教育。如通过“八个一”活动的开展, 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明显。2、抓检查评比促养成教育, 我校制定了《太安小学一日行为常规儿歌》、《班级管理量化评比细则》、《文明班级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条例, 全员参与 (包括学生) 检查、通过考核、评比, 促进学生的行为逐步走向规范。3、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如每学年对毕业年级进行青春期专题教育, 各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共性问题进行集体心理辅导等, 并通过开设心理咨询室, 对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辅导。促进了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4、榜样示范作用, 我校一方面利用教师的以身示范, 教给学生行为处世的准则, 另一方面, 也在学生中树立行为方面的榜样, 弘扬学生中的典型模范。5、用环境育人。首先是坚持不懈常抓绿化、美化和净化工作, 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再则努力打造德育阵地, 利用校园文化, 不断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 提高师生品位。同时, 通过开展“读书活动”, 构建书香校园, 让师生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 不断提升自身素质。2006年, 我校被授予重庆市“读书育人示范学校” (全市唯一的一所农村小学) 。

6、抓“仪式”德育, 利用开学典礼, 散学典礼, 毕业典礼、入队仪式等进行序列德育教育活动。

二、以“八个一”活动为载体, 促学生思想道德形成

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创新工作思路, 明确推出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八个一”活动。即:

1、祖国见闻每日一讲。

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校德育处要求全体学生收集祖国见闻, 并将见闻整理成两分钟的讲话稿交给班主任, 再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在每天的朝会课前讲话, 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2、爱国教育每周一诵。

学校在举行升旗仪式的时候, 要求学生做到“立正肃立升国旗, 仰望国旗徐徐起。少先队员行队礼, 高唱国歌情无比, 热爱祖国记心里, 革命传统不忘记”。并在升旗仪式之后, 安排优秀学生在国旗下讲话。通过升旗仪式每周一诵活动, 使全校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3、自编小报两周一刊。

由学校德育处和大队部确定主题, 在中高年级段学生中开展自编自办“手抄报”活动, 围绕科技、环保等知识, 有学生自主选材, 每两周办出一刊, 学校德育处对优秀手抄报给予奖励。

4、班队活动每期一评。

学校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要求所有的主题活动紧紧围绕《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标准》、《中小学生守则》等教育纲要, 以分组竞赛, 节目表演, 争鸣辩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在学生心中烙下文明之印。

5、爱国歌曲一日一唱。学校要求在每天早上的第一节课前预备铃响后, 各班级学生必须合唱一首爱国歌曲。

6、传统影片每月一看。

学校结合学科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 选择百部优秀爱国主义影片, 每月组织学生轮流在多功能教室观看。

7、国情教育每期一次。

为让师生更多是了解中国国情, 学校安排好相关的工作人员和材料, 在每学期适当的时候对全校师生进行一次大型的国情教育活动。

8、行为规范每期一评。

学校对各班每周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 对做得好的班级颁发流动红旗, 并将量化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班级考评。

“八个一”活动的开展, 有效地规范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促进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让“小主人”参与学校管理, 促进学生行为养成

我校突破传统德育教育框架, 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隐性教育模式。

长期以来, 我校一直在实践中探索这一新颖的管理机制。我校研究制定将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落实在“12345”工程。“1”即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2”即两大任务:育合格人才, 创文明校风;“3”即三个制度:一天一检查、一周一小结、一期一表彰。“4”即四条途径:环境育人、形象育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5”即五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行为养成教育。

其具体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自己安排值日表, 确定值周生, 指定管理负责人, 制定《班级常规管理检查评比量化表》。每天值周生人手一张量化表, 对全校各班的纪律、卫生以及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巡视、检查, 作好记载。同时, 安排路队长维持路队纪律, 发现违纪的学生和新风尚作出记载;还安排各寝室室长在住读值周老师的带领下早晚检查寝室的清洁卫生及就寝纪律。这些学生每天都要及时向值周老师汇报情况, 再由值周老师和领导汇总, 计算出各班得分情况, 并在纪律、行为、卫生等各个方面做出优、良、中、差的评价。第二天, 由该周值周组长上台通报前一天全校学生的德育情况, 肯定优点, 指出不足。在相互检查交流中, 班与班之间无形中展开比赛, 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班级常规管理成了学生自我约束的行为。

为了引入奖励监督机制, 大队部还设有红领巾监督岗、文明行为监督岗;各班设有文明礼仪纠查员, 卫生监督员, 安全保卫员。每天有值周学生代表对各班学习、纪律、卫生等进行总结。大队部还设立了“纪律流动红旗”、“卫生流动红旗”、“课间操流动红旗”、“眼保健操流动红旗”、“红旗中队”、“文明寝室”等六项殊荣, 每周进行一次综合评比。再就是对班主任进行量化考核, 期末评出“示范班”、“优秀班”、“合格班”、“不合格班”, 班主任津贴的发放与班级等级紧密挂钩, 促使班主任把工作做细、做活、做实。

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进一步强化了学生主体的意识和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管理、评价, 逐步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校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德育工作, 用规范化的管理和创造性的育人方式, 使德育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先后获得万州区“文明礼仪示范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德育示范学校”, 连续几年获“最佳县级文明单位”。

3.德育误区 提升德育效果 篇三

隐性课程被忽视

学校教育中存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其实德育中也同样存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的德育课程一般指如公民课、社会课、德育课等专门的课程和有关教材,其实宽泛地说还包括形式上有别于常态的各种活动、专门的文本图片等。隐性课程指的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包括学校的静态的各种建筑、设施、图文,弥漫于师生间的人际氛围和精神状态等。学校教育注重显性课程的实施,但对隐性课程往往忽视,其实隐性课程在德育过程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时因为隐性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因此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更深刻更持久。所以,不少学者认为注重学校隐性课程的开发才是校本德育的重中之重。

细观各学校,都或多或少存在隐性的德育课程,如一所学校的校训、雕塑、橱窗、文化宣传标语、温馨提示语,甚至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桌椅柜台或者校友捐赠的礼物摆饰等设施、建筑和公物等。这些静止的物件在校园内构成隐性的德育课程,自然具有教育的意义,但对待这些隐性课程是将其继续隐性下去,还是适当将其显性化,这其实事关教育者的智慧。同样的校训、校园温馨提示语,有的教育者有心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元素,利用适当的场合,如国旗下讲话、班队会主题教育、应时应景的讲话教育等,将这些隐性课程显性化,把其中蕴含的德育内容联系学校实际生动地阐释出来,这样,隐性德育课程就被显性化,就被利用起来了,学生以后再走到校训石前、走到花草牌边,耳畔就会想起老师的教诲。这校训、这校园温馨提示语就开始发挥着教育的功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块墙壁会说话”,其实很形象地说明了隐性课程应该要显性化,这样才能发挥德育的效用。德育追求教育无痕,但这种无痕教育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虚化或者无为,仅仅作为摆设不作为。是不能取得德育效果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很著名。据说这校训是很早就有的,后来学校请启功先生书写,并刻石矗立校园,还在校内各种报刊、板报等媒介上介绍,把隐性的课程显性化,而每一届新生入学,学校则会通过校长或者教师讲解,以让每一个学生铭记校训教诲。如此,校训自然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发挥化育功能。而有的学校,学生入学三年竟然不知学校校训为何意,不知学校有命名的某文化路,不知学校有校史馆。这是很可惜的。照此办学思路,所谓的百年老校跟一些新建的学校已然没有多大区别了,因为没有这些文化教育活动的传承和挖掘利用,所谓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积淀这些隐性课程和德育传统,都将因静默而被遗忘和湮埋,这些前辈教育者精心设计的校园文化和留下的德育传统都将被冷落遗弃,岂非可惜。

所以,智慧的管理者能敏锐地看到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和价值,有意去挖掘并利用起来,如校园内有校友捐赠物,必定在爱校教育活动期间让学生去现场观摩;新做了一组橱窗就一定要各班教师组织学生去观摩,并要作解释介绍;国旗下讲话会结合学校的校训、校风、楼馆名等进行励志教育;班队会要结合校园内的温馨提示语讲解如何爱护校园,举止文明等。以此反复教化,加深印象,使其落人心灵深处,久久不忘。这样的隐性课程才是真正的课程,发挥着应有的熏陶化育的作用。

常规陋习当正常

学校管理中不留神就会出现熟视无睹的情况。看惯了学生衣衫不整,遇到一个穿戴不当的学生也往往不觉奇怪;习惯了校园杂乱,看到学生多丢一片纸屑也就会视而不见;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关于卫生、纪律、礼仪等方面的不合规范的要求,往往因为学校管理者的标准低,一味容忍,使得学生的陋习成为校园常规。这种陋习会传染,一旦有一个学生不被批评提醒,就会影响到三五个,三五个不被批评提醒就会影响一大片,长期不被批评提醒,整个学校都会蔓延,形成风气,最终成为学校的一个“标识”,一种“景观”。所以,学校管理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意识,要学会反思,经常以崭新的目光去审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去看待学校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给以切实的表扬鼓励或是批评提醒。

反思常规,一方面要看到正常行为中的异常现象,需要及时地纠偏改正。这种情况好理解,不赘述;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常规本身是否已经过时或者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如佩戴红领巾这是对少先队员的基本要求,但随着天气变热,三十多度的气温下学生都穿清凉装上学,再要求孩子一定要佩戴红领巾上学,就显得不合时宜,甚至非人性化了。以前不允许学生骑自行车上学,因为路道窄小不安全,现在学校周围的道路宽敞,且人车分流,交通管理非常好,附近的中学生完全可以骑车上下学,以培养自立自理能力等。这些细微的变化需要教育者有心用心,才可能实现。对于有些教育者而言,一张制度管几年,抱残守缺不顾师生实际情况,这些不能与时俱进的规章制度有时很可能走向非人性的状态,走向反教育的立场。如,报载某学校因为几个女生留长发,早晨梳头迟到,就要求全校学生一律短发,强制执行,结果遇到一个倔强又脆弱的女孩,剪了短发跳楼,不当的教育造成伤亡的惨剧,绝非危言耸听。

轰轰烈烈当教育

德育工作者都知道“活动育人”的道理,“活动育人”的理念没有错,但如何举行活动,如何达到育人目的,却是颇有讲究的。现在有些学校动辄喜欢举行大型的活动,且不说“六一”“元旦”的联欢、开学典礼、评优颁奖的会议这些常规性的活动,一个学期四个月,能连续搞上文明礼仪月、科技创新月、体育健身月,或者搞英语节、话剧节、读书节、感恩节等。本来,举行这些活动也无可厚非,有些有创意的活动对学校德育

甚至教学工作的推动是有一定作用的,也给学生多提供了一些实践性的舞台和锻炼机会。但是,动辄就是几个星期或者一个月,一个“节”都需要一系列的活动支撑,而举办者为了达到轰动的效果,往往是不遗余力通过人数、嘉宾、热闹等很多元素,以展示宏大规模隆重排场,取得轰动效应,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在上面。老师累一点自不用说,可惜的是折腾很多孩子,毕竟真正参与活动表演的是少数,很多的则是观众,甚至不少环节就只是站着观摩,听领导讲话,听老师说教,学生只带一副耳朵即可。如此规模宏大的活动,学生又能从中得到什么锻炼受到多少教育呢?客观说,这样的“月”“节”实际上是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扰乱了学生学习的心境,效果只是使得学生变得浮躁好动好玩,无心向学,这就得不偿失了。

其实,德育是心与心的交流。德育活动更适宜规模小、内容精、形式新的活动,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参与,面对面才能心换心。太大型的活动,教育者怎能用一颗心换得千百颗心的共鸣呢,即便有,对于演讲者或者表演者的艺术性要求是很高的。有一些职业演讲家进入校园,举行大型的演讲活动,那教育效果还真不错。但。若非很专业的演讲人士,有时即便是一些作家、教授进校园作报告讲座,有些都不一定能吸引到学生专心,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何况有不少时候,全校性的集队、集会就是校长主任进行一些形式的启动仪式,或是宣讲某种活动的目的意义。这往往都是过耳即忘的东西,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活动大型也有大型的好处,在氛围上气势上有一种感染力,形式上给人留下强烈的视觉冲击。不是说大型活动不要搞,应该要少而精,越是大型活动越要考虑环节紧凑,节目精彩,要计算人力成本。若非必要,则学校德育活动更适宜小规模活动,能在年级举行的就不要在全校铺开,能在班级举行的不要在年级开展。而且活动不宜太频繁,一个星期能有一次非常规性的专题交流就可以了。一会儿看展览,一会儿举行主题班队会,一会儿开展募捐活动,学生心性浮躁,德育效果又怎会好?低效的德育活动充斥于校园,学生必不能安心,浮躁心态下的学习生活必不会安定,矛盾纠纷就很多,到那时就不是品德礼仪好不好的问题,有时,过频繁的活动连基本的秩序都难维持。不少管理者有这样的体会:一次大型的活动过后,或者过于频繁的活动之后,学校总会出现一两起校园安全事故。其实就是学生心性浮躁的原因。

注重说教少督促

对于未成年的学生的学校德育,养成教育是其最重要最基础的教育内容之一。许多教育工作者都知道中小学生要进行习惯、礼仪等养成教育,但生活中观察发现,很多人虽然知道重要,但教育方式常常停留于说教、观念灌输上,至多再加上一些评价考核,动辄给这班扣分那班减分。从德育的过程环节看,这实际上是抓了德育的两头,即说教和考核,而缺少了中间的督促。事实上对于未成年的学生而言,他们自控能力弱,自主性欠缺,自觉自律意识缺乏,这就更需要中间的督促和帮助。德育的说教引领和必要的考核评价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则是中间过程的督促、提醒。“道理说教”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严厉的考核评价是告诉学生不能怎么做,但在这两端之间,其实有着广阔的教育空间,如学生扔纸屑这一行为现象,就有着很复杂的教育背景和教育对策:有的情况只是学生出于无意,一经提醒就能改正;有的是出于习惯,长期这样做突然不这样做不习惯,所以,提醒后能改正,但下次还可能再犯,需要再提醒;有的则是恶习,觉得纸屑就应该扔地上,被别人提醒了不以为然。我行我素,即便这次被人看到了提醒了去拣了,下次趁人不注意,还是扔到地上,因为,在他看来拿着纸屑去垃圾桶是件很艰难很不愿做的事,自己既懒,对规则、对被人管束、对改正错误都有着本能的抵触。针对这样不同的情况,如果简单地用扣分来惩罚评价,对前两种类型也许有作用,对第三类人恰恰没有作用。而最需要评价的恰恰是第三类人。前两类学生其实不用扣分,督促提醒就可以了,长期的被提醒,他就知道该怎样做了,就改正了,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自觉习惯了。把这样的人剔除出扣分的行列,而将扣分专门针对第三种人,这样,扣分就具有了威力。将三类人混同起来一起扣,扣分的教育作用就不大了。有些教育工作者为了图省事。急功近利,觉得哪种“武器”威力大、效果好,就用哪种武器,只看到扣分有威慑力,没看到它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局限性。其实,扣分这种惩罚性的评价就如同皇帝赐予的尚方宝剑,平常需要悬挂着,偶尔使用一下,它具有威慑全局的作用;要是经常把它拿出来,当做普通的刀剑,经常下场子去砍伐刺杀,它则将混同于普通的武器,不再具有特别的威力了。

德育中的说教、督促、考核,三者应该是缺一不可,三环节都要抓实才行,三者必须都要存在,都发挥作用,而尤其是督促占据中间,占有广阔的时空位置,应该成为教育的常态,如此,才承上启下,惩前毖后。三者相辅相成,通力合作,才能让学生明晰规则,敬畏规范,养成习惯,行多成善,内化成品质。

缺少奖惩难入心

分析学校德育中成效不太明显的原因,还有一条很关键,那就是对学生行为结果的评价没能及时跟上。有的教师说,“我们学校每天都有考核,都有积分公布出来。怎么就没效果呢,学生好像不在乎那分数。”考核积分是什么?其实只是考核过程,不是结果。考核出来的结果起什么用?很多学校缺乏深入的思考。有的学校将此纳入每周文明班级的评比,这算进步了一点,跟集体荣誉挂上了钩。但,考核分数对于个人而言,仍然缺少挂钩,这就造成了犯错者对犯错行为无须负责的现实。有的班主任把扣分结果纳入到班级学生的常规考核之中了,这就又前进了一步,犯错者跟犯错行为挂上钩了。但,班级的常规积分有什么用?对这个学生造成多大的影响?是否在班级要进行必要的表扬或者批评呢?如果有,这就又前进了一步,犯错者的言行被口头批评到了。但,如果仅此而已,仍不足以教育警醒到学生,还应该跟班级的奖惩挂钩才行。如每周进行文明学生的考核和评比,记人到学生个人档案中去,一个月进行一次总结,对每个人的常规积分进行一次评选,最好将此与一些小礼物、小奖品挂钩,利用物质奖励的形象性配合精神奖励进行强化奖惩结果。一学期进行一次总结,对照各种奖项,如三好生、全优生、文明礼仪星、文明成长星等,要翻出学生的个人档案进行对照评价,最后确定各奖项的名单。这样,让播下行动的人收获相应的果实。这才是真正完整的教育。而这项工作系统复杂,需要从学校层面到班主任再到任课教师的通力合作,需要班主任长期地坚持落实,艺术化地跟进教育,才可能收到效果。而这,在有些学校被落实得很好。因为学校德育管理精细化,设计和管理科学,尤其是执行力强,班主任认识到位,执行得力;在有些学校却只能流于空想,要么是学校管理者缺乏设计和推进,要么是班主任缺乏落实,教育缺乏艺术性。这就使得德育也好,养成教育也好,实际上没有有效进行。不完整的教育不可能取得完美的教育效果。

总之,德育是其他各育的基础,“五育并举,德育为先”,重视德育工作,抓实常规教育,创新德育路径,提高德育活动效果,正成为许多学校德育的基本思路和潮流。我们在注重德育建设的同时,还应看到对基本德育常规的深入反思,要从常规中看到误区和盲点,并切实加以改进。从某种角度说,德育工作中的疏漏和薄弱处,恰恰是影响和制约学校德育效果的关键处。找到德育的短板,加以改进,往往能提高和推进整个德育工作的效果进程。如此说来,德育的反思与建设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学校德育工作阔步前行。

4.德育渗透-德育 篇四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门思想性较强的学科,几乎所有的德育内容都能在体育教材中找到它的位置,与德育密切相关。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其中,道德品质教育包括有诸如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等品质。这些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教师应该利用时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这种自发意识加以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的品质。同样,也会有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暴露出缺乏某些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的现象。这一切,都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最佳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上既能达到增强体的目的,又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德育渗透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会面对很多环保问题,如在练习中要求学生不要践踏草地;不要随地扔垃圾;对于学校场地的爱护,以及对学校环境的保护,所以我在上课前对运动场进行撒水,以免引起尘土飞扬。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利用体育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利用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思想品质。课的开始要对学生进行动员,提出本次课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的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敢、机智、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映速度、动作准确性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值日生借还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通过常规的严格要求,有利于良好班风形成。

利用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课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有些教材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潜移默化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周围环境努力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理论课教学中,体育教材也有鲜明的思想性。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感情教育。例如接力跑、拔河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德教育的最好时机。通过球类、田径项目,体育游戏等教材,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维护集体荣誉、自觉遵守纪律、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教育;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材,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及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通过健美操教材,进行文明行为和陶冶美的情操教育,提高审美能力;通过体操教学中的互相帮助、保护,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通过布置场地、器材收拾,进行热爱劳动和为集体服务的教育等。

利用教学中组织教法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教法起着主导作用,它是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必备条件,是体育课组织工作重点,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品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共同完成体育课的任务,同时也是贯彻教育因素的重要环节。如通过课的任务、要求、目的的下达,以及讲解动作,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通过整队、队形变换与调动,培养集体协作精神,强化纪律观念;通过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保护,增强他们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思想;采用分组练习,培养学生互相关心及独立工作能力;通过发挥体育骨干的带头作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组织各种竞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敢顽强以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通过投掷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守纪安全和爱护公物的教育;通过结束部分小结讲评,结合表扬与批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在体育课的整个组织教法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必须精心协调、严密组织,教师应对学生严格要求悉心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踏踏实实、不畏艰难的作风和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运用榜样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所取得的新成绩。如当中国女排在奥运会中重振雄风凭中国人特有的志气,再次获得冠军,为祖国争得荣誉时;当刘翔在奥运比赛中获得金牌时。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为革命锻炼身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培养他们获得强健体魄的信念,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榜样作用:每年选出体育优秀学生,对他们进行表扬,这对推动学校的体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的自身榜样教育:教师的思想品行和业务水平,包括文化素养、教学风格、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当学生意识到从教师身上看到了他们所希望的形象时,就产生了积极的榜样教育的效果。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身作则,谈吐文明、衣着整洁,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优美大方,工作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练习时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后进的同学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这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是极其重要的环节,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体育教学中坚持德育教育,不仅能促进教学质量和运动成绩的提高,还能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他们美的情操,使他们将来成为有用之才。

5.审美与德育-德育 篇五

第一个提出美育教育的是德国诗人席勒,他在给一位丹麦亲王的二十七封信中专门讨论了审美教育问题。席勒看到当时社会的种种可恶现象以及道德的腐败,他很希望改变社会这种现状,又没勇气起来彻底革命,就想通过审美使人的道德复苏。席勒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力量在感情方面,与意识、知识相比较,是最有力量的。如没感性形象化的东西而只是纯粹的道德生活,它就会使生活变得枯燥索然无味。而在美的艺术中,人的感情和理性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融洽,从而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美的人性。他以为人们在登山状态中,像游戏一样享受着美,而美包含着真理和道德,也就使人认识真理,使道德完善了。

《论语?八佾》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朱熹注说:“《韶》,舜乐。《武》,武王乐。美者,声容之声。善者,美之实也。”可见,孔子十分重视美育,他把美和善结合起来评价艺术作品,这一点很值得重视。别林斯基说,美和德是亲姐妹。康德说,美则包含道德的深刻内涵,“美是道德的象征”。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蔡元培也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教育文选·美育》)他还提出了学校要“体、智、德、美”四育并行的教育宗旨,对近现代的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生活离不开美,缺少美的生活就像沙漠缺少绿洲一样就枯燥单调,没有生机。爱美,是人之常情,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便体现了人们对美的渴求与追求。正因为如此,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在沿着美的踪迹,拍摄美的倩影,探求美的秘密,谱写美的乐章。对美的追求体现在每一社会,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同样也时刻存在于学生的生活当中。

高尔基说,按天性说来任何人都是艺术家,都想把美带进自己的生活。人们对美的生活的向往,对美的理想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面貌、衣裳、心灵都应该是美的。”而美育正是培养人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最佳途径。美育与德育、智育等相比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它具有形象性,利于认识和理解;具有情感性,容易以情动情,使人们从审美中受到陶治和教育;具有愉悦性,能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审美愉快,在享受中受到教育。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外表美更有内在美的人才,必须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我国南朝僧佑的《弘明集》中讲述了一个“对牛弹琴”的故事:很古的时候,有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弹得一手好琴,闻名于世。有一天,他看见一头牛正在吃草,就想弹几个曲子给牛听听,于是他拨动琴弦,先弹了一支清角之操,尽管他弹得是那么娴熟动听,可是牛只是低头吃草,毫不理会。后来他又弹了简单的曲子,一会拨弄蚊子的叫声,一会拨弄小牛的叫声,那头牛竟竖起耳朵,停止吃草,摇着尾巴,留心地倾听着。罗丹的话和“对牛弹琴”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美学道理:不同的人,不同的物,对美的认识、感受、整合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美、整合美的能力。

梁启超说过:“……欲摹写其情状,而心不能自喻,口不能自宣,笔不能自传。有人焉,和盘托出,彻底发露之,则拍案叫绝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所谓‘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感人之深,莫此为甚。”(《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老师对于美的解释就应像“有人”、“夫子”那样“彻底发露之”,使学生觉得与其“心有戚戚焉”,这样才能心领神会,沉醉于美之中,去追求美。学生是孩子,有时他们虽然认识到什么是美的,但自己还不知道如何去表现美、创造美,也就是不一定知道怎样使自己的语言、行为以及心灵等美丽起来。这就好像鱼是美的,但你不能只给学生一条鱼,还应教给他们捕鱼的技术,让他们自己去获得美的东西,这就需要平时持之以恒的培养、陶冶、实践。

美是一个目标,是审美主体心灵的自由,人们在审美情感投入的刹那,便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心灵自由自在地在做一次次美的畅游。这是一种心灵的沉醉与神往,是一种人生的高峰体验,是一种人格的开拓。

审美教育是劳动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美和德,或者说是德和美是密不可分的。由此看来,美育就是德育。

“美德”这个由“美”和“德”组成的词,实际上就已经表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美育和德育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也不是相互代替。要想运用美育的手段以达到德育的效果,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认识、鉴赏、整合能力。

德育的作用是感动,它是作用于人的感情的。人们常说“动之以情”,也就是德的实施。无论是对那些困惑的老师还是对那些迷失的孩子,仅凭理性十足的思想和政治的说教,也许是无济于事的。我们也应该相信德的力量,它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施德过程中,其方式是极具审美的: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一个有德之人总能成功。

而德是以情的方式而实施的。情的作用就是感化。感化又是怎样发生的呢?那是因为受德之人感到了那样一种情感的圣洁、高尚——那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情。一种道德,只有当它能够感动人时,才是有意义的,而让人感动的道德一定是美德。就像施行美德会使施行美德的主体有一种愉悦一样,接受美德也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善即美,美使善得以实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道:“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鲁迅才会在谈到美术时说道:“美术可以辅翼道德。”也才会有人说道:“只要这个民族还在爱美,这个民族就有希望。”净化、升华,既是道德的力量也是美的力量。

审美教育是一种教育手段,它培养和强化了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的创新求异能力,它具有形象性、娱乐性、情感性、个人创造性和潜移默化性等特点。作为一种完善人生、强化人格、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审美整合力也是使人、特别是青少年在娱乐中得到成熟和进步的具体途径,对德育、智育和体育等起着有益的补充作用。

德育与美育应密切协调,共同育人。美育对于道德的作用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诗歌时认为:“诗人引导人们追求对生活的崇高理解和崇高情操,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养成这样的品格:厌恶一切庸俗丑恶的东西,领会一切好的美的东西的魅力,爱一切高尚的东西。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在德育中导入美育,使理性的灌输变成生动的形象,使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的陶冶。一个人只了解了某种道德规范,并不一定能做到身体力行,只有当这种道德规范转化为相应的道德情感时,行为才有内在的动力。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或熏陶,是单一的思想教育和道德说教无法取代的,由于美育能激发对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深层能动感受,使人产生激情,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时,思想情操也得到进一步升华。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德育所实施的行为规范是美与道德的高度统一,当道德情感再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时,这种行为就不但是善的,而且是美的,甚至是崇高的。

6.德育工作随笔-德育 篇六

抓好班级德育工作是推动班级前进的一项有效的措施。本学期,根据我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方针,结合班级实际,我班采取了一系列的德育工作措施,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明确目标,形成推动力

学期伊始,为了能更好的顺利完成实习工作,我给每一位学生提出了根本目标:小节行为常规范,实习安全在首位。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我班学生一直做着不懈的努力:在个人仪容仪表上,校内校外一个样,始终保持作为一名中学生的良好形象;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学生以校为荣,为校增光的基本理念。随后,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更具体的管理小目标,通过目标管理来形成自制自律的良好氛围。增强了班级成员不掉队的信心,同时,带动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二、有的放矢,形成凝聚力

实习管理过程中,我发现班级的部分学生缺乏凝聚力,不能正确认识实习工作的现象。面对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在平时下点巡视及学生返校汇报工作时,一一提醒指出,并给他们讲述“事在人为,重在过程”的道理;讲述“实习就是为就业奠定基础”的道理等等。结合学生的工作特点,要求他们加强相互间的联系,探讨交流实习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事实证明,该方法为学生塑造自我,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三、制度细化,形成约束力

本学期报到,我就根据上学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依照学校实习规定制定辅助性的细则。如“实习生业余时间”细则、“周期性工作小结”细则……在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培养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了责任感,提高了组织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四、家教感染,形成吸引力

家庭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能给学校教育以强有力的支持。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长的帮助,良好的家校联系在无形中给学生的生活织出了一张无微不至的关怀之网,同时,也能有效地填补对学生督促的盲区。为此,我常常以电话、面谈的形式和学生的家长联系,以此来了解学生在家的相关情况,同时也将学生的在单位实习情况及时地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对自己的子女的相关表现有个及时的了解。密切的家校联系,充分调动了家长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家长参与管理,也极大地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倍受鼓舞。,从而促进了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快速进步。

7.优化德育课程提高德育实效 篇七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1. 吸收和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的指导思想,也可以说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学的总体规划布局,决定了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因此,教学理念是引领和指导教学改革的方向标。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首要的就是要学习和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实质就是要转变教师的角色,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和引领者。如,教师要形成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让学生会学、乐学、体验成功的理念;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时发展的理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教学做统一的理念;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注重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的理念等。

2. 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是对一节课从总体上做出的安排、布局,涉及到理清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和重难点,涉及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运用,涉及到教学方法、手段的采用,涉及到教学环节或步骤的设置,涉及到先进教学理念的贯彻,是教师教学准备充分与否的保证,是组织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其重要性不容置疑。有人说,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就等于一节课成功了一大半,这是很有道理的。因此,要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就成为了很重要的一环。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与行为习惯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实效性的归宿也在于学生的学习成效。而学生自身对学习的看法及理念直接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极大地影响其学习的效果。因此,要提高德育课的教学实效,必须改变学生对德育课及德育课学习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 改变学生 对德育课 及课堂学 习的认识。学生对德育课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以前的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上,认为只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或空洞的说教,没有认识到德育课其实是一门促使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是生动活泼地主动参与探究从而获得人生经验或指导思想的课程,是一门真正关注个人全面发展的学科。有部分学生还停留在“老师讲,学生被动听和记”、缺乏主动思考与探究的低层次学习阶段,这也使得厌恶学习德育课的情绪加重。所以,要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就在于扭转学生对德育课的认识和观念,培养课堂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2. 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部分学生的自卑感与挫折感还在影响着其思想、情绪和言行。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就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沾染了一些不良行为,因此教师可以先适当降低对这部分学生的要求,让他们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逐步建立起学好德育课的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帮助学生分析发展的前景,让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有学习的榜样;教师还可以积极与学生开展谈心对话,进行心理的疏导交流,使学生重拾信心。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投身到学习中来。

3.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欠缺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理想,这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挫败感,使学生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笔者在教学指导中发现,学习方法的指导更多地体现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如预习的习惯、主动探究的习惯、上课主动参与的习惯、听课记笔记的习惯、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自学的习惯等。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方面的设计,所以,备课不仅要备“教”,还要备“学”。

三、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师生有效互动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课堂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的参与,都会降低课堂的教学效果。当教学能正常开展,学生状态也不错的时候,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就是看师生双方的有效互动了,特别是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的深度。教师教得精心,学生学得专心、入心,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如何才能组织师生的有效互动呢?那就需要优化教学的设计和教学的方法。教师要多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探究、辩论法等教学方法,还要考虑如何合理组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以增强教学效果。

8.盘活德育资源 强化德育渗透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生物;资源;德育

生物新课程培养目标中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往的局限于课堂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往往会导致认知与情感的割裂,不利于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传统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事实上,生物学科里的德育资源比较明显地显露在教材的文字中。初中生物教材中隐含了很丰富的德育的信息,只有我们善于挖掘,加强德育在学科中的渗透,才能将德育有机地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既掌握了生物学知识,又接受了德育教育。

我校地处云城区都杨镇,学校周边有山有水,陆生生物、水生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这里的学生与大自然有着亲密的接触,对大自然的动植物有着比较多的了解,个别学生还有种养的经验,因此开展生物教学活动有其天然的资源优势。多年的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使我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生物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提高生物课堂的趣味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既掌握生物知识技能,又接受了必要的德育教育,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尤其是在都杨这个“读书无用论”颇有市场、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的地方)。在2008~2009学年度,本人担任了八年级(6)班、(7)班、(8)班三个班的生物教学工作,在八年级生物结业考试中,本人任教的三个班的平均分达到了80多分,全级的平均分排在全云城区十多所中学的第四名,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下面就说说本人立足于本地实际,挖掘本地农村课程资源开展中学生物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结合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素养,相信自小学以来班主任在班会课、校会上已对学生进行过N次的教育。但空洞的说教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乏味,而具体的数据和真实的故事却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生物课本中这方面的内容有很多。如《本草纲目》是我国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的错误而编写的,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现在《本草纲目》已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李时珍也成为了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植物学家。有关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相关知识,只要课堂上老师讲述,或者给学生阅读李时珍的相关材料,定可以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又如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偏低,耕地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草原为三分之一,林地为四分之一。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却用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其中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杂交稻、超级水稻,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杂交稻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广泛种植的主要水稻之一,造福世界人民。通过这些具体的数据和真实的材料,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在生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中领悟到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结合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污染现象也层出不穷。为了让学生们具有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本人在课堂中注重结合教材内容及時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如:在学习食物链的有关知识时,针对学生对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富集的道理不容易理解,我除了补充了20世纪50年代婆罗洲达雅克人为了防治疟疾而喷洒DDT灭蚊子,结果导致当地食物链被严重破坏的例子,还联系当地实际,举了当地某水泥厂(现已被环保部门关停)污染环境(主要是污染水源、空气、土壤)的个案让学生分组讨论。我提出了以下问题:某水泥厂把工业污水排到灌溉渠里,工业污水流入小河,最终汇入西江河里,会有什么后果?工业污水会影响到人吗?学生们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了一些结论,统一了认识:工业污水排到灌溉渠里,农作物的生长用水受到了污染;工业污水使江河里鱼类受到了污染;工业污水会渗透到居民的饮用水源中,导致人慢性中毒,身体受损。学生明白了工业污水危害人主要有两大途径,途径一:工业污水中的有毒物质→浮游生物→鱼、虾→人;途径二:工业污水中的有毒物质→植物(或家禽)→人。这样,通过运用生物知识和生态学观点,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增强了环保意识后,本人顺势切入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话题,以因污染环境被环保部门强制关停的当地某水泥厂一事,让学生理解“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道理,树立和增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和谐发展理念,帮助学生渐渐建立科学的发展观。

三、结合班级学生的不同实际,协助班主任进行班集体建设

在2008~2009学年度,本人所任教的八年级(6)班、(7)班、(8)班三个班中,(6)班的学生整体上纪律性好,但相当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怕苦怕累,畏难情绪较普遍;(7)班的学生整体上纪律性较差,刻苦认真学习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不大,有好几个学生有打架的“案底”,甚至有个学生有在七年级时与老师发生肢体接触的“辉煌历史”;(8)班的学生整体上学习成绩较好,但学生的班集体观念、合作意识较差。在详细了解这些班情后,本人一方面加强与三个班的班主任的协调联动,在班集体建设中与班主任统一步调;另一方面,本人经常结合教材的内容对三个班的学生进行有侧重的德育渗透,发挥科任教师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作用。在(6)班上课时,本人侧重培养学生刻苦钻研、顽强奋斗的学习精神。一部生物科学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在(6)班的生物教学中,本人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生物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光辉业绩,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为科学献身、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教育。例如李时珍经过29年临床实践和标本采集,甚至亲身尝试,写出了《本草纲目》。达尔文历时五年环球考察,用23年时间写成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为生物进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科研战场摆在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成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一大功臣……科学家们的这种不畏艰辛,为科学事业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对帮助(6)班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养成刻苦勤奋的习惯有重要作用。在(8)班上课时,本人侧重培养该班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如在学习动物行为中的社群行为知识点时,我通过详细介绍蜜蜂的群体组织中的蜂王(专营产卵)、雄蜂(只管与蜂王交配)、工蜂(贮养蜂王、雄峰和幼虫,分泌蜡质,建造蜂房,外出采蜜,酿造蜂蜜,清洁卫生以及防卫工作)三种家庭成员的不同分工,帮助学生认识了蜂蜜分工协作,互相帮助,无论哪个个体只要离开了群体,生命就不会长久的生物知识。介绍完这些知识后本人联系(8)班学生的相应情况启发教育学生:人也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同学之间应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共同为班级工作出力,要有集体主义的荣誉感和归宿感。而在(7)班上课时,本人重点加强法纪教育。例如,选摘《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里的一些条文在班中学习,并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结合该班学生部分学生易冲动、好打架的特点,在学习动物行为中的攻击行为时,我向学生解释动物崇尚武力,胜者为王的现象,同时我强调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发生的攻击行为,攻击或争斗的双方往往只是分出胜负,点到即止,彼此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的伤害,虽决斗而不失君子风范。随后我分别让曾经有过打架“前科”的同学思考:动物尚且能如此有风度,何况我们人!难道人连动物都不如吗?在其他同学的善意的笑声中,这些同学都极不好意思,但他们都能意识到同学间动不动就打架是不应该的,为曾经的鲁莽行为懊悔。

四、走出课堂,利用生物课的实践性(课外参观调查、探究活动等)进行德育渗透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但是,课堂教学并不是德育渗透的唯一途径。教师可以在相关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生物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受到启发。按照教材的要求,我曾要求学生调查都杨镇的动植物种类,组织学生参加植树造林、动物放生、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和宣传活动,让学生思考动植物和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作用。还曾带领部分学生利用假期到位于都杨镇仙菊的云浮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实地参观,到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南广铁路、河杨公路扩建工程的施工现场观看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的情况。通过这样的真实情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上一篇:七一建党节的会议主持词下一篇:水泥厂设备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