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卷调查小结

2024-07-17

历史问卷调查小结(共9篇)

1.历史问卷调查小结 篇一

课改小结

向贵锋

在一学期的工作中,虽然我刚刚踏入学校开始教学,各方面的知识都还很不足,但是对于课改的内容我还是早有接触,在大学的学习中,我们做为师范专业学生,学校一直都是以新改的内容来教育我们。在到了实际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方式,贯彻新课改的教学手段。但是传统教学中精华的部分我也吸收,因为我们不只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也要让学生能够吸收到历史知识的精华。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有一定基础。

一、继承传统精华

传统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错误的东西。在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于刚进初中的学生来说,历史知识还非常的欠缺,如果只是注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就会出现学生在课堂中不知所措,或者导致课堂一团乱麻,难以达到让学生能够有效的自我学习。而这时,传统教学在其中就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那就是灌输一定的历史知识,理清一定的历史线索,让学生能够围绕历史这一基本展开各方面的活动。

二、吸收新课改的精华

在吸收新课改的精华时,首先,在备课时,虽说我在备课的时候注重对知识的传授,但是,我现在在备课时同样重视对学生的备课。在现在的教学中,要上好一节课,知识讲了,但学生掌握的情况却不一定如你想象的一样。在现实中,学生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当然你传授的知识他们掌握得也不同。新的课改是以“学导为主、讲练结合”的呈现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所以备课也必须以这个要求为指导方向,这完全不同于我们所熟悉和掌握以及能在各种资料上能借鉴的备课设计方式,这完全要我们教师做出彻底的改变,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把握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其次,在课堂进行中,我坚持学生“要学习,必须先学会做人”这一原则。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在各方面的习惯养成。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从各个方面有所提高。所以在课堂中要求:

认真听讲。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但要听老师讲课,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随时准备补充,纠正别人的回答,踊跃争辩,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不会分散,并且使学生在急辩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勇于质疑。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质疑提问,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敢于提问题的好习惯。

善于思考。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并能注意提高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为创新思维提供了条件。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积极发言。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多说,并促进学生多想。学生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踊跃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到举手发言,声音响亮清晰,讲完整话。

最后,注重学生人格的健全。在现在的学生当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面都是宝,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但是在学校,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中心,这就很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在学校生活当中没有被关注之后就会变得孤僻,不愿意和别的学生交流。这时,就需要发挥老师的作用,让学生积极的融入到集体中来,而小组学习便是途经之一。小组学习凸显集体的力量,小组学习这种形式就必须要求他们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小组中与人合作,与人交往。开始虽然矛盾多多,正是显示出他们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欠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这些学生在小组之中更能与人相处。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懂得尊重他人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

在教学中我采取让同学互相辅导,小组互帮互助的学习方法,让先进学生带动后进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互助,他们的学习有明显的进步。教师的责任不只是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技能。

新课改,对于我来说,是挑战,更是提升自我能力的好机会。

2.历史问卷调查小结 篇二

一、历史课堂小结的新途径

1. 创作结课,师生互动。

新课改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历史课堂小结不能成为教师的“专利”。结尾环节是宝贵的巩固环节、提升环节,应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互动,变教师结课为师生共同结课,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所谓文史不分家,在教学实践中,我在结课时就本课的重点难点内容要求学生创作诗歌,给学生以美的遐想、有益的启迪。

例如川教版七年级下《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我这样结课:明朝初年,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这位和平使者,高扬着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的旗帜,与世界很多国家建立了良好的邦交关系。请同学们在纸船上(导课时要求学生折的)为我们的这位和平使者———郑和写上几句小诗。

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梳理、总结、归纳,提升所学知识,进而进行创作,提出自己对历史的看法,抒发对历史的感悟。创作的作品既有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又有文学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创新能力。

2. 反馈表式小结,开发课程资源。

反馈表式小结,要求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反馈表,课前提前发放。例如我制作的反馈表:

(1)留下什么:本节课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说说原因吧。

(2)争论什么:有无跟老师或者教材观点不同的地方?

(3)问点什么:你觉得本节最难的地方是……谈谈你的疑惑。

(4)说点什么:学习本节课给你有何启示或感想?

(5)需要什么:你还希望加深、扩展了解的知识有哪些?

反馈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收获、疑惑和需求,发现学生听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师将学生的资料整理,归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再反馈到教学中,形成良性循环,既拓展了课程资源,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又真正做到了满足学生的需求。

3. 拓展延伸,关注社会。

结课要源于课本,更要超越课本,将某些历史内容延伸到课外学习,拓展到社会现实生活,有助于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沟通历史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历史学习的视野,进一步开启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样的结课,使学生觉得历史并不遥远,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例如旧人教版高一上册《五四运动》,我的结课:1919年5月4日,中国大学生面对国难当头,走上街头,游行示威,群情汹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2009年5月4日,中国的大学生在干什么呢?5月1日开始放大假,大学生们理所当然地选择:旅行、休息、走访亲友……时代在变,人在变,你思考到什么?

4. 歌谣小结,境中生情。

利用集中反映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的歌谣结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主题。歌谣语言凝练,概括性强,而且琅琅上口,趣味性强,便于记忆。可以说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身,结课时,学生齐声朗读歌谣,在朗读声中师生共同感悟历史,升华情感,产生共鸣。

例如川教版七年级上《春秋五霸》这一节,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众多,歌谣能简洁凝炼又清楚直白地把复杂的内容变得浅显容易。我结课用“齐桓公,用管仲,尊王攘夷葵丘梦。退避三舍晋文公,城濮之战称英雄。一鸣惊人楚庄王,邲战败晋做霸王。吴王阖闾用孙武,改革内政终败楚。越王勾践天不负,卧薪尝胆终灭吴”,效果极好。

5. 提纲挈领式小结,利落简洁。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通过双边活动结束新课,但是有的学生不能把握重点,掌握的知识比较凌乱。这就需要在本节课的最后四五分钟,教师紧扣本课的主题,围绕重点难点,梳理知识,概括要点,提炼主干点,明确结论,升华情感,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完整、主题鲜明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养成整理总结概括所学知识的习惯。这是最基本的一种结课方式。

6. 巧设桥梁,承前启后。

巧设桥梁、承前启后的结尾既概括本节的内容,又为下一节教学内容有机地埋下伏笔,提前创设教学意境,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创新型历史课堂小结的意义

1. 有利于巩固知识,升华认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网络体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师生共同结课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2.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

认真设计好每堂课小结,对教师的业务提高也有帮助。因为,要搞好小结,就必须吃透内容,从中提炼,并和以前小结相贯通,这就需要教师花费精力研究、准备,对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很有裨益。

在新课改形势下,还要求一线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设计能力,不断拓展课堂小结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雪蓉.初中历史教学的结课技巧[N].中小学教育.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3]何雅东.课堂教学艺术之结课艺术[N].语文学刊.

[4]李庆忠.历史课堂教学的结课技巧[N].教育学术月刊.

3.初中历史课堂小结例谈 篇三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小结 教学方法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3-0058-01

“小结”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整节授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整节课教学的精华所在。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通过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把大量的、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贯串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进而深化历史发展规律认识,逐步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对历史进行识记、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不断深化知识的过程。

一、认真研读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到每一章节,小到每一节课堂教学,都有具体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通常,教学目标都是隐含在教学内容中,需要我们透过历史事实或现象去概括或总结。所以,进行课堂小结,首先必须认真研读标准,明确每一节历史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了这一点,就能抓住课堂小结的尺度和关注的重点、难点,就能做到小结的详略得当。比如:7年级历史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内容,体现的是明清时期,面对外敌入侵,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率军奋起反击,打击侵略者,向世人昭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斗争精神。因此,在本节课小结中,始终要突出这一点教学目标。通过小结,引导学生明白这一点。

二、依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多、时间跨度大,所以,对于每一章、每一节内容的课堂小结,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而是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初中学生年龄特、思维特点,选择不同方式的课堂小结。比如以下几种:

(一)师生提问式课堂小结

采取提问来进行课堂小结,既可概括全课的重点内容,也可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在小结过程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分析、回答问题,可以随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补救。而学生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概括历史问题,能够认识问题的本质。比如:7年级下“成吉思汗与忽必烈”一章教学,通过下列提问来进行小结:

1.有谁知道在蒙古族兴起和强大的过程有一个起关键作用的杰出人物,他是谁?

2. 你觉得成吉思汗是怎样的一个人?

3. 成吉思汗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要解决这些问题,势必要求学生熟悉历史史实,并进行归纳和分析,从而把握了该堂课的教学。

(二)归纳式课堂小结

归纳式课堂小结就是教师要根据板书把本课所讲的主要内容设计成一个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情节(重要历史事件)等要素在内的简要总结或概括。这是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方法。它通过概括、浓缩本课的主要内容,对知识点进行提纲式归纳,让学生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更加清晰、准确和系统。

例如:“鸦片战争”这一章节内容。可以归纳小结为:原因(包括直接、间接),经过(时间、过程),结果,影响等。所有知识都是围绕这一基本线索,进行延伸和扩展的。

(三)图表式课堂小结

就是把所学知识通过设计一定栏目,体现彼此间的平衡或对比,对于类别清晰、层次分明的史实,可用图示或者表格的小结方法。通常是制定好表格,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把教学知识点填充到表格中。如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课就可以采用表格式小结。

(四)讨论探究式课堂小结

在教学完内容后,教师不做总结,而是由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后作出小结。这一方面能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进行探究,发表总结的观点,?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教材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后,让学生自己来总结,通过该这堂历史课的学习获得哪些知识。

学生1提出:西周的分封制,包括它的实行目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学生2提出:奴隶制社会的主要社会成员有贵族、平民与奴隶,他们组成了奴隶制社会的阶级结构。

学生3提出:西周的统治者吸取商亡的教训,注意治民之道,系统地提出了“礼、乐、刑、政”一整套治民之术,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礼”和“刑”。

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补充和修正,以突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尤其是对独到的看法和见解,要进行鼓励,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历史的热情。

总之,我们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课堂小结方式,使知识点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通过课堂小结,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培养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何 欣.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小结八种形式,考试周刊,2012年06期。

[2]周银燕.课堂小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学习

4.八年级历史教学小结 篇四

时间飞快,八年级的历史教学又结束了,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教学实绩,需要不断反思,砥砺前行。为此就学期历史教学作如下回顾与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基础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都是小科目,临时突击一下就行,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学习方法、解题技巧和规范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书写工整有条理,表达准确,言简意赅,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自以为是地将历史知识碎片化,缺乏系统复习,结果与满分相去甚远。

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效率低下,主动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八年级是中学生两极分化最严重的时期。

二、教的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学案习题化,批改反馈不到位,教学针对性不强。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4.教师点评和深度挖掘,利用教材,精讲不到位,导致历史考点落实不到位。5.课改与学科教学没能有机融合,教学失去了历史学科特点,应该将传统教学与新课改结合,把控组织好课堂自学、合作、展示、点评、小结环节,合理分配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6.考试前时间紧,内容多,复习时间少,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适应,单纯听讲,缺乏高效学习的思考,这也是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一个因素。针对上述原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努力做到:

1.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对历史知识的讲解点拨要透彻,观点要明确,点评要到位。不能给学生留下是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印象。

2.单元测试和课堂练习要围绕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3.学生的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课前要对学生的学案认真批阅,把握学情,课堂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根据教学进度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尽可能多联系社会现实和热点,用历史的视角看待现实问题。

5.对学生课堂听课、讨论、回答问题等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可盲目表扬和一味的说好。

另外平时教学中重视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渗透:

1.采用问题引领学生学习、复习,每一节课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内容,然后小组抽背,课代表抽背,之后教师串联知识体系,使学生有个完整的历史概念。2.教师统一思想,强化基础训练;多接触了解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让一些在历史学科成绩有突飞猛进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让学生明白历史成绩的提高有章可循。

3.教给学生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习题讲评不只是知识的再现,更关键的是技巧的提升;合理安排课堂,体现主体知识,重视结构体系;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

4.多搜集材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课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对本科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5.课下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5.高中知识要点历史小结 篇五

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必要性

(1)国内战争爆发;(2)苏俄面临严峻的困难,经济军事力量薄弱。

2、内容和特点

(1)目的:为了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④强制劳动。

(3)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都是保证战争所需的,这些措施在保证战争胜利方面起了明显积极地作用。②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等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而采取的,具有“共产主义”的性质。

3、意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在当时来看是正确的,而且确实起到了巩固新生政权的目的。(1)从原因来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历史条件下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当时所处的特殊条件下,是必要的、也是唯一可行的政策。(2)从成效看:它使苏维埃国家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恢复生产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新经济政策

1、必要性:①连续的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②人们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③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内容和实质:

(1)内容:①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贸易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2)特点: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实质: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3、评价

历史功绩: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②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③新经济政策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不足:新经济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俄共和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对实施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又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1、苏联的建立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后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扩展至15个。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5年12月,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地位,但当时苏联经济落后,重工业基础薄弱。(2)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中,战争威胁依然存在。(3)与斯大林的认识有关。斯大林认为把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是苏联的迫切任务。

3、农业集体化运动

(1)原因:落后的小农经济不能适应工业化的需要,工业发展使粮食供应出现困难。

(2)概况:1927年提出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方针,30年代在苏共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出现农业集体化浪潮;1937年底,农业集体化运动基本完成。

(3)影响: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它违背了农民的意愿,与当时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从而损害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长期停滞落后。

4、“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形成: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它具有如下特征。①经济方面: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在经济建设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新型工业化模式。②政治方面: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制。权利高度集中,党政不分、个人专权,忽视民主法制,缺乏群众监督。

(2)“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它的优势在于国家可以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①它保证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政局稳定,促进了重工业的高速发展,从而快速实现了工业化,使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和军事强国。②它促进了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苏联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③推动了二战后苏联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同时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形成了同资本主义阵营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

(3)“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①经济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②政治方面: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集中制,社会缺乏民主法制,造成个人专权,形成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内容:(1)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允许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开展大规模的垦荒运动,扩大谷物生产,大规模终止玉米。

(2)工业方面,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影响: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概况: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作了一些调整,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与美国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2、经济改革的内容:重点是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

(1)工业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价格、利润、资金、信贷等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2)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的限制。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改革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苏联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呈扩大的趋势。苏联社会陷入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的边缘。

2、经济改革内容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首先进行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革经济体制,总目标是向市场经济转变。具体内容是:①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用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指标,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调整所有制结构,改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迅速发展。③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拥有经营自主权。④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还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⑤推行家庭承包制。

6.师范类历史教育实习小结 篇六

王海春

不知不觉实习已经快一个月了,说实话当时我不是很想回来实习,因为我在家已经找好实习单位,而且有希望可以留在那。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最终我还是妥协回学校集体实习。我这次的实习学校被安排在花果山中学,说来我和花果山中学还挺有缘分的,因为我见习的时候就在这个学校。不过这次我不是以一个见习生的身份去的,而是以实习老师的身份。

2月27号,我们在花果山中学集中实习的同学,有秩序的一起来到花果山中学。我还记得那天还有海洋港口学院的学生,他们人数很多,显然我们是附带品,不过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对教育的热情,而且花果山中学的李校长还亲自在会议室接待了我们,我们学校的沈书记也一起参加了会议。与会还有海洋港口学院的重要领导。会上李校长给我们安排各自的实习班级及班主任和实习指导老师,我带的是九(2)班和八(2),指导老师是孙辉,李校长也对我们作息时间做出规定,整体感觉比较宽松,我们除了要跟着实习指导老师听课之外,别的就是在我们固有的办公室里改改历史同步导学,然后忙自己的事,这一个月还是过得很惬意的。

7.历史问卷调查小结 篇七

1.1 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古人云:“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乃生灵光。”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和个性发展, 如获得知识和高级思维技能, 塑造勤奋、探究等良好性格, 养成互帮互助等良好社会行为。初中历史课堂讨论式教学用得不少, 可收效不尽如人意。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讨论, 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互助学习, 取长补短, 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 这是历史教学中值得反思的问题。

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1) 教师安排课堂讨论的频率;2) 学生对课堂讨论的态度;3) 讨论问题的提出与设置;4) 讨论的分组与分工;5) 关于讨论的准备;6) 教师在讨论中的角色与指导;7) 讨论中, 学生的参与情况;8) 学生在讨论中的收获与希望得到的帮助;9) 对学生在讨论活动中的评价;10) 学生记忆中最成功的讨论;11) 学生对历史课堂讨论的希望和建议。

1.2 调查对象

区内四所学校的初二、初三学生。初二年级发放问卷246份, 收回有效问卷246份;初三年级发放问卷254份, 收回有效问卷254份。从调查数据看, 初二、初三的大多数数据反映的问题或趋势基本一致。

2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教师安排课堂讨论的频率, 在平时课堂上安排讨论的比例在72.8%左右。

结论:课题研究带动了教师课堂讨论的开展, 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得到推广。

2) 学生对课堂讨论的态度。在喜欢、没有兴趣和讨厌选项中, 学生的选择是67.6%、28.6%及3.8%。

结论:学生对历史课堂讨论的喜爱程度较研究前有很大提高, 但历史教师急需想法提高学生对讨论的兴趣。

3) 讨论问题的提出与设置。关于讨论问题的提出, 59.6%的问题由教师提出, 26.4%的问题来自于书本, 14%的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在学生提出有特色的讨论问题时, 61.6%教师能尊重学生观点, 有12.4%的教师不能尊重学生观点, 另外有2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提出有特色的讨论问题。

结论:讨论问题的设置很关键, 可以说是讨论成功的前提。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激发、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而不是单方面的设计学生并不感兴趣的讨论话题, 以致“相看两相厌”, 达不到讨论的效果。

4) 讨论的分组与分工。77%的教师会在讨论时给学生分组。其中, 46.6%的分3~4人一组, 16%的分5~7人一组, 14.4%的组是8人以上。在小组分工中, 27%的学生承担了发言人角色, 13%的学生收集资料, 11.6%的学生做记录, 另有34%的学生承担其他的角色, 14.4%的学生在讨论中没有承担角色。

结论:分组讨论是历史课堂讨论的主要形式, 以每组4人左右较为普遍。讨论前对学生进行分工, 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不致让讨论流于形式。调查也发现, 85.6%的学生都能在讨论中有具体的事情可做。

5) 关于讨论的准备。36.2%的学生会上网查阅资料, 27.2%的学生查阅课本, 16.4%的学生则会请教老师或长辈, 有9%的学生会到图书馆查阅, 11.2%的学生则在讨论前不做准备。

结论:88.2%的学生都会在知晓讨论话题后做一些准备, 说明学生对课堂讨论这种形式是认同的。大多学生会选择上网查询, 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

6) 讨论中教师的引导与指导。课堂讨论时, 教师是否会给学生提供一些补充材料, 会的占60.8%, 偶尔会的占31.4%, 不会的7.8%。在讨论时, 教师是否会给予学生讨论方法指导, 62.6%的会, 30%偶尔会, 7.4%不会。

结论:大多教师都能在讨论中给予学生引导和指导并尊重学生的发言, 使讨论向有效性方向发展。

7) 讨论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在历史课堂讨论时, 是否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71%的学生选择有, 20.6%的学生选择很少有, 8.4%的学生选择没有。

结论:大部分学生 (70%以上) 都能积极参与讨论, 逐渐学会倾听, 与同学交流并代表小组发言。学生在讨论中, 逐渐学会了合作与交流。但是, 调查也发现, 仍然存在成绩好的同学有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发言机会。教育公平, 也应该在历史课堂中体现, 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8) 学生在讨论中的收获与希望得到的帮助。6%的学生认为自己收获很小, 37.8%的学生认为收获一般, 39%的学生认为收获较大, 17.2%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关于讨论时, 最希望得到老师的哪些帮助, 56.6%的学生希望在讨论时得到思路的引导, 30.4%的学生希望教师能提供丰富的史料, 27.8%的学生希望教师教给讨论的方法和技巧, 5.2%的学生希望教师教一下怎样搜集材料。

结论:约96%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在历史课堂讨论中有收获。讨论教学形式, 不仅能促进历史教学, 还能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塑造。

9) 对学生在讨论活动中的评价。以前很多老师几乎就没有课堂评价。经过课题的实施, 会给讨论中学生的表现评价的占到了85%, 其中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占53%, 老师评价的占32%。评价的标准则是把发言的多少、质量、态度相结合, 分别是5.6%, 36%, 58.4%。

结论: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对教学的评价方式。新课程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就是重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0) 学生记忆中最成功的讨论。大多学生都对诸如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什么不能持久等探讨历史真相的讨论记忆深刻, 也有很大比例的学生对评价历史人物, 如评价拿破仑、秦始皇汉武帝等记忆犹新。大多学生都谈到, 在这些记忆深刻的讨论中, 同学们大多积极参与, 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和点评, 自己在讨论中的收获也很大。

11) 学生对历史课堂讨论的希望和建议。大多学生都希望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 做好讨论课的课堂组织。多开展讨论课, 多给予学生讨论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很多学生也谈到, 希望老师能尊重他们提出的观点, 哪怕不够正确与完善, 毕竟是他们自己所思所想。

3 探讨与建议

1) 讨论的准备、讨论的实施、对讨论过程的评价, 缺一不可。明确的讨论问题, 是开展讨论的前提保证。只有做好了讨论前的准备, 才有开展成功讨论的可能。经过课题实施, 大多学生都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为讨论做准备。在讨论的实施中, 瞎聊的人越来越少, 教师的指导也更到位。教师也由课题研究前的不懂或不予评价, 到现在逐渐把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更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2) 历史讨论课的开展, 不仅能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 还能促进学生意志品格的发展。不管中考怎样改革, 历史学科的功能无从替代。但是, 历史不是板起脸说教, 与其硬灌输给学生深奥的历史知识, 不如在讲述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等时, 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 在讨论中碰出思维的火花, 在讨论中增进同学的友谊, 在讨论中学会合作与交流。

8.例谈历史与社会课堂小结的设计 篇八

所谓课堂小结,是指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的行为方式,它常用于课堂的结尾,所以好的课堂小结形象地被称作“豹尾”。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把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系统概括、深化,便于学生记忆;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使课堂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为深层次的探究,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的热情。所以,在历史与社会课的授课中教师应优化课堂小结的设计,做到“虎头豹尾”。

如何优化历史与社会课的课堂小结设计?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课型的不同,遵循教学规律,采取不同的形式。

一、课堂小结的设计原则

(一)要有目标性

好的课堂小结是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服务的,否则就失去了课堂小结的意义。

(二)要有引导性

小结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要立足于引导,让学生参与,展现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三)要有精密性

课堂小结的时间一般在5分钟左右,所以课堂小结要有浓缩的“提炼”艺术,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应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简明扼要。

(四)要有针对性

课堂小结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因文因人制宜,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二、课堂小结的主要形式

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的课程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笔者归纳了一些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活动中常见的课堂小结形式及相关应用实例。

(一)总结式

这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最常用的课堂小结形式,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将课堂内容简明、扼要且有条理地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可以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此法可以引导学生来归纳总结,或师生共同归纳。比如,我们经常在课堂小结时提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要点”。要注意的是,它不应该是授课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作知识内容上提纲挈领的归纳,形成课的高潮。

(二)巩固式

在课堂教学内容结束时,适时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巩固的形式既可以让学生做习题训练,或进行小组竞赛,也可以让学生上台练习。比如每节课结束前留出5~10分钟时间,让学生做作业本上的练习,及时巩固消化所学知识,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巩固式课堂小结在复习课中的应用更加普遍,有经验的教师一般会用30分钟左右复习知识点,余下的15分钟用来做巩固练习,收效甚好。

(三)悬念式

好的结尾可以使学生急于求知下面的内容,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采用这种结尾,要找准前后两课内容的联系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既富有启发性又能暗示新课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形成对新课的悬念。比如教学《家住平原》一课,临近结尾时,可先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总结,然后通过提问巧设悬念:“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你们还想知道山区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要弄清其中的缘由,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课《与山为邻》,大家一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这样结尾,把课内知识向下一节课延伸,造成悬念,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新问题的欲望。

(四)讨论式

讲完新授内容后,课尾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师不急于表态,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冲动,营造思考问题的良好氛围,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既能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教材的有关知识、巩固所学内容,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比如在学习《一道难解的题》一课时,课堂小结就可抛出 “你怎样看待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在讨论中巩固知识、拓展思维。

(五)歌谣式

总结式、巩固式、讨论式等,是常用的“收尾”方法,但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厌倦。如果教师能结合历史与社会课的教材特点设计出富有哲理性、新颖性的歌谣,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会激发学生探求每句歌谣所蕴含的知识内容的兴趣。最常用的是历史小歌谣,如《秦朝一统》一课的课堂小结可用这个歌谣:“公元前,二二一,秦灭六国天下一;皇权至上两千年,中央集权管郡县;修长城,御匈奴,开凿灵渠连长珠;车同轨,书同文,圆形方孔度量衡;既焚书,又坑儒,农民起义是陈吴。”

(六)比较式

历史与社会课中许多知识点既相互关联又各有差异。课堂小结时,教师要通过比较让学生鉴别差异、理清脉络。比较分析时可以借助一些知识体系图表来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夯实知识基础。如教学《秦岭—淮河分南北》一课,就可利用表1进行小结。图表直观明了,通过比较,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南北方差异。

(七)探究式

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尽可能地挖掘教材的深层次内涵,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当前的历史与社会教学非常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材的每一单元都安排了综合探究课。除了综合探究课,教师还可以在其他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去探究。比如教学《资源出现短缺》,课堂小结时,可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做一个题为“日常生活中一次性用品的来源和去向”的小调查,并画一幅流程图或写一篇调查报告。探究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又可以使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八)升华式

9.历史教研组工作小结 篇九

政史地组教研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们在上级各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为指针,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年初制定的各项任务,从我校教育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为提高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的水平,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做了大量的工作,现简要回顾如下:

一、认真学习,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要倒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准备一桶水、一缸水”。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世纪,各学科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对我们老教师来说也存在着熟悉教材的问题。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充分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实施,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我们在学习新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新成果、新观念,并进行下载,做好记录。我们组青年教师,也不断向老教师学习,受到学生好评。在教学中,我们组全体同志通过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努力使课堂教学素质化落到实处,“课外不占课”已成为我们教研组组风,每一次练习,备课组长都认真把关,在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的前提下,提倡“特色”教学,努力使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团结协作、乐于奉献

我们组共11名老师,特点是“老中青”三结合,传帮带是我们组的特色,在老教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进步很快,林晓琴老师是本学期刚上岗的,但她在教学上虚心学习,廖乃树老师电脑水平较高,他们发挥了自身的优势,为我们组教学直观性、趣味性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张乃洪老师,把多年来查阅的有关资料、教学经验等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盼望他们早日成为本组教学骨干。在公开示教活动中,一人上课、全组出动,个个都是好帮手。

三、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手段,注重实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针对我校学生基础差,对学习缺乏兴趣的特点,我们尝试用“导言设计”,“情景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兴趣,激励学生思维。

(一)突出教研重点,探求教研工作的新亮点。为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坚持开展听、评、说课活动。且把这个活动做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展说课。也就是说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说教材的前后联系,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说本单元学生应掌握的学习规律、方法、技巧。每学期开展听评课。我组教师十分重视听评课活动,听课前认真备课。设计教案,互相切磋。听课后认真评课。如教学内容安排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根据课改的实际进展,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参加每一次片课改活动,做到参加活动、了解情况,教师们共同探讨,一同成长。努力做到听课必交流,及时发现问题,随时引导点拨,以使课改顺利开展。

(二)提高教研实效,营造浓厚教研氛围

1、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加强教学研讨和交流。针对各学科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成效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为推动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同时也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专业成长,2、落实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改革。本学期,我们继续组织、带领骨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努力使课题研究与培养教师结合起来,与学科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与解决学科教学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总之,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远远不足,还需要继续努力,把我们教研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四、认真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外工生活调查”的活动过程和方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得以顺利、有效的进行,得到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

班主任工作千丝万缕、繁琐罗嗦。一个学期来,卑人能时刻牢记“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之宗旨,在实际工作中不辞劳苦、焚膏继晷地主动开展班级管理和德育建设,在上级诸多领导的关心、支持、指导和帮助下,取得了一定的收效并且有了良性的发展。概括性地说有以下几点:

一、主动贯彻落实学校以及各职能部门各个阶段和突发性的工作要求,做到坚决服从、动作迅速、部署到位、落实有策,经常性抓好班级管理中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小结环节工作。与其他班主任一样,经常性加强对学生的集会、早读、课间操、卫生清洁、午休、晚自习等督促检查并考核登记,阶段性地或持续某段时间坚持每天对早读、午休、清洁卫生情况或晚自习情况进行突击检查,经常性、随意性地观察其他课任教师上课时学生的学习和纪律状况,力求更多的感性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便有的放矢地加强动态管理,在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中及时了解、关心、教育并且督促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之示范效果。

二、主动、大胆搞好对学生干部的发掘、使用、扶持、教育和培养工作,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五自”能力。该班“难得”的班干部从总体上说:“领头雁”几乎没有、表率网射作用差、胆小怕事常拖拉。针对本班学生干部胆小怕事、明哲保身而不能形成班集体的核心这一状况,深入学生生活,善于洞察和了解情况,。我更多的采取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或个别谈话,分析研究之根源、指出教育其不足、授之建议以方法;同时进行职责分工,做到人人有权、人人有责、互相监督、相互协调,实行民主管理,逐步培养出像曲超、刘玺、王琳、那荣威、张一烁等这样一批较为得力的班干部,使班级管理有了良性的互动,此一状况在有了明显的改观。

三、始终贯彻分层次教育,坚持“抓两头、促中间”,不厌其烦地耐心做好后进生的帮教转化工作。针对本班如:李想、茅侃侃、张雨绮、党宁、刘松林、高燃、刘宇、李宇春、刘亦菲、何洁等纪律或学习双差的后进生多、且突出之头疼状况,我班实行了《学生每天情况登记表》、《学生思想动态情况每天公布》制度,坚持每天登记、每周公布、每月小结的做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育,做到“小犯指出批评、多错检讨通报、大错约见家长、累犯严肃处理”,更主要的是班主任经常性加强督促和引导,充分利用班会、集会小结、召开座谈会、电话通知其家长、开展“告别不良行为,重塑文明形象”等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从情入口、感之以心。同时,有的放矢地“约法三章”,狠治各种歪风邪气,培育正确的舆论导向,耐心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和家长的配合督导;充分利用班(团)会、课余时间以及校内外各种方式的活动,结合《德育量化考核实施细则》和文明学生的评比,培育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核心集体,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些“暖处理”给他们定目标限期改正,扩大积极分子队伍,形成良好的学风、考风和班风.。通过坚持不懈的“苦心经营”,特别是大力加强班主任与课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经常“合力教育”,违纪现象有效地得到了遏制,班级纪律迄今终于有了根本性的扭转。

四、主动联系和协调各课任教师,共同努力搞好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学习辅导和后进生的帮教,增进师生情谊。本学期面对后进生工作面积大、难度大、反复大、转化难的“四大一难”,本人竭尽全力,一改一些成效不大的做法,保持了幽默、风趣、耐心的帮教与引导,配合家长,擒贼先擒王,促使如章子怡、张含韵、张柏芝、张韶涵、张靓颖等一大批纪律差生首先得到了有效的抑制,转化效果明显。

五、经常性与家长取得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积极做好合力教育工作。邀请家长来校面对学生一起商讨教育对策。本学期第一次检测后及时召开了11位后进生及其家长和科任教师的面对面座谈会;按学校的安排于开学初与中段检测后召开了家长会,绝大多数家长都能依时到会,缺席家长后来通过电话、写字条等也取得了联系,有力密切了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有力配合了对学生的及时教育。

六、积极、依时参加学校、年级(组)召开的各种会议,认真做好会议记录,及时上传下达,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依时完成学校、级组的各种材料汇报和上交事务。

七、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本人还常常勇挑重担、乐于助人。作为班主任,能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成败利钝,对学校、级、组制定的各项政策和提出的要求坚决执行。

上一篇:调职感言下一篇:毕业30年同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