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论文

2024-07-03

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论文(精选12篇)

1.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论文 篇一

1.1 美化园林, 美化环境

园林绿化是环境美化的重要手段, 因此园林植物成为美化环境的重要环节。园林植物不但可以美化环境, 更能给园林增加生机, 为城市发展提供基本环境。

1.2 改善城市市民的生存环境

园林不但为人类提供游玩的场地, 成为人类回归自然的好地方, 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 为人的生存提供保障。园林植物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吸附空气中的尘埃, 减轻了空气污染。园林植物更能为人类提供合适的生存环境, 改善空气循环, 调节温度、湿度。人类在生活中, 常常面临很多压力, 园林中的绿色植物可以让人缓解压力, 放松心情, 提高人类对疾病的免疫力。

2 城市建设进行园林绿化原因

2.1 保护生态和环境的要求

近年来城市发展迅速, 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 给城市的环境带来破坏。生态失去平衡, 大自然屡受蹂躏, 空气、水、土壤遭受污染, 动植物灭绝, 森林消失, 水土流失, 沙漠化, 温室效应等使人类生活品质降低, 各种“城市病”随之而来, 要挟人们的健康。这些促使人类醒悟到保护环境即是保护人类;建造园林城市可使人类与天然调和开展, 保护生物多样性。

2.2 发展民族文化特色的要求

园林贴近人的生活, 承载着很多前史文化的沉淀, 反映本地的天然和人文景观, 缔造园林所用资料, 如植物、山石等更具有当地特征, 因此更有利于发生具有民族化、当地化的作用。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前史文化传统和特征, 在开展过程中又发生了很多不同的当地和民族风格, 影响东亚国家和欧洲的园林发展, 这些传统特征要极好地继承和发扬。跟着年代的行进, 创造具有年代精神, 契合现代人生活需求, 又具有民族的、当地的文化特征的园林, 是现在对园林工作者的呼喊。

2.3 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城市化是经济开展的成果, 城市化程度的进步, 又会推进经济的开展。城市化程度的进步将会使小城市增多, 大城市扩展。城市是人员很多聚居的地方, 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 对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至深。因此, 园林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

3 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3.1 监测城市环境

植物在城市环境监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环境发生污染时, 植物会发出一些信号, 叶子变黄, 变褐等, 这些信号往往会作为人们监测环境的重要指标, 环境污染严重, 植物可能发生很明显的变化。一些植物对于环境的变化很敏感, 比如松树, 对环境变化很敏感, 环境污染严重时, 松树会明显变黄, 变枯。所以, 植物在城市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2 园林植物能够清新生态环境

园林植物能够吸收空气的灰尘, 吸收二氧化碳, 净化空气, 使园林的空气每天都清新, 吸引人们驻足欣赏, 园林植物更能为人类提供合适的生存环境, 改善空气循环, 还能调节温度湿度。

3.3 园林植物还能控制水土的流失

植物的根系发达, 对土的附着能力加大, 植物的根系和水土连为一体, 控制了水土的多余流失。

3.4 园林绿化为城市发展提供生存环境

植物的绿化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态环境, 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为现在及后代提供一个美好家园。

园林植物绿化, 因地制宜, 近处和远处相结合, 在不同的季节应该栽植不同的植物, 比如绿树和落叶按一定分配, 不能仅种植一种。城市的建设需要不同的植物来搭配。因此, 在植物配置过程中, 不能单方面考虑美观, 因地制宜才是关键因素, 应该选一些合适的植物比如乡土植物, 因其适应性强, 抗逆性强, 不能盲目地引一些外来植物。

摘要:从调节气候, 改善自然环境、美化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详细探讨了园林植物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以及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 探讨园林绿化植物在城市建设中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园林绿化,应用,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 史丽娜, 李璟璇.园林植物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 2011 (12)

[2] 孙云, 李小红.试论园林植物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园艺, 2011 (13)

2.植物生态学在城市园林中的运用 篇二

关键词:植物生态学;园林绿化;应用

引言:在当前的城市园林的绿化建设当中,普遍的现象时人们只重视园林的视觉景观效果和基本的水土保持,这就导致了园林在投入使用后往往会出现群落组成单一,树木植物构成简单,病虫害问题已发生,等现象。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对园林风景林只重视了对不同季节的设置,没有对树种能否适应该地域的地质条件和能否保证该树种的持久稳定性及天然植物群落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仅仅利用了植被颜色额特点来进行植物群落的随意搭配。针对这些问题,所以下文中就对我国园林设计的建设发展现状和植被生态学在园林建设中的运用进行了总结和介绍。

一、我国园林绿化中所存在的问题

1.园林植物群落结构不合理

目前的很多城市园林绿化中的自然植物群落都存在着结构构成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在正常的自然植被群落结构中,如果草,灌和乔的层次较分明丰富,它们之间的比例协调,都能够得到阳光充分的照射。现在都很多的园林设计人员对植被的天然和潜在价值没有重视起来,没有在对园林绿化设计时把该地域中的天然本土植被充分的利用。在园林的绿化设计时只是一味的关注园林的美学效果,随意使用各种植被来满足其设计和美学效果的要求,完全忽视了植被的生物学原理,没有对植被的生态特性进行充分的考虑,任意的堆加使用,有的甚至还存在违背植被自然规律胡乱使用植被的情况。城市化建设中公园的建设不只是单一的满足市民游玩和休闲的要求,还应该具备恢复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及让城市更加的自然健康生态化。但在我国大部分的园林绿化设计中都是盲目的注重美学视觉效果,把公园当做旅游景区来做,很多原生态的自然植被和景观都被人工制造的家景观所代替了,这就无法满足居民和原生态自然环境融合的要求了。

2.园林本地域的自然植被利用率低

在近些年来的城市化建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发现,很少有园林利用自己本土的植被为主要树种来对园林进行绿化和规划。很多的园林绿化建设都引进了外来树种,对本土的树种利用较少,这就导致了我们国家很多城市中的园林绿化效果都大致相同,没有这个城市的独立特色,缺少本地区的乡土气息和绿化特点。特别在北方城市当中,由于北方城市一到冬季植被基本都落叶,颜色单一,园林设计时为了在寒冷的冬季增加一些色彩,往往都会引进使用一些常绿的树种,希望引进这些绿色树种还能够增加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并减少由于冬季取暖而带来的大气污染。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引进的外来植被不能够适应北方的天气环境,其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比较弱,没等到冬季过去就出现大量死亡枯萎的情况,进而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大量不断的引进外来常绿植被导致了当地植被自然景观被逐渐淡化,最终会导致本地植被自然景观的消失。

二、植物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城市生态园林就是在城市中的荒地或者废弃地上,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和依据,通过自然之物结构及进程来对园林进行管理,规划设计和建设,通过对土,水,及植被的不同特性,来建设处具有当地特点的生态结构,对园林进行管理以潜在植物为基础和野生动物形成友好型的生态多样化结构。生态园林要以园林中的绿地生态系统的保证健康为基础,对自然植被充分的利用及多种类演替时期的生态结构,力求植被的自然生态化,长久稳定化。

第一,生态园林的管理建设中要对自然更新种类进行保护,顺应植被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去掉密集类植物一次性成型的操作方法,因为这种方式严重的阻碍了植被的自然化进程。所以在确保快速成型植被生长和增加绿化效果的基础之上,采取适当的人工干预方法,对种间关系进行协调,对有害竞争进行人工抑制,使植被之間能够相互依存。比如采取间苗,去除杂草,创造间隙和抽稀等措施,为植被群落的自然更新创造有利的生存条件,增强植被群落的自然生长能力,形成多层次,不同龄多种类及水平向异质的群落系统,能够使整体景观得到改善和植被之间的演替进程更加的同步,进而建立起和潜在植被特点相类似的绿地生态系统。

第二,保证园林植被群落结构的长久保持和多样性,尽量让园林绿化中的乔灌木及草本植被分别在不同层次上分布,形成互相交错和原生态植物群落相同的结构,与此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动物提供优良的栖息条件。想要建立起这种原生态森林是的植被群落模式就要对当地区域的原生态森林进行实地考察,对当地的植被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当地植被的生态习性,种类和地区的地质特点,天气自然环境等因素,还要对其在演替过程中不同种类树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创立出先锋,主要,半生,填充和边缘树种及在特殊图纸中树种所组成的植被群落系统,最后能够做到生态园林的美学效果和自然生态俱佳。

第三,近些年来出现了一种叫做‘近自然森立’方法简称宫胁法。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利用本土植被创造本土森林。在城市园林的‘近自然森林’建设中,要对园林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在对同环境条件下潜在自然之物种类进行模拟,建立起计划的自然植被群落结构。在城市园林近自然建设进程中要丰富物种的资源,提高生态环境下的物种多样性;使生态植被结构体系比例科学合理;在植物种类的配置方面要重视空间和形态的搭配组合,令不同种类植物之间的色彩和形态组合的高低有序,疏密有致,使整个生态体系空间及层次上更加的具有变化性,进而達到季相变化明显的目的。

结语:总而言之:在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要以植物生态学我理论指导对植被进行分优化选择,创造出长久稳定的生态植被群落系统。在对生态园林的优化完善进行当中,应用群落学的措施来选择植物的优化模式要进行大力的普及和推广使用。建设出即能够满足人们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要求,同时还能够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现代生态园林。

参考文献

[1]陈文媛.我国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浅议.现代农业科技.2010.6[2]孔相海.城市生态园林规划与建设若干问题探讨.龙岩学院学报.2012.5

[3]周青.城市环境绿化中的生态学原则.中国农学报.2014.8

3.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论文 篇三

导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令园林绿化苗木的产业及花卉产业发展迅猛。但因当前种植面积巨增,有些品种出现过剩的情况,因此,不可盲目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对于建设现代化城市而言尤为关键,因此,园林艺术在城市绿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作用。

1.园林艺术的含义与历史溯源

园林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形象的一种,还是一种物质环境。园林艺术是指对城市绿化环境加以艺术手段的处理,是活灵活现的艺术表达形式。通过对花草、景观树、景观石等景物的巧妙搭配,加以合理运用、艺术设计等手法,表现出自然的绿化形象。在改造城市环境的同时,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艺术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其完整的理论体系早在明代就在计成所著作的《园冶》中出现。该书后流入日本,被誉为《夺天工》,可见对其评价之高。“造园”这一专用词汇也由此最先被提出。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艺术有着密切关联。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由此,园林创作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在西方,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法国和18世纪的英国,园林已被认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融和各种艺术为一体的荟萃艺术。德国著名的古典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年)在他的美学著作中提到:“园林艺术为精神创造了一种环境,是第二自然的表现”。当时,西方园林艺术的表达手法大致分为2种:一种是把自然风景中令人心旷神怡的部分截取出来,拼凑成完美的整体,又不失自然之美;另一种则是以建筑方式来安排自然事物,从大自然中取来花草树木,就像一个建筑师为了营造宫殿,从大自然中取来石头、大理石和木材一样,不同的是,花卉树木是有生命的。如今,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园林艺术的快速发展,艺术风格都在发生惟妙惟肖的变化,使得园林艺术更趋于丰富多彩,日新月异。

2.简析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1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目前,城市工业发展十分迅猛,产生了很多工业残渣垃圾,再加上人口、车辆的大量涌入,生活垃圾和尾气等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在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化对于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首先,可以吸收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消灭各种细菌,起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城市空气中含有工业排出的大量废气和有毒气体,例如,二氧化碳、氯化物、氧化物等,一旦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危害人民的身体安全,而且城市街道尘土和细菌较多,合理种植和选择绿色植物,可以针对性的预防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其次,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据相关资料显示,水土流失是我国城市土地环境所面临的主要灾难之一,水土流失导致大量的可耕地面积缩小,土壤水分和营养缺失,环境破坏严重。在城市建设中开展园林绿化,栽培和种植树木植物,能够涵养水源,改善和保护土壤资源,从而缓解和预防水土流失现象。

2.2预防和减轻城市噪声污染

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工厂建筑随处可见,生产时伴随着巨大的震动声、撞击声十分刺耳,再加上各种车辆行驶所产生轰鸣,城市噪声污染正在日益加重。除了影响人们的正常休息之外,噪声过大还会刺激人们的神经系统,导致人们出现神经衰弱、精神欠佳、呼吸不畅甚至血压升高等不良症状。园林绿化建设中,树冠和枝干能够对这些噪音进行吸收和弱化,若在城市街道两侧或居住地附近种植一些树木,形成树林带,还可以起到隔离噪音的作用。

2.3可以调节城市气候环境

由于城市工业较多、人口密集,通常情况下,城市温度远远高于郊区,热岛效应十分普遍。开展园林绿化建设,树木叶面能够对水分进行蒸发,从而降低周围温度,提高空气湿度,冬暖夏凉。因此,园林绿化较好的城市,空氣比较干净清新。在夏季,人们喜欢坐在树下乘凉消暑,而到了冬季,树木可以遮挡大风的`侵入,降低风速,使人们感到温暖。同时,城市空气比较干燥,多种植些园林树木,有助于土地水分蒸发并融入到空气中,调节和提高城市空气的湿度,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2.4生态的建设

园林绿化生态建设尤为关键,其不仅能够净化空气、降低污染、吸收CO2及有毒气体,还能够吸附粉尘,具有防风固沙、保护水土、降低沙尘暴发生率以及阻碍荒漠化,降低雾霾、风速的能力。园林绿化通过树木的形态、搭配、颜色,为城市进行“上妆”,提高环境的艺术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增加了城市居住的幸福感。

3.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3.1随时监测城市环境情况

尽管城市环境具有专门的监测机构,植物对城市环境的监测作用却不容忽视。由于植物对于生长环境十分敏感,每当城市环境受到污染时,植物生长情况便会出现变化发出信号,例如,叶子变黄、枯萎等,甚至在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的情况下,植物还会枯死。而城市环境状况良好时,植物枝叶生长比较茂密,花朵鲜艳,因此,植物是监测城市环境的晴雨表,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可替代。

3.2展示城市文化特色和魅力

在城市建设中,园林往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为贴近,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延续,能够很好地展示出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别是园林中选择的植被、山石等更加能够明显地反映出当地文化特色,对于展示城市文化特色和魅力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我国园林绿化具有鲜明的当地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在建设过程中,由于逐渐加入了现代流行元素,使得园林绿化更加具有现代感,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观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3.3加快城市化进程

园林绿化极大地改善和提升了城市的的整体环境和城市魅力,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舒适度大大提升,吸引更多的人口向城市聚集,使小城市逐渐向大城市转变。园林绿化的发展,使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更加自觉地爱护环境、爱护公物。同时,人口的大量涌入,为城市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技术,缓解了城市紧张的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使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

4.结束语

当今的园林设计中,通常以植物为主体,结合水体、园林建筑小品和地形等不同的元素来营造出更为人性化、富有历史传统、空气清新、安详舒适的城市环境,从而改善了城市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对维持城市环境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翼.论城市园林艺术[J].中国园林,2017(3)

[2]刘荣凤.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建构解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6

4.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论文 篇四

讲 话

(2013年1月11日)

今天召开全县“四城同创”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启动国家级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创建工作,推动新型城镇化,加速振兴发展,提升**城市承载力、竞争力和魅力指数、幸福指数。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开展“四城同创”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开展“四城同创”,是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新型城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县上下要站在抓创建就是抓发展、抓民生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首先,开展“四城同创”,有利于优化环境、助推经济发展。环境是生产力,是加快发展的生命线。**的城市环境与秀美的自然、历史的光环和在外的形象是不相匹配的,乱搭乱建、违章行驶、垃圾遍地、占道经营、设施落后等问题突出。刚才,我们观看了电视专题片,看到了城市脏乱差的面貌,应该都深有感触。这样的环境,招商引资谁愿意来。这样的环境,不仅引不来客商,连我们**人也会望城兴叹、一走了之,有条件的都将跑到赣州甚至上犹购房居住生活。开展“四城同创”,势在必行、非搞不可。要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名片,聚集人气、商气、财气,把**人留在**,把外面人引入**。

其次,开展“四城同创”,有利于改善民生,促进宜居宜业。改善民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四城

各级各部门要对照“四城同创”目标要求,突出工作重点,把握时间节点,分步实施,点面结合,统筹推进,努力实现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

一是狠抓规划设计,切实提高创建水平。要聘请国内知名设计团队高标准编制新城总体规划,设计旧城改造方案,对公共设施和城市主干道、入城口、广场等重要地段的公共景观要专项设计。规划设计要融入城市文化、塑造城市风格、彰显城市品位,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也要着力创造历史文化,努力从规划上提升城市品质。在规划上多花一些钱和时间,是值得的,也是必需的。

二是狠抓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城市面貌。基础设施既是城市发展的承载平台,也是创建工作的前提条件。按照建设新城区、改造老城区的思路,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阳明大道、齐云山大道等城市路网建设。实施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重点提升阳岭大道、章源大道等道路改造;抓好高速入口、城北入口等重要节点的景观建设,加快中城河改造、横水江“一江两岸”景观工程建设,推进“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形成一街一景、一企一景、一区一景。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城南农贸市场、社会停车场、阳明公园、新**中学、人民医院原址新建、老年服务中心等一批功能配套工程。创新市场运作方式,充分运用国投、旅投公司融资平台,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特色街区等建设。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推行低碳型交通、低碳型建筑,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新型建筑工艺等,建设智能电网、智能小区,打造清洁、环保、低碳城市环境。

三是狠抓薄弱环节,大力强化城市管理。城市发展,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开展“四城同创”活动,必须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创新管理方式,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大市容环境整治力度,加强对城市主次干道、出入口、城郊结合部的整治,切实解决“脏乱差”问题。加强公共场所、饮用水、食品卫生监管,抓好传染病防治和灭鼠、灭蟑、灭蚊等病媒生物防制,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保障水平。加大交通秩序整治力度,完善交通设施,规划、开辟一批车

活动热潮

“四城同创”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全县上下要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全面发动,全员参与,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效。

一是要落实目标责任。“四城同创”指挥部要牵头抓总,加强调度,制定创建活动总体目标及“四个城市”分类指标,统筹推进创建工作。创建办和工作组要立即组建到位,迅速开展工作。各乡(镇)、各部门单位要认真履行创建职能,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将每一项任务细化、量化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城管、交管、卫生等主要职能部门要勇挑重担,靠前工作,把大街小巷、院落小区当作流动办公室。要充分发挥城区居委会、村委会作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实行任务包干、责任到人。各工作组、各乡(镇)、各部门单位会后要联系本地本部门实际,就如何开展好“四城同创”活动,迅速召开专门会议,制定专门计划,开展专项活动。横水镇、城管局、卫生局、交管大队等15个重点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在县电视台、《**旅游报》就创建工作进行公开承诺,承诺要明确工作任务、办结时限,公开手机号码。

二是要发挥干部带头作用。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在创建工作中作表率、树榜样。要摒弃特权思想,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带头讲卫生、守秩序、循公德,倡导文明行为,养成良好习惯。单位“一把手”要管好自己、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管好本单位干部职工。机关单位和领导干部用车,首先要做到不违章、不违纪,不搞特权车。对干部交通违章等不文明行为,要定期进行曝光,以干部的示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遵规守纪。

5.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专题 篇五

今年年初,省委书记苏荣莅临我市考察调研,对我市提出了“两个率先、一个努力”的发展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园林城市,是在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去年我市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但是对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我市还存在很大差距,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园林城市任重道远。

一、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绿化水平不高,难以满足人民对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要求。通过开展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工作,我市城市园林绿化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问题仍然不少:一是城市绿化缺乏特色,园林精品不多。城市绿化没有很好地与自然山水相结合,没有有效整合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地方特色不鲜明,精品力作甚少。放眼市区,只有近两年来建成的孔目江湿地公园、新欣北大道等称得上精品力作,大部分绿化项目档次品位不高。二是城市绿化布局失衡,绿量依然不足。城市绿化没有跟上城市快速扩张的步伐,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差距很大。城市绿地分布不平衡,城北新区特别是孔目江核心区绿化面积较大,城南老城区、新钢公司辖区等绿化严重不足,尤其是规划控制面积40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居然没有建一处公园,深受市民喜爱的街头游园、小公园太少,很难满足市民出行500米步入公园的要求。

2、城市基础设施不配套,难以适应城市对高标准承载能力的要求。近年来,我市城市规模扩张快,城市建设工程多、投入大,城市框架已经突破了70平方公里,一座中等城市的架构已经形成。但是,在高楼大厦、景观大道的周边,特别是老城区、城中村市政设施老化和不配套,出现路不平、灯不亮、排水不畅、市民停车难、如厕难等问题,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和城市形象。城区排水系统设置紊乱,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垃圾存放、收运设施落后,造成垃圾“二次污染”严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滞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实际处理量远没有达到设计负荷,环境状况堪忧。

3、城市管理合力未形成,难以应对市民对高效能管理服务的要求。近年来,尤其是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以来,我市城市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市容环境得到优化,城市形象得到改善。但是,由于一些单位、部门和干部群众城市管理意识不强、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城市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城市管理合力未形成等原因,我市城市管理仍然存治脏不彻底、治乱不到位、治差不明显、工作不到位等问题,造成许多管理上的被动,薄弱时段、薄弱环节问题没能根本解决,城市形象提升较慢,脏乱差和回潮现象依然严峻,降低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对策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园林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要以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新起点,以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城市绿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市政公用设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生活舒适、生态优美、环境优雅、充满活力、富于人文关怀的城市。

(一)精心规划建设,构建生态园林系统。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尊重自然,突出特色,按照“城市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要求,营造城市园林景观,统筹城乡生态建设,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努力塑造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植物多样、清新舒适的绿地系统,促进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

1、坚持规划建绿,塑造地方特色。城市绿化要坚持规划先行,以保证城市绿化建设的先进性和超前性。一要修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调整和城市规模的加速扩张,我市2002年编制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人居环境的需求。要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策应“一城五区、两江四岸”城市建设构想,本着生态化原则、系统化原则、个性化原则,编制一个科学的、超前的、高起点的城市绿地绿化规划,以指导和调控城市绿化建设。二要严格执行城市绿线管制制度。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联审联验工作程序,着力加强附属绿化规划的审查、质量监管和竣工验收,完善易地绿化补偿机制,维护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从源头上把好绿化建设关。严格控制绿线范围内的用地进行非绿化建设、破坏绿化规划用地的地形地貌、水体和植被,加大侵占绿地、非法砍伐、破坏绿化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加强绿线管制。

2、实施项目推进,提高园林品位。依托我市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全面提升城市绿化建设品位,使城市绿化建设与彰显城市个性、延承城市文化脉络、提升城市形象相适应。一要树立精品理念,提高园林绿化设计水平。依托自然山水,贯彻节约型绿化方针,大力倡导“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的园林设计思想,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物种多样性”原则,将园林绿化与我市的历史文化、城市景观和城市格局有机结合。二要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增绿量出精品。大手笔实施“两江四岸”绿化建设,高标准完成抱石公园、北湖公园改造,适地建设一批街头游园绿地,启动仰天岗森林型生态新城区建设,完善城市公园体系。坚持城市道路建设与绿化同步,实施城市新(改)建道路绿化,重点抓好城市出入口和节点绿化,形成城市道路绿化网络。实行工程建设项目绿化一票否决制度,做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推进单位(庭院)和小区绿化。实施城郊山体保护和复绿工程,启动渐赣线两侧绿化,完善城市绿色屏障。

3、注重长效管理,巩固绿化成果。一要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制度建设。尽快出台以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竣工交接验收、城市绿地养护招投标、养护考核等为重点的一系列配套标准和规范,为我市城市绿化行业管理提供依据和保证。二要引入市场机制。实行绿地建设和养护作业公开招投标,建立城市绿化养护长效管理机制,变“花钱养人”为“花钱买服务”。按照“建一片,管一片,绿一片”的原则,不断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的力度,严格管护标准,加强督促考核,实现绿化管养由过去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努力提高城市绿化养护管理水平。三要拓宽绿化投融资渠道。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绿化,按照“先造景后卖地”的思路引导开发商建设公共绿地,形成市场化、多元化的城市绿化投入机制,为城市绿化筹集资金。

(二)注重城市内涵,完善市政公用设施。要强化市政公用设施的基础地位观念,更加注重城市内涵发展,按照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的思路,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做到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一处工程,留一处精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一要着力完善基础服务功能。要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以城市路网、给排水、供电供气、垃圾处理以及公共交通、医疗设施等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事业,让市民享受到工作和生活的便利。要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地下发展等各项建设综合规划,减少建设的反复和浪费。特别是地下管网建设应本着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每拓宽和新建一条城市道路,就应同时铺好各种城市地下和预留将来发展管线的地下穿孔,避免城市道路上的“拉链”现象。

二要着力增强设施配套能力。要实施城中村改造,创新模式和机制,下大力气推进四眼井、万家山、桥背等城中村和城南旧城区的改造,全面提高旧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实施小街小巷市政设施的配套建设,重点实施小街小巷硬化、亮化,解决老城区路不平、灯不亮、排水不畅等市政设施老化和不配套问题。要实施城市建筑风格改造,按照一街一特色的原则重点对劳动路、长青路、科环路等道路临街建筑物进行“穿衣戴帽”,增强临街建筑物外观美和立体美。要实施人行道建设工程,拓宽融资渠道,改革人行道建设模式,把握建设标准,突出解决新建道路设施不配套问题,消除黄土裸露。要实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规划建设停车场,改造和建设一批环保型公共厕所,切实解决公用设施短缺和档次低下问题。

三要着力提高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能力。加强生活垃圾处置监管,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一体化进程,推进驴脚岭生活垃圾填埋场规范作业,将新钢公司等区域生活垃圾纳入无害化处理范围,实现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按照新城区“雨污分流”、老城区逐步“雨污分流”的原则,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促进城东污水处理厂达到设计负荷,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三)强化城市管理,营造优美市容环境。要加强城市管理,建立良好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通过高效能的城市管理来巩固城市规划建设成果,营造良好城市秩序,充分发挥城市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城管执法作用,做到标准化执法、人性化服务,强化责任、提升标准、工作前移、坚韧严管,全面打造整洁、优美、文明、雅致的市容环境。

一要在城市管理运行机制上做文章,提高管理效能。要推进管理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的创新,重点在城市管理的法制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等方面有突破,实现市容环境长效管理。要加强城市管理规范化工作,制定操作性强、权威性强的法规、规章,使城市管理工作由过去的“行政约束型”向“法制约束型”转变。要在环卫清扫保洁“管干分离”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市政设施维护、城市绿化养护、垃圾收集清运、公厕管理等作业工作的市场化进程,提高养护效率和质量。要加大公共参与力度,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把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城市管理转到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城市治理上来,着重发挥居民委员会在社区管理中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夯实城市管理工作的基础。要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应用主导、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积极推进“数字城管”,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活动的实时监测与动态控制,应对城市管理工作新情况、新问题。

二要在城市环境卫生上下功夫,实现城市天天洁净。加大环卫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优化城区环卫保洁网络,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提升环卫作业的科技含量和机械化水平,实现环卫保洁全地域覆盖不留死角、全时空覆盖不漏时段。抓住道路清扫保洁这一中心环节,积极探索与大建设相适应的作业管理模式。推行生活垃圾袋装化管理,严控垃圾收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确保生活垃圾不落地。加大向薄弱区域和薄弱时段的延伸力度,全面加强夜间环境卫生管理,开展城市出入口、铁路沿线、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环境卫生整治。大力推进建筑垃圾专业化密闭化运输管理,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将污染降到最低程度。

6.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论文 篇六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园林,树木,作用

1 引言

随着经济方面的飞速进步, “环境与发展”的主题逐渐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人类越发认识到单纯的实现政治经济计划, 忽略生态协调发展, 必然会导致自然对人类无情的报复。目前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产生了大量的生产、生活废水;城市交通快速发展, 产生了大量的汽车废气、噪声污染。因为工业化的逐步推进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环境污染日益恶劣, 在外在环境产生污染现象的同时, 人们的心理 (视觉、神经系统等不同层次) 同样产生了一定的污染现象, 因此如不对这些现象及时进行有效控制, 必然会导致以前的建设成果毁于一旦, 所以要营造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 有效实现生态系统的作用, 以保证人类能够有效的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实现统一。当今, 不管是发达国家, 还是欠发达国家均特别关注城市生态系统的营造, 园林树木营造即为这一工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2 园林树木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分析

2.1 调节区域气候

在城市中, 建筑多为钢筋水泥构造, 地表土壤多为工业化合物所覆盖, 因此不能有效的进行自然循环, 水分流动存在巨大差距, 热岛效应突出。在城市公园及不同植被区, 树木、防风林等绿色植被中的树木能够有效地调节区域气候, 能够有效调整区域中的温度、湿度等, 依照研究显示, 有植被的区域比没有植被的区域空气湿度高7%~14%;处于成长旺期的杨树, 夏天能够通过蒸腾作用每小时将2kg的水挥发到空气中, 全天能够挥发300kg, 假如能够集中种植1 000棵杨树, 那么在这一区域就能够获得浇灌300t水的作用。同时城市园林树木能够有效调整温度, 依照研究显示, 载种了银杏树、刺槐、悬铃木等植被的街道同没有植被的街道相比温度能够降低3~5℃, 另外, 阳光被植被阻挡, 约有1/4的阳光发生反射, 很大一部分阳光被植被自身吸收, 能够快速减低辐射热, 对于解决城市的“热岛效应”以及人口自身带来的热污染具有突出而明显的积极影响。

2.2 改善空气质量

2.2.1 放氧

植被能够有效对气体中包含的CO2及O2进行调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有效减少空气中的CO2, 并且排放出一定的O2。一般每公顷植被24h要利用1 000kgCO2, 产生730kgO2, 体重在65kg的成人, 24h需要吸入0.75kgO2, 产生0.9kgCO2。因此人均10m2的植被, 完全能够满足一个成人对O2需求[1]。依照研究显示, 温度保持在18~20℃的全光照环境中, 单位新鲜落叶松针叶每小时能够消耗23.4kgCO2,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减少CO2含量。

2.2.2 杀菌

城区中的细菌含量远远高于植被覆盖区域, 其原因在于植被能够杀菌。松树林能够调节呼吸系统, 就是因为松树分泌的松脂能够有效进行杀菌以及起到防腐作用。同时能够进行杀菌的树种包括侧柏、圆柏、杉松、雪松、大叶黄杨、钻天杨、胡桃、刺槐紫薇等[2]。

2.2.3 解毒

城市空气中杂质较多, 包括SO2、Cl2等, 植被能够有效对其进行吸收并分解, 从而降低空气有毒物质含量。依照相关研究显示, 树龄10年的黑松林, 单位面积叶量是1.5kg, 在夏季 (6~8月) 能够吸收硫量为5g, 每1hm2的植被在生长期 (4~9月) 能够吸收硫量为100kg。研究显示, 忍冬、榆、花曲柳、水蜡等能够有效吸收SO2, 梧桐、女贞能够吸收HF。

2.2.4 吸尘

植被能够有效减少空气中的尘埃。在城市建筑环境中存在一定植被的室内尘埃量低于建筑表面不存在植被的建筑室内含尘量:城市中的绿色植被能够有效减少空气中的尘埃量, 提高空气质量。通常来讲, 树冠大而多, 能够进行分泌的树种能够有效减少尘埃, 其中涵盖了, 榆树、朴树、木槿等树种, 绿化植被同样也能起到吸尘的作用。园林树木在调整城市空气质量方面占据着突出的位置。

2.3 减少噪声的作用

植被枝叶浓密能够有效减少噪声。在城市中, 错落有致的绿化植被, 如同一层层隔离带。根据调查, 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噪声污染, 通过12m宽的绿化植被传播到相邻的建筑物时, 同相等长度的没有植被的区域相比, 噪声得到了明显的减弱。公路上20m宽的不同植被交替载种 (像雪松、杨树、梧桐相间分布) 形成的隔离带效果更加突出, 噪声经由隔离带之后, 同没有植被的区域相比, 得到了明显的减弱;宽阔的植被带能够有效降低噪声强度。

2.4 阻火防风避灾的作用

2.4.1 阻火抗燃功能

绿色植被自身含有较多水分, 一些植被能够有效地阻止火势蔓延。如围绕城市住宅区以及生产区营造相应的隔离带, 就能够成功地阻止火势蔓延, 能够有效阻火的树种包括苏铁、银杏、棕榈女贞、山茶等。

2.4.2 防风功能

沙尘暴能够破坏城市建筑、基础设施, 造成土地贫瘠, 威胁生命财产安全。预防途径关键是培育植被, 提高植被覆盖率, 营造防护植被, 降低风速, 降低灾害发生率。面向沙尘暴发生频繁的区域来说, 大面积营造防风林带迫在眉睫, 要于城市外围、近郊以及城市中构建规模不一的防风林带, 同时能够在主风方向大量种植植被, 构建防风林带。在城市中提高植被覆盖率, 来减少沙尘暴发生的几率。

2.4.3 避灾功能

在经常发生决堤的区域以及地震密集的区域, 城市绿地为保证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 其功能不能忽视, 城市中人口密集, 建筑密集, 如果发生自然灾害, 安全的应急场所, 可以快速安置群众。城市绿地平时可供群众休闲娱乐, 在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能够有效减少损失。

2.5 休闲功能

城市绿地、城市外围、城市郊区能够供城市群众在闲暇无事的时候进行娱乐、休闲, 开展各种娱乐休闲活动, 能够有效的开展人际交往活动, 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城市绿地、植被错落有致, 像北京一年中大部分时间能够看见新鲜植被, 能够使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尤其能够帮助城市群众放松自己的精神, 追求精神生活, 获得身心放松。

生态园林是城市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 能够体现每个城市的风格定位, 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城市品位。城市园林的社会属性使之对城市居民起着文化熏陶的作用, 为人们绘画写生、文学创作、影视制作、科研科普等提供素材和场地, 使其产生城市公众自豪感, 提升城市的宜居程度。由此可见, 城市生态林是城市生态、社会、文化等的主要载体与综合体现, 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其他建设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

3 结语

建设园林生态城市, 有效利用具有生态特征的技术手法和文化模式, 实现人工自然生态复合系统良性运转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城市。从生态化城市建设来看, 城市离不开园林树木, 生态园林促进城市建设进程, 提升城市“宜居”品位。园林树木富于城市更多的内涵, 它以城市为载体, 以树木植被为主体, 以城市绿化、美化和生态化为目的, 以人为本, 园林风光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 不断提高、充实、完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高端追求, 促进城市、城市居民及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共存,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2]李书心.辽宁植物志[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3]施季森.迎接21世纪现代林木生物技术育种的挑战[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 24 (1) :1~6.

7.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论文 篇七

关键词:城市绿化 绿地系统 园林绿化 植物配置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的增多和环境的恶化,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加强绿化生态建设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化在改善气候,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是地球上整个生命之网的一部分,在这个生命网中,植物和大地之间,植物和植物之间,植物和动物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绿色植物直接或间接的给人类和动物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目前我国各地市已经加强道路、广场和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但是不可盲目乐观,与党和国家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当我们用科学的态度,专业的观点去分析,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urban green space system)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等作用。从内涵上讲,城市绿地系统主要具有园艺、生态和空间3种内涵,它是指在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分构成的系统,是由城市公园、道路绿地、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环境绿地、园林圃地、经济林、防护林、生态林及城郊风景名胜区绿地组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1]。应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动态稳定性、多功能性和地域性等特征。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遵循以下规划原则:一是统筹考虑和布局农业绿地、林业绿地、水源绿地、环保绿地和游憩绿地。二是尽量少占农田,在满足植物自然生长的条件下,充分利用非耕种用地及建筑物间的破碎地形布局绿地,以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三是合理布局城市绿地板块 ,形成合理的绿色空间网络结构,并注意留有发展余地。四是将植物多样性与城市景观规划结合,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融合。

二、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

当前生态需求是人们的主导需求,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向生态、绿色、环保型发展,园林绿化成为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1.实施对象大部分是活体。园林绿化工程大部分实施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活本,通过各种彩叶植物的配置,利用各种苗木的特殊功能,来净化空气,吸尘降温,隔音杀菌,营造观光休闲与美化环境空间。

2.养护管理的长期性。只有长期的精心养护管理,才能确保各种苗木的成活和良好长势,否则,难以达到生态园林环境景观的特殊要求和效果。园林绿化工程建成后必须提供长期的管护计划和必要的资金投入。

3.营造工程的艺术美。园林绿化工程在景观、小品、植物配置等方面更讲究艺术性,其景观效果要给人以美的感受。这就给施工技术人员提出了专业上的深层次要求和对于园林艺术美的特殊要求。

三、提高城市园林工程的绿化效益

城市绿化不仅是增加绿地面积,还应该对城市具有较强的美化效果,体现赏心悦目的美学功能。园林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环境设计的核心所在。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园林是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户外空间,它不仅能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能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场地。因此,园 林绿化、美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园林工程的绿化效益有以下几方面:

1.改善气候条件,净化空气质量。绿色环境有降温增湿、改善光照、净化大气污染物、杀菌等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效应和作用。

2.绿化建设加快了旧城改造进程。随着市中心大型绿地的建设,众多长期居住在拥挤环境中。受到没有卫生设备,没有煤气困扰的市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结合旧城改造建设绿地改善生态环境,对政府、对市民来说是“双赢”的好事。

四、提高城市綠化生态效益

1.发展垂直绿化。垂直绿化能充分利用了土地和空间,在短期内形成绿化效果,美化了环境,还可以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墙面绿化可保护墙体结构和保持室内适宜温度、湿度,增加空气负离子,减少粉尘和噪声。

2.增加乔、灌木层绿化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草坪发展越来越快,甚至大有以草代树之势,这是很不科学的,因为草坪和乔、灌木相比,草坪层厚度非常小,其绿量少,生态 功能弱、种植及维护费用高,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而茂密森林层厚度非常高,绿量差别明显。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时,只在很有必要的地方如广场等才单独种植 草坪,其他地方应多造乔木混交林和乔、灌、草混交复层林,改善植物空间结构,向立体空间要绿量和效益。

3.绿化大环境,发展城郊森林。目前园林界已经认识到独立、封闭、有限的城区绿化已不足以形成改变城市生态环境的绿地系统,必须越出城区界,向城郊一体化的大环境绿地方向迈进。通过绿量实现大规模组合,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谋求人与环境进一步和谐的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制定城市园林规划

1.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分期建设。远期规划绿地时要考虑到城市将来的发展,既要考虑将来绿地面积与已建面积的比例,还要考虑人口增长率和绿地增长率,应预留一定规模的公园占地、道路绿化带及街头绿地等占地。分期完成城市、郊区、各农村乡镇及县域范围内的大地绿化,从而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园林绿化体系。

2.培养引进人才,提高绿化的覆盖率。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具有高级园林技术与管理的人才,做好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使城市绿化的布局更为合理。同时,园林部门要加强对绿化工作的组织和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3.加强领导,加大城市绿化保护的执法力度。城市绿化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社会公益事业,必须依靠有力的政府行为做向导,才能正常运转。在中小城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绿化执法队伍,是维护绿化成果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陈自新.城市大园林——现代城市园林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园林,2001(05)

[2]陈自新.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中国园林,1998(05)

[3]李明品,高慧.关于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探讨[J].内蒙古水利,2009(5):124-125

8.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论文 篇八

浅析湘江生态经济带项目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的意义

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利用及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城市滨水区风光带是城市中有着巨大潜力的空间领域,对于解决城市空间匮乏、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品位、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文章浅析了湘江生态经济带项目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的意义.

作 者:宋向宁  作者单位: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长沙市,410007 刊 名:湖南水利水电 英文刊名:HUNAN HYDRO & POWER 年,卷(期): “”(2) 分类号:F323.213 关键词:生态经济带   城市发展   长株潭   经济一体化   意义  

9.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论文 篇九

内容摘要

城市是人类聚居从事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特殊的生存环境。自十九世纪末叶以来,生产力迅猛发展,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每日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和能源,如开采矿石、石油、砍伐森林、占用耕地等。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人类文明取得长足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的与人类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空气、土壤和水体……

城市是人类聚居从事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特殊的生存环境。自十九世纪末叶以来,生产力迅猛发展,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每日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和能源,如开采矿石、石油、砍伐森林、占用耕地等。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人类文明取得长足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的与人类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空气、土壤和水体等遭受严重污染,自然的生态系统被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物种消亡等现象的出现,使人类健康面临着严重威胁,这使人类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人类如何才能与自然界和谐共处?

早在1886年,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指出: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一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生物首先要依存于某一环境而活着,从环境中获取食物、水等;但在另一方面,生物体也在代谢过程中改变环境的某些因子,如动物的排污物和遗骸增加了环境中的营养成分,植被的覆盖使得裸露的土壤表面变得湿润、阴凉等等。到60年代后,近代生态学的研究借助其它学科的加盟和渗透,借助计算机技术和遥测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得到一日千里的迅猛发展。这一时期,生态学的研究逐渐把人类这一特殊生物与其生产、生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纳入到研究视野当中:人不仅作为主体站在自然面前,而且也作为客体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在人类技术高度发展时,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有节制地使用技术,达到“天人合一”和永续发展。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强调人类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1976年,联合国的“人类住区国际会议”,突出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问题。随着全球性环境保护运动的日益扩大和深入,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要保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唯一能够以自然更新方式改造被污染环境的因素,就是园林绿地。

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对城市中原有的自然环境部分的合理保护与提高,园林绿化更是在城市这个人工环境中对自然环境的再创造,是对园林植被(花、草、树木)这种能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的合理再生、扩大积蓄和持续利用。于是,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就成为一项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急切任务。

一、城市园林的生态哲理

城市园林的生态哲理深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所支配,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这种“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基本观念,常常影响着城市园林的发展和建设。

纵观中国园林发展沿革,不难发现: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园林就以“崇尚自然”为其基本特征,这在古代文人的一些《诗》《赋》中已有记载。如南朝谢灵运的《山居赋》,“不专流荡又不偏华上。卜居动静之间,不以山水为忘。”晋代陶潜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而,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等等都表达了“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和对自然的渴求。

园林中的建筑如亭、台、楼、阁等在其造型、线条、体量、色彩、形式等方面也都表现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处于从属地位。在园林总体设计上,园林建筑追求与植物、山、水等自然因素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观念。

古代园林的建设大都因地制宜,模山范山,取材于自然,追求自然之本源,“效法”自然,“回复”自然。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的生态的生态哲理和现代生态学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但在时空上却大大地超越了现代生态学的形成。

二、城市园林的生态化建设

现代城市园林不仅美化城市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休憩园地,而且其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习性也随着人居环境的恶化,显得尤为重要。

1、树立“以植物造景为主”的设计思想

众所周知:植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始创造者。植物每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人类需要的氧气,维持碳氧平衡;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质量;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调节小气候;利用植物,衰减噪声等作用。因此,可以说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城市园林的生态效益,主要取决于植物和水体的质和量;园林中的建筑、山石、道路铺装等非生物因子的生态效益,表现为负值。因此,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应着重于全面安排园林绿地的植物构成与种植结构,力求提高植物覆盖率,多层次地进行空间生态组合和植物配置,以提高单位面积绿地的绿化效益,提高园林绿化的数量和质量。

在某些地方的园林建设中,大兴土木,叠石堆山,过度的建筑、山石、道路铺装等非生物因子的堆砌,不仅提高了单位面积造价,丧失了自然之趣,更严重的是破坏了生态效益,实在是得不偿失的。

2、加强“大树引入城市”的观念

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各种有毒气体,蒸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炎夏降低植物周围的温度,吸收噪音及吸滞粉尘等基本上全靠叶面积来完成,故生态效益与单位绿地的`叶面种成正比。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增加生态效益就增加叶面积。乔木、灌木和草坪所具有的叶面积是大不相同的。乔木的叶面积,可达到它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倍左右,灌木只有5~10倍,草坪更小。因此,高大乔木的生态效益高于灌木更高于草坪。

据有关树木产生生态效益的测算资料介绍,每公顷树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吨,产生氧气12吨;可吸收二氧化硫300kg;滞尘量可达09吨,蓄水1500m3;蒸腾水分4500~7500吨。成片树林在调节气温方面,夏季比空旷地低3℃~5℃,冬季高2℃~4℃,降低噪音26~43分贝,削弱风速效40%~60%;空气中的含菌量减少29%~65%。可见,树木,特别是大规格的乔木在城市生态效益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此还要特别强调保护城市大树的作用。首先,绿色植物中高大的乔木所具有的叶面积系数最大,本身净化效率高;改善生态,气候功能显著。其次,由于城市中高大建筑的大量涌现,只有大树才能与其相匹配,使城市景观更加壮丽。

3、增加城市园林生物的多样化

城市园林绿地生物种类越丰富,园林绿地结构越复杂,园林绿地系统也就越稳定,这符合“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学原则。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乔木、灌木、草坪以合适的比例搭配,有利于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提高群落的生产力和生态效益;城市园林生物的多样化,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的审美情趣、爱好的需要;有利于满足城市不同环境状况的需要,符合“适地适树”的原则。

4、建立完备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一般是由公共绿地、专用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街坊庭院绿地、风景旅游区等部分组成。相对于独立的植物群落而言,其各项生态效益的发挥水平不仅由于绿地规模和植被数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而且也随着空间距离的加大而逐渐减弱而丧失。测定表明:由一定数量的植被所构成的绿地,其生态效益存在一定的“影响范围”,表现为与其规模相对应的“局部性”。

在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带状绿地的联结,使园林绿地组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网络系统,让城市与绿地融为一体,不仅对增加城市总的园林植被数量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扩大其总体生态效益方面作用明显,而且对保持城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束语

10.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论文 篇十

[关键词]乡村景观;历史园林;现代园林设计;现代风景园林规划;乡村景观规划

自人类定居以来,乡村一直都是人类重要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人类在乡村地区因生产、生活的需要,逐渐改造自然、适应自然而形成的乡村景观,展现了农业文明特有的田园风光。现代文明诞生之后,科学、艺术和社会的发展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使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不管怎样,园林依然是人们“理想的天堂”,是人们为了补偿人与大自然环境的相对疏远而创造的“第二自然”。乡村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区域环境和国土环境的主体。20世纪之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乡村地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进行转变,传统美丽、和谐的乡村景观受到冲击,也对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中,风景园林设计师涉足乡村景观规划的领域,可以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传统乡村风貌,提高乡村地区的景观品质和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的协调发展。

一、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状况

我们从乡村景观与东西方历史园林、乡村景观对西方现代风景园林的影响两个方面来阐述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进而对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作了一定的思考。一方面,我们塑造属于中国的园林景观,除了延续中国历史园林的优秀传统之外,也可以回到中国园林的本质——向自然学习;不仅将天然的山水风景作为参考对象,还可以放宽视野,将乡村景观作为研究和考查对象,从中汲取设计的语言和创作的灵感;另一方面,在当前我国乡村地区面临巨大发展和变迁的情况下,关注乡村景观规划,有助于改善我国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国土面貌,也有助于学科向大地景观规划的层次进展。影响园林设计的因素很多,哲学思想、自然观念、功能需求、艺术潮流、技术水平都会对园林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无论如何,建设园林也就是建设一种人类理想的生活环境。生活在不同地域环境中的人对理想生活环境有不同的认识,会形成特定的文化形态,这一文化形态继而也影响到特定环境中的园林形式。这些地域特征除了纯自然环境之外,在相当程度上就体现在农业景观上。地域的农业景观对西方历史园林以及对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地理学界和规划学界;对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目前主要是在其他知识结构体系的规划学科中。

二、乡村景观的概念

1.乡村

乡村,在现代地理学词典中的解释为:非城市化地区。通常指社会生产力发生到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相对独立的、具有特定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景观特点的地区综合体。国内外对乡村概念的理解和划分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乡村的人口密度低,聚居规模较小,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相对较简单、类同,居民生活方式上及景观上与城市有明显差别。典型的乡村地区包括城镇、村庄、村落和环绕它们的开放地带;森林、农田、湿地、牧场及其它开放地带构成了围绕乡村居民点的环境。

2.乡村景观

景观一词自出现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它的概念的争议,在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中,景观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理解,纷繁复杂。论文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认识景观以及乡村景观,认为景观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

三、乡村景观的特点

乡村景观是当地人为了生产、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和土地的适应方式,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乡村景观的形成和构成来看,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生产性:乡村景观与人们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使用者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对原有乡村地区的土地进行完善、修正和创造,这种行为本身是以生产、实用为功能目的的,因此,生产性是其最基本的特点。

自发性:乡村景观的形成是“劳作”出来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使用他们所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最低能耗下去满足生产、生活和居住的需要。

地域性:乡村景观是自发或半自发形成的,受所处地域影响较大。另外还有生态性、审美性,还有文化与历史的体现

四、乡村景观的价值意义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乡村景观这种“人工化的自然”所具有的独特特点,不断的体现出其所对于人类文明的内在价值。

1.农业文明时期:生产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在农业社会中,农业开发活动创造了农业文明所特有的“田园风光”,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体现了生产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2.工业文明时期:对环境的意义

在延续着农业文明时期所具有的价值意义的同时,乡村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鲜花盛开的果园、落英缤纷的田野等自然气息,在工业文明下也突出的体现出对于城市环境、对于城市居民的环境价值和休闲游憩作用,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也是智慧的源泉,对后来的城市规划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后工业文明时期:地域认知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

乡村景观所体现的这些特点和价值意义,既是影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因素,也是在乡村景观规划中所应关注的方面。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H].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陈晓彤.传承整合与嬗变——美国景观设计发展研究[H].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单德启著.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H].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韩炳越.风景园林规划中历史景观保护、恢复与更新研究[博士论文].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5]韩西丽,俞孔坚.伦敦城市开放空间规划中的绿色通道网络思想[J].新建筑,2004

[6]韩选棠.农村社区更新规划之基本理念与实务[J].台湾:农业工程学报,1992

[7]侯晓蕾,郭巍.感知意象一一西班牙风景园林师拜特菲格罗斯[J].中国园林,2005

11.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论文 篇十一

1.1改善空气质量、杀死病菌、吸滞粉尘

随着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 工业生产排放出的有毒有害气体日益增多, 如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等都是城市的主要污染物质, 尤其是二氧化硫数量多分布广危害大。很多园林植物具有吸收有毒有害气体的能力。女贞、泡桐、刺槐、大叶黄杨等都有很强的吸氟能力;构树、合欢、紫荆、木槿等具有较强的抗氯吸氯的能力;油松、龙柏、垂柳、女贞、泡桐、桑树、黄杨等树种具有吸收有毒气体的能力。据测定,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 每平方米园林绿地每天能吸收近90g的二氧化碳, 生产60g的氧气。由此推算一个城市中每人只需10m2的园林绿地就可吸收全部释放的二氧化碳。因此可以证实, 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作用。

大气中飘浮着各样细菌, 城市人口集中, 城市公共场所空气中的细菌含量居首位。园林植物通过自身的净化能力、吸收能力、阻滞过滤能力, 可明显减少空气中细菌的含量, 很多植物如悬铃木、雪松、臭椿、冷杉、马尾松等都能分泌出杀菌物质, 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据实验测定, 每667m2的刺柏林24h就能分泌出15000g杀菌素, 能杀死肺结核、白喉、痢疾、伤寒等病菌。天竺葵、柠檬、丁香等具有挥发性油, 也能起到杀菌作用。松树林、柏树林也具有较强的灭菌能力。因此植物能杀菌, 吸收有毒有害气体, 放出供人民吸收的氧气和新鲜空气, 来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

一般说来城市空气中漂浮有大量的粉尘。城市绿化后, 树木能大量减少空气中的粉尘, 据统计森林叶面积的总和为森林占地面积的数10 倍, 吸滞烟尘的能力非常惊人。我国对一般工业区的初步测定, 空气中的飘尘浓度, 绿化地区较非绿化地区少10%~50%, 可见树木是空气的天然过滤器。

1.2减弱噪声, 缓解压力

在现代城市中各种噪声交织在一起,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 给人以烦躁不安的感受, 有关资料还表明人在绿色环境中脉搏次数比在城市空地中每分钟减少4~8 次, 有的甚至少14~18 次。绿化好的环境可消除视力疲劳听力、脉搏和血压等较稳定。可见城市园林绿地有助于成年人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振奋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可培养青少年的勇敢、活泼、伶俐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老年人则可尽情享受增进生机延年益寿。

1.3改善城市小气候, 缓解“热岛效应”

当前城市气候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城市热岛”效应, 究其原因是因为以水泥、砖瓦、沙石、沥青为主的建筑所构成的城市, 工厂林立, 人口密集。园林绿化植物具有吸收和折射太阳光线的作用, 拦阻了大量太阳辐射带来的光和热, 有效地降低温度。据测定在夏季, 有林荫的地方要比空旷的地方温度低3 ~ 5℃ , 草坪地的表面温度要比裸露地面低6 ~ 7℃ , 比柏油路表面温度低8 ~ 20℃。因此在城市大面积地进行园林绿化, 就能有效地改善城市气候, 成为大自然中最理想的“空调器”。

2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提升城市形象, 提高市民素质

2.1营造城市景观, 体现城市特色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其绿化程度的高低, 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 品位, 是现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确重要组成部分。睢县具有中原水城之美誉, 本着打造中原生态文化名城,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健康之城、文明之城、运动之城, 目前正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县城, 挖掘其2200 多年的历史, 以其城市独特的园林景观与现代化的城市建筑相互交融相互映衬, 体现水下有城, 城中有湖, 城在水中, 水在城中, 绿在其中的现代化生态之城, 极大地提升了县城品位, 改变了以往的脏乱差旧貌, 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和档次, 也体现出了城市特色。

2.2陶冶情操, 寓教于乐

睢县新打造的恒山湖湿地公园, 集红色文化宣传、科普教育于一体, 使人们在游憩中受到教育, 增长知识, 提高文化素养。依托睢杞战役纪念馆,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建设有植物园、沙滩浴场等可增长知识了解和热爱大自然。

2.3增加休闲场所, 促进社交活动

12.城市生态园林艺术设计论文 篇十二

引言

生态园林是城市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城市逐步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园林城市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改善城市人们的居住环境,突显城市的生态园林特征,按照建筑设计资源完成城市的有效生态建设设计。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园林是以自然化的景观为基础,通过人工辅助生态处理,运用科学化知识进行应用处理,添加多种绿色植被,构建合理的层次结构,完成全面、稳定的生态绿色群落。绿色生态园林以自然化生态城市系统为主要建设核心,实现功能分布,完善生态建设要求,提高艺术修养,保证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完成舒适、优美的富有生命力的生态建设过程。

二、生态园林建设类型

城市生态园林设计标准依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分类。具有观赏价值的生态园林配备良好的观赏性效果,将景观和生态整合,提高人们的生理感受效果。为了保护城市环境,提高生态园林环境保护,减少破坏和灾祸,促进生态平衡,建立起环保型的生态园林。城市人们为了追求绿色健康,将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植物进行生态利用,配置合理的植物生态管理结构,从而促进植物发挥其健康作用,提高人体机体抵抗能力,降低发病过程,营造城市健康生态环境。依据科学知识对生态植物进行研究,提高城市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另外生态园林植物在合理的利用下,可以产生经济价值,通过人工种植,完成大批量的种植培育,从而满足更远范围内的生态园林设计,从而提升社会经济效益。

三、生态城市园林艺术设计特点

生态城市园林依据不同的需求,在生态建设设计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区别,有的注重生物多样性,有的注重绿色园林和谐状态,有的注重生态园林的功能作用。

1.生物多样。

城市生态园林的设计中较为重要的一点是生物的种类多样。在一个合理的生态园林系统中,生物的多样包括物种的分布是否合理、物种的种类数量是否多样,是否具有稳定的动态平衡,在不同的生物环境下,是否需要稳定的生活群落。在一个生态稳定群落中,加强生物种类的多样培养,对生物资源进行循环处理,改善生物多样的互补效果,实现生物资源的`丰富稳定,确保园林生态设计的自然效果,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绿盛生态自动调节,逐步增加生物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园林生物功能和景观的有效性。

2.生态资源建设。

在城市生态建设设计中,绿色的生态主体建设是主要核心内容。净化生态园林的空气、增加温度、湿度、水分的调节过程,降低资源的水土含量,提高防风护尘效果,逐步完成环境美化处理过程,确保生态的绿色建设平衡。绿色设计生态建设是面向园林中的每一个角落的,确保城市中每一个居民都可以享受平等的待遇。

3.生态资源整体调节效果。

生态园林依据园林绿色多功能效用进行分析,加强城市生态绿色植被的有效利用调节效果,逐步降低空气温度,增加整体风速调节控制效果,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加强园林布局涵盖面积,确保自然风景、森林、农田、果茶园等的调节效果,确保生态园林在城市规划建设系统中的绿化面积,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建设点、线、面综合绿化发展体系,逐步完成城市绿化建设过程。

4.城市综合生态发展。

加强城市综合生态园林发展,确保生态功能、自然调节功能的有效和谐统一,实现整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拓展城市的发展有效性,打破传统的城市生态园林发展规划概念,以创新的思维完善城市生态园林发展建设过程。

四、生态园林设计的内涵

1.布局基本原则。

以加强绿化结构的布局为基本原则,加强绿化山水、湖泊的协调建设,区分城市功能发展建设区域,建立生态功能型城市。在合理的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完善绿化植被的种植、管理、适应发展。因地制宜的加强绿色物种的优化配置结构,立足于城市生态发展基本原则,实现绿化系统的合理布局管理。

2.保护物种多样。

生态园林设计中,需要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从而促进绿色生态系统的结构发展。在保护生态绿色植被保护过程中,建立自然化绿色生态保护基地,开展绿色生态宣传活动,制定开放式的生态物种连接标准,以降低城市污染级别为目的,提高城市绿色生态发展效果,为生物提供合理的栖息之地,确保生物便捷生存环境。

3.建立生态群落。

以生态设计园林为基础,建立自我修复、改善发展机制。在生态园林建设中,考核园林设计的管理内容,提高城市生态园林群落发展稳定性,尽量选用适宜城市生态发展的群落,建立良好的循环机制,维护城市生态成本,调节绿色生物的动态有效平衡,实现绿色植物的发展控制。

4.以人为本。

城市生态园林的艺术设计标准是为人类发展福利,实现园林、生态、城市、人类的功能和谐发展,在城市中寻求合理的平衡发展标准,提高人们的生态生活品质,确保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完成植被群落的和谐共存。城市生态艺术与人工制造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城市居民、历史文化和人工设施。为了实现与生态园林的和谐,需要根据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当地民俗文化、历史风俗特点,以及人工建筑特征进行匹配,改善园林设计的标准,复合不同城市的生态园林设计,提高城市居民的认同度,这体现出有特色的城市生态和谐设计。

结语

上一篇:《秋兴》八首选二教案下一篇:咨询类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