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题答案(共10篇)
1.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题答案 篇一
地震云
①“地震云”是指地震即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如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等的带状云。其分布方向同震中垂直,一般出现于早晨和傍晚。据目测估计,地震云高达6000米以上,相当于气象云中高云类的高度。
②地震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的区别。
③地震云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飞机云”,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第二种是成波浪状或者放射状的云,一般预示着1周以后有地震;第三种是垂直的像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预示着三天以后有地震;第四种是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一般出现在地震当时或者地震发生之前。
④据气象观测报道,在某些中强地震发生前,在其周围地区的天空中,一般在凌晨或傍晚会出现形似稻草绳状或条带状的云,这种长蛇状的云,如果在天空较长时间不消失,这是当地可能发生有感地震的预兆。这种云的垂直方向,大体就是震源所在地的方向。
⑤例如,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在7月27日傍晚,日本真锅大觉教授发现天空出现了一条异常的长长彩云,并用相机拍摄下来。后经研究,这种异常的长条云,就是唐山地震的前兆——地震云。
⑥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云,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地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而准确预测、预报地震更是世界性难题。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地震云”,它是指地震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带状云。
B.日本真锅大觉教授从拍摄到的地震云中断定我国唐山将发生强烈地震。
C.第③段采用“总—分”式结构,介绍了地震云的种类。
D.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第④段“这是当地可能发生有感地震的预兆”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6年我国河北邢台发生了7.2级大地震,死伤人数近5万人。
材料二:1976年我国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死亡人数24.2万人。
材料三: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伤亡人数40多万人。
(1)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给四川地震灾区的初三同学写一句安慰或鼓励的话。(不少于1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不能。因为“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去掉“可能”,句子意思由地震发生的可然性变成了必然性。(意思对即可)
3.(1)如“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地震震级越大,伤亡人数越多”、“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损失)”、“我国是受地震影响最深重的国家”等。
(2)如“地震震垮你们的校园,却震不了我们的爱心,我们伴你同行!”“同学别哭,擦干泪,站起来,爱的路上有我们。”“此刻,十三亿中国人都是四川人,都是你们的亲人。”……(此题为开放题,只要带有安慰、鼓励的言辞,意对即可)
2.地震来了怎么办的阅读题答案 篇二
在室内——好可怕呀!:①背上紧急包;
②利用垫子或枕头保护头部,迅速寻找安全的地方躲避,像建筑物的梁柱旁边,或以比桌、床高低的姿态,躲在桌、床的旁边。
③小心不要被倒塌的家具和掉落的物品砸中。
④远离可背对窗户,以免被割伤。
糟了,被困住了,无法逃出:
①请保持冷静、清醒,不要哭闹,这样才不会很快地把氧气消耗光;
②注意其他坍塌,确认目前的位置是不是安全;
③寻找可能的出口;
④尽量朝向有光线或空气流通的地方,等待救援;
⑤吹哨子或敲打器物,发出规律的声响,等待救援;
⑥如果有食物和水,不要一次吃完,慢慢吃,等待救援;
⑦如果空间安全,体力不支时,可以试着睡觉,这样能降低忧虑,可以减少氧气和能量的消耗;
⑧要有坚强的求生意志,不要放弃希望。
在室外:正在马路上或建筑物下:①用书包或双手保持头部,注意可能有招牌、盆栽、空调机等物品掉落;
②远离工地、围墙、加油站、电线杆等;
③如果是在天桥工地下通道,要迅速地离开。
在野外:远离河边、海边和崖边,并注意落石,寻找空旷的地方避难。
3.《地震中的父与子》 篇三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自学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放录像)
1994年1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市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了,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几万间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成千上万人被埋废墟里。就在这片废墟中,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哪个同学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大声的告诉大家;谁再来深情地读一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课件出示)
2、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他们父子俩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板书:了不起)
1)谁能说说“了不起”是什么意思? 非常伟大,超过一般人,超出常人…… 2)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板书:父亲 儿子)
三、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1、那就让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在这部分当中,有许多关于父亲的描写,请仔细看一看,从那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做上批注。
开始吧。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真好,同学们从这么多地方、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我们一处处来看。先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有很多人劝说父亲,可他就是不离开,也就是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出示课文片段)。
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 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1、恳求
2、急切
3、崩溃
父亲有点儿想不通,为什么警察和消防队长都不帮我救儿子。我能理解,你能理解吗?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所以那些人都劝父亲离开。这些人劝阻咱们都能理解,父亲的坚持你能理解吗?
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那其实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承诺。出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你们能理解吗?
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所以,当有人劝他时,他是恳求地问——
消防队长劝他时,他急切地问——
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
一句承诺,三句重复简单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刚才同学们交流时还谈到第12自然段里,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也让他读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我们就按照他说的,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出示句子)请全班男同学来读读这句。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①、1)用心地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特别是哪个字,哪个词深深地打动你的心?让你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自己的理由。
2)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哪个数字深深地打动你的心吗?—— 36个小时
A、说体会: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的挖掘废墟,肯定是很疲惫,又累又饿。但他还能够坚持下去,实在了不起。
B、36个小时是多久?(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五十多节的语文课)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时间的进程?为什么?
C、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一直都在挖,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爱,坚定,疲惫不堪)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
同学们,这可是地震中的36个小时啊。也许会发生——也许会发生—— 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36小时。
时间就这样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父亲还是一无所获,也许他曾经挖出了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 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
是信念。承诺。深深的爱。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师: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女同学,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A、哪里有血迹?(身上、手上、脚上……到处都是)读好这个词
B、这血迹有可能是从哪里来的呢?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让父亲变得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呢?
C、是啊,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同学,读。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
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学生在音乐中写话。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你们的话,让我想起这样一首诗: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把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的——父爱。
4.《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四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1、故事引入:《血色母爱》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人们正沉浸在甜甜的梦乡中。突然,一道蓝色的闪电划破寂静的夜空,紧接着,大地剧烈的震颤起来。顷刻间,一座繁华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地震像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猛兽吞没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二十多万人离开了这个世界。就在这片废墟下,一位年轻的母亲怀抱着一个七、八个月大的婴儿被卡在钢筋水泥之中,动弹不得。三天后,当人们挖开废墟时,母亲刚刚咽下最后一口气。当人们从她怀中抱开双脚乱踢蹬着的婴儿时,才发现婴儿紧紧吮吸着母亲的手指,抱开孩子,人们发现母亲的食指只有半截,鲜血如清泉一般汩汩地向外冒着。原来,在废墟下,母亲在乳汁已被吸尽的情况下,拚力咬断手指,用自己的鲜血让孩子存活了下来。
这位母亲用它的生命挽救了她的孩子,用她无私的爱让人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真实的传奇故事,来感受生命中另一种爱——父爱的伟大。2、板书课题
(1)齐读三遍课题,师板
(2)我用这样的形式能表达课题的意思可以吗?爆炸式图案表示什么意思?洛杉矶的地
震带来了什么危险?
二、阅读分析
1、看插图,通过预习,你知道图中画的是谁吗?文章中哪段文字叙述了插图的内容?(齐读)
2、哪个词一下蹦入你的眼睑?(幸福、紧紧拥抱)
为什么这个词一下蹦入了你的眼睑?你想知道什么?
(父子俩为什么那么幸福?他们为什么要紧紧拥抱?)
3、引导总结
(1)自由读文,找出答案。
(2)总结:
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坚持38个小时。终于在一片废墟中救出了自己的年仅7岁的儿子和儿子的13个同学,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
4、最后一段,哪个词是对父子的评价?(了不起)
5、分组讨论:父与子的了不起具体表现在哪儿呢?
6、引导梳理:
父亲的了不起:
(1)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却一直在挖掘;有些人劝阻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接着挖。
(2)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父爱的力量,为了儿子,决不丧失信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3)他的承诺是什么?板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父亲的挖掘是否很容易?
比较句子: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
(5)师引导后小结:
数字的罗列,时间的推移,说明每分每秒对父亲来说都是痛苦的,都
是一种煎熬。看,他满脸灰尘,可见挖掘多么辛苦。双眼布满血丝,38小时不休不眠,不吃不喝,内心倍受煎熬。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双手双膝恐怕早已被瓦砾磨出了血泡以至于血肉模糊。多么感人的一幕!多么坚韧的父亲!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6)引读体会
让我们在一次满含深情来读读这两句:
师:这为感动人心的父亲 生:挖了8小时,12小时……
师:这位坚韧的父亲生:挖了8小时,12小……
师:这位有责任感的父亲 生:挖了8小时,12小……
(7)过渡:
父亲的了不起在于说到做到。为了儿子,决不丧失信心。为了儿子,能够坚忍不拔。那么,儿子的了不起又表现在哪里呢?
儿子的了不起:
(1)“只要我爸爸或者,就一定会来救我……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对父亲毫不动摇的信任)师板: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情景表演(师叙述生表演)
随着的地的震动,三层高的教学楼轰然倒塌。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
有水,没有食物。有的只是14个同龄的小伙伴共有的恐惧。小伙伴们哭喊着乱成一团,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告诉小伙伴们——当得到父亲的救援师,他首先想到的是——
小结:阿曼达的了不起就在于它能够先人后己,能够毫不动摇的信任父亲。)
7、模拟记者采访升华主题:
13个孩子得救了,他们的家长赶到了现场,我这个洛杉矶电视台的记者也赶到了现场,我想采访一下在场的各位。
(1)请问这位小朋友,你刚从废墟中出来,想对阿曼的说点什么吗?(2)请问这位家长,您的孩子刚刚得救。您想对这对父子说点什么吗?(3)校长您好,此时此刻,您想说点什么吗?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正是父子之间这种浓浓的亲情,深深的爱意,使他们战胜了地震这个恶魔,战胜了一切困难,幸福地团聚在一起。此时此刻,你一定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
老师备有自助餐,请自行选择。
(1)爱读书的你,不妨读读本课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或段落,请在座的老
师给予点评。
(2)爱文学的你,不妨搜集、摘录一些你喜欢的词句,放在你的积累本
里,让他成为你走向文坛的基石。
(3)爱绘画的你,不妨画一幅精美的图画送给生你养你的父母,以表达
你对他们诚挚的爱。
(4)爱唱歌的你,不妨创编一首歌词,编出《世上只有爸爸好》,唱给大(5)
(6)
板书:(略)家听。爱写作的你,不妨写写心里的话,把它放在父母的枕边。爱诗歌的你,不妨创作一首小诗,把它献给父母。
5.《地震中的父与子》详案 篇五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后,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初步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通过一段录象,了解地震带来的严重灾难,为后面体会父爱的伟大做铺垫。在精读课文时,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句层层展开,反复地读并由重点句进行质疑,读中悟,悟中读,让读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通过读,认识父亲,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了解父亲的爱是了不起的,进一步感受父爱的了不起!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3.初步感受借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感受关键时刻时信任与爱的力量。
教学难点: 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2.感受地震灾难,体验地震带给人心灵的巨大冲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块儿学习17课。(学生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
1、让我们想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出示:洛杉矶 阿曼达 混乱
昔日 废墟 爆炸 瓦砾
破烂不堪 塌下来 砸着 颤抖 疾步
重点正音:瓦砾 砸着(2)谁来说说课文写的是一场怎样的地震?
3、过渡:
师:大地震使许多楼房便成了废墟,变成了瓦砾堆。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地震之后的废墟)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地震中,发生了一个真实的、感人的故事。谁来告诉我,在这一对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生:在洛杉矶大地震中,这位父亲在废墟中挖掘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瓦砾堆下的儿子和他的同学。)师:通过读书,你感受到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预设:生:我感受到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师板书:了不起
三、精读课文。
1、过渡: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同学们先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划记下来,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
(学生默读划记、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区。)
师:我们具体来分析: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先读读划记的语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师板书:父亲
(预设:
1、从这段话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2、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个小时,真了不起。„„)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还有谁也找到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父亲挖了36小时,仍然没有放弃,多么坚定呀!)师:你还读出了什么?
(36小时,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父亲没吃没喝没睡,多么伟大呀!)师:36小时,相当于我们上50多节课的时间哪,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阿曼达的父亲一直在干什么?(不停地挖掘。)师:真了不起呀!板书:挖
师:你从这段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生: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的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齐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联系我们前面看到的录像,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1、我仿佛看到他36小时没有睡觉,加上劳累与焦急,父亲的双眼布满了血丝。
2、我仿佛看到其他父亲叹气摇头绝望地走了,只有那位父亲不放弃继续挖。
3、我仿佛看到钢筋刮破了父亲的衣服,尖锐锋利的玻璃、破碎的瓦片戳破了父亲的手,割伤了父亲的腿,到处都是血迹。„„)
师评价:父亲是多么的辛苦疲倦哪。你们能够边读书边想象,把这句话读成了一幅画,很会读书。
师:在废墟中挖掘,是多么的艰难哪。
师:同学们谈了自己的体会,让我们对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生1: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师可以大力表扬:你关注到了课文的表达,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预设生2: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生3: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
师:你们提出了一个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问题提出来了,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解答呢?
(预设生1:读课文来理解。生2:读课文,再想象画面来理解。„„)师:对,深入到字里行间。光读这一段话就够了吗?
(最佳答案:反复地读这段话,把这段话多读几遍。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读。)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认真地思考。如果有什么新的发现,请划记下来。(学生默读课文。)
师: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样写,更能体现时间的漫长,挖掘的艰难。)师:你能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朗读。
师:还有谁来读读这句话呢?再指名读。
师: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板书:不论„„总„
师:在地震中,(在课题的“地震中”下画波浪线)发生了什么?联系上文引读;(师: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生: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很多人都来阻挡他。师:哪些人阻挡过他?是怎么阻挡他的?后来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继续引读„„)
出示:废墟 绝望 阻挡 危险 摇头叹息„„ 师:面对这么多的困难,父亲停止挖掘了吗?(他仍然在埋头接着挖。)
师: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克服了哪些困难呢?你能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吗? 出示:不论„„总„„
(不论废墟下的儿子是死是活,我总要找到他。)(父亲的态度非常坚决。)
(不论有多少父母绝望地离开,我总不会停止挖掘。不论有多少人阻挡我,我总会挖掘下去。
不论在废墟中挖掘有多么危险,我总会坚持挖下去。„„)师:父亲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
(不论挖多长的时间,我总要找到自己的儿子。
不论有没有人帮助我、理解我,我都要坚持挖下去。„„)师:总之,(生齐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阿曼达的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 师:你们都是用自己的心在朗读呀!谁还想来读一读? 生朗读。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很感动,真是了不起的父亲啊。请同学们轻轻的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段话,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走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生齐诵。
2、师生合作总结。
回放画面: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让他重新挺立的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许多人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的时候,他回响耳边的还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总结提升:这句话是支撑父亲的一盏心灯,在他的心底永远亮着!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下面这首诗就是这座大山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铭记心间。
四、读诗歌。
老师把这几句话改写成诗歌的形式。(出示诗歌)挖了8小时
父亲满脸灰尘,疲惫不堪,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挖了12小时
父亲脸色惨白,双眼布满血丝,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挖了24小时
父亲衣服破烂不堪,身上血迹斑斑,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挖了36小时
父亲精疲力竭,摇摇晃晃,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读一读诗歌 1.自由读
2.一组读第1小节,两组齐读第2小节,三组齐读第3小节,四组齐读第4小节
师: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
那么,为什么说阿曼达也是了不起的呢,我们下节课再走进阿曼达的精神世界,相信你们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板书:儿子)
五、作业。
1、作业本:1、2、4(1)
2、把这篇课文中有关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或段落抄写在回作本上。
3、回家认真读课文,找找儿子的哪些表现最让你难忘,画下来,想想为什么。
4、读了这篇文章,相信同学都会被这伟大的父爱深深感动。是啊,父爱如山,高大巍峨;父爱似水,流淌心扉。同学们,回去后请你们也写一首小诗送给深爱着你们的父母,好吗?(机动题)
父亲(不停)挖(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六、板书:了不起
6.《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人物的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爱的教育。【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跟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是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结合教材特点和班级学生情况,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经典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文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研读,深入体会
(一)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他们的所作所为源自于父亲说过的哪一句话?父亲想到这句话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2、透过这些表现,体会到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
3、想到这句话后,父亲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1、就在父亲开始挖掘的时候,其他孩子的父母也来了,他们又是怎样表现的?体会到这些父母是怎样的心情?
2、就在这些父母放弃挖掘的时候,还有哪些人物对这位父亲进行了善意的阻挡?
(三)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1、其他人都放弃了,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看视频。
2、而这位父亲仍坚持挖掘,对此,作者进行了深入的描写,找一找文中的描写。(课件:他挖了8小时,„„“爸爸,是你吗?”)
(课件:他挖了8小时,„„“爸爸,是你吗?”-----他挖了很长时间,没人再来阻挡他。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3、与原文对比,读读这段话,看看少了哪些内容?加上这些内容有什么好处?
4、文中有些内容并没有直接描写,还需要我们展开想象,文中就没说发生了什么情况使父亲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谁知道?
(四)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父亲挖掘的过程中,突然从瓦砾堆里传来儿子的声音,父亲是怎样的心情?儿子呢?分角色朗读,学生评价。
(五)“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1、儿子是怎样在废墟下度过这漫长的等待过程呢?请自由读读16-18自然段,从文中找找,看看阿曼达现在在哪里?
2、结合视频想想,阿曼达当时是怎样的处境?他会怎样想的呢?他是怎样安慰同学的?
(六)“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1、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后,阿曼达第一个露出了小脑袋,父子俩会说些什么?
2、从阿曼达说的话中,可以看出阿曼达是个怎样的人?
(七)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是什么让阿曼达在危险面前能够这样做?
2、谁来说一说,他们了不起在哪里?
三、延伸,情感升华
1、老师给同学们带来另外一个真实的故事。(课件:唐山大地震的故事。)
2、学了这篇课文,又听了这则故事,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我们再回过头来诵读这段经典。
2、总结课文。同学们,我们懂得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爱。虽然这样的灾难不是每个家庭都会碰到的,但这样的爱与信任源自于每个家庭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正是有了这些点点滴滴爱的基石,才会创造出爱的奇迹。
3、爱的延伸:(1)、有感情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地震中父子间的似海深情。
(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诵读积累。
(3)、推荐阅读作品:刘墉散文《爱的礼物》【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爱
创造奇迹
信任
【设计意图】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十三位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奇迹。
我紧抓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坚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坚持不懈,遵守诺言和儿子坚强勇敢,先人后己。”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教学中抓住这两个点,以点带面,同时把朗读感受,展开想象,升华情感结合起来,反复诵读感悟,让学生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并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在激发学生情感方面,我主要采取的方法是:
1、用情感唤起情感。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对课文的热爱,对语文的热爱直接影响着学生。所以,我都会用心去感悟文本,在课堂上尽量把自己对文本的热爱,对课本的感悟释放出来,用自己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但绝不是生硬的给予,而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2、借助语言自悟情感
学生的情感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去思维,去想象,去入情入境地读,借助语言文字产生情感。所以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情感动情处,引导学生自悟情感,只有学生自悟到的情感,才更有生命,才是真挚的情感。如引导学生对挖掘这一自然段的理解。
3、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朗读是最好烘托情感的方法,所以这两节课上我注重朗读,不断地引导学生朗读关键的句段,让学生感悟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4、借助媒体渲染情感。
我借助图片、音乐等媒体辅助教学,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境界里,使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在浓厚的气氛中体悟文本的情感。
5、经典诵读激发情感。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用《父爱》这首经典小诗导入,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之中,唤起情感。并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实时重温这首经典小诗,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提升。
6、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七
备课时间:2018年4月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汲取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汲取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方法:讨论法 谈话法
教具准备:录像 写有重点词句的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上课伊始,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看一会录像)在历史的长河中似乎每一次灾难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就在这片废墟中,同样演绎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哪个同学愿意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大声的告诉大家?谁能再响亮的说一遍?大家共同齐读一下,好吗?
2.我们运用五步预习法初步了解这个故事。任务完成了吗?那我们现在来一起集中检查预习情况(屏幕出示词语)谁能读一遍?(生读)大家齐读一遍!
3.现在请同学们再以小组为单位大声读这个故事。4.根据刚才的画面。理解了哪些词? 生:“瓦砾”就是碎石块。
“洛杉矶”是美国的一个发达的城市。“废墟”说明当时地震后的样子惨不忍睹(“废墟”和“混乱”先出示哪个词都出示第2自然段)“混乱”可以看出场面已经达到了难以控制的程度。一片嘈杂乱糟糟的样子。
5.师:你发音很准,我听出来了,念hùn,针对这个字,谁来补充? 6.师:这段话中的“昔日”你是怎么理解的?
7.师:阿曼达的这所学校过去什么样?现在呢?你能用完整的话说一说吗?
8.师:谁能带着这种巨大的反差再读一遍?(生读)9.师:你读的真好!(屏幕出示词语)谁还想接着汇报。生:“疾”是快。师:文中哪句话有这个词?(出示句子)10.师:文中是“疾步”在什么情况下疾步?
11.师:父亲心情急切所以快步的走去,你能带着这种急切的心情读这句话吗?
12.师:对这个字还有补充的吗?
13.师:真好!我们又解决了一个词。继续!
14.师:形声字,火表形,暴表声。添上火就是爆炸的意思。15.动笔写一下这个字。
16.师:谁能准确的读出它的字音:zá 砸 石—匝—砸。这个字也是形声字。韵母相同就是形声字。(板书)
17.师:接着汇报。颤 chàn 颤抖 zhàn 打颤
18.师:所有的词义和字义我们都理解了。齐读一遍好吗?想:记得更牢些吗?抄写一遍好不好?
19.师:同学们记住了吗?好,现在请大家浏览全文,看看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0.师:说的好不好?(要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同桌互相说一说好吗?
21.师:是什么力量使这对地震中分离了整整38小时的父子得以长重逢文中有一句话将之深刻地揭露出来。而且这句话反复出现你能找到吗?看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把它画下来。(贴出这句话)就是这句话。它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
22.师:第一次是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概括出小标题。第一次:儿子失踪。第二次:挖掘儿子。第三次:救出儿子。23.师:文中哪几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些情况?
24.师: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别记叙了儿子失踪,挖掘儿子,救出儿子。25.小结:(慢说)(齐读每一次画一箭头)
请同学们合上书坐好。当父亲看到三层漂亮的教学楼变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让他行政机关站立起来的就是这句话。读(生读)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劝他,让他放弃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生读)当黑暗、饥饿、恐惧不断向阿曼达袭来的时候,支撑他挺过来的仍然是这句话。
第二课时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了美国洛杉矶地震中的一对父子,这对父子劫后重逢,支持他们的力量来自这样的一句诺言(读板书)
2.你想说些什么?在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中,也有这样一句赞美这对父子的请你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将它找出来。3.指名读,哪个词赞美了这对父子!动笔画。
再读,读出这对父子的赞美之情。直接读。谁再读出赞美之情,齐来赞美这对父子。
4.文章怎样描写这对父子了不起的,让我们用心读课文,用心去体会。请同学们看老师给出的学习小提示:(指名读)学习的时候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5.请同学们就按照提示的方法来读课文。
6.刚才同学们读书很认真,好多同学把感受写在收边上了,我想你们的感受也一样很深。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交流好吗?在对父亲的描写中,哪句话深深打动了你?谁也有同样的感受,老师也有同感,老师将它打在屏幕上了。请你接着说感受?
①时间罗列,表现时间很长。36小时是多长时间?两个白天一个黑夜,或两个夜晚一个白天,对于我们来说,这么长的时间都要做些什么?而父亲只做了一件事?
读一读,读出父亲的执着、艰难。②再读:
A.谁来阻挡过他?为什么阻挡他?指名扮角色。
B.人们认为父亲因为失去儿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你也认为这位父亲失常了吗?谁愿意来读出父亲的执着。③外貌描写,从这几处中体会到了什么?
7.从这段描写中体会到了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小诗,是一支爱的赞歌。谁愿意来读坊?你们愿意再来读一读吗?先试试指名读。8.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不吃不喝,不顾别人的劝阻,连自己多处受伤也丝毫没有感觉,就在他挖到38小时时,奇迹出现了,他突然听见瓦砾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师生互读书中对话。这样,第一个孩子出来了,第二个、第三个、第……直到第十四个。
9.这是生死离别的重逢,这是一份创造了生命奇迹的。有爱生命就有了希望。重逢的瞬间,年仅七岁的阿曼达是否也打动了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10.这节课我们真正走进了这对地震中的父子,他们正如文中所记,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我们可不可以将题目换成了不起的父与子? 11.让我们来品这个题目
当我们看到他们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时,我们心中充满感动,多么---了不起的父与子
当我们了解他们克服的巨大困难时,我们心中又充满了敬佩,多么----了不起的父与子
12.有一首歌的名字叫《父亲》歌中这样唱道:……
13.可以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请大家记下这样几本书的名字:《背影》、《我的哑吧父亲》、《父爱如灯》。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不放弃——责任感
8.《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知识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力目标: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文本细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94年美国发生的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废墟中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
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在其他人感到绝望时他一直心存希望?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儿子在黑暗的废墟中始终等待着父亲的援救?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是父亲深沉、伟大的爱。
这单元紧紧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主题,讲述了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友爱(《炊烟》《赏花》);乡邻之间的关爱(《古井》),以及学生们深沉博大的父爱(本课以及《新年礼物》)。前两课已经初步学习了体会句子的方法,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这一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有一种爱,含蓄而坚定,深沉而伟大。这爱就是父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父爱的文章,名叫《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
2.在文中找一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想一想,事情的起因如何,经过怎样,最终结果怎样?
3.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994年美国发生的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废墟中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
三、合作学习,交流评析。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
阅读提示:
文中哪些语句使你感受最深,请在文中勾画出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勾画出了最感动的地方,也体会着读了读。下面就把你的`这种感受在四人小组当中交流交流吧。在交流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或许你会从他人的交流中发现一些更有价值的观点。
3.全班交流。
师:谁想把自己的感动和别人一起分享。
(1)“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
(2)“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父亲不肯放弃。)
(3)“他挖呀挖一直挖了三十六个小时。”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坚持不懈,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4)“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坚信父亲会来救他。)
(5)“不!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
(儿子的先人后己,对同学们很有责任感。)
师总结: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如果你是在地震中刚刚获救的阿曼达,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一写。
六、作业。
把这篇文章讲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一起交流读后的感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的重点之一。相对于精读而言,文章结构、语文修辞等不是它所要关注的,略读的目的是粗知文本大意。它的优势在于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所以在本课中,首先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略读课的教学不是让学生简单的读一读,再快速阅读的同时还要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意图,本课的情感目标是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所以,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以情育情,以情导情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使学生的情感被唤醒,激活,心灵得到触动,情感得以升华。
叶圣陶先生说: “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 ,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9.地震中的父与子续写 篇九
下课时,教室里闹哄哄地一片,“隆”的一声,房屋突然开始摇晃,阿曼达镇定地对一些胆小的同学说:“大家不要慌张!赶紧逃到外面的空地上!”话音未落,教室突然一斜,像个巨人似的倒了下去。房屋发出惊天动地的响声,淹没了同学的叫喊声。“砰”,阿曼达的头撞到了一个硬邦邦的像砖头一样的东西,阿曼达来不及分辨,只听见风在耳边呼啸,他一下子昏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阿曼达醒了过来,他觉得手脚麻麻的,头晕晕的。他赶紧上下摸了摸,拍了拍胸口,心有余悸地说,“感谢上帝,我还活着。”同学们怎么样了?他想起了刚才和同学们在一起玩耍时的场景。他向四周望了望,四面一片昏暗,堆满了残碎瓦砾和小石子。从重重的废墟之上,透进一丝细细的,微弱的阳光。他大声说:“有人吗?”只见四周静悄悄的,久久地没有人回应。
透过一丝微弱的阳光,阿曼达看到几个同学脸色苍白的挨在一起,似乎也是过度惊吓而昏了过去。阿曼达低着头,慢慢地爬过去,推醒了那几个同学,问:“你们还好吧?有没有受伤?”那几个同学见到自己的伙伴,迷惑地说:“阿……阿曼达,这是哪儿啊?”有几个同学也惊慌地问:“这是哪儿呀?”阿曼达早已适应了黑暗的环境,抬头向四周望了望说:“这是个大三角,我们还活着。”但这句话并没有带给大家太多的安慰。“我害怕!我的爸爸妈妈呢?我要爸爸!我要妈妈……”一个胆小的女生哭了,许多人也受感染哭了起来。阿曼达想,首先要将大家的情绪安定下来,便说:“别怕,一定有人来救我们的。我们来唱歌吧!”便带头哼起了欢快的小调,同学们也渐渐放松,跟着他唱了起来。阿曼达对大家说:“大家应该学会放松自己,不要惊慌,需要冷静。因为我爸爸说过,‘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会在你身边! ’所以,只要我爸爸活着,他一定会来救我的!”阿曼达坚定的声音让大家放松了不少。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饥饿渐渐袭来,大家眼中的坚定又云消雾散了。一个同学小声的说:“我饿了,也渴了。”同学们一个接一个抱怨起来。“你们多想些昔日开心的事吧!”阿曼达假装轻松地对大家说。突然,余震开始了,一些盖在上面的碎屑又掉下来,大家又尖叫起来。阿曼达对大家喊:“当心!蹲下!用手抱头!”同学们纷纷照做。不一会儿,余震似乎过去了,大家气喘吁吁靠在墙角上,有些同学吓出了一身冷汗。“大家惊魂未定地说:“吓死我们了,千万别再地震了!”
突然,上面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阿曼达!你在哪儿呀?“是爸爸的声音!” “爸爸!”阿曼达喊道,“爸爸,真的是你吗!”他惊奇地睁大了眼睛。“儿子!是我,是爸爸!”爸爸擦了擦湿润的眼睛。“你们还好吧,有几个人活着?”“十四个,全活着!”阿曼达高兴的说。 一个小时后,安全出口在爸爸的带领下开辟出来了。爸爸说,“出去吧,我的儿子!”阿曼达坚定地说:“先让同学们出去吧。有你在,我不怕!”同学们感激地看着他,他们一个个从废墟中爬出,投入父母的怀抱。
10.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篇十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让我感触极深,深深的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一次,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次大地震,一所学校的教学楼在地震中倒塌,许多孩子埋在废墟中,还没有被救出来,阿曼达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父亲赶到学校,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整整挖了38小时,终于从废墟中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同学。读完文章,泪水早以模糊了我的双眼。多么伟大的父亲啊!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呢?是信念,是承诺,是爱!要是没有这位伟大的父亲坚持不懈的努力,没有爱的动力,哪有那么多的生命获得新生呢?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又何尝不是受到父母关爱呢?
从我记事起,因为工作原因,爸爸很少陪伴在我的身边。爸爸在我心中影响不是很强烈,妈妈成了我生活的支柱。“爸爸”这个词在我这是各种好吃的,好玩的东西的代名词。可能因为我们不能经常在一起,每次回来爸爸对我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我以为这就是爸爸对我的爱。可是那一次却让我切身体会到了父爱的另一面。
那一次,我正在骑自行车。突然,眼前出现了一群大姐姐,我立刻紧张起来,小心翼翼的骑着,没过多久,大姐姐走到我的面前,我睁大双眼,脚不由自主的慢了下来,终于,我克服了一道坎,从旁边骑过去了。爸爸对我竖起大拇指,我立刻开始飘飘然起来„„“啊!”我大叫起来。原来在我飘飘然的时候,不小心直冲下坡,因为没刹住车,所以,摔了个“狗啃泥”,爸爸听到我的大叫,立刻赶了过来,看看我的脸,“哎呀!嘴巴破啦!”,看看我的身上“不好!肩膀、膝盖都破啦!”我哇哇大哭,爸爸立刻把我抱起来,冲到医院,急忙说道:“医生,医生!我女儿摔跤了,快看看!”这时,我抬起头,用泪眼朦胧的神情看着爸爸。爸爸脸色铁青,一点笑容都没有,医生赶紧赶来。为我擦洗伤口,回到家,我不能弯腿走路,不然伤口开裂,又要复发。于是,爸爸每天把我背上背下,还要背我去换药。我突然觉得爸爸像是变了一个人,原来我在爸爸的心里是如此的重要。
【地震中的父与子阅读题答案】推荐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优秀说课设计07-19
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09-20
漫画《父与子》读书笔记06-23
父与子的难题美文07-16
父与子范文600字07-28
《父与子》优秀学生笔记08-03
读《父与子》的感悟08-08
园地父与子说课稿10-05
父与子读后感小学作文200字07-27
优秀读后感 :父与子读后感700字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