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学法》教学大纲

2024-10-12

《中学英语教学法》教学大纲(共9篇)

1.《中学英语教学法》教学大纲 篇一

语言教学活动是交际的活动,交际活动中充满着情感和乐趣。同样,英语教学活动也是寓教于乐、寓情于乐的活动。寓情于乐会使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快、自然,教师愿教,学生愿学。寓情于乐是通过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增进师生间、学生间的友谊,活跃课堂气氛。新教材突出体现语言教学的交际性,为我们提供了富有情感和乐趣的教学素材,并通过文字和图画在课本中充分体现出来。课本中蕴含的这些快乐情感需要教师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激活它,使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提高能力的动力。

一、“快乐教学法”的实施方法。

教师通过剪接、粘合、浓缩、扩充等手法实现书本内容的进一步生活化,并用游戏、娱乐、趣味语言、动作手势、示范表演、简笔画等形式,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意境、舒适的心境、愉快轻松的气氛,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饱尝愉快的感情体验,从而乐于学、乐于练、乐于记忆。

二、“快乐教学法”的课型设计。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快乐教学法的课型可分为:表演课、游戏课。

表演课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通过扩充、夸张、剪接等手段把课文设计为一段小品或短剧,由教师编导,学生分组表演,使学生在表演中学习真实的语言。

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英语教学中,适当组织一些游戏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减轻疲劳,而且还能使学生通过游戏学习到真实语言,也有利于知识的潜移默化。根据每一课的内容设计一些饶有兴趣的游戏活动,如“猜东西”、“找朋友”等,不仅学习了教材内容,而且调节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并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好乐、好玩、好动、好问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我乐学、我想学”的方向发展。

三、“快乐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快乐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共分复习、介绍、操练和巩固4步。复习过程中,教师利用概括力和想像力,对学生学过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组合成小品、短剧等,增加趣味性,消除学生吃“回锅菜”的乏味感。介绍新教材时,利用简笔画、图片、实物等手段创设一定的语境,让学生在自然的语境中通过参加游戏,观看表演等形式去感知、意会新的语言点。在操练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融洽的气氛,让学生大胆开口,不必有错必纠,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巩固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掌握知识和体验乐趣的统一,有些题目可适当降低难度,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达到教学目标。

四、“快乐教学”实施的益处。

1、英语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开展“快乐教学”的有效素材,只要教师做有心人,认真发现,不断挖掘,就会从中找到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教师、学生就能享受到教与学的快乐。

2、“快乐教学法”可消除学生学习英语的紧张心理和记单词、句子的乏味感,使绝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感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快乐教学的实施,可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友情,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寓德育美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总之,“快乐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欢快愉悦的教学环境,既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负担,又遵循了教学规律,教师越教越乐教,学生越学越乐学。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其乐无穷。

2.《中学英语教学法》教学大纲 篇二

一、精心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索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趋向。如果学生对外语学习感兴趣, 那么他就会积极地去思考所学的东西。我们可以先从课本入手, 找到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在讲SB3《Shopping》这一单元时, 可以先借助图片给学生展示一款最新的数码相机, 问学生喜不喜欢拍照, 引起学生兴趣。接着问他们是否知道如何从网上购买一部价廉物美的相机,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引入本单元重点Shopping

Online (网上购物) 。课文内容的灵活导入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只要我们精心创设情境, 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由此可以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二、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尽情张扬自己的个性

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提倡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感受成功, 并逐步达到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而学生只有在活动中, 才自始自终是自觉主动的语言实践者。“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 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 使学生把语言的学习看作为内在的需要, 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

三、对课文进行整体教学

阅读教学应遵循整体教学原则, 不应只对文中的词汇、句型及语法结构等作简单处理。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插图、标题或段首句入手, 并提出一两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 速读全篇, 从整体上了解全文后, 让学生找出每段的主题句 (Topic Sentence) 。然后让学生说出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General Idea) 。文章的自然段落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用图表或摘要等方式归纳出来, 使文章脉络一目了然。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而且有助于学生日后写作能力的提高, 写同体裁同类别的文章时他们知道该从哪几方面入手。

四、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需要课内外结合, 我们的学生一般都缺乏英美背景知识, 这必须从抓课外阅读着手, 也可以把课外阅读作课堂阅读的一种延伸。课外阅读的材料分为精读材料和泛读材料。所谓精读材料就是老师指定的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是有关英国、美国等讲英语的国家的一些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学英语应了解英美的一些概况, 即相关的英语背景知识。所谓的泛读材料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阅读的材料。有些学生对体育感兴趣, 就可以通过阅读体育报道来了解相关英语知识;对音乐感兴趣的, 通过欣赏英文歌, 读英文歌词, 可以涉猎到许多课堂上不曾接触到的知识。通过课内外阅读的相互结合, 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五、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

1.克服心读、默读的习惯。中学生由于受朗读习惯的影响, 已经建立了文字符号和声音之间的固有联系。当他们看到字母、单词和句子时, 就会不自觉地发出相应的声音。有的学生虽然不发出声音, 实际上心里还是在朗读。在阅读速度上, 无声要比有声快, 因为有声阅读是眼、脑、口、耳四个器官一起活动, 文字符号反映到眼睛后再传到大脑, 大脑命令嘴发音, 耳在监听辨别正确与否;而无声阅读只是运用眼和脑两大器官, 省去了口的发音和耳朵的监听, 所以速度要快。要提高阅读速度就必须克服心读、默读的习惯, 多做练习以逐步达到眼脑直映。

2.克服指读现象。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一词一句仔细阅读的习惯, 拿到文章就逐字逐句地读, 或用手指或笔指着一个个单词阅读。注意力常集中于对个别词句、片语的理解, 忽视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逐词阅读造成视幅狭小, 无法形成意群阅读和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依靠眼睛逐行甚至多行阅读, 避免指读。阅读时应依靠眼睛灵巧地在书页上移动, 而无需借助于手指或其它东西。教师可示范正确阅读的姿势和方法, 要求学生注意纠正指读的习惯。在阅读训练中, 教师应巡视全班, 一旦发现有指读现象的学生, 就立即帮助纠正。

3 . 克服回视的习惯。学生常因担心遗漏细节、要点内容, 或阅读材料超出自己的知识理解范围而重读阅读材料。频繁的回视重读使阅读失去连贯性和整体性, 所以要克服回视重读的习惯, 如实在担心会遗漏内容, 要克制自己, 待读完整篇后再读一次或两次即可。

总之, 只要我们善于捕捉训练的机会, 多学习, 多实践, 使我们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完善, 学生的阅读水平一定能够再上新台阶, 也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交际能力的提高。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 这还需要我们为人师者共同努力。

摘要:当代的教育科学理论告诉我们, 要特别重视人的可持续发展, 重视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如何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需求, 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综合性人才, 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认真加以思考的问题。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标的阅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中学英语教学法》教学大纲 篇三

成果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是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两种写作教学方法。成果教学法最早源于中世纪的拉丁语教学,作为教学实践,则始于19世纪。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即是教师给予刺激,学生作出反应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写作成品上,首先由教师提供范文,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学生模仿范文进行写作,最后教师评改,打分。而过程教学法以交际理论为基础,该理论认为写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群体间的交际活动,因而,其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写作过程和写作能力上。过程写作的模式包括:写前准备阶段,初稿阶段,同伴评价阶段,修改或重写阶段,教师评价阶段,修改、重写或编辑阶段。过程教学法的理论家们认为,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发现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以英语为工具,去发现和澄清意义,从而准确表达他们的思想。同时,写作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写作的各个阶段并非线形排列,而是一个相互交叉、相互包含的过程,每一个阶段在最后成稿之前都可能被多次重复,文章也会经过多次修改,不断趋于完善。长期以来,尤其是新课改之后,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广大一线英语教师的难点与困惑。在某些教师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也没有一定的教学理论认识,甚至没有单独的写作教学。农村初中面临的问题是很多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明显重视不如城市,普遍的是:孩子的学业基础、学习习惯、学习竞争意识也不理想。教师的认识与水平也有很大差异,考到县高中后,由于英语基础差异太大,同一班的学生的教学难度很大。写作教学尤其是讲究方法的写作教学很少,而在现在的新课程教材编写中,每一个module都有围绕着单元话题的写作任务与要求。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专门的写作课型,应该视为没有全面的体现新课程理念,没有真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由于没能得到足够的指导与训练就勉为其难了。即使是有一些指导与教学,绝大多数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成果教学法,学生的英语写作成为一种被动的体验,写作水平一直徘徊不前。本来汉语写作都有些困难,用外语写作就是难上加难了。很明显英语写作教学水平成了中学英语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制约因素。高考、诊断考、期末考等书面表达一题的平均得分历来较低。中下水平的学生大多不能完成写作任务,有的甚至还只字未写,交了白卷。而此题的赋分极高,客观上造成了英语科成为他们升学路上的一大障碍。写作教学不足的影响可见一斑!农村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是不可小视的薄弱环节。近年来,部分教师和研究者开始意识到英语写作课改革的价值和意义,开始尝试引入国内外一些新的写作教学研究成果,并尝试运用于实践。过程教学法的使用就是例证。课题组认为:我省英语写作教学水平亟待提高。通过此研究,农村中学里教师教学方法更明确,学生学习更有效率,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会大大提升,并形成经验,找到规律,从而为农村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必要的引领与指导,大大提高农村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效果,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基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英写作教学法专家开始反思传统的写作教学法,在专家们提出的众多写作教学法中,过程写作教学法受到推崇(Murray,1976; Zamel,1982,1983,1985; Raimes,1983,1985),至今仍然成为国外外语课堂写作教学的主要方法。国内开展过程写作教学法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初,过程写作教学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中,源于大学教师及研究人员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现状不满意。这些研究中,非实证性研究(如个人感想、操作描述及理论反思)所占比例较大,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有于飞、张慧芬(1996)等。实证性研究成果较少,如吴锦、张在新(2000),罗瑜、李红(2003)。与此同时,中学外语写作研究也开始进入了活跃时期。在相关英语写作教学法研究的影响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思路、方法得以不断创新。过程写作教学法在中学英语写作课堂中的运用也开始受到关注,如高旭阳(2006)等,他们运用过程写作方法论思考、探讨甚至指导实践,无疑对中学英语写作课的创新注入了活力,丰富了中学英语课堂写作实践。但是正如姚兰、程骊妮(2005)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写作研究状况之研究》一文中指出的那样:1980年—2003年中英语写作研究论文中,非实证性研究占绝对优势,而实证性研究显得薄弱,这一观点在李志雪、李绍山(2003)的研究文章中也得以证实。然而,罗瑜、李红(2003)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结果法”比“过程法”更能有效地帮助中国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因此,只凭为数不多的几项实证研究,我们无法判断过程写作教学法在中国英语写作课堂中是否行之有效?过程写作教学法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会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中,尽管进行过程写作教学的人数日益增加,但仍然因为缺乏相关的过程写作教学的实证研究而感到遗憾。因此,我们认为结合我们农村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开展过程写作教学的实证研究将有助于澄清过程写作教学法在农村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为探索更有效的写作教学途径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本研究把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法的教学引入到农村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在比较中检验效果。我们试图通过此次实验研究,来填补成果教学法与过程教学法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对比研究很是缺乏这一空白。这一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更在于它能为我省农村学校的师生在英语写作课的教学提供借鉴与帮助。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有:成果教学法与过程教学法的基本要领与理论依据;成果教学法与过程教学法在现在农村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了上述两种教学法的效果检验与追踪分析;过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技能研究;过程教学法成功课例收集;成果教学法与过程教学法的使用中师生的收获与感受等。我们的这一研究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本课题拟以四川省罗江中学校高10级、11级、12级与初12级随机抽取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分组条件下分别运用写作教学法中的成果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理论,在英语课堂中开展以上两种写作教学方法运用效果的实验对比研究。实验不同年级与层次的学生分为高分对照组和低分对照组,共8个实验组。本研究打算通过实验验证以下假设:1. 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成果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哪种方法更有效?2. 这两种教学法分别会对高分组和低分组产生什么影响?我们也将探究如何结合我们农村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开展的成果教学法与过程教学法的实证研究去求证过程教学法在农村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更加可行、科学、有效。通过比较两种写作教学法的优劣长短,为探索更有效的写作教学途径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可依循的规律、已验证的做法。本研究在教学常态下进行,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第二课堂活动。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谈话、个案研究、讲座、对比等方法。文献研究法:运用国内理论对有关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作具体描述,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调查研究法:分析农村初、高中英语写作课堂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特点、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所带来的学习生活的压力、原有学习策略和新的所需要具有的策略之间的差距等。访谈法:对专家进行访谈,了解实施英语新课程改革中学习策略培养的重要性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对英语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新课程在我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写作训练的基本情况,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掌握高中英语写作学习策略,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个案研究法:运用此法研究学生在写作学习与训练中的差异性,对个别学生、个别班级、年级或特定群体等典型个案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和剖析。【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于飞, 张慧芬. 写作教学中的 “成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 和 “内容教学法”浅析 [J]. 外语界,1996(3).[3]张吉生,周平. 英语写作教学中 “结果法”与 “过程法”的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4]罗瑜,李红. “结果法”真的过时了吗?——英语写作教学法 “结果法” 与 “过程法”的比较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5]Hyland,Ken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Writing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press. 2005.[6]Murray, D. M. Teaching Writing as a Process, Not Product. [A]. In Graves R. L. (ed). Rhetoric and Composition[C]. New Jersey: Hayden Book Company, Inc., 1976.[7]Raimes, A. Techniques in Teaching Writing[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4.《中学英语教学法》教学大纲 篇四

内容提要:课程实施的核心是主体参与。初一英语新教材信息和容量比较大,词汇有很大的增加,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境。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法,适应新形势,努力实现角色的转换观的转变,为学而教,为学法而创造教法,关注“学”的终身理念,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张力。

主题词:教法的张力;兴趣 ;学习习惯养成;教学多样性

初中英语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初级中学课程标准--英语》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和主体作用,将学生视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活动个体。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努力使自己的教法适应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变革的需要,发挥出教法的张力,提高教学的效益。新教材初中英语信息量和教学容量比较大,词汇不老教材有了很大的增加,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境。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努力 “真正实现角色的转换和观念的转变,为学而教,为学而创新教法,关注终身“学”的教学理念 。最近几年以来,我主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可新课改的理念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教法的探索以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张力:

一、教法的改革应始终围绕激发学生兴趣而展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于兴趣,具有内发性的特点。我们英语教师只要坚持认知与情感互动的原则,立足于认知,体现其发展,引导其乐学,使学生主动汲取、内渗知识并生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笔者立足于新课程要真正把教学活动变成学生自己的活动的特点出发,不论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或结尾阶段,我很注意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指导、启迪、和开发学生的各种能力,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相互依赖的、真实的语言交往环境,积极营造互动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机会,使学生在一个个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给他们展现出一个个广阔的语言学习空间。例如在Unit11,Junior I中,为了引出新课内容:“What time is it?”这一重点句型,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同学们作了展示。我首先展示了同学们都很喜爱的球类运动项目:two baseballs,使同学们很快便饶有兴致地纷纷说出:

A:I like baseballs very much .

B: I don’t like baseballs, but I like basketballs .

C: My favorite is footballs...

于是我在同学们的讨论声中很自然地利用实物展示了两个棒球、四个篮球、六个足球,逐步形成一个闹钟的雏形,同学们便开始互相猜测:What’s this? Is it a clock? 从而引发他们极大的好奇新和学习的积极性;于是, 我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内容:Yes, it’s a clock. What time is it now? 如图:

接着,我创设了新的活动任务:It’s seven o’clock in Beijing now. Please discuss: What time is it in other countries?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组还模仿中央电视台《开心词典》的求助办法互相了解和探讨地理知识和时区的知识,课堂气氛顿时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上台很自豪地展示自己渊博、丰富的知识:It’s twelve o’clock in Paris. But it’s eighteen in New York... 掌握了时间概念之后,同学们开始介绍了日常生活中每个时间段他们通常所做的事情,例如:I get up at six thirty. We play basketball at four in the afternoon... 这样在学生轻松、直观又浓烈的学习环境中扎实地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也轻松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临结束时,我又采取悬念法提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求知欲望。如,What’s my favorite day and what do I do on that day?为下节课的内容My favorite ...埋下了伏笔,为继续学习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式还有很多, 诸,如成功激励、习惯培养、情感体念等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和运用各种高效的教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二、教法要体现对学生学习习惯与素质的培养,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而展开。

正如叶圣陶说的:“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因此,教法改革应围绕培养学习习惯而展开,这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良好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在初一英语课教学中非常关注学生学习习惯与素质的培养,贯彻在课前课后,课内课外之中,要求每个学生做到学好英语,先养好习惯。我主要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确立英语教学习惯养成的要求,帮助学生确定自主学习的具体目标,做到课前能专注听讲能提问,能质疑,能答辩,并能独立完成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学习习惯很重要,对掌握好知识点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例如Unit 9 Junior I单词多且难,学生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无法熟悉巩固好学习内容,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先对父母家人进行一次调查,了解他们喜欢哪类电影,这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就很容易掌握难以记忆的comedy, thriller, documentary等单词和句型: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这样,他们在课堂上就会很有兴致地迫切地询问起彼此的喜好,达到了交际互动的学习目的。在课堂内,我非常注意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答辩的能力。我经常运用比较法、联想法等教学方法, 我比较重视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加强他们的鉴别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我经常要求学生课后听英语录音,看英语影视作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节目供学生和家长选择,做到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培养学生课后视听的习惯与能力。

三、教法改革要围绕学生多样化“乐学”的方法而展开。

新课程和新教材倡导教和学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乐学”。这样,就要求英语教师务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围绕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讲究学习指导艺术,促进多样学习指导模式的生成。例如,我常运用游戏法,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最受学生欢迎,能体现游戏伴随着紧张和愉快,使学生在没有外在压力的强迫下,在欢乐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我的常见做法有:

1、创设情景教学,让课堂教学充满情感。 新课程旨在以人为本,体现师生互动,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开展“情景-问题-探索”为线的游戏活动,对问题开展讨论。

2、看图说话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它不仅能巩固所学的单词和语言知识,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

3、开展不同的问题的游戏活动,可以是小组与个人,单堂与连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现教学活动的开放性,解决问题的有效性。通过文字、图片、影像 、交流、表演等形式呈现,使学生可接受。例如 Unit 4 Senior I要求掌握in ,on, under等方位词及家居用品,我利用学生喜爱电脑的特点,制作了课件,进行电脑游戏教学。让学生自行组合,两个或多个同学对话表演,内容是帮助整理杂乱的房间,如,A: Where is the drawer now? B: Look, it’s on the table...在表演的同时,需要一个学生用鼠标把对话中提到的用具拖移到正确的位置上去,使房间井然有序。如图,

我们要想达到成功的表演,学生必须听、说、做相结合,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结果台上台下融成一片,形成探究气氛。这样合作、交流、互动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诠释,效果很好。

总之,英语教法问题的探讨,要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深入研究教材,将教材分析研究透彻,切入点处理的科学。英语教师要熟知教材与课程标准,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为确定适当的教法以及设计CAI软件做好准备,实施多媒体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研究章节中的重点难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知识 整合提出新颖的教法,达到发挥教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张力的根本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初级中学课程标准-英语》;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人民教育出版社

5.《中学英语教学法》教学大纲 篇五

摘要:教学反思能力是一个高素质的现代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本文这种能力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积累和发展。本文从作者自身实践出发,论述了英语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并确定反思内容,在实际的反思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反思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反思活动。

关键词:英语;教学反思;教学过程;语言学 教师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英语教师不能仅凭所学的语言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从事教学,教师只有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和决策的制定者。由此才能不断推动自己的从教生涯迈上一个又一个新的成功发展的台阶。而关于反思,《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的: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推及到教学中,反思有着更为深厚的内涵。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反思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教师对以往的言论和行为做出重新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新旧

观念的激烈交锋,有对与错、优与劣的价值判断,有为与不为的重要抉择,有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矛盾冲突,有习惯行为与现实需要行为或理想行为的行为选择,这些都是在心灵深处展开的,看不见摸不着,他人也无法窥视和描摹。反思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自觉的行为。当教师取得成就时会认真总结经验,对自己经常作出积极的评价;反思同时具有对比性原则。教师在反思中只有综合运用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的方法,才能使自己立足自我,在同事的关怀和帮助下得到某种启示而打开思路,获得新的发展,荀子所说的“吾尝终日之所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可以看出,英语教学的反思,已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着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显然,这种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

那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怎样形成并发展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呢?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还很粗浅的想法。

1、教师要确定自己需要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应素质教育之需,英语教育需要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熟练的课堂教学技能、高水平的英语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为

此,英语教师的反思应包括三种重要成分,即认知成分、批判成分和教师的陈述。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认为,在人的头脑中,大量的相互关联的有关事实、概念、概括和经验的信息被组织成一定的网络,成为图式,可以有效储存和快速提取,构成了个体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在课堂中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机智等等。

教师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往往造成了他们在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处理上的差异。以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为例,有位外语教师在教cock(公鸡)一词时,有个学生突然怪声怪调地说:“有没有母鸡呀?”顿时,全班一片喧哗。教师平静地说:“有,不仅有母鸡,还有小鸡这个单词。”接着一一讲解,并表扬了那位学生好学好问,但也批评了他说话的态度。这样机智的处理,既没有干扰正常教学,还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受到了教育。而英语教师的重中之重则是时时刻刻应不忘反思我是否给了我的学生们准确的英语语音和语调。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不可回避,它是我们目前的英语教学中一个确然存在的问题。上海一所中学曾经作过一项调查,发现有很多学生喜欢英语课是因为喜欢他们的英语教师,包括教师的学识、修养和教师创设愉悦课堂的能力。因此,英语教师应尽可能地反思自己的课堂陈述,掌握优美的英语语音语调,形成亲切得体的教姿教态,提升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

2、教师应把握教学反思的过程

“实践出真知”教师的反思能力应在自身的反思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以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教师反思过程可分为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首先是具体经验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因此,在此过程中,接触到新的信息是很重要的,他人的教学经验、自己的经验、各种理论原理,以及意想不到的经验等都会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接着是观察与分析阶段。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自述与回忆、观察模拟、角色扮演,或借助于录音、录像等来获得信息数据。对它们进行分析,经过这种分析,教师会对问题情境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然后是重新概括阶段。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旧的教学指导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是积极的验证阶段。这时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它可能是实际尝试,也可能是角色扮演。

在我从事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感到我时时在经历这样的反思过程,以课堂教学方式的反思为例,最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上课内容,课堂上,我让他们反复地跟读操

练课文中的对话和句型,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们开始失去了热情。上课时,我口干舌燥地教,而他们意兴阑珊地读。我很困惑,是我的教学有问题,还是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呢?在很多的英语教学杂志和教学录象中,我看到了不同于我的课堂教学的实例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教学效果。教育部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更是引发了一场关于英语教学的大讨论。我想此时,我是经历了反思最为重要的两个阶段-具体经验和观察分析。之后,我将自己反思的结果一点一点地运用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情景法、游戏法、竞赛法,设计活动课,逐步放开,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兴趣盎然的课堂中来。我发现,游戏的加入与活动的增多,非但没有使教学进度滞后,反而因学生参与程度的提高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当然,在验证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不一而足的问题,如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活动课堂的管理问题等等,但反复的反思、对照、验证过程中,我感到学生们体验到了英语课堂的乐趣。

3、教师应注重教学反思的方法

荀子《劝学篇》中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说,好的方法,将可以使我们顺利达到目的。在教学反思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有效反思,如反思日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备课和上课

6.《中学英语教学法》教学大纲 篇六

近年来,各级骨干教师培训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这样一个基本的道理:教师应做教科书的主人,而不应是教科书的奴隶;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应是课程设制的参与者。三级课程管理机制向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师即使不编教材,也有权选择教材。教材的多样性应体现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特色和不同的对象等方面。教师应从学生和学校教学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材。学生不可能买多套教材,但教师需要了解和学习各套教材,从中吸取营养,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开阔思路,才能教得活、教得好。实际上,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教科书。每套教材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有的优点多些,被看作是好教材;有的缺点多些,被当作差教材。然而,差的教材到了好的教师手里也能教出好学生,而好的教材落到不合格的教师手中照样教不好学生。可见,教师在实施课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多么大。

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正确认识教材的作用,从对教材盲目的崇拜转向新的思想解放,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材。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可以把教材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教材就是我们传统使用的教科书,而广义的英语教材作为英语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Teaching material)已不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了。优秀的英语教材是指一个教学包(Teaching kit),其中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活动手册、配套读物、录音带、录像带、挂图、卡片、多媒体光盘等。这些材料大大加强了教材的弹性,为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内容提供了条件。有的教材还设置了网站,学生运用互联网可以自学,排除课堂上的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学习个性化。有些英语教材特制了示范教学的光盘,并通过电视台播放“空中教室”,为师生展示了优秀的课堂教学,弥补了英语师资力量不足的缺陷。因此,新课标对教材的定义是对传统狭义教材的延伸。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适应我国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弥补教材与教学实际需求之间的距离,克服教材的局限性。对教师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以往教材的设计,对学生因素考虑欠缺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主要媒介,教材要成为“学材”。教材要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这种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如何理性地选择适合于本地区学生实际的中学英语教材,作为学校英语教学的核心材料,需要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在与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与家长代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选择经教育部门审定或审查的教材。选择教材应遵循以下的准则:

1、 教材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需要。英语教材的选择应与语言学习计划(英语课程标准)的各项目标相一致,要充分体现不同年龄和不同语言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同时,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在内容、目标、和要求方面要系统性。选取的语言材料要真实、地道、典型。

2、 教材应反映学生现在或将来使用语言的情况。应该选择有助于学生为达到自己的各项目的而有效使用语言的教材。英语教材的内容和活动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有利于学生通过学习教材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3、 教材应考虑学生作为学习者的需要且能促进他们的学习进程,并不是说教的形式。英语教材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教材不仅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也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应引导学生提高鉴别能力。

4、 教材应确立的学习帮助者的角色,像语言教师一样,起到语言学习者与目标语言的媒介作用。

目前,我们的教学正由教材传递和接受过程向教材开发和创造过程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必须摈弃“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传统观念,树立“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思想,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首先,要善于灵活性地运用教材。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充(Amend)和删减(Leave out),或者替换(Replace)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及调整教学顺序等。当然,对教材的补充和取舍不应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 积累课程资源。新教材以单元为单位,以话题为主线,因此,教师完全可以结合话题,进行教学资源的积累,并及时对教材使用情况进行总结。

再次,以教材为载体,加强各学科整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学生学习外语最终是为了用语言吸取和处理信息。因此,英语教材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的性质。如版的人教版高一英语教材中,涉及的话题有环境、人口、网络、旅游、天文、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这些内容,在其它学科如社会、政治、科学中也先后出现,教师可以在与其它学科教师讨论后,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以加强学科的整合。

最后,以教材为基础,开发教材。教师和学生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开发教材,是在教师及学生的实践、反思中进行的。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新思维,在师生互动,共同开发教材,为建设校本教材进行有益的探索。

7.“思维分层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 篇七

关键词:思维分层教学,问题解决模式,粗心畏难,中学英语教学

马云与爱因斯坦的共同点是什么?

或许, 就所谓的纯智商而言, 爱因斯坦比马云略胜一筹吧。 因为, 爱因斯坦被认为是高智商的代表, 而马云参加高考三次后才被杭州师院录取。 但这并不妨碍马云成为世界风云人物。 让爱因斯坦与马云独领风骚的本质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或者, 是什么直接原因促使他们成功?

《 爱因斯坦传 》 的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爱因斯坦拥有独特的思维模式。其实, 马云又岂能例外, 思维模式制胜已经是成功人士公开的秘密, 而这也是引发思维开发热潮的最现实的依据。

为什么优秀的思维模式可以让你事半功倍呢? 其实, 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就是快速高效地解决各种问题, 特别是疑难问题。 在这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时代, 谁掌握并运用了先进的思维模式, 谁就是时代的赢家。

重视思维模式的开发当然不能保证让你成为第二个马云或者爱因斯坦, 但可以肯定的是, 这是迈向成功的正确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从“战略主题”高度对学生学习目标提出如下要求:“坚持能力为重。 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社会实践, 强化能力培养。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 学会动手动脑, 学会生存生活, 学会做事做人,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开创美好未来。 ”这一直是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笔者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工作近三十年, 一直专注英语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在参阅了大量的思维研究文献之后, 总结出了一系列以 “问题解决”为目标的思维开发与训练的方式方法。 经过大量的实践验证, 该思维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英语运用中因知识系统构建不科学导致的“粗心”问题, 以及因思维模式不科学导致的“畏难”问题。

一、“思维分层教学”理念简述

(一) “思维分层教学”的缘起

1.学习思维模式与问题解决思维模式

长期困扰教师和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当然是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尽如人意。

常见的比如“书呆子”式学习, 费时费力, 学生的运用能力薄弱;或者学生的基础不错, 但对关键的难题很难突破。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多数学生并非对所需知识一无所知, 但总是缺少科学的问题解决模式。 各种“改错本”的盛行客观上解决了部分问题, 但是未在思维模式的根源上组建科学的系统, 导致学生大量低层次的重复机械的劳动, 教学效果难以根本改变。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造成上述问题的关键原因是学生长期处于“学习方法模式”之中, 缺少“问题解决思维模式”, 遇到问题时, 思维依旧局限于学习的模式, 必然导致思维运行的凝滞。

研究表明, 除了部分天资聪颖的学习能手, 多数人掉进了“学习”的陷阱。 其思维模式基本上固化于“学习模式”, 对于解决问题要么“按部就班”, 要么“束手无策”。

为此, 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思维模式急需创立。 但遗憾的是, 这方面的研究虽然颇多, 但大都是囿于经验总结之类, 难以成为系统的思维模式而为大众所借鉴与遵循。

2.“思维分层教学”的诞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中小学教育急需引入一种以“问题解决”为鲜明特色的思维模式。

这种理论要确保教师“有章可循”, 不再是只借助于个人经验, 随心所欲。

这种理论要确保学生的思维进步“循序渐进”, 不再是只有学习进步的感觉, 而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检测系统来加以验证。

每一种思维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但是, 这些思维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面对各种不同的问题, 是不是需要一些共性的思维呢? 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思维与思维之间是否可以分层呢?

2012年, 笔者在查阅与思维相关的文章时, 在百度上输入关键词“思维分层”, 得到零结果。 于是, 笔者不揣冒昧, 开始构建“思维分层教学”理论。

(注:此后笔者把“思维分层教学”的相关文章发往百度文库, 现在已经可以输入“思维分层”搜索, 得到相关结果。 )

3.“思维分层教学”的定义

“ 思维分层教学” (Thinking Hierarchy Teaching, 简称THT) 是一种思维开发训练模式, 专门用于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 它把解决不同问题所用到的思维模式进行分层, 针对性强, 效果良好, 具有整合思维方式、优化思维模式的特征。经过系列化的思维分层训练之后, 同学们的大脑中就会植入一种叫做“思维分层” (THT) 的思维程序, 处理信息又快又准, 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

4.“思维分层教学”的意义

首先, “思维分层教学” 理论解决了教学的归宿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是为了不教”等教育理念其实充分说明了知识是为了运用的本质, 即用思维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其次, “思维分层教学”理论解决了教学“急功近利”的问题, 不再把提高成绩、升入名校作为唯一目标。 长期而言, 教育教学的成功标准之一就是学生具备了持续的学习力, 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 “思维分层教学”理论解决了思维开发培训的“无序性”问题。 思维分层培训确保学生接受到系统而高层次的思维训练, 从而真正成为具有强大思考力的思想巨人。

(二) “思维分层教学”的构成

1.“思维分层教学”构成概论

思维分层教学作为一套思维开发模式, 共涵盖了二十四种思维方法。 根据大脑左右分工不同, 这些思维方法共分为两大部分:我们把偏向于左脑的思维方法命名为IQ思维, 偏向于右脑的思维方法命名为CQ思维。

(1) IQ思维的构成

要解决问题, 首先必须通过思考, 找出规律。 所以, IQ思维方法的第一层就叫做“规律思维”, 具体包括三种思维方法:对比思维、归纳思维、演绎思维。规律思维的运用要求是:常对比, 勤归纳, 善演绎。

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 IQ思维方法的第二层就叫做“变化思维”, 具体包括三种思维方法:推理思维、求证思维、辩证思维。 变化思维的运用要求是:推理一定求证, 思考别忘辩证。

面对难题, 我们需要不断反思, 因此, IQ思维的第三层就叫做“反思思维”, 具体包括三种思维方法:批判思维、分解思维、转化思维。 反思思维的运用要求是:批判看问题, 分解求出路, 转化是目的。

(2) CQ思维的构成

要解决问题, 首先必须聚焦问题。 所以, CQ思维方法的第一层就叫做“点线思维”, 具体包括三种思维方法: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和交叉思维。 点线思维的运用要求是:集中一点, 发散为二, 交叉换位。

在分析问题时, 必须明确问题的方向, 否则必然事倍功半。 CQ思维的第二层就叫做“方向思维”, 具体包括三种思维方法:逆向思维、横向思维、侧向思维。 方向思维的运用要求是:逆向求真, 横向求变, 侧向求巧。

面对复杂的问题, 必须从全局着眼, 抓住问题的核心。CQ思维的第三层就叫做 “全局思维”, 具体包括三种思维方法:统摄思维、渗透思维、递进思维。全局思维的运用要求是:统摄有视野, 渗透有方法, 递进有保障。

针对繁难的问题, 必须突破思维的桎梏, 这就需要“创新思维”, 这也正是CQ思维的第四层, 具体包括三种思维方法:想象思维、幻想思维、组合思维。创新思维的运用要求是:大胆想象, 勇于幻想, 善于组合。

面对未知的问题, 必须善于综合调动各种思维手段, 以期拼尽全力, 凤凰涅槃。 CQ思维的第五层就叫做“创造思维”, 具体包括三种思维方法:综合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 创造思维的运用要求是:综合准备, 直觉感悟, 灵感升华。

CQ思维的构成

2.“思维分层教学”的两大模块

(1) 如何攻克“粗心”

学习离不开考试, 而考试中暴露最多的问题非“粗心”莫属。

遗憾的是, 人们在寻找粗心的根源时, 基本上脱离不了以下几类:基础差;不熟练:不够认真。 对于如何解决粗心的问题, 大家基本上就是一句:下次注意。 类似的错误在这些不断的提醒中却依然如故。

其实, “粗心”的根源在于思维模式。 因为, 很多粗心的同学都有这样的经历:考试时不会做, 但到了老师评讲试卷时常常恍然大悟。 这种现象表明, 学生并不是不会做, 而是在考试的时候没想到。 所以, 从学科的思维模式上构建“想得到”的机制, 就是“思维分层教学”最核心的工作。

针对此种情况, “思维分层教学” (THT) 把IQ思维与CQ思维进行综合提炼, 组成学科自我导航模块:集中+二分发散+推理求证。 其主要针对学生在解题时提取信息不顺畅、不准确的现象, 从根源上解决“粗心”的问题。

其运用的基本步骤是:首先运用集中思维聚焦问题, 然后按照学科二分发散思维模式分析问题, 优先考虑最特殊的情况, 运用推理求证予以判断。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则问题得以解决;否则再按照规则的要求予以推理求证。

THT自我导航模块要求教师对于所教学科高屋建瓴, 然后根据二分发散思维的要求, 对学科知识的运用体系进行科学重组, 这是提高解题速度与正确率的保证。

(2) 如何攻克“畏难”

考试中出现的第二大问题就是“畏难”, 面对难题, 不少学生茫无头绪, 直接选择放弃。

从思维的本质上来看, 难题之所以难, 表面上是缺少方法, 根源是思维模式不科学。 所以, 按照学科特点, 设计并训练难题解决思维模式, 是“思维分层教学”最重要的工作。

针对此种情况, “思维分层教学” (THT) 把IQ思维与CQ思维进行综合提炼, 组成学科难题分解模块:统摄+分解转化+渗透递进。 其主要针对学生面对难题不知所措或者思维步骤不连贯的现象, 从根源上解决“畏难”的问题。

其运用的基本步骤是:首先运用统摄思维提炼问题, 然后运用分解转化思维抽象问题, 最后一步一步渗透细节, 解决问题。

在解答难题时, 可能某些步骤很清楚, 但是有些步骤却比较模糊。 如果第一步有问题, 那就是统摄思维不发达,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一步对了, 后面的某些步骤出问题, 那一定是渗透思维和递进思维有问题。

THT难题分解模块要求教师对于所教学科的综合运用要求具有创造性的把握, 并善于培训学生面对难题能够精准把握主旨, 耐心细致抽象分析, 快速准确地解决疑难问题。

二、“思维分层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 如何从思维模式的根源上解决“粗心”的问题

1.“粗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先看例题:

She made the demand that she_at once.

A.leave B.leaves

C. leftD. to be left

学生为什么误选C?

因为其思维程序中缺少“谓语动词, 虚拟语气优先”的程序。 因为没想到, 导致错误发生。 为什么会想不到? 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先学习“谓语”的各种变形, 后学习“虚拟语气”, 但是在运用的时候, 必须优先考虑“虚拟语气”。

所以, 教师在运用“思维分层教学”进行学科运用知识系统重组的时候, 一定要为学生安装的一个思维程序是:当遇到“谓语”问题时, 首先必须考虑到“虚拟语气”, 因为它是一种特殊的谓语形式。 那么, 这道题就简单了:demand后面的名词性从句的谓语形式要用 (should) do/be done, 答案当然就是A了。

2.如何重组英语知识运用系统

由上述可知, 要运用“思维分层教学”对英语知识运用系统进行重组, 就必须按照“先特殊, 后规则”的原则。原因非常简单:在学习模式下, 学生接受知识必然是“由浅入深, 先易后难”的, 如果在运用知识的时候还是按照此种思维模式操作, 就必然导致对特殊情况“没想到”, 从而掉入思维陷阱。

英语最大的系统可以分为“复句”与“单句”两类。 在复句系统中, 特殊的又分为“强调句”和“倒装句”;规则的分为“定语从句”和“名词性从句”, “状语从句”作为补充放在最后面。 在单句系统中, 首先考虑“谓语”系统, 然后是“主谓一致”系统。

(二) 如何从思维模式的根源上解决“畏难”的问题

1.“畏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请看例题:

They were abroad during the months when we were carrying out the investigation, or they _to our help.

A.would have come B.could come

C.have come D.had come

学生为什么误选D?

因为他只想到了虚拟语气从句时态的改变, 而忽略了主句的情态动词。 这里必须使用转化思维: 前半句“They were abroad during the months when we were carrying out the investigation” 是一个事实, or后面实际上省略了一个条件从句“If they had been there”, 所以, or后是主句的虚拟, 要使用would have done这个结构。

所以, 英语的难题体现在学生对某些步骤不清楚, 教师要善于分类总结不同思维步骤的一般性规律, 并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 从而让学生真正具备解决难题的能力。

2.如何塑造英语难题分解模块

首先是统摄思维的训练。 在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题型中, 首先测试的就是统摄思维。 教师要善于训练学生精准把握主旨的能力。

其次要训练学生分解转化的能力。 比如, “You aren’t a student, are you? ”的回答, 如果按照正规的讲解根本不好用 (所谓的英汉有别) 。 实际上这是要确认一个事实, 就可以转化为:Are you a student?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转化思维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关键思维, 是教师的独到见解 (悟性) , 优秀的教师善于通过转化思维来指导学生开悟, 从而慢慢让学生自悟, 这就是思维开发的终极目标。

最后是渗透与递进思维的训练。 这主要取决于学生是否具备环环提问的能力, 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积极思考, 一步一步聚焦问题。

当然, 要解决英语学科综合运用题, 需要综合使用各种思维, 主要是逻辑思维。 这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开发训练。

(三) 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1.雪中送炭型

初三学生袁某某, 学习很刻苦, 但是英语基础差, 英语知识系统散乱, 英语考试基本上都是80多分。 针对此种情况, 我们以重组英语知识运用系统为主, 辅之以难题分解模块的训练, 经过16次课共32小时的“思维分层教学”系统训练, 该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很大, 参加中考英语得分115分。

反思这个成功案例, 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值得重视:一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强烈的学习愿望, 认真接受培训, 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二是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善于运用英语“思维分层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模式”进行系统培训;三是针对雪中送炭型的学生, 必须从心理上树立其学习的信心, 同时注重教学效果的检测, 持之以恒, 必然达到满意的结果。

2.锦上添花型

高二学生谢某某, 头脑灵活, 英语基础不错, 但是英语知识系统不全面, 面对英语难题缺少科学的思维程序, 每次考试成绩都在90分附近徘徊。 针对此种情况, 我们在进行英语知识系统化训练的同时, 强化难题分解模块的训练, 经过16次课共32小时“思维分层教学”系统训练, 该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有明显提高, 在学校组织的期末统考中英语取得了117分。

对于锦上添花型的学生, 重点在于提升英语学科思维层次, 以下是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一是重组英语知识运用系统的时间相对减少, 在英语难题分解模块上的训练时间需要增加;二是以抽象思维的训练为重点, 让学生逐步掌握渗透思维与递进思维的运用方法;三是适当开发创新思维, 加强想象思维与组合思维的训练。

三、结语

“思维分层教学”是在“学习模式”的基础上, 以“问题解决模式”为特征的思维开发培训模式, 其诞生的历程极短, 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很多。 实践表明, 它具有整合思维方式、 优化思维模式的功能, 能够指导学生快速解答各种问题, 从思维模式的根源上解决学习上的“粗心”与“畏难”问题, 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中学英语教学中当然离不开学习模式的教学培训, 但是, 系统化的解决问题模式培训也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它是学习模式的延伸与深化, 更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短期来看,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长期来看, 有助于培养开拓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在日常教学中, 针对不同的情况, 每一种思维的使用频率是不一样的, 需要注意不同的阶段侧重, 不可贪多求全, 面面俱到。 同时, 每一种思维训练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不可揠苗助长。 其基本训练步骤是:首先通过生动的事例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 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明确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最后弄清楚它与其他思维的区别与联系, 以及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等。

在“思维分层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中, 英语学科知识运用系统的重组是重点, 它需要形成标准化、流程化的研究成果, 以方便教师学习使用, 从而让“思维分层教学”落地生根, 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沃尔特·艾萨克森, 著.张卜天, 译.爱因斯坦传[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2]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link?url=_F2f_Cov GNMk M_Nlp Xr4XCLPxc3vgb Mh ETB m1o Dvlf1SXt0bm AMkqz G6g Q88bpibo HI29K3944Hkr X1_x-9EGXQm YTcbw PDTIH4e GFNRW4_

[3]浅谈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link?url=Pq Lqqw Hwuk Z1Jksx Dehwe Zzz M v Ctrw Gn R41c1F_9l RE7y KKTdc_o5-1k8DFBUz T8vzuk4D1M u Wm3w QI988oz Qi Of1Kw Sygh2no-gk QSZj Qu.

8.中学英语情境教学法 篇八

【关键词】英语;情境教学;语言;环境

一、情境教学法的创设

情境教学法又称为视听法,由南斯拉夫大学语音研究所主任古希里纳于1954年提出。情境教学法主张先听后说,听说结合,强调语言情境,重视整体结构的教学,强调用英语教英语以培养英语语感。具体方法有:

1.模拟表演,创设语境

中学英语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创设英语语言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实际运用,优化教学过程。但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真实生活中的情境搬入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景,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例如:同学间自我介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从外地转学来的新同学,让同学向他表示欢迎、问候和询问一些有关他的问题,例如: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让学生来回答,简单的表演既容易又逼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2.编唱英语歌曲,形成轻松的学习氛围

针对中学生喜欢唱歌,教师可以就一些教学内容有机的改编成歌曲,例如:hello teacher,hello teacher how are you?how are you?I’m fine,thank you!I’m fine,thank you!and you?(两只老虎的旋律来教学)让学生在哼唱中记单词和语句,在英语教学中把音乐与英语融为一体,帮助学生理解对话,表现情境内容,创设语言环境,使学生自然投入,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消除疲劳感,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引游戏入课堂

游戏是孩子的天堂,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好奇的心理,不但使注意力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把知识寓于游戏中,游戏的种类很多,须教师运用得当。

4.改善外语学习环境

把教学活动的内容向课本外延伸,例如:教师在教授go shopping时,让学生进行实地的买卖;在教学telephone时让学生亲自打电话,教师尽可能的创设相关的情境,越接近真实的英语环境,学生越会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实际运用。

5.运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简单化。变静为动,变繁为简,化难为易、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情境教学法的技巧

1.利用教材内容激活情境

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或实体进行教学,有助于清楚的把所要教得单词、短语或者句子表现出来。中学生模仿性强,对具体形象的内容容易接受。但他们注意力分散,自制力教差。假如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就能吸引其注意力,调动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思维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2.利用肢体语言引导情境

教师的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教学情境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修饰作用。教师的表情,亲切而信任的目光,期待而鼓励的眼神,能让学生充满自信,消除恐惧感,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情境中去。

3.运用多媒体手段拓展情境

随着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引入,灵活运用各种电教手段。像TV、VCD、CAI等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在现代电教化设备创设的情境下,让学生通过看听,获取最大的信息量。例如利用投影仪,投影片来教音标,清楚易懂;利用录音机、录音磁带来听纯正的英文,培养学生的听力和音感;利用VCD、电视机来观看英文动画片,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教学直观明了,学生也更加投入,多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开展趣味性游戏丰富情境

在课堂上适当地有意识的增添一些趣味性游戏,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从而延长孩子的注意力,使其更有效的参与课堂。例如在教授head、hair、ear、eye、mouth、nose时,可以安排一个比赛。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一组派一名代表,根据老师的指令指出相应的部位。等到练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加大游戏难度。老师说单词,学生指出与单词相反的部位,这样既训练了他们的听说读方面的能力,也最大限度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5.用积极的鼓励评价活跃情境

中学生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希望被表扬,被肯定。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积极的肯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感情体验。它会有效的支持学生奋发向上,使其不断的体会到进步的喜悦,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当回答问题气氛不够强烈时,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当学生们回答正确时,及时的说声“very good”“well done”“great”“you are clever”以示表扬!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能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境教学还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里。随着21世纪的到来,国家对“用英语交流信息”的人才需要也日益增加。情境教学法在英语中起着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广大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方法的重要性,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一方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琳主编.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教材(实验本)《英语》第二册学生用书第50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5(1)

[2]蒋瀚洲.《广西教育课程改》.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出版小教版, 2005

9.《中学英语教学法》教学大纲 篇九

一、“4L”即“四听法”的由来和依据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加之近年来国家在部分省市的高考中增设了听力测试。作为英语教学中四项基本技能训练之一的听力教学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便成为中学英语教师头疼的事。心理主义学派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行为只有用人的天生能力才能解释得通,这就启发我们语言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身上,即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完善大脑里“语言习得机制”,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近两年来,我在SEFC教材的听力教学探索和实践中,把语言的教与学的规律应用于具体的英语听力教学中,形成了听力教学的“4L”法。

二、“4L”听力教学法的概念

“4L”听力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所听内容确定目标和任务,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创设情景,巧妙引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尝试,并根据学生口头和书面反馈的信息适当指导,从而使学生完成相应的听力任务。这一过程符合人类学习语言的规律和心理学中的兴趣性原则。

“4L”即Pre-listening, Listen attentively, Post-listening and Re-listening. “Pre-listening”即“预听”,体现“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具体指教师根据所听内容,利用问题,投影、图片、实物、游戏等进行的巧妙导入,从而引发学生听的动机。其中也包括背景知识的简单介绍,关键词解释和听力技能的指导;“Listen attentively”即“倾听”指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去听。包括“掠听、精听”等环节,它是输入,接收和理解的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Post-listening”为“听后练习”是从学生口笔头反馈的信息,核实所听目标、要求达到与否,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弱读、连读、变音等要领,及推测、判断等技能,体现“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教学原则;“Re-listening”为“复听”,是在前三阶段的基础上,将全部内容复听一遍,以巩固前面所学方方面面的知识,是一个巩固阶段,这一过程体现了心理学中记忆的再认和回忆性。“4L”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交融,互相渗透的,其中“预听”是关键,“倾听”是核心,“听后练习”和“复听”是重点,贯穿于整个听力教学过程的始终,使主导与主体、教法与学法、知识与能力得到和谐的统一。

三、“4L”听力教学法的实践操作

下面以SEFC, Book1A, Unit 13 Lesson 49为例,具体分析“4L”听力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一)预听--引发动机

生动活泼的预听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所听内容是一位奴隶的自述,题目为“A day in the life of a slave”其内容正与48课中的4幅图片有关,常用的预读方法有:

1、导入

(1) 图片导入。针对材料内容特点,以讨论这4幅图片为切入口,提出如下问题:

1) Could the slaves go to bed early and get up late?

2) Could they go to school like you?

3) What kind of work did they do? (Guess)

4) Could they go home to see their parents if they liked, when they were sold? Act.

(2)也可采取从历史背景或单元主题说起而导入新课。

2、目标任务

在听前给出具体目标要求及检测题,以利于学生心中有数,有所侧重(部分题如下):

A. Listen to the tape and tick the jobs which John has to do on the farm. Write down three other things, which John has to do.

Water the plants cut down trees

Cut up firewood feed the animals

Kill the chickens sow corn (等11项)

1.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B. Listen carefull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en does John get up?

2) When does he pick the cotton?

3) Do you think it rains a lot in this country?

4) Do you think the chickens are in cages or all over the farm?

5) What is life like for John?

C. Listen and tick the sentences which are right.

1) John was given his name by his father.

2) John’s father was brought to America as a slave.

3) Slaves lose only their freedom.

D. Listen and write the words in the spaces.

1) I have to get up _______it is _____ _____ ______go to ________ _______

2)______was ______ ______slaves from ______ ______ _____ _____ _____

3) They 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language.

Now,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to know the life of a slave in a day.

(二)倾听--接收,理解

对高一学生来说,一般听三遍并要求做到第一遍略听,针对练习中的A、D两项,捕获有关信息,了解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并确定A项的答案如“water the plants”,“cut down trees”等;第二遍精听、细听,针对B、C两项,听要点,听细节及关键和特定词,得出:如起床时间,所做事情等;第三遍侧重对疑难问题,句子进行对比,判断,分析,然后确定未定答案如B项中的4)、5)和C项中2)等。

(三)听后练习--总结,提高

教师与学生进行口头交际,引导鼓励学生:Say something about John’s life, such as his work and freedom. 来检查听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听的技能:①引导学生从“I have to look for the eggs”,推断出:The chickens are all over the farm的结论;通过上下文猜出“boss”一词的意思“奴隶主”。②总结文中a、the、that等词的弱读、连读、不完全爆破及didn’t understand和did understand相似音的辨别等要领和技能。

(四)复听--重现、巩固

将整个内容复听一遍,使学生将所听内容及所获经验放在听的实践中验证,融化,巩固,并享受听懂的乐趣。

四、“4L”听力教学法的实践意义

“4L”听力教学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所带两班为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郁,已真正化被动为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能大胆去尝试,去判断并能够独立解决听中出现的问题,快速反应,准确判断,听的能力明显提高。

上一篇:墙体拆除工程承包合同下一篇:三字经中刻苦学习的事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