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经典诗歌(通用12篇)
1.感悟经典诗歌 篇一
感悟经典---感悟
【禅语悟道】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养;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败,看坚持。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饮清净之茶,闭是非之口,结悟道之友。
【禅悟人生】和尚挑着盛满绿豆汤的壶子,不慎掉落摔得粉碎,他不回头继续走。路人激动地说:“你不知道壶子已经破了吗?” “知道,听到它掉落了。” “那为什么不转身,看看怎么办?” “它已经破碎了,汤也流光了,我还能怎么办?” 无法挽回的就让它过去,往前走。
【修禅问答】净尘问禅师:师父,当我与他人有矛盾时,我好心退让,他人不但不会看到宽容,相反还会觉得我很懦弱、好欺负。真让我难过!禅师问:你拿出宽容是为了让别人感恩你的么?净尘说:也不是,我只是不想让人嘲笑懦弱。禅师微笑道:“表面的激烈是由于内心的单薄,真正的力量如同流水一般沉静。”
【修禅问答】星云大师云:"世间最好的东西,是欢喜;世间最贵的善举,是结缘;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耐;世间最强愿力,是甘愿。世间最美的地方,是天然;世间最动人的瞬间,是微笑;世间最大的能量,是化解;世间最珍贵的,是快乐"。
【善解人意】人人都有自己的事情,人人都有自己的眼光,人人都有自己的利益,人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不想理解别人,却奢望别人对你的理解,这种心态是不成熟的。这个世界上并非只有你一个小孩,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呵护你的家长,你也不应带着这样的不满去要求别人。只有理解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
【先做应该做的,再做喜欢做的】有些应该做的事,不一定是喜欢做的事。在选择做事情上,如果选择了应该做的事,比如学习、工作,那生命会有更多精彩。卓越的人会先做应该做的事,并且把应该做的事变成喜欢做到事,享受其中。而一个人要不断进步,就一定要有时间思考与反思,千万不要用“忙”为借口。事情永远都做不完的,关键是对事情作出正确的“舍得”判断,这样才能让你将时间投资到正确的地方。时间管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将自己思考时间“主动”的计划进去。
【智和慧】智慧是两个词:急中生智,定静生慧。智是一种能力,慧是一种境界;智是在做加法,慧是在做减法;智是知道如何进,慧是懂得怎么退;智者拿得起,慧者放得下。拿得起是本事,放得下才是自在。
【为别人就是为自己】某人见盲人打着灯笼,不解,询问缘由。盲人说我听说天黑以后,世人跟我一样什么都看不见,所以我才点上灯为他们照亮道路。某人说原来你是为了别人才点灯,很有善心。盲人说其实我是为自己点灯的,因为点了灯,在黑夜里别人才能看见我,不会撞到我。为别人就是为自己。
【静思晨语】
1、知识给人重量,成就给人光彩,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光彩,而不去称量重量。
2、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3、为明天做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能应付未来的唯一方法。
【静思晨语】1.下对注,赢一次;跟对人,赢一世。2.重师者王,重友者霸,重己者亡。3.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4.学识不如知识,知识不如做事,做事不如做人。5.不识货,半世苦;不识人,一世苦。6.政从正来,智从知来,财从才来,位从为来。7.心态决定状态,思路决定出路。
【静思语】
1、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而是一分虔诚的爱心。
2、修行者的本分事是忍耐和付出,因为修养原是个人的行为。
3、心志若能守持于道,必能精深博大;否则,即使透彻千经万论,亦如空花水月,一事无成。
4、忏悔是心灵的告白,也可以说是精神污染的大扫除。
【静思语】
1、成长不只在于身体、年龄,最重要的是智慧、对他人的感恩、尊敬,以及对社会付出的爱。
2、用感恩的心送走过去,用虔诚的心迎接未来。
3、事不论大小,只要用心去做,都会得到尊重与敬爱。
4、不是什么都不理就叫无争,而是要与人合心、和气、互爱、协力。
【静思语】
1、要缩小自己,要能缩到对方的眼睛里,还要能嵌在对方的心头上。
2、即使已达智慧圆融,更应含蓄谦虚,像稻穗一样,米粒愈饱满垂得愈低。
3、不争的人,才能看清事实;普天之下,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
4、忏悔则清净,清净则能去除烦恼;人因自觉而成长,人因自满而堕落。
【养心六法】
1、静心。静能生慧,智者无忧,计较是疼,比较是痛,淡然是福。
2、定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安心。尽人事而顺天意,随遇而安即得幸福。
4、正心。心术不正损人害己,意志不坚诸事难成。
5、宽心。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6、平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最高境界】人的最高境界: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荣誉的最高境界:你已远离江湖,江湖还在传说你;喝酒的最高境界:你还知道他是谁,他已经不知道你是谁;交友最高境界:久不联系,常在心中;事业的最高境界:家人想你,单位念你;生命的最高境界:哭着来,笑着走。
【三十秒人格魅力养成术】
1、微笑;
2、不谈论沉重话题;
3、倾听时有所回应;
4、做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表情;
5、不要后背靠在椅子上;
6、目光在对方的“三角区”游荡;
7、让对方多说话;
8、不要透露过多个人细节;
9、减少说话时的手势;
10、不掩饰自己的缺陷或错误;11.说话时减少口头语。
【迷茫时看的8句话】①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②最困难的时候,就是最接近成功的时候;③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④宽容他人对你的冒犯;⑤不要无缘无故的妒忌;⑥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⑦不要看我失去什么,只看我还拥有什么;⑧用最放松的心态对待一切艰难。
2.感悟经典诗歌 篇二
一、学会诵读, 融入意境
在促进学生感悟诗歌意境的时候, 我通常会让他们带着情感去诵读诗歌, 在朗诵的同时融入到诗歌的特殊情境之中, 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正所谓“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有感情地诵读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诗歌。
例如, 学习《琵琶行》这首诗歌, 我便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同时在学生诵读时, 通过多媒体手段为他们营造一个唯美的意境。由《琵琶行》的内容可知, 这首诗歌是通过描述琵琶女弹奏的音乐来反映诗人情感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诵读情境, 我让学生聆听一些琵琶演奏的乐曲, 尤其精选了一些节奏具有诗歌特点的乐段, 如体现“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又如“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的乐段,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觉来感受, 看看琵琶乐段是否能够和诗歌中的描写吻合。在阅读到琵琶女的凄凉身世等段落的时候, 我又让学生聆听一些哀怨动人的音乐, 同时还展示了能够反映该情境的图片, 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气氛。在这样的创意之下, 学生们很好地感受到了诗歌的特殊意境, 他们的心情也和琵琶女、诗人的心情产生了共鸣, 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同时, 学生的诵读也逐步融入情感, 进而也在自己的阅读中感受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诗歌意境。在学会诵读诗歌的同时, 我也让学生尝试感悟诗歌的韵律, 尝试从平仄的不同中体会到诗歌跌宕起伏的音韵之美, 让他们能够在感受诗歌意境的同时也对诗歌格律之美有初步理解, 这也能够从一个侧面促进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意境。
通过营造情境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诵读诗歌的时候投入更为真挚的情感, 同时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所营造的特殊意境, 体会到诗歌之美, 领悟诗歌的韵味。
二、领悟诗情, 情感对接
除了诵读以外, 对诗歌进行准确判读, 同时进行情感对接, 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和诗歌中的情感相互对接, 这样就能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 将诗歌的情感转化成自己的情感, 进一步感受到文字背后所蕴含的诗情。
例如, 学习《 相信未来》 这首诗歌, 我便运用了情感对接的方法, 让学生先对诗歌进行理性的判读, 让他们从“ 蜘蛛网”“ 查封”“ 我的炉台”等词句中感受作者所塑造的意象有怎样的特殊含义, 并且让他们在“ 我们的脊梁”等词句中感受作者在诗歌中体现的主旨内涵, 领悟诗人所执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然后再和题目联系起来, 感受《 相信未来》 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诗人拥有怎样的一种精神。 在让学生对诗歌的意象和词句进行一定的理解之后, 我又让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结合诗歌的意境进行情感对接, 让他们思考, 自己曾经在生活中听说过什么感人的故事, 这些故事和《 相信未来》 相通, 也是告诉人们在困难面前不要放弃, 一定要相信自己, 相信有崭新的未来。 学生们进行联想, 有的从其他阅读题材中进行感悟, 提到了张海迪等名人身残志坚的故事, 表示这样的故事和诗歌《 相信未来》 的诗情相符合, 有的则从现实生活中找例子, 提出如汶川大地震中的幸存者、援救者等, 他们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也从来不曾放弃, 一直都相信未来, 学生们各抒己见, 提出了很多看法, 这些丰富的例子都表示他们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诗歌的意境中, 明白了诗歌的主旨。 通过这样的情感迁移, 学生将现实中的感悟和诗歌中的意境贯通起来, 通过对现实的感悟加深了对诗歌意象的领悟, 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在领悟诗歌情感的同时进行情感对接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的同时强化德育, 让他们和诗歌共鸣, 从诗歌中感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等美德, 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有进一步地促进和提高。
进行必要的情感对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诗歌, 这比单纯分析文字, 了解背景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真谛。
三、学以致用, 创作诗歌
在学习诗歌的时候, 必然要涉及到一些诗歌的基本知识, 比如说诗歌的韵律、 平仄格律等, 进行这方面教学, 与其生硬地让学生记一些写作诗歌的要点, 还不如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 在创作中学会掌握诗歌写法, 领悟诗歌意境。
例如, 学习苏轼《 沁园春·孤馆灯青》 一词, 我在让学生诵读感悟这首词的意境之后, 又给学生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词的格律, 如每一句的字数、平仄和押韵的要求等。 在此基础上, 我让学生尝试模仿《 沁园春·孤馆灯青》 来创作一首词。 学生一开始的时候都感到很为难, 他们认为格律诗词和他们的距离十分遥远, 创作的难度很大。 我让他们先不必拘泥于格律, 而是要体会出词作之中的意境, 找到全词的“ 眼”, 同时领悟这些诗词所蕴含着的特殊意境之美。 在这个基础上, 想一下当自己面对辽阔的天地之时, 会有怎样的感想?能否像诗人一样独立深思?从而借景抒情, 激发出关怀天下之情。 我让学生模仿《 沁园春·孤馆灯青》 的特殊意境美来进行创作, 也尝试借景抒情、 抒发胸臆, 可以创作古典诗词, 也可以创作现代诗歌, 只要能够符合诗歌韵律的基本要求即可, 要将主要心思放在营造诗歌意境之上。 在我的鼓励之下, 学生们都展开了思索, 有的记人, 有的叙事, 都写出了很有质量的词作。 我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诵自己的词作, 然后让其他的学生来进行品评, 看看哪首最受大家欢迎, 同时也让学生对彼此的创作进行互评, 用集体的智慧给学生一定的启发, 让他们更好地感悟诗词意境, 学会诗词创作。
单纯阅读、朗诵、背诵虽然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意境, 但是如果要和诗人产生更大的共鸣, 还必须要让学生学以致用, 尝试创作, 让他们在创作中更好地感悟诗歌的意境。 尝试创作的同时也是学生感悟诗歌意境的升华, 他们能在创作中进一步有所收获。
诗歌是富有意境的, “ 腹有诗书气自华”, 如果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诗歌、感悟诗歌, 那么必将让他们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感悟人生、 品味意境。 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促进高中诗歌教学, 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海洋中, 切实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吕志军.怎一个“湿”字了得[J].试题与研究 (新课程论坛) , 2015, (4) .
[2]王广杰.涵情味道品“裂帛”[J].中学语文教学, 2014, (1) .
3.品读诗歌,感悟英语 篇三
关键词: 歌谣 特点 教学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儿童掌握语言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时期引入英语歌谣可以培育学生对英语文字和声音的喜爱。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歌谣,能使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有趣。
一、小学英语歌谣的特点
1.韵律优美。
英语歌谣有押韵的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相对于大篇幅的文章,学生更愿意声情并茂地诵读歌谣,这能培养学生朗诵的成就感。
2.节奏明快。
英语歌谣中单词的重读与非重读、朗诵时的快与慢给诗歌带来了音乐性和节奏性,节奏鲜明的歌谣是训练学生语言节奏感的好材料。如4A第八单元的歌谣“Dont be late again.”中加入了数字,节奏感很强,在学习这首歌谣的时候,一边朗诵一边打节拍,学生很快就能记住。
3.想象力丰富。
“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发展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童谣就能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配上插图的歌谣以极其简单的线条和文字留给人们无尽的思考。如5B第二单元“Im ill”,跃然于学生眼前的就是一个怕羞的、只想要妈妈疼的孩子的形象。
4.结构简单。
利用童谣可以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歌谣中使用单一句型,使语法知识循环重复,对帮助孩子巩固记忆有一定的效果。如我在教授5A第一单元there be句型的时候,引入了新加坡堪培拉小学校本教材中的两首歌谣(Prepositions with rhyming words using structure“There is...”and ”There are...”):
There is a cat on the mat. There are bees above the trees.
There is a man in the van. There are snails beside the pails.
There is a tin beside the bin. There are hooks on the books.
这两首歌谣句型结构简单,不仅帮助学生复习there be结构的单复数形式、方位介词的表达,还引入大量后音节相同的词汇,可谓结构简单,功能强大。
5.文化渗透。
英语歌谣渗透大量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如5B第九单元中的“Come here and meet us”,这首歌谣就表达各国小朋友手拉手、友谊无国界的情感。
二、歌谣教学的问题
教师方面:对歌谣教学功能及重要性认识不足,忙于赶进度,教学中只着眼于歌谣的语言和语法,忽视思维和情感,读一遍、听一遍或背背词组就结束。
学生方面:感兴趣,但时间有限,反正考试不考,会不会无所谓,难以体会歌谣中美的享受。
教材方面:歌谣的资源较少,英语国家原汁原味的英语歌谣更少,这些都影响了歌谣教学整体效果的发挥,导致歌谣教学的乏味和低效。
三、有利于歌谣学习的教学活动
1.准备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关背景知识的复习。
由于该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谈论季节,在上课开始,我就带领同学们欣赏图片讨论四季:My favourite season is autumn, because in autumn the weather is fine. Weather can be fine.接着让同学们讨“Weather can be...”和每个季节不同的天气情况“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最后讨论在每个季节同学们所做的活动:What do you usually do in…?
2.理解阶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并进行相关的语言操练活动。
首先出示歌谣,让学生跟着音频先听一遍,对歌谣有总体的了解。
然后将每四名学生分成一组,分发给每一小组已经被打乱了顺序的诗歌,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排列诗句,比一比哪组排列得快,排列得好。
接着让学生根据字母组合的发音尝试读新单词pick→kick,sea→leaf,ball→fall,当学生读出单词后,出示图片解释单词的含义。英语歌谣中的词汇是非常精炼的,相比较死记硬背的一些枯燥的单词,学生更愿意在朗诵中记忆单词,因为更容易记住。学生词汇量越大,他们的英语语感便会越强。
3.表达阶段:鼓励仿写,自由创编。
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密不可分的。听、读是语言信息的输入,而说、写则是语言信息的输出。在歌谣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强调信息的输入,忽视语言输出这一环节,也就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展示语言技能,抒发情感的平台十分重要。在学完歌谣,了解了歌谣的音韵、节奏、一行一句的句子结构等特点之后,学生就会懂得歌谣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自由创编歌谣,鼓励学生大胆写诗,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编出一些老师意想不到的作品,体验到成功。以下是学生的作品Seasons:
I like spring. I fly kites. Its great fun.
I like summer. I go swimming. Its exciting.
I like autumn. I go to farms. Sounds great.
I like winter. I make snowmen. I have a good time.
这首歌谣写出这位学生在每个季节都能参与不同活动的愉快心情,自然地表达出自己的愿望,唯一不足的地方是不够押韵。
Hello, spring. I love you.
Oh,summer. Nice to meet you.
Hi,autumn. Youre welcome.
Wow, all the things are white. The winter is coming.
在这首歌谣中,这位学生用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几个语气词的使用显得这首歌谣很活泼,对四季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Spring is singing.Animals are happy.They are playing and laughing.
Summer is here.Animals are exciting.They are eating and swimming.
Autumn is coming.Animals are busy.Leaves are dancing.
Now its winter.Animals are sleeping.Shh, be quiet. No talking.
读完这首歌谣,四季中动物们的活动如动画般浮现在我们眼前,丰富的想象力,简洁的语言,俏皮的口吻,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创造能力。
在这节课上,通过让学生听诗、读诗到编诗,学生不但能运用句型,而且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得到很好的培养。当然,写好一首歌谣是不容易的,学生会在情感、想象、押韵等方面暴露问题,但是学生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逐渐增强了对英语的感悟,提高了英语水平。
四、结语
在歌谣学习方面取得的成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信,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实践证明,以歌谣进行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4.感悟人生诗歌 篇四
脚下的印迹却踏得越来越深……
眼前有许多条路
沿路的风景也是与众不同
而我唯独选择了一条乡间的小路
空阔,柔美,没有一点瑕疵
轻轻漫步
思绪万千
感受到了天大地大的神美
内心却愈现孤独
在沉静的气息中呼一口气
想着前面的路是去向哪里
我的成功与失落
品味这种味道让自己完全陶醉在空旷的田野中,
那种由衷的孤独,凄凉,不言而喻!
突然,
什么东西让自己站稳了脚跟
开始沿路返回
是那一张张童真的脸
渴望成功的眼神
使我不想离弃
我紧紧的鞭策着自己的思想
迎面一下子吹来了一股家乡的泥土味
胎头却看到了一头小毛驴正在用自己的尾巴拍打着自已身上的蚊子
那种闲静只是为一种生存的本能
我从中彻底明白了
索性让自己的这种孤独来的更猛烈些吧!
反正人生不过就是一出戏
下一集该演什么
只有天知地知
你我都不知
不如把自己醉倒
什么都不知道
这反而是一种解脱
5.感悟时光的诗歌 篇五
时光啊!慢些吧!慢些吧!
我还不想长大。
母亲的温暖太让我眷恋,
我舍不得母亲怀中的温暖;
父亲的慈爱太让我迷恋,
我舍不弃父亲伟岸的后背。
时光啊!慢些吧!再慢些吧!
我还想多陪伴他们。
外婆的手纹还是那么粗糙,
就像抓痒的竹耙子。
外公的口哨还是那么响亮,
隔了老远都能听见。
时光啊!静止吧!静止吧!
奶奶的面还是我年少时的美味,
无论吃多久都不腻。
爷爷的话依然在耳畔回响,
您的谆谆教诲我怎能忘记?
可是,时光你流逝的`飞快!
你流逝的无声无息:
母亲的脸不似从前白皙光洁;
父亲的发不似从前乌黑发亮;
外婆的腿不似从前利索便捷;
外公的牙不似从前坚固完整;
奶奶的眼不似从前清晰明亮;
爷爷的背不似从前挺直如松。
时光,你带来了什么?又带来了什么?
我不知道,你是带来的多还是带走的多?
或许我还太过幼稚,
竟在想这无答的题。
可究竟是我幼稚还是我不懂舍取?
6.感悟精彩的诗歌 篇六
梦想,总是渡我于外,
我们隔着一片海,
他,看起来好渺小,
有船,
我不会上,他不上,也许他想上。
但正是他不上,
我便有了追求的欲望,
我的生活,因为有他,有他的绝情,
变得更精彩。
自由,是个自私鬼,
他拥有无限的.权利,
可就是不会泼洒真爱。
正因为他的冷酷,
生活才充满挑战,
才有了特别的精彩。
天堂,是个美而可怕的地方,
当我们看见别人已经到了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时,
便会无限感慨,
因为,我们不想去,
可,早晚也会去。
当我们从别人光顾天堂的悲痛中醒来时,
我们会庆幸,
我们还在。
正是对天堂的恐惧,
生活才充满希望,才有了对待死亡的从容,勇气。
当我们发现了生活中的精彩,
当我们忘却了生活中的辛酸,
当我们回想起生活中的甜蜜,
我们便会深情的对我们生命列车上的人说:
记住我的模样,
来生一起走,
7.感悟经典诗歌 篇七
一、认识诗歌景物美
优秀的古典诗歌中描绘了千姿百态的自然美景。王维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表现的是大自然的雄浑壮美。杜甫《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展示的是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象。常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描绘的是静之极致的古寺风景,是自然景物的幽静之美。除此之外,古诗中亦有悬崖峭壁、参天古木、雷鸣电闪、瀑布飞流之类奇伟险峻惊心动魄之美。李白《蜀道难》 中描绘蜀道“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让人享受了一番大自然的阳刚之美。
这一幅幅用诗的语言组建的自然风景画,写尽了祖国大好河山秀丽的田园风光,幽静的山中景致,惊险的山谷风情。自然造化的千姿百态,天地万物的鬼斧神工,让学生在细细咀嚼这些具体的景物意象时,心领神会,让他们感受自然美的无限魅力的同时,产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古代杰出的诗人们在描绘这些看似简单的自然景物时都融进自己的主观情感,创造出“意与境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使诗中之景成为“情中之景”,更能给读者以情感上的共鸣。如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如此走马观花平淡不过的事,被作者一个“疾”一个“尽”,写得那么神采飞扬,那么喜不自胜。座下的马儿似乎感受到了主人志得意满的心情,也高兴地撒开四蹄,带着主人疾驰在长安大街上,似乎要把内心的喜悦尽数展现在奔驰的身姿上。那沐浴在春光中的长安花,也迎着春风展开笑颜,对着踌躇满志的诗人表示祝贺。 平凡的街道一景,因为诗人内心的无限美好,而多了一份人的智慧和情趣,平凡的本身增添了生命的灵动之美。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说:“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学生在鉴赏这几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时,深入认识了生活的美,更重要的是领悟到了发现美和欣赏美的方法,感受到了精神美、情感美的重要性。无形中教会了学生用美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草一花,用美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长此以往,人人都将有着美好心灵,有着美好情操,有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些伟大的诗人们,用他们的生花妙笔释放着大自然巨大的感染力量,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心灵愉悦,让我们品尝到以文字和情感烹调的美不胜收的精神饕餮大餐,沉醉于感人的艺术境界之中。
二、品析诗歌人物美
古典诗歌中也塑造了各具情态,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有李白的傲视权贵,豪放洒脱的形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杜甫的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有陶渊明的寄情山水,钟情田园的形象;“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冬至夜思家》) 有白居易的漂泊在外,思乡愁苦的形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 有王昌龄的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 有柳永的离别相送,爱恨情长的形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有柳宗元的孤傲高洁、独守节操的形象。
正是这一个个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执着,或洒脱的艺术形象,因作者的生花妙笔而活生生地站立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去触摸,去感受,我们才最终领悟了那些跳动的心脉里涌荡着的思想、情感、处世的观念以及人生的价值。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我们分明看见一个驰骋疆场的将军,面对残缺的半壁江山,内心的无比愤怒。凭栏眺望,将军仰天长啸,发出“还我河山”的豪壮誓言。 国家受辱,百姓遭灾,激起诗人满腔义愤,勾起诗人揪心之痛,更让诗人担起收复失地,统一河山之大任。
学生若能读到诗歌中这些东西,对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勇于承担建设祖国的大任,更加珍惜美好现实,积极乐观,追求崇高理想无疑是一个很有力的帮助。同时,也教育了学生要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人类。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含着许多健康的思想情操,我们只要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就可以对学生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使他们的人生向健康的轨道发展。
三、感悟诗歌事物美
古诗中的事物形象,通常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或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咏物诗大多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寄托在某一具体事物上,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如代表思乡思人的月亮;寓意离愁别恨的芳草、芭蕉; 象征高洁人格的梅花;抒发惜别不舍的杨柳;代表高洁、清高的蝉;代表书信、音讯的鸿雁;寓意悲苦之事,表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的子规;表示戍边思归的羌笛、胡笳等等。
在中国古代诗文中,很多作者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不正面说出自己的本意,而将上述物象放入诗歌文本进行细致描写,营造出审美物境,表达自己的情怀,使得诗文表现出含蓄蕴藉的美。如林和靖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傲雪迎霜,盛放于百花凋谢的数九寒冬,在了无生机的冰天雪地中。梅, 以她独特的气质、坚定的意志,显示着她的潇洒,她的孤高,向世人证明她的生命价值。这不是林和靖先生的真实写照吗?他不慕名利,不求显贵,惟愿纵鹤放飞,与梅相狎。他满腹才华,却性喜恬淡,归隐林间。一字不著己,却句句写己之风流,所谓“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说的就是这样的诗歌。这样的诗歌有一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含蓄美。再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蝉餐风饮露,与世无争。在古代文人眼里,它是高洁的象征。作者在狱中听到树上的蝉声,以蝉喻己,表明自身之高洁, 抒发含冤莫辩的深痛悲哀。这正如王国维所说:“意境中的含蓄, 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若言尽意穷,读者便不会再有任何联想的兴趣和思考的余地,这样的诗歌必定嚼之无味,弃之也不可惜。我们的学生在欣赏此类诗歌时,若能领悟诗歌言外之意,意中之美,必将有助于唤醒欣赏者的审美想象,提高艺术审美鉴赏能力。
四、结束语
中国古典诗歌确实是当之无愧的世间真、善、美的载体,高中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若能利用好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让我们在诗歌艺术的海洋中期待新一代莘莘学子真诚、善良、完美人格的形成,期待那一轮旭日东升时他们的扬帆起航。
摘要:文章旨在探究如何借助诗歌形象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诗歌教学除了启发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审美感知之外,更重要的在于给予学生对诗歌精神的感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优化学生的人格品质。通过认识诗歌的景物美,品析诗歌的人物美,感悟诗歌的事物美的审美实践,引领学生体悟中国古典诗歌的真、善、美,促使莘莘学子真诚、善良、完美人格的形成,从而达到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目的。
8.感悟个性 走进经典 篇八
本教学设计通过“品言行,识人物”,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不仅感悟人物个性特点,而且感受古典小说中语言的精妙,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名著,引领学生走进《水浒传》。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学会概括人物个性特点,体会林冲"忍"的性格特点。
3.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识好汉个性鲜明
1.播放《好汉歌》。
2.歌里的好汉指谁?这些好汉个个嫉恶如仇、侠肝义胆、但又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你能将下面的人物与他的个性特点相连吗?(出示连线题)
3.豹子头林冲,他又具有怎样鲜明的个性特点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
【设计意图】由《水浒传》中学生熟知的人物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明确了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给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二)品言行,作比较,识人物
第一板块:学习(第3自然段)初次相见,体会林冲“谦和忍让”。
1.了解一个人物的个性特点,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来体会。今天,我们就来“品言行,识人物”。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三小节,找出描写林冲的语句,在他的语言、动作下面圈圈、划划,想想,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林冲?
2.交流林冲的言行,感受林冲的谦逊、彬彬有礼。
3.仅从林冲的言行中还不能真正认识林冲,找一找洪教头的言行,你又能看出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
4.交流洪教头的言行,感受洪教头的盛气凌人、傲慢无礼。
5.面对洪教头的傲慢无礼,林冲是怎样表现的?又能看出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谦和忍让)
6.面对洪教头的挑衅,你是林冲,你会怎么办?而林冲只说了四个字:“不敢,不敢。”林冲可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他此时在想些什么呢?可以联系上文说一说。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师、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与自我对话、与文本对话,想林冲所想,进一步感受他的“忍劲”。
第二板块:学习(第4.5.6.7自然段)应战,感受林冲“忍中见智、忍中见量、忍中见艺”。
第一次交手
1.林冲的“忍”有没有让洪教头就此罢休呢?读4.5.6自然段,来看他们的第一次交手。洪教头是如何挑战的?抓住动词体会:脱、拿、耍、喝、敲、吞
2.在洪教头的一逼再逼之下,林冲是如何应战的?抓住“只好”、“请教了”、“我输了!”来体会。
3.林冲的忍是一味地退让吗?从林冲的忍中我们见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人物个性及文章语言的精炼、传神。此处激疑生惑,让学生体会林冲不是一味地忍,而是“忍中见智”。
第二次交手
1.真正精彩的较量开始了,请同学们自由读第7自然段,看看林冲是如何“棒打” 洪教头的?其一招一式如何?
2.两生分别朗读描写林冲、洪教头的语句。
3.指导读好“把火烧天”和“拨草寻蛇”
①“把火烧天”,这个词怎么读?(生齐读。)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请一生表演“把火烧天”。
②指导表演“拨草寻蛇”的招式, 再指名读这句话,读出“拨草寻蛇”的轻快。
像这样,一边读,一边想象表演,就能把人物读得栩栩如生,学生试读下面两个回合。指读。
4.比较洪教头与林冲的一招一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忍中见量洪教头招招都凶险,想致林冲于死地,可林冲只是“一横、一退、一扫。”只想点到为止,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宏大量。
②忍中见智林冲看准洪教头脚步已乱下手。补充歇后语:林冲棒打洪教头--专找破绽下手。
③忍中见艺林冲的这一扫正可谓有四两拨千斤之力呀!真是武艺高强。
5.齐读这一精彩的棒打场面。
6.小结:这节课,我们“品言行,识人物”感受到林冲最鲜明的个性是什么?出示:是“忍”,心字头上一把刀,从他的“忍”中你看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一招一式,揣摩人物心理,进一步将林冲与洪教头进行对比,使林冲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变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丰满起来。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
三、激趣阅读
1.《水浒传》中表现林冲忍的故事还有哪些?生交流。
2.小结:从他到第一次出场到风雪夜上上梁山前,他都在“忍”,忍下了高衙内和高太尉的欺压;忍受了朋友的背叛;忍下了莫须有的罪名;忍受了与妻子的离别;忍受了小人的折磨和别人的鄙视。林冲原以为忍可以忍出美好前程,忍出幸福生活,忍出一片晴朗的天空,但是可恨当时的社会,黑白颠倒,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逼上梁山。
3.趣填关于林冲的歇后语。
4.朗读名言:①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百看不厌。——金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
②谁不看完《水浒传》就不算中国人。——毛泽东
5.教大家几个读《水浒》的方法:
一读,读书店里少儿版的的《水浒传》;
二听,听著名评书大师田连元先生的评书《水浒传》;
三看,上网搜索《水浒传》。
我们学习语文的途径实在是太多了,同学们,赶快行动吧!
9.感悟青春诗歌 篇九
以为
世界可以一直那么简单
每天清晨一个灿烂微笑
每晚入睡前轻道一声晚安
美好,清晰
而,时光总是匆匆
自他失忆
任白雪皑皑
青山依在
你如侯鸟般远徙
你说,他不再是你的春天
他再无百花盛开
再无枝繁叶茂
你说,他萧瑟如秋
蓝冷的雨在梧桐叶尖淅淅沥沥
一场胜一场的寒凉
你要飞往遥远的南国
因为那儿有比他躯体多零点一摄氏度的温暖
他看见路人匆匆
他们擦身而过,为了虚伪的取暖而寒暄
没人知道他的宇宙剩下什么
只有他自己明了
或悲或喜,孤独或彷徨
只为也必须为验证爱的.咒语
夜空下仰望
遥遥相隔的两颗星
曾几何时它们也曾擦出炽热的火花
也有那一刹玫瑰血般的永恒
原来
青春不悲不美非忧即伤
红宝石项链还紧握在手里
却人去楼空
原来
一切早已注定
10.感悟新春的诗歌 篇十
东方刚刚露出一片鱼肚白,
我便悄悄来到了大门外,
却又无心去欣赏烟花的精彩。
一个人在街上徘徊,
感觉自己就像一颗尘埃;
对着天空独自发呆,
怎样懵懂的活到了现在。
多少次的心情豪迈,
只换来无数次的失败。
多少次的热血澎湃,
也无力把命运改。
几多期待、几多感慨,
几多伤怀又无奈。
幻想着把自己容入人海,
却又固执得像石头一块。
渴望着似水柔情的.关怀,
又怕带给对方丝毫的伤害。
兴手便把心花栽,
又不懂得去灌溉。
围着花枝看了又看猜了又猜,
何时花能开。
匆忙中便爬上了人生的舞台,
却只能感叹生活的节奏实在太快。
别人都过得悠哉悠哉,
我却在祈求苍天不要把我淘汰。
都说冥冥中自有安排,
也知道该有个良好的心态。
可我们这些所谓的芸芸学子高等人才,
11.感悟经典,浸润人生 篇十一
【关键词】循序建构;有效诵读;学思结合;注重实效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积淀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这些流行不衰的资源蕴含着大量的伦理道德、礼仪风俗、人文历史。我校利用少年儿童的记忆黄金期,有选择地引导他们诵读一些国学经典,借由先哲的风范熏习我们的少年,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秉性淳良的儿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为孩子们奠定一生融入社会、生活幸福、事业大成的基础。
一、精选内容,循序建构,有效诵读。
国学经典虽然流韵悠长,语言简练,极具概括性,但在白话文通行的今天,它却以晦涩难懂的语言、特定的历史背景、远离现实的旧章典俗,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我校根据“思想教育标准”、“难度系数标准”进行选择建构。
1.精选内容,形成教材系列
校本课程开发初期,我校组织课题组教师广泛收集资料,大量阅读经典,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纲要,在选择符合思想教育性标准的经典中,按照难度系数对其进行第二次筛选。选择难度符合或稍高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经典内容,构建国学经典诵读教程。在实施中不断对内容修改、扩充,经过六年的时间,形成教材系列。具体内容分为古典诗词和古文经典。
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节奏、文字兼美。诵读古诗词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合在诗词中的智慧、风骨、胸怀、操守都是少年儿童陶冶情操、建构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古诗词篇目结合《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 按难易程度推荐各年级诵读。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文本是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我们按校本课程开发纲要的标准,分年段、目标明确、悉心研究、严格筛选。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思路设置不同梯度的教学内容,实施整体性教学。
2.循序建构,分段推进
国学经典对于今天的儿童少年是陌生的知识。为有效推进经典诵读,我们采取循序建构、分段推进的策略。经典诵读初期,我们在全校开展“诵读弟子规宏扬真善美”。《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孺子、敦伦尽份的最佳读物。三字一句,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在此基础上增加《三字经》节选和《笠翁对韵》,为学生继续诵读打基础。经过两年的实践,总结推进。第二阶段,组织三到六年级学生诵读《朱子家训》、《论语》、《孟子》节选。《论语》是部充满智慧的典籍。古人云: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悟先贤的智慧,积淀经典名言,提高品德修养。第三阶段,组织五六年级学生诵读《大学》、《中庸》以及诵读励志古文。诵读《大学》、《中庸》,明志修身。“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3.构建模式,有效诵读
我校在诵读课堂教学中强调:“诵读化”。诵读是学习文言文、古诗词的好方法。是培养语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还要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国学经典诵读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朗读,强调积累,但形式不拘一格。教学中力求做到:隅教于乐,知识生活化,道理浅显化。以经典诵读为途径,以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传承国学精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完整领悟,古为今用,引导践行。
我们充分利用诵读课的优势和学生诵读兴趣,在诵读中渗透思想教育,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习近平主席:“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1.增强意识,完整领悟
作为优秀文化载体的国学经典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开展首先要引导师生热爱经典,增强意识,同时要增强教师自身的国学功底和文化修养。校本课程伊始,我校组织全体师生倾听有关国学经典诵读的专家讲座,观看经典诵读的竞赛视频。为提高国学功底,我校为教师提供经典书籍,在业务学习中组织教师交流学习心得。
2.学思结合,古为今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校充分利用经典诵读的优势和学生对诵读的浓厚兴趣。把经典诵读与品德教育相结合,既有效地加强了德育的实效性,又强化了诵读课程的生命力。
3.注重实效,引导践行
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我们坚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知、情、意、行相统一,我校在引导诵读《弟子规》时,结合诵读内容,制定本校的“小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建立规范意识,践行规范。
三、阅读拓展,活动深化,环境熏染。
1.延伸文本,拓展阅读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几年来,我校以国学经典诵读为契机,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大力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我们同省内孔子学院联系,获得与经典诵读有关的书籍,同时开放学校图书室,各班级建立图书角,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书籍目录。每天定时阅读,把校外阅读同校内阅读相结合。为促进学生阅读兴趣,我校定期组织中高年级学生“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友”读书汇报会;组织各年级学生进行中华美德故事演讲比赛。
2.营造氛围,浸润经典
为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我校将有关经典内容的图像、书法、经典佳句名言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栏和走廊的展板中,让更多学生接触经典,感受经典的熏陶。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营造氛围。每天定时播放古典乐曲,以《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风格明郎、愉快的国乐,为学生晨读、午读的引导音乐,营造平和、幽远、古朴的书香氛围。每周三开设“国学经典诵读”栏目,利用国学经典诵读机进行经典诵读示范,赏析经典古诗词,交流经典诵读体会。同时,利用校内视频网络,定时播放《中华五千年美德故事》动画片。以此引领全校师生走进国学经典的美妙世界。
3.展示成果,活动深化
在有效开展诵读国学经典的基础上,我校还重视经典诵读与其他课程、活动的结合渗透。经典诵读与品生、品社相结合,增强课程的时效性。
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修养的有效途径。经过几年的国学经典诵读实践,老师和学生家长欣喜的发现,孩子们从文化素养到精神气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发展了学生的记忆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国学素养。
12.感悟经典诗歌 篇十二
《雨巷》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品, 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一朵奇葩。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感受到这朵奇葩的魅力呢?在教《雨巷》这一课时, 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感知
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 笔者对《雨巷》这一课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首先, 教师播放音频范读。在简短的导入语之后, 笔者让学生静下心来听音频朗读, 且要求他们在听的时候, 在头脑中想象一下, 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 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画面。在教学之初, 音频朗读的播放, 声情并茂的朗诵, 能够制造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 同时也比较容易将学生引入戴望舒创造的“雨巷”世界中。
其次, 由一名学生配乐朗读。由于诗歌与音乐有着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的亲缘关系, 因而音乐美是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 让学生感受诗歌音乐美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为诗歌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于是, 笔者花了一定的心思选择了一首能够吻合《雨巷》深沉而伤感的情感基调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 让一名自愿为大家示范诵读的学生伴随着那优美舒缓的旋律, 有感情地再次诵读起这首《雨巷》。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音乐一响起, 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集中起来, 倾听那名同学的诵读。从后来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歌传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的问题的效果上看, 配乐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感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再次, 师生合读, 即老师朗读《雨巷》的第一节, 女同学一起朗读第二到第四节, 男同学读完剩下的三节。这次诵读同样是伴随背景音乐进行的, 目的是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这首诗歌艺术美的感受中, 进一步加深对《雨巷》的理解, 便于进行下一环节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鉴赏活动。
从音频范读到学生配乐朗读, 再到师生合读, 对《雨巷》形式多样的诵读, 不仅不会使学生对反复诵读这种形式产生厌烦, 反而促使他们在背景音乐的熏陶之下, 由浅入深, 一步步地增强对《雨巷》的感受和理解, 从而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诗歌的兴趣, 这些无疑对下面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二、引导学生自主表达, 营造平等交流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对教师进行了新的角色定位: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角色的全新定位使教师从过去一直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角色中解放了出来, 从而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因为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速度飞快, 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也变得多样化了, 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 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 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 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 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真正实现“教, 是为了不教”。
“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 提供良好的条件, 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 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按照新课程的这一要求, 结合诗歌具有“诗无达诂”的特点, 在《雨巷》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笔者努力创造各种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具体体现在引导学生探讨《雨巷》传达的情感以及诗歌的意象、意境这两个教学步骤中。例如对“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意象的理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故笔者激励学生大胆发言,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在交流过程中, 笔者发现学生对“姑娘”意象的解读, 不只停留在它是“诗人理想的化身”或者“诗人个人写照”的层面上, 而是还能发掘出它是“诗人的同伴、知己”的富有创造性的理解。这让笔者深深感受到, 对学生而言, 课堂交流是他们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对教师而言, 课堂交流不仅是传授知识, 而是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上课不是教师的单向付出, 而是师生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通过《雨巷》一课的教学实践证明, 在师生共鸣的环境中, 每个学生都对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模式, 生发出浓厚的兴趣, 语文成为师生每天共同期待的一个“交流平台”。创设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是本次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何体现这一内容, 让学生从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学习的主人, 变沉默的课堂为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 任重道远, 还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让教育者们共同努力吧。
总之, 与古代诗歌相比, 现代诗歌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 学生可以直接地感知到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 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在实际的现代诗歌教学中, 因诗歌篇目较少, 学生便忽视了对现代诗歌的学习, 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在进行现代诗歌教学时, 应当从教学方法上作出改进,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李怡琳.如何进行现代诗歌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2年12期
[2]李学森.高中现代诗歌教学失位原因浅析[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13年01期
[3]周正梅.高中新诗板块教学的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年11期
[4]杨东增.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月刊 (中学版下) , 2012年02期
【感悟经典诗歌】推荐阅读:
走进经典 感悟人生08-15
感悟人生十大经典09-19
经典励志素材感悟10-24
人生哲理感悟句子经典10-12
《野性的呼唤》经典读书感悟07-01
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命运07-06
人生感悟唯美经典句子07-12
人生感悟经典短语句子08-02
感悟生活的唯美经典语录08-10
人生感悟经典励志短语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