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写作学语言功能

2024-09-24

应用写作学语言功能(精选8篇)

1.应用写作学语言功能 篇一

应用文书具有独特的专用语言,常见的有以下8类:

开头用语

用于说明发文缘由,包括意义、根据,或介绍背景材料及情况等。如:

为、为了;

根据、按照、遵照、依照;

鉴于、关于、由于;

目前、当前;

兹(指现在)、兹有、兹将、兹介绍、兹派、兹聘。

承启用语

用于连接开头与主体文部分,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惯用语。如:

根据······决定,根据······特通告如下,依据······公告如下;

为了······现决定,为······通报如下,现就······问题请示如下;

现将······(情况)报告如下,现就······问题提出如下意见,经······批准(同意)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拟采取如下措施;

经······研究,答复如下。

引述用语

用于批复或复函引述来文作为依据的用语。如:悉(知道),收悉,电悉,文悉,敬悉,欣悉。

批转用语

用于批转批转、转发、印发通知时的用语。如:批示,阅批,审批,批转,转发,印发。

称谓用语

对各机关称谓的简称。如。我(部),贵(局),你(省),本(部门),该(处)。

经办用语

表明工作处理过程或情况。如:

经,业经,兹经,未经;

拟,拟办,拟定;

施行,暂行,试行,可行,执行,参照执行,贯彻执行,研究执行;

审定,审议,审发,审批;

会议听取了,会议讨论了,会议认为,会议指出,会议强调指出,会议通过了,会议决定,会议希望,会议号召,会议要求,会议恳切呼吁。

表态用语

用于表态的语言。如:不同意,原则同意,同意; 不可,可办,照办; 批准,原则批准。

结尾用语

(1)用于请示。如:当否,请批示;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执行;妥否,请批复。

(2)用于函。如:请研究函复;盼复;请与复函;不知尊意如何,盼函告;望协助办理,并尽快见复。

(3)用于报告。如:请指正;请审阅。

(4)用于批复、复函。如:此复;特此专复;特函复

(5)用于知照性公文。如:特此公告

2.应用写作学语言功能 篇二

1中西方写作思维模式差异

中西方差异化的思维模式在写作中体现为语篇结构以及连贯方式两大方面。中文语篇呈螺旋式的特点, 语篇结构下逻辑连贯性不强, 句间乃至段落间的连贯更多的是靠段落内容的“意合”粘在一起。而西方思维方式强调逻辑严谨, 在语篇发展中作者通常开篇提出观点, 段落间形成步步推理的线性结构。

2谋篇布局

2.1主述位理论

在语篇视角下, 主述位理论是谋篇布局的一个重要策略。篇章的创作实际上是向读者传递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出发点的决定直接影响篇章结构, 而篇章结构必须满足篇章功能, 而主述位理论正是一套关于如何选择信息出发点的系统知识。

2.1.1主述位结构

韩礼德认为,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 按照信息结构, 普遍遵循从已知信息推向未知信息。从交际功能出发, 句子可分为主位 (Theme) 和述位 (Rheme) 。主位在述位前面出现。一般情况下, 主位代表已知信息, 而述位则代表未知信息[1]。

2.1.3信息焦点

2.1.3.1标记性主位

有标记性和无标记性主位结构的分析是从讲话者的角度出发的。所谓标记性主位, 就是非常规主位。一般来说, 人们习惯把无标记性主位作为话语起点。因此作者选择标记性主位必有其特殊原因[2]。主位的标记性选择的动力是语用原则, 是基于语篇建构的特殊考虑,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篇衔接作用

有标记主位的作用主要是保证上下文语义连贯, 体现较强的语篇组织功能[3]。可使用于段落间或句间的衔接:

如:The old lady received many books from her friends.Most of the books she gave to her sons.The rest she donated to the school library.

该句组的2, 3句将宾语位的most of the books和The rest提前, 成为标记性主位, 使得行为更加连贯, 同时也避免了单一的主位推进模式, 使文章富于变化。

2) 信息强调作用

将在正常语序中应该较晚出现的成分移至句首, 使其占据主位位置, 称之为标记性主位, 用以表示强调, 例如:

a) A horrible mess you have made of it.b) That shelf, he probably put it on.

2.1.3.2句尾重心与句尾焦点

由于句子的信息结构一般是从已知信息推向未知信息, 因此句子最重要的信息一般在句子的尾端, 这种结构叫做句尾重心 (End Weight) 。而一般情况下句子核心的信息落在句尾最后一个词上, 这种现象叫句尾焦点 (End Focus) [4]。例如:a) He stressed to me that he had a law degree.b) The war which seemed about to end in complete defeat went on.

从句a来看, 重要信息在后边的宾语从句上, 其核心信息在最后一个词上。而句b用头重脚轻的手法将went on放置于句尾来突出其为该句的信息焦点。因此, 句尾焦点有时和句尾重心是不一致的, 这是由说话人的意图所决定的。

2.2主位推进模式

每个句子都有其自身的主位结构, 在没有上下文时, 主位与述位都是确定的, 孤立的, 不变化的。但一旦形成篇章, 前后句的主述位会产生相应的联系和变化, 这就称为主位推进。本人归纳前人提出的主位推进模式, 有以下四种。

1) 平行型:主位相同, 述位不同, 又称主位同一型。

2) 延续型:第一句的述位成为第二句的主位, 第二句的述位又为第三句的主位, 以此类推。

3) 派生型:前一句的总主位或总述位派生出几个次主位和次数位:

4) 交叉型:前一句的主位是后一句的述位:

3谋篇布局应用与教学策略

3.1句内结构应用与教学

3.1.1主位意识

在句内写作中, 需要对信息进行排布, 这就需要在排布时具有主述位理论中的主位意识以及信息焦点意识。主位意识意味着在排布时需要清楚所描述的话题, 并以此作为句子的主位, 因为确定的、杂乱的信息点, 在不同的主位下, 给读者展示的话题以及新信息可能完全不同。例如:a) The cat ate the rat.b) The rat was eaten by the cat.

句a的谈话以双方都知道的猫为起点, 可用于回答what happened to the cat?而句b可以用于回答what happened to the rat?

3.1.2信息焦点意识

在口语中, 我们通过重音强调句中不同的词。而在写作中, 我们只能借助改变词序来强调信息。例如:

a) He gave me a book.b) He gave a book to me.上述两句话的主位相同, 基本意思也相同, 但侧重点不同。前者回答what did he give you?而后者则回答who did he give a book?

3.1.2.1句尾重心与句尾焦点

根据句尾重心与句尾焦点的原则, 句尾是表示强调的位置, 将句中的某个成分移置句尾, 便会对该成分进行强调, 这种手法称为后置 (Postponement) [5]。例如:a) He gave all his book away.b) He gave away all his book.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刻意训练学生进行句内不同成分后置练习。

3.1.2.2标记性主位

如上所说, 将按照正常句序应该出现较晚的成分提前至句首, 使其占据句首位置, 成为标记性主位, 以达到被强调的目的, 这种提前成分的手法叫前置 (Fronting) 。例如:a) I liked the novel, but I was disgusted with the musical.b) The novel, I liked, but the musical, I was disgusted with.

3.2句间衔接与段落发展应用与教学

句间衔接是语篇连贯的最基本体现, 主位推进是保证连贯主要手段。在教学中则需要训练学生对四种推进模式的熟练运用。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一组杂乱的句子按照某种主位推进模式进行重新排序, 在排序中有可能还会引起主位或者述位的变化。通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首先能做到句群的连贯性, 进而为语段, 段落, 篇章的连贯性打好基础。

在涉及段落之前, 首先需要引入一个概念——语段 (sen⁃tence group) 。人们在表达观点时, 以句子为话语的基本单位, 围绕一定的话题, 形成一组相对独立完成的语义单位, 这些句子都围绕一个话题, 从而具有向心的作用, 这组句子便称为语段, 又称句群, 它是段落与句子的中间层次。而有时一个段落因为其内容简单, 因此可能只有一个语段, 在这种情况下语段即为段落。

在对段落的发展进行分析之前, 我们对一个段落做一个基本的建模, 如下图示:

①段落主位 (主题句) 。② (2a) (2b) (2c) (2d) 。③ (3a) (3b) (3c) (3d) ④ (4a) (4b) (4c) (4d) 。其中符号①代表该段主题句 (有时为主题语段) , ②③④分别先后代表该段落中的三个语段。 (2a) (2b) (2c) (2d) 分别代表语段②中的4个句子。以此类推。

在段落的发展中, 有以下几层关系:

1) 段落的功能决定了段落的语篇模式:根据段落功能的不同, 可能具有不同的语篇模式。举例来说, 若该段为提问-解答模式, 那么主题句①与语段②③④之间则形成了问题与解答的语义关系。

2) 围绕该段落的主题①, 语段②③④进行主位推进模式对该主题进行细致描述, 语段②③④与主题①之间或者②③④彼此之间可能会形成语义上的逻辑关系, 如平行, 顺序, 层递, 转折, 总分, 解释, 因果这七大关系之一。

而在语段进行主位推进时, 语段与主题之间存在推进模式中的结构关系。如平行型, 延续型, 派生型, 交叉型。

3) 语段内部围绕其语段主位, 如语段②的主题句 (2a) 与其支撑句 (2b) (2c) (2d) 之间或者 (2b) (2c) (2d) 也会形成语义上的逻辑关系。同样其内部主位推进的过程中也存在其结构关系, 如平行型, 延续型, 派生型, 交叉型。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由下往上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如先从语段练起, 培养学生围绕语段主题, 利用主位推进模式进行描述, 注意到描述时有主位推进的结构关系, 还有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以及各句与主题之间因语段功能所产生的语义关系。同时还要意识到语段内句子排列顺序不同, 也会造成语段含义的不同。

4结论

本文从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功能视角出发, 依据信息结构, 主述位理论, 主位推进模式, 信息焦点等理论对语篇从句内, 句间, 语段, 段落, 篇章进行自下而上层层剖析, 将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切实应用于写作的每一层级上, 以清晰的系统化视角展示了英文写作所涉及的各方面问题及解决方法, 并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详细的写作教学策略, 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教学及英语写作教学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要:在大学英语写作中, 大部分学生的行文逻辑基本是以中式思维为主导而展开, 由此导致文章在谋篇布局, 段落发展, 连贯性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该文从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功能视角出发, 利用信息结构, 主述位结构, 主位推进模式等理论, 从谋篇布局, 语篇衔接, 句间连贯等方面对文章进行从整体到局部的抽丝剥茧式分析, 并探究该分析如何应用于课堂教学, 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语篇特点, 从而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主述位结构,主位推进模式,信息焦点,大学英语写作

参考文献

[1]刘文翠, 崔桂华.主述位结构与信息结构的比较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 2005 (6) :103-108.

[2]李儒寿.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英语复项主位[J].外语学刊, 2004 (4) :59-62.

[3]左琳.英语主位的标记性选择及功能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253-256.

[4]张育红.主位推进与写作的连贯性[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04 (2) :47-50.

[5]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3.应用写作学语言功能 篇三

【关键词】高中英语 写作 语言应用 提高

语言运用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我国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教学要着重强调、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英语写作历来是提高和考察学生语言驾驭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有目的地通过英语写作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成为高中英语教学努力的新方向。那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呢,笔者对此做出了总结。

一、夯实基础,重视基础句型练习

当前,高中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词汇贫乏、基础积累不够。因为基础积累不够,许多学生在写作上常常是力不从心,时长有词穷之感,写出来的文章也是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基本功不扎实,缺少语言材料积累,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鉴于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加大词汇教学力度,有目的地扩大学生词汇量,教导学生通过联想记忆法、举一反三法来掌握更多的词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主谓、主谓宾、主系表、主谓宾+宾补等基本句型训练,让学生在熟练基本句型用法要义的基础上,试着用这些句子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句子变换、固定短语、固定搭配使用提高句型熟练度。如在高三英语学案(牛津译林版必修2)句型练习中,教师可以就句子His legs were so hurt that he couldn't move.进行so…that…句型讲解,然后给出相同的句例,this problem so difficult that I can't work it out.让学生用too…to…句型進行转换表达,以强化学生的基础句型应用能力。

二、通过短语成文强化语篇衔接训练

词汇和句型只是英语写作和应用的基础,若没有遣词造句的能力,学生即便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也无法进行语篇布局。在英语写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词汇与运用能力不成正比,写作中经常是上下文衔接不流畅,段落篇章条理不清,语意不连贯,句子带有机械堆积的色彩。从中可见,相比词汇和语言材料的积累来说,组词成句,表达准确,逻辑清晰,才是语言运用的重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关注和强化学生的语篇衔接能力,细致讲解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在语篇衔接中的作用,让学生对常用连词、副词和介词短语的用法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如在高一英语Unit2《Wish you were here》(牛津译林版)课文教学中,教师可将从课文中挑选精彩段落,将原有连接成分删除,让学生进行填写训练,以掌握连接成分的用法。在学生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将文中短语如Look forward to、lose one's way等列出,要求学生以短语为中心来扩展句子,并将扩展后的句子连接成意义明确的短文,这样不但可以巩固学生所学衔接词和短语,使学会使用关联词,还能使他们通过文章关联了解时态的用法,强化思维能力。

三、教学相长,进行课文改写训练

许多作家都主张在写文章前,多看、多读他人的文章。因为读是写的前提,抛开读去谈写作,是不合实际、不科学的。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课本和课本阅读,积极挖掘可供学生写作的语言材料,利用课文中适合写作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通过教学相长让学生熟悉英语语言的变化形式,掌握英语语言的正确运用方法。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七Unit3 Reading《The effect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课文重点,然后结合文章结构模式和中心思想,进行文章缩写和扩写,使学生通过课文词汇和句型运用、长句短写、短句详写、一句多译来提高文章组织能力。

四、尝试多种教学组织方式

许多学生之所以写作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较差,是因为他们内心对英语有着恐惧之心。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必须先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敢说、敢写。鉴于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英语应用环境,在课堂上尽量用英语与学生交流,通过积极引导和口头表扬来激发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欲望,使学生养成使用英语的习惯。其次,教师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英语活动,如英语辩论赛、演讲比赛、故事表演、英语配音等,以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使学生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看图作文、命题作文等相对自由的写作形式进行写作训练,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应用能力。如在高中英语Unit1 Advertising(牛津译林版必修4)一章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出几幅广告图片,让学生从具体的形象观察入手,进行书面写作,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如.浅谈高中英语写作与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J].科技视界,2014,21:218-219.

[2]陈芳.写长法对高中英语写作的影响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12:164-165.

4.诗化语言的写作(写作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化的语言,从仿句入手学习写作。

2、学会用诗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写诗的热情

有一位学生的作文《幸福是什么》中有这样一段:“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这些句子不仅诠释了幸福的含义,而且引用古诗文名句使文句充满诗意和文采。你们想不想也写出这样优美的语句?今天我们就从仿句入手尝试着进行诗化的语言的写作,放飞我们心中的歌。

二、小试身手,挖掘诗人的潜质

师:有位哲人说:每个青少年本质上都是一位诗人。学生时代 是青春勃发,诗情洋溢的时期,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流淌着诗的血液,一旦激发就会沸腾。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做两道练习题,看看我们有没有诗人的潜质。

练习1:首先阅读下面这首题为“如果”的诗,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出示训练题):

如果你是太阳,;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瓣花朵的,何必为没有结出果实而着急,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地微笑沉默不语。

明确:何必为一丝乌云的遮蔽而悲伤/如果你是种子

练习2:根据下面这句话的格式仿照写两句话,再在后面加一句话,作为前面三句话的总结。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绿荫;,;

明确: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就温暖整个冬天;人人都应当这样奉献!

师小结:有了仿写这一把钥匙,写作小诗就不难了,只要大家想

学,就一定会写出一首首优美的小诗。

三、诗苑掘金,探究现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师:朱光潜说,“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诗歌

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那么

诗歌语言有哪些特点呢?老师想通过下面两个例子引导大家探究一

下诗歌语言的特点。(出示例子)

例1: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

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

爱心是汪洋中的一个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例2:微笑是冬日里的一朵寒梅,/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微笑是细雨中的一只白鸽,/飞翔着生命的故事;

微笑是荒漠中的一棵小草,/谱写着永恒的主题。

引导学生探究:1.说一说这两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2.讨论回答这两首小诗在写作语言上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模

仿。

讨论后明确:诗歌的主题是“爱心”和“微笑面对人生”。语言

凝练,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形象生动,在量词和动词的使用上富于变化,讲究搭配。

四、情有独钟,诗歌语言赏析。

师: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

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下

面我们通过分析杨光的诗歌《瞬间即景》来进一步理解诗歌语言特点。

即 景

(二):石罅间的小草//探出苍白的小嘴//吮吸雨露。

即 景

(三):树丛遮盖的嫩苗//伸出纤弱的小手//采撷阳光。

即 景

(四):瘦小的山径//难耐沉重的步履//肥胖的跫音//却又响了。

即 景

(五):草芽儿//顶破了路的硬壳//一只脚//却又重重的踏上。要求:仿照例子的分析,请你说出其他三首诗歌语言的魅力。

一个“探”字更写出了小草的不易,虽然小嘴还是那样的“苍白”,甚至于还会遭遇风吹雨打,但它还是毅然决然地在狂风暴雨中“吮吸”

雨露!一个不屈不挠的勇士形象活生生的站在了你我的面前。

五、牛刀初试,分享写诗的快乐

师:有人说:年轻的时候写过诗的人他的一生不会平庸。下面我们

就来学写诗歌。

我的第一首诗

是从天空

飘下来的一片落叶

装载着一只小鸟的梦

要求:

1、仿照上面比喻的形式,选择新的喻体或本体,创作一首小诗。

师生互动:

我的第二首诗

是从海里

溅起的一朵浪花

捎着一条小鱼的童话

要求:

2、自由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仿写的例子: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就小了。(冰心《春水》)

请大家在小组内把自己写出来的诗歌朗诵给同学听,简单地说说自己的创作体会,相互评一评,评价时,我们要发现别人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侧重语言赏析),也可以指出其中的不足。

师小结:我相信大家只要给你们阳光就会灿烂;给你们天空就会飞翔。

六、真心祝愿

诗,这高雅的花朵,奇妙的精灵!她堪称语言艺术中最高艺术。寥寥几言,款款数语,就能把人带进一个美的境界,或者石破天惊,或者余音袅袅。然而,她自然地为人际之间的交往,平添了说不尽的风流,以致人们对她忘不了,舍不得。

5.如何丰富写作语言 篇五

如何丰富写作语言

文/ 高雯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运用它交流思想,组织社会生产,开展社会斗争,推动历史前进。我们写作就是把语言以文章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表达作者的看法、见解和思想感情。要想写出好的文章来,就必须提高语言素养,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丰富写作语言,使文章靓起来。

一、重视语言基础,增厚语言功底。

语言的连贯、清晰、用词准确,是正确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先决条件。准确掌握词语的音、形、义,尽可能掌握更为丰富的词汇,写作中力求前后通顺,没有语病;语言表达清楚,经常翻查字典、词典是非常必要的。

课堂教学也是增厚语言功底的主渠道。阅读精美课文,培养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学好这些课文,会使学生增厚语言功底的坚实基础,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由低年级开始逐步养成阅读文章划出好词佳句的习惯,可以随意发挥,各喜所好,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自己喜欢的东西。长此以往,语言功底会逐渐深厚。

二、挖掘生活源泉,丰富写作语言。

现行人教版语文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大多与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捕捉生活中的“亮点”随时记录下来,说自己想说的话,如:到社会福利院慰问演出、体验军训生活、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毕竟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要比生搬硬套、胡编乱造强得多。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清晰,结合口语训练把口语形成文字表达出来。

写日记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长期积累、训练对丰富写作语言效果显著。

三、阅读名篇佳作,善向高手学习。

课本、名著导读、名篇佳作,都是我们学习的范本,阅读课内外古今文学名著更是我们学习语言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四、增强表达效果,写作语言生动。

语言的生动是文章令人赏心悦目的关键。生动就是强调语言的表达效果,让文章形神兼备,使人如临其境,留下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

1、斟酌字词用法

必须学会精选字词、锤炼自己的语言,努力寻找最合适、最贴切的词语。(写作技巧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2、善用修辞方法

善于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常见的修辞方法,都是使语言生动的有效方法。《安塞腰鼓》中,运用到排比,如:“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也有反复与排比结合起来使用的,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有了这样一些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那么一篇普通的文章就明显增色不少。修辞用得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机、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作文语言的表现性、形象性,修辞一定用得自然、贴切、精妙,方能起到形象生动的作用。

3、引用诗文名言、典故

古诗词向来以凝练优美著称,有的慷慨豪放,有的婉约清丽,同学们积累了许多,如果在平时的写作中能合适地引用,就一定能让原本平淡的句子靓丽起来。

例如:关于书的名言:①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刘白羽②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又如: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①伯乐相马②老马识途③按图索骥④秦琼卖马。

4、运用想象与类比

运用想象与类比体会诗中描写的优美意境,例如: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江河《星星变奏曲》)5、注意细节描写有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一滴混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像海泡石似的大鼻孔的鼻尖上。(高尔基《童年》)这句话细致地描绘了外祖母对着阿廖沙挣来的钱默默流泪的细节,感人肺腑。作为学生来讲,只要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能够较清晰的区分这些词语的差别,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平时多加练习,熟练运用各种手法,那么学生就能够写出一篇较为不错的文章出来,也容易使读者觉得眼前的文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

6.写作语言要连贯教案 篇六

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明白什么是语言连贯和怎样做到语言连贯。过程与方法:写作时能做到顺序合理,衔接自然,前后连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运用语言的习惯。教学重点:写作时能做到顺序合理,衔接自然,前后连贯。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运用语言的习惯。教学方法:讲授法,指导法,练习法 课

型:写作课 教

具:多媒体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连贯?

连贯,是从句子前后逻辑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无论是一段话还是一篇文章,都由许多句子组成,这些句子如果不连贯,就可能给读者的理解带来困难。

二、怎样做到语言连贯?

1.保持前后话题统一。

一段话不管有多少句子,都应围绕共同的话题,而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如《昆明的雨》中写菌子的那部分文字,作者提到了牛肝菌、青头菌等,虽然写的内容不少,但都围绕“昆明的菌子极多”这个话题,句子之间的意思是连贯的,所以读起来并不让人觉得杂乱。2.有合理的顺序。

前面出现的“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这段话,虽然各句都围绕“四周景色”的话题,但因为句子间的顺序不合理,读起来同样让人感到不连贯。应该将第三句与第四句的顺序对调一下,这样第四句中的“它”才能指代“湖水”,整个语段读起来才连贯。3.要注意句子间的衔接过渡。

适当的运用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可以帮助我们衔接句子。如:表示关联的“可是”,“比如”“例如”等这样的提示性词语来引出例子,使句子上下衔接自然,过渡流畅。

三、作文题目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欢声笑语,处处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你也一定沉浸在欢乐之中吧。以“节日”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提示:

1.选一个具体的节日,可以是春节、端午节,也可以是国庆节、劳动节,还可以是其他节日。

2.除了描写节日的场面,还应该写出人们在节日里的心情,并表达你的感受。

3.注意句子间顺序合理,衔接自然,前后连贯。审题

1:明确写作的范围和内容。该作文的核心词汇是“节日”,围绕某个节日来写。

2:明确要求中的重要信息,“话题的统一”“描写节日的 场面”“节日里的心情”“表达你的感受”“句子间顺序合

理”“衔接自然”“前后连贯”。这些在写作过程中,都要有充分的体现。3:通过写作要求及提示,我们能判断出文章的体裁应该是以记叙文或散文为主,不能写成说明文和议论文,这样才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在节日里的心情和感受。

四、挖掘立意绝招

1.选取某一个节日,力求新颖,使本文能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2.关于节日的叙说,可以选择不同的立意。我们可以用记叙文的形式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某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发生的有趣的故事,从微观层面细细描述。

3.也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将某一个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娓娓道来,从宏观层面追溯千年历史。

五、范文赏析

节日

金阳暖暖,投射出一室静谧,轻启窗帘,钻进屋里的风儿,携来幽幽粽香,又是一年端午节!不由得勾起我的绵绵思绪,似青烟般随风远去,飘向那个粽香淡淡、节味浓浓的午后。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父母和我终于来到了位于旅顺的奶奶家。一进大门,扑鼻的饭香直冲鼻腔,顿时让早已饥肠辘辘的我精神一振。例行公事地和迎在门口的爷爷打了声招呼,我便奔向餐桌,操起筷子,迫不及待地大口吃起来,狼吞虎咽了好一阵子。当我把目光从各色美食中“拔”出来时,恰巧瞥见被我忽视了很久的奶奶正满头大汗地在厨房中煮着粽子。升腾的水蒸气带着灼热的温度扑向她的面颊,额头上、鼻尖上,那细密的水珠也不知是水还是汗,在阳光的映衬下,分外耀眼。她的一头白发如银似雪,散发着柔柔的光。那光,应是她对儿孙堪比清泉般细腻、无私又源远流长的爱吧!她满脸的皱纹是无情岁月留下的痕迹,她微微颤抖的双手布满了老茧。原来奶奶已经这般苍老,可她现在这般辛苦又是为了谁呢?

想到这儿,我的双眸不禁泪光涟涟。忽然,眼前出现一个盛着还冒着热气的粽子的白瓷盘,托着它的是一双瘦削的手。抬头,眸光流转,竟见奶奶的脸。她慈祥的目光中盈满无尽的爱意,微笑着说:“尝尝吧,奶奶自己包的,烫啊,小点儿口吃!”我微微颔首,见她枯瘦的手灵巧地剥开粽叶,将莹白如玉的粽子放入我碗中。刹那间,幽幽粽香沁人心脾。夹下一小块,再蘸点儿糖,放入口中,淡雅的清香与浅浅的甜蜜萦绕心头,弥久不散„„

“奶奶又托人捎来粽子了,快来吃吧!”妈妈的召唤将我从回忆中唤醒。望着桌子上一个个翠衣紧裹的粽子,嗅着渐渐氤氲开的淡淡粽香,想象着咬上一口后唇齿间那化不开的香,我不禁抿嘴一笑。这般清香甜美、回味悠长的味道,若没有浸透奶奶满满的爱,怎能散发出如此令人难忘的节日的味道呢?

我终于明白:节日的味道,其实是亲情的味道;节日的味道,是无论走到哪里也忘不了的家的味道!

七、写作素材 素材一

初五时不仅要吃饺子,而且饺子里还要包上钱、枣、糖,每样包6个。意思是:如果吃到带钱的饺子,这一年就会发财,如果吃到带枣的饺子,就会好运早来;如吃到带糖的饺子,这一年就会过的“甜甜蜜蜜”,一家人和和睦睦。6是吉祥的数字。虽然这只是人们对新年的期望,但我们家还是继承了这种传统。素材二

俗话说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十四的月亮十五圆。那天我与家人做在月下边吃月饼边赏月。那月饼带着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还伴有香甜的味道。天上一丝云彩都没有,静静的。只留一片墨蓝色的天空。这我回想起小时候曾在北方生活过。那时有无数颗星星映在天上。那星星好像一个个金黄的梨挂在哪好似树藤的天上。反正在印象当中月亮要比这里大,星星也一样。而且是黄里透白的。

啊!我看见那月亮的下半部分有一些阴影。莫非那就是嫦娥的寒宫,我想象着嫦娥抱着玉兔坐在窗下看着天空。她的嘴里还嚼着月饼。那月饼的皮是像冰一样的精致,那馅是像沙一样软。

今年嫦娥也学会节省了,她也没做新衣服。她身上穿着那件白色的裙子配上长长的粉红色的披肩,好似回到几百年前的样子。别有风韵。玉兔戴着一个卡通型的眼镜,显得好斯文。寒宫里灯火通明不过用的都是蜡烛或是LED灯。门卫和佣人安排了很多。里里外外非常安全。生活不再是锦衣玉食,而是简单朴素。嫦娥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那人生的俊美好似兰陵王。他陪伴着嫦娥度过了中秋节。玉兔也不再是千年小妖了,它变成人形后有不少人追它。为此寒宫里变得特别热闹。

八、写作实践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次作文练习。

板书设计:

7.应用写作学语言功能 篇七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诗意,阐释,会话本质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系统功能语言学就被Holiday提出并创立,他将这一系统其功能定位在框架内,通过对语篇的理解、对语言结构的理解以及语言系统的理解这三个既关系密切又各自独立的功能主体从而体现。系统功能语言学重点就是对使用中的语言进行解释,使用中的语言主要指在语境中所以写出或者说出的东西。而对这个功能框架起支撑作用的就是以“选择就是意义”作为基础的“系统”理论。以下就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方法,通过将英国诗人RogerMc Cullough的诗歌《列车上的对话》作为分析文本,从诗歌的语体风格、语法隐喻、标题、语境以及会话结构等部分展开分析,从而达到透过表层深刻阐释诗歌的意义效果。

一、关于分析文本——《列车上的对话》

英国诗人Roger Mc Cullough的诗歌《列车上的对话》属于口语体诗歌,全诗分为三个小节,每个小节11行,共有33行。从诗歌的内容读出,全诗描述了一群外出度假的人们在列车上愉快聊天的情景。以下是诗歌内容,可与下文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是否适用于英语会话体诗歌意义的诠释与鉴赏论述结合品赏。

Conversation on a Train

Roger Mc Cullough

1.I’m Shirley,she’s Mary.

2.We’re from Swansea

3.If there was a one horse there

4.It’d be a one-horse town

5.But there isn’t even that.

6.We’re going to Blackpool

7.Just the week.A bit late I know

8.But then there’s the Illuminations

9.Isn’t there? No never been before.

10.Paris last year,didn’t like it.

11.Too expensive and nothing there really.

12.Dirty old train isn’t it?

13.And not even a running buffet.

14.Packet of crisps would do.

15.Change at Cr ewe.

16.Probably have to wait hours.

17.For the connection,and these cases

18.Are bloody heavy.

19.And those porters only want tipping.

20.REminence you of Paris that does

21.Tip tip tip all the time.

22.Think you’re made of money over there.

23.Toy factory,and Mary works in a shop.

24.Grocers.Oh it’s not bad

25.Mind you the money’s terrible.

26.Where are you from now?

27.Oh aye,Di ya know the beetles then?

28.Liar.

29.And what do you do for a living?

30.You don’t say.

31.Di ya hear that Mary?

32.Well I hope you don’t go home

33.And write a bloody poem about us.

二、关于《列车上的对话》语境以及语境概念

众所周知,所有语言事件都需要具体环境作为载体,若语言事件脱离了具体环境,那么语言所表达的真正意义就很难被确定。Roger Mc Cullough对语境因素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观察得非常细致,他得出结论人们使用语言会随着所在的交际情景做出相应变化,其变化主要被三个因素所影响:第一个就是话语范围,其主要指语言发生环境以及实际发生的交际事件,可以通过交际话题、内容以及交际者在交际中的表现体现;第二个则是话语基调,主要是特定环境下参与交际的人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社会身份、参与者身份以及交际者角色关系得到表达;第三是话语方式,通过言语交际的方式和媒介得到体现,如正式的书面语言或随意的口头语言使用、修辞方法、反馈和准备的程度具体表现。在RogerMc Cullough的《列车上的对话》中,第一、二行自我介绍,第十行回顾过去,第十二、三行抱怨现实,第六行憧憬未来,第二十六、七行辨别身份,话题内容较多,涉及话语范围也比较广泛。《列车上的对话》的话语基调也可以通过第一、三十二、三十三得到确定,Shirley和Mary是结伴而行的朋友,与诗人在列车邂逅,诗歌所刻画的旅途偶遇人际关系显然非常符合现实社会文化语境。又从话语方式分析发现,《列车上的对话》虽是作为书面语呈现,但全诗都是采用口语语体表达的,这种表达方式非常切合诗歌标题的所确定的对话体裁。

三、关于《列车上的对话》模式以及“会话本质”理论

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会话,会话是人们最主要的语言运用方式。而Roger Mc Cullough却能从人们这习以为常却繁杂纷纭的日常会话中将会话的本质通过诗歌精简提炼。在他的表达中,在意义交换中存在两个基本语言角色类型,即“求取者”和“给予者”。两个角色通过会话给予或求取东西,当特定语境下若两者地位和关系平等,“求取者”和“给予者”身份可自由转换。当交流物品和交际角色两者组合时,就将语言提问、陈述、命令、提供四种功能有效确定。若对《列车上的对话》不做认真品赏和仔细分析,就会觉得其诗歌读起来破碎支离,不明所以,连起码的意义连贯、形式连接都没有,更别说什么会话本质。但仔细品读就会发现一直夸夸其谈的Shirley是作为信息给予者的角色设定的,诗歌中将常规对话模式问(求取)答(给予)以另一种方式依然遵循,但却以更加深入、巧妙的方式变相使用,将读者在实际生活中的思维定势失谐打破。

四、《列车上的对话》中隐喻理论与跨文化思维

系统功能语言学通过语法分析将修辞学中提、比、隐喻等问题进行解释,通过逆向思维指出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体。我们要明白一点,即有诗歌自然就会出现隐喻。RogerMc Cullough在诗歌中的隐喻应用,全诗都可以体现,而要对这首诗理解透彻换种说法就是要将全诗的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完全破解。诗歌中将列车这一死物比作人生载体,人生比作旅途,本就是将死喻活用。还有的隐喻是通过词汇意义延伸选择并配合特定语境联系而产生特定意义的。而在诗歌中作者为将语言场景生动形象,在塑造Shirley这一角色时通过采用利物浦地区的方言和俚语将角色写活,用人们易于理解且情切的语言方式表达,让全诗更加平易近人。对不同地方,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诗歌的理解过程,是一种思维转换过程,这是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思维差异,只有根据深层结构逻辑语义关系进行思维特性转化,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诗意的准确阐释,才能真正体会英语诗歌中神韵之美。

8.应用写作学语言功能 篇八

功能对等理论是尤金奈达提出来的有名的翻译理论,强调源语言和译入语之间的协调和对等。在大学英语的写作和翻译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该理论机制,总是会进行死译和直译,造成翻译内容十分突兀,让读的人费解,或者在考试之中得不到高分。笔者试图分析其中的内容,并给出英语写作与功能对等理论结合授课的建议。

关键词:功能对等;尤金奈达;大学英语写作

一、简介

1.1 关于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并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被介绍到了中国。由于其理论在于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手法的翻译标准,以及把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与研究成果进行了很好地结合,使得动态对等理论成为了西方翻译理论当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在中国的翻译学研究领域,由于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巧妙地打破了中国式传统翻译理论的静态翻译的沉寂的局面,使得国内许多翻译研究者都对该理论进行执着且深入的了解,这也从某方面促进巩固了尤金·奈达在中国翻译界的地位。

在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当中,他的理论核心内容被称作“功能对等”。所谓的“功能对等”,指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避免字面意义上的、死板僵硬的对照,而是要在两个语言之间实现一种功能上的,或者是说意思上的对等。这种对等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是单词,词汇或者语法上的对应,更是指在整体语言风格上的一种对应。尤金奈达的这一理论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很好地为语言学习者和翻译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对待语言和翻译的角度,不仅纠正学习者对于翻译的理解,更提高了对于学习者的要求,不仅仅是从语言词汇层面去翻译和理解文章,更需要从一个相对更有深度的文化层面去体会作者意图。

1.2 关于大学英语写作

英语作为现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在学生的学分成绩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比重。不光是英语学科,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职称英语考试,都是影响英语学习者生活或者学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英语的学习和考试中,翻译作为一个重点模块,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现阶段,很多大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无法达到一个较为合格质量的翻译水准,由于过度借助网络词典及里面的整句翻译,很多学生已经逐渐丧失了翻译的基本素质和水平,导致考试的时候翻译出的文章或句子达不到应有的质量,从而失分,得不到一个理想的成绩。

二、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对等问题

对于大学英语写作课,在面对大部分非英语专业、不需有过多的专业术语来授课的学生群体来说,动态对等理论的导入并不是画蛇添足的,这是一个能够使学生锦上添花,亦或者对其翻译学习产生帮助的语言理论工具。面对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对等问题,有如下几种。

2.1 词汇对等

词汇对等是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当中的一部分,对于词汇的对等,我们可以分为词语方面和成语方面。如我们在英语学习中能够感受到,汉语和英语的语言之中,词语的对等的程度是相对比较高的。比如“耳机”对应的就是“earphone”,“door”对应的就是“门”等等。在某些简单的句子,或者仅仅是翻译词语的句子上,学生们还基本都是能够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对等,即无论是词义还是文化意义上都能达到一个对应的水平和准确度。

面对成语方面,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就存在了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可以是由于语言的用词上的,也可以是地理位置的差异上的,同时还可能是由于历史文化上的差异。由于大多数大学生并不是英语专业,他们对于外国的文化了解的相对较少,对于英汉语的语感方面自然就不及专业方面的学生在面对此类问题的时候更加轻松。

比如在大学写作当中,有的学生想使用成语的时候,用到“雨后春笋”,就想当然的以为是“bamboo shoots after the spring rain”,殊不知在外国,笋并不是一种很常见的植物,人们会更加倾向于说“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再如成语“一箭双雕”,在写作当中学生们会常常说到“It’s easy and fast like shooting two eagles with only one arrow”。这样从字面理解来说的确能够理解成语“一箭双雕”,而且十分逼真。然而真正追究到成语当中,还应该是“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这就体现了当学生们在英语写作中进行汉语成语和英语语言之间的翻译转换的时候,需要蕴含一种语言上的对等概念和能力,否则翻译出来的文章和句子也只会使Chinglish,只有中国人能看懂。

2.2 篇章对等

篇章对等同词汇对等有所不同,当句法之间出现翻译的问题时,是由于句子结构和语言的语法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的。这里的差异是由于语法里的语序,时态,数词和词性等方面造成的。当某个句子出现了翻译上的通顺问题或者略显突兀,是由于该文章在翻译的过程中过度往源语言的语言结构上靠拢导致的,因此学生在进行从脑到纸上的翻译过程中,应当尽量摆脱源语言对于翻译的影响,翻译出具有原文的感染力和译文语言的美感。

如,当学生在面对完成时态的时候,对于完成时几乎每个人都能熟练的说出来“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对于现在的一个影响,这个影响可能会持续下去,也可能是到现在这个时间点就到此结束了”。但是面对翻译的时候,我们却不能按照这种“死”的方法来翻译活的文字。在翻译“The students who had been watching the speech started to applaud.”这句话的时候,有很多学生会翻译成“这些从过去在观看演讲的学生开始鼓掌”。这样的翻译我们可以理解,但是相对于更好的翻译“一直在旁边观看的学生开始鼓起掌来”来说,会显得略逊一筹。再如,有些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家乡的时候,试图翻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时候,有的学生会翻译出“The heaven is above and Hangzhou and Suzhou are below”这样的特别中国式的句子。正确的译法应该是“As there is paradise in heaven, so there are Hangzhou and Suzhou on earth.”这样的例子在大学英语写作当中比比皆是。

三、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技能培养

在面对英语翻译课和写作课的时候,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关于翻译理论的知识掌握。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有如下方法可以唤起学生对于翻译和写作的兴趣和信心,并且能巩固学生对于动态对等理论的理解。

首先,只需简单介绍关于尤金奈达等人的翻译理论,举出翻译当中比较常见的例子,尽可能的唤起学生对于翻译和写作当中出现的问题的共鸣。

其次,由于大学生的叛逆心理和攀比心理相对较强烈,并且有些已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教师在选择翻译材料的时候可以适当找寻一些属于大学生团体当中的词汇或者文章,令学生进行翻译练习。在翻译的过程中,既唤起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好奇心和求胜欲,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的实用性与与时俱进性。

最后,教师应当多找学生互动,上课的时候如果只是针对小部分群体授课,这样整体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都达不到一定的好处。只有适当的分层练习,循序渐进,才可能使得学生对于翻译和写作这块英文考试的重点区域进行适当的练习,并且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

四、总结

大学英语写作和大学英语翻译是英语考试之中的重点内容,也是相对需要时间和练习进行辅助学习才可能进步的重点模块。对于这方面的学习,倘若能在扎实的语法基础上结合上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想必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事半功倍,这样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也会教学相长,有着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2.

[2]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上一篇:机加员工绩效考核下一篇:团队合作作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