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创新教学改革(10篇)
1.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创新教学改革 篇一
论文摘要:新就业体制的建立,为高专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以就业为导向是高专教育的基本定位。为实现这一定位,应采取以下培养策略:培养学生和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改革学生评价标准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营造创新氛围和实现产学研合作。
论文关键词:高专体育教育就业导向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策略
一、高专体育专业毕业就业难的原因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一中高专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处在一个火缝中:上有体院、师范院校及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的本科毕业,下有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毕业:,这使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毕业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理论上逊色于体育本科,动手能力又比小过高职和中专,使之在就业的激烈竞争一中处于十分小利的地位。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儿力面:
1.高校扩招政策带来的就业扭力
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数字,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数量与日俱增,总量上供过于求。2005年,中囚普通高校毕业人数达338万,比2004年增加了58万人,增幅达20.7%;2006年个囚普通高校毕业达到413万人to。2007年个囚普通高校毕业总人数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对2005年毕业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211”程重点大学毕业就业率达到85%,而一般专科院校只有59%`o“十一五”期间个囚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需要就业,毕业人数再创新高,毕业供大于求的+.力将进一步增大。
2.用人单位的人事聘用制度造成的就业难
现在各用人单位都有文凭要求,尤其是用人单位需要为迎接各种评估、考核以及单位间的相勺_攀比,而小顾自身实际需要,一味地追求高文凭的毕业_。本科都难以就业,高专就史难就业。
3.高校毕业面临岗位结构性就业难题
从学历层次看,就业困难者卞要集中在大专和高职毕业。尤其是适合体育教育专科毕业就业的学校传统体育岗位小足,而非传统就业岗位比重又小断加大。这就造成高专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就业难上加难。
4.就业心理准各小足
对于大多数大学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活,学习、活都较有规律,这样的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大学对就业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各,一日_就业受挫,就会一片茫然,小知所措。
5.学职业能力小足,知识结构小健个
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学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还要求具有公共关系能力、合们能力、实践能力、组织f调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等。但实际上,学校对学这此力面的挤养还是有较多欠缺的。体育教育专科学产就业时表现出职业能力小足,卞要反映在知识结构小健个,专业知识小系统、小扎实,综合技能水平小高,缺乏一专多能等力面。
6.课程设置和就业指导缺乏有效整合(1)课程设置小合理,课程内容陈
教师知识结构史新较慢,选修课实效性差,专项课过分强调竞技技术,课程项目开设过多并需同于本科课程体系,缺乏针对市场需求的教学课程。这一切都导致毕业专业面过窄、专业技术与专业能力小强,综合素质小高,一日_没有对曰专业,就业就很困难。
(2)就业指导小系统
就业指导的形式、内容和对象有局限对就业指导们内涵理解小够个面。一此学校把就业指导理解为帮学找,落实具体单位,而忽视了大学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在人刁挤养力面的积极们用,没有实现就业指导个程化。
(3)对就业一们重视小够
学校对毕业就业们的重要意义认识小足,重视小够,责任落实小到位,个员责任意识小强。
二、高专体育教育专业人刁坊养目标定位和坊养策略
1.人刁挤养的目标定位一创新型应用人才
按照联合囚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挤养学术型、程型人刁,高等职业教育挤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刁相对应,高专院校教育要挤养创新型应用人才[3]。体育创新型应用人才是以能力为中心、以挤养体育技术应用型专门人刁为目标的。这里所要求的“能力”小仅是岗位能力,史应是职业岗位能力,小仅是体育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小仅是就业能力,史应是定的创业能力,小仅是再性能力,也是创造性能力。这里所要求的“技术”是指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超越于般体育技能,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即小仅包括经验技术,也包括理论技术。
2人刁挤养的策略
(l)加强学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挤养
强化创新精神教育,首光,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要让学认识到创新既是民族存的手段,也是学个体发展的力向,要洁除甘于守111的思想障碍,挤养乐于创新的精神。其次,强化创新卞体观教育,使学:具有知难而进、敢于创新的精神。再次,强化创新价值观教育,挤养学正确处理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囚家价值的辩证关系,走出单一发展的误卜_,挤养创新意识。最后,强化创新办同观教育,挤养学合们创新的意识。创新人格是创新人刁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内化而形成的一种进取的力量。这种进取力量通过其自身的卞观能力的发挥,变为富有成效的创新实践活动。因此,在创新人格的挤养和塑造过程中,要引导学:,具有迎接挑战的勇气,挤养坚强的意志,要能经受挫折,在失败面前保持良好心态。因此,要挤养创新型应用人刁,首光要注重创新意识、创新人格的挤养和训练,小能简单地将创新视为天赋,史重要的是后天的挤养。同时,也小要简单地把创新教育只限于智育,而应是德、智、体、美、劳诸育的整体挤养。
(2)改革学评价标准和转变教师的教学力式
l)从应试型转变为素质型
在对学的评价标准和教育制度上,应山以考试分数为叩~一标准向以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综合考查为标准转变,并在考试内容和力法、评价标准、考试制度等力面进行改革。
2)从知识型转变为创新型
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重点是挤养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挤养学的创造性思维入手,使学认识到仃个人有各自小同的特点,都有成为成功者的扫L会。
3)从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
根据小同的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教师教法应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要鼓励学敢于标新立异,质疑问难,启发学大胆想象,教会学思维的力法,只有这样刁能小断激发学的创新意识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3)为挤养创新型应用人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
我囚高校为挤养高素质体育创新人才的基地之要在以下儿个力面为学创新能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一是善于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一是善于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三是善于营造有利于个性张扬的活动氛围;四是善于营造资源优化配置的环境氛围。
(4)加强对教师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挤养
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只有具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教师月能挤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因此,挤养创新人刁的关键就是要着力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1)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传道观和责任感,小能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学f进行求异性和发散性思维,去探求未知,开拓未来。
2)教师要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将科研看成是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推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3)在教学中教师要史新教育观念,掌握创新的基本原理和力法,要坚信J一个学f都具有创新潜能,并根据学f的个性特征,做到因材施教。
4)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建立史加良好的师关系,鼓励学:大胆质疑、善于提问。
5)注重启发式教育,积极唤起学的兴趣、好奇心和个人热情,使学真正地掌握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并能创造性地加以应用。
(5)实现产学合们
产学研结合是高专教育的必山之路,是挤养高专应用型人刁的基本途径。要做到这一点,仅靠和若企业签们一纸f议是远远小够的,史重要的是要建立合们勺_助、勺_惠勺_利的民效机制。能否建立起这种机制关键在于企业对合们办学是否有积极性。而企业的积极性往往来自于我们的高职高专院校到底能为企业做此什么。学校的教学和科研r舌动能否融入到企业活动之中自然成为题中之义。要达到这月的,学校和企业要组成合们联合体,学校专业人员和企业人员实现双向兼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尝试。校企双力都参与对力的实质性一们,做到教学与产共赢,资源和效益共享。
2.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创新教学改革 篇二
一、高职体育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线生产工人;将高职生培养成具过硬职业技能和较高职业素养的蓝领工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体育教学理应以“就业”为导向, 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育素养, 实现培养高职人才的目标。高职体育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不怕苦不怕累的体育精神, 应该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和锻炼意识, 应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有效预防各种职业病的发生。通过高职体育教学, 可以让学生养成较好的体育素养, 参加工作后, 拥有健壮的体魄, 有足够的体力开展生产一线工作。
二、高职体育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
1. 有助于强化职业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校教育, 就是高职教育必须快速让学生掌握各种职业技能, 快速找到生产一线的工作。高职院校必须将就业为导向, 紧紧围绕职业教育, 提升高职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水平。高职体育作为高职生全面素质提高的途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体育教学可以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让高职生具有健壮的体魄, 职业素养更加全面。
2. 有助于培育全方位人才
二十一世纪后,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企业与企业,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变成了人才资源的竞争。我国经济要取得长足的发展, 就必须培养出全方位的人才。虽然某种意义上来说,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一线的蓝领工人, 同样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高职体育教学应该围绕全面人才培养为核心, 将学生的德育、美育、智育、劳育同体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 为社会培育并输送了大量的全方位人才。
3. 有助于创新高职体育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王牌, 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实现高职学生的快速就业, 针对性特别明显。以“就业”为导向, 有助于创新高职体育教学, 在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同时, 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技能, 职业素养, 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创新途径
1.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观念
虽然说高职体育不是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但高职体育仍然是高职生劳动就业过程必不可少的素质, 可以锻炼学生拥有健壮的体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观念, 从体育教学内容或教学方式上制定与岗位相适应的教学方案。高职院校应该认真做好市场调查, 了解不同岗位对人才的体育素质要求, 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体育素质, 将学生个性与岗位素质要求相结合, 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课程内容。
2. 课堂教学中强化专项理论
当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理论性比较严重, 体育课堂理论与学生就业岗位没有特别紧密的关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强化专项理论, 仔细调查市场, 注重体育知识的实效性, 将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相结合, 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 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理论训练, 有目的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养。只有让学生掌握不同岗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身体素质才能更加完美地完成工作任务, 才能真正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率。
3. 依托岗位需求开展体育道德伦理教育
随着市场细分市场的出现,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严格,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思想道德、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素养更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更加严格, 根据不同岗位的职业道德开展体育道德伦理教育。如:高职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环节中, 大胆发挥教学创造力, 设计教学情境, 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针对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困难进行疏导与解决, 积极引导学生克服困难, 增强职业自信心, 培育其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念。同时, 体育教师也可以通过体育经济类项目培育学生团结奋进与用于拼搏的优秀职业精神。
总之,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有助于强化职业素养、有助于培育全方位人才、有助于创新高职体育教学。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创新途径,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观念, 课堂教学中强化专项理论, 依托岗位需求开展体育道德伦理教育。特别是人才强国的大背景下, 高职院校更应该以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为核心, 大胆创新, 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的就业率, 为高职生创造更佳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沈廷萍, 张红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构建[J].中国职工教育, 2014 (24) :179.
3.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创新教学改革 篇三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就业;策略
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技能性人才,高职英语是其课程的基本内容,2003年确立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其核心就是要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其是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一线技术人员而设置的,所以高职英语也应围绕学生的就业来进行课程设置。再加之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1 高职英语教育概述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不同,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又能有技术特长。其设置是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不断发展的就业需求。高职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考入全日制大学有难度,但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阶段和年龄,也为了满足我国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设置了高职院校,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学校学到技术,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在学校接受一定的文化教育,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
高职英语教育是高等英语与职业英语的结合。其内容主要是面向具体的职业的,与大学英语相比更具有实际性,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某一行业的具体知识,从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就已经具备了进入劳务市场的基本要求。但高职英语又不同于中职英语教育,与其相比高职英语具有高层次性,其知识体系和知识的深度都要高于中职英语。
高职英语更具有实践性。其培养的是实用性人才,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都有要求,要求他们既能满足职业要求,又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促进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很重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在进行高职英语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会对专业英语知识进行反复的实践和 操练,特别是会让他们用英语处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高职英语教育还要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教学内容要根据各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进行更新,坚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确定学校的教学目标,给学生在以后的职业中做好定位,培养能胜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的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术人才。
2 目前公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差
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水平普遍较低,在英语学习方面也是基础比较薄弱。学生想学却因为其基础太差而无从下手,对英语学习压力比较大,心理也比较排斥,口语能力普遍不高。据统计,高职院校中的有60%的学生在英语读和写上有困难;30%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没有英语歇息兴趣,英语成绩较差;有10%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但因其所处的英语大环境不好,对他们在英语学习和说的能力上提高度不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进入高职院校后又没有考试的压力,多数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对未来感到很迷茫。
2.2 高职院校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首先,教学能力欠缺。在老师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管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及自我约束力能力不变不高,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管理。但高职院校有些教师管理能力不足,出现了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说话甚至打闹的情况,使教学任务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影响教学进度和整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其次,对高职英语的认识度不高。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导致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只重视对课本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职业英语的训练。而且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在其教课的过程中不能与发展的社会相联系,也在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和使用方面考虑不够,致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岗位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最后,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学校的师资队伍决定着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受学校层次的影响,很多高学历高层次的老师不愿到高职院校教学,造成了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不高,且学校所包含的专业众多,老师们对学生要面临的具体职业也不够了解,致使在教学方面有一定程度的脱离学生的实际,所以会出现所教育出来的学生英语水平一般且学生对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状况。
2.3 教材的适用性不高
教材是教师教授知识的主要依据,使用合适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强调以职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本,高职英语的目标是为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做准备。高职院校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英语教材的使用上也在不断的变化,但其没有注意到学生们的专业和未来职业的不同,在教材的使用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出现的不相符的情况,而是对每个年级的学生选用了相同的教材,其在实用性上使远远不够的,这和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和目的产生了脱节。
3 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的策略
3.1 对高职英语进行科学定位,明确教学方向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学生为宗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培养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在专业的设定、师资的配备、教材的选择上都要以培养社会实用英语人才为目标。
3.2 加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在教师的任用上可以采用聘用专、兼职教师的方法。学校要加强对专职英语老师对学生专业和职业上的培训,让其全面了解学生们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要注意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增强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对于兼职英语教师,学校可以聘请名校的名师来学校定期的开讲座和讲专题课,也可以聘请某专业的英语精英人才来校为学生讲解最新和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3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职业技能和自信
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较薄弱,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兴趣不浓,而如果想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就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讲课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多鼓励学生们开口,逐步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在课上鼓励学生们大声的朗读课文,重复老师在课堂上所举的例句等,鼓励学生们开口,让学生们有“我们也能开口说英语”的自信。因为学生的水平较低,教师在鼓励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的难度,要由易到难,帮助学生们逐步提升。在其专业上英语教师要重点关注,因为这与学生们的就业息息相关,所以在日常,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水平的英语专业读物,使他们了解其专业最基本的英语专业知识和英语表达方法。
3.4 学校要勇于探索科学性强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的教学要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的实际应用为目的,开展科学的、实用的、动态的教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最为有效,比如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进行讲解。在学生在课下准备的过程中会查阅很多资料,这种上课形式比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方式优化的多,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来改变教学方法,比如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影片,让学生了解其专业的具体运作和机器的具体工作方法。
3.5 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进行改革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英语学生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为中心,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材。高职院校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应该使用两方面教材,一种是针对英语基础的英语教材,因为学生的基础较差,如果没有对英语基础的学习过程,学生也很难学会专业的英语教材;另一种是学生的专业英语教材,让其了解其所从事的专业的英语的最基本表达方式和专业最前沿的动态。而且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给学生提供场景,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场景并运用英语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杰.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公共化——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
[2]安晓灿,周龙.与时俱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研究报告[J].中国外语,2010(04).
作者简介
袁超(1986-),女,江西省九江市人。研究生在读。现为九江职业大学讲师。 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
作者单位
4.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创新教学改革 篇四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学 就业导向 素质核心
论文摘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院的高职教育改革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准的高职教育观念,努力建设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形成学院办学特色,着力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以课堂评估为重点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在科研促进教学上有新的作为。
在我国提出实现工业现代化和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背景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就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来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学校专业设置脱离实际,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要,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工作脱节,没有形成高职的特色,致使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不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岗位的需求,毕业生的求职观念和方法不正确,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形势变化的要求。所有这些直接影响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
我院高职教育起步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尤其需要借鉴其它高职院校的先进经验,努力避免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要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一手把握市场的规律,一手把握教育规律,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促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我院的高职教育改革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第一要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准的高职教育观念。首先我们要对发展高职教育充满信心。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必然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经济建设需要大批的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这是学院高职发展难得的机遇,这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信心。
在以什么标准来发展高职教育的问题上,我们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准的观念。离开了就业导向的标准,发展高职教育就会偏离方向。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缺乏大量适应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我们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才能找准我们的定位,办出我们的特色,谋求我们的发展。我们要从以新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要教育我们的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做一个好的高级“蓝领”、“灰领”,并把这种教育思想贯穿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只有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观念,才能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第三要着力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是强教之本,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努力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从兄弟院校、大公司大企业中聘请一批高质量的名师来做我们的兼职教师,这是确保学生学得进、学得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措施。
我们自己的教师一般要定向两门高职课程,开新课的老师要实行试讲准入制。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水平。上课不受大多数学生欢迎的教师要采取措施改进他们的教学,逐步在有些专业有些课程上学生选老师制。
第四要形成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周济部长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要逐步从三年调整为两年,各级职业教育的培养期限、方式要坚持多样化、灵活性、不拘一格。”这其实就是对我们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要求。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培养什么人,这一点我们应该明确,我们的高职教育就是要为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培养培训一线岗位的有知识有技能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而如何培养培训这种人才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现在采用的基本上还是先基础知识、后专业基础知识,再专业提高,然后实习的传统模式。
这种传统的模式是不利于学生就业需求的、不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岗位需要。我们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研究试点先基础知识,再实习,然后专业提高,最后实习的模式。就是让学生先学一个学期的基础知识后,就到企业中去实习一个学期或更长一点的时间。
让学生具备一定感性知识后再进行专业提高。实习期间可以计算学分,纳入课程学习计划。以前旅游专业第二个学期就组织学生到滕王阁等单位实习,第五个学期又组织到义乌大酒店实习,有的学生现在已经留在义乌大酒店工作。旅游班也根据实习的情况对课程进行了调整,这实际是进行了校企合作的初步尝试,但力度还不足。我们要进行学分制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两个方面的改革有一定的难度,但一定要探索,一定要有新的突破,一定要为促进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第五要以课堂评估为重点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在教学管理实践中,要进一步突出系主任负责制,系主任要切实履行好本系部教学质量监督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要强化教务处在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中的宏观督导协调职能,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考评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考评,要继续完善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健全学生信息反馈制度,完善学生考评教师的制度。我们要通过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使我们分配制度的改革真正实现好的效益。
我们还要把抓好业余班管理摆到一个突出的位置,教务处要会同各系部认真研究出业余班的管理办法,要通过考试和考勤改革,使业余班教学管理有个新气象、新变化。
5.以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课程教学 篇五
学生就业是当前教育产业所面对的一个重大理由,据统计显示,20**年我国职业类学生毕业人数达到276万人,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99万人,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作为一所技校来说,我们更应该做好自己的定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就经济管理课程来讲,我们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就业导向为基础的教学目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达到培养社会所需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目的。
6.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创新教学改革 篇六
1.就业难与高校教育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当今高校毕业生不仅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且在工作岗位上也显示出诸多缺点,如专业技能不足,应用论知识能力欠缺,适应环境能力差等。这种状况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一是就业环境不乐观,一是高校在教育教学及就业引导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1就业环境不乐观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经济环境较不景气,导致众多企业开工率不足,新增就业岗位锐减,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减少,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出现了各种干扰大学生公平就业环境的现象,导致诸多社会问题从而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1.2高校教育教学和就业引导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教育教学仍然以学科型教学模式为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和社会实际需求脱轨,教学管理管理观念滞后,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多是研究型人才,而扩招之后的研究生数量供过于求,对于大部分本科毕业生而言,就业优势明显不足。本再者,本科的教学内容广而不专,毕业生多缺乏一技之长,很多学生对自身的兴趣和定位亦不明确,教师们无法对其因材施教,这就造成了学生基础能力薄弱,实践能力较差,又薪资定位高,就业难在所难免。
2.高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但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就业形势严峻的状态还会持续下去,而教育本身是为了促进就业,从高校来讲,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在办学和教学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指导和促进学生就业这个中心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促进、保障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同时,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改革有助于构建新型教育模式,并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3.高校教育改革措施探讨
3.1转变教育理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时代,教育教学能否与大学生就业紧密衔接,直接影响到普通高校毕业生能否正常就业。明确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调整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以就业需求引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促进就业工作水平,才能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普通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为“理论——实践——理论”,该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而实际的工作岗位需要毕业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高校教学时就应考虑完善这种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引入“创新式”和“启发式”教育,多给学生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习内容,考虑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实习单位挂钩,表现优秀的毕业生可直接留岗。高校毕业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拥有相对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思维较为活跃,只要提高他们的实践经验,在就业过程中是很有优势的。
3.2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
高等学校要成立教育教学委员会,积极开展社会需求调研,针对企业和市场需要,加强骨干专业建设,及时调整和淘汰饱和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并在教学环节引入就业和创业理念,从而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当以就业和和市场为导向,突出课程的复合性、实用性,明确各课程、教学环节的地位与内在联系。分层次设置课程,将课程设置为基础能力课、核心技能课和相关知识课,鼓励课外教育教育,加强实践教学,以利于学生了解社会需求。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保障教学质量
高校专业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培养影响重大,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很有必要。专业课的教学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课堂学习是在校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如何通过教学提高实践能力,是校方当前面临的难题之一。当前本科教学师资队伍呈年轻化态势,实践经验较为薄弱,校方应鼓励青年教师向一些资深优秀教师学习教学经验。根据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将青年教师派送到实训基地或研究院进修,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树立主动就业的意识,以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4.结语
自20世纪末我国高校不断扩招,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就业难现象普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有责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高校可以从转变教育理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质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以帮助其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孙杰.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看高校实践教学改革[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0,23(6):52-54.[2]王辉,杨大方,吕小师.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创新人才专业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6):237.[3]黄炳翔、刘红宇.基于大学生“四种能力”培养的高校教学改革[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9):108-110.[4]刘晓辉、贺月娟.河北省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1)
7.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创新教学改革 篇七
计算机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 各类院校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就面临着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具体压力。经过多年的发展, 学校教育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更应该注重对三种能力的培养, 分别是使用和操作计算机的基本能力、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熟练能力、训练有素的计算机思维能力。从这三种能力中可以发现, 各类院校在日常教学中更应该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不断创新, 使得教学方法、方式能够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 各个高等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但是, 总体而言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 现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流程不太合理
由于现在各个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性课程主要是针对大一新生而设的, 且在大一上学期还是以计算机文化为主, 且考虑到很多中学都开设IT教学, 所以很多大一新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也普遍较多, 也从根本上结束了我国高等计算机教育需要从零开始的历史。
(二) 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专业联系较少的情况, 由于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不同, 所以就需要根据专业的情况来设计计算机的授课内容
对于文科性质的专业, 学生应该重点侧重对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 而对于理科专业的学生, 则更应该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 且应该学习过程中具备必要的计算机软件编程和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改进与优化
(一) 分层教学模型
要成功地完成实现分层教学, 其关键是实施高校的分级授课。所以, 笔者所在院校也采用了分级授课的方式, 具体如表1中所示。
(二) 差异型教学模型
现在很多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课程体系的分类主要采用2+X的课程体系与方式, 也就是采用两门必修课程与若干门选修课的方式。其中, 两门必修的课程为《大学计算机基础》以及《计算机软件》, 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计算机软件的课时设置可以根据文科和理科的差异而不同。同时, 计算机软件课程的教学中, 可以选择诸如VB语言、VC语言以及VF语言等。对于选修课程, 则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 从《计算机思维》、《JAVA》和《ASP.NET》中任选。
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现在各个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能够所安排的教学内容和信息量普遍都比较大, 且在教学知识的讲授过程中还主要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 也就是教师讲授什么, 学生则被动地接收什么。所以, 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处于核心位置, 学生只是对教师所提供的知识进行被动接收,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受到不小的限制, 难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学生在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后也难以对知识进行扩展, 容易产生枯燥情绪, 进而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实现。所以, 根据实际的教学状态, 应该将在教学中融入项目教学法, 并适当的进行改进:
(一) 项目驱动阶段
在该阶段中, 授课教师首先应该将参与学习的学生进行分组, 不过分组主要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 然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 在结合学生特点的基础上, 为小组提供有趣味性、实用性和难度适合的具体项目, 在这些项目中可以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点都巧妙的隐含进去。项目提出之后, 教师不应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应该针对特定的任务进行分析。
(二) 项目的完成阶段
在该阶段中, 学生需要对各种知识进行主动学习, 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来完成教师所制定的任务。在此过程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点的梳理和指导, 启发学生, 进而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向;同时, 还可以根据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适当布置一些具有探索性的任务, 从而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的问题中。
(三) 项目的评价阶段
在学生完成相关的任务后, 教师应该针对任务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归纳和评价, 还可以在学生之间展开互评, 最后再通过教师的综合评价, 为每一小组的成果给出成绩。
五、具体实施
对于各个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其总体目标是要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有大概的了解, 要了解计算机解决各种问题的方式, 以及如何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转换成计算机能够理解的语言等。
(一) 教学项目的总体设计分析
对于教学项目的总体设计, 需要将每门课程中所包含的主要知识点和内容都涵盖进来, 完成真实项目的设计, 且应该保证所设计的项目具备较高的可操作性。在各科课程的指点设计的指导下, 根据应该实现和完成的教学项目的载体任务的工作和研究流程, 将课堂上所学的各个知识点都融入到项目的各个阶段中;从更具体的层面明确课堂公共课程的知识点, 特别是相关学生及其小组所承担项目在不同阶段所蕴含的知识点和内容。
(二) 子项目设计
项目中所包含的子项目, 就是要将整个项目划分成多个不同阶段的项目, 比如, 算法设计就可以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功能的一个子项目。
(三) 载体设计
1. 驱动阶段。
对各种知识点进行定义, 并通过自然语言来实现对知识点的描述;了解程序框图的概念, 能够通过通用的图形或者符号来表示知识点或者内容, 掌握各种知识点的基本逻辑结构, 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点表示规则。对项目组进行划分, 在此过程中由教师负责项目的具体划分, 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班级的情况将小组划分成3~5个人, 为每组指定一名组长, 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所有子项目都不一样;在项目完成后, 应该让每个组员都尝试过给不同的角色划分。所以, 可以将项目的驱动阶段划分为记忆和理解阶段。
2. 完成阶段。
该阶段可以作为对相关知识点和内容的应用与分析阶段, 也可以理解为将过程转变为知识的阶段。
3. 评价阶段。
在评价阶段, 就是要将完成阶段所用到的知识转变为元认知知识, 也即是通过不同小组之间的互评, 或者组内成员的讨论, 从讨论中获得启发, 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与新思路。在项目的评价中, 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小组内成员之前的评价, 小组内每个成员都需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 对团队内每个人的贡献大小进行客观和科学的评价。小组之间的互评, 在不同的任务小组之间, 根据所完成任务的质量、创新思维等内容进行评价。教师点评, 教师在对所有任务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充分掌握的基础上, 对不同任务组的完成质量和创新性等进行客观的评价。子项目的总体评价, 可以根据小组之间的互评结果以及教师的点评, 然后通过分配不同的权值, 进而得到最终的得分;再根据子项目的最终得分以及成员之间的角色互评结果, 在乘以不同权值的基础上, 得到每个学生在子项目上的最终得分与成绩。
六、效果与分析
文中笔者所给出的教学改革方法已经在自己所负责的大一新生中进行了尝试, 结果是在计算机软件布恩, 年底所教学生的及格率比往年高出15个百分点, 可以认为对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 通过采用各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以及对相关内容的研究与实践, 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方法, 可以有效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生成, 将教和学两个过程统一起来, 有效提升相关课程的教学结果, 最终实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尹宏飞.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 2012, (12) .
[2]张颋.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8) .
[3]陈大银.技师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析[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2, (07) .
8.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创新教学改革 篇八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模式;创新改革;研究
0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单纯迷信“学历”,而是将面试者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放在首位,这也让高职生有了更多机会。据调查,相对普通院校毕业生,高职生动手能力更强,专业技能更扎实,加之高职教育院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培养了更多实用型技术人才,大大增强企业招聘人员对高职生的好感。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模式创新改革,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独有特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也是促进高职院校自身健康发展的要求。改革和完善思政课教学的新途径,将职业技能与思想道德相互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也实现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其目的在于不断拓展多元化教学途径,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特色。
1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
1.1 所有教学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逐年增加,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政策也在进行强力调整, 因此,高职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高潮,到目前为止,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达1321所之多,以占据高等教育一半席位。每年几百万高职毕业生的工作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也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把学生的就业工作放在首位,将其作为高职院校课程安排和教学改革重点,高职院校的首要工作是让毕业生顺利就业,即所有高职教学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应如此。高职院校教育的目的是进行职业教育和培养高素质、技术强的专业性人才,因此,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模式创新改革也应有特有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导向。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理念,高度重视以就业为目的高职教育工作,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积极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模式创新改革新方法,力求将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就业有效结合起来,寻找最优结合点,将学生素质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持续发展作为思想政治课程模式创新改革追求的目标。
1.2 以就业为导向作为创新改革的立足点
以就业为导向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模式创新改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高职院校教学的总体趋势。高职院校职业、技术和就业压力等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学校重理轻文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课程不被重视就可想而知了。人们时常抱怨高职院校侧重点都在专业教学和实践上,而忽略了思想政治课,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是一时却很难改变,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们应该转变单一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积极寻找课程创新改革新途径,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将学生关心的就业问题作为创新改革的立足点,对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不断地提高思政课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这样,才可以让高职思政课摆脱困境,成为高职院校领导和学生关注的焦点,成为学生喜爱的热门课程。
1.3 以就业为导向要将解放思想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政课应从实施新大纲和新教学内容方案为改革切入点, 将解放思想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提高其整体素质;从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着手,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同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社交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2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模式创新改革的原则
2.1 将专业课与实践教学有效融合起来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很难了解到专业和思政课程的内在统一性,常常会排斥二者,他们认为思政课对未来的一直发展帮助不大,或者说毫无帮助,因此也认为学习思政课,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毫无意义。产生这种想象的原因有很多,但仅仅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首要原因还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脱离。要改变当前这种复杂局势,必须积极探索和改善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有效融合的方法和途径,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职业性”特色,改变其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其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2.2 与行业实现有效合作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他们首先需要专业功底扎实,其次也需要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和最基本的法治素养。但一般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而工作模拟场景的实践教学却更能吸引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和利益上来煽动他们, 触动对方心灵上最激动的神经。高尚职业道德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环境和文化的熏陶,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有和企业、行业结合起来进行开展,有效利用行业大环境的众多资源,才能真正培养道德高尚、技术卓越、政治觉悟高和法治素养好的综合性技术人才。马克思曾经说过:“虽然工厂儿童上课的时间要比正规的日校学生少一半,但学到的东西一样多,而且往往更多”, “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以就业为导向,将专业知识学习和行业相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策略,对整合校内外多元环境和资源要求很高,将学校部分课程和可以获取实践经验的校外工作结合在一起,可以大大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使思政理论学说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
2.3 与思政课理论教学有效衔接起来
思政实践课首要目的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锻炼、消化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可以说,思政专业知识是开展实践教学的纲领,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与理论有效结合,否则将导致实践教学的无政府主义,导致其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 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课模式创新改革的实施策略
3.1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全程性”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思政课模式创新改革实践,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因此,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全程性”。以就业为导向作为思政课模式创新改革的出发点,将就业为目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就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首要内容,树立以人为本、以就业为本的教学理念,高度重视以就业为导向问题,改革和完善教学大纲、内容和手段,把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作为思政课模式创新改革的目标任务。
3.2 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和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并不意味着“以就业为主导”,否则高职院校毕业生将会以其作为职业技能评价的唯一准则,也会导致学校将就业率作为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的唯一准则,造成教育育人理念的缺失。为此,必须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和理念,将育才和育人放在同等位置,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不仅会做人、还会做事。要将职业技能与思想道德相互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社会输送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实现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3.3 坚持提升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性
在传统思政课程教学中,人们常常认为其只是传达中央文件精神,宣传党的思想政治理论,纯粹是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在这种认识误区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成为中央文件的“缩减版”,格式化、标准化的“文件语言”充斥在课堂教学上,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成做“政治报告”;结论性的语言多于分析性的语言,甚至用照本宣科替代学理分析。实际上,思政课程应该主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特点,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改革和完善课程的实用性,以解决学生实际就业问题为首要目的,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着力于从实践教学中追求实效性,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将职业道德作为核心课程,不断拓展多元化教学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结语
若要保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课程模式创新改革顺利开展并取得实际效果,首先,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将学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其次,要将以“就业为导向”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模式创新改革原则,力求将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就业有效结合起来,寻找最优结合点;最后,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课模式创新改革的实施策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全程性”、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和理念、坚持提升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性等策略同步进行,将学生素质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持续发展作为思想政治课程模式创新改革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绍斌.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探索[J].文教资料,2007(36):204-206.
[2]蓝燕.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学理论,2014(15):236-238.
[3]刘绍斌,姜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相关性的调查报告[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01):89-91.
[4]刘绍斌,刘卫华.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05):59-62.
[5]占建青.论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66-69.
[6]郑立华.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探索[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06):129-132.
[7]胡大伟.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高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1(01):88-91.
[8]庄绪春.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民营科技,2011(05):62.
[9]李丹梅.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30):60.
[10]禤福英.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J].高教论坛,2016(06):107-110.
[11]门燕丽.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野下的高职教学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3.
[12]王江卫.深化教学改革促进高校体育科学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123-124.
[13]陈立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8.
[14]易锦.行动导向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D].湖南大学,2011.
[15]王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
9.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创新教学改革 篇九
近年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国高校积极倡导诸如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各具特色的课程教学改革,但成效往往不甚明显。从表面上看,是大多数教师依然习惯于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从更为深层的原因来看,是现有的教师课程教学评价并没有大的改变。
作为浙江万里学院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创办的宁波诺丁汉大学,沿承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教学传统,实施全英模式教育,通过采用项目任务、研讨、课程论文、讲演、观点陈述等教学方式和手段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学术能力培养,实行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完全一致的教学评估体系。本文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重点考察对象,浅析中英高校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探索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师课程教学评价,为推进我国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1基于能力培养目标的教师教学评价理念
教学评价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评价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直接反映了评价者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目标追求理念。英国高等教育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早在1998年英国皇家文科协会就发起了“为了能力的高等教育”运动,提出高校教育学生重要的是‘他能做什么”而不是“他知道什么”。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能力培养目标成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标尺和重要依据。因此,好教师的标准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得好,课讲得好,更重要的是善于训练学生获取知识、评判知识、发展与创造知识的方法与能力。英国高校重视课程考试在教师评价中的作用,课程考试以测试学生能力为主,掌握的知识量并不作为评判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也不是评判教师教学效果的重点。在学生试卷题目的设计上,强调开放性,倡导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可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比较和融会贯通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校围绕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改革举措,但是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总体上依然习惯于知识传授,习惯于以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多少来评判教学质量的高低。好教师的标准,就是能够把所承担课程的教学内容讲透彻,解决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没有什么疑问,就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高。而事实上,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认知、记忆和复述,往往缺乏对知识本身所进行的思考、批判和探索过程,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相应的提高。在这种知识化评价观念下,大多数课程以知识点的考核为主要目标,笔试形式较多,多样化评价形式较少;一次性考试较多,过程性评价较少;客观性试题较多,主观性试题较少。这样的考试既考不出学生的知识内化程度,也无法知晓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21世纪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知识本位的人才观向能力本位的人才观转变。为此,首先,要建立起基于能力成长的学生课程学习评价,通过建立起过程性、多元化、能力型的课程学习评价反过来“迫使”教师树立起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观。其次,要设计出基于学生能力成长为导向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强迫”教师转变育人观念,积极适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教学评价指标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反映了评价者的教学质量观,更直接反映了评价者对影响教学质量因素和表现形式的基本判断。宁波诺丁汉大学在学生评教问题的设计上,基本上都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提出,从学生“学”的效果来反映教师“教”的效果。比如,在语言和语气上,基本上是使用“我”这个词,绝少使用具有中性意义的“学生”这个词;在指标内涵上,突出师生互动,重点考查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是否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使用了大量的“善于沟通”、“平易近人”、“协助学习”、“保持”、“激发”、“兴趣”、“尊重”、“鼓励”、“促进思考”、“帮助”等词,这样的指标约占6s%;而直接针对教师素质、教学技能、教学态度和教学内容的评价指标较少,约占35%。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宁波诺丁汉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教育理念,重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性。
在我国,由于受知识化教学评价观念的影响,教师教学评价指标注重从知识授受视角设计,一般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在教学态度上,突出教学工作纪律和教学责任心;教学内容上,突出教师知识传授的“正确无误”、“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信息量大”、“进度适中”;教学能力上,突出教师教学技能,是否能“深人浅出”、“富于启发性”、“熟练生动”、“条理清晰”等;教学效果上,突出教师“教学有吸引力”、“学生学习主动”、“学生思维集中”、“课堂秩序好”、“学生对教师讲课的重点内容印象深刻”等。显然,这些指标的内涵突出了教师教的怎么样,忽视学生学的怎么样;突出了对知识授受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发展的综合考察;突出了师生间的从属关系,忽视了师生间的人际互动。
一般来说,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源特点、教学条件以及教师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等。但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教是为了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主要看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要透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发展情况来看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国高校在设计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感受、成长和进步。同时,要突出“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评价理念,着力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营造互动、宽容、开放、合作的学习氛围,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合作,以此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创新。
3突出课程考试在教师教学评价中的关键作用
评价教师教学的指标有诸多方面,如思想品德、教学技能、各项教学工作、教学业绩等等,但是课程教学评价是核心。应该说,一个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技能、各项教学工作态度是聘任时考察和评价的重点。开展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教学过程性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和重要措施,但是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来实现,教师教学质量最直接的反映是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
英国高校重视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评价,也开展同行听课,但是同行听课一般不作结论性的评价,而只是进行一些交流和探讨;学校和学生联合会也定期(一个学期2-3次)开展教学工作会议,讨论教师教学情况;学生也定期对教师的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等等。但是,英国高校坚持“从学看教”的评价理念,特别强调通过对试卷质量和学生考试结果的分析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试卷和评卷一般都要经过“外部评审员”的随机抽检和评审,范围从参与考试命题、批改考卷到成绩分级等广泛的内容,以保证学校执行标准的一致性,防止教师降低学术水准,避免偏离课程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当然,以能力培养目标为评价依据,重视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考试成绩与我国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将教师教学质量高低与“升学率”挂钩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国高校也大都实施了试卷质量评审以及评卷情况检查制度,但是教研组长、系主任和教学院长大多只是履行程序、走过场而已,很难对试卷内容的难度、广度以及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的契合度进行严格审查。目前,我国高校一般都设有“教学督导”,但是“教学督导”主要以“听课”、“教学事故调查”等为主,极少涉及课程试卷的审查,督导评教一般也是在课程考试之前进行。为此,可以借鉴英国高校的做法,围绕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赋予“教学督导”评审考试命题、批改考卷的权力,未尝不是在尊重教师教学自主权的同时,又保证教学质量统一性要求的有效举措。
4充分尊重教师在教学评价中的自主权
英国比较重视教师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在评价过程中,学校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让教师主动参与评价过程。例如,对于评价者的选择,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评价者必须是评价对象能够接受的人选;评价实施过程需要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教师要进行自我评价等等。
在评价的主体选择上,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一般包括学生、同行、督导和领导评价,一些高校还建立了学生信息员队伍,但基本忽视教师的自我评价,或者是教师的自我评价结果(如课程教学总结等)在整个评价中参考价值甚微或不起作用,使得教师在教学质量评价上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一般来说,评价是一个主观判断过程,由于不同的评价主体受自身的经验、感情、利益等因素制约,对同一评价对象往往会做出不一样的判断。开展教师自我评价,对教师教学权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不仅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透明性和教师的广泛参与性,使评价尽量做到全面、客观、公正,而且有利于从内部动机来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自我评价实质上是教师进行自我成长的专业反思过程。通过对照比较指标体系,教师能够明确自己哪些方面达到了要求,哪些方面还有差距,并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逐步提高教学技能。这样,评价不再是评等级和优劣,而成为了激发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5注重教师教学评价个性化原则 英国高校重视个性化教师教学评价,宁波诺丁汉大学教师教学评价内容、方式具有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的课程教学特色和班型大小的差异。学生评教问卷中明确分出了“学校设置的固定问题”、“学院设置的问题”和“开放性的问题”等不同层次的评价内容。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视“统一性”和“集中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也倾向于集中式管理和统一化的要求,反映在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一方面,特别强调从不同类型课程中抽出能反映对一般课程共性要求的特征作为评价指标,另一方面,把教学评价的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态度及教学责任心上比较多。这种评价体系的优点是要求简单明了,规范性强,便于操作,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模糊了对不同性质、类型和学科课程的不同要求,制约了教学个性和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也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实际效果,忽视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成长过程,使教学评价缺失了应有的多样性和诊断性。因此,在对教师教学评价过程中,要明确教学活动因学科专业的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要充分考虑到教师教学成长的规律性,实施分类、分层评教,避免机械地不加区分地按照一把尺度衡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贡献。
6注重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
在教师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方面,英国倡导发展性评价,教学评价不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依据,而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如学生的学习状态、参与状态、学习热情、学习方法的掌握等)的测量和评价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的诊断作用,把评价作为改进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和措施。宁波诺丁汉大学主要是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来进行,更多的是一种“合格”、“达标”评价,而不是为了“排队”。其年薪在聘任之时就在评聘合同上签定。教学评价只是作为学校、教师促进和改善教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被纳入到提高教学和教师发展的计划中。另外,学生评教问卷,一般是在课程学期结束时由任课教师当场发给学生,学生匿名填写完毕后由班长收齐、装入信封密封后由学校直接邮寄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材料被视为保密文件,分析统计结果只有教师和系主任知情,由系主任和教师进行直接和面对面地沟通。这样,既保护了教师参与教学评价的积极性,又保证了教师能够自觉、主动地提高教学能力。
我国高校过分追求教学评价结果的数值统计和排序,评价结果过多地与教师的聘任、职称、薪酬等奖惩挂钩。虽然这种通过外部的压力能够刺激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但是也往往使人倍感压抑,不利于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也难免出现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名利而讨好学生,放纵学生,忽视教学目标,降低教学要求,使评价不但没有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反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0.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创新教学改革 篇十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的价值
每年都有大批的计算机人才进入社会,但社会每年能为计算机人才提供的就业岗位毕竟是有限的。中职学生相对于其他高校毕业的学生在学历上没有竞争优势,他们只有练就一身强硬的基本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提高就业胜算。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结合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势在必行。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实现学校发展的需要
高校扩招对中职学校是一个挑战。中职学校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摇篮,为了自身的发展,应该立足于自身“职业”的特点,将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作为核心目标。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和学生的就业需求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因素。所以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以就业为导向是满足学生基本需求的需要
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总是报以希望的,不管孩子读的是什么学校,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职业学校的立命之本就是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实用人才。学生在学校中能够练就一身扎实的基本功是进入社会的基础,也是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对孩子抱有的期望。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培养,可以实现学生技能培养和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将来能更好地胜任社会的工作。
(三)以就业为导向能贴合社会的需求
社会各个行业在引进计算机人才时,都希望得到实践能力强、工作适应能力强的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良好的社会声誉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培养出的计算机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自然能使学校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因此,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的需求作为自己人才培养的导航标,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策略
(一)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社会在不断发展,对人才也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教师的教学模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探究,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多听一听学生的意见,注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的思维进行碰撞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交流和学习中对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达成相同的认识。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中职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实践能力是学生应对未来岗位工作必须进行锻炼的一项技能。计算机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操作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锻炼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可以边进行理论教学,边让学生动手操作。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在学校中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进行实践。这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已经成为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社会上的计算机人才非常多,但是真正具备良好创新能力的人很少。中职学生想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就要先加强自身的修炼,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增加就业竞争中胜算的砝码。中职计算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教学生进行动画制作时,教师没必要给学生以死的套路和模式,而是可以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自行发挥。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总之,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是社会和学生都需要的。教师进行计算机教学时,要注重以就业为指引,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学有所成,成为未来建设社会的栋梁之材。另外,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对计算机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计算机专业素质。职业教育目前阶段也是就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建立起学校、企业交流体系,教师、学生能实时了解企业的运行方式及真正需求,计算机教学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保持活力。
参考文献:
[1]夏洋.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1).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创新教学改革】推荐阅读:
浅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改革08-05
大学生怎样培养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1-03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08-20
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理念 讲座07-16
以就业为依托 全力助推精准扶贫08-22
以大学生竞赛活动为契机,推进实践教学改革06-26
以读书为话题的学生作文06-29
以春节为话题的学生英语作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