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导学案学生版(共8篇)
1.月光曲导学案学生版 篇一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教师适时补充强调。)作者简介: 杜甫,字,诗中常自称,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他本人也被称为。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字,号居士,其诗风豪放飘逸,清新自然,素有之称,杜甫称赞李白:“,诗成泣鬼神” 李白杜甫合称“”。
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诵读指导:《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2、纠正字音。3、集体再次齐读。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5、请班里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推荐)
6、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之情。“”字。因为全诗表达的是作者的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7、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功业未就的之情。
四、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一)、解题:哪个同学谈谈对题目的理解?谈谈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
“蜀相”就是。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
。因为本诗表达的感情是而不是诸葛祠。全诗着眼点在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
(二)、揣摩词句研读景情关系。全诗八句四联,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写。
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 答:,点明。
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一个“”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其庙。“柏森森”一词,“森森”是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之情。
2、第二联中“自”、“空”如何理解? 答:第二联写。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感叹。“自”与“空”使
写出祠中的景象和气氛,渗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时的内心感受。寓于,耐人深思。第二部分(后两联,即颈联和尾联):写,是主旨所在。
3、颔联上半句何以写刘备三顾茅庐?是否走题? 解答:这上句实为从诸葛亮的和。下句则是对诸葛亮 的最精辟的概括,赞扬他的的精神。是描写。两句是工整的对偶句。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的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的份,因此必然会“”。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借歌颂,惋惜,抒发了。
6、总结: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志向,抒发对古人的之情;
②抒发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同情,担忧; ④悲叹,壮志难酬。
刘芳
2.月光曲导学案学生版 篇二
当前的语文课堂, 虽然在课改之潮的影响下, 大大改变了“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 但课堂缺乏教师和学生个性, 教师不敢放手, 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依然是普遍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主体参与的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形式。因此, 具有学生参与性的语文课堂, 教师应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措施, 调动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并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融入, 由自主学习到学会学习, 形成真正能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形式。
以“导学案”来推动学生“参与”语文课堂,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语文教学形式, 不失为一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教学方式, 它和新课程改革的“致力于学生学习行为和方式的改变”的追求是一致的。
所谓“导学案”, 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案, 是教师备好了的教案让学生课前用。那么它又是如何推动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呢?其实这主要是由教案的构成元素决定的。
一、简明实在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者对学者身心发展的期望, 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本着陆继椿先生提出的“一课一得”的教学追求, 简明的教学目标, 可以克服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加强自主学习的针对性。因此当学生拿到“导学案”时, 应该能马上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并确立自身的学习目标。
二、帮助切入的情境资料
有效的导入准备, 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充分的储备, 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从而更自然地进入主体的学习过程。教师在准备这个环节教案时的主要任务, 就是充分为学生创设好进入文本的情境, 做好相关知识的铺垫。
三、结合学生的预习任务
没有挑战地接受学习往往使学生产生倦怠情绪, 要想有效地推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与效果, 预设任务是必须的, 只有预设任务具体落到实处, 学生在课堂展示环节才有可能参与其中。因此, 语文教师在安排预设任务时必须精心设计并且具体分配, 把任务尽量设计成有弹性的任务,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 最终实现不同学生不同发展的目的。
以《管仲列传》“导学案”的预习设置为例, 我是如此设计预习任务的。
预习: (一) 通读文本, 结合注释梳理文本, 完成以下活动: (注:文言基础知识整理要写出例句并解释相关知识点, 对已学过文言文中的相关文言现象做整理和拓展)
1.一词多义整理:见 (不少于3例) , 信 (有兴趣的同学整理) 。
2.古今异义整理: (不少于2例, 分别作出古义和今义的解释) 。
3.词类活用整理: (找出文本中所有的例句, 课外引申至少1句。1、2为必做项, 3、4、5项根据兴趣选做) (1) 使动用法; (2) 意动用法; (3) 名词活用做动词; (4) 名词活用做状语; (5) 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4.特殊句式整理:找出文中的例句, 同类列举至少1句, 尝试总结特征、规律。
5.翻译下列句子: (在句子上圈出采分点)
(1)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上服度则六亲固。
(2) 管仲既用, 任政于齐, 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管仲之谋也。
(二) 课前思考:管仲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 原因有哪些? (分条列举, 尝试归纳)
四、灵动活泼的课堂展示
展示活动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的, 这是万变不离的宗旨。展示活动的内容是课前预设的任务, 在完成预设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必定存在一定的疑问或障碍, 课堂展示就是完善预设内容、梳理疑问、疏导障碍的过程, 同时也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巩固提升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活动展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气氛活跃而不失控
由于认识和能力上的差别, 不同的学生在解读文本时不尽相同, 于是在互补展示时往往形成争锋, 场面热闹, 但容易失控, 流于低层次的吵闹而无助于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因此, 教师在设计活动案时应明确交代活动的所有程序, 尽量细化到每个环节, 避免失控场面的出现。比如:抢答、辩论等活动方式, 教师要做好管理工作。
(二) 表现踊跃而不个别
由于学生个性上的差异, 活动展示中学生的表现也大相径庭。有的学生表现欲很强, 一有机会就抓住不放, 形成话语垄断, 虽然他个人很出彩, 但剥夺了那些比较内向、不好表现的学生的锻炼机会, 使这些人数还算较多的学生成为活动中的“弱势群体”, 这是不符合“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因此, 教师在制定活动规则时, 要充分考虑“弱势学生”的发展, 在活动过程中还要见机行事、适当调控。比如:背默比赛、个性观点阐述、才艺表演等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协调工作。
(三) 方式多样而无套路
为了让学生胸中有数, 便于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 活动程序和细则一般都要在“导学案”上详细交代。这样时间一长, 活动流程往往形成套路, 便日渐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这就要求作为教学管理者的教师在准备“导学案”时, 不仅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华, 更要调动各种可利用的元素, 想方设法, 出奇制胜, 吸引学生参与其中。
五、针对目标的课堂检测
充分记忆、反复强化、当堂检测, 掌握知识或技能的效果无疑是最好的。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初步掌握知识后, 在课堂又进行了一番调整和强化, 这时的检测自然是知识和能力的水到渠成的流露。通过检测除了进一步强调了重点要点外, 更让大多数学生感受到努力付出后的成功体验。这样就把“预习—展示—反馈”良性循环的学习链连起来了。因此, 教师在设计课堂检测题时, 一定要密切贴合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精心安排难度系数, 让反馈检测发挥真正的功效。
六、简便可行的评价机制
任何一项活动, 如果失却了评价机制, 就会像一台机器失去了动力, 最终沦为一堆废料。以“导学案”推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形式也必须借助于有效的评价机制实现它的教学追求。
我校在教学管理中, 已逐步形成了一套简便可行的评价机制。学生不再以个体的身份呈现, 而是6人小组中的一份子。预设任务的“导学案”发下去以后, 学生自主完成, 然后由小组长检查、督促组员的完成情况, 并把情况上交到课代表处, 由课代表对未交的组进行扣分, 最后, 把“导学案”交教师处检查任务的达成度, 以便教师及时调整课堂展示的内容和形式。在课堂展示时, 每个小组每次主动积极地展示, 都会得到加分, 每堂课都会有一个优秀组诞生。每天由专人负责统计每组的得分情况, 到月底得出一个总分最高的优秀组, 上报年级, 张榜表扬。到学期结束得出“总冠军”, 学校对小组给予表扬并奖励。
我校是一个学生基础薄弱、主观学习意愿淡薄的学校。以往的语文课堂, 打瞌睡、吃零食、玩游戏或神游、发呆的学生比比皆是, 他们完全游离在语文课堂之外。自从实施了“导学案”教学形式后, 这样的学生消失了, 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热情空前高涨了……
因此, 我们的口号是:只要你“参与”进来了, 就不怕你没收获。
摘要: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占据话语的绝对霸权, 学生对语文课堂缺乏兴趣, 主观性、能动性被排斥在语文课堂之外, 而以“导学案”为教学形式的语文课堂, 将极大地推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3.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篇三
关键词: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减负增效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已引起了国家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减负”已成了教育界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如何精心编制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课题。下面笔者就《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课,谈谈导学案的编制以及课堂教学的常见环节(课前、课堂以及课后)的实施。
一、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由分组成,将课前、课堂和课后几个教学环节融合在一起。第一部分为课前导学,包括:目标导学、概念导学和自学检测。
目标导学主要提供给学生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指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本节课中我列出了下列教学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②学会用图像法处理数据,理解“化曲为直”的思想。③重点:控制变量法;图像法处理数据。难点:平衡摩擦力;理解实验的条件。通过目标引领,使学生自学时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听讲时有的放矢。
二、导学案的实施
课堂上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课堂展示预习情况。这里由学生主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从学生的心理状态来说,既希望自己上讲台,又担心讲不好失面子。学生思想上有了压力,学习上就有了动力。而且在课堂展示中,当一个学生讲解时,其他同学注意力都十分集中,看台上的同学哪一点讲得不对,哪一处概念不清,哪一点又比自己考虑得全面深刻。当同学之间对某个问题有争议时,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争论不休的问题,由老师当场解释,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另外通过学生的讨论还可以了解学生思考的盲点在哪里,便于在下一环节中解决。
2.课堂探究的重点放在学生的难点、弱点上以及常易出错或失误的内容上,努力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启发性的思维带动学生自己思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点,活跃了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平衡摩擦力问题上,引导学生作如下分析:水平面上小车受几个力?斜面上匀速运动的物体受力情况?摩擦力怎么计算?从等效的角度来看,此时小车的受力如何?再如:数据处理时告诉学生常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公式法:猜测两物理量是否满足下列关系,然后得出结论。二是图像法:选定横坐标、纵坐标,看描绘的图像形状。若图像是曲线,关系不明,可以变换坐标,化曲为直,从而得出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学生在上课前已做了预习工作,对上课内容有所了解,易于加快课堂节奏。导学案是学生上课时必备的任务手册,是课后复习的参考资料,具有较强的使用和保存价值。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导学案,争取让学生在学案上提供的有限的范围内尽早地熟悉更深层次的内容,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导学案要落实学法指导,最大化地达成增效减负
4.月光曲导学案学生版 篇四
一、“学案导学”模式的内涵
“学案导学”是指在学案的基础上, 以导学为方法进行的教学活动。“学案导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法, 要求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的前提下, 对每课时数学教学内容编制学案, 以编制出的学案为指导, 带领学生进行课前新内容的自主预习和思考;课中对学习成果的交流和对疑难问题的解答;课后自主归纳、整理复习。“学案导学”的教育模式最大的作用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教师的引导,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提升。
二、“学案导学”模式的特点
(一)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进行对“学案导学”的设计和实施时, 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中心。课前预习、课中探讨、课后总结三个主要环节的设计都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比如进行学习小组划分时, 就可以有层次、有协调地划分, 既不能使能力好的学生感到委屈, 也不能使能力差的学生感到自卑, 还要使小组内成员可以团结协作, 共同学习。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作为设计和实践所考虑的重点, 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二) 强调学生探索能力的提高
“学案导学”的运用可以有效改善高中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课堂内容可以听懂, 但是一做题就犯错的问题, 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比如高中数学中数列问题的学习, 基础知识点讲完之后, 学生脑中记的大概只有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公式。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拓展, 例如提出新问题:银行中的存款利率是怎么算的?实际存款时出现的多种利率模式哪种是获利最大的?将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让学生通过实例具体化、丰富化所学到的知识, 通过探索进行强化。
三、“学案导学”对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 注重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熟练
同时, 在教学中也要提高学生对基本运算解题技巧的掌握, 这是解题的根本, 只有运算准确, 才能使综合训练得以顺利进行。很多高中生出现解题能力差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解题时往往动脑不动手, 动嘴不动笔, 不能熟练地掌握解题技巧, 有时也会因为粗心出现计算错误。所以, 教师要采取有效方法, 锻炼学生数学思维, 督促学生多动手, 提高他们解题的能力。
1. 日常练习中加强学生对基本数学思维和解题方法的掌握。
基本数学思维可以从整体上指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数学问题, 解题方法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教师在日常的练习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锻炼, 也要重视指导学生在解题时运用灵活方法。
2. 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
不少学生在完成作业或者进行解题训练的过程中, 普遍缺少提高解题能力的环节, 即解题后的反思。一道数学题经过反复思考得出答案后, 很多学生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不再做进一步的思考、探索。例如, 这道题考查了我们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解题的每一步是否合理?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哪种方法更加简单等等。
(二) 提高学生听课学习和解题实践的效率
学生在听课时会存在重结论胜于过程, 重程序胜于意义, 对教师讲解的推导过程兴致不高, 只等结论的出现。久而久之, 势必造成数学思维的僵化, 做题时对熟悉的题型只能做到“照葫芦画瓢”, 对不熟悉的题型则一筹莫展, 消极地等待教师讲解。
解题时, 学生多存在为完成作业而大量解题的现象, 缺乏解题前对题意的深刻理解和解题后的检验反思。这种完成任务式的解题方法, 造成了数学作业量大但效益低下的问题。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抄袭别人的或者标准答案, 完全丢弃了做题的意义。针对以上问题, 日常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
1. 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在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通过提前对知识点的深入研究, 对学生学习能力层次的详细了解后, 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 其次将学习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告诉学生, 由学生自己通过看书和上网查找资料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做到充分了解, 然后进行组内整合, 完成对预留问题的解决, 并且提出自己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经过探讨后无法解决的留到课堂解决。
在课堂学习阶段, 首先让各学习小组代表将预留问题的答案告诉大家, 说出依据和理由, 然后由学生将产生的新的疑问提出来, 进行全班讨论解决, 教师最后给予解答和评价, 并且提出拓展内容, 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在这一过程中, 要把握好时间, 尽量多地进行知识的拓展, 对有关知识点的题型进行列举, 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解答, 然后进行详细解析, 最后有学生归纳总结类型题的解题思路。
2. 培养学生善于进行总结反思的能力。
课堂学习只是对知识的一个展开和深入, 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掌握程度由熟悉发展到了理解, 但是要想达到记忆的程度, 还需要在课后进行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反思。总结主要指归纳课堂知识点, 进一步加深印象, 尤其是对拓展内容的总结和对类型题的归纳。反思的意思是对自主学习过程中遗漏的步骤和欠缺思考后作出的结论进行组内自我反省, 以期下次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对能力的培养。根据当代教育的理念, 高中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解题技巧,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素养和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与物理、化学紧密相连, 学生数学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物理、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5.巧用学案导学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篇五
关键词:素质教育 世界观 导学案 变式练习 学习兴趣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学案导学法,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本心理学派认为:人是具有理性的,是善良的,是值得信赖的;人又是具有潜能的,其发展方向是能够健康的成长,最终达到独立自主,自我实现的。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学生有能力掌握一些学习方法,最终学会自我学习。这就为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供了理论依据。事实证明,以学生自学为主时,学习效果可能一开始时不如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愈来愈好。尤其是在大型考试中,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成绩一定会远远高于那些紧随老师亦步亦趋的学生的成绩。
二、认真设计导学案,多方引导
实施学案导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个好的学案设计是实施效果的保证,为此,应当仔细认真设计学案,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设计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时能够有的放矢。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预习、阅读教材,找出问题,再带着问题听课。大部分学生可能找不出问题,因此听课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学案为指导的教学法,设计有教学目标,就能避免学生学习时的无目的性。学习目标的内容,可包括:要求学生对一般知识的掌握、概念的理解,原理的应用,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等基础知识,更应包括学习某些知识应该掌握的一些能力的要求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环保意识教育等方面的要求。
2.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多设计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关于“一国两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A.是谁提出的? B.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 C.含义是什么? D.有什么意义? E.首先在哪里得到实践? F.这有什么意义等等,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意识。
3.变验证性试验操作为探索性试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如关于美国的历史,可以用以下问题作引导:A.美国诞生的标志是什么?是发生在什么事件中?这一事件的领导人是谁?他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B.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最应该感谢的人是谁?这个人最大的功绩是什么?对美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C.20世纪30年代美国遇到了危机是什么?是如何应对的?其中心措施是什么?对美国有什么影响? D.二战期间领导美国反抗法西斯的是谁? 美国在二战中起了什么作用?用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E、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等等。
三、精心组织教学,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施学案导学法,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有时间思考,有时间讨论。通常是在新授课时先让学生按照学案精读15分钟左右,一般学生能够找出一些问题的答案,有些不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有些问题的答案,一个学生或许答不完全可让多个学生补充,这样便可找到理想的结论,甚至可能找到比老师想象的更好的答案。这种讨论、探究问题的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做有重点的集中讲解,同时也对本节知识进行系统性的点拨。
6.月光曲导学案学生版 篇六
[关键词] “导学案”教学 指导学生 自学
“导学案”是由教师课前设计的、有利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学案”和教师课堂教学的“简案”二者合一的教学案例;是一种“融”教师的“简”案、学生的学案、分层次的评价练习为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探究活动的载体。因此,初中政治“导学案”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这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简明的、直观的知识框架;又适应当今中考政治开卷考试教学改革要求。也是在初中政治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课前,借“导”预习
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政治“导学案”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能力的培养, 离不开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
1.明确预习目标
预习目标是学生预习的方向。有了明确预习的目标,也就确定了预习的要求、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当学生看到预习目标的时候, 就能明确他们的预习任务是什么。故在“导学案”教学之前,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候,要根据学情设计“导学案”预习任务,并且要提前下发给学生进行预习。
2.设计预习内容
教学实践证明, 通过设计预习“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预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因此,“导学案”预习部分设计要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比较容易的形式。例如可以通过“基础知识”填空、社会调查等形式来进行。
3. 指导预习方法
在“导学案”预习过程中,适当的自学方法指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只布置不指导,那么学生的预习效果就不会很明显,尤其对于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而言,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此,指导学生预习时,我们要根据不同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多种形式地指导学生预习,作好预习指导,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
二、课堂,用“导”引领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学生课堂上听课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显得至关重要。
1、引导学生听与想的相互结合
在“导学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不断通过问题导学来启发学生质疑,使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使学生的思路不但能跟到老师走,而且能把知识发展思路及教师的引导思路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透彻也不行。如笔者在讲述初二政治“保护隐私权”这一课时,把这一框知识用三个“情景案例”设计成这样一条教学主线让学生思考:小明的“困惑”(案例:未成年有没有隐私权?),小明的“疑惑”(案例:什么是隐私权?),小明的“解惑”(案例: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呢?)。通过以上三个案例串成一条解决丁丁的心理困惑的线索,既可以调动学生的思考的主动性,又可以把本课的知识点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2、引导学生听与练的相互促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听课与联系紧密结合起来,必须通过相关的、有层次的练习来促进学生的听课。由于使用了导学案,很多学生已将课堂所学提前消化,基本练习已基本没有了挑战性。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了分级练习的方式。在练习或自我检测中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等级,必做题为基础训练题,选做题为综合练习题和拓展练习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基本能保证,优生能提高。实行分层训练,这样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引导学生学与讲的相互提高
“导学案”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时,要及时对讨论的每个目标落实情况加以检查,在这过程中如有实际的困惑问题。教师要指导各小组的主要展示人,按事先分配内容,帮助其它同学解答他人的疑惑,并且实行学生评分制,当堂打分并表在小组展示那一栏,给人留下直观的感觉,这样学生在导学案教学讨论环节中才会更愿意去说,并且去做的最好。例如在讲到苏教版初二政治《可持续发展》调查水污染时,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来促进学生听与想相互结合:步骤1:每个学生尽可能多写出水污染的原因。步骤2:分小组找出水污染的原因。步骤3:提出防治的建议。步骤4:交流各小组的防治污染的调查结果。
三、课后,以“导”自理
在初中政治导学案教学中,初步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每个错误的知识点能弄清,每个知识的联系能独立地整理出,就能牢固地掌握知识,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促进各种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整理导学案错题”的习惯
众所周知,每个学生在导学案学习中都会遇到错误,整理一本自己的导学案错题集,并在老师讲解题目时及时标注出标准答案甚至是详细释注,有助于了解自己学习中的漏洞,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将导学案错题集集中到一个固定的本子上,随时翻阅,避免等到复习时,四处乱找、费时费力、影响情绪,因此,建立导学案错题集能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
2. 培养学生“章节整理和复习”的习惯
在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都让学生自己进行“章节整理和复习”,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在整理的过程中,通过回顾、归类、串联、组合等过程,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或网络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已达到查漏补缺、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目的。这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回顾整理习惯。
3.培养学生“归纳重点题、难点题”的习惯
引导学生自己将本单元所有的相关知识点梳理一遍,从中查找出重点题、难点题和自己容易做错的题目,以的形式整理在导学案上,上交到老师手中保存,到期末总复习时再发放到学生个人手中进行自我检测或交互检测,这种有的放矢的小测试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4. 培养学生编写知识“导图”的习惯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知识导图,既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学生在整理和自编知识结构时,必须先弄清一个单元或一课的教材包含哪些大方面,每个大方面包含哪些小方面,每个小方面有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并按其内在联系进行组合和排列,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初中政治“导学案”教学中要以“导”为核心,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能问的良好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时自主学习探究中不断思考,不断敏锐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弘扬起自主的个性,导学案课堂也就必然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2].蒋宗尧.教法运用与学法指导基本功[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7.利用导学案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浅探 篇七
一、利用“疑问式”导学案,引发学生质疑,使之积极参与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疑问既是学生对自我的肯定,又是学生对原有认知的否定,可以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疑问式”导学案会在学生心中建立一连串的“为什么”,引导他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析,讨论问题背后蕴含的化学知识和规律,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
比如,在学习“核外电子排布”时,学生在初 中就对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设计“疑问式”导学案,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笔者是这样设计导学案的:
1.写出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原子由哪几部分组成?原子核带___电,核外电子带___电。
3.思考下面的问题:
(1)既然异种电荷之间具有吸引力,为什么核外电子没有被核内质子吸进原子核里?
(2)钠原子核外的11个电子,是集中在核外的某一处运动,还是分散在核外不同的区域?
(3)为什么其排布不是2、7、2,而一定要是2、8、1?
这几个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清晰地认识了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疑问式”导学案的建立,引发学生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产生了质疑,并积极勇敢地参与到新知识的讨论中。随着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新知识在学生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学生对其掌握得更为扎实牢固。
二、利用“递进式”导学案,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知识认识的螺旋式上升
递进式思维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知识的内部,发现其中的奥秘。“递进式”导学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大问题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而且每个问题都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学生知识认识的螺旋式上升。
比如,在学习“电解”时,在学生细致观察“电解氯化铜溶液”实验的前提下,笔者精心设计了递进式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导学案:1.氯化铜溶 液中存在哪些离 子?2.通电后,阴阳离子之间 是如何运 行的?3.在阴、阳两极 上分别聚 集了哪些 离子?4.为什么在 阴极铜离 子先放电,而不是氢离子?为什么阳极上氯离子先放电,而不是氢氧根离子?5.阴、阳两极上 发生了什么反应?其电极方程式和电解的总反应式应如何书写?
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学生逐一地 进行了思 考、讨论,他们利用离子之间的氧化性、还原性解释了其中的放电先后顺序,对电解原理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得出了离子在阴、阳两极间移动的结论,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递进式”导学案逐级分解了课堂教学的难点,给学生的思考建立了台阶,每个学生都可以顺藤摸瓜,找到解决问题的契合点。这种形式的导学案,在降低学生思考难度的基础上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
三、利用“开放式”导学案,尊重学生个性,使之领悟创新
激励、唤醒和鼓舞是教学评价的核 心,开放的教 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自己的个性思维出发,建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开放式”导学案的形式,也旨在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思维的敏捷性,进而顿悟现象背后的化学奥秘。
比如,在学习“乙酸乙酯的制备”时,很多学生 难以静下心来听教师讲解注意事项,我们不妨结合“开放式”导学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边操作,边总结整理,引导他们深入研究具体的实验步骤,考虑怎样做更为合理、科学。
导学案:1.实验对加入浓硫酸、乙醇、乙酸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要求?2.会不会产 生倒吸?应该如何 处理?3.制得的乙酸乙酯中有何杂质,应该如何除去?
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笔者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大胆地去操作,对自己的操作程序进行反思和交流,在顺序、防倒吸和除杂方面获得了不同的实验方法和技巧,选择出了最可取、最有效的方法,使得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更深刻。
“开放式”导学案的建立,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探索,逐步地掌握其中的规律和技巧,加深了对知识的领悟,也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为导学案 的创新添 上了浓墨 重彩的一笔。
四、利用“分层式”导学案,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分层式教学有利于照顾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网络。针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采取“分层式”导学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时,学生对溶 液的导电性、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笔者便设计了“分层式”导学案,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了分析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再次进行了深刻地分析反思,为今后的灵活运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导学案:根据右图回答问题:1.为什么“0”点时溶液不导电?2.a、b、c三点中醋酸的电离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3.为什么导电性随着加水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 减少的变 化?4.为了增加 溶液中的CH3COO-,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这几个问题 的难度各不相同,学生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进 行了讨论 回答。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悄然 构建了自 己的知识体系,深入了解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分层式”导学案的建立,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身学习的切入点,将学生零 散的知识 有效地整 合在了一起,使学生牢固掌握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全面地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知识网络。
8.月光曲导学案学生版 篇八
数学导学案的教学精髓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 它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 而且注重能力的开发和长远的发展, 引领学生真正走上自主学习的舞台, 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 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理性精神, 成为善于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本文以苏科版教材“9.4乘法公式 (1) ———完全平方公式”为例, 从学生的视角出发, 谈谈如何以导学案为载体, 引领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舞台.
一、以学习目标为导向, 明确学习任务
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 包括确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等环节.在实践中, 学生往往忽视了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直接进入预习环节———浏览课本, 然后完成导学案上的习题.这种舍本逐末的方法直接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含混不清, 甚至一节课结束了, 学生仍然不明白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因此, 在教学前, 教师应该借助导学案,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解读重点难点, 力求做到课内学习有的放矢, 课后复习有方向, 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1. 理解学习目标, 发挥其导向功能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启动、激励凝聚、调控制约等心理作用.”教师在设计初中数学导学案时, 设定的学习目标应准确、简洁易懂、操作性强, 最好包含三个方面的关键词: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 学什么内容, 学到什么程度.如教材 (文中教材均指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 下同) “9.4乘法公式 (1) ———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目标可按如下方式设定:
(1) 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 能推导出完全平方公式, 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
(2) 能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其中, “了解、能推导、感悟、计算”等词语既暗含了学习方式, 又指明了达标程度.教师应指导学生读懂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 并根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学相关内容, 在此基础上, 通过自我检测, 衡量自己是否达到预定目标, 是否做到“了解”“能推导”“感悟”“计算”.
2. 解读学习重难点, 提前产生思维启示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最佳切入点, 解读重点、难点, 能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启示, 有助于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对比、推理、归纳和讨论.只有明确了学习重点, 学生才能在自学过程中有所侧重.如,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即核心知识是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教材中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是学生学习的困惑点, 自然也是教学的难点.如, 本课的学习难点是运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完全平方公式, 启示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提供的方法, 而应利用所学知识, 自觉主动地探索不同的推导途径.通过解读学习重难点, 学生会在思想上提前做好准备, 并有意识地调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储备, 使得后续的学习目标明确, 方法得当.
二、以教材资源为载体, 拓宽视野
编写导学案是具有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的认知特点, 对教材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创设材料情境或设置问题串、活动链, 并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关键点等贯穿其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或活动, 引导学生读书、思考, 对教材中难以理解的内容, 提供行之有效的学法指导.同时, 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加以点拨, 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拓宽视野, 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
1. 依据问题情境与数学现实, 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之一, 但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么不预习, 要么机械地预习, 也就是说, 学生仅仅大致浏览了教材, 草草完成了课后习题, 并未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数学导学案中的预习部分, 设置了预习单指导学生预习, 不仅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知晓学习重难点, 而且还能引导他们带着问题, 认真阅读教材文本, 思考重点问题, 完成预习单, 达到预习目标和部分导学目标.如, 学习“9.4乘法公式 (1) ———完全平方公式”一课时, 学生完全可以在导学案的指引下, 在自学中发现、思考、生疑、再思考, 从而初步掌握完全平方公式, 实现学习目标.
2. 从数和形两方面进行研究, 突出数形结合
首先, 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认知规律.同时, 问题所涉及的学科信息要准确, 针对性要强.其次, 教师设计问题时, 要力求低起点, 有张力, 有拓展性, 同时, 随着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 教师可适当加大设问的难度, 这样, 既有利于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又有利于他们拓展知识, 并联系生活实际, 学以致用, 从而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本, 把生活纳入课堂, 从不同的视角感受知识的形成与运用.如, 教学本课时, 笔者在整合教材资源的基础上, 设置了以下问题串:
(2) 你能用多项式的乘法公式来推导上面的公式吗?
(3) 如何运用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计算 (a+3) 2, (2+b) 2和 (2a+b) 2.
(4) 你有什么发现?如何用语言加以描述?
完全平方公式:____________
语言描述:______________
你能说出这两个公式的特点吗?
(5) 依据上面的概括与描述, 猜想 (a-b) 2的结果, 如何从图形和计算的角度验证你的猜想?
(6) 你认为 (a+b) 2=a2+b2正确吗?为什么?
问题 (1) 引导学生通过图形, 直观地理解完全平方公式 (a+b) 2=a2+2ab+b2的几何意义;问题 (2) 和 (3) 意在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引导他们从计算的角度感受结果的形成过程及其正确性, 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符号意识;问题 (4) 要求学生自主归纳概括, 发现结论, 虽然不同层次的学生概括水平不同, 也可能概括得不完整, 不准确, 但是, 比起简单地呈现, 这种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本质;问题 (5) 由教材中例1改编, 意在鼓励学生探索多种算法, 尝试从数形等多角度认识完全平方公式 (a-b) 2=a2-2ab+b2, 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引导学生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并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6) 是学生常见的错误, 以判断的形式出现, 引导学生根据图形, 直观地理解公式中2ab的几何意义,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完全平方公式, 并正确地运用公式.当然, 教师也可以通过举反例说明 (a+b) 2=a2+b2是错误的, 从而引导学生再次体验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
三、以探究活动为引领, 引导生成互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导学案在某种程度上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这一需求, 它把教材资源改编整合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活动, 以探究活动为引领, 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 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 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导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让学生在探究中生成互动, 在活动中体验创新, 主动建构知识, 从而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对数学问题进行主动探究的过程.
1. 以小台阶、有梯度的探究活动为起点
为充分发挥导学案的预习功能, 在整合教材资源时, 教师首先应设置小台阶、有梯度的探究活动, 这类活动起点低, 台阶小, 循序渐进,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适当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就可以完成.如, 文中的问题串 (1) (2) (3) , 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活动就能加以解决, 而且学生还能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看书, 学会阅读, 学会思考,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验学习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喜悦, 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 以学生自我展示预习成果为舞台
传统课堂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课前预习环节形同虚设, 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已有的预习收获, 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使用导学案教学,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展示预习成果的舞台, 引导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 回顾预习情况, 并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如, 本节课中, 教师可采用以下展示方式:
(1) 学生代表走上讲台, 展示完全平方公式的图形推导与计算验证 (见上文中的问题 (1) ~ (5) ) .
(2) 小组代表走上讲台, 讲解例题.
例1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 分组展示导学案中补充例题的解法.
例2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例3已知x+y=-5, xy=6, 求x2+y2, (x-y) 2的值.
3. 以生生互动、自主生成为契机
学生的自主展示不仅能反馈、检测预习效果, 而且还能暴露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与不足.在展示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 教师应及时追问, 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 促进生生互动, 以互动生成的新资源作为新的契机展开新的教学.
(1) 如, 在活动 (1) 中, 教师提问:“能不能编写口诀, 辅助记忆完全平方公式?”学生的互动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他们相互交流, 不断地补充完善, 最后, 得出了简洁明快的口诀:首平方, 尾平方, 首尾乘积2倍在中央, 符号看前方.
(2) 小组代表讲解完例1后, 教师提问:“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时, 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易错点是什么?”学生通过分析解题步骤, 总结概括易错点.这样, 既加深了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本质的理解, 而且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灵活地运用完全平方公式.
(3) 针对例2,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享解题思路, 并讲述具体的解题方法.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及时补充完善, 并潜移默化地渗透整体与转化的思想.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把前两项看作一个整体, 当作公式中的“a”, 也可以把后两项看作一个整体, 当作公式中的“b”, 两次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即可.完整的解法如下:
【方法一】
【方法二】
(4) 补充例3,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 初步了解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变形的掌握程度,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 加以概括归纳:
四、以适时留白为策略, 激活创新思维
“留白”是一种机智的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中的“留白”是指根据教学需要, 教师不直接把一些知识的要点告知学生, 而是通过言语启发、提出问题、布置练习等方式留下“空白”, 引发学生在课外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实践与操作、联想与想象、思考与探究, 从而将课内外学习联系起来, 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数学导学案设计中, 以恰当的“留白”为策略, 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1. 在认知冲突处“留白”, 激发研究兴趣
在导学案中, 教师可创设容易引起学生观念碰撞的情境,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他们甚至会对教材质疑, 这些情况下的“留白”,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引发他们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如, 在本节课的预习环节, 教师可以设置如下“留白”, 猜想 (a+b) 2=a2+b2是否正确?如何验证?
2. 在联想想象处“留白”, 敢于质疑猜想
“首先是怀疑, 其次是探索, 最后是发现.”有了问题, 才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 而质疑离不开学生的猜想.在心理学上, 猜想是指在直观材料的基础上, 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同样, 丰富的猜想是敢于质疑的源泉.本课中, 教师可在学生学完例2后“留白”, 引导学生由此产生联想, 为学有余力的优生提供猜想验证的空间.
3. 在探究创造处“留白”, 激活创新意识
探究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最高层次, 在探究学习中, 教师不仅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的根本策略是“引而不发, 跃如也”, 这种策略如同教学中的“留白”, 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性或开放性的习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如, 本节课中, 导学案的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设置以下探究问题:
下图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最早发现的, 称为“杨辉三角”.它的发现比西方要早五百年左右, 由此可见, 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杨辉三角”中有许多规律, 如, 它的每一行数字正好对应 (a+b) n (n为非负整数) 的展开式中a按次数从大到小排列的项的系数.例如, (a+b) 2=a2+2ab+b2展开式中的系数1, 2, 1恰好对应图中第三行的数字;再如, (a+b) 3=a3+3a2b+3ab2+b3展开式中的系数1, 3, 3, 1恰好对应图中第四行的数字, 请认真观察此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前面各式的规律, (a+b) 5=_________.
(2) 你还能编写出怎样的考题?
其中, 问题 (1) 给出了明确的思考方向, 探索规律并填空, 问题 (2) 则充分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 总结规律并编制试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