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024-10-21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通用8篇)

1.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篇一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总结

冯园小学

冯治聪

这是一篇关于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如何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文章。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

一、教师课前准备充分,领会教材意图。

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我曾听过一节“认识整时”的课,讲课的老师从第91页的主题图引出了课题,接着在师生互动中认识整时,动手操作拨“整时”后教师指导正确写整时,最后以第92页的插图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整节课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落实得很扎实。可讲课的老师对插图并没有物尽其用,只是看一幅说一幅,缺少了有机的结合起来观察与讨论,难免令人感到浪费了珍贵的教学资源。实际上,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经过编写教材的老师精挑细选,几乎每一幅图都不止一层意思。因此我建议授课的老师把第92页的插图(一位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学习时间的安排)以“先分后总”方式加以诠释,即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插图讲解图意,巩固对整时的认识,再让学生综合起来看这几幅图谈谈自己的感受。尽量让学生主动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并有意识的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至关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编写导学案及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我经过实践:学生在课外活动的状态下谈话效果较好。因为学生认为老师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能顺利得到老师想要的答案。如果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所保留的话,那在家里肯定是赤露敞开的。因此,家访可以帮助老师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学生,建立起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友好关系。

另外是制定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还有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课堂中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我们知道,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生在认知、解释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宽容的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记得在上《分数的意义》时,请学生从8枚棋子中找出四分之一。学生回答不一,有的认为是1枚棋子是四分之一,有的认为2枚棋子是四分之一,还有的认为4枚棋子是四分之一……当时,我没有马上否定说错的学生,也没有用事先预设好的问题拉着学生走,而是恰如其分的灵活引导,把握好动态生成的新资源,展示出动态生成的艺术,达到了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就像布卢姆说的那样:“人们无法预测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同样,没有了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三、重视课后与课堂的紧密衔接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

2.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篇二

一、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新课改强调, 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这里说的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 包括学生的家庭环境、个性爱好、知识 水平、发展潜能等等。教师只有了解学生, 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制订适宜的教学方案, 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了解学生后,必定会发现学生是有差异的。如果教师用无差异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标准去对待有差异的学生,必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还要在此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

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 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打造高效课堂,用好这四十分钟,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此,教师必须明确编者意图, 清楚每节课所学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同时还要把握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课堂教学 需要预设 , 但也不是 按部就班 , 连开场白 、结束语 都预设好, 甚至将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 互相作用的, 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 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目标。

三、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 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 获得的知 识转化为 能力, 这就是一节高效、成功的课堂。那么,怎么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呢? 笔者是这样做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 习方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学和练, 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确定, 过程让学生自己参与,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 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 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四、设计有效的巩固练习

数学练习 是一种有 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 因而设计有效的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首先, 设计的练习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实际生活出发,设计贴近生活的练习, 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次,设计的练习应有趣。再次,设计的练习要有梯度。可先设计一些模仿性的练习,然后逐步提高要求,让优等生能拓展探究 ,让“学困生 ”能感受成功的快乐, 使全体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能通过做练习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

五、搞好课后的教学反思

3.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大师们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灵动的课堂、师生之间的精彩互动、充满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技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数学素养、文化底蕴、创新思想及人格魅力让我们叹为观止,为我们一线老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来谈一谈该如何创设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将课堂还给学生,注重知识的生成,体现“生本”理念

以往的教学课堂都是老师的讲授,学生在听,等于是老师把知识强加于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那么这样的教学显然没有把学生当成主体,教学效果不明显,但是要达到高效的课堂,就要把课堂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某位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一课都是将知识还原成原始的认知状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求知欲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老师先出示2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让学生去判断哪条线段长一些,有什么方法吗?激发学生去思考,学生想到用直尺,老师说在古代没有发明直尺的时候是用手或手臂去测量的。接着老师让学生用学具小棒来测量事先准备好的线段的长度,这时候男女生的测量结果出现了差异,老师这样设计很自然地使学生感悟到测量得有统一的标准。进而建构1厘米的单位概念,并让学生比划、感知1厘米有多长,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测量7厘米、10厘米、100厘米的线段要用多少根1厘米的小棒呢?让学生意识到用小棒测量比较麻烦,接着由学生来呈现尺子的构造,最后去直尺去量一些线段的长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感悟到测量方法的灵活性,让学生体验自己发明创造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学生还沉浸在知识的宝库中不肯离开,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都说低年级孩子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可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却是那样的专注和主动,“我想再听听你的奇思妙想”、“这回你真的很有高见!”“看,有什么奇迹?”……像这样的话语不断出现,孩子们能不愿意去学吗?最后一个孩子说“还没学够!”这就是对老师的最真实的评价!

二、朴实自然,不加修饰,却蕴含着浓浓的数学味

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回归生活,与生活相结合,最终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正应了我们常说的学习即生活,让学习回归自然。执教的《指尖上的数学》一课正好体现了这一理念,没有课件,只用一只手掌、一张白纸,却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精彩。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在的课堂上变得那么生动有趣,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却是那么有内涵,引人入胜,充满了浓郁的数学气息,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充分体现了他对学生数学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学无止境,爱无止境,让学生爱老师,更爱老师的课堂

很多人都相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把这种爱投入到教学当中,那么教学才会有成绩,才能让学生会喜欢你,喜欢上你,才能喜欢你的课堂。全国著名数学大师华应龙就是一个很爱学生的令人钦佩的老师,并且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教育家的这句话。华老师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学生:“个子不高,可是腰是弓着的;眼睛不大,眉毛是耷拉着的;嘴唇豁开了,鼻孔也有点豁开;头发不长但缠在一起。”这样的一个学生,面对一个全国著名的教师,竟然在老师来到的一个月里看都没有看老师一眼。可是,华老师没有放弃他、指责他,他想尽办法去和这位学生接触,可是这个学生却不说话。“不怕七嘴八舌,就怕鸦雀无声”。面对这样一个不说话的学生,放弃他也是情有可原的。可是,华老师不抛弃、不放弃。在他的细心观察下,他发现这位学生很爱小动物。有一天,华老师就走到他的身边说自己的鼻子下面也有一个疤,这一相似效应打开了这位学生的心扉,他开始给华老师说话了。紧接着,华老师抓住他喜欢小动物这一特点,一方面昵称他是“小达尔文”,一面送给了他一本达尔文的书。从此,这位学生喜欢上了读书、学习,后来还考上了重点中学。华老师的教育故事在启示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爱学生。爱因斯坦也说过:“只有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的确,人的尊重要求,是与生俱来的,新时代的我们固然要尊重学生、爱学生。

华应龙老师做的报告《我就是数学》让我非常感动!他的那种爱学习、爱钻研、挑战自我的拼搏精神鼓舞着每一位老师,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用数学立命”是对他真实的写照。他说:“学生都是天使,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往往比我聪明和智慧,是帮助我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人。”他遵循孩子们的生长规律,从每一个孩子的角度出发,那是对孩子们多大的爱!爱每一个孩子,爱他们的好,也爱他们的薄弱,用爱心和慧心去滋润每一寸心灵,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更是欣赏者,会欣赏学生,会欣赏乍一看不怎样的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欣赏生活,会欣赏自己,只有从心底喜欢数学的老师,才会带出从心底里喜欢数学的学生!

四、总结

名师的课堂让我震撼和感动,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对照名师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不禁思考,数学课到底要给学生带来什么?绝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知识本身的魅力,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给学生无形的文化熏陶。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的学生的兴趣爱好,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课中及时合理的调整教学节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才智,持久深入探究,提升学习的效率,最终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

参考文献:

[1]张庆孝.浅析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

[2]金春夫.发挥学生主体性,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7)

4.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初探[定稿] 篇四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要让学生像喜欢玩一样喜欢数学课,像喜欢做游戏一样喜欢数学活动,从而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运用数学故事与情景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动力;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相结合引导学生对空间图形和数学问题的体验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动态课件,促知识掌握应用;研究数学课堂高效互动模式使知识的认知层层递进促学生思维发展。

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尤其低年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感觉到一个较大的困惑干扰我们的教和学生的学,那就是:我们深入研究、精心设计的数学课不吸引学生。难道是现今学生的学习习惯出了这么大问题?孔子曰: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思索、改革我们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像喜欢玩一样喜欢数学课,像喜欢做游戏一样喜欢数学活动,将数学教学与适宜的趣味化游戏相结合,消解小学生学数学的“苦”——化“苦”为“甜”、化“厌”为“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岂不事半功倍?深入研究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对学生学数学的促进作用,课堂的学习氛围将更加浓厚。本着对这两点的思考,我在数学教学中做了大量摸索、实验,这个研究也在我们区成立了同名专项课题来促进我们的数学课堂高效教学,现将初步取得的一些有效的经验阐述如下。

一、恰当运用数学故事和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与动力,促进其对知识的探

究及掌握

低年级学生尤其刚入学的小学生对于数学学科有一些了解和基本数形知识,但数感及空间观念较为薄弱,尚未建立。他们又活跃好动,枯燥的数学讲解与练习难以吸引他们,此时,教师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搜集趣味横生的童话故事、动物故事等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就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进而帮助学生潜移默化的建立数感与形感,一举多得。如: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3单元“几和几”这一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是以“

4、5”的组成为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了解5以内数的组成。教材设计重操作、感知,对学生学习数的组成是个强有力的辅助。但我在执教时就思考能否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来引发孩子们对数的组成的质疑与兴趣?我就想到了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以此来设计“4和5的数的组成”一课,让孩子们在质疑思考中体验到数的组成有1种至几种,但分成的两部分的和是不变的,来为加减法的理解做好铺垫。我设计了这样的故事导入: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猴妈妈和她的三个孩子过着快乐的生活。有一天,小猴子们下山去玩,走着走着,它们看到了一棵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就摘了许多带回家。妈妈看到它们摘回的桃子别提有多高兴了!就给三个孩子分了分。妈妈告诉老大说:“明天早上你吃3个桃子,晚上吃1个桃子”,对老二说:“你和老大相反,明天早上吃1个桃子,晚上吃3个桃子”,“老三呢,早上晚上都吃2个桃子”。这时候,老二和老三不高兴了,它们嚷嚷道:“不公平!不公平!老大早上吃3个,它一天吃的最多了!老二最少!老三不多也不少!”小朋友,你们给猴妈妈评评理,她给三个孩子分的桃子公平吗?以此引发了学生们对4的组成的讨论及质疑,在这种趣味横生的故事情景下,孩子们思维积极、讨论热烈,结合小棒学具的操作轻而易举的将4的组成弄清、记牢。在接下来5的组成学习中,也以此故事为引导找出5个桃子的所有分法,为以后5以内加减法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时间”是一年级下册第7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会认读5分5分来数的时刻,并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是在掌握5分5分数的基础上,会用1分1分的方法读取时间。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本单元的第1课时,我设计了生活化的故事情境来引发学生对认识钟表的兴趣,拉近认识时间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故事情境设计如下:一年级的小同学小明一家最爱看电影了,这天,他的爸爸妈妈就带他去看《喜羊羊与灰太狼贺岁片》。小明和妈妈约好了在电影院门口等爸爸。“快7时了!电影就要开始了!现在是6时55分,离电影开始还有5分钟!”那现在到底是几时几分呢?以此来引发学生对表盘上数字处的分钟数的学习和5分5分读数的讨论、研究。再探讨现在时刻到底是6时55分还是7时55分,用钟表学具操作拨一拨,来确认认识时的办法;并通过拨一拨发现1时与60分的关系。接下来,通过电影的推进(7:05),爸爸的到来(7:15即7点1刻),爸爸迟到多长时间的计算,电影结束(8:40),回家用时,一家人回家(8:55)等时刻和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时间读取的方法,时间差计算,时间常识等等。本课创造性利用故事情境将知识点与小明一家看电影的事件结合起来,饶有趣味,吸引学生去跟随小明来参与其中,并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练习了能力,达成目标。

在四年级上册“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一课,我利用了画图创设情境,引出了课题及学生对本课图形知识的思考。教师运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一副美丽的图画:山林,房屋,太阳,云朵,小路。创设出童话般的情景,展现了各种线条的运用,引导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让学生讲出这幅简笔画中有什么数学基本图形?那就是点,线,角,也有面等。引发讨论其中的线条分为哪些类型及其不同处,从而导入“直线”、“射线”的认知、概念,引入本课课题。这种情境的创设运用自然,流畅,贴切,且激发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效果很好。

二、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引导学生对空间图形和数学问题的体验学习,操作促认知,活动

促成长

几何图形及图形变换的知识在我们小学数学教材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有些此类知识虽然很具象,但学生掌握起来并不是很容易,空间想象能力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建立起来的。因此,我认为这些内容的教学我们必须从图形与生活的联系出发,搭好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来深化认知的桥梁,从而起到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事半功倍之效。

二年级上册“轴对称”一知识的教学,重在让学生对“轴对称”这一现象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并认识到“轴对称”的特点及对称轴。我就设计了一系列动手动脑操作活动来实现对知识的层层掌握:“看一看”——欣赏生活中美丽的轴对称事物与图案、“说一说”——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找一找”——去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事物、“剪一剪”——想办法怎么动手剪出对称的美丽图案、“验一验”——发现图形的对称轴、“画一画”画出图案及几何图形的对称轴、“演一演”——做出对称的动作与造型进一步体味轴对称;这一系列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并体会到数学的图形美与几何美。

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典型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利用操作来深化认识,变“学数学”为“做数学”,化解理解难点,提高学习成效。如:相遇问题作为小学阶段解决问题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题型。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多次演示、操作来帮助理解“同时”、“相对”、“相遇”等概念,并引导学生逐步用“两人”、“同时”、“从两家出发”、“相对而行”、“在校相遇”等关键词来描述他们的运动过程。这样学生们理解深刻,学起来也不枯燥。在理解了相遇的基本概念及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来添加信息生成相遇问题,这样理解和解决起问题来就容易多了。

在许多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好动手动脑的结合,对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究规律也会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及“小数点移动规律”教学时,我利用了一个小小的自制学具操作,化难为简,化繁为易,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将加减法算式的两个数据写在两个纸条上,让学生抽拉第二部分来确定小数点的对位问题,形象准确,且对“小数点要对齐”这一计算法则印象深刻。而在第4单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小数的性质教学中,组织学生动手制作小数点的圆片学具,在探索出“小数点移动规律”后,边讲规律边操作移动圆点,大大加深了对规律的认知和掌握。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动态课件相结合,化抽象为具体,促知识的理解 运用 “平移”是二年级下册要求掌握的图形变换方法。教学目标要求在学生认识平移现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会运用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中水平与竖直方向任意移动规定格数,再画出图形。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其实难度很大,不容易掌握。我教学本课时,认为教材的例题设置难度太大,起始课不利于学生对平移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利用课件制作设计“石窟寻宝”一内容,展示了多颗宝石在方格图中的分布,并在师生探究探寻当中,动态展示出每一颗不同颜色的宝石从红宝石的位置平移得到的过程,其中又制作、渗透出了平移中“找点”、“找线”、“整体搬家”、“图形+间距格”的方法,学生学的效果很好,兴趣很高。

六年级下册“图形与变换”一内容的总复习部分,我也设计了生动、丰富、准确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再现与复习了所学过的图形变换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体蕴藏的美,并产生出创造美的欲望,培养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情感。这些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使我们师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应该是更多更重要的东西了。

五年级下册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时,为加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开发,我设计了“正方体平面展开图”探究一课,在学生利用学具充分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结合课件动画动态折叠成体,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哪些特点的展开图可以折叠为正方体,促进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六年级圆柱体的体积学习设计出圆柱体动态切割、拼接为近似长方体的操作,过程清晰呈现,促进学生的空间想象与理解。

四、构建数学教学师生高效互动模式,促知识探究、思维发展

在低年级的20以内加减法和乘法口诀教学中,我总是设计学生之间多样、互动的背诵、朗读、对口令、问答、排龙、抽调等形式,促进课堂学习气氛及学生学习效果。

在中年级的计算教学中,我所做的探索是:学生组内探讨算法——组际交流不同算法——组际评判各种算法——选出最优化算法加以总结——组内再探讨其应用要点——组际间设计题目来互相考验算法——个人提出本课算理或题目的质疑——教师及全班组织讨论解答。基本是按这一流程或有机动调整,其中设计了学生个人、小组间、组际间、个体与全体间、师生间的多方面多方位思想交流与思维互动,我们都感觉取得了不错的教学和思维提升效果。

在高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我也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探索:个人观察图文——个人汇报数学信息——组际间补充信息——各组轮流分析题目——各组对其分析指评议论——组际交流此问题的不同解法——其余组提出质疑问难——全班优选好的解决方案——组际间编题训练互测此类问题——各组提出新的收获与思索——教师课堂小结。这样的探索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胆量与集体荣誉感也得到了提升,可以说每个孩子的数学综合素养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培养与发展。我觉得我们都收获很多。

在高年级的练习课上,我还实践了一人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复习问题,请其余同学来分析、回答或可不断申疑、讨论,把这个问题弄懂、弄透、总结归纳出方法,再来让另外的同学提问讨论。每节复习课有这样的3位—5位同学做准备性发问、发言,大大提高了孩子们数学思考的兴趣和质疑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语言条理清晰简练表达的能力。

5.“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学习有感 篇五

梅县石扇镇中心小学

林辉珍

2013年4月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学习有感

梅县石扇镇中心小学林辉珍

掐指一算,自己从事教学工作也二十好几年了,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随着由开始的传统式教学——满堂灌、填鸭式,到启发式新课标课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乃至现在提出的高效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新教学理念慢慢成长,逐渐进步和改善。通过高效课堂的理论学习和初步了解,我认为高效课堂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最适合素质教育的最终的教学模式。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教学应落实于每一天、每堂课的有效、高效上,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解放学生、解放教师,使我们能快乐地教,学生能快乐地学,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所以,通过高效课堂的理论学习,对我以后的教学观有了更明确的指导作用,结合自己的教学历程有感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高效课堂立足于“课堂”,课堂的高效在于教师,教师的关键又在于教研。这对我们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了让自己的教学观教学水平能尽快地跟上高效课堂的新教学模式的步伐,我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有关的理论知识学习,学习名家经验理论,观摩研究名家课堂教学,慢慢理解内化,平时坚持与同级科进行集体备课,研究教案教法,反观自己,不断学习改进,做到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做到课堂教学有激情、有创新,做到既减轻自己的教学压力,又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真正达到乐教乐学。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条件,师生关系和谐了,师生之间就有愉快的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就能让课堂充满欢乐、轻松、合作和互动;师生关系和谐了,对学习效果和能力的提高

也有积极的作用。平日,我们要深入到学生中去,把学生当自己的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谐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尤其是关爱那些中差生,要允许他们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巧妙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这样就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提高课堂效率。

三、转变教育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在心目中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交流模式。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克服唯书、唯师的习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并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做到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注重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使学生有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有动手操作、实践的时间, 让学生讲出思路、讲出方法、讲出步骤„„,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活跃起来,允许学生发散思维,一道题有多种解法时可以让学生逐一展示,讲究一题多解,举一反三。

四、精讲活练,做到课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反馈

“精讲活练”是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又是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为了能“精讲”,我们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课堂才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讲授起来才能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在讲完课后,精心设计几道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练笔,在课堂上及时批改辅导及时反馈,如果发现学生错误,充分利用这些错误,进行

典型讲解,这样课堂效率才能提高。

高效课堂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我们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只有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尽早走上正轨。

6.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篇六

【内容提要】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高效课堂必须抓好两个方面问题:一是课外的减负,二是课内的增效。《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整个的课程活动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老师不再是教育活动的绝对权威,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新的课程观旨在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而“先学后教”观念就是新课程条件下师生角色观转变的具体体现。它不但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从学生角度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自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主动接受和探索知识,而不是传统的被动的填塞式的学习,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高效教学的一种途径。而在课堂中采用“先学后教”有利于达成这一目标,因此,贯彻“先学后教”理念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客观需要。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特点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效训练。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实施途径重要为注重预习、注重互动即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注重当堂训练、注重质疑探究、注重模式但不模式化五个方面。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二、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特点

(1)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案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创设的情境或导读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当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2)合作探究。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1

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学习小组也可依托学案上教师预设的问题讨论解决,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3)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力求做到所倡导的“三讲三不讲”原则。

(4)有效训练。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测试题,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三、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实施

1、注重预习

把预习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发现并提出了需要教师指导、分析、提升的问题。先学不是要求学生堂堂课前预习,因为课前预习也有一些困难:如难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按要求做到,有时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无教师指导达不到相应的效果等。而课堂中的先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围绕课时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尽量不提倡课前预习,一切学习都在40分钟的课堂上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使了学生课内高效和快乐地学习。但是,为了在课堂上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发性地查阅资料,这要比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效果好得多。

预习是在上课前,还是在课堂上,教师是否要提供预习提纲呢,我认为有以下做法。

(1)讲学稿师生共用,上课前教师把讲学稿发给学生,引导学生课前自学教材,并完成讲学稿上的题目。讲学稿实际是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有人指出,讲学稿存在着预设和生成的矛盾。其实生成应该是动态的,预设必须有。讲学稿的预设使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为老师提供了课堂讨论和拓展的空间,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解决生成的问题。

(2)学案导学的学案内容设计容量也要由刚开始的细致、全面到后期简单明了过程,甚至达到学生没有学案,在隐形学案的引导下完成合作交流,质疑解疑,总结反思的自主学习过程。当然,达到这种境界,还需要不断尝试,不断总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来完成。

自学是在老师引领下的自学,在对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上,初期要给学生出示完整的以问题为主的自学指导,并从提问题的方向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自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是自主的、合作的发现问题的过程,是互动的基础。

2、注重互动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通过自学,学生都有许多的问题需要交流,这时,老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相互问答,互通有无,优势互补。通过生生互动,一般的问题大都可以解决,余下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在师生互动时让老师和全班同学帮助解决。教的原则是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说明白的不重复,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的引导。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师讲解的原则是“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要求教师用讲学稿教学,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学案导学的实施过程,要保证学生有看书时间,保证学生有思考时间,保证学生有讨论时间。教师课堂实施点拨,要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

3、注重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像竞赛、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只给答案与结果,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学生不得抄袭。当堂训练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发散性思维原则。选练题目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是量力而行原则。选练题目要适度、适量。适度就是难易适中,不拔高又不过于简单;所谓适量就是作业总量以学生在15分钟内能完成为限,又不偏少。三是针对性地布置不同层次的习题。选练题目要分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对收集到的习题进行筛选、改编,每个老师都要先做一遍,体会一下难度,教师要采用面批、个别教学及补标测试等辅导形式,完成周周清任务。

4、注重质疑探究

问题从何而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老师提出问题再灌输给他们,要好得多。讲学稿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讲学稿中都有表述。课堂导入是由学生提出问题,而后在探究中解决问题;课堂练习则是由学生自己编题,学生评价;教师预设的问题少,学生生成的问题多课前精心准备的教师常常被学生出其不意的质疑问住;不倡导学生课前预习,不提倡课后布置作业。从学生被动做题到学生主动编题,是一个质的飞跃,是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创新思维的提炼和升华,是新课堂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同时学生自编自练更具有亲切感,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自我创造的价值。

5、注重模式但不模式化。

可以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课型特点,灵活运用。自学的方式应该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不同的教学目标而有所不同。自学主要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收获感性知识;新授课的自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新知识,提出困惑,是互动和检测的基础;而复习课的自学,则是让学生自己升华已学知识,形成更高层次的、完整的、准确的知识体系。

我国很早就有学者强调: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这就是最好的方法。同样我们可以指出: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这才是最好的模式

高效课堂实施关键在于改进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探索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高效课堂实施需要勇气,需要付出,需要坚持。在高效课堂中,教师应尽量将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学生接轨,多从学生角度设计问题梯度,多让学生参与并表达见解。这样,学生才敢于展现自己的思维、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己的知性个性、放飞自己的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7.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探微 篇七

一、实现主权回归, 把课堂还给学生———高效课堂的“前提”

过去的课堂都是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或一个容器, 肆意刻画、灌输;把学生当成一头牛, 牵着鼻子走, 且沿着已经画好了的圈子行走, 不敢超越雷池半步。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传统的课堂是教师“主动”地教, 学生“被动”地听, 从而学生失去了“呼吸”的空间。而高效课堂倡导让学生大胆地讲, 大胆地说,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在“动”中学。坚持以学生为主, 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索活动, 并根据自己的亲自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通过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 领略数学美的真谛, 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 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服务于实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操作, 在实践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 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求知欲。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 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 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 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 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 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 听过了, 可能很快就忘记;看过了, 可能只是明白;只有做过了, 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 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的活动,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高效课堂要实现主权回归, 为此要求教师备课要以学生为中心,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不是教师的舞台, 让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角, 这样, 课堂才能充满生机, 才能从有效提升到高效。

二、关注个体差异, 实现全员参与———高效课堂的“关键”

司空见惯的课堂现象是, 教师提问的大多是好学生, 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放在了“遗忘的角落”, 这既不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高效的课堂,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鼓励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同时,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多关心那些学有困难的同学, 鼓励他们勇敢表述自己的意见, 对他们的回答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既不是同学的陪衬, 也不是教师遗忘的角落, “我参与, 我进步, 我快乐”的意识一旦在他们心中扎根, 学习积极性将会极大地被激发, 成绩也会在不断的巩固和夯实中得到提高。由于每个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会因各自的知识基础、能力、个性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因而有效的主体参与实质上是一种有层次的差异参与, 即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 在目标、方法、评价方面体现出层次性, 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高效课堂绝不是一言堂, 而应是群言堂。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师应该在熟练掌握课本、学情的前提下,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教学《商不变规律》后, 可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本题 (学困生、中等生必做)

第二层:变式发展题 (学困生选做, 中等生、优等生必做)

第三层:深化提高题 (学困生、中等生选做, 优等生必做)

整个练习要求上体现了一定的层次, 好中差兼顾,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以求得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儿童的经验、家庭背景、知识储备等各不相同, 思考的角度不同, 解决问题方法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 使不同的人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再如教学《租船》 (北师大教材第四册) 一课时, 在学生观察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后, 引导学生解决“9个学生坐船, 每只船限坐4人, 至少需要几只船?”时, 有的学生通过计算:9÷4=2 (只) ……1 (人) , 判断至少要3只船;还有的用猜测的方法:4× (2) =8, 因为8<9, 所以, 至少3只船; (3) ×4=12, 因为12>9, 所以至少3只船。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 教师都给以肯定与鼓励, 并不把统一的模式强加给学生。这样, 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 让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 同时也弘扬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每一个学生都取得进步, 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中收获幸福和快乐, 这是高效课堂应有的追求, 也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真正贯彻。

三、注重动手操作, 促进学生数学发展———高效课堂的“核心”

智慧就在指尖上。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 是他们思维过程的体现。动手操作, 可以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 从而向抽象思维过渡。因为只有通过实践, 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通过实践, 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知识的学习中, 培养能力, 发展思维。

例如, 教《圆的周长》时, 可以让学生各自做直径为2、3、4、6厘米的硬纸圆片。上课时, 各人用这些圆片在有刻度的厘米尺上滚动一周, 并依次记下数据, 让学生分别算出每个圆片滚动一周的长度除以相应圆的直径, 再比较四个结果, 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总结后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时, 告诉学生:这个三倍多一些就是“圆周率”, 进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创造”不是教出来的, 但操作可以埋下创造的种子。教学中安排合理的操作环节, 给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 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就会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动手操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了可能, 而且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些新的理解和看法, 不仅能够对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 还可以在这种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中碰撞出创新意识的火花。

例如, 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 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 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促进求异创新。要画出120°的角, 学生一般都是借助量角器和三角尺画出来的。在此基础上, 老师再提出问题:“不要用量角器, 你们能准确地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又进入了愉快的动手操作、实验探求之中。很快, 学生就发现了两种画法:用三角尺的直角和一个30°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角;用两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来画得到120°的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创新了方法, 得到大家的认同, 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此时, 老师再出示问题:“谁还有新的画法或新发现?”学生积极性更高, 争先恐后地又展开了操作探索, 结果又发现并学会了另一种方法:用三角尺的一边 (或直尺) 和另一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可以画出120°的角 (即用一个平角减去60°) 。如此这般不断地出现创新方法, 如果离开了动手操作, 是很难有这样的结果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鼓励学生求异创新, 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打造高效课堂大有裨益。

四、创设有效情境, 突出数学特质———高效课堂的“根本”

如果将一勺食盐放在你的面前, 可能难以下咽, 但若将食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 在享用佳肴时将食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 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 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 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情境是一碗“溶盐的汤”。“学非探其花, 要自拔其根”。根就是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这才是数学的“迷津”。所以说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创设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例如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 课前拍摄本校的教学楼照片 (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下来的四张照片) , 让学生逐张观察。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白这四张照片所拍摄的其实是同一个地方, 但从画面上看却是不同的, 主要原因是因为拍摄照片时的角度不一样, 也就是观察点不同, 画面就不同。他们从不同位置观察了本校教学楼的不同形状, 同时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 学习的内容就在学生身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抽象的空间知识具体化, 突出了教学重点, 落实了教学目标。

然而无效、负效的情境创设扼杀了教学的生命力, 是数学高效课堂的一大天敌。例如有老师在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时, 首先师生玩“倒着说”的游戏。教师说“1、2、3”, 学生就说“3、2、1”;教师说“老师爱学生”, 学生就说“学生爱老师”。接着教师又说数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 比如“八分之三倒过来是三分之八”“二分之一倒过来就是一分之二”, 然后让学生做“分数倒说”的游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几组分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理解倒数的意义, 探讨求倒数的方法。粗看之下, 这位教师似乎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游戏情境, 力求借助情境快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倒数的概念和求法 (先化为分数, 再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 。如果仔细推敲的话, 就可以发现这个情境创设是失败的, 无效乃至负效的。原因就在于执教老师对教材分析把握不够准确, 没有抓住倒数概念的本质 (乘积为1的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 而只是抓住了表面的皮毛 (两个数正好都是分数的特例情形) , 反而弄巧成拙误导学生, 使学生认为2.3和3.2之间也是倒数关系。

“情境创设”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落脚点”, 要直逼学习内容的“数学内核”, 不仅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 还应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高效课堂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点, 突出数学特质。

五、捕捉“生成”资源, 引导学生创新———高效课堂的“魅力”

篮球场上不是所有得分的投篮都是好球, 也不是所有没有投中的球都是坏球。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敏锐的目光, 去发现课堂的“节外生枝”, 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 用智慧去开发鲜活的生成资源, 使教学活动更有效。善待意外, 是课堂生成的“点金石”, 更是教学的魅力之所在。

如教学《比的意义》时, 有个学生提问:“一场足球比赛2:0是不是比?”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 执教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结果形成了两种意见, 一种认为一场足球比赛2:0是比, 一种认为足球比赛2:0不是比。看到这两种情况, 执教者因势利导, 把认为2:0是比的为正方, 认为不是比的为反方。进行辩论比赛。

正方:我们认为2:0符合比的读写法, 所以它是比。

反方:怎么可能呢?若是比, 那比的意义是什么呢?

正方: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反方:一场足球比赛2:0这两个数是不是相除关系。

正方:不是相除关系。

反方:那是两队的比分, 是两个队的进球数。

正方: (点点头) 对。

反方:再说两个数相除关系, 除数不能为0, 也就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 所以, 一场足球比赛2:0不是比。

正方心服口服, 全班同学报以热烈掌声。

再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我发现学生经常出现类似3/4÷8=6的错误。针对这一问题, 我及时调整了教学预设, 将学生们的错误改编成一道判断题:3/4÷8=6 () , 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 待学生作出判断后, 接着问:“你是怎么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 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很快找到了不同判断错误的方法, 有的利用验算, 有的把被除数化成小数来做等。这样在纠正错误的同时, 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而, 把握错误的“资源”, 帮助学生就错寻因,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为教师, 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并引导学生从犯错误的经历中获得一种成长的体验。“一切皆有可能”,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课堂教学只有在“预设”和“生成”中绽放智慧互动的火花,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才是最有价值的教学, 也是高效课堂的真谛。

六、坚持学以致用, 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高效课堂的“灵魂”

学以致用, 是数学教学的归宿。高效课堂不仅要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更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不竭源泉。通过处理生活问题, 引导学生投身于活动, 从而应用数学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对数学本身进行探索, 在此过程中, 体验数学的魅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生活原型, 经过自己的实践与探索上升到数学知识, 也就是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例如:一位老师教学圆的周长, 先让学生用滚动法及绕绳法量出圆形实物的周长, 把对圆周长的测量还原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中, 唤起学生的经验, 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问“怎么量出它的周长?”一个巧妙的“陷阱”, 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一番争论与探索后, 概括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在学生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 让学生为学校会议室的大圆桌买一块桌布, 并缝上花边, 大概需要多少布?多长的花边?如果用50元的班费买, 怎样用比较好?在知识的使用过程中, 他们会发现买这样一块布要考虑很多因素。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知识从生活中来又为生活所服务得到较好的体现, 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让学生真正获得鲜活的充满生命的数学知识。同时又受到优化思想的熏陶, 体验到了数学对生活的价值, 进一步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8.漫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篇八

一、了解学情,便于教学

摸清学生知识储备,真正让教学工作更具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实施前测,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了解学生在新知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据此设计出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案,真正让教学工作落到实效。

2013年12月,金奎老师在执教的“认识负数”时,为了能更好地把握学生已有的负数基础,金老师对200名的市区学生和100名农村学生进行了前测,内容包括“正负数的读法和分类、负数的生活表示、正负数的意义理解、0的状态理解”四个方面。通过前测,发现一部分学生会把正负号读成加减号;数的分类模糊不清的占了71%;将数标在数轴上大部分孩子不能正确解答。根据调查结果,金老师将问题聚焦在0的归属问题,数轴表示数以及0的分界上。在上课时,金老师先让学生写负数、读负数、再去思考-2的含义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散出了少、亏、左、地下、零下等不同含义。在此起点之上展开相反意义的量教学,内容更加广泛,感知也更加充分,建构正负数的知识框架也顺利多了。由此看来,金老师将本节课的起点设置在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上——读写负数及去生活中找出-2的意义。“认识负数”的起点设置,有些老师从需要入手、让学生经历负数产生的经过,有些老师是从生活素材引入,也有的老師从运算入手引出负数,还有的老师从负数的发展史引入……对比发现,金老师的前测理念及设计思路更加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负数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但学生并不真正理解,结合生活场景,或图画或文字理解负数,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负数的意义,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因材施教,因人而教

探究学生技能与活动经验储备的底,力求“因材施教,因人而教”,这一点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来说尤为必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师只有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比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例2“南山中心小学举行小学生足球赛,有4支球队参加,分别是红队、黄队、绿队和蓝队。如果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其实例题本身很简单,只要孩子们能够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有序列举,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即可。但是,老师往往会将此例题结合练一练(小强、小华和小丽是好朋友。如果他们每两人互相寄一张节日贺卡,一共要寄多少张贺卡?)作重组并提升。如果遇到的数字很大,孩子们还会继续用列举的方法吗?逼着他们动用算式方法或是找规律,这里的算式有加法,也有乘法,可以追溯到二年级数角、数线段问题,而列举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搭配问题。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先数角,学生数得很快也很有序,先一个一个地数,再两个两个地数……这里就为本节课的有序垫定下了技能的底。接着我让学生数线段,在一条线段的中间点了20个点,有些学生就不耐烦了,也有的学生抛出了21+20+……+1的加法算式,更有一个学生说出了“22×21÷2”的乘法算式,我乘胜追击:“为什么这样列式?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一部分学生说是根据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得来的,但究其意义,没有一人得知。于是我就布置了“提前想”这道乘法算式意义的作业。提前想,不仅要求老师提前根据教材作前移和后思,还要将相关问题作重组与包装,并将疑难点抛给学生作提前思考,以便学生以更好的姿态立足于起跑线前。

三、铺垫基础,选取典型

传递数学思想、方法、策略,力求“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数学是思维的学科,学生的解题能力需要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不断升华,不断提升。

比如,在对“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后,我要求学生整理,有的学生不仅罗列了公式,还用图示将推导过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做了系统梳理;也有的学生将组合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方法作了总结,有的学生将公式法、分割法、添补法、转化法逐一标注与类化;还有的孩子将平时的易错题、不会的题都进行了整理……这样的铺底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整理与复习课。学生提前做了,老师也要提前去看,捋出有价值的题目和方式方法。这样的底,是学生自己提供、铺垫的,更是他们自己需要的。学生铺垫出的起点,起跑也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找准起点,就是摸底、究底与铺底,只有做好了前测工作,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才能为我们的学生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数学课堂,这样的课堂也才是学生获取鲜活知识的课堂,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快乐地、高效地起跑,在数学课堂上不仅收获知识,更享受快乐。

上一篇:学术会议邀请函样本下一篇:珍惜土地资源 转变利用方式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