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市场调研报告

2024-08-06

科研市场调研报告(精选8篇)

1.科研市场调研报告 篇一

大学生课余生活导向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

大部分大一学生都处于适应调整阶段,对大学生活未能完全适应,身上都带着些高中生的习性,对课余时间的利用也大同小异,以学习、娱乐为主,但到了大二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大二学生,已适应大学生活,并且不会再刻意强求有固定的晚自习和早操安排(个别除外),课余时间完全由自己安排,活动内容也呈现多样化。大学生活以上课时间和课余时间为主,利用好课余时间对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二、研究目的

了解沈阳师范大学大部分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情况,并要做出相关分析,并在最后给与一定的建议。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观察法以及实践法

四、研究时间

12月-5月

五、小组分工

组长宋洁负责制定计划,安排工作时间及分工,设计调查问卷、统计数据,相负责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小组讨论后程强总结论文

六、研究过程

12月1—20号,讨论制定研究计划,安排工作分配

12月21---次年1月4号,讨论、编写、修改问卷调查

2月18—25号,随机对黄淮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数为300人左右,调查方式有网上填写问卷,实地调查问卷,

2月26---3月5号 分析现象,讨论结果,提出建议,总结这次研究性活动的不足之处及要改善的地方。

5月10号,写总结论文,集体讨论后修改、润色

七、报告总结

随着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逐渐增多,大学生对课余生活的时间安排与利用方面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同时课余生活的质量也不断随之下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有些方面造成学生的行为偏差。因此,增强大学生对课余生活的认识,控制课余生活的负面影响,提高大学生课余生活的质量尤为

重要。通过对黄淮学院学生课余生活的调查与分析不仅可以发现目前大学生课余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来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早在国外的学者对此领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根据法国学者丹.皮柏的研究,工作与闲暇工作与闲暇的关系不是相反关系,而是直角关系,人们在闲暇中越能发展自己,在工作中就越能表现自己,因而,闲暇生活能为学生学好各门必修课准备了广阔的智力背景。还有美国的学者则从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进行研究。

看见了国外的一些学者在对大学生课余生活导向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在大学生活中,除去必要的上课时间外,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如何合理安排自己学习、娱乐、社会实践却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划。学习、娱乐、社交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每项活动都只是课余时间整体中的一部分,每个活动的选取、组合构成了我们的大学课余生活,选取的比例,组合的模式决定我们大学课余生活质量高低。我们小组通过对黄淮学院的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情况,讨论合理分配课余时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好课余时间是我们这次调查研究讨论的主要目的。

在沈阳师范大学中,大一新生平均每周会有18节课程左右,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有8个小时左右的课余时间,星期六、星期天两天无课,总体来说大一学生课时数量适中,拥有一定量的课余时间。而大二以及大三的老生每周仅仅有12节课程左右(大部分),平均每天会有10个小时的课余时间,星期六、星期天两天无课,大致上说明大二、大三学生课时偏少,拥有大量的课余时间来做自己的事情。大四学生除一部分人在学校参加考研外,其余的在外地进行社会实习,以为参加工作做好准备。(这里,我们对大四的学生进行了排除)在被调查的300人中,一小部分学生时间安排合理,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他们每周3-5次上自习,安排一定量的娱乐和社会实践,合理规划课余生活。而一些学生课余生活单调无味,活动较少,或以学习或以上网聊天玩游戏为主。大部分学生课余时间安排缺乏计划性、系统性,随波逐流,放纵自我,因而觉得整日无所事事,光阴似箭。在调查中,一个问题显得特别突出:大学生课余生活无聊感到空虚,而解决的办法主要有寻找异性朋友,寻找精神上的寄托,或是沉浸于娱乐游戏中,麻痹自己。学生对自己课余活生活的整体满意度较低,也无法寻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每个大学生都知道利用好课余时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优异的大学生和无所事事的大学生在对自己所学到和自己所领悟的知识层面上是截然不同的,成绩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课余生中经常复习巩固上课知识,看课外书,扩展知识面,了解专业方面最新知识,热衷于时事,懂得用专业知识去解释发生的事,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可见课余时间的自主学习影响着学业成绩。当然上述的假定是完全不成立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处的状态肯定是不一样的,更何况每个人的学习基础、对知识的领悟能力等都大相径庭,这都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的深浅不同。此外,大学的学习环境与高中不可同日而语,大学里听不到老师的叮嘱声,看不到满天飞的试卷,听到更多的是嘈杂的谈笑声,看到更多的是空荡荡的桌椅和熟悉的逃课背影,这更加表明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此外,大学课余生活不

仅仅只包括学习,还包括娱乐、社交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等。把所有时间都利用于学习的人称不上是一个善于利用时间的人,只能说是一个书呆子,一个完美的人应懂得何时享受,何时学习,何时工作,更懂得如何将三者分开来以及如何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高中面向的是大学,而大学面向是社会,社会需要的不是书呆子,而是有较高情商和智商的人,更多需要的是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同时,商学院专业性质更加要 求我们学生要懂得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浮于实践造成学生不知所学何物,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渐渐以敷衍之心态面对专业内容。此外,大学考试要求不高,无法真正起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作用,这也加剧了学生对学习的不重视。对学习的不重视和人脱离实践两者恶性循环,造成学生无所事事,空虚无聊以至于用游戏、赌博等恶习和一些无聊恶搞来消磨时间,麻痹神经。这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现状,这也就可解释为何一些学生会成绩下降以至于收到退学警示,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群体现象,就像一场瘟疫一样到处漫延、传播,所到之处攻无不克。好的环境是群体塑造的,同样坏的环境也是群体构建的,一颗老鼠屎只会坏了一锅粥。

八、调查报告

天下会掉下馅饼来,但机会和馅饼只给有准备的人,掉给那些善于利用时间的人,以下16个问题,我们针对大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

黄淮学院学生课余生活调查问卷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是辽宁科普网调查小组,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课余生活的全新认识,提高大家对课余生活安排的科学性。(为便于统计,小数点取整)

大一班级:

1、你一周有多少课时?

A.20-30节 B.30-40

每周课时18节左右

2.除了双休日,你每天大概拥有多少课余时间?

A.1-2小时 B.3-5小时 C.6-8小时 D.8小时以上

每天大概有8个小时左右的课余时间

3、你上自习的频率(包括周末):

A、1-2次/周 B、3-5次/周 C、6次以上

A 33% B 48% C 19%

4、你上自习的时间安排最多在什么时候?

A.每天课余B.双休日C.考试前D.假期,节假日

A 33% B 18% C 57% D 2%

5.以下选项中,占用你课余时间最多的是:

A.学习B.娱乐C.运动D.社会实践E.学生工作

A 14% B 52% C 21% D 13%

6.你的课余时间大部分与谁分享?

A.好朋友B.单独与异性相处C.独自D.没有固定人选

A 26% B 37% C 7% D 30%

7.在大学里是否感到空虚?

A.经常B.偶尔C.很少D不会

A 33% B 28% C 26% D 13%

8.面对空虚,你一般会如何排解?

A.上网B.学习C.交异性朋友D.运动E.其他

A 41% B 2% C 35% D 14% E 8%

9、你如何评价你的课余生活?

A.满意B.一般C.无聊D.不满意

A 19% B 33% C 38% D 20%

10、你如何对待你的课余时间:

A、认真安排B、稍做安排C 无所谓 D、不安排

A 8% B 29% C 47% D 16%

11、你认为课余时间最应该用来做什么:

A、学习B、娱乐C、赚钱D、交友 E、学习社会经验和技能F、其他

A 17% B 16% C 16% D 27% E 21% F 3%

12.课余时间里,使用电脑的主要目的(多选)?

A.上网查资料B.游戏C.聊天D.收发邮件E.应用软件学习

A19%B30% C25%D8% E18%

13.课余时间的学习内容?(可多选)

A.课本、参考书B.专业著作C.文学著作D.报刊E其他

A35% B22% C23% D11% E8%

14、周一至周五的课余时间你都做些什么(可多选):( ),其中你从事最多的活动是:( )

A、学习(包括读课外书)B、参加院、系组织的社团活动C、健身、运动

D、睡懒觉E、和同学闲聊F、打扑克、棋牌等G、和同学沟通联络感情 H、上网I、其他

A13% B19% C7% D12% E9% F10% G8% H15%I7%

15、周末的课余时间里你都做些什么(可多选):( ),其中你从事最多的活动是:

A、学习(包括读课外书)B、睡懒觉 C、逛街、购物,聚会D、兼职或义工 E、回家 F、和同学闲聊G、打扑克、棋牌等H、健身、运动 I其他 A24% B10% C15% D18% E7% F5% G9% H5% I7%

16、你认为课余生活对你有何影响:(可多选)

A、学习成绩有所提高B、增进了和同学之间的情谊C、做兼职增加了社会经验D、经常无所事事E、经常上网,花费金钱和时间F、其他

A12% B14% C23% D18% E28% F5%

大二、大三学生课余生活调查问卷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是公共事业管理0901班调查小组,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课余生活的全新认识,提高大家对课余生活安排的科学性。(为便于统计,小数点取整)

班级:

1、你一周有多少课时?

A.20-30节 B.30-40

每周课时12节左右

2.除了双休日,你每天大概拥有多少课余时间?

A.1-2小时 B.3-5小时 C.6-8小时 D.8小时以上

每天大概有10个小时左右的课余时间

3、你上自习的频率(包括周末):

A、1-2次/周 B、3-5次/周 C、6次以上

A 33% B 60% C 7%

4、你上自习的时间安排最多在什么时候?

A.每天课余B.双休日C.考试前D.假期,节假日

A 32% B 10% C 57% D 1%

5.以下选项中,占用你课余时间最多的是:

A.学习B.娱乐C.运动D.社会实践E.学生工作

A 10% B 53% C 15% D 13% E、9%

6.你的课余时间大部分与谁分享?

A.好朋友B.单独与异性相处C.独自D.没有固定人选

A 26% B 43% C 7% D 30%

7.在大学里是否感到空虚?

A.经常B.偶尔C.很少D不会

A 35% B 28% C 20% D 17%

8.面对空虚,你一般会如何排解?

A.上网B.学习C.交异性朋友D.运动E.其他

A 41% B 2% C 35% D 14% E 8%

9、你如何评价你的课余生活?

A.满意B.一般C.无聊D.不满意

A 19% B 33% C 38% D 20%

10、你如何对待你的课余时间:

A、认真安排B、稍做安排C 无所谓 D、不安排

A 8% B 29% C 47% D 16%

11、你认为课余时间最应该用来做什么:

A、学习B、娱乐C、赚钱D、交友 E、学习社会经验和技能F、其他

A 17% B 16% C 16% D 27% E 21% F 3%

12.课余时间里,使用电脑的主要目的(多选)?

A.上网查资料B.游戏C.聊天D.收发邮件E.应用软件学习

A19%B30% C25%D8% E18%

13.课余时间的学习内容?(可多选)

A.课本、参考书B.专业著作C.文学著作D.报刊E其他

A35% B22% C23% D11% E8%

14、周一至周五的课余时间你都做些什么(可多选):( ),其中你从事最多的.活动是:( )

A、学习(包括读课外书)B、参加院、系组织的社团活动C、健身、运动

D、睡懒觉E、和同学闲聊F、打扑克、棋牌等G、和同学沟通联络感情 H、上网I、其他

A13% B19% C7% D12% E9% F10% G8% H15%I7%

2.科研市场调研报告 篇二

一、内部市场化的起源及演变

内部市场化的雏型初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当时,由于行业的纵向一体化整合盛行,大型企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要形态,企业管理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

1921年,杜邦、通用汽车、新泽西标准石油等公司先后废除了职能型结构,代之以事业部型的结构,开始了“分权管理”。在此基础上,事业部间的合作需求催生了内部价格。这是内部市场化的起源。

随着事业部型组织结构的推广,内部市场化也不断发展。据普化永道公司在1984年的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使用成本加成法的企业中,55.6%通过协商定价的企业和75%的其他企业都允许内部市场主体到外部市场交易中间产品;80年代后,很多大型企业开始将辅助性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纳入价格机制的协调范围。正式的内部市场化出现。这些内部市场主体,既向内部其他主体提供服务,也向外部市场提供服务。比如,贝尔实验室、飞利浦电器公司,将其研发部门转为盈利单位,向内部生产线提供研究服务的同时,也向外部公司提供研究服务;IBM的人力资源部也是一个独立的单位,面向内、外部客户提供人力资源解决方案。

国内企业中,内部市场化变革主要集中于大型生产型企业。比如邯钢“模拟市场核算、成本否决”措施、海尔的“市场链”基础上的业务流程再造等。

二、内部市场化的基本内涵

管理学界对“企业内部市场化”给出诸多的定义。其本质上均强调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本文采取一种较为普遍的定义表述,内部市场化就是企业内部经济主体的经济自由权利逐步增加,主体之间的层级权威逐步淡化而逐步采用市场机制进行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过程。

显然,企业内部市场化是一个演变的过程,是权威机制的作用逐步减少,内部经济主体的地位逐步平等的过程,但企业内部权威机制的作用不可能完全消失,内部经济主体的地位也不可能完全平等,即企业内部市场化不可能达到100%的程度。

企业内部市场化的实质,是增强内部经济主体的经济自由权利,并逐步利用价格机制调节内部资源配置。通过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和激励机制运用到企业内部,有助于医治企业规模扩大造成的机构臃肿、层级过多、信息传导不畅、反应迟钝、效率低下等所谓的“大企业病”;自然也会是成本管控的责权利统一,提升组织的成本管控能力。

三、军工科研院所实施内部市场化的典型动因

我国军工科研院所大多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经过长期任务导向的发展,为国家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大潮是当今趋势,市场经济的环境正在逐步成熟。军工科研院所在新形势下,纷纷谋求“以军为本,以民为主”的发展道路。在保障国家使命的同时,正力求实现自身作为企业的使命,凭借自身优厚的技术优势,与其他市场主体一竞高下。

市场是讲求效率与效益的场所。当军工科研院所进入市场的潮水中后,大多发现本单位在老军工行业赖以驰骋的运作模式,比如任务第一、技术第一、不计成本等,很难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奏效;而且组织中长期形成的或多或少的“大锅饭”倾向,更是无法有效激发员工的创业积极性;此外,随着组织在研的项目逐渐增多,当达到一定量级后,组织内的资源冲突便显性化。特别是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加工资源等关键资源的投入、产出,仅凭原有的计划完成率来考核,显然已经不能产生正向的牵引。

诸多的体制、机制上的顽疾,使不少决策者试图引进外界已经成熟适用的方法来予以医治。内部市场化,便是其中的一剂经常被提及的良药。

四、军工科研院所实施内部市场化的差距分析

内部市场化已经被部分军工科研院所采用,也正在被一些军工科研院所纳入实施论证工作中。笔者在调研数家规模不等(收入规模从千万级、10亿级、40亿级,到70亿级)、专业不同(元器件研究所、系统研究所)的军工科研院所后,发现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军工科研院所的体制特殊性,造成军工科研院所在实施内部市场化过程中存在一些特有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市场化的本质理解不是非常深刻、内部交易价格难以衡定、企业架构不能有效支持市场化变革、市场化程度难以适当把握,甚至内部市场化最终流于形式等问题。鉴于此,有必要首先厘清内部市场化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并与军工科研院所自身情况进行对照,从而明确变革的重点与方向。

(一)难以划分出有效的内部市场主体

这是实施内部市场化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如果难以塑造出有效的内部市场主体,则内部市场化就失去了意义。

管理学理论认为,企业内部市场主体应具有“自组织”特性(Self-organization)。所谓“自组织”,是相对于“被组织”而言。一般企业组织分为两种基本形态,“被组织”是指传统科层权威制下靠命令、指令和控制等方式配置资源,其组织内部各个生产经营单位处于被组织的状态;“自组织”是指通过内部市场化,使组织内的生产经营单位自发、自行、自我组织起来,走向组织化、有序化的过程。

企业内部市场主体实现“自组织”的前提是拥有自主决策的权利,并享有自主决策权所对应的“利益”,同时也要按照内部市场规则承担相应的责任。基于以上分析,塑造内部市场主体的原则是:

1.各主体绩效具有可核算性、可衡量性。其工作可的收入与成本可以清晰核算,具有独立的交付物。

2.各主体拥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这里包括交易的选择权、价格的谈判权、人力资源使用权等。

3.各主体的产权应该予以明晰。因为不同的交易主体,利益必然各自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一定的剩余权,所以要界定清楚其对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

军工科研院所(特别是大型工程类研究所)一般情况是—目前难以划分出有效的市场主体。其原因有三:

1.技术部门目前难以成为市场主体。军工科研院所中,技术开发往往在若干部门间交叉迭代,各技术部门一般缺乏全专业的独立交付物。如果直接让各部门进行内部技术服务交易,会增加交易成本,降低工作效率。

2.传统体制下,各部门之间是基于任务导向的指令性的协作关系。因此各部门接收任务是不计损益、不计利害的。如实行内部市场化,各部门就要讲求“利害得失”,易导致一部分经济效益差的项目难以执行。

3.传统体制下,军工科研院所的组织架构一般属于弱矩阵制,项目运作中职能线作用大。无论总体、技术、保障部门,均建立在科层权威制基础上,没有界定各自的资源占用、资产情况,因而难以科学核算投入产出。

(二)难以激活价格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内部市场化的本质,是要通过价格机制实现资源的配置,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性。比如日本京瓷的“阿米巴经营”体系中,交易主体(阿米巴)被视为一个企业实体,即使内部交易,也不是由各个阿米巴来设定自身应得的利润,而是依据市场价格来定价;而且所有交易价格是对全员透明的,这样各交易主体(无论是部门、阿米巴、个人)都可以对每一笔交易的价值创造了然于胸。所以,在京瓷人人都有积极性,人人都是经营者。

对于军工科研院所来讲,鉴于种种原因(军品定价体制等)难以放开定价权。如果不放开交易选择权,仍然规定按照当前业务流上下游关系进行交易(即采用指令性的成本切分),则价格的调节功能将失灵。很可能出现的一个矛盾是:内部市场化希望降低成本,但基于现行组织架构来切分成本,必然导致各方积极抬高价格,也就是成本,不利于有效降低成本,操作难度较大。

五、军工科研院所实施内部市场化的路径建议

上文论述了在军工科研院所实施内部市场化的必要条件,并对现实差距进行了分析。如果要将内部市场化在军工科研院所落地,也就是要构建起内部市场化的充要条件。综合学术界理论成果与行业实践经验,下面针对军工科研院所实施内部市场化,提出路径建议。

(一)高层强力推动,坚定持续支持内部市场化

按照变革管理理论,企业高层领导(一把手)必须持续支持并亲自领导变革。具体而言,高层领导要注意掌握好以下要点:

1. 塑造共同的愿景。

高层有责任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唤起全体员工对内部市场化的支持。让全员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以及由变革带来的好处。否则,变革在开始就将面临来自各方的阻力。

2. 及时进行决策。

经验表明,变革必然会经历一个“微笑曲线”的过程,要经历效率降低的阶段,然后效率考试上升。在军工科研院所推进内部市场化,需要全员转变思维方式、组织方式、工作方式,这将构成最大的阻力。当新流程受阻时,必须及时分析根因,并拿出解决措施。实践表明,此时企业高层如不能有效决策,会导致问题扩大,并影响全员对变革的信心。

3. 要坚决规避的行为。

典型表现有:推广过程中遇到问题或挑战时动摇变革的信心;在中层管理者、员工面前发表对已经发布的流程/制度的批评言语;口头上说支持,而实际行动却不符合内部市场化理念;凌驾于流程之上,在流程中使用特权。以上行为对执行一项新的制度都会产生极大损害。

(二)优化企业架构,塑造有效的内部市场主体

实施内部市场化较成功的企业,均采用了充分的授权管理机制,如海尔的“SBU”、京瓷的“阿米巴”、江淮动力的“二级生产单位”等。对军工科研院所而言,要真正推行内部市场化,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塑造出有效的内部市场主体。下面提供一种参考思路:

1.军民业务分开运行。传统的军工科研体系下,军、民业务依靠同一创新平台。一般而言,科技人员对军品任务的积极性高涨,但对商业化研发缺乏动力。军工科研院所要实施内部市场化,有必要将军、民业务分开运行。成立军品事业部、民品事业部,赋予相应的资产,配备相应的科技人员。

2.整合技术部门。首先,将技术部的人员分类管理,一部分进入军品事业部;一部分进入民品事业部;第三部分组建共用模块事业部,从事军民两用的公共模块开发业务,以及基础技术研究工作。

3.对于采购、物流,则可整合组建内部物流公司;对于制造资源,则可整体设置为独立核算单位。

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军品事业部、民品事业部、共用模块部、物流公司、制造部塑造为内部市场主体。它们均符合边界清晰的特征,具有独立交付物,便于核算,易于核算资产情况,易于赋予相应的责权利。

(三)实施授权管理,激发内部市场主体积极性

对于设置的内部市场主体,赋予相应的责权利。

权:具有资产经营权,租赁本院所资产进行经营;具有交易选择权,在保护核心技术的前提下,自由选择内部部协作对象;具有谈判权,与交易对象进行平等谈判等。

责:负责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完成总所下达的经营指标,负责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等。

利:将每个内部市场主体视为利润中心。本单位工资总额增长与利润实现结果挂钩。

同时,职能管理机关职能也要转变职能,重点突出总部的政策指导作用、宏观调控作用等。

(四)持续深化改革,分步提升内部市场化程度

内部市场化上轨道后,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化的范围,将企业辅助类业务纳入市场化改革。参照国际一流企业作法,如人力资源、后勤服务、设备维修、信息化建设等环节,均可参照内部公司的模式进行塑造。在内部市场中,将这些单位锻炼成熟,甚至可以具有参与外部竞争的能力。此时,内部市场化的程度将达到更高水平(也可引入量化的内部市场化程度测评工具,对内部市场化程度提升逐年测量、推进)。

六、结语

内部市场化可以较好地解决“大企业病”。我国军工科研院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诸多单位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机构臃肿、效率偏低、对市场不适应等症状。面对外部市场的压力,以及体制内改革的要求,军工科研院所主动对接市场,培养市场化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当我们走向市场时,内部市场化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选择。本文对军工科研院所内部市场化路径做出探讨,希望能对行业实践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姜忠辉.大型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2]周全,卢毅.组织级项目管理体系规划构建与IBM全球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张运生,曾德明,张利飞.高新技术企业R&D管理控制模式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5).

3.科研市场调研报告 篇三

市场化路径

尽管“国防科技工业”表面看上去是一个完整的术语,但其实在共和国历史上曾经分为两部分: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前者是企业性质的工厂,后者是事业单位性质的研究院所。1956年,初步形成了由国防科研单位、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单位和各地方科研单位等5路科研大军组成的新中国科技事业体系。研究机构与企业相分离,研究、设计、教育、生产脱节,军民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改变以上这些情况也就成了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后开始的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国防科研院所的改制是沿着党中央提出的“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进行的,表现为“转轨变型”,一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二是军品技术向民品项目转化。在国际潮流以和平发展为主旋律的新的发展形势下,国家的军品科研项目和研究费用日趋减少,而且向少数军工科研院所转移。国家体制改革大趋势要求军工科研院所由国家的事业单位体制向企业转化,发挥其科研优势,服务于市场经济。

在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军工企业应由国家独资经营”出现在国有企业改革的部分;在科技体制改革部分,“军民两用技术”理论虽然被采纳,但军转民的单向度转移也只是国防军工科研单位的任务之一。

可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国防科技工业,作为一个行业是高度垄断的,甚至是双向独家垄断——在这个产品市场上,只有一个买方和一个卖方。按照经济学的逻辑,价格对资源的配置在这样的市场类型中几乎不会起作用。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国防工业的军民结合已经基本解决,那么科研领域的军民结合则成为新的课题。

在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机制,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被写入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容。

两年后,著名的“非公36条”解禁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的限制,允许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和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正式开启了“民参军”的时代。这距离1988年规定“私营企业不得从事军工、金融业的生产经营”的《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已经过去了17年。3年后开始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国防科研体制改革”的提法首次出现。

2007年,国防科工委出台了“非公36条”的配套政策,非公有制企业可以参与国防基础科研计划和军品配套科研项目。但是,即使在民口科研项目领域,“体制外”的企业也很难中标。2012年,科技部还专门发文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

2010年10月份,国发(2010)37号文下发,军工科研院所改革已经提上日程。

应用型科研院所将进行企业化转制;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全行业服务的公益性、基础性科研院所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此外还有一类,是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科研院所。能够让市场兴奋的改革看点主要是应用型科研院所的企业化改制。因为,这意味着现有军工题材上市公司将可以注入新的优质资产,也将为各路产业投资基金带来新的投资领域。

在2011年3月印发的国发(2010)37号文重点工作分工中,国资委牵头的“深化军工企业改革”、国防科工局牵头的“积极稳妥推进军工科研院所改革”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的“立足民用工业基础,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重大装备专项的实施,促进重要机电产品、材料、器件、高端测试仪器、关键加工设备、科研生产软件等制约武器装备发展和军工能力建设瓶颈问题的解决”成为3个非常明确的看点。

2012年,民间资本被允许参与政府组织的军工技术转民和军民两用技术开发科研项目。 2012年的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将由企业代替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实施。

2013年11月份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被列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60项的第57项;涉及国防科技工业的表述是“健全国防工业体系,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改革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武器采购体制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改革已经在沿着内在的逻辑在市场化的方向上前进。

以资本促进创新

从2007年国务院开始施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后,为增强中央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财政部在2008年制定了《技术创新资金管理办法》,并于2009年和2010年两次进行了“修改”。不过本次新的《产业升级资金管理办法》却并非是对前一份文件简单的“修改”。

“产业升级资金”与“技术创新资金”也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在专项资金的设立目标上,产业升级资金没有强调中央企业的自主创新,而在前3个技术创新资金文件中,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央企业实施“国家有关重点技术研发任务”。申报项目应是“技术水平国内领先,与国际发展方向接轨”,采用资本投入方式,不再是技术创新资金的无偿资助,并划定了项目总投资额30%和5亿元的规模上限。

2009版的技术创新资金则是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中央企业实施的“国家重点技术研发任务”覆盖“十一五”以来政府部门发布的所有产业规划和科技计划。经过2010年的修订,财政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又通过发布项目指南方式联合确定了74项重点技术,涉及信息电子、石油化工、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筑材料、机械装备、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轻工、纺织、医药等12大行业。

显然,用产业升级资金取代技术创新资金,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现出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改革思路,不再把自主创新的政治任务和国家有关重点技术研发任务强加给中央企业承担。

2013年11月后,关于财政科技经费“后补助”的两份政策文件正式对外发布。除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部归口管理的国家科技计划实行“事前立项事后补助”和“事后立项事后补助”两种形式外,还专门设立了“奖励性后补助”。

12月12日,财政部正式公布了《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产业升级资金管理办法》),同时《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大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技术创新资金管理办法》)(财企(2010)153号)被废止。

然而,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科技计划“碎片化”和利益固化问题一直束缚着科研创新战略的发展。这也倒逼科技体制的改革的“大动作”。

2015年初,由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的颁布,使改革开放30多年来逐步建立起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体系重新布局优化。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加强部门功能性分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目标明确和绩效导向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体制,更加聚焦国家目标,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更加高效配置科技资源,更加强化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

媒体称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科技事业单位的最后一座堡垒,军工科研院所改革或将是一场资本的盛宴。

勇闯改革深水区

2014年无疑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这一年,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重拳频出,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措施,将在资源配置、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评价、治理体系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在国企改革大背景下,各大军工集团纷纷加快了集团改革步伐。中国兵工集团2014年7月提出大力推进无禁区改革。2014年A股市场南通科技、闽福发A的两起重要的“民转军”并购事件,则开启了中航工业集团、中航科工集团资产证券化的新路径。

国防科工局局长许达哲讲话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军工科研院所进入市场。要充分发挥国家主导和市场机制两个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军工科研院所进入市场。要通过改革打破体制机制的束缚,使人才合理流动,使产能充分释放,使国防科技创新平台持续健康运行,使广大职工早日享受改革红利。要积极推动包括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若干意见、军品科研能力结构调整工作方案、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方案。军工事业单位改革已经箭在弦上。

在几大军工集团中,中国电科的整合最值得关注。一方面,其整合潜力巨大。中国电科旗下二级成员单位60家,其中47家为事业单位。由于研究所资产众多,且受制于规章制度无法对接市场,因此中国电科的资产证券化率刚刚超过20%,是军工集团中比较低的。

另一方面,这些资产的经营情况较好。中国电科资产经营部相关人士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过去11年,中国电科利润复合增速23%,计划到2020年利润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2 %。2013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收入超过千亿元,利润超过百亿元。而电子产品技术密集度高,无论是在未来的高科技国防装备还是民用市场,均有很好的增长空间。

2015年,国防工业改革将会继续推动军工国企的整合,继续提升证券化水平,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科研体制改革可能将进入政策配套、实质推进阶段。

有分析称,国企改革的顶层方案有望在两会后出台。军工作为2015年国企改革的重点,预计军工各集团改革将加快,军工集团改革将成为2015年重要看点。

4.教育科研工作调研报告 篇四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我区自“十一五”教育科研工作启动以来,教育局和进修学校领导对科研工作高度重视,并重新调整科研工作思路与做法。重点加强了七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组织建设。成立了船营区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增设了船营区教育科研办公室;2.加强政策措施保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船营区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意见》、《船营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船营区教育科研课题成果评选办法》和《船营区教育科研组织管理制度》;3.加强规范化管理。编制下发了《船营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目录》、《船营区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目录》和《船营区教育科研课题过程研究实录》;4.加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立项课题必须是围绕我区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避免课题求大、求多等弊端;5.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监控。对各项研究课题的开题、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的制定、过程研究材料的积累进行全面监控管理;6.加强调研指导。深入基层一线,真正沉下去,了解课题进展现状,提出改进措施;7.加强研究成果的征集、评选及转化。以上这些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及各种措施的保障,为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为我区科研工作整体提升奠定了扎实基础。

通过调研指导,我们欣慰地看到各校在教育科研工作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完善。

全区各中小学校(园),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船营区教育科研“一个意见”、“两个办法”的文件精神,校校成立了教育科研领导小组,下设专、兼职科研主任,并建立、健全了相关的教育科研各项工作制度。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逐渐形成。多数学校还专门设置了科研办公室,做到制度上墙,“十一五”立项课题及校本重点研究课题上墙。从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上给予学校科研工作以充分保障。

2.科研工作走下神坛,群众性科研活动蓬勃展开。

通过调研我们欣喜的发现,多数学校淡化了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神秘感,能够把“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科研理念与学校的具体办学特色以及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形成了“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成绩即成果”的,以行动研究(关注问题→拟定策略→采取行动→反省评析→再度关注)为手段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模式。

群众性校本科研活动蓬勃展开。各校积极开展以学年、学科等不同形式的小组为单位,组成校本小课题研究团队。紧密结合各自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困惑及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确立研究课题,极大地拓展教育科研发展的空间。走出了科研是少数教师的事情,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的,仅限于有经验,有兴趣的教师,把教科研看成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事情的误区。

多数领导与教师已经尝到了教育科研带来的甜头,有的校长提出“科研是太阳”,“科研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在科研实践中他们逐渐感觉到教学与科研并不矛盾,二者是同一活动中的两个侧面:教学是做的过程,科研是反思的过程。科学研究是为教学服务的,有研究的教学,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有研究的教学,不是任凭经验和惯性的教学,而是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有研究的教学,教学效果不仅仅停留在感性的视觉效果上,或者是简单的经验上,而是能够上升到抽象升华、揭示教学规律的理论层面上,进而再次指导教学。

3.课题管理过程规范,确保课题研究不流于形式。

课题的过程管理问题,是确保我区“十一五”立项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环节。各校都能按《船营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严格实施、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规范课题开题,积累课题研究过程材料,认真、详细填写统一下发的《船营区教育科研课题过程研究实录》。按时进行形式多样的课题阶段研究成果交流活动等。由于加强了立项课题的过程管理工作,从扎实搞科研课题研究的角度来看,彻底克服了过去那种片面追求科研课题证书,而不注重扎实搞课题研究的务虚倾向。

各校都能按区里下发的《船营区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目录》内容要求,建立起富有本校特点的形式多样的科研档案。从调研的情况看,有80%以上的学校达到科研档案管理要求。从而提升了我区科研工作管理水平。

4.评价激励机制健全,教师交流与展示平台宽广。

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学校能够形成有利于学校教育科研发展的文化氛围和浓郁的学术空气。如,经常开展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论坛活动,在研讨与争鸣中碰撞教育思想的火花,从而出现“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通过让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教育教学深度叙事、经验论文等形式,为教师搭建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如推荐期刊发表,为教师出集子,出版教育教学专著等,实现教师最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同时多数学校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评价与激励措施,调动并保护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如:目标激励,奖励激励,成就激励等。定期评比教育科研成果,把教师的科研绩效与评优晋升挂钩,设立教师科研奖,形成制度规范化,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为学校教育科研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5.阶段研究成果显著,内容丰富与呈现形式多样。

多数学校无论是立项课题还是校本小课题研究方面都已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成果内涵丰富,有分量,比以往任何时期阶段成果都显得厚重。成果的呈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教育教学随笔;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及案例集;教育教学深度叙事及叙事集;课题研究经验论文;阶段研究报告;课件、教案、教材及专著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区教育科研工作存在严重失衡现象。

从调研的整体情况看,目前我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小学好于中学。但小学中也存在严重失衡现象,有的学校根本没有任何课题,即没有立项课题也没有校本课题,教育科研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似乎教育科研与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不发生任何关系。

2.个别校长还没有走出对教育科研的认识误区。

部分校长对教育科研存在认识偏差,有主观认识障碍。尤其在中学,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制约,致使学校领导对教育科研还存在认识误区,感到教育科研十分深奥、神秘莫测、对教师来说高不可攀、深不可测,望尘莫及;教育科研是专业人员的事与自己无关,认为是专家学者的事情,觉得离自己非常遥远。依然认为教学与科研是对立的,无暇去考虑如何搞教育科研的问题。“科研兴教”与“科研兴校”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其重要性还没有转化为广大领导和教师自觉的行动要求。

3.科研主任素质亟待提高。

有些学校对科研工作不重视,为了应付了事临时抓人,没有固定的科研主任负责此项工作;个别科研主任缺乏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对上级科研部门的工作要求落实不到位,敷衍了事。上级科研部门的工作得不到原汁原味的落实,给全区整体教育科研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在某种程度上科研主任应该是基层学校的主要培训者,承担着对广大教师的科研培训任务。因此,基层学校应当选拔具有一定工作热情、责任心强,并具有一定培训能力的人做科研主任,进而使基层学校的科研工作较顺畅地展开。

4.校本科研中的小课题研究水平有待提升。

我区校本科研中的小课题研究虽然已经蓬勃开展起来了,但整体看来,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多数教师选题盲目,问题过大,选点不准,还不能完全把教育科研与自己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结合紧密起来,使之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个性。小课题研究水平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个别学校还是处于松散型管理。这些都有待于逐渐规范管理、培训提高,使教师逐渐走上教育科研的科学轨道。

5.教育科研经费短缺。

多数学校提到教育科研经费严重短缺,开展科研活动或者派教师外出学习有很大困难。

三、主要对策与建议

1.继续提高认识,避免科研工作出现失衡现象。

各中小学校长应该认识到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科研是教学改革的先导,是建设优秀教师队伍的根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母机,是培养教师教学兴趣的有效手段。领导和教师应形成共识,没有学术性意识的领导,不是开拓性的领导;仅仅会教课而不会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合格的教师。营造学校浓厚的科研氛围,拓展教育科研发展的空间,定会极大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需要部分领导消除教育科研惯有的四种错误观念:恐惧感、神秘感、名利观、无用观;要树立四种新的教育科研观念:科研兴教;科研提质;科研促改;科研兴师。

2.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培树一批科研骨干力量。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的科研骨干教师(含科研主任)队伍是振兴船营基础教育的百年大计。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加强科研骨干教师(含科研主任)队伍建设,加大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力度,实行市、区、校三级结合的培训方式,积极探索有效培训模式。努力通过科研活动聚合一批人、引领一批人、培养一批人、提高一批人、推出一批人。

3.加强对全区教育科研的调研指导工作。

进修学校教育科研部要经常深入基层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与指导工作。通过调研及时发现基层学校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排疑解惑。对在调研中发现的共性问题,通过培训会议或撰写调研报告的形式认真加以总结分析,从而不断推进我区教育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

4.建议加大教育科研在督导评估中的权重。

虽然教育科研工作早已纳入到我区教育督导检查的范畴,但建议加大教育科研在督导检查中的权重,以便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5.建议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

专项经费用于科研培训与成果表彰等。

5.学校教科研工作调研报告 篇五

一、基本情况

我在这次由塘沽教育局组干科组织的校长三年任期规划落实情况检查评估活动中,参与了九中、新城中学、盐场中学、实验学校、新湖学校、宁车沽学校、北塘学校等七所学校。其中实验学校处于塘沽城区,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名校。其余六所学校均处在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子弟较多、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盐场中学前身是塘沽盐场子弟中学,07年8月归属塘沽教育系统,校舍年久失修,办学条件尤其艰苦。除九中、新城中学、盐场中学外,另外四所均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实验学校设有分校(主校与分校距离较远)。

本次活动前学校已经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了自查工作。

二、评估方法与内容

本次活动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访谈和随机听课(由于种种原因,只听了九中的一节数学课)等方法进行评估。

本次评估的主要依据有二:《2010年校长三年任期目标教学管理考核评估细则》和《滨海新区塘沽2010年学校教育科研管理评估标准》。我负责第一项中学校教科研活动(11分,满分100分)和第二项的评估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1、管理机构不健全

部分学校没有成立专门的教科室,科研工作一般由教务主任兼任。教学是基层学校的核心工作,教务主任是这项工作的主轴,平时

工作繁忙,很难有更多的精力兼顾教科研管理。对九年一贯制学校而言,中小学往往只设一位教科室主任(或兼职)。就职位设置而言,这类学校一般都设中学和小学教务主任两个职位,分块管理教学工作。如此一来,不同学段的教师相互接触的机会较少,沟通不畅。如果只设一位教科室主任,往往是教科室主任抓本学段的教科研工作得心应手,而对不同学段的工作则力不从心。实验学校更是两个校区,主校和分校一套教科研管理班子,又从地域上给教科研工作造成了诸多不便。

2、教科室领导及课题组成员变动较大,一定程度上存在消极怠工和推诿扯皮现象

近年来,领导和教师的校际流动逐渐增多,部分课题的主管领导、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变动较大,这给课题管理和研究造成了诸多困难。特别是课题负责人变更往往使得课题研究在较长一段时间处于空白状态。后来接手课题的负责人由于种种原因研究动力不足,一般能等就等能拖就拖。问其原因,总是抱怨前任的工作不到位,课题研究困难重重云云。到结题之时,为了不影响学校教科研工作,非常重视结题报告的写作,理论、原则叙述详之又详,而具体操作过程避重就轻,蜻蜓点水,整个实施过程不见踪影。

3、一方面缺乏优秀课题成果,另一方面成果推广转化工作滞后 大部分课题研究水平不高,存在“申报课题热热闹闹,研究课题冷冷清清,结束课题虎头蛇尾,为科研而科研的不良倾向”。许多已结题的课题被束之高阁,部分学校没有课题成果推广的计划和安排。

4、对教科研工作认识模糊,定位不清

部分校领导及教科室主任并没有认识到教科研工作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引领作用,教科研工作的功利化、形式化倾向明显。部分学校十一五期间没有区级以上课题或立项课题较少,教师的参与率很低。校级课题的研究工作也并未有效开展,教师科研意识淡薄。部分学校教研、科研活动杂糅,各项材料均显示教研工作如火如荼、科研活动凄凉冷清。

5、过程性材料积累不足

教育科研的实施,是一个从假设到验证,再到推广,或者是调查研究、经验概括、实施推广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实践中的探索,注重的是过程中的实效。部分学校在教科研活动中追求形式主义,忽视实施进程的厚积薄发。结题报告中具体的操作过程寡汤淡水,平时大量的研究工作往往被搁置一边。一个课题的实施乃至于一个教师的成长,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磨炼的过程,哪怕是实施中的失误与偏差也是很宝贵的研究成果,这就是过程价值所在。只有扣住研究内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才能使课题方案的假设与成果呈现珠连璧合,浑然一体,也才能达到我们研究的目的。

6、没有长期的教科研规划

学校教科研工作要有特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前瞻性、科学性较强的规划,部分学校是走一步看一步,即使有3-5年的纸介规划材料,也多是套话连篇、语焉不详。

明年是各级各类“十二五”科研课题申报的开局之年,随着教科研在学校工作、职称评定中所占比重的逐渐加大,各校对课题数量、课题级别的要求也必然进一步提高。如果没有日常教育教学中对某方面问题的持续关注和研究,只靠临时抱佛脚必然会在课题评审工作中败下阵来。

四、思考与建议

九中和盐场中学的科研工作走在全校各项工作的前列,我们依稀能看见科研兴校的一丝曙光。这两所学校教科研工作所取得的阶段性成功分别代表了薄弱学校科研工作的两种不同模式,可供我们学习借鉴。一是,课题带动科研。九中承担了全国教育规划办“十一五”重点课题《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差异教学研究》子课题《初中生弹性而有效的作业设计的研究》的研究工作。课题立项后,学校领导和老师非常珍惜这次机会,高度重视。一时间,理论学习、研讨交流、调查研究、教学实验、经费支持等多管齐下,广大教师研究热情高涨,课堂面貌极大改观。他们在学校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全力支持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参与了在杨州、汉沽、苏州召开的三次总课题年会。学校抓住了课题成功立项这一契机,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研究工作,培养了一支教科研骨干队伍,教科研工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二是,管理带动科研。盐场中学07年8月份并入塘沽教育系统,像所有的转制学校一样,必然会经历一段磨合期、阵痛期,领导和教师都需要调整、需要重新适应。但就是这样一所学校,教科研工作却别开生面,用他们韩校长的话说“近年来我校的教科研工作上了一个大台

阶”。他们的秘诀就是向管理要成效。提拔年富力强、踏实认真的马立江同志担任教科室主任。这两年,他们建立健全了各项教科研管理制度、规范完善了各种教科研资料、发动开展了多项教科研活动,高质量地完成了塘沽教育学会、教育中心教科室下达的工作任务。扎实有效的管理使得他们教科研工作定位准确、思路清晰、前瞻性强的特点日益突出。

教育科研均衡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所学校的经验给了我们许多启示。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薄弱学校在十一五期间成了被教育科研遗忘的角落,体现在:

一、学校不重视。教育科研工作除了应付各类检查外,常年无人问津。学校参与教育中心教科室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上级管理部门不重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长期得不到有效指导。

三、学校没有区级以上立项课题。九中的经验告诉我们,高级别课题的立项可以起到鼓舞人心、带动全局的效力。

部分学校“十一五”期间没有立项课题,学校研究氛围不浓,研究基础薄弱,要想通过正常途径获得区级以上立项的难度极大。如果管理再跟不上,将会形成恶性循环,教育科研薄弱校将会更加薄弱。建议上级管理部门对此类学校多加关注,帮助学校选择切合校情学情的课题,并在课题立项政策上予以倾斜。

五、学校“十二五”教科研选题意向

大部分学校研究意向不明或用一些大而化之的热门词汇应付了事。如:有效教学、高校教学、培优扶困、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等耳熟

能详、概念化、抽象化的大课题。课题应与校情、学情紧密结合,应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

6.科研人员辞职报告 篇六

在某个公司做时间长了,我们经过衡量后,会选择与现在的工作告别,这时候需要好好地写一封辞职报告了。你想知道辞职报告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研人员辞职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尊敬的xxx:

您好!

工作近x年来,发现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所学常识另有很多短缺,已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以渴望回到校园,接续深造。经过稳重思量之后,特此提出申请:我志愿申请辞去在xxx的一切职务,敬请批准。

在xxx近x年的时间里,我有幸获患了单元历届领导及同事们的倾心指导及热忱帮助。工作上,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科研经验和实践技术,对科研工作有了大抵的相识。生活上,获患上各级领导与同事们的关照与帮助;思想上,获患上领导与同事们的指导与帮助,有了更成熟与深刻的人的生活观。这近四年多的工作经验将是我今后学习工作中的熬头笔宝贵的财富。

在这里,出格感激xxx(xxx的较高等级单元)x主任、xx主任、xxx主任在过去的工作、生活中给予的鼎力大举搀扶与帮助。尤其感激xxx主任在xxx近二年来的关照、指导以及对我的信任和在人的生活道路上对我的指点引导。感激所有给予过我帮助的同事们。

望领导批准我的申请,并请协助管理相关离职手续,在正式脱离以前我将认真接续做好今朝的每一项工作。

祝您身体健康,事业顺心。并祝xxx、xxx事业蓬勃发展。

xxx

7.科研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技巧分析 篇七

近年来,中央、地方各部委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与科技产业化支持政策,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创新基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软件与集成电路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给予企业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方面资金资助,鼓励企业勇攀科技高峰,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发布的2010~2014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显示,2010~2014 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金额分别为4114.4、4902.6、5600.1、6184.9和6454.5 亿元, 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4.58% 、4.49% 、4.45% 、4.41% 和4.25%,呈缓慢下降趋势, 同时, 从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环比增长率来看, 从2010 年的27.6% 下降至2014 年的4.4% ,政府科技资助申请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对于申请单位来讲,要更加重视科研项目的选题、技术路线的考究以及申报材料(如项目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附件材料等)的准备,力求在众多竞争单位中脱颖而出。

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议书批准后,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 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进行预测,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分析方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致政府科技资助申请失败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对科研项目可行性研究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台州学院科研处李丹在分析该校教师大量申报书的基础上,发现申报书普遍存在研究内容过多, 研究目标过于宽泛,深度不够,研究重点不突出等问题,部分申报书缺少可行性分析、研究方案,或写的十分笼统,缺乏创新。

可行性研究的成果文件就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项目背景、技术方案、市场方案、投资方案、实施计划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等,政府部门和评审专家对申请单位提供的项目可行性方案,进行多角度评估和打分,根据排名的高低确定资助入围单位名单。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一项政策性、 技术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咨询服务,因此, 分析并提炼其编制要点及技巧,提高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是提高科研项目申报通过率的关键。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要点

(一)完整的基本框架

一般来说,可行性研究报告基本框架由项目概况、项目背景、项目内容、项目进度安排、项目实施条件、项目风险及控制措施、项目总投资预算、财务分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几个部分组成,完整的基本框架可帮助编制人员了解可研报告的具体内容和编制要求, 预测编制工作量,形成编制计划, 协调各部门戮力合作,确保按时完成可研报告的编制。

(二)科学的选题

作为项目对外的一个标识和门面,项目名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项目名称能给项目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项目名称既要反映出项目内容的创新点,又要符合项目指南,因此项目负责人要充分理解项目指南,仔细研究该申报计划的历年公示名单,结合公司业务领域和拟开展的科研项目计划后再综合确定申报的项目名称。

(三)清晰的项目背景

项目背景一般由技术背景、 市场背景、项目依据、项目必要性等内容构成,其中,申报项目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是项目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进行重点描述,突出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对项目产品和国内外竞争产品进行对比分析,突出国内外市场存在的差距,阐明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对项目产品的需求情况,强调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充分展现项目内容

1. 项目开发的目标。 项目开发的目标应简明扼要,清晰表明通过本项目开发出什么产品,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产业化,为公司赢得收入和利润或是填补行业空白,推动行业发展。

2. 项目内容构成。 详细论述项目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或功能以及技术实现的方法,在项目技术路线和工艺路线部分以图文并茂的阐述方式为佳。

3. 项目关键技术。 要尤其重视项目关键技术的提炼和阐释,写出技术的高精尖和创新之处,如提供知识产权等支撑材料则更能体现项目技术的先进性。

4. 项目验收指标。 包括成果形式、技术性能指标和经济指标,验收指标作为项目验收考核的重要指标,需和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进行充分沟通,用量化精简的技术语言逐点写明。

(五)总结项目实施条件

评审专家较为重视项目实施的人员、设备、场地、技术积累等方面的成熟度情况,因此可从团队条件、设备设施条件、技术条件、市场条件等方面进行论述。

1. 在团队条件模块,着重写出公司研发人员的比例、专业领域和技术背景,详细介绍项目负责人和技术骨干的技术实力。

2. 在设备设施模块,可列表说明公司已经购置和即将采购的研发设备、生产设备、测试仪器的名称、型号、数量和性能等,阐明研发和生产基础坚实。

3. 在技术条件模块,可从公司承担的项目、内部立项情况来说明单位的技术积累情况和行业水平,再结合已经获得的知识产权、荣誉证书、认证证书情况,说明单位在技术方面的雄厚实力。

4. 在市场条件模块,可从单位市场开拓情况、销售渠道、市场业绩等方面阐明项目产品的市场渠道是畅通的,确保项目成果转化的可行性。

(六)严格控制项目风险

投资项目要耗费大量资金、物资和人力等宝贵资源,且具有一次性和固定性的特点,一旦建成,难于更改,规避风险已成为各投资主体的主观要求,因此在撰写过程中要注重项目风险分析及控制策略制定。 一般来讲,项目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人员风险等,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深入细致分析, 继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可实现的控制策略,使专家及投资人相信项目风险是可控的。

(七)合理编制投资预算

根据项目内容和要求, 估算投资规模,按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相关规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额和流动资金的确定。列表说明投资使用方案,科学分配资金的使用方向。 如有银行贷款,还需编制借款还本付息表。

(八)详尽科学的财务分析

可行性研究评价方法与指标选取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 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与指标可提高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情况的描述和分析预测的真实程度,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是开展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的重要依据。

财务分析要详尽科学, 分析思路如下:首先确定好计算依据,如计算期、销售单价、税种税率、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折旧摊销等;再进行成本分析、损益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敏感性分析,算出投资利润率、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技巧

1. 全面搜集资料。 全面、准确了解和掌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资料数据是基本要求,主要资料数据有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行业部门的发展规划、相关规范、标准、定额、市场信息资料、技术资料等。 部分资料可通过中国知网、政府网站、行业协会网站、研究机构网站、国家统计局网站等渠道获得, 技术资料、市场资料、财务资料则必须和技术、市场、财务等部门充分沟通获得。

2. 善用科技创新政策语言和行业用语阐述项目内容。 仔细研究项目申报指南,领悟指南精神,确定所申报的项目符合当年申报指南,根据指南精神和要求来撰写项目内容。尽可能使用行业用语描述项目,容易获得评审专家的认可。

3. 逻辑清晰。 一份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是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完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不同的模块组成,但每个模块之间都是具有逻辑关系的,是前后呼应的, 撰写时要注意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清晰思路。

4. 分工负责。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一份综合性报告,技术、市场、财务等人员提供各自负责板块的部分, 科研管理人员把控报告编制的总体进度并进行报告的整合和优化, 如此可以发挥各业务部门的专业特长,最大化可研报告专业度,相对于专人编制模式,可研报告的整体质量更高。

5. 精写项目概述。 专家对项目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项目概述, 第一印象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 评审专家每天都需要看很多长篇累牍, 一个精炼的项目概要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给评审专家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那么项目申报也就成功了一半。

6. 善用图表。 技术路线图、工艺路线图、投资规划表、设备方案表、成本分析表、损益分析表、现金流量分析表、敏感性分析表等往往会给可行性研究报告增色不少, 提高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专业度,同时便于评审专家清晰了解项目技术路线和收支情况。

7. 善用数字。 项目的经济指标、技术性能指标、市场现状、市场容量、竞争对比、财务分析注意善用量化的数字,尽量避免使用“一定的”、“较多”诸如此类模糊的字眼,引起评审专家反感。

8. 注意排版。 文字排版是报告的外在表现,规范、整齐的文字排版和清晰明了的目录有利于专家快速找到报告内容。

9. 专家把关。 项目评审流程的核心是同行评议,同行评议是:“由科学系统中的同行专家组成的群体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提交的申请项目进行评议”。 在报告正式提交主管部门之前,还可请政府部门负责人、 行业专家等资深专业人士帮忙把关,尽管他们可能不是评审专家,但可站在专家的角度对可研报告的立意高度、可行性、技术热点、先进性与创新性等方面进行专业指导, 避免一些申报领域不符合、框架不完整、预算不符合申请指南等原则性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政府科技资助申请愈来愈激烈的情况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对科研项目的申报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编制一份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做到资料齐备、逻辑清晰、技术方案详尽、技术手段创新、实施计划可行、财务分析准确等,掌握相应的报告编制技能,事半功倍。 项目申报人员要研究申报政策指南, 掌握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技能,提升文字驾驭能力,全面系统地阐述项目内容,编制出高质量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的成功率,提升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实施的效率和效益。

摘要:目前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存在对可行性研究不够重视的问题,随着政府科技资助申请竞争日趋激烈,提高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成为科研项目申报成功的关键。编制一份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做到资料齐备、逻辑清晰、技术方案详尽、技术手段创新、实施计划可行、财务分析准确等,掌握相应的报告编制技能,能够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的成功率,提升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实施的效率和效益。

关键词:可行性研究报告,科研项目申报,编制技巧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201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2011-09-28.

[2]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201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2012-10-25.

[3]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2013-09-26.

[4]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2014-10-23.

[5]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2015-11-23.

[6]王岩.浅谈提高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质量[J].工程经济,2013(05).

[7]李丹.项目申报书撰写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4(11).

[8]张伟良.科技项目申报书撰写技巧探讨[C].广东科技情报服务促进广东经济发展综合研讨会论文集.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2007.

[9]高雨柱.投资项目决策中的风险分析[J].河北煤炭,2006(01).

8.科研单位员工思想动态调研与思考 篇八

关键词:科研单位 思想动态 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15-02

员工的心,企业的根。随着“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实施和“争一流、创品牌、有作为”的战略落地,及时掌握和分析员工思想动态,便成为笔者所在的兰州化工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兰州中心)“尊重人的价值,实现人的愿望,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的首要举措。毋庸置疑,只有把握员工思想脉络,千方百计地调动每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的放矢地化解疑难,加强引导和教育,从而转变观念,全方位调动积极因素,推动各项科研工作朝着健康、稳定、持续、快速的方向发展,科研单位才可能“国内一流、世界知名”。

一、主流思想

1.理想信念坚定,主人翁责任感强烈。“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随着中心民主管理的开展不断深化;“达标建佳”、“绩效管理”,随着各项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优化。目前,中心员工能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主人,把工作当成事业的追求和人生乐趣。2011年中心科研立项87项,申请专利25篇,其中两篇获得授权,获得地市级以上成果奖励十余项,在省部级以上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3篇。

2.队伍团结协作,员工积极进取。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在“经济责任制讨论”、“五进班组”等多种活动的促进下,中心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明显增强。员工关注企业、关心同事、工作中互相支持协作,生活上互相关心帮助,荣誉面前互相谦让,困难面前奋勇争先,人人心情舒畅,团结协作成为中心科研工作的加速器。

二、非主流思想

1.科研任务繁重和部分不适宜的体制使部分员工承受较大压力。一是源于科研项目太多,基本呈技术人员人手一题的局面。项目多,同时繁重的检查、汇报使得科研人员觉得每天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基层一线人手紧张,科研人员面对压力,既担心因延误进度质量而挨批评,又担心试验中出现失败而遭怀疑,心理负担较重,要求减负呼声较强。二是源于机构体制设置。员工普遍反映中心虽然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但目前仍然缺乏适合科研的灵活的政策,诸如试剂、大型设备仪器等物资采购时间较长,延误科研工作。另外包括“HSE”、“基层达标”中个别内容不适合研发单位的特点,这些情况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科研创新,期盼增强科研生产工作的自主性。三是源于人员结构不合理。由于社会就业大气候的影响,近几年,中心引入大量高学历人才包括博士、硕士,同时还有多人通过在职学习提高学历。出现了技术工人断档、缺乏的问题。

2.员工要求学习提高的愿望与紧张工作状态存在矛盾。员工对接受教育培训的愿望非常强烈,希望得到系统的岗位技能和专业培训。但培训的增加也成为部分人的负担,主要原因:一是紧张的工作中,部分培训是要利用休息时间进行的,或者是半脱产学习,因此部分员工感到弦绷得太紧;二是部分员工主动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完全期望依靠课堂讲授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能与实践结合,实效甚微;三是存在借学习之名进行休息度假的心态,产生负面影响;四是部分员工对于政治学习、思想教育类的培训存在厌烦情绪,或是将此项学习与业务工作相对立起来,使得一些政策理论、工作理念未能很好地学习贯彻。上述几点也显示了培训并不是解决员工要求培训的全部对策,培训既要有针对性,还要有可操作性、实效性。

3.住房、福利等仍是员工关心热点。住房是全社会面临的问题,不少青年职工面临即将成家还没有房子的压力,不能不影响他们的工作,所以职工迫切希望完善住房公积金政策并加大住房补贴的力度,或者组织团购住房以解决员工的燃眉之急,减少人才流失。

4.个别员工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在中心推行“绩效管理”、“退出机制”以后,个别员工感到犹如泰山压顶。这些员工已经习惯了过去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模式,一旦发生调整,就觉到这些变化太大了,太快了,感觉危机四伏,变得无所适从,对未来失去信心,产生悲观情绪,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同时,少数中老年职工,认为自己贡献了一辈子,奖金还没有博士生、硕士生的津贴多,还要面临绩效考核、竞争上岗,因此变得忿忿不平、患得患失。而有技术、有学历的年轻人则认为企业到处是中老年同志占据了岗位,自己虽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做的事情多,福利方面与老同志相比吃了大亏,算成果、专利的时候更是排名靠后。这些心理失衡,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热情。

另一方面,在用工体制上也存在不尽合理的因素,比如一个人在某一岗位上一干就是一二十年,岗位的单一性和重复性使其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特长和才华,他们觉得自己是在一个凝固的空间里工作,看不到发展的希望,因此失去了工作的激情和学习的热情。

三、建议与对策

1.变压力为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研究单位,只有在少数技术或者知识领域出类拔萃,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这就要变科研人员的压力为动力,不搞地毯式轰炸,不搞全方位出击。整合现有资源,集中优势兵力,迅速进行技术提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对重点项目推行课题招标制,将有限的人、财、物,有计划地用来实现重点项目的突破,重拳出击,走工业化、市场化之路。

2.改善学习技巧,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开展素质提升工程。掀起学习的新高潮,同时有的放矢地“因材施训”,解决好受训时间与工作的冲突,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做好培训需求与效果分析,坚持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培训和考核相结合,使培训发挥最大的优越性,落实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另外,在对高学历人员提供培训、深造机会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为低学历人员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这部分职工工作时间比较长,思想也比较稳定,但他们更需要学习到新的知识、新的技能,为单位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3.构筑有效激励机制,满足员工价值体现需求。在引入“绩效管理”、“退出机制”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荣誉激励和物质激励,企业除了育人、考核人还应关心员工到实处,比如住房问题。当然,也要不断完善目前的奖励机制,使其利益导向更加合理。比如,科研开发可以实行按贡献比例提成的办法,学历津贴可以用“专家”津贴、技能津贴代替,真正做到不以学历论人才。

4.建立健全人员流动机制,构建和谐用工氛围。长期固定从事某一工作的人,不论他原来多么富有创造性,都将逐渐丧失对工作的热情,并影响到企业效率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发挥,这种现象称为“疲顿倾向”。我们要建立一套比较科学的人才管理办法,积极推进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制度,不论资排辈或仅以文凭做标准,而要让真正的人才担任研究院的课题负责人,让他们在做贡献的同时,拿高薪、享受高待遇;在提高科研骨干力量待遇的同时,也能够稳住人才,实现他们对事业追求成功的愿望。

5.发挥企业文化优势,增强凝聚力,提高发展力。企以人兴,文化铸魂。文化对于人,就像土壤对于树木一样,没有好的土壤,就长不出参天大树,没有先进的文化就培养不出优秀的员工。先进的企业文化,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自主管理,员工可以心甘情愿、全心全意地投身于本职工作。要让员工看到努力的方向,看到工作的回报,才能使员工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向心力,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奋发上进的工作热情。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对症下药,问题会迎刃而解。企业兴盛,关键在治人,研究好人的动态,才能研究好科学工作。只有秉着“务实、服务、提高、创新”的精神,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分析员工思想动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落实职业生涯设计规划,使企业和员工产生“谐振”,企业和员工双赢,方能打造出一流的研究院所。

参考文献:

1.俞少华.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湘潮(下半月),2009(7)

2.张方驹,方成劲.把握员工思想动态 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经营管理者,2011(5)

(作者单位:兰州化工研究中心 甘肃兰州 730060)

上一篇:巡防队员个人总结下一篇:2019班主任工作计划教师